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赛冠军、蒙特利尔华裔钢琴家刘晓禹 首张录音室专辑《Waves》发布引业界关注 穿越200年的法国键盘音乐 探索三位法国作曲家缤纷音乐世界
“这张令人惊叹的唱片出自一位真正的钢琴王子之手。” --Le Devoir 环球音乐集团(Universal Music Group)旗下古典厂牌德意志留声机(Deutsche Grammophon)于2023年11月3日正式发布华裔钢琴家刘晓禹(Bruce Liu)的首张录音室专辑《Waves》。目前,刘晓禹正在进行中国和日本的巡演,独奏会门票全部售罄。12月6 日,刘晓禹将作为新一代世界级音乐家之一,与其他五位德意志留声机艺术家共同前往柏林音乐厅,参加德意志留声机125 周年音乐会。 2021年,刘晓禹在第18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冠军,崭露头角。获奖次月他就与德意志留声机合作推出了比赛现场专辑,好评如潮。去年3月,他正式成为德意志留声机专属艺术家,发行了一系列拉莫和肖邦单曲。今年4月,他对巴赫《法国组曲第五号》的诠释备受赞誉,ClassicalMusic.com 评论其为“精心构思,精湛演绎”。目前,他的音乐作品已经在全球数字媒体平台上积累了超过3000万次播放。 经过两年的沉淀,刘晓禹录制了他备受期待的首张录音室专辑,囊括了横跨两个世纪的法国键盘音乐,其中有两首更是沧海遗珠,为德意志留声机百年目录首次收录的作品。新专辑《Waves》收录了拉莫(Rameau)、拉威尔(Ravel)、阿尔坎(Alkan)三位法国作曲家的杰作,由《留声机》杂志编辑詹姆斯·乔利编写专辑内页文字,以数字版、实体CD和黑胶双碟的形式同步发布,同时还会有签名限量豪华版可供乐迷收藏。德国公共广播电台RBB Kultur在本次专辑的先行单曲发布后,评论道,“这位钢琴家精湛、优美、精心调校的音色既锋利又细腻,说这位2021年华沙肖邦钢琴比赛的获奖者是新一代中最有意思的钢琴家之一毫不为过。毋庸置疑,他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家。” 筹备新专辑《Waves》时,这位出生于巴黎的钢琴家从历史角度出发,聚焦在三位法国作曲家身上,他们在18世纪至20世纪初键盘音乐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考虑到让-菲利普·拉莫的作品内容广泛,刘晓禹选择了拉莫《羽管键琴曲集》和《羽管键琴组曲新作》中的部分作品,包括《母鸡》和《野蛮人》等标志性作品及舞曲。由于拉莫的作品创作于现代钢琴发明之前,刘晓禹花了很多时间向羽管键琴演奏家学习,力求完善其演绎的精妙之处。钢琴大师查尔斯-瓦伦丁·阿尔坎生前就已名声大噪,他几乎只为自己的乐器创作。刘晓禹在学生时代发现了他难度极高的音乐,希望向更多听众介绍他的作品。专辑中热情奔放的《伊索的晚宴》、宁静祥和的《船歌》是首次被收录于德意志留声机目录。刘晓禹还选择了拉威尔五个乐章的组曲《镜子》。首张专辑命名为《Waves》,选曲与之相映成辉,大自然主题贯穿整张专辑,同时也反映着刘晓禹的随性,他解释道,“大海总是在不断变化,而我的音乐演绎也从不固守成规。”专辑从拉莫开始,最后在拉莫结束,刘晓禹在提到自己对顺序的有意安排时也颇具禅意,“专辑绕了一圈回到拉莫,像是回到了本源,与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相似之处——从童年到老年,从开始到结束,人老了某种意义上也像变回了小孩,像是一个圆。” 自夺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以来,刘晓禹的现场演出总是令人惊叹。然而,录制整张录音室专辑却是截然不同的挑战,他谈到专辑录制时饱含激情,“只有在录音室里,你才能真正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拼图。就像在制作一件艺术品,将所有东西组合在一起。”听众现可通过Apple Music、Spotify、YouTube Music、Amazon Music等平台在线收听或下载数字版专辑《Waves》,感受刘晓禹发自本心的音乐演绎;或前往Universal、Amazon等网站订购实体CD及黑胶;试听及更多信息请前往https://bruceliu.lnk.to/wavesCAN 查看。专辑中《镜子》和拉莫的音乐也是这位初露锋芒的钢琴家在美国、中国、日本、新加坡、法国、波兰、德国及荷兰等地巡演的 23/24乐季独奏会的一部分。 今年26岁的刘晓禹出生于巴黎,成长于蒙特利尔,毕业于蒙特利尔大学,师从越南裔加拿大钢琴家邓泰山,他于2021年获得有音乐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肖邦钢琴大赛冠军,是第4位获此殊荣的华裔。 近日环球音乐集团(Universal Music Group)旗下古典厂牌德意志留声机(Deutsche Grammophon)安排了全球乐迷线上专辑共享会,乐迷们有一个小时与Bruce在线上互动。目前人在中国的晓禹十分认真地为候场的观众事先录制了10多分钟的视频,讲述了他的个人爱好、录制唱片的幕后故事,如何选琴与调音来满足他认为的更接近18世纪键盘音乐的音色,以及他平时演出旅行时找回丢失行李的小诀窍等等。 1个小时的共享会上,刘晓禹专门留了20分钟让粉丝询问一些轻松的问题,在粉丝的要求下,他晒出了当晚吃的晚餐,还有用专辑封面做的咖啡杯。有人问录制专辑和演出后喜欢吃什么?他毫无犹豫地回答说泰餐和冰淇淋。还有问“你歌唱得如何?”,他说“实在很差“。刘晓禹也谈到他今后希望弹奏非肖邦的钢琴协奏曲,因为他真的觉得肖邦演奏得太多了。他也说起自己的爱好中有学习变魔术,互动中有几个调研问题,其中一个就是问大家希望看到晓禹返场弹琴还是变魔术,没有想到54%的线上听众说想看他变魔术! 还有人关心他身高多少,是否有女朋友,鞋子、衣服穿几号的等等。当问起他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回答是“成为隐身人!” ...
用保守主义参与魁北克政治生活 ——访魁北克保守党党领Éric Duhaime
文 / 七天记者 颜宏 摄影 / 德昊 尹灵 Éric Duhaime 接受七天传媒记者采访 / 七天传媒图片 2022年10月,曾经在2018年魁北克省选中只获得1.46% 选票的魁北克保守党,忽然以13.1%的选票、黑马般的姿态冲进了魁北克人的视野,让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这个党,投向它的党领。 这位曾经的电台主持人虽然成为党领的时间不长,却几乎仅凭一己之力使得魁省保守党党员人数从原来的500人增加到6.5万人, 他究竟是谁?他是如何让一个边缘小党短时间内在魁省政坛上让人刮目相看,占有一席之地的? 2023年9月1日,七天记者在编辑部专访了这位年轻的魁省保守党(PCQ)党领Éric Duhaime。 经历 Éric Duhaime于1969年4月15日出生在蒙特利尔,后在Laval长大,是家中的独生子。父亲原本在建筑行业工作,从事俗话说的“锡匠”工作,母亲则是校车司机,后来两人一起创业成立了一家通风系统安装公司。虽然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却从小学开始就把Éric送入英语的私立学校,使得他从小就受到英法双语教育。或许因为自己的祖父是一名时政记者的缘故,Éric从小就对政治感兴趣,最喜欢看省议会或联邦议会的辩论直播,这些在很多成年人看来枯燥乏味、高级吵架的电视画面却让小Éric看得津津有味,稍微长大一些就会把严肃的《新闻报》(La Presse)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连广告都不放过。 对政治感兴趣的Éric随后进入蒙特利尔大学学习政治,本科毕业后又到国家公共管理学院(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publique)攻读公共管理硕士。在他的青少年和大学期间,正是魁北克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Éric也不可避免地随着当时的社会风气陷入了魁北克独立运动的风潮之中,是致力于谋求魁省独立的魁北克人党(Parti québécois)的积极分子。1991年魁北克政团(Bloc québécois)创立,他又同时服务于两个政党,并在1993-1999年长达6年的时间里利用业余时间担任魁北克政团党领的国会助理和政治顾问。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他的右翼保守和崇尚个人自由的思想理念逐渐形成。 和很多热衷于魁北克独立的热血青年一样,经历了1980和1995年两次魁北克独立公投和“米奇湖法案”(Accord du lac Meech)失败的挫折后,很多人都意识到魁北克独立建国根本不现实,从而转向更实际的谋求在统一的加拿大中获得独立特殊地位和更多权利的妥协状态,于是支持魁北克在加拿大联邦框架内获得更多自治权的民主行动党ADQ (Action démocratique du Québec)应运而生,Éric 也受该政党的吸引,在2003年进行的魁省选举中第一次从幕后的顾问、执笔、新闻联络人等角色走到台前,作为ADQ政党在Deux-Montagnes选区的候选人参选,可惜初战折戟,得票率只排第三。不过,由于他在竞选过程中的优异表现,他在之后的两年里担任了ADQ政党的政治顾问,为领导人出谋划策。 2005年到2009年,受雇于美国非盈利组织——国际事务全国民主研究所(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期间,Éric 先后前往摩洛哥和伊拉克等地推广民主制度,组织和鼓励当地民众参与到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政治辩论、民主治理等活动中,让他的政治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回到魁北克后,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建了一个非盈利组织——魁北克自由网络(Réseau Liberté-Québec),并决定不再躲在其他政客的阴影里,而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若要倡导自己的思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成为媒体工作者。于是他给自己规划先成为电台的主持人,再找机会进入魁省最大传媒公司Québecor旗下的某个报纸担任时事评论员,通过自己的节目和评论文章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之后的剧本完全按照他的规划实现了。 2010年,魁北克城Radio X电台主持人Jérôme Landry看到Éric的潜力,建议聘任他担任该台早间节目主持人,从此开启了Éric长达十年的主持人生涯。从2010年到2020年,他先后在Radio X、CHOI Radio X 91.9 Montréal、FM93、FM98.5等电台担任主持人,搭档越来越大牌,节目时间段越来越黄金,他同时开始在魁北克日报(Journal de Québec)和蒙特利尔日版(Journal de Montréal)撰写评论文章,期间还发表了4篇政治性论文,宣传其思想。 左起:七天记者颜宏、魁省保守党党员Grace Daou、魁省保守党党领Éric Duhaime、七天传媒主席尹灵、魁省保守党党员Dori Dagher、企业家韩炳申等在七天编辑部合影 / 七天传媒图片 机会 在担任电台节目主持人期间,Éric经常因为一些犀利的观点而引发关注,他的基本政治理念和美国的茶党运动差不多,主张个人自由和权利,限制国家干预和福利、削弱国家作用、最大限度市场化、民粹主义等。而他的一些偏极端保守派的言论更是多次引发口水仗。比如在2016年发生在Université Laval大学的一场抗议校园性侵文化集会中,一位女同学呼吁不要把性侵归罪到没有锁宿舍门的女性身上,而是应该追究实施性侵者的责任。Éric却在第二天的节目中把性侵和汽车被盗相提并论,称车主应该为没有锁车门而导致汽车被盗负有责任,引发舆论大哗;之后他也没有为此道歉,还在第二年表示在他眼里,魁省并不存在性侵文化,都是一些女权主义者创造出来的。他不止一次在节目中提到教育和健康并不是天生带来的权利,而是一种特权,言下之意是有钱才能享受的;还说目前的选举投票权应该根据交税的多少来确定,如果一个人不给社会创造财富,只是从社会索取的话就应该闭嘴等等在目前政治正确大环境下看起来大逆不道的言论。 也因着这些富有争议性的言论,Éric在魁省的舆论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成为当红的节目主持人之一,但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改变了一切。为了降低和减少魁省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人数,CAQ政党领导的魁省政府实行了全国最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限制集会、强制戴口罩、接种疫苗等,甚至不惜用上了宵禁的极端手段,这对一直把个人权利和自由看得极端重要,并竭力鼓吹这些权利的Éric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在自己的节目中言辞激烈地抨击魁省政府的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但无论他如何批评政府,并开始有了一批拥趸者,却无法对现行政策产生任何影响。深陷无力感的Éric觉得只在舆论场上发声并不会改变什么,若想让社会作出真正的变革,必须投身到政坛中获取实际的权力才行,于是他萌生了再次进入政坛的念头。 作为一名曾在各种各样的政客身边担任多种顾问角色多年、深知从政之艰难的Éric其实早在10年前决定与其同性伴侣共同生活时双方就曾经约定,不再踏入政坛,现如今自己却要违背承诺,不仅他的伴侣不同意,一直在各种事情上支持他的父母也竭力劝阻。但Éric却认为在个人自由和权利遭到如此践踏的今天,自己必须站出来,于是想尽办法说服亲人。在他的坚持下,家人最终同意并支持他的决定。 2020年10月,魁省保守党党领Adrien D. Pouliot宣布辞职,新党领的竞选工作由此展开,让Éric看到了机会。他辞去了电台主持人的工作,全力以赴参与到新党领的竞选工作中。由于他在魁省的知名度,再加上因反对各种疫情防控措施而积攒起的人气,使得他在2021年4月17日举行的投票中以96%的压倒性支持率当选。魁省保守党成立于2009年,原本一直是个边缘小党,从未有人当选过议员,最高的支持率是2018年省选时的1.46%。但自从Éric成为党领后,他充分利用民众对卫生防疫措施的不满和愤怒,并把这种负面情绪政治化,从而因为反对政府推出的各种疫情防控措施而声名鹊起,特别是在2022年年初渥太华发生的“自由卡车”示威活动中吸引了更多的支持者,一度成为省长François Legault的最大竞争者。 在2022年10月进行的省选中,虽然他主打的取消各种防疫措施牌因为措施已经取消降低了力度,但还是通过倡导削减公共医疗费用、公私医疗并行以解决魁省人看病难;通过放宽建筑行业的规管以降低新建房成本来解决住房危机;反对96号法案中对法语的相关规定等使保守党赢得了13.1%的支持率,虽然因为投票人数分散于各个选区而没有获得一个议员席位,但就得票数来说,可以说与其他四个反对党平分秋色,其候选人在多个选区也都排在第二名。 理念 随着疫情影响的日渐消散,因反对防控措施起家的魁省保守党发展速度逐渐慢了下来,也让Éric有更多的时间深入到社区,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了解普通民众的想法。对华人社区来说,Éric觉得很亲切,因为他发现华人的主流价值观有很多与保守党的理念相似,比如都注重家庭,勤劳并注重自我努力而不是等待政府救助,反对白左那一套矫枉过正的所谓平权政策等,但他觉得华人在魁省政坛上的声音太小,完全不匹配华人社区给加拿大社会作出的贡献和在社会中的影响,因此希望有更多的华人参政议政,把自己的想法传播出去。在他看来,相比于市政和联邦层面的参政议政,其实省级层面的参政更重要,因为省级政府主管的事物更贴紧普通人的生活,也对普通人及其下一代的未来影响更大,比如涉及健康、教育、移民等领域的政策制定。 在加拿大的民主政治版图中,虽说每一级都有多个政党,其实大多数政党都是打酱油的,一般由左偏中和右偏中两个政党轮流执政。通常来说,偏左的政党上台后,就会推出一些自由派的左倾政策,大肆补贴弱势群体,增加社会福利,致力于人人生而平等,社会公平,逐渐蚕食偏右保守派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社会和经济政策给全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逐渐让很多不那么保守的中间选民反感。这些对现政府不满的选民就会在下次选举中用手中的选票把左派的政党选下去,换上偏右的保守派上台,保守派倡导小政府,监管越少越好,相信社会达尔文,不太关注所谓的弱势群体,更注重资本的力量,依赖市场自由竞争带来效率。同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同严格家长般却又放纵资本对民众剥削的保守党逐渐引发一些自由派选民的不满,于是在下次大选又投票给左派政党,各级政府的权利就这样如钟摆一般在左右派之间摆动,各项政策也跟着“烙烧饼”。而目前大部分发达国家正在承受连续几十年全球化的自由主义思潮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再叠加新冠病毒疫情、通货膨胀、俄乌冲突为代表的地缘斗争等问题,全球的保守主义都在抬头,让保守派势力日益壮大,魁省也不例外,这或许是像Éric这样的保守派让更多人产生共鸣的大背景吧。 七天记者颜宏(左)与Éric Duhaime 采访中 / 七天传媒图片 ...
从蒙特利尔走向世界舞台——记眼科专家、副教授、哈佛大学研究员、世界银行健康营养与人口顾问徐濛濛
胡宪 徐濛濛工作照 看到徐濛濛发自泰国的照片,得知她将要在皇家杜斯特大厅(TheRoyalDusitHall)主持国际会议,海报显示与会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非传染性疾病和心理健康”(Noncommunicable Diseasesand Mental Health)领域的专家,既吃惊又担心。 “母亲指向天空,我给自己插上翅膀” 五月份去波士顿我才发现对女儿的了解太少了。我竟然不知道她在哈佛是三个学生会的主席;不知道她从二年级就开始给老师当助教;不知道她为什么放弃收入高出数倍的咨询公司而选世界银行做顾问;不知道她为什么百忙中还要跑去最混乱的国家海地……同样,今天她人在泰国,就算刚才看了照片,还是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去那里。 孩子来电话说被时差闹得睡不着觉。真是天赐良机!假如她在波士顿,这钟点儿大概有100件事等着她,哪有时间跟老妈聊聊? 我说:“看桌签你坐主位,难道你能代表世界银行召集国际会议了?”言外之意:你的专业似乎跟非传染性疾病和心理健康都没多大关系,你主持会议,行吗? 对我的疑虑女儿秒懂。她说:我们(指世界银行)跟世卫组织有一个工作团队,针对非传染性疾病和心理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的情况,研究怎样通过医疗体系的改革来改变。会议是世行召集的,我是其中一项的负责人,所以由我主持。 见我还是一头雾水,女儿耐心给老妈科普。 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非传染性疾病被视为一项重大的全球挑战。该《议程》设定了一个具体目标:到2030年将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减少三分之一。徐濛濛他们现在做的就是要在未来的七年里,力争实现这个目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因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和慢性肺病死亡的人数,合计占所有死亡人数的近74%。而几乎四分之三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以及1700万过早或70岁之前死亡人数中,86%是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因为在这些国家,全民健康覆盖率或获得卫生保健服务的机会严重不足。因此,如何发展和促进全民健康覆盖对于应对非传染性疾病,努力减少可预防的全球死亡人数至关重要。 “比如说,糖尿病,以前在低收入国家并不普遍,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增加,这些国家进口和吸纳了高收入国家的食物和生活方式,一些被称为‘富贵病’的疾病便也在这些国家滋长。可是这些国家没有发达国家较为完整的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的制度和方法,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国家的普通民众得了慢性病也不知道,知道了也不知该如何治疗。比如在非洲,很多国家的医疗重点是防治传染病。病人得了疟疾,治好了就回家,连病例都没有,更不用说进行长期的跟踪、评估和治疗了。我们要让这些国家的医疗机构不光要看传染病,也要看慢性病。 “我四月份发表了一篇报告就是关于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普查、筛查、评估,建档等基础工作,再根据这些数据因地制宜地制定医疗改革方案。比如培训和派遣筛查人员,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等,我就负责编写培训教材这部分……”说到这儿,已在西方生活了30多年的我,立刻明白了女儿他们要干什么。 女儿还顺便送了我一顶高帽:妈妈,其实我要感谢你,你从来不干涉我学什么、做什么。我能随心所欲地挑选专业,游刃有余地在不同领域切换也是受你的影响。很多中国家长都是给孩子指定一个专业方向,比如当医生、当律师,一干就是一辈子。而你30多岁出国,50多岁当记者,60多岁再创业,让我看到了人生不是只能走在一条路上,自己要给自己插上翅膀。走到今天,我感到我所有以前学过的东西和做过的事,都没有白费,都在为我的今天做准备。比如我的专业,眼科病和高血糖有直接关联,我有十多年临床经验;我当过老师,知道当好老师首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从而知道怎么编教材,怎么设课程;我在大学和研究生院都当过学生会主席,在学校长期负责国际合作项目,又在社区中心医院当门诊主任,这些都是对我领导力的培养,所以主持国际会议没有很大难度;我去过非洲和海地援医支教,也多次去过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国情有切身的认知和感受;我们现在做的是世界公共卫生项目,而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我在哈佛大学都学过…… 我很震撼,好像从来没有和女儿这样坦诚、深刻地沟通过。 “今天老师说非洲缺水” 女儿的一席话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她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几个标志性的拐点,如同电影在眼前展现…… 濛濛生下来体弱多病,得过新生儿黄疸性肝炎,新生儿肺炎,37天大还曾被误诊为“溶血性先天痴呆”……不知吃了多少药,挨过多少针…… 女儿五岁我留学加拿大,她七岁来蒙特利尔跟我团聚。有一天她从学校回来我正在厨房洗菜,她忽然扬起小脸严肃说道:“妈妈,你择菜时应该关上水龙头,别浪费,今天老师说非洲缺水……”我低头问她非洲在哪儿,离我们多远,她都答不上来。那是她第一次就全球问题郑重发声,也是我第一次在女儿眸中看到一种与她年龄不符的悲悯情怀。瞬间,我对这小小的人儿刮目相看,喜忧参半。也许,就是从那天起,帮助“缺水的非洲”就刻进了她的脑海。 那年濛濛10岁,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洪灾,她在电视机前心急火燎。我带她去唐人街一家中文报社捐款,她非要以她的名义再捐5加元。那是她第一次捐款,用的是压岁钱。从那以后,每逢国内发生重大灾害,她都积极参与华人社区的募捐活动。后来还加入了一个华人艺术团体,经常义演。有一次她在自己的学校宣传赈灾义演消息,卖票募捐。很多同学听说会有徐濛濛跳舞便踊跃买票,有的还买了好几张,使她一场就募到500多加元,得到主办方颁发奖状表扬。 濛濛热心公益,乐于助人。除了在社区和校园积极投身慈善行动,还自觉走向社会,从事更加正规化和常规化的志愿者工作。我非常喜欢加拿大的一点:鼓励青少年劳动,并提供与年龄段匹配的岗位。徐濛濛14岁做的第一份“官方”义工是为加拿大红十字会给登记在册的献血志愿者打电话提醒献血。她先后在老人院、无家可归者救助站和动物救助站等非盈利机构工作过。 记得一次,女儿做完义工回家,讲起当天经历十分感慨。那天她负责给一位有精神障碍的老人喂饭,喂到一半,老人突然将吃进的食物吐了濛濛一身,接着“哈哈”怪笑,把濛濛惊吓得想跑,恶心得想吐,可她硬是用意志力强迫自己要忍住……不知是逼自己太狠,还是可怜那被绑在椅中的老人,她哭了。老人顿时安静下来,紧盯着濛濛流泪的脸,乖乖地让濛濛给他擦嘴,乖乖地咀嚼吞咽,乖乖地把午饭吃完。刚完成这个任务,濛濛在医院走廊拐弯处,差点儿和一位一丝不挂的老人迎面撞上。那老人瘦骨嶙峋,在濛濛眼里如同一具行走的骷髅披着张难看的皮。她再次强迫自己别喊!镇静!快去通知护理……她遗憾地跟我说道:“没想到我这辈子看到的第一个裸体男人这么丑,我还一直以为会是个大帅哥呢!唉,我的第一次啊……”受了这么大刺激,我问她以后还去不去,她不悦道:当然还去!大有怪我多此一问之意。 “最丑的一副眼镜” 发现女儿的眼睛有毛病是在她不满两岁的时候。她看电视斜眼睛、皱眉头;去托儿所接她,向她招手,她没有反应,直到离近了,她才欣喜若狂地扑上来。 当时的眼科医生说,孩子是遗传性近视眼,没办法治,只能长大后配眼镜。眼看着女儿比别的孩子反应慢,胆子小,常皱眉,不爱笑……我有时干着急,有时我也硬逼。比如玩沙坑独木桥,我站在另一头,不管怎么鼓励她就是不迈步,最后把她逼得放声大哭…… 女儿戴第一副眼镜是来加拿大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说,徐濛濛坐第三排以后就看不清黑板了,需要戴眼镜。我这才意识道,女儿在国内时,因个儿高座位靠后,看不清黑板又不敢说,成绩不好,被老师说笨,造成她长期自卑……如今回望,这些都是因为她看不到其他孩子能看到的东西呀!我和老师都有责任。 配了眼镜后不久,我发现枣红色镜框中孩子的两眼不平衡。老板却怪孩子的耳朵高低不平。他找来一根黑线绕在一侧眼镜腿上,厚厚的。我把孩子的头发拉下来遮住,孩子一声没吭。 这副眼镜女儿戴了好几年。直到2009年我去费城萨卢斯大学参加她的住院医毕业典礼,她才告诉我,那是她记忆中最丑的一副眼镜,当时常被同学取笑。哪个女孩儿不爱美呢?她只好把眼镜藏起来,必要时才戴。她还说,其实那种细柄的眼镜是很容易调整的,就看店主有没有爱心和耐心了…… 我听后为自己的粗心大意非常难过。要是早知道这些,就算再没钱,也会给女儿配一副不让人笑话的眼镜!过早懂事的孩子呀,让母亲好内疚好心疼…… 正是童年和少年“眼睛”与“眼镜”的遭遇,给濛濛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长大后要帮助和自己一样眼睛不好的人,不让他们吃自己吃过的苦头,走自己走过的弯路。 加拿大只有两所大学有视光学院,一个在滑铁卢,一个在蒙特利尔。徐濛濛选了蒙大,不光是因为离家近,还因为这个专业有一个常年项目:到第三世界国家免费为穷人看眼科疾病,提供免费眼镜。女儿上大三时随学校去罗马尼亚义诊,除了器械,他们还带去好几大箱来自全国捐献的旧眼镜,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减带个人物品。 在一个废弃的重工业区,患有各种眼疾的病人排着长长的队,衣衫褴褛,气味难闻。那是女儿第一次大规模接触病人,她不戴口罩,对每一位病人都展现美丽的微笑和尊重。她知道,眼前这些穷困潦倒、靠救济吃饭、面色冷漠的病人中有很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教师和技术员,她不想让他们觉得自己受惠于人。她的善意被那些敏感的心灵感应到了,很多老人拥抱她,亲吻她,低声祝福她。 能实实在在地帮到人的眼睛,让女儿的责任心拉满,成就感爆棚。但是,她非常不满意这种“雨过湿地皮”的方式,只呆五天,很多病人的疗程还没走完……这段经历让她更加确信自己选对了理想专业,另一方面立志等将来自己有能力了,不搞这种“走过场”扶贫,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几年后她去非洲做了一年的志愿医生,扶贫支教,治病救人,便是这段经历的延续和理想兑现。 “你就是那种适合做医生的人” 2008年,徐濛濛大学毕业去美国实习,导师曾给她这样的评语:你就是那种适合做医生的人。 正是这位导师鼓励她报考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得濛濛顺利取得美国的行医、执教资格,从而改变了原来的职业轨迹。 徐濛濛现在是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副教授、南波士顿社区卫生中心眼科主任、哈佛大学研究员、世界银行健康营养与人口顾问。 当年导师为什么认为徐濛濛不应该只满足于为每一位视力障碍者配最好的眼镜,而更应该成为更出色的眼科医生呢?因为两件事。第一,一位病人连续三年左眼视力比右眼下降得快,以前的结论都是白内障所致。那天他来复查,濛濛接诊。濛濛看了病例,想了一个问题:病人的白内障两眼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只有一只眼睛的视力下降?她仔细查了病人眼底,发现一处眼神经有异常。当时导师不在,她果断越级向科主任报告,要求开单子给病人做大脑扫描,结果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动脉瘤……及时防止了病人脑出血可能危及生命的风险,得到科主任高度赞扬。 第二件事,一个青年有先天缺陷,一只眼睛正常,另一只视力极低,使他看什么都重影,没有安全感,严重自卑,甚至不敢交女朋友。以往大夫们都把焦点放在如何医治坏眼睛上,女儿却提出一个设想:在找到最佳治疗方案之前,将他的坏眼“弄瞎”!她的理论是虽然一只眼睛不如两只眼睛,但病人用一只眼睛可以正常生活,远比两只都用却没有生活质量要强,导师同意了。于是他们用隐形镜片让病人的坏眼处于“不工作”状态。这样从外表上什么也看不出来,病人看东西不再重影了,非常满意。为此导师称赞她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不光针对治病,还要保证病人的生活质量。 我一直知道女儿不是个善读死书的人,从小到大,最适合她的课堂就是社会。她对人的那份发自内心的关爱只有在和人,而不是和书本打交道时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今年三、四月间,女儿应一个国际卫生慈善组织请求,去兵荒马乱、绑架成风的海地支援。面对我的阻拦,她解释,因为疫情和战乱,海地大学的外国老师都撤走了,有十几个眼科学生因无法实习而在校搁浅。“妈妈你想一想,这些学生已经上了七年学了,只因为没有老师指导实习而不能毕业!不能毕业就不能工作,不能工作就不能治病救人……”我说;地球离开谁都能转,别把自己想得那么重要!结果她说:“妈,你知道这个组织费了多大的劲才找到我吗?他们搜遍了全网,我是唯一一个满足所有要求的人。我既有教大学的资格,又能用法语(海地官语之一)讲课,有非洲支教经验,还甘愿做志愿者……那么多人盼着我呢,你说我能不去吗……” 为安全起见,女儿的行程是保密的。她平安回来后我才知道,她和另外两名美国医生是背着双肩包,乘坐小飞机,“偷偷摸摸”降落在一个偏僻的渔村,由荷枪实弹的保安用中巴车护送到一家国际援助的小医院全封闭开展工作的。她只字没提那十几天的艰与险,只说学生们如何聪明勤奋,如何让她感动万分:“他们凌晨四点从首都冒险飞来,饭没吃就着急上课……只有一套设备,他们相互试手,争分夺秒,半夜了还挤在楼道灯下复习功课……能上海地大学的都不是一般家庭的子弟,都有美国、欧洲、加拿大的亲戚可以投奔。但他们说,如果我们都走了,我们的国家就真的完了……这样的青年,怎不值得为他们一拼呢?”徐濛濛用攒下的假期和他们一起废寝忘食,乐在其中,无悔无怨。 徐濛濛在海地现场教学 “为了帮到更多的人” “为了帮到更多的人”是徐濛濛去非洲当志愿者之前立下的flag,而投考哈佛公卫学院是徐濛濛从非洲回来之后立下的又一个flag。宗旨没变,目标更高。 2011年,刚在波士顿一所眼科大学和附属医院工作一年的Dr.Xu决定去非洲义务支教一年。 她为这得来不易的机会而兴高采烈,电话里说:“妈,一个国际慈善组织在马拉维的MZUZU建了一所大学,为非洲南部国家培养医务人才,急需志愿者医生去教课。组织者正好是我的大学老师,才答应给我保留名额。你知道,与其每年派志愿者到那边去一个个地救人,不如在那里办学校,教他们自己救自己……”我打断她说:中国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用你给妈上课,不行! 我不同意她去。我认为她刚踏入社会没有经验,在新单位还没有立稳,对非洲的认知严重不足,刚交男朋友就要分开那么久……总之,现在不是去的时候。 可是,我怎么吓,也吓不倒;怎么劝,也劝不动。三个月后她义无反顾地放下美国的一切只身去了最贫穷的黑非洲。 又三个月,她从一个看见飞蛾就尖叫,一天不洗澡就难受的城市女孩,蜕变成习惯与苍蝇共餐,不怕跟蜥蜴同眠,能把成群的野狗当宠物来养,四五天停水停电也视若等闲的非洲姑娘。 她一人教五门课,同时出门诊,因兢兢业业,急人所难,还能讲英法双语,深受学生和病人爱戴。一个病人为了感谢徐大夫,走了三天三夜,只为送一袋花生米的故事已成当地传奇。直到今天,每年的国际学术会议她都会邀请一两个当年的学生参加,帮他们更新知识,开拓视野。 在非洲,她亲眼目睹了由于缺医少药,卫生制度落后,致使人的生命贱如草芥;她亲身经历了由于总统遇刺,政府瘫痪,天下大乱……有一次,她这个眼科大夫还不得不当了一回助产士,为一位难产的母亲接生……这些难以忘怀的经历让她认识到仅作为一名医生或者老师,能做的实在有限。她想要进入决策层去改变世界,去帮助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挣扎在医疗匮乏却疾病滔天的地方的人。 全世界,首屈一指能助她实现这一理想的就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Covid-19在人间肆虐。疫情初期,女儿一直坚守在第一线,亲历了疫情爆发,管理混乱,这让她更坚定了报考这个学校的信念。她说,美国疫情控制的不好,原因之一就是公卫专家不知道怎么跟民众沟通,一会儿说必须戴口罩,一会儿又说不用戴口罩……全国从上到下无所适从。 2020年,女儿任职的大学同意为她支付高昂学费,可她自己却因数学没考好名落孙山。第二年,学校受疫情影响没了这笔预算,她决定自费也要上,又备考一年方得如愿。 2023年5月,徐濛濛以学业全“A”,荣获“Student Recognition Award”大奖的优异成绩从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是哈佛仅有的两个以人名命名的学院。 我从蒙特利尔赶去波士顿参加了女儿的毕业典礼。 徐濛濛说,是哈佛大学让她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就意味着将来能管得更宽。而管得更宽就意味着能帮到更多的人。 她在自己的朋友圈写道:“当初决定去哈佛读公共卫生学位,一个原因是看到了美国疫情公关的失败。老百姓不相信科学的原因是高高在上的医学专家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传达信息。所以去年夏天我开始在哈佛新建立的健康传播研究中心做研究。 “我和导师当时就想,如今的美国普通老百姓信息都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发现最大的来源是社交媒体。于是我们就想到要和 ‘网红’合作。第一个项目是从心理健康做起,我们找到了全网这个领域的‘网红’。 从四月份开始和他们合作,把他们请到学校和我们进行两天的交流,希望能影响他们,从而散播更多的科学依据。活动还来了很多媒体,还有哈佛大学不同学院的老师。公共卫生需要更努力地走进 ‘公共’领域,才可以服务到该服务的人群。” 事实证明,她果然离自己的理想又靠近了一步。眼下正在泰国开展的项目就是为帮助占世界人口大约73%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这是个伟大的事业,她能参与其中,是怎样的光荣?她怎能不全力以赴? 我终于理解了女儿为什么忙得手脚朝天,为什么总是夜不能眠。因为她的心里装着天底下不能和她过着同样生活的劳苦大众,他们不安她便难安。 (本文所有图片由徐濛濛提供) 2023年哈佛大学春季毕业典礼上,徐濛濛获奖的照片被校方置顶 左起:胡宪、徐濛濛与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副校长 Jane J. Kim在毕业典礼上合影 徐濛濛获奖后在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留影 ...
行走西方世界 传播东方文化 ——访法国东方文化传播中心创始人柯文博士
七天记者 颜宏 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带领众多学生在巴黎艾菲尔铁塔前展示太极而引起轰动的法国东方文化传播中心(Les Temps du Corps)创始人柯文博士这几天在魁北克交流访问。在疫情的阴影下,没有能像往常那样举办大型活动。尽管接待方只是很低调地发了个通知,但慕名而来的本地中华文化爱好者还是挤满了魁省气功学院(Institut de Qigong du Québec)和魁北克生命中心(Centre de Vie)那些还算宽敞的练习厅。看着这些来自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外以近乎宗教般的虔诚跟着柯文练功,认真地重复着一招一式,席地而坐听她用法语阐释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明阳心学、五行等内容,下课了还迟迟不愿离开,热烈地围着她讨教,晚饭后又围坐在一起切磋等画面,让人不禁对这个瘦削、恬静却充满了气场的人产生了好奇。 七天记者分别参与了柯文的几场活动,深深体会到她不是在用一招一式传播中国文化,而是以身体为载体,把中医、哲学等融会贯通进去,通过动静相宜的练习,在理论中实践, 在实践中领会,真正地让本地人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间休息时,大家不由自主地围拢在她身边,讲述自己或家人的故事,畅谈让生命顿悟的各种偶然或必然事件, 交流学习中华文化的体会,让七天记者深深感叹,这才是中国文化应有的传播方式。 在柯文魁北克教学的间隙,七天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还原一个在法国中国文化爱好者中神话般存在的中国女性海外求生存、求发展的故事,通过了解她在法国传播中国文化的历程,启发更多的海外华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在西方生存发展的道路。 天命 柯文于1966年出生在贵州遵义市,从小聪颖上进,16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大学外语系法国语言文学专业。大学四年时间里,她一直沉浸在法国文化和法国文学里,对法国充满了幻想,努力学习和练习法语,梦想着毕业后到法国留学,然后成为一名诗人和作家。但她积极努力的结果却把自己带向了另一条从未想过的道路。 1986年,著名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云南中医学院副院长苏涟到云南大学,想找一位能够把中医文化传播到法语国家的人才。成绩名列前矛,充满活力且在法语演讲中表现出色的柯文就这样了入了苏院长的法眼,希望柯文能到中医学院从事对外交流工作。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柯文十分抗拒,在她当时的心目中,中医是件很古老的事物,完全不符合改革开放的潮流,去那里工作无异于自毁前程。但在苏院长的劝说下,柯文最终接受了这份工作,并开始带薪学习中医针灸、太极、养生气功等。 1989年,已经学习了3年中医和太极的柯文陪同中医学院的教授们前往法国举办中医和太极推广活动,这是她第一次到向往已久的法国。原本没对这场活动有多大期待的柯文却意外地、第一次深刻意识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他们一行当时走了14座法国城市,每到一个地方,不管活动的内容是中医针灸、中医推拿还是太极拳等都是场场爆满,法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狂热和了解都让柯文感到惊讶。每场几十人、上百人的互动都需要柯文来翻译,还要讲解并解答与会者的问题,而有些与会者提出的问题异常深邃,涉及到很多柯文自己都还没搞清楚的中国哲学逻辑、天人合一等内容,这让柯文既对中国古老文化的海纳百川、博大精深感到骄傲,又为自己的知识还未能达到炉火纯青感到焦虑。 法国之行结束后,回到国内的柯文决定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滋养出中医、养生、气功等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文化,把原来零散的、一知半解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而越学习,就越是感到中国文化的精妙,越有将它广而告之、造福他人的冲动。同时,曾经亲身看到、听到法国民众和医学界对中国文化与中医的浓厚兴趣,也让柯文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使命感。 1991年,柯文再次陪同中医学院的教授们到法国推广中医推拿和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教授创编的导引养生功。在这次巡回推广中,柯文认识了从事西医推拿、但对中国文化和中医非常感兴趣的法国青年多米尼克。柯文回忆说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就被多米尼克的中国文化造诣之深所惊讶,他说起唐诗、《孙子兵法》来头头是道。共同的兴趣爱好让两颗年轻的心越来越近。经过一年多的异国恋后,两人于1993年步入婚姻殿堂,柯文也辞去国内的工作前往法国定居。 传承 经过两次法国之旅,自以为对法国很了解的柯文在法国定居后决定用中国传统的身体文化,包括太极、气功、武术等的一些功法的传授把当地人带进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的程序。但投入进去才发现原来跟着教授们做起来很简单的办班授课是因为有人已经提前做了很多组织工作,现在却要自己事事躬亲,从头做起,学生数量不多,还到处需要钱,这让她一下子从丰满的理想跌落到骨感的现实中,这是柯文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尽管如此,前瞻性看好中华文化发展前景的柯文很快就把开办小规模、单一的学习班转换成开办中华文化中心,把中国传统的武术、太极、中医、气功、茶艺、书法等等融合在一起。作为那个时代传播中国文化的实践者,柯文勇敢地在巴黎的繁华地带花巨资租了宽敞的场地,后来又在家人的支持下把它买了下来。在巴黎的第一年,她不仅要坐上1个小时的火车去郊区授课,哪怕学生人数再少也保证场场都到,半夜才回到家里;她跑遍巴黎的大街小巷发广告,逢人就介绍自己的文化中心。天道酬勤,柯文的辛苦劳作换来了学生人数的增加,而学生们在也柯文的悉心传授和讲解下,开始了解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神形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和智慧,再通过修炼动功和静功,渐次从体悟、感悟一直到觉悟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变化:曾经困惑的人走出了阴霾;曾经身心出现障碍的人得到治愈;创作中遇到瓶颈的艺术工作者找到新的灵感……他们在身体力行中国文化的同时,不但颂扬中国文化,还主动、积极地传播,这使得柯文的文化中心的名气和影响力日渐提高。 刚刚站定脚跟,不喜欢小打小闹,渴望通过大的场合来传播令人在方方面面收益的中国文化的柯文就联合朋友和学生,克服重重困难在1994年主办了首届法国国际气功研讨会,这个活动很幸运地被甄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系列活动之一 。论坛在可容纳上千人的法国巴黎大会堂(Auditorium des Halles)举行,现场座无虚席,活动在法国社会取得了强烈的反响,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1995年,再接再厉的柯文在巴黎万塞纳公园(Parc Vincennes)内的大佛寺(Grande Pagode)内举办了首届“法国国家气功日”(Journées nationales du qi gong)活动。两天的活动吸引了数以千计的民众和众多媒体报道,这一活动也奠定了柯文及法国东方文化传播中心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如今“法国国家气功日”已经成为每年一度的在法国宣传中国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每年都以不同的主题开展,现已成功地举办了22届,柯文的足迹遍布法国170多个中小城市及地区。2003年是中法文化年,柯文再次行动,在巴黎举办了为期两周的“五行文化节”,吸引了两千五百名民众参与其中,再一次在法国社会中掀起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热潮。 29年来如一日,柯文不仅在法国及欧洲践行并传播中国文化,还致力于推动中法之间的民间交流,打通中西方之间的隔阂。如今,她的法国东方文化传播中心每日组织各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包括气功、太极拳、武术、中医、推拿、针灸、书法、茶艺及哲学等,每周吸引约1500名学生接受培训。每个周末,柯文还坚持到欧洲各地授课,二十多年来从不休息,并先后在法国成立了六所三年制的教育培训学院:气功禅修与身心修炼学院、武当太极与内丹学院、道家回春学院、峨眉养生学院、中医文化学院及气舞学院等。这六所培训学院已经培养出了将近两千名气功及太极教练,成为欧洲著名的养生文化培训机构。疫情前,她还年年带领学生前往中国文化积淀深厚的武当山、九华山、青城山等地实地感受中国文化,至今已经有2万多名法国的中国文化爱好者借此去过中国,同时她又邀请中国各方面的专家去法国讲授中国文化的精髓。例如中国北戴河气功康复医院副院长刘亚非、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广德等几乎每年都去她那里授课。 创新 目前在世界各地生活的海外华人有6000万,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华裔开办的中医诊所、武术馆、气功学校等教授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场所,但如柯文般获得如此广泛国际影响的人却并不多见。除了柯文29年来孜孜不倦、身体力行的传播外,还在于她构建了一套超越国别、种族和政治,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化的理论,并出版了三部法语图书来讲解这一新的人文文化。 在柯文看来,无论是何种功法的气功、太极、武术,还是儒家、道家、佛家、中医及其所倡导的各种说法,本质上都是在寻求人灵魂深处的力量,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在她2009年出版的《进入气功世界与它的哲学理论》(Entrez dans le pratique de Qi gong)一书中,用易学易懂的语言和影像来讲解如何在心灵和身体的和谐与平衡之上,通过对“气”的调节与控制使人达到身心合一,健康快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内涵深刻的概念,如“气”、“道”、“灵性”、“相生相克”等,柯文采用了一半借鉴古代先哲的经典、一半采用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感悟和实证来进行翻译,既保持了主旨精神不变,又融入了西方人文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现实,获得了阅读者的共鸣。 柯文与张明亮合作在2012年出版的《静之道——用身心感悟中国文化与智慧》(La voie du calme)一书,通过探索中国文化中的道教、佛教、儒教、中医的哲学思想以及修炼的方法,帮助读者寻找内心的平衡,来达到一个真实的“存在状态”。这本书被法国的多家国立图书馆收藏,作为一本独特的以身体文化介入进而阐述中国儒释道思想的著作供读者阅读。 柯文的学生中有50%的人硕士毕业,近25%的人有博士学位,是法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在跟随柯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其妙处。所谓中国思维方式,用柯文的总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整体的、变通的、灵性的和直觉的。用中国思维方式去看问题就会发现海纳百川、万法归一。柯文更是坚信中国文化、中国思维势必影响21世纪的世界,如果每一个人都躬身践行,改变自己,改善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更好地接受世间万物,达到天人合一,那么世界大同终有实现的那一天。 在结束魁北克气功学院两天的授课之后,柯文奔赴多伦多,在那里与同好进行了研讨,7月20日到22日,她又在魁北克本地人主办的生命中心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健康、精神修养、身心滋养带功课程,与学员们同吃同住。7月23日,她还将做客七天演播室,跟观众互动,聊聊她30年在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心路历程。 感兴趣的读者请锁定加拿大七天文旅直播间,于加拿大东部时间7月23日周六上午9点, 北京时间7月23日周六晚上9点与柯文老师面对面。 ...
传播中国艺术不遗余力 –访书画家颜小梅
七天记者 颜宏 2020年2月,就在持续至今的新冠病毒疫情还没肆虐全球时,互联网巨头谷歌宣布扩大在加拿大的业务,在安省的滑铁卢、多伦多和魁省的蒙特利尔增设三个办公室,把员工人数从当时的1500人增加到2022年的5000人。其中位于蒙特利尔的新办公室选址在市中心的唐人街旁边的Viger大街。谷歌不仅要重新装修,还雄心勃勃地表示在未来6、7年间把蒙特利尔的工作人员从200人扩张到1000人。虽然疫情封控一度拖延了谷歌公司的扩张计划,但新办公室还是按计划完成,为了凸显临近唐人街的文化特色,谷歌特意邀请了本地著名书画家颜小梅(Ngan Siu-Mui)为新办公室书写一副书法作品,让因疫情和年龄原因蛰伏许久的她再次引发华人社区的注意。 书画人生 颜小梅1947年出生在香港,年轻时师从国画大师赵少昂、书法家梁子江以及茶道大师林易山,学习书法、绘画、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1981年,她在香港大会堂举行了首个个人书画篆刻作品展览,被香港艺术界评为“诗、书、画、印”四绝兼备。之后她多次应邀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及台湾、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的多所大学及文化机构举办展览和讲座。而一次来到位于魁省Sherbrook市主教大学(Bishop's University)——加拿大最古老的公立英语大学之一的展览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举办展览期间,颜小梅来到蒙特利尔游玩一周,立刻被这里浓郁的艺术氛围和独特的法裔文化所感染。多年后因家庭、孩子教育等因素考虑移民加拿大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蒙特利尔定居,而不是没有语言障碍的多伦多或温哥华等香港人喜欢的英语大城市。从1988年登陆蒙特利尔以来,尽管法语给颜小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不妨碍她通过创作、授课、讲座、举办各种活动来积极推广、扩大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本地社会的影响。 不管原来在香港有多大的名气,刚到蒙特利尔的颜小梅也和许多新移民一样面临层出不穷的各种融入问题,一切都得从头开始。为了保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唯一可行的谋生方式似乎只剩下授课一条途径。好在多年来勤耕不缀的艺术创作以及到处举办展览、讲座积累的名气让她不愁招不到学生。早期她的学生中90%都是法裔,其他还有英裔、德裔、印度裔、日裔等,不过由于颜小梅的收费与本地艺术老师看齐,价格相对较高,让当时并不太富裕的华裔家庭难以承担,再加上移民过来的华裔家庭更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更快、更好地融入本地社会,一般会选择学习钢琴、芭蕾或西洋画,所以华裔学生并不多。而这些西人学生出于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喜爱,甚至崇拜,放弃自己舒适的母语法语,费力地用颜小梅式的港味英语沟通,既让颜小梅感动,更增加了她对自己艺术的信心。 移民蒙特利尔30多年来,颜小梅自己在艺术领域勤奋耕耘,在蒙特利尔的艺术之都中吸收创作灵感,再以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意境和风格,让很多完全不懂中华艺术的老外惊叹。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和西方艺术,颜小梅就越是惊叹中国书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她骄傲地表示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自身足够丰富,无论是从艺术内涵还是创作形式上都可以与西洋画并驾齐驱。比如说广泛认知的西洋画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似乎是国画比不上的,但实际上国画操作简单,仅靠一根毛笔就可以描绘出不同的色泽,展现简单的自然界色彩,更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主观色”,看似简单,实则充满了灵性和动感。再比如简简单单的线条是中国书画的主要构成之一,但线条的曲直、粗细、刚柔、浓淡、缓急等变化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它不仅能描绘出物像的形状,还能表现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正是在中国书画巨大宝藏的荫庇之下,让颜小梅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几十年如一日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 另辟蹊径 颜小梅在把自己快乐地融入到艺术创作之中的同时,也不忘把中国书画的美分享给她的学生。她教西人学生书法的时候既不教他们认识汉字,也不从起步的楷书教起,而是从篆书开始教起,之后才会过渡到隶书、行书、草书等。她甚至开始时不教学生中锋、侧锋什么的,而是让学生先感受字的动感,“你看这个字是不是像跳舞?”这是她经常向学生灌输的,并通过人们熟知的社交舞蹈让学生来了解书法运笔的原理,总结出身体主运、重心站稳、势位攫取、位置还原、去向认定、感应敏锐、节奏流动、留步驻留、直中见曲、身体柔顺等10大要诀,来讲解书画运笔的精妙。如要把体力恰到好处传送至笔锋来写遒劲有力的线条,执笔时不能太紧,太紧便不够灵活;也不能太松,太松则颤抖无力;控制水墨颜色下注的份量和在纸上融合的效果等,再辅以照着原作临写练习,就可以使对汉字毫无所知的西人学生写出一手好字。 她的西人学生虽然大部分以习画为主,但颜小梅认为“书画同源”,学画前先学书法,再把书法运笔实施于画作上,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她的大部分学生都把书画当作业余爱好,但也有人借此成就职业,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再教给更多的人。比如Danièle Grenier在学成之后担任蒙特利尔市政府文化机构的国画教师,至今已有十多年,还时不时回炉找颜小梅提高技艺;再比如师从颜小梅十多年、热爱中华文化的法裔学生Nicole Chenut(中文名李雪娘)被誉为“满地可的米芾”,在2002年举办过个人书法展。 2018年,颜小梅携自己和13名弟子(6名华裔、7名西裔)的70多幅涵盖了绘画、书法和印章的作品回到自己的故乡——广东台山,在台山博物馆举办了“璇闺清才——颜小梅书画篆刻暨弟子作品展”,引发轰动。 弘扬文化 在创作、教书育人的同时,颜小梅也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在蒙特利尔刚刚站稳脚跟后,她就在西人学生的协助下于1991年创立了满地可中华文化促进会(SCCT),参加和主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包括不定期的书画展,直到2006年颜小梅为了有更多时间专注艺术创作才关闭。15年时间里,借助这个平台,颜小梅和她的学生们每年都参加政府主办的“魁北克文化日”活动,推出面向中外人士的中国文化活动,如书法班、国画班、茶道班和道家思想讲座等,因为大部分参加者是本地西人,活动基本以英语或法语进行。 满地可中华文化促进会还在1998年、2000年和2002年举办过三届“中国书法月”活动,得到了联邦、魁省以及蒙特利尔市三级政府的资助。在1998年的第一届“中国书法月”中展出了来自中国两岸三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的书法家的三百五十幅作品,还有六十五位书法家飞抵蒙特利尔出席展览开幕式和文艺晚会,本地媒体广泛报道,大大推动了本地社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满地可中华文化促进会的另一个贡献是争取到汉语文字拥有与法语同样的地位。根据魁省法语保护法律的规定,公共场所或商业构机的标志和告示必须要突出表现法语,颜小梅和她的学生们组织的各种活动的宣传物料需要以中、英、法三语体现。为了凸显法语的地位,一般来说法文字体最大,其他语种文字则比较细小,由此导致中文文字太小难以看清的问题。于是颜小梅直接上书魁省文化部,陈述汉字和拼音文字不同,不只具有语言功能,更独具艺术性,汉字的象形、会意就是汉字的艺术特征,而书法则是汉字的艺术表达。最终政府官员被他说服,允许宣传物料上的中文文字可以大于法语文字。 除了向西人群体弘扬中华文化,颜小梅也为华人社区的二代、三代移民的文化素养每况愈下忧心忡忡。在各个场合呼吁不要放松孩子的中化文化教育,不能让5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在海外迷失。她强调作为家长要努力落实,协助下一辈学习中文的书写和辨认,至少要达到实用的水平。她还亲力亲为多次开办免费的国学班提高在蒙特利尔华裔的文化素养。刚开始,她自费在中文报纸上做广告招生时要求学生必须在40岁以下,结果报名者寥寥。百思不解的她来到报社询问,工作人员告诉她,40岁以下的年轻人多是移民二代,能流利地说广东话或者台山话的人本就不多,更不用说读和写了。于是颜小梅在广告中去掉年龄的限制,报名者纷至沓来,大部分是能够阅读中文的新移民或者第一代移民。 如今,颜小梅在社区里虽然不如以往那么活跃,但继续从事着创作、授课、利用各种场合弘扬中华文化的工作。用她自己的话说只要健康情况允许,就要一直发光发热。 ...
投资房地产不是梦——访蒙特利尔联合房产证券交易所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方盈晴(Andrew Fang)
七天记者 颜宏 葱岭 不知何时起,蒙特利尔人茶余饭后又多了一个热门话题,就是“你家的房子涨了多少多少钱;我家的房子涨了多少;哪哪的房子又涨了”等等。 房价的飞涨,几乎成了各种聚会必谈的话题。加拿大地产协会(CREA)公布的数据牵动了一众人的神经,有感慨叹息的,有得意偷笑的,有悔青肠子的……而有那么一拨具有敏锐眼光的人也在其中嗅到了各种各样的商机。方盈晴就是其中的一位。说起他的中文名字,可能读者会觉得陌生,如果提到Andrew Fang, 蒙城投资界眼睛会一亮。 这位资深的金融专家,30多岁就成为蒙特利尔银行(BMO)的首位华人分行行长;后来他又创建了BMO私人银行,在金融行业深耕了20余年,是华人在金融投资领域的佼佼者。 “安得广厦千万间,一助人圆房东梦”。秉承这个理念,方盈晴参与发起创建了一个全新的房产交易平台“蒙特利尔联合房产证券交易所(Montréal United Real Estate Stock Exchange Inc.)”。(以下简称蒙特利尔联房交易所)。 项目计划一经公开,立即吸引了众多投资人的关注。 在一个周末的午后,七天记者在编辑部对他进行了采访,就交易所项目中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与方先生进行了探讨。 七天:方先生你好,我们从相关渠道了解到您参与发起创建了“蒙特利尔联合房产证券交易所”,想从您这里进一步了解一下相关的普通投资人关心的问题。 方盈晴:您好。十分感谢《七天》对我们这个项目的关注。我们也想借贵刊宝地向有意投资房地产领域的华人朋友介绍一下项目的初衷和计划。 七天: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个项目。 方盈晴:这个项目说白了是在固定资产证券化领域的一个崭新探索。实质是打造一个全新的资本交易平台。通过特殊规划,为不具备到证券市场上市的大、中型房地产项目建立一个公开流通的场所, 既解决房地产作为固定资产投资流动性差的问题,又使持有小规模资金的投资人,通过股份买卖、持有等方式,参与优质房地产项目的流通,为投资人带来更高的回报,同时也为原来持有这些优质资产的投资人带来更大的资金助力和回报,兼具流动性。 七天:交易所对楼主和普通投资人的吸引点在哪里? 方盈晴:楼宇我们一般称之为固定资产,字面意思已经说明了它的流动性较低。那对资产持有者楼主来说,增加流动性的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除了出售,就是抵押,灵活性低,很难兼顾长久利益和当下资金流通。将其证券化后,可通过灵活决定持股数量两者兼顾。从投资者角度,房价越来越高,选择一个优质楼盘越来越难,而一旦买下一个楼,就会面临和现有楼主同样的问题,而资金的捉襟见肘,让普通投资者即使发现更好的投资对象,也只能望房兴叹。房地产交易所的建立直接将两方面的顾虑解决或缓解。我们特殊的交易规则,使得规模较小的资金也能接触到优质的楼盘。同时也能使优质楼盘的持有人获得更多的超值利益。 七天:项目涉及的楼盘是只有蒙特利尔吗? 方盈晴:我们以蒙特利尔为项目起点,发展方向是从魁省到全加拿大,再到北美,最终吸引全球范围的优质固定资产(楼盘)来此上市交易。 七天:考虑到资本市场的主力大多为机构资金,贵项目是否对他们有吸引力? 方盈晴:我们在计划之初,就着重考量机构投资问题。我认为我们具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在蒙特利尔联房交易所上市的主体是楼宇,价值清晰,收益稳定,相较于普通股票,具有收益稳定的特点,这是一般股票所不具备的特点。刨除楼盘发展的局限性,楼宇投资不失为大型机构资本对冲风险的一个优质选择。同时我们管理层也计划加大散户投资者的开发力度,将以相应的政策吸引更多散户入场,以降低对机构资金的依赖比例。 七天:企业上市需要极高的费用,一般楼主能承受吗? 方盈晴:蒙特利尔联房交易所的交易目标为价值明确的固定资产,收益亦可明晰。我们计划建立一套独特的上市规则,最大限度降低资产持有人的上市成本,如能达到目标,届时楼宇股票上市费用可能和出售房产的经纪费相当。达到一般楼主的承受能力。 七天:这个交易所项目,目前是只在计划中,还是已开始实施? 方盈晴:项目目前已进入具体实施中,公司的各项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七天:加拿大有同类型的交易所吗? 方盈晴:作为专项股票交易所,蒙特利尔联房交易所是全球独家。我们拟定计划为交易专项普通股票,一元一股。这是没有先例的。 七天:这个是需要资质和许可的吧? 方盈晴:在加拿大,此类许可执照的申请是开放性的,只要申请人的资金、从业人员的资质及交易规则的制定等符合相关部门的要求,即可发放。当然整个审批过程非常严瑾、繁复,会相当耗时。但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已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七天:这个项目解决了普通投资者进入房地产领域的问题,欣赏你们的眼光和勇气,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对此感兴趣。《七天》报会追踪报道, 这篇文章见报后,读者一定会有不少问题,届时再邀请您聊。 方盈晴:感谢《七天》把这个投资理念传播给更多的华人读者。我想强调的是交易所名字中的“联合”二字,就是希望有更多有相同理念的同道中人加入我们。 附: 方盈晴简介 柜员起步 台湾出生的方盈晴10岁时跟随父母去往阿根廷,后辗转来到加拿大,定居蒙特利尔。1999年加入蒙特利尔银行(BMO)。在近20年时间里几乎做遍了从柜员到行长的每一个岗位。凭着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多种语言优势(英语、法语、普通话、闽南话、西班牙语),他仅用6年多时间在30多岁时就成为蒙特利尔银行第一位华人分行行长。在近7年时间里,分别在三间分行做行长,负责的分行规模越来越大。 2011年,他为蒙特利尔银行开发出第一套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Private Banking),现在已经成为加拿大6大主要商业银行争夺高端客户的标配。 专业顾问 2016年,方盈晴在经过多方审慎的考虑后,决定离开蒙特利尔银行,创建安德投资咨询公司(AF Investments & Consulting Group Inc),专注为客户提供全面而专业的商业服务。 经过努力,他打造起一个涉猎广泛的资本网络,成为域外资金和在地优质资本的沟通管道。同时也把自己锻造成了金融行业的翘楚,在投资人心目中获得了独特的地位。 新的开端 2021年,方盈晴参与发起创建蒙特利尔联合房产证券交易所(Montréal United Real Estate Stock Exchange Inc.) 接受董事会委任,出任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 ...
奔向快乐 跑出自信 ——访蒙特利尔环岛接力跑组织者徐刚
李园园(左1)、徐刚(中)接受七天记者颜宏(右)采访 七天传媒图片 七天记者 颜宏 蒙特利尔的华人社区,藏龙卧虎,各个行业精英辈出。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运动大军,户外活动的各种社群蓬勃发展,大家利用周末或假期,一起去徒步,相约去爬山,用脚步接力丈量我们所生活的城市……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扩展了我们的认知,在我们享受魁北克广袤土地的同时,也从户外活动中获得了乐趣、勇气与信心。 正是在这种热火朝天的氛围中,七天记者把环蒙特利尔岛接力跑的组织者徐刚请到了编辑部,让他和读者分享这几年跑步的心得体会。 去年蒙特利尔的秋季格外漫长,到了以往可能初雪时节的11月20日依然还是零上5度,清风徐徐,阳光明媚,早晚的温差也不大,让参加第五届MCR(Montreal Chinese Runners)环蒙特利尔岛接力跑的跑步爱好者及其亲友团感受到老天的眷顾,更加兴高采烈地投身其中。这个2019年初次举办的环蒙特利尔岛接力跑活动每年在春季的4月份和秋季的11月份各举办一次,全程127公里,被分为12-14个接力赛程,越来越受到跑步爱好者的欢迎,参加的人数也从第一次的凑不满全程,有的人不得不跑两棒,到今年的每一棒都有太多的报名参加者,需要竞争才能成为每一棒多名跑者中的一员,也让这个活动的提出者和组织者徐刚既感到开心,又感到压力巨大。 跑步的乐趣 徐刚来自江苏常州,2002年移民蒙特利尔,之前在国内从事IT系统维护,像所有新移民一样,他也面临重新择业的问题。经过多方面的信息搜集和研判,徐刚选择去完成一个机械方面职业证书的培训课程,经过18个月的学习和实习,找到了一家齿轮设计和加工的企业,一直干到现在。 在工作、生活、照顾两个孩子之余,军人家庭出身、从不睡懒觉且原本经常锻炼的徐刚看到别人锻炼时往往也会意动一下,但也就停留在脑子里,偶尔练练哑铃,上上单杠,并没有当成一件生活中必须要做的事。直到2017年,原本想让已经10来岁的孩子开始进行定期的体育锻炼,徐刚开始搜索本地的体育相关活动信息,并在一个微信群里结识蒙特利尔资深长跑爱好者刘立新,进入他创建的“为生命长跑”社群,开始跑步。 刚开始时,徐刚看到群里的人每天上报自己的跑步信息,就想着把自己在家附近跑步的信息也报上去,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刚开始时各种不习惯:呼吸不匀、脚痛、膝盖痛、脚踝痛、跑不动……但在“小牛”、“教头”等群友的帮助下,徐刚学到了很多跑步相关的知识,学会了正确的跑步姿势,用手表检测心率,调整心跳、距离、步速等,他很快就发现了跑步的乐趣。 一般来说,跑步是最简单易行的体育运动,既不需要器械,也不需要同伴,穿上鞋就可以跑。对于个人而言跑步是一项孤独的运动,但就是因为这份孤独,这也是一个让人成长的运动。一开始跑步的人,头脑里会有各种各样的念头,想到现实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但随着关注脚下的步伐、肺部的呼吸,在持续的规律性动作中会逐渐达到一种忘我、忘他、忘众生的快乐状态。这种愉悦感(Runner's High)不仅是一种心理体验,更有着科学依据。研究人员发现,在跑步中获得愉悦感可能是人类内在的一种本能,即大脑会释放出可以让人感觉兴奋的化学物质,以帮助人类达到了想要的目标距离和速度。 研究发现人们在跑到一定程度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名为内啡肽(endorphin)的物质,这是一种由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产生跟吗啡、鸦片一样的止痛效果和快感。除了内啡肽,我们的大脑还会分泌另一种重要的兴奋型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 这是人体内天然产生的一种类似于大麻的化学物质。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运动与大脑研究领域权威 John Ratey 在他的著作《运动改造大脑》(Exercise and the Brain)写道:“当我们跑步时,身体和大脑会产生内源性大麻素,它们会进入血液并到达脊髓,激活那里的受体……它们还流经整个奖励中枢和前额叶皮层,在那里直接影响多巴胺。此时,人体就会产生吸食大麻一样的欢欣快感!”不过这可不是跑一会儿功夫就能达到的体验,研究发现至少需要1个小时的不间断运动,才能获得更好的运动体验,而连续运动两个小时似乎是产生内源性大麻素的最佳运动时间。也就是说新手暂时是无法体验这种快感的,只有经过了几周或几个月的跑步训练后,当你不再因为跑步而挣扎时,才会逐渐开始体验到这种“嗨”。 环岛跑由来 徐刚跑步跑出了乐趣,而随着跑步距离的延长,跑步软件上显示的区域也从自己所住的社区扩大到西岛、乃至蒙特利尔全岛。看着蒙特利岛的地图,徐刚就在想着自己能不能花一天时间用走、跑交替的方式环蒙特利尔岛一周。不过当时也就是想想,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而参加2019年的多伦多接力跑赛事Ragnar 300KM 给徐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个越野接力赛最早是一个私人机构于2003年在美国盐湖城举办的,当时赛长188英里(303公里),从犹他州的Logan市跑到盐湖城。之后这一活动的创办者成立了一家名为Ragnar Events,LLC的公司,负责这一赛事的策划和组织,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越野接力跑赛事。这个比赛被分成常规队和超极队两种竞赛形式,以适应不同体能和训练程度参赛者的需求。常规队由12名运动员组成,共36棒,每人跑三棒,每棒之间距离在4.8到22.5公里之间;而超级队则由6名运动员组成,可根据队员情况任意安排赛程和距离。 参加Ragnar 300KM比赛的蒙特利尔队。图片由徐刚提供 当年报名参加这次比赛的队伍有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305支,蒙特利尔的跑群MCR也报了名,但就在出发参加比赛的前一段时间里,队伍里的两名跑友因伤退出,给徐刚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赛前连人都凑不齐的蒙特利尔队在305支队伍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两天一夜的赛程中,队员们之间的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以及后勤团队的悉心照顾和加油打气让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的徐刚找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再加上获得的好成绩让他的跑步兴趣和信心大增,真正蜕变成一个“严肃的跑者”。 比赛回来后,徐刚再一次把绕着蒙特利尔岛跑一圈的梦想捡了回来,受接力赛的启发,他决定不再由自己一个人跑完,而是计划采用12人接力的形式,每一棒的距离在10到12公里之间,这就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比如12个赛段如何分配,如何找到参与者,在哪里交接,参加者如何到达指定地点等。除了根据网上找到的信息,徐刚还亲自走了一遍绕西岛的路线来确定是否与网上信息相符。尽管前期准备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确认,12个人也没有凑够,特别是蒙特利尔东部和北部路段不仅距离长,住在附近的参与者也很难找,但为了在2019年完成这一畅想,徐刚和群里的跑友们还是决定在12月30日跑起来,让有能力的人跑两棒来解决人手不够的问题。 结果跑的当天天公不作美,气温低不说,还下着冰雨;更严重的问题是徐刚设计的预期路段所需时间远远高于实际时间。尽管徐刚跑完第一棒就发现了问题,一再告诫后续的参与者跑慢点,但随着路程的延长,中间的时间差也越来越大,甚至超过1个小时,导致前一棒的跑者已经到达指定地点,后一棒的交接者还没有从工作单位出来的断档情况。经过紧急讨论后,最后一段赛程的三名参与者决定轮换着跑完剩下的3、40公里路程,每人跑个7、8公里就到跟着的车辆上取暖和休息,最终磕磕绊绊地趟出了环蒙特利尔的跑步路线,根据安全、交通是否便利等因素确定了交接地点,为后续的环城跑建立起了基础。现在回想起来,徐刚和他的跑友们特别庆幸在2019年完成了第一次环城跑,否则在转过年来的疫情影响下,这项活动很可能会被无限期推迟。 第一届环岛跑参与者。图片由徐刚提供 在徐刚的最初设想中,环城跑为一年一度的活动,但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完成第一次环城跑的跑友们信心大增,纷纷表示希望一年举办两次,于是在魁省还没有采取严格疫情防控措施的2020年4月,第二次环城跑顺利进行;到2020年11月份进行第三次环城跑的时候,魁省的疫情防控措施已经严格起来,包括半马、全马之类赛事的文体活动基本取消,徐刚和跑友们也曾纠结过,但最终决定“赛事缺席,跑者永不缺席”,在把防控措施做足、做实的基础上,第三次环城跑照常举行。 环城跑尽管已经举办了3次,但在蒙特利尔华人圈里引发的反响并不是很大,一方面前3届的参与者都是钢铁直男,没什么人有拍照、发朋友圈的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疫情的影响下,徐刚和跑友们希望尽量低调,以免招来不必要的违反防疫规定的指责。但到了第四届的2021年4月份,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少女性跑者参与进来,包括蒙特利尔健身群群主、地产经纪李园园;视频制作者单蓓;爬山群主徐腾霏等蒙城活跃分子,她们在朋友圈大量发照片、晒花絮、转发和群发,在华人社区引发了不小的动静。同时魁省的抗疫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放松了部分疫情防控措施,让憋了近一年的人们有了“撒欢儿”的欲望。因此在去年11月份进行的第五届环岛跑中,报名人数一下子增加到5、60人,每一棒的参与者都有好几个,最多的一棒有9人同时跑,甚至还有个6岁的小朋友也参与进来。这让徐刚和他的跑友们意识到需要至少分成以“严肃跑者”为主的“竞速跑”和以休闲锻炼为目的的“快乐跑”两种形式才能满足处于不同跑步阶段参与者的需求;而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组织、协调以及相应的安全等都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徐刚和他的小伙伴们还在继续摸索经验。 生命的改变 回顾过去几年的跑步生活,徐刚发现跑步让自己生命产生了根本的改变。首先是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作息时间变得非常规律;自觉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饮食习惯变得非常健康,还带动了家里人的健康饮食。健康的体魄,再配上规律的作息和饮食让徐刚每天都精力充沛、容光焕发,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幸福感。 其次是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让原本内向、标准宅男的自己不仅变得外向,还因跑步获得了越来越强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仅表现在身体层面,比如身材更加紧致有型;关节更加灵活有力;身体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更加强大;就连大脑都因为获得更充足的血液流动而变得更聪明,可更敏锐地感知外部事务。这种改变更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强大,比如跑步能让人越来越勤奋,可治愈懒惰、拖延等坏毛病;再比如跑步是一个律己的过程,会让人越来越坚强,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原则性也越来越强,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似乎可帮助自己面对任何困难。 通过跑步获得诸多裨益的徐刚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分享让更多人体验到这种从内到外、从身体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疫情看不到尽头的当下,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大的精神将是一笔无法衡量价值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个人拥有。 ...
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访加拿大环境工作者徐腾霏
徐腾霏接受七天记者采访 (七天传媒图片) 七天记者 颜宏 1990年在南京出生的徐腾霏2008年参加高考那年正好赶上南京高考改制,无论是考试时的发挥还是考后的报志愿环节都表现得差强人意,去一个所谓“好一本”学校几乎无望,于是徐腾霏和她的父母就很仓促地决定走一条“曲线救国”之路:出国留学。一家人经过各种信息查找、咨询、权衡、比较后选择了留学成本较低的法国,于是对法语一窍不通的徐腾霏在国内进行了3个月的法语培训后,就一个人拎起箱子前往法国。 到法国又恶补了8个月的法语后,徐腾霏才得以进入正规的学校读法语预科,一年之后才最终按照当年留学中介计划的那样进入一所社区大学就读。这所社区大学全名为弗朗什-孔泰大学(Université de Franche-Comté),坐落在法国北部靠近瑞士的地方。其实这所大学是中国留学中介口中的“法国技术联盟”学校中的一员,按照设置的专业招收海外留学生,懵懂无知的徐腾霏因为当时选择了“卫生安全环境”这个专业,就被分到了这里,而这所大学因为并不非常有名,慕名而来的中国留学生非常少,当年整个小城里就徐腾霏和另外一名女生是华人。这逼得徐腾霏不得不完全沉浸在近乎纯法语的环境中,好处是让她法语的听说读写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按照当时徐腾霏的计划,在这所大学里读完两年,获得一个名为DUT(Diplôme Universitaire de Technologie)文凭,类似中国的理科大专,然后凭借这个文凭去申请法国的工程师学校,最终获得在法国国内以及国际上都富有含金量的工程师文凭,达到父母倾其所有送自己留学的目的,不过人生在世最大的确定就是不确定,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徐腾霏的人生剧本也一样。 美丽初遇 在学校的最后一年,按照教学大纲,徐腾霏需要完成4个月的实习,于是在2010年11月开始,徐腾霏就开始寻找接收自己的实习单位。几个和徐腾霏关系较好的女孩经常一起讨论找实习单位的事,这些法国女孩中有一位曾到过魁北克,魁北克之行给她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她就想着找找相关方面的信息。结果还真找到一个法国政府鼓励本地学生到魁北克访问、实习的项目,可以报销法国学生在魁北克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名女生就撺掇着徐腾霏一起申请。虽然对魁北克了解不多,但想到能节省下生活费用,徐腾霏就对自己说为什么不呢?于是她花了一天的时间海投了2、30份简历,没想到就有一位名叫Guy Mercier的教授同意了她的请求,运气不是一般的好!徐腾霏当时以为她要去实习的是一所大学内的研究机构,到了魁北克城后才发现这是一家独立的研究院,她更没想到的是Mercier教授和这所名为魁省科学研究院INRS(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的机构将在她的生命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第一次来到魁北克城的时候是2011 年4月底,法国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徐腾霏所乘坐的飞机却因为大雪差点无法降落。出了机场寒冷彻骨,到处冰天雪地,人烟稀少,让徐腾霏对魁北克城的第一印象非常差。接下来的几天里,因为人生地不熟,也没有携带可御寒的衣物,活泼外向的徐腾霏只能整天呆在屋子里,人都快抑郁了。可等到一个星期后冰雪消融,魁北克城迎来了它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绿草如茵,鲜花吐蕊,雄浑开阔的圣劳伦斯河静静流淌,风情万种的游人,还有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这种美好不仅表现在外部环境上,也表现在徐腾霏的自身感受上。因为自己第一次脱离家人、朋友等外在的帮助独自搞定了一件大事,不仅没有额外花父母的钱,还节省了不少支出。每天伴着这种成就感、自豪感上班的徐腾霏就像脚底下装了弹簧,做事又快又好,做实验非常努力,乐此不疲,她完成的实验不仅质量上不比其他博士生差,数量上也比其他人多很多。多年之后徐腾霏常说,实习的那四个月是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 聪慧而又工作勤勉的徐腾霏让招她来的Mercier教授感到很满意,主动问她要不要申请该研究所的硕士生,可帮她申请奖学金。这让徐腾霏很纠结,当时的她因为在魁北克实习而错过了多所法国工程师学校的面试而失去了被录取的资格,正在犹豫是否要继续完成自己的工程师梦想。由于徐腾霏学历无法直接申请硕士,无论如何她都需要回到法国把本科学历拿到,于是她在实习结束后回到法国继续读书。不过在她本科即将毕业时,一直保持联系的Mercier教授再次主动表示给她申请的免外国留学生学费的助学金已经获批,问她要不要考虑来魁北克读硕士,还可以申请全额奖学金。想到可能提前来临的经济独立,在加上之前的愉快回忆,徐腾霏最终放弃在法国深造的初衷,来到INRS读硕士。 女子如男 简单、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三年的硕士很快读完,2015年的徐腾霏又要面临人生的选择。尽管Mercier教授建议徐腾霏继续读博,但务实的徐腾霏觉得自己并不是非常热爱科研工作,读博之后还将面临未来的择业问题,遂婉拒了教授的建议。虽然自己的建议被拒,善良的Mercier教授又让徐腾霏在自己的研究所里担任了6个月的研究助理,这是在他权限里能给予的最长期限,以帮助她在找到工作前有个缓冲过渡期。研究助理工作合同结束后,Mercier教授又把徐腾霏介绍给一个朋友开的私人环境分析公司。当时这家私企获得了魁北克城市政府的一项环保项目资助,要他们对城市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料等各种污染物进行检测、分类、分析,尝试如何去污、如何回收、如何再利用等。 这家公司相当于一个大型的野外实验室,场地由4、5个集装箱拼成,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冬天不保暖,夏天不散热,也没有卫生间和厕所,只有一个简易的移动厕所,而每次上厕所对徐腾霏来说都是一次艰难的经历,不仅要忍受厕所的脏臭,还要穿脱厚重的防护服和各种防护用具。工作内容也很繁重,就连唯一女性的徐腾霏也常常要搬运40公斤一桶的酸液或碱液,还要健步如飞;接触的材料都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既危险又气味难闻。因为是市政府拨款的项目,工资也不高,拥有硕士学历的徐腾霏的工资甚至不如下面操作铲车的司机。 不过徐腾霏不仅没有嫌弃不这份工作,还很珍惜这让自己获得本地工作经历的机会。同时,尽管每天的工作繁忙且劳累,但能学到很多东西,而一起工作的人都是淳朴的操作工人,很乐意接受徐腾霏的指挥,工作氛围简单而愉快,也让徐腾霏很开心。可惜的是工作一年之后,魁北克市政府在当年的财政预算中取消了对这家私企的资助拨款,徐腾霏参与的科研项目被企业放弃,她也随之失业。 主动出击 从跑前跑后到一下子无所事事,让忙碌惯了的徐腾霏很不习惯,人也变得焦虑起来。恰好自己硕士毕业后以魁北克经验移民项目PEQ(Programme de l'expérience québécoise)申请的移民签证下来了,可以让徐腾霏使用为新移民提供的各种找工作服务,包括参加本地劳工中心(Centre d’emploi local)为期四周的求职培训班,获得求职顾问的指导等,让徐腾霏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找工作之余,为了不让自己陷入焦虑,并强迫自己建立起规律的生活,徐腾霏还每周三天到一家寿司餐馆做服务员,每天忙得团团转。 尽管徐腾霏在差不多6个月时间里几乎在全职找工作,但由于专业和工作经历的问题,能投简历的职位非常少,不像学会计或管理的人那样可以投上几百份简历,徐腾霏总共只发出了50来份简历。除了按照传统模式找工作外,徐腾霏还在社交媒体上向所有认识的人以及转着圈知道的人“求职位线索”、“求推荐”,而最终还是朋友圈发挥了关键的作用。2017年,原来读书时认识的一个研究助理提供了一个联邦政府实习岗位招人的信息,徐腾霏在申请后得到了这个机会。和上次一样,徐腾霏再一次以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从实习生一步步转为合同工、正式工,并跟着这份工作转换了职业方向,进入国企加拿大国防 建筑部 (Construction de Défense Canada)担任环境协调员,主要负责 魁省内加拿大军营的环境事务,包括 加拿大军营内的各种基础设施拆除和建设、提供环境评估报告、法律法规建议、污染土壤改良、濒危物种调研和物种普查等。 刚开始选择学习环境专业时,徐腾霏谈不上多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让她对环境相关事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感到深深的忧虑。尽管现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议题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学环境或者从事环保工作的职业似乎正是风口上,但身处其中的徐腾霏却并不乐观。在她看来,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必须采取的环保措施都是有成本的,大部分企业、机构都不愿意为此投入过多成本,即使是一直在推动的各级政府也是不得不为之,缺乏主动性,更何况为了自身生存而对成本斤斤计较的私企,加拿大各级政府做出的减排目标大概率很难实现。 徐腾霏和户外活动的朋友们(图片由徐腾霏提供) 舍得付出 早在魁北克城上学时,徐腾霏因被当地的华人叫上结伴爬山而喜欢上了户外运动,现在生活、工作都稳定的她也希望在蒙特利尔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爬友”,争取能维持之前的生活节奏。 结果看来看去居然没有找到类似的爬山群体 ,说干就干的徐腾霏就自己建了个微信群,并且花大量的业余时间找适合的一日爬山地点,熟悉周边环境,编撰攻略,组织活动时还要确认参与者、智慧拼车等。随着定期爬山活动的不断举行,徐腾霏创建的爬山社群也日益壮大,目前已接近500人规模。 去年6、7月间,徐腾霏还和几名小伙伴一起创立了一个名为“枫想会-加东文化沙龙”的非盈利分享交流平台,每两周进行一次活动,以嘉宾讲座、圆桌对谈、主题访谈、开放讨论等形式开展分享活动,徐腾霏自己就曾做过一期如何成为一名公务员的分享。每两周她们都要开例会讨论选题,联系嘉宾,现场录制,宣传推广等,要花很多时间在上面。虽然完全是义工性质的工作,但徐腾霏和她的小伙伴们都觉得这个文化分享沙龙非常有意义,可帮助海外华人拓展认知边界,建立社会联结,促进加东乃至北美华人群体的沟通和理解,创造一个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 徐腾霏常常表示自己很幸运能拥有现在舒适而充实的生活,但在这个世界上,好运是玄幻不定的,努力却是切实可控的,只有做好努力的积累,机会来临的时候才能抓住。徐腾霏的经历,正应了俗话常说的“自助者天助之”。作为年轻人不惜身,踏实肯干,才能越努力越幸运。 徐腾霏(左)接受七天记者颜宏采访 (七天传媒图片) ...
努力日常 不求结果 ——访2021“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成人组冠军张靖晨
七天记者 颜宏 今年8月份,2021年“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决赛落下帷幕,来自蒙特利尔赛区的选手张靖晨凭借一首温暖轻快的《稻香》斩获海外赛区成人组冠军,创造了加拿大选手参加该项赛事的最佳成绩。 旨在以侨为桥、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最早是在2011年由北京市政府侨务办公室联合其他相关单位主办的,当年美国华裔歌手黄一在中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舞台上凭借原创歌曲《我是ABC》,获得首届“水立方杯”海外华裔青少年中文歌曲大赛金奖,至今这一活动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日益成为海内外侨界及港澳同胞广泛参与的音乐文化盛会。大赛从最初的10国15赛区,拓展至今天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50多个赛区的影响力和规模,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华人华侨音乐爱好者参与。 从首届“水立方杯”大赛开始,作为华人聚集较多的加拿大就积极参与,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渥太华等大城市每年都组织各种形式的选拔赛、公开赛,力求发现最具有艺术才能和感染力的选手能够进入总决赛,而来自加拿大的参赛选手也不负众望,几乎在每次大赛中都有所收获,却一直没有拿到最具含金量的冠军头衔,这次张靖晨的获奖无疑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敢闯敢干 代表蒙特利尔参赛的张靖晨,实际上2016年才来到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学习作曲。张靖晨出生在新疆,母亲从小就很重视培养她的艺术素养,1、2岁时就给她听中文、英文儿歌,3、4岁时就有意培养她对画画的兴趣,6、7岁时决定让她学习一门乐器。出于对小提琴这种左右手角色不一样乐器的好奇,再加上教琴的老师就在隔壁小区,张靖晨从此便入了小提琴的“坑”。就如她自己调侃的一样,“选琴一时爽,练起来真是苦”,没少因为贪玩不愿意练琴而被长辈们严厉批评教育,最后还只能老实练琴。不过这段艰难的练琴经历也培养了她对音乐的兴趣,成为她走进音乐世界的敲门砖,并给她日后选择音乐道路带来了很大助力。 上小学后的张靖晨到了北京生活,6年级时开始参加全国性的小提琴比赛。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时,从小被夸奖、自认为拉琴水平很高的张靖晨却备受打击,什么名次都没有拿到。第一次深刻意识到天外有天还不服输的张靖晨回去后刻苦练习,坚持每天练习,很快就在同年举办的另一场大型比赛中拿到了3等奖。进入初中后,因为好奇去面试了学校的合唱团,结果一唱就是三年。初三时,她还曾作为学校合唱团的主要成员参加维也纳世界和平合唱节,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演出,合唱团也拿到了当年的金奖。 高中时,张靖晨进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大附中)入读,她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活动,一直是学校里的文艺明星。除了参加校内的各种文艺演出,演奏乐器、唱歌样样在行,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稳健而甜酷的台风。除了文娱活动,张靖晨曾经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比如给“北漂”工人的孩子们教过一学期的课,再比如去柬埔寨给当地非盈利机构做志愿者,和同伴们一起给一位年迈的老人建造一个新家等。高三时,一直在圆自己的音乐梦还是学一门实用专业之间纠结的张靖晨受一位曾在国外学习作曲专业的音乐老师的肯定和启发,决定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未来的生活,并最终说服父母支持自己的梦想。 决定学习音乐的那一刻距离报名截止日期留给她写文书,改作品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她必须加快筹备过程。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张靖晨抓紧一切时间准备,在最关键的修改作曲作品时,每天昼夜不分地删改,甚至在做梦的时候都哼着那几个作品反复推敲。在准备作曲作品集、乐器作品集的过程中,她的朋友和家人也尽力提供帮助,连赶到家里过年的小舅也帮着她录音录像,终于在申请日期前准备好了所有的申请材料和作品,并向美国和加拿大的十几所学校发出了申请,最终被蒙特利尔浓厚的艺术氛围和秋天金黄纷飞的落叶所吸引,她选择了名校麦吉尔大学的舒立克音乐学院(École de musique Schulich)作曲专业,来到了蒙特利尔。每到秋天,看到蒙特利尔色彩斑斓的秋色,张靖晨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母校北大附中校园里的银杏树,也是这般满眼金黄的令人陶醉。 不求结果 在麦吉尔求学的最初两年,没有经过音乐专业训练的张靖晨不得不全力追赶那些音乐学校科班出身的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经过最初几年心无旁骛的学习生活,半道出家的张靖晨不仅没有被其他同学落下,还以独特的中国文化底蕴拿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她根据中国古诗词《江雪》和《声声慢》的意境而谱写的作品不仅让她的音乐与其他西方音乐相比非常独特,充满了东方美,也在汇报演出中受到大众的认可。特别是在《声声慢》作品中,张靖晨加入了钢琴和自己的朗诵声,把经历过国破、家亡、夫丧、遇人不淑、复归孑然一身的女诗人李清照的苦楚和哀伤通过现代音乐的手法表现出来,得到了千年之后现代听众的强烈共鸣。 还在大四时,张靖晨就开始在西岛的孔子学校兼职授课,多才多艺的她也教授多门课程,教唱儿童歌曲、小提琴、电子琴,后来还加上了作曲。由于学生中大多数是华裔,张靖晨非常注重教导他们中华传统和文化知识。比如在教授中文儿歌时,除了教授演唱技巧,张靖晨还主动延伸讲解歌曲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小白船》这首歌有‘桂花树’‘白兔’的意象,我就由此延伸,给他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再比如在教唱儿歌《小毛驴》时,现代的孩子无法理解“赶集”这个概念,张靖晨就会换成“超市”这类能让他们理解的词汇。而就是在这所中文学校校长李小琴的推荐和鼓励下,张靖晨报名参加了今年的“水立方杯”歌唱比赛。最初的想法仅仅是因疫情隔离一年多的她希望能找回登台表演的感觉,积累些经验,为扩大自己的生源做些宣传。 第一场比赛时,张靖晨原以为会在一个简单的室内乐演奏室里举行,便没做太多的准备,连妆都没有化。等到地方才知道是真正的舞台,本地有很多人参加,出席的选手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优秀歌手,部分参赛者的实力甚至放在国际舞台上也都毫不逊色。她虽然有一些紧张,不过凭借着自己深厚的音乐素养和“从小就上台”的舞台经验,顺利进入下一轮比赛。通过初赛,张靖晨发现自己更适合快歌,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甜酷范”,于是在复赛中,她以一曲摇滚歌曲《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意外地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冲进全球选拔赛,并最终凭借一曲《稻香》以9.915分的成绩获得了今年“水立方杯”歌唱比赛成人组的冠军。而她的成功秘籍就是放松心态,享受过程,不对结果抱有太大期望。最后的结果也表明,正是这种放松、率性的做派打动了评委。比如评委朱桦就直接指出:“她性格里有一点无所谓,唱出了‘四两拨千斤’的味道。” “水立方”歌曲大赛已经落幕,经历了掌声、鲜花的张靖晨也恢复到学习、训练、教学的日常生活。回想自己的成功,张靖晨总结说无论是比赛还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是日常努力,不求结果。而她也是这样做的,既不急于求成,也不轻言放弃,抓紧一切碎片时间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圆自己的音乐梦。 ...
一文读懂市选——10月7日,请行使你的投票权!
七天记者 颜宏 众所周知,加拿大采用三级政府制,即联邦政府、省/地区级政府和市级政府,相应地也就有三级政府的选举。一般来说,三级政府的任期以4年为准,选举时间是错开进行的,通常不会在同一年内接连发生。但今年比较特殊,原本应在2023 年秋季举行的联邦大选因为自由党的政治贪婪而不顾疫情的肆虐提前到今年9月举行。虽然选民给自由党上了一课,让他们白忙一场,给出了几乎和2019年联邦大选一样的结果:依然以少数政府的形式执政,但36天的选战还是花了纳税人6亿元,并给各地的疫情防控带来很多负面甚至破坏性影响。不过这场本不该发生的选举却也让魁省的民众有幸在短短13个月里见识三级选举:刚刚过去的联邦大选、本周末将进行的市政选举以及明年10月3日举行的魁省省选。 在三级政府中,联邦政府通常负责全国性的事务,包括外交、国防、移民、省际和国际贸易、商业、刑法、银行业、货币制度、社会福利、渔业等。联邦政府还负责国家财政和金融管理,拥有央行(Bank of Canada),发行货币,运营邮政,征收一部分个人收入所得税,负责"加拿大公费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转,协调各省的合作关系,并用税收进行省与省之间的财政转移(劫富省济贫省)等等。省一级政府主要负责管理各省内的事务,包括教育、家庭及儿童福利、交通、产权、公民权、司法行政、医疗健康、自然资源、社会保险、劳工法例、市政管理及地方或私人等问题,并在一些方面与联邦政府享有共同管辖权利。市级政府则主要负责地方性事务,如学校、上下水、建筑条例、物业税、公园及康乐设施、治安、交通、消防、图书馆、除雪作业、垃圾收集及街道清洁等。所以,相比于联邦和省级选举,四年一度的市政选举才是涉及个人日常生活最多的选举。对蒙特利尔来说,市政府负责近60%的基础公共设施,从公园、图书馆到警察局,从饮用水到垃圾处理都是由市政府管辖的。大到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审批,小到收垃圾的频率等事无巨细都由市政议会决定,但就因为市政选举涉及的内容非常琐碎,不同地区的侧重点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行政区划(arrondissement)内不同选区的优先施政政策都各有不同,使得除了一些普遍性、全局性的问题,如市长的人选、涉及全市居民的政策等外,不同选区的候选人、施政纲领、优先事项都不同,一个区不知道另一个区的情况非常普遍,而市政选举这种天然带来的地域限制也很容易令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本文试图梳理今年蒙特利尔市以及华人占20%人口的宝乐沙市(Brossard)的市政选举情况,为您在11月6、7日的投票做出最后的选择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到底选谁 市政选举要选就是市长、各个行政区划的区长以及市议员和各个区议员。不同于联邦和省级选举,市政选举不以党派为界限,当选的市/区长以及市/区议员可分属不同的政党,不过为了宣传政党、政纲方便并发挥群体优势,大多数市政选举候选人还是属于某个党派,只有少部分是不属于任何党派的独立候选人。今年的蒙特利尔选举共有11个政党推出了候选人,再加上17名独立候选人共340人争夺103个席位,包括蒙特利尔市长1名,兼任市中心Ville-Marie区区长,19个行政区划的区长18名,46名市议员和38名区议员。当选者组成蒙特利尔市议会以及各个区的区议会行使立法、执行、行政监督等功能。主要职责是确保所提供的市政服务能满足社区的需求,包括经济发展、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垃圾处理、饮用水供应、清洁绿化、社会治安、公共交通、文化体育等日常生活服务。 一般新市长选出后,新市长有权从当选议员中提名组成新一届城市执行委员会(Comité exécutif de Montréal),这个委员会是市政运行的主要权利机构,负责市政府的决策和执行,比如起草预算案或某项法案,再提交给市议会进行表决。 今年的市政选举中,参加市长竞选的有10人,包括曾经代表绿党、加拿大进步党参加过联邦选举的华裔候选人胡昉(Hu Fang),但大部分人都是陪跑,最终的结果将在现市长Valérie Plante 和前市长Denis Coderre之间产生。 三名主要市长候选人,从左至右Denis Coderre (Ensemble Montréal党领),Valérie Plante (Projet Montréal党领),Balarama Holness (Mouvement Montréal党领) 19个行政区划中因人口和面积不同会划分成小的选区,议员席位在2-5个间不等,有的选区要同时选出市议员和区议员,有的选区则只需要选出市议员。在蒙特利尔市政选举网站(https://elections.montreal.ca)上点开候选人一栏可以看到全部选区候选人的情况,可以分别通过选区、选举职位以及参选政党来查找。 主要政纲 今年蒙特利尔的市政选举主要在Ensemble Montréal、Projet Montréal和 Mouvement Montréal三个政党之间展开,三个政党的主要政纲如下: 政党§政纲 Ensemble Montréal Projet Montréa Mouvement Montréal 经济和金融 -通过投资 4000 万元将办公大楼改造成住宅楼来振兴市中心; -在Cité-du-Havre 创建一个包含 1-2万套住宅单元的新型混合社区,并将其打造成国际旅游目的地; -打造蒙特利尔的绿色“硅谷”,激励绿色产业发展; -在现有地铁站以及未来的东线轻轨站创建大型住宅项目; -实施七项重振市中心项目,包括扩建唐人街附近的国际会展中心; -投资10亿元开发公共场所; -制定一项政策以保证临街的商铺租金可负担得起; -设立新的市政规划,让蒙特利尔人能在15分钟步行和乘坐公共交通范围内获得所需物品和服务; -通过对商业停车位、户外广告牌等收税方式到2025年获得额外的2.55亿元收入; -倡导提高蒙特利尔的都市地位,以获得更大的GDP; -每年向吸引外国投资者到蒙特利尔投资的机构拨款800万元; 住房 -4年内新建5万套住房,其中1万套为社会住房,6千套为可负担住房; -放宽部分规定以促进住宅建设许可和改造项目许可的发放速度和发放数量; -强制超过25套住房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在授权的第一年提供占总量15% 的社会住房; -设立出租房屋租金登记制度以规管房租上涨幅度; -通过市政府现有土地以及购买新的土地启动 6万套可负担住房建设行动,其中有2千套专供学生; -预留8亿元收购建设用地; -建立出租住房卫生证书制度,并强制那些申请住房补贴的业主公示证书; -设立出租房屋租金登记制度以限制房东涨房租; -到 2025 年,将城市预算中用于住房的比例从 2% 增加到 11.9%; -建造 30万套出租和可负担房,其中 20% 预留给无家可归的人,其中 25% 预留给妇女; 治安 -蒙特利尔警察局SPVM增加雇佣250名警察以打击犯罪活动; -创建占SPVM全年财政预算5%的应急基金,以备应对发生重大安全危机; -将专门从事社区巡逻服务的 SPVM 团队加倍,以满足无家可归者和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者的需求; -给SPVM打击枪支暴力和有组织犯罪的团队提供资金支持; -发展社区警务并拨款 500 万元用于建立预防青少年暴力组织; -在希望建立安全机构的社区建设安全机构; -将给SPVM 的预算资金重新分配给住房、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以及体育和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 -撤销自今年7 月以来STM 的逃票检查员发出的罚款或逮捕令; 出行 -通过增加使用共享汽车和拼车来减少单独使用汽车的人数; -给予蒙特利尔更多自主权来开发新的公共交通项目并加快那些已批准或已在建项目的建设速度; -停车服务现代化,例如简化停车标示、允许电话支付停车费等; -部署300辆新的公共汽车并进行STM全面改革以改善公交服务体验,特别是在公交不发达的地区; -Henri-Bourassa 大街上实施快速公交服务,同时为公交车预留车道; -继续发展快速自行车道(Réseau Express Vélo)网络和其他自行车基础设施,并重点发展蒙特利尔的自行车文化; -为 25 岁及以下的人免费提供公共交通,并根据个人收入降低公共交通票价; -将停车罚单的最高罚款额降至 40 元; 环境 -通过消除所有建筑和行业的碳排放以达到至2045 年实现碳中和; -确保到 2025 年蒙特利尔所有街道都植有树木; -除了生态停车场外,对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停车场征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