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海外推广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文/独山 正在加拿大访问的深圳交响乐团,当地时间1月20日结束了在加拿大法语城市蒙特利尔和首都渥太华的4场演出,其中一场演出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另一场是欢乐春节中国新年音乐会。一洋一中两场分别在两地上演。林大叶娴熟、活泼、不拘一格的指挥风格,青年钢琴家张昊辰、二胡演奏家高韶青以及唢呐演奏家张倩渊的精彩演出,加上70多人的庞大阵容,默契的配合,耳熟能详的乐曲以及春节元素,在各种晚会、聚会的噪杂声中,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出像一股清流,让观看演出的观众大呼上瘾。 然而,步出音乐大厅的观众却用一声叹息为此次演出做了注脚,本地西人更是观众直呼“可惜”。可惜什么呢?这么好的音乐会为什么剧场里只有不到一半人呢?真的是太可惜了。 这绝不是深圳交响乐团的尴尬。 近年来,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推广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开,其中最多的就是演出,尤其是新年、春节档,慰问侨民也好,推广中国文化也罢,庞大的代表团,不辞辛苦的艺术家们,他们往往一次出门辗转几个城市,一场接一场的演出,许多人来不及看一眼当地的风景就要转场下一个城市。 但效果如何,却很值得我们深思。 就拿这次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出,在蒙特利尔一所大学的剧场上演,845人的剧场,第一天的贝多芬纪念演出直接关掉了2楼,一楼也坐得稀稀拉拉;第二天中国名曲演出,倒是开放了二楼,但上下两层加起来,观众也仍然只有300多人。19号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加拿大艺术中心的演出,也如法炮制了在蒙特利尔的做法,只开放一层,二楼三楼全部不开放,容纳2323人的剧场一楼仍然有不少空座位,而第4场演出,干脆直接邀请,不卖票了。 现在中国富裕了,可以派出庞大的文化团队在海外以各种形式展示中国文化,为出访国的民众带来文化盛宴,为侨民带来中华文化的享受,这一点值得特别称赞。然而在活动推广上,却差强人意,许多时候根本不叫推广,虎头蛇尾,前面进行了宣传,一看票出得不太理想,赶紧给各种团体送票,拉人头填空。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一是活动的计划性。海外的剧场许多时候都是排出了一年的演出时间表,剧院系统有不少日常的忠实观众,有些剧场甚至采取会员制形式,买一个年票或季票,可以观看许多演出,笔者经常选择有兴趣的演出,场场座无虚席。而不少中国派出的团组,计划性却不那么强,或者说有计划,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受签证等手续的影响,往往一个演出已经临近了,演员们还没拿到签证,让当地活动推广方不知所措:推,万一来不了,怎么收场?不推,演出团来了没有观众咋办? 第二个原因是推广。演出经纪,是有各种资源的人,他们通过各种办法在国内拿到团组的代理,尤其是国家级的演出,还有一笔不薄的宣传费,到一地推广时,往往不舍得再从兜里掏出来,或者不是利利索索地拿出来,或者对西人媒体、演出代理单位大方,对华人社区小气,他们总是让地接的华人社团自力更生想办法,地接的各方或许因为面子、或许迫于压力,或许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出手接了,却往往要赔本赚吆喝,费了好大的劲,搭了许多人情脸面进去,一次活动办下来,劳民伤财,下次再也不愿接。就拿加拿大法语城市蒙特利尔来说,许多华人社团都不同程度地接待过国内来的团组,一场接待下来,累死累活,还要掏腰包赔上一些费用,所以积极性越来越低。而在当地洋人中的推广,因为费用太高或者有难度或者找不到适当的方法,活动组织方有时候连胡椒面都不愿意撒。久而久之,就形成中国文化只有侨民欣赏的局面,而不少人有时是被拉去填空的,根本起不到文化交流的效果和作用。 三是报喜不报忧。不管是演出单位还是经纪人、活动主办、组织方,挑观众人多的地方拍几张照片,甚至拿洋人摆拍一下,回去就可以好好地向主管部门交差啦。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民心相通,让国与国的民众很好地彼此了解,加深友谊,希望中国的海外文化传播能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让更多国家的人民真正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这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博大文化视野(2020年1月25日)

猪年别去,鼠年来临,祝所有的作者和读者们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肺炎病毒咄咄逼人,希望这一新型病毒早日销声匿迹,祝所有的人们远离疾病,身体健康!   【芬芳文苑】 水流千遭归大海(2) 洪田 今天的人们要了解孔子,最直接的方法是阅读《论语》一书,同时参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一文。魏晋时期的经学大师王肃整理的《孔子家语》一书也是直接了解孔子的可贵材料。这部书一度被认为是王肃编撰的伪书,但近些年的考古材料表明,这应该是先秦旧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笔者阅读《孔子家语》的时候,曾经深深为之感动。 以前曾经写过《风雨沧桑话夫子》一文,可以看作是为这位饱受现代某些人诟病的历史巨人打抱不平的文章。在《历史的评判》一文中,对于孔子的历史地位有所阐述。迄今为止,我依旧秉持在这两篇文章中对于孔子的观点,而且随着岁月的沉淀,对于孔子的伟大也认识得更深刻了。 我认为,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和事迹,最直接的办法是阅读上述的两书一文,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参阅众多介绍孔子身世的书和文章。前些年于丹教授讲解的《论语》心得曾经引起巨大的反响,唤醒了人们重新认识孔子的热情。于丹教授为此受到某些人的攻击,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如果对某些观点持有异议,为此进行学术争论是无可厚非的,但因为于丹教授向大众传播阳光的生活态度而饱受非议,则只能是现代某些人心灵扭曲的表现。 有关孔子的生平以及他的思想等论述很多,我这里想从整个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的视野,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孔子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孔子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但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术大师,这是他成为教育家的前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空前发展繁荣的时期,名家辈出,孔子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孔子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系统地梳理了他之前的中国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孔子称自己“述而不作”,是他的谦虚,也部分体现了他的治学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将这些丰硕的文化成果广而授之,面向平民传承下去,这是其他人都没有做到的。孔子之前,系统的文化教育是贵族阶层的特权。孔子将教育面向大众普及,是了不起的壮举。可以说,孔子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 贫瘠的土壤难以结出丰硕的果实,落后的文化难以培育出文化大家。需要注意的是,那个时期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文化大家涌现,是文化发达的体现,也是发达文化的必然结果。当我们在盛赞孔子在文化传承上的贡献时,千万不应忘记当时中国文化的发达。可惜的是,很多现代中国人对此缺少基本的认识,也缺乏起码的尊重。 从考古发现的结果可以看出,早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全面开花,一枝独秀的特色。这独秀的一枝便是黄河流域的文明,而黄河流域的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明的主体,一者得益于很早就有规范的文字,二者也得益于这一文明的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 孔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者。从《论语》的记载中可知,自尧、舜、禹时期的文化成就直到西周初期的文武之道,都是孔子研究和教导的内容。作为一名文化大师,孔子对于这些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了然于胸,并具有通过占卜先知,甚至未卜先知的前瞻性,这也是当时很多其他学者难以具备的能力。(未完待续)(2020年1月)   【鹏翔万里】 换茬 贺鹏 刘成这几天想的主要一件事就是换茬。 他是刘家窑的种植大户,市里派来主抓扶贫的第一书记进村的第一天就找到他,希望他发挥种植大户的模范带头作用,协助第一书记做好扶贫工作,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刘成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既然第一书记这么看重他,他也的确想为村民们做点事。可他只会种地,其它的啥都不会,怎么才能在村里发挥带头作用、为村民做点事呢?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换茬,村里几十年一直都种玉米,年头长了,化肥用得多了,土地板夹严重,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产量也开始下降了。换茬,应该是村民们当务之急的事了,对于这点,庄户人心知肚明。 第一书记一听要换茬,就在村里组织了好几次会议,让刘成给大伙讲换茬的必要性,其实不用刘成讲,大伙都明白。 换什么茬呢?刘成专门去县里跑了几次,请教农业专家,还对秋后的农产品市场进行了预估,左调研、右考察,可还是不知道到底该种什么好。 就在刘成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第一书记说他衔接了一个非转基因大豆种植扶贫项目,刘成知道豆茬是好茬,根部有根瘤菌,对改良土地有很好的作用,可大豆的产量过低啊! 第一书记说,这是一种高产大豆,保底产量500斤,他已和这家公司谈好了,公司提供种子、化肥、农药以及技术指导,秋后按2元的保底价回收大豆,2毛钱回收秸秆,为了鼓励种植,公司每亩还赠送一张300元的购物卡和一份农业保险。 刘成一算,天大的好事啊,按亩产500斤算,就比种玉米强,还有保底亩产和保底价收购,这不是好事是什么? 刘成觉得天上真还有掉馅饼的事情,最关键的是这馅饼又偏偏砸中了自己的头,他悄悄问第一书记,种子、化肥、农药要钱吗? 第一书记笑了笑说,要,秋后从农户卖大豆的钱里扣,总共258元。 那也合适! 这么好的事,起初刘成是不信的,好事怎么还能轮上农民呢?可第一书记把胸脯拍得山响,说我用党性担保这是实实在在的扶贫项目。 刘成信了,不是信这件事情,而是信市里派下来的第一书记。 签署种植合同的时候,刘成拿着公司提供的合同反复看了好几遍,合同的内容和先前讲的都差不多,只是先要农民向公司每亩缴纳88元的种植保证金,秋后结算时,只扣农民170元,理由是防止农户领了种子、化肥后又不肯种大豆。 刘成稍加思忖,现在的社会,的确少了许多诚信,公司也不信咱农民嘛,相互制约,也算公平。 谷雨一过,刘成和村民们就按公司指导的墒情、株距、行距、深度进行了种植,可种进去都40天了,还是没有看见一棵破土的苗。 刘成开始急了,村民们也急了,如果耽误了,那可是村民们一年的收成啊!刘成的嘴角一夜之间就渗出了许多水泡—— 他给公司打电话,电话没人接,他立即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乱转,好在还有第一书记,不然他就要疯了。 常言道,十天学一个买卖人,一辈子也学不成一个庄户人。这话一点都不假;刘成在庄户地里摸爬滚打了五十多年,春耕时候,左考察、右打听,盘算来、盘算去,结果还是栽了。 这可怎么办呢? 突然,刘成想起了公司赠送的那份农业保险,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有保险垫底,就是栽了,农户也不致于过于凄惨。 于是,刘成就拿着保险单正要进城,却遇上市里来了几位警察找他,警察是对大豆种植进行调查的,说那家公司是第一书记小舅子注册的公司,因为没有启动资金,利用第一书记在附近村里的影响,提前收取农户88元种植保证金进行原始资金积累,他们派发的种子、化肥、农药都是假的,就连赠送农户的购物卡和农业保险也是假的。 刘成没等听完,只觉得天旋地转,一屁股跌坐在地上,绝望地呼喊,换茬,换茬,本希望越换越好,可换来换去,倒霉的怎么还是农民啊? 警察扶起刘成,说我们已经查封了这家公司并立案侦查,请相信党,相信政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种玉蓝田】 溜进梦里的阳光 蓝狐 这是哒哒娃讲给我的一个故事。 她所居住的小区里有一对老夫妻,两个人经常吵架。通常都是老大爷比较凶,大家都叫他倔老头。前年大妈生病,是癌症晚期,为了给大妈治病,女儿索性把新房卖了,可还是没能挽留住老人。 居们开始嘀咕,就是那个倔老头儿,脾气太臭,生生把老太太给气死了。老头儿对这些却并不理会,只是整个人变得越来越沉默。 离小区不远有一座山,种了很多植物,空气很好,老人们都喜欢到那边锻炼。 有天早上爸爸爬山回来问妈妈,那个倔老头儿的老伴名字是不是叫什么梅?妈妈说,是吧,好像是月梅。唉,怪不得。爸爸叹口气,这些天来,总能看到那个倔老头儿爬到山顶放开嗓子喊:梅啊,我来了!梅啊,能听到我嘛!…… 哒哒娃在讲述完这个故事后含着眼泪反问,一直不太明白我们上一辈人的感情,他们的婚姻里,有爱情嘛?甚至包括爸妈的。他们那一代人经历了太多我们无法想像的东西,他们的婚姻是和那一段历史,和永远轻松不下来的生活,和两个人的家族和十分沉重的道德感紧紧纠缠在一起的——他们永远不可能像我们现在一样,可以谈一场纯粹的恋爱。 “他们的婚姻里有爱吗?” “如果没有,又怎么可以相对这么这么久?” … Read more

博大文化视野(2020年1月18日)

【文化杂谈】 复杂性研究:“正在发生的革命”(上) 步虚 《迷失的范式:人之自然》 (法) 埃德加·莫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前些日子,我们在这里谈论了“复杂:一个人们共同关心的时代话题”。我们知道,大家熟悉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普通词语——“复杂”,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成为有着特定含义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前沿领域——复杂性科学(Complexity science)的关注对象。对复杂性的研究构成了当代科学巨流中的一大浪潮。有学者用“正在发生的革命”来形容这一巨浪在世界学术研究领域及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影响。 当然,复杂和复杂性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复杂性研究也并非一门独立的学科。当代人对复杂及复杂性的思考和探索肇始于科学与哲学的对话。今天,这种对话已经辐射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这种对话涉及一整套的思维工具和方法,可以用来解释各个领域出现的关联性、系统性问题。 在西方,复杂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中后期。1948年,美国数学家瓦伦·韦弗在“美国科学家”杂志上发表了《科学与复杂性》(Science and complexity)一文。文章主题凸显了世界万物的复杂性,宣称科学应该从主要研究(只有很少几个变量)简单问题的科学转向主要研究无秩序的复杂问题(有数不清的变量)的科学,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解决有秩序的复杂问题(变量数有限)的科学。 笔者比较熟悉且曾受其教导的法国哲学家兼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是系统提出“复杂性”课题的第一人。他在出版于1973年的《迷失的范式:人之自然》(Le Paradigme perdu:La Nature humaine))一书中提出,人之文化的核心存在于自然,而人之自然的关键离不开文化,自然与文化密不可分。而现代化以来的短短五百年间,人类急速破坏了成亿年累积沉淀而成的自然界财富,捣毁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在思维和实践过程中,把本来复杂的、密不可分的事物割裂开来,进而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精神危机。“复杂性”一词的词源是complexus,由com和plexus两部分组成,前者意思是“共在地交织”,后者则指“错综地纠缠”。 在这个基础上,莫兰提出必须充分考虑到“宏观的物质能量”、“生命体的物质能量”及“生命体的心理能量”三者之间的“三极交错,循环生成”的可能性。鼓励人们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在清算启蒙以来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危害的同时,自觉地运用复杂性思维的方法,使自己首先成为自身生命及周围生活环境的主人,并对世界和生命的未来给予实际的和有效的关切,在自身实践可及的范围内,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及智慧,监督和影响自己和社会及文化的发展。 莫兰认为存在的复杂性、人类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要求今天的我们在思想领域实现一次关于“复杂性范式”的革命。为了促进复杂性范式革命的展开,莫兰完成了六卷本的《方法论》巨著,构建了一套立足于“来自噪声的有序”原理之上的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论。“来自噪声的有序”原理(order from noise,也可译为“有序生自噪声”)最早由美国控制论学家冯•弗尔斯特在1960年提出。噪声本是一个信息论的术语,本意指在信道中使被传输的信息发生差错的干扰,因而它表示无序性。从这一原理中,莫兰看到了一种他称之为“无序的组织作用”的原理并赋予其哲学上的方法论意义:将一些具有磁性的小立方体散乱地搁置在一个盒子里,然后任意摇动这个盒子,最后人们看到盒子中的小立方体在充分运动之后根据磁极的取向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在这个例子中,任意地摇动盒子是无序的表现,显然单靠它不能导致小立方体形成整体的有序结构。小立方体本身具有磁性,是产生有序性的潜能,但是这个潜能借助了无序因素的辅助或中介而得以实现。在这个原理里,无序性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它必须与已有的有序性因素配合才能产生现实的有序性或更高级的有序性。这条原理打破了有关有序性和无序性相互对立和排斥的传统观念,指出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为用,共同促进系统的组织复杂性的增长。 在经典物理学里,“有序的观念压倒一切,也压碎了组织观念”。而莫兰所认定的“关于宇宙的复杂性原理”则是:有序与无序,互动生成组织。组织若要自我组织和进行组织就必须在自身内包含有序与无序。在宇宙局域的进化过程中,一方面,有序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另一方面,有序和组织化越是向前发展就越是复杂,越能容忍、利用甚至迫切需要无序。对于生物组织而言,它的特征在于:不仅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无序而且产生再生的反过程,从而从内部退化和衰变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更新的好处,进而使它具有活体的柔韧性,能够进化和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作出适应。 从物理科学到生命科学再到认识论和人文科学,莫兰的复杂性研究及其对方法论的开拓,对于理解当今我们的时代,对于把握和利用我们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2020-01-12)   【星光如许】 绵阳,正开启一场浩浩荡荡的春天盛宴 许星 为这一天的到来,涪江像一个梳妆打扮多日的新娘。现在她已披上了漂亮的红盖头,纤细的杨柳腰,粉嫩的桃花脸,三江清澈的河水,富乐山迷人的花香,温暖的乡音里,母亲绵阳已为她备好十里红妆。 出入画屏的女子,以一步一回眸的风姿,走进喜庆的花房,花房上是祥云、飞鸟和被樟树簇拥的月光。这是一个值得庆祝和期待已久的时刻,一份百年守望的依恋时光,一首诗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春天,已发出最真挚的邀请,一封喜帖由绵阳出发,像一只红嘴鸥轻轻停在你的手心。 你来了,笑脸盈盈的亲朋,各色服饰的客人,从天南地北来,见证绵阳所有的惊喜和美丽。现在,蝶变的阳光下,仙海展开双翅迎接你,鼓楼发福的钟声迎接你,鲜艳的绣品、坚硬的咂酒和感恩的羌红献给你。现在,就请你用月季的清香,用春潮涌动的雄风,用古绵州容光焕发的微笑,轻轻启开西部硅谷的首日封,你一定会看到一个典雅别致的绵阳,看到一个生机旺盛的绵阳,一个诗意盎然的绵阳。 所有的感动都在这里,绵阳人无与伦比的梦想静静地躺在这里,请你吟诵涪江涛声的壮观和柔情,越王楼的气魄和雄伟,马踏飞燕的英姿,金鸡报晓的歌喉,长满智慧和情商的太阳,子云挥毫的遒劲,宋公抗倭的家国情怀和赤胆忠义,李杜祠的诗意旁白,刘关张兄弟的义结情分,以及两弹元勋、风洞群、跃进路1958翻新红墙的魅力与荣光,你会鼓掌、点赞、称颂。 窦圌山的险峻与挺拔,一代诗仙李白故里豪放的月光,报恩寺深邃的历史,大禹的治水情怀,嫘祖的母仪天下和文昌洞经的高雅、淳厚,翠云廊神奇的皇柏,古蜀道的旖旎风光,郪江古镇的百态人生和白马姑娘的风情万种,白水湖波光粼粼的湖水,龙隐山月和沙老七香居茶语,西科大、四川文旅、绵师院被春风吹拂的朗朗校园,川剧变脸的艺术瑰宝,巧夺天工的皮影戏和吉娜羌寨垒石而居的喜庆祥和,你会鼓掌、点赞、称颂。 东津渡的变迁,湿地公园的崛起,肥胖的街道和门前花开一圈又一圈的池水,夕阳下候鸟快乐的舞蹈和歌唱,喧嚣的街市和谐的社区,把一片片温馨与宁静守望。那些刀砍斧劈的雕塑和长满阳光的绿地,你仿佛走进罗浮山惬意的温泉,王朗雪山彩林和九皇的瑶池洞天;走进涪江六峡激情的漂流,小寨子沟迷人的绮丽;你仿佛走进花城果乡,香草园和爱情谷新婚的花房,还有九州、长虹、和炫彩的三江与科技城日新月异的智慧杰作,你会鼓掌、点赞 、称颂。 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绵阳,请你一页一页翻阅,一字一句欣赏。感恩的心跳在温柔的黄昏里流淌律动。人文荟萃的绵阳,请你浅唱低吟,请你融进绵阳科技城腾飞的脚步,融入这方水土的博大胸怀,把万千回味化作嘴角那最娇美的上扬,眼里那最甜蜜的醉意。 让百年琴声在这个春天高亢,让扬帆的号角一次次写在我们每一个绵阳人的心里。朋友,现在请你轻轻地放下温润的喜帖,放下所有的惊叹与感动。一家人围坐在绵山之南,面朝滔滔河水和春暖花开的三江两岸,斟满诗仙阁和丰谷酒皇,用川普同贺春天的喜悦。让我们高举酒杯,高举太阳和月亮,高举绵阳百年不变的求索和梦想,开启一场更盛大更美好的筵席……   【素口素心】 《阳光下的少年之我的无色世界》里的多彩世界 李愫生 于月仙老师的导演处女作《阳光下的少年之我的无色世界》开年上映,这是新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在这里称呼于月仙“老师”,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优秀演员,她在当演员之前曾从事过五年教育工作,对孩子充满了感情,是一位真正的“老师”。 于月仙曾塑造过很多经典的角色,电视剧《乡村爱情》系列剧中热情、泼辣的“谢大脚”更是让她火遍全国。在《阳光下的少年之我的无色世界》中于月仙饰演的草原母亲塔娜,真实朴素的造型,老戏骨的演技精湛而充满感情,正直、憨厚、勤劳、坚毅,完全颠覆了观众印象中的“谢大脚”形象,让人感动到落泪。让我觉得她就是原原本本的“草原母亲”。 影片以内蒙古大草原的旖旎风光开场,辽阔的草原,一望无际,蓝天白云,绿草茵茵,野花摇曳,牛羊成群,牧歌飞扬。少年阿云嘎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听妹妹讲这个世界的颜色,“黄色,是什么颜色?”他对妹妹的询问,让人心疼与揪心,也传递出阿云嘎“色盲”的现实状况。色盲少年想像草原上的骏马一样奔驰,人们不知道在他们的眼睛里世界是什么颜色,是满目的灰色,还是深深的蓝色?影片充满了对残障儿童的关爱。 因为意外,少年阿云嘎摔坏了弱视妹妹的眼镜,亲手打破了自己的“快乐”,也将妹妹带入了“看不清”的世界。因为家境贫困,心疼母亲塔娜的日夜辛劳,阿云嘎决定独自承担自己的错误。在草原小伙伴的陪同下,他开始了意想不到的“赚钱”之旅。每位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的考验:是作假赚钱?还是守住品德?作为一个少年,应该如何抉择呢?小演员真切的演技,真实再现了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纠结的表现。 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母亲的言传身教是孩子最早的启蒙教育。“草原母亲”于月仙那一句“贫门出孝子,骏马出良驹。我们家就算穷,也要穷的有骨气”铿锵有力,说出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关切和焦急,也说出了草原母亲的高尚气节,让人深刻感受到“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正直、善良、真诚、勤劳这些品质正是草原母亲留给孩子的最宝贵财富! 在母亲塔娜的“当头棒喝”下,少年阿云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阿云嘎是怎么突破困境,解决问题的呢?观看完《阳光下的少年之我的无色世界》,你就能找到自己的答案。当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时,作为母亲,如何善意引导、智慧启发、正确教育,是这部电影留给我们的思考。 著名导演李安说:“一部好的电影,足以改变孩子对世界的看法!”这大概就是“榜样的力量”吧。《阳光下的少年之我的无色世界》是一部真实还原少数民族民俗风貌的儿童电影,也是一部关注草原孩子成长的教育题材电影。在有限的时间里,呈现出更多艺术的张力,人物形象也更加立体饱满,充满治愈人心的力量。 片尾阿云嘎和母亲及妹妹一家人欢声笑语,载歌载舞,嬉戏追逐。阿云嘎对马“朋友”承诺:“等着我,我的好朋友!”带给人温暖和更多希望。 在影片《阳光下的少年之我的无色世界》里,我看到了于月仙老师不仅演技精湛,更有一颗慈悲心。她关注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热爱孩子,常年偕同老公张学松一起参与公益活动。《阳光下的少年之我的无色世界》有一种人生的大气、大爱在里面,它给“无色世界”注入了一个“多彩世界”,这是它的灵魂和内涵所在,堪称为中国优秀儿童电影之一!   【诗文春天】 最美中国路,独库走一遭 谭文春 2019年6月5日,封闭了半年之久的新疆独库公路正式开通,引来了大量按耐不住激动心情的自驾游客,其中就有我一个,兴奋地踏上了独库公路的年度首次穿越之旅。 独库公路被网友称赞为中国最美的公路,是每一位喜欢自驾的朋友都向往走一遭的路,是一条走了一次还想再走很多次的路。数百辆自驾游小型轿车在独库公路迤逦而行,一面是利如刀锋的峭壁,一面是深若幽梦的峡谷,一面领略峰回路转的惊险,一面欣赏目不暇接的美景。沿途历经从荒漠戈壁到雪山草原、从雨雪河湖到丹霞深谷等不同景观,饱览风格迥异的景色,体验四季的奇异切换,感受冰火两重天的刺激。精神上的满足,心灵上的畅快,行为上的喜悦,融汇成生命的欢乐,跟随旋转的车轮,一刻都停不下来。那种只有在独库公路才能品尝到的“一日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和景色,具有莫大神奇魅力! 独库公路全长五百六十一公里,北起石油新城独山子,南至大漠重镇库车县,是连接南北疆的重要通道。穿过天山之门,经过海拔一千六百米的巴音沟检查站,车辆爬坡进山,真正踏上独库之旅。翻越海拔一千二百五十米的守望天山景点,攀上著名的老虎口,驶过悬挂在山间一道银光闪闪的天瀑,前方就看到雪山了,那里就是著名的哈希勒根达坂。 … Read more

博大文化视野(2020年1月10日)

【芬芳文苑】 水流千遭归大海(1) 洪田          2019年底,蒙城的山东同乡会举办了观看《孔子》电影,品味孔子人生和思想的文化活动。在异国他乡举办这样的活动,无疑是很有意义的。2019年10月前后,山东同乡会的负责人曾经联系我是否愿意成为征文比赛的评委,由于我日常有大量的中英文稿件需要审阅,因此只能谢绝美意,但思绪既开,还是忍不住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对我而言,写作是一件很个性化和随意的事情,一旦参与征文比赛,便多了一份严肃的气氛,容易扰乱心绪,因此,对于征文比赛,我总是退避三舍。但对于某些写作者来说,这样的比赛能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点燃他们有些恹恹欲睡的才华,这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此,我希望这次征文比赛能够成功,尤其希望更多的朋友会因此而去观看由胡玫女士导演的《孔子》这部电影,并进一步去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理解灿烂的华夏文明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孔子》这部电影,在场景布置上力求仿古逼真,但在故事情节的安排方面却掺杂了很多剧作者的主观意愿,与历史事实并不一定吻合,这需要观众注意。兹举例说明。 活人殉葬在商朝初年还有迹可循,在周朝时期已经被禁止了。孔子时代有人利用陶俑来陪葬,孔子对此甚为反感,感喟说:“始作俑者,得无后乎?”以此责备为逝者制作陶俑的行为。电影中安排奴隶殉葬的情节,和历史不相符合。 齐、鲁两国国君会盟,孔子主张“有文事,必有武备”,这是有据可查的。然而,孔子亲自指挥作战则有些夸张了。“子罕言怪、力、乱、神”,对于血腥的战争更是深恶痛绝。当初卫国国君咨询孔子军事事务,孔子婉言谢绝回答这类问题,并于第二天离开了卫国。孔子流亡期间,他的学生冉求指挥鲁国军队打败齐国军队,当时的鲁国权臣季康子问冉求他的军事知识学自何人,冉求回答说是学自孔子,季康子于是让冉求去召孔子返回鲁国。冉求多才多艺,为此得到孔子的高度褒扬。冉求的军事知识未必直接来自孔子,他是以这种方式来帮助老师结束流亡生活,返回鲁国而已。电影中孔子亲自指挥战争的情节于史并无直接证据。另外,电影中迫使孔子出走的季桓子亲自迎接孔子回国,也于史不合。允许孔子回国的是季康子,即季桓子的儿子。孔子返回鲁国的时候,季桓子已经去世了。 颜渊英年早亡,其原因史书并无明确记载。按照《论语》中孔子的感慨,以及《史记》中记载颜渊二十九岁就头发全白来看,颜渊生活贫困,长期营养不足,思虑又多,很可能是生病而逝。电影中虚构了颜渊为抢救书籍而体力不支,最终溺水身亡,情节很感人,但并不符合历史。 孔子见卫灵公的宠妃南子,在孔子的一生中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并不值得大书特书。《论语》中记载,南子名声不佳,因此子路对孔子的拜访十分不满,孔子为此发誓自己从来没有干见不得人的事情。孔子客居卫国,南子是卫国的实权人物,她要召见孔子,孔子实在没有不见的理由。这只是一种正常的礼节性往来,没有必要过多地演义。电影中所设计的南子之死,亦是编剧者的“创作”,不合历史,也有些美化南子了。 孔子感人至深的地方,不是他一生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壮举,而在于他心怀天下,坚韧不拔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伟大历经岁月的磨砺会愈发突显出来,在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中很难完全表达出来。然而,《孔子》这部电影毕竟是一部文艺作品,不是历史记录,我们不必苛责。这部电影给观众的感动和震撼,足以让人忘却作品和历史之间的差别。我在观看《孔子》的时候,曾经几度落泪。对比那些与历史大相径庭的宫廷闹剧,《孔子》是一部难得的上乘佳作。(未完待续)(2020年1月)   【鹏翔万里】 货到地头 贺鹏         黑云瞬间压了过来,塞外的天气真是说变就变。 迟军急了,冲着围在车旁的乡亲们大声说,你们不是说好要买的吗,怎么卸车了谁都不买? 老乡们相互瞅了瞅,诡异地笑了。 迟军无奈地蹲下身,伸出手向开车的司机要了一支烟,含在嘴上,用打火机点燃后猛吸了一口,站起来对大伙说,这些芥菜已经嗮了好几天,水分少,不压称,如果现在买,我再便宜一毛钱。 老乡们都摇了摇头,没说话,慢慢散了。 这个村是迟军岳父所在的村子,迟军知道这个村有用芥菜腌制咸菜的习惯。因此,才从外地贩了一车芥菜进村卖的。 迟军见人们散了,抬起头来看了看天气,无奈地对司机说,兄弟,今天只有辛苦你了,我再给你加一百元,你和我俩人将这些芥菜就地掩埋吧。 司机一惊,好好的东西,怎么能掩埋呢? 迟军说,大伙儿不买,我们不埋还能咋办? 司机叹了一口气说,我们的车还没停稳,大伙儿就嚷嚷快一点卸车,可卸下来了,又没人要了。 迟军说,这就叫货到地头死嘛! 迟军和司机就在原地挖了一个大坑,把足足有五吨的芥菜硬是推进去,在上面埋上了土,然后从村里雇了一个老头看护。 正当人们聚在村委会门前津津乐道芥菜的时候,迟军坐着前村的一辆小四轮车来了,扒开掩埋芥菜的土,装车往外拉。 村民们聚过去,说你不是就地掩埋了吗? 迟军笑了笑说,咱们村的人不买,我还不能卖给其他村了?人家一看这芥菜水分少,个头大,都争着抢着要呢,我都涨价了。 村民们笑了,我们才不信呢。 迟军也笑了,不信就不信呗! 于是,迟军一车一车地往外拉,起初,村民们都不在意,眼看着掩埋的芥菜拉出去不少了,突然,张嫂提了一个袋子冲着村民们说,你们就撑吧,撑不住了再买,我不撑了,这么便宜的芥菜,到哪去买? 张嫂又转过身对迟军说,妹夫,我买上200斤。 迟军笑了笑说,嫂子,实在不好意思,我大部分都卖给前村了,价格比这里说好的价格还翻了一番,我不能卖给你了。 张嫂一听就恼了,说你不是说好卖给我们的吗?怎么说变就变了,来以前价格也是说好的啊。张嫂边说边蹲下身就要装芥菜,迟军立即过去拦住。说我卸车以后,你们谁也不买,本打算就地掩埋,可到了前村,人家说已经嗮了好几天的芥菜,水分少,合算,就让我拉过去,价格比这里正好高出一倍。 妹夫,不管咋,你就卖给嫂子200斤吧。 嫂子,实在对不起,做买卖都是为了挣钱,我也是啊,我不能放着高价不卖,低价卖给你吧,你说对不对? 张嫂说,那我就按你在前村的价格买吧。 嫂子,我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就这么一点货,前村都不够卖的,哪能卖给你啊。 村民们见张嫂软磨硬泡,迟军怎么都不肯卖给她,再看看那小四轮还是一车一车地往外拉,大伙就更急了。“呼啦”一下围住了迟军,说你不能再拉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何必较劲呢? 迟军说,不是我较劲,是你们大伙儿不要,我才拉走的啊。 要,要,要,都快嗮干了,怎么能不要呢? 可我原来那个价格不能卖给你们了,前村都给我翻了一番。 村民们一下退后了,聚在一起私语了好大一阵子,才说就按前村的价买了。 迟军“噗呲”一声笑了,说那可不行,只有涨价了我才愿意和前村毁约。 村民们说,你是我们村的女婿,你少赚点,我们再多上几分钱也行。 … Read more

山西行

2019年10月14日至20日, “行走中国:‘华夏古文明 ,转型新山西’ 2019年世界华文媒体高层感知山西”活动圆满举行。来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五大洲的23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刚刚参加完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后,便风尘仆仆奔赴山西,到太原、晋中、长治、晋城等四个地市,走访名胜古迹、拜谒革命圣地、行走太行峡谷、考察企业转型。时间虽短,收获颇丰,意味悠长,回味无穷,同行结缘,友谊长存!10月20日回太原途中总结此行,写下几句,表达感想,感恩山西!   文 / 明居 图 / 中新社山西分社   告别燕赵大地, 龙城太原明亮斑斓的街灯张开了双臂, 我与汾河开始了初次邂逅。 山西会馆的面食, 把我这个爱吃面的人俘虏; 甘醇爽口的汾酒, 把我这个来自杜康家乡的人陶醉; 正宗的山西老陈醋, 让所有的美食增加了一款山西味道。 代表团抵达太原,受到当地侨务部门的热烈欢迎 山西会馆,还没吃上美食,浓郁的晋文化便扑面而来   徜徉晋祠, 寻觅历史的奥秘, 看周柏唐槐, 问晋王唐宗, 为什么有晋阳之胜?! 代表团在晋祠参观   丈量平遥古城, 与古建筑相拥, 与票号伙计凝视, 与镖行镖师并立, 穿越一诺千金的故事, 体会古人的仁义诚勇。 平遥古城留下身影 秋雨濛濛中漫步平遥古城 在中国早期的金融街上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缅怀革命英烈, 感受红色文化。 朱老总借钱葬母的故事, 左权将军英勇牺牲的悲壮, 让我的双眼一次次地模糊, 终于理解了, 国旗的颜色为什么那么鲜红!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了解八路军英勇抗战历史 追忆过去,缅怀英烈     行走壶关太行山大峡谷, … Read more

男子汉

吕孟申 如果把爱拿走 我们的地球就将变成一座坟墓 这世界还有什么值得留恋 天地悠悠 人生一瞬间 而要走完这一瞬的人生 道路又是那么漫长 多少喜怒哀乐离合悲欢 组成了这纷杂繁芜的世界 只有时间之河在不紧不慢地流淌 星月永远以同一的表情注视着人寰 岁月无声 悄悄改变人们的形态容颜 但岁月赋予人们象征生命力的绿 却可在内心永驻生如夏花绚烂 人生的旅途有坎坷有风雨 人生有欢愉有鲜花美酒的盛宴 人生有悲哀有委屈有爱的背叛 生命的意义在于 只要活着就应该做一些有益的事 从中领悟到生命的价值 生活里不能只有金钱没有情感 撑上爱的帆 划着满溢爱的船 沐浴着爱的阳光 在情海中我们已缓缓起航顶着苍茫云烟 为了那个蓝色的梦 为了更多更美更甜的梦 我们将互相搀扶着风雨同舟 无悔无怨走向未知的明天 我们深知—- 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 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墓场的荒滩 人生无法摆脱痛苦 忧伤犹如明月之夜 仰天观看的那一轮月亮纤尘不染 无论你走到哪里 它都尾随着你到哪里半点不拉下 在过去中寻找曾经失落的心绪万千 曾经张扬的热情 曾经不屈的呐喊 怀恋可悔恨些的事惋惜些的人 经过了便注定拥有 走过的路遇到的人那都是生命的缘 人啊人营营一生 各自走着不相同的人生旅程长路漫漫 世间难免聚散去留 抚摸受伤的心灵不要忧愁无须哀叹 背负人生的荣辱各走一方 向着明天的辉煌苦苦追求攀援 各走一方苦苦追求走到路的一头还会聚首 昨日的怨昨日的恨都已随风飘落 留下昨日的情温暖到永远 春去春回花落花开 … Read more

苹果原罪

苏凤 院子依旧绿 我如鸟 穿梭回熟透的树 亚当不在 蛇早已忏悔 果子已红 别错怪蛇 犯罪看岁月 夏娃的时限已逝 我,人性的化身 所以一直犯罪  

纪念L君

陆蔚青 一阵风从大洋彼岸吹来 传来你离去的消息 一个人的离去。你带走 一片阳光。在夏日里 这阵风寒冷入骨 我们前面的城墙正在坍塌 在我们这群里,你是第一个 穿过生死线的人 我将这行诗纪念你 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玻璃窗外的雨滴,怎么抹 也抹不去  

风中玫瑰 (外一首)

索菲 今年,是玫瑰的大年 每株从几十朵到两三百朵不等 我的小玫瑰园,第一次也将最后一次 上千朵玫瑰同时绽放。作为园丁 对花形色泽了如指掌 对它们的香味也亲如老友 带刺的部分最让我怜惜和敬畏 安静的午后,与玫瑰独坐 六月的风吹着我,也吹着 每一朵玫瑰。它们旁若无人地 起舞,绚烂得肆无忌惮 我却始终是,最羞怯的那朵 不知如何开口,只默默噙满泪水 任由风吹散,或替我说出 爱上玫瑰 爱上玫瑰,就意味着同时爱上 稍纵即逝的美,爱上刺 爱上痛,爱上不可触摸 爱上凋谢 爱上月季、蔷薇 还爱上蜜蜂  

悼念我的父亲

九如 父亲走了,在这个暖暖的夏日。 想着再也听不到他早起出门锻炼的足音,想着再也看不到他在后院晾晒衣服的身影,看着桌上空空摊开的书静候主人的场景,回到家再也听不到“开饭了”的声音,想着他眼里恋恋的柔光,想着父亲永远的躺下再也起不来的事实,想着从此阴阳两界再也不能相见的残酷,心腹一阵阵的寒气涌起,好冷好痛。可又那么的不甘,心口似乎有一股宣泄不出的气流要把紧闭的喉咙冲破,想大声地问天与地 “为什么这么早让他离去?!”“为什么啊!”如果没有这个食道癌魔,父亲的身体状况是应该颐养天年长命百岁的;他是能够看到四室同堂的。他曾对孩子们说过:“好好长啊,我等着看你们结婚生子呢。”父亲,多么希望你能够再次回来啊! 父亲于2019年6月23日下午1:30驾鹤西去,享年83岁。他出生于 “卢沟桥事件”爆发的37年4月20日在东北佳木斯市西林西大街。奶奶朱张氏在他6岁的时候因病离世,后来出生的小妹妹也夭折了。6岁的孩子还是应在慈母的呵护关心下的,而他却不得不承受没有母亲的孤独凄冷,爷俩相依为命。后来把关里已经60多岁的奶奶接到东北。 一次爷爷朱以雍在施工里受伤而后染上肺炎,不能干活还要治病,当时十岁左右的父亲不得不从第二小学辍学,提前告别童年,这一定是一个心酸充满痛苦的过程,因为你没有选择只能接受。(里面充满了对不公命运的抗争。)他提着烟盒辗转在各个大车店里叫买;与奶奶王氏摆小摊卖些东西挣点钱,为他身体虚弱的父亲买药;他替父亲挨家挨户去要工程欠款。1950年在他13岁的时候,爷爷爷走了,留下他与奶奶艰难度日。后转到黑龙江庆安县的好心屯的大爷那里,帮人家放牲口挣口吃的。他曾笑着说起放高丽牛的经历:骑在高大的高丽牛上爬坡,被从牛背上摔下来;有时被牛踩到脚背。命运安排这样的一个童年,不幸却亦锻炼了他,让他很快长大。所以他对童年的记忆很深刻。 1951秋季从好心屯转回到内地老家天津武清东蒲洼索张庄。又重新上学。1953年入武清城关初级中学。中学毕业后因考虑家里的经济状况,决定还是早早挣钱,1959毕业后年他开始了教书匠的生涯。在宁河的十几年里,他辗转在不同的地方教书, 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 服从组织的安排。 曾在七里海的大海北村教完小;在宁河镇教社职干部;在“宝塔学校”的宁小教书;当过文化教员;在县广播站 “采编播”一起抓;在宁河文教组呆过;在大艇中学教过课。期间也经历了各种运动。他与母亲崔志贤的相识是校长介绍的。那时父亲是宁小团支部书记,母亲乡音号召返乡任前米厂村的团支书。两位都有抱负追求的年轻人很容易有“惺惺相惜”的共鸣,后来在一起开会慢慢了解,最终走到了一起。 1968年左右父亲回武清老家,相继在崔黄口 大良中学教书, 后来调到离家很近的“五七中学”教书,他们那届的高考升学率与杨村一中(全县的重点中学)不相上下,他们学校只是刚成立不久的乡中,师资是及其贫乏的。拿父亲来讲,他教语文,也教史地,还任班主任。 父亲不论做什么,都努力尽心做到极好。后来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作过乡中校长 中心校校长,期间创办校办工厂为老师谋福利,组织老师们去北京北戴河蓟县等地旅游, 置办校服。 他打过他的学生,也是恨铁不成钢(他说起来也有些后悔,怪自己那是脾气太盛)。他也为他的学生争权益, 记得他的一位好学生因为家庭关系,乡里不给开证明,就上不了大学。是父亲跑前跑后把事情办妥,他对办事的人说:孩子有什么错,他是好学生。 从1959年9月参加工作,到1997年9月退休,在教育战线工作了37年,得过无数的荣誉与奖励。培育了无数的学生,在我们那里人们都叫他“校长”。正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写得一手好字,不论是钢笔字 小楷还是毛笔字都棒棒的。记得那时每到春节的时候,村里人拿着红纸到家里向父亲讨春联,父亲都欣然应许。年轻时是天津日报的通信员。他会弹琴拉二胡,他爱唱歌,还参加了华商会的老年合唱团。你可能想象不出个头不高的他能打得一手好篮球。 父亲,是教书匠也学会了种地,真正体会了“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的不易。 分田到户的第一年的麦收, 8亩地的麦子需要收割, 当时就是靠人一镰刀一镰刀地割, 麦收就是”抢收“,如果抢收不及时, 到手的收成也会毁在地里。 不曾流泪的父母, 他们急哭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 依然清晰地记得父亲在茫茫麦海里佝偻着身躯,一步步往前割麦的身影,他那被太阳晒脱皮的后背 ;母亲坐在地上割麦一点点往前挪动的艰难,还有那被风吹起的白发。 父亲是个好厨子。小时候家里请客,都是他掌勺。到了这里,也是每天变着花样的给我们做饭,不论是中餐还是西餐。每天晚上回到家里,都是那么的温暖 那么的觉得有人关心爱护着你,可自此之后没了你的餐桌是多么的清冷。 父亲啊! 父亲是个热爱生命的人。 童年的不幸 各种运动的冲击 以及生活中的种种不易,他都坚守着:活着就好。 运动中为了不被揪头发, 他提前剃了头; 为了能应付挨斗,他练习鞠躬等。 也曾借酒浇愁,也曾一度彷徨,也曾黯然神伤 ,但他坚信:一切的不幸都会过去。 从父亲知道他得了这个病后, 他一直积极配合治疗,检查化验放疗 吃药等。期间他人消瘦了很多,穿的衣服都空荡荡的。 最后住院,他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他的时间不多了,躺在病床上看着外面雨后新长出的树叶,闭着眼一行清泪慢慢地流下。他是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的。住院的这一个多月里, 他曾在黑暗里与死神交谈过,在得知一切都无法改变后, 他曾想一了了之, 停止维系生命的输液。那一段时间对我来讲也是及其压抑极度黑暗的日子 。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