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新高 加拿大家庭债务超GDP

七天记者 颜宏 5月23日,加拿大房屋抵押贷款与住房公司CMHC(Canada Mortgage and Housing Corp)发布的最新分析报告显示,加拿大人的家庭债务一直在“不可避免地”上升,超过了全国总体经济规模GDP的107%,是G7国家中家庭债务水平最高的国家,而家庭债务中有大约四分之三来自房贷。随着为对抗通货膨胀而不断提高的利率,以及经济不景气导致的房屋价格下降,降低了许多家庭的财务灵活性,让一些家庭出现了经济风险压力的早期迹象,已经成为加拿大金融系统的关键风险之一。而由于加拿大家庭积累了太多债务,无论发生什么危机,加拿大经济都面临更大的风险。 抵押房屋用于消费 根据CMHC数据,2008年经济衰退期间,家庭债务占据了加拿大总体经济规模的80%,这个比例在2010年上升到了95%,并在2021年超过了100%。与之相比的是美国的家庭债务却从2008年GDP的100%下降到2021年的约75%。由于加拿大人的家庭债务主要来自房贷,如果不解决住房市场的可负担性问题,家庭债务增长的趋势会继续延续下去。 虽然加拿大拥有相对健全的制度框架和审慎的金融监管体系,基本可以确保大多数加拿大借款人能够承受当前升高的抵押贷款利率。但是,在全球经济严重低迷的情况下,加拿大高额的家庭债务将成为一个脆弱环节。RBC Economics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一场迫在眉睫的经济衰退以及预计会在2024年初上升至6.6%的失业率,将导致更多的加拿大人陷入贷款拖欠和破产。 其实加拿大的家庭债务问题由来以久。在二战结束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家庭的消费支出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近年来均维持在70%左右,消费俨然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除了常见的房屋贷款、车辆贷款、信用卡提前消费等外,房屋净值信贷(Home equity line of c credit)也是加拿大人常见的借贷形式。根据多家银行的研究报告,加拿大人房屋净值信贷的使用主要以自我投资为中心,包括房屋装修,更换节能装置,房屋内部翻新等,其次是用于个人消费。具体到比例上,加拿大人房屋信贷的25%用来装修、25%用来购置大型物品如汽车及家俱、28%用来偿还其他债务,亦有22%用来投资。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源于加拿大房屋价格近十几、二十年来持续上升,再加上贷款利息持续多年保持较低水平,促使财务效应(wealth effect)显现。“财富效应”的具体表现就是当房价越升越高时,加拿大人尤其房主们感觉自己越来越富,于是这种“虚拟”的财富可能鼓励他们把真钱大把大把地花在其它方面,促进了消费,增加了就业,也间接推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但这一原本看起来是完美闭环的生活模式被去年的高通胀以及为解决高通胀而采取的加息措施所打断:在高得离谱的利息下,家庭债务正成为一座越来越沉重的大山,令很多人的财务状况捉襟见肘。因为没钱而借钱来应对物价上涨,然而高借贷成本导致最终可能需要为自己所购买的物品支付更多的钱,这无疑会加剧借款人的困境,令他们在财务上陷入恶性循环,一波破产潮正在走来。 节省节省再节省 尽管加拿大央行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已经加了8次息,但也只是遏制住了通胀上升的势头,并没有降下来多少,因为这不仅是加拿大独有的问题,而是有着全球性的大趋势。正如大多数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全球各地的民众正处于一场通货膨胀的“完美风暴”中:以俄乌军事冲突为代表的地缘冲突、原材料价格猛涨、能源价格高企、疫情引发的供应链中断和运输困境、工人薪酬加速上涨和招工缺口难以填补等多重因素叠加,不管各国政府做出何种努力,都不可能短期内改变通货膨胀高昂的现状。在物价高涨的同时,民众的薪资却无法跟上通货膨胀指数,即使各行业都存在人手短缺的问题,但加拿大的工资涨幅在未来一年预计只有3%左右,民众唯一的能做的就是想出各种办法省钱,抵消高物价、高住房成本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生活质量,苟到物价回落和利息降低的那一天。为此不少经济学家给出了不少日常生活的省钱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首先家庭债务的大头就是房屋支出,因此需要对住房方面的支出做出最适合自己情况的省钱计划,想尽办法让自己少付些利息,特别是在利息如此高昂,且央行不排除再加息的大背景下。 对于已经购买住房的人来说,如果你是一个风险厌恶者,那就不妨把浮动利率改为固定利率,在市场波动下保持内心的安静;如果你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最好选择短期的浮动利率,等待降息。但无论何种情况都要找到办法减少利息的支付,比如:增加付款频率,把月付变为双周付、每周付;增加贷款月供;利用贷款银行每年可提前还款额多偿还部分本金等。 对于正在办理贷款、renew贷款或准备买房的人来说,就要和各个大银行联系,做足功课找到利率最低、换银行成本最低的贷款方,而一旦找到就要先锁定利率,大多数银行都有提前120天的锁定优惠。 对于需要租房的人来说,首先要找性价比较高的社区。避开房租较高的区,如Centre-Ville/Île-des-Soeurs,Plateau Mont-Royal,Côte-des-Neiges/Notre-Dame-de-Grâce/Outremont,Verdun等区。通常来说距离市中心越近,房租价格就越高,可适当考虑较远的社区,只要靠近地铁、公交线路,生活一样方便。蒙特利尔房价比较低且移民较多的社区主要有Montréal-Nord,但这个区黑人较多,治安不好,虽然租金全市最低,但不建议华裔去住;其他还有东部的Pointe-aux-Trembles/Rivière-des-Prairies/Montréal-Est,Mercier/Hochelaga-Maisonneuve,Anjou;中部的Villeray–Saint-Michel–Parc-Extension;西部的Pierrefonds-Roxboro/Dollard-des-Ormeaux区等。其次是适当降低舒适要求标准,比如租住较小的房屋,能住4个半就不住5个半,能住1个半就不住3个半;有可能的话与家人同住或者找室友分担房租以及水电网的费用等等。 除了按揭贷款和房租,另一个与住房有关的较大支出是住房维修、改建、庭院美化等工程,在目前各种建筑材料不仅价格高还经常缺货的情况下尤其要精打细算,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工程可适当推后;如果确实需要开工,也要先找好装修师傅,约定好时间,并在开工前把所需材料准备齐全,宁可多买的材料用不完后去退掉,也不要因为材料不足而撂下半路工程。目前魁省的建筑、装修人工急缺,错过档期很难再约或者需要高价预定。如果是些小的维修项目或者庭院美化,完全可以自己学着动手,网上有各种各样教授工具使用、DIY物件甚至装修项目的教学视频,可跟着视频边学边做,既省钱又能获得成就感。 其次是在日常生活上节省。第一不要在食物上浪费,先制定完整的膳食计划,再根据需要购买食物,不要一次买得太多。食物买回来后,要经常整理冰箱,不要遗忘购买的食物。吃的时候也要先吃保质期短的食物,如绿叶蔬菜;后吃保质期长的食物,比如耐储存的胡萝卜、土豆等。 第二根据各个商场的打折信息去购物和去低价超市购物。无论商品价格如何涨,总存在一些低价超市。这些超市大部分的商品要么是食品生产商在每批次产品中的备份产品,要么是距离保质期较近的食品,所以价格比较低廉,比如675克一袋的面包在一般的超市需要4、5元,而在这些超市的价格只有2元一袋,甚至5元三袋;再比如苹果、葡萄、梨等水果常年价格在每磅9毛9或者1.49元之间,对于家有几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来采购可节省不少钱。为了帮助民众找到附近的廉价超市,本地媒体特意为此制作了一份互动地图(网址:https://www.google.com/maps/d/viewer?mid=1XGpl8Pe_E3wNFgW9JiqAyG6gm4wlwd0C&ll=46.90510683179415%2C-73.95677499999998&z=7),由消费者提交知道的廉价超市信息。点击地图上的图标,可显示这些超市的名称、地址、以及谷歌评价,有的还可以直接链接到超市的官网。根据这份地图,蒙特利尔岛上的廉价超市中,口碑最好的是中部的Épicerie solidaire、Distribution Alimentaire Aubut以及东部的Marché Bonanza Lalumière,其次是多家Sami fruits店。 除了去低价超市外,还可以经常逛逛二手商品交易平台,如Facebook的Marketplace、Kijiji、Craigslist等,除了可以淘到一些较新的用品外,还可以把家里不再需要使用的东西转卖,增加一点收入。 另外还要尽量减少能源方面的消耗,比如减少出行,出行时选择公共交通;冬天时暖气开得不要太热,夏天时空调开得不要太低;减少前后院的灯光景观;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等等。

外国干政特别报告出炉:不良媒体捕风捉影 ,诸多指控缺乏证据

七天记者 颜宏 5月23日,前总督、特别报告员约翰斯顿(David Johnston)发布了他的第一份关于外国干预加拿大大选的报告,不建议举行公共调查,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外国政府的干涉影响了选举结果,但要承认存在外国政府的干涉企图,因此采用公开听证会的方式即可。这与几个月来媒体和反对党不断炒作、强调的主题完全不同,本文将详细解读这一对加拿大华人产生严重和长远影响的指控以及该报告的主要结论。 何为外国干涉? 约翰斯顿在报告中试图明确外国干涉的定义以及为什么加拿大容易受到外国干涉?报告指出,根据《加拿大安全情报服务法》(Loi sur le service canadien du renseignement de sécurité)的定义,外国干预是指代表外国政府或实体实施的任何对“对加拿大安全构成威胁”的活动,包括“影响加拿大正在发生的事情;损害加拿大利益的活动;针对个人的或秘密或欺骗性或涉及威胁的活动等。”但在外国干涉的定义中,重要的是要区分外国干涉和外交工作,或外国对加拿大领导人的游说。外国政府或机构与民选领导人建立关系并就某些问题传达本国的观点是正常的,加拿大政府同样在全球其他国家也从事同样的活动,特别是围绕贸易、安全和国防以及环境等主题。但当外国政府或机构的活动变得隐蔽、具有欺骗性或具有威胁性时,就变成了干涉活动,这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灰色地带”。虽然原则上很容易界定外国干涉,但在实践中并不那么容易将其与授权的外交和政治工作区分开来,因此既不能草木皆兵,也不能视而不见。在特别报告员看来,外国干涉最具危害性的活动是破坏加拿大民主制度和进程,因为它会破坏公众对选举过程的信心,而选举过程对于民主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其实这并不是民主国家面对的新问题,早在美国建国前,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就非常担心外国干涉新成立的美国内政,以至于他在 1796 年 9 月的告别演说中将其作为核心警告,并特别强调党派之间过去激烈的斗争与过度的党派偏见会使一个国家更容易受到外国势力的干涉。而加拿大是一个追求多元文化、自由开放的社会,宪政制度是建立在民主、法治、联邦制和尊重少数族裔的基础上,这些基本原则一方面确保了加拿大人的自由和民主的治理体系,另一方面也使相关部门和机构容易受到外国游说团体和个人的操纵。 特别报告员如何开展工作? 约翰斯顿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他最初接到任命时,他本人是赞成对外国干涉进行全面的公开调查的,但在查阅了大量保密文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除保守党党领Pierre Poilievre以外的政党党领交流后改变了看法。为了说明所进行的深入调查研究,约翰斯顿在报告中详细地介绍了其工作任务和过程细节。 今年3月15日他得到联邦政府的特别报告员任命,拥有更广泛的授权,以审查外国干涉是否对2019年和2021年两次联邦大选造成影响,并就如何更好地保护加拿大的民主和保持加拿大人对它的信心给出建议。到了3月21日,联邦政府的工作任务单下达,要求他的工作围绕以下5个方面展开: 评估外国干预对加拿大选举进程和结果的影响; 查看联邦政府在过去以及 2019 年和 2021 年联邦选举中有关外国干涉的信息和行动。包括确定加拿大安全情报局SCRS(Service canadien de renseignement de sécurité)、通讯安全中心CST(Centre de la sécurité des télécommunications)枢密院办公室BCP(Bureau du Conseil privé)、应急处理小组(Protocole publics)等机构在发生重大选举事件意外时的运行和应对;确定相关机构向总理本人、总理办公室以及相关部长传达的信息和解决建议;确定总理和总理办公室、部长、内阁和政府机构为防止或反制选举干预而采取的行动。 审查国会中国家安全委员会和负责监督国家安全和情报活动机构关注的问题,审查民众关注的2019年和2021年大选有关外国干预的相关问题; 审查打击外国干预活动的办法,改善各个部门协同应对,包括制度设计的变化和政府部署手段的协调,以防止选举干涉或与之斗争; 任何其他相关重要事项。 接到任务后,约翰斯顿聘请了 Torys 律师事务所的 Sheila Block 及其团队共同工作。首先他们要求提供有关外国干涉2019 年和 2021 年选举问题的可用公共记录以及政府的回应,于是大量来自SCRS、CST、BCP等机构的文件雪片般涌来。其次,多次听取SCRS、CST等各个安全机构主管以及工作人员的简报,要求其回答相关的问题,并提供相关的文件;第三则是和国家领导人及国会议员访谈,除了保守党领导人Pierre Poilievre拒绝与之交流外,其他的政党领导人如总理特鲁多,新民主党的Jagmeet … Read more

美债危机,玩的就是心跳

七天记者 颜宏 今年1月,美国政府的债务余额又一次触及31.4万亿元的法定上限,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表示可以通过挪动资金等“非常措施”在短时间保证政府的正常运行,维持到今年7月份,给民主和共和两党就新的债务上限谈判留出更多时间。但两党之间的谈判并不顺利,甚至可以是说在顶牛:拜登等民主党人认为,国会应无条件提高债务上限,因为现在的债务,很多都是以前政府累积下来的,国会应按照惯例办事;但以凯文·麦卡锡(Kevin McCarthy)为首的共和党人则坚决要求,政府必须先同意削减开支,然后再谈上限问题。在这期间,焦急的耶伦通过各种渠道警告两党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将引来灾难性的后果。 到了5月1日,压力山大的耶伦公开致信众议院议长麦卡锡等国会领导人,警告美国政府或将最早在6月1日突破债务上限,出现债务违约,比此前预测的日期提早了数个星期。耶伦在信中表示财政部从今年1月起实施的“非常措施”本可以支撑过6月,但在“审阅了最近的联邦税收收据后”不得不得出新的结论,联邦政府将于6月初、最早6月1日无法再履行政府的所有开支义务,除非国会同意提高债务上限,否则美国将出现史上第一次债务违约,留给美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美国真的违约,势必将会引发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可能后果包括但不限于美国股市崩盘,最坏可能要暴跌45%;美国经济陷入衰退,而且是历史性衰退;考虑到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地位,那全球也将遭殃,引发又一次全球金融海啸,美国的国际声誉也将受到损害。 但在美国两党内斗激烈的大背景下,几个月来有关提高债务上限的谈判几乎没有任何进展,尽管在5月9日和5月16日,总统拜登特意把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参议院少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以及众议院少数党领袖哈基姆·杰弗里斯(Hakeem Jeffries)和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等人都请到白宫商讨,但双方的立场仍然处在僵持阶段,尚未出现清晰的推进节奏和方式预期。由于谈判的紧迫性,拜登不得不缩短原定的海外行程,只出席在日本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后就返回国内,不再前往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访问,因为现在对美国总统来说,提高债务上限,是当下压倒一切的大事,这个问题不解决,一切都无从谈起。 债务危机 自1960年以来,美国已经经历了78次债务上限危机,虽然每一次最后都以提高债务上限为最终的解决办法,没有让债务违约发生,但期间的恶斗过程可谓惊心动魄,导致过或长或短的政府停摆,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2011年的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债务上限危机,当时政府债务已经达到上限的14万亿美元,要求国会提高债务上限,而当年在中期选举后夺回众议院的共和党同样要求奥巴马政府削减预算赤字,仅提高债务上限1万亿美元,而不是民主党要求的2.4万亿美元,谈判随之陷入僵局,虽然在最后时刻双方各让一步达成共识,但整个过程令市场对美国政府能否合力解决财政问题产生怀疑,标准普尔因此在当年的8月5日历史上第一次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使美国第一次失去了3A信用评级,直接导致美国的借贷成本上升。其后的第二年,美国债务的借贷成本上升了13亿美元,并在之后数年继续上涨,基本上抵消了当时两党谈判中的一些成本削减措施。 美国的债务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一次?其实美国债务危机根源于其独特的民主制度和预算决策机制,自立国以来政府就一直负债运营。面对打赢独立战争后的负债累累,首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了名为“旋转门计划”的解决办法,即政府发行新纸币取代旧纸币,同时发行国债并要求用新纸币购买,等于自己印钱买自己的债务。之后美国政府的举债就成了惯例,而政府的债务规模也一直随着政府赤字的规模而增长。 美国债务规模提高迅速 美国宪法规定,政府借钱需要获得国会的授权批准,包括决定债务期限、利率和具体用途等。但这种逐笔批准政府借债的做法不仅使国会不堪重负,也使政府的筹资行为失去了灵活性。于是自1917年起国会不断放松政府发债的规定,直至1939年完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国会授予联邦政府一揽子借债的权限,前提条件是不得超过债务总额的最高限额,否则需要得到国会的再次授权批准,这就是沿用至今的债务上限问题。在美国民主制度下,如果联邦政府触及债务上限,新的预算拨款案又得不到国会的批准,政府就会因没钱花而关门,因无法支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而违约。自1939年以来,美国国会曾上调债务上限100多次,平均每9个月提高一次。而这次的债务上限已经达到惊人的31.4万亿美元,债务总量超中、日、德、英四国GDP之和,违约风险越来越大。 美国联邦政府的开支主要分三部分:强制性开支(mandatory spending)、非强制性开支(discretionary spending)和美债利息开支。强制性开支包括社保、医保、学生贷款、联邦雇员和军人退休金等;非强制性开支包括国防、执法、外交、交通、科技、教育、环境、地区发展、住房、失业补助、退伍军人等,其中国防大约占半,强制性开支与非强制性开支相比是大约7:3的比例,前者居多。而达到2021年12月16日美国国会批准的债务上限后,如果没有得到新的债务授权,财政部无法继续举债,连债务利息都付不起,就面临财政破产,届时政府会首先冻结开支,政府停摆,只有紧急法案豁免的安全、国防等部门可获得最低额度的拨款得以继续运作。例如,2018年12月因债务危机引发的政府停摆就导致80万联邦雇员被迫“休假”,因此而延期支付薪水的人更多,严重影响基本民生服务,如申请护照、公共医疗服务、垃圾处理等等。 两党恶斗 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中,联邦政府要钱,必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按照惯例,政府在每年2月第一个星期一向国会提出预算;然后国会众议院与参议院投票通过预算决议案;其后国会众议院与参议院小组委员会“审定”拨款法案;再后面国会众议院与参议院就每个拨款法案进行投票,并弥合分歧;最后才是总统签署拨款法案,预算成为法律开始执行。如果预算案被总统否决还需发回国会重议。如果在当年10月1日之前没有最后通过预算法案,国会必须通过紧急拨款法案(Continuation Resolution),按最低额度维持安全、国防和紧急事务部门的继续运作,直到预算法案通过。现在的美国政府由拜登总统的民主党领导,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兼任,只有众议院议长可算独立的“国会领导人”,而眼下众议院议长却由共和党的麦卡锡担任。相比于前奥巴马时期的国会两党恶斗,这次当选的众议院院长麦卡锡是经过了创下历史记录的4天15轮投票才勉强上任的,是对共和党内极右翼议员作出重大让步之后才当选的。条件之一就是共和党国会党团里任何人提出动议,就可启动众议院院长罢免进程,而不是过去的过半附议才能启动,因此麦卡锡的立场受到共和党极右派的强大牵制,不可能如拜登所愿给出一个干净的、不附带任何附加条件的债务上限授权法案。之前麦卡锡曾提议如果拜登政府承诺在未来10年里美国政府开支削减4.8万亿美元,尤其是学生贷款利息豁免和清洁能源补贴,可以换取共和党同意将债务上限提高1.5万亿美元。这个数额也就够耶伦左支右绌地维持政府运作约一年,也就意味着明年此时,又会围绕这一个问题进行下一番恶斗。 而削减支出对拜登政府来说更是强人所难,无论是强制性开支、非强制性开支还是债务利息,哪个方面都无法削减。不仅不能削减,还需要为各个方面打钱。为了削弱俄罗斯而挑起的俄乌战争需要钱,美国的输血是维持战争继续的主要动力;为围堵中国设立的Quad、AUKUS、IPEF等各方机制也需要钱,总不能让盟友自带干粮往前冲还蒙受来自中国制裁的损失吧?为和中国竞争而承诺的芯片行业、能源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得坚持吧?还有等在美墨边境的数万中南美洲非法移民,再加上高通货膨胀、银行危机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去美元化……可以说美国政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花钱,而开动印钞机随便印钱的时代结束了,两党的恶斗其实也是美国艰难抉择的具体写照。 也许有人会疑惑,美国政府为什么要“自我限制”,不能直接取消掉债务上限呢?主要是因为美国作为手握美元霸权的超级大国,本身并不受到发行美元的外在约束。如果美国政府开支无度、过度举债,将会导致美元贬值、通胀失控,那么其债权信用将受到损害,原有债权人权益也会遭受稀释。美国只有通过“债务上限”这一内控举措,才能维持美国政府的偿付信用,保证美元霸权地位。 总而言之,这场美国债务危机最终可能会像历史上的上百次一样在最后关头解决,但对美国以及全球造成的影响却是长远而深刻的。  

保释宽松,惯犯横行

七天记者 颜宏 过去一段时间,在加拿大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多起嫌疑人处在候审保释期间又犯罪的恶性案件,让很多人开始反思现有的保释制度,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在2022年12月27日,安省第一次独立巡逻的28岁年轻警官Grzegorz Pierzchala遭枪击身亡,其中一名凶手就是获得保释并违反保释条件的Randall McKenzie,而他早在2018年就被禁止终身持枪。这之后,全国13 个省和地区的省长们签署公开信呼吁对《刑法》中的保释制度进行改革,让一些有前科的暴力罪犯没那么容易回到社会上。经过几个月的准备,联邦司法部长拉梅蒂(David Lametti)终于在5月16日向国会提交了有针对性改革保释制度的法案Bill C-48,目的是使被指控涉及严重暴力犯罪、枪支和其他危险武器等的被告更难以获得保释。 越来越宽松的保释 根据现行的法律,被控犯罪的人在被证明有罪之前应被推定为无罪,而从被控罪到审判期间往往间隔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期间就需要给予其保释,只要他们缴纳保释金,并同意一些保释条件,比如不逃跑,按时出庭,禁止接近某人或持枪等,就可以让一些犯罪分子在案件还未通过司法系统审判时不用坐牢,如同自由人一样在社会中流动。 加拿大的保释制度基于英美法系,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其最初目的是为了阻止囚犯逃离监狱并降低监禁成本,只要满足某些条件,英国法院就可以准予被告人以缴纳保释金的方式被保释,而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延续了这一传统。根据《刑法》,只要法官或治安法官有空闲,被告人有权在被捕后24小时内举行保释听证会。而根据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被告人有权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不被剥夺合理的保释权利。所以大部分情况下的保释要求都会得到批准,除非法官有非常令人信服的理由反对保释。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因犯罪而被抓获后的司法流程是这样的:首先,检方向法院提出被告人的具体指控,有些时候还会传召证人在法庭上作证,这名证人通常是处理案件或负责调查的警察;接下来,在检方提出指控后,被告人的律师有机会提供相关证据说服法庭给予保释;双方都提交证据后,如果控辩双方都对保释没有意见,法官基本上会批准被告人的保释要求,直到下一次开庭。结果有两个,一是被无条件释放,即在开庭日期之前,可以没有任何其他规定或限制地离开;另一个是有条件释放,即被告人可以离开,但必须遵守一些规定和限制。如果控辩双方对被告人的保释要求有分歧,需要在法官面前唇枪舌剑一番,最终由法官作出决定,结果也不外乎有三:无条件释放、有条件释放和保释要求被驳回。 在这个过程中,法官考虑的因素包括被告的犯罪记录、庭前涉事的行为、与本司法管辖区的关系以及涉及犯罪的类型。一般情况下,检方会强调被告人掌握资源强大,被保释后可能销毁证据或者威胁证人等,或者强调被告人是惯犯,保释后极可能再犯等。而辩方则会强调比如被告人之前从没有犯罪记录,只是临时起意,没有社会危害;再比如在当地有非常密切的社会关系(比如配偶、子女都在本地)或者保有财产(比如有几处不动产在当地),不会随便逃逸等等。 在司法实践中,检方要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必须证明被告人有现实人身危险性,比如可能潜逃、可能重新犯罪或者妨碍调查进行等。但在白左思潮的影响下,联邦政府在2019年通过了一项保释改革法案 C-75 ,要求法官在决定保释时应特别考虑“原住民被告人”和“属于弱势群体的被告人”的情况,尽可能给予保释,再加上司法系统人手短缺,大量案件积压的大背景,大部分的保释请求都会得到法官的批准。 保释条件形同虚设 具有暴力犯罪的被告人在获得保释时通常需要遵守下列一项或多项条件: 定时向警方报告; 不离开属地管辖范围; 如地址、工作或职业有任何改变,应通知警方; 不得与特定人直接或间接沟通; 不得进入特定的场所; 提交护照; 遵守法院认为确保任何受害人或证人安全所必需的任何其他条件,如佩戴电子镣铐、安全人员跟随监视等; 及符合法院认为适当的其他合理条件。 但在现实中却有很多暴力犯罪嫌疑人根本不拿保释条件当回事。就拿杀死警察的Randall McKenzie来说,他的暴力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早在2018年就被法官判定终身禁止持枪。他在2021年12月因殴打多人,包括一名治安官而被汉密尔顿警方提出多项指控,并在当时被拒绝保释要求。但到了2022年6月,他还是在严格的条件下获得保释。保释条件包括必须佩戴GPS监视器、每周两次向警方报到、与其担保人一起生活以及不得拥有任何武器等。他只有在出现医疗紧急情况时,才能在担保人的陪同下离开住所、与律师会面或参加当地原住民中心推荐的谘询。但在2022年12月27日下午,他却与30岁的Brandi Crystal Lyn Stewart-Sperry一起驾车外出时掉进了沟里,并拨打了911报警电话。接到报警电话的Grzegorz警官开车前来支援,不知为何与这二人发生冲突,被当场射杀,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而死亡。这两名嫌疑人随即驾车逃走,直到晚上才在警方的大范围搜捕下被抓获。 再比如2022年9月4日发生在萨省(Saskatchewan)的持刀杀人案。31岁的Damien Sanderson和30岁的Myles Sanderson兄弟二人在原住民社区Première Nation crie James Smith和临近的Weldon村大开杀戒,在13个地点或蓄意或随机持刀杀死11人,刺伤18人。根据加拿大假释委员会的文件,Sanderson兄弟都是原住民,从小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在一个不稳定并饱受家庭成员虐待的环境下长大。父母在他们8-9岁时便分居,兄弟姐妹被父母“踢来踢去”,经常要在有酗酒、吸毒、暴力等问题的父母家和亲戚家轮流居住。受到家人的忽视、虐待、暴力和滥用药物的影响,Myles在12岁开始喝酒和吸食大麻,14岁开始吸食可卡因,20多岁时开始吸食冰毒,并有与“街头黑帮成员、毒贩、皮条客和出入各种派对的混混”交往的历史,还被诊断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注意力缺失症,具有长期暴力史。他本来一直在监狱里的,但到2018年8月,因为已经服满三分之二刑期,被“法定释放”。但4个月后他的释放令就被取消,因为他不再向假释官报到。从2022年春天开始,他就因为违法假释条件而一直被萨斯喀彻温省警方通缉,但光是通缉令有什么用,并没有警察真正在找他,而他就一直在社会上游荡,直到9月份犯下惊天大罪。 在提交的C-48法案中,重点是建议引入“反向责任”条款,就是说在一些情形下,被告人在等待法庭庭审期间须被拘押,除非其可以向法官证明不需要这样做,也就是说犯罪份子要在法庭上证明为什么自己应该得到保释,而不再是检方要证明他们为什么不能被保释。法案还对《刑法》提出5项具体的修改,包括对涉及武器的严重反复暴力犯罪嫌疑人、或被指控二级谋杀以上严重罪名的嫌疑人建立新的“反向责任”条款;扩大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反向责任,以解决家暴嫌疑人因被撤销罪名而带来的风险;要求法官在作出保释决定时考虑被告的暴力犯罪前科以及其他社区安全问题等。 法案提交后,魁省、安省、卑诗省等省份的总检察长,以及加拿大警察协会等组织都表示欢迎,并呼吁国会尽快通过该法案,但官方反对党保守党则批评该法案对保释制度的改革力度不够,还不够彻底,但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意见,似乎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先睹为快:加拿大发布新版护照

七天记者 梓丰 移民部长Sean Fraser(右2)和家庭部长Karina Gould(左)为新护照揭幕 自2013年以来,联邦政府就一直在开发更现代化、更安全的加拿大护照。经过10年慢悠悠的工作,新版护照在5月1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由联邦移民、难民和公民事务部部长肖恩·弗雷泽(Sean Fraser)和家庭、儿童和社会发展部部长古尔德(Karina Gould)共同揭幕,向公众展现。 新护照的设计保留了深蓝色的封面,但新增了一个新的枫叶轮廓,并将国徽移至左下角,这是过去几十年来加拿大护照第一次改换封面。在护照背面,以8片红枫叶的形式增加了色彩。护照里面共有37页,现有护照中使用的历史上加拿大人图像被替换成了加拿大殖民地符号,以及野生动物和原住民图像。护照持有人个人信息的页面采用聚碳酸酯材料制成,也是目前加拿大纸币使用的材料。这种高强度、耐高温、更有韧性的材料由多层薄膜组成,通过高温和高压密不可分地熔合在一起,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使得造假者在篡改证件时不可避免地破坏页面并留下篡改证据。持有人的个人信息也将采用激光雕刻打印技术,取代以往的喷墨打印,使其更加耐用和安全。护照持有人的照片则要经过防伪光学技术处理,还将增贴一张尺寸较小的照片。 新护照在安全上也做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增加了很多防伪功能。如在个人信息页面上使用热敏墨水制出的红色枫叶图案,当施加手指的体热时图案就会消失;签证页上的野生动物图像会在紫外线照射下出现和消失;护照持有人的照片将在护照上出现三次,其中一张照片以安全全息图的形式出现在枫叶徽章内;护照芯片则被放置在一个透明的塑料页上,这样持有者可轻易地辨别出它是否被动过手脚。 上一次加拿大的护照出现如此大的变动还是在2013年,当年联邦政府决定在护照内增加一枚电子芯片。 新版护照将在老版库存用完后开始发放,预计从今年7月份开始,但由于加拿大服务部的运作和印刷能力的限制,一些加拿大人仍将收到旧版护照。不过部长们强调,目前加拿大人手中的老版护照仍然有效,可使用至有效期结束,更重要的是上一版本的护照仍然安全可靠。而从今年秋季开始,加拿大人将能够足不出户在一个安全的政府网站上在线申请更新护照,并上传必要的文件和护照照片。需要注意的,在线申请只能用于更新已签发的护照,不能用于新护照申请,18岁以下儿童的护照更新也无法在线进行。 Karina Gould表示,据估计,随着2013年发放的首批10年期护照到期,明年护照更新的数量将激增。不过她保证类似去年夏天发生的“护照危机”已经过去,护照服务会回到以往民众期待的水平。 新版不同的护照 护照含金量 2006年创立的亨利护照指数(Henley Passport Index,HPI)根据护照持有人无需签证即可前往的目的地数量来对世界各国护照的易用性进行排序,且每个季度更新一次。在这个排行榜中,加拿大护照长期以来稳居前列,并在过去的三年中稳步上涨。2020年,加拿大免签/落地签国家数量为183个,世界排名第9;2021年排名上升一位至世界第8;2022年,加拿大再次增加一个免签/落地签目的地,升为全球第7。目前加拿大护照可以免签证去到全球185个国家,其中包含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 根据规定,在加拿大出生的公民或已经申请入籍的人都可以申请加拿大护照。在加拿大境外旅游、工作或学习的加拿大公民,都必须携带有效的护照,以此证明国籍与身份。加拿大的护照按年龄可分为成人护照和儿童护照,以16岁为界。未满16岁的是儿童护照,16岁及以上的为成人护照。儿童护照的有效期最长为5年,当孩子满16周岁以后,就可申请成人护照;未满16岁的儿童无需护照可进入美国或通过陆海返回加拿大。成年人的护照有限期分别为5年和10年,费用分别是120元和160元,民众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 如何申请 一般来说,无论是新护照申请还是更新到期的护照,都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所以请先规划好自己的旅行行程。如果出境日期大于30天,可邮寄申请或亲自去就近的加拿大服务处(Service Canada)或加拿大护照中心(Passport Canada)申领护照。如果出境日期临近且小于20天,最好亲自去加拿大服务处或护照中心,一般能够在2周内顺利拿到护照。此外,很多申请中心也有提供收费的加急服务。如果已有护照,申请更新时需要上缴并注销现有护照,已注销的护照将无法再次使用。 申请护照的材料包括: 英语或法语填写的护照申请表; 过去5年内签发的有效的加拿大护照或者其他旅行证件; 公民身份证明,包括公民卡或加拿大出生证明; 身份证件,需出示至少1份由加拿大联邦政府、省市政府签发,带有照片的身份证明文件,如医疗卡、驾照等;身份证明上的姓名必和申请护照的申请人的姓名相同,并且有本人签名; 护照照片:6个月内拍摄符合规格的护照照片,黑白或彩色都均可,照片后面需印有或手写照相馆的名称、地址和拍摄日期,其中一张照片后需有本人签名。 需要注意的是,首次申请护照时需要申请人找到一位担保人(Guarantor)和两位推荐人(References)。担保人要求是年满18周岁的加拿大公民,能用英语或法语交流;必须认识护照申请人2年及以上;能被护照审核项目联系到并证明申请人的身份;担保人本身需持有5或10年的未过期的加拿大护照。推荐人的要求则相对简单,只需要认识申请人2年及以上,非亲属,非担保人,年满18周岁,居住在加拿大并能被联系到。 担保人和推荐人最好都不要选择家人担任,且其需随时准备接受加拿大服务处或加拿大护照中心致电询问,所以应保持电话畅通。 相比较而言,已经拥有护照到期更新的要求相对简单。由于加拿大护照申请大量积压,Service Canada启用了新的程序,申请者不再需要担保人或递交如公民身份证明或带照片的ID证件等原件,只需要提交两张照片、两名推荐人的信息、填好的表格以及申请费即可。从2022年3月31日开始,只要护照是在过去15年之内颁发的,处于海内外的加拿大人都可以使用这种简化手续来更新即将到期的护照。

加中外交战升级

七天记者 颜宏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对加拿大抱有特殊的好感,这一方面是源于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在中国最艰苦的抗战时期对中国普通民众的无私帮助和舍身救助,另一方面也源于奉行独立外交的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率先与中国建交,使加拿大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但这一累积了八十多年的好感自2018年12月1日,加拿大应美国的要求扣留了当时在温哥华转机的现华为轮值董事长、创始人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之后就开始一路下行。原以为过去几年来,加拿大政客抹黑中国是新冠病毒疫情的发源地;经常批评中国的抗疫政策;在国家议会层面通过中国政府在新疆实施“种族灭绝”的动议;呼吁抵制北京冬奥会;炒作中国干涉加拿大2019年、2021年两次联邦层面选举;爆出中国在加拿大设立多个“秘密警察局”等已经让加中关系降到了谷底,没想到两国的关系居然螺旋式下降至黑洞,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居然到了互相驱逐外交官的地步。 一盘大棋 从加中关系交恶以来,加拿大最大的日报、保守派大本营的英文报纸《环球邮报》(Global and Mail)和其旗下环球新闻(Global News)网对中国充满敌意,报道的内容几乎全是负面的,从香港的暴乱到新冠病毒疫情;从芬太尼到中国对所谓民主人士的压制;再到华为、台湾、南海、西藏、新疆等等一系列西方媒体炮制的涉华议题上指责、批判和抹黑中国。去年以来,更是根据一些所谓的加拿大安全情报局(Canadian Security Intelligence Service,CSIS)的秘密文件或匿名消息人士的说法不断炒作中国干涉加拿大最近两次大选。这些报道称中国采取了一种复杂的策略来寻求加拿大少数派自由党政府的回归,并在2021年联邦大选中击败被认为对北京不友好的保守党政客。这种策略包括散步虚假信息、向特定候选人捐款、利用领事馆和雇用在加中国留学生担任义工帮助某些自由党候选人……报道中列出的这一项项方法既不复杂也不新鲜,更像是把美加政客过去对“中国干预”的指责直接抄过来了。 经过一篇又一篇有关中国干涉加拿大大选的爆料文章做为铺垫,但又不指出具体的个人从而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下,吊足了民众胃口的《环球邮报》终于在3月份点名受多伦多领事馆帮助而当选的华裔议员是自由党的董晗鹏(Han Dong)。称据CSIS知情人士透露,董晗鹏曾于2021年2月私下与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韩涛会面,建议北京应延迟释放两名加拿大人——前外交官康明凯(Michael Kovrig)和商人Michale Spavor。这名情报人士还说是董晗鹏主动与韩涛讨论此事,说如果北京释放这两人,将令加拿大最大反对党保守党受益,这个逻辑很令人迷惑。董晗鹏随后承认确实有与韩涛会面,但不是他主动,也否认建议北京延迟释放两人,恰恰相反是呼吁中方立刻释放这两人,相关指控是对他的诽谤。总理办公室则回应称并不知道董晗鹏曾与韩涛会面,也没有要求董晗鹏担当两国外交事物的沟通角色。面对来自各方的重压,董晗鹏在报道发布几个小时后自己宣布退出自由党党团,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行使职责。到了4月21日,董晗鹏正式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针对《环球新闻》发表的一系列涉及他本人的虚假、恶意、不负责任和诽谤性的报道要求赔偿1500万加元。 5月1日,一直炒作中国干涉主题的《环球邮报》再次援引一份标注日期为“2021年7月20日”的CSIS绝密文件和一名匿名的国家安全消息来源报道称,因为不满保守党国会议员庄文浩(Michael Chong)多次批评中国人权的纪录,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的外交官赵巍参与收集有关庄文浩及其在香港家人的信息,目的可能是“杀鸡儆猴”,但是CSIS从未告诉庄文浩有关这些威胁。因多年来一直反华而受到中国制裁的庄文浩看到后立刻如打了鸡血般兴奋,火力全开地批评自由党政府没有在两年前告知他这一情况;第二天又要求众议院议长允许众议院作出相应针对性决定;在5月4日国会辩论环节他愤怒地质问外交部长乔美兰(Melanie Joly)为何还不驱逐这名外交官,乔美兰表示已经就此事通过外交部副部长召见了中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指出加拿大不会容忍任何形式的外国干涉。面对反对党日复一日的施压和媒体炒作激起的民愤,执政的自由党少数政府最终迫于压力,于5月8日宣布经过慎重考虑所有相关因素后,决定将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总领事馆领事赵巍认定为“不受欢迎人物”(persona non grata),限期离境。几个小时后,中国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宣布将加拿大驻上海总领馆领事甄逸慧(Jennifer Lynn Lalonde)同样列为“不受欢迎的人”,限令她在5月13日前离境。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汪文斌严厉表示,中国驻加使领馆及外交领事人员始终遵守有关国际公约和加当地法律法规,依法履职。加政府基于谎言,采取严重损害中国外交领事人员合法权益的错误举动,中方绝不接受。中方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奉劝加方立即停止无理挑衅,如加方不听劝告,肆意妄为,中方必将坚决有力回击,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必须由加方承担。随后特鲁多回应称“不会被吓到”,将继续做任何必要的事情,保护加拿大人免受外国干涉。 所有这些可能是保守党下的一盘大棋,因为涉华议题,是目前几个反对党最有可能达成共识的领域,同时又是特鲁多的自由党最被动、最容易被找到破绽的方面。 地缘政治 其实这场加中之间的外交战只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围堵中国的一个环节而已。早在今年2月22日接受CNN采访时,外交部长乔美兰就明确给中国定性为“一个越来越具有破坏性的大国。”还称加拿大“将在该挑战中国的时候挑战中国,在需要与中国合作时与中国合作。”听着是不是很耳熟?她的话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话如出一辙,意味着加拿大唯美国马首是瞻,在反华的道路上充当马前卒。 作为一个只有150多年历史的国家,加拿大一开始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外交事务由英国处理;自二战前后,邻居美国崛起为新的超级大国,加拿大又成为美国的小弟,受到美国的庇护,除了少数几个领导人,如小特鲁多的父亲老特鲁多,加拿大在国际问题上基本上对美国惟命是从,向来缺乏以独立的立场和准则处理国际事务的经验。比如在美国一方面打击华为,另一方面为中美贸易谈判增加筹码的孟晚舟事件中,美国法院在2018年8月22日签发逮捕令后向包括加拿大在内的10多个国家发布了协助逮捕要求,到孟晚舟在温哥华被拦下前的3个多月里,孟晚舟曾到过其中6个同样与美国有引渡条约的国家,但没有国家愿意淌这趟混水,最后只有加拿大拿出实际行动,在美国特工的协助下,由加拿大皇家骑警、联邦边境服务署、FBI及美国司法部共同制定了逮捕计划。如果说开始时,没有多少执政经验的特鲁多政府低估了应美国要求逮捕孟晚舟带来的严重后果还情有可原,但之后政治幼稚的特鲁多政府不仅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学会四两拨千斤、滑溜不粘手夹在两个“争斗中的大象”之间的外交谋略,而是选择了大国竞争中最忌讳的选边站策略,更加紧密地绑定在美国的战车上,充当美国的打手。 党争外溢 加拿大内部的党派斗争正日趋激烈。2015年凭着超群个人魅力第一次当选的小特鲁多可谓风光无限,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但四年执政下来却因为各种“骚操作”而被选民嫌弃,2019年的大选只获得了33.1%选民的支持,少于保守党33.4%的支持率,但由于自由党的选票比较集中,最终获得了157个席位,获得了组阁的权利,而保守党只获得121个席位,只能屈居官方反对党。这种以不过半的席位、少数党执政的情形是对执政党政治智慧的一种考验,是选民用选票告诉自由党,再给你一次机会,但不能信马由缰。心有不甘的特鲁多政府一直思量着卷土重来,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给他带来了机会。凭借着危机时刻执政党的天然优势,经过充分准备、选择对自己最有利在选前民调中大幅领先的时机下手,但主动发动大选的自由党在2021的大选中不仅没有达成多数党执政的目的,获得的选票和席位几乎和上届选举结果一样,还在竞选过程中民意支持率一波三折,一度要做最终失去执政权、沦为在野党的准备,如果不是自由党在疫情中表现得还算中规中矩,死亡率和疫苗接种率等关键指标都过得去,同时对手保守党太弱以及保守党执政的阿尔伯塔省疫情“爆雷”,再加上意外发生在英语辩论期间针对魁北克省的歧视等问题,自由党未必能笑到最后。自由党之所以还在台上,只是因为历史上轮流执政的保守党太弱,因价值观定位问题内斗不已,纷争不断,无法凝聚起力量,战斗力太弱。但这种情况在保守党党领候选人Pierre Poilievre以毫无争议的压倒性胜利成为新一任党领后完全改变了。 无论是从年龄、从政经历、个人生活以及政治主张,Pierre Poilievre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政客。他自认为比前党领欧图“更蓝更右”,每当前保守党党领在某个问题上模棱两可或表现出中间派倾向时,他就会咆哮出“深蓝”(红色保守派)保守党员们想听的话。也正因为经常发表尖锐、极端甚至导致民众分裂的言论而被誉为是保守党的“攻击狗”(attack dog)。同时他的英法语流利,思维敏捷,反应迅速,逻辑清晰,特别善于用数据说话,在国会辩论环节经常能把对手逼得语无伦次、甚至顾左右而言他,可以说是特鲁多自2015年当选以来最厉害的对手。他不仅颜值和特鲁多相当,也是国会议员中为数不多的非常善于利用社交媒体的政客。他的当选不仅团结了现有的保守党人,还给保守党带来了近40万的新党员,是之前所有党员人数的两倍,而大部分是因为Pierre Poilievre的个人因素而选择加入保守党的,保守党获得的政治捐款数量也力压其他所有政党包括执政的自由党,不仅捐款人数最多,平均每人捐款额也最高,给自由党施加的压力也更大。 面对加拿大国内的诸多问题,无论是经济恢复必须解决的全国性劳动力人手短缺,居高不下的政府债务,还是令人忧虑的通货膨胀、住房危机等,其实保守党和自由党一样一筹莫展,拿不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能做的就只能转移矛盾,甩锅外部力量,而中国恰好就是最佳目标,既能批评执政党,收买选民,还不需要承担什么后果。 当前的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新冠病毒疫情、俄乌战争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加速了大国兴衰、文明兴衰的转换进程。纵观历史,大的文明往往要有大国来代表与承载,大国兴衰与文明兴衰也往往相互伴随、互为表里。目前的中、美就处于这样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者愈兴,衰者愈衰,目光短浅的加拿大政客选择站在美国一边,拿国家的前途和民众的福祉赌自己的政治前程,其自私自利可见一斑。  

查尔斯三世加冕礼看点

七天记者 梓丰 去年9月8日下午13点20分,96岁的英国女王、加拿大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走完了传奇的一生,让英国,也让所有尊她为国家元首的英联邦国家失去了精神支柱。随后她与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的长子、已经73岁的世界待位时间最久的王储查尔斯继位成为新国王,因为英国历史上曾有过两位发音相近名叫查理的国王,他自己也认可,就被尊为查尔斯三世。5月6日就是这位加拿大名义上的新首脑、英国新国王查尔斯三世在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举行隆重加冕仪式的日子,包括英国、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都将组织盛大的庆祝活动。 加拿大文化部早在4月24日就公布了加拿大庆祝新王加冕的活动安排,包括多种形式的艺术表演,在国会山将奏响21响礼炮,加拿大邮政局(Canada Post)也将发行首张印有查尔斯三世肖像的邮票。其中在渥太华威灵顿街144号举行的活动,将包括阿冈昆(Algonquin)乐队Eagle River Singers、诗人萨布丽娜贝奈姆(Sabrina Benaim)、创作歌手佛罗伦萨K(Florence K)、渥太华地区青年合唱团和传统音乐团体Inn Echo等的表演。除了现场转播外,庆祝活动也会在加拿大文化部的YouTube频道及加拿大政府脸书帐户中播放。 女王之后 当年26岁的伊丽莎白二世继位时,英国的首相还是丘吉尔、美国的总统还是杜鲁门、苏联的领导人还是斯大林这些历史课本上的人物。长达70年的时间让她不仅仅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年龄最高的国家元首,也是维系整个英国和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团结的关键所在。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后,全球哀悼如潮,几乎所有的西方媒体每天都在直播她的后事安排,关注着她灵柩的一举一动。 女王之所以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有着特殊的历史机遇和个人魅力。首先,伊丽莎白二世是从帝国到现代英国的一个象征。大英帝国衰落了100多年,特别是二战后其全球主导权已经让位于美国。但英国在国际舞台上还保持一定的影响力,这与英国的王室,尤其是伊丽莎白二世的巨大魅力分不开。其次,伊丽莎白二世完成了从一般意义上的英国王室君主,到人民君主的过渡,与普通民众建立起感情联系。在她还是公主时本想在1944年一成年就入伍参战,但王室不愿让未来的王位继承人处于危险之中。但她从未放弃努力,于1945年加入女子辅助服务团(ATS),学会了如何驾驶军用卡车和修理机器故障,还在战争中定期进行无线电广播,向民众讲话,给群众带去欢乐和勇气。她经常出访,与当地民众见面,联络感情。更难能可贵的是,70年如一日,她能做到无论面对的是普通民众、政府高官还是国家元首,都能让对方感到舒适和受到重视。她热衷于慈善事业,是600多个慈善组织的赞助人,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之一,她的努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世界的贫困状况。她还在重要的节日发表精心准备的讲话,举办各种登基庆祝活动,于民众而言,她的形象浓缩了人们对于英国文化、帝国历史的记忆。伊丽莎白二世对于自己的言论非常谨慎,从不干涉现实政治。她一方面恪尽职守,履行宪政责任,另一方面努力维持英国王室的神秘、尊严和威仪,努力维持王室家庭的模范形象,成功地承担起一个象征意义上君主的作用,保持了英国上上下下乃至英联邦对她的普遍爱戴与拥护。 祖孙三代人现身阳台,庆祝英女王登基70周年 与女王相比,继任的查尔斯三世无论是在影响力、个人魅力还是社会接受度方面都差得太远,尤其是婚内出轨、戴安娜王妃英年早逝等事件曾广泛传播,更是削弱了查尔斯的权威形象。提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人们想到的是大英帝国的荣光,而与查尔斯捆绑在一起的则是丑闻缠身的英国王室。一直呆在女王阴影中的查尔斯三世要用孱弱、衰落的身体面对巨大的挑战,无论是重振英联邦,继续赢得民众对王室的信任以及对本国文化以及自身身份的认同,在内忧外患的当今英国可谓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何况时代发展到今天,君主制这种旧时代产物受到民众的普遍抵制。包括多位歌坛巨星纷纷以各种各样的原因推掉加冕礼上的演唱邀约,查尔斯三世在最近的出访期间多次遭遇抗议示威,甚至发生抗议者与支持新国王的人群高调对撞,都引发全球的关注。 加冕礼看点 即将举行的加冕礼是一种宗教仪式,体现“君权神授”的叙事,由全国最资深的教士将王冠带到新国君的头上并授予其王权象征物,通常是在前一位君主过世后几个月甚至一年之后举行,一方面因为加冕典礼的欢乐氛围与对逝者的哀思需要隔上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也给加冕礼策划者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详尽精细的准备。上千年来,英国国王的加冕礼程序基本不变:新君首先面见臣民、接受欢呼,然后宣誓维护法律与国教,接着受膏、加冕,被主教授予王权象征物,最后再接受臣民致敬。英国历代君主的加冕礼基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这里还有英国王室的专属礼拜堂,见证了历代君主加冕、王室大婚、葬礼等重要时刻。这次查尔斯的加冕礼代号为“金球行动”,计划于5月6日上午11点正式开始,时长约2个小时,并进行全球转播。 参加者除王室成员外,还包括受邀的英国首相、英国议会两院代表、其他国家元首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王室成员等2000多人。已经确认出席的有法国总统马克龙、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美国总统拜登的夫人吉尔·拜登(Jill Biden)、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新任苏格兰首席大臣Humza Yousaf、日本王储文仁亲王夫妇等。查尔斯三世的次子哈里已经确认将从美国返回英国参加加冕典礼,但他的妻子梅根(Meghan Markle)不会出席。将是哈里王子自一月份出版有争议的回忆录《备胎》(Spare)以来首次与王室一起公开露面。而加冕礼的那天恰好是他们的儿子阿奇王子的4岁生日,为此,哈里将只身飞往伦敦,只在英国停留大约24小时,加冕典礼结束后的2小时,也就是大约下午3时就赶回位于美国洛杉矶的家中,为儿子庆生。 哈里王子和父亲查尔斯三世 查尔斯三世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可以团结起王国内每个人的新君,加冕礼将采取结合多种信仰和多种语言的活动。主持加冕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办公室曾表示,佛教徒、印度教徒、犹太教徒、穆斯林和锡克教徒的领导人将参加加冕礼的各个方面,还将首次包括女主教,以及用威尔士语、苏格兰盖尔语和爱尔兰盖尔语以及英语演唱的赞美诗和祈祷文。当然,典礼中还将包括许多历史元素,强调几个世纪以来权力已经传递给新国王和王后的古老传统。 加冕礼当天,查尔斯国王和王后卡米拉将在皇家骑兵护卫队的陪同下,从白金汉宫前往威特敏斯特教堂,期间会路过The Mall、Admiralty Arch、绕过特拉法加广场、沿着Whitehall,穿过Parliament Square,然后抵达威斯敏斯特教堂。之后新国王会坐在一把有近700历史的椅子上进行加冕。期间查尔斯三世会在典礼上敬礼、宣誓,穿上金布制成的皇家长袍,并被授予宝珠、加冕戒指和权杖。坎特伯雷大主教将为他戴上爱德华王冠,这是一顶制作于1661年的实心金冠,重达2.23公斤。 其中最神圣的部分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用恩膏涂抹国王,使他神圣化并使他与臣民区分开来。此时查尔斯将被屏风遮住,除少数高级神职人员外,电视上或教堂里的大多数人都看不到恩膏。而当加冕椅周围的屏风被移除后,国王才会向所有人展示,他肩负着为上帝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查尔斯加冕后,贵族的传统敬意将被“人民的敬意”所取代,届时将邀请教堂里的人和电视上的观众确认他们对国王的效忠。 随后,卡米拉将以类似于1937年伊丽莎白女王加冕礼上的方式受膏,但她不会隐藏在屏风后面。加冕仪式完成后,查尔斯和卡米拉将乘马车原路返回白金汉宫,这辆马车自1831年以来,每一次的王室加冕典礼都曾使用。 就在加冕典礼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加拿大政府却对民众发出英国恐怖袭击可能性的提醒,建前往英国的国民要保持“高度”谨慎。2019年,一名身穿假爆炸背心的男子在市中心人群密集的伦敦桥上刺死了2人,刺伤了5人,后被击毙;2017年,三名袭击者先是驾车在伦敦桥上冲撞,后又到附近的市场持刀行凶,造成至少平民7人死亡、48人受伤,3名袭击者被击毙。除了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当局还提醒民众,在加冕典礼前后几天访问英国,可能会遇到旅行延误甚至取消,尤其是在白金汉宫和威斯敏斯特教堂附近的活动更有可能受到影响。  

机票难求,谁之过?

七天记者 颜宏 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就严防死守近三年的中国在去年12月份决定内部放开疫情管控之后,又宣布自今年1月8日起取消对入境旅客进行严格隔离的要求,取消对入境航班班次和旅客数量的限制。消息一出,各地的航班预订量马上激增,被关在国内三年的一些中国人急于出国,而被隔在外面的人则开始规划盼望已久的回国团聚或者回国处理积压已久的事项。中国驻各地的使领馆也都先后恢复了旅行签证的发放,甚至10年期的多次往返签证也陆续恢复使用了,但预想中的出入境人流并没有出现,原因是高昂的机票价格和缺乏直飞航班,让许多人甚至连机票都订不上。以前800多加元就能往返中国的时代似乎彻底结束了,现在动辄2、3千元甚至5千元的机票也让人望而却步。 一票难求 2020年1月底,由于最早发现新冠病毒疫情的中国疫情较为严重,美联航(United Airlines)、达美航空(Delta)、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加航(Air Canada)等先后暂停了中美、中加航线运营。而中国国内的航空公司在民航局“五个一”政策限制下,只能保留少量的国际航班的运营。“五个一”政策是指中国民航局为应对新冠病毒疫情,遏制境外输入风险,于2020年3月26日至2023年1月8日期间实施的一系列限制国际航班运行的措施,即“中国国内每家航空公司经营的至任一国家的航线只能保留1条,且每条航线每周运营班次不得超过1班;外国每家航空公司经营至中国的航线只能保留1条,且每周运营班次不得超过1班”。这个规定虽然在2020年6月被“奖励航班”、“熔断航班”及其他双边协定等政策替代,但之后的两年多里国际航班依旧被严格限制,航班量较疫情前的2019年减少约九成。 自今年1月8日起,中国正式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各类国际客运航班管控措施悉数取消,中外航空公司纷纷宣布恢复或增加国际及地区航班。其中执行中国与北美大陆之间直飞航班的主要有美国的美联航、达美航空、美国航空和加拿大的加航等;中国方面则由国航、东航、南航、厦航、川航、海航等航空公司执飞。因此东航、厦航、南航等航空公司早早就向美国和加拿大的交通部递交了增加航班计划的申请,但到了3月中旬,有媒体查询发现,中国东航、厦航、南航三家航空公司均已撤回了原本的增加航班计划申请。到了3月26日中国民航开始执行2023年夏秋航季航班计划,在所有公布计划的航空公司中没有增加中美、中加航线的航班,让很多想回国探亲的人深感失望。 当时就有报道称航班数量难以增加的主要原因卡在美国。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禁止俄罗斯航班进入美国领空。作为报复,俄罗斯也宣布禁止美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和大部分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欧洲航空公司的飞机进入俄罗斯领空,而与俄罗斯友好国家的航空公司则不在禁飞之列。因为飞中国、东亚的航班飞跃俄罗斯领空的话可大幅节约燃油成本和时间,于是美国的航空业抱怨那些与俄罗斯关系良好国家的外国竞争对手能够提供更便宜的机票和更快的航班,对美国的航空业不公平,甚至有人提议直接禁飞所有中国航空公司的航线。美国航空业则竭力游说政府限制来自中国、印度、阿联酋等国的航班飞越俄罗斯领空,这是导致中国的航空公司撤回增加中美、中加航班申请的直接原因。而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Robert Menendez早在3月份就多次宣称要督促美国政府禁止中国及其他非美国航空公司在执飞美国航班时飞越俄罗斯领空,否则“不公平”。 谈判僵局 目前美国的航空公司每周有12班飞往中国的航班,中国的航空公司有8班飞往美国。但由于美国的飞机不能飞跃俄罗斯领空,所以需要中转,比如从美国飞往上海的航班需经停韩国的仁川机场,而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可以通过俄罗斯领空直飞美国。但在中美两国达成对等航班数量的谈判上却一直没什么进展。最近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国同意将中国赴美航班从每周的8个班次增加到12个班次,但前提是中国赴美航班不得飞越俄罗斯领空。而一位中国大使馆的官员则把谈判陷入僵局归咎于美国政府。他说:“目前进展缓慢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坦率地说,责任在于美方。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问题不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问题,更不应该以此为基础要求所谓的‘互惠’,所以中国不会接受其航班必须不飞越俄罗斯领空的要求。” 中国民航局运输司司长梁楠也表示,民航局正在按照程序抓紧做好审批工作,欢迎中美航空公司依照协定和市场需求运营两国间航班。在航班恢复过程中,民航局也会加强与美国民航主管部门沟通,推进中美之间航班顺利复航。 而代表美国航空、联合航空、达美航空等美国航空公司的行业游说团体“美国航空”(Airlines for America)则在不断强调外国航空公司因为可以飞越俄罗斯领空可以获得更短的飞行时间、更低的成本、更少的燃油消耗,这使美国航空公司处于竞争劣势。为了避免在“不公平的环境下”竞争,北京和华盛顿必须找到解决办法。 在美国要求中国的航空公司不得飞越俄罗斯领空的同时,印度和阿联酋等其他与俄罗斯友好国家的航空公司依然可以飞越俄罗斯领空,不受影响,可见美国对中国航空公司的要求为其政治服务的意图非常明显。而除了政治上的较量外,此次增加航班的纠纷还体现了双方的经济逻辑。目前在各行各业都非常缺人的大背景下,美国的航空公司缺乏飞机和飞行员,运力不足,因此更希望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更有利可图的国内和跨大西洋航线上,增加中美之间的航班并不是优先选项。航空数据和咨询提供商Ishka Global的数据显示,3月份从中国飞往美国的定期航班数量仅为2019年3月疫情前的6%,而中国飞往欧洲的航班已恢复到2019年3月水平的23%。另外,美国的航空公司普遍认为应保持航班数量供不应求,既可保证价格不下降,还可确保每趟飞行都是在满员下进行,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增加航班的动力不足。中国的航空公司则认为应优先考虑满足需求,增加航班以恢复民众的出行自由,利润的问题可以后考虑。 面对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僵局,为美国马首是瞻的加拿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毕竟很多从加拿大出发的旅客也是乘坐美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回国,而且只有整个北美市场的航空运力充足了,飞机票的价格才会最终降下来。 中国国航从蒙特利尔直飞中国的航班疫情开始不久取消,现在仍未恢复;目前只有国航、东航、南航、厦航、川航和海航每周有一班从多伦多或温哥华出发的回国航班;而加航上个月公布的2023年3月26日至10月28日的夏秋航班时刻表上,上海-温哥华直飞航班仍为每周四班。值得注意的是,查询中国民用航空局官方网站的国际定期客运航班预先飞行计划显示,从6月1日开始,加航每天都有从温哥华出发,前往上海的直飞航线,航班号是AC025,且会一直持续到10月27日,似乎加航增加航班的要求已经得到了批准,但加航官网却没有官宣,在加航官网页面搜索6月之后的航班,目前显示的仍是每周4次的温哥华与上海之间直飞航班,票价仍然在2000元以上。看来即使中国民航局已经批准了新增航班计划,但真正能否实现还要看加拿大,加拿大政府的态度是一方面,航空公司本身在经历疫情之后,是否有足够的人力和资源短期内恢复这么多航班也是个问题。当然最终何时航空公司会宣布增开航班并且带来票价下调,又或者从多伦多、乃至蒙特利尔直飞的航线是否会增加,还需要进一步关注。 有旅游业内人士表示,疫情之前中加之间的直航班次一周有50至60班,目前即便加航6月1日后真的增加到每天一次,一周也只有13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机票这么贵,且又需要多次转机的原因。而这种情况会持续到至少10月之后,期间机票价格有可能出现小幅下调,但不能指望大幅跳水,整体上仍会在3、4千元之间。目前能查到的低于2000元的机票是10下旬出发的航班,由西捷航空和菲律宾航空执行,经停两次,单程超过32小时。看来美中航班谈判如果达不成协议,机票降价的空间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因为机票价格而无法确定行程的人还需继续等待。  

5年41亿元 保护官方语言 政府在行动

七天记者 梓丰 在联邦众议院开始就去年3月份提交的《官方语言法令》(Official Languages Act)修订案C-13号法案进入议员辩论程序之前,联邦总理特鲁多和官方语言部长 Ginette Petitpas-Taylor在4月26日宣布了2023-2028 年促进和保护国家官方语言战略行动计划,总投资高达41亿元,其中14亿元是新增的投资,用于魁北克省的英语社区来学习法语或者获得法语服务和资源的资金有1.375亿。 官方语言 1968年,现在的联邦总理特鲁多的父亲——老特鲁多(Pierre-Élliott Trudeau)当选加拿大第十五任总理,后又连任2次,执政长达近16年。他在执政期间在维持国家统一,重塑国家认同,抑制魁北克独立浪潮,平息“十月危机”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更重要的政治遗产则是大幅改革加拿大的政治制度,包括从英国获取制宪权、确立《加拿大人权利与自由宪章》、推行多元文化、法定双语制度等,可以说奠定了现代加拿大的框架。在他任期内通过的《官方语言法令》确定了英语和法语作为加拿大的两种官方语言“共同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平等的权利”。这部在1969年9月9日正式生效的法律规定: 加拿大人有权从联邦部委、司法和准司法机构、行政机构以及根据联邦法建立起来的公营企业得到英、法语服务; 在司法系统,加拿大人有权选择以英语或法语作出供词; 议会通过的法律法规必须以双语发布,并且英语版和法语版拥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在首都地区、魁北克省、新不伦瑞克省等特定地区,加拿大海外机构等地,英语和法语在联邦公共服务机构享有相同地位。 这个法案规定了英语和法语均为官方语言,联邦政府的文件须用两种文字颁布,政府部门也须用两种语言向公民提供服务,既减少了以法语作为母语的人生活上的不方便,也增加了魁北克人对加拿大联邦的归属感。而官方语言的确立,也使得加拿大的教育向双语发展,成为培养国家认同,提升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后来这项规定又被写入了1982年《加拿大宪法》的《权力与自由宪章》之中,并在1988年进行过大幅修改。在这两部法律推动下,加拿大政府于2003年颁布《官方语言行动法案》(Action Plan on Official Languages),在全国范围内扩大官方语言教育的力度,增加官方语言教育投入,提高官方语言在整个加拿大社会的使用率。2008年,加拿大颁布《加拿大双语路线图》(Roadmap for Canada’s Linguistic Duality 2008-2013),制定了推广英法双语的五年计划,随后这个官方语言规划每5年更新一次,这次是第四个五年计划。 其实法语争取到与英语相同的地位非常不容易,在英国人治下不仅完全没有考虑过原住民的语言问题,还对法语和法语文化采用了尽可能的同化或压制的手段,激发了魁北克人的不满,各种起义、抗议活动此起彼伏。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魁北克省通过从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转变的“寂静革命”(Quiet Revolution)把魁北克从一个陈旧的教会统治的社会改变为充满活力的现代社会后,极大提高了民族自信的魁北克人才在争取平等权利的道路上获得了一点进步。 1967年,魁北克借着加拿大联邦成立一百周年的盛大庆典和史上最成功世博会之一的蒙特利尔世博会迎来国际上的高光时刻,而在后来的魁省省庆日(St. Jean Baptiste)当天出现在蒙特利尔市政厅阳台上的法国总统戴高乐喊出了“自由的魁北克万岁!”(Vive le Québec libre),更是捅破了加拿大英裔和法裔分裂的窗户纸,开启了英、法社会之后长达半个世纪的角力,而角力的落点就是英、法语地位和保护问题。魁省法语反击运动的高峰是1977年制定和通过的俗称为“101法案”的《法语宪章》。这部法律规定法语是魁北克省的唯一官方语言,一切正式用语、教学用语等必须是法语,并设立了语言办公室来规管法语的使用。 时移势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加拿大的人口与语言都在发生变化,《官方语言法令》这部50多年前制定的法律越来越与现实脱节。在当初制定这项法律时,加拿大有近59%的人说英语,近31%的人说法语,其他10%的人说汉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少数族裔语言。随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英语流行文化的主流地位和大量来自新兴国家移民的涌入,不仅在北美英语海洋中的这座魁北克法语孤岛面临被同化的风险,加拿大说英语的人口也出现下降的趋势。 加拿大统计局200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母语为法语的人占加拿大总人口的23.2%,2016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则显示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21.4%;2021年的人口普查结果依然延续了下降的趋势,但降幅比较小。1971年的时候,在魁省以外地区的说法语人口还占总人口的6.1%,而到2021年人口普查的时候,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了3.5%。即使在魁省,母语为法语的人口比例也在下降,2001年的调查结果为82%,到了2016年,这一人口比例下降到79.1%;在大蒙特利尔地区,2011年人口普查时以法语为母语的人占66.7%,到了2016年下降到65.4%,而以英法语以外其他语言为母语的人则从2011年的23.3%增加到2016年的24.8%。 同时在蒙特利尔、渥太华郊区的Gatineau等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在职场、商场、服务业中倾向于说英语。魁省法语办公室发布的研究报告也证实了法语在魁省和全国的衰落,比如在蒙特利尔,法语作为一种商店接待语言的比例正在下降,在工作场所中的使用也在减少,每三个说法语的人中就有两个经常在工作中说英语,在母语为非英语或法语的移民人士中,工作场合中说英语的比例更是高达72.8%。整个魁北克都在担心法语在未来社会的地位,呼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护魁省的法语和法语文化,为此CAQ政府在2022年通过了“101法案”的修正案——96号法案,以实行更严格的法语要求。 魁省施压 魁省通过的96号法案其中一条要求在魁省地域内的联邦监管企业也必须在法语办公室注册,接受相关的语言管理,比如公司必须向员工提供法语的人力资源信息和其他文件;提供法语培训机会;用法语发布职位空缺;并限制要求员工说法语以外任何语言的职位数量等。到目前为止,魁省内受联邦管辖的400多家企业中的绝大部分都已经在法语办公室注册,但还有28家没有作出决定,包括加拿大航空公司(Air Canada)和国家铁路公司 (CN),引发了魁省的极度不满,不断施压自由党政府。最终官方语言部长 Ginette Petitpas-Taylor在2022年3月提交了C-13号法案,提出在企业使用法语方面,联邦管辖的企业可以等同于魁北克的企业,并且这两个系统可以合作共存。这一修正案受到魁省的欢迎,认为联邦政府终于在法语保护方面走出了一步,而语言部长也多次强调联邦政府在保护法语的目标上与魁省是一样的,愿意为应对法语衰退和移民掌握官方语言提供支持。 这次的语言保护行动计划有效期为2023年4月1日至2028年3月31日。计划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从教育入手。包括从2024年至2025年开始的四年内,拨款近 2.43 亿元,用于支持各个学校将法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增加更多的沉浸式法语教学项目;给托儿服务网络提供5000万元改善法语少数社区的法语服务;在未来4年内给高等教育体系提供1.28亿元以增加法语资源;提供1600多万元用于招聘教法语的教师,并留住已经在全国各地的法语少数族裔社区的法语教师;1850 万元用于从海外招聘法语教师;1300万元用于支持说法语移民落户法语少数社区等。 另一个主要方向则是从移民入手,除了增加说法语移民的数量以增加法语人口的比重外,还提出了30多项措施,通过在卫生、司法、托儿等关键部门支持法语社区的活力,帮助新移民学习法语或法语文化。  

从蒙特利尔到多伦多——访多伦多地产经纪加华

七天记者 颜宏 曾几何时,加拿大魁北克省凭借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友好的移民政策,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很多留学生通过在魁北克省教育资源集中的蒙特利尔完成学业后,选择办理移民身份,在这里定居生活,蒙特利尔的华人社区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壮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近些年魁北克的移民政策有了诸多变革,门槛逐步提高,再加上主张限制移民数量,加强法语保护,要求外来移民、难民融入以及接受英法裔社会价值观等偏右保守理念的CAQ政党2018年首次赢得省选,2021年以压倒多数连任,让很多不说法语的移民感到了一些生活上的限制,有些时候还能感受到社会氛围不那么友好。特别是CAQ政党一直在酝酿对40多年前通过的《法语宪章》(俗称的101法案)进行修订,以适应时代的变化,进一步加强法语语言的地位和保护,并通过了轰动一时的魁北克96号法案,更是引发了很多中小企业主和魁北克非法语家庭的担忧,引发很多人萌生离开蒙特利尔转往加拿大其他英语城市生活的念头,加华就是这股想离开蒙特利尔并且迅速行动搬家队伍中的一员。 留学 创业 2005年,加华作为留学生来到加拿大,第一站是加拿大纽芬兰省的圣·约翰斯,之后又辗转到安大略省的小城桑德贝, 经过不断的努力,加华顺利地完成本科学业,并如愿申请到加拿大最好大学之一的麦吉尔大学读研究生。加华的父母为了把他送到加拿大读书,倾尽了所有的积蓄,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加华在课余时间利用一切可能找勤工俭学的机会:在纽芬兰大学除草、打扫卫生;在卡尔加里的餐馆做帮厨、建筑工地做建筑工人;在桑德贝通信公司做客服……边上课、边打工成为他的生活常态。 他经历的最辛苦的工作是到加拿大北部无人区种树。每个人身上要背四五十公斤的小树苗,每走两步,种下一棵树苗,把背上的树苗全部种下去需要走几公里的山路;树苗全部种完之后再回到原点,再背上一包树苗继续前进,每天至少要种2000颗,也就是说要不断地重复走路、低头、弯腰、种树、起身、继续走的动作至少2000次。这个时候,时间和空间仿佛都静止了,眼前只有无尽的路和数不清的树苗。 随着加华顺利从麦吉尔大学毕业并找到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不甘心现状的加华却决心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到处寻找创业机会。因为自己学的专业是通讯,他就把眼光放到了需求量大、更新换代勤的手机领域,选择了投资不高、入行门槛比较低的手机壳销售。当时想得很简单,从国内低价批发来各种型号的手机壳,然后在本地免费的二手物品网站Kijiji或者Facebook上的Marketplace上售卖。但很快他就发现这种零售的方法难以为继,因为个人的手机壳消费有限,谁也不能天天换手机,复购率太低。于是加华背着装有手机壳样品的包开始走街串巷地“扫街”,从市中心出发,顺着主要的商业大街走,看到相关的商店就进去跟人家介绍,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直接拒绝,说有自己的供货渠道。但加华依旧坚持把样品拿出来介绍,很多商店的人发现同样的东西,加华的价格要低得多,于是改变主意,答应从代售开始。凭借着加华细致周到的服务,以及极具竞争力的价格,这些客户逐渐改为全部从加华这里拿货,最多时一个月的手机壳销售量能达到1吨。经过三年的打拼,公司的产品销售到加拿大不同的省份,也成为加拿大多个电商平台的供货商。虽然手机壳的销售渐入佳境,但不满足只做个二手贩子的加华一直在寻找其他的商机。2015年,加华顺利通过了美国著名连锁店的面试和筛选,成为第一个成功加盟北美电子产品服务连锁公司uBreakiFix的华人,并成为加拿大最早拿到谷歌、三星和各大运营商提供官方授权的维修店。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个行业内卷得厉害,竞争非常激烈,于是开始寻找新的机会。一次有个相识的公司请他帮助找会说中文的客服人员,让他看到了企业和人才的双向需求,于是开辟了人力资源服务,一方面为公司、企业发布招聘信息,另一方面针对一些高技能岗位展开猎聘工作。既为企业提供了优质人才,也帮助很多华人在加拿大的职场立足,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搬家 改变 在蒙特利尔的十四年,加华一家的生活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却也舒适安逸。生意和事业进展顺利,夫妻和睦,儿女健康成长,还在蒙特利尔的Lachine区买下了一幢仿佛度假屋般的独栋别墅。但是在一次竞标参与政府项目时,虽然加华做好、做足了所有的准备工作,还是在最后的政府评估阶段,因为自己法语的限制而失败,这让加华更加深切地意识到在蒙特利尔客观存在的法语天花板问题。其实法语不好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的生活,大到找工作、做项目,小到和孩子学校老师的沟通,和邻居的相处。夫妻二人也曾下决心学好法语,甚至曾抽出时间专职去学习,但人到中年,记忆力、精力都有限,既要打拼事业又要兼顾家庭,想要重新掌握一门语言谈何容易,最终还是要靠多年积累的英语来沟通。看着一眼可以看到尽头的职业前景,夫妻两人都觉得应该做出改变,是时候跳出舒适圈,趁着还年轻、还有勇气和精力去追求新的生活,努力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并让孩子们在父母的拼搏奋斗中看到榜样。 经过几天几夜慎重而全面的讨论,离开蒙特利尔成为两人的共识,下一步就是要决定搬去哪里。最初的选项有几个,一是加拿大西部的温哥华和卡尔加里,一个是首都渥太华,另一个就是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但在做搬家前准备的过程中,从城市规模、气候条件、教育资源、工作机会等多方面权衡利弊综合考量之后,多伦多成为这个4口之家的最终目的地。经过了初期的游移、比较和权衡,一旦定下目标,加华夫妇二人的行动力立刻显现出来。从定下最终目的地到选定要买的多伦多房产只花了10天时间,多伦多的房子定下之后,他们马上着手出售蒙特利尔的房子,收拾东西,给孩子注册新的学校……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这个四口之家决定放弃已经熟悉的一切,准备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重新开始的不确定阶段,夫妻二人发现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却找不到完整的有类似经历之人的经验之谈,网上充斥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但要完成各个程序几乎都要自己想办法获取可靠资讯。意识到这一点后,他们从刚开始搜索孩子可能注册的学校,到根据学校的情况以及学区来确定找房子的范围;从搬家打包到租车搬运;从更换驾照到更换医疗卡等等,都有意识地记录下尽可能完整的信息,并分享出来,为后来者提供参考,因此身边积聚了一批有同样想法的人,并组建了一个蒙特利尔搬家多伦多微信群。由于功课做得充足,加上果断的行动力,他们的迁居工程从2021年初做出决定,到6月底孩子学期结束正式启程,仅仅花了半年时间。 破茧 新生 在做出搬家多伦多的重大人生决定之后,加华迅速开始为自己全新的职业方向做出积极的准备:考取安省地产经纪牌照。在蒙特利尔的多年里,他一直对房地产很感兴趣,但由于法语的限制始终未能如愿。决定搬家多伦多之后,他决心把自己的爱好、优势、热情融入到这份新的事业当中。在蒙特利尔多年积累的朋友圈,无论是他曾供货的商家、找他修手机的客户,还是他做猎聘时的候选人,那些同样从蒙特利尔搬家到多伦多的人群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第一批客户,并得到了满意的服务,因为加华提供的安家相关服务远远超出了地产经纪的范畴,他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帮助客户少走了很多弯路。作为理工男,加华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大的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能力,经过多年经商磨练出的卓越的谈判能力,让他能够快速有效地整合出不同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从比较蒙特利尔与多伦多的优劣势,到孩子教育的英法语、公私立学校选择,再到找家庭医生、换驾照、办保险等等一系列与安家相关的事项都能从他这里找到答案。凭借专业认真的服务,秉持客户为本的初心,在加华从事全职地产经纪的第一年里,买卖和出租一共完成了30多单交易,获得多伦多最大的华人地产经纪公司的年度白金大奖,进入多伦多7万多名房地产经纪中前20%的行列。 弹指一挥间,加华一家从蒙特利尔搬到多伦多已经快两年了,加华不仅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成就感。两个孩子也在这一次迁徙中迅速成长,经过短暂的过渡期顺利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快小学毕业的大女儿甚至表示有了这次经历,未来再也不会惧怕搬家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 现实和梦想之间的距离,有时候真的不是两座城市之间的距离,更多的是冲破舒适区挑战新生活的决心与勇气,以及将想法付诸实际的行动力。 4月30日,加华将回到生活了10多年的蒙特利尔,在七天俱乐部会所举办一场蒙特利尔和多伦多生活经验分享会,欢迎对两地生活感兴趣的读者积极参与,跟加华面对面交流。   时间:4月30日周日下午1点-3点 地址:6300 Ave Auteuil, Suite 230, Brossard, Qc J4Z 3P2 咨询电话:438-498-0898 也可直接扫码七天俱乐部客服报名:   联系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