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大片 全民追日!——北美日全食全景回顾

七天记者 颜宏 4月8日,期待已久的今年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北美大陆上演,更难能可贵的是此次日全食带横跨墨西哥、美国、加拿大境内的大片陆地区域,仅在魁北克省就有610万人观看了最长达3分28秒的日全食过程。蒙特利尔的老港、Jean-Drapeau公园、奥林匹克馆(Stade olympique)、市中心的演艺广场(Quartier des spectacles)、蒙特利尔大学的CEPSUM体育场、麦吉尔大学体育场、处于日全食较中心地带的Bromont滑雪场、Saint-Georges小镇以及处在著名“暗夜保护区”(Dark Sky Preserve)的观星圣地梅岗蒂克公园(Parc du Mont-Mégantic)都挤满了一起观看这一天文奇观的人群。连事务繁忙的国家首脑和民选官员也不愿错过这个罕见的天象,联邦议会所有活动暂停,以便议员和工作人员能参与观看这一壮观景象。联邦总理特鲁多出现在总理办公室的屋顶上;官方反对党党领Pierre Poilievre带着十多名保守党议员聚集在国会山广场,随着太阳被遮住,黑暗到来,凉风乍起,这个瞬间在他看来颇“超现实”。 全过程 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在地球上投下阴影时,就会发生日食。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当月亮经过太阳和地球之间时,三个天体处于同一直线上并完全挡住太阳时。因此日食并不罕见,就全球来说,每年最多可发生5次,如1935年;最少可发生2次,如2017年。但实际上普通人能看到日食的机会并不多,因为日食带范围不大,仅在月影扫过地面的局部地区才能看到,如果赶上乌云密布的天气也看不到。日食尚且如此不容易看到,人的一生能看到日全食的几率就更低了,因为日全食带更小,只占地球约1%的面积,同时又要满足在陆地上、天气情况可观等条件。因此这次日食能在北美大陆留下一条宽200公里左右的日全食带,而且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确实是人生难得的一次经历。 此次日全食覆盖的范围 本次日全食从南太平洋上空开始,穿过北美,经过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第一个可以观测到日全食的地点是墨西哥太平洋海岸,4月8日美西时间上午11点07分(东部时间14点07分)出现日全食,然后穿过俄克拉荷马州、阿肯色州、密苏里州、伊利诺伊州、肯塔基州、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纽约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和缅因州后进入加拿大,经过安省、魁省、新不伦瑞克省、爱德华王子岛、新斯科舍省和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并于纽芬兰夏令时17:16 (东部时间15点44分)离开北美大陆。 日全食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5个阶段,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由于月亮是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也就是说面向太阳时,月球一定是从右向左(或说自西向东)遮去太阳。 初亏是指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这是月球圆面与太阳圆面首次相切(月面左边缘与日面右边缘外切)。 初亏过后就是食既阶段,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著下降。当日面最后一丝光芒消失时,月球圆面与太阳圆面第二次相切(月面左边缘与日面左边缘内切),全食阶段开始,这一时刻称为食既。 食既以后,月亮继续向东移动,当月面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时,就达到食甚。食甚是太阳被月亮遮去最多、天空最暗的时刻。 食甚过后,月亮继续向东运动,直到月球圆面与太阳圆面第三次相切(月面右边缘与日面右边缘内切),这一时刻称为生光,意味着日全食阶段的结束,再次出现日偏食。 生光之后,随着月球继续向东移动,月球圆面与太阳圆面第四次相切(月面右边缘与日面左边缘外切),这一瞬刻称为复圆,整个日食过程结束。 日全食的全过程 4月8日这一天魁省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能见度很高,可以全程观测从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到复原的全部过程,历时2个小时22分钟。而最激动人心的日全食发生在下午15点27分左右,太阳完全被遮住,只剩下一圈白色的日冕光环,它的亮度和满月差不多,天空突然变黑。记者所在的Bromont观测点,日全食发生的一瞬间,欢呼声、惊叹声、尖叫声、掌声席卷小山岗。现场天文主持人提醒民众摘去观测眼镜,裸眼观看这一壮观而又令人震惊的景色,指导民众分辨太阳旁边那两颗最亮的星,哪个是金星,哪个是木星,解释日冕,色球层……在太阳被遮住的几秒钟时间里,地表温度下降了十几度,由于温差的变化,风也起来了,让人们感到阵阵凉意;光能感应的路灯亮了起来,天际线上出现了太阳落山的晚霞,一切仿佛夜晚来临;大约3分15秒之后,一弧像钻石似的光芒突然从被遮住的太阳下方出现,一瞬间光芒万丈,好像钻石戒指上引人注目的闪耀光芒,这就是著名的钻石环了,在日全食时可以看到的晚霞、日珥、日冕等现象迅即隐没在阳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阳光重新普照大地。 震撼体验 魁省梅岗蒂克公园内的天文台和ASTROlab天文馆这次正好处在最佳的观测位置,2700多名观众挤在一起,这里的日全食过程持续了3分28秒,是魁省范围内最长的。包括魁省著名电影人、最近大热电影《沙丘》的导演Denis Villeneuve,幽默演员Boucar Diouf,蒙特利尔大学艺术和科学学院院长Frédéric Bouchard, Trottier 系外行星研究所教育和科普协调员Marie-Eve Naud等公众人物也来到这里。还有不少人专程从加拿大西部、美国、欧洲等地赶来。已故加拿大天体物理学家Hubert Reeves的儿子Benoît Reeves专程从法国巴黎赶来,这位致力于科学传播,在法国经常组织观测彗星和日食等天文现象的天文科学协调人不是第一次目睹日全食,但每次都会被深深感动。他自嘲地说已经对日全食上瘾,不会错过任何亲眼观测的机会。 蒙特利尔Jean-Drapeau公园的日食观测点是全省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当天接待了大约10万人。出现在现场的还有联邦创新、科学和工业部长商鹏飞 (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 、曾经登上太空的宇航员David Saint-Jacques、宇航员Laurie Rousseau-Nepton 、蒙特利尔市长Valérie Plante等知名人士。活动主办方不仅准备了15万副观测眼镜分发,还在现场设立了大屏幕、天文科普主持人、天文知识展板,甚至请了知名的DJ Champion、Diane Dufresne以及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Orchestre Métropolitain)来活跃气氛,艺术家们以逐渐变暗的天空和逐渐变得冷清的天气为背景,献上了赞美世界的《美的赞歌》(Hymne à la beauté),仿佛过节一样。这里的日全食持续了1分27秒,人们亲身经历了太阳光明逐渐减弱、黑暗降临、寒意升起的人们被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撼,有人甚至激动地流出眼泪。现场人们的欢呼声和掌声随后被沉思所取代,不少人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 由于Jean-Drapeau公园在短时间内聚集了大量的民众,导致离去成为一个难题。人群拥挤,行动缓慢,仅仅为了进入Jean-Drapeau地铁站就需要等1个小时以上,于是不少人选择步行回家,但为了走上Jacques-Cartier大桥也需要等45分钟,还有人不得不走到Longueuil地铁站,再换乘地铁回到蒙特利尔岛上。总之,这段平常只需要10分钟地铁的旅程在日全食结束后要花上2个半小时以上。笔者从Bromont回到蒙特利尔也花了平时三倍的时间,在路上还看多条从较佳观测地点返程的道路上到处都是长长的拥堵车队。 尽管在蒙特利尔老港只能看到短短17秒钟的日全食,但还是聚集了数千人,看着圣劳伦斯河面上的波光由明渐暗,再由暗转亮。同其他地方一样,当太阳被完全遮住时,人群爆发出欢呼声、尖叫声和掌声,圣劳伦斯河里一艘船也适时吹响号角,响应人们的欢呼和惊叹。 科研盛宴 这次壮观的“天文大片”不仅给亲身观测者带来震撼,成为终身难忘的瞬间,也为科学家提供了一场难得的科学盛宴。当罕见日全食在北美开场时,科学家将对日冕、地球电离层等开展深入研究,也将研究日全食对动物和人类行为的影响。美国宇航局(NASA)在此期间启动了五个开创性的科学项目,以更好地了解日全食期间的太阳。这些实验旨在揭开太阳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奥秘,增强人们对太阳物理学和大气科学的理解。还有40个公民科学项目也围绕日全食开展。从使用手机应用程序记录温度和云量,到记录日食期间的环境噪音,整个日全食期间,人们将从各个层次不同角度充分享用这场“盛宴”。 其中最为雄心勃勃的项目就利用NASA的WB-57高空研究飞机从地球表面上方5万英尺(约15240米)处拍摄前所未有的日食景象,这能够避免因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而错过日食。此外,由于飞机可以大约每小时740公里的速度飞行,能让观测日全食的时间延长约25%,达到约6分22秒,可让科学家能够获得更长时间的观测数据。飞机上搭载的科学仪器将帮助科学家们更准确地测量日食,并收集有关日冕的温度、化学成分以及日冕质量抛射(一种巨大的太阳物质流出)的数据。这些信息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日冕的结构、太阳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并可能帮助寻找靠近太阳运行的近太阳小行星。由于太阳目前正处于活动高峰期,科学家们渴望通过各种只能在日食期间进行的观测来获得重大发现。 NASA还在日食之前、期间和之后从弗吉尼亚州东部连续发射三枚探空火箭,测量地球高层大气的电、磁、温度和密度变化。科学家们利用高灵敏度的雷达和射电望远镜来测量日全食期间太阳辐射的细微变化。在此轮日全食期间,NASA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和欧空局的太阳轨道飞行器也对太阳活动开展观测,以揭示更多太阳的秘密。 后续 … Read more

魁省庭院种菜攻略

七天记者 梓丰 作为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刻在骨子里挥之不去,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菜种到哪里。来到地广人稀、四季分明的北美大陆的华裔移民也不例外,有院子的,在院里开辟小菜园;没有院子的,也在楼梯上、阳台摆上花盆种,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两个养花种菜群,种菜的季节来临时,大家在里面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生活智慧。院子里种菜,不仅可以让家人吃到新鲜、健康、完全有机的蔬菜,减少对外界的依赖,还能在种植过程中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健康益处、乐趣和成就感,特别是对成天对着电脑工作的现代人来说,休息时到自己菜园里晒晒太阳,剪枝疏果,采摘成熟的蔬果无疑是千金难买的惬意时光。 如今又是一年春好处,正是筹备春耕的好时候。为了节约生活成本,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更为了吃到更健康、更新鲜的蔬菜,就让我们发挥华人的种菜本能,在后院、在阳台上或在一切有充足光照的地方种上点什么吧。 种菜的时序 蒙特利尔的地理位置属于气候比较温和的5区,非常适合种菜,一年可以种三季蔬菜。春天雪一化,就可以种些耐寒的叶子菜,如菠菜、生菜、雪里蕻、莴笋、上海青、小白菜、鸡毛菜等;同时开始给夏季菜育苗,如生长期较长的茄子、辣椒、西红柿,也可以等到5月份直接到园艺店或苗圃购买现成的菜苗。5月初可以播种不需要育苗的蔬菜,如豆角、黄瓜、西葫芦、南瓜等,等夜晚气温升到10度以上,一般在5月中下旬,也就是母亲节过后就可以把育苗的蔬菜移栽到地里了。在立秋前后,也就是7月底、8月初,还可以在拔掉春菜或其他早熟蔬菜的地上播种秋季抗寒的蔬菜,如萝卜、白菜、莴笋、各种叶子菜等,可以一直吃到落雪。 种菜的准备 种菜其实很简单,只需要满足有土、有光、有水即可。如果家里有后院,可以选一块一天之中有阳光照射至少4-6个小时的地方,挖掉草坪建一块菜地,或者自制一个简易菜床,也可以购买现成的,有各种尺寸大小、材质的菜床可供选择。如果没有后院,也可以使用容器在向阳的阳台或露台上种菜,容器可到一元店购买2加仑以上的花盆或者用过的大可乐瓶、空油桶之类的塑料容器。 种菜的土可直接使用去掉草坪后的土,不过由于这些土的肥力不够或过度板结,需要购买一些堆肥土或动物粪土来改良土壤,也可以去家居店或者苗圃购买现成的土。市场上销售的土主要有以下几种: 表面土(Top Soil)或黑土(Black Earth):是最便宜的土,30升一袋的也就1、2刀,几乎没什么肥力,使用的目的就是用来装饰和补充表层因冬天流失的土壤,可和其他有肥力的堆肥土混合使用,降低种菜的成本。 泥苔土(Peat Moss):泥苔土是在泥沼内的古代树木,经过长年堆积沉淀取出来的物质,本身非常碎细。这种土没有养分,但具有中和土壤的作用,还能保证土壤疏松,可用于改良土壤或者自己配制种植土。 堆肥土(Compost):是用各类有机质如植物秸秆、草坪碎草、厨余、枯树枝、树叶、虾壳等有机肥料长期发酵、腐熟后形成的混合土。一般也比较便宜,一包1、2元,打折时更便宜。堆肥是一种极好的土壤改良剂,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持水性,给蔬菜提供营养。这种土可到商店里购买,也可以等到5月中下旬市政府分发花卉、烹饪香料植物的时候领取。每个社区分发的日期不同,可及时查看自己所在社区分发的时间和领取地点。 动物堆肥土(manure):是由素食动物的粪便、草料、泥土等混合发酵、腐熟而成的堆肥,最常见的是牛粪土cattle manure、或是cow manure、羊粪土sheep manure、鸡粪土chicken manure,还有马粪土、兔粪土、甚至蝙蝠粪土等。价格也不贵,3、4元一大包,春季栽种的季节经常打折。动物粪土的包装袋上都标有3个数字注明氮、磷、钾3种元素的比例。其实在各种粪肥土中,还可能有其它元素及养分,但因为含量都不大,太分散,因此只列出氮、磷、钾3种元素的比例。动物粪土的使用方法最好是与原有的土壤混好后再使用。另外也可以将各种土壤:泥苔土、堆肥土、表面土等混好后再使用。 种植土(Potting Soil或者Potting mix):则是已经配制好、可直接使用的种植土,里面已经包括一些土壤、植物纤维的粉碎物和有机肥,但价格很贵,动辄8、9元甚至10几元一袋。其实了解了它的成分完全可以自己配置,配制方法也很简单,3份最便宜的表面土加1份泥苔土、1份堆肥土、再加1份动物粪土搅拌均匀就可使用。 品种选择 下面列出几种华裔家庭后院必种也很受欢迎的蔬菜品种,供各位读者参考。 沙拉菜:包括生菜、小白菜、苦苣、樱桃萝卜等。这些时令蔬菜新鲜味美,生长期短,生长迅速,也很容易种植,只需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只是很容易遭菜青虫、鼻涕虫之类的虫类侵害,可在早春播种或秋天播种以减少虫害。只要后院的雪全部融化,就可以将它们播种到地里,可以间隔两三周种另一茬,保证常年都有得吃。 菠菜(Spinach):菠菜色泽墨绿,富含卫生素A,B2和铁,钙及蛋白质等,是优良的营养蔬菜。菠菜比较耐寒,可全年播种,但夏天气温高时会很快抽薹开花。一般播种后六周就可收获,也可以间隔两三周播种,以交错其收获季节。蒙特利尔卖菜籽的店里还有一种新西兰菠菜(New Zealand Spinach),很耐热,可以种一次一直吃叶子到霜冻。 香菜(Chinese Parsley):香菜或“芫荽”是华人餐桌上重要的调味品。它也可全年播种,喜爱阳光,生长迅速,在早春播种后,可间隔两三周播另一茬以便全年有得吃。 韭菜(Chinese chive):韭菜为多年生植物,且几乎没有病虫害,动物也不光顾,不用围隔墙,随处可种,比种草还省事,一次栽种成功,多年受益。但是韭菜从种子开始种植比较麻烦,需要两年才能吃上,可跟其他菜友要来韭菜根移栽,当年就可以采收。一般来说,一平方米左右的韭菜足够一个小家庭享用。 西红柿(Tomato):西红柿易于栽种,抗病虫害能力强,品种多且产量大。大的如拳头,小的如樱桃,做菜、当水果皆可,一般家庭栽种十株左右就够用了。五月中下旬栽种,七月份进入收获季节,持续到九月下旬仍在结果。另外,西红柿出蔓时需要插架,有4英尺左右高的架就可以,还要注意,西红柿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常打叉,以免无用的枝条疯长。 豆角(Beans):豆角有很多品种,如扁豆、油豆角、紫豆角等,属高产攀藤较少的豆类,但需要搭架子。还可以播种不需要攀爬的矮棵品种,比如本地早熟的黄豆角、绿豆角。豆角收获期短且比较集中,因此不宜种的太多,一个小家庭六至八株左右即可。 黄瓜(Cucumbers): 黄瓜也是人见人爱、亦菜亦瓜的攀藤类植物,有各种各样的品种。黄瓜非常好种,在5月初或月中撒下种子,一周就会出苗,等出蔓时插上约6英尺高的架,一般一个月后就会开花,开花后一周就可以吃上鲜嫩的黄瓜。一般三四口之家,五到十株即可在整个夏季有黄瓜吃。 西葫芦(Zucchini): 西葫芦也是最容易种植的蔬菜之一,庭院的边边角角留给它就行了。只要不缺水,不需要太多的管理。西葫芦产量颇丰,三口之家种两到三棵足矣。 椒类(Peppers):主要指辣椒和青椒,它们都是华人喜爱的蔬菜,其适中的高度和鲜艳的色彩,比如“朝天椒”甚至可以种在大花盆里当花一样培育。5月下旬栽种,不需要太多的管理,从早春到秋天,只要温度在摄氏15到35度之间,都适合其生长。 小葱:栽种非常简单,一种方法是把从超市买来的小葱,带着胡须剪下5、6厘米高,直接栽入地下,注意不要埋得太深,过几天就会有葱叶从土里长出来,可以随时摘葱叶来用;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撒种子,但小青葱是2年生的,第一年撒下的种子当年不能收获,需要等到第二年。 注意事项 对于种菜新手来说,有四个注意事项,分别是兴趣入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赏用兼顾。 首先,兴趣最重要。毫无兴趣的人即使学着别人的样子种上一些菜苗也管理不好,不仅没有收获或得不偿失,还会把院子搞的千疮百孔。“兴趣入手”的另一层含义是喜欢吃什么就种什么,不喜欢的蔬菜即使种了也不爱吃。 其次要“因地制宜”。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以自己庭院的环境和居住条件为基础考虑种植的品种和规模。比如较小的庭院就不适于种南瓜等攀爬较多的瓜蔬;阳光不够充分的庭院就不宜栽种豆角等喜欢阳光的蔬菜。栽种面积较小的住家也可以考虑盆栽的方式,走道两旁、阳台边上都可以见缝插针,交错摆放,以拓宽空间。 “循序渐进”指的是凡事要有个过程。刚开始不妨从一些容易种植的品种入手,比如生菜、西红柿,黄瓜等,逐渐培养技术和兴趣。不要一次种很多品种,购买许多工具和辅料,搞的疲惫不堪。 最后要赏用兼顾。自家的后院毕竟不是农场,周围还有左邻右舍,我们的一切种植最好符合法律及当地社区相关规定,且照顾到周围的环境和美观,食用要和观赏结合起来。最好不要将整个院子完全变成一个大菜地,要注意与花卉和绿地的协调。使用沤制的绿肥时要考虑味道不能扰邻,攀藤类蔬菜不要穿越篱笆给邻家造成困扰等。 总之,在这个动荡且什么都涨价的世界里,或许是时候开始种菜,播下小小种子,收获满满富足。  

魁省修改非婚同居法 意义何在?

Pour la protection des enfants naissant hors mariage

七天记者 颜宏 3月27日,魁省司法厅长 Simon Jolin-Barrette 向国民议会提交了旨在为非婚同居有子女家庭设立权利和职责规范的第56号法案(Projet de loi 56),第一次提出设立“父母联盟”(union parentale)这一新型伴侣关系。一旦非婚同居的两人有了孩子或领养孩子后自动进入“父母联盟”关系,非婚伴侣居住的主要住房、使用的汽车以及家具等都成为共有的家庭遗产,如果有一天分手的话,家庭遗产由伴侣双方共同分享,而不论谁拥有正式的所有权。如果两人分开、结婚或其中一方去世,“父母联盟”自动结束,这是自1980年以来不曾修订过的魁省《民法典》(Code civil du Québec )修订的一部分。 魁省不仅在语言、文化、习俗上与加拿大其它省份不同,在婚姻相关的社会价值观上也迥然不同。在加拿大其他地区,夫妻关系中非婚同居的比例只有20%左右,但在魁北克这一比例却超过40%,超过60%的孩子都是在非婚姻关系中出生的,因为魁北克人更崇尚自由,不想被神圣婚姻所带来的各种连带责任所束缚,既要享受亲密无间的爱情,又要保持随时撤退的自由。在很多魁北克人看来,两个人的关系好时就在一起,不好时就分开,为什么要用一纸婚约把自己限制住呢?因此,基于加拿大唯一一个源自欧陆法系制定的魁北克《民法典》上规定非婚同居的伴侣双方对另一方无法律义务,也就是不承认事实婚姻。如果有一天分手,双方都不能向另一方索要抚养费或生活费,也无权分割在共同生活期间累积的共有财产,不论同居关系是维持了6个月还是60年,有几个孩子还是没有孩子。 这次提交的56号法案相比魁省民法之前对非婚同居伴侣有共同抚养子女情况下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避免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发生,算是一个进步。但与加拿大其他使用普通法体系的地区来说远远不够,其他省份非婚同居伴侣关系的权益保障与有婚姻关系的差不多,特别是在自由思潮风潮盛行的卑诗省,早在2013年就规定只要同居生活两年以上就可以与已婚配偶享受同样的权利。 即使这被很多人批评为力度不够的改革对魁省社会来说都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也是自艾瑞克和罗拉(Éric et Lola)案以来多个社会团体、个人抗争的结果。 打到最高法院的官司 2013年,加拿大最高法院(Cour suprême du Canada)对一起长达11年的司法诉讼做出终审判决,判定男方无需向女方支付赡养费,双方也无需分割财产,魁省的民法不需要更改,给这场对魁省数以百万计非婚同居伴侣带来深刻影响的诉讼画上了句号,这就是著名的艾瑞克和罗拉案,因为这是一场民事诉讼,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艾瑞克和罗拉都是化名。 根据提交到法庭的文件,1992年,时年32岁的魁北克生意人艾瑞克在巴西一个旅游度假胜地结识了年仅17岁的模特罗拉,两情相悦并开始以男女朋友相处。3年后,罗拉来到蒙特利尔定居,两人一起生活了7年,并生育了3个孩子。7年时间里,艾瑞克全力打拼自己的生意,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进入亿万富翁的行列,罗拉则一天都没有工作过,也没有对艾瑞克的生意进行过帮助,甚至在其无数次出差旅行时都没有随行过,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家庭和孩子。这期间,罗拉多次提出结婚,但都被艾瑞克拒绝,理由是他“不相信婚姻”。最终,遭遇两性关系“7年之痒”的两人在认识10年后的2002年决定分手。 分手时,艾瑞克同意每月支付3.5万元的子女抚养费,支付1名厨师、2名保姆及1名司机的费用直到子女成年,但却拒绝支付一直没有工作的罗拉提出的每月6.6万元的伴侣生活费,也拒绝分割财产。当时只有24岁的罗拉没有像大多数的魁北克女性那样就此收手,趁着年轻重新开始下一段感情,而是勇敢地选择通过司法程序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毕竟艾瑞克绝大部分的资产都是在两人共同生活期间累积的。 但在魁省民法的框架下,罗拉是无权要求另一方付生活费和分割财产的,所以她一审败诉,不服,上诉后再败诉,然后又上诉,最后一直上诉到了加拿大最高法院,整整打了11年耗资巨大的官司。在这场耗时耗力耗金钱的司法大战中,艾瑞克的态度越来越强硬,从一开始不同意分割财产但是同意给罗拉每年75万元的生活费,到不同意分割财产也不同意给生活费,甚至到最后,要求重新统计七年同居时间给罗拉买的不动产、礼物等,然后按比例归还;而罗拉就像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一次一次败诉后,还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披挂上阵,逐渐从一个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普通人成为一个为全省所有在非婚同居关系里弱势一方争取权益的斗士,甚至以违宪为名要求更改存在了上百年的魁北克民法。 虽然罗拉的诉讼请求被最高法院驳回(5比4),但她的抗争历程不仅激励了魁北克很多处于同样情况的女性和一些人权权益机构,还取得了部分胜利。比如在2010年11月,魁省上诉法庭裁定:拒绝给非婚同居伴侣援助的做法违反了加拿大权利及自由宪章中的平等保障条款,魁省现有的、只保障婚姻关系伴侣的法律无效,并给了魁省政府1年的时间更新其家庭法。随后魁省政府也上诉到加拿大最高法院。负责主审的最高法院法官Beverley McLaughlin认为“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的,选择正式婚姻的夫妻,选择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而享有被法律保护的权利,而选择同居婚姻的人们,也选择了规避应有的法律责任,因此也不应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时任魁省司法厅长的Bertrand St-Arnaud对最高法院的判决结果表示“满意”和“欣慰”,称符合魁北克社会一贯坚持的“自由选择”原则,人们有权利在受法律保护的婚姻和不受法律保护的非婚同居之间进行选择。但也同时表示,是时候重新审视魁省的家庭法了,因为多年来魁北克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家庭法是否还适合现代社会的现状,是一个值得讨论和正视的问题。 前进一小步 这场引发全国法律界、政界、民间普遍关注的诉讼以及由此引发的舆论交锋最终在CAQ政党中年轻有为、锐意进取的司法厅长Simon Jolin-Barrette(曾主导制定引发巨大争议的移民法改革第9号法案、魁省世俗化第21号法案以及《法语宪章》改革的第96号法案)的主持下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非婚同居 婚姻 旧法 新法 分手的情况 主要住宅 × √ √ 汽车和家具 × √ √ 养老金和RRSO × × √ 伴侣生活费 × × √ 一方去世的情况 … Read more

一个时代的落幕——加拿大前总理马尔罗尼国葬典礼在蒙特利尔举行

Le cercueil est porté par des agents de la GRC à la fin des funérailles de l'ancien premier ministre Brian Mulroney.

七天记者 颜宏 3月23日,加拿大最后一位冷战时期领导人,被各界高度赞誉的第18任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Brian Mulroney)的国葬仪式在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Basilique Notre-Dame de Montréal)举行,加拿大现总理特鲁多,前总理Jean Chrétien、Stephen Harper,英国前总理John Major,现任总督玛丽·西蒙(Mary Simon),联邦、魁省以及蒙特利尔三级政府政要、商界领袖和马尔罗尼生前友好、亲属等1300多人到场致意。 终年84岁的马尔罗尼去年就传出身体健康有恙,先是在夏天接受了心脏手术,今年早些时候,又接受了前列腺癌的治疗。2月29日,马尔罗尼在家中摔倒引发并发症,在佛罗里达州棕榈滩的一家医院去世,随后他的女儿Caroline在X平台上证实了父亲的死讯。作为国葬的一部分,他的灵柩于3月19日被送到渥太华国会山的John Macdonald大厦安息,加拿大总督、联邦总理等政要前往悼念后,向公众开放吊唁。3月21日,灵柩被送至蒙特利尔,安放在蒙特利尔Saint-Patrick大教堂,供政要和公众悼念。四天的公开吊唁期间,共有近4000人专程来和这位出生在魁省小镇Baie-Comeau的前国家领导人告别。 圣母大教堂内举行的葬礼仪式 小镇青年 马尔罗尼于1939年3月20日出生于魁北克一个偏远小镇Baie-Comeau的中产之家,是家中四个孩子的老大,父亲是当地纸浆厂的一名电工,母亲是家庭主妇,父母都是来自爱尔兰的移民。他的早期教育在自己的家乡完成,而为了学好英语,高中时马尔罗尼前往新不伦瑞克省(Nouveau-Brunswick)St. Thomas 大学所属的寄宿高中就读。1955年秋天,16岁的马尔罗尼前往Saint-Francis-Xavier 大学就读。入学的第一年就被当时的进步保守党(Progressive Conservative Party of Canada)大佬Lowell Murray招募,成为该党校园俱乐部的一员。年轻的马尔罗尼显示了出色的演讲天赋和辩论技巧,成为校园辩论队中保持不败战绩的一颗明星。在这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结识了一批年轻的朋友,同时也得到保守党一些资深党员的赏识,为日后进军政坛初步建立了人脉。 1964年,在拉瓦尔大学(Laval University)获得法律学位的马尔罗尼进入蒙特利尔的律师事务所Howard, Cate, Ogilvy et al工作。虽然两次在律师资格考试中败北,但他为人随和,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律师事务所并没有因此把他除名,而是保留职位直到他最终通过律师资格考试。正式成为职业律师后,马尔罗尼选择了劳工法作为自己的从业方向。他在处理法文媒体Le Press劳资纠纷时,凭借着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娴熟技巧和专业知识居然平息了一场被很多人认为难以避免的罢工,从而受到普遍关注,并赢得了Le Press老板的信任,最终在1971年成为这家媒体的合伙人。在加拿大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和媒体建立友谊是一名政客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为那些具有重要影响力媒体的报道,可以直接影响选民手中选票的去向。1973年,已过而立之年的马尔罗尼与来自南斯拉夫的移民Mila Pivnicki结婚,婚后育有3子1女,分别是Nicolas、Mark、Ben (顶级娱乐节目主持人)和Caroline(现任安省福特政府内阁部长)。他和Mila的婚姻被认为是他政治生涯中的支柱,Mila也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竞选党领 马尔罗尼在家乡就曾以反腐败斗士的人设而闻名,在詹姆斯湾水电大坝施工现场爆发暴力事件后,马尔罗尼被任命为审查该项工程的Robert Cliché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之一,揭露了黑手党在这一工程中的渗透。这期间新闻媒体对这一调查过程进行了全程报道,让表现不俗的马尔罗尼成为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也成为进步保守党重要的金主和党内的重要人物。1976年,雄心勃勃的马尔罗尼第一次参加党魁的角逐,惜败给另一位党内重要人物Joe Clark。失败后马尔罗尼欠下巨额债务,一度精神低迷,还染上酗酒的恶习。Joe Clark当选党领后,曾力邀马尔罗尼担任影子内阁成员,但负债累累的马尔罗尼选择进入商界,成为美国三大钢厂子公司Iron Ore du Canada的执行主席,次年当选为主席。马尔罗尼因此可以有很好的收入来帮助他偿还债务,最终在夫人的帮助下戒掉了酗酒恶习,并成为滴酒不沾的人。 1979年,来自阿尔伯塔省、40岁的Joe Clark带领进步保守党击败了已经连续16年执政的老特鲁多组建的少数政府,但上任不到一年就因为财政预算案在议会上通不过而不得不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被卷土重来的老特鲁多赶下了台,也让他的党领地位受到质疑,不过Joe Clark到现在都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 觊觎党魁位置很久的马尔罗尼看到机会,开始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无间道”操作:公开场合依旧支持年轻时的老朋友Clark继续担任党领,幕后则积极活动试图推倒Clark,让自己取而代之,并最终经过四轮的投票,成功挤掉了Clark,成为新一任党魁。上任伊始,他一面着手修复党内的裂痕,一面为迫在眉睫的大选做准备。为了与老特鲁多的自由党分庭抗礼,他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政治主张:弱化政府的职能,突出私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让地方政府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减少联邦政府的权力;强调保护法裔作为少数族裔的权利;加强与美国的关系等。而当时自由党和老特鲁多本人长期执政,已经使加拿大人产生了“审美疲劳”。老特鲁多的个人行事风格和政策,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异议。 最终选举结果,马尔罗尼领导的进步保守党以压倒性多数赢得了大选,赢得221个席位,是加拿大历史上多数党赢得席位最多的一次选举,他最大的突破来自于自由党的传统票仓魁省,一举拿下75个席位中的59席,一时间让魁省成了保守党的魁北克。但长期没有执政的进步保守党缺乏经验以及内阁成员营私舞弊的现象严重,在他执政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几乎无所作为,特别是在处理1985年6月发生的印度航空公司航班爆炸事件中,事先对于安全警告的漠视以及事后处理的失当都曾被广泛诟病。唯一的亮点似乎是在外交领域,加拿大政府敢于不盲从美国和英国的政策,反对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敢于反对美国里根政府出兵侵略尼加拉瓜。 亲美总理 1984年当选总理后,马尔罗尼定下了两大目标:首先是重振加拿大停滞的经济,其次是“把魁北克也带进1982年宪法”。马尔罗尼设想的重振加拿大经济的途径就是跟美国的经济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他一上任就取消了前任总理老特鲁多搞的“国家能源项目”(National Energy Program),并把原本为了限制外国资本收购加拿大产业的“外国投资审核局”,改为“外国投资局”。一字之差下理念大不相同,外国投资局的宗旨不再是评估风险、限制外资而是大力引进外资,特别是美国的资本,并积极推动遭到很多人反对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其实马尔罗尼自小就对美国颇有好感,是著名的亲美政客。他小的时候,芝加哥的传媒大亨Robert McCormick每次来到他爸所在的工厂视察,都会要求嗓音很好的马尔罗尼唱歌给他听,之后给他50元奖励,这在上个世纪40年代时可是一笔不菲的数额,成为小马尔罗尼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之一。出任总理的马尔罗尼对同是爱尔兰后裔的美国总统里根非常敬仰,也非常赞同他提出的自由经济理念。上任第二年就邀请里根在爱尔兰传统节日Saint-Patrick期间在魁北克城会面,史称“三叶草峰会”(Shamrock Summit)。三叶草是爱尔兰的国草,两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夫妇还合唱一曲《爱尔兰的眼睛在笑》(When Irish … Read more

终结衰老 度过没有疾病或失能的人生——哈佛大学教授David Sinclair博士在凯丽生活峰会上的演讲

  七天记者颜宏(左1)、辛克莱博士(右2)在生命科学发展趋势研讨会上 / 凯丽生活图片 七天记者 颜宏 3月18日至22日,全球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的领军企业,美国4E公司线上品牌“凯丽生活”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年度峰会。我有幸获邀参加峰会并与世界抗衰老之父、长期霸榜纽约畅销书榜首的《长寿·当人类不再衰老》(Life Span:Why We Age and Why We Don’t Have To)的作者、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大卫·辛克莱(David Sinclair)博士在峰会上见面,就生命科学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辛克莱博士指出人的衰老并不是不可抗的自然规律,而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在他看来,衰老就像CD上可以擦掉的划痕,或者系统里损坏的软件,只需重新安装即可实现逆转,正如他在2019年出版的著作《Lifespan》中所说的那样。 辛克莱其人 辛克莱于1969年6月26日出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圣艾夫斯(St Ives)。给他一生带来重要影响的祖母在1956年匈牙利爆发革命被镇压后辗转逃亡到澳大利亚,他的父亲将原来的姓氏Szigeti改成了Sinclair。辛克莱的父母都是生物化学家,工作很忙。辛克莱大部分的童年时光都是和祖母在悉尼郊区森林边的一栋房屋里一起度过的,而他的祖母是一个喜欢玩乐、自由奔放的人,希望人永远长不大。辛克莱从小就对未知的事情充满好奇,喜欢拆东西去了解来龙去脉。学习成绩优异的辛克莱在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习生物化学时,就认为总有一天科学会实现他祖母的想法,人们将永远保持年轻。在读博士时期的1993年,辛克莱遇到了到澳大利亚进行学术交流的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与衰老调节有关的基因学教授瓜伦特(Leonard P. Guarente),这次会面激发了辛克莱申请其研究生并获得Guarente实验室博士后职位的愿意。就在同一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 Cynthia Kenyon 实验室发现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体内Daf-2单个基因突变就可以使这种线虫的寿命延长一倍,由此拉开了衰老分子调控机理研究的序幕。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长度仅有1.5厘米、寿命平均2-3周的线虫,因其寿命较短,常被用来研究如何延长寿命。Cynthia Kenyon的研究发现,Daf-2基因被破坏之后不仅让线虫的寿命增加了一倍,还真正做到了延缓衰老,即到了正常线虫老年期的突变线虫还很年轻、活跃,而且有繁殖能力。这项研究使得Daf-2及其所在的代谢通路成为最早发现与长寿相关的基因之一。 年仅24岁就成为Guarente实验室博士后的辛克莱开始研究酵母的老化,他常常第一个进实验室,为了赶最后一班夜车才离开,每天都斗志满满,不知疲倦。当时的老龄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算是一门边缘科学,但辛克莱决心推动其正统化并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首次解释了酵母衰老的机制。其实早在1991年,瓜伦特尝试在单细胞有机体酵母中寻找有可能存在的长寿基因时,一种名为Sir-2的基因就出人意料地崭露了头角,在小鼠和人类中的对应基因被称为 Sirtuin-1,这为后续研究人类衰老过程奠定了基础。 1999年,完成博士学业后的辛克莱受聘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遗传学助理教授。继续进行在Guarente实验室的研究——关于Sirtuins蛋白的发现和发展。Sirtuins蛋白通常处于休眠状态,但会被压力(如限制卡路里)激活,延长酵母的寿命。辛克莱决心找到一种物质,可以模仿酵母被限制热量后的效果。他筛选了大约20,000种化合物来进行酵母实验,直到有一天,一名团队伙伴打来电话称一种从红酒中发现的分子——白藜芦醇具有积极作用。于是他开始着手用不同的物质喂食酵母,结果发现喂食白藜芦醇的酵母多活了50%,这一发现是辛克莱学术生涯的一座里程碑。 2003年9月,辛克莱与团队伙伴Howitz等人在顶尖杂志《自然》(Nature)发表了一篇引发高度关注的论文,报告称白藜芦醇等多酚能激活人类的Sirtuins 1,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辛克莱关于白藜芦醇的言论更是闻名,如“白藜芦醇是能找到的一种神奇分子,一百年后,人们可能每天都服用这些分子来预防心脏病、中风、脑部疾病和癌症。”2004年,辛克莱尔收到慈善家Paul F. Glenn的500万美元捐款,成立了Paul F. Glenn衰老生物机制实验室,他作为创始董事并执掌这个实验室至今。 同一年,在生物技术连环创业家Christoph Westphal的资助下,辛克莱创办了一家名为Sirtris Pharmaceuticals的公司,以白藜芦醇为灵感开发临床药物。当时,几乎没有抗衰老医学领域的科学家创办公司,辛克莱开创了学术和商业相结合的先河,后来这家公司在2007年上市,在2008年以7.2亿美元的价格被GlaxoSmithKline收购,成为其子公司。不过这个时期有关白藜芦醇的研究成果还主要停留在科学领域,并没有在公众层面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但这一切在2006年发生了彻底改变。辛克莱和Joseph Baur联合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的《白藜芦醇的潜在治疗:体内证据》(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resveratrol: the in vivo evidence)引发轰动,引发数十家媒体的关注,并登上《纽约时报》头版。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加上辛克莱在镜头面前展现出的迷人风采让他一夜成名,从一名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科学家,变成了一个在街上随时能被认出的名人,成了长寿领域的宗师,被誉为“抗衰来之父。” 白藜芦醇让辛克莱名利双收,也给他的研究带来质疑。他Guarente实验室的两位前同事发表了一篇论文,称无法重复白藜芦醇实验结果,辛克莱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世界最大的制药公司辉瑞的科学家不仅声称辛克莱在白藜芦醇上的研究结论可能是错误的,还称他关于Sirtuins基因的整个理论可能都是错误的。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一度让他的实验室只剩下4人,但坚持人生永不言败信条的辛克莱只躺在床上消沉了一个星期后,就回到实验室去证明反对者是错误的。最终他在201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为这场争端画上了句号:论文证实通过基因工程改变Sirtuins上的一个氨基酸时,白藜芦醇对细胞没有作用;而在表达完整Sirtuins的对照细胞中,白藜芦醇确有作用,也就是说白藜芦醇激活Sirtuins的说法是正确的 在探索抗衰老领域奋勇前行的辛克莱又在2013年12月在顶级刊物《细胞》(Cell)杂志上发文称,一种广泛存在于日常食物中的名为 NMN (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 ,烟酰胺单核苷酸,一种维生素B3的衍生物)的物质可以转化为体内的 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从而调节所有细胞的线粒体或能量代谢,让人体维持年轻态。2017 年 … Read more

曾经自信满满,如今处处垫底——解读皇家骑警《加拿大政府5年趋势全景》 报告

七天记者 颜宏 上周,加拿大皇家骑警(RCMP)发布了名为《加拿大政府5年趋势全景》(Whole of Government Five Year Trends for Canada)的报告,严厉地指出加拿大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处在地缘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变化等一系列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危机中,这一系列危机足以对加拿大的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兴衰造成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份报告基于各种公开以及未分类的信息,分析了这个全国范围内的警察机构、国家和国际政府间以及私人机构的文件,由一个专门的团队在2022年3月至12月期间撰写,旨在为今后五年内的情况理解和决策提供支持。这份提供给媒体的报告尽管只有9页,且很多地方因信息敏感而被涂黑却非常全面地从经济、公共卫生、国际格局、气候变化等多个角度对加拿大面临的重大危机进行了系统分析,最终的结论是其中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在未来五年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政治甚至军事动荡。 正在变穷 仅仅在10年前,加拿大的经济还处在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加拿大的银行体系在没有政府救助的情况下安然度过了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广受赞誉。2005年时,当时的加拿大出口发展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史蒂夫·波洛兹(Steve Poloz)曾表示加拿大有望实现在美国已经实现的“生产力奇迹”。2006年《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曾夸赞加拿大经济表现使其成为“唯一一个同时拥有经常账户盈余和预算盈余的国家”。 2011年,《麦克林》(The Maclean)杂志的一篇报道宣称加拿大“居世界之巅”,“加拿大人从未对未来感到如此乐观”。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处预测,加拿大在未来50年的经济增长将领先于G7其他国家。同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加拿大的AAA信用评级、稳定的经济和丰富的资源而建议各国央行持有更多的加元货币储备。 然而今天的加拿大现实与10年前所期望的却大相径庭,加拿大经济的增速在多个年份不如通胀率高,过去10年平均增长仅为1.7%,去年更是下降至1.1%,这意味着加拿大人的真实生活水平一年不如一年。去年OECD也将加拿大2060年的前景预测为所有38个国家中垫底。 如果以美国为坐标的话,加拿大持续变穷的迹象更明显。1981年时,加拿大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92%,到2022年,加拿大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73%。加拿大最富裕的能源大省阿尔伯塔省的人均GDP放在美国只能排在第14名,而加拿大最穷的五个省占了北美洲6个最穷的州/省中的5个。加拿大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加拿大人均GDP在2023年第四季度再次下降,已经是过去六个季度中的第五次下滑,也是近30年来持续下滑最为严重的季度,经通胀调整后的人均GDP已经低于2014年第四季度的水平。 加拿大人均GDP与美国人均的比例 在2000年时,加拿大和美国的生产效率大致相同,但到了2023年,美国生产效率几乎是加拿大的三倍。说到效率,加拿大人的平均工作时长比其他经合组织国家都要长,但每小时的工作产出却只排在第18位,是自1981年以来工作效率增速最慢的国家。如果不出意外,加拿大未来在全球的财富排名将跌出前20名。 1981年时,加拿大在OECD 38个成员国中排名第六,仅次于瑞士、卢森堡、挪威、美国和丹麦。到2022年,已经降到了第15位。过去贫困的国家,如爱尔兰、荷兰、奥地利、瑞典、冰岛、澳大利亚、德国、比利时和芬兰等都走到了加拿大的前面。 2023年,经合组织跟踪其38个成员国以及其他九个国家的投资情况显示,在2011年到2015年间,加拿大的投资增长率在47个国家中排名第37位;2015年到2023年,排名更低至第44位,仅比南非、墨西哥和日本强一些。这意味着加拿大工人的生产率低于其他国家,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来投资自己和未来。 危机四伏 经济停滞不仅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关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果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社会内部的各种分歧——无论是阶级、代际、性别、种族,还是地区之间的矛盾都可能进一步激化,其中最严重,最急迫,短期看不到解决办法的是贫富分化和人口老龄化危机。 加拿大统计局刚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加拿大的贫富差距继续扩大。到2023年第三季度,最富有的20%加拿大人的财富占全国总财富的近70%,而最底层的40%加拿大人的财富仅占同期加拿大财富的3%。从2022年到2023年,收入最高的加拿大人的净储蓄有所增加,而低收入家庭则因难以支付不断上涨的账单、贷款和抵押贷款利息以及食品和能源成本而出现净储蓄下降,也就是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按照加州查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城市研究教授Joel Kotkin在2020年出版的题为《新封建主义的来临:对全球中产阶级的警告》一书中的说法,加拿大正在步美国加州的后尘形成“新封建主义”。少数人非常富有,他们之下就有社会底层的新“农奴”,即大量且日益增长的无财产贫困人口。在这两个群体之间的是官僚阶层,他们为非常富有和有权势的人服务,用几乎限制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无数规章制度将其他人置于其控制之下。如果说加州的“新封建主义”是由科技寡头造成,那么加拿大的情况就是地产和金融巨头联手打造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开始崩溃,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那么这个国家迟早会分崩离析。 更严重的是,随着加拿大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加拿大的经济问题不仅变得更加严重,而且完全看不到解决的可能性。到2040年,全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5%,高于目前的19%。与上世纪70年代初相比,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经翻了一番。而55岁以上加拿大人的平均医疗保健消费每10年就会翻一番,再加上养老金、老年人福利等成本,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一项高达3.9万亿加元的财政负担。2020年之前,每5个加拿大工人要供养1个退休老人,而未来这一比例将降至每2.5个工人就要养一个老人。尽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65岁后继续工作,但这并不足以弥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更令人沮丧的是,统计数据显示加拿大正在吸收比以往更多的移民,但是他们中成为公民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就算加拿大有好山好水好福利,但是赚不到钱的地方吸引不到真正有实力的精英移民,即使来了,也会跑到更有发展机会的地方。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满足居住要求后获得加拿大公民身份的永久居民比例已从1996年的75%下降到2021年的46%,“成为加拿大人的市场价值”正在下降。联邦移民部2023年12月份的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移民申请数量同比暴跌81%,印度的移民申请数量也大幅下降62%,而整个12月,来自全球的移民申请数量整体下跌了73%,仅为1.64万份。 其他挑战 除了经济问题,加拿大也如美国一样面临政治极化(Polarized Politics)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通常来讲,一个比较正常的国家政治光谱应该包括:中间派、中左、中右、左、右、极左、极右,呈橄榄球型分布。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政局稳定,并且能够保证决策的合理性。但现在的现实是政治光谱正逐渐从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型转变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持温和立场的中间群体不断萎缩,两极分化趋势非常明显。位于政治光谱上不同位置的政党往往“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否决而否决”,对是非曲直丧失了客观公正的判断能力。加拿大的政治极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同样包含社会经济不平等、社会失去公平正义、人口结构变迁、种族文化冲突、媒体影响等等,给整个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 报告还指出,包括人工智能深度伪造、量子计算和区块链在内的新信息技术也可能带来巨大的挑战。执法部门应该预见到,犯罪分子将利用技术创新来获取利润和影响力。执法部门应继续推动与个人信息隐私、人工智能、物联网、量子计算、数字账本技术等相关政策的变革。 在未来5年内,全球范围内日益频繁甚至同时发生的风暴、日益严重的干旱、洪水和持续的热浪等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将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收入产生至少四大直接影响:食品涨价、水电能源天然气涨价、保险费上涨以及健康费用增加。另外,新冠病毒疫情虽然可能已经消退,但它对加拿大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一项研究表明在不久的将来爆发另一场大流行病的可能性超过10%。 总之,这份报告对加拿大未来的描述是灰色而悲观的,加拿大必须要做好应对经济衰退、陷入贫穷、阶层分裂、经济衰退、护照贬值、犯罪激增、气候异常等严峻问题的准备。加拿大应该做的是想办法挽救经济衰退,并在经济发展中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但到目前看来,加拿大经济的问题不是疫情或者房地产引起的,也不是加息或者降息引起的,而是长期的生产效率低下导致的产能衰退问题,这种衰退相当于人走向衰老,就算意识到了也很难逆转。  

放飞希望的梦想——访希望慈善音乐会发起人李晨、熊梦婕

  熊梦婕(左)、李晨接受七天记者采访 / 七天传媒图片 摄影:颜宏 七天记者 颜宏 4月6日,位于康考迪亚大学Loyola校区的Oscar Peterson音乐厅将上演一场名为“希望”的慈善音乐会,由蒙特利尔知名钢琴家李晨和她的学生熊梦婕博士联袂策划,所有收益将捐赠Sainte-Justine妇幼医疗中心基金会。音乐会筹备阶段,主办方联系了七天传媒,对于这样一场爱心满满的慈善活动,七天传媒欣然受邀作为合作伙伴,并派出记者,对两位发起人进行了采访。 李晨其人 钢琴家李晨大家都不陌生,早在2010就曾作为头版人物登上过《七天》报。她出生于音乐世家,父母都是沈阳音乐学院的老师。父母结婚时添置的第一个大件就是一架钢琴。在父母和姐姐的熏陶下,小小的李晨5岁就开启钢琴之旅,从此成为一生的追求。 她先后进入沈阳音乐附中和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随后进入中国九大音乐学院之一的上海音乐学院就读。出类拔萃的毕业成绩引领她踏上赴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的深造之路,展现出卓越的音乐才华。1991年李晨应邀前往法国,参与法国文化交流活动,之后选择留在法国深耕钢琴演奏,并在那里结识了相濡以沫、一生相伴的爱人——被Radio-Canada外派至巴黎的魁北克人Jacques Bernard。1994年,李晨跟随丈夫移居蒙特利尔,继续书写她的音乐历程。30年来,李晨的音乐足迹遍布中国、俄罗斯、法国和加拿大等多地的音乐殿堂,曾携手上海交响乐团、蒙特利尔交响乐团I Musici de Montreal-Orchestre de Chambre 等给观众奉献多场令人难忘的音乐盛宴。2003年之前,每年有那么一段时间,李晨都会和本地的乐队合作,坐着载客二三十人的小飞机在魁省各地巡回演出,开自己的个人演奏会,同时还要练琴,提高技艺,教授学生。在忙碌和重压之下一度累到胃出血。这之后的大约10年时间里,李晨老师放慢了在音乐追求上的脚步,尝试更好地平衡音乐表演者和钢琴教育者之间的角色。 在熠熠生辉的演奏生涯之外,李晨将深厚的音乐底蕴注入钢琴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钢琴技艺,更注重培养他们的音乐哲学。其实在文字和文明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音乐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音乐既可以表达情感,引发共鸣,还可以用于社交,找到知音,可以说是人类发明的一种高级的、美好的“语言”。李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强调乐理、乐器、技巧、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孩子对音乐兴趣和趣味的培养、心智和创造力的启发、发自内心深处的共鸣、逐步升华的理解和热爱,通过音乐改变人生。 李晨每年都会为学生们举办一场正式的音乐会,带领他们去参加尽可能多的地区或国际比赛,帮助他们在各种比赛中建立信心,赢得赞誉,让他们体验表演的乐趣以及情感的投入,由此培养了一大批在音乐比赛和考试中斩获卓越成绩的学生。《七天》报曾经报道过的10岁就入选蒙特利尔交响乐团莫扎特专场演出的学生花雨浓(George Hua)目前在耶鲁大学就读,依然活跃在各种音乐活动中;而多次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熊梦婕也是李晨老师引以为傲的得意门生。 后起之秀 熊梦婕出生在中国广州,11岁随父母移民蒙特利尔。在中国时就已经师从钢琴名师的梦婕及其父母到蒙特利尔后就开始寻找好的钢琴老师,经过多人推荐、多方考察,乃至在冬日的大暴风雪之夜徒步去音乐会试听,最终确定了李晨老师。与国内老师教琴时的严格不同,李晨更注重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到音乐的世界里,陶醉在音乐的美妙之中,让思维和想象在音乐的天堂里翩翩起舞。国内时打下的坚实基础和李晨式天马行空的启发在梦婕身上发生了完美的化学反应,让她进步飞速。十六岁时,她就因参加国际比赛获奖而登上了世界闻名的音乐圣殿–纽约卡内基音乐厅(Carnegie Hall)的舞台,坚定了梦婕从事钢琴专业的决心。随后,梦婕先后获得麦吉尔大学钢琴演奏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2020年获得多伦多大学钢琴演奏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在她的学习过程了中获得了多位名师的指点,包括教出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让蒙特利尔华裔刘晓禹(Bruce Liu)扬名世界的钢琴家Richard Raymond等。 多年来,熊梦婕积极参加在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地举办的各种演奏会和音乐节,因出色的演奏获得了多项奖学金。除了独奏之外,梦婕也涉及多种合奏,包括合唱团、大提琴、小提琴、声乐和双簧管等,还热衷于研究和演奏四手联弹和两钢琴的曲目。2019年,她与陈霈籈博士成立了双钢琴组合Sirius Piano Duo,后以全额奖金形式参加了首届Orford音乐节(Orford Musique Artists Residency),录制了加拿大钢琴二重奏系列《北极光》《Northern Lights:An Exploration of Canadian Piano Music》唱片,这是一张由加拿大作曲家创作的曲目合集,收录了30首经过精心挑选,代表了各种格调、韵律、速度和风格的作品。2023年,两人又分别在蒙特利尔和多伦多举办名为《永恒的爱–献给母亲》演奏会。为歌颂“母亲”这个主题,两位钢琴家在选曲上融入了多首童谣和摇篮曲,大胆尝试改编流行歌曲,还邀请多伦多青年作曲家Kento Stratford为童谣《小星星》以及中国唐诗《游子吟》谱曲。 除了钢琴表演之外,年纪轻轻的熊梦婕已经在钢琴教学领域浸润多年,她是加拿大皇家音乐学会、魁北克音乐教师协会以及私立音乐学院École Vincent-d’Indy的认证教师,曾在多伦多大学钢琴教育学校和麦吉尔音乐学院任教,帮助各个年龄段和水平的学生全面了解音乐,建立高效的练习技巧,享受音乐的乐趣。随着在多伦多博士学位的完成,熊梦婕的生活和工作重心逐渐重回蒙特利尔,准备在今年5月开办一场个人演奏会。在与老师李晨的交流中,师生联袂举办一场慈善音乐会的想法油然而生,并得到了双方家人的鼓励和大力支持。 起心动念 举办一场慈善演唱会的想法由来以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6年前。2008年,李晨老师14岁的独生儿子Charles在看家庭医生时,被告知心脏有杂音,建议他去看心脏专科医生。专科医生检查后发现,他存在先天性的房间隔缺损(ASD),也就是说心室有个地方没有封闭好,留下个小小的缝隙。通常来说,大部分的房间隔缺损可以在儿童出生之前或出生后不久确诊。但是,较小的房间隔缺损可能要等到年龄较大时才能被诊断出来,也就是Charles这类情况。尽管房间隔缺损是治疗效果最好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Ste-Justine Hospital的医生、护士也都非常耐心、和善,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但治疗的整个过程还是让李晨一家经历了一场痛苦的煎熬。用李晨自己的话说,从孩子进入手术室到2个小时后出来是自己一生中最难熬的时刻,这两个小时比自己一生都长。 Charles的手术很成功,让他可以在中学和大学期间继续参加对抗性强的体育运动,还治愈了他自小便有的经常性偏头疼以及无原因剧烈呕吐。而这次在Ste-Justine Hospital医院的经历也让李晨第一次深刻认识到科技进步给患者带来的福音。按照医生的说法,如果是10年前,Charles的病需要进行开胸这样的大手术才能治疗,但10年后却只需微创手术即可,当天就可以出院。当时李晨就想,如果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医疗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产生的研究成果会改变多少患儿的命运,造福多少家庭啊。 这份埋在心里的种子在16年后因着另一个契机得以发芽。学生熊梦婕的一位亲人在疫情中诊断为癌症晚期,得益于亲戚朋友坚持不懈地寻找最新治疗办法以及加拿大医疗系统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向魁省卫生部门专门申请,这位亲人用上了一种还没有获得加拿大卫生部批准的试验性靶向控癌和免疫提高相结合的新疗法,最终治愈癌症,得以康复。心存感慨的梦婕与李晨的想法一拍即合:举办一场慈善音乐会,把全部收入捐给Ste-Justine医院心脏科,为心脏病研究和治疗尽一份微博之力。 李晨和熊梦婕这两位艺术家在提出慈善音乐会的想法之初还有些许担心,没有想到却得到家人和社会的热烈响应。李晨的爱人自愿承担起联系本地媒体、机构以及财务相关的事物,梦婕的爸爸熊鹰自告奋勇承担起联络社区、寻找赞助以及所有杂事,让两位艺术家专心准备演奏的曲目,精心排练,力争给广大观众带来一场陶冶心灵的难忘音乐会。蒙特利尔著名歌唱演员翟子琦(Allen Zhai)、犹太医院附属的全部由癌症患者组成的合唱团希望之声合唱团(Voices of Hope choir),以及李晨老师的多个学生: Sophie Jiao、Jenny … Read more

魁省2024财政预算出炉 赤字创新高 花费仍大把

七天记者 颜宏 魁省财政厅长Eric Girard赠给省长François Legault一本预算案,俩人握手,会心一笑 3月12日,魁省财政厅长Eric Girard第六次提交新财年预算案。去年,与以往每次发布预算案时财长要穿一双新鞋子的传统不一样,因为受到高通货膨胀带来的高物价和生活成本大幅升高的影响,Girard财长决定不再买新东西,而是把省下的钱连同自己的捐款5000元赠给魁北克城的一家社区机构,今年他如法炮制,再次捐赠一家社区教育机构,专门用于给在教师罢工期间落下功课的孩子们补课。 在这份预算案出台之前,大家都知道魁省的财政形势非常不乐观:经济缺乏活力,原地徘徊,甚至有衰退的风险;各方面的支出都在增加,而收入却没有应约而来;75岁以上老人的人数已经从50年前占人口总数的2.3%上涨到今天的9%,到2040年将占到16%,现在就需要做准备,建设相关设施,培养相关服务人员……人们等待的是一份财政赤字大幅增加而不得不在各个方面紧缩的预算案。不过等到预算案公布后,人们惊讶地发现想象中的赤字大幅增加远没有预算案中给出的数字来得震撼,魁省政府预估的财政赤字高达110亿元,是魁省历史上从来没有达到过的高度,而预期中的紧缩政策却没有出现。或许是吸取了前自由党Philippe Couillard政府为恢复预算平衡而采取的、负责任的全面紧缩政策反而被选下去的教训,这次CAQ政党似乎计划在一个距离选举相对遥远的时间段给出一个令人震惊的赤字数字,给民众以悲观的预期,然后再随着下次选举的临近不断修正赤字的金额,无论是明年的85亿元还是后年的60亿元感官上都比今年的110亿元要好得多。 针对已经过去的2023-2024财年,魁省将财政赤字从40亿元上调至63亿元,主要原因是自有收入减少了8.98亿元。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活动停滞导致税收收入下降。此外,魁省的国有企业如魁省水电局(Hydro-Québec)、魁省彩票局(Loto-Québec)、魁省酒业专卖(SAQ)以及魁省大麻专卖(SQDC)等的收入减少了16亿元,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来自魁省水电局的收入减少,去年因为天气问题,导致水电大坝的水容量下降,发电量减少带来的“能源枯竭”使之只上缴了25亿元,比前一年少了10亿元。 2024-2025年的110亿元赤字中还包括向魁省世代基金供款的22亿元,实际上应用于整个社会和经济运行的赤字为88亿元,还要扣除应急贮备金15亿元。在全部支出中,除了健康和教育之外的第三大支出就是与魁省债务相关的费用,包括支付债务的利息、本金以及相关的连带费用,高达98亿元,同比增长1.2%。截止到2024年3月31日,魁省的净债务高达2211亿元,占魁省全年GDP的39%,在加拿大的所有省份和地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 但在CAQ政党看来,经济形势越是不好,越是需要投资进行刺激,否则魁省的经济将进入衰退,所以在相应的支出上基本维持了以往的趋势,并没有刻意为了减少财政赤字采取紧缩措施,这进一步推高了财政赤字的额度。魁省政府实际上是在赌未来魁省的经济形势向好,这也是为什么Girard财长确定恢复预算平衡的时间点是2029-2030年,却没有公布任何恢复预算平衡的措施,而是要等到明年公布,就是寄希望在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魁省乃至全球的经济能摆脱目前高通胀、供应链混乱、地缘冲突等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困难,恢复活力和增长。 花在哪里 这份预算案被Girard财长称之为“审慎且负责任”的,其中支出高达1576 亿元,比去年增加4.4%;收入为1503亿元,同比增长2.4%。详见下图: 2024年预算案收支明细 魁省曾预测2023年的GDP增长0.6%,但最终仅为0.2%。今年的情况看起来也好不了多少。去年三月提交预算预测增长1.4%,但在去年秋天的经济更新报告中修正为0.7%,今年再次向下修正为0.6%。一向表现乐观的Girard财长也不得不承认“2024年的开局非常艰难”,但他认为魁北克的经济已准备好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复苏,届时通胀下降和货币政策宽松将同步进行(尽管加拿大央行是否会降息不是他能控制的,但不妨碍他大胆预测),预计2025年魁省的经济增长能达到1.6%。尽管面临如此紧张的经济形势,魁省对正在进行的医疗系统大改革以及民众关注的教育系统都给予了重点关注,这两个领域获得了6年投资增加49亿元的最大份额,其中在卫生健康领域的支出达到619亿元,同比增长4.2%,这笔资金将用于一系列卫生、健康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服务,包括改善护理服务、增加医院流动性以及加强对老年人的服务等。其中,有29亿元将专门用于医院的新建、重建、扩建和再开发。在教育领域支出224亿元,增长幅度高达9.3%,其中的11亿元将专款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维护和升级。 另外,这两个领域内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也成为魁省财政赤字大幅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去年秋天的时候,魁省政府预留的公共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和教师的工资增长是在五年内增长10.3%,但在工会的持续压力和罢工带来的社会压力下,魁省政府最终同意了工会的要求,5年内工资增加 17.4%,仅此一项,每年这两个领域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将超过30亿元。 今年财政预算案的要点,特别是和普通人相关的内容如下: 为了减少魁省财政的压力,魁省将废除或者改革企业的税收补助和税收减免政策,在5年内节省出29亿元,其中包括5家省属企业:魁省水电局、魁省博彩局、魁省酒业专卖、魁省大麻专卖以及魁省投资局(Investissement Québec)等; 两次提高烟草制品税,每箱200支装的卷烟将增加2元,分别于今年3月13日和2025年1月6日生效,魁省是目前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中烟草税最低的省,这一调整将在五年内给魁省带来3亿元的额外收入; 在三年内投入1.26亿元增加劳动力人手并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扩大和加速建筑领域工人的培训,增加第二批木工带薪培训的名额,并增添负责电线架设、修理和维护的电线工专业;2600万元用于培训电池工厂工人,特别是为 Northvolt电池工厂工作的工人; 从明年1月起取消65岁及以上残疾老年人因收入增加而退休金被削减的政策,这意味着大约77,000 名老人的退休金每年将增加,最高可达3,930 元; 逐步取消购买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并于2027年完全停止,因此要买电动车的读者需要赶快行动。按照计划,一辆全电动汽车的补贴将从目前的 7,000 元降至2025年1月的4,000元;到2026年1月再降至2,000 元,最终到2027年1月降到零。理由是电动汽车目前只占魁北克人购买车辆的五分之一,因此不再需要该计划来刺激新能源车的普及; 出资打击低价报备二手车交易逃税的人,特别是针对车龄在10到14年的二手车交易行为,这项措施可每年带来6000万元的额外收入; 五年内给魁北克税务局额外拨款7600万加元,雇佣新的员工,打击偷漏税行为,打击走私行为,并加大追缴税款的力度,预计这些措施能增加约 4.05 亿元收入; 5年内额外给魁省法语部门拨款3200万元,用于帮助魁省的新移民学习和使用法语;另外拨款1.46 亿加元用于向外“展示和推广”魁北克文化; 为应对气候变化,将对魁省自然资源和能源基金进行重组,为“结构性”项目投资5亿元; 同去年的财政预算一样,今年魁省在基础设施投资上再度加码30亿元,达到创纪录的876亿元,其中283亿元用于维护目前的道路交通网络;62亿元用于交通道路改造;114亿元用于改善公共交通服务;24亿元用于维护现有公共交通网络;15亿元用于开发公交车预留车道和公交优先措施; 对林业部门拨款3.475亿元,主要用于增加植树造林、林产品开发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木材采伐效率; 拨款 3.371 亿元支持地区的流动性和活力,其中2.5亿元用维护和改善地区的交通网络;2700万元改善航空服务;1010万元开发偏远和孤立社区以及5000万元维护和建立边远地区的服务; 投资1.075 亿元帮助食品行业的发展,包括支持可持续农业投资、创建一个投资基金帮助下一代农民购置土地,扩大农产品就地商业转化; 投资4880万元,用于继续振兴魁省的旅游业、支持旅游业复苏; 同每次预算案一样,尽管被认为这是一个在种种困境中做出艰难选择、总体上相对稳妥并尽可能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预算案,但还是受到反对党和不同层面的批评,批评者一方面指责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住房危机、精神健康、劳动力短缺等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上投入太少,杯水车薪;另一方面又在指责太过庞大的财政赤字,抱怨政府花钱太多。  

爱让梦想来 温暖在耆艾——蒙特利尔中华医院基金会举办迎春接福晚会

晚会嘉宾合影 / 七天传媒图片 摄影:尹灵 七天记者 颜宏 独玉 3月8日国际妇女节,蒙特利尔中华医院基金会在唐人街举办迎春接福晚会,拉开了新一年慈善活动的序幕。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事戴玉明、副总领事王红,加拿大联邦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长Steven Guilbeault办公室主任Christina Lazarova,魁省La Pinière选区自由党议员Linda Caron, 蒙特利尔市议会反对党领袖Aref Salem,Brossard 市议员Tina Del Vecchio, 蒙特利尔中南部卫生和社会服务中心技术服务副主任Daniel Neskovic,蒙特利尔中华医院基金会主席马正国(Dr. Felix Ma)及其他成员,蒙特利尔华人社区领袖、社会名流等350人出席活动。 马正国医生首先在致辞中解释了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以及基金会一直在做的事情,感谢社会各界对中华医院的支持。他提到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华医院基金会筹集到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实现中华医院的两个新项目:一是推出更多的门诊服务,包括临床治疗,免费的健康门诊讲座等;另一个是在医院前院修建标志性的中国花园——“华梦园”,为住院长者提供更多的室外活动空间。花园项目分为一期和二期,一期是整个花园和休息空间的修建,二期是阳光房和喷泉的修建。中华医院每年通过传统的高尔夫球赛和筹款晚会来筹集所需要的资金,且每次都获得巨大的成功,特别是MTY食品集团前总裁马定国(Stanley Ma)及其家族在过去2年里累计认捐了85万加元,有力地推动了中华医院华梦园项目。马正国主席呼吁华人社区都来关心和支持中华医院,承诺继续努力筹集资金,为社区的老年人谋福利,他希望基金会能够继续在社区中发挥领导作用,并得到大家的支持。 戴玉明总领事在致辞中首先向在座的女性表示节日的祝贺。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只要没出正月,就是春节,他代表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馆,祝大家龙年新春快乐,万事吉祥如意。戴总领事说:“听了主持人介绍中华医院成立100多年的历史,非常受感动,非常受触动。中华医院成立百余年来,通过卓越、细致、周到的医护为蒙城华人和东南亚社区长者的健康和福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以及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价值观,得到了各界高度的认可和广泛的好评。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中华医院的医护人员凭借高度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创造了中华医院疫情感染者零死亡的壮举,应该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加拿大联邦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长Steven Guilbeault办公室主任Christina Lazarova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晚会中播放了介绍中华医院、中华医院基金会历史以及展望未来的视频,让在场的人对中华医院的历史、发展以及未来规划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更深刻体会到中华医院一路走来的不易和敢于坚持的弥足珍贵。 在加拿大只有两间名称中直接含有“中华”的医院,其中一间就是最早成立的蒙特利尔中华医院。这间医院几经搬迁,从位于唐人街的小平房到现在坐落于Viger东大街的7层大楼,与蒙特利尔华埠一步之遥;从7张床位到如今的128张,至今已走过了106年的时光。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期间,中华医院以专业的应对措施、严格的防控手段在整个魁北克省医疗体系中一枝独秀,创造了仅4人感染、零死亡的抗疫奇迹,被调查老人院疫情死亡情况的法医Géhane Kamel称赞为“非凡的成功故事”,也因此获得了魁北克国家议会勋章(Médaille de l’Assemblée nationale),这是魁省政府对省内机构的最高奖励。 按照中华医院管理中心主任Sandra Lavoie的说法,中华医院员工中有60-70%都是华裔,他们与在中国的亲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疫情的严重性有及时的了解。早在2020年1月,就有护士向她反映,中国的武汉地区出现了一种和SARS相似的呼吸系统病毒,情况看起来不乐观,并主动佩戴起口罩。到了2月份,一些从中国探亲归来的华裔员工对加拿大政府尚未出台旅行隔离相关政策而感到忧心重重,开始主动采取一些防控措施,比如主动进行自我隔离,避免与家人朋友接触;停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主动戴口罩、随时消毒……所有人都变得小心翼翼。中华医院的很多人甚至一度认为如果魁北克省爆发新冠病毒疫情,一定会最早出现在中华医院,毕竟这里与中国、华人社区的联系太过紧密。其实不仅是中华医院,本地的华人社区也都比本地社会警觉得早,不仅第一时间取消了新年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还开始自我防护:出门戴口罩,注意消毒,从中国归来的人主动隔离,社区中甚至出现了多个帮助这些主动隔离人员家庭的互助群。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衣等物资紧张的时刻,包括中华医院基金会在内的组织和个人纷纷捐赠防护物资给中华医院,保证了员工和住客的基本防护。 为了避免护士、护工在不同老人院间轮流工作,增加感染病毒的几率,中华医院的员工主动要求加班加点,以保证院里的人手需求,从而不需要从外面找人来承担工作。现在回头来看,这些点点滴滴的预防小事最终成就了中华医院的“抗疫神话”。 使命必达 为了弥补政府拨款的不足,改善医院的医疗设施和环境,中华医院基金会在1972年正式成立,由社区内有能力、有影响力又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组成委员会进行管理,主要任务就是筹款。50多年来,基金会已经成为中华医院日常运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中华医院虽是公立机构,但政府提供的资金只够维持最基本的运营。医院有多少个床位,每个床位拨给多少钱都是固定的,如果需要额外的医疗仪器、设备,比如新研制出的X光或超声波扫描设备,帮助老人恢复机能的理疗设备等;或者改善生活所需的物品,如把普通病床更换为可升降的病床,开设音乐疗愈服务,带老人外出钓鱼、采摘等就需要通过筹款才能解决。基金会筹集的资金不仅可以改善住院老人的软硬件条件,更新门诊的仪器设备和诊治手段,还能满足华人住客特有的生活需要,比如带老人去吃广式早茶等。 2022年筹款晚会筹集的款项中有35万将专项用于扩大非住客的门诊服务,以造福更多的老人和普通民众。有了资金保证的项目今年已经纷纷落地,包括但不限于: – 向更多的公众开放服务,如将住院老人的音乐疗愈服务、艺术项目等扩展到日托中心。日托服务是中华医院为社区老人家庭护理之外提供的一种护理服务。有点类似幼儿园,可以把一些患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来托管一天,晚上接回,让他们接受预防及诊疗措施。目的是通过锻炼、游戏、外出活动等促进老人们的身心健康,让照顾这些老人的家人得到短暂的休息或者是让即将入院的老人提前适应。 – 为患者到其他医疗机构就诊提供便利,例如陪伴老人前往,或者提供“语言伙伴”帮助老人翻译等等; – 将医疗信息翻译成中文或其他亚洲语言以满足有语言障碍患者的需求; – 举办一系列的免费健康医疗讲座。目前已经确定的有: 3月23日,主题为心脏-高血压、中风,主讲人为心脏科医生 Charles Lin; 4月20日,主题为妇科常见问题和女性须知,主讲人为妇科医生 Hing-San Hum; 5月25日,主题为全科和糖尿病,主讲人为家庭医生Gemma … Read more

麻疹卷土重来 魁省又成疫情中心

Dix cas de rougeole au Québec, la vaccination insuffisante inquiète la santé publique

麻疹卷土重来 魁省又成疫情中心 七天记者 颜宏 魁省公共卫生负责人Luc Boileau(中)、蒙特利尔公共卫生负责人Mylène Drouin(左)和Sainte-Justine医院负责预防和感染控制的医生Caroline Quach-Thanh(右)在新闻通报会上 / 网络图片 3月4日,新冠病毒疫情后没有召开有关传染病信息通报会的魁省公共卫生部门负责人Luc Boileau在蒙特利尔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麻疹病例飙升的问题,陪伴在他左右的分别是蒙特利尔公共卫生负责人Mylène Drouin和蒙特利尔Sainte-Justine医院负责预防和感染控制的医生Caroline Quach-Thanh,这意味着这次麻疹疫情的中心在蒙特利尔。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全省已经出现了12例麻疹病例,其中7例在蒙特利尔,2例在周边的Laval市。魁省这次麻疹疫情的爆发来源是三例从国外回到蒙特利尔的旅行者,并已经确认出现社区感染,让蒙特利尔再次成为疫情中心。鉴于蒙特利尔小学生的平均麻疹疫苗接种率只有78.5%,是全省最低的,甚至有些社区学校的学生接种率不到30%,而中学生的接种率也只有82%,Luc Boileau认为蒙特利尔的麻疹病例会迅速增加,有可能达到或者超过最后一次麻疹疫情大爆发导致750感染的水平。与此同时,除了魁省外,加拿大已经有4个省份发现麻疹病例,感染病例也在进一步增加。 麻疹及其危害 麻疹,又被称为风疹,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最早在公元10世纪就有记载。在麻疹疫苗被发明前,麻疹被视为儿童期一定会感染的疾病之一,而所有不曾得过麻疹,或者不曾接种麻疹相关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病毒。随着越来越多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全球的麻疹死亡率正不断下降,但每年仍有超过20万人死于麻疹,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为单股不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人类为其唯一的宿主。主要传染途径类似一般的感冒,为飞沫传染,在人群中极易传染。当麻疹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将感染性飞沫喷入空气中,这种飞沫可在空气中停留约一个小时,有可能被其他人吸入。还有可能落到物体表面,也可以存活数小时并保持传染性。触摸受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用手触摸口鼻或揉眼睛,就有可能感染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在感染者皮肤出疹前四天到出疹后四天期间有较高的传染性。 人体接触到麻疹病毒后,因麻疹病毒颗粒表面结构可与人类鼻咽腔呼吸道上皮细胞结合进入人体,经10~14天左右的潜伏期后就会发病,体征和病症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 感染和潜伏期。在感染病毒后的前 10 到 14 天里,麻疹病毒主要在体内复制和传播,通常不会引发任何体征或症状; 前驱期。通常以轻度至中度发热开始,并伴有持续咳嗽、流鼻涕、流泪、眼睛发炎(结膜炎)、咽喉充血和咽喉疼痛等。可能还会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症状可能会持续2到4天; 出疹期。通常在出现发热的3、4天后,开始出现皮疹。刚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到达下肢及足部。与此同时,体温会急剧上升,通常高达 104 至 105.8 华氏度(40 至 41 摄氏度)。严重时还会出现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全身的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数周,其中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 恢复期。出疹3至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患者的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咳嗽以及皮疹患处皮肤变黑或脱皮现象可能持续大约 10 天。 麻疹之所以会受到重视,主要因其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约5%到10%的患者会因病毒本身或继发性细菌感染而产生并发症,包括中耳炎(7~9%)、肺炎(1~6%)、腹泻(6%)与脑炎(0.1%) 等。其中最可怕的是千分之一的病例有脑部感染发生脑炎的风险,这种脑炎可在麻疹出现后立刻发生,也可在看起来已经康复的感染数月乃至数年后发生,导致脑部炎症、技能丧失、发育迟缓,并最终死亡。在饥饿或医疗水准较低地区的儿童及成年人,感染后病情较为严重而没有得到及时医治的话,致死率可达5%-10%。另外处于妊娠期的女性感染麻疹后可能导致早产、婴儿体重轻以及胎儿死亡。 卷土重来 生命科学发展至今,人们对麻疹病毒还毫无办法,更没有发现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应对的策略主要在预防上,而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就是接种麻疹疫苗,完全接种麻疹疫苗后可获得终身保护。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提倡和积极推动下,麻疹一度在除了因麻疹疫苗供应不足的中低收入国家传播外,在大部分国家都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比如魁省早在1998年就宣布消灭了麻疹,美国也在2000年宣布消除了麻疹,这意味着本国境内的传播为零。但随着社交媒体的流行,反疫苗运动的崛起,世界各地的麻疹病例都在增加,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麻疹正在卷土重来。 其实自疫苗问世和推广以来,总有一些人或因宗教信仰或个人理念而拒绝接受,但一直没有形成大的趋势。现如今全球范围内的反疫苗浪潮的所谓科学根据是一篇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的文章。 1998年2月,当时的英国皇家自由医院的医生Andrew Wakefield等13人发表文章称同时接种MMR疫苗会使免疫系统超负荷,导致结肠炎,甚至可能引发自闭症。MMR疫苗是麻疹(measles)、流行性腮腺炎(mumps),风疹(rubella)这三种流行病疫苗的统称。 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在之后的几年,英国疫苗接种率一路下跌。从1995的95%以上,狂跌至2004年的81%。在此期间,政府和医疗专家们发表了大量文章,对Andrew的结论表示质疑,认为MMR疫苗和自闭症之间并无直接联系。 2004年,这篇文章的13名共同作者中的10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道歉声明称之前的数据并不充分,贸然提出这一草率的猜想,对公共卫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年,记者Brain Deer在《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上发表了一篇历经四个月的调查报道,指出Andrew在研究伦理上存在巨大漏洞:研究证据被人为篡改过;他的研究对象都是要进行反疫苗诉讼、期望索赔的家庭;他本人收受了反疫苗诉讼律师的贿赂,让他为诉讼提供有利的“学术证据”。 2010年,那篇论文也终于从《柳叶刀》杂志完全撤稿,并裁定其“不诚实、不负责任”。2011年,英国医学总会取缔了Andrew的从医资格。但这堪称近百年来破坏性最大的虚假医学研究的影响并没有随着真相大白而消散。这名已经无权从医的医生也没有停止为反疫苗运动鼓与呼,凡是他走过路过的国家和地区,疫苗的接种率就会相应地下降。 反对接种疫苗的人士除了把注射疫苗会导致自闭症的虚假研究作为依据外,还指出接种疫苗产生的副作用被目前的医学界所隐瞒或选择故意忽视。接种疫苗对一部分人来说确实可带来多种副作用,比如注射部位疼痛、发热、腹泻等,有些甚至是非常严重的,但医学和科学界都认为,接种疫苗带来的这些副作用和产生的好处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可以忽略不计。 另一个蛊惑人心的反接种疫苗观点认为,注射疫苗与否应该是个人选择,不需要强加。比如我自己身体健康,孩子的健康状况也很好,就不需要接种疫苗。但情况并非如此,疫苗预防疾病的机理是将弱化的病毒注入人体,通过这种模仿感染让人体的免疫系统学会自行识别,从而形成防御机制,在真正的病毒入侵时进行反击。实际上疫苗预防的是那些无法自行免疫的疾病,而且针对的是最危险的几种。 自疫苗发明以来,一些危险性的疾病已经灭绝,比如在1967年,天花曾造成几百万人死亡,随着抗天花疫苗的推广和使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已经消灭天花,天花也成为首个于世上绝迹的人类传染病。再比如抗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疫苗问世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脊灰病毒,其中千分之五的感染病例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瘫痪,这些染病的孩子不得不使用辅助义肢、拐杖、轮椅、呼吸机等来生活或维持生命。在抗小儿麻痹疫苗推出后,现在全世界只有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还存在小儿麻痹症的案例,在其他国家已经绝迹。 不过在近几年社交媒体和右翼保守势力的推波助澜下,反疫苗运动发展得风生水起,甚至一度逼迫政府让步。比如意大利在2017年8月通过了《疫苗法案》,法案要求适龄青少年和儿童必须接种10种疫苗。民粹主义政党五星运动和极右翼政党联盟认为,强制接种疫苗不能真正起到作用,“教育”比“强制”更重要,要求推翻《疫苗法案》。2018年7月,意大利废止了《疫苗法案》,并且取消了入学疫苗证明。目前,欧洲有15个国家对接种疫苗实施“自愿原则” 魁省形势严峻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如果要杜绝社会层面的麻疹传播,至少需要95%的人口完全接种疫苗,也就是说至少接种两剂,但目前魁省的疫苗接种率已经降低到80年代中期的水平,蒙特利尔有些社区学校的疫苗接种率甚至不到30%。为此魁省公共卫生部门建议每个人都要检查一下是否已经完全接种了麻疹疫苗,如果没有完全接种,应尽快去接种。对于有疫苗手册的人来说,马上去检查一下是否已经接种了两剂疫苗。麻疹疫苗有各种商业名称,在魁省主要有: •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