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记者 颜宏
又是一年岁末年尾,七天编辑部按惯例评选出十大新闻,和读者一起回顾动荡的2024年。
这一年,从头到尾,国际上国家间冲突不断,不少国家内部动荡加剧,全球气候灾害频发……混乱而动荡。从历史的角度,我们不知道这一年是好是坏,但我们确切地知道,这一年终于要过去了。
本文剔除了那些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全球性大事件,只选取了和魁北克关系较为密切的十大事件,大体上按发生的先后排序。
- 魁省修改40年未变民法
2024年3月,魁省司法厅长 Simon Jolin-Barrette 向省国民议会提交了旨在为非婚同居有子女家庭设立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第56号法案(Projet de loi 56),作为1980年以来不曾修订过的魁省《民法典》(Code civil du Québec )修订的一部分,在今年6月被全票通过,正式生效。
在加拿大其他地区,夫妻关系中非婚同居的比例只有20%左右,但在魁北克这一比例却超过40%,超过60%的孩子都是在非婚姻关系中出生的。作为加拿大境内唯一一个源自欧陆法系制定的魁北克《民法典》上却规定非婚同居的伴侣双方对另一方无法律义务,也就是不承认事实婚姻。如果有一天分手,那么双方都不能向另一方索要抚养费或生活费,也无权分割在共同生活期间累积的共有财产,不论同居关系是维持了6个月还是60年,有几个孩子还是没孩子。这种明显不公平的状况引发了无数同居关系中弱势一方的不满,特别是在加拿大其他地区,法律规定的非婚同居关系的权益保障与有婚姻关系相差无几的整体社会共识下。
新的56号法案第一次提出设立“父母联盟”(union parentale)这一新型伴侣关系。一旦非婚同居的两人有了孩子或领养孩子后自动进入“父母联盟”关系,非婚伴侣居住的主要房屋、使用的汽车以及家具等都成为共有的家庭财产,如果有一天分手的话,家庭财产由伴侣双方共同分享,而不论谁拥有正式的所有权。但不能对另一方的养老金、养老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提出要求,也不能要求生活费。
这项法案虽然对非婚同居伴侣有共同抚养子女情况下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避免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发生,算是一个进步。但与加拿大其他使用普通法体系的地区来说远远不够。因此这一进步有限的法案一方面得到争取非婚同居权利的团体和个人的欢迎,另一方面也被批评远远不够。
3月26日,司法厅长 Simon Jolin-Barrette(中)在家庭事务厅长Suzanne Roy(右)陪同下宣布56号法案
- 罕见日全食
2024年4月8日,北美大陆经历了一场罕见的日全食,更难得的是此次日全食带横跨墨西哥、美国、加拿大境内的大片陆地区域,形成一条宽200公里左右的日全食带,而且大部分地区天气晴好,仅在魁省就有610万人观看了最长达到3分28秒的日全食过程。
蒙特利尔Jean-Drapeau公园的日食观测点是全省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当天接待了大约10万人。出现在现场的还有联邦创新、科学和工业部长商鹏飞 (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 、曾经登上太空的宇航员David Saint-Jacques、宇航员Laurie Rousseau-Nepton 、蒙特利尔市长Valérie Plante等知名人士。活动主办方准备了15万副观测眼镜,免费分发,还在现场设立了大屏幕,邀请了天文科普主持人,提供了天文知识展板,甚至请了知名的DJ Champion、Diane Dufresne以及大蒙特利尔交响乐团(Orchestre Métropolitain)来活跃气氛,艺术家们以逐渐变暗的天空和逐渐变得冷清的天气为背景,献上了赞美世界的《美的赞歌》(Hymne à la beauté),仿佛过节一样。日全食发生的一瞬间,全场欢呼声、惊叫声、尖叫声、掌声炸起。广播里传出现场天文主持人提醒民众摘去观测眼镜,裸眼观看这一壮观而又令人震惊的景色。在太阳被遮住的几秒钟时间里,地表温度下降了十几度,由于温差的变化,风也起来了,让人们感到阵阵凉意;光能感应的路灯亮了起来,天际线上出现了太阳落山的晚霞,一切仿佛夜晚来临;大约1分15秒之后,一弧像钻石似的光芒突然从被遮住的太阳下方出现,一瞬间光芒万丈,在日全食时可以看到的晚霞、日珥、日冕等现象迅即隐没在阳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亲身经历了太阳光明逐渐减弱、黑暗降临、寒意升起的人们被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撼,有人甚至激动地流出眼泪。现场人们的欢呼声和掌声随后被沉思所取代,不少人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
这次壮观的“天文大片”不仅给亲身观测者带来震撼,成为终身难忘的瞬间,也为科学家提供了一场难得的科学盛宴,为科学家们提供了对日冕、地球电离层、日全食对动物和人类行为的影响等进行研究的难得机会。
太阳即将被完全遮蔽的蒙特利尔
- 席卷北美的挺巴学潮
自2023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由于对以色列和哈马斯两派所持的观点和立场不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支持以色列和支持巴勒斯坦的两大阵营。随着加沙地带人道悲剧不断上演,大量无辜的妇女和儿童被杀害,连联合国工作人员和新闻记者都不能幸免的场景通过社交媒体传遍全世界后,不仅阿拉伯国家不断发生此起彼伏的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战争罪行”,呼吁停火,支持巴勒斯坦的“挺巴”示威集会和游行,西方的主要国际大城市也不断爆发类似的游行示威活动,包括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西班牙巴塞罗那、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在“挺巴”游行发生的同时,支持以色列继续战斗的“挺以”示威也在举行,甚至两大阵营的示威者针锋相对,暴力冲突时有发生。这种社会的紧张气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早已不是象牙塔的学校,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抗议示威活动不仅导致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等顶尖学校的校长辞职,还引发了在4月17日始于哥伦比亚大学,继而遍布北美、欧洲乃至澳大利亚多所大学通过扎帐篷、占领校园的“挺巴”抗议学潮。4月27日下午,数十顶帐篷开始在加拿大最古老的大学——麦吉尔大学校园里搭建,由麦吉尔大学和康考迪亚大学学生发起的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营地也正式登场,还有来自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UQAM)和拉瓦尔大学的学生参与,随后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UQAM)、Sherbrook大学等地也短暂地出现了抗议的帐篷。相比于美国校园内警方逮捕上千人的暴力清场,发生在加拿大校园内的抗议活动以及由此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尽管受到普遍的批评,但最终以和平收场,其中部分校园抗议营地以和校方达成协议而主动拆除,位于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最终在7月10日雇佣私人保安公司Sirco拆除了在校园里盘踞了好几个月的帐篷,大约50名抗议者被赶出校园。除了一名 21 岁的抗议者与现场保安发生争执被捕外,现场秩序基本平稳。
这次短暂的席卷大学的抗议活动进一步凸显了当代年轻人的反建制色彩,试图挑战西方政治中的禁区,以及代际之间针对以色列看法的鸿沟,引发了高等院校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维护学生人身安全及校园秩序这两个层面的思考和讨论。
占据麦吉尔大学校园长达近3个月的抗议营地一角。
- 移民问题大转向
加拿大在疫情后经济重启过程中发现各个领域都缺人,最高时全国岗位空缺人数近百万,而未来10年全国还有约500万人退休。为了填补劳动力短缺,助推经济长久发展,联邦政府在疫情后张开双臂欢迎新移民,先后在2021年、2022年创下1957年以来人口增长最快记录,使得加拿大人口在2023年6月超过4000万门槛,政府甚至提出按照全国人口1.14%的比例接收移民的计划。但很快,日益严重的住房危机让联邦政府的野心遇阻,经济不景气也让加拿大的失业率连续几个月上升,安、魁两省深陷难民危机,民怨沸腾,最终联邦政府在移民问题上不得不做出180度大转弯。从4月便开始频繁公布新的移民相关政策,限制移民、临时劳工、以及国际留学生人数。
4月,联邦移民部宣布限制创业移民(Start-up Visa)项目人数,并暂停针对文艺、体育等领域专业人士的自雇移民计划;8月,联邦移民部宣布收紧临时外籍劳工政策,任何失业率高于6%的行业,雇主将不能雇用低工资的临时外劳;9月宣布将国际学生签证数量再削减10%,从2024年的48.5万下调至2025和2026年的43.7万;10月宣布的2025-2027年移民计划更进一步:短期内暂停人口增长,实现长期良好管理和可持续增长,并首次在移民计划中纳入对临时居民数量控制的目标,特别是国际留学生和临时性外籍劳工。根据这个新计划,明年的的永久居民目标从今年的48.5万减少到39.5万;2026年的永久居民目标进一步降低到38万;到 2027 年会低至 36.5 万人。在限制移民数量的同时,联邦政府也宣布了各项措施加大对境内非法移民的驱逐力度。
联邦政府移民政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对移民态度的转变。过去30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移民在公众舆论中的印象如此负面,无论是住房危机、犯罪率上升、教育和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甚至交通堵塞都被不少人归罪于高移民率,要求减少移民数量。而南面的老大哥在过去这几年,反移民、难民、并且将经济、住房、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归咎于移民的夸张言论也影响了加拿大的民众,令民众更关注移民体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这一切都只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经济都不太好,特别是加拿大的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加拿大人正变得越来越穷。与此同时,“加拿大梦”的黯淡还使越来越多的优质移民离开。加拿大公民研究所(Institute for Canadian Citizenship)和加拿大谘议局(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发布的最新移民研究报告显示,在1982至2019年期间,大约近五分之一,也就是18%的入境移民最终会在25年内离开前往其他国家,其中大约34%的人熬不过5年就会离开。
10月24日,联邦总理特鲁多(中)在移民部长米勒(Marc Miller)等官员的陪同下宣布2025-2027移民计划
- 劳资矛盾不断
整个经济大背景不好的同时,各个行业的劳资纠纷贯穿了2024一整年,从去年年底的魁省教师大罢工延续到今年的校车司机罢工、SAQ工作人员罢工、CPE教师罢工、圣劳伦斯河海事人员再到全国范围的码头工人、铁路以及邮政工人等关键行业的罢工,给加拿大的政治、经济、民生和国际形象都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今年8月,加拿大两大主要铁路公司——加拿大太平洋堪萨斯城公司(CPKC)和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CN)的工人因劳资纠纷举行罢工,导致高度依赖铁路货运的物流中断。这场“史无前例”的停摆随后因联邦政府的介入被叫停,但工会对此表示不满,计划提出上诉。
11月,加拿大东西部主要港口,包括蒙特利尔和温哥华的码头工人因薪资和工作条件问题举行罢工,导致港口运营中断,影响贸易和经济活动。在劳资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并看不到解决的情况下,联邦政府再次介入,迫使码头工人返回工作岗位,恢复港口运营。然而,此举引发了工会的不满,认为政府干预了集体谈判的权利。
从11月15日开始,加拿大邮政约5.5万名员工发起全国性罢工,要求提高薪资,改善工作条件。劳资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联邦政府多次派出调解员介入,均未能达成协议。这场特意选在繁忙购物季发动的罢工让许多加拿大人和商家陷入困境,最终在罢工一个月后,民意压力巨大的联邦政府不得不再次介入,要求邮政工人于12月17日复工,但对那些依赖加拿大邮政完成网购订单的小型零售商来说“毁灭性”的打击已经造成。
这些劳资纠纷的频发,反映了加拿大在关键行业中劳资关系的紧张局势。政府多次介入,采取强制仲裁等措施,确保关键服务的持续运作,但也引发了工会和劳工团体的不满,在工作中采取各种出工不出力的方式对抗。其实,每一次重大的劳资纠纷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各种矛盾交织的结果。它不仅仅是雇主与雇员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纵观最近几年加拿大各行各业强势工会的罢工,无论是码头工人还是铁路工人,都是在拿公众利益当人质来谋求其个人或小集体利益,本质上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打着人权、平等的旗号保护劣质生产力,那些曾经为劳苦打工人争取福利的工会也沦为贵族工人,只为维护自身的特权而做精细的计算,而把公众需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统统丢在一边。
11月18日,位于魁省Rivière-du-Loup小镇一间邮局前的罢工工人
- 极端自然灾难频发
加拿大在2023年经历一场从春到秋、史无前例的山火,给各地造成严重损失。2024年则是严寒、大雨、山火、冰雹等各种严重气候灾害一起来,影响比去年更大。先是1月份时的严寒令加拿大西部地区气温骤降至摄氏零下45度,导致不少社区的管线爆裂、车辆无法启动,人们纷纷寻找避寒方法。6月份从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蔓延的山火,到7月份开始的高温令西部的卑诗省、阿尔伯塔省、萨斯喀彻温等省出现了几百处的起火点,而发生在贾斯珀(Jasper)国家公园的一场超级山火摧毁了加拿大的明珠小镇贾斯珀的三分之一,导致8.8亿元的保险损失,成为加拿大历史上最昂贵的自然灾害之一。
阿省的卡尔加里还在8月5日遭受了一场严重的冰雹灾害。最大如高尔夫球大小的冰雹伴随着强风和暴雨从天而降,持续了约半个小时。房屋、商店、停在外面的汽,乃至机场等建筑物受损、进水,仿佛经历了枪林弹雨,道路也秒变冰河,让车辆和行人难以动弹……除了冰雹,强暴雨也给卡尔加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导致市内多处街道积水,交通严重受阻,整个城市处于瘫痪状态。这场严重的雹灾不仅给房屋、汽车等个人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就连总部位于卡尔加里的加拿大第二大航空公司西捷航空(WestJet)都有16架停在停机坪上的飞机受损,约占整个机队10%的飞机在冰雹灾害发生10天后依然无法使用,不得不取消大量的航班,扰乱了成千上万旅客的出行计划。
飓风贝里尔(Beryl)和黛比(Debby)的残余风暴给安省和魁省带来的强降雨打破了多项纪录,造成的洪灾也让人触目惊心。创纪录的降雨两次导致多伦多市大面积停电,几条主要交通路线关闭,建筑、车辆被淹,造成的保险索赔金额超过 9.4 亿元。魁省大雨带来的洪灾影响了55个市镇,260座房屋被淹,400多人被紧急疏散,170条道路被冲毁,导致1539户住宅与外界断开联系,还有1名老人被洪水冲走死亡。
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演进,未来的气候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会更多,规模更大,造成的影响也会更严重,每个人都应该未雨绸缪,做好应对灾害的准备。
发生在贾斯珀国家公园的灾难瞬间
- 加拿大主动挑起贸易战
2024年7月,加拿大外交部长乔美兰(Mélanie Joly)在任内首次访华,这是七年来加拿大外长首次访华,被解读为经历了孟晚舟事件而受到严重损害的加中关系在走过了几年的低谷后,出现好转的迹象。但仅仅一个月后,面对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以及内部业界的强烈呼声,长期民调不佳的特鲁多为应对2025年进行的大选,宣布从10 月 1 日起,对中国产的电动汽车征收巨额关税,包括电动和部分混合动力乘用车、卡车、公交车和客货两用车等。从10月15日开始,对中国产的钢铁和铝制品收取25%的关税。
多年来,中国和加拿大的经贸关系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加拿大除美国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而且中国和加拿大的商品贸易结构呈极大互补性:加拿大出口至中国的商品主要集中在贵金属、石油、矿产品、植物油、纸浆、谷物等初级产品,中国出口至加拿大的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金属制品、家具、纺织品等工业制成品。这充分反映了两国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加拿大主动挑起对华贸易战,无疑是对市场规律的扭曲,损害了双边的经济利益。但特鲁多也无法做出其他选择,对中国电动车的征税一方面是为显示加美关系密切,满足美国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形成统一战线,采取协调一致办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保住好不容易谈下来的新美墨加自由贸易协定,否则美国大哥翻脸,加拿大的经济就吃不消。
作为回应,中国商务部表示拟将加方有关做法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并对加拿大采取的相关限制措施发起“反歧视调查”,后续根据实际情况对加采取相应措施。这是中国第一起,也是全球首例“反歧视调查”。除此之外,中国还对自加拿大进口油菜籽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依国内产业申请,对加拿大相关化工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 宗教进校园
10月份,蒙特利尔Côte-des-Neiges地区的贝德福德小学(Bedford Elementary School)发生的学校长期被少数穆斯林教职员工绑架的事件震惊了整个魁省,导致魁省政府派出检查员到校督导整改,11名教师被停职,省政府同时对全省范围内的学校进行排查,对其中的18所学校进行进一步核实。
根据媒体的采访和内部报告,这个学校的“有毒”氛围包括:学校里的部分老师否认多动症、学习障碍、自闭症等健康问题的存在,把出现问题的学生归结为懒、任性或者调皮捣蛋,对孩子大喊大叫,拿尺子敲打学生的书桌;不听话的学生会被要求到走廊罚站,有时候一站就是一整天;部分老师基于其宗教信仰,拒绝教授一些关键课程,如口语交际、科学与技术、伦理与宗教文化等的老师进入课堂,理由是女性不能进入课堂,有些教师还会关闭窗帘,让外面的人无法看到里面发生了什么;有的教师表现出明显的重男轻女迹象,不允许女学生踢足球;涉及到性教育、宗教课程以及科学技术课程时,上不上全看老师的心情,有时候连续一天都上法语课;学校里的老师可以说是泾渭分明地分成两个圈子,信仰穆斯林的马格里布人,和其他族裔的教师,而穆斯林圈子明显强势,不仅可以灞陵、骚扰提出不同意见的同事和家长,还能让学校管理层按照他们希望的方式进行课程规划,甚至发起请愿,要求学校允许他们在公共区域内用他们自己的母语交流,而不是讲法语。
这次贝德福德小学事件再一次唤醒了魁北克人对宗教渗透的敏感神经。经历了“寂静革命”之前漫长而严酷天主教统治的魁北克社会坚决捍卫得之不易的世俗化,绝对不允许宗教思想的任何形式渗透,这所学校的部分马格里布穆斯林试图在学校中宣扬其宗教信仰,并在现实中践行他们的宗教意识无疑触动了魁北克社会的逆鳞,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10月22日,魁省教育厅长Bernard Drainville(左)宣布暂停贝尔福德小学11名教师的执教证书,并和魁省世俗化厅长Jean-François Roberge(右)共同承诺保证校园世俗化。
- 特朗普扩张言论令人震惊
2024年11月5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以没有争议的优势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他不仅赢得了选举人票,还赢得了普选的选票,共和党人还赢下了参议院和众议院,更有超过一半,也就是27个州的州长都是共和党人。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共和党已经不是四年前或八年前的共和党,而是特朗普一个人的政党,共和党里与特朗普存在分歧的建制派经过两次大选洗礼后被扫地出门,使得这次重返白宫的特朗普权力和影响力之大在美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特朗普的强势回归不仅让美国的政治陷入新的不确定性,也将对加拿大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毕竟美国是加拿大的第一大经贸合作伙伴,在加拿大面临的经济增长乏力、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移民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等迫在眉睫的问题上都需要美国的参与和合作。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扰乱加拿大经济,他的移民政策将为加拿大带来巨大的道德、法律和经济困难,而他的外交政策也将让加拿大陷入左右不是的难堪境地。因此在特朗普当选后,联邦政府迅速重建了自拜登入主白宫后解散的加美关系内阁委员会,整合应对特朗普的“加拿大团队”(Team Canada),并派出多名高级官员与美国各地的立法者、州长、商界领袖以及可能在特朗普未来政府中发挥作用的人进行接触。
果然,候任总统特朗普11月25日发帖称,“为打击非法移民、犯罪和毒品”,他将在明年1月20日,也就是上任首日立即签署一系列行政命令,其中一项是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对来自中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的额外关税,理由是对非法移民和非法药物交易的担忧。这一发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立刻引发了加拿大全国的地震:联邦总理特鲁多当晚就火急火燎地给特朗普打电话,两人交谈了十多分钟;联邦议会召开紧急辩论,讨论应对办法;加拿大13个省和地区领导人与特鲁多开会商讨办法……这还不算,特鲁多还亲自跑到特朗普位于佛罗里达州的海湖庄园,试图说服特朗普收回关税政策,双方团队进行了3 个小时的交谈,但几乎没有什么成效,还被特朗普在晚餐时开玩笑称“加拿大应该成为美国第51个州”。这个当时被认为是玩笑的说法却被特朗普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及,称特鲁多是“加拿大州的州长”,而且不仅是加拿大,还加上了巴拿马运河和格陵兰岛。
平安夜当天,特朗普转发了他儿子发在社交媒体的一张梗图:特朗普正看着手机上的购物软件,似乎在想该买下哪件商品,而装在购物车里的正是加拿大、格陵兰岛和巴拿马运河。配文:“我们回来了!”
从嘲弄加拿大可当“美国第51州”,到严词威胁“收回”巴拿马运河,和重提买下丹麦自治领地格陵兰岛,特朗普的这一系列言论显示出其扩张的野心,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10.联邦政坛大地震
由于与特鲁多在如何应对特朗普关税威胁、经济政策等关键议题上意见不一致,被公认为是特鲁多的忠实助手和得力干将,被称为“救火队长”的前副总理、财政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以一种前所未有、极具震撼的方式辞职:在原本应该发布秋季经济更新预算方案的前几个小时,通过社交媒体X上发布了一份英法文辞职信。
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曾经并肩战斗的特鲁多和方慧兰之间出现严重分歧。方慧兰主张强硬对待,正如她一贯的作风,对来自外部的威胁要进行先发制人的反击。她不止一次表示加拿大多省省长强烈支持加方“强势回应”美国无正当理由的关税措施,包括通过限制关键矿产和金属产品出口等措施进行反制。
其实在过去几年里,无论是加拿大推出的各种针对俄罗斯的制裁、援助乌克兰的政策,还是针对中国经济的各种围追堵截措施都离不开她的推动。她甚至在一次视频采访中表示“面对中国多方输出的贸易压力,美、加完全处于劣势,中国只有回到清朝,美、加才有喘息之机”。尽管她坚定地认为加、美两国经济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加拿大一直唯美国马首是瞻,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和唇齿相依的邻居,可她却不理解,自私的美国人根本不会理睬别人的感受,盟友也不行。而且特朗普本人已经在上次进行的美加墨贸易谈判中领教了她的厉害,乐不得她走人,甚至有阴谋论指出这次特鲁多如此愚蠢地行事,其实是“奉特朗普的命令让方慧兰走人”。而在方慧兰辞职后,特朗普不仅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称方慧兰的行为“完全有害”,无助于美加达成“对加拿大公民有利的交易”,并说“我们不会想念她”。还继续嘲讽特鲁多是“加拿大州长”,同时特别指明是特鲁多主动解雇的方慧兰,而不是方慧兰主动离职。
特鲁多在面对特朗普的威胁时更希望满足特朗普的要求,息事宁人,不想也不愿对抗。作为政客,特鲁多最大的本事不是领导国家和政党走向未来,而是自己的生存。他在多次政治危机中奇迹般地生存下来,从来不是靠强硬回击挑战。
经历了动荡的一周以及越来越大的辞职呼声中,特鲁多12月20日重组内阁,以求稳住阵势,而他自己还要在圣诞新年期间继续思考自己的未来。同一天,一直支持自由党的新民主党不再犹豫,明确宣布和联邦保守党、魁北克政团(Bloc québécois)一道致力于推翻现任政府。目前国会已经休会,将于2025年1月27日重开。这个表态意味着特鲁多政府最早将于复会后因不信任投票下台,最晚将于春天时进行财政预算案投票时倒台,这一届新的内阁可能是加拿大历史上最短命的。
2024年马上过去,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2025年是否比2024年更加混乱,经济遭遇更大的挫折?我们别的而至。
加拿大自由党政府倒台已成定局,悬念似乎是谁上台,随着特朗普的回归,美国保守主义、单边主义、美国优先等政策,给全球输出了最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都将面临 “特朗普冲击”,而加拿大首当其冲;俄乌、中东等地缘冲突不仅不会消解,反而会引发更多的地区冲突。总之,新的一年世界的前途并不光明,所有国家都要做好心理准备应对下一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政治危机乃至人道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