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花开诗意来
谢尚园
在腊月,人们似乎比春天更加期待花开,梅花、山茶花、水仙花……无论室内室外的花,都能为人们绽放希望。人在寒冬时节,见到鲜花盛开,心情格外愉悦,诗意自然就来了。
腊月花,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梅花,自古以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去年疫情,生活较为压抑,我不断地为自己加油打气,先后写了两首咏梅诗歌,以壮心怀。《梅花,让世界更美》:看着梅花/我落下了泪/她那么娇柔/却坚韧无畏/在严寒里/怡然绽放/以一朵花的姿态/点亮了萧索的冬天。这是小区道路两旁的梅花,每天路过看到她们,我的内心就萌生怜惜之情。还有一首是写小区塘河两岸的梅花,《临水照花》:河堤上的梅花孤独地绽放/严冬酷暑的侵袭/她未曾悲伤/虬枝铁干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不屈不挠的秉性/才有了这寒潮中的馨香/她看到自己在冰河水里/豪迈的绽放/珠蕾点点/染红了春光/她懂得/坚强就是自己的品格/最美的风景/就是在残冬里/活出了春天的模样。塘河两岸的梅花,从冬天一直开到来年春天,印着清凌凌的河水,是一种绝美。
腊月里,小区的山茶花也开得漂亮,我在晨跑之后,总会静下心来听她的心声。去年冬天,我在公司经历了一件事情,但是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心思,于是借助山茶花抒发了情感。《冬日的山茶花》:不能开在春天/没什么可落寞的/独自绽放在冬天/也不必张惶/安守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安享一朵花的宿命/诚挚地/我聆听一朵山茶花的缄默/静静地/我听到了自己的心声/那么独特而/与众不同。写完这首诗,我的内心豁然开朗。我不知道,是花愉悦了我,还是我愉悦了花;又或许,相看两相悦,唯有我与她?
室外的花容易催生人的意志,而室内的花也能令人感怀时光。腊月,在室内盛开的君子兰,我也为她写了诗,《君子兰》:义无反顾地扑向尘世/每一片花瓣都高傲风雅/我轻轻俯身/尽享这醉人的芬芳/感受她生命中/最盛大最庄严的时刻/那时/一个声音在寒冷的绽放中/化成一抹暖暖的笑/飘啊飘/飘落在我心间的沸点上/像一面镜子/恰好与我当时的波浪吻合。
在腊月,室内的花,自然还少不了水仙。《水仙花》:皎洁如玉/像姹紫嫣红羞涩地卸妆而去/只留下迷人的洁白/仿佛凌波仙子踏雪而来/在这个白色的冬天/我深信/能够比水仙花更洁白的/不是雪,而是美好的心灵和童真/我只有脱下成长的壳/才有资格看它的盛开和烂漫。我们在春节放假期间,刚好可以欣赏水仙花。
目睹一朵花开,何其幸也。目睹众花开,幸之甚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意也不同。生活有花相伴,有诗可写,寒冬也变得温情。
冰人腊八忆童年
张洲
但凡六零以上的人都有过打腊八人的童年,那时候单纯的节日就是童年的快乐节。
然而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大家都是知道的,那是佛教释迦摩尼的成功日。至于细节也不必多说,中国人的德与道就是千万年不变的信条。
如今我实在是记不住具体的时间了。或啥时候不再打腊八人已经忘却不记得了。但那种童心的场面依然烙印在我心里。
记得那年腊七黄昏,我与伙伴一起去村西北的水库边打腊八人。
印象中那残雪依然躺在村庄的阴暗处,但与村庄窑洞和茅屋比起来,这洁白的雪花倒成了乡村的一道风景线。虽然雪上有鸟足、狗梅与落叶,但必定锁不住我的童心。因为是腊七黄昏,我们的目的就是打腊八冰人儿,对平素那司空见惯的风景也不在意。在这里也就不必刻意描写。毕竟无关紧要的辅助材料不易太多。
冬季的黄昏一般是寂寞的,但腊七的黄昏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水库上是白雪覆盖的区域,一个长方形水库面上早已被寒冬封闭的严严实实。早已冻结的河面上呈现出乳色的硬壳,仔细看来如一只庞大的龟背。再加上那一层未消化的雪,看起来很像一只大冰床上那展开的棉花被。
在午后四五点的时候河边已经聚集了好多打腊八人的孩子和青青。大家伙早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斧头和钢锥。在预先画好的图案线条上噼里啪啦的凿了起来。方的圆的不规则的人体形态在这群初学的艺术家们手里落下定局。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直到破冰见水,按线条凿下去。那么就功告垂成。但也有的一次不行。于是再找一个冰厚的地方去开凿。直到胜利在握方可罢休。
我只记得我打得很大,至于尺寸我是说不出来的,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尺子,用来干嘛的。但我只记得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腊八人拖在归村的小路边。这时棉鞋和裤头早已冻成铁块。走起路来,相互碰撞的咔啦咔啦作响。但这也是很高兴的。夕阳西下,个个带着美丽的杰作回家。
至于为什么要打腊八人儿?为什么是把腊八冰人放在大门外而且要浇上红粥汤的?我搞不清楚,祖辈们也说不上具体的原因来。总之这是祖上留下来的风俗。
后来查阅一下方知是求国泰民安的。
在远古时候,人间一片洪荒,各种妖怪横行暴虐,残害百姓,民不聊生,民怨四起,人们开始不敬天神。上天大怒,决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派天兵天将下凡屠杀人命。
天将到了人间,看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顿生怜悯之心,为了可以瞒过天神,让百姓躲过灾难,于是让每家每户,在院子中间,用冰块做成人样,浇上红汤水,像人被砍了头一样。天兵天将用智慧拯救了天下百姓。后来百姓把冰人立在粪堆上,祈求国泰民安。
当然这种传说是不足为信的,但求国泰民安的风尚与思想追求是应该传承的。
我不知道费了多大力气,摸黑才将腊八冰人拉回到自家门外的粪堆上,而以后浇红汤的事自然是母亲的任务了。
二日清晨,我便还在睡梦中,母亲就把我们叫醒,一股淡香的红粥味道最先进入心脾。我依然惦记着那腊八冰人。急忙出去看看,粪堆上的冰人已经穿上红衣静静地立在那里。这才安心地返回屋内享受母亲那甜甜的腊八粥。
过了腊八就是年,如今很少有人打腊八人了,但中国的传统节日依然有着以道守德,展望未来的现实教育意义。
春节,是我在异乡的念想
肖欣雨
春节。作为一个中国娃娃,这个节日是刻在心上的。它是我每年的期盼,也是每年寒假作业的题目。收压岁钱,吃好吃的,必买的旺旺大礼包,爆笑的春晚小品,当然了,还有12点全家一起掐着表的炮仗声。春节,早已经不只只是一个词语,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味道。
从一个孩童到成年,不管这期间我对这个世界报以怎样的眼光,春节对我而言总是从始至终的幸福。可能是该庆幸,在离家求学前,我度过了18个欢笑的春节。这些足以变成我后来在异乡思念的素材。
记得当时,临近春节,红色的灯笼和中国结也早已被挂满了路灯。有的树上也被缠上了金色的小灯。一到晚上,伴着超市里传来的庆新年的歌声,温暖就这样漫遍了全身。
办年货可以说是除去压岁钱最让我激动的一项活动。似乎临近春节,总有数不清的东西可以装进购物车里。小时候,最痛快的就是坐在车里,被大人推到各个区域,一伸手就把自己心爱的东西装进车里。当然去一次总是不够的,我们家至少要去三次。物品都被包装成了大红色,各处角落里也贴上了吉祥话,少不了的还有刺激人的促销活动。
到了春节当天,我们会从银行送的以及自己买的春联里,选出一副最出彩的。一大早的就要赶忙去贴春联。我是爸爸的小助手,先搬好凳子,再拿上胶带和剪刀。老妈是评审员,在老爸贴之前,她站的远远的给我们指挥。先往左,再往右一点点。最后一家人齐心协力的完成了工作。记得妈妈规定门口的福字要正着贴,因为送福气的神仙看到福到了就不来了。福字正正的,福气才会源源不断的送进来。
接下来就是妈妈的表演时间了。去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买齐了今日所需的菜品,带着一句句新年语回家。和面,包饺子。妈妈平时最喜欢吃饺子,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包,吃不完就成了我爸的晚餐。也亏了平时的练习,饺子也越做也好吃。妈妈在做饭,爸爸就拿着手机回复成群的祝福短信。忙活了一天,我们饿的春晚前就已经吃完了年夜饭,所以经常春晚开始的时候,桌子上就只有一盘饺子。不得不说,前几年的春晚实在精彩。还记得沙溢演的《荆轲刺秦王》,我们一起笑的满地打滚,还一起模仿他上场时的走路方式。
等着春晚到了戏曲演唱环节,我们就会带着鞭炮出门。爸爸把买的雷王摆成一排,等着12点一个个点燃。我从小就怕这个炮,震天响。雷王的名子也确实取的精辟。据说鞭炮的声音越响,天上的神仙也更能听到我们传递的祝福。大家都捂着耳朵放飞着祝福。而我就算躲在车里却有的时候还是会被吓一跳。
最后,全家人去寺庙里上香后,开着灯潜入了梦想。
今年,是我在国外度过的第四个春节。街上的树光秃秃的,显得更为寒冷了。不知道还要多久,我才能过一个真真实实的年。抛去过去的乏累,和家人一起期盼新的一年到来。不过,今年不同往时的只有微信的一句新年快乐,我和妈妈要一起视频包饺子。许久不吃,还有些想念。
若你能回家过年,那放下手机多陪陪家人说说话,让家里多些温馨。一个人,就打个电话吧,相信喜庆的气息会传递至你的身侧。无论在哪儿,年味儿和福气都会如期而至。一起过春节吧,新年快乐。
母亲备年货
莫光书
当年,母亲备年货的时间很早,应该是从夏天就开始了。或者说
这个年刚过完,母亲又在为下一个年准备年货了。
一年四季之中,夏天的雨水最丰沛。每遇暴雨天,那满山遍野的洪水就“哗啦啦”地直往壕沟、水凼、池塘里面奔跑,然后一齐汇集于低洼的水田和小溪。鱼儿们或许渴望“鲤鱼跳龙门”,它们皆争先恐后地往有洪水流动的缺口、水沟处冲刺。我们小娃儿则抓住机会,提起撮筲笆笼,前往守株待鱼。
母亲把我们捉回去的水中野味进行了分类处理,筷子尖大小的,煮给牙齿不好的婆婆吃;参参、红盘、黄腊丁之类,用油酥了,供父亲下酒;黄鳝、鱼鳅、虾米、螃蟹和二指宽左右的鱼儿就是我们的美食了;二两以上的鱼舍不得吃,母亲把它破腹洗净(留鳞甲),洒上少许食盐,做成风吹鱼,晒干之后匍在坛子里——这算是母亲准备的第一份年货,并且此年货还蕴含着“年年有余”之意。
第二份年货是蔬菜。首先是把没有虫眼的青菜、羊角菜的叶子摘下来,挂在树桠上晒至七八成干时收回来,码上食盐,用谷草、丝瓜布和青篾条压进土坛做成腌菜,供年夜饭时做烧白用。其次是用菜刀把红萝卜切成四芽,用篾条穿好,挂于通风向阳处吹干即可。它成了春节炖腊肉猪蹄的必需品。
第三份年货是糯米。每年栽秧子的时候,我们都要在水田一隅栽少量糯米秧子。收割的糯米,平时是绝对吃不上的,母亲把它当宝贝一样全部留着春节包汤元。那么,为啥不多栽一些糯米呢?因为糯米产量低,不涨饭。由于糯米太少,每年只吃一次,所以每年都吃得心欠欠的。除了汤元之外,偶尔还做一次糍粑。但的确是“偶尔”,我在家乡过了十多个春节,也就吃了那么两三次糍耙。
第四份年货是炒货。尽管自留地面积有限,我们每年仍然要在自留地里种一些向日葵、落花生之类。收成时,母亲总是把最结实、最饱满的挑选出来晒了又晒,然后用麻布口袋装起,藏在柜子最底层。不是防老鼠,而是防止我们小娃儿偷吃。除了向日葵、落花生之外,母亲还晒了红苕干、南瓜籽、黄豆、豌豆和胡豆等等。年前炒好,大年三十那天清晨,母亲天不亮就把我们的衣篼裤包装得满满实实的。没有钱买糖果的我们,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喜不自禁。
第五份年货是腊豆渣。黄豆过滤之后,豆浆做了豆腐,还要剩下豆渣。母亲不会让豆渣浪费,她先将花椒、辣椒粉等与豆渣掺合之后,再用荷叶或纱布把豆渣包成圆坨或方块状,像熏腊肉一样把它熏干。春节时弄上一盘,其香味与腊肉相差无几。
第六份年货是腊肉。那是一年中最伤脑筋的年货。为了那份年货,我们每年都要喂养三两只猪仔,其中准备喂一条肥猪杀了过年,但很难实现愿望。不知为什么,那年月瘟病厉害,不论鸡鸭,还是猪仔,养着养着就瘟了。大人们为此而郁闷、伤心。我们小娃儿却暗暗高兴:“又有瘟猪儿骨头啃了”。母亲心里有计划,她不让我们“乱啃”,她把瘟猪儿肉分成若干块,用花椒食盐先腌后熏,然后悬于房梁,每月只能吃一块,让我们月月都有盼头。剩下的,全部留着过年。
那时的生活再艰苦,年夜饭总是要吃的。年夜饭虽然不丰盛,但那是母亲精心准备的,是母亲劳动的结晶。尽管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天天都像过年,但母亲备年货的身影却一直在我心空萦绕而不愿离去。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读《我要从所有天空夺回你》有感
丁兆永
一晃又有半年多没有回故乡了。年关愈近,思乡的情绪愈浓,夜深人静的时候,手捧一杯清茶,从韩浩月的散文集《我要从所有天空夺回你》中找回故乡的记忆,寻回内心的一份宁静,品尝那些久违的甜蜜、怅惘和想念。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这是诗人海子的诗句。当读完这本关于故乡主题的作品集之后,心潮起伏,悲喜于色,一时找不出提纲挈领的题目时,海子的诗浮现出来,让我愈加笃定:何以解忧,唯有故乡。
这是一本关于故乡主题的作品集,全书分为《望故乡》《一个被撕成两半的人》《远与近》《浪潮来临》四部分,书名出自茨维塔耶娃一首波澜壮阔的情诗。作者表示,书名里的“你”是虚指,是一种正在扩散、变淡、消失的事物,而“夺回”表明了一种姿态、一个愿望,释放出强烈的情感信号。在我看来,“你”指代的是每一个在异乡漂泊的思想者,是我,是你,也是他(他);而“夺回”更是那种对故乡的切入肌肤般的思念之情,恨不得能把故乡夺回、把童年夺回。
本书字里行间贯穿始终的是“故乡”这一主题,充斥着满是对故乡浓浓的爱。故乡,对于一个远方游子来说,是心灵的栖息地。对于韩浩月来说,故乡是他生命根,乡愁是他灵魂的云,更是他创作的乐土。因为故乡它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恋。故乡生我养我,育我成长。虽然泰戈尔说过:“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那些业已消逝的事物,总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或浅或深的印痕。一旦某一天被记忆触角触及后,便表现出一副不可收拾般迷恋的样子。
韩浩月的故乡在山东郯城,隶属于临沂市,是山东省最南边的一个县城。我的老家在莒县,以前也属于临沂市,很多风俗习惯都基本一样。因此,书中写到的人物、事件,总能毫不牵强地让我联想起大家庭中的某个亲人或邻居。六叔的周全、智慧,极像我二爷爷家的六叔;还有那些场景,小时候淘气地拔了大奶奶家的洋姜,气得大奶奶不过裹着小脚赶到我家叫骂,还有村里来放电影的时候镜头前飘浮的微尘……这一切,让模糊的故乡变得清晰起来。
在韩浩月的眼里,“故乡的天空下,鲜花永远盛开。”“故乡就是一片土地,静默而宏大的停留在那里,无论何时你回来,山河不变,风月依旧,田野喧哗,昔日少年依然奔走在街头……这才是我的故乡。”所以,每次回故乡,就连所住的酒店,都是他特意选择的。这种偏执般的选择就是对故乡最深沉的思念。正如艾青在诗歌《我爱这土地》中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他一个人面对故乡时,产生了“山一般的忠诚、海一样的宁静”的心态,让他在一次次娓娓而谈的叙述中,顺利完成了对故乡的回望、致敬。
不管走出多远、多久,我们都是故乡的孩子。正如作家贾平凹说:“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你出生在哪,哪里就永远烙印在你的生命里。”书中那些不变的乡音乡情,那些恒久渗透进血液里的元素,读后让自己不禁眼热泪流。“我要从所有天空夺回你”,让在都市钢筋水泥中挣扎的每一个异乡人抬起头来,仰望天空,找回故乡的点点滴滴,回归内心的宁静,“夺回”我们内心的情感,品尝那些久违的甜蜜、怅惘和想念,给予怅望故乡的心灵以火光一般的温暖吧!
舌尖上的年味
方钰霆
年关将近,一晃在外已经多年,心头涌起许多思乡的愁绪,而过年这个老话题在心头涌起的都是温暖的记忆。在我的少年时期,过年占据了很大的分量,仿佛童年的所有期盼就是过年。大人盼栽田,小孩盼过年。这原本只是老家的一句口头语,现在却感觉格外的亲切真实。
小时候过年一般是从大雪开始,一旦开始下雪,大人们就忙碌起来,生在鱼米之乡,抽干鱼池的水抓鱼就是一件大事,鱼池在夏秋时是灌溉农田的水源,在过年时则是各家的鱼仓,一般年份好一点每家可以分个百八十斤,大部分都做成腊鱼。
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杀年猪,用自家潲水和米糠喂养的,一年长个一百多斤不成问题,到那一天就是我们的节日,可以敞开嘴大块吃肉,在东北那叫吃“杀猪菜”,在我们江南则叫杀年猪,七大姑八大姨都来帮忙,然后围成一大桌,什么红烧肉、小炒肉、炒大肠、等等等等,年猪肉的香味直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当然,干鱼池、杀年猪都是大人们的事,我们最爱的还是各种小吃,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吃食,只需自己动动手就可以自己制作。进入腊月,围绕过年给小孩吃的零食便开始准备了。包括炸麻花、炸翻散、晒苕角、做麻糖等。
炸麻花、炸翻散比较简单,只需要到县城用小麦换一些面粉,回家后全家老少齐动手,和面的和面,搓麻花的搓麻花,烧火的烧火,一天的功夫就可以做上好多。晒苕角稍微麻烦一点,先要将红薯煮熟,然后把他煳在事先洗干净的麻布上,在太阳底下晒干,切成菱形即可。
做麻糖就很麻烦了,首先要熬糖,第一步当然是泡麦芽,用麦芽熬糖稀。一家人围着一口大锅乐呵呵地涎着脸,盼着锅里翻起的浪花快点凝结成糖饴,也好先入口为快。用大大的锅铲捞起浓厚的糖饴,看那流动的线条,确定灶膛里该留什么样的火候。差不多了就盛出部分糖饴,直接往锅里倒入早就炒好的胖嘟嘟白花花的泡米。
除了熬糖切糖,准备其他的炒货吃食也是等同视之的隆重和热闹。炒泡米的时候,一定会一同炒些玉米、蚕豆、花生、苕角等干粮。这些吃食,花生数量较少,算得上过年吃食中的上品,一般不给小孩子任意搬弄,而只在有客人来时才端出来,这时倒可以趁机吃到一些。
过年里对孩子吃零食基本不加干涉,从除夕之夜起,那些准备已久的零食正式对孩子们开放。
有了这些精灵般的东西,孩子的小嘴总是没得闲着,早晨出去便不见了踪影,家人也不急着喊回来,反正口袋里装得满满的出去,定不会饿着。时常在暮色里赶回家,才发觉中间少了一餐,却奇怪怎么不觉得饿呢?本来是想趁过年多吃些鱼啊肉的,却不知不觉中被这些粗糙的零食占据了胃的大部分。
白花花的米糖,干翘翘的玉米,黄澄澄的苕角,放进嘴里得先用力嚼,过足了嚼头这股瘾,甘味才开始像泉水一样渗透开来。这些硬邦邦的吃食,大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跟着他们到村里串门,常有主人端出一碗香甜的米酒让人品尝,这是父辈们的最爱,手工制作这种米酒也是妈妈们的拿手活儿。
年关临近,从人们的问候里渐渐察觉到淡淡的年味。对于已届中年的我来说,年味就像一支接力棒传给了孩子。现在的孩子不再追求过年吃点什么,那些或许早已经麻木了舌尖上的味蕾,但在我的心里,永远还流淌着以舌尖味蕾为代表的年味。
我在春节整理藏书
周丁力
中年以后,我感觉,书与人一样,在光阴中是会蒙尘的,既然喜欢读书,对自己的藏书就应该安排时间,有所整理。因此,每年春节假期里,我都会抽出两天的时间,在妻子的协助下,对我家四个书架上的藏书进行整理。这个做法,我已沿袭了近10年。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为藏书们轻轻拍打除尘,再用干净的毛巾擦拭一番,并放到新春的阳光下稍作晾晒。这之后,还会把过去一年里读书时,随手马虎地乱插进书架的图书,或者散放在屋内各处及露台小桌椅上的藏书,归拢整齐,按大致的分类重新放到书架。
在整理家藏图书的过程中,上上下下,进进出出,搬来搬去,虽不乏辛劳,但因为这是我很喜欢做的一件事,肢体有些劳累,心情却是愉快的。如此这般下来,仿佛是又将这些家藏图书们,重新收藏了一回。蕴含在其中的喜悦,唯自己知道。通过整理,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藏书似乎也由“旧爱”,变成了“新欢”。新春佳节,万象更新,我很愿意在此时与我的藏书们共沐春光。那整理藏书的一段光阴,似乎也成为我与自己的藏书共同的节日。
当然,整理藏书,并非仅仅只做清洁,或者将藏书们大致分类、摆放整齐。在这过程中,通过整理藏书,可以回顾、总结一下自己一年来的购书情况、阅读情况。检视一下,哪些书已经读过了,哪些只读了一半,哪些还完全没有读,哪些书还需要重读。并由此在心里形成一个大致的新年读书安排。
另外,通过对藏书的整理,还可以发现自己在买书、藏书、读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我有些书的购买,也存在追风的情况,还存在单凭一时兴起就买书的情况,结果这些书买回来,因为忙,或者阅读兴趣转移,有些书并未认真读,有些甚至完全没有读过。这些书,在我小小的书房里,只起到占据空间,或者装饰墙壁的作用。由此去年我曾特别提醒自己:读书应勤奋,购书需谨慎。
一个人的藏书,不应该只进不出;不应该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在去年整理藏书的过程中,我开始根据整理时,自己对一些藏书看法的改变,处理掉一些不准备再读的书,或者质量不太高的书,为新一年里准备新添的一些图书,腾出空位。我始终觉得,自己的家藏图书,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吐故纳新,以便保持一种动态的藏书状态,以促进自己的知识更新。
新春到来时,对于我来说,每年在春节期间整理一下自己的家藏图书,是一种有益的总结,也是一种有益的展望;是一种有效的自省,也是一种应有的自励。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