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西方世界 传播东方文化 ——访法国东方文化传播中心创始人柯文博士
七天记者 颜宏 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带领众多学生在巴黎艾菲尔铁塔前展示太极而引起轰动的法国东方文化传播中心(Les Temps du Corps)创始人柯文博士这几天在魁北克交流访问。在疫情的阴影下,没有能像往常那样举办大型活动。尽管接待方只是很低调地发了个通知,但慕名而来的本地中华文化爱好者还是挤满了魁省气功学院(Institut de Qigong du Québec)和魁北克生命中心(Centre de Vie)那些还算宽敞的练习厅。看着这些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外以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跟着柯文练功,认真地重复着一招一式,席地而坐听她用法语阐释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明阳心学、五行等内容,下课了还迟迟不愿离开,热烈地围着她讨教,晚饭后又围坐在一起切磋等画面,让人不禁对这个瘦削、恬静却充满了气场的人产生了好奇。 七天记者分别参与了柯文的几场活动,深深体会到她不是在用一招一式传播中国文化,而是以身体为载体,把中医、哲学等融会贯通进去,通过动静相宜的练习,在理论中实践, 在实践中领会,真正地让本地人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间休息时,大家不由自主地围拢在她身边,讲述自己或家人的故事,畅谈让生命顿悟的各种偶然或必然事件, 交流学习中华文化的体会,让七天记者深深感叹,这才是中国文化应有的传播方式。 在柯文魁北克教学的间隙,七天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还原一个在法国中国文化爱好者中神话般存在的中国女性海外求生存、求发展的故事,通过了解她在法国传播中国文化的历程,启发更多的海外华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在西方生存发展的道路。 天命 柯文于1966年出生在贵州遵义市,从小聪颖上进,16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大学外语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大学四年时间里,她一直沉浸在法国文化和法国文学里,对法国充满了幻想,努力学习和练习法语,梦想着毕业后到法国留学,然后成为一名诗人和作家。但她积极努力的结果却把自己带向了另一条从未想过的道路。 1986年,著名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苏涟到云南大学,想找一位能够把中医文化传播到法语国家的人才。成绩名列前矛,充满活力且在法语演讲中表现出色的柯文就这样了入了苏院长的法眼,希望柯文能到中医学院从事对外交流工作。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柯文十分抗拒,在她当时的心目中,中医是件很古老的事物,完全不符合改革开放的潮流,去那里工作无异于自毁前程。但在苏院长的劝说下,柯文最终接受了这份工作,并开始带薪学习中医针灸、太极、养生气功等。 1989年,已经学习了3年中医和太极的柯文陪同中医学院的教授们前往法国举办中医和太极推广活动,这是她第一次到向往已久的法国。原本没对这场活动有多大期待的柯文却意外地、第一次深刻意识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他们一行当时走了14座法国城市,每到一个地方,不管活动的内容是中医针灸、中医推拿还是太极拳等都是场场爆满,法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狂热和了解都让柯文感到惊讶。每场几十人、上百人的互动都需要柯文来翻译,还要讲解并解答与会者的问题,而有些与会者提出的问题异常深邃,涉及到很多柯文自己都还没搞清楚的中国哲学逻辑、天人合一等内容,这让柯文既对中国古老文化的海纳百川、博大精深感到骄傲,又为自己的知识还未能达到炉火纯青感到焦虑。 法国之行结束后,回到国内的柯文决定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滋养出中医、养生、气功等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文化,把原来零散的、一知半解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而越学习,就越是感到中国文化的精妙,越有将它广而告之、造福他人的冲动。同时,曾经亲身看到、听到法国民众和医学界对中国文化与中医的浓厚兴趣,也让柯文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使命感。 1991年,柯文再次陪同中医学院的教授们到法国推广中医推拿和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教授创编的导引养生功。在这次巡回推广中,柯文认识了从事西医推拿、但对中国文化和中医非常感兴趣的法国青年多米尼克。柯文回忆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就被多米尼克的中国文化造诣之深所惊讶,他说起唐诗、《孙子兵法》来头头是道。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两颗年轻的心越来越近。经过一年多的异国恋后,两人于1993年步入婚姻殿堂,柯文也辞去国内的工作前往法国定居。 传承 经过两次法国之旅,自以为对法国很了解的柯文在法国定居后决定用中国传统的身体文化,包括太极、气功、武术等的一些功法的传授把当地人带进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的程序。但投入进去才发现原来跟着教授们做起来很简单的办班授课是因为有人已经提前做了很多组织工作,现在却要自己事事躬亲,从头做起,学生数量不多,还到处需要钱,这让她一下子从丰满的理想跌落到骨感的现实中,这是柯文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尽管如此,前瞻性看好中华文化发展前景的柯文很快就把开办小规模、单一的学习班转换成开办中华文化中心,把中国传统的武术、太极、中医、气功、茶艺、书法等等融合在一起。作为那个时代传播中国文化的实践者,柯文勇敢地在巴黎的繁华地带花巨资租了宽敞的场地,后来又在家人的支持下把它买了下来。在巴黎的第一年,她不仅要坐上1个小时的火车去郊区授课,哪怕学生人数再少也保证场场都到,半夜才回到家里;她跑遍巴黎的大街小巷发广告,逢人就介绍自己的文化中心。天道酬勤,柯文的辛苦劳作换来了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学生们在也柯文的悉心传授和讲解下,开始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神形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和智慧,再通过修炼动功和静功,渐次从体悟、感悟一直到觉悟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变化:曾经困惑的人走出了阴霾;曾经身心出现障碍的人得到治愈;创作中遇到瓶颈的艺术工作者找到新的灵感……他们在身体力行中国文化的同时,不但颂扬中国文化,还主动、积极地传播,这使得柯文的文化中心的名气和影响力日渐提高。 刚刚站定脚跟,不喜欢小打小闹,渴望通过大的场合来传播令人在方方面面收益的中国文化的柯文就联合朋友和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在1994年主办了首届法国国际气功研讨会,这个活动很幸运地被甄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系列活动之一 。论坛在可容纳上千人的法国巴黎大会堂(Auditorium des Halles)举行,现场座无虚席,活动在法国社会取得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1995年,再接再厉的柯文在巴黎万塞纳公园(Parc Vincennes)内的大佛寺(Grande Pagode)内举办了首届“法国国家气功日”(Journées nationales du qi gong)活动。两天的活动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民众和众多媒体报道,这一活动也奠定了柯文及法国东方文化传播中心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如今“法国国家气功日”已经成为每年一度的在法国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每年都以不同的主题开展,现已成功地举办了22届,柯文的足迹遍布法国170多个中小城市及地区。2003年是中法文化年,柯文再次行动,在巴黎举办了为期两周的“五行文化节”,吸引了两千五百名民众参与其中,再一次在法国社会中掀起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热潮。 29年来如一日,柯文不仅在法国及欧洲践行并传播中国文化,还致力于推动中法之间的民间交流,打通中西方之间的隔阂。如今,她的法国东方文化传播中心每日组织各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包括气功、太极拳、武术、中医、推拿、针灸、书法、茶艺及哲学等,每周吸引约1500名学生接受培训。每个周末,柯文还坚持到欧洲各地授课,二十多年来从不休息,并先后在法国成立了六所三年制的教育培训学院:气功禅修与身心修炼学院、武当太极与内丹学院、道家回春学院、峨眉养生学院、中医文化学院及气舞学院等。这六所培训学院已经培养出了将近两千名气功及太极教练,成为欧洲著名的养生文化培训机构。疫情前,她还年年带领学生前往中国文化积淀深厚的武当山、九华山、青城山等地实地感受中国文化,至今已经有2万多名法国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借此去过中国,同时她又邀请中国各方面的专家去法国讲授中国文化的精髓。例如中国北戴河气功康复医院副院长刘亚非、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广德等几乎每年都去她那里授课。 创新 目前在世界各地生活的海外华人有6000万,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华裔开办的中医诊所、武术馆、气功学校等教授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场所,但如柯文般获得如此广泛国际影响的人却并不多见。除了柯文29年来孜孜不倦、身体力行的传播外,还在于她构建了一套超越国别、种族和政治,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化的理论,并出版了三部法语图书来讲解这一新的人文文化。 在柯文看来,无论是何种功法的气功、太极、武术,还是儒家、道家、佛家、中医及其所倡导的各种说法,本质上都是在寻求人灵魂深处的力量,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在她2009年出版的《进入气功世界与它的哲学理论》(Entrez dans le pratique de Qi gong)一书中,用易学易懂的语言和影像来讲解如何在心灵和身体的和谐与平衡之上,通过对“气”的调节与控制使人达到身心合一,健康快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内涵深刻的概念,如“气”、“道”、“灵性”、“相生相克”等,柯文采用了一半借鉴古代先哲的经典、一半采用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感悟和实证来进行翻译,既保持了主旨精神不变,又融入了西方人文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现实,获得了阅读者的共鸣。 柯文与张明亮合作在2012年出版的《静之道——用身心感悟中国文化与智慧》(La voie du calme)一书,通过探索中国文化中的道教、佛教、儒教、中医的哲学思想以及修炼的方法,帮助读者寻找内心的平衡,来达到一个真实的“存在状态”。这本书被法国的多家国立图书馆收藏,作为一本独特的以身体文化介入进而阐述中国儒释道思想的著作供读者阅读。 柯文的学生中有50%的人硕士毕业,近25%的人有博士学位,是法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在跟随柯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其妙处。所谓中国思维方式,用柯文的总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整体的、变通的、灵性的和直觉的。用中国思维方式去看问题就会发现海纳百川、万法归一。柯文更是坚信中国文化、中国思维势必影响21世纪的世界,如果每一个人都躬身践行,改变自己,改善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更好地接受世间万物,达到天人合一,那么世界大同终有实现的那一天。 在结束魁北克气功学院两天的授课之后,柯文奔赴多伦多,在那里与同好进行了研讨,7月20日到22日,她又在魁北克本地人主办的生命中心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健康、精神修养、身心滋养带功课程,与学员们同吃同住。7月23日,她还将做客七天演播室,跟观众互动,聊聊她30年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心路历程。 感兴趣的读者请锁定加拿大七天文旅直播间,于加拿大东部时间7月23日周六上午9点, 北京时间7月23日周六晚上9点与柯文老师面对面。 ...

传播中国艺术不遗余力 –访书画家颜小梅
七天记者 颜宏 2020年2月,就在持续至今的新冠病毒疫情还没肆虐全球时,互联网巨头谷歌宣布扩大在加拿大的业务,在安省的滑铁卢、多伦多和魁省的蒙特利尔增设三个办公室,把员工人数从当时的1500人增加到2022年的5000人。其中位于蒙特利尔的新办公室选址在市中心的唐人街旁边的Viger大街。谷歌不仅要重新装修,还雄心勃勃地表示在未来6、7年间把蒙特利尔的工作人员从200人扩张到1000人。虽然疫情封控一度拖延了谷歌公司的扩张计划,但新办公室还是按计划完成,为了凸显临近唐人街的文化特色,谷歌特意邀请了本地著名书画家颜小梅(Ngan Siu-Mui)为新办公室书写一副书法作品,让因疫情和年龄原因蛰伏许久的她再次引发华人社区的注意。 书画人生 颜小梅1947年出生在香港,年轻时师从国画大师赵少昂、书法家梁子江以及茶道大师林易山,学习书法、绘画、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1981年,她在香港大会堂举行了首个个人书画篆刻作品展览,被香港艺术界评为“诗、书、画、印”四绝兼备。之后她多次应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及台湾、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的多所大学及文化机构举办展览和讲座。而一次来到位于魁省Sherbrook市主教大学(Bishop's University)——加拿大最古老的公立英语大学之一的展览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举办展览期间,颜小梅来到蒙特利尔游玩一周,立刻被这里浓郁的艺术氛围和独特的法裔文化所感染。多年后因家庭、孩子教育等因素考虑移民加拿大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蒙特利尔定居,而不是没有语言障碍的多伦多或温哥华等香港人喜欢的英语大城市。从1988年登陆蒙特利尔以来,尽管法语给颜小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不妨碍她通过创作、授课、讲座、举办各种活动来积极推广、扩大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本地社会的影响。 不管原来在香港有多大的名气,刚到蒙特利尔的颜小梅也和许多新移民一样面临层出不穷的各种融入问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为了保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唯一可行的谋生方式似乎只剩下授课一条途径。好在多年来勤耕不缀的艺术创作以及到处举办展览、讲座积累的名气让她不愁招不到学生。早期她的学生中90%都是法裔,其他还有英裔、德裔、印度裔、日裔等,不过由于颜小梅的收费与本地艺术老师看齐,价格相对较高,让当时并不太富裕的华裔家庭难以承担,再加上移民过来的华裔家庭更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更快、更好地融入本地社会,一般会选择学习钢琴、芭蕾或西洋画,所以华裔学生并不多。而这些西人学生出于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喜爱,甚至崇拜,放弃自己舒适的母语法语,费力地用颜小梅式的港味英语沟通,既让颜小梅感动,更增加了她对自己艺术的信心。 移民蒙特利尔30多年来,颜小梅自己在艺术领域勤奋耕耘,在蒙特利尔的艺术之都中吸收创作灵感,再以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意境和风格,让很多完全不懂中华艺术的老外惊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艺术,颜小梅就越是惊叹中国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她骄傲地表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自身足够丰富,无论是从艺术内涵还是创作形式上都可以与西洋画并驾齐驱。比如说广泛认知的西洋画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似乎是国画比不上的,但实际上国画操作简单,仅靠一根毛笔就可以描绘出不同的色泽,展现简单的自然界色彩,更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主观色”,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灵性和动感。再比如简简单单的线条是中国书画的主要构成之一,但线条的曲直、粗细、刚柔、浓淡、缓急等变化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它不仅能描绘出物像的形状,还能表现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正是在中国书画巨大宝藏的荫庇之下,让颜小梅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几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 另辟蹊径 颜小梅在把自己快乐地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的同时,也不忘把中国书画的美分享给她的学生。她教西人学生书法的时候既不教他们认识汉字,也不从起步的楷书教起,而是从篆书开始教起,之后才会过渡到隶书、行书、草书等。她甚至开始时不教学生中锋、侧锋什么的,而是让学生先感受字的动感,“你看这个字是不是像跳舞?”这是她经常向学生灌输的,并通过人们熟知的社交舞蹈让学生来了解书法运笔的原理,总结出身体主运、重心站稳、势位攫取、位置还原、去向认定、感应敏锐、节奏流动、留步驻留、直中见曲、身体柔顺等10大要诀,来讲解书画运笔的精妙。如要把体力恰到好处传送至笔锋来写遒劲有力的线条,执笔时不能太紧,太紧便不够灵活;也不能太松,太松则颤抖无力;控制水墨颜色下注的份量和在纸上融合的效果等,再辅以照着原作临写练习,就可以使对汉字毫无所知的西人学生写出一手好字。 她的西人学生虽然大部分以习画为主,但颜小梅认为“书画同源”,学画前先学书法,再把书法运笔实施于画作上,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她的大部分学生都把书画当作业余爱好,但也有人借此成就职业,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再教给更多的人。比如Danièle Grenier在学成之后担任蒙特利尔市政府文化机构的国画教师,至今已有十多年,还时不时回炉找颜小梅提高技艺;再比如师从颜小梅十多年、热爱中华文化的法裔学生Nicole Chenut(中文名李雪娘)被誉为“满地可的米芾”,在2002年举办过个人书法展。 2018年,颜小梅携自己和13名弟子(6名华裔、7名西裔)的70多幅涵盖了绘画、书法和印章的作品回到自己的故乡——广东台山,在台山博物馆举办了“璇闺清才——颜小梅书画篆刻暨弟子作品展”,引发轰动。 弘扬文化 在创作、教书育人的同时,颜小梅也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在蒙特利尔刚刚站稳脚跟后,她就在西人学生的协助下于1991年创立了满地可中华文化促进会(SCCT),参加和主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包括不定期的书画展,直到2006年颜小梅为了有更多时间专注艺术创作才关闭。15年时间里,借助这个平台,颜小梅和她的学生们每年都参加政府主办的“魁北克文化日”活动,推出面向中外人士的中国文化活动,如书法班、国画班、茶道班和道家思想讲座等,因为大部分参加者是本地西人,活动基本以英语或法语进行。 满地可中华文化促进会还在1998年、2000年和2002年举办过三届“中国书法月”活动,得到了联邦、魁省以及蒙特利尔市三级政府的资助。在1998年的第一届“中国书法月”中展出了来自中国两岸三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书法家的三百五十幅作品,还有六十五位书法家飞抵蒙特利尔出席展览开幕式和文艺晚会,本地媒体广泛报道,大大推动了本地社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满地可中华文化促进会的另一个贡献是争取到汉语文字拥有与法语同样的地位。根据魁省法语保护法律的规定,公共场所或商业构机的标志和告示必须要突出表现法语,颜小梅和她的学生们组织的各种活动的宣传物料需要以中、英、法三语体现。为了凸显法语的地位,一般来说法文字体最大,其他语种文字则比较细小,由此导致中文文字太小难以看清的问题。于是颜小梅直接上书魁省文化部,陈述汉字和拼音文字不同,不只具有语言功能,更独具艺术性,汉字的象形、会意就是汉字的艺术特征,而书法则是汉字的艺术表达。最终政府官员被他说服,允许宣传物料上的中文文字可以大于法语文字。 除了向西人群体弘扬中华文化,颜小梅也为华人社区的二代、三代移民的文化素养每况愈下忧心忡忡。在各个场合呼吁不要放松孩子的中化文化教育,不能让5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在海外迷失。她强调作为家长要努力落实,协助下一辈学习中文的书写和辨认,至少要达到实用的水平。她还亲力亲为多次开办免费的国学班提高在蒙特利尔华裔的文化素养。刚开始,她自费在中文报纸上做广告招生时要求学生必须在40岁以下,结果报名者寥寥。百思不解的她来到报社询问,工作人员告诉她,40岁以下的年轻人多是移民二代,能流利地说广东话或者台山话的人本就不多,更不用说读和写了。于是颜小梅在广告中去掉年龄的限制,报名者纷至沓来,大部分是能够阅读中文的新移民或者第一代移民。 如今,颜小梅在社区里虽然不如以往那么活跃,但继续从事着创作、授课、利用各种场合弘扬中华文化的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只要健康情况允许,就要一直发光发热。 ...

投资房地产不是梦——访蒙特利尔联合房产证券交易所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方盈晴(Andrew Fang)
七天记者 颜宏 葱岭 不知何时起,蒙特利尔人茶余饭后又多了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你家的房子涨了多少多少钱;我家的房子涨了多少;哪哪的房子又涨了”等等。 房价的飞涨,几乎成了各种聚会必谈的话题。加拿大地产协会(CREA)公布的数据牵动了一众人的神经,有感慨叹息的,有得意偷笑的,有悔青肠子的……而有那么一拨具有敏锐眼光的人也在其中嗅到了各种各样的商机。方盈晴就是其中的一位。说起他的中文名字,可能读者会觉得陌生,如果提到Andrew Fang, 蒙城投资界眼睛会一亮。 这位资深的金融专家,30多岁就成为蒙特利尔银行(BMO)的首位华人分行行长;后来他又创建了BMO私人银行,在金融行业深耕了20余年,是华人在金融投资领域的佼佼者。 “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助人圆房东梦”。秉承这个理念,方盈晴参与发起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房产交易平台“蒙特利尔联合房产证券交易所(Montréal United Real Estate Stock Exchange Inc.)”。(以下简称蒙特利尔联房交易所)。 项目计划一经公开,立即吸引了众多投资人的关注。 在一个周末的午后,七天记者在编辑部对他进行了采访,就交易所项目中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与方先生进行了探讨。 七天:方先生你好,我们从相关渠道了解到您参与发起创建了“蒙特利尔联合房产证券交易所”,想从您这里进一步了解一下相关的普通投资人关心的问题。 方盈晴:您好。十分感谢《七天》对我们这个项目的关注。我们也想借贵刊宝地向有意投资房地产领域的华人朋友介绍一下项目的初衷和计划。 七天: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项目。 方盈晴:这个项目说白了是在固定资产证券化领域的一个崭新探索。实质是打造一个全新的资本交易平台。通过特殊规划,为不具备到证券市场上市的大、中型房地产项目建立一个公开流通的场所, 既解决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流动性差的问题,又使持有小规模资金的投资人,通过股份买卖、持有等方式,参与优质房地产项目的流通,为投资人带来更高的回报,同时也为原来持有这些优质资产的投资人带来更大的资金助力和回报,兼具流动性。 七天:交易所对楼主和普通投资人的吸引点在哪里? 方盈晴:楼宇我们一般称之为固定资产,字面意思已经说明了它的流动性较低。那对资产持有者楼主来说,增加流动性的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除了出售,就是抵押,灵活性低,很难兼顾长久利益和当下资金流通。将其证券化后,可通过灵活决定持股数量两者兼顾。从投资者角度,房价越来越高,选择一个优质楼盘越来越难,而一旦买下一个楼,就会面临和现有楼主同样的问题,而资金的捉襟见肘,让普通投资者即使发现更好的投资对象,也只能望房兴叹。房地产交易所的建立直接将两方面的顾虑解决或缓解。我们特殊的交易规则,使得规模较小的资金也能接触到优质的楼盘。同时也能使优质楼盘的持有人获得更多的超值利益。 七天:项目涉及的楼盘是只有蒙特利尔吗? 方盈晴:我们以蒙特利尔为项目起点,发展方向是从魁省到全加拿大,再到北美,最终吸引全球范围的优质固定资产(楼盘)来此上市交易。 七天:考虑到资本市场的主力大多为机构资金,贵项目是否对他们有吸引力? 方盈晴:我们在计划之初,就着重考量机构投资问题。我认为我们具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在蒙特利尔联房交易所上市的主体是楼宇,价值清晰,收益稳定,相较于普通股票,具有收益稳定的特点,这是一般股票所不具备的特点。刨除楼盘发展的局限性,楼宇投资不失为大型机构资本对冲风险的一个优质选择。同时我们管理层也计划加大散户投资者的开发力度,将以相应的政策吸引更多散户入场,以降低对机构资金的依赖比例。 七天:企业上市需要极高的费用,一般楼主能承受吗? 方盈晴:蒙特利尔联房交易所的交易目标为价值明确的固定资产,收益亦可明晰。我们计划建立一套独特的上市规则,最大限度降低资产持有人的上市成本,如能达到目标,届时楼宇股票上市费用可能和出售房产的经纪费相当。达到一般楼主的承受能力。 七天:这个交易所项目,目前是只在计划中,还是已开始实施? 方盈晴:项目目前已进入具体实施中,公司的各项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七天:加拿大有同类型的交易所吗? 方盈晴:作为专项股票交易所,蒙特利尔联房交易所是全球独家。我们拟定计划为交易专项普通股票,一元一股。这是没有先例的。 七天:这个是需要资质和许可的吧? 方盈晴:在加拿大,此类许可执照的申请是开放性的,只要申请人的资金、从业人员的资质及交易规则的制定等符合相关部门的要求,即可发放。当然整个审批过程非常严瑾、繁复,会相当耗时。但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已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七天:这个项目解决了普通投资者进入房地产领域的问题,欣赏你们的眼光和勇气,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对此感兴趣。《七天》报会追踪报道, 这篇文章见报后,读者一定会有不少问题,届时再邀请您聊。 方盈晴:感谢《七天》把这个投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华人读者。我想强调的是交易所名字中的“联合”二字,就是希望有更多有相同理念的同道中人加入我们。 附: 方盈晴简介 柜员起步 台湾出生的方盈晴10岁时跟随父母去往阿根廷,后辗转来到加拿大,定居蒙特利尔。1999年加入蒙特利尔银行(BMO)。在近20年时间里几乎做遍了从柜员到行长的每一个岗位。凭着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多种语言优势(英语、法语、普通话、闽南话、西班牙语),他仅用6年多时间在30多岁时就成为蒙特利尔银行第一位华人分行行长。在近7年时间里,分别在三间分行做行长,负责的分行规模越来越大。 2011年,他为蒙特利尔银行开发出第一套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Private Banking),现在已经成为加拿大6大主要商业银行争夺高端客户的标配。 专业顾问 2016年,方盈晴在经过多方审慎的考虑后,决定离开蒙特利尔银行,创建安德投资咨询公司(AF Investments & Consulting Group Inc),专注为客户提供全面而专业的商业服务。 经过努力,他打造起一个涉猎广泛的资本网络,成为域外资金和在地优质资本的沟通管道。同时也把自己锻造成了金融行业的翘楚,在投资人心目中获得了独特的地位。 新的开端 2021年,方盈晴参与发起创建蒙特利尔联合房产证券交易所(Montréal United Real Estate Stock Exchange Inc.) 接受董事会委任,出任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 ...

奔向快乐 跑出自信 ——访蒙特利尔环岛接力跑组织者徐刚
李园园(左1)、徐刚(中)接受七天记者颜宏(右)采访 七天传媒图片 七天记者 颜宏 蒙特利尔的华人社区,藏龙卧虎,各个行业精英辈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运动大军,户外活动的各种社群蓬勃发展,大家利用周末或假期,一起去徒步,相约去爬山,用脚步接力丈量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扩展了我们的认知,在我们享受魁北克广袤土地的同时,也从户外活动中获得了乐趣、勇气与信心。 正是在这种热火朝天的氛围中,七天记者把环蒙特利尔岛接力跑的组织者徐刚请到了编辑部,让他和读者分享这几年跑步的心得体会。 去年蒙特利尔的秋季格外漫长,到了以往可能初雪时节的11月20日依然还是零上5度,清风徐徐,阳光明媚,早晚的温差也不大,让参加第五届MCR(Montreal Chinese Runners)环蒙特利尔岛接力跑的跑步爱好者及其亲友团感受到老天的眷顾,更加兴高采烈地投身其中。这个2019年初次举办的环蒙特利尔岛接力跑活动每年在春季的4月份和秋季的11月份各举办一次,全程127公里,被分为12-14个接力赛程,越来越受到跑步爱好者的欢迎,参加的人数也从第一次的凑不满全程,有的人不得不跑两棒,到今年的每一棒都有太多的报名参加者,需要竞争才能成为每一棒多名跑者中的一员,也让这个活动的提出者和组织者徐刚既感到开心,又感到压力巨大。 跑步的乐趣 徐刚来自江苏常州,2002年移民蒙特利尔,之前在国内从事IT系统维护,像所有新移民一样,他也面临重新择业的问题。经过多方面的信息搜集和研判,徐刚选择去完成一个机械方面职业证书的培训课程,经过18个月的学习和实习,找到了一家齿轮设计和加工的企业,一直干到现在。 在工作、生活、照顾两个孩子之余,军人家庭出身、从不睡懒觉且原本经常锻炼的徐刚看到别人锻炼时往往也会意动一下,但也就停留在脑子里,偶尔练练哑铃,上上单杠,并没有当成一件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直到2017年,原本想让已经10来岁的孩子开始进行定期的体育锻炼,徐刚开始搜索本地的体育相关活动信息,并在一个微信群里结识蒙特利尔资深长跑爱好者刘立新,进入他创建的“为生命长跑”社群,开始跑步。 刚开始时,徐刚看到群里的人每天上报自己的跑步信息,就想着把自己在家附近跑步的信息也报上去,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刚开始时各种不习惯:呼吸不匀、脚痛、膝盖痛、脚踝痛、跑不动……但在“小牛”、“教头”等群友的帮助下,徐刚学到了很多跑步相关的知识,学会了正确的跑步姿势,用手表检测心率,调整心跳、距离、步速等,他很快就发现了跑步的乐趣。 一般来说,跑步是最简单易行的体育运动,既不需要器械,也不需要同伴,穿上鞋就可以跑。对于个人而言跑步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但就是因为这份孤独,这也是一个让人成长的运动。一开始跑步的人,头脑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念头,想到现实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随着关注脚下的步伐、肺部的呼吸,在持续的规律性动作中会逐渐达到一种忘我、忘他、忘众生的快乐状态。这种愉悦感(Runner's High)不仅是一种心理体验,更有着科学依据。研究人员发现,在跑步中获得愉悦感可能是人类内在的一种本能,即大脑会释放出可以让人感觉兴奋的化学物质,以帮助人类达到了想要的目标距离和速度。 研究发现人们在跑到一定程度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名为内啡肽(endorphin)的物质,这是一种由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产生跟吗啡、鸦片一样的止痛效果和快感。除了内啡肽,我们的大脑还会分泌另一种重要的兴奋型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 这是人体内天然产生的一种类似于大麻的化学物质。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运动与大脑研究领域权威 John Ratey 在他的著作《运动改造大脑》(Exercise and the Brain)写道:“当我们跑步时,身体和大脑会产生内源性大麻素,它们会进入血液并到达脊髓,激活那里的受体……它们还流经整个奖励中枢和前额叶皮层,在那里直接影响多巴胺。此时,人体就会产生吸食大麻一样的欢欣快感!”不过这可不是跑一会儿功夫就能达到的体验,研究发现至少需要1个小时的不间断运动,才能获得更好的运动体验,而连续运动两个小时似乎是产生内源性大麻素的最佳运动时间。也就是说新手暂时是无法体验这种快感的,只有经过了几周或几个月的跑步训练后,当你不再因为跑步而挣扎时,才会逐渐开始体验到这种“嗨”。 环岛跑由来 徐刚跑步跑出了乐趣,而随着跑步距离的延长,跑步软件上显示的区域也从自己所住的社区扩大到西岛、乃至蒙特利尔全岛。看着蒙特利岛的地图,徐刚就在想着自己能不能花一天时间用走、跑交替的方式环蒙特利尔岛一周。不过当时也就是想想,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而参加2019年的多伦多接力跑赛事Ragnar 300KM 给徐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个越野接力赛最早是一个私人机构于2003年在美国盐湖城举办的,当时赛长188英里(303公里),从犹他州的Logan市跑到盐湖城。之后这一活动的创办者成立了一家名为Ragnar Events,LLC的公司,负责这一赛事的策划和组织,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越野接力跑赛事。这个比赛被分成常规队和超极队两种竞赛形式,以适应不同体能和训练程度参赛者的需求。常规队由12名运动员组成,共36棒,每人跑三棒,每棒之间距离在4.8到22.5公里之间;而超级队则由6名运动员组成,可根据队员情况任意安排赛程和距离。 参加Ragnar 300KM比赛的蒙特利尔队。图片由徐刚提供 当年报名参加这次比赛的队伍有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305支,蒙特利尔的跑群MCR也报了名,但就在出发参加比赛的前一段时间里,队伍里的两名跑友因伤退出,给徐刚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赛前连人都凑不齐的蒙特利尔队在305支队伍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两天一夜的赛程中,队员们之间的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以及后勤团队的悉心照顾和加油打气让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的徐刚找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再加上获得的好成绩让他的跑步兴趣和信心大增,真正蜕变成一个“严肃的跑者”。 比赛回来后,徐刚再一次把绕着蒙特利尔岛跑一圈的梦想捡了回来,受接力赛的启发,他决定不再由自己一个人跑完,而是计划采用12人接力的形式,每一棒的距离在10到12公里之间,这就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比如12个赛段如何分配,如何找到参与者,在哪里交接,参加者如何到达指定地点等。除了根据网上找到的信息,徐刚还亲自走了一遍绕西岛的路线来确定是否与网上信息相符。尽管前期准备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确认,12个人也没有凑够,特别是蒙特利尔东部和北部路段不仅距离长,住在附近的参与者也很难找,但为了在2019年完成这一畅想,徐刚和群里的跑友们还是决定在12月30日跑起来,让有能力的人跑两棒来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 结果跑的当天天公不作美,气温低不说,还下着冰雨;更严重的问题是徐刚设计的预期路段所需时间远远高于实际时间。尽管徐刚跑完第一棒就发现了问题,一再告诫后续的参与者跑慢点,但随着路程的延长,中间的时间差也越来越大,甚至超过1个小时,导致前一棒的跑者已经到达指定地点,后一棒的交接者还没有从工作单位出来的断档情况。经过紧急讨论后,最后一段赛程的三名参与者决定轮换着跑完剩下的3、40公里路程,每人跑个7、8公里就到跟着的车辆上取暖和休息,最终磕磕绊绊地趟出了环蒙特利尔的跑步路线,根据安全、交通是否便利等因素确定了交接地点,为后续的环城跑建立起了基础。现在回想起来,徐刚和他的跑友们特别庆幸在2019年完成了第一次环城跑,否则在转过年来的疫情影响下,这项活动很可能会被无限期推迟。 第一届环岛跑参与者。图片由徐刚提供 在徐刚的最初设想中,环城跑为一年一度的活动,但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完成第一次环城跑的跑友们信心大增,纷纷表示希望一年举办两次,于是在魁省还没有采取严格疫情防控措施的2020年4月,第二次环城跑顺利进行;到2020年11月份进行第三次环城跑的时候,魁省的疫情防控措施已经严格起来,包括半马、全马之类赛事的文体活动基本取消,徐刚和跑友们也曾纠结过,但最终决定“赛事缺席,跑者永不缺席”,在把防控措施做足、做实的基础上,第三次环城跑照常举行。 环城跑尽管已经举办了3次,但在蒙特利尔华人圈里引发的反响并不是很大,一方面前3届的参与者都是钢铁直男,没什么人有拍照、发朋友圈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疫情的影响下,徐刚和跑友们希望尽量低调,以免招来不必要的违反防疫规定的指责。但到了第四届的2021年4月份,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少女性跑者参与进来,包括蒙特利尔健身群群主、地产经纪李园园;视频制作者单蓓;爬山群主徐腾霏等蒙城活跃分子,她们在朋友圈大量发照片、晒花絮、转发和群发,在华人社区引发了不小的动静。同时魁省的抗疫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放松了部分疫情防控措施,让憋了近一年的人们有了“撒欢儿”的欲望。因此在去年11月份进行的第五届环岛跑中,报名人数一下子增加到5、60人,每一棒的参与者都有好几个,最多的一棒有9人同时跑,甚至还有个6岁的小朋友也参与进来。这让徐刚和他的跑友们意识到需要至少分成以“严肃跑者”为主的“竞速跑”和以休闲锻炼为目的的“快乐跑”两种形式才能满足处于不同跑步阶段参与者的需求;而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组织、协调以及相应的安全等都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徐刚和他的小伙伴们还在继续摸索经验。 生命的改变 回顾过去几年的跑步生活,徐刚发现跑步让自己生命产生了根本的改变。首先是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作息时间变得非常规律;自觉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饮食习惯变得非常健康,还带动了家里人的健康饮食。健康的体魄,再配上规律的作息和饮食让徐刚每天都精力充沛、容光焕发,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幸福感。 其次是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原本内向、标准宅男的自己不仅变得外向,还因跑步获得了越来越强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表现在身体层面,比如身材更加紧致有型;关节更加灵活有力;身体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更加强大;就连大脑都因为获得更充足的血液流动而变得更聪明,可更敏锐地感知外部事务。这种改变更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强大,比如跑步能让人越来越勤奋,可治愈懒惰、拖延等坏毛病;再比如跑步是一个律己的过程,会让人越来越坚强,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原则性也越来越强,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似乎可帮助自己面对任何困难。 通过跑步获得诸多裨益的徐刚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让更多人体验到这种从内到外、从身体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疫情看不到尽头的当下,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大的精神将是一笔无法衡量价值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个人拥有。 ...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访加拿大环境工作者徐腾霏
徐腾霏接受七天记者采访 (七天传媒图片) 七天记者 颜宏 1990年在南京出生的徐腾霏2008年参加高考那年正好赶上南京高考改制,无论是考试时的发挥还是考后的报志愿环节都表现得差强人意,去一个所谓“好一本”学校几乎无望,于是徐腾霏和她的父母就很仓促地决定走一条“曲线救国”之路:出国留学。一家人经过各种信息查找、咨询、权衡、比较后选择了留学成本较低的法国,于是对法语一窍不通的徐腾霏在国内进行了3个月的法语培训后,就一个人拎起箱子前往法国。 到法国又恶补了8个月的法语后,徐腾霏才得以进入正规的学校读法语预科,一年之后才最终按照当年留学中介计划的那样进入一所社区大学就读。这所社区大学全名为弗朗什-孔泰大学(Université de Franche-Comté),坐落在法国北部靠近瑞士的地方。其实这所大学是中国留学中介口中的“法国技术联盟”学校中的一员,按照设置的专业招收海外留学生,懵懂无知的徐腾霏因为当时选择了“卫生安全环境”这个专业,就被分到了这里,而这所大学因为并不非常有名,慕名而来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少,当年整个小城里就徐腾霏和另外一名女生是华人。这逼得徐腾霏不得不完全沉浸在近乎纯法语的环境中,好处是让她法语的听说读写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按照当时徐腾霏的计划,在这所大学里读完两年,获得一个名为DUT(Diplôme Universitaire de Technologie)文凭,类似中国的理科大专,然后凭借这个文凭去申请法国的工程师学校,最终获得在法国国内以及国际上都富有含金量的工程师文凭,达到父母倾其所有送自己留学的目的,不过人生在世最大的确定就是不确定,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徐腾霏的人生剧本也一样。 美丽初遇 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按照教学大纲,徐腾霏需要完成4个月的实习,于是在2010年11月开始,徐腾霏就开始寻找接收自己的实习单位。几个和徐腾霏关系较好的女孩经常一起讨论找实习单位的事,这些法国女孩中有一位曾到过魁北克,魁北克之行给她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她就想着找找相关方面的信息。结果还真找到一个法国政府鼓励本地学生到魁北克访问、实习的项目,可以报销法国学生在魁北克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名女生就撺掇着徐腾霏一起申请。虽然对魁北克了解不多,但想到能节省下生活费用,徐腾霏就对自己说为什么不呢?于是她花了一天的时间海投了2、30份简历,没想到就有一位名叫Guy Mercier的教授同意了她的请求,运气不是一般的好!徐腾霏当时以为她要去实习的是一所大学内的研究机构,到了魁北克城后才发现这是一家独立的研究院,她更没想到的是Mercier教授和这所名为魁省科学研究院INRS(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的机构将在她的生命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一次来到魁北克城的时候是2011 年4月底,法国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徐腾霏所乘坐的飞机却因为大雪差点无法降落。出了机场寒冷彻骨,到处冰天雪地,人烟稀少,让徐腾霏对魁北克城的第一印象非常差。接下来的几天里,因为人生地不熟,也没有携带可御寒的衣物,活泼外向的徐腾霏只能整天呆在屋子里,人都快抑郁了。可等到一个星期后冰雪消融,魁北克城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绿草如茵,鲜花吐蕊,雄浑开阔的圣劳伦斯河静静流淌,风情万种的游人,还有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这种美好不仅表现在外部环境上,也表现在徐腾霏的自身感受上。因为自己第一次脱离家人、朋友等外在的帮助独自搞定了一件大事,不仅没有额外花父母的钱,还节省了不少支出。每天伴着这种成就感、自豪感上班的徐腾霏就像脚底下装了弹簧,做事又快又好,做实验非常努力,乐此不疲,她完成的实验不仅质量上不比其他博士生差,数量上也比其他人多很多。多年之后徐腾霏常说,实习的那四个月是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聪慧而又工作勤勉的徐腾霏让招她来的Mercier教授感到很满意,主动问她要不要申请该研究所的硕士生,可帮她申请奖学金。这让徐腾霏很纠结,当时的她因为在魁北克实习而错过了多所法国工程师学校的面试而失去了被录取的资格,正在犹豫是否要继续完成自己的工程师梦想。由于徐腾霏学历无法直接申请硕士,无论如何她都需要回到法国把本科学历拿到,于是她在实习结束后回到法国继续读书。不过在她本科即将毕业时,一直保持联系的Mercier教授再次主动表示给她申请的免外国留学生学费的助学金已经获批,问她要不要考虑来魁北克读硕士,还可以申请全额奖学金。想到可能提前来临的经济独立,在加上之前的愉快回忆,徐腾霏最终放弃在法国深造的初衷,来到INRS读硕士。 女子如男 简单、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三年的硕士很快读完,2015年的徐腾霏又要面临人生的选择。尽管Mercier教授建议徐腾霏继续读博,但务实的徐腾霏觉得自己并不是非常热爱科研工作,读博之后还将面临未来的择业问题,遂婉拒了教授的建议。虽然自己的建议被拒,善良的Mercier教授又让徐腾霏在自己的研究所里担任了6个月的研究助理,这是在他权限里能给予的最长期限,以帮助她在找到工作前有个缓冲过渡期。研究助理工作合同结束后,Mercier教授又把徐腾霏介绍给一个朋友开的私人环境分析公司。当时这家私企获得了魁北克城市政府的一项环保项目资助,要他们对城市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料等各种污染物进行检测、分类、分析,尝试如何去污、如何回收、如何再利用等。 这家公司相当于一个大型的野外实验室,场地由4、5个集装箱拼成,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冬天不保暖,夏天不散热,也没有卫生间和厕所,只有一个简易的移动厕所,而每次上厕所对徐腾霏来说都是一次艰难的经历,不仅要忍受厕所的脏臭,还要穿脱厚重的防护服和各种防护用具。工作内容也很繁重,就连唯一女性的徐腾霏也常常要搬运40公斤一桶的酸液或碱液,还要健步如飞;接触的材料都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既危险又气味难闻。因为是市政府拨款的项目,工资也不高,拥有硕士学历的徐腾霏的工资甚至不如下面操作铲车的司机。 不过徐腾霏不仅没有嫌弃不这份工作,还很珍惜这让自己获得本地工作经历的机会。同时,尽管每天的工作繁忙且劳累,但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一起工作的人都是淳朴的操作工人,很乐意接受徐腾霏的指挥,工作氛围简单而愉快,也让徐腾霏很开心。可惜的是工作一年之后,魁北克市政府在当年的财政预算中取消了对这家私企的资助拨款,徐腾霏参与的科研项目被企业放弃,她也随之失业。 主动出击 从跑前跑后到一下子无所事事,让忙碌惯了的徐腾霏很不习惯,人也变得焦虑起来。恰好自己硕士毕业后以魁北克经验移民项目PEQ(Programme de l'expérience québécoise)申请的移民签证下来了,可以让徐腾霏使用为新移民提供的各种找工作服务,包括参加本地劳工中心(Centre d’emploi local)为期四周的求职培训班,获得求职顾问的指导等,让徐腾霏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找工作之余,为了不让自己陷入焦虑,并强迫自己建立起规律的生活,徐腾霏还每周三天到一家寿司餐馆做服务员,每天忙得团团转。 尽管徐腾霏在差不多6个月时间里几乎在全职找工作,但由于专业和工作经历的问题,能投简历的职位非常少,不像学会计或管理的人那样可以投上几百份简历,徐腾霏总共只发出了50来份简历。除了按照传统模式找工作外,徐腾霏还在社交媒体上向所有认识的人以及转着圈知道的人“求职位线索”、“求推荐”,而最终还是朋友圈发挥了关键的作用。2017年,原来读书时认识的一个研究助理提供了一个联邦政府实习岗位招人的信息,徐腾霏在申请后得到了这个机会。和上次一样,徐腾霏再一次以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从实习生一步步转为合同工、正式工,并跟着这份工作转换了职业方向,进入国企加拿大国防 建筑部 (Construction de Défense Canada)担任环境协调员,主要负责 魁省内加拿大军营的环境事务,包括 加拿大军营内的各种基础设施拆除和建设、提供环境评估报告、法律法规建议、污染土壤改良、濒危物种调研和物种普查等。 刚开始选择学习环境专业时,徐腾霏谈不上多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让她对环境相关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感到深深的忧虑。尽管现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学环境或者从事环保工作的职业似乎正是风口上,但身处其中的徐腾霏却并不乐观。在她看来,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必须采取的环保措施都是有成本的,大部分企业、机构都不愿意为此投入过多成本,即使是一直在推动的各级政府也是不得不为之,缺乏主动性,更何况为了自身生存而对成本斤斤计较的私企,加拿大各级政府做出的减排目标大概率很难实现。 徐腾霏和户外活动的朋友们(图片由徐腾霏提供) 舍得付出 早在魁北克城上学时,徐腾霏因被当地的华人叫上结伴爬山而喜欢上了户外运动,现在生活、工作都稳定的她也希望在蒙特利尔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爬友”,争取能维持之前的生活节奏。 结果看来看去居然没有找到类似的爬山群体 ,说干就干的徐腾霏就自己建了个微信群,并且花大量的业余时间找适合的一日爬山地点,熟悉周边环境,编撰攻略,组织活动时还要确认参与者、智慧拼车等。随着定期爬山活动的不断举行,徐腾霏创建的爬山社群也日益壮大,目前已接近500人规模。 去年6、7月间,徐腾霏还和几名小伙伴一起创立了一个名为“枫想会-加东文化沙龙”的非盈利分享交流平台,每两周进行一次活动,以嘉宾讲座、圆桌对谈、主题访谈、开放讨论等形式开展分享活动,徐腾霏自己就曾做过一期如何成为一名公务员的分享。每两周她们都要开例会讨论选题,联系嘉宾,现场录制,宣传推广等,要花很多时间在上面。虽然完全是义工性质的工作,但徐腾霏和她的小伙伴们都觉得这个文化分享沙龙非常有意义,可帮助海外华人拓展认知边界,建立社会联结,促进加东乃至北美华人群体的沟通和理解,创造一个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 徐腾霏常常表示自己很幸运能拥有现在舒适而充实的生活,但在这个世界上,好运是玄幻不定的,努力却是切实可控的,只有做好努力的积累,机会来临的时候才能抓住。徐腾霏的经历,正应了俗话常说的“自助者天助之”。作为年轻人不惜身,踏实肯干,才能越努力越幸运。 徐腾霏(左)接受七天记者颜宏采访 (七天传媒图片) ...

努力日常 不求结果 ——访2021“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成人组冠军张靖晨
七天记者 颜宏 今年8月份,2021年“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决赛落下帷幕,来自蒙特利尔赛区的选手张靖晨凭借一首温暖轻快的《稻香》斩获海外赛区成人组冠军,创造了加拿大选手参加该项赛事的最佳成绩。 旨在以侨为桥、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最早是在2011年由北京市政府侨务办公室联合其他相关单位主办的,当年美国华裔歌手黄一在中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舞台上凭借原创歌曲《我是ABC》,获得首届“水立方杯”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歌曲大赛金奖,至今这一活动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日益成为海内外侨界及港澳同胞广泛参与的音乐文化盛会。大赛从最初的10国15赛区,拓展至今天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50多个赛区的影响力和规模,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华人华侨音乐爱好者参与。 从首届“水立方杯”大赛开始,作为华人聚集较多的加拿大就积极参与,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渥太华等大城市每年都组织各种形式的选拔赛、公开赛,力求发现最具有艺术才能和感染力的选手能够进入总决赛,而来自加拿大的参赛选手也不负众望,几乎在每次大赛中都有所收获,却一直没有拿到最具含金量的冠军头衔,这次张靖晨的获奖无疑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敢闯敢干 代表蒙特利尔参赛的张靖晨,实际上2016年才来到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学习作曲。张靖晨出生在新疆,母亲从小就很重视培养她的艺术素养,1、2岁时就给她听中文、英文儿歌,3、4岁时就有意培养她对画画的兴趣,6、7岁时决定让她学习一门乐器。出于对小提琴这种左右手角色不一样乐器的好奇,再加上教琴的老师就在隔壁小区,张靖晨从此便入了小提琴的“坑”。就如她自己调侃的一样,“选琴一时爽,练起来真是苦”,没少因为贪玩不愿意练琴而被长辈们严厉批评教育,最后还只能老实练琴。不过这段艰难的练琴经历也培养了她对音乐的兴趣,成为她走进音乐世界的敲门砖,并给她日后选择音乐道路带来了很大助力。 上小学后的张靖晨到了北京生活,6年级时开始参加全国性的小提琴比赛。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时,从小被夸奖、自认为拉琴水平很高的张靖晨却备受打击,什么名次都没有拿到。第一次深刻意识到天外有天还不服输的张靖晨回去后刻苦练习,坚持每天练习,很快就在同年举办的另一场大型比赛中拿到了3等奖。进入初中后,因为好奇去面试了学校的合唱团,结果一唱就是三年。初三时,她还曾作为学校合唱团的主要成员参加维也纳世界和平合唱节,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演出,合唱团也拿到了当年的金奖。 高中时,张靖晨进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大附中)入读,她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活动,一直是学校里的文艺明星。除了参加校内的各种文艺演出,演奏乐器、唱歌样样在行,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稳健而甜酷的台风。除了文娱活动,张靖晨曾经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比如给“北漂”工人的孩子们教过一学期的课,再比如去柬埔寨给当地非盈利机构做志愿者,和同伴们一起给一位年迈的老人建造一个新家等。高三时,一直在圆自己的音乐梦还是学一门实用专业之间纠结的张靖晨受一位曾在国外学习作曲专业的音乐老师的肯定和启发,决定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未来的生活,并最终说服父母支持自己的梦想。 决定学习音乐的那一刻距离报名截止日期留给她写文书,改作品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她必须加快筹备过程。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张靖晨抓紧一切时间准备,在最关键的修改作曲作品时,每天昼夜不分地删改,甚至在做梦的时候都哼着那几个作品反复推敲。在准备作曲作品集、乐器作品集的过程中,她的朋友和家人也尽力提供帮助,连赶到家里过年的小舅也帮着她录音录像,终于在申请日期前准备好了所有的申请材料和作品,并向美国和加拿大的十几所学校发出了申请,最终被蒙特利尔浓厚的艺术氛围和秋天金黄纷飞的落叶所吸引,她选择了名校麦吉尔大学的舒立克音乐学院(École de musique Schulich)作曲专业,来到了蒙特利尔。每到秋天,看到蒙特利尔色彩斑斓的秋色,张靖晨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母校北大附中校园里的银杏树,也是这般满眼金黄的令人陶醉。 不求结果 在麦吉尔求学的最初两年,没有经过音乐专业训练的张靖晨不得不全力追赶那些音乐学校科班出身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经过最初几年心无旁骛的学习生活,半道出家的张靖晨不仅没有被其他同学落下,还以独特的中国文化底蕴拿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她根据中国古诗词《江雪》和《声声慢》的意境而谱写的作品不仅让她的音乐与其他西方音乐相比非常独特,充满了东方美,也在汇报演出中受到大众的认可。特别是在《声声慢》作品中,张靖晨加入了钢琴和自己的朗诵声,把经历过国破、家亡、夫丧、遇人不淑、复归孑然一身的女诗人李清照的苦楚和哀伤通过现代音乐的手法表现出来,得到了千年之后现代听众的强烈共鸣。 还在大四时,张靖晨就开始在西岛的孔子学校兼职授课,多才多艺的她也教授多门课程,教唱儿童歌曲、小提琴、电子琴,后来还加上了作曲。由于学生中大多数是华裔,张靖晨非常注重教导他们中华传统和文化知识。比如在教授中文儿歌时,除了教授演唱技巧,张靖晨还主动延伸讲解歌曲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小白船》这首歌有‘桂花树’‘白兔’的意象,我就由此延伸,给他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再比如在教唱儿歌《小毛驴》时,现代的孩子无法理解“赶集”这个概念,张靖晨就会换成“超市”这类能让他们理解的词汇。而就是在这所中文学校校长李小琴的推荐和鼓励下,张靖晨报名参加了今年的“水立方杯”歌唱比赛。最初的想法仅仅是因疫情隔离一年多的她希望能找回登台表演的感觉,积累些经验,为扩大自己的生源做些宣传。 第一场比赛时,张靖晨原以为会在一个简单的室内乐演奏室里举行,便没做太多的准备,连妆都没有化。等到地方才知道是真正的舞台,本地有很多人参加,出席的选手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优秀歌手,部分参赛者的实力甚至放在国际舞台上也都毫不逊色。她虽然有一些紧张,不过凭借着自己深厚的音乐素养和“从小就上台”的舞台经验,顺利进入下一轮比赛。通过初赛,张靖晨发现自己更适合快歌,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甜酷范”,于是在复赛中,她以一曲摇滚歌曲《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意外地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冲进全球选拔赛,并最终凭借一曲《稻香》以9.915分的成绩获得了今年“水立方杯”歌唱比赛成人组的冠军。而她的成功秘籍就是放松心态,享受过程,不对结果抱有太大期望。最后的结果也表明,正是这种放松、率性的做派打动了评委。比如评委朱桦就直接指出:“她性格里有一点无所谓,唱出了‘四两拨千斤’的味道。” “水立方”歌曲大赛已经落幕,经历了掌声、鲜花的张靖晨也恢复到学习、训练、教学的日常生活。回想自己的成功,张靖晨总结说无论是比赛还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是日常努力,不求结果。而她也是这样做的,既不急于求成,也不轻言放弃,抓紧一切碎片时间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圆自己的音乐梦。 ...

一文读懂市选——10月7日,请行使你的投票权!
七天记者 颜宏 众所周知,加拿大采用三级政府制,即联邦政府、省/地区级政府和市级政府,相应地也就有三级政府的选举。一般来说,三级政府的任期以4年为准,选举时间是错开进行的,通常不会在同一年内接连发生。但今年比较特殊,原本应在2023 年秋季举行的联邦大选因为自由党的政治贪婪而不顾疫情的肆虐提前到今年9月举行。虽然选民给自由党上了一课,让他们白忙一场,给出了几乎和2019年联邦大选一样的结果:依然以少数政府的形式执政,但36天的选战还是花了纳税人6亿元,并给各地的疫情防控带来很多负面甚至破坏性影响。不过这场本不该发生的选举却也让魁省的民众有幸在短短13个月里见识三级选举:刚刚过去的联邦大选、本周末将进行的市政选举以及明年10月3日举行的魁省省选。 在三级政府中,联邦政府通常负责全国性的事务,包括外交、国防、移民、省际和国际贸易、商业、刑法、银行业、货币制度、社会福利、渔业等。联邦政府还负责国家财政和金融管理,拥有央行(Bank of Canada),发行货币,运营邮政,征收一部分个人收入所得税,负责"加拿大公费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转,协调各省的合作关系,并用税收进行省与省之间的财政转移(劫富省济贫省)等等。省一级政府主要负责管理各省内的事务,包括教育、家庭及儿童福利、交通、产权、公民权、司法行政、医疗健康、自然资源、社会保险、劳工法例、市政管理及地方或私人等问题,并在一些方面与联邦政府享有共同管辖权利。市级政府则主要负责地方性事务,如学校、上下水、建筑条例、物业税、公园及康乐设施、治安、交通、消防、图书馆、除雪作业、垃圾收集及街道清洁等。所以,相比于联邦和省级选举,四年一度的市政选举才是涉及个人日常生活最多的选举。对蒙特利尔来说,市政府负责近60%的基础公共设施,从公园、图书馆到警察局,从饮用水到垃圾处理都是由市政府管辖的。大到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审批,小到收垃圾的频率等事无巨细都由市政议会决定,但就因为市政选举涉及的内容非常琐碎,不同地区的侧重点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行政区划(arrondissement)内不同选区的优先施政政策都各有不同,使得除了一些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如市长的人选、涉及全市居民的政策等外,不同选区的候选人、施政纲领、优先事项都不同,一个区不知道另一个区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市政选举这种天然带来的地域限制也很容易令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本文试图梳理今年蒙特利尔市以及华人占20%人口的宝乐沙市(Brossard)的市政选举情况,为您在11月6、7日的投票做出最后的选择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到底选谁 市政选举要选就是市长、各个行政区划的区长以及市议员和各个区议员。不同于联邦和省级选举,市政选举不以党派为界限,当选的市/区长以及市/区议员可分属不同的政党,不过为了宣传政党、政纲方便并发挥群体优势,大多数市政选举候选人还是属于某个党派,只有少部分是不属于任何党派的独立候选人。今年的蒙特利尔选举共有11个政党推出了候选人,再加上17名独立候选人共340人争夺103个席位,包括蒙特利尔市长1名,兼任市中心Ville-Marie区区长,19个行政区划的区长18名,46名市议员和38名区议员。当选者组成蒙特利尔市议会以及各个区的区议会行使立法、执行、行政监督等功能。主要职责是确保所提供的市政服务能满足社区的需求,包括经济发展、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垃圾处理、饮用水供应、清洁绿化、社会治安、公共交通、文化体育等日常生活服务。 一般新市长选出后,新市长有权从当选议员中提名组成新一届城市执行委员会(Comité exécutif de Montréal),这个委员会是市政运行的主要权利机构,负责市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比如起草预算案或某项法案,再提交给市议会进行表决。 今年的市政选举中,参加市长竞选的有10人,包括曾经代表绿党、加拿大进步党参加过联邦选举的华裔候选人胡昉(Hu Fang),但大部分人都是陪跑,最终的结果将在现市长Valérie Plante 和前市长Denis Coderre之间产生。 三名主要市长候选人,从左至右Denis Coderre (Ensemble Montréal党领),Valérie Plante (Projet Montréal党领),Balarama Holness (Mouvement Montréal党领) 19个行政区划中因人口和面积不同会划分成小的选区,议员席位在2-5个间不等,有的选区要同时选出市议员和区议员,有的选区则只需要选出市议员。在蒙特利尔市政选举网站(https://elections.montreal.ca)上点开候选人一栏可以看到全部选区候选人的情况,可以分别通过选区、选举职位以及参选政党来查找。 主要政纲 今年蒙特利尔的市政选举主要在Ensemble Montréal、Projet Montréal和 Mouvement Montréal三个政党之间展开,三个政党的主要政纲如下: 政党§政纲 Ensemble Montréal Projet Montréa Mouvement Montréal 经济和金融 -通过投资 4000 万元将办公大楼改造成住宅楼来振兴市中心; -在Cité-du-Havre 创建一个包含 1-2万套住宅单元的新型混合社区,并将其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 -打造蒙特利尔的绿色“硅谷”,激励绿色产业发展; -在现有地铁站以及未来的东线轻轨站创建大型住宅项目; -实施七项重振市中心项目,包括扩建唐人街附近的国际会展中心; -投资10亿元开发公共场所; -制定一项政策以保证临街的商铺租金可负担得起; -设立新的市政规划,让蒙特利尔人能在15分钟步行和乘坐公共交通范围内获得所需物品和服务; -通过对商业停车位、户外广告牌等收税方式到2025年获得额外的2.55亿元收入; -倡导提高蒙特利尔的都市地位,以获得更大的GDP; -每年向吸引外国投资者到蒙特利尔投资的机构拨款800万元; 住房 -4年内新建5万套住房,其中1万套为社会住房,6千套为可负担住房; -放宽部分规定以促进住宅建设许可和改造项目许可的发放速度和发放数量; -强制超过25套住房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授权的第一年提供占总量15% 的社会住房; -设立出租房屋租金登记制度以规管房租上涨幅度; -通过市政府现有土地以及购买新的土地启动 6万套可负担住房建设行动,其中有2千套专供学生; -预留8亿元收购建设用地; -建立出租住房卫生证书制度,并强制那些申请住房补贴的业主公示证书; -设立出租房屋租金登记制度以限制房东涨房租; -到 2025 年,将城市预算中用于住房的比例从 2% 增加到 11.9%; -建造 30万套出租和可负担房,其中 20% 预留给无家可归的人,其中 25% 预留给妇女; 治安 -蒙特利尔警察局SPVM增加雇佣250名警察以打击犯罪活动; -创建占SPVM全年财政预算5%的应急基金,以备应对发生重大安全危机; -将专门从事社区巡逻服务的 SPVM 团队加倍,以满足无家可归者和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者的需求; -给SPVM打击枪支暴力和有组织犯罪的团队提供资金支持; -发展社区警务并拨款 500 万元用于建立预防青少年暴力组织; -在希望建立安全机构的社区建设安全机构; -将给SPVM 的预算资金重新分配给住房、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以及体育和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撤销自今年7 月以来STM 的逃票检查员发出的罚款或逮捕令; 出行 -通过增加使用共享汽车和拼车来减少单独使用汽车的人数; -给予蒙特利尔更多自主权来开发新的公共交通项目并加快那些已批准或已在建项目的建设速度; -停车服务现代化,例如简化停车标示、允许电话支付停车费等; -部署300辆新的公共汽车并进行STM全面改革以改善公交服务体验,特别是在公交不发达的地区; -Henri-Bourassa 大街上实施快速公交服务,同时为公交车预留车道; -继续发展快速自行车道(Réseau Express Vélo)网络和其他自行车基础设施,并重点发展蒙特利尔的自行车文化; -为 25 岁及以下的人免费提供公共交通,并根据个人收入降低公共交通票价; -将停车罚单的最高罚款额降至 40 元; 环境 -通过消除所有建筑和行业的碳排放以达到至2045 年实现碳中和; -确保到 2025 年蒙特利尔所有街道都植有树木; -除了生态停车场外,对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停车场征税; ...

太空追梦:不分年龄与性别!王亚平蒙特利尔都分享了啥?
七天记者 明居 娟子 10月13日,蒙特利尔出生、曾在《星际旅行》中扮演詹姆斯柯克船长的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加拿大演员威廉·夏特纳(William Shatner)和另外三人搭乘亚马逊老板贝佐斯(Jeff Bezos )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经营的新谢泼德火箭进入太空,成为目前为止进入太空年龄最大的人。 10月14日,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举行的航天员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会上,王亚平与本次航天任务指令长翟志刚和将首次进入太空的年轻航天员叶光富一起亮相,他们将于10月16日零时23分启航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在轨驻留6个月。 此前一直因“太空教师”的美誉为大众熟知的王亚平将成为中国空间站首位女航天员,中国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这些新晋头衔让王亚平备受关注。 七年前,七天记者曾采访过来蒙特利尔参加首届国际女航天员论坛的王亚平。今天重发当时的报道,重温女航天员们的风采,预祝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原文刊登于2014年7月17日出版的第404期《七天》报) 2014年7月10日,在蒙特利尔参加首届国际女航天员论坛的中国航天员王亚平(左2)与加拿大宇航员Julie Payette(中)、美国宇航员Shannon Walker(右2)等合影。摄影:明居 加拿大七天传媒资料图 “神舟十号”女航天员、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要来蒙特利尔的消息,经七天传媒报道之后,在本地华社引发极大关注。 7月10日晚,在国际太空大学(International Space University, ISU) 组织的首届国际女航天员论坛(International Astronaut Panel) 上,穿着端庄、仪态优雅的王亚平如约现身,她同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的四位女航天员一起,与在现场参加论坛的国际太空大学空间高级研究项目班(SSP14)的学员、往届校友及蒙城观众300余人,并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太空粉丝”们,分享身为女性遨游太空的独特经历。论坛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肯尼迪航天中心副主任(Janet E. Petro) 担任主持。 四位女航天员聚蒙城 当天晚上,蒙特利尔大学高等商学院(HEC)圆形剧场座无虚席,众多航空航天爱好者从四面八方赶来,期待着与女航天员们难得的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旅行是人们热爱的活动,如今国际航班让国界已经不再成为旅行的障碍。然而,冲出地球到遥远的太空来次旅行,仍然不是常人能实现的梦想。经过严格甄选、并经过艰苦训练才能脱颖而出的航天员,就成为人们羡慕并且好奇的一个特殊群体。 到目前为止,全球共有500余名航天员登上太空,而女航天员仅有57名。她们为人类的航天探索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乃至牺牲。她们同男航天员一样,在太空探索的道路上写下了自己辉煌的篇章。《七天》报此前报道,7月10日晚举办的“国际女航天员论坛”,是国际太空大学第27届太空研究项目(Space Studies Program, SSP14)的配套活动之一。论坛组织方邀请到曾乘坐美国航天飞机、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中国神舟飞船和在中国天宫一号空间站工作过的四位女航天员参加,与现场观众和全球粉丝畅谈太空之旅。 为什么选在蒙特利尔举办这么一项活动呢? 航空航天业界的人士都知道,世界上很少有像蒙特利尔这样,能够在方圆30公里的范围内找到制造一架飞机所必需的全部零配件。魁北克航空航天业提供的42000个就业机会,其中98%集中在大蒙特利尔地区。国际鼎鼎大名的航空航天公司争相选择落户蒙特利尔,如庞巴迪飞机制造公司、德事隆公司、加拿大贝尔直升机公司、普拉特·惠特尼加拿大公司、CAE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古德里奇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等。这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与美国西雅图和法国图卢兹齐名的世界最大航空航天中心。同时蒙特利尔还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总部所在地。 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大蒙特利尔地区成了举办各种国际性航空航天交流活动的理想场所。蒙特利尔华社的朋友们,也因此获得与王亚平见面的机会。 “首先是航天员,其次才是女性” 四位女航天员的出现令现场一阵骚动,镁光灯闪个不停。她们分别是:加拿大女航天员、蒙特利尔人Julie Payette,来自中国的“神舟十号”女航天员、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韩国首位也是韩国唯一的航天员、近日因辞职风波饱受争议的李素妍(Soyeon Yi),美国女航天员、在太空站呆了161天之久的Shannon Walker。 主持这场论坛的Janet E. Petro在开场白中说道:“我们首先是航天员,其次才是女性”,希望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聚集在航天员而不仅仅是女性的身份上。1963年6月16日至19日,来自苏联的瓦连金娜·捷列什科娃驾驶“东方6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70小时50分钟,开启了女航天员“登天”的新时代。Janet E. Petro在致辞中向50年来不断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们表示敬意,她认为是时代的改变,让女性有了在航天领域施展的机会。Janet E. Petro 本人虽没有登上太空,但她确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女中豪杰,她早年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工程师背景,曾在军中服役,后加入NASA,现任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副主任,最近又兼任了位于首都华盛顿NASA总部的副协理局长及评价部执行主任,任期一年。 开场白后,每位女航天员发表了精彩了演讲,分享自己的太空经历。 来自山东烟台的中国女航天员、太空女教师王亚平人气超高,她以东方女性温柔的语调,回忆了自己奇妙的太空首航。王亚平是第十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是继刘洋之后中国第二个女航天员。王亚平形容“这是一次充满惊喜而非惊险的旅程”,太空中美到令人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景色,比想象中更加美妙。王亚平在2010年5月正式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近三年的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行乘组。2013年6月11日,王亚平和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组成的团队,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6月20日,在距离地面约300公里高度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内,王亚平以甜美的微笑、生动的讲解,给全国中小学生演示了基础物理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与探索热情。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共有33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地面课堂活动,中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组织收听收看太空授课活动实况,堪称“中国第一”,王亚平也有了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的美誉。 韩国姑娘李素妍在太空舱唱歌,一头长发因为失重而高高竖起的模样,充满女性的可爱。她说:“我坚持留长发,尽管我知道在太空这有点危险。”最近一段时间,正在美国读书、并且嫁了一个韩裔美国人拿了绿卡的李素妍,突然宣布辞去航天工作,韩国举国愕然,指责她浪费了巨额的培养费。但另外一部分人为她辩护,认为她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在这次论坛上,对于这些纷纷扰扰,个性强烈的李素妍不改本色,说自己“不是一个政客”,她的余生不能是仅仅谈论在太空待过的11天,她希望过自己喜爱的生活。她直率爽朗的发言获得与会者赞赏的掌声。 出生在蒙特利尔的Julie Payette,是加拿大航天员,先后服务于发现者及奋进号航天飞机。她用法语向家乡人问候,为自己幸运地诞生在一个鼓励她实现梦想的家庭而自豪。Julie Payette曾执行STS-96任务,STS-96是历史上第九十三次宇宙飞船任务,也是发现号航天飞机的第二十六次太空飞行。2009年她作为飞行工程师在奋进号航天飞机服务,负责操作所有的三个机械臂。 美国在航天领域的“霸主”地位仍不可动摇。截止目前,全世界共有57名女航天员进入过太空,其中美国就有45人。美国女航天员Shannon Walker在国际空间站上足足工作了161天。在这次的“国际女航天员论坛”上,她说,在执行空间任务的每时每刻,都感到无比的兴奋,因此不会觉得疲惫。 “宇宙不会因女性而降低门槛” 您想问女航天员们什么问题?论坛现场,观众们以及通过网站观看论坛的全球粉丝,开始了他们各种奇思异想的提问。“请问你们是如何克服恐惧的?”“没有了白天夜晚之分,在太空睡觉,怎么醒过来呢?”“从太空回到地球,最不能适应的是什么”“女航天员与男航天员在生理心理上有何差异”“在太空的狭小空间中生活,有没有和男同事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您如何洗澡保持个人卫生”“ 太空生活如何保护个人隐私”“您在太空听音乐吗?都听哪些曲子”“未来如何加强在太空领域的国际合作” ……从严肃敏感到轻松幽默,各式话题不一而足。 女航天员的回答既幽默又平实。中国航天员王亚平说,到了地球的“晚上”,航天员也是要休息睡觉的,休息前要给闹钟定时,“早上”的时候闹钟就会叫醒航天员。假如航天员睡得太香了,一时半会儿醒不来的话,地面的指挥人员会负责把大家叫醒。她乘坐的神舟十号,仅有两个生活仓,王亚平微笑着说,两位男同事让着她这个80后小师妹,他们轮流使用一个仓休息,王亚平专用另一个仓,休息时有一个独立的小空间,很好地保护个人隐私。需要洗澡方便时,航天员需要使用一个类似吸尘器的特殊装置,这时候拉上小门帘,男同事们都会知趣地忙其他事情了,或工作或健身,大家互不影响。对大众来讲紧张神秘的太空生活,从王亚平口中讲出来,轻松有趣。 1980年出生的李素妍,拥有生物学博士学位。她经过严格选拔,从韩国全国3万多名志愿者中被挑选为韩国的宇航员,并在韩国和俄罗斯接受了各种训练。2008年4月8日,李素妍搭乘俄罗斯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成为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韩国籍宇航员和女性,亦是亚洲第二位进入太空的女性。李素妍乘坐的“联盟”号宇宙飞船返航时偏离预定着陆地点420公里着陆,重力加速度达到10G。专家判断说,“联盟”号宇宙飞船通常的安全重力加速度最高达7G,达到10G非常危险。4月28日飞船返回舱触地点靠近李素妍的座椅,可能让她与其他人相比经受了更大冲击。面对现场的观众,李素妍侃侃而谈,似乎不是谈论她的历险经历,哪有半点胆怯和恐惧?!看来宇航员的生理和心理强大的确超过常人很多。 加拿大女航天员Julie Payette和美国女航天员Shannon Walker,都被一件事所困扰:当她们回到地球后,物体重新有了“重量”,她们得重新适应!在太空,她们只要碰一下,东西就会飞到她们想去的地方,但在地球却不灵了。Julie Payette说,她的孩子在她乱碰东西之前,会赶紧去把东西抱住,说:“妈妈,这个不能碰,会掉地上摔坏的。” 在回答女性航天员与男性航天员的差异时,中国航天员王亚平说,宇宙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降低它的门槛,改变它的特质,女航天员与男性一样要面对肌肉萎缩、身体失衡等挑战。但是,50多年来女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历程表明,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适应太空环境,可以完成艰巨的航天任务。 论坛结束后,七天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参加本期研究班的中国学员和本地华侨华人航空航天爱好者,大家纷纷表示首届国际女航天员论坛非常成功,王亚平的出席和精彩演讲,将进一步向国际社会展示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传递中国和平开发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巨大决心和美好愿望,作为海外华人倍感骄傲和自豪。参加研修班的学员们都是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亲历者、建设者,也是未来的开拓者,这次中国派出24人代表团,为开展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培养了人才、积累了人脉、架起了桥梁。大家围住几位航天员合影、交谈,王亚平和李素妍为《七天》报读者签名留念。 王亚平和李素妍为《七天》读者签名留念 国际太空大学(ISU)通过举办首届国际女航天员论坛向外界表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希望在和平利用探索太空领域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神奇的太空之旅未来期待更多女性的参与。 让我们用王亚平演讲中的一句格言做结语:Space dream will never get weightless, Science dream has endless tension force. 太空的梦想永远不会失重,科学的梦想有无限的张力。 ...

抢!华裔作者联袂俄罗斯绘手,儿童绘本《费拉明的世界探险—四季》上线亚马逊!
七天记者 葱岭 “春天,天空下着雨,火烈鸟费拉明Flammy抵达中国,他轻快地跳着水洼,转着雨伞, 听雨滴落在地上敲打出的美妙音乐…… 他看到了绿色的小草, 红色的花, 嫩绿的枝丫,遇见了动物朋友小兔、 熊猫、小猴子和小燕子,好朋友们一起放飞龙风筝,欢呼美丽的彩虹,好惬意的春天啊!” 一个麦吉尔大学的医学硕士,在她写给小朋友的书中充满了这样的诗情画意,想象之丰富,语言之天真,让人非常吃惊。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带着这些疑问,七天传媒记者前往小宝贝幼儿园(Garderie Mini Trésors),在色彩明快的儿童世界里,见到了本书的作者高焕焕和她的合作伙伴张新。 “我偶然看到一个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的视频,当孩子第一次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他们眼里的新奇与光芒,不禁让人热泪盈眶!但是医学工作者跟踪发现,人工耳蜗并没有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些孩子长大后,有的语言功能与正常孩子无异,有的却不得不进入残疾人学校,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别?最本质的原因在于父母的语言!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达娜·斯金德医生在她的著作《三千万字》中指出:孩子三岁前接触语言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家庭可以达到3000万字的差距!这3000万字的差别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一生的,它会造成孩子语言的迟缓,自我认知的缺失,情绪表达的障碍以及社交能力的低下。可见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多么重要!在我从医学领域转到幼教领域的十个年头里,也遇到了很多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 特别是蒙特利尔这个英法双语的城市, 孩子三岁前已经接触至少2~3门语言,这对孩子、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大挑战。如何让孩子们提高语言能力?其实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父母的语言!这是为人父母送给孩子最棒的礼物!” 焕焕眼睛发着光,透着热切,平缓的语气中夹着一丝丝的焦虑,是那种渴望唤醒懵懂中的家长的那种。 “父母的语言,亲子的时光, 一本好的绘本可以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当我有写《费拉明的世界探险—四季》《Flammy‘s World Adventures—Seasons》这套书的冲动时,我把想法告诉了一些家长和小朋友们,受到大家的一致喜爱!这套系列绘本的主角费拉明Flammy是一只火烈鸟,他活泼、机智、勇敢、好奇、爱交朋友、更热爱旅行。在不同的季节,他分别前往中国、南非、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 在遇见许多动物朋友的同时也发生了无数妙趣横生的故事。 那夏天他去了哪儿呢?记者好奇地问。 “夏天的南非,Flammy一家去沙滩边露营。追浪花,搭沙堡,捡贝壳,滑冲浪,他遇见了小象、斑马和长颈鹿。好朋友们一起踢沙滩足球,开篝火晚会,烤棉花糖,一起数星星……繁星点点,银河璀璨,歌声伴他入睡,好快乐的夏天啊!” 说得我都想去了呢?记者忍不住打断焕焕。 作为加拿大小宝贝幼儿园(Garderie Mini Trésors)的联合创始人,焕焕深深理解一本好的绘本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她结合医学和幼儿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采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以短句和重复为主,让小朋友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每个故事都兼顾到幼儿发展能力的几个侧重点,还包含了图文并茂的词汇,可以激发孩子们在书中找找看的热情, 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学中玩耍,让亲子时光更快乐! 焕焕把对孩子们深切的爱都写进了故事中。 那Flammy怎么着也得来一下加拿大吧?记者忍不住为加拿大打抱不平,想争取一下。 “那当然!”,焕焕自豪地说。“晴朗的秋天, Flammy来到美丽的枫叶之国加拿大。在森林里寻宝、捡树叶、采蘑菇,观察美丽的帝王蝶的蜕变,还有长满青苔的石头。他遇见了麋鹿、松鼠和河狸,好朋友们在湖上划船、钓鱼…..湖光山色,微波轻漾, 大家一起醉卧于秋天。” 哈哈,好形象啊!这的确很加拿大。记者忍不住羡慕起Flammy。 “俄罗斯那么冷,跑哪儿干嘛?”记者有点嫉妒。 “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啦”。在焕焕旁边一直听我们聊天的张新快活地笑起来:“因为我们邀请了一位俄罗斯的绘画高手,她怎么着也得夹带点儿私货吧?” 记者看过这位叫玛雅·潘茲利克的俄罗斯画家的作品,那种栩栩如生的感觉有让人拍案叫绝之感。我们看到她画笔下的Flammy来到俄罗斯的小镇。抓雪花、踩脚印、做了个快活的雪地天使。Flammy还遇见了大熊和红狐狸, 和好朋友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橇…… 银白世界, 温馨花火,好温暖的冬天! 这么热闹温馨的画面!好吧,记者就原谅画家,欣然接受她对家乡的偏爱吧。 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呢? “别忘了,这本书还有一个亮点呢”!焕焕追着记者,“我们设计了英语、法语、中文三个版本,为孩子们早期三种语言的学习提供了一套很好的故事范本!” “这次上线的是英语版,对吧?” 记者确认。 “是的”。焕焕说,“目前法语版的校对工作已经进入尾声,8月应该可以在亚马逊上线。 www.flammyworld.com 网站也会在近期创建完成,更多与Flammy相关的故事和产品会及时发布。下一套书计划是Flammy到不同国家,和朋友们一起欢度不同节日的故事…… 带孩子们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启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一起探索世界。” “步伐很快嘛!”记者忍不住夸赞起来。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合作伙伴张新, 这本书的幕后英雄。” 焕焕把目光转向张新, “她从事幼教工作十几年,和孩子们共同阅读了十几年。她借鉴了知名幼儿绘本作家的写法和经验,为故事的英文翻译和出版发行做了大量工作,因为她的鼎力支持才使书的出版成为可能啊!” “一个好汉,三个帮嘛”,记者忍不住附和。 左起:玛雅·潘茲利克、张新、高焕焕讨论书稿 记得2016年,七天传媒举办首届加中幼儿教育论坛时,张新和高焕焕作为组委会的主要成员,邀请了加拿大和中国20多位幼儿教育专家与会。记者深深了解她俩作为幼教专家在幼儿教育方面耕耘十几年的实力,不禁为她们合作出版儿童绘本而竖起大拇指! “还要借此机会感谢 Creative Arts Foundation of Canada 出版社的全体工作人员, 她们专业的编辑, 精益求精的态度,给了这本书最完美的呈现! 最后谢谢小宝贝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们的试读和宝贵意见! 感谢家人和朋友的支持!”焕焕在结束采访时特意强调。 小朋友们饶有兴趣地阅读本书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费拉明的脚步, 到世界各地去探险,一起发现世界的美好吧!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购买本书,平台正在进行新书促销,优惠25%,先下手为强,以免向隅! ...

玛丽·西蒙: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原住民总督
七天记者 快马加鞭 加拿大第30任总督玛丽·西蒙在就职仪式上发言(视频截图) 7月26日,因纽克族(Inuk)领袖、前外交官玛丽·西蒙(Mary Simon)宣誓就任加拿大第30任总督,她是加拿大历史上第五位女总督,也是加拿大历史上第一位原住民总督。 加拿大总督权力有多大? 加拿大是一个以君主立宪形式和议会制相结合的联邦制国家。从1764年英属殖民地时期开始,到1867年联邦成立至今,一直尊英王为国家元首。但英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其职能主要是礼仪性的,其职权由英王的代表总督代为行使。 总督是加拿大最古老的政治职务,始于法属殖民地时期。从1608年塞缪尔·德·尚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成为法国驻加拿大首任总督至今,已经历了400余年的历史。加拿大重要的政治活动都要由总督批准,尽管这种批准只是形式上的,如联邦总理的任命、批准议会通过的法案、议会的开会和闭会、解散议会举行选举等。总督的职务在开始时由法国人和英国人轮流担任,自1952年以来则都是由加拿大人担任。总督人选根据联邦总理提名,由英王批准任命,任期5年,可以连任。 加拿大总督虽为礼仪性职位,但在议会出现重大危机时,也会发挥关键作用,稳定局势,是加拿大民主政治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加拿大总督拥有象征性权力,担任加拿大国家军队最高统帅,任命获议会多数信任的政党领袖为总理,按照总理提议任命内阁成员及各省省督,主持授勋仪式,进行国事访问,出席接待外国政要、探访社区等公众活动。 为什么是玛丽·西蒙? 选定玛丽·西蒙为加拿大下一任总督符合执政的自由党政府及其总理小特鲁多的政治风格。自由党一向以崇尚多元化和包容性、提倡男女平等为其核心政治理念,在上一任总督、前宇航员朱莉·佩耶特(Julie Payette) 被属下员工投诉,被外部审查发现总督府“已成为有毒工作场所”于今年1月辞职后,总督职位空缺已有约半年时间,再提名一位女性总督符合小特鲁多一贯的政治正确做派,毕竟连其内阁成员组成也是男女各半。 除了是女性,玛丽·西蒙的原住民身份也备受关注。近期在加拿大各地原住民寄宿学校陆续发现了上千个没有标记的儿童遗骸的新闻震动了朝野,历史上加拿大政府对原住民的迫害再次浮出水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抗议和谴责。新总督的任命正是在人们对加拿大政府在历史上、和当前对待原住民的做法感到悲痛和愤怒的气氛中进行的,显示了现政府对改善与原住民关系的努力。有分析认为,玛丽·西蒙的任命能够“架起文化和社区的桥梁”。 女性、及少数族裔身份更能体现加拿大国家和平、中立、尊重多元文化的特点,但除了这些外在符号之外,总督的领导力、知名度和能力等内涵当然不可或缺。 同时,特鲁多宣布新总督提名的时机引发了许多人的猜测-----总理将在秋天发动大选,这意味着他会拜访新总督,建议西蒙解散当前少数党议会,自由党借助一年半以来的抗疫成绩和积累的人气,趁势在新的大选中想赢得多数党执政的意图不言而喻。 因纽特人权益的终身捍卫者 西蒙出生于1947年8月21日,是来自魁北克东北部昂加瓦湾(Ungava Bay)海岸的一个小村庄Kuujjuaq 的因纽特人。她的父亲是英国皮毛商人,母亲是因纽特人,成长于这样的家庭环境的西蒙,多年来一直倡导因纽特人的权利和文化。 西蒙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她在青春期过着“非常传统的生活方式”。“一年中有许多月份,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露营和生活,打猎、捕鱼和采集食物,保持着我们因纽特人的传统和语言”她说。 从 1970 年代开始,西蒙曾在多个因纽特人权益倡导团体担任过行政职位,包括魁北克北部因纽特人协会(Northern Quebec Inuit Association)和因纽特人组织(Inuit Tapiriit Kanatami ,ITK),后者是全国因纽特人的组织。 1982年,她当选马基维克公司(Makivik Corp)的主席,该组织现在管理着数千万美元的投资,拥有包括在北极地区的主要航空公司加拿大北方航空(Canadian North)的所有权股份。 她后来加入了因纽特人极地会议(Inuit Circumpolar Conference)的执行委员会,现在称为因纽特人极地委员会(Inuit Circumpolar Council,ICC),这是一个代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岛和俄罗斯的约 18万名因纽特人的非政府组织。 在因纽特人极地委员会,她为北方土著人民提出了两个优先事项:保护其生活方式免受环境破坏,并在他们的传统领土上推动负责任的经济发展。 从 2006 年开始,西蒙担任了两届 ITK 总裁。在该职位上,她代表因纽特人对 2008 年在下议院提出的关于寄宿学校的正式道歉作出回应。 2012 年,西蒙创立了北极儿童和青年基金会(Arctic Children and Youth Foundation),为努纳武特的儿童提供身心健康支持。 需加强法语 传统上,加拿大女王代表的角色是双语职位,总督应该会流利地使用加拿大的两种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 西蒙精通英语和因纽特语。她的法语水平受到人们对她能否胜任总督职位的质疑。她说她一直在上法语课,并计划在她开始履行丽都府(Rideau Hall)即总督府的岗位后继续学习法语。 “我坚定地致力于继续我的法语学习,并计划以加拿大的两种官方语言开展总督的工作,”她说。 她的法语不流利引起了一些批评。魁北克保守党参议员克劳德·卡里尼昂(Claude Carignan )表示,他对这一任命感到“震惊”。“总理怎么会认为任命一位不能与超过八百万加拿大法语公民交谈的总督是合适的?”他在新闻稿中说。 尽管在魁北克北部长大,西蒙说她从小就没有机会学习法语,因为她就读的联邦走读学校没有教授法语。尽管从1860 年代到 1990年代运营的走读学校与寄宿学校是分开运作的,但却是由许多经营寄宿学校的团体经营。言外之意,这些学校忽视了对原住民儿童的法语教育。 资深谈判代表 西蒙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参与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谈判。 1975 年,西蒙帮助魁北克北部的克里族人和因纽特人、省政府和魁北克水电公司就詹姆斯湾和魁北克北部协议进行谈判。 该协议被广泛视为该国的“第一个现代条约”,首次承认了克里人和因纽特人在詹姆斯湾地区的权利——例如专属狩猎、捕鱼和诱捕权以及在某些地区的自治权——魁省政府为原住民提供经济补偿以此换取在这里建设大型新水电大坝,以满足该省对新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在1982 年加拿大新宪法的谈判期间,西蒙是因纽特人的代表——其中包括承认《加拿大人权和自由宪章》(the Canadian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中的土著条约权利。 在1990 年代初期,前总理布赖恩·马尔罗尼 (Brian Mulroney) 试图修改宪法中夏洛特敦协议(the Charlottetown Accord)的一部分,西蒙也是总理谈判团队中的一员。 在 1990 年代,西蒙担任努纳武特执行委员会的专员,该委员会主导了1999年努纳武特地区的建立。 1994 年,前总理让·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 任命西蒙为加拿大第一任环北极事务大使,该职位于 2006 年被取消。在担任该职位期间,她帮助协商成立了一个由八国组成的组织,即今天的北极理事会(the Arctic Council)。 西蒙曾担任加拿大驻丹麦大使,从1999 年到 2001 年领导加拿大在丹麦的外交使团。 社会活动家 与伍冰枝(Adrienne Clarkson)和庄美楷(Michaelle Jean)两任女总督一样,西蒙也有在加拿大广播公司CBC做制片人和主持人的新闻从业经历。 西蒙是北美北极研究所和加拿大皇家地理学会的研究员。她曾获得麦吉尔大学、女王大学、特伦特大学、圭尔夫大学、卡尔加里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她已入选国际妇女论坛名人堂。获得过许多奖励和荣誉,包括加拿大勋章、魁北克国家勋章、格陵兰功勋勋章、全国原住民贡献奖等。 她除了创立北极儿童和青年基金会并担任该组织主席以外,目前还担任包括欧洲航天局(北极检测计划)、北方青年海外计划等十余个机构的顾问、董事等社会职务,是名副其实的社会活动家。 1996年,西蒙出版了《因纽特人:一个未来——一个北极》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