深度报道 :抗议强制疫苗接种变“占领”首都

示威。

七天记者 颜宏 自从联邦政府1月15日开始执行对穿越美加边境的卡车司机强制疫苗接种后,就一直受到一些团体和反对党保守党的批评,甚至把这一政策归结为物价飞涨、货物短缺的根源。根据这一规定,跨境卡车司机必须完成新冠疫苗的接种,否则将需要在过境后进行两周的隔离,而没有接种疫苗的非加拿大籍卡车司机将被拒绝入境。而美国也在1月22日开始对美加边境、美墨边境执行类似的规定,没有接种的加拿大卡车司机也无法进入美国。这本是一个公共卫生防疫上的规定,目的是提高卡车司机的疫苗接种率,也只针对卡车司机这个特定人群,但却如一粒火星,不仅点燃了卡车司机对强制接种疫苗的不满,更引发已经积蓄两年针对疫情防控措施不满民众的怒火,迅速发展成一场全国动员的抗议活动,扩展到所有的疫情防控规定,并已经持续了多日,还见不到收尾的迹象。 自由车队 1月23日,由西海岸货运协会(West Coast Trucking Association)组织的抗议车队从温哥华出发前往首都渥太华抗议示威。这个被命名为“为自由护航2022”(Freedom Convoy 2022)的抗议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民众欢迎,途径之处不仅不断有人开着自己的车加入抗议队伍,还有大量的民众挥舞国旗以及各种支持标语站在路边或立交桥上为其加油打气,甚至送上热饮、食物。随着车队行进的图文、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加入的人数越来越多,从加西到加东,乃至美国多个洲;加入的人也不再局限于该项措施直接涉及的卡车司机,更多的是已经接种了疫苗但对已经施行两年多的公共卫生政策不满的人,当然更少不了浑水摸鱼的极右翼、工会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等极端团体。 抗议的人群中有的是反对佩戴口罩,有的是反对疫苗护照,还有的反对关闭餐馆、酒吧,反对禁止私人聚会,更多的人则反对特鲁多,认为是他设立了各种疫情防控措施,“Fxxk Traudeau”之类的侮辱性标语随处可见……抗议者示威的理由虽然五花八门,但总体上是疫情爆发以来各种“阴谋论”的支持者。“疫情阴谋论”是指在互联网的助推以及一些政客的鼓吹下,各种在网上传播并拥有海量拥趸的错误信息。比如,“新冠病毒是5G传播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试图通过推广疫苗,在所有人体内埋下芯片,以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新冠病毒疫情不存在,是政府为了控制民众而创造的”等等。令人可悲的是以阴谋论者为主体的抗议活动却迅速地获得了政客和其他势力的推波助澜,包括数名加拿大保守党议员公开表态支持,如上一任保守党党领(Andrew Scheer),他在推特上发文,感谢卡车司机,并把矛头直接指向特鲁多本人,指他是加拿大个人自由的最大威胁;保守党的影子财政部长Pierre Poilievre更直白地说:“新冠病毒已成为权力当局控制取代我们自由的永无止境的借口。让我们的卡车司机开道,恢复所有人的自由。”现任保守党党领欧图(Erin O’Toole)虽然力图脚踩两只船:既不得罪支持联邦政府抗疫政策的省级保守党和民众,也不引发抗议者的反感,结果却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多名反对他的保守党议员推动的信任投票最终在2月2日举行,欧图以73票对45票下台,保守党将会很快提名新的临时党领。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不光“看热闹”,还“拱火”,他在1月26日在得克萨斯州进行的一场集会上称赞加拿大的抗议者“勇敢地抵制这些非法指令”。就连世界首富、特斯拉CEO马斯克(Elon Mask)也看热闹不嫌事大,发推赞扬“加拿大卡车司机太牛了”,还补充说:“如果你把人们吓得够呛,他们就会主动要求放弃自由。这就是通往暴政的道路。”种种乱象让不少政治评论人士表示,导致美国抗疫完全失败原因之一的疫情政治化,已经蔓延到加拿大。 占领渥太华 在沿途民众和政客的支持下,这场抗议活动很快受到全国民众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关注,卡车司机们的抗议诉求也从原来的“取消对从事跨境运输的卡车司机的疫苗接种要求”迅速加码为取消所有的疫情防控政策,因为这些损害了“个人自由”,包括取消强制戴口罩,取消疫苗护照,经营场所不再限制人数,让每一个因接种疫苗状况而被解雇的加拿大人恢复工作等等,并坚定地表示不达目的绝不收兵。 最长时绵延70公里的抗议车队经过近一个星期的造势,最终在1月28日周五抵近渥太华地界时,受到上千人的迎接,商场、停车场被挤得水泄不通,主要道路被堵塞,很多参加抗议示威的车辆也因为道路堵塞而无法进入渥太华市中心,而大部分示威者既不佩戴口罩也不保持社交距离。从上周六开始,上千辆卡车以及上万名抗议者聚集在国会山,疯狂鸣笛,从早响到晚,至今已经持续了六天。最高峰时在国会山附近聚集了2万多名示威者,周一开始示威人数大幅减少,但依然有几百人固守阵地。示威者扛着各种各样或取消防控措施或辱骂政客的标语在渥太华市中心游荡,制造各种噪音;有人围堵媒体记者,指责他们太过于支持政府的防控措施;或要求记者摘掉口罩,或要求记者表态支持他们;有人被拍到在战争纪念碑、无名战士墓上跳舞;越来越多的商家投诉受到示威者的骚扰无法正常营业,因为闯入的示威者要求里面的工作人员摘掉口罩;还有的示威者干扰警察和市政工人的正常工作;甚至示威人群中出现了带有纳粹符号的旗帜…… 已经持续6天、严重影响了渥太华正常生活的抗议示威行动正在让渥太华市政府和民众失去耐心,要求警方驱逐示威者的声音越来越响,但示威者却已经做好了长期“占领”的准备。在距离国会山6公里的一个靠近高速公路的工业区停车场上,“自由车队”的组织者已经建好了6个取暖设施的大帐篷、一个大厨房、一个餐厅以及数十个临时公共厕所,还有两辆装满食物的大卡车,而这些都是支持示威活动的人士捐赠的,取暖用的木头、水、食物、汽油、火炉等等各种物资还在源源不断地运来,而补给车则在这个营地与国会山示威场地之间来回穿梭。除了捐物外,“自由车队”在GoFundMe发起的众筹短短一个多星期时间已经筹到了950多万元,仅次于在2018年为萨省冰球队员车祸遇难人员筹款的数目。而为了声援在国会山的抗议示威,卡车司机和抗议者还从1月29日开始用汽车堵塞了位于阿尔伯塔省南部Coutts附近通往美国的4号公路,虽然一些车辆会在警方的劝说下离开,但随后又会有其他车辆进入堵塞区域,给美加两地的物资运输带来困难。皇家骑警从2月1日下午开始清除路障,但和抗议者发生冲突,进展并不顺利。阿省省长Jason Kenney呼吁示威者立即结束对道路的封锁,并称此举违反了阿省的《交通安全法》。 截止七天记者发稿时为止,原来担心的加拿大版美国国会山暴动情形并没有发生,总体来说示威是和平进行的,警方表示没有出现暴力行为,也没有人受伤。示威组织者也一再敦促抗议者保持和平,避免攻击性行为、威胁他人或非法侵入的事件发生。但渥太华当地居民的忍耐已经到达极限。按照该市市长Jim Watson的说法,许多居民像囚犯一样被禁锢在家里,还需要忍受从早到晚的汽车喇叭和呼喊声,对这次抗议的不满情绪已经达到沸点,希望抗议者离开,让城市恢复正常。安省省长福特(Doug Ford)也在2月1日呼吁示威者离开,让渥太华市民的生活恢复正常。 面对群众的愤怒,示威活动组织者称他们为活动带来的一些噪音、交通问题和骚扰事件感到遗憾,也同情渥太华市居民的处境,但联邦政府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就不会结束抗议。而渥太华警方则表示,尽管有时看到有人违法法律,他们也选择不介入,因为担心反而使暴力风险扩大。 而联邦政府能让步吗?显然不可能,这无异于政治自杀。正如新冠病毒感染而居家隔离的特鲁多所说的,这次示威活动的参与者只代表少数人,不代表绝大多数人,因为大家都知道,疫情是确实存在的,防控措施是必要的,结束疫情的唯一办法是接种疫苗,接近90%的加拿大人都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他在采访中还表示“自由车队”不再是一个抗议联邦跨境卡车司机疫苗政策的活动,而是演变成少数“非常愤怒”的人反对所有公共卫生措施的平台,其中还有一些人支持暴力,他为此感到震惊和厌恶,不会与抗议者会面,更不会妥协。究竟这场抗议示威活动到底如何收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春晚40年,首次“竖屏看”!微信视频号引爆移动端,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沉浸式欢度春节,天涯共此时!

虽然在海外生活了多年,但七天传媒一直保持着给员工春节放假的习惯,编辑们大年三十看春晚也是雷打不动。过去由于中文电视不太普及,信号不能及时传输等原因,每次和国内同步收看春晚都要费一番功夫。而和国内亲朋好友互动也不能兼顾,有时候甚至顾此失彼,看节目,不能同步拜年,不能抢、发红包,多少有些遗憾。 今年不同了! 今年是春晚首次在微信视频号竖屏开播,编辑们和国内的亲朋好友分享春晚观后感变得更加方便。因为蒙特利尔和北京有13个小时时差,需要早上7点起床看春晚,打开手机,把“春晚”视频号直播间小窗化,一边观看春晚一边不耽误发微信,和国内的亲朋好友互动,分享春晚节目的精彩之处,享受着“0时差”的春晚观看体验和“天涯共此时”的温暖。 1月25日,春晚宣布入驻视频号,并在视频号直播间首次尝试竖屏直播。入驻当天,“春晚”上线直播预约按钮,并送出“虎年春晚限量红包封面”,所有预约观看直播的用户还收到了一张带有唯一编号的“2022壬寅年春节联欢晚会邀请函”,仪式感满满。截至春晚直播开场前,超过195万人在视频号预约了直播。 直播现场,网友互动热情达到高潮,开播后每个整点,“虎年春晚限量异形红包封面”在春晚直播间分波大放送,带动观众积极领取。小编在第二波大放送时抢到了封面,大年初一一天发红包都是用的“春晚”封面。同时为进一步营造欢乐喜庆的氛围,视频号直播间的点赞图标也变成了喜气洋洋的“小老虎”、“福字”、“红包” 图标,深受网友喜爱。 直播期间,视频号与朋友圈也实现了无缝连接。进入视频号春晚直播间的观众,根据页面提示就可以发表“虎年专属朋友圈”,方便观众边看直播边拜年。除夕当晚,超过1.2亿人在微信视频号“竖屏看春晚”,以全新视角共享这场文化盛宴,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赢得观众一众好评,视频号直播间点赞数超过3.5亿次,总评论数超过919万次,总转发数超过551万次。 作为全球华人欢度中国农历新年的文化盛宴,春晚在海外也备受关注,对一代又一代华人来说,春晚已不再是单纯的晚会节目,而是海内外华人群体的集体记忆,承载着大家欢聚一堂欢度春节、辞旧迎新的美好心愿。伴随着移动端传播媒介的发展,央视春晚的海外受众规模持续增长。借助微信等社交工具,观众可以边看“春晚”视频号直播,边在微信群聊和亲友聊天拜年、抢红包、发虎年专属朋友圈。 尽管因为疫情原因,不少华人无法和国内的亲友齐聚一堂,但通过春晚的视频号直播间,全球各地的华人可以便捷地边看春晚节目边和亲友聊天发消息,一起欢度春节。作为连接全球用户的社交平台,微信为总台春晚在海外传播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 “竖屏看春晚,边看春晚边拜年”的体验通过视频号传递到了海外。同时,微信视频号竖屏看春晚便捷、新奇、沉浸的呈现形式,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有小编表示,“竖屏看春晚,观看体验更为沉浸,独特的角度让我们甚至连演员的微表情都不会错过,观看体验非常棒,是信号不稳定的大屏幕直播所不能有的奇特体验。” 春晚40年,首次“竖屏看”!微信视频号引爆移动端,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沉浸式欢度春节,天涯共此时! 虽然在海外生活了多年,但七天传媒一直保持着给员工春节放假的习惯,编辑们大年三十看春晚也是雷打不动。过去由于中文电视不太普及,信号不能及时传输等原因,每次和国内同步收看春晚都要费一番功夫。而和国内亲朋好友互动也不能兼顾,有时候甚至顾此失彼,看节目,不能同步拜年,不能抢、发红包,多少有些遗憾。 今年不同了! 今年是春晚首次在微信视频号竖屏开播,编辑们和国内的亲朋好友分享春晚观后感变得更加方便。因为有13个小时时差,1月31日早上7点,编辑们打开手机,把“春晚”视频号直播间小窗化,一边观看春晚一边不耽误发微信,和国内的亲朋好友互动,分享春晚节目的精彩之处,享受着“0时差”的春晚观看体验和“天涯共此时”的温暖。 1月25日,春晚宣布入驻视频号,并在视频号直播间首次尝试竖屏直播。入驻当天,“春晚”上线直播预约按钮,并送出“虎年春晚限量红包封面”,所有预约观看直播的用户还收到了一张带有唯一编号的“2022壬寅年春节联欢晚会邀请函”,仪式感满满。截至春晚直播开场前,超过195万人在视频号预约了直播。 直播现场,网友互动热情达到高潮,开播后每个整点,“虎年春晚限量异形红包封面”在春晚直播间分波大放送,带动观众积极领取。小编在第二波大放送时抢到了封面,大年初一一天发红包都是用的“春晚”封面。同时为进一步营造欢乐喜庆的氛围,视频号直播间的点赞图标也变成了喜气洋洋的“小老虎”、“福字”、“红包” 图标,深受网友喜爱。 直播期间,视频号与朋友圈也实现了无缝连接。进入视频号春晚直播间的观众,根据页面提示就可以发表“虎年专属朋友圈”,方便观众边看直播边拜年。除夕当晚,超过1.2亿人在微信视频号“竖屏看春晚”,以全新视角共享这场文化盛宴,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赢得观众一众好评,视频号直播间点赞数超过3.5亿次,总评论数超过919万次,总转发数超过551万次。 作为全球华人欢度中国农历新年的文化盛宴,春晚在海外也备受关注,对一代又一代华人来说,春晚已不再是单纯的晚会节目,而是海内外华人群体的集体记忆,承载着大家欢聚一堂欢度春节、辞旧迎新的美好心愿。伴随着移动端传播媒介的发展,央视春晚的海外受众规模持续增长。借助微信等社交工具,观众可以边看“春晚”视频号直播,边在微信群聊和亲友聊天拜年、抢红包、发虎年专属朋友圈。 尽管因为疫情原因,不少华人无法和国内的亲友齐聚一堂,但通过春晚的视频号直播间,全球各地的华人可以便捷地边看春晚节目边和亲友聊天发消息,一起欢度春节。作为连接全球用户的社交平台,微信为总台春晚在海外传播增添了一股新的力量, “竖屏看春晚,边看春晚边拜年”的体验通过视频号传递到了海外。同时,微信视频号竖屏看春晚便捷、新奇、沉浸的呈现形式,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受到了大家的喜爱。有小编表示,“竖屏看春晚,观看体验更为沉浸,独特的角度让我们甚至连演员的微表情都不会错过,观看体验非常棒,是信号不稳定的大屏幕直播所不能有的奇特体验。”  

新闻调查:蒙特利尔枪支黑市缘何屡禁不绝?

七天记者 颜宏 刚刚过去的周末,在不到24小时时间里,蒙特利尔北部Montréal-Nord区连续发生了3起枪击案,而在1月13日,17岁的少年Amir Benayad在Plateau-Mont-Royal区的大街上被人枪杀,凶手随后步行离开现场,至今未被查获。这是近12个月来蒙特利尔岛上第3个死在子弹下的无辜青少年。去年11月14日晚上,16岁的无辜少年Thomas Trudel正走在北部Saint-Michel区的人行道上,有人接近了他,两人之间似乎说了几句话,那人就拿出枪来向他射击,少年随即受伤倒地,等急救人员赶到时已经死亡,行凶者则徒步逃走,至今没有破案。去年2月7日,15岁的少女Meriem Boundaoui和刚从网上认识的男网友会面,两人一起在一家面包店吃完东西,准备离开时碰到该网友3名认识但并不熟的男子,都在20岁左右。于是女孩和网友2人在车里、那3名男子在车外开始闲聊,就在这时开过来一辆奔驰车,车上有2名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奔驰车上的2名男子和那3名男子争吵起来,互相谩骂,然后奔驰车上的男子拿出抢来射击,连开了6枪,与这些人都不认识的女孩仅仅因为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地点就被不幸击中要害而死亡,也是至今都没有破案。 自2019年以来,蒙特利尔就开始不断地发生令人震惊的枪击案件,主要发生在蒙特利尔比较贫穷的东北部,Ahuntsic-Cartierville、Montréal-Nord 、Saint-Léonard和Rivière-des-Praires等区,连蒙特利尔的警察都表示发生在蒙特利尔街头的枪击事件呈现令人忧心的增长势头,差不多一天就有一起,而且因为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政府采取的各种防控政策,特别是酒吧、脱衣舞厅等夜生活场所多次因疫情防控关闭,枪击案发生的地点也从之前的市中心、夜生活区转移到原本宁静、安全的居民区,甚至有犯罪份子在居民区持枪在光天化日之下毫无顾忌地当着居民的面追杀,然后从容离开。每次发生严重的枪击案,上至联邦总理、魁省省长、魁省安全厅长,下到蒙特利尔市长、蒙特利尔警察局局长等政客都表示蒙特利尔的治安情况令人担忧,承诺提供资金、采取各种办法解决蒙特利尔高发的涉枪案,承诺保护民众安全。 2019年联邦竞选中,特鲁多的自由党就曾经承诺要在加拿大严格禁枪,并在2020年5月宣布禁止在加拿大使用和销售包括M16、M4、AR-10和AR-15等多达1500种的“突击型武器”,并提供6亿加元以市价回购枪主们手中的枪支。魁省政府则分别在2020年10月宣布拨款6500万元打击与枪支有关的犯罪活动;在2021年8月宣布由省警SQ(Sûreté du Québec)和蒙特利尔市警SPVM(Service de police de la Ville de Montréal)成立长期联合打击枪支贩运、犯罪小组;在去年9月24日宣布再次拨款9000万元打击枪击犯罪,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枪案频发的蒙特利尔和周边地区,包括成立协调全省警力的情报分享与合作行动,聘请107名警察和包括法医在内的专家,对非法枪支网络进行“前所未有的打击”等。而风暴中心的蒙特利尔市政府也在2020年圣诞前夕宣布成立专门的打击贩枪小组ELTA(Équipe dédiée à la lutte contre le trafic d’armes),并在去年8月再次宣布扩大这一小组的人员和规模,还承诺把SPVM的部分警力直接部署到枪击案频发的蒙特利尔东部地区。不过至今为止,承诺也好,打击措施也罢,似乎都没有发挥什么有效作用,每一次承诺之后都会有无辜的生命凋谢,蒙特利尔的枪击案还是在频繁发生,治安状况每况愈下。到底什么原因导致蒙特利尔的涉枪案越来越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本地拥有一个庞大的走私枪支交易市场。 走私枪支难控 一名喜欢新闻的蒙特利尔警察局退休警察和本地媒体的调查记者通过长期的调查、采访以及暗访,为我们勾勒出蒙特利尔黑市枪支泛滥的情况,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蒙特利尔的枪击案为何屡禁不绝。 在蒙特利尔的走私黑枪市场,处于走私枪支链条顶端的不是那些经常涉案的街头黑帮成员,而是爱尔兰黑社会组织,其次是阿拉伯人黑社会组织,最底层才是经常上媒体的街头黑帮。处于顶端的犯罪组织通常隐藏在合法商业机构之下,表面上做正规的生意,但暗地里从事枪支走私,有着稳定的货源和运输通道,平均每月都会有两次来自美国的新货抵达,因此黑市上枪支供应充足,而且世界各地的经典枪支型号都可以搞到,只要你想,就几乎没有买不到的枪,价格也不高,从1、2千到7、8千不等,就连射杀力强大的军用自动步枪都可以几千元的价格买到。黑市上买枪不需要任何证件或者持枪资质,只要有钱,十几岁的少年也可以买到枪。在蒙特利尔有一家杂货店,前门进入的顾客可正常地买菜、买杂货,而从后门进入仓库的顾客就可以买到各种型号的枪支,细思极恐。 流通在加拿大黑市的走私枪支中有80%到85%都来自美国。美国是全世界上枪支暴力最严重的国家,也是私人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总数超过4亿,平均每人拥有1.1支枪,30%的国民持枪。一方面美国民间数量庞大的枪支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加拿大走私;另一方面,美国的枪支制造商、经销商更是利用合法的外衣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枪支,可按照客户的要求提供美国自己设计、生产的枪支,还可以提供来自以色列、瑞典、捷克、以及前苏联国家的各种经典枪支型号。可以说只要客户提出要求,就没有买不到的杀伤性武器。而加拿大与美国之间长达8000多公里的边境也为犯罪份子提供了便利,而能在边境被截获的只是非常微小的部分,要在美、加之间绵延8000公里既不设防也无法防范的边境控制枪支走私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加拿大估计有800万至1100万支走私枪支在暗中流通,仅蒙特利尔市就有至少2000支枪在黑市上流通,这些流入的枪支与帮派相关的犯罪活动是加拿大涉枪案的主要根源。 进入加拿大的走私枪支多数来自对枪支管理较为宽泛且与加拿大较近的宾夕法尼亚洲,主要通过原住民保留地、蒙特利尔的港口以及美加之间的边境偷运入境,而运进加拿大国境内的枪支主要通过原住民保护区的转运渠道在黑市上交易。交易方式通常在车上、地下停车场、餐馆或酒吧后面等隐秘场所,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交易,让警方防不胜防,也无从追查。 在警方和安全机构打击枪支贩运、走私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与原住民社区打交道,而原住民社区又是枪击走私的主要中转站。这些原住民社区有专门的人监视进入调查的警察车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几乎所有的省警和市警在原住民保护区调查时都受到过原住民以警察种族歧视为借口的“反霸凌”甚至死亡威胁,有时候还会受到原住民当地警察的刁难,以致很多警察不敢到原住民保留地执法,能避则避。除了受到当地相关人员的有组织阻挠外,涉及与原住民相关的执法在“政治正确”的大环境下也变得非常敏感,让警察束手束脚。而一旦出了问题,司法系统的审判要么和稀泥,要么倾向打压警察以维持“政治正确”,严重打击警方执法的积极性,甚至有的警察为了避嫌,即使有线索也不会去调查。 近几年来,不断有所谓的“人权”组织推出各种报告,指出执法机构,如皇家骑警、警察、监狱管理员等存在“系统的种族歧视”现象,而歧视的对象主要为原住民、黑人以及少数族裔等。这一指控已经得到联邦总理特鲁多、蒙特利尔市长Valérie Plante等政客的大力支持,多次在各种场合承认对原住民存在系统性的种族歧视,要求执法机构工作人员自省、自检,避免发生种族歧视的言行。但这些人都有意无意避免谈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原住民、黑人也是犯罪率最高的社区,警察难免会形成对他们的刻板印象。但在“人权团体”和“政治正确思潮”的多年努力下,对警察群体在与涉及原住民行动中的刻板印象已经形成,并日渐成为广泛的共识:只要是警察和原住民之间发生冲突,那警察一定是种族歧视的施行者,原住民都是受害者,而不看具体情况。魁北克法官Stéphane Godri早在2017年审理一名警察在原住民社区执法遇到困难的案件时就承认对警察的刻板印象在司法系统内广泛存在,并对给警察正常工作带来的困扰表示遗憾。唯一的好消息是目前魁省负责原住民事物的厅长Ian Lafrenière原来就是SPVM的警察,因此对这一两难情况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正在努力让SQ、SPVM、皇家骑警以及莫瓦克原住民(Mohawk)社区的警察携手工作,共同打击枪支走私、贩运活动,但今年10月份,魁省将进行再一次大选,他能否再次当选,即使当选是否还承担这一职责都是未知数。 附:蒙特利尔流通的杀伤性武器 VZ 58突击步枪 产自捷克,军用半自动步枪,和著名的AK-47很像,每分钟可发射200发子弹,一般不会实际使用,主要作用是用来威慑,价格在7、8千元,蒙特利尔的多个黑帮组织里都有这种枪。2012年9月4日,魁省省长马华(Pauline Marois)获得选举胜利当晚发动袭击的枪手Richard Bain使用的就是这种枪,当时枪手只发了一枪就卡壳了,使他没法再开枪,但就这一颗军用级别的钢芯子弹穿过了一名阻拦工作人员的胸膛后,又射中了另一名同事,造成一死一伤。 12厘米散弹枪 产自美国,长枪价格在1000到1500元左右,经过改装的短枪价格在2500元,因为威力巨大、30米内击中必死而被一些耀武扬威的杀手使用,主要通过原住民保留地和美加边境进入魁省。 鬼枪 由零件拼装起来的枪,没有序列号,很难被追踪,所以被称之为鬼枪,也简称为“low”,价格在1500到2500元之间。鬼枪可通过合法或走私渠道获得枪支组件,可在任何地方组装,是目前涉及街头黑帮成员枪击案的主要作案工具。虽然警察、海关人员以及特工加强了打击力度,仍阻止不了这种枪支涉案的增加。 MAC-10 和Cobray M11冲锋枪 产自美国,是一种简单和低成本的冲锋枪,一分钟可发射子弹1000发,价格在6000到7000元之间。由于质量较轻,高速射击时较难掌控,故在近距离射击时威力很大,距离较远时瞄准效果不佳。仅通过原住民保留地和美加边境走私入境。 乌兹冲锋枪(Uzi)和微型乌兹冲锋枪(mini-Uzi) 以色列研制和量产的性能稳定优良的经典冲锋枪,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枪支之一,每分钟可发射900发,价格在3500到4000元,很受犯罪组织的青睐。主要通过原住民保护区、蒙特利尔港口和美加边境进入加拿大。 VZ 61 蝎式冲锋枪 … Read more

奔向快乐 跑出自信 ——访蒙特利尔环岛接力跑组织者徐刚

李园园(左1)、徐刚(中)接受七天记者颜宏(右)采访 七天传媒图片 七天记者 颜宏 蒙特利尔的华人社区,藏龙卧虎,各个行业精英辈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运动大军,户外活动的各种社群蓬勃发展,大家利用周末或假期,一起去徒步,相约去爬山,用脚步接力丈量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扩展了我们的认知,在我们享受魁北克广袤土地的同时,也从户外活动中获得了乐趣、勇气与信心。 正是在这种热火朝天的氛围中,七天记者把环蒙特利尔岛接力跑的组织者徐刚请到了编辑部,让他和读者分享这几年跑步的心得体会。 去年蒙特利尔的秋季格外漫长,到了以往可能初雪时节的11月20日依然还是零上5度,清风徐徐,阳光明媚,早晚的温差也不大,让参加第五届MCR(Montreal Chinese Runners)环蒙特利尔岛接力跑的跑步爱好者及其亲友团感受到老天的眷顾,更加兴高采烈地投身其中。这个2019年初次举办的环蒙特利尔岛接力跑活动每年在春季的4月份和秋季的11月份各举办一次,全程127公里,被分为12-14个接力赛程,越来越受到跑步爱好者的欢迎,参加的人数也从第一次的凑不满全程,有的人不得不跑两棒,到今年的每一棒都有太多的报名参加者,需要竞争才能成为每一棒多名跑者中的一员,也让这个活动的提出者和组织者徐刚既感到开心,又感到压力巨大。 跑步的乐趣 徐刚来自江苏常州,2002年移民蒙特利尔,之前在国内从事IT系统维护,像所有新移民一样,他也面临重新择业的问题。经过多方面的信息搜集和研判,徐刚选择去完成一个机械方面职业证书的培训课程,经过18个月的学习和实习,找到了一家齿轮设计和加工的企业,一直干到现在。 在工作、生活、照顾两个孩子之余,军人家庭出身、从不睡懒觉且原本经常锻炼的徐刚看到别人锻炼时往往也会意动一下,但也就停留在脑子里,偶尔练练哑铃,上上单杠,并没有当成一件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直到2017年,原本想让已经10来岁的孩子开始进行定期的体育锻炼,徐刚开始搜索本地的体育相关活动信息,并在一个微信群里结识蒙特利尔资深长跑爱好者刘立新,进入他创建的“为生命长跑”社群,开始跑步。 刚开始时,徐刚看到群里的人每天上报自己的跑步信息,就想着把自己在家附近跑步的信息也报上去,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刚开始时各种不习惯:呼吸不匀、脚痛、膝盖痛、脚踝痛、跑不动……但在“小牛”、“教头”等群友的帮助下,徐刚学到了很多跑步相关的知识,学会了正确的跑步姿势,用手表检测心率,调整心跳、距离、步速等,他很快就发现了跑步的乐趣。 一般来说,跑步是最简单易行的体育运动,既不需要器械,也不需要同伴,穿上鞋就可以跑。对于个人而言跑步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但就是因为这份孤独,这也是一个让人成长的运动。一开始跑步的人,头脑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念头,想到现实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随着关注脚下的步伐、肺部的呼吸,在持续的规律性动作中会逐渐达到一种忘我、忘他、忘众生的快乐状态。这种愉悦感(Runner’s High)不仅是一种心理体验,更有着科学依据。研究人员发现,在跑步中获得愉悦感可能是人类内在的一种本能,即大脑会释放出可以让人感觉兴奋的化学物质,以帮助人类达到了想要的目标距离和速度。 研究发现人们在跑到一定程度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名为内啡肽(endorphin)的物质,这是一种由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产生跟吗啡、鸦片一样的止痛效果和快感。除了内啡肽,我们的大脑还会分泌另一种重要的兴奋型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 这是人体内天然产生的一种类似于大麻的化学物质。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运动与大脑研究领域权威 John Ratey 在他的著作《运动改造大脑》(Exercise and the Brain)写道:“当我们跑步时,身体和大脑会产生内源性大麻素,它们会进入血液并到达脊髓,激活那里的受体……它们还流经整个奖励中枢和前额叶皮层,在那里直接影响多巴胺。此时,人体就会产生吸食大麻一样的欢欣快感!”不过这可不是跑一会儿功夫就能达到的体验,研究发现至少需要1个小时的不间断运动,才能获得更好的运动体验,而连续运动两个小时似乎是产生内源性大麻素的最佳运动时间。也就是说新手暂时是无法体验这种快感的,只有经过了几周或几个月的跑步训练后,当你不再因为跑步而挣扎时,才会逐渐开始体验到这种“嗨”。 环岛跑由来 徐刚跑步跑出了乐趣,而随着跑步距离的延长,跑步软件上显示的区域也从自己所住的社区扩大到西岛、乃至蒙特利尔全岛。看着蒙特利岛的地图,徐刚就在想着自己能不能花一天时间用走、跑交替的方式环蒙特利尔岛一周。不过当时也就是想想,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而参加2019年的多伦多接力跑赛事Ragnar 300KM 给徐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个越野接力赛最早是一个私人机构于2003年在美国盐湖城举办的,当时赛长188英里(303公里),从犹他州的Logan市跑到盐湖城。之后这一活动的创办者成立了一家名为Ragnar Events,LLC的公司,负责这一赛事的策划和组织,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越野接力跑赛事。这个比赛被分成常规队和超极队两种竞赛形式,以适应不同体能和训练程度参赛者的需求。常规队由12名运动员组成,共36棒,每人跑三棒,每棒之间距离在4.8到22.5公里之间;而超级队则由6名运动员组成,可根据队员情况任意安排赛程和距离。 参加Ragnar 300KM比赛的蒙特利尔队。图片由徐刚提供 当年报名参加这次比赛的队伍有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305支,蒙特利尔的跑群MCR也报了名,但就在出发参加比赛的前一段时间里,队伍里的两名跑友因伤退出,给徐刚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赛前连人都凑不齐的蒙特利尔队在305支队伍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两天一夜的赛程中,队员们之间的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以及后勤团队的悉心照顾和加油打气让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的徐刚找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再加上获得的好成绩让他的跑步兴趣和信心大增,真正蜕变成一个“严肃的跑者”。 比赛回来后,徐刚再一次把绕着蒙特利尔岛跑一圈的梦想捡了回来,受接力赛的启发,他决定不再由自己一个人跑完,而是计划采用12人接力的形式,每一棒的距离在10到12公里之间,这就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比如12个赛段如何分配,如何找到参与者,在哪里交接,参加者如何到达指定地点等。除了根据网上找到的信息,徐刚还亲自走了一遍绕西岛的路线来确定是否与网上信息相符。尽管前期准备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确认,12个人也没有凑够,特别是蒙特利尔东部和北部路段不仅距离长,住在附近的参与者也很难找,但为了在2019年完成这一畅想,徐刚和群里的跑友们还是决定在12月30日跑起来,让有能力的人跑两棒来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 结果跑的当天天公不作美,气温低不说,还下着冰雨;更严重的问题是徐刚设计的预期路段所需时间远远高于实际时间。尽管徐刚跑完第一棒就发现了问题,一再告诫后续的参与者跑慢点,但随着路程的延长,中间的时间差也越来越大,甚至超过1个小时,导致前一棒的跑者已经到达指定地点,后一棒的交接者还没有从工作单位出来的断档情况。经过紧急讨论后,最后一段赛程的三名参与者决定轮换着跑完剩下的3、40公里路程,每人跑个7、8公里就到跟着的车辆上取暖和休息,最终磕磕绊绊地趟出了环蒙特利尔的跑步路线,根据安全、交通是否便利等因素确定了交接地点,为后续的环城跑建立起了基础。现在回想起来,徐刚和他的跑友们特别庆幸在2019年完成了第一次环城跑,否则在转过年来的疫情影响下,这项活动很可能会被无限期推迟。 第一届环岛跑参与者。图片由徐刚提供 在徐刚的最初设想中,环城跑为一年一度的活动,但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完成第一次环城跑的跑友们信心大增,纷纷表示希望一年举办两次,于是在魁省还没有采取严格疫情防控措施的2020年4月,第二次环城跑顺利进行;到2020年11月份进行第三次环城跑的时候,魁省的疫情防控措施已经严格起来,包括半马、全马之类赛事的文体活动基本取消,徐刚和跑友们也曾纠结过,但最终决定“赛事缺席,跑者永不缺席”,在把防控措施做足、做实的基础上,第三次环城跑照常举行。 环城跑尽管已经举办了3次,但在蒙特利尔华人圈里引发的反响并不是很大,一方面前3届的参与者都是钢铁直男,没什么人有拍照、发朋友圈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疫情的影响下,徐刚和跑友们希望尽量低调,以免招来不必要的违反防疫规定的指责。但到了第四届的2021年4月份,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少女性跑者参与进来,包括蒙特利尔健身群群主、地产经纪李园园;视频制作者单蓓;爬山群主徐腾霏等蒙城活跃分子,她们在朋友圈大量发照片、晒花絮、转发和群发,在华人社区引发了不小的动静。同时魁省的抗疫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放松了部分疫情防控措施,让憋了近一年的人们有了“撒欢儿”的欲望。因此在去年11月份进行的第五届环岛跑中,报名人数一下子增加到5、60人,每一棒的参与者都有好几个,最多的一棒有9人同时跑,甚至还有个6岁的小朋友也参与进来。这让徐刚和他的跑友们意识到需要至少分成以“严肃跑者”为主的“竞速跑”和以休闲锻炼为目的的“快乐跑”两种形式才能满足处于不同跑步阶段参与者的需求;而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组织、协调以及相应的安全等都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徐刚和他的小伙伴们还在继续摸索经验。 生命的改变 回顾过去几年的跑步生活,徐刚发现跑步让自己生命产生了根本的改变。首先是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作息时间变得非常规律;自觉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饮食习惯变得非常健康,还带动了家里人的健康饮食。健康的体魄,再配上规律的作息和饮食让徐刚每天都精力充沛、容光焕发,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幸福感。 其次是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原本内向、标准宅男的自己不仅变得外向,还因跑步获得了越来越强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表现在身体层面,比如身材更加紧致有型;关节更加灵活有力;身体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更加强大;就连大脑都因为获得更充足的血液流动而变得更聪明,可更敏锐地感知外部事务。这种改变更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强大,比如跑步能让人越来越勤奋,可治愈懒惰、拖延等坏毛病;再比如跑步是一个律己的过程,会让人越来越坚强,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原则性也越来越强,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似乎可帮助自己面对任何困难。 通过跑步获得诸多裨益的徐刚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让更多人体验到这种从内到外、从身体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疫情看不到尽头的当下,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大的精神将是一笔无法衡量价值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个人拥有。

魁省医疗系统安静崩溃 基础病感染死亡潮再现

SARS lessons help Canada prep for COVID-19, but hospital capacity a worry | CTV News

七天记者 颜宏 去年11月底南非首次报告超级变异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后,在全世界引发巨大恐慌,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多个国家如临大敌,紧急升级边境限制,暂停与非洲部分国家的航班。但为时已晚,奥密克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各地传播,并很快成为各国的感染毒株主流,让很多国家的新增感染者一再创新高。为了降低疫情曲线,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不得不再次祭出居家隔离、封城、封国的强力手段,但这些虽说极端但得不到彻底执行的措施在传染性更高、潜伏期更短的奥密克戎面前完全不起作用,再加上圣诞、新年假期的聚会等人为因素让各地的疫情曲线迅速上扬。在防控措施无效的情况下,媒体和政府开始有意无意地强调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与其他变种相比症状相对较轻,很像感冒或流感,一般是头痛、身体疼痛,还有轻微的喉咙痛。但防疫专家和世卫组织专家纷纷警告说它不应该被归类为轻度病毒,还是要加强防护。更重要的是现有证据已经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之所以比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或德尔塔变异毒株更容易传播,是因为其突变更容易附着在人类细胞上,所以即使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或者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也很难说获得了保护力,同样容易感染或再次感染,这让原来预想的通过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群体免疫从而阻断疫情的设想瞬间破产。魁省公共部门(INSPQ)(Institut national de santé publique du Québec )的数据统计显示在12月26日到今年1月1日之间,全省有3653人再次感染,在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的影响下,这一个星期的再次感染人数就占自疫情爆发以来全部再次人数的一半。虽说奥密克戎感染后的症状没有Delta等前代变种病毒那么严重,但感染人数之多,足以推高住院率和ICU入住率;而在极大规模的感染中,即便是较小的死亡率,依然会造成大量死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专家的预警正在成为现实,大范围感染带来的死亡潮似乎正在到来。美国自去年11月中旬以来,因感染奥密克戎死亡病例的周平均值一直在上升,在1月17日达到近1700人。由于奥密克戎在美国的传染规模是空前且仍在上升,因此患重症的易感人群绝对数字同样也在上升。按照专家的预测,这波死亡潮若在3月中旬消退,那么它将带走5万至30万美国人的生命,同时美国新冠死亡病例总数也很有可能突破100万。而加拿大疫情最严重的魁省在今年前两周里有604人死亡,占全国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这两天的每日死亡人数分别是89人,88人,创一年多来新高,且大部分是已经接种疫苗、甚至3剂疫苗但有各种基础病的老年人。 身在救治前沿的医护人员表示,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症状确实比较轻,即使是住进重症监护室(ICU)也不像第一波疫情那样经常看到需要切开患者的气管或者需要使用体外呼吸机(ECMO)来抢救的患者,大部分是由新冠病毒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的重症患者,如同时感染新冠病毒的心脏病、糖尿病、癌症晚期的患者。比如患有心脏病或者预约癌症手术的老人,感染奥密克戎后的COVID-19肺炎症状虽然不重,但病毒会损害包括心脏在内的其他器官的功能,让这些健康状况脆弱的老人或者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手术被推迟或者因脏器功能衰竭撑不过去,最终导致死亡。 而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冲击下,从去年12月份开始,魁省因感染新冠病毒住院的人迅速提高,导致越来越多的非紧急、非必要手术、治疗被取消或推迟,目前已经有9个人口稠密地区进入最高级别(4级)的放弃其他疾病治疗以便腾出床位和医疗资源给COVID-19住院患者的紧急状态。 四级意味着除了20%的急诊手术,其他80%的预定手术都将被取消或推迟,这让魁省医生不得不面对救谁不救谁的艰难选择。越来越多的心脏科医生、肿瘤科医生以及其他各种专科医生开始呼吁魁省的医疗系统不能再围绕新冠病毒疫情运行,因为为了控制病毒传播而产生的连带损害太大,民众承担的健康影响越来越严重。他们认为魁省应该接受无法控制病毒传播的事实,在与病毒共存的情况下恢复医疗服务的正常运行,比如减少病毒检测以及疫苗接种的规模,以撤回大量的医护人员;再比如医院不再区分感染区和非感染区,感染新冠的医护人员和患者也照常工作和治疗等等。 静默的崩溃 随着魁省感染新冠病毒入院的患者人数持续增高,医疗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前线医生的呼吁也引起政府的重视,一个由30名一线医生、防疫专家等组成的委员会开始准备应对最坏情况,也就是医疗系统崩溃的应对草案。这份名为《疫情下优先考虑和管理住院治疗指南》与之前防止病毒传播、扩散的防控措施大相径庭,明确表示不再采取措施防止新冠病毒进入医院,而是接受病毒带来的风险;进一步严格入院需求和加速出院,也就是说不到确实出现生命风险不接受入院,按照以前没有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会被要求出院;由患者家人来照顾住院病人以弥补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重新定义基础医疗服务定义,按照魁省卫生厅副厅长Lucie Opatrny的说法就是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是给少数病人提供A+级的医疗服务还是给更多的人提供B级的服务更符合民众的利益,魁省的选择是后者,以有限资源尽可能治疗更多的人,而不再考虑医疗服务质量。这份新的住院治疗指南被披露后,获得了医生们的普遍欢迎,这说明与病毒共存已经在医疗系统获得了普遍认可。 尽管魁省目前住院人数的增幅开始下降,但还没有迹象表明已经抵达曲线高峰,有向下掉头的趋势,但魁省的媒体都在渲染疫情在放缓脚步,可能不会达到最坏的情况。魁省政府也在竭力安慰民众,表示这份新的指南只是在为最糟糕的时刻做准备,魁省的医疗系统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但明眼人都知道,魁省的医疗系统其实早就崩溃了。 在华人的想象中,医疗系统崩溃、医疗资源遭到挤兑时会出现类似世界末日的情形:无数人争先恐后前往医院,挤在医院的大厅里、走廊里绝望地等待救助,甚至为了一个位置、为了和医生说话而大打出手,但本地医疗系统的层级设置本质上避免了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突发疾病或急诊,大多数普通人并不能直接到医院看病,去医院前需要经过一层层筛选。 一般来说,民众生病时首先要约家庭医生,没有家庭医生的可去当地社区的CLSC或者无需预约诊所排队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约到医生;见了医生之后,医生能自行诊断、处理的当时就可获得诊治,不能当时诊断的或者开单子要求患者去做各种检查或者把患者推荐给其他的专科医生。无论是做检查还是看专科医生,都需要患者自行联络,预约时间,而这期间的排队过程可长可短,有的可能需要几天,几个月,有的甚至要等1、2年。如果跳过这个过程,如果民众的疾病不被认作是严重急症,即使自己直接到了医院急诊,等待几个小时后基本上也会被护士打发,连医生的面都见不到,更别说得到诊治。 去年9月11日晚,一名39岁、无疾病史的Laval男子因感染了新冠病毒来到hôpital de la Cité-de-la-Santé de Laval医院就医,就在急诊室等待的过程中,病情突然加剧,心肺骤停后倒在地上,尽管急诊的医护人员尽全力抢救,但依然没能挽救他的生命。而他在感染病毒检测结果呈阳性时只被告知在家隔离、静养,不要去医院。在家期间病情加重后,他多次拨打811医疗热线、新冠病毒热线1-877- 644‑4545描述自己症状严重、呼吸困难,但还是被一再告知不要去医院,在家等待自愈,实在难受可吃点泰诺之类。直到他自己觉得病情太过严重,挣扎着来到医院急诊却依然没有被当作危急病人对待,等待了几个小时后最终倒在了本可以获救的地方。所以说这里医疗系统崩溃是安静无声的,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但是当你打电话等待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都约不到医生时;好不容易和医生说上话,却被要求在家自我隔离,等待自愈,却不提供一点点治疗措施时;当政府宣布推迟或取消非紧急手术或治疗以给COVID-19 患者腾床位时……都明确说明医疗系统崩溃了,无法正常运行了,民众只能在家默默地自求多福。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访加拿大环境工作者徐腾霏

徐腾霏接受七天记者采访 (七天传媒图片) 七天记者 颜宏 1990年在南京出生的徐腾霏2008年参加高考那年正好赶上南京高考改制,无论是考试时的发挥还是考后的报志愿环节都表现得差强人意,去一个所谓“好一本”学校几乎无望,于是徐腾霏和她的父母就很仓促地决定走一条“曲线救国”之路:出国留学。一家人经过各种信息查找、咨询、权衡、比较后选择了留学成本较低的法国,于是对法语一窍不通的徐腾霏在国内进行了3个月的法语培训后,就一个人拎起箱子前往法国。 到法国又恶补了8个月的法语后,徐腾霏才得以进入正规的学校读法语预科,一年之后才最终按照当年留学中介计划的那样进入一所社区大学就读。这所社区大学全名为弗朗什-孔泰大学(Université de Franche-Comté),坐落在法国北部靠近瑞士的地方。其实这所大学是中国留学中介口中的“法国技术联盟”学校中的一员,按照设置的专业招收海外留学生,懵懂无知的徐腾霏因为当时选择了“卫生安全环境”这个专业,就被分到了这里,而这所大学因为并不非常有名,慕名而来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少,当年整个小城里就徐腾霏和另外一名女生是华人。这逼得徐腾霏不得不完全沉浸在近乎纯法语的环境中,好处是让她法语的听说读写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按照当时徐腾霏的计划,在这所大学里读完两年,获得一个名为DUT(Diplôme Universitaire de Technologie)文凭,类似中国的理科大专,然后凭借这个文凭去申请法国的工程师学校,最终获得在法国国内以及国际上都富有含金量的工程师文凭,达到父母倾其所有送自己留学的目的,不过人生在世最大的确定就是不确定,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徐腾霏的人生剧本也一样。 美丽初遇 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按照教学大纲,徐腾霏需要完成4个月的实习,于是在2010年11月开始,徐腾霏就开始寻找接收自己的实习单位。几个和徐腾霏关系较好的女孩经常一起讨论找实习单位的事,这些法国女孩中有一位曾到过魁北克,魁北克之行给她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她就想着找找相关方面的信息。结果还真找到一个法国政府鼓励本地学生到魁北克访问、实习的项目,可以报销法国学生在魁北克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名女生就撺掇着徐腾霏一起申请。虽然对魁北克了解不多,但想到能节省下生活费用,徐腾霏就对自己说为什么不呢?于是她花了一天的时间海投了2、30份简历,没想到就有一位名叫Guy Mercier的教授同意了她的请求,运气不是一般的好!徐腾霏当时以为她要去实习的是一所大学内的研究机构,到了魁北克城后才发现这是一家独立的研究院,她更没想到的是Mercier教授和这所名为魁省科学研究院INRS(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的机构将在她的生命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一次来到魁北克城的时候是2011 年4月底,法国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徐腾霏所乘坐的飞机却因为大雪差点无法降落。出了机场寒冷彻骨,到处冰天雪地,人烟稀少,让徐腾霏对魁北克城的第一印象非常差。接下来的几天里,因为人生地不熟,也没有携带可御寒的衣物,活泼外向的徐腾霏只能整天呆在屋子里,人都快抑郁了。可等到一个星期后冰雪消融,魁北克城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绿草如茵,鲜花吐蕊,雄浑开阔的圣劳伦斯河静静流淌,风情万种的游人,还有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这种美好不仅表现在外部环境上,也表现在徐腾霏的自身感受上。因为自己第一次脱离家人、朋友等外在的帮助独自搞定了一件大事,不仅没有额外花父母的钱,还节省了不少支出。每天伴着这种成就感、自豪感上班的徐腾霏就像脚底下装了弹簧,做事又快又好,做实验非常努力,乐此不疲,她完成的实验不仅质量上不比其他博士生差,数量上也比其他人多很多。多年之后徐腾霏常说,实习的那四个月是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聪慧而又工作勤勉的徐腾霏让招她来的Mercier教授感到很满意,主动问她要不要申请该研究所的硕士生,可帮她申请奖学金。这让徐腾霏很纠结,当时的她因为在魁北克实习而错过了多所法国工程师学校的面试而失去了被录取的资格,正在犹豫是否要继续完成自己的工程师梦想。由于徐腾霏学历无法直接申请硕士,无论如何她都需要回到法国把本科学历拿到,于是她在实习结束后回到法国继续读书。不过在她本科即将毕业时,一直保持联系的Mercier教授再次主动表示给她申请的免外国留学生学费的助学金已经获批,问她要不要考虑来魁北克读硕士,还可以申请全额奖学金。想到可能提前来临的经济独立,在加上之前的愉快回忆,徐腾霏最终放弃在法国深造的初衷,来到INRS读硕士。 女子如男 简单、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三年的硕士很快读完,2015年的徐腾霏又要面临人生的选择。尽管Mercier教授建议徐腾霏继续读博,但务实的徐腾霏觉得自己并不是非常热爱科研工作,读博之后还将面临未来的择业问题,遂婉拒了教授的建议。虽然自己的建议被拒,善良的Mercier教授又让徐腾霏在自己的研究所里担任了6个月的研究助理,这是在他权限里能给予的最长期限,以帮助她在找到工作前有个缓冲过渡期。研究助理工作合同结束后,Mercier教授又把徐腾霏介绍给一个朋友开的私人环境分析公司。当时这家私企获得了魁北克城市政府的一项环保项目资助,要他们对城市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料等各种污染物进行检测、分类、分析,尝试如何去污、如何回收、如何再利用等。 这家公司相当于一个大型的野外实验室,场地由4、5个集装箱拼成,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冬天不保暖,夏天不散热,也没有卫生间和厕所,只有一个简易的移动厕所,而每次上厕所对徐腾霏来说都是一次艰难的经历,不仅要忍受厕所的脏臭,还要穿脱厚重的防护服和各种防护用具。工作内容也很繁重,就连唯一女性的徐腾霏也常常要搬运40公斤一桶的酸液或碱液,还要健步如飞;接触的材料都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既危险又气味难闻。因为是市政府拨款的项目,工资也不高,拥有硕士学历的徐腾霏的工资甚至不如下面操作铲车的司机。 不过徐腾霏不仅没有嫌弃不这份工作,还很珍惜这让自己获得本地工作经历的机会。同时,尽管每天的工作繁忙且劳累,但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一起工作的人都是淳朴的操作工人,很乐意接受徐腾霏的指挥,工作氛围简单而愉快,也让徐腾霏很开心。可惜的是工作一年之后,魁北克市政府在当年的财政预算中取消了对这家私企的资助拨款,徐腾霏参与的科研项目被企业放弃,她也随之失业。 主动出击 从跑前跑后到一下子无所事事,让忙碌惯了的徐腾霏很不习惯,人也变得焦虑起来。恰好自己硕士毕业后以魁北克经验移民项目PEQ(Programme de l’expérience québécoise)申请的移民签证下来了,可以让徐腾霏使用为新移民提供的各种找工作服务,包括参加本地劳工中心(Centre d’emploi local)为期四周的求职培训班,获得求职顾问的指导等,让徐腾霏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找工作之余,为了不让自己陷入焦虑,并强迫自己建立起规律的生活,徐腾霏还每周三天到一家寿司餐馆做服务员,每天忙得团团转。 尽管徐腾霏在差不多6个月时间里几乎在全职找工作,但由于专业和工作经历的问题,能投简历的职位非常少,不像学会计或管理的人那样可以投上几百份简历,徐腾霏总共只发出了50来份简历。除了按照传统模式找工作外,徐腾霏还在社交媒体上向所有认识的人以及转着圈知道的人“求职位线索”、“求推荐”,而最终还是朋友圈发挥了关键的作用。2017年,原来读书时认识的一个研究助理提供了一个联邦政府实习岗位招人的信息,徐腾霏在申请后得到了这个机会。和上次一样,徐腾霏再一次以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从实习生一步步转为合同工、正式工,并跟着这份工作转换了职业方向,进入国企加拿大国防 建筑部 (Construction de Défense Canada)担任环境协调员,主要负责 魁省内加拿大军营的环境事务,包括 加拿大军营内的各种基础设施拆除和建设、提供环境评估报告、法律法规建议、污染土壤改良、濒危物种调研和物种普查等。 刚开始选择学习环境专业时,徐腾霏谈不上多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让她对环境相关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感到深深的忧虑。尽管现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学环境或者从事环保工作的职业似乎正是风口上,但身处其中的徐腾霏却并不乐观。在她看来,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必须采取的环保措施都是有成本的,大部分企业、机构都不愿意为此投入过多成本,即使是一直在推动的各级政府也是不得不为之,缺乏主动性,更何况为了自身生存而对成本斤斤计较的私企,加拿大各级政府做出的减排目标大概率很难实现。 徐腾霏和户外活动的朋友们(图片由徐腾霏提供) 舍得付出 早在魁北克城上学时,徐腾霏因被当地的华人叫上结伴爬山而喜欢上了户外运动,现在生活、工作都稳定的她也希望在蒙特利尔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爬友”,争取能维持之前的生活节奏。 结果看来看去居然没有找到类似的爬山群体 ,说干就干的徐腾霏就自己建了个微信群,并且花大量的业余时间找适合的一日爬山地点,熟悉周边环境,编撰攻略,组织活动时还要确认参与者、智慧拼车等。随着定期爬山活动的不断举行,徐腾霏创建的爬山社群也日益壮大,目前已接近500人规模。 去年6、7月间,徐腾霏还和几名小伙伴一起创立了一个名为“枫想会-加东文化沙龙”的非盈利分享交流平台,每两周进行一次活动,以嘉宾讲座、圆桌对谈、主题访谈、开放讨论等形式开展分享活动,徐腾霏自己就曾做过一期如何成为一名公务员的分享。每两周她们都要开例会讨论选题,联系嘉宾,现场录制,宣传推广等,要花很多时间在上面。虽然完全是义工性质的工作,但徐腾霏和她的小伙伴们都觉得这个文化分享沙龙非常有意义,可帮助海外华人拓展认知边界,建立社会联结,促进加东乃至北美华人群体的沟通和理解,创造一个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 徐腾霏常常表示自己很幸运能拥有现在舒适而充实的生活,但在这个世界上,好运是玄幻不定的,努力却是切实可控的,只有做好努力的积累,机会来临的时候才能抓住。徐腾霏的经历,正应了俗话常说的“自助者天助之”。作为年轻人不惜身,踏实肯干,才能越努力越幸运。 徐腾霏(左)接受七天记者颜宏采访 (七天传媒图片)  

“一起向未来!” –蒙特利尔华人华侨举办线上座谈会,畅谈对2022北京冬奥会的美好祝愿和祝福

七天传媒1月17日电 蒙特利尔华人社区近百家社团在蒙特利尔华商会牵头组织下于1月17日晚举行线上座谈会,畅谈对2022北京冬奥会的热切期盼和美好祝愿。大家踊跃发言,气氛非常热烈。大家在蒙特利尔华商会主席张仕根的带领下,欢呼:祝福冬奥,一起向未来。 张仕根主席在发言中说:“2022 年北京冬奥会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是全球中华儿女的一件 盛事。冬奥会牵动着全球侨胞的心。今天我们蒙特利尔 100 多位侨社 团的侨领,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平台“云相聚”,齐迎北京冬奥,表达对 北京冬奥会的热情与祝愿:希望北京冬奥会能作为桥梁联系起五洲四 海的朋友,带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希望之火,冬的童话,无论多远,世界是一家。北京拥抱世界,蒙城眺望北京,蒙城侨胞,心系冬奥,助力冬奥。 北京冬奥会有“纯洁的冰雪”,更有“激情的约会”,全球华侨华人共同期 待奥运健儿一展英姿,热切期盼北京冬奥会再创辉煌! 祝福冬奥圆梦冰雪,弘扬奥运精神,促进世界和谐,北京冬奥,一起向未来! ” 中国驻蒙特利尔代总领事张珩在致辞中说:“现在,离北京冬奥会开幕已不到二十天。北京也即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三千年古城将再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为各国运动员提供友谊与竞技的舞台,为全球观众奉上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宴”! 办好北京冬奥会,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自申奥成功以来,中方秉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在筹办过程中将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相结合,确保人们既能享受冰雪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保护大自然的生态之美。不久前,各国参赛选手和教练团队在参加冬奥前的测试赛后,均对场馆质量、比赛环境、后勤保障的高水平表示高度赞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甚至用“奇迹”来形容北京冬奥筹备工作。 北京冬奥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收到包括加拿大友人在内的世界各国朋友们的美好祝愿。加拿大代表团团长勒梅多恩日前表示,北京冬奥会昭示体育是生活重启的一部分,是对身心健康的巨大鼓舞;对冬奥会闭环管理有信心,加拿大队期盼安全抵达北京。北京冬奥会也始终坚持“公平竞争、相互理解、团结友爱”的奥林匹克精神 ,致力于为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搭建更多友好的桥梁、合作的平台。去年7月,国际奥委会决定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之后,加上“更团结”;不久前,第7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提出的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共同提案国多达173个。个别国家企图将体育运动政治化、干扰破坏北京冬奥会的图谋不得人心,也注定失败。 冬奥会的举办备受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热切期待。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在当地疫情肆虐的情况下,领区侨界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北京冬奥会的祝福,有的录制视频,有的组织冬季长跑比赛,有的积极为中加冬季体育运动合作牵线搭桥,留学人员、当地小朋友用歌声、用画笔为冬奥会喝彩。我坚信,在大家的支持下,中国一定能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为饱受疫情困扰的世界注入更多信心和力量。”

托儿服务计划为新省家庭每月节省数百元

2022年1月14日                安大略渥太华            总理办公室 在加拿大各地,有太多的民众家庭无法获得易于负担的、包容且高质量的托儿服务。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加拿大联邦政府制定了一项计划,要为加拿大的育儿父母们提供平均每天10加元费用的六岁以下儿童日托场所。这项计划将使民众家庭的生活更加易于负担,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让父母——特别是女性——重返职场,并壮大中产阶层,同时给每个孩子一个真实而公平的机会去争取成功。 1月14日,贾斯廷·特鲁多(Justin Trudeau)总理与新斯科舍省省长蒂姆·休斯顿(Tim Houston)共同举行视频发布会,宣布新斯科舍省家庭的托儿费将平均减少25%,平均每月节省200元。托儿费用的降低将从2022年4月1日开始,并追溯到2022年1月1日。此举将适用于育有6岁以下孩子的父母、受行业监管的托儿服务场所,这些场所将是全加拿大范围内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此次宣布的新变化,是联邦政府在2022年底前将新斯科舍省家庭的托儿费减少50%、并在2025-26年实现平均每天10元托儿服务的第一步。 总理和省长还在同一天宣布,从今年秋天开始,将为新斯科舍省的民众家庭提供至少1500个新的受行业监管的托儿服务位置。这些托儿位置是联邦政府和新斯科舍省政府在2021年7月宣布的9,500个新的受监管托儿位置的一部分。 打造全加拿大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体系,现在正当其时。加拿大联邦政府将继续与全国各省、地区和原住民伙伴合作,以确保所有民众家庭无论居住在哪里都能获得易于负担的、包容和高质量的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 引述  加拿大总理贾斯廷·特鲁多(Justin Trudeau)阁下: “所有民众家庭都应该享有获得可负担之托儿服务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让每天10元的托儿服务成为现实。今天在新斯科舍省宣布之削减托儿费用的举措,是朝着实现我们在全加拿大的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体系目标迈出的重要一步,这将为民众家庭每年节省数千元,创造就业机会,壮大中产阶层,并为我们的孩子们提供最佳的人生起点。” 新斯科舍省省长蒂姆·休斯顿(Tim Houston)阁下: “将托儿费用降低25%,将为育有幼儿的家庭和看护者、以及计划组建家庭的新斯科舍民众带来真实的变革。费用可能是父母获得优质托儿服务的一个重大障碍,并有可能阻碍父母们加入或重返劳动力职场。我们现在采取行动降低费用,将有助于舒缓民众的压力,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向前,在今年年底前将平均费用降低50%。” 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阁下: “让民众获得易于负担且高质量的托儿服务,既是一项经济政策,也是一项社会政策。它给我们的孩子们一个尽可能最好的人生起点,让育儿家庭的生活更易于负担,并让母亲和父亲们都能去工作,从而壮大产业队伍。它还为教育工作者创造了良好的、高收入的就业。今天所宣布的费用降低25%将为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节省,在我们打造每天10元之托儿服务的进程中,这一政策将有助于加强新斯科舍省和全加拿大的经济。” 联邦家庭、儿童及社会发展部长卡琳娜·古尔德(Karina Gould)阁下: “联邦政府的目标是确保到2026年3月底,加拿大的所有家庭(无论他们住在哪里)都能获得受行业监管的、平均每天10元费用的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今天公布之降低新斯科舍省托儿费用措施,是朝着实现这一目标迈出之有意义的一步,并将为全省的民众家庭带来实质性的改善。我们将继续与新斯科舍省合作,帮助确保该省的儿童有机会获得他们未来成功所需要的高质量、可负担且包容的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 新斯科舍省教育及幼儿早期发展部长贝基·德露涵(Becky Druhan)阁下: “除了获得易于负担之托儿服务的巨大实惠之外,参与全加拿大范围的托儿协议也意味数百名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得以增加薪酬和福利。我们正在创造成百上千的就业机会,同时在全省范围内扩展托儿服务的名额。改善幼教的薪酬和福利将帮助我们留住我们现有的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 事实简要  迄今为止,加拿大联邦政府已经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新斯科舍省、育空地区、爱德华王子岛省、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曼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阿尔伯塔省、新不伦瑞克省以及西北地区的政府达成了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协议。联邦政府和魁北克省政府也达成了一项不对称的协议,以增强该省的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体系。 作为与新斯科舍省协议的一部分,联邦政府将在五年内投资6.05亿加元,以帮助改善该省服务六岁以下儿童的受行业监管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 此次的宣布是向前推进的重要一步,是新斯科舍省在全加拿大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体系下的承诺的一部分,要在2022年底之前将服务六岁以下儿童的受监管托儿场所的费用减少50%,最终是在2025-26财政年度结束前实现平均每天10元费用的托儿服务。 新斯科舍省是全国第四个宣布实施降低托儿费用的省份,致力于实现全加拿大范围内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的承诺,要在2022年底前为育儿父母们将受行业监管的托儿场所平均费用降低50%。萨斯喀彻温省、爱德华王子岛省和阿尔伯塔省已经宣布托儿费用降低。 到2026年3月底,新斯科舍省将为6岁以下儿童创造9,500个新的全职受监管的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位置。 作为联邦《2021年预算》的一部分,加拿大政府做出改变格局性的投资,在五年内投入超过270亿加元,要与各省和地区联手打造一个全加拿大的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体系。结合其他投资,包括对原住民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的投资,五年内将提供高达300亿加元支持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 通过以前对儿童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的投资,在疫情大流行之前,联邦政府已帮助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超过40,000个可负担的托儿位置,包括在新斯科舍省创立的2,000多个。

特鲁多总理主持与全国省长第36次电话会议,共商疫情应对措施 

Prime Minister Justin Trudeau holds 36th call with premiers on COVID-19 response 2022年1月10日              安大略渥太华           总理办公室 1月10日,贾斯廷·特鲁多总理与内政、基础设施及社区部长多米尼克·勒布朗主持了与加拿大各省、地区省长们的第36次会议,讨论他们为应对COVID-19疫情大流行而正在进行的合作事宜。 总理和省长们讨论了令人关切的COVID-19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毒株,指出这一毒株的高传染性使其与以前的变异株有所不同。他们对全国各地的医疗护理体系、工商业、工作人士和家庭所承受的压力表示关切,并讨论了如何继续合作以守护加拿大民众的安全。他们提出需要加强卫生护理体系,并注意到医疗人力资源能力方面的特殊挑战。 总理重申,联邦政府将继续为各省和地区提供应对COVID-19传播所需的工具,包括疫苗、快速病毒检测和治疗手段。省长们注意到他们正在各自管辖区内实施的措施,并强调疫苗、快速检测和治疗作为他们应对疫情工作之一部分的重要性。 总理再次保证,联邦政府已经为所有符合条件的加拿大人确保了足够数量的疫苗,足够国民打加强针、以及在必要时的第四针。总理和省长们强调,莫德纳(Moderna)和辉瑞(Pfizer)的疫苗都是安全并有效的,轮到打针时提供的疫苗就是最好的疫苗。总理还指出,联邦政府继续采购快速病毒检测,仅在1月份就将有1亿4000万套检测盒提供给各省和地区。自疫情大流行开始以来,联邦政府已经购买了超过4.25亿套快速检测,总成本近30亿加元。此外,总理指出,加拿大卫生部目前正在审核抗病毒治疗药物。联邦政府正在与各省和地区密切合作,以确保在这些治疗药物一旦获得批准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快速部署。 总理强调了联邦政府在当前充满挑战的艰难时期为扶持加拿大民众和工商业而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加拿大工作人士封门补助”( Canada Worker Lockdown Benefit),向因COVID-19疫情封锁而无法工作的合格个人提供每周300加元的补助,以及扩大“地方封门补助计划”(Local Lockdown Program),向面临容量(人数)限制的雇主提供工资和租金补贴。 总理和省长们认识到疫情大流行对加拿大民众的冲击,包括疫情疲劳心态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战。他们承诺继续密切协作,就像他们从疫情大流行开始至今所做的那样,支撑加拿大民众,完成抗击COVID-19疫情的斗争。  

抗疫不力 魁省公共卫生官辞职 重拳出击 魁省对未接种者征税

Le Dr Luc Boileau, le premier ministre François Legault et le ministre de la Santé Christian Dubé participent à une conférence de presse, le mardi 11 janvier 2022.

七天记者 颜宏 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毒株自11月29日在加拿大首次发现以来,在40天时间里感染人数达到77.8万人,超过2020年一整年的感染人数总和,也让相应的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连创新高,让原本就因人手不足而脆弱的医疗系统压力巨大,不得不取消或推迟非必要的手术。在第一波疫情中屈辱的居于加拿大全国疫情严重之首的魁北克尽管采取了看起来较严格的措施,甚至祭出了宵禁这样的极端措施,依然没能幸免:从去年12月24日开始日增突破万例之后,直到今年1月8日才回落到1万以内;住院人数从12月24日的369人在一个星期内就超过1000人,之后一路攀升到截止1月12日的2877人;死亡人数则从去年5月一直保持到12月25日低于10人的情况,一路飙升到1月11日的62人,创一年来新纪录。 出台新政,重拳抗疫 面对严峻的疫情以及仍在实施的防控政策,民众也越来越不满,不断有人质疑政府的防控措施是否有效,还有很多民众把魁省的疫情归咎于政府的无能以及公共卫生长官Horacio Arruda做出的错误决定,就连一向倾向于支持政府防控措施的法语媒体都开始发出各种抱怨。12月30日,魁省著名的媒体人Patrick Lagacé发表重磅评论文章,历数Horacio Arruda在过去近两年时间犯的错误,在民间获得了很大的反响,以至于逼得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不得不出面力挺,表示自己依然对Arruda充满信心,但这并没有平息舆论,最终Arruda自己在1月10日提出了辞呈,指出对于他的争论已经损害到科学抗疫的严谨性和可信度,对抗疫不利,因此是时候提前结束自己的任期。Legault省长也立刻就接受了他的辞职,虽然对他22个月来的工作表示感谢,但还是在第二天就任命了接任者——现魁省公共卫生与保健研究所(INESSS)负责人Luc Boileau博士,他也曾是Arruda的前任,因此比较熟悉公共卫生方面的事务。 尽管做为替罪羊的Arruda辞职了,但魁省如此严重的疫情,还是让自诩为严格抗疫的Legault省长无法自圆其说,只好使出杀手锏。他在1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与魁省财政厅长Éric Girard共同商定、推出一个对未接种疫苗者征收“相当数目”(montant significatif)的税款。理由是魁省目前坚持不接种疫苗的人只占全体民众的10%,却占据了超过50%的重症监护病床以及相关医疗资源。按照Legault省长的说法,那些选择不接种疫苗的应该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不能让90%的接种民众去支付这些人对公共医疗造成的负担,不过具体的征收形式还有征收数额还在商议中,而多少算“巨额”也还没有定,但肯定不会是50、100这样无关疼痒的小数目。这个类似“魔术师帽子下突然出现一只兔子”的消息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引发巨大的舆论反响,从法律层面到道德层面的讨论层出不穷,甚至连Arruda辞职这样的大消息都被民众忽略了。 这并不是魁省政府第一次向民众收健康税。早在2010年的财政预算案中,当时的Jean Charest自由党政府财政厅长Raymond Bachand就提出对每位成年魁北克人征收额外的健康税,不管年收入如何,每人征收25元;2011年涨到每人100元;2012年上涨到每人200元,这笔额外的健康税金将投入到一个基金会中以对冲逐年巨额增长的健康系统投入,但这笔不看收入的固定金额税款让很多人不满,低收入的人群觉得这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根本无力交付;而中产阶级的人觉得即使每人200元对富人来说都太少,也对健康支出的巨大缺口于事无补。不过这项充满争议的政策因为自由党政府在2012年的魁省选举中被魁北克人党战胜,沦为反对党后而不了了之。这次CAQ政府再次提出对未接种疫苗的人征收健康税,却明确排除了对未接种疫苗者征收医疗费用,而是要对每一位非医疗原因却未接种疫苗的人征税,可见政府惩罚那些未接种者的决心。不过魁省并不是第一个处罚未接种疫苗者的地方,奥地利早在去年12月就宣布从今年3月中旬起对拒绝接种疫苗者罚款3600欧元;希腊则对6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者每月罚款100欧元,直到其接种疫苗。魁省首提的这项政策还得到了全国民众的支持,特别是在魁北克省和卑诗省,民众的支持率都超过60%。 抗疫不力,民众抱怨 其实早在去年秋季,医疗系统就不断爆出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和在ICU接受治疗的人大部分都是未接种疫苗的人。当时就不断有人提出不应该对这些人继续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既然他们决定不接种疫苗,就应该自行承担后果,而不是由全体纳税人负担他们任性的费用。在加拿大,感染新冠住院而不需要进ICU的,平均需要花费1.5万元;而住院后又需要进ICU治疗的,平均需要的费用可达到5万元;换句话说,纳税人要为每一名COVID-19住院者平均支付2.3万元治疗费用。而为了鼓励民众接种疫苗,各级政府都舍得巨额投入,可算使出了浑身解数:设立尽可能多的接种中心,甚至设立流动接种车、流动接种点深入到公园、学校、机构等等;为了让民众更便利地接种疫苗,取消部分接种点的预约,提供免费停车位;还设立接种疫苗“抽奖活动”,提供重金以鼓励更多的人接种疫苗,但依然有10%左右的人就是不肯去接种,这些反疫苗的人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还需要全体纳税人为他们的自私买单,这让越来越多的民众感到愤怒。 魁省CAQ政府自2018年执政以来,就一直是一个很注意倾听民意,并能根据民意做出快速反应的政府。正因为这一点,CAQ也是很少见的动不动就推翻自己曾经做出决定的执政党。比如在疫情中连续两年的圣诞假期防控措施设立方面,魁省政府都是在节前非常乐观地宣布了假期期间的宽松防控措施,又都在疫情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不得不改口,推翻以前的决定,采取更严格的防控措施,允许更少的人聚会。刚刚过去的圣诞节更是离谱,魁省政府先是宣布可最多允许20-25人同时聚会,但随着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大爆发,疫情曲线不断攀升,又不得不多次改口最多允许20人、15人、10人、6人到最后只允许一个家庭内成员聚会,也正是因为政府在疫情防控措施规定上反复无常,如同儿戏,让很多人认为Arruda做为疫情防控措施的专业内建议人士既不够科学,也不够严谨而呼吁他辞职,但实际上,疫情防控措施的制定上有很多政治、经济考量,当科学和政治发生冲突的时候,科学经常就被抛到脑后了。 其实Arruda并不是第一个中途退场的公共卫生负责人,另一个疫情大省——安省的公共卫生负责人David Williams也在去年6月决定提前退休。从疫情爆发以来,几乎各个省份的公共卫生负责人都经历了一个突然被公众所熟知,很快成为受人信任和赞赏的网红类公众人物,然后很快在疫情严重时又受到广泛质疑和批评的过程。随着去年年底以来奥密克戎疫情在加拿大全面失控,原本因为抗疫受到民众欢迎的各省政府支持率都在下降,魁省现执政党还面临今年10月份的大选,压力更大。 疫情失控,抗疫失败 相比加拿大其他省份来说,魁省采取的防控措施一直以来都是最严格的。2020年3月,魁省是第一个按下暂停键,实行全体“封闭”措施的省份;2021年1月,也是魁省第一个采取了一般战时才采用的宵禁措施,魁省民众配合和支持政府防控措施的比例也很高,但魁省却一直是全加拿大疫情最严重的地方。虽然从感染总数上看,安省排第一,但若按照每10万人口的相对感染者数量、住院者数量以及死亡数量看,魁省都确定无疑地居全国第一,实在让人费解。原本Arruda的离职是一个拷问深层问题的机会,让政府和民众重新思考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魁省的抗议模式是否需要改变等,但由于Legault省长有意识在这个敏感的时刻放出了对未接种者征税的消息,分流了媒体和民众对疫情防控失败深层思考的注意力,也再一次成功地把民众的怨气转移到那些未接种疫苗者身上,而不是政府防控措施设定和执行的失败上。不过这也带来意外之喜,在魁省发出威胁后,仅在1月11日一天就有7000人预约了第一剂疫苗的接种,而且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是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全省各地的接种点给10.7万人接种了疫苗,也是近期的最高峰,好长时间来工作人员比接种者多的接种中心门口又排起了长队,这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毕竟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尽管病毒变异产生了抗药性,但接种疫苗依旧可以大幅提升免疫力,至少只要变异株只有部分耐药性,接种疫苗就能够帮助避免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奥密克戎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现有证据已经表明,这种变异毒株比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或德尔塔变异毒株更容易传播,而因为其突变更容易附着在人类细胞上,所以即使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或者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也很难说获得了保护力,同样容易感染或再次感染,这让原来预想的通过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群体免疫从而阻断疫情的设想瞬间破产,一夜回到解放前。更令人忧虑的是,按照现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导致的大范围感染,很多病毒学家都认为大概率会催生更危险的变异毒株。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教授兼免疫学家、Enochian BioSciences公司CEO Mark Dybul就明确表示让现有疫苗完全失效的变异毒株出现“不可避免”,并预计最早在2022年3月至5月期间就可能出现对疫苗具有完全耐药性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人类目前唯一的希望似乎只剩下医疗科学方面的进展,比如与病毒变异赛跑的疫苗研发能跑在前面,提前研发出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再比如找到有效治疗COVID-19 、又能便利推广的廉价特效药,否则在看不见尽头的未来,人们还将继续生活在疫情的桎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