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WUNHRWDBPKVPM5EY7POASFN4

疫情带来学习损失 家长无能为力

七天记者 颜宏 去年12月,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指出因为新冠病毒疫情导致的学校停课,在高峰期扰乱了16亿学生的学习和教育,而疫情反复延续,让学生们失去的学习愈来愈多,愈来愈无法追回。而这一代学习受到拖累学生的终身收入总值按现行面值计算或将损失17万亿美元,相当于目前全球GDP的14%,远超2020年发布的10万亿美元估值。 而像魁北克这样经济富裕、教育发达的地区,学生的教育也同样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严重影响。在刚刚公布的魁省中学毕业数据中,2015和2016年入学,经过5年学习在2020年和2021年的毕业率分别为76.2%和77%,比之前的两年高出4个百分点,而这个明显提高的幅度却并不是好事,而是在魁省因疫情连续两年取消全省统考的结果。换句话说,凭借疫情的借口,从魁省政府到公立学校共同为魁北克学生的学习质量放水,让他们在并没有完全达到相应的学识水平就进入下一个学习阶段,而带来的潜在影响正引发越来越多家长们的担忧。 公私分明 经过多年的不断尝试,来自葡萄牙的移民Delma在45岁上才有了自己的宝贝女儿,一直视若珍宝,几乎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等到孩子上学的年龄,她所住社区内的公立小学恰好在魁省公立小学排名中靠前,理所当然地把女儿送入这所小学。而新冠病毒疫情在2020年袭来时,她的女儿刚刚上一年级。在3月份魁省全部按下“暂停键”时,她和女儿一样被封闭在家里长达几周时间,直到5月份魁省复课。 这次独自在家带女儿的经历让她深刻认识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成长问题以及家长付出的精力等是一道横亘在面前的大山,自己没有能力爬过去,只能依靠学校。所以当魁省政府顶着巨大的争议宣布在2020年5月11日恢复到校上课时,虽然很担心自己的女儿感染新冠病毒,Delma还是毅然决然地送女儿回到了学校。但她很快发现,疫情前后学校老师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出现了很大的转变。之前,虽然只是小学一年级,老师还是会留下作业,要求家长每天抽出至少30分钟帮助孩子完成作业,每周还会有一次听写,每个月会有一个小测验,并要求家长签字。但疫情后,她发现孩子的作业不再是每天发了,而是改成了一周一次通过视频软件TEAM来发送,作业的数量也明显减少,练习册上同一内容的练习题只要求做一页,另一页就空在那里,每周一次的听写虽然还在继续,但写错单词的重写次数由原来的3次改为了1次,小测试也没有了。 到了2年级时,她的女儿换了班级,也换了老师,这回干脆一点作业都没有了。她曾给女儿的班主任发邮件询问,得到的回答是小学1、2年级都属于同一个cycle,学的内容差不多,只是2年级的内容会深一点,所以老师会在白天上课时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练习也会在在校时间内完成,不需要孩子回家做作业。得到了这样的答复,再加上每天孩子背回来的书包里空空如也,没有教材和参考书,Delma就是想辅导一下女儿也无从下手。这样过了大半个学期,原本很是舒了一口气的Delma却发现孩子在明显退步,一年级时原本可以写得很漂亮的连体字写得越来越难看,连10以内的加减法都需要重新掰手指头算了。她不得不去书店买了本根据魁省教学大纲编制的针对2年级的练习参考书《Toute ma 2e année》,却发现书里面的练习远比女儿学习的内容要深得多,很多东西女儿都不知道,而自己和爱人都有工作,辅导女儿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再加上女儿极其不配合,争辩说老师说了,学习的内容在学校都已经完成,不需要在家继续学习,让Delma的辅导计划严重受挫。 在和女儿同班同学家长的交流中,Delma发现家长们的意见严重分裂,本地的家长,特别是多个孩子的家长不觉得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什么问题,反而对没有作业持欢迎态度;而移民背景的家长则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普遍感到焦虑,其中一个来自黎巴嫩的家长更是决定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私立学校。 今年秋天,Delma的女儿上三年级,再一次换了班级,也换了老师,这回的老师没有如2年级的老师那么极端,开始给学生每周留一次作业,但强调每天学生的做作业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依然跳过了练习册上同一内容的一页,女儿只需完成一页即可。而那位把女儿送入私立小学的黎巴嫩移民却表示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有着天壤之别。相比原女儿的从前,学习的内容更深,作业也特别多。她的女儿刚开始根本不适应:学习跟不上,作业完不成,一度闹着不要去上学。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能力迅速的小孩子很快习惯新学校的学习强度,现在是每天追着爸爸、妈妈帮她完成作业。这种对比让Delma既羡慕又纠结,羡慕的是人家孩子在学校环境的影响下自己要求进步,抓紧时间学习;纠结的是如果把自己女儿也转入私立学校,不仅加重自己的经济负担,自己能不能有时间辅导孩子做作业还是问题。 何去何从 Delma的遭遇和纠结不仅是她一个人的,而是代表了一群人,特别是移民家庭对待儿女教育上的两难局面。私立学校上不起,也没精力辅导,名额更是有限,要打破头去争取;公立学校的教育几乎放羊,孩子快乐是快乐,以后却很难赢得与其他人竞争。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统计,年少时跟随父母移民来到加拿大的人在30岁时的收入要比本地出生的同龄人高出12%,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的父母学历高或者在他们的教育上舍得投入金钱和精力,使得他们成年后的教育水平、工作技能高出平均水平,但这一现象并没有在魁省出现。根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为魁省的法语要求使得魁省接收的移民教育程度平均要低于其他省份;二是魁省的平均工资低,即使是具有同等学历、同等资历、处于同一职位的人,魁省能给出的工资也要低于其他省份,让很多魁省培养的人才外流到其他省份或者美国。 在魁省,华裔和罗马尼亚后裔是公认的最重视教育的群体,他们的孩子中分别有85%和77%的人在20岁时还在学校里学习,远远高于全省53%的平均水平;而来自说法语的海地、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等移民的子女在20岁时还在上学的数量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超过一半的人都已经不再上学了。在2017年的统计数据中,魁省15个大族裔社区中只有6个社区的移民子女在30岁时的工资超过本地人,而在邻居安省的前15个大族裔社区中,有13个社区的移民二代收入超过本地人。 在今年的魁省竞选过程中,反对党魁北克团结党批评目前的魁省中小学教育系统存在三种模式:有钱的、精英家的孩子上私立学校,接受最优良的教育;学习好但没钱上私立学校的好学生被少数几个排名靠前的公立学校挑走;而大部分普通民众的孩子则在公立学校里混日子,日后出来也只能从事最低工资的工作,甚至沦为街头小混混,黑帮分子,并大力指责CAQ政党在教育上制造分裂和阶层固化,但他提出的解决办法不是如何提高公立学校的教学水平,而是取消所有公立学校的学费,从小学到中学,也包括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把私立学校转为公立,并逐步减少乃至全部取消对私立学校的财政补贴,换句话说这个左派政党要把相对较高的私立学校教育水平逐渐拉到公立学校的水平。 实际上,魁省目前执政的CAQ政党算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政党了。自2018年当选以来,省长François Legault就多次表示,自己原本出生于小地方的普通家庭,完全是因为教育才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一直把教育列为执政的优先事项,无论是他大力推动并引发无数争议的4岁学前班,还是增加辅导作业老师、延长在校时间等为降低魁省中学生辍学率所做的努力,都是为提高魁省教育水平的具体做法,但现在他必须首先解决教育领域人手短缺和校舍年久失修的问题才能推进其他的教育优化项目。 ...
Debunking Cold Weather Myths

疫情未退 流感袭来 今年冬天不好过

七天记者 梓丰 几个月来,面对来自保守党、旅游行业以及航空业要求取消入境疫情防控措施的压力,联邦自由党政府最终妥协。卫生部长Jean-Yves Duclos在9月26日宣布所有的疫情防控措施在9月30日到期后不再续期。也就是说从10月1日起,包括强制接种疫苗、对国际旅行者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和隔离,以及在飞机和火车上强制戴口罩等疫情防控措施都不再实施。倍受争议的ArriveCan应用程序也成为选择项。这意味着加拿大正式结束“疫情时代”,重回“正常生活”。 卫生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解释了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是疫情预测模型显示加拿大已基本度过奥密克戎BA.4和BA.5引发的疫情高峰:加拿大的疫苗接种率高,住院率和死亡率较低,以及新版二阶疫苗的供应和使用等利好因素,使得加拿大的疫情总体可控。但负责疫情的联邦公共卫生署(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首席长官谭咏诗(Theresa Tam)与他人合作的研究报告却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防控措施,允许新冠病毒自由传播,最坏的情况下将使3400万加拿大人感染,其中200万人住院,最终造成80万人死亡。实际情况是疫情并没有结束,新冠病毒依然在广泛传播,并在不断变异。世界卫生组织(WHO)也警告说,新冠病毒继续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度在世界各国传播。这种病毒传播得越多,突变的机会就会越多,但由于现在各地的监测和检测减少,卫生部门追踪新变体的能力受到了阻碍。 新冠变异,青出于蓝 “毒王”奥密克戎及其变异亚毒株BA.1、BA.2、BA.3、BA.4及BA.5,已经在世界上造成了广泛的传播。传统认知中病毒一般会依照数字顺序“乖乖变异”,但今年5月在印度首先发现的BA.2.75则是BA.2的突变进化,被称为第二代变种。BA.2.75比第一代BA.2多了16个突变点,其中8个新突变点,位于刺突蛋白基因区,代表现有的疫苗可能难以辨识新的变异株;它还具有G446S和R493Q两个关键突变点,会帮助病毒突破现有疫苗免疫系统辨识,免疫逃脱性更高,更容易黏着细胞侵入体内。而这种二代变种毒株近期在全球快速传播,已在数十个国家出现,并可能在10月底成为多个国家的主流毒株。更可怕的是BA.2.75又在印度发展出的更新变种BA.2.75.2,而这支变异毒株携带的突变使其具有截止到目前最强的免疫逃脱能力。 另一个引发忧虑是变异毒株BF.7,它是目前全球占主导地位毒株BA.5的衍生物,隔了三代。数据显示BF.7可能比BA.5更具传播性,还有更强的逃避抗体和免疫系统能力,或会成为下一个主导毒株。在一些国家,BF.7的感染数量在几天内迅速增加,比如在比利时已经占到新增病例的25%,而在美国的增速已经超过美国追踪的其他所有奥密克戎变异亚毒株。 而另一个同样由BA.5进化而来的BQ.1.1不仅免疫逃逸能力强,几乎可以逃逸目前所有的抗体以及感染产生的抗体,还能避开常用于器官移植接受者与癌病患者的治疗药物Evusheld和 Bebtelovimab,让无法接种疫苗的免疫力低下人群处于危险之中。而这种传播迅速的毒株正与BA.2.75.2比拼谁能够引领今年新一轮的秋季疫情。更可怕的是BQ.1.1已经进入加拿大,截至10月3日止,全国已发现12例BQ.1.1感染者,但由于检测量较少,实际数字可能比这高得多。 与此同时,防疫专家们还在关注XBB:两种不同奥密克戎变异亚毒株的组合。虽然就传播而言,目前还不需要担心,但“它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免疫规避能力的病毒”,甚至超过了逐渐引发更大规模感染的BA.2.75.2。 流感来袭,雪上加霜 每年,北半球国家都会观察南半球国家秋冬季的流感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流感季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今年南半球的澳大利亚遭遇过去五年来最强的流感季节,到来的时间早,主要感染幼儿,给老人造成的并发症也更严重。这可能是北美今冬流感形势的先兆。 防疫专家指出流感季的严重程度每年都有很大差异,这取决于群体免疫力、流感病毒种类等多重因素。但由于在前两个流感季节,为了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需要,人们普遍佩戴口罩、远程办公、减少聚会等措施使得感染者寥寥无几,让民众对流感病毒的群体免疫力水平达到新低。这引发人们担忧流感和COVID-19一起大规模爆发,给各地的医疗体系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防疫专家预言在没有公共卫生措施和疫苗接种的情况下,最初的一波非常大的感染潮就会让医院不堪重负,医院床位将供不应求。伴随着免疫力减弱和病毒在人群中的大量传播,将导致住院和死亡人数大增。因此魁省政府强烈建议老人、小孩和健康状况脆弱群体接种新冠和流感两种疫苗,并提前两周,也就是10月5日就开始流感疫苗接种行动。 蒙特利尔的多个儿科医生表示今年开学以来,儿童患流感的频次和严重程度都以往要高。一方面病情更严重,原本3、4天即可过去的流感现在可能需要一周以上才能过去,最终的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健康可能需要两周时间;另一方面,除了流感病毒外,大量结膜炎,病毒性皮疹,流鼻涕,咳嗽,喉咙痛,病毒性肠胃炎等人们能看到的所有病毒症状,也在袭击孩子们。而医疗一线缺乏人手,无论是家庭医生、儿科医生还是当地的紧急护理机构或急诊部门都很繁忙,无法提供及时的治疗,也进一步推升了病毒的传播。 ...
疫苗浪费严重 专家盼二代疫苗分发做得更好

疫苗浪费严重 专家盼二代疫苗分发做得更好

七天记者 梓丰 尽管现在是夏季,新冠病毒疫情随着高传染性、高免疫逃逸性的奥密克戎亚毒株BA.4及BA.5的广泛传播却在全国范围内抬头,越来越多的防疫专家开始呼吁重拾之前的防控措施:接种疫苗、佩戴口罩、勤开窗通风、限制户外社交等等。联邦卫生部长Jean-Yves Duclos也对媒体表示,两剂新冠疫苗已经不够,在可预见的未来,加拿大民众将需要每9个月就接种一剂新冠疫苗加强针。 mRNA新冠疫苗研发的龙头企业莫德纳和辉瑞公司针对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研发的二价新冠候选疫苗都计划在秋季的8、9月份上市。所谓二价疫苗是指它既针对新冠病毒的初始毒株,也针对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各种变异亚毒株。根据莫德纳公司公布的临床数据,与原始的新冠疫苗相比,50微克(µg)加强剂量的新版第二代疫苗达到了所有预先指定的终点,其中对奥密克戎变体一个月后的中和抗体反应也优于原始疫苗,接种二价新冠疫苗加强针的人群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抗体水平是接种原始疫苗加强针的人的1.75倍。另外,该疫苗的加强剂量耐受性普遍良好,副作用与50微克剂量水平的原始版疫苗加强剂量相当。这意味即将开始的秋季疫苗接种行动中,加拿大人都将接种二代新冠疫苗,而储存在各级政府仓库中的1270 万剂莫德纳疫苗、310万剂Novavax疫苗以及280 万剂辉瑞疫苗将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过期,如果不能找到妥善的处理办法,这些昂贵的、可救命的疫苗将被浪费,进入垃圾场,明年还有加拿大研制的本土疫苗Medicago和在加拿大疫苗工厂生产的Novavax疫苗进入市场,疫苗过剩的情况将进一步加剧。 其实这不是加拿大第一次浪费疫苗,根据4月份提交到国会的文件显示,加拿大销毁的过期莫德纳疫苗有120万剂量;而加拿大政府承诺捐赠给全球疫苗分发计划COVAX的1360万剂阿斯利康疫苗根本就没有分发,一直存放在制造商的仓库中,直至过期。 富裕国家浪费新冠疫苗的现象并非加拿大独有,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2020年12月至今,全美药房及政府机构丢弃了9060万剂新冠疫苗,超过联邦政府分配剂量的11%。德国政府在6月份宣布已经处理了大约390万剂新冠疫苗,这些疫苗存放在一个联邦中央仓库,并在6月底过期。总部位于伦敦、研究全球供应的科学分析公司Airfinity的数据显示,富裕国家过剩疫苗的数量一直在增加,并随着接种需求的降低而加快了浪费的速度。该机构估计从2020年12月底至今,全球浪费的新冠疫苗剂量高达11亿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收入国家的新冠疫苗却非常缺乏,到现在加拿大、美国等地的民众只要愿意就可以接种第三针、第四针的情况下,低收入国家民众一剂疫苗的接种率还只有19.7%,而在非洲最贫穷的国家布隆迪,一剂疫苗的接种率只有0.13%。 极度不平衡 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初期,疫苗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且因供应有限,各国政府为有限的疫苗供应量争吵不休,花重金想尽各种办法囤积疫苗。面对严重的供求缺口,疫苗生产商们加班加点、扩大或新建工厂增加产量以满足需求。而随着有能力获得疫苗国家民众基本完成两剂疫苗的接种,疫苗的需求量在大幅下降,很多政府囤积的疫苗来不及使用就已经过期。而低收入国家或者因为没有钱购买疫苗,或者因为没有低温冷藏储运疫苗的基础设施,或者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和资源导致新冠疫苗“一剂难求”,接种率普遍较低。 面对全球严重的疫苗分配不平均问题,世卫组织多次警告说,如果不能公平分配疫苗,“世界将面临道德和经济双重灾难”。疫苗被认为是遏制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希望,只有全球足够高比例的人口受到疫苗保护,才可能阻断病毒传播链,才能减少病毒变异的几率。因此,疫苗分配不仅决定了各国最脆弱人群能否尽快得到保护,也关系着全球何时能战胜疫情。 美国东北大学研究人员曾分析在全球分发30亿剂新冠疫苗在两种不同场景下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按人口比例向所有国家分发30亿剂疫苗,可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死亡病例减少61%;而如果高收入国家优先获得其中的20亿剂,死亡病例只减少33%。美国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也指出,疫苗分配不均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每年损失高达1.2万亿美元。如果最低收入国家无法获取疫苗,即便其他国家都普及了疫苗接种,全球经济损失每年依然可能高达1530亿美元。反之,如果高收入国家为向低收入国家提供的疫苗买单,那么每付出1美元可得到4.8美元的回报。 其实,早在2021年初,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共同牵头,并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作为主要实施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疫苗厂商、世界银行和其它方面合作成立了一个全球疫苗分发的国际项目COVAX。到目前为止,COVAX实际上已经获得了足够剂量的新冠疫苗可以支持全球所有成人和青少年的疫苗接种,但在实际操作层面,COVAX的运作却并不顺畅,存在很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富裕国家都是等到疫苗快过期的最后时刻才决定,或售卖或“捐赠”给非洲等低收入国家,最后的结果就是,许多低收入国家不仅没有得到急需的帮助,反而成了富裕国家的“大型疫苗垃圾处理厂”。 COVAX的工作人员多次抱怨,大多数富裕国家对非洲的大部分疫苗捐赠都是临时性的,几乎得不到提前通知,保质期也很短。非洲国家花费资金和人力运输、储藏、分发后可能还没来得及接种就因为过期而没法使用,导致越来越多的非洲低收入国家对捐赠的疫苗说“不”。 做得更好? 除了过度囤积导致因新冠疫苗过期而浪费外,在实际操作中的疫苗浪费现象也不可避免。与其他疫苗不同,为了更经济方便,新冠疫苗采用多剂量小瓶装,一般一个小瓶内装有5、6剂疫苗,这意味著一旦小瓶打开,所有剂量必须在数小时内使用,否则必须丢弃,这是除过期外新冠疫苗被浪费的主要原因。另外因为停电、冰箱损害或者人为疏忽导致的浪费也不鲜见。加拿大公共卫生署((PHAC)设定的新冠疫苗浪费上限为5%。但全国各地的疫苗浪费情况却差异巨大,最高的努纳伏特(Nunavut)地区浪费率高达10.6%,该地区地广人稀,每个疫苗小瓶打开后可能只有一人使用,在规定的有效时间内没有办法用尽,因而浪费率较高。加拿大疫苗浪费率最低的是新斯科舍省,浪费率只有0.3%。全国平均的疫苗浪费率为2.6%,低于联邦设定的上限。魁省的疫苗浪费率比平均水平要高,达到2.75%。 不过相比实际操作中的疫苗浪费,过度囤积才是新冠疫苗浪费的大头,因此不少防疫专家呼吁各国政府不要重蹈第一代疫苗分配时的覆辙,在即将开始接种的第二代疫苗分配过程中做得更好一些。不少专家认为奥密克戎的出现正是富裕国家超量囤积疫苗的后果,而新毒株的出现又使这些国家继续囤积疫苗,由此一来抗疫将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在二代疫苗分配时,富裕国家应和低收入国家一样在适当的时机获得所需的疫苗,而不是宁可让疫苗在仓库里吃灰,等到疫苗即将过期,才拿出来以“兑现”曾做出的疫苗捐赠承诺,把临过期疫苗的最后一点价值给榨出来。另外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富裕国家还应建立起一套现代化的盘点系统,以便实时了解疫苗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之,病毒不分国界,而新冠病毒疫情能否结束,让民众过上正常的生活,最终取决于全球防控的最短板。 ...
绝望:魁省医疗系统崩溃 夏季彩排秋冬季疫情

绝望:魁省医疗系统崩溃 夏季彩排秋冬季疫情

七天记者 颜宏 根据过去两年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经验,夏天时温度较高,可抑制新冠病毒的活性,再加上天气热,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室外,呆在室外也通常会开着门或窗通风透气,也进一步降低了病毒的传播。夏天的到来不仅让民众摆脱了各种防控措施的束缚,恢复下以往习惯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能让超负荷运转的与健康相关的卫生、医疗、保健等链条的各个环节放缓节奏,有个重新规划、调整的机会;让已经疲累不堪的医护人员喘口气,稍微休整一下以应对秋季时的疫情再起。但今年夏天由于传染性更高、免疫逃逸性更高的奥密克戎亚毒株的广泛传播,一切都改变了:住院人数一直保持高位,感染新冠病毒而缺勤的医护人数激增,导致多个医院的急诊室因人手不足而被迫关闭。一线的医护人员更是绝望:生病的人越来越多,治疗他们的人却越来越少,一天24小时不休息都完不成手头的工作,更糟糕的是还要经受来自经历长时间忍受痛苦却得不到救治的、愤怒患者的语言攻击甚至身体攻击。 最糟糕的夏天 随着新冠病毒疫情的推移,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既找不到有效的防疫之策,又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以及“长期抗疫却收效甚微”的疲惫心态,于是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大部分国家都选择“躺平”,借口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致病性弱纷纷取消防控措施:关闭病毒检测点,不再对普通民众进行病毒检测,全靠民众个人自测和上报;取消“口罩”令,社交限制令,就当新冠病毒不存在。但实际上新冠病毒一直都在,且在不断变异,变得越来越狡猾,越来越难以防控。 取消疫情防控措施、不再检测后,每日新增感染者数量这个重要的疫情指数缺失,但可从住院人数的变化窥斑见豹。春末夏初时,魁省在第五波疫情中住院人数从一度接近3500人的高峰下降到低于1000人,但随着防控措施的放松以及更高传染性的B.A2 变异毒株成为传播的主流,魁省住院的Covid-19患者人数再度上升,到7月20日再次超过了2000人,而去年同期住院人数还不到100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医疗系统的人手紧张,各个医疗机构都提高了入院治疗的门槛,只有严重到威胁生命的Covid-19患者才被允许入院。即使如此,各个医疗机构还是人满为患,患者要等待很久才能等到病床,甚至被要求不要去医院。上个周末,麦吉尔大学医学中心(CUSM)下属的蒙特利尔儿童医院(Hôpital de Montréal pour enfants)就因为患者人数太多,担架的使用率达到208%,有多名孩子在急救车或急诊室的担架上等待超过24小时都无法获得病床,逼得该医院不得不发布消息称无法接受病情不紧急的儿童患者,要求没有呼吸困难或其他有生命危险紧急情况的患者不要去儿童医院,可以去看家庭医生、无预约诊所或致电811 以及Info-Santé。该医院医务服务副主任Robert Barnes还特别说明这种人满为患的情况不全是新冠病毒疫情造成的,而是今年夏天反常的意外创伤、阑尾炎、扁桃体周围脓肿以及夏季通常不太常见感染病的病例增多,而且情况严重需要住院和重症监护的患者也多。不过他也承认几名需要隔离的小COVID-19患者的存在也需要医院腾出更大的空间和更多人力给他们。其实不止儿童医院,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在承受重压,不少医护人员都表示,我们习以为常的医疗系统不是“正在崩溃”,而是“已经崩溃”,每一波疫情来袭,医疗系统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崩溃:当工作程序、环节、指标都看不见了时,就说明这个系统已经崩溃了。 魁省医疗系统工作人员因感染新冠病毒的缺勤情况 大家做鸵鸟 在华人的想象中,医疗系统崩溃、医疗资源遭到挤兑时会出现类似世界末日的情形:无数人争先恐后前往医院,挤在医院的大厅里、走廊里绝望地等待救助,甚至为了一个位置、为了和医生说话而大打出手,但本地医疗系统的层级设置本质上避免了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突发疾病或急诊,大多数普通人并不能直接到医院看病,去医院前需要经过一层层筛选。 一般来说,民众生病时首先要约家庭医生,没有家庭医生的可去当地社区的CLSC或者无需预约诊所排队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约到医生;见了医生之后,医生能自行诊断、处理的当时就可获得诊治,不能当时诊断的或者开单子要求患者去做各种检查或者把患者推荐给其他的专科医生。无论是做检查还是看专科医生,都需要患者自行联络,预约时间,而这期间的排队过程可长可短,有的可能需要几天,几个月,有的甚至要等1、2年。如果跳过这个过程,如果民众的疾病不被认作是严重急症,即使自己直接到了医院急诊,等待几个小时后基本上也会被护士打发,连医生的面都见不到,更别说得到诊治。 所以说这里的医疗系统崩溃是安静无声的,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但是当你打电话等待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都约不到医生时;好不容易和医生说上话,却被要求在家自我隔离,等待自愈,却不提供一点点治疗措施时;当政府宣布推迟或取消非紧急手术或治疗以给COVID-19 患者腾床位时……都明确说明医疗系统崩溃了,无法正常运行了,民众只能在家默默地自求多福。 面对医疗系统的崩溃,不光是政府假装它不存在,也得不到政客、公共部门以及媒体的重视。实际上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并不比其他毒株温和。就拿现在成为传染主流的BA.4和BA.5来说,它们似乎主要感染上呼吸道,而不是原始毒株的感染肺部,导致致病程度似乎比以往要轻,但对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老年人等高危人群仍有更大的重症风险。同时,即使是轻症也可能非常具有破坏性。更可怕的是,BA.5将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扩增到全新的高度,远远超过其他变异毒株,包括BA.1.1、BA.1、BA.2.12.1 ...
病毒继续变异,何时再接种?

病毒继续变异,何时再接种?

七天记者 颜宏 根据过去2年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经验,到了夏季温度升高,不喜欢高温的新冠病毒传播放缓,各地的疫情会进入较低增长的平台阶段,让厌倦疫情防控措施的人们可以缓口气,稍微放松一下,到了秋天再开始新一轮的疫情防控。但去年11月首次发现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以及陆续出现的亚毒株改变了这个态势。自6月初至今,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多个地区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都开始出现快速增长。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在奥密克戎亚变种病毒BA.4及BA.5的推动下,全球有110个国家的新冠确诊人数正在上升。由于魁省已经不再对普通人进行新冠病毒检测,而是由人们自己使用快速检测盒在家检测后,再把阳性结果上传至政府网站,但实际上很多人出现了症状后并不会主动做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而把结果上传的人则更少。 虽然政府和民众无法通过新增感染人数这个以往衡量疫情严重程度的数据来判断疫情情况, 但可以通过其他的指标来窥斑见豹。污水检测的数据发现,污水中的新冠病毒数量在持续增加;新冠病毒检测阳性感染率也在增加;就连疫情三年多来非常注意防护的华裔都开始不断有人晒出阳性的检测结果。魁省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人数一度下降后,又开始呈现剧烈上升态势,多次出现一天内有上百人入院的情况,医疗系统的员工因患covid-19而缺勤的人数也在上升,比如在7月5日全省有6659名医疗人员缺勤,比前一天多出312人。再比如夏季才刚刚开始,已经至少有三个度假夏令营因为出现新冠病毒感染案例而不得不关闭。Lanaudière地区的Ouareau度假营就是一个,这个营地原本应该接待150个女孩呆上一周,但因为有11名夏令营领队以及2名营地管理人员的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不得不宣布关闭营地,到7月13日再重开,而这些孩子的父母不得不再去把孩子们接回来,不少被打乱计划的家长呼吁魁省重新施行防控措施,并明确营地的防疫规则。 可怕的变种 联邦公共卫生署(PHCA)负责人谭咏诗(Theresa Tam)多次警告仅仅几个星期前,传播性更强、逃逸性更强的奥密克戎亚毒株BA.4及BA.5还占全国感染病例的不到1%,但现在已经达到了20%,增加非常迅速,很快将成为加拿大的感染主流,引发新一轮的疫情大爆发。果然,说这话还不到一个星期,到7月1日的加拿大国庆日,BA.5占全国大部分地区感染病例的近70%。魁省公共卫生主任Dr. Luc Boileau在上一次的疫情通报中也指出,虽然魁省的主流感染人群还是BA.2.12.2,但BA.5比其他毒株的传播更快。 根据目前的研究,BA.4和BA.5似乎主要感染上呼吸道,而不是原始毒株的感染肺部,导致致病程度似乎比以往要轻,但对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老年人等高危人群仍有更大的重症风险。同时,即使是轻症也可能非常具有破坏性。更可怕的是,BA.5将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扩增到全新的高度,远远超过其他变异毒株,包括BA.1.1、BA.1、BA.2.12.1 和 BA.4,无论是感染新冠病毒还是接种疫苗还是二者皆有产生的抗体都无法阻止反复感染,是目前为止最糟糕的变异毒株。这也是为什么2022年才过去6个月,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死亡人数。 这还没完,一种由奥密克戎变异亚毒株BA.2变种进化而来的、编号为“BA.2.75”的奥密克戎毒株新型变种正在引发以色列等国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它被称作“第二代变种”,与上一代BA.2相比,这一变种具有G446S和R493Q两个关键突变,其中G446S将导致抗原特性变化,帮助病毒突破现有疫苗等构建的免疫屏障,R493Q则提高了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能力,因此BA.2.75非常值得进一步追踪,并且它传播速度快、地理分布广,需要密切关注。截至7月2日,各国研究人员在“GISAID”等国际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中发现了85个BA.2.75变种的基因序列,最早出现在6月初来自印度的基因序列中,之后迅速出现在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其他7个国家。由于各国共享的新冠病毒基因组数量仅为全球新冠病例数的“冰山一角”,因此感染BA.2.75变种的实际人数远远不止85人。不少免疫专家担忧这一变种可替代正在流行的BA.2、BA.4等现有变种,在全球掀起新的疫情高峰。 第四针疫苗 随着疫情曲线在全国范围内抬头,越来越多的防疫专家开始呼吁重拾之前的防控措施:接种疫苗、佩戴口罩、勤开窗通风、户外社交等等。联邦卫生部长Jean-Yves Duclos就对媒体表示,两剂新冠疫苗已经不够,在可预见的未来,加拿大民众将需要每9个月就接种一剂新冠疫苗加强针。加拿大国家免疫顾问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
Un adulte tient la main d'un jeune patient.

部分国家惊现儿童神秘急性肝炎 加拿大报告案例

七天记者 颜宏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针对儿童的不明疾病相继出现。先是从2020年5月份开始,疫情严重、感染人数众多的美国、欧洲等国相继报告了与新冠病毒有关的罕见儿童炎症综合症病例,这些儿童的症状类似于中毒性休克(toxic shock syndrome)和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皮疹、眼睛发红、手脚与淋巴结肿胀,浑身疼痛等。这种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后被世界卫生组织描述为罕见且严重的疾病,并多次更新其管理指南。患上这种疾病的儿童有的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严重的情况下不得不截肢乃至死亡,据不完全统计,仅美国就有41名1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这种至今还无法被完全认识的疾病。 而从2021年10月,又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急性肝炎病例。美国阿拉巴马州一家儿童医院先后发现9例儿童急性肝炎患者,这些病例都排除了目前已知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导致的可能性,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相似的病例,并在11月通报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2022年3月31日开始,英国各地也开始报告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的病例。到4月5日,英国第一次向世卫组织通报了这一情况。4月8日之后,欧洲的爱尔兰、西班牙等地、亚洲的日本也开始出现类似病例。4月26日,加拿大公共卫生署(Public Health Agency of Canada)承认加拿大也报告了类似案例,但拒绝说明到底有多少例,只表示“正在对这些病例做进一步的调查,以确定是否与英国和美国的病例有关。随着调查的进展,将及时向公众通报最新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截至4月21日,全球至少已有12个国家的169名儿童感染了这种不明原因肝炎,其中英国人数最多,为114人。这些不明原因肝炎病例中,有74例检测到腺病毒。其中20例感染了新冠病毒,19例同时感染了新冠病毒和腺病毒。 4月26日,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ECDC) 发布了更高的估计数据——全球儿童中有近 200 例此类病例。据悉已经报告的患者年龄在1个月到16岁之间,绝大多数都在10岁以下,很多都是5岁以下的幼童,而这些孩子大多数是身体健康的。患病后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等,大部分病例没有发热症状,约10%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进行肝移植,至少有1例死亡病例,但世卫组织没有说明发生死亡案例的是哪个国家。 ...
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4月1日疫情声明

加拿大首席公共卫生官4月1日疫情声明

2022年4月1日 | 安大略渥太华 | 加拿大公共卫生署 提醒:COVID-19疫情大流行持续给许多加拿大人带来压力和焦虑,特别是那些不能随时获得常规网络支持的人们。通过“加拿大共同健康”(Wellness Together Canada)在线门户网站,全国各地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获得即时、免费和保密的心理健康和药物使用支持,每天24小时,每周7天。PocketWell是“加拿大共同健康”在线门户的一个配套免费手机APP,提供另一种方式来帮助加拿大人获得在线心理健康和药物使用方面的资源,并衡量和跟踪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方面情况。 加拿大公共卫生署(PHAC)持续监控COVID-19的流行病学指标,以迅速寻查、了解和沟通新出现的关切问题。以下是一个简短的总结,包括最新的全国性数字和趋势。 关于COVID-19的其他数据和分析,请查询公共卫生署发布的以下报告: 每日流行病学更新, COVID-19疫苗覆盖率数据, 已报告的加拿大接种COVID-19疫苗之后的副作用 COVID-19趋势报告,包括每周的具体病例流行病学报告 4月1日的《流行病学和疫情防御准备技术简报》提醒我们,在可预见的未来时期COVID-19将与我们共存。虽然未来可能的轨迹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但我们确实预计未来几个月会有进一步的上下起伏。尽管加拿大的整体疫苗接种覆盖率很高,再加上一系列的监测、公共卫生措施、治疗和其他工具等可以在今后一段时间为我们提供更好的保护,但我们仍然必须为可能的疫情回潮(包括今年春季和秋季)做好准备。 加拿大公共卫生署正在针对长期时间内两种关键的情况进行防范准备。一种是比较现实的情况:在加拿大出现低度到中度的持续病毒传播,随着新变异毒株的出现或全人口免疫力的减弱,会出现间歇性的疫情波动。另一种是可能性较小、但我们也在监控和预备着一种合理的最坏情况:即可能出现一个新的令人关切之变异毒株,这种毒株有能力逃避先前的免疫力,同时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后一种情况可能会对医疗体系带来巨大压力,也可能有必要重新回复一些更限制性的措施。 然而,在短期内最重要的风险可能在于: COVID-19与其他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一同卷土重来。因此,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COVID-19所带来的任何可能情况,我们需要继续适应COVID-19的现行管控,以减少严重后果和对卫生体系的冲击、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的干扰为目标,并为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做好准备。 随着检测方式转型到更有针对性的阶段,一系列的其他指标将成为持续监控疫情趋势的重要数据,无论是实验室检测出的阳性病例数,废水中的病毒检测,还是每日变化的住院和重症监护人数等。意料之中的是,随着公共卫生措施的放松,个人活动的增加,加上传染性更强的 BA.2 变异毒株的传播以及人体免疫力的减弱,可能会导致病毒传播的增加。目前,全国日均病例数增加了 28%,显示出全国范围内的疫情回潮(2022 年 3 月 25 日至 31 日)。同样,最近 7 天(2022 年 3 月 23 日至 29 日)的实验室检测阳性率上升至 16%,社区废水数据也表明一些地方的疫情呈上升趋势。 目前,滞后的严重疾病指标已经变平而不再下降。与疾病活跃度指标一样,这些趋势在各地区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在未来几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跟随病例趋势而上升。最新的各省、地区数据显示,最近7天(2022年3月25日至31日)内,平均每天住院治疗的COVID-19患者人数比上周增加了4%。同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治疗的人数比前一周减少了4%,平均每天报告36例死亡(2022年3月25-31日)。在未来几周内,压低感染率仍然是进一步减少严重疾病趋势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关键。 我们预期SARS-CoV-2病毒会不断地进化演变,因此我们正在密切关注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并为新的变异毒株做好准备。在一些地区,奥密克戎(Omicron)毒株的BA.2亚谱系目前已成占优势的毒株。在国际上,BA.2增长率最高的情况似乎出现在加强针疫苗覆盖率较低、而BA.1还未曾产生高感染率的地方。虽然BA.2比BA.1更具传播性,但它的严重力度和症状特征似乎与BA.1类似,及时跟进COVID-19疫苗的接种,包括打加强针疫苗,仍可提供实质性的保护,从而防止出现严重疾病的后果。 最新的各省和地区数据表明,全国81%以上的人口现已全剂量接种了疫苗。截至2022年3月27日,按年龄段分类的疫苗覆盖率数据显示,超过88%的12岁或12岁以上的人至少接种了一剂疫苗,超过85%的人全剂量接种了疫苗,而在5-11岁的儿童中,57%的人至少接种了一剂疫苗。 卫生部门继续强烈建议所有符合资格条件的人及时跟进COVID-19疫苗的接种,包括那些曾经或可能曾经感染过COVID-19的人。总体来说,超过510万符合条件的加拿大人尚需要一针或两针来完成他们的基础系列疫苗,还有许多人已经够资格打加强针,这在第二针疫苗保护力可能已经减少之后帮助增强保护力,并为防止奥密克戎严重疾病提供更好的保护。特别是,如果您符合条件,尤其对那些50岁或以上的人,接种加强针疫苗是非常重要的。最近的研究表明,mRNA COVID-19疫苗的加强针可以增强整体的免疫反应,这可以提供更持久的保护,可能对变异毒株有更好的效果。截至3月31日,到目前为止,施打第三针疫苗的数目已经超过1780万。截至2022年3月27日的全国数据表明,超过83%的70岁或以上的老人和61%-75%的50-69岁的老人已经接受了第三针疫苗。 随着我们进入疫情大流行及以后的过渡阶段,我们的最佳优势是保持谨慎、保持应急准备状态,并保留我们体系的承载能力为未来的应对行动做好准备,同时不要忘记我们已经学会的个人防护习惯。在个人层面上,最佳的方式就是及时跟进COVID-19疫苗接种,包括在符合条件时打加强针,并继续遵守根据当地流行病学和情况量身定制的公共卫生建议,以指导您的个人和家庭风险评估以及使用个人防护措施的决定。特别是,适当佩戴贴合脸型和构造良好的口罩,避免拥挤,在室内空间尽可能获得最佳通风,这些都是可以在所有环境中降低风险的多层保护。 ...
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BA.2:大流行疫情结束的开端? - BBC News 中文

第六波疫情来了 要打第四针吗?

七天记者 梓丰 在过去的一周里,全世界报告了大约1000万例新增COVID-19病例,和超过45000例死亡病例,而这是新冠病毒感染者数量被极大低估的数据,原因就是传染性更高的奥密克戎亚变种BA.2在多个国家引发疫情反弹。魁省也不例外,临时公共卫生负责人Luc Boileau在3月23日的疫情通报会上明确表示,俗称“奥密克戎妹妹”的BA.2毒株已经全面进入魁省,差不多每2名感染者中就有1人是感染了BA.2,而这正在改变魁省的疫情形势,导致第六波疫情的到来。3月27日,他又罕见地在星期日召开疫情通报会,再次明确提出魁省正走在第六波疫情的路上,可见情况的严重和紧急程度。而在现实层面,已经有不少已经开放的餐馆、酒吧等场所因为工作人员感染奥密克戎而不得不重新关闭,就连一向能很快做到“动态清零”的中国都在奥密克戎及其亚变种的冲击下破防,大半个中国都出现病例。 根据现有的研究,BA.2是迄今已知传播力最强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主要特点一是极具传播性,其传染性比其他毒株都更强,感染BA.2后的住院率、重症率与感染其他亚型毒株相似;二是难以被快速检测到,在使用PCR方法检测时经常出现假阴性的结果;三是BA.2不仅能够导致疫苗的保护效力下降,还能导致新冠病毒本身产生的抗体降低,也就是说某人刚感染完还可能被再次感染。 B.A2亚毒株虽然并不比奥密克戎毒株更致命,但传染性高出30% 到 50%,即使是非常小的重症率或病亡率,若乘以千万的人口基数,绝对数还是很大,这也是在完全疫苗接种率近90%的魁省每天依然有10来人死亡,住院患者数量又开始上升的原因,让原本就负重前行的医疗系统再次面临压力。 面对防不胜防的BA.2毒株,除了尽可能自我防护外,唯一的指望还是疫苗,美国已经宣布向50岁以上的民众开放第四针疫苗的接种;魁省则开放对80岁以上民众、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以及住在老人院群体的第四针接种,作为普通人是否也需要追打第四针呢? 人人都需要第四针? 根据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最新研究,接种第三剂新冠疫苗加强针带来的免疫力正在迅速减弱。接种辉瑞疫苗加强针10周后,对预防奥密克戎病毒的有效性即下降至约45%。但这项研究同时认为,对于年轻和健康的人来说,第四针疫苗提供的保护比只打三针 "少"。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家和地区优先考虑年龄较大的群体接种第四针疫苗,而没有向普通人开放的原因。在实证数据方面,全球第一个大规模接种第四针的以色列发现第四针疫苗确实提高了人体抗体水平,降低了住院率和死亡率,与只接种了三针的老年人相比,接种第四针疫苗的染疫老人死亡率降低了近80%,但接种第四针无法避免奥密克戎病毒的感染。而第四剂加强针的保护力在大约四个月后开始减弱,这打破了此前市场对于第四针可以提供持续保护的预期。 目前主流的防疫专家认为人类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广泛的、多层面的防御网络。它在婴儿期时还不完善,通常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强大,年轻力壮时往往能抵抗更多的病原体,因此年龄是影响免疫系统对疫苗作出反应的一个主要因素。从目前的数据看,对于新冠病毒的高风险人群,包括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第四针确实能提供显著的额外保护。对于许多不属于这些高风险人群的人,很难说第四针会比第三针提供更多好处,特别是长期的好处。还有一些科学家担心,过多的新冠疫苗加强针可能会导致 "免疫衰竭"——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复接触病原体导致免疫细胞的有效反应力被削弱的状况。 新疫苗配方? 疫苗制造商辉瑞公司首席执行官Albert ...
千辛万苦我要回家——两次揪心的国际旅行(上篇)

千辛万苦我要回家——两次揪心的国际旅行(上篇)

孙瑞祥Jack Sun 人生六十余载,经历过无数种考试考验。不曾想,已经退休了,还要经历一次特殊大考,那是2021年我们回家的一次国际旅行,而且是在短期内的一往一返。旅程艰辛,不能忘却。 2019年底,我们夫妇从天津到多伦多与女儿女婿团聚,共度圣诞新年。原计划春节过后回国,不料疫情肆虐被困多村,预定的加航返程机票5次延期改签,终不能成行。2021年4月,我们下决心回国一趟,重新预定了5月底的海航(多伦多-北京)直飞,双人往返共计6866元加币,价格比疫情前高出近三倍。疫情中国际旅行的揪心故事由此开始。 从预定机票之日起,我们就天天关注航班动向,生怕有什么变故。海航(多伦多-北京)直飞原本是每周两班,5月初海航突然取消周三航班。我们恰好预定的是另一次航班,算是躲过一劫,但目的地已由北京改为西安。那些天看到回国航班大面积取消的通知,我们能够成行很是幸运。多伦多急于回国的华人很多,中介机构组织了一个“登机群”,大家交流信息、解答疑难、分享经验,很是热闹。 登机前48小时最为紧张。先要到指定的诊所预约核酸和血清双检测,获得阴性报告后立即上传中国驻多伦多领事馆,得到验证绿码方可登机。我们还算顺利,可有的人已经到了机场,却迟迟不见绿码,最后时刻只能眼看着误机。那几天的心情实在是忐忑不安,有日记如下: 两个月前订好了回国机票(一人单程1716加元),两周前预定了双检测时间(交了加急费,每人505加元),从此开始提心吊胆。 一是担心航班再一次取消(此前已取消5次); 二是担心48小时内做核酸检测和血清检测呈阳性; 三是担心检测当天出现发烧咳嗽; 四是担心获得检测报告和大使馆绿码时间太晚耽误登机…… 5月28日双检测当天,多伦多一反常态的雨加雪,气温从20多度骤降到4度,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悲壮。女儿陪同我们一大早赶到检测医院,结果还好,一切顺利。 雨雪中的检测诊所 5月30日上午,家里的宠猫Elvis和我们一起吃送行饺子,他一直赖在行李箱上不让我们走;宠猫Presley自己跳进盒子里不出来,想让我们带她一起回国。猫咪有情有义,令人动容。 女儿女婿送我们到多伦多皮尔森国际机场。面罩、洗手液、防护服、N95口罩一应俱全,全副武装,外带6个拉杆箱。偌大的机场冷冷清清,早已不见往日热闹景象。我们沿着海航专用信道办理登记手续,一路有人看护,不能随便走动。在登机口还要办理中国海关验证码。 机场冷冷清清 机场商店空无一人 候机厅 登机口 下面是我记录的旅途时间表: ...
长新冠影响未明 魁省全面解封

长新冠影响未明 魁省全面解封

七天记者 梓丰 在开放餐馆、酒吧、影剧院等地,减少公共场所人群聚集人数,承诺3月14日取消疫苗护照之后,魁省再次宣布新的防疫措施放宽规定:在办公场所能保持人员之间2米安全距离的情况下从2月28日开始不再强制佩戴口罩;从春假过后的3月7日起,魁省的小学和中学生不再需要佩戴口罩。魁省卫生厅长Christian Dubé给出的理由是魁省的疫情持续见好,住院的人数持续下降,可以让魁省的医疗系统喘一口气。其实他没说的更重要理由是很多民众对持续两年的抗疫产生疲劳,更因为看不到疫情结束的迹象而失去了遵守日常生活防控规定的动力,宁可冒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也要恢复不受限制的生活。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渥太华、魁北克城、蒙特利尔等地发生的“自由卡车”以及支持“自由卡车”的反强制疫苗接种的抗议示威活动,还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取消所有的防控措施,甚至学生家长也在呼吁让学生摘掉口罩“自由呼吁”,这些都给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今年又是魁省选举年,希望继续执政的CAQ政府不愿意也不能像一个负责任的家长那样采取虽然对民众有利但却遭民众反感的政策。这或许也是民主选举制度的可悲之处之一,政客若想上台执政,就必须遵从民意,而民意有时候并不是科学的,正确的,从长远来看对公众更有利的选择,甚至是很容易被操纵的,但政客们别无选择。 其实这也怨不得民众不愿意再遵守疫情防控规定。过去两年来,无论是如以色列那样世界领先水平的疫苗接种率,还是如新加坡那样施行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似乎都无力改变来势汹汹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特别是去年11月爆发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疫情冲破了几乎所有的防疫“城墙”,让“防疫无用论”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对政府颁布的防控措施产生抵触。另外,对于多数不反对接种疫苗的民众来说,既然疫苗一方面不能阻止病毒传播,另一方面又能显著防止重症和死亡,即使感染了也不致命,那就当得了一场重感冒好了,政府继续进行封锁和强制执行防控措施也就没有必要性。 正是基于疫情带来的各种限制阻碍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解封之后也“不过如此”的考量,各国政府纷纷做出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定。自1月底开始,北欧三国挪威、丹麦和瑞典率先开启“解封”模式,取消了大部分防疫限制措施,包括部分公共场所戴口罩、出示疫苗通行证、保持社交距离的要求,同时停止大规模检测,对于阳性和跨境旅游人员的隔离要求也大为放宽。随后,捷克、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也纷纷效仿,计划提前结束主要防疫措施。欧洲之外,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纷纷公布“带疫解封”计划。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防疫专家们对解封的后果忧心冲冲,特别是对“长新冠”(Long COVID,以下简称长新冠)充满了警惕。 定义 世卫组织2021年10月6日首次公布“长新冠”的官方临床定义,试图为新冠疫情中最神秘的一个方面紧急提供一个厘清的方法。根据定义,长新冠是指被新冠病毒感染期间或之后出现的体征和症状,持续 12 周或更长时间,并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通常,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头4周出现的症状被称为“急性Covid-19”,从4周到12周称为“持续Covid-19”。12周之后依然出现症状的则被称为“long Covid”,目前看“长新冠”是一种多系统疾病:有超过200个症状,这些症状以可变组合发生,并且可能在可预测和不可预知的爆发和缓解模式中波动。患者中有很多人是以往身体健康的人,且儿童与成人有相似的症状,发生机率也大致相同。 常见的“长新冠”包括疲劳、呼吸急促、胸疼、抑郁、焦虑、认知功能障碍等从身体到精神方面的症状,通常会影响日常生活。其他症状还包括:眩晕、持续咳嗽、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听力和视力问题、头痛、耳鸣、耳痛、味觉和嗅觉失灵,以及心脏、肺、肾脏和肠道损害等等。心里健康方面包括注意力无法集中、失眠、难以清晰思考等。目前全球到底有多少人患上“长新冠”没有人知道。在英国约有400万人使用NHS的Covid追踪器应用程序中,12%的人30天后仍然有症状;感染新冠病毒90天后,50人中就有1人(2%)患有“长新冠”,全国有近130万人;美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则估算截至今年1月15日,全美有超过2300万“长新冠”患者。而另一些研究表明,14%到30%的COVID-19患者在感染恢复后的90天内出现至少一种长期症状。这意味着迄今为止,全球记录的新冠病例超过4亿例,其中5500万至1.2亿人患有长期症状。由于新冠病毒在2019年底才出现,2020年初才开始全球大流行,世界上没有相关的针对新冠病毒长期后遗症的研究数据。“长新冠”是否会消失,患者是否会痊愈,后遗症最长可以持续多久,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答案。医学权威杂志《柳叶刀》曾发文称“新冠长期症状”是现代医学的头号挑战。 新冠长期症状的主要表现 可能的解释 “长新冠”的产生原因目前没有明确答案,但有诸多假设、推测以及一些科研团队的小范围研究结果。从早期的怀疑包括免疫系统减弱、广泛的炎症,甚至性激素水平低到如今主要集中在免疫系统失调和病毒长期存在于体内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两种理论并不相互排斥,而且很有可能这两个因素都在起作用,并与其他一些机制相互关联。 免疫理论方面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可能会使免疫系统与身体对抗。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生理科学教授Resia Pretorius与耶鲁大学免疫学家Akiko Iwasaki一起研究“长新冠”患者的血液,寻找可能使自律神经系统失常的异常免疫反应的证据。研究中发现,在急性和“长新冠”患者的血液中可观察到大量的微凝块,可能会促进免疫系统的反应。健康人体的血块通常很容易分解,但“长新冠”患者的血凝块会抵抗分解,并继续在整个循环中漂移。血液中的凝块会导致整个血管系统发炎,最终阻塞细胞的氧气供应,并导致全身出现一些列的问题。研究人员表示“许多新冠后遗症的症状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一般的缺氧状态。” 另外一个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使病原体保持一致——包括那些生活在人们体内的病原体,如休眠病毒和常见的良性肠道细菌等。当它不能正常工作时,这些病原体就会行动起来并导致疾病。患者可能会从组织中清除新冠病毒,但免疫失调可能会让其他病毒和病原体重新激活。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长新冠”病人的肠道微生态异常,“好菌”明显较少,而“恶菌”则较多。而肠道细菌失衡与不同类别的新冠后遗症之间存在关联,包括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脱发、肌肉骨骼和疲劳等。 ...
François Legault en compagnie de Luc Boileau et Christian Dubé lors d'une conférence de presse.

全面松绑 自求多福

七天记者 梓丰 自今年1月15日,联邦政府开始执行对穿越美加边境的卡车司机强制疫苗接种后,一直受到一些反对强制疫苗接种团体和反对党保守党的批评。1月23日从西海岸温哥华出发前往首都渥太华抗议示威的“2022年为自由护航车队”在沿途民众和政客的支持下,更是将这场抗议活动带到新的高潮。抵达渥太华抗议的上千辆大卡车很快把抗议示威转化为长期“占领”,卡车司机们的抗议诉求也从原来的“取消对从事跨境运输的卡车司机的疫苗接种要求”迅速加码为取消所有的疫情防控政策,包括取消强制戴口罩,取消疫苗护照,经营场所不再限制人数,让每一个因接种疫苗状况而被解雇的加拿大人恢复工作等,美其名曰这些规定损害了“个人自由”,并坚定地表示不达目的绝不收兵。在渥太华的示威很快扩展到全国各地,魁北克城、多伦多等地都爆发了类似的示威。为了造成更大的影响,示威者还用大卡车堵塞了阿省与美国之间位于Coutts的重要通关要道、安省连接美国底特律市附近的大使桥(Pont Ambassadeur)等。如今“占领”并瘫痪渥太华市中心已经两个星期的抗议示威活动不仅没有在周围民众的厌恶和警方的打压下有退缩的迹象,还星火燎原到多个国家,给世界各地的反对卫生防控政策民众带来新的灵感。据不完全统计,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英国首都伦敦、美国第一大都市纽约乃至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都爆发了类似的抗议示威行动。 疫情爆发两年来积蓄的针对防控措施的不满以及连带的对颁布这些政策政府的不满已经不仅是少数“阴谋论者”、“反疫苗接种者”等社会中少数边缘群体的诉求,而是形成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最新的民调显示加拿大只有不到10%的人没有接种疫苗,却有32%的民众支持卡车司机们的示威活动,这和联邦大选中获胜政党的投票支持率不相上下,有着这样民意基础的示威活动威力足以发展成一场“政治危机”。试图强调防控措施是对民众健康的保护、对示威的卡车司机持保留态度的保守党前党领欧图(Erin O'Toole)因此而被踢出局;自由党魁省议员Joël Lightbound公开批评特鲁多的疫情防控政策也正在分化少数执政的自由党,将给特鲁多的领导力带来重大打击。其实这次示威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民众的失望,在疫苗接种率已高达88%的背景下,却丝毫感受不到政府曾信誓旦旦许诺的“只要遵从政府的防疫指导,生活就会很快恢复正常”的兑现。很多民众认为已经遵守了两年多的防疫规定,但得到的只是更严格的限制措施、更多“社交疏离”、更严格的“疫苗护照”准入和旅行限制,实在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实大部分疫情防控措施的制定和施行并不在联邦政府的管辖范围内,而是由各个省、地区政府负责的。看到联邦政府现在遇到的困境,多个省政府选择顺应示威者的要求,放宽甚至取消还在施行的防控措施,让新冠病毒不再受到限制,至于民众的健康、安全,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阿省取消疫苗护照 阿尔伯塔省省长肯尼(Jason Kenney)在2月8日表示阿省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的人数在减少,意味着疫情的影响降到可承受范围内,因此宣布了分三步走的解封计划。第一步的解封计划包括自2月9日起取消疫苗护照,12岁以下儿童不再需要佩戴口罩,原来限制最高客容量为500人的场所取消人数限制等,这是加拿大第一个取消疫苗护照的省份。肯尼省长表示围绕疫苗护照的争论正在撕裂民众,同时疫苗护照政策已经失去了带动更高疫苗接种率的作用,不再对抗击疫情产生正面的作用,是时候结束了。 而阿省取消疫苗护照的决定正是为了迎合抗议示威者的主要诉求,那就是“我不反对接种疫苗,但坚决反对强制疫苗,坚决反对凭借是否接种疫苗来限制我生活的便利”。示威者们普遍认为是否接种疫苗应该是个人选择,是个人自由,政府不能强制规定,目前正在施行的防控措施是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践踏,因此他们的抗议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所有加拿大人、乃至下一代人的权利在战斗,陶醉在自己建构的牺牲和悲情中。但实际上,自由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你追求的自由不能侵犯别人的自由,否则自由就变成了自私,最终你的自由也得不到保障。在疫情下,不接种疫苗人士的自由选择势必会让其他人付出代价,而疫苗护照政策正是在公众健康和个人自由之间所能采取的妥协措施,让那些追求自由的人尽量减少感染他人的机会。但在民选政府的体制下,民意就是最大的正确,政府只能顺应。可惜的是,肯尼省长的屈服并没有让堵在美加边境Coutts口岸的示威者满意,他们质问肯尼“为什么不取消全部的防控措施?并表示不会停止堵路。 紧随阿省之后,萨斯喀彻温省省长Scott Moe也在同一天公布了该省的解封计划,宣布该省自2月14日开始取消疫苗护照,2月底取消必须佩戴口罩的政策。不过该省强调疫情并没有结束,奥密克戎变异病毒(Omicron)更容易传播,潜伏期更短,很多感染者无症状,更难以察觉,民众还不能掉以轻心。另外,有证据表明,新冠疫苗的第三针加强剂虽然不能防止被感染,但可大大增强对重症和住院的保护,民众应该尽可能接种第三针疫苗。 魁省谨慎开放 无独有偶,疫情虽然严重,但坚持较为严格疫情防控措施的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也在压力下于2月8日在魁省卫生厅长Christian Dubé和新上任的公共卫生临时负责人Luc Boileau的陪伴下,公布了新一轮防控措施放开日程表,计划到3月14日让魁北克人的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Legault省长表示过去三周,魁省COVID-19患者的住院人数从3400人降至2400人,延迟或取消的手术和治疗数量正在减少,可以让魁省的医疗系统喘口气。不过魁省将继续保持佩戴口罩以及疫苗护照等防疫措施,强调这些防控措施是保证解除限制、恢复正常生活的基础之一。省长还表示在学习与病毒共存的过程中,不排除出现第六波疫情的可能性,政府还将不得不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 ...
SARS lessons help Canada prep for COVID-19, but hospital capacity a worry | CTV News

魁省医疗系统安静崩溃 基础病感染死亡潮再现

七天记者 颜宏 去年11月底南非首次报告超级变异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后,在全世界引发巨大恐慌,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多个国家如临大敌,紧急升级边境限制,暂停与非洲部分国家的航班。但为时已晚,奥密克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各地传播,并很快成为各国的感染毒株主流,让很多国家的新增感染者一再创新高。为了降低疫情曲线,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不得不再次祭出居家隔离、封城、封国的强力手段,但这些虽说极端但得不到彻底执行的措施在传染性更高、潜伏期更短的奥密克戎面前完全不起作用,再加上圣诞、新年假期的聚会等人为因素让各地的疫情曲线迅速上扬。在防控措施无效的情况下,媒体和政府开始有意无意地强调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与其他变种相比症状相对较轻,很像感冒或流感,一般是头痛、身体疼痛,还有轻微的喉咙痛。但防疫专家和世卫组织专家纷纷警告说它不应该被归类为轻度病毒,还是要加强防护。更重要的是现有证据已经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之所以比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或德尔塔变异毒株更容易传播,是因为其突变更容易附着在人类细胞上,所以即使完全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或者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群也很难说获得了保护力,同样容易感染或再次感染,这让原来预想的通过感染或接种疫苗而获得群体免疫从而阻断疫情的设想瞬间破产。魁省公共部门(INSPQ)(Institut national de santé publique du Québec )的数据统计显示在12月26日到今年1月1日之间,全省有3653人再次感染,在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的影响下,这一个星期的再次感染人数就占自疫情爆发以来全部再次人数的一半。虽说奥密克戎感染后的症状没有Delta等前代变种病毒那么严重,但感染人数之多,足以推高住院率和ICU入住率;而在极大规模的感染中,即便是较小的死亡率,依然会造成大量死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专家的预警正在成为现实,大范围感染带来的死亡潮似乎正在到来。美国自去年11月中旬以来,因感染奥密克戎死亡病例的周平均值一直在上升,在1月17日达到近1700人。由于奥密克戎在美国的传染规模是空前且仍在上升,因此患重症的易感人群绝对数字同样也在上升。按照专家的预测,这波死亡潮若在3月中旬消退,那么它将带走5万至30万美国人的生命,同时美国新冠死亡病例总数也很有可能突破100万。而加拿大疫情最严重的魁省在今年前两周里有604人死亡,占全国死亡人数的一半左右,这两天的每日死亡人数分别是89人,88人,创一年多来新高,且大部分是已经接种疫苗、甚至3剂疫苗但有各种基础病的老年人。 身在救治前沿的医护人员表示,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症状确实比较轻,即使是住进重症监护室(ICU)也不像第一波疫情那样经常看到需要切开患者的气管或者需要使用体外呼吸机(ECMO)来抢救的患者,大部分是由新冠病毒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的重症患者,如同时感染新冠病毒的心脏病、糖尿病、癌症晚期的患者。比如患有心脏病或者预约癌症手术的老人,感染奥密克戎后的COVID-19肺炎症状虽然不重,但病毒会损害包括心脏在内的其他器官的功能,让这些健康状况脆弱的老人或者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手术被推迟或者因脏器功能衰竭撑不过去,最终导致死亡。 而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冲击下,从去年12月份开始,魁省因感染新冠病毒住院的人迅速提高,导致越来越多的非紧急、非必要手术、治疗被取消或推迟,目前已经有9个人口稠密地区进入最高级别(4级)的放弃其他疾病治疗以便腾出床位和医疗资源给COVID-19住院患者的紧急状态。 四级意味着除了20%的急诊手术,其他80%的预定手术都将被取消或推迟,这让魁省医生不得不面对救谁不救谁的艰难选择。越来越多的心脏科医生、肿瘤科医生以及其他各种专科医生开始呼吁魁省的医疗系统不能再围绕新冠病毒疫情运行,因为为了控制病毒传播而产生的连带损害太大,民众承担的健康影响越来越严重。他们认为魁省应该接受无法控制病毒传播的事实,在与病毒共存的情况下恢复医疗服务的正常运行,比如减少病毒检测以及疫苗接种的规模,以撤回大量的医护人员;再比如医院不再区分感染区和非感染区,感染新冠的医护人员和患者也照常工作和治疗等等。 静默的崩溃 随着魁省感染新冠病毒入院的患者人数持续增高,医疗系统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前线医生的呼吁也引起政府的重视,一个由30名一线医生、防疫专家等组成的委员会开始准备应对最坏情况,也就是医疗系统崩溃的应对草案。这份名为《疫情下优先考虑和管理住院治疗指南》与之前防止病毒传播、扩散的防控措施大相径庭,明确表示不再采取措施防止新冠病毒进入医院,而是接受病毒带来的风险;进一步严格入院需求和加速出院,也就是说不到确实出现生命风险不接受入院,按照以前没有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会被要求出院;由患者家人来照顾住院病人以弥补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重新定义基础医疗服务定义,按照魁省卫生厅副厅长Lucie Opatrny的说法就是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是给少数病人提供A+级的医疗服务还是给更多的人提供B级的服务更符合民众的利益,魁省的选择是后者,以有限资源尽可能治疗更多的人,而不再考虑医疗服务质量。这份新的住院治疗指南被披露后,获得了医生们的普遍欢迎,这说明与病毒共存已经在医疗系统获得了普遍认可。 尽管魁省目前住院人数的增幅开始下降,但还没有迹象表明已经抵达曲线高峰,有向下掉头的趋势,但魁省的媒体都在渲染疫情在放缓脚步,可能不会达到最坏的情况。魁省政府也在竭力安慰民众,表示这份新的指南只是在为最糟糕的时刻做准备,魁省的医疗系统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但明眼人都知道,魁省的医疗系统其实早就崩溃了。 在华人的想象中,医疗系统崩溃、医疗资源遭到挤兑时会出现类似世界末日的情形:无数人争先恐后前往医院,挤在医院的大厅里、走廊里绝望地等待救助,甚至为了一个位置、为了和医生说话而大打出手,但本地医疗系统的层级设置本质上避免了出现这种情况。除了突发疾病或急诊,大多数普通人并不能直接到医院看病,去医院前需要经过一层层筛选。 一般来说,民众生病时首先要约家庭医生,没有家庭医生的可去当地社区的CLSC或者无需预约诊所排队几个小时或者几天约到医生;见了医生之后,医生能自行诊断、处理的当时就可获得诊治,不能当时诊断的或者开单子要求患者去做各种检查或者把患者推荐给其他的专科医生。无论是做检查还是看专科医生,都需要患者自行联络,预约时间,而这期间的排队过程可长可短,有的可能需要几天,几个月,有的甚至要等1、2年。如果跳过这个过程,如果民众的疾病不被认作是严重急症,即使自己直接到了医院急诊,等待几个小时后基本上也会被护士打发,连医生的面都见不到,更别说得到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