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一周 大国博弈的棋子

123261686_69942bba-ecda-403d-9d28-36d029a0d276

  • 七天记者 颜宏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举世震惊,中美迅速和解,携手对付苏联,冷战格局彻底改写,这也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整整50年后,再次出现了“改变世界的一周”。2022年1月21日,从2014年开始持续至今的乌克兰东部地区冲突发生重大变化。俄罗斯总统普京先是召开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大会,俄罗斯各高层表态支持乌克兰东部宣布自治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独立。普京随后在晚上签署总统令正式承认这两个“共和国”独立,并签署俄罗斯与这两个“国家”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双方将就保卫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防、维护和平等方面密切协作,为期至少10年。接着他还命令俄武装力量进入顿巴斯地区维护当地和平。俄罗斯的这一举动打破了持续8年的乌克兰危机僵局,也是继冷战结束以来欧洲安全秩序演进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意味着欧洲地缘政治重新洗牌。

剪不断理还乱

从千年的历史来看,乌克兰虽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但乌克兰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在乌克兰近4500万人口中占比超过70%。乌克兰族的母语是乌克兰语,是东斯拉夫人的分支,从民族和语言而言,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差异是显著的。然而,历史却又将俄罗斯和乌克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17世纪下半叶,乌克兰被俄罗斯帝国控制,乌克兰人被官方称为“小俄罗斯人”,由此也展开了乌克兰长期的“俄罗斯化”和“去俄罗斯化”的反复拉扯。苏联成立之后,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成为苏维埃共和国旗下的加盟共和国。

在斯大林时期,乌克兰曾经出现因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改革失败而导致的大饥荒,导致315-718万人饿死(不同材料的统计不同),也因为在二战初期苏军溃败而大面积沦陷,累积起乌克兰民众对苏共中央的不满。但到了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代,由于乌克兰苏维埃政府力挺苏联最高权力,乌克兰又从苏共中央政府获得了大量的资源。比如说1953年,在赫鲁晓夫的主导下,苏联最高苏维埃把克里米亚从俄罗斯分拨给乌克兰。这样一次带有政治利益的分割,为后来的克里米亚危机埋下了伏笔,也加深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隔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乌克兰成为了两个独立国家,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一开始,俄罗斯和乌克兰都在寻求与西方国家保持更加紧密的关系,俄罗斯甚至寻求过加入由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北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普京领导的俄罗斯与西方国家渐行渐远,并成为了西方国家眼中的主要威胁之一,而乌克兰则大体保持着与西方国家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乌克兰发生多起“颜色革命”后,几乎所有的乌克兰精英阶层都彻底地倒向了西方,成为西方打压俄罗斯的桥头堡,这一方面阻碍了俄罗斯的重新崛起,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俄罗斯腹背受敌的风险,悲催的乌克兰不可避免地成为双方的角力场。

纵观数百年的历史进程,无论是乌克兰国家的形成、乌克兰民族的成长,还是乌克兰社会的运转,其不变的命运便是:地处“边界之地”,千丝万缕的国家状况;身陷“强权掌控”,错综复杂的外交关系。大国争夺、强权运作、宗教纷争、利益瓜分、社会动荡、民心摇摆、徘徊不前、发展观望,似乎都是乌克兰逃脱不了的宿命。

北约东扩

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长期的龃龉不仅包括两国在苏联时代甚至更早时期以及苏共解体之后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也包含了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从西方国家的角度来看,吸收前华约国家加入北约,拉拢乌克兰,并以此牵制俄罗斯,可以为欧洲提供安全保障。但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破坏北约不东扩的承诺,三次大规模扩张,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把俄罗斯逼到墙角。虽然西方一直否认曾给俄罗斯做出这样的承诺,但在英国国家档案馆一份已经解密的、在1991年3月6日召开的会晤纪要中,英、美、法、德外交官曾在德国统一谈判期间明确向当时的苏联承诺过北约不会延展到东德以东的区域。实际上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遗物的北约不但没有解散,反而趁着“群龙无首”的中东欧地区出现安全真空的时机,积极启动扩展势力范围的行动。先是在1999年正式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接着在2004年一口气接纳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7个国家;然后在2009年,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正式加入北约,同时把乌克兰列为“北约候选国”。20多年来,北约向东推进了1000多公里,直接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

其实俄罗斯同北约之间最后的缓冲地带是波罗的海三国、白俄罗斯、乌克兰这几个国家,其中波罗的海三国实力太弱、地方又小。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2020年大选后西方策动的颜色革命中挺过来后彻底倒向俄罗斯,所以冲突就集中在了乌克兰。俄罗斯与北约分别在乌克兰支持亲俄和亲西方的代理人进行较量由来已久,双方斗得你死我活,互有胜负。到2014年,亲俄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翻标志着北约与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争夺分出胜负。普京惟恐“多米诺骨牌”危及黑海出海口——克里米亚这一俄罗斯根本战略利益,不得不采取以攻为守的措施。2014年2月,普京趁乌克兰内乱,以军事演习为掩护,空降突击旅到克里米亚,实际控制该地,接着在3月16日举行公投,97%的民众投票支持加入俄罗斯,俄罗斯迅速立法同意,仅仅5天时间就彻底吞下了克里米亚。还在当年4月6日,主导了顿巴斯地区亲俄的顿涅茨克州、哈尔科夫州(后被镇压)、卢甘斯克州的独立,意图利用这一地区来制约乌克兰,阻止其加入北约。顿巴斯地区民兵与乌克兰政府军之间的独立和反独立战争就此打响。

虽然克里米亚与俄罗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也是前苏共领导人把它划拨给乌克兰的,但普京如此公然介入邻国事物,并把邻国的一部分攫为己有的大胆作为还是震惊了世界。俄罗斯也为此付出了经济上的惨重代价,不断地被西方变着花样制裁了100多次,之后的6年内GDP损失了4万亿美元,但也正是因为欧美对俄罗斯的敌对和制裁,再加上俄罗斯对中国轻工业品的急切需求以及中国对俄罗斯能源的反向依赖,使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国家越走越近,结成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经过这么多年的制裁,俄罗斯摸索出一套严厉制裁下的生存之道。俄罗斯的经济确实不行,比不上中国的一个江苏省,但足够自保,卖能源得到的外汇储备够用,能源自给自足,生活用品从中国购买,粮食够自己吃,甚至小麦出口连续几年全球第一。所以当俄罗斯感到自己的底线被挑战时,根本就不会惧怕所谓的经济制裁。

俄美的默契

2014年乌东顿巴斯地区的两个州宣布独立后,在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通过诺曼底模式进行的积极外交斡旋下,经过多次谈判,乌克兰当时的总统波罗申科和普京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就涉及乌克兰的一系列问题艰难地达成一揽子协议。协议内容涉及顿巴斯冲突地区停火、撤军、停火后政治经济社会一系列安排,包括乌克兰宪法改革和顿巴斯地方选举和自治等大量法律和政治指导性意见,还规定了俄国、乌克兰和欧安会三方联络小组落实该协议。但这个协议在签订之初就被评价为“高度复杂”而又“极为脆弱”,环环相扣的结构暗示着其中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将使之全面崩溃。2015年2月15日,新明斯克协议中的停火协议生效,激战一年多、损失惨重的双方不得不接受僵持态势。顾虑国际压力的俄罗斯无法公开向当地民兵提供支援,仅凭亲俄武装分子的能力不可能从乌克兰军队手中夺取更多地盘,而在另一边,乌克兰国力也不足以将旨在剿灭武装分子的“反恐行动”进行到底。但双方的停火并没有带来和平,反而是无休无止政治上的扯皮和烈度较小的武装冲突。2018年底,乌克兰的媒体曾在一份报告中称《明斯克协议》中没有任何一项条款得到过全面执行。而根据欧安组织数据,从2014年开始这一地区的武装冲突已经造成至少1.3万名平民死亡。

2019年,喜剧演员泽连斯基成为新一任乌克兰总统,他不仅没有想办法缓和与搬不走的邻居——俄罗斯的矛盾,反而一再高调宣布准备加入北约,并亲自到前线慰问官兵,意图把美国和北约绑架进来帮助自己实现收复克里米亚的理想,但这样“作死”的行为可能正好是美国所期望的。

从去年10月俄乌再一次爆发激烈的博弈以来,美国的表现就很奇怪,不断通过官员和媒体放风说俄罗斯要入侵乌克兰,无论俄罗斯方面怎么否认都没用。美国总统拜登甚至官宣1月16日凌晨,俄罗斯将入侵乌克兰。可以说美国方面已经笃定俄罗斯一定会出兵,如果俄罗斯不愿意出兵,美国也一定有办法逼俄罗斯出兵。而在俄罗斯采取行动,承认乌东两个地区独立,并派驻军队后,美国的反应也如前所说不会派军队对抗俄罗斯,只会给俄罗斯十分严厉的经济制裁,就目前已经公布的制裁措施来看,甚至不如德国暂停“北溪2号”输气管道审批来的力度大。

很多政治观察员都表示美国一边想尽办法叫俄罗斯出兵乌克兰,一边又事先声明最多只搞经济制裁,充分说明美国最终的目的就是想在东欧地区,发动一场可控的、小规模的战争。是上个世纪末美国为打击初生的欧元、阻止欧洲一体化而挑动南联盟战争的翻版。究其本质,还是由于美国国内面临极为严峻的经济危机,急于让乌克兰与俄罗斯矛盾升级引发战争进而波及欧洲,如此一来,惧怕风险的国际游资就会撤出欧洲金融市场,回流到美国,缓解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还能让华尔街的巨头们狠狠洗劫欧洲一把,并且严重打击欧元地位。

多个学者指出俄乌冲突的最后得益者很可能是美国和俄罗斯:美国获得对欧元的打压、美联储在加息后回流的资本,而俄罗斯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更大的安全缓冲区域。最大的输家是“用完即弃”的棋子乌克兰,整个国家将长期陷入战乱中,经济停滞,生灵涂炭,连带的输家还有欧盟以及还在疫情恢复、高通货膨胀中挣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