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桂珍的中秋节

红山玉 马桂珍搂过四娃,说,娘给你剪指甲。你不知道你的指甲挠疼了我吗?四娃努努嘴,在马桂珍的手上舔了几下。 嗯,好孩子,就你能读懂我。马桂珍给了四娃一个飞吻。 给兔四娃剪指甲不是件容易事。虽然四娃其实已经算是很配合的了。马桂珍手上每用下力气,她就闭眼一次,她生怕剪到了兔四娃的小血管。剪着剪着,马桂珍竟然一头倒在床上眯着了。兔四娃赶紧飞奔到自己的窝里吃草去了。 大女儿月季拎着箱包回到家的时候,看见母亲睡得正香,兔四娃在轻轻地舔着母亲的鼻尖。母亲发出阵阵鼾声,一阵紧一阵松,月季心说得去带她看呼吸科医生了。凭自己多年护士的经验,母亲似乎是患上了至少中等程度的睡眠暂停呼吸证。她想帮母亲翻个身,叫她侧身睡,那样呼吸会轻松一些。不想却惊动了母亲。 马桂珍一睁开眼睛,眼前站了个人,吓了她一跳。马桂珍腾地坐起来,忘了怀里还卧着的兔四娃,兔四娃被她的身子坐起来的惯性抛了出去,直接摔飞在地上。四娃嗷的一声吼,蹿出了卧室。 马桂珍揉了揉眼睛,看见眼前站着的竟然是大女儿月季。她脸上露出甜甜的笑容,可是旋即就叹了口气。说,你不说今年中秋节不回来了吗?瞧瞧你们姊妹三个,要么好几年不回来,要么突然跑回家来。你这样怕是吓着四娃了。四娃它认生。 “妈,它不就是一只兔子吗?怎么就成了您的四娃了?”月季很奇怪母亲给兔子起了这么个人性化的名字。 “它整天陪我,它不是四娃,你是四娃啊?哎,算了。不跟你们争,只回来一个也好。我去揉面,今天过节咱吃饺子。” “妈,还揉啥面啊?咱去饭店吧。”月季扫了一眼厨房,说。 马桂珍抬起头看着大女儿,像是不认识她一样。缓了半天,她说:“去饭店我倒是省事了,可是在饭店吃能吃出家的味道吗?” 月季感觉到自己的脸有些热,而且越来越发烫。可是再让她自己切肉,擀皮,一个一个包饺子,那可是件难事。月季记得好像上一次和母亲一起包饺子还是一年前的事了。 月季正回想从前的功夫,马桂珍已经把白面倒进了盆子里。 “你洗菜吧,一会儿我来切。”马桂珍低头揉着面,对着正冥想的女儿说。月季朝冰箱走去。脚下差点被一个东西绊倒,她低头一看,兔四娃从自己的脚旁边飞跑过去,直奔马桂珍而去。兔四娃远远地回头看了看月季,咬着马桂珍的裤腿咀嚼起来。 “那是月季,我大闺女,对,你没见过她。她不常回来。老三把你送给我的。过几天你就熟悉她了,好不好?”马桂珍像是安慰着兔四娃。兔四娃扭过头,看着月季,仍是一言不发。 “妈。我明天就得走。我就住这一晚上。这次我是顺便回来看看你,我们院长的女儿结婚,嫁给了咱镇的人家,我明天得去随礼。”月季赶紧接上马桂珍的话茬儿说。 马桂珍停下揉面的手,想去加一件衣服,她觉得自己有点越来越冷。她抬头看见阳光正直直地照射进屋子,窗台上的君子兰花苞刚好裂开。那盆绣球花也开得一团和气。马桂珍想如果自己也是一朵花,肯定感觉会更幸福。 月季从冰箱里拿出一棵白菜,在水龙头底下洗起来。兔四娃跑到马桂珍的脚下,头却朝着月季的背影。 兔四娃头朝前伸着,两条前腿屈膝,两条后腿紧绷,往前跑也不是,往后退似乎也觉得不对,一副焦灼无措的模样。 月季一下子想起了自己还带了一盒月饼,她放下洗了一半的白菜,回过身向客厅走去,眼睛整好看见僵在厨房地中央的兔四娃。 月季说,小样儿,你还怕我?我有那么可怕吗?这个家我曾经待了二十多年,你才来几天呢?我比你资格老多了。我不就是第一次看见你吗?你躲啥? 兔四娃像是听懂了月季的话一样,一个箭步返身朝自己的窝跑去。加了件衣服的马桂珍在兔四娃的碗里刚刚放了一块圆型的兔子吃的糖,还嘀咕了一句:中秋节了,你的月饼来了。 月季一拍自己的脑门,说,妈我临出门忙,我咋忘了拿给你买的月饼呢?马桂珍一笑说:“你回来看我,有没有月饼又怕啥呢?别像你三妹,只给我个兔四娃就好。” 月季尴尬地一笑,她感觉到自己的脸正像母亲窗前那盆盛开的月季一样,只是远没那么灿烂。      

马桂珍的一天又一天

红山玉 和前天上午一样,六十五岁的马桂珍盘腿坐在地板上,看着眼前的小兔子吃油菜。她想用手去摸小兔子的毛发,可是伸出去的左手哆哆嗦嗦,颤颤巍巍半天,愣是摸到了兔耳朵上,小兔子一个闪身,来了个九十度转,又开始咯吱咯吱地吃起来。 马桂珍只好用右手握住左胳膊,两只手臂一起合力向前,才摸到小兔子的后背上,小兔子专注地啃着油菜叶子,不反抗了。 “我说四娃啊,你不能光吃叶子,那菜梗才有营养呢。里面有啥来着,对,三丫头说里面有钙。”马桂珍跟兔子一句一句地聊着家常。 “你不能像三丫头一样,她就只吃叶子,你看看她现在长啥样了?是不是像一棵豆芽菜了?豆芽菜多少天没回家看我了?你数没数着日子?不是说放假就回来吗,这三天假期快结束了,也没见着三个鬼丫头的身影。”马桂珍抬起右腿来,用一只手撑着地板,费了半天劲儿总算站了起来。她先敲打几下发麻的两条腿,然后才迈步向窗边走去,窗户边上的墙上挂着日历,她想数数到底有多少天丫头们没回家了。 你们几个住的远吗?老大月季离我五百公里,老二荷花离我一百七十公里,老小菊花离我最近七十公里。老大一家三口回来了两次,老二一家三口回来了一次,老小嘴里答应过回家三次,老头儿没了四年零三十九天……马桂珍一边叨咕着,一边用手点着挂历上自己做了记号的这些个日期。唉,还是四娃好,四娃虽说不会说话,可是它天天能陪着我啊。 马桂珍走到厨房倒了杯热水,端着杯子进了卧室,卧室墙上正对着床头的方向挂着家里九口人的大合影,那还是四年前老伴活着的时候拍摄的全家福呢。马桂珍把茶杯放到床头柜上,刚想躺倒床上眯一会儿, 又禁不住抬头看了看那合影,她于是站在了枕头上,一伸手取下了相框,放到了床头柜的后面。 她这才躺倒,刚闭上眼睛。那毛茸茸的小嘴又来啃咬自己的头发了,嗯,四娃,就你最好,又来和我说话。你把油菜的菜帮子都吃了吗?四娃黑兔不理会马桂珍的质问,只是一如既往地用那三瓣嘴啃着马桂珍花白的头发,身上光滑如瀑的黑色毛蹭着马桂珍的脸,马桂珍伸出手来抚摸着它的脊背。黑兔啃了一会儿,又蹦到马桂珍的肚腹上,用爪子洗了洗自己的脸,然后蹲坐在马桂珍那干瘪的肚皮上。 四娃,你不嫌弃我的一把老骨头咯着你的肚子?你个二斤半的小东西,咋这么会黏糊人呢?马桂珍说着,又伸出手去,摸了摸四娃的耳朵,四娃这次没有跑,还顺从的配合着把耳朵紧紧贴在自己的后背上。 窗外阳光透过那棵刚刚发了绿芽的槐树叶子照射进来,在纱帘上留下烁烁闪动的斑点。马桂珍躺在床上,四娃黑兔卧在自己身上。一人一兔,屋子里很静,很静,静得只有阳光抚摸着她俩的脸。 一阵喜鹊的叫声打破了屋里的沉寂,四娃黑兔一个闪身逃离了马桂珍的肚皮,又跳下床,朝客厅里跑去,那里有它自己的笼子。刚刚有些眯着了的马桂珍却一个翻身,直接坐了起来。喜鹊登门,必定有喜啊。她揉揉自己的老花眼,靠着床头想着是不是三个丫头中的哪一个要回来了呢? 马桂珍喝了一口早已经温吞了的水,刚喝了第二口,门口响起了敲门声,和一个小伙子的吆喝声:“顺丰快递,请您签收!” 马桂珍走出卧室,四娃黑兔从自己的窝里跑出来,跟着主人跑向门口。它知道箱子里装的又是自己爱吃的那些干草,它已经懂得了一喊“顺丰”,就是它的美食来了。 马桂珍叹了口气,哎,给我个不会说话的小兔子,定期快递兔子口粮,这样你们就安心了吗?她打开箱子,拿了点新鲜的干草,然后走进卧室。她看着空空的床头上方,想了想,又把全家福挂了起来。挂完,她回身问正吃草的黑兔:四娃,我这是第几次摘下又挂上,你还记得不? 黑兔四娃没有理会她,正绅士般地吞咽着带来春天气息的干草。    

七天作家协会园地:文化视野(3月5日)

【文化杂谈】 虚假信息、政治谎言与“后真相”现象(中) 步虚 我们说过,在“不断炮制和兜售针对自己心目中的异类(别的国家或文明、别的人群或政党)虚假信息和政治谎言”、“有意放纵和驱动这类信息与谎言的流传散布”方面,美国无疑是西方世界的老大,是名副其实的“谎言帝国”。 今天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知晓,并越来越见怪不怪地看到,在美国,政治与媒体、整治活动与信息操控和谎言制造活动从根本上是密不可分的。曾经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就在公开场合作过这样的表示:“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我们还有一门课程专门来教这些。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冷战时期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东方国家展开的“知更鸟计划”,为中南美洲和亚非国家领导人编织的各种无厘头罪证,伊拉克和叙利亚战争中“洗衣粉”之类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生化武器”闹剧,……等等,在一个又一个这样充满虚假信息和无耻谎言的“帝国伟业”中,美国政府粗暴干涉和侵略其他国家被美化为维护民主价值,美国资本势力强取豪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财富被粉饰成促进公平正义,美国军队狂轰滥炸甚至直接使用生化武器被描绘成保障自由人权。 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湾战争的文章《后真相及其后果》(Post-truth and Its Consequences),首次使用了“后真相”一词,以表达“情绪的影响力超越事实”这样一种舆论政治状况。但这个词语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直到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总统选举,从政治体制和政治传播机制乃至于政治制度层面,凸显了这样一类事实:西方媒体与政客合谋,采用情绪化的语言和方式,把编织和兜售各种虚假信息作为相互攻讦的武器;道貌岸然地虚构道德和价值高地,将谎言包装成真相传递给它们的受众群体。如此这般的政治舆论情势让“后真相”一时间成为了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热词,以至《牛津词典》将“后真相”评为2016年英语世界的年度热词,以凸显西方社会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诉诸情感”比“事实陈述”更能影响舆论的现象。经此,“后真相”迅速成为西方舆论空间中的热点议题,“后真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遂越来越呈现于西方人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进而波及整体世界。(2022-02-06)   【星光如许】 每一次着笔都是对生活最真的感动 ——读田明霞《我的记者路》散文随笔系列文集 许星 作为报社多年同事和最好的文友朋友,又是同住一个小区的邻居,首先对田明霞《我的记者路》散文随笔系列文集《羌山情》《笔走山水间》《爱情荡漾》的出版表示祝贺。这套近60万字的文集,语言质朴、行文流畅,内容真实、情节感人,思想积极向上,从一个侧面诠释了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 《羌山情》四个专辑收录的40余篇文稿中,“5·12”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感恩的话题,又是一个新生的话题。作为一名党报的新闻记者,田明霞长期深入绵阳极重灾区北川县城、乡镇一线采访,以新闻的视觉和文学写作者的态度,用镜头笔触忠实地记录灾区可歌可泣的抢险场面和精彩瞬间,亲眼目睹和亲身体会了灾区人民不畏灾难的坚强意志和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经常都被那一幕幕如火如荼的灾后重建场面所感动和感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北川在切实真情的大爱中站起来,北川人民的生活如三月桃花开满茫茫羌山。而这一切也无疑给予了田明霞创作的冲动和灵感。 《笔走山水间》八个专辑收录的100余篇文稿中,田明霞像一个资深的导游,用个性化的文学语言,为读者展示和解读了绵阳的山水人文、民俗风情。反映“人文风物”的香飘千里的尼木寨、古道悠悠的新茶山、隐藏数百年的文星庙;反映“三线建设”的跃进路上歌声飘、华丰厂的流金岁月、长虹电视伴君行;反映“涪江风姿”的雪宝顶深闺奇异、虎牙河秘景、古韵新风江油关、三江竞秀说千秋、潼川古镇展新颜;反映“村寨风情”的蜚声全国七曲村、李白印记今犹在、“世外桃源”厄哩寨、归去来兮村史馆;反映“红色印记”的青林口红军桥、先烈故事留芳园。以及“川外游踪”“凡人短歌”“把梦追寻”等专辑,每篇作品都是诗意盎然,有的作品图文并茂,为读者带来了唯美的文字和视觉享受。 《爱情荡漾》三个专辑收录的39篇文稿中,田明霞用温情的文字,真实地再现一个个平民百姓,甚至缺胳膊断腿的畸零小人物,痛并快乐的真情生活故事,也展示着田明霞用文学的笔墨所传递的人文关怀。比如“情深意长”中的《东方女孩》《临婚大考》《为爱离异》《爱的选择》;“情满人间”中的《三江姐妹》《非常明星》《女保尔》;“情天恨海”中的《怒斩命根子》《把我的恩情还给我》《我想有个家上电视后》等等,都紧紧围绕“爱情和婚姻”这个主题,通过一个个故事的表达,客观反映和反思现实,启迪爱情,启迪生活。 田明霞的“我的记者路”散文随笔系列文集《羌山情》《笔走山水间》《爱情荡漾》三部作品同时出版,既是对她从事记者工作23年的一个圆满小结,也是对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职业追求、职业精神、职业风采的一次完美展示。而她在新闻路上孜孜不倦的创新着文学表达,无疑为“新闻人”包括“文学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   【诗文春天】 农夫与野兽 谭文春 人和野生动物都是自然界的生灵,生命平等,没有高下优劣。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强势地主宰着大自然,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毋庸置疑地侵占了野生动物的权利,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和睦友善,当产生出冲突的时候,日本农民是这样做的。 力斗偷果实的猴子 藤山先生在一座山脚下经营着一片果园,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果实累累。日本人一向致力于精耕细作,种植完美的农产品。每到丰收的时节,果实的甜香在空气中弥漫飘荡,藤山先生和果农们时刻提高警惕,小心翼翼地防备着前来偷食的窃贼。 时近中午,气温高热,藤山先生和果农们正在休息,周围环境一片安静。突然,果园里的狗吠声响起,此起彼伏。惊动了藤山先生和果农们,大家迅速行动起来,冲出休息室,跑进果林,嘴里发出呵嘿呵嘿的叫声。顿时,人吼狗叫响成一片,与之相对应的是果树摇晃,枝叶间中传出偷食者惊慌地吱吱叫声。 这是一群生活在山里低海拔森林里的猴子,它们常常在果实成熟的时候下山,穿过车流不断的公路,接近果园。它们聪明伶俐,避开疾驰的汽车,对果园的防范了如指掌,知道哪里是薄弱位置,轻车熟路地翻越进来。 藤山先生并没有使用伤害猴子的方法,他们只是人力驱赶,效果不大。猴子会跟他们捉迷藏,从一棵树跳去另一棵树,追赶不及。后来藤山先生养了几只日本柴犬,将它们训练成为驱猴狗。日本柴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犬种之一,猴子怕狗,纷纷逃出果园,窜回山上。但猴子们并不会熄灭了偷盗之心,果林里的香甜,诱惑着它们明天还会再来。每次冒险都有收获,虽有危险,还是值得的。藤山先生虽然气恼,但并不使用极端的措施,只是猴来人赶,用展开拉锯战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果园。 智擒偷蜂蜜的黑熊 花谷先生是一位蜜蜂养殖者,经验已经超过六十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最令他头疼的事情偶有发生——偷食蜂蜜的黑熊会侵袭他的蜂房。面对这个不速之客,花谷先生毫无办法,撵又撵不走,打也打不得,而且还打不赢。 熊类专家铃木教授带领自己的团队给予了帮助,他们以蜂蜜为诱饵,精心设置一个陷阱。贪嘴的熊并不聪明,触发机关受困陷阱是注定的。出于安全考虑,铃木教授预先给黑熊打了一支麻醉针,然后把它抬上车,送回大山森林深处。 这是一段危险的车程,需要驾驶一个多小时。黑熊被一张布匹包裹着,放进车的后厢里,随时会醒。这让人难免紧张,但铃木教授早已对此习以为常,他几乎天天都在抓熊,有的时候一天抓五六只。每一只抓到的熊,都会给它耳朵上挂上一个识别标签,送回大山森林的怀抱。 放熊也是让人紧张,熊醒得早了,会对人发起攻击。熊长时间醒不来,铃木教授还要等在原地,怕人走了之后,昏迷的熊没有看护,受到其他的伤害。好在今天的这头熊醒来的时间很合适,教授和工作人员把它放进山林之中,躲在远处守护着,几分钟后熊就醒了,迷茫又惊讶地看看身边的陌生环境,掉头跑进了森林深处。 强拦袭击庄稼的野猪 田中先生的农田靠近一片庞大的密林,时常有野猪出来糟蹋庄稼。日本的野猪很多,野猪的破坏力非常大,一晚上拱翻一块庄稼地是轻而易举地事。为了保护自己的稻田,仅靠人力无济于事,田中先生拉上了电网,将田地圈了起来。 电网在我们国内是禁止使用的,因为它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电压非常高,非常危险,动物一触及死。日本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允许使用电网。日本这个电网用的是直流电,电压低,电源有的是干电池,有的是太阳能充电器。电网的布置很简单,两根裸体导线,一根正极,一根负极,绕着稻田围一圈,中间用绝缘胶棍支撑。电网不会把触网野生动物电死,只会给它们身体产生刺痛,将其惊吓逃走。 这样一套设备大概是三万多日元,价格根据田块的大小和电网需要的长度还有增加。每一块地都需要这么一套设备,照此算下来农民种田肯定没有利润了。但日本政府对这种防止野生动物糟蹋庄稼的设备,有百分之五十的补贴,农民实际上只需要花一半的钱,这个设备可以长期使用,数年分摊下去并不贵。 万物平等,生命有爱,日本农夫对野生动物采取的宽容和忍让态度,值得学习。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19) 遣散奴婢 洋中鱼 柳宗元早年最崇拜恩师陆质和道州刺史阳城。道州出产侏儒,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侏儒。阳城到任后十分同情他们的生离死别,便决定不进贡。皇帝派人去要,阳城写了一个奏章说:“道州这地方的百姓个头都矮小,如果要进贡,不知道哪些可以进贡。”从此就不再进贡了。阳城在道州还做了许多好事,他打击流寇盗贼,勒令大户释放卖身奴婢,同情百姓而故意不按时向上级缴纳税赋,导致湖南观察使多次指责并派判官来催办赋税。阳城因此内疚把自己囚禁在牢狱里。判官非常震惊,奔入牢狱,拜见阳城说:“您有什么罪啊?我只是奉命前来给你请安罢了。”判官在道州停留了几天,勿忙告辞离去。顺宗即位,想召回阳城,可是阳城已死了。 柳宗元到任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复崩坏了的文宣王庙(孔庙),积极传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然后,学习阳城废除柳州奴俗,解放当地奴婢。 当时,柳州一带有”以男女质钱”的”土俗”。劳苦农民交不起地租或者是向富豪之家借了高利贷,得要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债主家作抵押,”子本均,则没为奴婢”。无力及时还债赎回,就利上加利,到了利息与债款相等的时候,被抵押的穷家子女就要终身沦为任人驱使、毫无自由的奴婢。柳州地区曾经出现过”豪家婢妾百余,男仆数百”的现象,许多穷苦家庭遭到破碎,社会生产受到破坏,地方税收也受到很大影响。一向主张”以生人(民)为己任”的柳宗元决心改变这种恶习。他运用朝廷颁发的”不许典贴良人男女作奴婢驱使”的法律规定,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由州府命令债主把人质释放回家和亲人团聚。此外,柳宗元还”出私钱”帮助一些穷人赎回了被典当的子女。柳宗元的这一改革措施,不仅使柳州许多穷苦百姓感恩戴德,而且受到了直接上司桂管观察使裴行立的赏识赞许,当作好经验在桂管的州县加以推广。”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一年时间,便使上千人获得了自由。柳宗元的朋友韩愈在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刺史任上,也仿照柳州的做法,为数百名沦为奴婢的穷家子女解除了痛苦。 其实,早在“永贞革新”时期,“二王”就效仿阳城释放了数千宫女。   【风雅月梅居】 春插瓶 侯兴锋 中国北方的冬季寒冷而且漫长,如果不翻看日历,往往春天都到了人却仍然无法感知。一日,在屋内闲极无聊,正冻手冻脚,只见妻子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一枝黄色的迎春花。这种花可以说是春天的信使,迎春而开放,还开得最早,开得最勤。看来,春天已到无疑了。 为了能够让家里也早早地沾染春日的气氛,我找来一只细口的漂亮瓶子,把这枝迎春花插入瓶中,置于书桌上,还别说,真的有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宛若春在家中。 … Read more

七天作家协会园地:文化视野(2月25日)

【芬芳文苑】 相声风波 洪田 2022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七十多岁的姜昆先生表演了一段相声,没想到事后在自媒体上引发了一场风波。 在我年龄还很小的时候,姜昆先生是我最先认识的相声演员之一。那时年轻的他和年龄较大的李文华先生搭档,把欢声笑语送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熟悉的黄金搭档。后来李文华先生因为健康原因不再登台演出,姜昆、唐杰忠又成为人们熟知的黄金搭档,演出了很多优秀的节目。我不知道姜昆先生对于中国传统的一些表演艺术,如京韵大鼓等是否熟悉,但他的现代歌曲唱得很好。相声讲究说学逗唱,这“唱”字功应该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表演形式,应该有更加广泛的内涵。 后来,随着文娱表演形式的增多,尤其是港台流行歌曲、武打动作片等的大行其道,小品等新型表演艺术的异军突起,相声表演一度陷入了低谷。其实何止是相声,京剧以及很多地方戏曲也一度陷入低谷。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人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当他们有很多新选择的时候,他们熟悉的表演方式一定会受到冷落。但经过一段时期的选择比较之后,一部分观众和听众一定还会回流。这一时期有长有短,如果因为一时的冷落而彻底否定某一种表演方式,是很轻率的。(但传统的表演不应采取守株待兔的方式,而是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改进,在不失自己本色的情况下,呈现更多的“色彩”,争取更多的听众和观众。) 德云社的出现,可以看作是传统相声的自我革新。德云社名声鹊起,给相声表演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大量的听众和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我想,让表演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反应普通人的酸甜苦辣,是德云社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听过郭德纲先生的相声,他的表演功底很深厚,说学逗唱,样样精通,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的相声中的一些“粗俗”,甚至可以说“低俗”,也着实让我“印象深刻”。我是相声的爱好者,现代著名相声演员的作品几乎都听过,郭德纲先生的“大胆”风格,却是第一次听闻。郭德纲先生自己在表演的时候也说,相声是一种娱乐,不是为了说教,不必考虑太多的道德约束,能让听众乐呵就行。我想,这是他的实话实说。 姜昆先生是中国曲艺界的领军人物,他劝告相声演员,相声艺术不能依靠低俗来招揽听众。很多人认为这是姜昆对郭德纲的一种含蓄的批评,而郭德纲的实话实说也是对于姜昆的间接回击。他们对于相声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些针锋相对的味道,这对于艺术而言,是很自然和常见的。每个人对此有自己的看法,我更倾向于姜昆先生的主张。 2022年春晚之后,一些人之所以对姜昆大加鞭挞,是因为他们发现德云社的演员没有出现在春晚演出之列,从而对德云社的“敌人”姜昆先生进行攻击,某些攻击,可以用“恶毒”来形容。 春晚演出邀请谁,是组织者说了算。在春晚这样的舞台演出,是低俗不得的,郭德纲的惯有演出风格不适合。德云社的演员以前被邀请,难道今年也要被邀请?难道每年都要上台? 相声表演是给听众和观众带来欢乐的,但这种快乐未必是从头至尾的哈哈大笑。会心的微笑中,明白人生哲理,懂得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或者常识,不同样是一种享受吗?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侯宝林先生等这些相声大师的作品,他们的诙谐幽默固然令人难忘,但他们让听众懂得的一些知识和常识,往往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姜昆先生在春晚的演出应该是他以前表演过的老节目了,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听过,在春晚大舞台演出,依旧可以让人得到快乐,依旧可以让人懂得一些粤语和普通话发音方面的区别。当我在回味这段相声,品味粤语的发音特色时,突然发现自媒体上出现的对于姜昆先生一些偏颇甚至恶毒的攻击,便不由写下上述自己的一些感想。(2022年2月19日)   【鹏翔万里】 拜 年 贺 鹏 眼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就要结束了,王世故还是没有主意,到底该怎么办呢? 往年,新年钟声一响过,他会准时拨通单局长家的电话的,他每年都抢第一时间,向局长送去最诚挚的新春祝福。 可今年不一样了,单局长已经退休回家,这第一时间到底该不该再给他拨电话呢? 拨吧,该说什么呢? 祝老局长新春愉快,还不让老局长说拿他开涮!刚退下来,手头的大权一夜之间交了出去,能愉快吗?祝老局长身体健康,也不行!让老局长说刚刚退下来,身体咋就不健康了,盼我病呀?祝老局长心想事成?也不成!退休老头了没什么大事可想的。祝老局长新年大吉,更不成!明明是退了,什么权也没了,你让他大吉,他还不说你挖苦他? 这——这,怎么办呢?不拨吧,让老局长说他忘恩负义,长一对势利眼,刚下了台就连个年都不给拜了。 王世故在客厅里走来走去,怎么也想不出个好主意来。老婆见他在地上走来走去的,影响她们看春节联欢晚会,从水果盘里抓起一颗大苹果,冲着正中使劲咬了一口,没好气地说:“大过年的,你是在地上来回蹿啥呢?” 王世故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嘴角稍微动了一下,出溜出一句:“女人家,头发长,见识短,你知道个啥?” 他继续在地上来回踱步,抬起手挠了挠头皮,脑袋上已经渗出了好些汗珠。 老婆放下苹果又顺手从茶几上抓起一把瓜籽捏了一颗放在嘴里,只在牙尖上轻轻咬了一下,双手抠了抠,舌尖一舔,瓜籽仁子就进了她那又肥又厚的大嘴里,一边嚼一边说:“不就是拜年的事情吗?我告诉你,现在这年头,你还是先拜新局长吧,套套近乎,说不准以后还能成为嫡系呢?” 王世故一拍脑门就笑了,这年头,有奶便是娘,在第一时间拜年的的确应该是新局长。 王世故有了主意便乐了,心安理得地坐在老婆身旁欣赏起了晚会。 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主持人拿着话筒开始倒计时,5——4——3—— 王世故赶紧走到电话机旁边,只等主持人喊完“1”他就要给新局长拨电话拜年。 电视主持人的“1”刚落,电视里面的钟声立马就响了,他正要伸手按电话键,自己家的电话却响了,狠狠吓了他一跳,但他还是抓起听筒,听筒里传出了秘书小李的声音:王主任——过年好!祝您新年大吉……小李就象背演讲稿一样背完了提前拟好的祝愿词,王世故急忙说了声谢谢就压了电话。接着他开始拨新局长家的号码,占线,他便收线,重拨,还是占线;收线,重拨,占线,还是占线……他一个劲地按收线和重拨键,始终没有打进去。他想:给局长拜年的人多呢?还是局长家的电话出了问题,不管哪种情况对他这个办公室主任都是有影响的,立马,他的头上又挂满了好多汗珠子。 他妈的,这个小李子,拜年也不选个合适时间,耽误了我的大事。他眼看着新年钟声响过快一个多小时了,新局长的电话还是打不进去,不能再打了,就是通了局长也不会有什么记忆的。 他放下电话,傻坐了一会儿,突然又想起了单老局长,干脆还是给老局长拜个年吧,正要拨,他又觉得不妥,钟声过去都1个多小时了,才给老局长打电话,还不让老局长有想法? 他把已经拿起的电话又放下了……   【杨柳依依】 只此村庄 杨邹雨薇   每次回永州之野的老家看望爷爷奶奶,都要途径昔日村庄——涧子边。每每默念“涧子边”这三个字,心里就有一种隐隐的疼,因而把它变成文字。 一些朋友特别是几个闺蜜,读了我的一些文章,忍不住调侃:不就是因为修路征拆了你家的房子而补偿很少吗?政策就是那样的,何必老是那样郁闷呢? 其实,她们根本不理解我的心情。 老家在永州古城南郊,也就是柳宗元笔下石涧的旁边,故得名,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于诸葛庙行政村。村前是石涧,村北是潇水和南津渡大桥,村后就是康济大道。当我出生的时候,那里还是城乡结合部,而今早就变为市区。因为2019年新修大桥匝道,征拆了家里的房子。父亲与小叔2007年冬天共建的780平方米钢混房,十分坚固,可是由于建在老宅基地上,属于集体土地,按照市里的政策,每平方补偿才1150元。同样是房子,只因与我家背靠背,只因临街,质量更差面积更少的房子,所得补偿比我们家多得多。 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小女子深知,人世间原本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所以世界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我心疼的是,爷爷奶奶出行由方便变成不便。原来的房子后面不到五十米,就是公交车站,往北不足百米便是大桥,散步都可以进城。而今,在一公里之外的山下买出让地建房,在公交车首末站下车后,还要步行六七百米,而且是上坡路,这对于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不啻是一种烦恼。 我心疼的是,千年古村由存在变成毁灭。翻开本地文献,自柳宗元当年来此写下《石涧记》、开掘村里文脉之后,到清末,有十多个名人来村里“打卡”,并留下诗文。新中国成立以来,不足千人的村里,出了十多个作家,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很罕见。 我心疼的是,儿时的记忆已无处可寻。还记得儿时黏在爷爷奶奶的身后,春天跟他们到村前的菜园里劳作,看新种的韭菜破土而出,看油菜开出金色花朵,看蜜蜂在花间飞舞,看蜥蜴在地埂上穿行…… 还记得夏天,或跟父亲到菜园施肥,看丝瓜豆角爬上棚架,看西瓜藤蔓铺满地里,看西红柿结出一个个小果;或大热天在门口的刺槐下乘凉,双抢季节到禾场晒谷子,黄昏时烧火煮饭被烟熏得眼泪汪汪;或跟奶奶去河里洗衣服,或跟堂哥去河边垂钓,或看见那清清的河水央父亲教我游泳,被他托着在水里浮沉,乃至呛一口水,心里也是甜甜的…… 还记得门前有一片竹林,爷爷奶奶把其中一部分围成鸡圈,在竹林里养鸡养鸭,要我投喂菜叶,去捡鸡蛋鸭蛋。还记得中秋前后,跑到老宅前曾祖父种的桂花树下使劲摇树,或者叫堂哥爬上去帮忙采集桂花,再用桂花去做月饼馅或泡酒,那种乐趣回味无穷。特别是是在皓月当空之夜,到屋后的大桥上赏月,看月光倒映在流水中,虽然波纹折叠,却坚如磐石不被冲走…… 还记得房子刚刚封顶的那天,赶上2008年的那场大雪,二十多天的冰天冻地,我跟堂哥堂妹还有邻居小伙伴,在雪地里滚打摸爬,堆雪人,穿着父亲从昆明给我买回的民族服装照相…… 四季轮回, 村庄的表情也随着春夏秋冬不停地变换着,而我也逐渐长大,外出求学,最后像一只好奇的燕子,展开稚嫩的翅膀飞离了家乡。 但在他乡的梦里,依然有涧子边的一切,依然惦记着住在涧子边的爷爷奶奶,依然经常回来看望二老。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村庄会被毁灭。几十座建于不同年代的房子,被蚕食殆尽,只剩下些许,支撑起我酸楚的记忆。 … Read more

七天作家协会园地 文化视野(2月18日)

【文化杂谈】 虚假信息、政治谎言与“后真相”现象(中) 步虚 我们说过,在“不断炮制和兜售针对自己心目中的异类(别的国家或文明、别的人群或政党)虚假信息和政治谎言”、“有意放纵和驱动这类信息与谎言的流传散布”方面,美国无疑是西方世界的老大,是名副其实的“谎言帝国”。 今天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知晓,并越来越见怪不怪地看到,在美国,政治与媒体、整治活动与信息操控和谎言制造活动从根本上是密不可分的。曾经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的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就在公开场合作过这样的表示:“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我们还有一门课程专门来教这些。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冷战时期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东方国家展开的“知更鸟计划”,为中南美洲和亚非国家领导人编织的各种无厘头罪证,伊拉克和叙利亚战争中“洗衣粉”之类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生化武器”闹剧,……等等,在一个又一个这样充满虚假信息和无耻谎言的“帝国伟业”中,美国政府粗暴干涉和侵略其他国家被美化为维护民主价值,美国资本势力强取豪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财富被粉饰成促进公平正义,美国军队狂轰滥炸甚至直接使用生化武器被描绘成保障自由人权。 1992年,美国《国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湾战争的文章《后真相及其后果》(Post-truth and Its Consequences),首次使用了“后真相”一词,以表达“情绪的影响力超越事实”这样一种舆论政治状况。但这个词语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直到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总统选举,从政治体制和政治传播机制乃至于政治制度层面,凸显了这样一类事实:西方媒体与政客合谋,采用情绪化的语言和方式,把编织和兜售各种虚假信息作为相互攻讦的武器;道貌岸然地虚构道德和价值高地,将谎言包装成真相传递给它们的受众群体。如此这般的政治舆论情势让“后真相”一时间成为了一个被广泛使用的热词,以至《牛津词典》将“后真相”评为2016年英语世界的年度热词,以凸显西方社会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诉诸情感”比“事实陈述”更能影响舆论的现象。经此,“后真相”迅速成为西方舆论空间中的热点议题,“后真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遂越来越呈现于西方人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进而波及整体世界。(2022-02-06)   【诗文春天】 闲聊日本人的婚姻观 谭文春  跟一个旅居日本的朋友闲聊,说起当代日本人的婚姻观,他谈到身边的一件事。说邻居有一对年轻夫妻,结婚几年因感情不和离婚,离了以后并没有反目成仇,反而相处得更好了。前夫经常去前妻家看孩子,还和前妻一起带着孩子出去旅行,两人维系着一种和睦的关系。如果是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他们是幸福的一家人。 “这种生活状态很好啊,他们为什么不复婚呢?”我好奇怪。 朋友说:“我也想了解现在日本人的婚姻观,问过他们,得到的回答确实让我这种坚守传统观念的中国人匪夷所思,不过挺有意思。” 我也很感兴趣,想听听。 朋友叙述:“先说这两个人是怎么认识的吧。女的婚前开了一家婚介所,男的是从事互联网行业的职员,来婚介所征婚,没想到两人互相看对眼儿,就结婚了。婚后各有自己的事业,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可是好景不长,老公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儿,就意懒心灰地辞职了,一直在家待着,偶尔帮女人打理一下婚介所的事儿,但终是不属于自己的职业范畴,做得不叫人满意。而且这时女人又怀孕了,接着孩子也出生了。日本的传统习惯都是女人带孩子,男人不怎么管。女人成天忙家务事还要忙着照顾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经营婚介所,就要他去找一份工作,挣钱贴补家用养孩子。男人同意了,但是他不想替人打工,要自己创业,做跟自己情怀相符合的事儿。女人也同意。问题是男人创业照顾了自己的情怀,觉得很开心,却没有挣到钱,反而花出去了不少钱。女人生气了,你不赚钱还花钱,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呀!有天晚上,两人吵了一架,女人把老公的东西收集到行李箱里扔到门外,把老公推出去,关门不让进。男人为此气愤地说:‘把自己老公赶出家门,不让回家,这是一个妻子应该干的事儿吗?这绝对是不可饶恕的错误行为!是对丈夫的侮辱!这个婚我离定了。’女人的回答是这样的:‘你评评看,我又要照看孩子,还要开婚介所赚钱养家。别的家庭都是老公赚钱养家,老公不就是为了赚钱才存在了吗?如果是一个不能赚钱的老公,要他有什么用呢?不如离了算了。’就这样,两人就离婚了。我问他们:‘为什么离婚后你们还能一起和和睦睦相处啊?就跟正常的家庭生活一样。’女人说:‘都是为了孩子嘛,希望孩子感觉到有一个完整的家。另外呢,我发现自从我们离婚了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反而更好了,能够包容对方的缺点,可以像朋友那样相处。所以我觉得夫妻感情不和想离婚一定要趁早,不要闹到两个人变成仇人的时候再去离婚,那样连做朋友的机会都没有了。’丈夫也说,两人现在这种关系也挺舒坦的。” 我想了想说,一个女人能够经济独立,必定能增强自信心,不再受到他人的牵制,有底气追求梦想,随心所欲做自己。 这种事并非个例,也不是仅仅日本有,很多国家都出现,算是一种社会现象。前段时间在国内,我还跟一个90后的姑娘聊天儿,都快30岁了,她的父母着急催她结婚,她说出了自己的婚姻观——不想结婚,只想生个小孩!此话一出,环座皆惊,如遭雷击! 但她接下来说出的三点解释,令人深思。第一点,现代社会诱惑太多,婚姻脆弱,成家风险太大。当代女性精神独立,思想独立,包括她自己,根本不在意男性的年龄,只要喜欢就行。女性一主动,男性难抵挡。而有经济实力或者长得好看的男性,也根本不会拒绝。所以婚内出轨如同叫外卖,很难避免。第二点,大多数的都市女性,靠工作能够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靠男人,可以自己抚养小孩,要男人干什么,自己一个人生活不好吗?少分歧、少矛盾、自由自在。第三点,综上所述,现在的婚姻已经成了一个低回报、高风险的产品。一旦离婚,财产要重新分配,社会关系也会回归于零。既然婚姻风险这么高,最终还是回到人生的单行道,那我为什么要走那一段弯路呢?直接生个孩子,我养他小,陪他成长,最后送他远走高飞,留下自己孤独终老,也是一种人生。过自己想要的日子,虽不完美,但无遗憾。 听完姑娘的话,在座长辈,面面相觑。老一辈常说:“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体现了对婚姻的重视和对美满婚姻的共同维护,不到山穷水尽,不会轻易离婚。但是时代变了,现代人的婚姻观也变了,近日有网友贴出民政局的最新标语,也证明了这一现象,表现出政府跟以前不一样的婚姻倡导理念:“结婚不等于拥有幸福, 单身也并不意味着不幸福。我们出生时就一个人,离开时也不可能是两个人。爱情是奢侈品,没有也行。但是你得明白,最重要的是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财务,而不是某个人爱不爱你!” 这种婚姻的观念是进步还是退步,不好说,但实用!爱情是谈感情,而婚姻谈的是经济。感情不能当饭吃,“爱情是奢侈品”,所以为了爱情去结婚,失望居多,结果不妙。如若把婚姻当成找个人搭伙过日子,过程还会顺畅一些。结不结婚其实真不重要,真心过好自己这一辈子才是幸福。与人为善,待人以亲,生活安宁,人生顺利,社会和谐,不正是我们的追求吗?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18) 石城村何在? 洋中鱼 柳宗元在《石涧记》里说:“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那么,石城村究竟在哪里呢?永州柳学会的几个泰斗人物在他们的各种考证中均未提及,倒是张官妹在其著述 《三子与三溪》里有所阐述,认为石城村在港子边村与码头街之间的菜地上,并说“石城村在石涧的北边,诸葛庙的东南边。现在这带的菜地里还有屋基石和瓦砾,南边有一座小石山,西边有两座石山。不知什么时候村子不见了,却在靠近河边修了一座庙,叫诸葛庙。”其实,张氏所指的地方应该是石涧的西边靠近杨家山的那一大片菜地。 现在很多人都将石涧旁边的杨姓村庄称为港子边杨家,就连出生在该村的永州市作协前主席杨某在其简介中也是如此。 其实,准确的称谓应该是涧子边杨家,意思是石涧旁边的杨姓村庄。大约是在零陵话中“涧”与“港”同音,都读gang,所以才会有此讹传。 根据我的考察,认定石城村就是现在的涧子边杨家村,只不过位置发生了些许变化。现在我们看到的涧子边杨家东高西低临近石涧,这是后来的变迁。原石城村的位置在现在涧子边杨家村的东部,大概范围东部在康济大道电站岔路口、南部在那丘有高压电线的田里,西部在沙沟湾居委会办公楼后,北边在原南津渡大桥剪彩通车牌楼位置。理由是,我是该村人,对这里的情况最熟悉。我们村里以前有一片叫老屋檐的菜地,就是千年前的石城村所在旧址,位置如前述。现宝宝鱼家所占用的田叫盘开田,就是盘开老屋檐上的瓦砾开垦出来的田,南边有个原生产队的禾场,是解放前的建筑,六十年代进行了改建,老人们说这老禾场以前是观音堂,既村里人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禾场南边有一丘田,田里有高压电竿(现存),这里也是石城村旧址(南沿),九十年代末村里人在马路上做生意搞洗车加水,有人在附近打井大约挖了一米深就挖出了古旧瓦砾,现在还可以看到。 柳宗元为何称之为石城村,我想,这大概跟石涧两岸的山尤其是西岸的杨家山多石有关。柳宗元说石涧“亘石为底”,我估计石涧是杨家山的石头延伸出来的。千余年来,村里人建房子下基脚,建桥铺石板路,砌护坡凿碑乃至烧石灰等用石,大多数取自杨家山。记得我在对面大队小读书时常与伙伴们到旁边的石林去玩,那些石头千姿高耸,有几个通透岩洞,夏天午休很舒服。内有清泉汩汩而流,如琴如弦,十分美妙。现在杨家山上还有一个人字型的三通岩洞,可惜当年柳宗元没发现。柳子当年无论乘船从潇水南岸的涧口而入,还是从百家濑(诸葛庙)过渡再沿路东来,他抵达石涧所看到的石头除了涧底之石,应该就是这杨家山千姿百态的石林了。而原来村庄以东的唐家山西麓也有很多石头(后来村民采石的坑深达数米,已填没),看起来整个村庄被石头夹着,所以柳宗元称之为石城村。 遗憾的是,这个千年古村因为城市建设,如今被毁灭殆尽。倘若柳子泉下有知,也许会流下痛惜的泪水。   【风雅月梅居】 为爱奔跑的母亲 侯兴锋 这天上午,我和妻子到医院里探望病人,病人是一个表弟媳妇,住在三楼的一间病房。里面总共有四个床位,空了两个,估计是有病人出院,医院还没有来得及安排新的病人。另外的一张病床上躺着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他穿着一套米老鼠卡通图案的病号服,静静地躺在那里,眼神空洞,一声不吭。而陪在旁边的一个女人大约三十七八岁的样子,微胖,看样子是他的母亲。奇怪的是,这个女人总是时不时的踮脚抬腿的,做出锻炼身体的架势。 我很纳闷,不好好地陪孩子聊天,瞎折腾个什么劲儿呢。 中午时分,表弟硬拉着我们在医院的食堂吃饭,大概一直都在陪床,难得有人说话,憋闷坏了吧,平时不很健谈的他此时是打开话题,滔滔不绝。中间说到邻床的那个小男孩,没想到,一向以硬汉自居的表弟竟然是感慨不已,露出满脸的钦佩。 小男孩的名字叫晨晨,来自于城西的一个乡镇,今年正读五年级,爸爸在湖南长沙打工,妈妈王红梅为了在家照顾孩子的吃饭、上学,就近找了一份在蔬菜大棚摘菜的工作,虽然生活比较忙碌辛苦,但日子还过得去。 谁料,一场突如其来的噩耗打破了他们一家人的平静。 有一天,王红梅在给晨晨洗澡的时候,无意中发现孩子的肚子胀胀的,洗完澡,孩子挺着小肚子走路。王红梅经过询问,晨晨告诉她,肚子有点儿难受,并且还隐隐作痛。王红梅不敢马虎大意,第二天立即带着晨晨到了城里的医院进行检查,经过反复检查,医生告诉她,晨晨的病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这种病别无他法,肝移植是唯一的有效办法,同时强调,要尽快找到合适的肝源。 王红梅一听,感觉到天都要塌了下来,她嚎啕大哭着给丈夫打电话。在医生的建议下,王红梅和丈夫都做了肝源匹配的检查,万幸的是,丈夫的不行,王红梅的却恰好匹配。但又不巧的是,王红梅的体重高达140多斤,有着很严重的脂肪肝,健康不达标。看到主治医生摇头叹气,一脸可惜的模样,王红梅却坚定地说:“医生,请您放心,虽然我有脂肪肝,但是不管怎样,我一定要救我的孩子。”主治医生无奈地说:“这种病早期可用药物控制,晚期就会有生命危险。虽然你的决心很大,但在短时间内需要疯狂锻炼身体,把体重降到一个标准的范围内,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王红梅恳求说:“放心吧,我一定行!” 为了减掉脂肪肝,王红梅每天早上都奔跑10余公里,风雨无阻。医院附近,林荫道上,小广场里,到处都留下她汗流浃背跑步的身影。甚至于在医院的走廊里、病房里,她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机会,都在锻炼着。每当她跑步累得不想动的时候,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安慰激励着自己,不能停,不能停,自己每坚持跑一步,都是儿子生命的延长线。短短的一个月,身高一米六多的王红梅,通过锻炼,已经减掉了10多斤。原本,王红梅只不过是一个整日围绕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如今,为了儿子,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健身达人,在这个医院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当表弟讲完王红梅的事情后,我不由被深深打动,而妻子却早已流下了眼泪。是啊,母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创造出一切奇迹。   【细语微光】 摔倒了,要自己站起来! 紫月天 入夜,如往常般带上耳机,在灯火阑珊的城市街道散步。专注听音乐了,几乎是走到一个人跟前,才突然发现他躺在地上。四十岁左右,男士,躺着半晌没有声音。我吓得自然而然伸出手,想要去搀扶他。却只见他艰难支起身体,勉力摇摆着手,示意不需要帮助。我低下头向前走了两步,不放心,侧过头来。只见他行动缓慢,我无奈询问到:“你确定不需要打电话给亲朋好友来?”他的膝盖摔破了,血红了裤腿,昏暗的灯光下暗红显得格外刺眼。他无力述说,只是摇摆着手。我只得又前行了两步,回头再看,他已经起身一瘸一拐走入小区入口,逐渐消失在暗夜。 … Read more

湖南一家三口联手创作长篇小说《春柳湖》为八百里洞庭立传

由湖南创作家庭杨远新一家三口联手创作的长篇小说《春柳湖》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作品讲述了西洞庭湖畔一个小小渔村百年来的变化,用老辈渔民的血泪史、新生渔民的创业史、水上红色基因的传承史,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淡水渔业百年巨变。 《春柳湖》(全四部)长达240万字,作者杨远新、杨一萌、陈双娥来自同一个家庭,均长期坚持文学创作,因成果颇丰,而广受社会关注,有着“湖南第一创作家庭”的美誉。抱定为八百里洞庭立传,替数千万渔民代言的目标,一家三口集中智慧,共同发力,凭借2000多万字的生活素材笔记和搜集到的100多万条群众语言,精雕细刻,十易其稿,多次修改,成功塑造出了浑身带有鱼腥气,内心充满正能量的洞庭湖渔民的英雄群像。 《春柳湖》中反映的百年征途,既有洞庭湖的惊涛骇浪,又有沧浪水的旖旎清澈。有公心与私权的较量,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也有真情与虚伪的搏杀,正义与邪恶的冲突。作品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三代渔民的爱情婚姻,塑造了诸多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上充分保留了地域色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融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体式与现代小说细描精刻的技法于一体,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既现实又浪漫的中国故事。该书被业界称赞,是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是一部脱贫攻坚的教科书,是一幅干群共洒汗水众志成城奔向美好幸福生活的灿烂画卷,是长征精神的生动再现,是中国力量的真实写照。也是振兴农村的样板,建设美丽乡村的标杆,将为拉动洞庭湖经济带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发挥重要作用。(来源:湖南常德日报记者 徐志雄) 《春柳湖》三位作者简介 杨远新,湖南汉寿县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理事,湖南省首届公安文学艺术协会秘书长、湖南省公安文联理事。迄今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18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变神探》《爱海恨涯》《东追西捕》《拟任厅长》《红颜贪官》《春涌洞庭》,中篇纪实小说《特区警官》《惊天牛案》;中篇纪实小说集《中国刑警大扫黑》《中国刑警在边关》,长篇儿童小说《欢笑的碧莲河》《险走洞庭湖》《雾过洞庭湖》《孤胆邱克》,中短篇儿童小说集《落空的晚宴》,长篇报告文学《内地刑警与香港警方联合大行动》《创造奇迹的人们》《奇人帅孟奇》《县委书记的十五个日日夜夜》《走进福山福水》等,2014年出版18卷本880万字《杨远新文集》。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公安部金盾文学奖首届一等奖、二届二等奖、三届三等奖、四届二等奖,文化部和全国妇联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编辑奖、湖南省首届文艺创作奖、湖南省首届儿童文学奖等各类奖项58次。 杨一萌,湖南汉寿县人,隆化县政协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员,留英博士,生物医学工程(骨骼整合)专家,修哪儿创始人及CEO,曾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学讲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金融学讲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讲师。6岁开始在《小溪流》杂志发表作品,《吃枇杷》《竹园小屋》等多篇作品被《小学生优秀作文大全》《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选载。17岁出版文学专著《朦胧年华》,27岁出版代表作《水晶苹果》并入选《新世纪文学选刊》,列入湖南省委宣传部重点文学工程“小虎娃丛书”。 陈双娥,湖南汉寿县人,国家二级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发表处女作《会计之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反绑架》,长篇纪实小说《大追捕》,长篇儿童小说《险走洞庭湖》,法制文学作品集《权与法的较量》《钱与法的碰撞》《义与法的冲突》《生死赌注》《生死抵押》《生死游戏》。《义与法的冲突》获公安部第四届金盾文学奖三等奖、湖南省第二届金盾图书奖一等奖。        

今夕是何年 —多伦多壬寅元宵节有感

许多不同颜色的食物 描述已自动生成

孙瑞祥Jack Sun 虎年元宵佳节到来,我们在多伦多照例吃汤圆。出生刚刚一百多天的小外孙牛牛,第一次感受到汤圆的甜蜜味道,馋的直流口水。 多伦多冷冻的汤圆品种很多,馅料丰富,只是不知道哪里有现场打制的。在家乡天津过年时,为了买到现场打制的名牌元宵,节前都要去排队一两个小时才能买到。加拿大的人工费很高,汤圆毕竟是华人小众食品,现场打制成本高不合算。 今年是我们在多伦多度过的第三个春节,这个春节不同以往,意义特别,非常充实。北京冬奥会在大年初四隆重开幕;我家添丁进口喜得外孙;还有就是承蒙邀请,我连续在大众网·海报新闻发表了几篇春节报道和随笔,国内外十数家媒体转发,累计阅读量接近百万。 春节前夕,山东大众网的朋友联系我,微信留言如下: 孙老师,我们有个策划想和您商量一下,就是特邀您为海报新闻的特约记者,开设一个专题,主题就是“我的海外中国年”。您可以写在国外过春节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是文字、照片、视频。比如自己家是怎么过春节的,春节期间您周围的邻居或街区都有什么活动、摆设等等,我们单独给您开设一个专题,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 此事正合吾意,这恰恰是我的兴趣所在,我们一拍即合。此刻,联想起我年轻时在天津日报做特约记者的情景。那时天津日报有一个“外埠新闻”版,我连续几年只身一人到全国各地采风,发表了不少旅行通讯。我的祖籍是山东,能在家乡的重要媒体开栏目写文章是我的荣幸。 迄今我已在大众网发表了七篇作品,还有不少图片和视频。文章题目分别是:抱着外孙忆“年味儿”、多伦多大年初一访超市、过大年·看冬奥·侃冰球、海外超市里的中国年味、晒晒我家“年夜饭”、加拿大人的冬奥“情结”、当情人节撞上元宵节。此外,还有一篇是海报新闻记者对我的访谈报道:山东老乡制作的“虎头鸡”获国外美食大赛一等奖。 常有人说,居住在北美是“好山好水好寂寞”,但对我而言却是“好山好水好精彩”。因为我在这里结交了不少华人朋友,还荣任了当地媒体的首席记者、顾问,他们都对我和我家热情友好关爱有加。您看,春节前有朋友送来了鲍鱼、干贝、发菜、巧克力;还有朋友送来了自制的腊肉腊肠,外加从国内带来的白酒;还有西人朋友给我家小外孙寄来衣服和热情洋溢的祝词;刚刚定居多伦多的亲侄女一家,除夕当天送来了稻香村糕点,还有给外孙牛牛的“压岁钱”…… 我在多伦多断断续续生活了十二年,国内朋友常问我对这里的饮食是否习惯。我的回答是,这里的餐饮食材和国内基本别无二致。以我家乡天津的特色产品为例,这里的华人超市有天津甜面酱、冬菜、独流老醋、祥德斋糕点等等,天津的煎饼果子、豆腐脑、锅巴菜、狗不理包子也都随时可以吃到。如果到唐人街转一圈,你想不到的国货不知能看到多少。多伦多是加拿大最大城市,也是华人主要聚集地之一,这里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 望着摆满一大桌丰盛的年夜饭,看着塞满冰箱冰柜里琳琅满目的食物,我心生感慨。倒退四十年前的春节场景,立即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的年代。我在那篇“抱着外孙忆‘年味儿’”一文中写道:“那时一年才能吃到一回虎头鸡,因为只有到春节才能凭副食本买到几只冷冻鸡,家里养了几只下蛋鸡是舍不得吃的。”事实确实如此。 整整四十年前的今天,1982年春节前夕,天津日报刊登一则公告:天津市凭本、凭票定量供应市民的主、副食品有二十种。近年来每到春节,朋友圈就会有人转发这个公告截图,纪念那个不该忘却的过往。我把原文一字一句抄录如下:   鱼:每人一斤 鸡蛋:每户三斤(包括一月份一斤) 鸡:每户一只(二斤以上的) 牛肉:回民每人三斤 粉丝:每人二两 块豆腐:每人二十八块 大葱:每户二斤 白糖:每户三斤,单身一斤 卷烟:每户二十五盒(居民凭1982年第1号副券供恒大烟十二盒、单身供四盒;居民凭1982年第2号副券供大港或战斗烟五盒、单身供二盒;居民凭1982年第3号副券供前门烟五盒、甲级烟三盒,单身供前门烟二盒、甲级烟一盒) 优质酒:每户一瓶,单身一瓶 食油:每人一斤,其中花生油四两、香油一两、菜籽油半斤 麻酱:每人一两 站米:在定量内每人调剂供应六斤 富强粉:每人调剂供应三斤 黄豆:每人调剂供应一斤 蚕豆:每人调剂供应一斤 江米:每人调剂供应一斤 杂豆:每人调剂供应半斤 花生:每人六两 葵花子:每人半斤 由此,想起儿时春节我家里的一段“分炸糕”的轶事。“耳朵眼炸糕”是天津的小吃三绝之一,那天家里有一个炸糕,妈妈出门前嘱咐和哥哥分着吃。长我五岁的三哥一掰两半一大一小,问我要哪块,我自然指指稍大的一块了。这时三哥在大块上咬下一口,然后再问我要哪块。傻乎乎的我比较了一下,要了那块还算大的,心满意足吃了起来……现在回想,那是一段含泪的笑话。 立此存照吧。现在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甚至还可能猜疑这种生活是否真实存在过。今年春节,我在朋友圈看到国内太多人晒出自家丰盛的年夜饭。其实,现在的年夜饭只是一种仪式而已,仅就菜品而言,我们现在每天的伙食比起过年毫不逊色,对许多家庭来说,我们天天都在过年。 孙瑞祥Jack Sun:教授、博士,原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经济消息报天津记者站站长、天津日报特约记者。定居加拿大多伦多,担任华人头条多伦多通讯社首席记者、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TCMPA)荣誉顾问。  

当情人节撞上元宵节

雕塑前的人 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孙瑞祥Jack Sun 今年,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虎年元宵节紧紧连在了一起,象征爱情的巧克力与祝福圆满的热汤圆握手相拥。这两天,不少人的购物车里都是鲜花、汤圆和巧克力的三件套组合,毫不违和。香在手,蜜在嘴,暖在胃,甜在心。 这是一年里那个空气中都飘着粉红泡泡的时刻,虽然疫情未了,但爱情永恒。今年多伦多的情人节同样上演着激情篇章,早在若干天前热门打卡地就开始造势,各种情人节活动预告目不暇接。 双双对对坐在明亮的“森林”里,品尝各式各样甜蜜可口的热巧克力,这是“甜蜜热巧克力节”的浪漫场景。走进最闪亮的灯光秀,既可以开车穿越,也可以和爱人在灯光下漫步,沿途还可以看到闪闪发光的雕塑、雪雕、活动表演。风靡全球的沉浸式梵高艺术展正在进行,巨大的投影营造出温馨气氛,是相爱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梦幻之地。在这最浪漫的夜晚,到瑞普利水族馆的鲨鱼隧道内享受私密晚宴,是多伦多无可替代的海底邀约。如果你对历史艺术文化感兴趣,可以聚会在ROM(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从恐龙到木乃伊,感受时间长河留下的神秘印记。情侣约会的标配当然少不了看电影,近期有好几部浪漫的爱情电影上映,还有华语片呢。 最富有冒险挑战刺激的情人节行动,莫过于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说一声“我爱你”。牵手站在多伦多的CN Tower(加拿大国家电视塔)上,那个世界第五高的自立式建筑物553.33米的地方,眼前所见便是多伦多最迷人的冬季景色。如果胆子足够大,情侣们可以在塔外空间走上一圈,只身悬挂户外五百多米高空喊出“我爱你”,那应该是很有震撼力的吧。请记住,这场轰轰烈烈的情人节桥段需要每人付费195元加币。 (网络图片) 多伦多浓烈的情人节氛围我是亲身感受过的。疫情前的那个情人节,我特意到多伦多街头采风,温馨甜蜜浪漫气息扑面而来。在大型超市Costco里,各色鲜花、巧克力摆满货架,男女老少不分年龄,都在那里精心挑选自己的所爱。在大型购物广场Yorkdale里,来自法国的殿堂级马卡龙甜品专卖店,以梦幻般的装饰令人心仪。买上一盒精美巧克力,再点缀上几块色彩炫酷的马卡龙,那是超级有感觉的。 多伦多的古酿酒厂区是情人节的金字招牌。这里曾经是大英帝国最大的酿酒厂区,现在是加拿大国家遗产保护区,也是北美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建筑群。如今这里云集了各种享誉国际的画廊、精品店和充满创意的餐厅、剧院、咖啡店、艺术家工作室等。现场制作的巧克力,口味可以个性化定制,自然受到情侣们的青睐。在古酿酒厂区的出口处,矗立着一个巨大的街头红心造型,很多情侣走到这里都会驻足观看并拍照留念。 西方有2.14情人节,中国有七夕情人节。无论东西方在文化习俗上有何差异,有一点是共通的,都是在宣示人世间的美好以及对美好的期盼。 (摄影:孙瑞祥) 孙瑞祥Jack Sun:教授、博士,原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经济消息报天津记者站站长、天津日报特约记者。定居加拿大多伦多,担任华人头条多伦多通讯社首席记者、多伦多华裔媒体工作者协会(TCMPA)荣誉顾问。  

七天作家协会园地 文化视野(2月11日)

拜 年 赵春燕  我的老家在陕西南部,过年有自己的独特习俗。大年三十人们回婆家或娘家团圆,正月初一必须在自己家,不串门。正月初二开始拜年,拜年一定要先回娘家。 以前回娘家拜年是有讲究的,新女婿必须是“四色礼”(即四样东西)。这四样东西倒没具体规定是啥,只要四样就行。小时候,家里都不富裕,四样东西可能就简单一些。自己蒸的馍、两把挂面、一瓶罐头,外加一袋奶粉(或麦乳精)就很好了。后来条件好了,加上烟酒糖茶就很丰盛了。老女婿没有规定必须是四色礼,但要拜老岳父,那必须隆重,所以一般都是四色礼。 女婿拜丈人,四色礼可不白拿。尤其是新女婿,会受到很多优待的 。好饭好菜摆满桌:早饭是熬得粘稠的稀饭、雪白的大馒头、皮薄馅多的肉包子,切得超薄的自制豆腐炖白菜、家养猪的排骨汤里炖红白萝卜、凉拌自制的黄豆芽、油炸豆腐拌白菜帮。最主要的是,炸得很稀的红油辣椒,往菜上一浇,那个色、那个味,甭提有多美了。关键是丈母娘看女婿是越看越欢喜,就怕宝贝女婿吃不饱,趁着女婿不注意,又给碗里塞个馍,你说是吃还是不吃呢? 下午饭点刚到,新女婿就被请到席上。满桌男宾,有老岳父、大舅哥、小舅子,还有作为过来人的姐夫哥。他们瞅着新女婿,个个眼里冒着星:有喜欢、有崇拜,更有嫉妒。关键个个喝酒是海量啊。新女婿坐在桌子重要位置,脸孔就像身上的衣服,崭新新的。面色就跟脖子上的领带一个色,通红通红的,既自豪高兴,又有些心虚恐慌。满桌菜,吃到嘴里仿佛一个味。几口饭后,在岳父的提议下,酒开瓶、烟启封。西凤酒与猴王烟,是标配。酒要满上,不会喝也要试试。于是左一杯,右一盏。一会划拳,一会“老虎杠子”。从太阳当头照吃喝玩闹到日头西斜,不醉不归,或者醉了不归。谁没醉,谁没尽兴,就不算给岳父拜过年。吃的是热闹,喝的是情谊。 最让新女婿激动和难忘的是,回家时岳父岳母及舅子哥、姐夫哥的红包很大。不要白不要,过了这村没了这店,明年是旧人了,红包是免谈了。于是半推半就间,几个红包就被塞入裤兜中。你说,这个年拜的如何?高不高兴?痛不痛快? 回完娘家,拜过岳父。姑妈姨妈家,都要走一遭。在姑妈姨妈家,姑父、姨夫也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那绝对是连吃带拿。肚子撑得溜圆,袋子装得鼓鼓。 七大姑八大姨家走完,大半个正月就过完了。但是还有一些舅婆、姑婆、姨婆,堂叔的堂婶之类远房亲戚也要去走走。老人家们大都儿子分开过,那好吃的经过大半个正月的消耗,也已耗费殆尽。但是作为老亲戚,能上门一坐,就说明心里还是牵挂的。说什么,也要好好招待一番。老人家把家里的好吃的全部搜罗出来,摆在桌上:自己晾晒的柿饼、自制的红薯干,晚辈孝敬的珍藏已久的饼干…… 老人家们拖着老迈的双腿,和母亲在灶间忙活半天,一大盆素饺子就被端上来。泡开的干萝卜丝拌上豆腐粉条作为馅的小饺子,浇上红油辣椒调成的汁,酸酸爽爽,一口一个。在大鱼大肉吃腻的口中,别是一番滋味在在舌尖。原本只打算吃一小碗饺子,结果一不留神,好几碗下肚。惹得母亲只喊:“缓着点吃,别撑着了”。 饭后小憩片刻即将启程回家,慈祥的老婆婆又觉走前没吃饭,很歉意。于是,几大瓷碗糖水被端上来。糖放的太多,搅都搅不开。看着老人家那期待的眼神,不忍不喝,一口下去,甜到发腻。回转身,刚想吐出糖水来,就发觉手被攥住了。一双苍老、粗糙却又温暖的手里有几张皱巴巴的票子,它们被固执地、不容置疑地塞到自己手中。这时,任谁也不能不被感动。慢慢咽下糖水,悄悄回转身将钱放在炕席下,轻轻离开。 返程中,回望手拿钞票颤颤巍巍追来的老婆婆,抬手一拜。于是乎,在这一拜中,年就慢慢走远了……   母亲剪窗花 刘东霞  小时候在农村,过年家家户户要贴窗花,红红的窗花增添了过年喜庆的气氛,也表达了普通百姓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母亲是村里剪窗花的高手,一把剪刀就是全部道具,一片红纸就是舞台,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在这方寸舞台上演绎着五彩缤纷的华章,将她的才华展示得淋漓尽致。 腊月二十之后,村里妇女们就带着一沓红纸到我家里找母亲剪窗花。母亲想想为这家剪什么花儿,然后将一片红纸对折起来,不用画底稿,根据心中的图谱直接在红纸上剪。随着轻微的“咔嚓咔嚓”,圆的、方的、长的、菱形的、三角形的红纸屑纷纷落下。一会儿,一幅窗花就剪好了,“喜鹊登梅”“‘莲’年有余”“二龙戏珠”“榴开百籽”……动物、植物、人物等各种各样,样式多,又精致,镂空的边缘都是光滑的。妇女们边欣赏边说,母亲剪的窗花比卖的都好看。 母亲做这些是无偿的,白天见缝插针剪一两幅,大多数在晚饭后的时间,一天的家务活儿基本做完了,母亲得空坐下来,在煤油灯下静静地、仔仔细细地剪。我坐在一边看母亲剪窗花,小猫咪卧在我旁边,睁着明净澄彻琥珀似的两眼,也在一动不动地看母亲剪窗花。燃得正旺的火炉,火舌不时向上跳,发出“扑哧扑哧”的声响。此时此刻,时光静好,一切安宁,一幅农家冬夜图就呈现在眼前了。 我一个堂大伯四十好几了还是单身,一个人住在我们院外的一间屋里,平时见面打个招呼,很少互相往来。每年过年,母亲剪好窗花让我或弟弟送过去,同时送一些自己蒸的豆包或馒头。现在想起来,母亲给大伯剪的窗花是有用意的,它们包含着母亲盼大伯早日成家的希冀和愿望,有“连理大树”、“老鼠娶亲”、“双人抬轿”、“胖娃嬉水”等等。母亲剪的这些寓意美好的窗花,总能引来人们啧啧称赞,他们夸母亲不只手巧,而且心善。 等给别人家都剪好,也到除夕夜了,母亲才给我家剪。我家年年窗花内容不一样,母亲把她的心愿、寄托及对未来的憧憬全部剪在小巧玲珑的窗花里,这些五花八门的窗花就是母亲的心声。有一年我家种的谷子大丰收,母亲就剪了一幅一个女人抱着沉甸甸谷穗的窗花;有一年我父亲教的初三学生班中考成绩在全县排名第三,母亲就剪了一幅一位戴眼镜的男子手持一本书站立讲台上的窗花;我准备高考那一年,母亲剪了一幅五子登科的窗花;母亲还剪电视机的窗花、洗衣机的窗花、播种机的窗花等等,这些机械化的东西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农民家庭的普遍需求。母亲只要心里想着啥,就能把那模样剪出来,尽管有的不太像,也能让人猜得八九不离十。 窗户早已擦得干干净净了,在糯米白一样绵绵的窗户纸上,母亲小心翼翼地贴上自己剪的窗花。又一个新年就要来临,我家红红火火的日子也随之来临。   春运中的母爱 乔欢 春运又到了,我越来越想念母亲。 我从小随母亲在洛阳求学,外婆则远在千里之外的武汉。每年春节前,母亲都会送我回武汉陪外婆过年。我初一那年寒假,母亲决定让我一个人回去,那是12岁的我第一次独自远行。 火车站人山人海。母亲把我送到站台上,反复叮嘱我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完全睡着,要经常看一下行李架上的书包。她提前在我秋裤里缝了一个口袋,口袋紧贴着肚皮,让我把零钱放在外面,其余的钱都藏进这个贴身的口袋里。几天前,母亲还专门去银铺给我打了一条银项链,项链手指粗细,没什么花式,但拎在手里很重。站台上,母亲帮我戴好项链,塞进我的高领毛衣下,对我说:“这是护身链,万一路上钱丢了,你可以把它卖了换钱回家。我只要我的欢欢安全回家!”说完,母亲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我听到母亲的心在“咚咚”直跳。十几个小时后,当我安全回到外婆家,打电话给母亲报平安时,电话那头的母亲才长嘘了一口气,我仿佛看到她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 大学毕业后,我远赴广州工作,离母亲仍是千里之遥。每年春节,我都会回家陪母亲过年。虽然我已独自经历过很多次春运,但母亲还是担心我,她再三叮嘱车上人多,看好行李,尽量少喝水,减少上厕所。 2003年的春运,我只买到一张慢速列车的硬座票。由于票价便宜、停站多,人也特别多,不仅过道上站满了人,就连座位下也躺满了人,我好不容易挤到厕所外面,门外也是密不透风的人墙。就在厕所门开关的瞬间,我的手指被夹到了门缝里,我顿时一声尖叫,鲜血伴着钻心的痛涌了出来,眼泪也喷涌而出。混乱中,有人递给我一块创可贴……终于回到家了,我手指的伤口已经合拢。母亲心疼得直掉眼泪,她每天帮我消毒伤口、换创可贴,让我不要沾水,更不舍得让我做家务。 再后来,我定居广州,结婚生子。儿子出生那年冬天,正值春运,母亲坐着火车来看我。一年未见,母亲胖了许多,她走得很慢,快走几步就气喘吁吁。我不知她是怎样挤上火车,通过拥挤的人群,局促地坐上十几个小时,又挤出车站的。我只知道,母亲对我的爱一直未曾消减。 前两天,母亲和我用微信视频,让我过年别回去看她了,要听国家安排,就地过年……我在视频这头沉默了很久。视频中,母亲的白发又多了,我心中百般不舍,多想陪她热热闹闹过个大年啊!但我知道,母亲是对的。我也知道,母亲的爱,我这辈子都无法还完。   年夜饭,最好吃 张晓飞 奔波南北许多年,吃过不少饭店和小馆,品尽酸甜苦辣,尝过人生百味。于我而言,最好吃的,还是年夜饭。 年夜饭用的食材最好。辛苦打拼一整年,为的就是这一天的团圆。没有谁会不舍得在这时候为自己、为家人买点好的,甚至贵的。赶庙会、逛集市,线下的、线上的,鸡鸭鱼肉、生猛海鲜、瓜果鲜蔬,统统早早采办到位。美酒佳肴待客来,吃的是里子,也是面子。厨艺可以是其次的,拿出最好的食材来待客,必是家家户户所不能少的。咱华夏儿女,重的就是这份感情、讲的最是这份情义。 年夜饭花的时间最多。忙年早的,从腊月初就开始了,腊八粥芳腴飘香,备年货,杀年猪,一派热气腾腾,烟火滚滚。洗净、切好、备料,烹、炸、炒、蒸各种工序,最后端上年夜饭的餐桌,少则五六步,多则几十个步骤,少则一半天、五六天,多则数十天。平日里,我们不可能那么去做一顿饭,为了区区一把菜、一瓣蒜、一块肉大费周折。只有为了把它隆隆重重端上老桌,人们才不遗余力,舍得花这么大的力气和耐心。无论是一片火腿、一串灌肠、一瓣腌蒜、一只风干的酱鸭、一瓮腌菜、一壶老酒,时间的沉淀,就是年夜里给味觉最好的答案。捞一碟腊八蒜,青翠剔透,摆在热气腾腾、滑润洁白的年夜饺子边,这一青一白衬托辉映,是人间至美的风景。 年夜饭里的情感最浓。年夜饭不是日常里普通的一顿饭,买来的东西都是上好的,备料又已经花了那么长时间,到了大年夜,这顿饭自然要再花整整一天时间才好。每个人都得领一份分工,孩子们可以去洗菜、剥蒜、拌陷,灶上功夫不好的去凉拌、包饺子、擀面,厨艺好的去煎、去煮、去烤、去炒,这样的参与和热情,是一年中从未有过的。这样久远、原始、乡土、炙热而浓厚的亲和爱,是我们一年中最大的期待。 家家户户门口,挂起火红的灯笼,檐下串起绚烂的霓虹彩带。窗外素雪如诗,又是一个丰收年,暖黄的门窗里,家人围坐,谁管你是王总、李董、刘总监,还是Andy、Jessica,也无论你这一年里经历了繁华还是苦难,围坐在年夜饭的桌旁,就是爹娘最亲至爱的骨肉。搛一筷子年菜,放进碗里,吃在心头,是家乡的味道,更是父母的深情;是国泰民安,是春秋鼎盛,更是人丁兴旺里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希望。   妈妈的“年味包裹” 谢尚园 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给我晒了酱油肉,又备了一些其他年货,要一起给我快递过来。我说不用了,等过年回家拿吧。妈妈说:“先寄过去再说,放冰柜又不会坏。而且,你车子后备箱也塞不了多少东西。” 这倒是真的,每年春节返程,不仅妈妈会给我准备年货,婆婆也会准备一大堆的年货让我们带上来。一个汽车后备箱真的不够塞,感觉一辆大卡车才能满足婆婆和妈妈的需求。每次,我都无法抗拒幸福的母爱,这次也不例外。我立刻把地址发给快递员,让他去我妈家拿快递。 次日,我从快递柜中取出快递,抱着三五十斤的包裹,一点都不觉得累。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裹,母爱与家乡的年味从包裹中溢出来,溢满了整个房间,有酱油肉、大黄鱼、烤虾及糯荔枝干等等。酱油肉是母亲的拿手好货,肉质紧实,脆弹干香,看着就想吃。想起小时候,母亲晒的酱油肉要留着春节招待亲戚,我们得从客人嘴边抢肉吃,现在想起来都会流口水。还有南麂岛野生烤虾,活虾现烤,原汁原味,无论下饭还是当零食吃,都是百吃不厌。大黄鱼要放冰柜里等过年才吃,年年有“鱼”,好寓意。糯荔枝干又称“状元红”,寓意新年红红火火。妈妈寄来的每样年货,不仅是我爱吃的,还都有美好温暖的寓意。 我一件件翻看着妈妈寄来的年货,内心充满着喜悦与感动,这远远超过了物品的外在价值。儿子给外婆的年味包裹定制了一句广告语:“年味包裹,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爱!”寻常的家乡年货,染上母爱,悄无声息地打动着我们的心。 我给妈妈打电话,向她表示感谢。妈妈说,本来想再寄些粉干,可惜包裹太小塞不下了。妈妈知道我爱吃家乡的细粉干,每次我一到家,妈妈就会给我烧粉干,我也总是把一大碗粉干吃的一根不剩,连汤都喝完。其实,只有妈妈烧的粉干才是最好吃的。我年初从老家带过来的粉干,自己烧了几次,都烧不出妈妈的味道。妈妈又说:“寄快递这么方便,以后想吃什么就跟妈说,妈给你做好寄过去都没问题。” 任何东西,只要包含了母爱的味道,都是世间最美的佳肴。这是我有了孩子以后,才懂得的道理。 其实,我们现在生活便捷,什么都不缺,心里最挂念的还是父母。好在今年疫情防控得当,我们可以回家过年,我也精心选购了当地的年货,带回家给父母。 对我来说,母爱是最好的年货,而对于母亲来说,家人的陪伴也应该是最好的年货。趁着春节假期,我们要回家多陪陪父母,用心贴近,让爱团圆。   祭 井 韩萍 老井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与世无争地躲在角落里,深沉而又静默。 村里曾有公用水井,逢年过节时挑水的人要排队等候。爷爷奶奶盘算了好久,决定在自家院里打一口井。 … Read more

七天作家协会园地 文汇园(2月11日)

腊月花开诗意来 谢尚园 在腊月,人们似乎比春天更加期待花开,梅花、山茶花、水仙花……无论室内室外的花,都能为人们绽放希望。人在寒冬时节,见到鲜花盛开,心情格外愉悦,诗意自然就来了。 腊月花,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梅花,自古以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去年疫情,生活较为压抑,我不断地为自己加油打气,先后写了两首咏梅诗歌,以壮心怀。《梅花,让世界更美》:看着梅花/我落下了泪/她那么娇柔/却坚韧无畏/在严寒里/怡然绽放/以一朵花的姿态/点亮了萧索的冬天。这是小区道路两旁的梅花,每天路过看到她们,我的内心就萌生怜惜之情。还有一首是写小区塘河两岸的梅花,《临水照花》:河堤上的梅花孤独地绽放/严冬酷暑的侵袭/她未曾悲伤/虬枝铁干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不屈不挠的秉性/才有了这寒潮中的馨香/她看到自己在冰河水里/豪迈的绽放/珠蕾点点/染红了春光/她懂得/坚强就是自己的品格/最美的风景/就是在残冬里/活出了春天的模样。塘河两岸的梅花,从冬天一直开到来年春天,印着清凌凌的河水,是一种绝美。 腊月里,小区的山茶花也开得漂亮,我在晨跑之后,总会静下心来听她的心声。去年冬天,我在公司经历了一件事情,但是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心思,于是借助山茶花抒发了情感。《冬日的山茶花》:不能开在春天/没什么可落寞的/独自绽放在冬天/也不必张惶/安守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安享一朵花的宿命/诚挚地/我聆听一朵山茶花的缄默/静静地/我听到了自己的心声/那么独特而/与众不同。写完这首诗,我的内心豁然开朗。我不知道,是花愉悦了我,还是我愉悦了花;又或许,相看两相悦,唯有我与她? 室外的花容易催生人的意志,而室内的花也能令人感怀时光。腊月,在室内盛开的君子兰,我也为她写了诗,《君子兰》:义无反顾地扑向尘世/每一片花瓣都高傲风雅/我轻轻俯身/尽享这醉人的芬芳/感受她生命中/最盛大最庄严的时刻/那时/一个声音在寒冷的绽放中/化成一抹暖暖的笑/飘啊飘/飘落在我心间的沸点上/像一面镜子/恰好与我当时的波浪吻合。 在腊月,室内的花,自然还少不了水仙。《水仙花》:皎洁如玉/像姹紫嫣红羞涩地卸妆而去/只留下迷人的洁白/仿佛凌波仙子踏雪而来/在这个白色的冬天/我深信/能够比水仙花更洁白的/不是雪,而是美好的心灵和童真/我只有脱下成长的壳/才有资格看它的盛开和烂漫。我们在春节放假期间,刚好可以欣赏水仙花。 目睹一朵花开,何其幸也。目睹众花开,幸之甚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意也不同。生活有花相伴,有诗可写,寒冬也变得温情。   冰人腊八忆童年  张洲 但凡六零以上的人都有过打腊八人的童年,那时候单纯的节日就是童年的快乐节。 然而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大家都是知道的,那是佛教释迦摩尼的成功日。至于细节也不必多说,中国人的德与道就是千万年不变的信条。 如今我实在是记不住具体的时间了。或啥时候不再打腊八人已经忘却不记得了。但那种童心的场面依然烙印在我心里。 记得那年腊七黄昏,我与伙伴一起去村西北的水库边打腊八人。 印象中那残雪依然躺在村庄的阴暗处,但与村庄窑洞和茅屋比起来,这洁白的雪花倒成了乡村的一道风景线。虽然雪上有鸟足、狗梅与落叶,但必定锁不住我的童心。因为是腊七黄昏,我们的目的就是打腊八冰人儿,对平素那司空见惯的风景也不在意。在这里也就不必刻意描写。毕竟无关紧要的辅助材料不易太多。 冬季的黄昏一般是寂寞的,但腊七的黄昏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水库上是白雪覆盖的区域,一个长方形水库面上早已被寒冬封闭的严严实实。早已冻结的河面上呈现出乳色的硬壳,仔细看来如一只庞大的龟背。再加上那一层未消化的雪,看起来很像一只大冰床上那展开的棉花被。 在午后四五点的时候河边已经聚集了好多打腊八人的孩子和青青。大家伙早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斧头和钢锥。在预先画好的图案线条上噼里啪啦的凿了起来。方的圆的不规则的人体形态在这群初学的艺术家们手里落下定局。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直到破冰见水,按线条凿下去。那么就功告垂成。但也有的一次不行。于是再找一个冰厚的地方去开凿。直到胜利在握方可罢休。 我只记得我打得很大,至于尺寸我是说不出来的,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尺子,用来干嘛的。但我只记得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腊八人拖在归村的小路边。这时棉鞋和裤头早已冻成铁块。走起路来,相互碰撞的咔啦咔啦作响。但这也是很高兴的。夕阳西下,个个带着美丽的杰作回家。 至于为什么要打腊八人儿?为什么是把腊八冰人放在大门外而且要浇上红粥汤的?我搞不清楚,祖辈们也说不上具体的原因来。总之这是祖上留下来的风俗。 后来查阅一下方知是求国泰民安的。 在远古时候,人间一片洪荒,各种妖怪横行暴虐,残害百姓,民不聊生,民怨四起,人们开始不敬天神。上天大怒,决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派天兵天将下凡屠杀人命。 天将到了人间,看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顿生怜悯之心,为了可以瞒过天神,让百姓躲过灾难,于是让每家每户,在院子中间,用冰块做成人样,浇上红汤水,像人被砍了头一样。天兵天将用智慧拯救了天下百姓。后来百姓把冰人立在粪堆上,祈求国泰民安。 当然这种传说是不足为信的,但求国泰民安的风尚与思想追求是应该传承的。 我不知道费了多大力气,摸黑才将腊八冰人拉回到自家门外的粪堆上,而以后浇红汤的事自然是母亲的任务了。 二日清晨,我便还在睡梦中,母亲就把我们叫醒,一股淡香的红粥味道最先进入心脾。我依然惦记着那腊八冰人。急忙出去看看,粪堆上的冰人已经穿上红衣静静地立在那里。这才安心地返回屋内享受母亲那甜甜的腊八粥。 过了腊八就是年,如今很少有人打腊八人了,但中国的传统节日依然有着以道守德,展望未来的现实教育意义。   春节,是我在异乡的念想  肖欣雨  春节。作为一个中国娃娃,这个节日是刻在心上的。它是我每年的期盼,也是每年寒假作业的题目。收压岁钱,吃好吃的,必买的旺旺大礼包,爆笑的春晚小品,当然了,还有12点全家一起掐着表的炮仗声。春节,早已经不只只是一个词语,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味道。 从一个孩童到成年,不管这期间我对这个世界报以怎样的眼光,春节对我而言总是从始至终的幸福。可能是该庆幸,在离家求学前,我度过了18个欢笑的春节。这些足以变成我后来在异乡思念的素材。 记得当时,临近春节,红色的灯笼和中国结也早已被挂满了路灯。有的树上也被缠上了金色的小灯。一到晚上,伴着超市里传来的庆新年的歌声,温暖就这样漫遍了全身。 办年货可以说是除去压岁钱最让我激动的一项活动。似乎临近春节,总有数不清的东西可以装进购物车里。小时候,最痛快的就是坐在车里,被大人推到各个区域,一伸手就把自己心爱的东西装进车里。当然去一次总是不够的,我们家至少要去三次。物品都被包装成了大红色,各处角落里也贴上了吉祥话,少不了的还有刺激人的促销活动。 到了春节当天,我们会从银行送的以及自己买的春联里,选出一副最出彩的。一大早的就要赶忙去贴春联。我是爸爸的小助手,先搬好凳子,再拿上胶带和剪刀。老妈是评审员,在老爸贴之前,她站的远远的给我们指挥。先往左,再往右一点点。最后一家人齐心协力的完成了工作。记得妈妈规定门口的福字要正着贴,因为送福气的神仙看到福到了就不来了。福字正正的,福气才会源源不断的送进来。 接下来就是妈妈的表演时间了。去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买齐了今日所需的菜品,带着一句句新年语回家。和面,包饺子。妈妈平时最喜欢吃饺子,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包,吃不完就成了我爸的晚餐。也亏了平时的练习,饺子也越做也好吃。妈妈在做饭,爸爸就拿着手机回复成群的祝福短信。忙活了一天,我们饿的春晚前就已经吃完了年夜饭,所以经常春晚开始的时候,桌子上就只有一盘饺子。不得不说,前几年的春晚实在精彩。还记得沙溢演的《荆轲刺秦王》,我们一起笑的满地打滚,还一起模仿他上场时的走路方式。 等着春晚到了戏曲演唱环节,我们就会带着鞭炮出门。爸爸把买的雷王摆成一排,等着12点一个个点燃。我从小就怕这个炮,震天响。雷王的名子也确实取的精辟。据说鞭炮的声音越响,天上的神仙也更能听到我们传递的祝福。大家都捂着耳朵放飞着祝福。而我就算躲在车里却有的时候还是会被吓一跳。 最后,全家人去寺庙里上香后,开着灯潜入了梦想。 今年,是我在国外度过的第四个春节。街上的树光秃秃的,显得更为寒冷了。不知道还要多久,我才能过一个真真实实的年。抛去过去的乏累,和家人一起期盼新的一年到来。不过,今年不同往时的只有微信的一句新年快乐,我和妈妈要一起视频包饺子。许久不吃,还有些想念。 若你能回家过年,那放下手机多陪陪家人说说话,让家里多些温馨。一个人,就打个电话吧,相信喜庆的气息会传递至你的身侧。无论在哪儿,年味儿和福气都会如期而至。一起过春节吧,新年快乐。   母亲备年货  莫光书  当年,母亲备年货的时间很早,应该是从夏天就开始了。或者说 这个年刚过完,母亲又在为下一个年准备年货了。 一年四季之中,夏天的雨水最丰沛。每遇暴雨天,那满山遍野的洪水就“哗啦啦”地直往壕沟、水凼、池塘里面奔跑,然后一齐汇集于低洼的水田和小溪。鱼儿们或许渴望“鲤鱼跳龙门”,它们皆争先恐后地往有洪水流动的缺口、水沟处冲刺。我们小娃儿则抓住机会,提起撮筲笆笼,前往守株待鱼。 母亲把我们捉回去的水中野味进行了分类处理,筷子尖大小的,煮给牙齿不好的婆婆吃;参参、红盘、黄腊丁之类,用油酥了,供父亲下酒;黄鳝、鱼鳅、虾米、螃蟹和二指宽左右的鱼儿就是我们的美食了;二两以上的鱼舍不得吃,母亲把它破腹洗净(留鳞甲),洒上少许食盐,做成风吹鱼,晒干之后匍在坛子里——这算是母亲准备的第一份年货,并且此年货还蕴含着“年年有余”之意。 第二份年货是蔬菜。首先是把没有虫眼的青菜、羊角菜的叶子摘下来,挂在树桠上晒至七八成干时收回来,码上食盐,用谷草、丝瓜布和青篾条压进土坛做成腌菜,供年夜饭时做烧白用。其次是用菜刀把红萝卜切成四芽,用篾条穿好,挂于通风向阳处吹干即可。它成了春节炖腊肉猪蹄的必需品。 第三份年货是糯米。每年栽秧子的时候,我们都要在水田一隅栽少量糯米秧子。收割的糯米,平时是绝对吃不上的,母亲把它当宝贝一样全部留着春节包汤元。那么,为啥不多栽一些糯米呢?因为糯米产量低,不涨饭。由于糯米太少,每年只吃一次,所以每年都吃得心欠欠的。除了汤元之外,偶尔还做一次糍粑。但的确是“偶尔”,我在家乡过了十多个春节,也就吃了那么两三次糍耙。 第四份年货是炒货。尽管自留地面积有限,我们每年仍然要在自留地里种一些向日葵、落花生之类。收成时,母亲总是把最结实、最饱满的挑选出来晒了又晒,然后用麻布口袋装起,藏在柜子最底层。不是防老鼠,而是防止我们小娃儿偷吃。除了向日葵、落花生之外,母亲还晒了红苕干、南瓜籽、黄豆、豌豆和胡豆等等。年前炒好,大年三十那天清晨,母亲天不亮就把我们的衣篼裤包装得满满实实的。没有钱买糖果的我们,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喜不自禁。 第五份年货是腊豆渣。黄豆过滤之后,豆浆做了豆腐,还要剩下豆渣。母亲不会让豆渣浪费,她先将花椒、辣椒粉等与豆渣掺合之后,再用荷叶或纱布把豆渣包成圆坨或方块状,像熏腊肉一样把它熏干。春节时弄上一盘,其香味与腊肉相差无几。 第六份年货是腊肉。那是一年中最伤脑筋的年货。为了那份年货,我们每年都要喂养三两只猪仔,其中准备喂一条肥猪杀了过年,但很难实现愿望。不知为什么,那年月瘟病厉害,不论鸡鸭,还是猪仔,养着养着就瘟了。大人们为此而郁闷、伤心。我们小娃儿却暗暗高兴:“又有瘟猪儿骨头啃了”。母亲心里有计划,她不让我们“乱啃”,她把瘟猪儿肉分成若干块,用花椒食盐先腌后熏,然后悬于房梁,每月只能吃一块,让我们月月都有盼头。剩下的,全部留着过年。 那时的生活再艰苦,年夜饭总是要吃的。年夜饭虽然不丰盛,但那是母亲精心准备的,是母亲劳动的结晶。尽管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天天都像过年,但母亲备年货的身影却一直在我心空萦绕而不愿离去。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