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 传递温暖——访疫情下坚持在老人中心服务的谢詠西先生

七天记者 颜宏 在以60年为一轮回的中国传统干支纪年中,庚子年历来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具有不平凡的历史记忆。1840年庚子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的满清王朝大门,中国开始了受尽欺压和屈辱的近代百年史;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京城,清王朝的实际掌门人慈禧西逃,皇城惨遭列强屠杀、蹂躏和劫掠;1960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迎来持续三年的大饥荒,上千万人被饿死;2020年庚子年,一场足以改变世界格局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百年不遇超级瘟疫——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正在全球大流行,且远远看不到黑暗隧道尽头的曙光。 在这场突如其来并将把世界分割成疫情前和疫情后两个时代的大流行病之中,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其中,恐惧、彷徨、无可奈何、愤怒、伤心、失望……各种不同的负面情绪充斥着每一天的生活,但也让很多普通人因着这场疫情的缘故而迸发出的人性光辉温暖了周围人的心,在浓厚阴郁的疫情背景下给人留下一抹暖色的记忆,在蒙特利尔北部一个老人公寓里开设便利店的谢詠西就是这样一个人。 快乐老板 谢詠西今年55岁,96年开始申请移民,2000年就来到蒙特利尔。和大多数移民一样,来了之后边学习法语,边寻找着未来的发展出路。因为喜欢打桥牌,结识了一帮在蒙特利尔的牌友,其中一个经常打对手的上海移民当时经营着一家便利店。在他的知识、经验和金钱的帮助下,谢詠西和爱人利用上学时积攒的一万元的学生贷款和助学金(Loan & Bursary)在2002年买了第一家杂货店。这是在Verdun区的一家街边便利店,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到夜里11点,工作时间长不说,还非常危险,经常有人偷东西,甚至抢劫。 被偷、被抢的次数多了,谢詠西也搞了一把日本长刀,放在收银机的下面。一天下着大雪,一个人拿了一把厨用刀来抢劫,谢詠西就打开收银机,并把日本长刀放在旁边说“你来拿吧。你看我的刀比你的长”,结果那个人吓得落荒而逃。还有一次,谢詠西正和另一个便利店主用电话聊天,就听对方在电话里惊呼,并告诉他赶紧报警。谢詠西打911电话报警时,并不知道对方的具体地址,只能向警方再三保证情况属实,希望警察根据电话号码找到那个面临威胁的杂货店主,不过几分钟后警察赶到现场时,持枪威胁谢詠西朋友的犯罪份子早已逃之夭夭,并抢走了收银机里面所有的现金,而警方除了做下案发记录,其他的竟然什么都做不了。 做了几年杂货店,赚了点本钱之后,谢詠西就开始思量着换个没那么累,也没那么危险的生意,经过多方考察后,在2005年买了一套上住下铺的房子,楼下的店铺是专门做早午餐的饭店,但由于不熟悉魁北克人的早餐文化和口味,饭店的生意每况愈下,最终不得不关门歇业,把房子租给一家保安公司做办公室,谢詠西自己也加入到这家保安公司工作,担任一名保安员。 性格随和、多才多艺的谢詠西和同事们的关系处得不错。2011年,在一个偶然的聊天过程中,得知有个保安同事爷爷在一家老人公寓开的便利店要出卖,有过便利店经营经验的谢詠西决定去看一看,结果一看就喜欢上了。首先这个店的营业时间短,同正常上班一样朝九晚五,利润却并不比长时间营业的便利店低;客人的素质高,客人基本是住在楼里的退休老人,既有钱又有闲;最主要的是安全,由于大部分客人都是中心的住客,彼此熟识,再也不用担心像以前那样遇到打劫的情形,于是谢詠西辞去了保安员的工作,再一次做起了小老板。 这一次谢詠西不仅在经营上顺风顺水,他的小店还成了老人公寓的社交中心。一般来说,女性的寿命比男性的寿命长,越是年长的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也越高,像谢詠西这样50来岁的男子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很多前来购物的女住客们买了东西后不会立即离开,而是找话和他闲聊,而谢詠西热情随和的性格和风趣幽默的言谈也博得了她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住客把他当作朋友,甚至有住客的子女专门从温哥华给他寄礼物,感谢他对自己母亲的照顾。谢詠西还利用公寓里设立的台球桌,通过网上学来的桌球技巧,不到一年就打遍公寓里的男住客无敌手,经常有人来找他切磋。他的小店除了给楼里的住客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外,还为他们提供着友情慰藉和信息渠道,比如哪一层新住进来一个干练的男住客,给参加周末舞会的老人介绍舞伴等等。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谢詠西的小店已经不再单纯地是个经营场所,更成为老人们聚集的公共场所,谢詠西也在做生意的忙碌中,感受到被人需要、被人挂念的快乐,多次跟朋友说买这个便利店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冒险开店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谢詠西以及所有公寓老人们的静好岁月。几乎一夜之间,整个社会暂停,大家都陷入恐慌、迷惘之中。谢詠西和爱人也陷入抉择之中,因为一直关注着国内的疫情情况,他很清楚这个病毒的高传播性和可怕之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关店,但一想到那些或孤苦无依,或腿脚不便,或不懂电脑不会上网采购的老人们,他就放心不下。因为特殊的位置,他的店除了卖杂货外,还卖新鲜的蔬菜、水果,相当于一个小超市,可满足老人们的日常饮食需求。思量来,思量去,这对善良的夫妇决定在采取尽可能的自我保护措施下,继续让小店开放,并很幸运地买到了当时还很紧缺的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液。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不容易。每天上班的时候都感到恐惧,甚至想自己还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之后因为政府颁布的“宅家”抗疫措施,老人们不能再出门,需要谢詠西去送货,于是原本一个人可以做的工作就需要至少两个人,一个人看店,接订购电话,另一个跑来跑去地去送货,工作量大增,还要时刻担心病毒,不断地洗手、消毒。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衣物都换下来扔到洗衣机里清洗、烘干,然后再去仔仔细细地洗澡,生怕沾染上病毒,然后才能换上干净的衣服,整个程序下来至少要近1小时。身体的操劳再加上精神上的提心吊胆,让那个时候的谢詠西感觉特别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整天累得像只狗”。 到了4月中旬,一位负责老人们健康、在医院兼职的护士把病毒带进了这个老人中心。谢詠西的客户中有人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有人被救护车接走,还有的人再也没有回来,楼里的气氛也变得更加压抑,更加沉重。同时,联邦政府也推出一系列针对疫情冲击的紧急救助计划,比如个人可申领的紧急救助计划(CERB),让因疫情原因失业或失去收入的人每月可领2000元的补助金;再比如针对中小企业的紧急贷款援助计划等,让谢詠西暂时关闭小店后,完全可以维持生活。但是一想到这些相处了近10年的老顾客们,本性善良的谢詠西无论如何不忍心在这种情况下转身而去。 就是在这种朴素的感情支配下,自疫情爆发以来,谢詠西的小店一直开着,除了把开店时间缩短,并给自己留出一天的休息外,一如既往地为公寓里的老人们提供着无微不至的服务。但其实这个阶段的每个人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对未知病毒的恐惧,独自生活的孤寂,无法和家人见面的煎熬,不能外出的无奈……一名81岁的住客就因为身心崩溃从14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度成为媒体报道的老人院悲剧之一,而这名住客也曾是谢詠西的客人。 这个私立的老人中心有443个单元,大约550人生活在这里,平均年龄80岁。谢詠西几乎给每一家都送过货,他的服务不仅给老人们送去需要的物品,也给他们送去了与外界沟通的机会。虽然这样的交流不仅要隔着至少2米的距离,甚至有的老人因为害怕而用绳子把一个篮子从楼上吊下来传递钱和货品,但都不妨碍这种老熟人见面、聊天带来的欣慰感,而谢詠西出现的本身也让他们感到并不是独自一人,外部世界的门还敞开着。 守望相助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中,一名91岁的老人给谢詠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年事已高,但因为快60岁的儿子智力低下,无法独自生活,所以老人一直和儿子一起生活,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当她也被病毒感染,而被救护车送去医院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她不会回来了。但近3个星期后,她居然奇迹般地战胜了病毒,回到了老人公寓。谢詠西跟她闲聊时感叹这个奇迹,老人却平静地说为了自己的傻儿子,无论如何也要坚持活下去。 今年春天的疫情中,谢詠西所在的这个老年公寓有16名老人因感染病毒而过世,而这只是这场正在改变整个时代的疫情里的沧海一粟。目前,全球已经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已经超过4千万,死亡超过111万,每天的新增确诊病例还在以30万和死亡4千人的惊人速度上涨着,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走向何方还是未知数,但只要每一个人都像谢詠西一样表现出责任和担当,即使是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点事情,都会让生活变得不一样。在当下的艰难时期,尽量做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给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坚信疫情总会过去,保持乐观善良的精神,人类终能等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学说普通话 朋友遍天下 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海外中文爱好者普通话视频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七天记者 佳音 由魁北克孔子学院和七天传媒举办的“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海外中文爱好者普通话视频大赛:学说普通话朋友遍天下”活动历时2个月,10月13日在加中建交50周年纪念日当天圆满落下帷幕。活动主办方魁北克孔子学院和七天传媒感谢每一位参赛选手、专家评委和合作伙伴。感谢大家对活动的热情参与和支持。每一位参赛选手都是最棒的,每一位评委的点评都很中肯到位,每一位合作伙伴的支持都弥足珍贵。 活动细节 活动自8月16日在七天传媒视频号上线第1条视频到9月30日,一共上线42条作品,累计150多万人观看了参赛选手的作品,累计点赞3万多次。截至发稿时,单条作品最高浏览量18万次以上,单条作品最高点赞量5725次,这些数据还在上升中。来自蒙特利尔、温哥华、悉尼的参赛选手提交了作品。参赛选手最小的5岁,最大的17岁,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自我介绍的,有朗诵诗词的,有表演才艺的……多方面展示了自己在海外学习中文的热情和水平,表现了海外华人一代代学习中文、传播中国文化的情怀。让主办方深深感动,深受鼓舞。 获奖名单 经过网友点赞投票和评委仔细、严格的评审,比赛结果如下: 人气和评委大奖: 缪威芳 缪威芳同学作品获得了5725次点赞,位列参赛作品第一。同时她还获得了评委会大奖。 获得人气奖的其他同学是: 王奕晗、 王奕然、 汪凯博、 陈静曦、毅飒 获得评委奖的其他同学是: Emily Fecto、魏嘉琦 吴雨宸、陈睿、周宝宝、李若瑄、魏嘉琳 领奖办法 所有参赛选手都将获得主办方发出的参赛证书和纪念品,所有参赛同学的家长也将获得主办方的纪念品。大蒙特利尔地区选手10月19日起周一至周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到七天传媒办公室领奖(地址:123 Saint- Pierre, Montreal, H2Y 2L6),奖金以支票形式发放。咨询电话:514-582-6188 致谢评委 感谢本次活动的评委用自己宝贵的时间,仔细、严格地观看了每位参赛选手的作品,同时还录制了点评视频,表现了极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评委们的鼓励是选手们前进的动力,来自中国的评委们还向选手发出了邀请,欢迎年轻的选手们到中国进一步进修、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在此,主办方代表所有参赛同学和家长向各位评委老师、专家学者致谢,同时也欢迎各位评委有时间光临加拿大,当面对海外的中文爱好者予以指导、帮助和鼓励。 本次活动的评委分别是: 中国专家: 李嘉郁博士 北京华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世界华文教育》执行主编,中国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昭晖  美国杜克大学传媒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BA、李光耀奖学金获得者、访谈节目主持人 陈怀杰 央视前主持人,现江西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系教师 傅希如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青京赛金奖榜首,上海市京剧界领军人物 赵群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原戏剧表演专业主任,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华文教育专家 聂大昕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法国EPHE访问学者,中国国家标准“汉语言本体及文化知识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负责人 加拿大专家: 王仁忠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李嘉诚基金会汉语交流及中国文化高级研修项目学术负责人,东亚系中日韩语言教学委员会主任 凤力 主持人、朗诵主持教师。原加拿大CJNT Montreal电视台、原福建经济广播电台主持 致谢合作伙伴 感谢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馆、华为加拿大、刘畅地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大集团、显达理财、蒙城中华语文学校、Rainbow Studio、杨闰秋女士以不同的方式对活动的支持;感谢新视Vlab;感谢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国内的视频号玩家对这一活动的大力宣传(完全名单见七天网站septdays.com和“加拿大七天传媒”微信公众号Septdays1_Canada)。感谢蒙特利尔佳华学校的老师们对参赛学生的精心辅导。 “秋之韵“视频大赛等你来! 七天视频号“七天文旅”自6月19日上线以来,累计上线作品150件。第二个视频大赛活动“秋之韵”已正式开启,广大摄影、摄像爱好者可扫码报名参与,活动截止日期10月30日。奖金奖品点赞等你来!  

屡获殊荣的Moovit应用现已在加拿大上架AppGallery Moovit和华为携手合作,简化了全球数百万人的城市出行,使交通更加便捷

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华为宣布与英特尔公司旗下Moovit建立合作伙伴关系。Moovit是领先的出行即服务(MaaS)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排名第一的城市出行应用的创建者。华为将屡获殊荣的Moovit应用添加到其快速扩展的AppGallery中,为加拿大的消费者提供了通过任何一种交通工具在数千个加拿大及其他国家城市中旅行的便捷出行指南。 Moovit的免费城市出行应用已经被106个国家/地区3200个城市中的8.65亿人使用。它结合了来自公共交通运营商,微交通运营商和交通管理局的信息以及来自用户的实时信息。因此,该应用可提供准确、实时的城市交通选项(如公交车、地铁、火车、自行车、电动踏板车、共享汽车、出租车等)的最佳实时路线。 Moovit还为用户提供了多式联运的行程计划和实时到达信息,使用户可以准确地知道他们的公交车或火车何时到达;它具有“下车提示”的实时路线功能,可为整个行程提供逐步指导;它还提供服务警报,使用户可以避免他们频繁使用路线的中断并相应地计划行程。该应用还集成了无障碍设施的信息,使残障人士可以更安全地使用公交工具。同时,该应用针对盲人和弱视用户进行了屏幕阅读功能的优化,可识别轮椅可到达的路线和站点,计算免步行路线,并为手部残障或不灵活的人士配备了优化的菜单和按钮。 Moovit在全球COVID-19流行期间一直保持积极主动,即使在交通迅速变化的情况下,也向用户提供准确、可靠的交通数据,并获得Moovit的Mooviter社区700,000名本地“编辑”的支持,在原本无法提供的城市中维护当地公交信息。 华为消费者业务集团东北欧全球合作伙伴与生态发展副总裁汪恒表示:“作为领先的城市出行应用,Moovit是AppGallery的绝佳补充,而且包容各方,每个人都得以放心使用交通工具。即使在当前安全措施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们的客户无论在何处都可以享受卓越的寻路功能。他们还将受益于Moovit致力于帮助社区变得更清洁、更安全、更好生活的承诺。” 华为将以45种语言为100多个国家/地区的用户提供Moovit应用。 Moovit的首席增长和营销官Yovav Meydad说:“Moovit从一开始就致力于简化全球的城市出行。把Moovit的多式联运的行程计划和导航应用集成到华为的智能手机中,将使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轻松。通过实时信息,可以高效、便捷地规划和导航公交旅程,华为客户将能够便捷并有信心地穿梭城市。” 除了该应用外,Moovit还将在华为浏览器中以定制格式提供。它是已在AppGallery上架的出行导航类别中各种应用如Booking.com、eSky、Omio和Transit的最新应用。它体现了华为致力于提供高质量解决方案来为客户提供独特而智能的体验的承诺。将Moovit添加到AppGallery中也增强了华为提供与用户本地相关应用的决心,这些应用提供额外的用户福利,如独家优惠券,促销和免费礼物等。 Moovit和华为将合作为Moovit用户进行应用内促销,并将很快通过该应用宣布更多信息。 要下载Moovit应用,用户可以访问任何华为智能手机上的华为应用市场AppGallery。 关于AppGallery AppGallery是一个智能创新的生态系统,可让开发人员为消费者创造独特的体验。我们独特的HMS Core允许将应用程序集成到不同的设备中,从而提供更多的便利性和更流畅的体验 – 这是我们在华为范围内更广泛的1 + 8 + N战略的一部分。我们的愿景是使AppGallery成为一个开放创新的应用分发平台供消费者访问,为用户提供独特而智能的体验同时严格保护隐私和安全。作为全球三大应用市场之一,AppGallery提供了18个类别的各种全球和本地应用,包括出行导航、新闻、社交媒体等。AppGallery在170多个国家/地区可用,全球有4.6亿月活用户。在2020年上半年,AppGallery的总下载量达到了1840亿次。 有关AppGallery的定期更新,请关注我们: URL: https://consumer.huawei.com/en/mobileservices/appgaller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ppGalleryOfficialPage/ Twitter: https://twitter.com/_AppGallery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_appgallery/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jy9p6PfO_jNqlRSrl4tUog/featured LinkedIn: https://www.linkedin.com/company/huawei-app-gallery/  关于华为消费者业务及华为加拿大 华为是全球三大智能手机厂商之一,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智能手机外,华为消费者产品全面覆盖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华为加拿大成立于2008年,目前有超过1200名员工。华为加拿大研发中心拥有500名工程师及研发人员,其研发投入在加拿大排名第25位。华为致力于以提供前沿科技为加拿大运营商及消费者服务。  关于Moovit 英特尔公司旗下Moovit(www.moovit.com)是领先的出行即服务(MaaS)解决方案供应商和第一大城市出行应用的创建者。Moovit于2020年被英特尔收购,与Mobileye携手合作并推进其MaaS战略。Moovit和Mobileye一起将加速自动驾驶在全球的普及。 Moovit的iOS、Android和Web应用可指导人们使用任何交通工具有效、便捷地穿梭城市。该服务于2012年推出,目前为106个国家/地区的3,200多个城市的8.65亿用户提供服务。 Moovit每天会收集多达60亿匿名数据点,以添加到全球最大的公交和城市出行数据库中。 Moovit为政府、城市、公交机构和私人公司提供了基于AI的MaaS解决方案,涵盖了计划、运营和优化,并在减少拥堵、增加乘车率以及提高效率和资产利用率方面具有公认的价值。行业领导者,诸如Microsoft、Uber和Cubic,已与Moovit合作以增强其出行产品性能。

10月7日七点一刻短新闻:魁省省长面临信任危机;蒙特利尔老人感染倍增;蒙特利尔旅游业遭重创

Une saison touristique historiquement basse à Montréal

今日疫情 根据魁省公共卫生部门公布的疫情数据,过去24小时内魁省的COVID-19确诊患者在连续5天超过千人后,终于回降到900人,蒙特利尔一天增加269例,魁北克城增加了132例,Montérégie地区也退回到111例,使得魁省的总感染人数达到81 914,其中重灾区蒙特利尔有36 207人。新增7例死亡案例,这样魁省因COVID-19死亡的总人数为5 906,其中蒙特利尔累计死亡为3 487人。随着确诊人数的增加,住院以及重症监护的人数也在上涨,目前魁省有409人住院治疗,比昨天增加了12人;其中62人在ICU治疗,比昨天减少5人。10月5日的检测数量为24 399。 魁省省长面临信任危机 在第一波疫情中受到普遍支持的魁省省长Francois Legault面对来势汹汹的第二波疫情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议会中受到各个反对党的指责和抱怨,新闻发布会上受到各路媒体记者的质疑,社交媒体上也有人发出谩骂和威胁。平心而论,这位第一次执政的省长还算尽职尽责,对疫情防控问题还是认真对待的,但反对党的掣肘、各个利益集团的不同诉求、庞大臃肿且效率低下的行政机构以及民众的不配合很难让初衷良好的防疫措施得到贯彻执行。就连佩戴口罩、下载和使用新冠警报(COVID Alert)手机APP都被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和自由、权利等口号挂钩,他能做的也就是看着魁省的疫情防控向着群体免疫的方向狂奔而无能为力。 蒙特利尔老人感染倍增 蒙特利尔公共卫生负责人Mylène Drouin在10月7日的疫情通报会上对蒙特利尔65岁以上老人感染数量的快速增加表示忧虑。最近几个星期以来,感染者大多数是18到40岁的年轻人,但年龄超过65岁以上的老年感染者的数量也在大幅增加,从原来占全部日增确诊者的6%上升到12%,现在则达到15%,45%的老年感染者都是被家人传染的。不仅每日新增的确诊人数在大幅增加,检测阳性率也从前一阶段的2%上升到3%。目前蒙特利尔有130个疫情爆发点,不过人数都不超过10人,其中50多个是在工作场所,40多个是在学校,12个是在医院,18个是在幼儿园,还有8个与体育活动或者健身房相关。同时蒙特利尔的住院人数在激增,从上周的44人增加到今天的126人,还有25人处于重症监护。 中加贸易创新高 蒙特利尔旅游业遭重创 蒙特利尔旅游局(Tourisme Montréal)公布的报告显示,刚刚过去的旅游季是最近100年来最糟糕的,多项数据打破史上最低记录,可能需要好几年时间才能恢复。受疫情的影响,边境关闭,航班停飞,使得通过魁北克海关入境的游客人数下降了97.8%;蒙特利尔国际机场的客运量下降了94.5%;旅游旺季的4月到6月间,到蒙特利尔的国际游客消费量下降了95%;6月到9月之间,蒙特利尔的酒店入住率也下降了15%。魁省经济厅长Pierre Fitzgibbon表示预计今年的10月到12月期间,蒙特利尔市中心的旅游业也不会很好,旅游业的从业者需要重新思考疫情下旅游业的存活方式,摸索新的经营模式。 一次性塑料制品明年起被禁 今年“红鼻子行动”暂停 因疫情原因,魁省久负盛名的义务代驾服务“红鼻子行动”(Opération Nez rouge)宣布取消即将到来的节日期间的代驾服务,范围包括魁省、卑诗省、安省以及阿尔伯塔省。该机构的执行总裁Jean-Phillippe Giroux表示这一决定是为了保证代驾义工、客户以及相关合作伙伴的健康和安全,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作出的。为了减少节假日酒驾问题,该组织将在今年11月发起一场宣传活动,以推广安全驾车的好习惯。“红鼻子行动”是1984年在魁北克城发起的,由义工为喝酒的人士提供代驾服务,后迅速扩张到全省和其他省份,深受民众的欢迎,这是该行动开展36年以来第一次暂停服务。 压死弗洛伊德的警察被保释 因用膝盖压死美国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前明尼苏达州警察德里克·肖万(Derek Chauvin)于10月7日被保释出狱,保释金100万美元。至此,当时在场的四名警察已经全部被保释。弗洛伊德去世引发了全美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平权抗议集会,这四名警察也被当地的警察局解雇,但肖万一直认为自己无罪。之前,他的律师提交给法官的文件中称,没有“合理的理由”支持肖万的二级谋杀、三级谋杀以及二级过失杀人指控,弗洛伊德的死亡应归咎于他的“药物使用”,而不是警方的“武力使用不当”。  

尊重历史 正视现实 面向未来——魁北克“十月危机”50周年的回顾与反思

I wasn't afraid of death,' kidnapped British diplomat James Cross said upon release

七天记者 梓丰 1970年10月5日,四名魁北克解放阵线(Front de libération du Québec)成员装扮成送货员来到英国驻蒙特利尔贸易代表James Cross的家,按响门铃,开门的女仆——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女人听不懂他们的法语,却被他们的凶神恶煞样子吓得尖叫起来,闻声赶来的James被这四个人劫持进了路边停着的一辆出租车,扬长而去,这起震惊世界的绑架案以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魁北克的独立进程,史称“十月危机”(Crise d’Octobre)。 源起 上个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战后婴儿潮一代长大成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各种意识形态开始出现,各种改变社会格局的运动、革命不断出现,在加拿大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魁北克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把持魁北克政坛几十年的民族联盟(Union nationale)党领Maurice Duplessis在1959年9月突然在任上中风,几天后去世,他统治的阶段被称为魁北克历史上的“大黑暗时代”(La grande noirceur),但恰恰是这段“黑暗”时期给后来从根本上改变魁北克社会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首先,Maurice Duplessis在1936年魁北克省选中把连续39年执政的魁省自由党拉下马的秘诀之一就是迎合魁北克民众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指责英裔把持的联邦政府压迫魁北克法裔,推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还给魁北克民众灌输以魁北克人为傲的思想。其次,利用自己的强势和长期执政打破了教会的权威,把统治权力从教会那里拿到了世俗政府这一边,去世后还给后续的政府留下了大笔预算盈余,让拿回统治权力的自由党有钱来实施他们的第一轮改革措施。 1960年6月,提出“变革”口号的Jean Lesage领导的魁北克自由党赢得了选举,开启了魁北克从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转变的“寂静革命”(Révolution tranquille),把魁北克从一个陈旧的教会统治的社会改变为充满活力的现代社会,也极大地提高了魁北克人的民族自信,自我认知上从加拿大法裔人转向魁北克人,促进了魁北克民族主义的兴起,各种致力于魁北克独立的团体、组织相继成立,包括推动魁北克独立并上台执政的魁北克人党(Parti Quebecois)。1963年在蒙特利尔成立的魁北克解放阵线也是其中之一。 这个组织成立的宗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魁北克政府,成立独立的魁北克国家,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创始人之一的Georges Schoeters出生在比利时,在德国纳粹占领前一直在孤儿院生活,纳粹占领后则帮助当地武装反抗纳粹,德国投降后被瑞士一家人收养,21岁时移民加拿大。1960年,完成无线电专业学习的他和一群受革命思潮吸引的加拿大学生前往古巴,为切·格瓦拉工作。古巴的解放革命给了他很大启发,回到魁北克后,他开始培训激进的分离主义者,利用自己的无线电知识制作炸弹,并在1963年3月7日夜间用自制的燃烧弹袭击了三个驻军地点,开启了暴力革命。在接下来的7年里,这个松散的分离主义革命组织,发动了30多次武装抢劫、爆炸了200多个炸弹,制造了90多起爆炸袭击,炸死6人,伤及40多人,袭击的地点包括联邦政府办公大楼、大学、银行、证券交易所、政党办公室等,甚至试图炸死当时的蒙特利尔市长Jean Drapeau等人,还曾策划炸毁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但行动还没开始就被警方抓获,让魁北克社会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中。 其中最著名的是1969年2月13日制造的针对蒙特利尔证券交易所的炸弹袭击事件,当时证券所里有250多人。解放阵线还叫嚣发动更多、更大的袭击行动,要让“那些英国人、联邦主义者、冒险家、统治阶级的小爬虫、帝国主义的走狗及其一切欺压工人阶级和魁北克人民的小丑们”付出代价,这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1970年初,警方逮捕了23名试图发动炸弹袭击的解放阵线成员。为了救出被捕的成员,解放阵线开始尝试以各种手段绑架加拿大境内的外国政要,以此作为人质来交换被捕的成员。然而,他们的头两次尝试绑架美国和以色列外交官的计划都被警方挫败,参与绑架计划的成员也被警方逮捕。很快,他们开始筹划第三个绑架计划,这次的绑架对象是英国负责贸易的外交官Cross。 10月5日这天,Cross正在筹备一个盛大的生日晚会,绑架分子借口送生日礼物而敲开了房门,用步枪和左轮手枪挟持着Cross消失在车流中,只留下目瞪口呆的Cross家人,这也是加拿大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外国使节被绑架的事件。 绑架者Jacques Rose、Paul Rose 和Francis Simard被捕时的照片 发展 魁北克解放阵线随后提出其人质交换条件:赎金50万元金条,释放以前被捕的23名解放阵线成员,提供一架飞机把这些革命战士送到古巴或者阿尔及利亚,公布给警方提供信息的线人名单,在媒体公布他们的宣言,停止警方的搜查行动等。魁北克政府则在是否与他们进行谈判之间犹豫不决,但为了保护人质安全,答应了其中的一个要求,准许解放阵线在全国的电视和报纸上发表他们的宣言。其成员Gaétan Montreuil在Radio-Canada朗读的宣言中将自己形容为“一群决心尽一切力量确保魁北克人民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魁北克工人”。“魁北克解放阵线希望彻底解放魁北克人,团结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永远清除那些毫无内疚感而剥削魁北克劳工的贪婪鲨鱼、无良的大老板以及他们的仆人。” 但就在他们发表声明的两天后,面对政府拒绝谈判的态度,一不做二不休的解放阵线又派出一个行动小组于10月10日在位于Saint-Lambert的一所住宅绑架了正在和孩子在后院草坪玩耍的魁北克劳工和移民部长Pierre Laporte,引发了魁北克政府的恐慌。魁省当时的省长Robert Bourassa在第二天同意同魁北克解放阵线谈判,指派律师Robert Demers代表政府进行谈判,但要求对方保证两名人质的生命安全。 事件发生后,强硬的联邦总理老特鲁多(Pierre Elliott Trudeau)不主张通过谈判与恐怖分子妥协,他认为“民主首先要保护她自己,在加拿大有足够的空间反对或者提出异议,但是没有恐怖的空间。”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在10月12日派出士兵进入渥太华,以保护议员、外交人员以及政府办公场所; 10月13日,特鲁多在被问到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应付这场人质危机的时候,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名言“看我的!”(Just watch me)”。 10月14日,魁北克解放阵线号召蒙特利尔大学的学生罢课来支持他们的行动,第二天晚上3000多名青年学生在蒙特利尔的Centre Paul-Sauvé集会声援解放阵线。 当时年轻的省长Robert Bourassa担心局势失控,一方面让所有政府部长都到蒙特利尔的一家酒店集中居住,由警察重点保卫;另一方面在10月15日正式向联邦政府求援,请求联邦政府援引《战时措施法案》(Loi sur les mesures de guerre)采取行动,派出军队维持秩序。这个法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台的,授予总理及内阁有权不征询议会行事,避免冗长的议会程序以便更快地处理危机,不过法案本身的实施还需要议会授权。在15日是否授权该法案实施的投票中,除了新民主党投出反对票外,其他政党,包括支持魁北克独立的政党都投出了赞成票。《战时措施法案》实施后,加拿大进入了军管状态,12,000名士兵来到魁北克维持秩序,其中8000人来到蒙特利尔的街头,魁北克解放阵线被宣布取缔。军管期间,民众的个人行动暂时受限,全副武装的士兵在街上巡逻,警察可忽略相关的人身保护法令,有权直接抓人和拘留。经过一系列的搜捕行动,警察抓捕了将近500个跟魁北克解放阵线有关的人及其支持者。 蒙特利尔街头巡逻的士兵刺刀上膛 … Read more

云国庆 度中秋 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馆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暨欢度中秋佳节线上庆祝活动

【七天讯】经过充分的筹备,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馆于9月30日晚6点半,在线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暨欢度中秋佳节”晚会,这台晚会汇聚了蒙特利尔华人社区精心准备的内容。加拿大联邦、魁北克省、新不伦瑞克省和蒙特利尔市等领区相关人员也以视频形式向大家祝贺节日。 陈学明总领事在致辞中说: “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国庆和中国传统中秋佳节,10月13日是中加建交50周年。今天我们以线上形式举办这场“三合一”云上庆祝活动,在此谨向所有在魁省和新省共同抗击疫情的同胞致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双边友好合作发展的朋友们致意!这场活动讲述的是你们的故事,你们是真正的主角! 2020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人类遭遇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国政府为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豁出了一切,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投身抗疫。“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这无数的凡人英雄中,有我们广大的海外中华儿女,有魁北克省、新不伦瑞克省的同胞和朋友们。为支援祖(籍)国抗疫,大家上下奔波,出钱出力。湖北同乡会、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会等湖北侨胞,为家乡人民不舍昼夜地筹集物资。华总会、华商会、华助中心、顽石会、孔子学校等众多热心社团和三十多家同乡会迅速行动,贡献爱心。还有蒙特利尔中国学者联谊会、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拉瓦尔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林华平博士、麦吉尔大学熊兰教授等学者、学生……大家昼夜不停、源源不断地向祖国亲人传递最需要的防护物资和最温暖的信心力量。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为捐助物资安排仓位。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 当中国疫情有所缓解,抗疫来到“下半场”的时候,我们再次站到了一起。来自中国的物资一批批送到侨胞、留学生和当地机构手中;中国医护人员毫无保留地和海外专家分享经验,搭建远程诊疗和心理平台;中国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有序接回部分滞留海外确有困难的留学人员和中国公民。华人社区一方面积极配合当地抗疫,自发给当地医院送去宝贵的防护物资;一方面加强互帮互助,为有困难的同胞和留学生提供交通、采购、租房等无私帮助,侨团和华文学校热心协助分发防疫物资。我为华人社区成为当地防范意识最高、控制效果最好、疫情当中最暖的群体感到骄傲。期望大家继续遵守当地各项防疫指令,为亲人朋友的平安、社区的平安、当地社会的平安继续贡献我们的力量。 病毒没有国界,大爱亦没有疆界。总领馆有幸陪同大家“打全场”,我们为能见证这份疫中大爱、血脉深情倍感荣幸,心怀感激。 这次疫情也让我们认识到,身体健康如此重要,亲人团圆如此宝贵,朋友间的相聚如此欢乐。明天就是中秋佳节,我祝愿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在此,也对所有为此次活动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朋友们,特别是海台网、七天传媒、魁北客和蒙城汇几家媒体伙伴表示衷心感谢。”  

喜中有忧无需惧

洪田 今年的十月一日,对于大多数华人来说,可谓双喜临门:既是中国的国庆节,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对于战胜了新冠疫情,生产、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的国内朋友而言,伴随双节而来的喜悦,当是深切而醇厚的。对于在加拿大生活的华人而言,今年的十月十三日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事件:中国和加拿大建交五十周年纪念日。因此,对于加拿大的华人而言,十月不仅仅是双喜临门,更是三喜临门! 然而,对于大部分在加拿大生活的华人而言,在这本应喜庆的日子里却有着难以挥去的“忧”,在这本该欢快的气氛里却有着难以忽视的“愁”。 这第一愁,是挥之不去的乡愁。在海外生活的华人,心头常常萦绕着隐隐的乡愁。每当佳节临近的时候,这种乡愁就会像久酿的清酒,变得越发浓烈起来。现代通讯手段的发达,可以缓解这种乡愁,但今年疫情期间一些不理智的杂音,让这乡愁多了一份儿苦涩的味道。 当武汉市内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某些北美的华人便在那里幸灾乐祸地指手画脚起来,风言风语,仿佛跳梁小丑终于发现了一处可以现身的屋梁,迫不及待地蹦将起来。这些人把自己当作了无根的野草,随风飘零,令人可怜,令人不耻! 当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加拿大疫情逐渐严重时,国内某些人士则幸灾乐祸起来,指责出国的人本不爱国,此时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回国“避难”。其实,这些人士向来也不会客观地看待问题,看待他人。出国的人未必不爱国,在国内生活的人也未必就是因为爱国;国外不是天堂,但也不是地狱,是同样有着悲欢起伏的人间。 手足情深,人心何以变得如此狭隘?血浓于水,人情怎能变得如此冷漠?狭隘使人偏执,冷漠让人愚蠢,这些不和谐的音调,实在不应该发生啊! 这第二愁,是疫情泛滥带来的忧愁。今年三月份,第一波疫情来袭时,加拿大很多养老院的老人不幸罹难,令人痛心。面对日益攀升的死亡数字,那时的人们大都能心存畏惧,自我约束,各级政府也都采取了强有力的管控措施,使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然而,在人们较长时间自我约束后,懈怠的情绪开始蔓延。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很难再采取疫情初起时那样严厉的手段。南面的邻居美国疫情泛滥,死亡惨重,却始终没有采取统一有力的管理手段避免疫情的恶化,这也给一些加拿大人树立了很坏的榜样。疫情再次泛滥的可能性便逐渐增大。 这种可能失控的局面,让很多严于律己的华人感到忧虑却又无奈!对此,一方面我们华人自己要加强防范,另一方面要多一些宣传,鼓励更多的人注意节制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加拿大社会和中国社会的情况不同,人们的文化心理不同,很难采取中国那样严格高效的管控措施。然而,对于中国一些卓有成效的办法,加拿大应该学习借鉴。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加拿大媒体对于中国的战疫成果视若罔闻,民众对此知情甚微。对此,华人应该把中国有益的经验让更多的加拿大人知道,并促使政府部门敞开心扉,从善如流。 这第三愁,是对中加关系恶化的忧虑。太平洋是如此的广阔,可以容得下中国和美国,也同样可以容下中国和加拿大。现在,中国和加拿大的关系变得如此冷漠,形同陌路,让人痛心。 五十年前,加拿大是率先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少数国家之一。当时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皮埃尔,即现任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贾斯汀的父亲,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私下里狠狠地骂了一顿。老特鲁多终其一生对中国怀有友情,为此也颇遭遇了些人生挫折。如果他天上有知,看到今日中加关系若此,不知该有何感想。 五十年前的中国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没有强大的军事装备,但依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靠的是什么?是不畏强权,敢于主持正义的勇气;是虚怀若谷,对世界各国一概平等对待的谦虚!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豪车名包,没有挥金如土的“豪气”,却普遍得到他人的尊重,靠的是什么?是勤劳、善良、正直、坚韧的美德。强大的武器装备可以让人畏惧,但难以让人尊重;金钱可以换来一时的谄媚,却难以换回真正的友谊! 五十年前的中国和加拿大能够冲破层层阻力建立外交关系,今日的中国和加拿大有什么理由不友好?有什么理由不能联手促进世界的和平以及可持续发展呢? 这第四愁,是若隐若现的种族仇恨所带来的忧惧。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并不能被断定为疫情的发源地。然而,因为这次疫情的发生首先在中国被报道,很多人便想当然地认为疫情发源于中国。以美国总统为首的一些政客为了推卸自身的责任,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击疫情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做出的巨大贡献,厚颜无耻地向中国泼脏水,让一些不明真相以及不顾真相的人对中国产生怨恨,并继而对海外华人产生怨恨。另外,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关系持续紧张,一些加拿大人认为中国是在欺凌加拿大,因此对中国的好感急剧减弱,不满甚至仇视急剧增加,这也让加拿大华人明显感觉到一种不友好的气氛。 今年以来,在加拿大的多个地区都发生了针对华人的带有种族仇恨色彩的攻击性言行。虽然这些行为的恶劣程度不像在美国发生的类似言行那样严重,加拿大政府反对种族仇恨的立场也远较美国政府鲜明、坚定,但加拿大的华人对此不能不心存疑惧。为此,华人一方面要提高警惕,避免受到伤害;另一方面要争取和各个族裔的人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身边的加拿大人对中国有误解,不妨耐心地加以解释,说明事情的真相。毫无疑问,尽快恢复中加两国的正常关系,同样是解除种族仇恨的良药。 天晴难免风云至,欢喜常伴忧愁生。乌云散尽日尤艳,忧愁除净心更明。在这“欢喜”的日子里,本不该过多地谈论“忧愁”,但忧愁不被扫除,就难以有欢喜的立足之地;不正视眼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就难以解决这些问题。2020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世界正因之而发生巨变,很多人的生活也正因之而发生巨变。然而,对于很多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而言,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有一种心愿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那就是: 希望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希望居住国日益繁荣昌盛! 希望中加两国的关系能够行进在友谊大道,希望中加两国的人民能够世代保持友好! (2020年9月20日)  

五十年风雨同舟砥砺前行 半世纪历经磨难曙光在前 –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人物志 大使篇(上)

  中加两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19世纪中后期,数千名华工就参与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为贯通加拿大东西大动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0世纪30年代,白求恩大夫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献出了 宝贵生命。60年代,加拿大在西方国家中率先打破对华贸易禁运,出口小麦为受困于自然灾害的中国人民雪中送炭。70年代,加拿大成为最早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之一,是继英国和法国之后正式承认新中国的第三个重要的西方国家,也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第一个正式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建设核电站、三峡大坝等过程中得到了加方的宝贵支持。1997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加拿大,双方同意建立“中加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加,双方同意建立“中加战略伙伴关系”。此后,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经贸、科技、教育、文化交流不断上新台阶。2018年12月,中国民营企业华为高管孟晚舟遭加拿大边境服务局羁押事件,使两国关系陷入冰点。 今年10月13日是中加建交50周年的日子。值此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71周年,农历中秋节来临之际,《七天》报特推出三庆专刊,带领读者走进历史,一起去探访中加建交50年以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以及那些台前幕后的故事和人物。 中国驻加拿大历任大使 黄 华  (任期1971.07—1971.11) 首任大使。河北磁县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燕京大学毕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7月27日, 黄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加拿大大使向加拿大代理总督贾德森递交国书。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获得联合国席位后,黄华肩负新的使命,担任首任常驻联合国及安理会代表。黄华曾是中共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2010年11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黄华在驻加拿大大使任上任期较短,仅仅四个月时间,是中加建交以后的首任驻加拿大大使。1977年10月,时任外交部长的黄华访问加拿大,参观了白求恩故居。 1971年8月13日,中国驻加拿大首任大使黄华拜会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 2 姚 广  (任期1972.03—1973.09) 第2任大使。山西昔阳人,解放前参加抗日游击队,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3月至1973年9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大使,历时一年半。姚广外交履历丰富,除加拿大外,他还曾担任过驻斯里兰卡、波兰、墨西哥、埃及、法国大使,1982年12月至1986年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3年7月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顾问。2003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1973年,姚广大使任职期间 迎来了中加建交后首批公派加拿大的留学生。 3 章文晋  (任期1973.09—1976.12) 第3任大使。北京市人。少年时代曾于1927年赴德国留学,1931年回国参加抗日,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4年进入外交部, 1966年8月至1967年2月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971年1月至1972年5月任欧美司司长,参与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工作。1973年9月至1976年12月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1978年1月至1982年10月任外交部副部长。1983年3月至1985年4月任驻美大使。1986年后,章文晋从事民间外交工作,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长。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逝世。章文晋大使任职期间,亲历了加拿大总理特鲁多首次访华。 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陪同特鲁多一行访问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左一是章文晋大使) 4 王 栋  (任期1977.07—1983.02) 第四任大使。1969年至1971年王栋曾任中国驻瑞典大使。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王栋大使在驻瑞典大使任上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中加建交公报,成为研究、追溯中加建交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的朋友圈还很小,主要西方发达国家还没有广泛承认新中国,加拿大顶着美国的压力,冲破美国的束缚,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决定与中国建交。经过15轮的秘密接触和谈判,最终达成共识。选在瑞典,除了中加都与瑞典有外交关系之外,也许还考虑到瑞典比较友好中立的国际形象,这里又远离国际政治的漩涡,容易避开美国的耳目。1970年10月13日,在瑞典,中国方面由中国驻瑞典大使王栋,加拿大方面由加拿大驻瑞典大使玛格尔,代表各自政府在建交公报上签字。公报中,加方用“注意到”中国政府立场这一独创性表述,巧妙地化解了中加双方在表述台湾问题上的分歧,被称为“加拿大模式”,颇受国际社会赞赏。王栋大使在驻加拿大大使岗位上任职时间达5年半,是任职时长排第二的大使 (后来的第十任大使梅平任职时间最长),任职期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加外交各项交流活动日趋活跃。 5 余 湛  (任期1983.09—1986.10) 第5任大使。湖北英山人。1983年接替王栋担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1986年离任。建国前,长期在军队工作。1950年入外交部。历任驻波兰使馆一秘、参赞、苏欧司副司长、司长。1964年11月,参加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资料显示,余湛曾于1964年以外交部东欧司司长和副团长的身份参加了中苏边界谈判。1972年5月至1983年5月任外交部副部长。1988年6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余湛大使在任期间,亲历了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加拿大。这一时期,中加高层互访频繁。1985年7月国家主席李先念访问加拿大,1986年5月,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访华。198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关于发展合作的协总协定》在渥太华签署。 6 张文朴  (任期1986.11—1990.07) 第6任大使。陕西朝邑(今大荔)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教育部人事处科员,高等教育部部长办公室秘书,教育部政策研究室科员、办公厅秘书室副主任,对外友协副处长,外交部美大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1986年接替余湛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大使。据报道,2001年2月,在小布什政府上任伊始,中国政府派出三名资深外交官到华盛顿探路,与美国布什新政府中那些将会影响中美关系的老熟人重续联系,其中就包括前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张文朴。张文朴大使任职期间,亲历了1987年3月加拿大总督索维访华。 7 温业湛  (任期1990.09—1992.11) 第7任大使。浙江湖州人。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治系。1950年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任翻译组组长。1951年6月进入外交部工作,历任西亚非洲司处长、驻尼日利亚使馆政务参赞、非洲司副司长、亚非司副司长、非洲司司长等职。1982年4月至1984年10月,任外交部副部长,主管西亚北非事务并分管领事司。1985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埃及大使。1987年担任驻朝鲜大使。1989年10月任驻加拿大大使。1996年11月,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1997年1月被聘为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顾问。今年(2020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1990年10月,温业湛大使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举行了庆祝中加建交20周年纪念活动。 8 张毅君  (任期1992.11—1997.01) 第8任大使。江西人。1951年参加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起,先后在外交部新闻司,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外交部西欧司、翻译室、欧美司,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1985年任外交部美大司参赞,1987年至1989年任中国驻英国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1989年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长,1992年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1997年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外交部一些离退休资深外交官组成外交笔会,张毅君是成员之一,重点撰写中国外交政策、美国和中美关系、东亚等问题。2004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由张毅君所著的《外交官退思录》,内容包括访美杂感、中国和平发展、美国战略部署之反恐与中东战略等。2010年1月2日病逝,享年75岁。张毅君大使任职期间,1994年4月亲历了加拿大总督纳蒂辛访华, 1995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中加建交25周年之际访问加拿大。1996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访问加拿大。1994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加拿大关于刑事司法协助的条约》在北京签署。 9 查培新  (任期1997.02—1998.06) 第9任大使。江苏人。1972年进入外交部,历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科员,驻美国联络处随员;1978至1990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美大司科员、副处长、副司长;1990至1993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1993至1996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司长、司长;1997至1998年任驻加拿大大使;1998至2002年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2002年7月至2007年4月任驻英国大使;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查培新大使任职期间,1997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海运协定》在温哥华签署。1997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加拿大,双方同意建立“中加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领事协定》在渥太华签署。 10 梅 平  (任期1998.07—2005.02) 第10任大使。上海市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同年进入外交部,1982年至1989年先后任外交学院英语系主任、第一副院长。1989年9月至1992年8月曾任中国驻马耳他大使。1992年至1996年先后任驻旧金山总领事、驻纽约总领事。1996年至1998年任外交部美大司司长,1998-2005年任驻加拿大大使,任职长达近7年,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中国驻加拿大大使。2003-2008年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太平洋合作委员会会长,2008年10月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08年至今任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梅平大使任职期间,1998年11月,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华,2000年5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加。2002年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加。2003年7月,中加重要经贸合作项目秦山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2005年1月,加拿大总理马丁访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文化协定》在北京签署。 中加建交30周年纪念明信片上大使们的签字 11 卢树民  (任期2005.03—2008.05) 第11任大使。陕西西安人。1966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校英语系。1972年至1976年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和多伦多大学。1976年进入外交部。先后任美大司科员,驻加拿大大使馆职员,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科员。1985年至1989年任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三秘、二秘,1989年至1993年任外交部美大司二秘、副处长、处长、参赞,1993年任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副司长,1994年任驻美国大使馆参赞、公使衔参赞。1998年担任美大司司长。2002年至2005年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2004年至2008年接替梅平任驻加拿大大使。2008年6月担任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特派员。2011年8月,出任外交学会副会长兼党组书记。卢树民大使曾经在位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留学,多年后又代表国家出使加拿大,重返故地,自是对驻在国多了一层了解,多了一份感情。卢树民大使任职期间,2005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加,双方同意建立“中加战略伙伴关系”。200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北京签署。 12 兰立俊  (任期2008.06—2010.11) 第12任大使。江苏大丰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加拿大皇后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研究生,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硕士。是最早的一批中国公派留学加拿大的留学生。1976年进入外交部。历任外交部美大司三秘,拉美和加勒比司副处长、一秘,美大司一秘、处长、参赞、副司长。驻外经历包括驻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使馆随员,驻温哥华总领馆副领事、领事,驻洛杉矶总领馆领事、总领事,驻美国使馆公使,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驻瑞典大使。2008年6月至2010年11月任驻加拿大大使。与卢树民大使一样,兰立俊大使也曾经是留学加拿大的留学生。多年后又代表国家出使加拿大,重返故地。兰立俊大使任职期间,2009年12月,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中加双方发表《中加联合声明》。2010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加。2010年7月,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访华。 13 章均赛  (任期2010.11—2014.04) 第13任大使。上海市人。197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79年进入外交部工作。1989年获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硕士学位。历任外交部美大司二秘,一秘、处长、副司长。驻外经历包括驻新西兰大使馆随员,驻澳大利亚悉尼总领馆领事,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参赞,2000年11月至2004年1月任中国驻斐济群岛共和国大使。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任中国驻澳大利亚联邦大使。2010年11月至2014年5月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章均赛大使任职期间,2012年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2013年加拿大总督约翰斯顿访华,2012年9月9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加拿大总理哈珀共同出席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中加投资保护协定》,经两国政府批准后这一协定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生效。 章均赛大使亲笔签名的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馆开馆纪念封 … Read more

连续9个头版:中加关系史上温馨而重要的一幕

Terry Glavin: The Liberals are dangerously wrong on China. They always have been | National Post

文: 快马加鞭 47年前《人民日报》连续9天头版报道了一件大事—加拿大总理(老)特鲁多访华。 在庆祝中加建交3周年之际的1973年10月,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首次访华,这是中加关系史上的大事,也是中西方关系史上的大事。加拿大是最早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主要西方国家之一,也是“文革”十年动乱期间第一个正式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中国政府对这次访问的重视从《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可见一斑。众所周知,《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是观察中国政治的风向标,报纸版面的安排、位置、甚至字号都会被国内外政治观察家解读出政治意义。 1973年10月10日,特鲁多偕夫人抵达北京,周恩来等到机场迎接 横幅上的标语:中加两国人民友谊万岁! 1973年10月10日,星期三。《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邀请前来进行正式访问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和夫人今日到京”为标题报道了加拿大总理抵京的消息,还在文章的开篇、紧挨报头下面配发了总理特鲁多的个人肖像照片。不仅如此,还在头版右下专门发了一篇社论,标题是“热烈欢迎加拿大贵宾”!人民日报社论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为欢迎一个外国政府首脑专发一篇社论,这待遇可以说给足了加拿大面子。那个年头,《人民日报》头版还有一个标配就是头版右上角的毛主席语录。当天的语录是:“我们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样大家知道的五项原则。”一看内容就是谈外交的,显而易见是为当天头版头条报道的内容专门挑选的。从数量上看,包括毛主席语录当天头版有6篇文章,与特鲁多总理访问相关的占了一半,加拿大总理的面子够大的。 1973年10月11日,中国多位领导人与特鲁多及夫人一行在北京合影 1973年10月11日,星期四。《人民日报》头版5篇文章有3篇与特鲁多总理访华有关。除了与前一天相同的毛主席语录,头版头条以贯通的大标题对加国总理的到来进行了报道,标题是“特鲁多总理和夫人到京受到热烈欢迎 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和林佳楣同志、邓小平副总理、阿沛·阿旺晋美副委员长、吴德主任、韩念龙副部长和数千群众到机场欢迎加拿大贵宾 邓颖超同志在宾馆迎接。第二条新闻标题是“周恩来总理同特鲁多总理 在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会谈”。报道分别配发了3张照片,一张是两位总理在机场亲切握手,另一张是特鲁多总理和夫人被数名中方正国级、副国级的高层领导簇拥缓缓而行两边有众多群众夹道欢迎,第三张是双方在会议室会谈的照片。自从1978年中国外交部礼宾改革后,这种高级别的到机场迎接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 这次特鲁多以总理身份是携带着结婚不久的年轻夫人玛格丽特来访问中国的。当特鲁多夫妇被主人引进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下榻时,周恩来说:“去年尼克松总统访问北京就住在这栋楼里。”特鲁多打趣道:“承认中国我比他早走了一步,但是访问北京他比我赶早了一步。”周恩来笑着说:“不能说他比你早,总理阁下已经是第三次访问中国了。”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29岁的青年特鲁多曾去中国考察,但因战事而中断旅行。当时,他到了兵荒马乱的上海,解放军正准备百万雄师过大江,他看到了街头老百姓的脸上、眼里流露出的对新政权的希望之光。十几年后的1962年,他又和好友、作家雅克·埃贝尔再次前往中国,他们从罗湖桥进入中国,考察、游览两个月,足迹遍至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地,他们把这次游览中国的经历写成《红色中国的两个天真汉》一书。特鲁多早期对中国的了解和感情,使他上任后能冲破美国的阻挠推动加拿大与新中国建交也就变得不难理解了。特鲁多总理为这次访问带来的礼物是加方精心准备的白求恩大夫发明的外科手术肋骨剪,周恩来总理表示非常感谢特鲁多赠送的这些珍贵礼物。加拿大政府后来还将白求恩故居购买下来做为纪念馆。 1973年10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宴会中,特鲁多学着使用筷子,并给周恩来夹菜 1973年10月12日,星期五。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还是给了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标题是:“周恩来总理举行盛大宴会 热烈欢迎特鲁多总理和夫人 李先念和林佳楣,邓小平,阿沛·阿旺晋美,姬鹏飞和许寒冰,吴德等作陪 周恩来总理和特鲁多总理在充满友好气氛的宴会上先后讲话”,同时还配发了宾主合影的全家福。第二版6篇文章中的4篇分别报道了“在欢迎特鲁多总理的宴会上 周恩来总理的讲话”,“在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 特鲁多总理的讲话”,“周恩来总理同特鲁多总理 继续举行会谈”,“特鲁多总理和夫人 参观北京体育学院 邓小平副总理陪同贵宾参观”的系列报道。 1973年10月12日,邓小平副总理陪同特鲁多总理和夫人等加拿大贵宾参观北京体育学院 1973年10月12日,特鲁多夫人参观北京幼儿园 1973年10月12日,特鲁多总理夫妇参观北京颐和园 1973年10月13日,星期六。临近周末主人善意地安排了相对较轻松的活动。《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周恩来总理同特鲁多总理再次会谈”,“特鲁多总理应邀出席文艺晚会 贵宾们由邓小平、吴德等陪同观看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消息,还配发了宾主在舞台上与演员合影的大幅照片。观看文艺演出的安排是宾主关系融洽、访问取得圆满成功的一个标志。 1973年10月13日,毛泽东主席在他的书房接见加拿大总理特鲁多 1973年10月14日,星期日。加拿大总理访问的消息占满了整个《人民日报》头版,最关键的是伟人出面在他的书房接见了特鲁多总理。报纸用通栏大标题报道,毛泽东主席会见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毛主席对特鲁多总理在中加建交三周年的时候前来中国举行正式访问表示热烈欢迎,同他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周恩来总理、王洪文副主席参加会见。报道配发了两张照片,一张是毛主席与特鲁多亲切握手,另一张是在主席宽大的书房里宾主交谈的照片。受到最高领导人毛主席的接见意味着访问功德圆满,在京的活动接近尾声了。紧接着,版面右侧用竖栏标题报道了“特鲁多总理举行盛大答谢宴会,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阿沛·阿旺晋美姬鹏飞和吴德等出席,特鲁多总理周恩来总理讲话”,左下版面报道“特鲁多总理和夫人离京赴洛阳访问,周总理陪同前往,李先念邓小平阿沛·阿旺晋美吴德等和数千名群众到车站热烈欢送”,这是周恩来总理生前最后一次陪外宾到外地访问。值得注意的是,当天的毛主席语录又引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那段话。当天第二版7篇文章有5篇是有关特鲁多总理访问的,分别发表了“在答谢宴会上特鲁多总理的讲话”,“在特鲁多总理举行的答谢宴会上周恩来总理的讲话”,报道了“中加两国政府贸易协定在京签字,周恩来总理和特鲁多总理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字”,“特鲁多总理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向参加招待会的中外记者介绍中加双方会谈的成果”,“特鲁多总理和夫人等贵宾参观故宫博物院和出土文物,李先念副总理和林佳楣同志陪同参观”。除了前文提到的两张伟人接见的照片,报纸头版和二版还配发了3张访问活动的照片。高规格的接待、高规格报道跃然纸上。 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左四)与特鲁多(右四)一行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合影 1973年10月15日,星期一。当天《人民日报》报道了“特鲁多总理和夫人访问洛阳后到郑州, 周恩来总理等陪同贵宾参观访问,河南省革委会副主任耿起昌等设宴欢迎,贵宾们抵郑州时,专程前往陪同贵宾访问桂林的邓小平副总理等到车站迎接 ”。报道虽只有一条,但还是头版。配发的照片是周总理和特鲁多总理夫妇等加拿大贵宾在著名的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前的合影。照片中中方陪同人员除河南省洛阳市地方领导外,还有同年9月份刚刚履新的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章文晋。 1973年10月16日,星期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接近尾声,人民日报的报道也到了收官的时候。报道虽还是只有一条,但还是头版。当天的《人民日报》报道了“特鲁多总理和夫人到达桂林参观访问, 邓小平副总理陪同前往, 韦国清主任等到机场欢迎并设宴招待加拿大贵宾”。报道配发了宴请的照片。 1973年10月15日下午,邓小平陪同特鲁多及夫人游览参观七星岩、芦笛岩等 1973年10月17日,星期三。当天的《人民日报》报道了“特鲁多总理和夫人游览漓江, 韦国清主任和邓小平副总理陪同加拿大贵宾游览”。报道配发的照片显示,特鲁多总理夫妇和邓小平、韦国清四人乘坐敞篷游船泛舟漓江,两岸是桂林山水中特有的秀丽山峦。特鲁多总理和夫人玛格丽特目光朝着同一个方向欣赏风景,面部表情轻松而惬意。 1973年10月18日,星期四。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华圆满收官。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结束在我国的正式访问 特鲁多总理离桂林经广州回国 邓小平、韦国清和两千多群众在桂林机场热烈欢送, 丁盛等在广州机场欢送”,以及“特鲁多总理给周总理的感谢电”。 1973年特鲁多总理对中国的首次官方访问距今已经47年了。访问期间,他受到中方的高规格接待,受到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周恩来总理3次与他会晤,还陪同他访问洛阳,并在火车上与他彻夜长谈。邓小平副总理陪同他观看演出,并一起游览桂林。特鲁多以“不远万里”来形容自己的这次中国之行,他说,妨碍两国间相互了解的不是高山、森林和大海,而是“头脑中的冥顽不灵”,“建设一个国家需要两种旅行者,一种是克服地理上距离的,另一种是克服思想上和精神上距离的,而我成了这两种旅行者。”通过《人民日报》当时的报道,读者仍能感受到中加两国老一代领导人的政治勇气和领袖风采,感受到老一代领导人缔造的、来之不易的中加两国传统友谊。重温这些故事,希望能为当前步履维艰、跌入冰点的中加关系带来一丝暖意。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党史博览》)  

魁北克与中国:源远流长 未来可期

七天记者 颜宏 今年是中加建交5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和魁北克官方建立合作关系40周年。目前,中国是魁省在亚洲的主要合作伙伴,自2011年起成为魁省全球范围内除美国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对魁北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历史上,魁北克和中国更有着千丝万缕、源远流长的联系。 人参开启魁华交往历史 说起中国和魁北克的关系,还要追溯到联邦成立之前很久很久的法国殖民地时期。1711年,出生在法国波尔多的耶稣会传教士拉菲托(Joseph-François Lafitau)从法国来到当时名为“新法兰西”的魁北克传教。而早在1701年,也就是清康熙40年,他的同僚杜德美(Pierre Jartoux)则出发去往中国传教。不过Jartaux在中国的传教事业进行得并不十分顺利,发展的信徒也不是很多,但他却因为掌握“西洋技法”(杜德美精通地理、数学和植物学)而被清朝皇室看中,和几位外国传教士一起被派往冀北、辽东、满洲一带为中国测绘当地的地图。这期间,杜德美在距离朝鲜很近的一个村庄里接触到了中国人的“灵丹妙药”——人参,他对这种中国人苦苦追求的珍贵药材非常好奇,不但观看了采参过程,还亲自试用了一番,认为效果非常好,于是开始仔细研究人参的功效、生长环境和可能生长的地方,并得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断:“人参产地大致可以说位于北纬39度-47度之间,东经10度-20度(以北京子午线为基准)之间,这一切让我认为,若世界上还有某个地方生长此种植物,这个地方恐怕是新法兰西。因为据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们所述,那里的森林、山脉与此地颇为相似。” 传教士们绘制的东北地图 1711年4月,杜德美将人参的详细资料,包括药用价值、形态、生长环境和采集方法等信息发给了负责中国教区事物的耶稣会会长,然后通过信件的方式发回法国。后来这些信息刊登在几本科学杂志上,引起了一些欧洲医学家和植物学家的关注,但并没有引起轰动。但发送到新法兰西的资料引起了拉菲托的注意,因为他在易洛魁人(Iroquois)那里见到过类似的东西。于是他拿着绘有人参的图片去询问易洛魁人,果然部落的一位巫医告诉他说,这种植物是他们部落常用的一种药材,用于治疗头疼、帮助消化、治疗不孕等,名叫garantoquen,意思是“像人一样的草”。经过一系列的仔细对比之后,植物学家认定这种植物与人参同属五加科,因而拉菲托判定的这就是杜德美所说的人参。 拉菲托发现人参后,并没有藏着掖着,而是逢人便说它的功效以及中国市场的需求,还在1718年发表了一篇名为《献给法兰西摄政奥尔良公爵殿下的纪念品——在加拿大发现的珍贵植物人参》的文章,详细地告诉了人们人参的模样和在中国的重要性,并将其命名为美洲人参(American ginseng)。也正是因为中国市场的需求,原本在魁北克森林中遍地都是、无人采挖的人参身价暴涨,一些法国商人开始从印第安人和殖民者手中收购这种植物。到了1718年,一家原本做北美皮毛生意的法国皮毛公司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将收到的美洲人参装进大货箱内和其他货物一起存放,然后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从魁北克运到中国广州销售,吸引了中国药材商人的巨大关注,从此开启了巨大的西洋参贸易,使之成为北美地区除黄金外最大的贸易发现。而魁北克也成为加拿大最早与中国发生贸易往来的地区之一,在1752年向中国出口的人参价值就超过一百万加元的天文数字。 史料记载,在1869年,还有来自中国,从广州湾出发的一船大米运抵魁北克。 新中国前的魁华关系 华人来到北美大陆始于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以及帮助美国和加拿大修建铁路,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随着横贯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临近完工和西部金矿的日益枯竭,华人的吃苦耐劳、聪明勇敢、不计较报酬、忍辱负重等美德开始成为其他白人族裔攻击的目标。当地的白人认为中国人可以接受较低的工资,工作效率高是偷了他们的工作,导致本地经济出现问题;污蔑华人患有传染性疾病和不良习俗(如吸食鸦片),对加拿大人的福祉构成威胁;中国是一个软弱落后的国家,居民永远不可能像白人一样生活等,公开贬低华人。在这种社会氛围中,白人可以自由地表达他们对华人的歧视而不必担心这种行为的后果。当时已难以自保的清政府混乱无能,既无力也无意保护海外华人的利益,更无法对美国、加拿大的对外政策施加任何影响,排华浪潮最终以立法形式被确立。华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各种欺凌、侮辱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华人为逃避在西部受到的歧视,开始沿着铁路线往东迁移,蒙特利尔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贸优势成为华人优先选择的落脚点,逐渐形成颇具规模的华人聚居区。 加拿大的华人虽然远离故乡,在异国备受欺凌,但一直牵挂着祖国,盼望着祖籍国的强大。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为了准备武装起义,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振兴中华,曾前后3次访问加拿大,而他第一次到加拿大就是从欧洲出发乘船来到蒙特利尔,然后才去往其他城市。加拿大的华人也没有辜负先生的期望,当他于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第三次来到加拿大筹款时,加拿大的洪门提出“抵押堂产,支持起义”,将温哥华洪门所属物业抵押3万元港币,多伦多,蒙特利尔和渥太华的华裔也闻风而动,上至商贩,下至雇工都慷慨解囊,还有人向亲友借债捐献,整个加拿大筹得7万港币,成为当时起义的主要经费来源。 不仅华人保持着与中国的联系,魁北克的宗教人士也没闲着。由于来到魁北克的早期法国殖民者曾邀请欧洲的传教士来到新大陆教化原住民盟友,这些传教士深入到原住民当中,学习他们的语言和风俗文化,让很多原住民皈依了天主教。他们还帮助本地社会建立起学校、医院、托儿服务、粮仓等,在魁北克的早期发展和建设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魁北克社会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天主教社会,一度是最积极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士的地区。尽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根据《天津条约》规定就开始允许外国传教人员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但在中国境内活动的基本是来自法国的传教士。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随着欧洲战事的扩大,法国青年大多应征入伍,海外传教事业后继乏人,大批的魁北克传教士才去往中国的徐州,并逐渐取代法籍耶稣会传教士成为传教的主力。在1924年到1955年之间,魁北克向中国派出93名传教士,其中耶稣会的信徒就有75名,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些传教士在徐州建立起29座堂口,260个聚会点,360所学校,有的教会学校在建国后改成公立学校后存在至今,还有一批医院、孤儿院等社会慈善机构,起到了传播西方文化、提高当地儿童教育、治病救人等作用。 不过这一阶段魁北克和中国的交往是不平等的,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正经历着强大帝国瓦解、新秩序尚未建立的混乱时代,甚至无法捍卫自己的主权和尊严。魁北克传教士是除军队外组织最完善的团体,拥有大量的传播渠道,如杂志、学校以及出版社等,对民众形成了强势的游说力量,对信仰无神论的共产党进行了很多妖魔化宣传。 冷战背景下的高瞻远瞩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美苏两个大国的对立以及冷战的开始,中国政府开始肃清帝国势力的影响,在华的魁北克传教士陆续回国。但就在红色新中国被整个西方世界孤立、仇视的年代,深受共产主义运动影响的魁北克知识分子中一直有声音提议承认新中国政权。魁北克的媒体在谈到共产主义的中国时一般不会过分注重意识形态,而是采用比较务实的语言。在蒙特利尔创立的时政杂志Cité Libre从新中国一成立就倡导与之建交;在精英阶层影响力最大的报纸Le Devoir当时的主编Gérard Filion不仅去北京参加了1952年的国庆游行活动,还参加了朝鲜战争和平会议;当时在Radio-Canada做记者的魁人党创始人、前魁省省长René Lévesque则在对朝鲜战争的报道中强调中国人民捍卫主权的坚韧性;而著名的作家、记者André Laurendeau更是坚持认为外交关系和意识形态没有关系,魁北克只有承认红色中国政权,才能建立起对话的关系。总体来说,当时的魁北克法裔知识分子并不认同美国的麦卡锡主义,主张与共产主义的新中国对话,而不是对抗。 到了19世纪60年,魁北克爆发了从宗教社会转向世俗社会的“寂静革命”(Révolution tranquille)。魁北克社会对中国的态度从原来天主教把持的共产主义红色恐怖、仇视新中国逐步向建立起对国家和政治运动有利的世俗关系转变,一些魁北克年轻人甚至成为毛泽东主义的信仰者,因为毛泽东的无神论说法恰好符合了“寂静革命”带来的社会转折。在很多人眼里,新中国已经不是一个意识形态上的仇人,而是可以与之进行对话的国家。知识阶层对新中国的讨论也吸引了在蒙特利尔出生的富商、律师之子皮埃尔·特鲁多(Pierre Elliott Trudeau)的兴趣和注意。他在1960年9月,和Jacques Hébert以及Micheline Legendre接受中国政府邀请前往中国游历了23天,后来还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书——《红色中国的两个天真汉》(Deux Innocents en Chine rouge),出版后引起西方社会的广泛反响。1964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这对法裔魁北克人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老特鲁多于1968年当选为加拿大第十五任总理,执政长达16年,奠定了现代加拿大的框架,他带领加拿大冲破美国的重重阻力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另外一个联系魁北克和中国的重要纽带是曾无私帮助过中国人民、救死扶伤的白求恩医生,他虽然出生在安大略省,但在蒙特利尔度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8年时间。正是在这里,他找到了生活的目标,完成了职业上的突出成就和重要医疗器械发明,接触到共产主义并最终加入共产党。虽然在1952年中国和加拿大开展的缅怀白求恩在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hôpital Royal Victoria)工作的纪念活动因国际形势变化而终止,但白求恩的朋友们没有放弃,他们在1962年再次向加拿大历史古迹委员会(Commission des lieux et monuments historiques du Canada)申请设立白求恩纪念馆;蒙特利尔电影人Donald Brittain和Adam Symansky也在1964年开始拍摄白求恩的纪录片;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有成千上万的魁北克人通过毛主席语录和文章知道了这位高尚的医生,魁北克人不仅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家书店,还录制了一首歌颂他的法语歌曲。 在魁北克和中国关系的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是1967年蒙特利尔举办的举世瞩目的世界博览会Expo 67。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和加拿大建立外交关系,所以中国馆是由当时的台湾政府负责的。到1970年中加正式建交,加拿大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后,中国馆也顺理成章地转由新中国政府负责。1972年,新中国首次派团主办了中国馆的展览,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是西方社会的普通人第一次有机会与红色中国近距离接触,展览吸引了很多渴望了解、认识中国的观众。 即使在没有外交关系的年代,魁北克也和中国保持着经贸往来,但数量非常少,比如在1969年,魁北克对华出口金额只有不到200万元,只占全部出口贸易的1.2%,主要产品是小麦。而魁北克制造业龙头企业庞巴迪(Bombardier)与中国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54年,庞巴迪后来收购的德国车辆制造厂获得了为中国铁道部生产近3000辆冷藏车、动力车、客车和餐车的订单。 中加正式建交的第二年,当时的联邦贸易部长Jean-Luc Pépin率领一个庞大的贸易代表团访华,正式开启了中国和加拿大以及中国与魁北克之间关系的新篇章。等到1973年10月,老特鲁多总理正式访问中国时,魁北克的媒体更是极度重视,不仅连篇累牍地报道特鲁多的中国之行以及与中国相关的话题,还在围绕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组织的各种讨论中采用中、英、法三种语言进行,甚至编辑部的选题目录都采用中、英、法三语。 改革开放开启新时代 中加关系正常化之后,原本就对中国怀有好感的魁北克社会更加强了和中国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1978年,当时担任魁省教育厅长的Jacques-Yvan Morin访华,成为首位访问中国的魁北克政府高官;1983年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正式访问魁北克;1984年10月,当时的魁北克省长René Lévesque访华,成为魁北克首位访华的省长。这些高级别的访问和会谈极大地推动了魁北克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其后的四十多年间,魁北克与中国之间的合作在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卫生、环境和自然资源等领域不断加深。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