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大地震 加拿大何去何从?

Des dirigeants applaudissent et montre des accords signés.

2018年,特朗普与特鲁多签署新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时任加拿大联邦财政部长方慧兰(后排右1)主导了这次谈判 / 网络资料图

七天记者 颜宏

12月16日,原本是联邦政府预定的发布已经延迟到冬天的秋季经济更新预算案的日子,本应该宣布经济更新的副总理、财政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却突然扔下一颗重磅炸弹,给了民调低迷、成员纷纷跳船的自由党重重一击,引发朝野震动,国际国内舆论哗然。

地震过程

16日上午9点多,还有不到一个小时就到媒体记者可以提前6小时阅读这份下半年最重磅财政报告的时刻,本应该在几个小时后处于聚光灯下的方慧兰却在社交媒体X上发布了一份英法文辞职信,把自己和总理特鲁多之间的矛盾以一种前所未有、引发地震的方式表达出来。

根据方慧兰在辞职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后来来自不同媒体的报道证实:上周五,特鲁多和方慧兰通过Zoom会谈,特鲁多希望方慧兰下周一(12月16日)在发布完经济报告更新后,离开财政部长的职务,让位给前央行行长卡尼(Mark Carney),并希望她能全权负责一个协调美加关系的部门,以应对特朗普上台后的美加形势。在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或丑闻的情况下,仅仅为了给另外一个人让位,就让方慧兰从一个握有财政大权的实权部长降格到没有财权、只负责沟通协调处于从属地位的内阁成员,无疑让方慧兰难以接受。

两人之间的会谈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尽管不知道二人之间的谈话具体是如何进行,但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场谈话对一直是特鲁多的坚定支持者、并多次出色完成“救火任务”,解救特鲁多和自由党于水火之中的方慧兰来说无疑是一种背刺,让她感觉受到侮辱和背叛。最终经过一个周末的考虑后,方慧兰选择了一种史无前例、令人震惊的反击方式:在经济更新报告发布会之前的几个小时通过公开声明宣布不接受特鲁多的建议,而是辞去部长职务,摔门而去。

方慧兰在声明中写道:“能为政府服务,为加拿大和加拿大人工作,是我一生的荣幸。我们一起取得了很多成就。周五,您告诉我,您不再希望我担任财政部长,并向我提供了内阁中的另一个职位。经过深思熟虑,我得出结论,唯一诚实可行的途径就是辞去内阁职务。”

她在公开辞职信中还写道: “为了有效性,部长必须代表总理发言,并得到他的充分信任。”“在做出决定时,您明确表示,我不再享有这种信任,也不再拥有随之而来的权威。”“在过去的几周里,您和我在加拿大最好的前进道路上意见不一。”“我们的国家今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即将上任的政府正在推行一种激进的民族主义经济政策,包括25%的关税威胁。”“我们需要极其认真地对待这一威胁。这意味着今天保持财政火力,以便我们在未来的关税战争中可能需要的财政储备。这意味着避免代价高昂的政治花招,这些花招是我们负担不起的,也会让加拿大人怀疑我们是否认识到了当前的严重性。”“这意味着我们要坚决抵制‘美国优先’的经济民族主义,争取资本和投资以及它们带来的就业机会。这意味着我们要真诚谦逊地与我们伟大而多元化的国家各省和地区的省长合作,打造一支真正的加拿大团队。”

从方慧兰的信中可以看到,她在近一段时间和特鲁多在如何应对特朗普关税威胁、经济政策等关键议题上意见不一致。有媒体报道称特朗普的卷土重来以及关税威胁,似乎是导致他们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在方慧兰看来,加拿大应该严肃对待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因为它是一定会实施的。应对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出强硬的反击,才能让特朗普也感到疼,才有可能让特朗普取消损人不利己的关税政策。加拿大若想做出反击,就必须准备好反击的武器和工具箱,比如不能在财政赤字高昂的背景下过度花费,以便政府有足够的灵活性来应对可能到来的严峻挑战。所以方慧兰并不同意之前特鲁多力主推行的具有竞选意味的GST免税计划和给劳动者发放250元补贴的主张。联邦政府估计,在两个月免税期间花费2000元的消费者可节省100至300元,而此次免税政策预计将耗费或者让政府少收入约63亿元,如果再给1800万符合资格的劳动者没人250元退税,还要再耗费至少40亿元,这些巨额支出只能给深受生活成本大升的民众一点补助,拉抬一下特鲁多以及自由党的民意支持率,既不会刺激经济增长,也不会产生投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方慧兰会在信中将其称为一种“昂贵的政治噱头”,认定这会将大大削弱加拿大抵御特朗普加征关税的财政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她还拥有特鲁多对她的信任,并在任职财政部长时,可能心里也有不满,但她还是不仅同意推出这个政策,还大力地帮特鲁多站台,称这些措施将帮到受通货膨胀所累的加拿大人。如今在特鲁多想换财政部长时,她则立刻全盘否定之前的做法,与特鲁多进行切割,不得不让人佩服政客们为了自身利益的精细算计。

亲密战友

方慧兰的外祖父母均在乌克兰出生,之后移民加拿大,方慧兰是这个乌克兰移民家庭的第三代。她的母亲是名律师兼女权斗士,曾于1988年参加过国会议员选举,在苏联解体后协助起草过首部乌克兰宪法。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方慧兰可以说流利的英语、法语、俄罗斯语和乌克兰语。从哈佛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毕业后,作为交换生到过乌克兰的方慧兰在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展开了自己的记者生涯。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为《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驻乌克兰的记者做采访翻译,1994 年到 1998 年她在莫斯科担任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俄罗斯分社社长,曾面对面访问过普京。之后她又担任过《金融时报》美国分社主管、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副主编、路透社(Thomson Reuters)消费者新闻的常务经理和消费新闻编辑。曾撰写《世纪大拍卖:俄罗斯转轨的内幕故事》(Sale of the Century),讲述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转投资本主义的经过,2013年出版的畅销书《巨富:全球超级新贵的崛起及其他人的没落》(Plutocrats: The Rise of the New Global Super-Rich and the Fall of Everyone Else)还获得过Lionel Gelber Prize奖。

2013年,特鲁多当选自由党党领后,不时在公开演讲和媒体访问时引用方慧兰著作的内容。台下,两人也会讨论一些政策议题,于是在特鲁多的鼓动下,方慧兰决定投身政界,在当年11月进行的多伦多University-Rosedale选区的补选中成功当选,顺利进入国会,之后连选连任至今。

2015年特鲁多领导的自由党获得大选组阁时,方慧兰先是在2015-2017年间担任国际贸易部长,代表加拿大完成了包括《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谈判与签署,展现出卓越的谈判能力。接着在2017-2019年担任外交部长,应对特朗普第一个任期给加拿大带来的冲击。她在美加贸易谈判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是在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期间,展现了强硬而灵活的外交手腕,最终促成了新协议《加美墨协定》(CUSMA)。在2020年前财政部长Bill Morneau因为WE Charity丑闻和财政政策上与特鲁多出现分歧而辞职后,方慧兰临危受命,改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位女性财政部长。方慧兰以高效、务实、冷静的谈判风格著称,尤其在复杂的国际贸易谈判中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她被公认为是特鲁多的忠实助手和得力干将,被称为“救火队长”,比如在2019年内忧外患情况下特鲁多以少数政府当选的时刻,方慧兰承担起副总理以及政府间事务部长的职务,以协调国内的东、西部矛盾和国际的加中、加美等紧张关系,这是加拿大政府自2003年以来第一次设立副总理的职位,她也成为加拿大200多年历史上的第10位副总理。

世事轮回

惺惺相惜而又关系如此密切的二人为什么会闹这么一出?有多位政治评论人士认为这次的危机是特鲁多和方慧兰两个人都想玩同一个游戏的结果:那就是相互甩锅。

特鲁多在2019年进行的选举中获得少数政府执政后,一直心有不甘,在2021年试图依靠疫情期间积攒起来的人气不顾民众和反对党的反对而执意提前两年发动大选,在耗时36天、耗资6亿多加元后,特鲁多和他的自由党赢得了几乎和2019年大选一样的结果,继续维持随时可能被推翻的少数政府执政窘境,之后不得不靠着与新民主党结盟,满足新民主党的各项福利要求苟延残喘至今。特别是自保守党选出更有人气的党领Pierre Poilievre以来,自由党的民意支持更是持续低迷。尽管特鲁多多次试图通过内阁改组,展示出自由党政府的崭新面貌,重新凝聚起人气,但效果不佳,极希望有一个外来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来扭转乾坤,曾任加拿大央行行长、英格兰央行行长,毕业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马克卡尼就是这样一根被特鲁多及其团队寄予厚望的“救命稻草”。

早在方慧兰接替Bill Morneau之前,就有传闻称被特鲁多高调任命为“非正式顾问”,咨询他如何摆脱因疫情导致经济衰退的卡尼会是下一任财政部长的热门人选,但因他的非国会议员身份和他本人没有首肯而没有下文。这次据说特鲁多在跟方慧兰谈话之前已经跟卡尼严肃地谈过,下决心打破常规任命非议员的卡尼为财政部长,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内阁重组将于12月17日或18日宣布。卡尼也承诺会仔细考虑这一提议,将在下周一,也就是12月16日给出明确答复。特鲁多原来的算盘是方慧兰如期完成经济更新报告,然后内阁重组,宣布卡尼担任新财长,方慧兰任其他政府部长,这样就可以把加拿大人对财政赤字、经济状况不佳等的不满推到她的身上,并显示自己已经大义灭亲,进行了处理。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剧本没有按照自己设想的走,方慧兰不肯背锅,而是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并把和自己和特鲁多的分歧晒到了台面上。

当初方慧兰欢天喜地地接了Bill Morneau的班,几年后却发现陷入与他一样的境地,并得到了几乎同样的冷酷对待。当年Bill Morneau辞职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财政部长和特鲁多在如何发展疫情后的加拿大经济方面出现了无法弥合的分歧:特鲁多是激进派,不怕举债,一方面给选民发钱、给福利以获得选票,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巨额投资拉动经济,并实现向绿色经济转型;看管钱袋子的财政部则是保守派,希望通过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以保证经济不崩溃来等待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他指责总理只关注如何发钱来取悦选民,没有真的为加拿大的经济前景考虑,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因一个慈善机构的丑闻而替特鲁多背锅下台。

方慧兰接任之初在财政支出方面基本上与特鲁多的态度一致,更倾向于只要经济发展的好,债务大增并不是问题。他们一直强调加拿大的债务情况在G7国家中算是好的,国家有能力负担,同时当时的利率非常低,借贷的成本也比较小,在疫情扩散之际,正是大力投资以拉动经济增长、抢先复苏的好时候。理论上,只要经济增长的速度足够快,债务在经济中的比重就会不断下降,最终降低到对经济发展而言无关紧要的比重,这也是二战后加拿大摆脱巨额战争债务的成功方式。但他们都忘了,那时加拿大的成功经验有个全球性的战后经济大爆发的时代背景,保证了加拿大的经济增长,而如今全球经济都在新冠病毒疫情后续效应以及日益严重的地缘矛盾中挣扎不前,低迷不振,哪里来的加拿大经济快速增长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维持政权而满足新民主党提出的各项社会福利让自由党债台高筑,方慧兰从刚开始的“大撒币”逐渐转向在紧缩财政和扩大支出两种倾向中找平衡点,既要保证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控制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规模,但底色上还是延续自由党大笔花钱的“自助餐式预算”风格。众所周知,自助餐的特点就是菜肴品种繁多,花色齐全,可满足不同口味人士的需求,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成本高昂,还造成不少浪费。

今年4月份方慧兰发布的最后一次财政预算中,依然在经济不景气,收入下降的情况下继续支持各种已经存在以及新设立的福利项目,包括曾作为新民主党政纲主要内容的全民药物保险、牙医保险、学校的早午餐项目、平价幼儿园项目、学生援助和补助计划等等,不仅可以取悦部分受生活成本上涨影响的人口,还可以得到新民主党的支持保证预算案得以通过,政府不倒台。

这些福利项目大部分与民生相关,都是能在短期内拉好感的政策和项目,却对加拿大经济的疼点,如生产效率低下、生产研发投资不足、科技创新领域投入不足等可创造财富、短期内看不到效果、长期影响巨大的方面漠视不理,充分体现了选举政治的短视。

自由党的这一执政风格使得自由党执政9年来,从来没有一年达到其预算平衡的目标,一直在借钱花,导致加拿大的财政赤字持续增加,再加上为压制通货膨胀采取的加息政策,让加拿大人的债务压力日益沉重。方慧兰也知道这样不可持续,立下了在2023-2024财年把财政赤字控制在401亿元,在2026年之后把债务控制在占整体经济的1%的flag,但人算不如天算,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改变了一切。

无法调和

为了讨好日益对特鲁多和自由党不满的选民,应对随时可能发动的联邦大选,特鲁多和方慧兰联合在今年11月21日宣布将推出一项为期两个月的全国性临时免税政策,涉及生活必需品、儿童用品及常见圣诞礼物等。还计划在明年报税季,也是一年一度的财政预算发布季向工薪阶层一次性发放250元补贴。现在看来,方慧兰虽然觉得这笔支出意义不大,但觉得可以帮到加拿大人,应该也是同意的。但在这项政策宣布几天后的11月25日,美国候任总统特朗在自创的社交媒体“真相社交”(Truth Social)发文称“为打击非法移民、犯罪和毒品”,他将在明年1月20日,也就是上任首日立即签署一系列行政命令,其中一项就是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

特朗普此话一出,加拿大如临大敌,举国惊慌。特鲁多当天就给特朗普打电话,并在几天后突访海湖庄园与特朗普面谈,成为七国集团(G7)中第一位飞到弗罗里达拜码头的领导人。面对来自特朗普的威胁,特鲁多和方慧兰之间开始出现严重分歧。方慧兰主张强硬对待,正如她一贯的作风,对来自外部的威胁要进行先发制人的反击。她不止一次表示加拿大多省省长强烈支持加方“强势回应”美国无正当理由的关税措施,包括通过限制关键矿产和金属产品出口等措施进行反制。

其实在过去几年里,无论是加拿大推出的各种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援助乌克兰的政策,还是针对中国经济的各种围追堵截措施都离不开她的推动。她甚至在一次视频采访中表示“面对中国多方输出的贸易压力,美、加完全处于劣势,中国只有回到清朝,美、加才有喘息之机”。尽管她坚定地认为加、美两国经济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加拿大一直为美国马首是瞻,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和唇齿相依的邻居,可她却不理解,自私的美国人根本不会理睬别人的感受,盟友也不行。而且特朗普本人已经在上次进行的美加墨贸易谈判中领教了她的厉害,乐得她走人,甚至有阴谋论指出这次特鲁多如此愚蠢地行事,其实是“奉特朗普的命令让方慧兰走人”。而在方慧兰辞职后,特朗普不仅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称方慧兰的行为“完全有害”,无助于美加达成“对加拿大公民有利的交易”,并说“我们不会想念她”。还继续嘲讽特鲁多是“加拿大州长”,还特别指明是特鲁多主动解雇的方慧兰,而不是方慧兰主动离职。

特鲁多在面对特朗普的威胁时更希望满足特朗普的要求,息事宁人,不想也不愿对抗。作为政客,特鲁多最大的本事不是领导国家和政党走向未来,而是自己的生存。他在多次政治危机中奇迹般地生存下来,从来不靠强硬回击挑战。当他的政治生命与特朗普的态度休戚相关时,主张强硬回击的方慧兰就显得不识时务了。其实在特鲁多决定不带方慧兰一起前往海湖庄园拜码头时,这对亲密战友的矛盾已经浮出水面,不可调和了。

别无选择

由于加拿大和美国制造业高度同质、高度可替代,特朗普提出的25%的关税足以抹杀加元的币值优势,扶持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回归。因此无论加拿大如何拼尽全力试图说服特朗普改变主意都不太可能,而且加拿大的伏低做小,以及由此产生的混乱更是让特朗普得意自己的手笔。以至于在12月18日再次发帖称“许多加拿大人希望加拿大成为第 51 个州。这样他们可以节省大量税收和军事保护。我认为这是个好主意。第 51 个州!!!”

在刚刚公布的秋季经济更新中,联邦政府承诺将在六年内花费13亿加元来改善加美之间边境安全。该计划基于五大支柱——引入新的执法工具、加强行动协调、增加信息共享、收紧移民和庇护系统以及侦查和摧毁芬太尼贸易。这笔钱将用于购买警犬、无人机、直升机、移动监视塔,以及部署数百名新的边境人员,但这能让特朗普满意吗?

答案恐怕是NO。

报告中还将对华强硬姿态当筹码向特朗普示好。计划最快从明年元旦开始,对大量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当中包括太阳能产品和关键矿物,后续将会扩展到半导体、永久性磁铁和天然石墨等。实际上,为了显示和美国的步调一致,加拿大已经追随美国的脚步从今年10月1日其对所有中国进口电动车征收100%关税,对钢铁与铝制产品征收25%关税。这项措施不仅引发中国的批评和由此展开的反制措施,也引发网友的群潮。

在全球知名社区reddit上,有加拿大网友评论道:“非常令人失望,因为此举是为了保护尚未生产任何需要保护产品的加拿大汽车行业。”还有人幽默的地说:“我们的政客可以说比美国政客更糟糕。至少美国政客欺骗和撒谎是为了把钱塞进美国人的口袋。我们的政客欺骗和撒谎是为了把钱塞进……美国人的口袋。”

方慧兰离职后,陷入领导生涯中最严重危机的特鲁多取消了年底前所有预定的媒体采访,直到2天后的自由党年终聚会上才首度开口,满面笑容地极力试图淡化这次危机,称最近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就“和大多数家庭一样,节日期间我们有时会发生争吵,而像大多数家庭一样,我们总能找到解决办法。”他这种头埋在沙子里式的回应引发了更强烈的批评,因为大家都知道方慧兰的辞职“是灾难性的”,既让加拿大在面临关税威胁之际陷入经济议程混乱,也让那些推动特鲁多辞职的自由党议员看到希望,更给反对党一直推动的提前大选提供了口实,要求特鲁多离职的民意呼声更盛,并不是轻描淡写、谈笑风生那样简单。

《环球邮报》发表的一篇题为“加拿大需要领导力,而不是廉价的薯片”的社论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文章指出,加拿大人对这届政府无法将国家利益置于自由党利益之上的表现,已经见怪不怪了,并列数自由党的罪状。

住房短缺演变为危机;在世界愈发危险的情况下,军队被忽视;移民系统被推至崩溃边缘;生产力下降威胁着我们的长期繁荣;联邦公务员队伍臃肿而低效;当然,还有多年来对联邦财政的管理不善。每一次,特鲁多的内阁部长们,包括方慧兰在内,都未能提供加拿大人应得的审慎治理,忽视了所有警告。

现在,加拿大正面临与美国爆发贸易战的前景,特鲁多政府却专注于购买人心,正如方慧兰所言,用“代价高昂的政治噱头”取悦选民,而不是阻止即将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出的关税威胁。自由党政府不仅浪费了金钱,更糟糕的是,它浪费了时间。早在特朗普关税问题出现之前,窗口期已消耗殆尽。住房短缺如今困扰着主要城市,解决问题可能需要数年时间。移民系统的压力持续增加,政府却只考虑采取不彻底的措施。重建加拿大国防能力至今仍然停留在“计划制定计划”上,预计要到2032年才能出台。精简公务员队伍并恢复联邦预算平衡也需要N年时间。

文章最后指出,试想,如果自由党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愿意搁置狭隘的党派利益,今天的加拿大会是什么样子?这将是一个更加安全的国家,拥有能够履行国防承诺的武装力量;一个更加繁荣的国家,是投资的理想目的地;一个更加自信的国家,能够应对世界的不稳定。

2024年充满了诡异,发生了很多前所未见、影响深远的大事,加拿大政坛的这场年末大戏还远未结束,临近年关,特鲁多的关不好过,加拿大也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前景,让我们拭目以待。

加拿大,且行且珍惜!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