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党角逐 谁能挽救加拿大

七天记者 颜宏 2025年的3月23日,刚刚就任联邦总理9天的卡尼(Mark Carney)按照惯例到教堂参加弥撒,之后前往总督府(Rideau Hall)请求总督玛丽·西蒙(Mary Simon)解散国会。在征得总督的同意后,卡尼在总督府外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解散议会,提前大选。根据《加拿大选举法》的固定日期规定,联邦选举应该在前次选举投票日后的第四个日历年十月的第三个星期一举行,所以今年的第45届联邦大选原本应该在2025年10月20日举行,但由于自由党少数政府执政地位以及来自美国的威胁,内忧外患下的联邦政坛早就处于随时倒台的状态。今年1月6日,长期民调低迷,受到特朗普的关税和“吞并”压力,叠加自由党内部施压的前总理特鲁多做出了他近期来最明智的决定:在自己的居所——里多别墅(Rideau Cottage)门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辞去自由党党领的职位,担任看守总理直至选出新的自由党领袖。 特鲁多的辞职原本是为摇摇欲坠的自由党再博一线生机,没想到由于特朗普对加拿大的疯狂打压,又是加征重税,又是反复说要把加拿大变成美国的第51个州,引发了加拿大的全民反击:商家和普通民众自发抵制美国和美国产品,包括不去美国旅游,将美国产的酒下架,把加州产的番茄换成了意大利番茄,甚至用枫糖浆调味的苏打水来代替可乐……主流媒体《环球邮报》甚至在头版上“开天窗”,来表达抗美情绪,而这一切都让主张对美强硬的自由党支持率开始回升,之前一直遥遥领先的保守党,因为领导人风格与特朗普相似以及与美国共和党的关系太过要好而急转而下。 从左到右:自由党党领卡尼、保守党博励志、新民主党党祖勉诚、魁北克政团Yves-Francois Blanchet、绿党联合党领Jonathan Pedneault 到了3月9日,前加拿大和英国央行行长、经济学家马克·卡尼(Mark Carney)以高达85.9%的得票率当选自由党党领,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位没有议会席位的“政治素人”总理。这位标榜自己“不是政客”,而是“全球精英”“技术官僚”的领导人给厌倦了老牌政客以及各种党争的选民以新的希望:有个有能力的人能带领国家做一些专业的事情,真正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而卡尼也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官网上提出了明确规划和很多政策细节,包括就业、住房、增加投资、消除国内贸易壁垒等。而其中的一些经济主张与之前的特鲁多政府大相径庭,比如其上任后立刻就“取消”备受诟病的消费者碳税、取消资本利得税上调征税金额、给中产阶层减税、鼓励绿色转型等。 上任不到10天,挟着新面孔所带来的新鲜感、自由党支持率上升的势头以及避免被反对党投不信任票而倒台命运的卡尼请求总督解散议会,开启了这场加拿大建国以来面临最严峻的考验、直接关系到加拿大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国运走势的重要大选。 两党相争 卡尼迎着三月下旬罕见的低于零度的寒风,鼻尖冻得通红,在总督府外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明确表示“由于特朗普不合理的贸易举措以及他对我们主权的威胁,我们正面临一生中最严重的危机。作为回应,我们必须打造强大的经济,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加拿大。”他还强调说“特朗普声称加拿大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他想击垮我们,好让美国能够掌控我们,但我们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因此他寻求一个来自加拿大人民的“坚定而积极的授权”。 面临生死存亡的加拿大已经没有余地像以前那样可以容许中间党派的存在,而是在美国的影响下,更贴近美国两党相争的生态。特朗普对加拿大经济与主权的现实威胁,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大选上空。谁能凭借经验与智慧化解这场危机,特别是在4月2日前后,能妥善应对特朗普要对全世界加征的“对等关税”,谁就将成为手握选票的加拿大民众的最终选择。正因如此,这场史诗级别的、可能影响加拿大未来前途命运的选战正演变为执政的自由党与反对党保守党的正面交锋,其他党派几乎不会有突围的空间。综合了多个民调公司数据的338网站的数据显示,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支持率不相上下,但保守党在席位上比较吃亏,而一度担任过官方反对党的新民主党已经沦为连魁省的联邦政党——魁北克政团(Bloc québécois)都不如的地步,议员席位要以个位数来计算。而从民调数据上看,保守党的基本盘基本稳定,自由党支持率攀升的主要原因是魁北克政团和新民主党支持者倒向自由党。 3月26日,338网站上的大选结果预算 对新民主党来说,过去与自由党合作的经历使其已无法再标榜自己代表普通劳工,和“精英主义”的自由党有所区别。而当国家面临特朗普和“类特朗普”的博励志的双重威胁时,所谓的党派纷争已经不重要,就连前新民主党党领唐民凯(Tom Mulcair)都忍不住呼吁包括新民主党在内的小党:若你无法认真承诺组建能对抗特朗普的政府,那么请主动让道,将战场留给真正的竞争者。 对魁北克政团来说,这个在联邦层面为魁省争取利益的地区政党同样面临支持率下跌的窘境,无论其领导人Yves-Francois Blanchet如何批评卡尼的法语不行或者把发生在蒙特利尔工学院的大屠杀错误地说成是康考迪亚大学,暗示其不看重魁北克,还是主动提出将魁北克独立问题搁置一年,都收效甚微。魁北克的选民都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和加拿大其他地区的人一样,他们焦虑的核心是经济、就业、未来与安全,谁能妥善处理正大踏步走来的经济危机与特朗普威胁就选谁。至于魁省的法语地区“主权”?饭都吃不上了,谁还顾得上这个。 两党政策比较 截止到3月26日,自由党和保守党这两个目前势均力敌的政党都公布了哪些竞选承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自由党: 3月14日:刚刚宣誓就职的卡尼“取消”(税率降为零)不受欢迎的消费者碳税,以减轻民众在能源消费方面的负担; 3月17日:重新审查对美国制造的F-35战斗机采购项目,考虑部分机队由欧洲供应商的飞机组成; 3月18日:出访欧洲归来的卡尼宣布将在北极地区增建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及加派军队,并投资60亿元与澳大利亚合作建设新预警雷达系统,还承诺为北方原住民和解项目新增2.53亿加元资金。 3月20日:卡尼在埃德蒙顿宣布向贾斯珀(Jasper)国家公园重要基础设施维修重建项目投资1.87亿加元;同一天宣布对于售价在100万加元或以下的新住房,将取消商品服务税(GST),以减轻购房者负担。 3月21日:卡尼在与加拿大各省省长会晤后宣布多项政策,包括:为因美国关税失业的工人取消就业保险(EI)一周等待期;允许加拿大企业暂缓缴纳所得税、商品服务税(GST)和统一销售税(HST),以提高现金流;在7月1日之前提出立法,取消《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所有联邦限制,让商品和劳动力能在全国自由流通,打通省际贸易。这一天他还确认取消去年联邦预算提出的资本利得纳税征税比例上调计划。 3月23日:卡尼在正式大选后宣布的第一个承诺——为中产阶级减税计划,将最低收入税阶从目前的15%下调一个百分点至14%,此举将为年收入不超过57,375加元(最低税级上限)的个人每年节省约400加元税款,双收入家庭则可节省约800加元。卡尼还强调,减税资金不会来自削减药物保险、托儿服务或牙科保健等项目,而是通过审查政府支出增长、提升效率来实现。 3月24日:来到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的加美关系中富有象征意义的Gander镇(9·11事件中接待38架迫降飞机,近700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善良之地)开启竞选行程的卡尼承诺不会削减对个人或各省的财政拨款,并强调在政府项目审查中确保基本服务不受影响,同时遏制公共支出的过快增长。加快大型能源、资源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审批流程:推动国家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带动经济发展。 3月25日:承诺到 2030 年实现北约的目标,即将加拿大的国防费用开支提高到 GDP 的 2% ,比之前自由党设定的目标提前两年。此外,还希望在加拿大盟友的帮助下,实现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的现代化,并将购买新的潜艇和重型破冰船,给加拿大军人加工资等。 保守党: 博励治在2月份时承诺,将成立一个由企业家、投资者、农民和工人组成的“税制改革特别小组”,制定一项减税方案,以降低能源、劳动、住房建设和投资方面的税负。 3月17日:承诺完全废除针对消费者和大型工业的碳定价法案,通过扩大清洁技术和制造业税收抵免资格,并奖励那些排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企业来减少排放。 3月19日:承诺在担任总理后的六个月内,为安省西北部“火环地区”(Ring of Fire)的所有联邦矿业许可证设定审批期限。他还承诺在三年内投入10亿加元,建设一条连接矿区、安省公路网络及原住民社区的道路系统。 3月20日:希望创建“开工就绪区”(shovel-ready zones),为重大资源或能源项目,如矿山、液化天然气厂、输油管道等提前核准许可证,以加速项目启动。 3月21日: 承诺将推动技术工人培训和就业计划,提出“多穿靴子,少穿西装”的口号,承诺扩大培训中心,并为注册技工学徒提供直接补助和更快的就业保险申请通道。 3月24日:比自由党晚了一天,提出为中产阶级减税,将把最低税阶的税率从15%下调至12.75%,这将使个人每年少缴约900加元税款,双收入家庭则可节省约1800加元。他的资金来源将通过消除政府浪费和缩减联邦官僚机构来实现,还提出“一元对一元”规则,要求各部长在新增1加元支出前,必须先削减1加元现有支出。 在仅仅37天的时间里,4000万加拿大人要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作出决定,为自己和国家的的未来投出重要的一票,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加拿大代际财富转移将引发社会海啸

七天记者 梓丰 在蒙特利尔市中心一间咖啡馆里,45岁的小学老师Kim滑动着手机屏幕上的房产App,她刚收到母亲的病危通知,而父亲留下的遗产——一栋位于Outrement的独立屋,此刻在屏幕上显示价值220万加元。这个数字是Kim年薪的27倍,也是她同龄朋友平均存款的160倍。”我感觉自己在参加一场诡异的彩票游戏,中奖条件是父母的死亡。”她苦笑着对记者说。 其实Kim的经历并不罕见,这场静默的财富迁徙正在加拿大全境,乃至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上演。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Baby Boomers)一代中的多数人已步入人生的晚年阶段,他们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工作和时代趋势积累了巨额财富,总价值可高达数十万亿元的财富将在未来的25年里从婴儿潮手中转移给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X世代与千禧世代手中。根据加拿大会计师组织CPA(Chartered Professional Accountants of Canada)的数据,仅在2023到2026年年间,加拿大就有1万亿元财富从婴儿潮一代转移到其子女的手中,而如此短时间的世纪财富大转移潮流无疑会重塑社会的面貌,对经济、政治影响深远。 世代划分 和中国简单粗暴的十年一代划分有所不同,美国的世代划分一般是十五年至二十年一个分水岭,而加拿大由于受共同文化、经济和社会事件的影响基本遵循相似的框架,但略有差异。根据社会学家威廉·斯特劳斯(William Strauss)和尼尔·赫伊(Neil Howe)在1991年出版的著作《世代:1584年到2069年的美国未来历史》(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 1584 to 2069)、澳大利亚人口统计学家马克·麦克林德尔(Mark McCrindle)2009年出版的《从ABC到XYZ:理解全球世代》(The ABC of XYZ: Understanding the Global Generations)中提出的世代划分理论,并得到广泛接受的世代有: 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指出生在1883年到1900年的一代人。这一代人成长于世纪之交,正逢美国各种道德观念交织碰撞,其“迷惘”的最大表现为精神虚无主义。在这代人的成长中,旧金山大地震、“泰坦尼克号”沉没、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等灾难频出,及时行乐成为社会普遍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在这代人成年后爆发,战争的冷酷无情使得这代人对现实深感失望。在传统价值观念崩塌后,这代人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最后只能陷入精神虚空之中,同时普遍对美国社会发展失望不满。作家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和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描写这一代人的代表作。 伟大的一代(Greatest Generation):1901年代至192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代人。这一代人见证且参与了美国的崛起。与上一代经历一战后的空虚不同,这一代人成长于大萧条时期,受尽了贫困,成年后又迎来了人类史上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男性上战场打仗,女性在大后方工厂挥汗,亲历战争锻炼了这代人的意志。同时二战胜利与美国崛起又给了这代人自豪与自信,使其成为美国近半个世纪的中坚力量。从肯尼迪到布什,这代人产生了7位美国总统。 沉默的一代(Silent Generation):指192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代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都没赶上,很没有存在感,从小就被教导要循规蹈矩、惟命是从。同时由于经济大萧条和战争造成的低生育率,这一代人口锐减,前后都比不上。他们保守而传统,鲜有梦想,默默干活,注重隐私,莫谈国事。但是从大环境角度来看,他们所处的美国繁荣且稳定,就业率高、收入增长也高、社会价值观巩固。 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指在194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是最有名的一代人,在二战后随之而来的生育大潮中出生,从小就拥有更多同伴与更多样选择,他们同时赶上了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传统价值观的又一次颠覆变迁。反越战、嬉皮士、人权运动,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推动社会变革的一代。描述这一代人的文学作品相当多,这一代人也深刻的改变了整个世界,至今世界仍处于这代人影响余波之中。 X世代(Generation X):指196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出生的人,这代人是婴儿潮一代毒品泛滥、家庭破碎的环境中长大的,“怀疑一切”和“虚无主义”在这一代身上回潮,尽管这一代人物质生活更丰富、受教育程度也更高,但是当他们长大时,主要的工作岗位都被年富力强的婴儿潮一代占着,让他们对未来普遍无所适从,内心往往封闭而苦闷。同时美国霸主地位下降与经济危机频发更是增加了这代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怀疑现有的体制。 千禧一代(Millennials):指198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出生的人。这一代人的出生恰逢新千年到来之际,这一代人生育率又大幅回升,所以又被称作回音潮世代(Echo Boomers)。这个世代目前正在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与之前世代最大差别在于经历了互联网革命,同时也经历了911与恐怖主义。这一代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与上一代相比又出现了反转,“注重自我”是最大特点,常常显得冷静与物质,梦想改变世界的理念通过互联网革命再一次重回,对于理想格外重视。 Z世代(Generation Z):指1997到2012年期间出生的人。作为首代从小接触互联网和数字移动设备的社会群体,他们花在数字设备上的时间比先前世代多得多,阅读时间则相对减少,这对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词汇、学业成就,以及未来的经济贡献等造成影响。在许多国家,Z世代比先前世代更容易被诊断出患有智力障碍和精神疾患。 α世代(Generation Alpha):通常指2010年以后出生的人,他们出生、成长在数字时代,有与其他代际的明显不同特征:对上网搜索信息、线上学习娱乐习以为常;亲身经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享受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共享经济的发展红利;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宠溺”下,对各类事物的体验要求更高……不过他们也正面临全球地缘政治动荡、新秩序重建、生活成本高昂、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高度不稳定时期。 财富断层 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婴儿潮一代都是最富有的一代人。以加拿大为例,在2024年的第一季度,婴儿潮一代(既年龄超过65岁)的人均平均资产为1,121,020加元,他们的资产主要得益于房地产和金融资产的增值,特别是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而与此相应的是千禧一代目前的平均个人资产只有约10万元左右,不及婴儿潮的十分之一,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 目前婴儿潮一代的人口占加拿大总人口的27%,却掌握了全国54%的净资产。他们的财富核心是近四十年来房地产市场牛市膨胀的房产,再加上疫情期间美国股票市场的增长又助推了一波新的财富增长,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财富的不平等。加拿大最富有的20%家庭拥有的财富平均超过340万,而最底层20%家庭的平均净资产为负值。 不同加拿大家庭拥有的财富 在过去几十年里,婴儿潮一代因为他们庞大的规模和度过经济扩张时期之后积累的财富在市场和制定政治议程方面拥有巨大的权力。他们的财富积累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建立在战后特殊的经济结构、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之上,后世代的人无法复制,因此很难再形成类似大范围地集中在某一代人手中的情形。到2030年,所有婴儿潮一代的人都将超过65岁,而随着他们一步步进入老年,乃至去世,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包括人口结构、经济重构、社会政策以及文化技能传承等。 首先是人口结构的断崖式转型。加拿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在2041年达25.4%的峰值后开始下降,但劳动人口随着最后一批“婴儿潮一代”年满65岁退出劳动力市场后继续减少,特别是对水利、环境、公共管理、建筑、能源、采矿业和居民服务业等领域的劳动力供给影响较大。随着婴儿潮一代的离场,15岁至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加拿大总人口的比例将持续下降,可能会导致更多移民和人口政策的转变,如为应对老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类移民的配额;再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重塑目前的人口地理,中小城镇面临双重的收缩(年轻人离开,老年人去世),全国人口更多地集中在魁北克城到安省温莎走廊一带。 其次是经济地震级的重构。婴儿潮一代持有全国41%的自住房产,其遗产释放将使2035-2045年间年均新增二手房供应量达18万套,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婴儿潮一代的财富代际遗产继承将创造加拿大史上最大规模的非劳动性财富转移,但前10%家庭将获得68%的遗产总额,加剧贫富差距;婴儿潮一代人的需求还会带来相关产业的变迁,比如随着他们的年老体衰,全国的高尔夫球场数量预计减少43%,古典音乐现场观众预计减少72%,;而防病抗衰、临终关怀等行业将快速增长。 再次是社会服务体系的范式革命。随着婴儿潮一代老去,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和养老体系面临崩溃与重生。虽然全国的医疗方面支出占GDP比重在逐年增加,但远远赶不上医疗、护理等服务成本每年至少5%的涨幅,再加上由于工作强度大、时间长、环境不安全、对工资不满等各种原因,医疗护理系统留不住人,让全国的医疗系统和老人护理机构因为人手短缺处于崩溃的边缘,且常年得不到改善,亟待进行改革。 总之,婴儿潮一代的退场将迫使加拿大启动“社会2.0”系统的升级:从养老金现收现付制转向“代际贡献账户”、从住房私有制主导向“代际共享产权+模块化住宅”转型、从医疗延长寿命转向“健康寿命最大化”等等诸多变革,而最大风险在于:当承载社会记忆的一代人离去,加拿大可能陷入“集体身份认知障碍”,如何在数字原住民时代重建国家叙事,保持民众的国家认同或将是比经济转型更困难、更严峻的挑战。  

“特朗普衰退”要来了 加拿大怎么办?

七天记者 颜宏 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白宫的官网跟拜登时期的完全不同,不再是政策发布或活动新闻,而是成了特朗普的光荣榜:几乎每天都是特朗普“赢”的新闻,题目都是如《美国的黄金时代来了》《史上最透明的政府》《在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我们永远不会厌倦胜利》《周一清晨的胜利》《特朗普总统又让政府为你工作了》《特朗普总统正在释放美国的能量》、《特朗普总统以实力引领和平》、《总统历史性演讲让民众着迷》……而集大成者则是在3月10日发布的这篇《50天50赢:特朗普总统为美国人兑现承诺》。 美国白宫官网的文章 这篇新闻稿详细记述了在特朗普总统的领导下,美国人民如何在非法移民、边境、关税、芬太尼危机等五十个问题上“大赢特赢”。其实不仅是白宫官网,包括副总统万斯、各内阁部长、政府高官、共和党议员,几乎人人都在竞争谁最会夸赞特朗普的赛道上内卷着,就连特朗普住所所在的佛罗里达州还于3月18日晚上在迈阿密举行了一场大型无人机表演,成百上千架的无人机构成特朗普的形象,在空中随着《Y.M.C.A.》的音乐跳起了特朗普特色的舞蹈。无人机组成的字幕显示“新的黄金时代”“世界上最好的交易者”“世界上最好的和平缔造者”“史无前例的总统”“释放人质的总统”“保卫自由的总统”……最后组成一个地球仪画面,上面写着:感谢您,特朗普总统。 在迈阿密举行的夸赞特朗普的无人机表演 与此同时,包括美国最大三个贸易伙伴的加拿大、中国、墨西哥,还是美国的长期传统盟友——欧洲都在和美国打贸易战,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之中。各种国际机构都在警告特朗普带来的风险,而一些4个多月前因为特朗普创造历史的再次当选而欢呼雀跃的人们也感到幻灭,从商界、学术界到普通选民,美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声音谴责特朗普发动的贸易战和对加拿大征收关税。 特朗普衰退 上周,耶鲁大学管理学教授Jeffrey Sonnenfeld组织了一场包括多家美国大公司负责人出席的峰会。大家纷纷表示,特朗普当选后弥漫的乐观展望已经荡然无存,原本以为的特朗普宣扬的放松监管、减税等“亲增长、亲商业”政策没看到,“保护主义政府的负面措施”却层出不穷: 不管不顾加征关税的举措可能导致商业成本上涨、推高通货膨胀、损害消费者信心,继而压制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增长核心的股市遭遇大跌,对利好信息敏感的科技股连日来承受重压; 暴力驱逐非法移民,不仅遭到国际社会的批评,也给劳动力市场增加成本压力; 大幅裁减联邦政府员工,不仅导致失业率上升,还让最基本的政府日常运作陷入困难; …… Sonnenfeld教授就指出,特朗普政府上任以来,一系列以“美国优先”为旗帜的单边主义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商品大幅加征关税,已在私下引起了商界领袖们的强烈不安。这些政策虽然初衷在于保护国内制造业和缩小贸易逆差,但其负面效应正逐步显现,不仅扰乱了国际供应链,也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造成投资者信心动摇。总体来说,特朗普的经济策略更多依赖于煽动性和短视的民粹主义,而非基于长远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的科学判断。他还指出,企业领导人们私下讨论时普遍担忧,如果政策不出现重大逆转,可能会在市场下跌达到20%或以上时迫使他们不得不公开发声,但在目前情况下,企业领导人更倾向于保持沉默,以避免成为特朗普政府或其支持者攻击的目标。 参加这次峰会的约有100位企业的负责人或CEO、60位主要城市的市长和议员,这些人中有60% 的人自称是共和党选民,另40% 自称是民主党选民。不管党派如何,一项会议期间进行的快速调查显示,85% 的受访者反对特朗普征收关税的做法,92% 的受访者担心未来几个月可能出现经济衰退。 其实不仅是与会的人员,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经济界人士也在担心:特朗普的关税等一系列单边主义政策会让美国陷入一场人为制造的衰退——“特朗普衰退”。 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特朗普首个总统任期,由美国知名贸易组织消费科技协会主席加里·夏皮罗(Gary Shapiro)提出。特朗普在2018年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提出对进口到美国的钢铝产品征税时,夏皮罗就认为,如果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的威胁成真,美国经济可能陷入“特朗普衰退”。如今,再度入主白宫的特朗普再次举起“关税大棒”在世界范围内“大杀四方”,让这个担忧越来越成真,各大银行的经济学家要么上调了经济衰退预测,要么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调高后的衰退预期大致在20%—50%之间: 高盛公司经济学家把今后12个月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从15%上调至20%; 摩根大通银行经济学家把今年美国经济衰退风险从年初预期的30%上调至40%; 全球知名资产管理公司Pimco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兼主管认为,美国在2025年陷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已大幅增至约35%,这一数字较去年12月预估的15%翻了一倍有余; 穆迪分析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也将美国陷入衰退的概率从15%上调至35%;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预期,美国通胀水平可能面临2021年以来的最严重局面,经济衰退概率已接近50%。 首当其冲 一般来说,连续两个季度经济产出下降即被认为是衰退。但根据非营利组织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定义,经济衰退是“经济活动的显著下降,影响整个经济体系,并且持续时间超过几个月”。衡量标准包括就业、收入、消费者支出和工业生产等多项指标,经济下行通常伴随着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净就业岗位流失。虽然目前的经济数据尚不足以证明美国经济即将陷入衰退,但美国经济的各项指标确实亮起了“红灯”。 上周,特朗普接受采访时为其关税政策辩护,但拒绝排除经济衰退的可能,称美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而他“讨厌”预测潜在衰退的可能性。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在本周一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承认政府正在制定“强有力的政策”,经济可能会有一些“调整”,但强调美国的基本经济状况“健康”,没有理由陷入衰退,不过他“无法保证”美国经济不会在特朗普任期内出现衰退。特朗普和其政府高官的言行让投资者愈发怀疑,特朗普正以加征关税、削减开支等措施制造一场“不得不经历”的衰退,迫使美联储降息,以期化解债务,让美国经济向“高关税、小联邦政府”政策模式转型。 如果美国经济真的因为特朗普的高关税、单边主义和政策不确定性等激进措施而陷入衰退,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而加拿大作为与美国经济高度一体化的重要贸易伙伴,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甚至也陷入衰退。首先美国经济一旦进入衰退,其进口需求必然大幅减少,这对于出口导向型的加拿大来说,意味着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不少企业将不得不裁员降本,甚至关闭,因为很多行业的大量就业岗位都与与美国的贸易直接或间接相关。加拿大商会最近的一份报告指出,约有 230 万加拿大人从事与美国出口直接相关的工作,而 140 万美国人从事与加拿大出口相关的工作。而研究也指出若美国需求萎缩10%,将直接拖累加拿大GDP增长0.8-1.2个百分点。 其次,美国经济不景气往往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作为与美国金融市场高度联动的国家,加拿大的股市、汇率和资本流动可能都会受到较大冲击。比如美元避险属性增强将导致加元兑美元汇率将从现在的1.36跌破1.45,输入型通胀推高CPI从现在的2.6%推高至5.8%等。投资者信心的下滑还会使得外资撤离,加剧加元贬值,同时企业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加拿大企业可能因此放缓投资步伐,进一步影响就业和整体经济活力。 第三,更为严峻的是,面对美国经济的风险,加拿大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政策方面都没有什么可操作空间。政府层面,自由党的支持率虽然因为换了新党领,并采取针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而有所回升,但依然脆弱。即将提前进行的联邦选举,保守党和自由党谁能笑到最后还未可知,最可怕的后果则是两党谁都无法赢得多数执政,继续以少数政府执政的话将无法团结起来应对特朗普。而在刺激政策方面,目前联邦债务与GDP比率已达到高点,没有更多的借贷空间,如若启动哪怕300亿加元的刺激计划,加拿大的信用评级都可能从AAA降至AA+;而若加拿大央行降息至2%以刺激经济,将加剧本就已经巨大的房地产泡沫,让加拿大的住房可负担性进一步恶化。 总之,2025年北美经济在关税冲击、贸易战摩擦和政策不确定性下,整体面临增长放缓、供应链重构、通胀加剧等多重挑战。加拿大难以独善其身,短期内的动荡与风险无法避免。面对这些外部不确定性,加拿大政府和企业需要迅速调整战略,拓展多元化市场,同时在国内采取有效刺激措施,如消除省内贸易壁垒,以减轻美国经济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  

往返上千公里倾倒污染土:被掩埋的“永恒之毒”

从今年2月中旬开始,位于魁省北部Saguenay地区的Bagotville军事基地有30至60辆重型卡车不断出入。这些卡车每天一大早就在军事基地的门口排队进入,车辆的轰鸣声打破了寂静的黎明。日复一日,这些卡车经过一条供CF-I8飞机起降的跑道来到一片小树林旁边,在这里被装满土壤后,再行驶500多公里来到蒙特利尔北边城市Mascouche的一个垃圾填满场,卸载土壤后返回。如此大费周章,历经近一个月的时间就是为了把8万多吨含有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质PFAS(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重度污染的土壤处理掉。这场看似常规的污染治理行动,却揭开了一个被科学界称为“21世纪最大化学灾难”冰山的一角。 “永恒之毒”的生命绞杀 PFAS是一组包含15000多种人造化学物质的总称,因其碳氟键(C-F键)的极强稳定性,在自然界中难以降解,被称为“永恒污染物”(Polluants éternels),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体和周围环境中积累。而PFAS 一旦进入人体,就很难被排出体外,且能不断在体内积累,造成生理毒性,从而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目前的大量研究发现,与 PFAS 接触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包括妊娠期糖尿病、早产、新生儿先天缺陷、甲状腺疾病、肝脏肾脏损伤、神经毒性、免疫力下降和癌症等。 PFAS导致的部分健康问题 与PFAS相关的疾病 PFAS 物质具有耐油、耐水和低化学反应性(也就是极强的稳定性),被广泛用于防污剂、润滑剂、炊具不粘涂层、纺织品、化妆品、纸张、食品包装、光电、半导体和消防泡沫等产品,也应用于塑料玩具、金属表面涂层、滑雪板、牙线、饮用水等产品中,著名的特氟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美国97%人体血液中检测到PFAS残留,即使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和南极的水体中也检测到这种物质。截至2024年,全球已有超过30万处地点检测到PFAS重度污染,影响至少2亿人口的饮用水安全。“它们像化学界的特洛伊木马,”蒙特利尔工学院教授、水处理专家Benoit Barbeau警告,“即便浓度低至万亿分之一,长期暴露仍可能摧毁整个社区的世代健康。”更可怕的是,PFAS中最常见的两种物质PFOA和PFOS在世界各地都已突破人工屏障(饮用水处理工艺),存在于经处理后的成品饮用水中。 军事基地:PFAS污染的重灾区 面对媒体的询问,联邦国防部承认正在处理来自其军事基地的重度污染土壤。这些土壤中的PFAS 浓度范围从每公斤土壤中含有300 微克到1700 微克之间,大大超过了联邦政府对工业土壤每公斤不超过10微克的建议标准。不过Bagotville军事基地的土壤污染事件绝非孤例,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Borden军事基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Lejeune军事基地,到韩国的美军基地,全球军事设施正成为PFAS污染的核心源头。其背后是长达半个世纪的“灭火泡沫依赖症”——自1960年代起,含PFAS的消防泡沫因其卓越的灭火性能,成为军用机场的标配。 在Bagotville基地,CF-I8战斗机灭火训练持续数十年。每次演练后,数吨含PFAS成分的灭火泡沫渗入土壤,最终侵入地下水系统,污染了距离基地约10公里的Saguenay市的饮用水。2018年检测显示,基地周边土壤中PFAS浓度高达1700微克/千克,是加拿大工业土壤限制标准的170倍。尽管国防部耗资1500万加元建立了临时净水站,对一些社区的饮用水进行临时处理,但附近市镇镇居民饮用水中PFAS的平均含量依然达到每升336纳克,是饮水用安全限值的12.2倍。 这些受污染土壤长途运输至蒙特利尔附近被倾倒,倾倒地点距Mascouche河非常近 Bagotville基地污染土壤的最终归宿是Mascouche的垃圾填埋场,而不是距离45公里之外RSI Environnement污染处理公司,这暴露了加拿大环境治理的系统性缺陷:没有强制性的措施,即使是纳税人供养的军方也会选择最廉价的方式处理污染物,而不顾公众和未来子孙的健康。 Mascouche的垃圾填埋场运营方——Signaterre Environnement 公司的运营总监Samuel Roger宣称使用了“最高安全标准的防渗膜与活性炭过滤”,但水处理专家揭穿了这场生态赌博的真相:其使用的活性炭根本不是为清除PFAS而设计的,成本虽然较低,但吸附效果不足50%,如果要达到处理效果,必须频繁更换滤芯,成本会高到任何机构无法承受。更危险的是,填埋场的防渗膜寿命仅30-50年,而PFAS的毒性可持续数百年。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lixiviat)经过简易处理后排入Mascouche河,这条河流穿过农田后汇入千岛河和圣劳伦斯河,里面含有的PFAS物质不可避免的进入水体中,而这是所有垃圾填埋场都会产生的问题。媒体根据《文件获取法》(Loi sur l’accès aux documents)获得了2023 年 6 月魁省八个垃圾填埋场的分析报告。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这些垃圾填埋场的废水处理系统无法消除所有的污染物,PFAS的含量在被处理后还能达到每升水2000 纳克,是加拿大卫生部规定的饮用水限值的 66 倍。 国家科学研究所 (INRS) 教授、环境污染物专家Maryse Bouchard也表示,这种情况令人担忧。“PFAS 是环境中极其持久的分子。一旦它们污染了水,就会在那里停留很长时间。政府应该出台有效措施确保长期安全,因为这是有毒废物,将造成数百年的威胁。 在军事基地距离不远的RSI Environnement公司则采用1200度高温处理的方式来去除土壤中含有的PFAS物质,而不是简单的填埋。这个公司曾经成功处理了安省Borden军事基地的PFAS污染土壤。该公司也参加了Bagotville污染土壤处理的招标,但联邦国防部最终选择了成本低60%的填埋处理方式。 联邦国防部的文件显示,填埋方式处理污染土壤的每吨成本为150加元,而高温焚化需380加元。面对全国数十个军事基地大量需要处理的污染土壤压力,军方选择“眼不见为净”的短期方案。 该地的魁北克政团(Bloc Québécois)国会议员Mario Simard控诉道:“他们明知PFAS的危害,却选择最廉价的处理方式。”“将受污染的土壤运送数百公里”相当于“把问题掩盖起来,而这个问题必然会再次浮出水面”。 50年的隐藏与监管失效 大名鼎鼎的特氟龙(聚四氟乙烯PTFE))在1938年由美国杜邦公司(DuPont)的化学家Plunkett偶然发现,于1945年被注册的商标。特氟龙抗酸抗碱,几乎不溶于任何溶剂,同时耐高温,可以说是最“油盐不进”的材料。最初,特氟龙被用于曼哈顿工程里接触氟化铀的管道、阀门涂层。1950年代,随着采用特氟龙涂层的不粘锅的发明,特氟龙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而从1946年开始,美国3M公司首次量产特氟龙原料以来,全球累计生产6000万吨PFAS,其中70%未被回收,而3M和杜邦等PFAS生产商隐瞒其毒性研究达50年之久。2001年的内部文件显示,3M的科学家早在1970年代就已发现PFAS导致实验鼠肝脏坏死,但篡改报告继续销售。不仅为了利润隐瞒不报,这些化工巨头还通过产业链的转移,将PFAS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导致这种“永恒污染物”遍布全球,存在于青藏高原的雨水、北极冰盖下的海鱼,存在于你、我,这世界上绝大部分人的体内…… 在这种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全球的时候,政府却或有意或者无意的闭耳塞听,在后知后觉框架下提出的监管措施也落后至少30年。加拿大化学品管理计划(Plan de gestion des … Read more

经济学家取代“网红”总理 自由党和保守党谁更行?

Mark Carney et sa femme sourient.

七天记者 颜宏 自由党新党领卡尼和妻子Diana Fox 上台致谢 今年1月,前联邦总理特鲁多宣布辞去自由党党领职务后,联邦自由党这个已经执政三届、却在一年多来被博励治(Pierre Poilievre)领导的保守党压着打的老牌政党立刻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新党领竞选程序,在经历了法语和英语两场党领候选人的电视辩论后,全国的自由党党员开始投票,最终的投票结果在3月9日晚上6点半,由自由党主席Sachit Mehra宣布,59岁的加拿大央行前行长、经济学家马克·卡尼(Mark Carney)第一轮就以高达85.9%的压倒式得票率当选。这位从未担任过任何民选职务的“政治素人”将接替特鲁多,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位“技术官僚型”总理,并且几乎有五五开的机会完成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带领自由党连续第四次赢得大选胜利,成为未来四年里真正的总理。 卡尼其人 1965年3月16日,卡尼出生在加拿大西北部地区的一个名为史密斯堡(Fort Smith)的小镇。这个仅有2000居民的北极圈边缘小镇,以极寒气候和原住民文化著称。父亲是高中校长,还曾被推选为联邦自由党的地方候选人,母亲为家庭主妇,后重返校园成为一名教师。卡尼6岁时,父亲受聘为阿尔伯塔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举家搬到了埃德蒙顿。 从小在浓重学术氛围家庭中长大的卡尼在1984年考入哈佛大学的本科,这一家的四个孩子中,有三个从加拿大考入哈佛大学,而且都获得了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可见他们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是非常成功的。与很多爱尔兰裔一样,卡尼从小接受天主教教育,梦想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还一度想成为职业冰球队员,擅长门将的位置。但哈佛大学的求学经历成为卡尼人生的转折点,背负助学贷款的卡尼原计划攻读文学与数学,却在经济学家的课堂上被宏观经济学征服,转学经济学,并坦言:“我从加拿大来到哈佛,背负着一大笔助学贷款,而偿还贷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当银行家。” 卡尼曾是哈佛大学校冰球队主力,该球队还夺得过全美冠军。除了学习和打球,卡尼还在学生宿舍做洗碗工赚取零花钱,暑期回埃德蒙顿的一家医院做园艺工人赚钱,还有就是雷打不动不动地去教堂。作为校冰球队的守门员,他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这一特质贯穿其职业生涯,他也在冰球运动与天主教教育的双重熏陶下,逐渐显露出超越地域限制的野心。 1988年经济学学士毕业后,他进入高盛集团,辗转伦敦、东京、纽约等地,担任过政治风险联合主管、新兴债务资本市场执行董事、投资银行业务主管等职务,参与俄罗斯债务危机处理与南非后种族隔离时代的金融市场重建,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系统性风险的敏锐嗅觉。期间,他也不忘学习,先后在1993年和1995年获得牛津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也正是在牛津大学,卡尼遇到了同样学经济、同样打冰球的妻子Diana Fox,两人一起育有4个女儿。 1993-1994年牛津大学冰球队集体照,前排左一为卡尼,左二为前联邦司法部长David Lametti 2003年,卡尼离开高盛,进入加拿大央行,任加拿大央行副行长,并于2004年11月,出任加拿大财政部高级助理副部长。期间,作为加拿大的财政代表出席G7会议、G20会议,以及金融稳定论坛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43岁的卡尼临危受命出任加拿大央行行长,成为G20国家中最年轻的央行掌舵者。嗅到危机风险的他果断将隔夜利率下调50个基点,并首创“有条件承诺”工具,通过口头指引稳定市场预期。这些举措使加拿大成为G7中首个恢复危机前经济水平的国家,且未发生银行倒闭事件。卡尼也因此被各界认为在帮助加拿大避免遭受金融危机的最严重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之后加拿大长期的低利率导致储蓄大幅下降并鼓励借贷和消费,令目前加拿大的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在七国集团中最高,也间接导致了目前的住房问题。 2013年,卡尼接受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邀请,成为英格兰银行318年来首位外籍行长。原本任期在2016年结束,但正赶上英国脱欧的乱局,被劝说留任。他在任期内推动央行现代化改革,引入前瞻性指引政策,并在脱欧公投后紧急降息并重启量化宽松,被《经济学人》誉为“脱欧乱局中唯一的成年人”。然而,他的经济政策亦引发争议:批评者指责他过度宽松导致资产泡沫,误判脱欧冲击致使伦敦金融城地位下滑。 2020年卸任英国央行职务后,卡尼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三次转型——出任联合国气候行动与融资特使,为实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目标而动员公共和私有资金的支持。还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COP26上协助发起了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要求全球金融机构披露碳足迹。在布鲁克菲尔德资产管理公司,他主导万亿美元级的环境、社会和公司(ESG)投资,将气候风险纳入金融决策核心。这种将央行思维嫁接气候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政治生涯铺设了道德制高点。 凭着光鲜的履历,卡尼最早在2012年开始就被包括前保守党总理哈珀(Stephan Harper)和自由党的特鲁多招募,甚至抢着给他财政部长的承诺,但都被卡尼拒绝。最终卡尼在2020年成为特鲁多政府为应对疫情而设立的非正式经济顾问,算是确定了自己的自由党阵营,之后在过去几年里担任特鲁多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后被任命为经济增长工作组的领导人。实际上特鲁多和自由党使尽了浑身解术试图说服卡尼加盟,包括前财政部长Bill Morneau因We Charity丑闻辞职时一度有传言卡尼将接替财长,去年12月方慧兰跟特鲁多闹翻也是因为要给卡尼让位,但特鲁多付出如此巨大的诚意,卡尼却并没有上船,毕竟那时候的民调显示,自由党已经大势已去。 逆风起盘 今年1月6日,特鲁多在民调崩盘与党内压力下宣布辞任自由党领袖。观望多年的卡尼抓住机会,于1月16日宣布竞选联邦自由党党领,并最终以85.9%得票率碾压方慧兰等对手,成为加拿大史上第二位无议会席位的候任总理。 特鲁多和他的继任者卡尼 卡尼的胜选可以说在意料之中。自1月宣布参选后,他在民调中就一路领先,也是四名候选人中筹集竞选资金最多的,并且得到了包括特鲁多本人在内的、自由党内部权力核心的支持。但真正帮到这位没有民选职位经验的“政治素人”的,还得说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回归。特朗普执意对加拿大实施的关税政策以及要“吞并”加拿大的言论激起了加拿大国内的“爱国主义”,令支持率持续下滑的自由党“起死回生”。而卡尼以加拿大国球的冰球比喻强硬回击:“贸易战如冰球,加拿大必胜!”这种“抗美斗士”形象激发民众共鸣,自由党支持率从落后20个百分点逆袭至与保守党持平。而卡尼在和特鲁多交接后要做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要不要在特朗普大打“贸易战”的动荡时期提前举行大选。加拿大法律规定,最迟须在今年10月20日举行第45届联邦众议院选举。目前加拿大议会正处于休会期,将于3月24日复会,卡尼领导的自由党少数政府可能面临反对党的信任投票,从而触发大选。因此,卡尼的最优解就是主动启动大选。媒体已经帮他算过,卡尼可能不会等到国会复会,而是在总督府宣誓就职的同时就提出解散议会,启动选举的要求,最早可能在复活节后的4月28日或者5月5日就进行投票。 那么自由党的“小白”党领卡尼和过去一年多民调领先的保守党党领博励治哪一个更能带领加拿大应对特朗普挑战呢? 加拿大当前的政治格局因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和“吞并”言论而剧烈震荡,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而卡尼和博励治的较量,本质上是技术官僚的国际主义路线与民粹主义的本土主义路线的碰撞。以下从政策能力、选民基础、国际战略等维度分析两者的优劣势: 一、政策能力对比:危机管理者 vs 本土改革者 卡尼:全球视野下的危机应对。作为曾执掌加拿大和英国央行的经济学家,卡尼的核心优势在于国际金融与危机管理经验。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英国脱欧期间展现的决策能力,为其赢得“金融救火队长”的声誉。针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他提出对等关税反制,并计划将关税收入用于补贴受冲击的加拿大工人,同时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以减少对美依赖,还主张创建一个统一的加拿大经济体,以消除国内贸易障碍、提高劳动力流动性、促进商品自由流通,并建设跨省交通基础设施和新的贸易走廊,以及加快大型项目的审批流程,增强国家安全和全球竞争力。尽管缺乏从政经验,但很明显,卡尼带着一份雄心勃勃的“经济复苏计划”:削减中产阶级税负,取消资本利得税上调,计划到2030年将军费提升至北约标准,并简化建筑审批流程以刺激投资;延续其联合国气候特使身份,推动绿色金融政策,计划设立“净零排放基金”,吸引全球资本投资加拿大清洁能源项目;一边对美强硬,一边寻求与墨西哥、南美国家组建“反贸易保护主义联盟”,同时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短板:缺乏民选政治经验,技术官僚的“理性决策”可能被批脱离民生痛点,比如住房危机等。其任职布鲁克菲尔德期间总部从加拿大迁址纽约的争议,也被保守党攻击为“对加拿大忠诚度存疑”。 博励治:本土议题与民粹动员。博励治深耕国内政治20年,擅长将住房负担、通胀压力、医疗资源紧张等民生问题归咎于自由党政策的失败,并提出“取消碳排放税”“削减政府开支”等主张。他通过支持2022年“自由车队”( Freedom Convoy)的抗议活动、抨击疫苗强制令等,巩固了保守派基本盘。然而,其亲特朗普倾向,如支持加密货币,模仿“假新闻”话术等在加拿大爱国情绪高涨背景下成为软肋。 短板:国际谈判经验匮乏,其“加拿大优先”口号被质疑缺乏具体应对贸易战的方案,且坚持取消任何形式的碳排放限制可能损害加拿大在气候议题上的国际声誉。 二、选民基础:精英共识 vs 草根动员 卡尼的选民基础:主要依靠城市精英、环保主义者、经济全球化的受益群体。自由党近期支持率回升(Ipsos民调显示其4年来首次反超保守党)得益于特朗普威胁激发的“团结爱国情绪”。卡尼的“抗美斗士”形象与全球化背景,吸引了对特鲁多失望但恐惧保守党极端化的中间选民。 博励治的根基:以西部能源省份、农村保守派、反建制群体为核心。其民粹话语,如“加拿大坏掉了”曾有效动员了对生活成本不满的选民,但特朗普关税危机削弱了这一叙事。保守党近期被迫调整策略,将口号改为“加拿大优先”,试图淡化亲美标签。 三、国际战略:多边博弈 vs 孤立自保 卡尼的路线:主张强化与欧盟、亚太的贸易关系,利用气候议题争取道德话语权,同时以对等关税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其央行背景和国际人脉,如联合国气候特使身份有助于构建反特朗普联盟。 博励治的路线:更倾向于北美区域保护主义,主张放松环保监管以提振传统能源产业。但其取消碳税的承诺可能激化与欧盟的贸易摩擦,而依赖美国市场的能源出口战略在特朗普关税下显得脆弱。 四、专家评估:短期危机 vs 长期转型 支持卡尼的观点:渥太华大学政治学者Luc … Read more

魁省能源开发野心受阻 工人短缺难题如何解决

Chemin d'accès à la centrale de la Trenche : Travaux à compter ... | Hydro- Québec

七天记者 颜宏 去年12月12日,魁省与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政府宣布达成从丘吉尔瀑布(Churchill Falls)水电大坝购买电力的新协议。该协议除了增加现有丘吉尔瀑布水电站的发电能力外,还包括建设两座新的水电大坝项目,即丘吉尔瀑布二号水电站(Churchill Falls 2)和海鸥岛水电站(Gull Island)。面对这一投资总额高达250亿元、魁省企业已经等待多年的巨大商机,无论是魁省水电公司(Hydro-Québec)还是行业内的企业都面临巨大的人力资源困境:现实中很难找到足够数量的合格员工,这让魁省水电发展的雄心遇到现实的瓶颈。与此同时,美国特朗普对加拿大实施的关税政策可能会导致全国近百万人失业。魁省省长Francois Legault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关税在6个月内持续存在,魁省可能会失去多达10万个工作岗位。如果持续一年,那么可能会有多达16万个岗位不复存在,或许现在是时候考虑如何转行到能源领域了。 得天独厚 众所周知,由于魁省的水资源丰富,其水利发电能力在全球能源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魁省的广袤辖区内有4500条河流及30万处湖泊,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高达200 吉瓦(GW)(1吉瓦等于1000兆瓦),且地形起伏较大,适合修建大型水电站,但目前开发率只有约20%,潜力巨大。根据国际水电协会(IHA)的数据,魁省水电规模若作为单个实体位列全球第四,仅次于中国、巴西和加拿大。而属于政府所有的魁省水电公司成立于1944年4月,在1963年的国有化过程中合并了全省的11家电力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水电生产商之一,其发电量不仅可以满足省内的需求,还可以出口至美国东北部。 除了水利资源丰富外,魁省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季节性降水也给水电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尤其在春季融雪时形成的大量径流,为水电站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尽管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总体来说,全省的年均降水量和冰雪融化后的水量依然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水力发电项目。 位于La Tuque 的Rapide-Blanc水电站 另外,魁省的水电开发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水电大坝选址、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到后续维护和数字化管理,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术和服务体系。该体系不仅为本省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成为加拿大乃至北美地区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柱。就比如位于拉布拉多高原的北美第二大地下水电工程丘吉尔瀑布水电大坝在建成后,由于没有相应的输电基础设施不得不并入魁省电网,与魁省签订长达99年的低价购电协议。 目前魁省水电公司旗下的水电网络覆盖魁北克省30余条河流,形成独特的清洁能源矩阵。总装机容量达37.4 吉瓦,相当于三峡电站的1.7倍,为455万个客户供电;年发电量超过200 亿瓦时(TWh),占加拿大全国水电产量的三分之一;可调节水库库容137亿瓦时,相当于全球电池储能总量的30倍。在长期的运营和发展中,魁省水电公司还形成了6大技术优势,包括: 极地工程学:零下50℃混凝土浇筑技术(Manic–5大坝);冰盖层下隧道施工体系(La Grande -2水电站); 巨型水库群智能调度:跨流域联合调控系统,可实时协调11个水库群的水量分配,径流预测准确率达92%,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超高压输电技术:在魁北克工程师Jean-Jacques Archambault的坚持下,早在1965年就建成了世界首条从魁北克城到蒙特利尔的735 千伏的交流输电网络,一度是全球最高运行电压等级,现在已被中国的1000千伏特高压超过。魁省共有4500公里直流背靠背联网输电系统,向美国东北部输电损耗仅3.7%; 生态化设备系统:鱼类友好涡轮机,可让鱼类的死亡率小于0.5%,减少对生态的负面影响;还有动态生态流量控制系统,实现最小下泄流量自动调节; 数字孪生技术:水电站全生命周期数字建模,故障预测准确率89%;还有无人机群自动巡检系统,可覆盖98%输电线; 混合能源创新:魁省水电公司还拥有一座核电站和一座风能发电站,平抑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并计划建设更多的风电园区。 内外交困 籍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魁省的水电平均成本约为0.03加元/千瓦时,仅为北美天然气发电成本的三分之一,支撑着省内电价低于北美平均水平。以清洁能源水电为主的魁省也成为全球碳排放最低的地区之一,人均年碳排放为4.8吨,低于加拿大平均14.7吨。 拥有如此优厚条件的魁省水电公司近年却频频因停电、供电紧张登上新闻头条,不得不暂停电力出口,甚至在冬季寒流到来时不得不在部分区域限电,并呼吁民众避开用电高峰期。这家拥有62座水电站、供电覆盖全省的国有能源巨头,为何陷入”自家灯火难照本地”的窘境?其实,多重结构性矛盾正冲击着这座水电帝国的根基,包括电力需求增长、基础设施瓶颈、出口压力以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 首先,随着魁省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和能源转型,省内的用电量大幅上升。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整个社会都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转向更清洁的电力。如越来越多的建筑改用电力取暖,电动汽车的普及也增加了电网负担。另外,魁省近年来成功吸引了大量数据中心投资,成为北美乃至全球数据中心选址的重要热点之一。再加上传统铝冶炼以及电动车动力电池工厂项目等高能耗行业的增长,也加大了对电力的需求。 其次是气候变化给魁省的水电带来负面影响。通常魁省的水力发电依赖稳定的降水和冰雪融水,但近年来的极端天气频发在影响水库的储水能力和发电效率。比如2023年的魁省北部冬季少雪、春季多雨、夏季又异常干燥、高温,导致史无前例的山火频繁发生,使得各大水库的水位创造了历史最低纪录。当年魁省水电公司各个大坝的水量减少是自1943 年有编制数据以来最高的,也是水电公司自积累盈余以来的首次重大负面能源冲击。根据水电局的计算,而由于来水量的减少,少发了35亿瓦时电力,相当于2022 年魁省水电公司全年出口的电力或者等于魁北克人一年用电量的20%。水文专家指出,传统融雪补给模式已被打破——冬季降雪减少导致春季径流不足,而夏季极端高温又加剧蒸发量,水电”靠天吃饭”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再次是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瓶颈。尽管魁省水电公司拥有众多成熟的水电站和输电线路,但部分设施已服役多年,面临老化问题。现代化升级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还要求在不影响现有供电稳定性的前提下进行设备更新与改造。如何在保证供电安全的同时顺利完成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是水电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 还有公司的内部治理问题层出不穷,也加剧了系统性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电公司的工作人员数量在增加,效率却在降低,客户满意度在下降。造价65亿加元的Romaine complex延期4年交付,超支22亿加元;智能电表更换项目因技术故障被迫中止,造成3亿加元损失。与此同时,公司员工平均年龄达51岁,未来十年将有40%技术人员退休,人才断档危机迫在眉睫。 未来可期 面对困局,魁北克政府近期出台”能源转型计划”,试图多管齐下破局: 提出2035年能源计划,投资1550-1850亿元新建类似于詹姆斯湾规模的水电工程,增加9000兆瓦(MW)发电量; 重启核电布局:计划投资7.5亿加元翻新仅存的Gentilly-2核电站,打破水电单一依赖; 风电补位:积极探索除水电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等,计划未来十年新增4000兆瓦风电装机,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已启动招标; 电网智能化:投资至少20亿元建设数字化输配系统等。 根据魁北克水电局的规划,为了到2035年前达成发电量翻番的目标,平均每年需3.5万名建筑工人完成整个电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上邱吉尔瀑布水电大坝的扩建项目,仅能源领域的建筑工人缺口就相当可观。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月1日签署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行政令之后就表示,如果关税真的实施,未来数月将有超10万工人面临失业风险。为此政府将启动制造业工人再培训计划,帮助这些人员拥有转战魁省水电公司的水电站建设的技能。实际上,修建水电大坝和水电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协作和多种技术工种。以下是主要工种及其技能要求,按工程阶段分类说明: 一、设计与规划阶段 土木工程师 技能要求: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CAD/BIM建模、抗震设计。 职责:设计大坝主体结构、计算荷载、优化施工方案。 水利工程师 技能要求:水文分析、水资源规划、水工模型模拟(如HEC-RAS)。 … Read more

特朗普引关税混战 胜负几何?

Les drapeaux du Québec, du Canada et des États-Unis sont accrochés au plafond d'une usine.

七天记者 颜宏 2025年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开启仅11天后,签署了一项震动全球的行政命令:对加拿大和墨西哥所有输美商品征收25%关税,并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加征10%关税。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的强势回归,更将在他上个任期达成的加、美、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CUSMA)框架下的三国合作推向悬崖边缘,甚至可能触发1930年大萧条时代“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The Smoot-Hawley Tariff Act)以来最严重的全球贸易战。后在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妥协下,承诺加强边境管控后给了一个月的缓冲期,针对中国的关税则按计划于2月4日开始执行。不过在美国关税政策生效的几分钟后,中国一口气打出五记组合拳予以反制: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对煤炭、液化天然气等8项商品加征15%关税,对原油、大排量汽车等72项商品加征10%关税)、将两家美企(PVH集团、因美纳公司(Illumina, Inc.)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对钨、碲等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在世贸组织起诉以及对谷歌发起反垄断调查。 但无论是中国的反击,还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恳求都没有让特朗普改变主意,还是在30天后宣布从3月4日起对加拿大、墨西哥两国输美商品征收高达25%、“毫无道理”的关税,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再追加10%的关税,与之前已有的25%的关税叠加,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达到45%,随即加拿大、墨西哥、中国都祭出反击措施,一场涉及美国与这前三大贸易伙伴国家超过两万亿美元贸易量的关税混战开打。 这场贸易大混战引发的忧虑直接导致全球股市暴跌,从纽约到伦敦再到东京,股市纷纷下跌,仅在3月3日和4日两天,标普500指数就抹去了3.4万亿美元的特朗普当选后涨幅,被分析人士称为“特朗普式抛售”。尽管特朗普3月4日晚上在美国国会发表的准“国情咨文”中为自己的关税政策辩护称,关税政策是为了保护美国的“灵魂”,让美国再次富有,让美国再次伟大,不仅会给美国带来“数以万亿美元计”的收入,还会让那些大型汽车制造商为了避免关税而计划回到美国建设工厂。但他也承认新征收的高额关税将给美国的经济带来”小扰动”,强调这是为了实现其贸易政策最终承诺的收益,值得一试。而之前的几个小时,特朗普团队中的重要成员——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美国股市收盘几分钟后,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突然释出善意,暗示已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实施的关税,仍有转圜余地,甚至可能最快在3月5日就达成“折中方案”。果然,在5日下午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白宫发言人Karoline Leavitt表示,已经与三大汽车制造商进行了沟通,将为根据美加墨自由贸易协定(USMCA)抵达的车辆提供一个月的关税豁免,以便与美国计划于 4 月 2 日实施的对等关税(Tarifs réciproques)同时生效。之前一直无法与特朗普直接通话的特鲁多也得以与之进行了50分钟的通话,而双方团队还将在下午继续协商。根据美国政治评论员Yasmine Abdelfadeld的说法,特鲁多的强硬反击态度,安省省长福特(Doug Ford)威胁说切断输美电力的言辞,财政部长Dominic LeBlanc表示除非美国取消所有关税,否则不会妥协的态度等等都成为报道的焦点,在美国媒体上不断地反复播放,让美国人觉得加拿大也不是那么好欺负的,这无疑会对美国政府的决策产生微妙的影响。 全面反击 在美国背后插刀对两个邻国征税时,加拿大也宣布从美国东部时间4日凌晨0时1分开始对价值1550亿加元(约合107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首先对价值300亿加元的美国商品征收关税,其余1250亿加元产品的关税将于21天后生效。而即将在几天后卸任的看守总理特鲁多在财政部长勒布朗克(Dominic LeBlanc)、外交部长乔美兰(Mélanie Joly)和公共安全部长麦金迪(David McGuinty)等内阁部长陪同下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首次火力全开,发表了一场非常“直言不讳”的演讲,言语间“明显流露出对特朗普的愤怒”。 特鲁多首先回忆了自己与特朗普作为两个邻国首脑共事的八年里,做了许多大事,签署了一项历史性协议(指加美墨自由贸易协定),为两国创造了创纪录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感慨自己一度与特朗普亲密无间、共商国是,现在本应共同努力,确保北美人民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的世界中实现更大程度的繁荣。但令人惋惜的是,特朗普致力于发动一场“史上最愚蠢的贸易战”,同时伤害到美国自己及其盟友。说到激动处的特鲁多质问,加拿大是美国最亲密的伙伴和盟友,可今天,美国却对加拿大发起了贸易战,而与此同时,他们却在谈论与俄罗斯积极合作,去安抚普京这么一个撒谎成性、残暴嗜杀的独裁者,这说得通吗?! 特鲁多还借此次演讲,明确指出特朗普提出的征收关税的理由——边境存在的贩毒活动和从加拿大前往美国的非法移民——是站不住脚的,特朗普的真正目标是削弱加拿大经济,以实现吞并加拿大的计划。但特朗普希望看到加拿大的经济彻底崩溃,以便能轻易“吞并”加拿大的计划永远不会实现,“我们永远不会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 除了联邦层面外,加拿大各个省份也纷纷行动起来,实施各种反击行动。作为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安大略省,也是对美出口额最大的省,2023年与美国各州双向贸易总额为4930亿加元,是美国17个州的第一大进口来源,主要输美产品包括能源、机动车及零部件等。这次反击战中,安省也是最坚决、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除了和其他省一样下架加来自美国的含酒精产品外,还撕毁了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星链(Starlink)公司达成的在安大略省北部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的1亿美元协议,全面禁止美国公司参与政府采购。省长福特(Doug Ford)接受CNN、NBC等美国媒体采访时直接向美国人喊话:作为对关税的回应,安大略省将考虑停止向美国供应镍和电力,并鼓励其他省份效仿学习。 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也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反制美国关税的措施,包括给受到关税影响的企业提供快速的贷款支持,以解决他们的现金流问题;禁止美国公司参加每年2亿元的政府合同;与相关企业协商对出口美国的电力和铝制品征收对等关税等。 美国是加拿大电力的主要客户,除得克萨斯州外,美国所有电网都与加拿大各省互联。纽约州、密歇根州、马塞诸塞州、明尼苏达州等是安省、魁省电力出口的主要客户。根据加拿大能源监管局的数据,加拿大去年对美国的电力出口收入超过5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魁北克和安大略省位居所有省份之首。 此外,加拿大也是美国最大的钢铁、铝和铀的外国供应国,其中美国市场上67%的铝制品来自魁北克,并拥有美国国家安全所急需和投资的34种关键矿产和金属。 美国的新一轮关税实施后,中国的第二轮反击也如期而至。包括四大要点: 对美国产品加征关税:从3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包括,对鸡肉、小麦、玉米、棉花等商品加征15%关税,并对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等商品加征10%关税。 制裁15家美国公司:中国商务部宣布将15家美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黑名单,涉及船舶设计、人工智能、通信、航空等国防科技领域。包括莱多斯公司(Leidos)、吉布斯和考克斯公司(Gibbs & Cox)、IP Video Market Info等。这些企业即刻被禁止从中国采购民用和军用物项,特殊情况下需向商务部申请许可。 向WTO提起诉讼: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起诉美方,且对美方单边征税破坏两国经贸合作的作法,表达“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反倾销调查和暂停进口:针对美国光纤生产商及(或)出口商,以相关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规避对原产于美国的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反倾销措施展开调查;在进口的美国原木中检出小蠹、天牛等检疫性林木害虫,以及在进口的美国大豆中检出麦角和种衣剂大豆,因此暂停进口美国原木,也暂停美国三家企业大豆输华资质。 墨西哥总统辛鲍姆(Claudia Sheinbaum)当天也表示美国政府的单边决定背离了北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阻碍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的努力。辛鲍姆说,美国对墨西哥加征关税不仅影响在墨西哥经营的企业,还将伤害美墨两国民众,推高美国家庭生活成本,危及两国就业岗位增长,“这场争端没有赢家!”但墨西哥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将在3月9日中午12点正式宣布针对美国的具体关税和非关税反制措施。 特朗普真能赢吗? 特朗普此次关税政策的核心逻辑并非单纯贸易保护,而是延续其“内病外治”的思路,既美国国内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通过外部力量来解决。不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关税往往是国家冲突的前奏。比如大萧条时代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就是最好的例证。面对大萧条,美国试图用关税保护本国产业,结果却引发全球贸易战,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崩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 加征关税的逻辑表面上是保护本国产业,实则是一场零和游戏。直接导致产品成本上升,削弱企业竞争力,最终损害经济的长期增长。就比如拜登政府对中国电动车、芯片和钢铁产品加征的关税,这些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美国消费者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中国企业则加速向东南亚和欧洲市场扩张。再比如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也曾对加拿大、中国等发动关税战,四年后的结果又如何?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没有显著缩小,美国制造业回流的速度也远远跟不上供应链外移的步伐,而美国农民、制造商和消费者都为此付出了代价。 就连“股神”巴菲特都罕见地公开发声反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他表示关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战争行为”,可能会引发通胀并伤害消费者。作为特朗普左膀右臂的马斯克也曾经说过:“任何阻碍自由贸易或扭曲市场的行为,本质上都是不利的。” 长期以来,全球经济建立在高度互联互依的基础之上。如今,特朗普政府的高关税政策迫使各国重新审视和调整贸易关系,未来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趋势: 供应链区域化: 随着关税壁垒的加剧,跨国企业将更多地考虑将生产和供应链布局在关税较低或同一经济区内,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贸易伙伴多元化: 传统的中美、北美贸易关系可能将受到冲击,各国将加速开拓新的市场,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全球治理机制重塑: … Read more

报税季,哪些变化要知道?

Quebec gives taxpayers an extra month to file return | Advisor.ca

七天记者 梓丰 从2月24日开始,加拿大人可在线提交所得税和福利申报表,这意味着一年一度的报税季正式拉开帷幕。加拿大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是维护国家财政体系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机制。根据《所得税法》(Income Tax Act),所有税务居民必需在每年4月30日前提交税务申报。在加拿大,所有有收入的个人和企业都必须按照《所得税法》等相关法规进行年度申报。这一规定是法律的强制性要求,无论是全职工作者、兼职人员,还是自雇人士,都必须向加拿大税务局(CRA)报告上一年度的收入情况。报税不仅是履行公民义务的表现,更是政府运行公共事务、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数据来源。 今年又有哪些税务变动可能影响到加拿大人的钱包呢?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还是分为联邦和魁省两个部分: 一、联邦税制变化 税率调整:基本个人免税额(BPA):从2023年的$15,000元提高至$15,705元,收入低于此额度的纳税人无需缴纳联邦税。 税级通胀调整:考虑到通货膨胀,联邦所得税级数将增加2.8%。收入不超过 57,375 元的联邦税为 15%;57,375.01 元至 114,750 元之间为 20.5%;114,750.01 元至 177,882 元之间的为26%;收入在177,882.01 元至 253,414 元之间的税率为 29%;最高税级(收入超$246,752)仍适用33%税率。 新抵免与福利: 多代家庭装修抵免(Multigenerational Home Renovation Tax Credit):为方便多代同住的家庭,装修费用最高可申领$7,500抵免(抵免率15%); 清洁能源设备抵免:安装热泵、太阳能板等设备,可获最高$5,000抵免(抵免率30%); 加拿大牙科福利(CDB):家庭收入低于$90,000的12岁以下儿童,牙科护理补贴最高可达到$650/人。 部分调整: TFSA额度:连续两次上调后,供款限额继续维持在$7,000,总累积额度达$95,000。 注册退休储蓄计划 (RRSP)的限额:从上一年的$31,560提高至$32,490 。 最高退休金收入和缴款:2025 年的年度最高养老金收入 (YMPE) 将为$71,300 ,高于上一年的 $68,500 。 雇员和雇主的加拿大养老金计划的最高缴款额从上一年的 $3,867.50增至每人 $4,034.10。但 2025 年的缴款率保持在 5.95% 不变。 根据联邦税局(CRA)的数据,自雇职业者的 CPP 缴款率仍为 11.90%,最高缴款额将为 $8,068.20 … Read more

暴雪埋城 市政失能,暴风雪后一周蒙特利尔除雪进度才刚过半

七天记者 颜宏 蒙特利尔在上周不到48小时之内遭遇了两场冬季暴风雪的袭击,前一场降雪给蒙特利尔留下了厚达35厘米的雪被。在后一场降雪来临之前的短暂时间里,市政府的除雪团队只清理了主要交通干线的积雪,占全部道路网络的10%,而从周六晚上到周日一天的降雪再次超过40厘米,并且伴随着风吹雪,不仅让积雪厚薄不一,还严重影响能见度,导致道路上车祸频发,并有超过100架进出蒙特利尔的航班被取消或延误。 连续两次大降雪给蒙特利尔带来了平均74厘米的积雪,是1954年以来首见,相当于整个冬天降雪量的4成。如此巨大的积雪量让除雪作业压力山大,但蒙特利尔市政府信心满满地表示,完成除雪任务大约只需要8天时间,也就是在2月25日完成。如今25日已过,蒙特利尔的除雪任务却只完成了一半,而且各个行政区的进度不一样,有的行政区差不多全部完成,行人和车辆可以顺畅的通行,如Lachine区;还有的行政区连一半都不到,出个门都要跨越人行道上的雪山,如Ahuntsic-Cartierville区。原定8天完成的除雪任务已经被迫延期至3月3日,引发大规模的民众吐槽,反对党的批评。一场大雪就能让作为加拿大第二大城市的蒙特利尔陷入交通堵塞、出行困难的境地,而且持续一个星期都得不到改善,着实让人费解。其实不止是降雪,每次遇到暴雨、洪水、山火、甚至水管爆裂这样的灾难,蒙特利尔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都显得不尽人意,备受诟病。而且不仅是蒙特利尔,许多城市都如此,折射出北美城市公共服务的系统性困境:预算膨胀与效率衰退的悖论、气候变化压力下的治理失能,以及公共部门现代化转型的滞后。 历史演进 蒙特利尔作为加拿大年均降雪量最大(约210厘米)的城市之一,市政的除雪体系经历了百多年的变迁。在1910年之前,市政府不管除雪任务,每个居民清扫自家门前以及一小段街道的积雪,但每家每户清扫的情况都不一样,每次降雪过后,街道上都是一片狼籍,到处是雪堆。因此从1910年开始,蒙特利尔市政府开始承担清扫积雪的工作。在机械化的初期,除雪工作主要依靠人力和动物。那时,除雪作业主要由街头工人手工铲雪,或由马车牵引简易的铲雪工具进行。面对漫天大雪,工人们顶着寒风在街头用铁锹、雪铲等工具人力铲雪,方法虽然简单,但效率极低,且受限于劳动力成本和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需求。每次暴雪来袭时,整个城市往往陷入瘫痪状态。到了1925年,蒙特利尔才出现了第一台吹雪机,发明这台吹雪机的是一名叫Arthur Sicard的商人,作为奶牛场的业主,他的工作之一是到各家各户送牛奶,而他发明的初衷是为了在降雪后更方便地在街上行走,以便准时给客户送去牛奶。2年后,蒙特利尔的Outremont区购买了他发明的第一台吹雪机,10年后,他发明的吹雪机已经卖到了全世界。 20世纪初的马拉扫雪机 Sicard发明的吹雪机 二战结束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城市除雪装备逐步现代化,铲雪车、扫雪机、吹雪车等开始在城市街道上普及。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市政开始引入首批柴油动力铲雪车,效率提升至每小时可清理5公里道路。 进入80年代后,开始普及液压升降推雪板、盐砂混合喷洒系统,引入气象预警联动机制,实现“雪停后4-8小时主干道通车和人性道通行”。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计算机技术、GPS定位及无线通信的发展,包括蒙特利尔在内的北美大城市开始将信息技术引入除雪作业。各地市政部门建立了中央调度系统,利用卫星和传感器实时监测天气和路况,自动调整除雪车辆的出动路线和作业时间。数字化系统不仅使得除雪任务分配更加科学,还通过数据分析帮助决策者预测极端天气下的作业需求,从而提前部署设备和人力。 通常来说,只有在降雪超过2.5厘米才会出动除雪作业,一般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降雪后,小型和大型的推雪机出动,把人行道和街道上的雪推开,清理出通路,雪会被堆在路边等待运走。如果降雪量大,堆在路边的积雪可达一人多高。这一步一般要在降雪后的4到8个小时内完成,整个蒙特利尔辖区内有长达1万公里长的道路交通网络,因此,蒙特利尔的除雪效率在北美主要大城市中算是比较高的。清理的优先顺序基本是主要交通干道、商业街、联通重要或基本民生机构的道路等,最后才是居民区。 第二步才会出动重型的吹雪车和重型卡车把路边的积雪运走。在1980年前,清走的积雪会被直接倾倒入圣劳伦斯河里,随着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提高,掺杂融雪剂、各种垃圾的积雪被禁止不加处理地倒入河中,而是倾倒在固定的堆雪场,融化的积雪也要经过处理后才能进入市政排水管道。 效率下降 随着科技的进步,蒙特利尔除了继续优化机械设备和调度系统外,还开始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除雪作业的预测、自动化调度和实时监控。例如,通过传感器网络和视频监控系统,城市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各路段除雪进度,并利用算法优化除雪车辆的部署等,按理说除雪效率会更高,但普通民众的观感却恰恰相反。蒙特利尔的市政除雪效率不仅没有随着技术和设备的进步而提高,反而大不如以前。常常是降雪结束多天后,积雪还没有被清理干净,或者对面街早就清理干净,而自己的这面却依然大雪堵门。可以说冬天的除雪预算年年见涨,民众的体验却每况愈下。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在2000-2010年,蒙特利尔平均单次暴雪(30厘米)清除时间为72小时;2020-2025年,同等雪量清除时间延长至120小时,效率下降40%;这次暴雪的实际清除效率仅为每天5.3厘米,远低于市政府承诺的9厘米/天。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是客观因素。随着气候暖化,蒙特利尔的降雪量也在增加。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平均降雪210厘米增至2020年以来的280厘米,且短时强降雪,既24小时内降雪超30厘米的频率提高了3倍。气候变化还导致冻融循环加剧,昼夜的温差导致积雪反复融化、冻结,需增加2-3倍的除冰作业,设备损耗率跟着提升50%。 其次是人为因素。根据1997年制定的《除雪承包条例》,全市被划分为22个片区,招标外包,除雪承包商从原来的12家增至37家,协调成本大幅上升;而且37家承包商各自为政,每次降雪后都会因为“片区边界争议”而延缓除雪工作的进行。比如这次暴雪后,有13家公司因“片区边界争议”而延误清雪作业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除了承包商的问题外,有经验的除雪工人数量也严重短缺。全市的持证除雪司机从2000年的5,000人降至2023年的3,200人,且老龄化严重,55岁以上占60%。另外除雪工人工会的多项规定也会降低除雪效率,比如连续作业超8小时就需要强制休息,还需支付3倍工资,导致除雪作业的人力成本激增。 再次就是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除雪设备、堆放场地、规则调整等多个方面。 从上表的数据中可以看到,蒙特利尔的除雪设备数量虽然一直在增加,但使用的年限却越来越长,服役超15年的老旧机械占比达40%,故障率较新设备高3倍。2023年仅除雪设备的维修、维护方面支出就达1.2亿加元,占除雪预算的43%,也挤占了购买新设备的资金。另外,一些承包商为节省费用,降低成本,还会集中采购一些二手除雪设备,如2015年购买过芝加哥淘汰的犁雪车,这些二手设备也经常发生故障。另外,除雪作业中的贪污腐败情况也不罕见,如2022年的审计发现,3家除雪承包商虚报工时,套取市政资金超800万加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路网日益复杂化。现在的道路上除了普通车道,还增加了自行车道、公交专线等分割道路,路口的减速收窄、路面的减速“驴背”等设施使得传统“Z型除雪路线”无法实施,除雪效率下降30%。蒙特利尔市政府设定的堆雪场数量也在减少,从1980年的25处缩减至2023年的8处,单场暴雪需运雪的卡车往返60公里外的郊区雪场,耗时增加4倍。 对比2023年冬天蒙特利尔和多伦多的除雪情况,就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每厘米降雪的除雪成本上,蒙特利尔需要3.85万元,多伦多只需要2.92万元;在除雪时间上,主干道全部清理完毕,蒙特利尔需要48个小时,多伦多只需要36个小时;在市民满意度上,蒙特利尔只有41%的人对市政除雪作业感到满意,多伦多则有67%。多伦多的经验概括来讲不外乎两条,一是整合承包商,只设立5家合作伙伴,沟通更顺畅,效率更高;二是强制设备更新,规定除雪设备服役不能超过10年,减少故障带来的延误。 这次暴雪更是让人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原本在除雪作业各个方面超前的蒙特利尔不仅被别的城市甩下,更让城市居民日渐不满。而蒙特利尔的除雪困境,本质上是工业时代的城市治理体系与气候危机现实的碰撞。当“74厘米暴雪”成为新常态,唯有将除雪系统升级为气候适应型基础设施,方能破解效率衰退的死结。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打破利益藩篱,重构公共服务的价值逻辑,但Valérie Plante的政府能做到吗?

新美国霸权时代,加拿大如何定位?

七天记者 颜宏 2022年2月24日,被美西方肆无忌惮地扩张逼到墙角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命令俄武装力量进入乌克兰的顿巴斯地区维护当地和平,开展“特别军事行动”,拉开了持续至今的二战以来欧洲地区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1090天之后,也就是在这场改变世界的地缘政治冲突即将3周年时,美国新上任的商人总统特朗普为了达成自己上任后百天内让俄乌停火的目标,正强势主导和谈进程。2月17日,撇开为了美国利益浴血奋战多年的乌克兰和不惜承受各种损失的欧洲盟友,特朗普直接与普京进行了长达90分钟的“破冰”电话;2月18日,俄美外长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了迄今为止关于结束俄乌冲突的最高级别会谈,乌克兰和欧洲盟友们则被“晾”在一边。这是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俄首次就乌克兰问题举行公开双边高层磋商。 此次会谈由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Sergueï Lavrov)、总统助理乌沙科夫(Yuri Ushakov)与美国务卿鲁比奥(Marco Rubio)、国家安全顾问华尔兹(Michael Walt)及中东特使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主导。按照鲁比奥的说法,双方长达近4.5个小时的第一轮谈判成果包括四点:修复美俄外交关系、为结束俄乌冲突找到方案、思考美俄在冲突结束后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合作以及确保这些过程以富有成效的方式推进。而为推动后续谈判,双方同意恢复大使馆的人员配置。 在美俄达成四点共识之后,特朗普又对乌克兰补了一刀:指责泽连斯基导致了乌克兰战争的发生,“本可以早些达成协议”来结束战争,还直言不讳地批评泽连斯基的领导能力,称其支持率“已下降到4%”,暗指他应该被“选举”换掉。泽连斯基则指责特朗普发布虚假信息,称特朗普“活在虚假信息之中”。他还重申了对乌克兰被排除在俄美会谈之外的不满。他表示,虽然任何国家都有权与沙特阿拉伯讨论双边问题,但美国直接在沙特与俄罗斯举行会谈,等同于“帮助俄罗斯摆脱了孤立”。 可悲的乌克兰 国际上普遍认为进入21世纪后,改变世界的四件大事分别是2001年的“911事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动荡、2020年开始持续至今的新冠病毒疫情以及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而俄乌冲突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以及长期后果远比其他事件更严重。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大国和新兴国家之间,甚至是欧盟内部国家之间都因这场战争严重撕裂,整个世界地缘政治局势正在重新洗牌,这一变化将对整个世界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影响。 作为交战的双方,俄罗斯和乌克兰自然都蒙受了难以计数的损失,这是任何战争都不可避免的,但作为目前处于下风的乌克兰来说,损失更严重。延宕近3年的冲突已对乌克兰造成全方位、深层次的破坏,其损失远超单纯的军事范畴,涉及人口、经济、领土、社会结构与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崩溃,从“欧洲粮仓”到依赖外来援助输血;领土损失以及基础设施损毁;人口与人才断层;战区地雷遍布,土壤与水源受重金属污染等等。乌克兰在过去三年的冲突中付出了惨重代价,浴血奋战却未能摆脱被动局面,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并不认输,希望能继续扛下去,但美国拜登政府鼓励、推动的战争却不是二进宫的特朗普的菜,他一上任就把结束俄乌冲突视为其“商人式外交”的核心目标,旨在减少资源投入、摆脱战争泥潭,并通过“速战速决”展示其政治能力,还试图借机重塑美俄关系,以集中力量应对亚太战略竞争。因此他毫无心理负担地以出卖乌克兰为筹码,开启与俄罗斯的和平谈判,甚至还要乌克兰为美国买单。乌克兰落到如此境地,既是其自身治理和战略选择错误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暴露了大国争霸下小国命运的无奈。 今年2月12日,美国财政部长Scott Bessen前往乌克兰的基辅,据说是带了一份 “美乌联合开发乌克兰矿产资源”的协议,让泽连斯基签字。但泽连斯基看了协议之后,表示不签。两天后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副总统万斯(J.D. Vance))又拿去了一份差不多的协议。据说只给了泽连斯基五分钟的时间浏览,让他立刻签字确认,泽连斯基再度表示了拒绝。被美国国务院批评说泽连斯基错过了一个好机会。但实际上,据英媒《每日电讯报》披露的一份泄露文件显示,这份日期标记为2025年2月7日、并有“机密”字样的协议草案中提出,美国和乌克兰应成立一个联合投资基金,美其名曰确保“冲突的敌对各方不会从乌克兰的重建中获益”,实际上却是一个把乌克兰吃干抹净的不平等条约。 这份看起来出自私人律所而非美国国务院或商务部的协议名为《协议条款》(Terms And Conditions Agreement),开宗明义就说美国已经为乌克兰提供了大量财政和物质支持,需要用乌克兰的矿产资源来偿还。所以要求拥有对乌克兰未来50%矿产储备的权利、作为债权人享有收益留置权等,也就是说乌克兰要直接把50%的矿产资源开采许可和一般性收益全部转让给美国。另外一半,如果乌克兰向第三方发放许可证的话,那么美国还会得到资源货币化后的财务价值的50%,剩下的所有收入,只要美国人认为有纠纷,可以通过起诉要求优先受偿这部分收入。美国除了拥有购买可出口矿产的优先购买权,还将享有主权豁免权,并几乎完全控制乌克兰的大部分商品和资源经济;美国还拥有制定未来所有许可证和项目的方法、选择标准、条款和条件的专属权利等。 协议草案中还写道,“本协议受纽约法律管辖,不考虑法律冲突原则”。这意味着只要和美国发生纠纷,只要纽约州法院裁定,那么美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执行乌克兰的所有国有资产,用来补偿美国的损失。 另外,草案中虽没有明确规定需要偿还的资金总额,但特朗普已经要求5000亿美元的“赔款”。根据美国官方审计机构截至去年9月的数据,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总额约为1830亿美元。而泽连斯基本月初接受美联社采访时声称,乌克兰实际只收到了约760亿美元,其他的钱“他不知道去了哪儿”。 这份草案的条件之严苛,连最先披露此事的《每日电讯报》也不无震惊地表示,美方开价价码高到令人难以置信,“堪比德国一战战败后签下的凡尔赛和约”,几乎等同于“对乌克兰进行永久性经济殖民”。 可怜的美国盟友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多次宣称“能在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这一承诺成为其外交政策的核心卖点。随着2025年1月就职后支持率波动(约50%),他亟需通过兑现承诺巩固保守派选民基础,尤其是孤立主义倾向的共和党支持者。而特朗普本人非常崇拜普京,多次公开称赞普京“精明”“强势”,因此他倾向于通过与普京直接谈判达成“强权交易”,而非遵循多边机制。这种个人化外交风格驱使他绕过乌克兰与欧洲,单方面推进停火。更可怕的是,特朗普将停火视为提升个人历史地位的关键,给自己设立了一个deadline,也就是最早上任百天时,即4月20日,最晚到2025年5月9日(俄罗斯胜利日)公布最终和平协议,象征性地将停火包装为“美国主导的胜利”。 在特朗普强力主导的美俄谈判、试图以“交易式和平”结束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作为北约和G7成员国,曾给乌克兰提供各种援助的加拿大和其他欧盟盟友一样陷入尴尬,面临角色定位的复杂挑战。 加拿大长期被视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但特朗普单边推进美俄谈判、将欧洲与乌克兰排除在外的做法,迫使加拿大不得不重新评估自身定位。美国防长赫格塞斯明确表示“欧洲安全非美国优先”,并暗示乌克兰领土让步的“现实性”,这直接冲击加拿大作为“跨大西洋安全参与者”的传统角色。加拿大若继续无条件追随美国,可能成为美俄交易的“附带牺牲品”,甚至面临国际信誉危机。若加拿大同欧洲盟友一样反对美国,又可能遭受睚眦必报的特朗普的报复。 加拿大一贯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特朗普政府推动的谈判实质是“强权政治”的回归。例如,美俄在沙特会谈达成的四点共识中,未提及乌克兰主权问题,但俄罗斯却要求乌克兰“中立化”并承认俄占领土。加拿大需在“维护国际法”与“维系美加关系”间寻求平衡,避免陷入道义与利益的两难。 加拿大是北约“增强前沿存在”(eFP)计划的参与者,在拉脱维亚部署了数百名士兵。还与美国和欧洲同步,对俄罗斯发起大量制裁,包括冻结俄罗斯央行资产、限制能源进口等。因此在对待乌克兰的问题上,加拿大还需要与北约盟友和G7国家协调内部立场,防止制裁体系崩解。 总体来看,美国和俄罗斯在沙特进行的对话无疑是当前国际局势中的一大变数,其影响不仅局限于俄乌冲突本身,还将对全球安全、全球贸易与金融市场以及国际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如果这场对话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可能会为长期冲突降温、促进多边谈判、稳定全球经济带来积极信号;反之,如果对话流产或未能落实,局势可能会进入新的僵局或进一步恶化。 加拿大在美俄交易的蝴蝶效应中的角色,需从传统的“跨大西洋纽带维护者”转向更具主动性的“多边协调者”。其核心任务在于:平衡对美关系与价值观承诺、强化与欧洲及中等国家合作、创新对乌支持模式。面对特朗普的“强权交易”,加拿大应避免被动“选边站”,而是通过灵活外交,成为国际秩序“规则捍卫者”与“危机调解者”的复合角色。这一转型不仅关乎乌克兰命运,更将塑造加拿大在新美国霸权时代的世界定位,需要慎而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