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F1 蒙特利尔要证明自己

七天记者 颜宏 这个周末的6月12日到15日是蒙特利尔一年一度的F1汽车大奖赛(Grand Prix),也就是2025年国际汽车联盟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2025 FIA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加拿大站的比赛。作为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赛历中备受关注的一站,蒙特利尔站的比赛从1978年首次举办,迄今已经连续举办四十多年,成为蒙特利尔夏季标志性的体育盛事,也是蒙特利尔特殊的狂欢节日,整个城市在前几周就开始做各项准备来迎接这个让全世界都为之沸腾的比赛。 蒙特利尔站 自从人类发明了汽车以来,就一直有人追求速度,早期、简陋的赛车比赛开始在城市间的公路上进行,但因为赛车比赛的危险性导致不少事故,甚至有不少车手丧生,于是专业比赛用赛道应运而生,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场专业赛道赛车于1887年4月20日在巴黎举行。 赛车运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个门类、规则明确的专业运动,根据场地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非场地赛和场地赛。非场地赛车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封闭的赛场上比赛,主要分拉力赛、越野赛、登山赛、沙滩赛、泥地赛等等。场地赛就是指赛车在规定的封闭场地中进行的比赛。它又可分为漂移赛、方程式赛、轿车赛、运动汽车赛、GT耐力赛、短道拉力赛、场地越野赛、直线竞速赛等。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方程式赛,它又可以细分为一级方程式、三级方程式、GP2、印地赛车、美国冠军方程式、福特方程式、康巴斯方程式及卡丁车等。 所谓方程式赛车原来的名字就是简单的大奖赛,后来为了公平性与安全性,赛车运动的主办者会制订赛车的统一“规格”(formula),只有依照规格制造的赛车才能参赛,这种比赛便称为“方程式赛车”。目前的方程式赛车必须依照国际汽联制定颁发的车辆技术规则规定的程式制造,包括车体结构、长度和宽度、最低重量、发动机工作容积、汽缸数量、油箱容量、电子设备、轮胎的距离和大小等。而一级方程式(Formula One,简称:F1)大奖赛是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费用最昂贵、技术最高的比赛,也是方程式汽车赛中最高级别的比赛。 F1大奖赛比的不仅是赛车手的勇气、驾驶技术和智慧,更是各大汽车公司之间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每辆F1赛车都是各大汽车厂商的精心杰作,价格动辄上百万美元,甚至不亚于一架小型飞机的价格。而在大奖赛中推出的新型赛车,更是代表着一家公司乃至一个国家的最新科技水平,从设计到制造都凝聚着众多研制者的心血。能有幸参加F1大赛的车手,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世界车坛精英。每一位车手在跻身F1大赛前,都必须经过多个层级的选拔,例如小型车赛、三级方程式(F3)等等,堪称过五关、斩六将。根据国际汽联的有关规定,每年全世界能有资格驾驶世界F1赛车的车手不超过100名。所有驾驶F1赛车的选手,都必须持有FIA签发的“超级驾驶执照”;每年只有少数的优秀车手才有资格参加决赛。 今年的F1大奖赛会选择地理条件迥然不同的24个赛场,在3月到12月之间完成。这些赛场有的选在高原上,那里空气稀薄,用以考验车手的身体素质;有的则是街道串成的赛道,那里路面相对狭窄曲折,不小心就会撞车;有的赛道虽然看起来路面宽阔,但也有上下坡考验车手的技术;还有的赛道建在树木葱郁的森林中,那里跑道起伏大,让车手很难控制赛车。 在每一站的比赛前都会安排三天的试车,包括自由练习阶段和排位赛阶段。练习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车手熟悉赛道、测试赛车设置、收集数据、模拟比赛节奏和轮胎磨损;排位赛则来决定正赛的前10个发车位。这也是蒙特利尔市中心位于Maisonneuve和 Ste-Catherine 大街之间的新月大街(Crescent)将封闭三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由来。届时赛车手们在L’île Notre Dame的吉尔·维伦纽夫赛道(Circuit Gilles-Villeneuve)赛道上试车,而旅游观光者则在市中心徜徉,晚上还会有各种类型的party,让各个酒吧、餐馆、夜店等娱乐场所乃至个人家中人满为患,到处是找乐子的人群。 自1978年首次办赛以来,蒙特利尔站始终以“最不可预测赛道”而闻名,维伦纽夫赛道功不可没。它是一条单圈4.361公里的半永久性赛道,在1978年才正式建成,并开始承接之后的F1大奖赛。这之前10年中在加拿大进行的F1大奖赛主要在安省的Canadian Tire Motorsport Park公园和魁省的Circuit Mont-Tremblant进行。1982年,为了纪念在当年比利时站大奖赛中发生车祸去世的加拿大F1 赛车手、效力于法拉利车队的吉尔·维伦纽夫,被重新命名至今。维伦纽夫赛道为城市道路和专用赛道的混合体,靠近市中心,交通方便,位于风景秀美的公园内,赛道舒畅,没有特别的直道,有14个弯道和3个服务区,但有一个死亡弯角:塞纳(Virage Senna),足以使最好的车手陷入麻烦。其实整条赛道里的每个弯道都需要赛车手很好的掌控速度和刹车,既要保持车速,避免被超车;也要大脚刹车,以免滑出赛道,发生意外。可以说这个赛道的比赛非常刺激,观赏性也高,同时让每个车手记忆深刻。 维伦纽夫赛道 证明自己 其实蒙特利尔站还以“车手最爱分站”而知名,在加拿大进行的54场比赛中,有44场都是在蒙特利尔进行的。整个F1赛事期间,整座城市化身F1派对宇宙:市中心和相关场地到处是F1赛事的各种标识和展示车辆,新月街的餐厅、酒吧露台几乎彻夜不息,餐厅推出各种关于赛车的“极速菜单”……数据显示,这个活动年均吸引35万游客,其中一半的人来自魁北克以外的地区,年复一年地占据着85%的酒店入住率,一个周末就为蒙特利尔的经济注入超过1.6亿元的收入,是蒙特利尔市每年夏季最大的旅游活动。 去年的F1赛事举办期间,蒙特利尔的市政管理出现严重问题,给观众和组织者带来了不少困扰。主要体现在: 1. 沟通混乱和信息误导。这是最被人诟病的问题之一,很多车迷被告知由于天气原因,周五的练习赛(FP1和FP2)被取消,导致成千上万的球迷被拒之门外或提前离开。然而,这些练习赛实际上是按计划进行的,这让已经付费入场的球迷感到极度愤怒和沮丧。 2.入场和交通拥堵:赛道入口处出现了严重的排队和交通拥堵。票务扫描系统效率低下,导致大量人群滞留在入口和人行天桥上,甚至引发了一些球迷之间的肢体冲突。由于缺乏与当地警方的协调,赛场内外的交通和人流管理混乱,导致观众和甚至车队人员在进入赛道时都遇到了延误和困惑。而在赛事结束后,交通拥堵让大量的民众无法离开,甚至要等2个小时以上。 3.设施不足和卫生条件差:赛场内的洗手间设施不足,甚至出现马桶溢出、缺乏卫生纸、供水不足等问题。一些赛道设施被认为已经跟不上F1日益增长的人气和规模,而一些接待区和围场建筑出现漏水和洪涝问题。 4.恶劣天气的影响:比赛周末遭遇了大雨和冰雹,加剧了上述许多问题。泥泞的停车场和通道让观众体验更差;恶劣天气还导致一些团队的接待帐篷和媒体帐篷被淹。 5.赛道安全:在比赛结束后,部分车迷冲破安保防线,提前进入了赛道,当时仍有赛车在赛道上行驶。这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国际汽联(FIA)也对此发出了严厉警告。 6.市中心活动的混乱:比赛周末开始时,市中心的一些餐厅和酒吧露台因消防部门的规定被勒令关闭,让蒙特利尔的城市形象受到损害。 这些集中在后勤组织、观众体验和现场管理方面的问题让蒙特利尔作为F1主办城市的声誉受到质疑,甚至有人担心蒙特利尔可能会失去大奖赛的举办权。因此,今年蒙特利尔市政府、魁北克交通部及其合作伙伴承诺进行“180度大转变”,以确保赛事的成功举办。 为了给游客提供一个温馨宜人的形象,市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来改善公共场所的清洁度,光是在Ville-Marie区和Plateau-Mont-Royal区就组织了200人的清洁工队伍,时刻注意街道的整洁。市政府和消防部门的代表还在比赛活动前完成商家和餐馆走访,以确保所有企业和露台都符合安全标准,避免出现当街赶人的恶劣情形。 市中心的Saint-Laurent、Peel、Saint-Antoine、Sherbrooke等大街交界在活动期间暂停新建建筑工地,已经在建的工地围栏上安装覆盖物,收拾起散落的各种施工锥桶、橙色标识等,以尽量减少视觉影响。 针对去年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今年则致力于改善和理顺赛事组织者、市政府、警方和蒙特利尔公交公司(STM)之间的沟通,改善了活动周边整个交通网络的情况,包括增设三处新的出租车和Uber下客点;增加自行车停车位和Bixi共享单车站点;设立直通赛场专线公交车;就连正在因为罢工而提供有限服务的STM也将在F1期间全面恢复服务。魁省交通部还在Métropolitaine高速以北、30号高速以南、520号高速以西和25号高速以东形成的四边形内的高速公路上全天24小时禁止设置道路障碍。 F 1的阴暗面 这个F1大奖赛周末既是蒙特利尔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独特魅力的窗口,吸引全世界游客的到来,同时也是蒙特利尔另类产业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被誉为“北美浪漫之都”的蒙特利尔人的性观念比较开放,更是北美的“同性恋天堂”。还里是北美除了拉斯维加斯之外最著名的“性都”。每年的旅游季节,都有大量的外国游客,主要是美国人来此寻欢作乐。据说在蒙特利尔点一个女孩上门就像叫一个披萨饼一样容易,价格也非常便宜,还可以要求女孩的皮肤颜色、头发颜色、身材高矮、胖瘦、甚至胸部或臀部大小,可满足各种各样、无论多怪异的需求。尤其是一年一度的F1大奖赛期间,一些高档酒店会被整层、整栋地包下来举办性爱派对。不仅是蒙特利尔本地的性工作者,来自多伦多、温哥华甚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性工作者都会蜂拥而至,在这个狂欢的长周末大赚一笔。蒙特利尔警方(SPVM)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开始走访酒店、酒吧、优步司机等,要求他们留意并举报性剥削的行为,并警告说建立了一个包括有过性剥削记录在案、皮条客、娈童癖者等的名单,对他们将进行严格监控。 蒙特利尔的“性都”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的禁酒令时期(Prohibition Era)。美国在1920到1993年之间实施长达13年的全国性禁酒,禁止酿造、运输和销售酒精饮料,但这一“拍脑袋”政策不仅没有使得酒精的消耗减少,减轻社会问题,反而使得私酿酒猖獗、假酒泛滥、官员腐败、黑社会做大做强还催生了蒙特利尔的红灯区。距离美加边境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又是当时加拿大第一大城市的蒙特利尔吸引了大量的美国人来此从事与酒相关的行业,再走私到美加边境,催生出一条庞大的经济链;而到了周末,又有大量的美国普通民众跑来不受限制的饮酒,也快速壮大了蒙特利尔的酒吧生意,各种各样的私酿酒品、客户服务也应运而生。有了酒精的刺激还不够,还需要满足客人的娱乐需求,于是妓女、卖淫、毒品、赌博等行业也跟着繁荣起来,让蒙特利尔迅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屈一指的北美“花花世界”。即使在禁酒令被废止后,传统新教占上风的美国社会对于饮酒、卖淫甚至堕胎都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大部分州都把性交易列为非法,并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打击色情业行动,让很多美国人继续选择到蒙特利尔来买春。在今天市中心的Saint Laurent与Saint Catherine 大街交汇处形成了著名的“红灯区”(Red-Light District),到处是歌舞妓馆、脱衣舞酒吧和站街应召女郎,还进行各种毒品、赌博等非法交易,整整热闹了50多年。现在蒙特利尔的红灯区虽然消失了,蒙特利尔“性都”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那些性工作者们被分散到这座城市的其它角落,包括同性恋村,顽强地生存着。她们招揽客人的方式,也从原来的报纸、杂志和电话黄页变成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普通的蒙特利尔人可能注意不到他们,但每年来蒙特利尔过F1狂欢的都有相当一部分游客是冲着这个来的。 另外,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提升,2025赛季将是最后一次使用2022年空气动力学规则设计的赛车,2026年将迎来F1重大规则变革,包括引入全新引擎(使用100%可持续燃料)、更轻盈更灵活的底盘、主动空气动力学(DRS将被移除)以及电池动力增强以提升超车等,蒙特利尔站的比赛时间也提前到5月22日到24日间举行。可以说2025年的蒙特利尔站F1大奖赛不仅是赛道上的速度较量,更是在后勤和观赛体验上进行了“大升级”的一年,希望能为来自全球的赛车迷提供更顺畅、更精彩的盛会。  

中美、加美贸易谈判传捷报 全球经济迎来喘息之机?

七天记者 颜宏 在全球经济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挥动的“关税乱拳”面临多重逆风、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中美两国于2025年6月9日开始在英国伦敦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高级别贸易谈判。令人振奋的消息是,仅经过两日的密集磋商后,双方就分别宣布达成一项“原则性框架协议”,这是继6月5月日内瓦90天关税休战协议濒临破裂后,两大经济体对全球市场的一次危机回应,有望为两国持续紧张的贸易关系带来难得的稳定窗口,并为全球经济注入急需的信心。其实,在全球化日益受到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中美两国能够在第三方中立国家坐下来谈判并达成共识,本身就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合作仍然是解决复杂国际问题的最佳途径。 悬崖上的谈判 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从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就开始了。自2018年以来,两国间的贸易争端经历了多轮升级,从最初的钢铝关税到涉及数千亿美元商品的全面贸易战,再到高科技封锁和稀土出口管制,双方在贸易、科技、金融、地缘等多个领域展开激烈博弈。尽管中美两国曾一度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其核心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接下来的拜登政府不仅没有改正特朗普时期采取的各种贸易保护政策,暗地里反而增加了更隐秘、更不易被人察觉的限制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措施,还拉拢盟友对中国采取围堵政策,比如加拿大政府就在拜登政府的施压下,从去年10月开始对中国产的电动汽车和某些情况下的混合动力汽车征收100%关税,包括轿车、卡车、公共汽车和货车;对中国产的钢铁和铝制品收取25%的关税。 随着特朗普毫无悬念地二次当选,外界普遍担忧的“特朗普式”强硬贸易保护主义果然回来了,而且变本加厉地以所谓“对等关税”对几乎全球经济体开战。而为此刻已经从2018年贸易战开打以来准备至今的中国丝毫不怵,不仅在关税上对等反制美国的贸易霸凌,还祭出了稀土元素出口管制。这一被外界称为”稀土牌”的举措,让全球供应链紧张情绪达到顶点。稀土元素作为现代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其供应中断直接威胁到美国的汽车制造、国防工业和可再生能源等关键领域。 或许是中国的反制措施,让不得人心的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美国股市和债市受到冲击,特别是“稀土出口禁令”第一次让美国深切感受到被“卡脖子”的滋味,一向盛气凌人的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放低身段,愿意移步到瑞士日内瓦与应邀访问瑞士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会谈,而中国为了展示“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这一一以贯之的态度,也为了回应商界和美国消费者的呼声顺坡下驴,同意与美方展开会谈。并最终达成一份“关税休战”协议,规定在90天内暂停对彼此大部分高额关税的征收。然而,该协议墨迹未干,双方就互指对方未能遵守非关税措施承诺。例如,美方曾指责中国未能撤销对稀土磁铁出口的限制,而中方则抱怨美国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技术出口管制上的升级。 转机出现在2025年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与特朗普进行了一次时长90分钟的直接通话,双方就重启高级别贸易谈判达成共识。这是特朗普自今年1月重返白宫后,两位领导人首次公开承认的直接互动。 这次选择伦敦作为谈判地点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仔细的考虑。作为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外交舞台,伦敦为中美两国提供了一个相对中立的环境。英国也是目前唯一与美国达成关税协定的国家,而且英国政府也表达了积极的调解意愿,为谈判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8小时博弈 这次谈判的美方代表团由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等高级官员组成。中方则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率队。需要注意的是,双方代表团的规模都相对精简,这反映了两国对此次谈判的重视程度和务实态度。与以往大规模的谈判团队相比,这种”小而精”的配置更有利于深入交流和快速决策。谈判原本计划进行5天,但实际上只花了两天。 6月9日由财长贝森特(贸易务实派)主导谈判,次日急返华盛顿应对国会听证;接着换成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对华鹰派)接棒;中方则坚守底线,重申“相互尊重、取消单边关税、停止科技霸凌”“三原则”,直接指责美方“说一套做一套”。双方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稀土出口限制的放宽、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的调整,以及双边贸易平衡机制的建立。 据知情人士透露,谈判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僵持,尤其是在高科技出口管制、国家补贴和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僵持不下,甚至有媒体猜测谈判可能破裂,无果而终。关键转折点发生在6月11日晚上22:00后——双方同意将稀土出口与芯片管制解绑,形成“行动对行动”交换链条,通过不断的方案修正和妥协,逐步缩小了分歧。最终阶段的谈判一直持续到伦敦时间午夜。双方就框架协议的核心条款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讨论,确保表述准确、含义明确。据报道,协议草案经过了多次修改,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 这份被称为“伦敦框架协议”的文件,并非一份详细的贸易协定,而是一个指导未来具体谈判和合作的原则性蓝图,给上次的日内瓦协议填充上更具体、细化、可执行的内容。它旨在为中美贸易关系设定一个稳定的基调,并建立长期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机制。双方将在回国后,向各自的国家领导人汇报相关内容。尽管全文未公开,但核心条款已浮出水面。 稀土供应上:根据卢特尼克的说法,中方同意逐步放宽对美国的稀土出口限制,但这一过程将是渐进式的,并与美方的相应措施挂钩。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内容目前还没有在中方的声明或通稿中看到。美国取消的仅仅是过去几周凭空造牌而推出的对乙烷、喷气发动机零部件等的出口限制,还是有更多对华技术出口限制得到放宽也不知道。 关税停战有望延长:日内瓦达成的关税战休战90天协议有望延长。这个协议的内容是特朗普在4月2日“解放日”时对中国加征的34%“对等关税”,只保留10%,其余的24%在未来90天内暂缓实施;“解放日”之后因为中国报复而加征的91%关税取消;而“解放日”之前更早以芬尼为理由对华加征的20%,保留。因此,美方对华商品征收的关税为20%+10%=30%。中方则把反击特朗普在“解放日”增加的关税也只保留10%,其中的24%在未来90天内暂缓实施;也一样取消了91%的报复关税;中方同样保留了针对芬太尼的关税反制措施,既对煤炭、液化天然气、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关税。可以说两家都回到今年4月2号前,然后再各自加个10%。 技术出口管制调整:美方承诺将”以平衡的方式”调整对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以换取中国放松“稀土管制”。虽然具体清单尚未公布,但预计将涉及部分半导体设备和先进材料,这一调整将有助于缓解中国在高科技领域面临的供应压力。 从协议内容看,中美双方都做出了实质性让步,体现了谈判的平衡性: 中方收获:美国承诺放宽部分技术出口限制,这有助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关税的大幅下调也将促进中国商品对美出口。 美方收获:稀土供应的恢复将缓解美国在关键矿产方面对中国的依赖担忧;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为美国企业提供了新机遇。 共同收益:贸易成本的降低、供应链的稳定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都将为两国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加美谈判获重大进展 中美伦敦框架协议的达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新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过去几年的贸易争端中,许多跨国公司被迫调整供应链布局,一些产业出现了”去中国化”或”去美国化”的趋势。协议的实施有望逆转这一趋势,促进更加高效和稳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 作为美国的近邻和重要贸易伙伴,加拿大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格外敏感。中美框架协议的达成,为加拿大处理与美国的贸易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如与特朗普直接对话的不可或缺性;双方关注共同经济利益,避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等。 联邦总理卡尼(Mark Carney)也确实在这么做,他在上次到白宫见到特朗普后,双方在最近几周就贸易关税和地缘政治问题进行了多次直接交流,包括短信和电话沟通。这种个人层面的良好互动被认为是推动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贸易谈判取得进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媒体获得的消息,两国领导人办公室之间已交换了一份不到五页的、经过加密的协议草案文件,这意味着谈判已取得显著进展。 这份草案的核心内容是加拿大愿意在安全领域做出重大承诺,以换取美国取消特朗普上任以来对加拿大施加的所有关税。 加拿大提出的主要“交换条件”包括: 参与“金穹”(Dome d’or)反导系统: 这是特朗普高度重视的导弹防御项目,旨在拦截来自敌对国家的导弹。卡尼此前曾表示,加拿大考虑加入该系统,以应对来自俄罗斯、朝鲜以及未来可能来自中国的威胁。尽管该项目耗资巨大(特朗普政府估价1750亿美元,专家认为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加拿大也计划承担其中一部分。 投资北极主权防御基础设施:旨在加强加拿大在战略性北极地区的防御能力和主权维护。 提升国防开支:承诺加拿大国防开支在今年内就达到北约设定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2%的目标。 加强边境安全: 联邦政府已经宣布的、旨在加强边境安全的现有措施和未来投资。 作为这些重大安全承诺的回报,卡尼政府要求美国取消特朗普上任以来对加拿大征收的所有关税,这主要包括钢铁和铝、汽车等关税,它们持续对加拿大经济构成压力。 加拿大希望能在6月15日至17日在阿尔伯塔省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前达成与美国的贸易协议。不过一位熟悉谈判的消息人士警告称,不应过度乐观,面对朝令夕改的特朗普,目前“距离达成协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的来说,中美在伦敦达成的协议,加拿大与美国的谈判有望获得突破都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便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时,通过持续、务实的对话,主要经济体之间仍能找到共同点,以避免最糟糕的经济情景。  

人工智能先驱 筹3千万专治恶意AI

Yoshua Bengio donne une conférence.

七天记者 颜宏 6月3日,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人物、全球引用最多的AI研究者和图灵奖得主、蒙特利尔大学教授、Mila-魁北克人工智能研究所(MILA – Quebec AI Institute)科学主任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宣布成立了一个名为“LoiZéro”的非营利组织。这是一个致力于推进安全设计AI系统研究和技术解决方案的非营利组织,并已从包括生命未来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和开放慈善基金会(Open Philanthropy)在内的慈善捐赠者那里筹集了3000万美元,旨在开发一种名为 Scientist AI的系统——一种非智能体 AI 系统。 Yoshua Bengio其人 本吉奥于1964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父母都是来自摩洛哥的移民,崇尚嬉皮士文化,没有固定工作,他和弟弟Samy Bengio(也是一位顶级AI科学家,曾任Google Brain担任机器学习科学家)从小就随父母到处搬家:从法国搬回摩洛哥,又因战乱从摩洛哥搬回法国,后移民到加拿大。所以他的大部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在蒙特利尔度过。本吉奥曾回忆兄弟俩曾努力攒钱买下了生命中第一台共同的小型计算机Atari 800,从此打开了计算机兴趣的大门。他们用Basic语言编程,还将程序保存在磁带上,那时软盘还没有问世。而他们在上大学时都选择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本吉奥选择了麦吉尔大学的计算机专业,Samy则选择了蒙特利尔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本吉奥在麦吉尔大学先后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硕士学位,又在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就包括神经网络和学习算法。 在博士毕业后,本吉奥曾在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和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博士后研究。当时,神经网络领域经历了一段“AI寒冬”,研究资金和兴趣都转向了其他领域。然而,本吉奥与辛顿(Geoffrey Hinton)、杨立昆(Yann LeCun)等少数研究者一样,坚守着对神经网络的信念,并继续进行着基础性的研究,为后来的突破积累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1993年,本吉奥回到蒙特利尔,在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é de Montréal)担任计算机科学与运筹学系教授,这是他学术生涯的主要基地,可以说是凭他一己之力逐渐将蒙特利尔打造成为全球深度学习研究的重镇。 2000年代初期,本吉奥及其团队开发了首批神经网络语言模型,为后来的自然语言处理革命奠定了基础。他的一篇“A neural probabilistic language model”论文开创了神经网络语言模型的先河。其整体思路影响、启发了之后的很多基于神经网络做NLP研究的论文,在工业界也得到了广泛使用,还有梯度消失(gradient vanishing)的细致分析,word2vec的雏形,以及现在很火的计算机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都有他的贡献。本吉奥是世界上被引用最多的计算机科学家之一,他的研究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50万次,h指数超过200,这在学术界是极其罕见的成就。 2017年,他主导创建了 Mila,并担任其科学主任。Mila汇集了蒙特利尔地区顶尖的AI研究人才,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大学AI研究中心之一。他也在推动加拿大成为全球AI领导者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加拿大国家人工智能战略(Pan-Canadi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ategy)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2018年,他与辛顿、杨立昆共同获得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图灵奖,以表彰他们“在概念和工程上的突破,使深度神经网络成为计算的关键组成部分”,他们三人也被誉为“深度学习三巨头”。他们三人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现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算法和卷积神经网络等方面的突破,使得AI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作为大学教授,本吉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AI研究人员,他的许多学生现在在谷歌、Meta、OpenAI等顶级科技公司担任重要职位,或在世界各地的大学任教。但与其他AI先驱不同,本吉奥选择留在学术界,专注于基础研究而非商业化。2024年,本吉奥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AI风险 除了AI技术研究外,本吉奥也是全球AI伦理、安全和负责任AI发展的重要声音。他积极参与国际讨论,呼吁对AI技术进行有效监管,以防范潜在风险。特别是从2023年开始,本吉奥将更多精力转向AI安全研究,公开表达对AI快速发展可能带来风险的担忧,并签署了多份呼吁谨慎发展AI的公开信。其实不止本吉奥,辛顿持续公开呼吁警惕AI的潜在风险,警告AI技术若失控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还辞去谷歌职务,以便能更自由地表达他对AI安全问题的担忧。在202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继续警告AI风险,呼吁AI安全立法。杨立昆的态度相对温和,觉得还有时间对付流氓AI的出现,反对现在就加强监管。 本吉奥多次警告说一些AI技术已经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智力水平,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快,从而将人类陷入危险之中。他自己就非常担心那些“有恶意”的人掌握AI,可能是军方,可能是恐怖分子,也可能是有精神疾患的人。如果这些人掌握了AI,让AI执行一些极度危险的事情,那么后果是不可预料的。他还承认如果自己能早点认识到AI可能的发展速度,那他可能会倾向于AI的安全性优先,而非实用性优先。 这些科技大佬设想的糟糕局面是有朝一日,公司、政府或独立工作的研究人员能有效利用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处理从商业到战争的所有事情,而这些系统能做我们不想让它们做的事情。如果人类试图介入或将它们关掉,它们会抵抗,甚至会自我复制,以便继续运行下去。比如你要求一台机器尽可能多地制造回形针,机器可能会严格的执行命令,将所有的东西——包括人类——变成制造回形针的工厂。而由于AI的高效,会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将它们连接到重要基础设施,如电力网络、能源供应、股票市场,甚至军事武器中,可能会引发难以控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过去看似乎还很遥远,而随着ChatGPT、Deepseek等为代表的AI技术重大进步,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AI篡夺目前人类和人类管理机构的决策和思维正在变得越来越现实,而且时间非常紧迫。 其实他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当前的AI模型已经展现出的日益增长的危险能力和行为,包括欺骗、作弊、撒谎、黑客攻击、自我保护等,以及更普遍的目标错位问题。他提到了几个具体的令人担忧的案例: 自我保护行为:在一个实验中,一个AI模型在得知即将被替换时,秘密地将自己的代码嵌入到新版本将运行的系统中,有效地确保了自身的延续。 黑客攻击:在另一个案例中,当面临象棋游戏中不可避免的失败时,AI模型没有接受失败,而是通过黑客攻击计算机来确保胜利。 威胁开发者:在实验中,一个Claude Opus 4模型在得知开发者要替换自己时,为了不被替换而威胁说要公布开发者的秘密婚外情。 本吉奥非常担心,人工智能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甚至比人类更聪明,如果不加以控制恐酿成灾难,因此迫切需要找到科学、政治和监管方面的解决方案,以避免失控。在本吉奥看来,当前功利性的 AI … Read more

联邦-省峰会成功举行 能否开启加拿大新篇章?

Vue générale de la rencontre rassemblant le premier ministre Carney avec ses homologues des provinces et territoires, à Saskatoon.

七天记者 颜宏 2025年6月2日,联邦总理卡尼(Mark Carney)来到西部的萨斯卡通(Saskatoon)与全国各省省长和地区领导人举行了首次面对面会议。这是自4月28日联邦大选率领自由党赢得罕见的第四个任期以来,卡尼与各省省长们的首次实体会晤。除了首次之外,这次会晤选在与联邦政府离心离德的萨斯克彻温省的中心经济城市进行,而非通常的首都渥太华或大型省会城市,本身就带有一丝“下基层”的意味,旨在营造更开放、务实的对话氛围,也更专注于经济层面。这也是自1985年以来,联邦政府首次在西部召开如此高规格的联邦-省级对话会议,它向西部释放出明确信号:渥太华正在倾听、正在采取行动。 在会议结束后,卡尼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被多个省长和媒体称作“圣诞老人”来形容他慷慨的姿态和承诺。可以说这次会议在重塑联邦-省关系、应对经济挑战和统一国家发展方向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态度转变 众所周知,加拿大的东西矛盾由来已久,而在前总理特鲁多当政期间推行的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政策更是激化了东西矛盾,特别是那些旨在减少碳排放的政策,直接威胁到西部几个能源大省至关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业,从而威胁到其经济福祉,并导致了对联邦干预的反对以及对西部以资源为基础经济的捍卫。从2019年小特鲁多第二次当选后,倡导西部独立的“西部脱离”(Wexit)标签迅速成为热门话题,西部独立的声音日益高涨,逐渐形成了一场运动,甚至从民间上升到政府层面。 今年自由党第四次赢得选举后,阿省省长史密斯(Danielle Smith)在大选结果公布后的不到24个小时,就在省议会通过法案修订《选举法》,将发起独立公投的请愿签名门槛由登记选民总数20%(约60万人)下调至上次选举中投票选民数量的10%,既17.7万个就行,并将收集签名期限从4个月放宽至12个月,以降低民间推动民主行动的难度。而在5月1日一天,阿省独立运动就宣布收集到了足够的签名,史密斯省长也在5月5日表示,如果该省公民在请愿书上收集到足够签名,她将于2026年就“主权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投。 也就是说,在与卡尼会面之前,阿省省长史密斯以及萨省省长斯科特·莫(Scott Moe)都是对联邦自由党最直言不讳的批评者,西部的民众也对联邦气候政策、联邦在医疗保健、教育和能源资源开发等省级管辖领域施加影响、联邦的财政公平感到不满,甚至不惜采取对抗姿态,但看到卡尼在联邦-省级领导见面会上的表现以及他所展示的加拿大未来蓝图之后,这两位保守派省长都选择“回归大家庭”。 史密斯省长表示,她对卡尼总理愿意倾听和理解阿尔伯塔省的关切感到“非常满意”。她用“开放”、“建设性”和“富有成效”来形容这次会谈。称卡尼政府的姿态与前任政府有所不同,为阿尔伯塔省和联邦政府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开辟了新的合作机会。而支持“石油”经济的史密斯更少见地指出,“虽然卡尼提到的‘去碳化方式’非常昂贵,但石油出口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抵消增加的成本……总体而言,这是值得的。”她的态度转变意味着本届自由党政府与保守党主要代表之间达成了“巨大妥协”——卡尼放松了对石油产业的限制,而史密斯也接受了卡尼的领导方式。 史密斯省长和莫省长联合发表的声明还非常认可卡尼提出的“国家建设”项目,认为这些项目对于推动生产力增长、能源安全和加拿大经济竞争力至关重要。莫省长尤其关注基础设施投资、农业和能源项目,并期待联邦能够为萨斯喀彻温省的具体需求提供支持。 转变态度的还有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他在2018年首次当选时曾将阿尔伯塔的石油称作是“肮脏能源”,他和他的CAQ政党对大型输油管道项目,尤其是像“东部能源管道”(Energy East Pipeline)这样的项目,一直持非常明确的反对立场。但自从特朗普第二次上台以来带给加拿大的冲击,也让他和魁省大部分的民众意识到减少对美国依赖的重要性,愿意考虑一些能够增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能源安全的项目,即使这些项目与石油有关,只要它们能带来战略利益。另外,魁省省长提出希望联邦政府出资建设一条输电线路,以将连接魁北克省和纽芬兰及拉布拉多省丘吉尔河上的新水电项目,而卡尼在省长话音还没落地就慷慨地附和“完全同意”。据魁北克水电公司(Hydro-Québec)的消息人士透露,该项目预计耗资20亿至30亿元,关乎7200兆瓦的电力输送。 统一战线 会晤后,最兴奋的是安省省长福特(Doug Ford),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十年来最好的一次会面!我们一起从会议室里走出来,内心充满了团结的力量。”“今天,我把卡尼比作圣诞老人!他把我们提出的建议全部装进礼物包,审查之后,他就会给我们分发礼物!”福特还笑着补充道。“他会驾着一辆装满建议的雪橇离开,在仔细研究后再给我们回电话。” 把卡尼比做“圣诞老人”的还有新不伦瑞克省省长苏珊·霍尔(Susan Holt)。她说:“今天的感觉,就像圣诞节的早晨,我们就像孩子,非常兴奋,我们不会争抢礼物,我们不会互相竞争,我们团结一致,我们站在一起,看着彼此开心。” 会议结束后,卡尼与13位省级领导人共同签署联合声明称: “领导人一致同意,基础设施和经济走廊,如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核能项目以及电网系统对于刺激加拿大生产力增长、确保国家安全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领导人一致认为,加拿大必须尽快,包括借助私营部门的力量,将清洁能源、传统能源、自然资源、关键矿物以及加拿大产品运往国内市场以及更多样化的国际市场,尤其是亚洲与欧洲。” 可以说,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与过去几年来加拿大四分五裂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和战略一致性。这一方面是因为来自特朗普的共同外部威胁出现时,内部的分歧往往会暂时退居次要地位,促成团结。另一方面也是卡尼非常聪明地将讨论的重心放在了“国家建设”、提高加拿大经济韧性以及打造“能源超级大国”等能够惠及所有省份(包括此前对联邦不满的西部省份和魁北克省)的共同经济利益上,营造了合作氛围。 这次会议也意味着,加拿大在面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时,基本形成了一个更加协调、统一和更具韧性的“战线”,必将对加拿大未来的贸易政策和对外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这次会议的成功,有助于卡尼巩固其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地位,并向民众展示他有能力处理复杂的国内问题和国际挑战。不过尽管前景乐观,但摆在卡尼面前的挑战也非常巨大。首先是这些让各个省长欢欣鼓舞的“国家建设”项目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联邦的承诺能否转化为实际的拨款和项目启动,将是各省关注的焦点;其次是尽管联邦态度积极,但各省在具体项目优先顺序、环境政策、医疗拨款等方面的固有分歧依然存在,需要持续的协商;第三此次会晤中私营资本和原住民的缺席也会为未来的项目进展产生消极影响。这次会晤后,几位原住民领袖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卡尼政府以民族团结的名义加速在其领土发展项目的承诺表示失望。 另外,卡尼推动的“能源超级大国”愿景与实现气候变化目标政策相矛盾,如何在二者间保持平衡,将是一个长期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总而言之,卡尼总理与各省长的萨斯卡通会议,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会谈,为加拿大在经济、政治和联邦-省关系方面开辟了新的篇章,旨在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团结、更繁荣的加拿大。 或许在这场特朗普强加的北美贸易秩序重构的狂澜中,加拿大终于因此而觉醒,并最终致力于自救。正如卡尼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的:“有时候,我们并没有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直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我们还算幸运,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失去什么。我们受到了威胁,我们的人民选择站出来对抗,我们因此而团结,我们共同努力……为了所有的加拿大人。”  

中国电视-《回家吃饭》(端午特别节目)

1

艾草飘香,龙舟竞渡。《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回家吃饭》(端午特别节目),一同游四方、品粽香! 又是一年端午至。节目选取浙江湖州、黑龙江牡丹江、四川成都三地,展示当地的端午风俗与特色美食:浙江湖州的饭团用太湖米、荻港“乌金子”青鱼干和野生箬叶,制作出鲜香四溢的“湖州鱼粽”;黑龙江牡丹江的饭团带来东北圆粒糯米与大枣结合的经典甜粽,甜蜜的同时带着丝丝清香;四川成都的非遗传承人则呈现独具川味的大肉粽,令人垂涎。除美味可口的粽子外,节目内容还融入三地端午风俗:浙江湖州的菱角桶大赛、四川成都的坝坝宴、黑龙江牡丹江的家庭包粽聚会,呈现一席丰富多彩的端午美食文化盛宴。而节目演播室则特别设计“食盒揭晓”环节,通过食盒将外景地与现场相“连接”,展示各地特色粽叶、糯米、馅料。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回家吃饭》(端午特别节目)更多精彩内容: https://w.yangshipin.cn/user?cpid=18167937149752630

医生纠纷未解 20万建筑工人又罢工

Construction résidentielle : grève mercredi à 00h01 | Le Devoir

七天记者 彦宏 2025年5月28日凌晨0时1分,魁省住宅建筑行业爆发了一场无限期罢工,涉及约20万名工人。此次罢工由五个主要工会——FTQ-Construction、Syndicat québécois de la construction(SQC)、Conseil provincial du Québec des métiers de la construction(CPQMC-International)、CSD-Construction和CSN-Construction组成“建筑工会联盟”(Alliance syndicale de la construction)发起全行业罢工,抗议与雇主方在薪资和工作条件谈判中的僵局,全省范围内的独立屋、联排别墅和六层及以下住宅楼的建设处于暂停,涉及大约4.4万个工地。不过根据2024年的数据,这些工人们在建筑领域的工作时间不到 20%,而商业机构、工业建筑以及土木工程和道路建设占魁北克建筑工人工作时间的 80% 以上,他们的集体劳动协议要到2029年才到期,因此不受当前罢工的影响。 其实,不仅是住宅建筑工人,魁省政府与魁北克全科医师联合会(FMOQ)与专科医师联合会(FMSQ)的劳资谈判同样进展不顺利,双方在医生薪酬改革的第106号法案上分歧严重,均展示出强硬的立场,看不出任何缓和的迹象。而之前的魁省教师和幼儿园工作人员罢工、护士罢工、公共服务工作人员罢工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一系列的劳资纠纷反映了魁北克独特的劳资关系环境以及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的新挑战。 劳资矛盾频发 魁省拥有加拿大最悠久和最强大的工会传统之一。工会在全省的几乎所有公共部门,如医疗、教育、公共交通、社会服务和特定的私营部门,如建筑业、航运行业等中具有极高的组织率和影响力。工会往往代表工人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谈判,当谈判破裂时,罢工是他们争取权益的常见手段。魁省历史上的多次大规模罢工(如1972年魁北克总罢工)奠定了工会在魁北克社会中的强大地位。另外,魁省很多行业的集体劳动协议谈判是全行业或多部门统一进行的,而非单个公司对单个工会。这意味着一旦谈判破裂,影响范围会非常广,导致大规模停工。魁北克政府本身就是魁省最大的雇主,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因此政府与工会之间的谈判动辄涉及数万、甚至数十万工人,其复杂性和政治敏感性更高。 除了魁省强大工会的传统外,最近几年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也是导致劳资矛盾尖锐的因素之一。食品、住房和燃油等基本生活成本显著上涨,让普通人的生活压力大幅增加。工人们感受到工资增长未能跟上生活开支的压力,因此在薪资谈判中立场更加强硬。许多工会都要求高于通胀率的工资增长,或包含物价指数调整的条款,以弥补实际购买力的损失。而在疫情后,许多行业都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给了工人更大的议价能力,因为雇主更难找到替代劳动力,也让工会更有信心采取罢工行动来争取更好的薪资和福利条件。魁省的建筑行业尤其如此,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工会认为有理由要求更高的薪资,以吸引和留住工人,并弥补与其他行业或地区之间的薪资差距。 在政府层面,执政7年多的CAQ政党不仅花光了前自由党Philippe Couillard政府留下的财政盈余,欠下巨额债务,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削减支出,还被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降级,正面临着平衡财政预算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双重压力。在与公共部门工会(如医护人员、教师)谈判时,政府往往需要在控制支出和满足工会要求之间进行权衡,这很容易导致谈判僵局。 政府强硬 这次发起住宅建筑行业工人罢工的5个工会在魁省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魁北克劳工联盟(FTQ)的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长期在劳工权益、薪资谈判和工地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下属的建筑行业分会有9万多名成员,在魁北克建筑业的集体谈判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魁北克建筑工会SQC(Syndicat québécois de la construction)是魁北克建筑行业中另一个重要的独立工会,代表着超过41,000名建筑工人。它专注于维护魁北克建筑工人的具体利益,并在集体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 Conseil provincial du Québec des métiers de la construction(CPQMC-International)隶属于国际建筑行业工会组织,在北美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许多附属工会已有超过百年历史,多次参与国际或地区性建筑行业罢工行动,也积极在魁北克层面争取其会员的权利。 CSD-Construction是民主工会中心(CSD)下属的建筑行业分会。CSD成立于1972年,是从加拿大全国工会联合会(CSN)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会,主张更温和、更注重协商的工会主义。尽管CSD总体上倾向于协商而非激进罢工,但在关键的集体谈判中,CSD-Construction也会与其他工会联合行动,以争取其会员的利益。 CSN-Construction是CSN下属的建筑行业分会。CSN是魁北克第二大工会联合会,成立于1921年,前身是加拿大天主教工人联合会,1960年变身为全国工会联合会。CSN以其更具批判性和激进的劳工立场而闻名,尤其在早期与魁北克主权运动联系紧密,曾在1965年携手魁北克人党(Parti québécois)改革了魁北克劳动法。 此次罢工是由于工会联盟与代表住宅建筑开发商的魁北克建筑和住房专业人士协会(APCHQ) 在新集体协议谈判中未能达成一致。双方的主要分歧有以下几个方面: -薪资拉锯:工会联盟要求在为期四年的新集体协议中,住宅建筑行业的工人薪资增长达到22%到24.3%,并希望在协议的第一年就能实现显著的加薪,例如8.35%。工会认为,住宅建筑工人的薪资长期低于其他建筑行业,而在当前高通胀和生活成本上涨的背景下,需要大幅度加薪才能弥补购买力损失并吸引人才。而APCHQ在罢工前夕,既零点之前提交的“最终报价”是四年内总计增长18%,包括第一年1.5%的增长,以及后续几年的一些累计增长。工会认为这个报价远低于其成员设定的“货币参数”,且包含了谈判中未曾提及的“重大挫折”,因此被工会联盟坚决拒绝。 -工作条件和福利:资方试图将传统养老金改为“个人储蓄账户”,工会则要求将资方养老金缴费比例从9%提升至12%;工会要求增加工时、加班和安全保障等条款,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公平和安全;资方希望引入的“智能工效系统”,即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评估工作效率,遭到工会的强烈反对,认为是对保障工人权利的巨大倒退;工会要求气温超32℃时强制停工,资方则提议可用“每小时加薪来替代”等等。 -谈判策略分歧:工会方面强烈批评APCHQ拒绝将其“最终报价”提交给其成员进行投票表决,认为这剥夺了工人对最新协议进行民主决策的机会,并质疑APCHQ是否试图蒙混过关。工会还指出,建筑行业其他三个主要部门(工业、机构-商业、土木工程和道路)的集体协议都已经与相应的雇主协会达成了薪资增长约为四年22%的协议,只有住宅建筑部门迟迟未能达成协议,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且资方表现出更大的僵硬性。 资方APCHQ则表示如果同意工会的要求,将会将使独立住宅的建造成本平均增加 … Read more

英王亲临加拿大国会:主权宣言与施政转折的“历史时刻”

Le roi Charles III lit le discours du Trône.

七天记者 颜宏 2025年5月27日,渥太华的国会山迎来了一场打破半个世纪传统的政治仪式——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亲临加拿大国会,发表了象征新一届政府施政纲领的“王座演说”(Speech from the Throne),正式开启了加拿大第45届议会的第一次会期。这是自197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在位君主亲自发表“王座演说”以来,加拿大国会首次由名义上的君主而非其代表总督来主持这一仪式,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特别是在美加关系剑拔弩张、加拿大面临主权危机的大背景下,这场演讲被赋予了远超礼仪层面的意义。 “主权危机”下的非常规邀请 联邦总理卡尼此次打破惯例邀请查尔斯三世来做“王座演说”,被外界视为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博弈。面对美国总统特朗普连任后对加拿大持续施压,包括威胁加征关税、公开且不断地称加拿大为“美国第51州”、批评加拿大的边境政策等,卡尼政府试图以王室权威重塑国家主权叙事。而在去年诊断患上癌症、减少了大量社交活动的查尔斯三世几乎立刻就接受了邀请,让原本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准备时间的皇室正式访问在几个星期内得以完成。对查尔斯三世而言,这场带病出征的访问同样是一场“不能失败的使命”。尽管白金汉宫以“医疗团队全程护航”强调其健康状况可控,但76岁的国王自2024年确诊癌症后首次来到加拿大,仍被视为对英联邦凝聚力的关键考验。 众所周知,加拿大是英联邦成员国之一,仍以英国君主为国家元首。继承英国政治传统的新一届政府、新国会开幕仪式之一的“王座演说”的演讲稿通常由加拿大政府撰写并由总督作为君主的代表宣读,旨在阐述新政府的施政纲领和立法议程,很少由在位君主亲自宣读,在加拿大的历史迄今只发生了3次,而且都是在加拿大陷入困境的关键时刻。 1957年10月14日,刚刚加冕不到5年的伊丽莎白二世首次访问加拿大,并宣读“王座演说”,这是加拿大历史上首次由君主本人主持的国会开幕仪式。当时的加拿大总理John Diefenbaker上任数月,君主莅临对少数党执政的保守党政府来说是一大突破。而伊丽莎白二世在演讲中强调了加拿大作为独立国家的地位,不应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被视为加拿大迈向完全主权的重要象征。 1977年,伊丽莎白二世再次受到时任总理老特鲁多(Pierre Elliot Trudeau)的邀请来到加拿大发表“王座演说”。当时的加拿大正面临严重的国内挑战,尤其是魁北克民族主义的崛起和日益高涨的分离主义呼声。老特鲁多政府希望利用女王的这次演讲,来强调国家的统一性,并暗示加拿大将疏远英国,推进宪法本土化(repatri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而伊丽莎白二世在演讲中提到“新的经济现实”以及“促进语言和文化和谐的紧迫性”,并承诺政府将致力于“重新发现团结精神”。这次演讲被视为加拿大政府正式承诺进行宪法改革的标志。 2025年5月,在联邦总理卡尼的邀请下,在加拿大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和主权危机的时刻,查尔斯三世第20次,也是他加冕后首次以加拿大君主身份来到加拿大,首次发表“王座演说”,旨在明确而有力地重申加拿大的主权和作为一个独立君主立宪制国家的独特身份。 时隔48年,2025年的查尔斯三世(左)和1977年的伊丽莎白二世(右)都在做同一件事情 在演说中,查尔斯三世回顾了加拿大历史,并提到已故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称她在1957年主持加拿大国会开幕时,二战的痛苦记忆犹新。当时冷战加剧,自由与民主面对威胁。加拿大正崛起为新兴经济强国及世界和平力量。其后数十年,历史由重大事件标记:越战、柏林墙倒塌及反恐战争的开始。今天,加拿大再一次面对另一个关键时刻。现时的世界比二战后的任何时刻都更加危险,充满了不确定性。加拿大正面临我们这一生中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加拿大人对周遭世界的巨大变化感到焦虑和担忧,但这一时刻也是难得的机遇,更新的机遇,是大胆思考和采取更大行动的机遇,是加拿大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经济转型的机遇。 卡尼的愿景 尽管在22分钟的演讲中只提到了一次加拿大的邻国总统特朗普,但字里行间充满地缘博弈的硝烟。从强调加拿大拥抱英国、法国和原住民传统,成为一个勇于创新的双语、真正多元文化,并致力和解的国家,到借用国歌中的“强大而自由的北方”来宣示加拿大的主权;从经济上去美国化(宣布启动《美加贸易协定》重新谈判、消除省际贸易壁垒),到国防自主化(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2%、加入“重整欧洲”(ReArm Europe)防务计划),再一次重申了卡尼领导的自由党竞选时的政纲,描述了新政府的工作重点,主要包括以下4点: 经济转型与竞争力: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将加拿大打造成七国集团(G7)中最强大的经济体。首先要把全国13个经济体统一成为一个加拿大经济体,通过消除省际贸易和劳动力流动的内部障碍,每年可为加拿大节省高达2000亿加元的损失,从而“释放新的增长”,使加拿大在关税战、贸易战中变得更强大。为此,联邦政府将在7月1日国庆日前提出立法,清除所有联邦层面的省际贸易与劳动力流动障碍。联邦政府还将成立“重大联邦项目办公室”,将大型项目的审批时间压缩至6个月内,目标是将加拿大建设成为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先能源超级大国。联邦政府将制定产业战略,提高加拿大的全球竞争力,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另外,卡尼与特朗普已开始“重新定义加美之间的经济与安全关系”,而加拿大也将“加强与全球可靠贸易伙伴与盟友的关系”,准备好与理念相近、相信国际合作及自由开放交流商品、服务和思想的国家建立联盟。 民生与福利:联邦政府将为中产阶级减税,为双收入家庭每年节省最多840元;政府将为首次置业者购买100万元或以下房屋减免商品服务税(GST),最高可节省5万元,同时也会降低100万至150万元房屋的商品服务税;继续前政府为家庭每年节省数千元的计划,包括托儿服务及药物保险;扩大全民牙科保健计划,涵盖约800万加拿大人;采取一系列措施,协助将房屋建设速度提高一倍,同时创建全新的房地产开发产业,并使用加拿大技术、加拿大技术工人及加拿大木材;成立一个名为“加拿大建房局”(Build Canada Homes)的新机构,作为可负担住房的开发商,该机构将投资发展预制与模块化住房产业,并向可负担住房开发商提供大量融资支持。 打击犯罪:政府将立法加强边境安全,加拿大边境服务局将获得新权力,以检查出口货物,防止非法与被盗物品的外流;重点打击偷车及入室行窃,修订《刑事法典》,收紧累犯保释条件,包括涉及人口贩运及毒品走私等严重犯罪;雇佣1000名皇家骑警(RCMP)人员,增加扫描仪、无人机、直升机、警力及警犬队的部署,并改革枪支许可规定来确保社区安全。 减少开支:演讲中提到“在一切行动中,政府将秉持新的财政纪律:政府少花钱,民众才能多投资。”因此联邦政府的日常运营预算增长率将从目前的9%降至2%,但对省份、地区或个人的拨款维持不变。政府将通过削减浪费、控制公务员人数、消除重复及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公共部门生产力,在未来3年实现收支平衡。 如果只看这篇“王座演说”的内容,特别是在经济和财政方面,更像是由传统保守党提出的、偏右翼的政策主张,而不是通常与自由党关联的政策方向,反映出卡尼领导的自由党政府正在进行政策重点和策略性的转变,这与卡尼自身的经历和理念分不开。 卡尼作为前加拿大央行行长和英格兰银行行长,具有深厚的经济和金融背景。他一贯强调财政纪律、经济效率和全球竞争力。他的个人专业背景和理念,很可能影响了这届政府的施政重心,使其向更偏重经济效率和财政审慎的方向倾斜。而卡尼的执政愿景更侧重于提升加拿大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这自然会带来更多关于生产力、创新和商业环境优化的讨论。另外,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许多国家都在重新审视其经济战略,更加注重国家经济韧性、供应链安全和吸引投资,加拿大也不例外。 尽管保守党批评卡尼的许多政纲内容是“抄袭”,但目前没有席位的保守党党领博励志(Pierre Poilievre)已经表示,将与自由党合作,共同解决与美贸易争端,如果能真的实施,对加拿大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在过去近十年间,保守党不断阻挠、反对甚至发起不信任投票,并造成由前总理特鲁多领导的自由党少数派政府提出的许多计划不是流产,就是变形,或者延误。而在这次“王座演说”中,加拿大也表现出空前的团结:包括前总理金·坎贝尔(Kim Campbell)、哈珀(Stephen Harper)、特鲁多(Justin Trudeau)、已故前总理马尔罗尼(Brian Mulroney)的遗孀Mila Mulroney,以及前总督约翰斯顿(David Johnston)与Michaëlle Jean,加拿大最高法院法官、国防参谋长Jennie Carignan、前众议院议长Geoff Regan和Peter Milliken、马尼托巴省省长Wab Kinew等多位政界重量级人物悉数出席,如果不是因为心脏病突发不得不在当天做搭桥手术,91岁的前总理克雷蒂安(Jean Chretien)也会在场。就连曾互为对手的前总理特鲁多和哈珀都被拍到谈笑风生,这在美国政坛上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希望这一次的团结,能为加拿大带来实质性的变革,让我们拭目以待。

米其林魁省指南 102家餐馆上榜

Ce qu'il faut savoir sur le «Guide Michelin», qui arrive au Québec | Le Devoir

七天记者 梓丰 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穿梭、品尝,《米其林指南》(Guide Michelin)在5月15日首次公布了其在魁北克省的餐厅评选结果,这是米其林继多伦多和温哥华之后首次将评选范围扩大到魁北克,也让魁省成为米其林中北美地区的第12个旅游目的地。 这次评选中魁省共有102家餐馆上榜,其中获得二星的只有1家,是位于魁北克城的Tanière³餐馆,获得一星的有8家,其中有三家位于蒙特利尔。分别是: 两星餐厅 (Two Stars): Tanière³: 这家“巢穴”餐厅藏身于古老的拱顶之下,设有四间相连的房间,其中一间可看到厨房团队的工作,另设一个环绕式吧台。主厨 François-Emmanuel Nicol 将这里视为其美食研究实验室,深入探索魁北克广袤风土的细微之处。所有食材均来自小型生产商,蘑菇、香草、植物和根茎是其创意菜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湛的烹饪方法、鲜美的酱汁以及严谨的口味平衡,使其菜肴大获成功。 一星餐厅 (One Star): ARVI (魁北克城): 提供现代品尝菜单,以魁北克当地食材为特色,并强调厨师与食客的互动。 Jérôme Ferrer – Europea (蒙特利尔): 融合了法国烹饪技巧和魁北克当地风味的优雅现代餐厅,注重优质食材的运用。 Kebec Club Privé (魁北克城): 一个独特的10座餐桌,提供以超本地食材为特色的主厨菜单体验。 Laurie Raphaël (魁北克城): 由Vézina家族经营,以创意方式演绎魁北克当地食材。 Légende (魁北克城): 专注于使用本土食材,在菜单中融入原住民元素,展现当地风土的魅力。 Mastard (蒙特利尔): 由主厨兼老板Simon Mathys领导,提供以魁北克风土为灵感的季节性菜单。 Narval (Rimouski): 这个隐藏的瑰宝以其环球美食菜单和热情好客而受到赞扬。 Sabayon (蒙特利尔): 由糕点师转型的厨师Patrice Demers主理,以蔬菜为主的菜肴和出色的甜点而闻名。 蒙特利尔的3家米其林一星餐厅位置 历史和权威 《米其林指南》最初于1900年在法国由米其林轮胎公司出版,其初衷是为了鼓励驾驶者多开车、多旅行,从而增加轮胎的销售量。这本免费的小册子里面提供包含旅行所需的一切实用信息,如加油站、维修点、住宿地点,当然也包括餐馆。但很快米其林兄弟就发现,人们对免费的小册子并不珍惜。于是,从1920年开始,《米其林指南》开始收费销售,并首次纳入了巴黎的酒店和更详细的餐馆列表。这种从免费到付费的转变,奠定了其作为严肃指南的基础。其中以评鉴餐厅及旅馆、封面为红色的“红色指南”最具代表性,所以通常提到《米其林指南》时指的就是美食指南。 而随着餐馆指南部分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米其林兄弟在1920年代招募了一支神秘的“餐馆侦探评审”队伍,这些评审员会匿名用餐并进行评价,确保了公正性。这些评审员是全职员工,他们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前往餐厅用餐,支付全部费用,以确保不受任何特殊对待。他们不会公开身份,并且在一段时期内不会再次出现在同一家餐厅,以保持下一次评估的公正性。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评审员通常拥有至少10年的餐厅与酒店相关经验,并对世界各地的食材、风土和美食文化有广泛的认识。另外,一家餐厅的星级评定并非由单个评审员决定,而是由多位评审员多次访问后,以团队形式进行投票和讨论,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对于高星级餐厅,甚至可能需要多位国际评审员共同参与评估。 而那些已经获得星级的餐厅也并非一劳永逸。每年或每隔18个月,米其林都会重新评估所有获星餐厅,以确保其水平的一致性。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星级降级,这促使餐厅始终保持高水准。 《米其林指南》的核心评价标准是公开透明的,并且完全聚焦于餐点本身,而不受餐厅装潢、服务态度、知名度或氛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五项核心评价因素分别是: … Read more

星球大战2.0?加拿大跟还是不跟

七天记者 颜宏 5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高调宣布了其宏伟的“金穹”(Golden Dome)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并任命美国太空军将军迈克尔·盖特莱恩(Michael Guetlein)担任该项计划的首席项目经理。该计划旨在通过部署太空和地面拦截器,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防御网络,以应对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高超音速导弹和空间发射导弹等先进威胁。特朗普表示,该系统将在三年内建成,初期预算为1750亿美元,首笔250亿美元的资金将通过税收改革法案获得。并不由分说地表示“加拿大参与是自然而然的事”,还称“加拿大打电话给我们,他们希望参与进来,我们会和他们谈。他们也希望获得保护,一如既往,我们会帮助加拿大。” 从“铁穹”到“金穹” 在冷战高峰期,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倡议”(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SDI),俗称“星球大战”计划。旨在开发一种天基和地基的导弹防御系统,以拦截前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从而使核武器“失效和过时”,并最终摆脱“相互保证毁灭”(MAD)的核威慑理论。当时设想了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电磁炮以及天基拦截器等多种前沿技术,试图在敌方导弹发射的各个阶段(助推段、中段、末段)进行拦截。尽管投入了巨额资金,但由于技术上的巨大挑战、高昂的成本以及国际社会的军备竞赛担忧,这一计划实际上并未取得太大的进展,许多技术仍停留在理论或早期测试阶段。 到1993年,克林顿政府废除了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提出小号版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但也始终没有落地,直到2002年,小布什政府单方面撕毁《反导条约》致协议终止后,将NMD落地,并发展出“地基中段防御系统”。但是随着反恐战争的资金大量流向中东战场,“地基中段防御系统”始终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发展。加上美国国内关于技术层面的争论也很大,所以一直就拖了下来。 而作为里根总统“迷弟”的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就试图重拾“星球大战”计划,还宣布成立太空军,但是当时国防部的一些人没有办法来落实。于是,他将整个军事力量回收至本土,将大量资源放到本土,以边境问题、本土防御为重点。到第二个任期,终于腾出手来的特朗普早在1月27日就签署行政令,宣布启动名为“美国铁穹”(Iron Dome for America)的导弹防御系统建设计划,要求国防部在60天内提交架构方案。这一计划在命名上显然受到了以色列“铁穹”(Iron Dome)防御系统的启发,然而仅一个月后,该计划则更名为“美国金穹”(Golden Dome for America)。 这一计划的更名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是避免混淆,以色列的“铁穹”系统自2011年投入使用以来,主要用于拦截短程火箭弹和迫击炮弹,其技术特性与美国计划的“覆盖全美、防御洲际弹道导弹”的定位存在本质差异。还容易误导民众认为美国使用了以色列的防御系统来保卫美国,但事实并非如此。其次,“金穹”暗含特朗普个人化的政治符号。“金色”一直是特朗普个人品牌和美学的重要象征,例如他的私人住宅、白宫和政治宣传中都频繁使用金色元素。将防御系统命名为“金穹”既迎合了他的个人审美,也试图通过“黄金时代”的意象来强化民众对国家安全和领导力的信心,这符合特朗普“品牌化治国”的风格。 星球大战2.0 “金穹”计划在“铁穹”概念的基础上,迅速演变为一个更宏大、更接近里根时代“星球大战”的构想,因此被很多人称为“星球大战2.0”。“金穹”被设想为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全球性导弹防御系统,旨在拦截来自世界任何地方乃至太空的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和巡航导弹。其防御原理包括: 天基传感器:在太空中部署大量传感器(如红外系统SBIRS),用于实时追踪敌方高超音速和弹道导弹的发射和飞行轨迹,提供早期预警。 助推段拦截:部署天基拦截器,目标是在敌方导弹刚发射(助推阶段)时,即在它们进入太空轨道之前将其直接摧毁。 中段拦截:配置中空拦截器和地基中段防御系统(GMD),在导弹进入轨道后或飞行中期进行二次拦截。GMD系统主要依赖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的陆基拦截器。 末段拦截:整合现有的地面防御系统,如“爱国者”(Patriot)、“萨德”(THAAD)和国家先进地对空导弹系统(NASAMS)等,在导弹进入大气层后构成终端拦截。 非动能拦截手段:计划部署非动能拦截手段,如定向能武器(directed energy weapons),以辅助传统的动能拦截器。 中央指挥: 整个系统将由一个集中化的指挥系统进行协调和控制。 这一计划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由数千颗小型卫星组成的卫星群,这些卫星主要包括导弹探测卫星和导弹摧毁卫星,前者负责定位导弹和载具,后者负责拦截并摧毁导弹。希望结合马斯克的SpaceX星链卫星改造的导弹追踪系统,以及Palantir研发的AI边缘计算中枢,形成覆盖助推段、中段和末段的全域拦截能力。 特朗普畅想说“金穹”系统将在大约三年内完成,并在其本届任期结束前(即2029年1月)全面投入使用。“金穹”系统将与美国现有的导弹防御能力整合,一旦完全建成,将能够拦截从世界其他地方甚至太空发射的导弹,整个系统将耗资约1750亿美元,其中首笔250亿美元启动资金将在国会审议中的下一财年预算里安排。 可行性成疑 相比于特朗普的乐观情绪,业内人士以及评论人士却没那么乐观,认为这一计划在技术可行性、成本和时间表上面临巨大困难: 技术挑战:天基拦截器尚处于概念阶段,需要突破超高速响应、卫星武器小型化等诸多技术难题。专家指出,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助推段拦截”,尤其是在应对分导式多弹头(如中国的东风-41)或高超音速变轨导弹(如俄罗斯“亚尔斯”)时。 规模与复杂性:相比以色列的“铁穹”主要防御小型火箭弹,美国的“金穹”目标是防御洲际导弹,其所需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长。要构建一个能够覆盖广阔美国领土的无缝防御网,需要部署数量庞大的拦截器和传感器,确保它们始终处于正确位置,这在物流和成本上都极具挑战。 垄断风险:与传统军工企业承建不同,这一计划将以马斯克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主导,预计遵循典型的硅谷思维——将天基防御系统拆解为可订阅的模块化服务,通过星链卫星群快速迭代升级,实现”软件定义太空防御”的颠覆性构想。但当SpaceX掌握着卫星通信密钥、Palantir控制着AI决策中枢时,五角大楼实质上沦为技术黑箱的被动使用者。这种架构下,任何软件更新或服务中断都可能演变为国家安全危机。 太空军事化:部署天基武器将使外层空间成为武器部署和武装对抗的竞技场,这将与加拿大等国长期倡导的禁止太空武器化的努力相矛盾。这也是受到包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反对的主要原因。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毛宁就表示,该计划公然提出大幅增加外空作战手段,包括研发部署、轨道拦截系统,具有浓厚的进攻性色彩,违反外空条约倡导的和平利用原则,将加剧外空战场化和军备竞赛风险,动摇国际安全与军控体系。这种奉行美国优先,执迷于谋求自身绝对安全,违反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损害全球的战略平衡与稳定。 加拿大尴尬 面对这八字没还一瞥的金穹计划,特朗普却言之凿凿地表示“加拿大已表示希望加入,并会为此支付公平的份额”。但加拿大总理卡尼办公室的回应则较为谨慎,只确认了双方正在进行广泛的安全和经济关系讨论,其中自然包括加强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和“金穹”等相关倡议。而在今年2月6日,即“金穹”构想被提及后不久,加拿大国防部长比尔·布莱尔(Bill Blair)就曾表示,加拿大将是这一努力的“积极伙伴”。但同时也存在成本、战略风险和主权等方面的顾虑。 在成本方面,加拿大国防支出长期未能达到北约国家规定的GDP占比2%的目标,一直遭到美国政府的批评,而“金穹”系统的巨大成本,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可能要求更高分摊比例的情况下,将给加拿大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加拿大基于多方考虑不参与,也可能招致特朗普政府的报复,从其他方面面临因特朗普恼羞成怒而带来的损失。 在战略风险层面,许多分析人士,包括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的专家,都警告加拿大应谨慎行事。他们认为,部署太空拦截器可能导致其他国家采取对抗措施,增加全球战略不稳定性。不仅违反加拿大一贯倡导的负责任的太空行为原则,还可能会使加拿大在未来战争中成为打击目标,而不是提供绝对安全。 而在主权与外交上,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因为在经济上依赖美国已经给了加拿大人深刻教训,再深度整合到美国主导的防御体系中,无疑会引发加拿大主权和外交自主性的担忧。 尽管存在这些顾虑,但鉴于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作为美加联合防空体系的核心,以及两国地缘战略上的紧密联系,加拿大被美国视为“金穹”的当然伙伴。加拿大参与的重点可能首先集中在开发探测传入威胁的传感器技术,并将数据导入“金穹”系统的决策矩阵。最终是否全面加入,以及加入的深度和分摊的成本,将是加拿大政府面临的重要决策。  

当代白求恩在行动系列活动——加拿大生殖医学专家团到访江苏常州妇幼保健院 共促辅助生殖技术发展

【七天讯】(记者独玉 明居 / 摄影 陈少华 尹灵 )5月12日至13日,以国际生殖医学专家、试管婴儿技术先驱、加拿大奥涅金生殖与健康中心创始人兼医疗总监、麦吉尔大学陈祥麟教授为首的加拿大生殖医学专家团队到访了江苏省常州市妇幼保健院。 12日上午,代表团参观了医院,到生殖中心、康育中心临床指导,随后与医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医院副院长、孕产保健部部长石中华教授主持,双方互相介绍了各自情况和优势,对未来在人员交流、人才培训、科研协作等领域开展合作进行了交流。12号下午专家团队在丁香论坛第九讲做了两场学术报告,分别就卵子体外成熟技术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及生殖中心运营与合规等课题进行了阐述与讨论。13号加拿大专家团队继续与生殖中心临床医生、实验室技术人员、研究生等就延缓卵巢衰老、脐带血干细胞技术应用、营养补充剂的研究进展、生殖队列及大数据应用等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为未来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两天的参访进一步加深了双方了解,交流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成立于1981年,是三甲妇幼保健专科医院,拥有全国爱婴医院、江苏省妇幼健康重点学科单位等荣誉。 此次活动是加拿大七天传媒推动的“当代白求恩在行动”活动的一部分。该活动从2011年开始,加拿大医学代表团访问了国内多个城市,进行了包括手术、演讲、临床指导、座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