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复杂性研究与中国思想传统(中)
步虚
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比利时人伊利亚·普里高津是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与法国人斯唐热合著的《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一书引起了科学概念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的转变。他在复杂性研究中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开创了“自组织现象”研究的先河,不仅对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科学思想的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而正是这位很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在他的复杂性科学理论构思的过程中,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对道家的自然哲学思想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理解。
《代谢增长论》一书的作者陈平先生曾师承普里高津,是一位自称研究经济问题、特别是研究复杂性经济学问题的物理学家。他认为,当代复杂性科学可以追根溯源至老子道家的思想。在一篇名为“为什么我建议尊奉老子为复杂科学的鼻祖”的短文中,陈平指出:我尊奉老子是复杂科学的鼻祖,是源于老子的核心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混沌研究发现周期三出现后,有无数的周期接着出现,所以把周期三作为混沌产生的标志。西方科学,相信世界可以由唯一确定的数学描述,思想来源于西方的一神教,其鼻祖是从波斯拜火教发展而来的犹太教,成为基督教的源头。希腊科学的逻辑和诡辩术,其核心思想是两元对立。中国哲学则是阴阳的二元互补。只有老子的“三生万物”的思想,是非均衡演化的核心“多样性”的起源。
普里高津本人在《从混沌到有序》及后来发表的《从存在到演化》《确定性的终结》等论著中,精辟分析了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认为,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学曾经有过它们的黄金年代。牛顿用他的经典力学把天上世界和地上世界统一成为整个的宇宙,但却不可避免地造就了机械论的世界观,把一切物理和化学现象都归结为力,自然界被过分地简单化了。这种自然观把自然界描述为一个静态的、沉寂的世界,它不承认演化,否认时间的不可逆,无视随机性,并认为我们在认识自然的活动中只能充当旁观者。他还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凡是对自然界作静态的、可逆的、严格机械化的、简单化的描述,并把观察者与自然界截然区分的观点,都属于机械论。
在普里高津看来,自然界是复杂的自组织的有机体,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力的世界。世间事物的演化是由于事物结构的突然变化,而事物结构变化的原因,则是由于事物内部存在一种有机的“自组织”功能。因此,当代科学思想变革的实质,就是要用复杂的有机论来替代简单的机械论。在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普里高津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这就是:道家自然观的核心是注重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具有自发的自组织的观点;它与牛顿的机械论的世界观属于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因此,耗散结构理论等有关自组织理论的新科学,就其哲学思想及科学传统而言,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更为接近。
在《从混沌到有序》这部著作中,普里高津引用了《庄子·天运》中的一段话:“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天自然运行,地无心静处,日月交替出没争夺居所。谁在主宰张罗这些现象?谁在维系统带这些现象?是谁闲瑕无事推动运行而形成这些现象?揣测它们有什么主宰的机关而出于不得已呢?还是揣测它们运转而不能自己停下来呢?从庄子呈现的自然图景中,普里高津看到了自发的自组织的思想智慧。“自组织的宇宙也是‘自发’的世界,它表达一种与西方科学的经典还原论不同的整体自然观。”
普里高津之所以推崇道家的自然观,是因为这种自然观完全不同于机械论的自然观,而与现代科学的自组织理论有着吻合之处。为此,普里高津向人们提出要促进现代科学思想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相结合的重要主张。他认为,现代科学中自组织理论的创立,对于科学发展有重大意义:“这个异乎寻常的发展,带来了西方科学的基本观念和中国古典的自然观更紧密结合。”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普里高津关于现代科学思想与中国自然哲学思想相结合的观点,是哲学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中的一个重大发现,对今天广义上的复杂性科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2020-03-08)
【星光如许】
云朵上的村庄(2)
许星
连续半个月的晴朗天气给我们的帮扶工作也带来了难得的时机,从9月17日开始,短短一周里,我们三上海拔2000米的樱桃沟村,不仅掌握和了解了全村82户因灾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每天还到居住在红岩村、双堰村临时过度渡房的村民家中,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因灾失地农民安置的方针和政策,虽然部分有老百姓有依赖和等靠要思想,但通过我们耐心的宣传和解释,最后大多也都能愉快的接受。
然而,这天我们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老天象生了病一样,从早晨一起来就阴沉沉的,虽然还是秋天,但明显让人感觉到了淡淡的寒意。“难道今天工作会不顺利?”我们两人的心里几乎都同时感到我们即将遇到难题甚至尴尬和不快。早晨8时,我们一改过去分头到两个板房区为一起到村民家中做宣传。
在双堰村板房区,我们一个为老百姓散发由报社翻印的宣传资料,一个与老百姓解释和宣传,动员老百姓尽快搬出板房,积极回乡参与和支持家园重建。但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那天的工作做起来的确很艰难,首先是有部分老百姓根本就不接资料,一跟他说话也只是一句“我没有空,你们就不要来烦我们了”就把我们拒之于门外。一家如此,两家也是这样,就连几天前还对我们报以热情笑脸和感恩的村民也开始对我们晴转阴,而我们连续跑了8家也都让我们遭遇了白眼和冷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难道我们有哪些工作没有做好,老百姓不满意?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和隐情?”说实在话,远天远地来到这里,实实在在地干事却得到这样的“礼遇”我们当时的心既难过又迷惑不解。
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僵持下去?“既然单位领导派我们来,是组织相信我们,我们绝对不能给绵阳日报丢脸,就是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迎难而上!”我们两人经过分析和商量:“可能有我们工作还不够细致的原因,也可能老百姓还有思想顾虑。”于是我们改变了策略,决定先找党员和村社干部了解情况,争取打破这突如奇来的阻力。
在红岩村村板房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党员悄悄地告诉我们:“其实你们已经非常辛苦了,到这里来也是为我们好,我们都很感动,但现在老百姓有很多不理解,也有很多顾虑,所以定了的事情要经常变。”原来症结出在这里,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们改变了工作方式,在板房区,碰到老百姓就首先与他们拉家常、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情况,问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协助解决。通过交流和沟通,慢慢地不少老百姓又开始对我们热情起来,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晚上吃饭时,一村民突然来到乡政府向我们反映说,该村一社一村民表示:“我就是不回去,我死也要在板房里住,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这番话在村民中又起到了很不好的负面作用。听到这个新情况后,我们顾不得吃晚饭,马上放下碗筷,连夜来到这家人的板房里,与这位村民拉家常,摆感受,谈体会,通过我们自己和在地震中所遇到的曲折和辛酸故事深深地感动了这位村民,到深夜12点时,我们三人已完全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最后这位村民不仅愉快地表示带头搬出板房,还用羌家人只有过新年才喝的玉米干酒和老腊肉给予了热情的招待。
喝着一杯杯醇香够劲的干酒,嚼着一块块淡红淡红的老腊肉,我们激动地相拥在一起,用不全的五音小声地哼着才刚刚学会的几句羌歌。“清悠悠的咂酒哎,依呀得索勒……”月亮走出了云层,一片片和谐的月光静静地照在板房的上空,夜很温暖。
从村民家中回到小学驻地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2点过了,虽然跑了一天,嘴都说干了,也非常辛苦和疲惫,但能够成为老百姓的知心朋友,我们觉得值得。
【素口素心】
阅读与灵魂
李愫生
喜欢倚在飘窗上读书,一杯茶,一张几,两靠垫,高层楼的天空,云端下,树顶上。任自己的灵魂在天空飞翔,任书中的世界在心湖荡漾。与清风相对,与书相拥,自己就不再是自己,万物都变轻。
家里的书架挤满了书,洗手间也放了几本书,床头边也有睡前书。阅读是一种享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阅读喜好。我是喜欢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书。大多数爱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习惯,在如厕时看书,阅读得津津有味,仿佛忘记了那臭味,忘记了时间;在睡前,翻阅一章哲理散文,好像梦也变得盈然;我喜欢随身携带一本书,走到哪里,都可以翻阅一下,公交上,花园里,旅途中……书是灵魂最好的伴侣。
书读多方恨少。一本好书,要读懂,却不易。好书都是迷宫,你要按图索骥,读懂一本书,却要另外再读十余本书,以此类推,如杂乱的线团, 你想理顺它,却越扯越多。对于那些清如白开水的书,只看目录和序言大纲,就一目了然,实在无需浪费太多时间。
这世界上的好书很多,但也多不被人识。书与纸张和文字密切相关,书来自草本,自然可以清心人的灵魂。现在喜欢读书的人不多,他们更愿意阅读网络上的花花文字,阅读博客,到今甚至连博客也懒得读了,读微博了,越来越简。
关注灵魂的人,才会读书,求解真理。太多人,来不及关注灵魂,他们忙,名利浮华蒙蔽了他们。名利金钱,都属金,五行上出自土。《圣经》上云,人来自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名利浮华也是,繁花尽,黄土埋臭囊。灵魂却不是,一朝得悟,永远是天堂。
读书是灵魂自我修复和完善的一种方式。一本好书,恰如色香味俱佳、营养俱全的进补大餐,迅速滋养你的灵魂;我是不赞成那些喜欢看风月小说、八卦怪谈的,那些没有丝毫精神价值的书,都是垃圾食品,吃久了只会败坏你的肠胃,让你的味觉失去判断,不分好坏。
健全的灵魂都是美丽、自信、睿智、圆满,不健全的灵魂各有各的痛苦和残缺,它也会拉肚子,也会生病,或者得精神癌症。
你的灵魂需要你的阅读,你却不知,这最可怕。人的一生何其有限,真正的好书你能读几本呢?要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禁劣书,时常读,处处读。这样,你的灵魂才会有翅膀,才会更快地到达你想去的彼岸。
【诗文春天】
天山雪蟹
谭文春
从乌鲁木齐去声名远播的达坂城,途径一个小小的湖,叫柴窝堡湖。随行的新疆朋友强烈建议我们去看看。
驱车驶向高处,俯视湖泊,外形像一个浅浅的盘碟,搁置在天山大峡谷中,水平如镜,南面是高山雪峰,北面是茂密树林。柴窝堡湖是乌鲁木齐市郊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新疆养殖螃蟹的重要基地,里面的螃蟹有一个闻名国内外的名字——“天山雪蟹”。
柴窝堡湖的水来源自天山主峰博格达峰和另一座高峰公格尔峰的融雪,汇集而成,湖水寒凉,湖里最初没有鱼虾生长。七十年代初,一批来此支边的上海知青,见此一湖清水,不长鱼虾,又奇怪又可惜,就从上海崇明岛购进八十万只中华绒鳌蟹的蟹苗投入其中,可是两年过去了,都见不到一只螃蟹的踪影。大家气馁,认为是螃蟹不适应该地的水质和气候,全部都死了。谁知到了第三年,奇迹发生,成群成群的螃蟹从湖底钻出来,密密麻麻在湖畔爬行,蔚为奇观!自此开启新疆养殖螃蟹的历史!
螃蟹们为什么沉寂三年后“重出江湖”?原来,这里的环境跟别处不同,柴窝堡湖水来自天山上的雪峰融水,属于冷水性湖泊,螃蟹因湖水冰寒,生长缓慢。好处是低温环境下养出的螃蟹身体结实,肉质细嫩。加之柴窝堡湖水质干净,没有污染,螃蟹外壳洁净,肚皮雪白,于是取名为“天山雪蟹”。
螃蟹最初现身新疆,还引起过小小的恐慌。它们到处乱跑,在路上横行,甚至钻进牧民的毡房。与人相遇不退让,举起两只大螯钳,威风凛凛跟人对峙。当地人从来都没见过螃蟹,心惊胆颤地绕开它,把这个形状可怕,丑陋凶横的八腿硬壳家伙当成惹不起的大蜘蛛!传说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大禹治水时代的督工巴解,很想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新疆人是谁?鲁迅先生曾经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勇士,新疆的这位“勇士”一定有很有趣的故事。
经过数十年的精心培育,“天山雪蟹”已经成为闻名国内外的特产,以卵满膏肥、肉质鲜美广受赞誉。此时已经临近中秋,正是螃蟹肉厚膏肥之时,我们不由食指大动。但这“天山雪蟹”是紧俏货,一般人几乎吃不到,主要是产量有限,每一季都早早的被高端部门预定完了。我们顿生遗憾。新疆朋友说:“我有一个熟人在这里,可以去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搞几只尝尝。”听他这么一说,馋虫又在喉咙管里蠕动起来。
我们运气很好。来到湖边,熟人慷慨地给我们捞了几只上来,真的是白肚肥腹,膏丰脂厚。对于无辣不欢的新疆人来说,最喜欢吃的就是香辣蟹,也正和我们四川人的口味。大家兴高采烈从车里拿出烹饪行头,在湖畔摆开阵势。新疆朋友要给我们露一手,亲自主厨,我们当下手。天山雪蟹生猛异常,硬壳如甲,两钳挥舞,六足扎煞,抵抗刀俎,不断碰撞,发出清朗叮当之声。
把螃蟹刷洗干净,每只剁成四块,放在碗里加少许盐、胡椒粉腌制。葱、姜、蒜剁细,用生抽、蚝油、陈醋调成一碗料汁,腌制好的螃蟹块撒上淀粉,放入油锅煎炸,至变色盛出备用。锅里留底油,放入葱、姜、蒜、剁椒,小火炒香。然后倒入蟹块,转中火翻炒。待蟹香飘逸,烹入调料汁,翻炒入味。至此,一大锅香辣美味新鲜出炉。螃蟹色泽红亮,撒上适量的青葱,饱眼福又饱口福。远处雪山皑皑,近旁绿水如镜,映照我们手捧“天山雪蟹”的幸福笑脸。咔嚓!来一张网红爆款照。
如今,新疆养蟹的地方已经不止柴窝堡湖这一处。在喀喇昆仑山北麓的喀什麦盖提县,养殖有名字霸气的“昆仑龙蟹”。博斯腾湖古称西海,湖里养殖的螃蟹为大名鼎鼎的“西海龙蟹”。乌鲁木齐米东区更是独创出一种特有的稻田养蟹模式,将“稻田蟹”养在田里跟稻谷一起生长。每年中秋,菊黄蟹肥时节,正是新疆的螃蟹“横行”全国,霸占餐桌之际!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其二)
不听教诲的小舅子
洋中鱼
元和四年(809年),柳宗元的岳父杨凭从江西观察使得任职上奉命回京,转任京兆尹才半年,就被御史中丞李夷简弹劾,说他在江西时贪赃枉法,宪宗诏令刑部尚书李鄘、大理卿赵昌审查,虽然查得杨凭本人无过错,却查出他在江西时的一个部下有犯罪事实,于是追究他管教不严之罪,将杨凭由京兆尹贬为数千里之外的临贺县尉。
临贺即今天的广西贺州,贺州在永州的东南方向约200公里处。杨凭当时到临贺任职,应该是骑马车抵达汉水上游,再乘船顺汉水入长江进洞庭溯湘江而上至衡阳、郴州,再从郴州转陆路经桂阳、嘉禾、蓝山、江华至临贺的。而其子杨诲之前往探望时却从衡阳转永州、道州、江华再抵临贺的。杨凭父子所走的路途差不多远,而诲之取道永州,主要是顺便看看时在永州的姐夫柳宗元。
杨诲之于元和五年(810年)十一月抵达永州,他给柳宗元带来了韩愈的新作《毛颖传》。柳宗元知道这个比自己年轻几岁的小舅子性格放荡不羁,虽有才华但是涉世不深,因此在诲之临走前写了一篇《说车赠杨诲之》,文章就从城门前经过的车子发议论:“杨诲之将行,柳子起而送之门,有车过焉,指焉而告之曰:‘若知是之所以任重而行于世乎?材良而器攻,圆其外而方其中然也。材而不良,则速坏。’”、“果能恢其量若箱,周而通之若轮,守大中以动乎外而不变乎内若轴……则庶乎车之全也。”柳宗元本意是用车箱喻恢宏度量,用车轮喻圆通,用车轴喻施行“大中之道”而内心不变,用车爪喻刚健,用车辕喻善驾驭,用车盖喻高洁,用车轼喻谦逊而合乎礼仪,此外,还附有一篇《与杨诲之书》,目的是想以长者的身份告诉小舅子一个如何做人的道理。
结果,出乎意料,杨诲之并不领情。杨诲之出生书香世家,父亲及叔叔的诗文在当时很有名气,因此,诲之天生聪颖,他以阮籍、嵇康等人为榜样,处世观念颇为超前。抵达临贺后,读了柳宗元的两篇文章,不以为然。直到次年四月十八日才给柳宗元回信,他以为柳宗元说的“圆外方中”不是大丈夫所为,更指责柳宗元在人生上的失败,言辞颇为不恭。柳宗元读了杨诲之洋洋万言的来信,信中很不高兴。因为这时候他写了“永州八记”中的前四记,湖南一带不少人慕名前来拜他为师,他自己也开始以大师自诩,没想到小舅子这么不听教诲。
【龙腾凤翔】
过桥
红山玉
那一年我上初中了,来回上学的路上,要过一条河,河水平常不太多,但是每到夏天,雨水逐渐的多起来,这条河就会变的宽了许多,有时候水也蛮深的。河上只有一个很简陋的小铁桥,这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我没有带伞,其实是家里根本就没有雨伞。我在风雨中奔跑,希望快点到家,然而欲速则不达,那座简陋的小铁桥在风雨中当荡着秋千,时而有闪电,然后跟随着炸雷一般的声音,我走到小桥的中间,已经没有勇气接着走过去,连接桥面的窄木板被风吹跑了好几片,只能握着两边的链子才能勉强过去,就这样我被拦到了桥的二分之一处,没有一个人路过这个飘摇的小桥,风雨中的我,毫无办法,恐惧伴着雨水和泪水,我就那样僵持在了那里,多期望有个人可以来救我。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一个大娘路过了小桥,她拉着我的手,慢慢的挪过风雨中飘摇的小铁桥。下了小桥,水已经过了膝盖的高度,我浑身湿透,瑟瑟发抖,大娘家就在离小铁桥不甚远的村子,大娘拉着我去了她的家,帮我换上她女儿的衣服,烤干了我自己的湿衣服,一直到雨停,才允许我自己走回家。回家后我跟妈妈讲了这一路危险的经过,母亲说哪天得抽空看看救了我的大娘。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滑过,妈妈在街里卖菜的时候,去看了救我的大娘,原来大娘是在街里卖菜的,每次有机缘妈妈和她相遇,都会提起这件旧事。
多年以后,我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然后工作又去了外地,之后又来到了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期间有回过几次故乡,都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错过了去看望大娘的机会。前年又回故乡,妈妈说大娘的女儿有一次碰巧碰到她,还又一次提起三十年前的这件旧事,妈妈说今年一定去看看大娘吧。就在一个寒冷的北方的冬日,我提着礼物,跟妈妈一起去看大娘。大娘的身体仍然硬朗,只是眼睛有一点昏花,妈妈说:“老嫂子,你看,丫头来看你了。” 大娘早已经记不住当年还是个小姑娘,如今跟当年的大娘年纪相仿的我。跟大娘聊着天,我不禁自责起来,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是我第一次回到故乡去看当年救了我的那位大娘。即使妈妈有机会经常问候她,但是作为当事人的我,真的是早该去看望她老人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大娘见了我格外高兴,她早已经记不得当年的经过,只知道自己似乎救过一个暴风雨中不知所措的小姑娘,是的,那就是我。
当年那座小铁桥,后来当地政府修葺了它,小铁桥担当着河两岸人民来来往往的重任。我离开故乡后,再也没有机缘经过它。直到去年,高中同学的朋友圈里说,承载着我们记忆的那个小铁桥彻底成为了历史,市里新修的宽阔的水泥桥代替了它。但是陪伴我走过六年中学的那个小铁桥,再也不见了踪影,我真的后悔没有抽空去看看它。如今每当想起故乡,那座漆黑的小铁桥,就在眼前一左一右的摇啊摇!大娘的身影也在那里,仍然牵着我的手,艰难地前行……
明年的回国计划也在酝酿之中,我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的想去抚摸小铁桥的后代—今天的水泥大桥,我也很想再去牵一次大娘的手,让我们再回忆从前。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