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eta宣布加拿大“社死” 看一个国家与一家私营企业的博弈

七天记者 颜宏 互联网社交媒体巨头脸书(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应用的母公司Meta(Meta Platform Inc.)宣布因不满加拿大出台的《在线新闻法》(Online News Act/Loi sur les nouvelles en ligne),从8月1日起停止在脸书和Instagram的加拿大平台上提供新闻服务,也就是说加拿大用户将无法在这两个社交媒体上阅读或上传新闻内容。不仅无法看到加拿大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内容和链接,也无法看到外国网站的新闻,此外用户再也不能在这两个平台上传和分享新闻。 垄断 自从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深度介入民众的日常生活,给传统的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媒体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些巨头就成为许多用户获取新闻的平台。它对一些新闻编辑室的编辑和招聘决定发挥着巨大影响,使其被描述为 “不在场的编辑”。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互联网十大巨头的科技企业(前8家都是美国企业)市值超过10万亿美元,相当于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其影响力已经到了各国政府感到恐怖的地步。 长期以来,谷歌、Facebook、苹果、腾讯、亚马逊、Netflix及其他公司主导着在线广告、搜索、电子商务和应用程序市场,也一直面临着人们对它们是否不适当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收购竞争对手,抢先推广自己的产品,阻止竞争对手的垄断质疑。除此之外,这些公司也面临着有关仇恨言论和其他有害的网上内容如何影响线下世界的审查,引发了对内容加强控制以及对使用传统媒体内容需要付费的呼声。而这些科技企业也在奋力抵抗:亚马逊和Facebook都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对有关言论引发的争议和冲突进行裁决,并监督自己的网站;巨头们还花费大量的金钱在政府、议会、学者、智库等相关机构游说。 反对互联网巨头垄断一切的势头经过多年酝酿和上涨,于2019年达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一年3月,欧洲议会通过了新闻出版商和音乐界所支持的极具争议的《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Directive on Copyright in the Digital Single Market)。其实这个草案早在2016年下半年就已发布,但在2018年7月遭到否决,9月初步投票通过。这个草案是为适应互联网时代数字版权的保护而制定的,其中引发争议最大的内容是“链接税”和“上传内容过滤器”的规定。“链接税”是指互联网不得在没有得到出版商允许的情况下呈现其作品,并允许出版商在被显示新闻报道、文字内容、视频片段等时向平台收取费用。“上传内容过滤器”是指互联网平台有义务监管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积极发现并删除用户上传的侵权内容,如若未尽最大努力查删这些内容,平台方将对侵权行为负责。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和多个州政府也提起了得到民主、共和两党支持针对谷歌和脸书垄断的诉讼。 早在2018年,澳大利亚市场监管机构——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ACCC)就对谷歌和脸书对媒体和广告领域的竞争影响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高达40%的澳大利亚人使用脸书获取新闻,使其成为该国最受欢迎的新闻社交媒体和消息平台。而在澳大利亚媒体每100澳元的数字广告收入中,有81澳元收入流入谷歌和脸书的囊中,也就是说大型科技巨头夺取了传统媒体领域的绝大部分收入和利润。鉴于科技巨头与媒体之间的这种不平衡,该委员会表示应出台一项行为准则以实现公平竞争。于是澳大利亚议会提出一项立法草案——《新闻媒体协议规范》(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要求互联网巨头必须先向媒体机构付钱,才能展示其新闻内容,被视为一份标志性的立法草案。这一草案的推出立即引发互联网巨头的强烈反对,谷歌威胁在澳大利亚停止提供搜索引擎服务,脸书也威胁说会禁止澳大利亚用户在平台分享或查看新闻内容。但在澳大利亚政府的强硬反击下,谷歌率先偃旗息鼓,但“头铁”的脸书却在2021年2月18日宣布禁止澳大利亚用户在该社交平台阅读或分享新闻。更是在一天之内迅速清空了澳大利亚新闻媒体账号的所有内容,划清自己跟澳大利亚新闻出版业的界限。不仅如此,澳大利亚之外的其他国家用户,也无法浏览或分享澳大利亚的新闻,直接导致澳大利亚在社交媒体上“消失”,但这种超越国界的可怕力量却让各国更加警惕,意识到需要加强对这些有恃无恐、为所欲为互联网巨头的控制监管,纷纷抗议互联网巨头的行动,就连加拿大都有100多家新闻网站显示空白页,以抗议谷歌和Facebook不愿和澳大利亚媒体分享流量收入,甚至以退出市场相威胁的做法。最终在让澳大利亚“社死”5天后,Meta退缩了,与澳大利亚低调达成协议,Facebook将重新推送澳大利亚新闻,并将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达成协议,为报道付费。 效仿 在澳大利亚与互联网巨头抗争的同时,加拿大、法国、德国、瑞典等国也一直在讨论如何确保网络内容公平补偿。并于2022年底在众议院通过了旨在要求类似FAGA(Facebook、Amazon、Google和Apple)等巨型互联网平台就其分享的新闻和信息与媒体进行公平商业交易,即向媒体机构支付新闻内容使用费的C-18法案,同样遭到了互联网巨头的抵制。在今年法案提交到参议院后,谷歌就开始测试对4%的加拿大用户搜索功能中的新闻内容进行屏蔽,脸书公司的母公司Meta也表示将进行一项测试,阻止一小部分Instagram和脸书的加拿大用户阅读某些新闻,并威胁说如果加拿大国会真的通过C-18法案,它将永久性切断加拿大用户访问新闻内容。对此,联邦总理特鲁多在6月7日表示Meta和谷歌的霸凌伎俩对他的政府无效。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些网络巨头宁肯切断加拿大人对当地新闻的访问,也不愿支付公平的份额,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现在他们正在诉诸欺凌策略来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行不通的。”联邦文化部长Pablo Rodriguez也在6月13日表示,Meta正在试图恐吓一个主权政府,但不会成功。 到了6月22日,这份法案走完了所有的立法程序,获得了英王的批准,并将在今年年底正式实施后,巨头们加大了屏蔽的力度。而加拿大政府也不示弱,在7月5日发起反击,宣布加拿大政府将停止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发布广告,这是加拿大首次直接回应大型科技平台的威胁。而被Meta屏蔽了旗下《魁北克日报》(Le Journal de Quebec)、《蒙特利尔日报》(Le Journal de Montreal)、TVA Nouvelles等媒体的魁省媒体巨头Quebecor也在同一天宣布将从Facebook以及Instagram上撤下该公司的所有广告,以示抗议,并表示Meta任何通过算法或其他方式规避加拿大法律、屏蔽用户新闻或歧视其平台上加拿大媒体内容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接着魁省政府,蒙特利尔市政府,魁北克城以及Longueuil、Laval市政府,省属企业Hydro-Québec、Loto-Québec、SAQ等也都宣布暂停发布广告。就连很少表明政治立场的大蒙特利尔商会(CCMM)也罕见地公开发声,呼吁各个领域抵制Meta。 在加拿大政府和各界与互联网巨头们僵持不下时,又是Meta率先把威胁转化为实际行动,宣布从8月1日起也让加拿大“社死”。并狡辩称传统媒体之所以愿意在Facebook上发布新闻,是因为这可以让他们收获更多订阅用户,增加受众,增加广告收入。而在这个过程中,Facebook并没有窃取、获取或复制他们的新闻内容。 Meta的决定再次如之前在澳大利亚经历的一样,遭到加拿大媒体和政界的强烈反对。新上任不到一周的文化部长Pascale St-Onge表示,网络巨头宁愿阻止用户访问新闻,也不愿为传统媒体工作支付公平的份额,这是不负责任的。并强调“自由和独立的媒体是我们民主的基础,加拿大人希望网络巨头遵守我们国家的法律。全世界都在关注加拿大,因为其他国家正在考虑采取类似的立法来应对同样的挑战。Meta不负责任的决定不仅在向加拿大传达信息,还向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等其他国家传达信息。试想如果政府不保护加拿大人和我们的媒体免受网络巨头的侵害,谁会呢?” Quebecor集团的新闻发言人称这一可悲的决定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事实上,最大的输家是那些将被剥夺在社交网络上获取新闻的用户。 Radio-Canada 则表示Meta 的决定阻止了加拿大人获取经过验证和值得信赖的本地信息来源,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也是滥用其市场主导地位。呼吁 Meta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尊重加拿大法律,并与加拿大媒体进行谈判,恢复当地人获得新闻的能力。 面对加拿大社会的强烈反应,Meta Canada公共政策主管Rachel … Read more

特鲁多内阁洗牌 迎接大选

Remaniement à venir : au moins sept ministres seront exclus du Cabinet Trudeau | Radio-Canada.ca

七天记者 颜宏 特鲁多的新内阁全家福 在自由党少数党执政期即将过半,民调支持率持续下降,明、后年可能再次大选的大背景下,总理特鲁多于7月26日重组内阁。原来的38名内阁部长中,只有八人没有发生职位变动,可见洗牌力度之大,这也是自由党政府赢得 2021 年大选以来的首次重大变化。 特鲁多在改组后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已准备好继续实现对民众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让生活更便宜、发展经济、为中产阶级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我们拥有合适的团队,由体现我们国家多样性和有成就的人才组成。我们将共同努力,继续为中产阶级和所有加拿大人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消息人士指出,特鲁多及其核心圈子将这次改组视为围绕住房负担能力、经济发展和清洁能源转型等问题的“加强版”经济团队,与主要对手——保守党形成鲜明对比。这次改组将表现出色的人提拔到关键岗位可能会帮助自由党在执政八年后能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向加拿大选民证明他们可以连任。 七进七出 这次重组依然设置了38个部长,和前几次组阁时一样,男女各占一半,这样加上特鲁多本人,这一届的内阁还是规模较大的39人,除了没有任何自由党议员当选的萨斯喀彻温省外,全国所有省份都有进入内阁的议员,其中7人为新面孔。 除了之前意识到自己职位不保而提前宣布不再参加下次大选的四位部长:精神健康及戒瘾事务部长贝内特(Carolyn Bennett);因加拿大机场危机、卑诗省码头工人大罢工等饱受批评的交通运输部长Omar Alghabra;渔业、海洋和加拿大海岸警卫部长Joyce Murray以及公共服务和采购部长Helena Jaczek外,还有前公共安全部长Marco Mendicino、前司法部长David Lametti和前财政委员会主席Mona Fortier三任出局。前任安全部长在不受欢迎的控枪法案C-21、所谓外国干涉加拿大大选以及杀人狂魔Paul Bernardo转监狱等事务受到广泛的批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前财政委员会主席在前一阶段的公务员罢工过程中因态度强硬受到广泛的批评;前司法部长则在法官任命的问题上不仅拖延不前,提名的法官也争议不断,正面临审查。他还被指控恐吓一名保守党议员,此前他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似乎威胁到了这名议员在法律界的声誉。 新加入内阁的7张新面孔中有5名来自安省,大多伦多地区成为最大赢家,共有四名新人入阁,另外两人一人来自魁省,一人来自卑诗省。 代表多伦多Parkdale-High Park选区的议员Arif Virani被任命为加拿大司法部长兼总检察长,他多次为藏独分子和活动站台,也多次在国会中推动涉及西藏、新疆等地议题; 魁省Hochelaga选区议员Soraya Martinez Ferrada成为旅游部长和负责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经济发展的负责人; 安省大多伦多地区Scarborough-Rouge Park选区国会议员Gary Anandasangaree成为政府与原住民关系部部长; 卑诗省本拿比North Seymour选区国会议员Terry Beech成为公民服务部长,这是一个新设定的职位,以处理最近几年饱受诟病的诸如护照、难民等涉及公民服务领域的问题; 大多伦多地区York Centre选区议员Ya’ara Saks成为心理健康和成瘾部长兼卫生部副部长; 渥太华地区Kanata-Carleton选区议员Jenna Sudds成为家庭、儿童和社会发展部部长; 密西沙加地区Streetsville选区议员Rechie Valdez成为小企业部长,这是从华裔部长伍凤仪的职能中剥离出来的部分,在整体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雇佣最多数量劳动者的小企业对加拿大的经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她在宣誓就职时难掩激动情绪,数次哽咽,充满激情地宣誓自己将尽所有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椅子游戏 这次没有发生职位变动的只有8人,分别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 外交部长乔美兰(Mélanie Joly );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长Steven Guilbeault;创新、科学和工业部长商鹏飞(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 );原住民服务部长Patty Hajdu;负责南安大略联邦经济发展部长Filomena Tassi ;北方事务部长Dan Vandal ;女性、性别平等和青年部长Marci Ien。 有多达23名部长的职位进行了调整,或被增减了职能。其中以来自魁省的议员获得的升迁力度比较大,包括: 原文化遗产兼魁省事务部长Pablo … Read more

AI狂奔 谁来勒缰?

IA : Yoshua Bengio avertit les États-Unis – #MonCarnet

七天记者 颜宏 蒙特利尔大学教授、魁省人工智能研究所创始人兼科学主任Yoshua Bengio在美国参议院作证 去年12月,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ChatGPT横空出世,上线仅五天用户就达百万,随后开始指数级增长,到今年1月末的月活用户已突破一亿。新一代语言模型的能力几乎横扫一切产业,给文创、教育、金融、法律、艺术设计、医疗、编程等等各个行业带来可能是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引发了很多从业者的恐慌。3月,欧洲刑警组织警告称应警惕犯罪分子利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精进犯罪手段。该组织发现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ChatGPT“大幅加快对未知领域的研究程序”,包括草拟欺诈犯案计划,或是查询“如何闯入民宅、犯下恐怖行动、网络犯罪与儿童性侵案”等的资讯。还能模仿说话风格,引诱使用者点击假的钓鱼邮件或应用,之后再试图窃取其资料等。从发动网络钓鱼攻击、散布不实讯息到安装恶意软体等,ChatGPT之类的聊天机器人能快速发展出帮不法分子敛财的工具。与此同时,包括特斯拉总裁马斯克,英国开源人工智能企业Stability AI创办人Emad Mostaque,蒙特利尔大学教授、图灵奖得主Yoshua Bengio,Alphabet旗下DeepMind研究人员等1000多人联署公开信,呼吁暂停训练比OpenAI GPT-4更强的聊天机器人6个月,直到此类设计的共享安全协议由独立专家制定、审核和实施。5月份,包括三大 AI 巨头的CEO,即 ChatGPT老板、OpenAI的 Sam Altman,DeepMind的 Demis Hassabis 和Anthropic的 Dario Amodei以及AI领域的专家学者约350人发表公开信,对当前正在开发的 AI 技术可能会对人类构成生存威胁表示担忧。这封只有20个字的信只有一句声明:“降低人工智能灭绝的风险,应该与其它社会规模的风险(如大流行病和核战争)一样,成为全球的优先事项。”将AI与可能灭绝人类的风险和核战争、传染病等社会危机相提并论。 风险 今年5月,被称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从任职十多年的谷歌离职,以便可以畅谈AI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位主持开发出当代AI基础系统的专家正式加入了“AI批评者”的行列。 早在1972年,还在读研究生的杰弗里接受了一种名为“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的概念,这是一个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学习技能的系统,此后成为杰弗里学术生涯的重要课题。上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的杰弗里,不愿接受美国国防部资助,于1987年北上受聘于多伦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2012年,杰弗里和他在多伦多的两名学生创建AlexNet模型,通过分析数百万张照片打造出一款可区分动物、物体图片的AlexNet模型,能识别常见物体,如花、狗、汽车等,在当年的ImageNet大赛上彻底击败了传统的人工智能算法。当年9月,百度表示愿意以3年共计1200万美元的薪酬雇用杰弗里与他的学生们,但杰弗里在犹豫后决定采用拍卖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成立了一家只有他们3个人的公司DNNresearch作为标的,微软、谷歌、百度和DeepMind是参与竞拍的4家公司,每个人都知道竞拍的真正标的其实就是DNNresearch的3位科学家。但杰弗里在谷歌报出4400万美元后主动按下了暂停键,没有给百度继续举牌的机会。事后杰弗里解释说在他眼里谷歌是深度学习AI研究的最合适归宿。值得一提的是,杰弗里的两名学生之一的伊利亚(Ilya Sutskever)后来也离开谷歌,成为OpenAI的首席科学家。 一开始,杰弗里相信“机器理解和生成语言的方式不如人类处理语言的方式”,但在去年,随着谷歌、OpenAI通过使用大量数据构建出系统,他的观点也发生了变化,此前他认为“AI比人类更聪明”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30-50年之后,但现在他发现来得太快了,人类根本没有做好准备。他担心利用AI技术,网络上会出现很多虚假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这可能让人分不清真假。其次,他还担心AI将改变整个人类就业市场,可能导致如律师助理、私人助理、翻译等岗位消失。在未来,杰弗里更担心AI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因为AI可能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分析,出现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特别是在谷歌、微软等多家科技巨头争先发展AI技术后,会使针对“AI技术发展”的竞争,让AI系统变得越来越危险。 另一位AI领域的重磅专家,蒙特利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加拿大AI“黑手党”(指深度学习三巨头Yoshua Bengio、Geoffrey Hinton 和Yann LeCun)中最后一个纯粹的学术主义者Yoshua Bengio 更是多次警告说,一些AI技术已经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智力水平,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快,从而将人类陷入危险之中。他自己很担心那些“有恶意”的人掌握AI,可能是军方,可能是恐怖分子,也可能是精神病患者。总之,如果这些人掌握了AI,让AI执行一些极度危险的事情,那么后果不可预料。如果让AI继续发展,我们可能无法中断进程中的AI。他还承认如果自己能早点认识到AI可能的发展速度,那他可能会倾向于AI的安全性优先,而非实用性优先。 这些科技大佬设想的糟糕局面是有朝一日,公司、政府或独立工作的研究人员能有效利用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处理从商业到战争的所有事情。这些系统能做我们不想让它们做的事情。如果人类试图介入或将它们关掉,它们会抵抗,甚至会自我复制,以便继续运行下去。比如你要求一台机器尽可能多地制造回形针,机器可能会严格地执行命令,将所有的东西——包括人类——变成制造回形针的工厂。这与现实世界(或想象中并不久远的未来世界)有什么关系?由于AI的高效,会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将它们连接到重要基础设施,如电力网络、能源供应、股票市场,甚至军事武器中,可能会引发难以控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过去似乎还很遥远,而随着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重大进步,这种可能性不是不可能,AI篡夺目前人类和人类管理机构的决策和思维正在变得越来越现实。 签署了两封公开信的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宇宙学家、生命未来研究所的创始人安东尼·阿吉雷(Anthony Aguirre)说,“到了某个时候,人们会发现运行社会和经济的大型机器其实并不在人类的控制之下,也无法将它们关掉,就像无法关掉标准普尔500指数一样。” 观点 在很多科研人员,特别是AI领域内的资深研究者为不加管制的AI发展忧心忡忡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反对的声音,认为这种忧虑有些大惊小怪。 牛津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的卡丽莎·韦丽兹(Carissa Véliz)在3月份呼吁暂停AI研究的公开信上属了名,但觉得5月份的公开信上把AI与疫情、核战争等毁灭人类的灾难并列有些过头了,决定不签署。列为认为,人工智能安全中心后来发布的警告灭绝的声明太过了,尽管她签署了前面的公开信,还是决定不签署后面的。在她看来,与其担心AI会不听人类的指令,甚至毁灭人类,她更担心AI会以极高的速度制造错误或虚假信息。ChatGPT、DALL-E、Bard和AlphaCode等人工智能产出的文本(从散文、诗歌和笑话到计算机代码)和图像(如图表、照片和艺术品),几乎与人类自己的作品一模一样,难以区分。随着2024年美国大选的临近,像推特和其他重要社交平台解雇了他们的AI道德和安全团队,这样不对内容进行控制,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 深度学习三巨头之一的Yann LeCun也认为AI会给人类造成风险的警告同样有些夸大其词,也不切实际,反而会转移已知问题的焦点。在他看来,在我们能设计出达到狗智商(更不用说人类了)的 AI 之前,讨论它的安全性还为时过早。 一直以来,对 AI 持肯定态度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学者、斯坦福大学兼职教授吴恩达(Andrew Ng)则称:“当我想到大部分人类生存面临的风险,如流行病、气候变化导致大规模人口减少、(撞击地球的)小行星……AI将是我们寻找解决方案的关键部分。所以,如果你想让人类在接下来的 1000 年里生存和繁荣,那就让 AI 发展得更快,而不是更慢。” 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Arvind … Read more

自助结账盗窃多 商家无奈

七天记者 梓丰 面对越来越高的人力成本,不少大型零售商、超市开始使用自助收银系统。使用自助收银系统虽然节约了一些人力成本,但这些商家又不得不面对无人值守下的偷盗问题,特别是在通货膨胀长时间高企、物价飞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原本诚实的顾客也开始找机会试图减少自己的账单金额,更何况原本就有小偷小摸恶习的人。在偷盗带来的损失越来越难以承受的压力下,加拿大的主要零售商,如沃尔玛(Walmart)、轮胎店(Canadian Tire)、Loblaws等也开始学着Costco那样在消费者购物后走出店门时核查其发票,由于这种核查不是每个人必查,而是随机性抽查,让不少被抽查到的人感觉被冒犯,从而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不满,甚至有人通过社交媒体呼吁抵制这些商家。 Sam的故事 住在安省西南部的Sam受过高等教育,有着稳定的工作和房子,和妻子两个人养育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但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10个月前的一天,他和妻子计划做意大利面,需要用到一种cheddar奶酪,于是前往超市购物。恰好他平时买的价格较低的牌子货品不多了,于是他转去看价格更高的奶酪,那上面的价格似乎比上个月高出了一倍,想想通货膨胀,再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最终他决定将一块价格较高的奶酪放入购物车。在自助收银机结账时,Sam仔细扫描了每件商品,却故意漏掉了那块奶酪,并且毫无障碍地走出了超市。这次经历让Sam彷佛发现了新大陆,从那时开始,他开始在每次购物时偷盗面包、肉类等商品。Sam通常在下班后购物和行窃,目标是在每次购物时通过偷窃节省25%的开支,将这些钱用于支付其他家庭开支,如房贷、账单、孩子和生活费用。 Sam对媒体表示他的偷盗行为并不是为了追求刺激,而是为了应对生活成本不断上涨,因此他也并不伪装自己,甚至还会礼貌地与商店员工聊天,被发现了,就称自己疏忽了,再扫描一次商品即可。其实像Sam这样的普通人通过偷窃物品来减少账单支出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实施盗窃行为时一方面知道是错误的,承受道德上的煎熬,另一方面又因为生活成本高昂感受到经济上的压力,面对非常容易钻空子的自助结账诱惑时往往给自己找借口是为了应对家庭经济的紧张状况,不得已为之,于是偷盗就成为经常性的行为,而后知后觉的商家则在震惊于原本诚实、守则的加拿大人居然也开始经常性偷窃时,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包括调整超市货架的布局以便更容易监视,增加监控摄像头,雇佣更多的保安人员,以及现在引发争议的核查发票和购物袋等。 而这种现象并非加拿大独有,在以G7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内,如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超市,盗窃现象都在急剧增加,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2021年以来,通货膨胀在许多国家内持续上升,导致生活成本急剧上涨,家庭经济压力下让越来越多的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选择了偷窃。 人性选择 自去年以来,加拿大央行已经连续加息9次,把基础利率从原来近乎于零的0.25%骤然提升到现在的5%,加拿大的通货膨胀指数虽然从最高点的8.1%下降到5月份的3.4%,创自2021年6月份以来的最低,但主要得益于能源价格的下降,而和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杂货等价格其实一直没有降,还因为俄乌冲突、气候灾害以及供应链混乱等多重原因在持续上涨,面包等烘培制品、奶制品、肉类、新鲜水果蔬菜等的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再加上居高不下的住房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家庭,特别是从事最低工资行业工作的家庭两头顾不上,也就是说等不到发工资的日子,钱已经用光,不得不面对财务上的压力。一项由非盈利组织FP Canada发布的2023年财务压力指数报告指出,通货膨胀、食品和汽油价格上涨、租金飙升以及普遍较高的生活成本使加拿大人疲于奔命,以至于全国近一半的人(48%)因为财务问题而失眠;每三个加拿大人中就有一个(36%)因其财务状况而经历过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加拿大人努力负担食品杂货、汽油和其他商品和服务,近一半(48%)人的可支配收入比一年前少,比2022年的39%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 达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 )农业食品分析实验室每年都会发布食品价格指数报告,其主要撰写人之一、食品分配和政策教授Sylvain Charlebois多次明确指出“物价与犯罪有绝对的关联性,盗窃是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当食品价格飙升,有些人无法负担,便萌发盗窃的想法,通常肉类及奶制品是最常见的被盗物品。”更可怕的是,通货膨胀问题与商店的盗窃行为互相影响,彼此促进,同时亦会导致恶性循环。这意味着当物价快速上涨,民众财务压力大时,入店盗窃行为就会激增,而损失惨重的商家不得不采取防范措施,又增加了运营成本,而增加的成本和盗窃带来的损失也让商家别无选择,只能进一步提高商品价格。 面对全国各地的商店盗窃行为已经飙升至令人担忧的水平,犯罪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人类源于生活压力和道德困境的本能行为,当经济压力上升导致人们在精神层面上更加焦虑、担忧时,一些人在做出决策时往往更倾向于以自身利益为重。因此政府和社会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打击盗窃行为这个“标”上,而应该放在解决通货膨胀和生活成本上涨这个“本”上,采取有效有效措施,调控通货膨胀,以缓解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让更多人提高收入;再比如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等。 商家为难 面对愈演愈烈的偷盗问题,加拿大的主要商家基本上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要公开谈论,以免让忠实的顾客产生恐慌,同时暗中增加各种防范措施,包括最近引发强烈不满的核查发票和商品政策。 一些被商店保安或工作人员拦住要求核查发票或是否有漏扫商品的顾客愤怒地表示,商家的这种做法让人感觉自己像一个小偷嫌疑人,好像每个使用自助结账的人都可能会偷窃,更不喜欢自己受到偷窃怀疑的感觉。还有人抱怨是商家扩大了自助收银机的使用范围,让偷窃变得更容易,现在出了问题却要消费者承担代价,这不公平。 加拿大民权协会(The Canadian Civil Liberties Association)表示商家必须得到顾客的同意,才能核查其购物发票和购物袋内的货品,如果顾客不同意这样做,商家就没有权利核查。2016年安省高等法院的一份判决中也裁定,如果商家有合理怀疑时,可以拘留涉嫌偷窃的人。但即使是这样,商家也不能对嫌疑人进行搜查,除非得到当事人的同意。 加拿大零售委员会 (RCC)则表示,由于通货膨胀和人手不足的原因,加拿大的入店盗窃行为确实呈现急剧上升趋势,RCC正在和各零售商合作制定解决方案。而受到批评的商家则普遍保持沉默,不愿意就这一问题发表评论。 研究自助结账盗窃问题十多年的犯罪学家阿德里安·贝克(Adrian Beck)表示,由于自助结账的普及以及偷盗者认为“拿走”的风险很小,这一问题正变得日益严重。人们在自助结账时会采用多种方法盗窃,例如在扫描没有条形码的生鲜商品时,拿的是价格较高的物品,输入的却是价格低的商品,如明明买的是葡萄,输入的却是胡萝卜;再比如只扫描一部分商品,特别是单价较高的肉类、奶制品等,这样就可以减少25%乃至75%的购物支出。更令人担忧的是,通过自助结账偷窃的人绝大部分不是职业小偷,而是希望减少账单的普通购物者,因为所有的东西价格都在上涨,物价太高了,承受经济压力的他们希望通过偷窃省下来钱买别的东西。 贝克表示商家正在使用各种技术来应对自助结账的损失,例如培训员工来监视偷窃行为,安装监控摄像头以及进行随机检查发票等。尽管会受到顾客的抱怨,但商家在自助收银结账设施上的扩张不会停止,只要从劳动力成本中省下的费用高于因盗窃或扫描错误而损失的部分,自助结账设施的数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事实也确实如此,尽管受到批评,甚至有人呼吁抵制,但无论是轮胎店、沃尔玛还是Loblaws都没有表示他们会重新考虑核查发票的做法。  

从多伦多华裔市长邹至蕙就职看加拿大市级政治轮回

Olivia Chow en point de presse après son assermentation.

七天记者 颜宏 7月12日,赢得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市长选举的邹至蕙(Olivia Chow)正式宣誓就职,成为新一任市长,这是多伦多建市189年来的首位华裔市长,也是继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哥华选出华裔市长沈观健(Ken Sim)之后加拿大又一位重要城市的华裔市长。 邹至蕙是已故联邦新民主党党领杰克·林顿(Jack Layton)的遗孀、前国会议员,同时也是一位狂热的环保主义者,多年来她一直倡导自行车出行,当天的宣誓就职仪式也不例外。在多伦多自行车组织Cycle Toronto的组织下,身着亮黄色西装、下着花色短裙的邹至蕙在上百名骑车人的簇拥下穿过多伦多的街道,于上午11时抵达市政厅参加宣誓就职仪式,正式接管多伦多市政府。就职仪式伴着原住民的鼓声开始,由演员尹真姬 (Jean Yoon)主持,并有原住民教义、音乐表演和桂冠诗人朗诵等环节。 在一片欢呼和掌声中登上市政厅讲台的邹至蕙表示:“今天是一个更新的日子。在面对我们共同的挑战之际,我们听到的信息是大力且清楚明了的——人们希望变革。改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只要齐心,我们合力就可做到,就由今日开始。” 而实际上,激情洋溢、信心满满的邹至蕙正面临严峻的局面。多伦多市长的任期是四年,可是邹至蕙只有三年半(被因丑闻辞职的前市长John Tory用掉了半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邹至蕙面对的挑战却十分巨大,包括且不限于巨大的约10亿元的财政预算缺口、严重的住房短缺和高房价、愈演愈烈的随机暴力犯罪、公交系统的老化和财政压力……除了这些,还有和她的政治理念格格不入的省长以及几乎没有盟友的市议会。邹至蕙是左派的新民主党(NDP)背景,而安省政府是右派的保守党当政。在多伦多市政选举前,福特省长罕见地就市选表态,支持邹至蕙的对手,称如果选民投票给邹至蕙,将是场“灾难”。在邹至蕙当选后,福特省长也向她表示了祝贺,并表示支持她的工作,但是否真心还有待观察。另外,多伦多市议员中只有6人支持邹至蕙,另有9人支持邹至蕙的主要对手Ana Bailão,而邹至蕙若想让她的提案获得通过,就至少需要26名市议员中13人的支持。要处理这些棘手而又迫在眉睫的问题,着实考验邹至蕙的智慧。 华裔身份 1957年出生于香港的邹至蕙,13岁时随父母移居多伦多,住在St. James镇,她的母亲靠做保姆的微博收入养活全家,生活一度非常艰难,也让邹至蕙从小体验到弱势群体的生活,为今后的政治理想打下了根基。1985年,邹至蕙首次赢得选举,在多伦多公校教育局任职六年。1991年,她成为第一位当选为多伦多市议员的亚裔女性。在担任市议员期间,邹至蕙创建了多个持久的项目,每年帮助数十万个家庭,包括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牙科护理,关注学校的早餐和午餐项目等。她曾连续七年被《Now杂志》的读者选为多伦多最佳市议员,也曾是唯一一位骑自行车上班的市议员。1988年,邹至蕙与林顿结婚,之后双双当选国会议员,成为加拿大最杰出的政治伴侣之一,激励了不少加拿大人。2006年至2014年间,邹至蕙一直担任Trinity—Spadina选区的国会议员,2014年,她为了竞逐多伦多市长职位而辞去国会议员席位,于同年10月举行的市长选举中位居第三。自2016年以来,邹至蕙专注于培养下一代进步领袖,以改变社区。她是变革领袖研究所(Institute for Change Leaders)的创始人和执行董事,亲自帮助成千上万人将他们的激情和想法转化为行动。2023年4月17日,邹至蕙宣布参选2023年多伦多市长补选。她在竞选中称其政治生涯始于协助华人、越南人、柬埔寨人及老挝人在加拿大寻找避风港,花了多年时间协助他们安顿下来、找工作和住屋,获得重要的服务,并与被困在难民营的家人团聚。如果能获选为多伦多市长,承诺当选后会确保所有多伦多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包括华人社区的需求。 华人已经在加拿大的土地上生活了两百年多年,迄今共出了6位华裔市长。分别是:最早的、也是北美洲第一位华裔市长,于1966年到1972年连任三届卑诗省Kamloops市长的吴彼得(Peter Wing);1991年短暂当选安省Sudbury市长的黄彼得(Peter Wong);接着是在1994年当选的曼尼托巴省Dauphin市长的麦鼎鸿(Inky Mark);2022年当选的温哥华市长沈观健以及乔治王子城(Prince George)市长余星友(Simon Yu)和2023年当选的邹至蕙。因为多伦多和温哥华两座城市的重要性,沈观健和邹至蕙的当选无疑是加拿大政坛上的重要事件。 其实在当今世界政治严峻的大氛围下,无论是邹至蕙还是沈观健的华裔身份背景都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困扰,但最终都因为他们不顾流行的“政治正确”,提出实际的问题并试图给出解决办法而赢得选举。在温哥华的市选中,投沈观健票的选民认为至少他认识到温哥华的安全问题,把它列为优先解决事项之一,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比如增聘100名警察和100名心理健康护士。这与动不动就限制警察权力,让警察在执法时束手束脚并积极投身“给警察撤资”(defund police)运动的前市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多伦多的市选中,邹至蕙正视了民众最关注的住房危机问题,提出把房地产空置税从1%提高到3%,以鼓励更多的人把空房放到市场上;利用市府控制的用地来建造25,000个控制租金的住房单位;加强对租客的保护,阻止租客被房东轻易驱逐等等获得选民认同的政治纲领。 政治轮回 在沈观健当选的温哥华,多年来一直是自由的左派当政,让自由、人权等政治正确成为意识形态主流,弱势群体、边缘人群、非主流文化倡导者、甚至阴谋论者的权力都被无限放大,而维护秩序、防止混乱的警察却被认为是人权的破化者,应该受到限制和打压。比如明知道流浪汉们私搭乱建的帐篷区存在严重的消防和安全隐患,经常出现床垫或垃圾桶引发的火灾,以及流浪汉随意袭击路人的现象,但为了迎合民众的“圣母心”,无论是市政府还是警方都不敢、也不愿去暴力拆除这些违规搭建的流浪汉们的“临时家园。”实际上所有的城市都设有专门的流浪汉收容所,给他们提供饮食和住宿,但一些流浪汉不愿意遵守收容机构的诸如不得吸毒、按时吃饭睡觉、洗澡等规定,而主动选择流浪街头。当瘾君子、流浪汉满街,治安形势恶化到威胁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时,选民无法忍受才会把政治正确放到一边,选出一个比较保守的右派市长。 多伦多的市政也一样在左右之间摇摆。2003年当选的市长苗大卫(David Miller)曾是新民主党党员,著名的左派社会运动参与者。他连任两届做了8年,使得社会风气极速左转,引发反弹后,右派重新拿回了权利。在保守派市长福特(Rob Ford)2016年去世后,又选出了偏右的John Tory,直到今年2月他因办公室恋情丑闻而辞职。在右派执政近9年后,选民心中的天平又开始左转,于是左派的邹至蕙(Olivia Chow)以261,550张选票,37.2%的得票率,击败其他101名竞争对手,成功当选新一任多伦多市长。 按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系荣誉教授Nelson Wiseman的说法,以往的市长选举都是右派候选人赢得,因为来投票的人大多数是有物业的居民,他们对垃圾收捡、街道清洁、道路维护、社区公园设施良好等市政问题更关注。而租户由于其流动性注定了他们对社区事务不太关心,以往很少投票,这些占多伦多的人口比例大约在20%。但这两年的房价、贷款利率飙升,业主们的日子不好过,也就没有投票的热情,以往较少投票的租户们则在经济不景气、房租上涨、物价飙升的背景下需要帮助,因此投票的热情更大,最终产生了一位左翼市长。 这位教授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千万不要以为选民会去关心什么候选人的政纲,很少有人会去仔细研读各个候选人的政纲,他们只会去选他们熟悉的人,选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人。邹至蕙因为曾担任过多年的市政议员、联邦国会议员,还是联邦新民主党前任党领林顿的夫人,在广大民众中的“脸熟”程度远高于其他候选人。 或许这就是所谓民主选举的悲哀之处吧,蒙特利尔也在左右之中摇摆,选民受够了偏右的前市长Denis Coderre的虚伪和傲慢,选出了平权和环保达人Valérie Plante,在这位市长的大力推动下,蒙特利尔正变得越来越像温哥华。面对瘾君子和流浪汉泛滥的情况,市政府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让毒品合法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暴力活动,蒙特利尔市政府却在想着如何限制警察的权利,因为警察的暴力执法是对人权的侵犯;为了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蒙特利尔对汽车出行变得越来越不友好,比如很多蒙特利尔街道变成单行道,以给自行车道腾地方;大部分的十字路口都故意收窄路口,美其名曰为了安全,实则是让堵车成为司机们的日常,加上高昂的住房成本,让蒙特利尔正在空心化,越来越多中产选择搬去郊区……  

加拿大,警惕法国式骚乱

七天记者 颜宏 最近几天,全球媒体都在关注发生在法国的、触目惊心的打砸抢烧等暴力活动。根据法国内政部的数据,持续一周多的暴力活动中,全法国共有5900辆车被烧毁,1100栋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共记录到270次针对警察局和宪兵队的攻击,还有中国游客乘坐的旅游大巴也受到了攻击;法国执法部门共逮捕了349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未成年人,大部分没有犯罪前科。就其规模和烈度来说,被法国当地媒体视为“20年来最严重”,甚至超过2005年那次由于两名年轻人在躲避警察搜查时触电身亡而导致的全国范围内持续二十二天的骚乱。虽然现在来说,这场逐渐停息的全国性骚乱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数字,但估计超过10亿欧元,而且不包括对旅游业的损害。 起因 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6月27日,有多项违法犯罪纪录的17岁少年Nahel在法国巴黎近郊的Nanterre开车时被警察拦下要求停车检查,拦截的原因是警察认为他所开的车辆存在多次违规。但这个少年拒绝停车,于是警察向他开枪射击,导致少年死亡。根据法国法律,如果司机拒绝警察的停车要求,警察是有权开枪的。开枪的警察表示,他在当时之所以拔枪,是为了防止这名少年逃跑,并担心他和他的同事被汽车撞倒。这名目前受到刑事指控的警察的律师表示,他当时并没有想要打死这个少年,而是先瞄准了他的腿部。但是由于这名少年想要开车逃离,中间可能出现晃动,导致子弹打到了他的胸部。 这名来自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少年死亡后,其家人和朋友认为警察执法时Nahel并没有给警察造成危险,警察“不是必须要杀死他”,如果不是他长了一张穆斯林面孔,警察也许不会拦截他,更不会开枪,矛头直指警察执法存在种族歧视,并为此组织了抗议游行。游行队伍最开始有6000人左右,还算和平,但很快事态失控,迅速演变成多日的大规模骚乱和破坏。一些蒙面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串联甚至攀比打砸抢烧,焚烧汽车、图书馆、警察和政府建筑物等,以浪漫闻名的巴黎宛如战火中的乌克兰东部城市巴赫穆特。 7月1日晚上,骚乱者更是冲进位于巴黎南郊的L’Haÿ-les-Roses市市长Vincent Jeanbrun的家里纵火,其妻在带着5岁和7岁的孩子逃离现场时,遭到了袭击者的烟花攻击,一个孩子受伤,妻子腿部骨折,接受了手术,需要三个月才能康复。 尽管法国政府已在全国部署了4.5万警察和宪兵维持治安,但骚乱并未得到完全控制,多个城市晚间仍有暴力袭击、抢劫及纵火事件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大骚乱已经蔓延到其他国家,6月30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列日等城市也发生类似的骚乱,蒙面的年轻人走上街头搞破坏。7月1日,瑞士洛桑有超过100名年轻人袭击商店,并向执法人员投掷石块和燃烧弹,骚乱中有7人被拘捕,其中6人是未成年人。蒙特利尔也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煽动年轻人到市中心像法国那样搞破坏,并真的有上百人到场,好在蒙特利尔警察局(SPVM)及时应对,制止了事态的扩大,只逮捕了一名16岁的少年,发出了两张破坏公共秩序的罚单,并没有造成人员或财物损失。 尽管法国持续多日的骚乱呈现缓和,但包括总统马克龙和执法部门都认为法国是否会恢复平静,仍需保持谨慎。在7月13日或14日——也就是法国国庆节前夕和当天,甚至是在未来几个月内,这个国家仍将面临考验。 根源 根据卡内基基金会全球抗议活动追踪数据,自2017年法国总统马克龙上台以来,法国从未远离大规模示威活动引发的骚乱,曾爆发过18起针对政府的大规模抗议,每次都演变成各种暴力活动,让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国时常陷入第三世界国家的混乱状态。2018年到2019年的“黄马甲”运动,以及今年早些时候有关养老金改革的全国性抗议,都与马克龙的激进改革措施相关。但这次的大规模骚乱则是在经济发展疲软、政治极化背景下族群矛盾激化的具体体现。 法国原本是非移民国家,其族群文化在欧洲主要国家中相对保守。上个世纪60年代,生育率下降,为了满足劳动市场需求,法国开始大规模引入北非等前殖民地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巴黎郊区兴建的密集廉价住宅区,成为至少500万新移民的聚居区。大量引入移民的结果是法国成为欧洲移民比例最高的国家,人口中十分之一都是移民,且大多数聚集在大城市的郊区。独立的少数族裔文化在这些地方扎根,和传统法国社会格格不入、相看两厌。再加上资源分配不公、去工业化等原因让这些移民社区始终处于贫困的边缘,二代、三代移民,特别是年轻人看不到希望。 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时,这种对立和矛盾还能保持在相对克制的状态。然而,每到经济不景气或者通货膨胀时,贫穷移民区高企的失业率就会导致犯罪率上升,同时法国相对严厉的执法传统又会进一步激化矛盾,最终上升为全国性的族群冲突。有法国学者指出,法国特有的全欧最高的移民青年失业率、种族歧视、少数族裔居住区的扩大与孤立、移民青年被法国社会视为应被清除的渣滓等导致了一场又一场的激烈冲突。 另外,同西方民主选举国家,如美国政治极化的情形一样,法国的政治极化也在种族矛盾中“火上浇油”:对少数族裔社区的公共投资,以及法国警察的执法传统,本就是极左翼,以创建社会主义政党“不屈服党”( La France insoumise)为代表的梅郎雄(Jean-Luc Antoine Pierre Mélenchon),和极右翼,以Marine Le Pen 和 Éric Zemmour为代表,争夺选票、辩论最激烈的话题。这次骚乱发生后,一直以来强调安全和秩序的极右翼首先对马克龙发难,除了进一步渲染移民带来的问题外,还主张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启动“55号法案”(即1955年4月3日第55-385号关于紧急状态的法案),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来遏制骚乱;中左翼的社会党(Parti socialiste)以及欧洲环保-绿党(Europe Ecologie-Les Verts)则在第一时间号召恢复平静;但极左翼的梅郎雄在第一时间的回应却具有强烈的煽动性。他在一条发布于6月28日的推文中写道:“看门狗要求我们呼吁平静。我们呼吁抗争。”并希望可以如美国的“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一样,在法国也减少警方对少数族裔的歧视,这也符合他一直以来争取平民阶层以及年轻人的选举策略。未来四年,身处中右翼的马克龙如何弥合左右分歧、找到“中间路线”,几乎是一道“无解题”。 警惕 由于进入工业化较早,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相比北美更趋前一步,法国现在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加拿大未来要遇到的。法国最初因为劳动力短缺不得不大量引进前殖民地国家的移民,特鲁多政府也因同样的原因计划大规模提高移民的数量。在去年11月发布的加拿大2023-2025年移民规模计划(Canada’s 2023–2025 Immigration Levels Plan)中,加拿大将在未来三年接收145万新移民。其中2023年的移民目标是接收46.5万新移民;2024年,这一目标将增至48.5万;而到了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50万新移民。同时,联邦政府计划改进现有的移民选拔标准,以便应对“医疗保健、技术工作、制造和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其实,加拿大在2021年就接收了超过40.5万名移民,打破了历史移民纪录,上一次,也是这之前唯一的一次加拿大一年接收超过40万移民的纪录还是一个世纪前的1913年。这个新纪录只维持了一年,就被2022年的437,180名移民又打破,大量移民的到来也使加拿大的人口规模在今年6月16日超过4千万门槛。 目前加拿大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移民,仰赖移民人口的不断加入,加拿大的人口增长速度几乎是其他G7经济体的两倍,到2032年,预计移民将占加拿大人口增长的100%。大量移民的到来的确能弥补劳动力人手的短缺,促进经济,但如果处理不好完全有可能未来演变成法国今天的样子。蒙特利尔的“动荡之区”——Montreal Nord 已经有了些巴黎郊区的影子:整个社区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民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面临贫困和失业,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无所事事地在街头游荡,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恶劣的治安和社会环境也吓退了想来投资的企业家,有消费能力的中产也在加速逃离这个地区,如此恶性循环。 这次参与法国骚乱的人主要是贫困移民社区的年轻人,平均年龄约17岁,3成被捕者是未成年人。这显示出法国长期存在的移民融入问题和多元文化悖论:法国非裔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怀疑其不会被主流社会认可,主流社会也因移民社区出现的各种问题加深对他们的偏见,任何一点小事,哪怕一场足球比赛的胜利都可能引发骚乱,混杂了各方的偏见、恐惧、愤怒与相互攻击。 法国社会真的不管这些移民的年轻人吗?当然不是,法国各种福利政策都对低收入人群倾斜,移民家庭更因为生的孩子多或者没工作,享受更多的福利。为了改善移民聚居区大巴黎93省的经济、治安状况,法国政府花了大量资金在那里兴建商业中心和大学校区,还把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主要场馆设在那里。但是,那里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那么是移民社区的年轻人不愿意工作吗?也不完全是,著名球星姆巴佩就是93省贫民窟出来的。虽然反对种族歧视是法国社会的政治正确,但隐形歧视却无处不在。大部分法国企业在招工的时候,看到带有穆斯林色彩的姓名,一般都会过滤掉。即便一些优秀的移民后代通过努力学习,从名校毕业后进入好的企业,也会面临职场天花板,如同华裔一样。那些北非裔移民后代本来就不太愿意接受良好的教育(这里有经济的原因,也有家庭的问题),当看到那些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同龄人也不过如此,就更加心灰意冷了。没有文化就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他们又不愿意干,于是,为了活下去,偷盗抢劫、贩卖轻毒品是正常操作,还有人最终加入恐怖分子团体,而其中,未成年人占了一定的比例。这和加拿大主要大城市如多伦多、蒙特利尔的黑人社区情况如出一辙。 特朗普时期美国国防部前副部长威廉·沃尔夫(William Wolfe)在法国发生骚乱后评论说“大规模移民+多元文化主义=国家自杀”,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但也值得警惕,希望加拿大不要在移民问题上犯错,蹈法国的覆辙。  

参与,就是贡献

  2023年6月24日,排华法百年反思集会在国会山举行,参加活动的政要高唱加拿大国歌 摄影 / 独玉 七天记者 独玉 早在今年初计划2023年重大事件采访报道时,七天编辑部就想到了1923年颁布的排华法,今年到了百年的节点,应该做点儿什么。于是便定下做个专题、专刊,7月1号国庆节前刊发。 排华法是在192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应该说7月1号是加拿大的耻辱日,实施了这部臭名昭著的恶法,使得华裔成为唯一在长达24年时间里被拒绝入境的族裔,让这个国家蒙羞,让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了污点。今年,在这部恶法颁布100周年之际,纪念也好,反思也罢,总要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以表明态度,表明我们不是“哑裔”,表明我们对这块土地也有平等的权利,当然,也有相应的责任。 年初还想,7月1号国庆游行是个好时机,如果宣传到位,加拿大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民众可以在这一天发声。春节过后,关于排华法百年反思活动的各种形式渐渐开始浮出水面,各地民众在5月份纷纷举办座谈会、视频会议、展览等,以各种形式让民众了解100年前的历史真想。恶法在100年前的6月23号颁布,这一天,由参议员胡子修、胡元豹倡议,在参议院举行了一个牌匾揭幕仪式和反思活动。第二天,“二胡”倡议,大家在国会山集会,让华人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 渥太华和多伦多民众是最先开始进行活动准备的。渥太华华联会代表反思排华法活动组委会向有关机构申请了6月24日在国会山集会的许可,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谊会总协调此次活动。 5月30日,蒙特利尔成立了624活动协调工作组,由华总会牵头组织人员,短短3周时间里,约500人报名。 6月 24日早上8点半,天上飘着零星小雨,满载着三台设备和两部照相机以及其他设备,七天记者一行从蒙特利尔出发,驶向渥太华国会山。 前天的计划还是乘坐蒙特利尔车队的一号车,由于还有两个人没有座位,于是我们决定自驾,把座位让出来。 周末的清晨,路上车辆不多,交通畅通。行驶了大约1小时,看到一辆大巴,想着可能会是蒙特利尔车队的某辆车,我们赶紧做好了拍摄准备,从左边的车道超过去,摄影师从副司机座位上打开车窗玻璃,回过头,大巴车司机冲我们招了招手,看遍了车身,也没看到车牌,就没拍。 过了一会儿,乘坐大巴车的同事问,刚才有一辆车超过我们,看着很像你们。这才知道刚才超过的的确是蒙特利尔车队的1号车,车牌被车长拿在手里,没有放到车前面。 大约10点45分,我们抵达目的地,车队总后勤车已经于10点抵达,9号车也赫然停在路边。随后其他车辆陆续抵达,大家相见甚欢,开始分发、领取午餐,合影留念。 拍摄完了抵达和领取午餐的画面,我们一行4人把车开到世贸中心楼下停好,在Sparks街吃了午餐。周末的街上很安静,除了七天记者一行4人,只有1-2个人路过。 快速吃完午餐,返回世贸中心停车场,拿了设备,前往国会山。 此时的国会山广场,大批集会人员尚未抵达。只有指挥部设立的两顶帐篷,主要任务是分发物料、设立救助站、安置音响设备,这些工作由渥太华的华人社团负责。先期抵达的多伦多华人社团义工们也在忙碌着。 记者们已经陆续在广场上支好了三脚架,七天设置了三个机位,一个在主席台正面的主机位,一个计划拍摄蒙特利尔华人的反打的机位,另一个机位设在会场外面,可以看到整个会场的情况。 参与拍摄采访的记者 摄影 / 独玉 12点半,各地群众陆续抵达,国会山草坪上开始热闹起来,唱歌的、跳舞的、拍照的、排练的、找朋友聊天的……蒙特利尔的手风琴、小提琴组合也在百年火焰池前拉起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人们纷纷围过来一起欢唱。 大约1点钟,大会的旗手、义工到位,这次活动的物料,包括证件、标语牌、义工文化衫、各种型号的大小国旗、旗杆、口号标语牌等,分别由渥太华和多伦多华社准备,按照各个城市参与人员的多少,事先备好,人员到了之后分头领取。 1点半,大会嘉宾入场。 渥太华、多伦多的社团分别演出了击鼓、武术、舞狮等精彩节目,小朋友们演唱了加拿大国歌。 参加演出的群众 摄影 / 独玉 胡子修参议员身穿一件白色的衬衣,打着领带,他在致辞中说:“团结就是力量!” 胡元豹参议员身穿一件粉红色衬衣,没有打领带,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他说:“昨天,我们纪念,今天,我们发声,明天和今后的每一天,我们行动!” 胡子修参议员致辞 摄影 / 独玉 员胡元豹参议员致辞 摄影 / 独玉 卸任参议员利德蕙发言 摄影 / 独玉 82岁的前联邦参议员利德蕙没有带助手,自己一人身背双肩包出席活动,她在致辞中说:请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投票权、平等权。71岁的联邦参议员Mary Jane McCallum是第一民族克里族的一名牙医,她代表第一民族上台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欢迎来到你的国会”。她说:“昨天在参议院,我为华人先辈的遭遇心碎。我想说自从华人的先民抵达这里,加拿大就是你们的家!就像原住民经常告诫自己的,我们有权在这儿,有权感到安全,有权发声!移民来到加拿大,不是馈赠,而是权利!作为原住民,7月1号,我们要给你们更紧紧的拥抱”。加拿大建国之初,曾经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对原住民实施了文化灭绝政策,而华人是加拿大历史上仅有的曾经在24年时间里被禁止入境的族裔,所以McCallum在发言时应该是“感同身受”。 联邦参议员Mary Jane McCallum致辞 摄影 … Read more

让历史告诫未来——写在加拿大“排华法”颁布百年之际

宏田的稿子配张图:6月24日,约3000华裔加拿大人在首都渥太华集会,反思排华法百年。参与活动的腰鼓队员们在国会山表演 摄影 / 独玉 七天评论员 宏田 今年是加拿大“排华法”颁布一百周年。对于这样痛苦且耻辱的日子,人们往往避之而唯恐不及,宁愿把它从记忆中抹掉,就像扔垃圾那样把它扔掉。但是,历史不会因为人们不愿提起而自动消失,如果忘掉那段不堪的历史,那场悲剧就有可能重新上演。 人在国内的时候,只知道白求恩的故事,对于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的历史则知之甚少。知道这些华人前辈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修建了横贯加拿大东西全境的漫长铁路,但并不清楚他们的遭遇。通过马克吐温的那句名言,知道了华人为修建美国铁路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但并不清楚加拿大华工的境遇。来到加拿大生活后,听说了一些华人被排挤的历史,知道了一些排华法的内容,深感震惊,很难想象这样的历史会发生在宽容温和的加拿大。但是这段历史的详细情况却一直无缘得以窥见全貌;有关这段历史的文艺作品,也没有听说。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对于弱势群体的历史,总会有意无意地被人所忽略。 在排华法颁布百年之际,回首这段历史,于我依旧是一团迷雾,有着太多未解的问题,为此写了一首长诗《假如历史可以开口坦承—为早期加拿大华人的悲惨历史而作》,把自己的一些疑问写了出来。在写这首长诗的时候,心中逐渐涌现了一个强烈的念头,那就是希望在加拿大有这样一个博物馆,专门用来纪念在这里的华人的生活史、奋斗史。如果建设这样的博物馆条件还没有成熟,可以先建设一个“网上博物馆”,让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不至于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机会了解加拿大华人的生活和历史。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应忘记华人前辈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同样也不应忘记他们在困难与厄运面前的勇敢、坚韧、智慧。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超常的智慧,强健的体魄,在那样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下,他们很难完成那样艰巨的修建铁路的任务。同样,在陌生的环境里,在种种非难面前,他们也很难坚持和生存下来。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不能不为之动容。如果说唐人街为后来华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早期华人的拼搏和智慧,则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当我们将来在建设博物馆的时候,这一主题应该被重视。 在加拿大生活的原居民以及其他少数族裔,都有被歧视、被排挤的经历,华人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正待遇是其中的一部分。把华人的遭遇作为加拿大种种不公的一部分,把华人的愤怒和反抗作为反对种族歧视,保护人权和自由这一历史潮流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看待,会引起更多人的同情和反思。以公开的法律形式来排挤、压迫某一个种族,大概只有华人有这种“特殊的待遇”。把这一历史告诉其他族裔的人们,有助于让所有的人都了解早期华人的这段遭遇,引起更广泛的同情和警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在加拿大发生。 历史上,无论是从中国贩运劳工来加拿大修建铁路,还是制定法律剥夺华工的人权和自由,或多或少都是当时的加拿大人模仿美国的结果。华工在加拿大遭受的困苦和受到的迫害,都是这种盲目跟风所结下的恶果。现在,因为盲目跟随美国的政策,对中国的仇视已经成为加拿大政坛的“政治正确”,并逐渐向民间漫溢。在加中关系降到历史低点,甚至比美中关系还要糟糕的时刻,出于政治原因对在加华人的无端猜疑和打压,为新的针对华人的“种族仇恨病毒”的肆虐铺设了温床。在百年反思之时,研究和重温美国对华政策对于加拿大对华政策的影响,可以帮助一些加拿大“反华人士”反省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和行事,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回顾历史,记取教训,汲取营养,让历史滋养现在,告诫未来,让我们的后代和所有的加拿大人一起消除“种族偏见”带来的猜疑,避免“种族歧视”带来的痛苦,免除“种族仇恨”带来的恐惧,是这次百年反思的意义所在,也是每个人肩负的责任。(2023年6月18日于涟漪池畔)  

历史不可遗忘 丑剧岂容重演

6月24日,约3000华裔加拿大人在首都渥太华集会,反思排华法百年。参与活动的部分蒙特利尔民众在国会山草坪上合影 摄影 / 独玉 步虚 今年是加拿大《排华法》出台100周年。 1923年7月1日,加拿大政府推出了一项新的、旨在阻止华人入境的《华人移民法》(Chinese Immigration Act),俗称“排华法”(Chinese Exclusion Act)。这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次系统性、特指性种族歧视立法,是自1885年《华人移民法》以来加拿大各种专门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排斥性法令、政策和措施的延续和扩展,其内容除了严格阻止华人入境加拿大之外,还包括对在加华人征收人头税、剥夺华人的政治投票权、禁止华人担任公职以及在教育、就业、交往、婚姻、出行等方面的其他举措。“排华法”生效后,几乎所有华人都无法入境加拿大,包括已经在加华人的配偶和子女。另外,所有在加华人都必须到政府登记并随身携带附有照片的身份证件,否则将面临罚款、拘禁或驱逐出境的惩处。此类规定仅限于华人,而且是加拿大政府在和平时期唯一一次针对外来移民群体而特别颁布的规定。“排华法”于1947年5月14日被正式废除,但对于华人移民加拿大依然有着诸多限制,直至1971年加拿大联邦开始实行“多元文化政策”,所有制度性种族歧视才被完全终止。 在“排华法”严格实施长达24年的时间里,被允许入境加拿大的华人不到50人。而影响更为普遍和深远的是,该法的出台给当时加拿大普遍存在的仇忌、憎厌、羞辱、侵害华人及华人利益的言论和行为披上了合法化外衣,它让在加华人自此过上了骨肉分离、亲缘隔绝、孤苦无依,且四处遭受歧视、终日担惊受怕、倍感屈抑不伸的生活。“百般刑辱何可堪”,“此等苦楚向谁讲”。今天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华人先辈们切身经历的这一段耻辱遭遇。 华人是最早移居加拿大的亚裔族群之一。在1880至1885年其间,大批华人被招募来加拿大参与“太平洋铁路”的建设。这条铁路横贯北美大陆,把加拿大东西部连在了一起,为加拿大联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铺设了支撑。可以这么说,没有太平洋铁路就没有加拿大当年的西部大开发,就没有完整统一的加拿大联邦,更不会形成今天加拿大所具有的“从海洋到海洋”的国家领土规模和国家发展空间。在铁路铺建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极高、施工任务极其繁重,而施工方式和手段十分简单危险的路段铺建中,是华人劳工作为建设主力,为项目的完工做出了特殊而巨大的贡献。 回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铺建过程,今天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忘记:在这条已成为加拿大重大国家记忆和宝贵历史遗存一部分的铁路上,每一颗道钉都粘带有华人劳工的伤损,每一根枕木都渗透了华人劳工的血汗,每一英里道基下都掩存着一位华人劳工的尸魂。 1885年11月,“太平洋铁路”铺建完工。随之而来的是,包括华人在内的大量劳工涌入一些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和低端行业市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移民其中包括大量欧洲移民来到加拿大定居,原本劳动力短缺、行业发展不充分的局面一变而呈现出充满竞比、争较的情势。随着劳动力市场和低端行业市场竞争情势的日益加剧,任劳任怨、俭朴殷勤,习惯于安分守己,不随意惹事挑事,或凭体力埋头苦干、或靠本事创置经营的华人却无端招来了一些人的另眼关注。在这种特别“关注”引来的不寻常反应中,华人群体成为了劳动力竞争和行业竞争的替罪羊,甚至成为了整个社会“最不受欢迎的外来者”。于是,便有了“排华法”以及各项限华、禁华、排华政策和措施的颁布和实施。 表面上看,以系统性、特指性禁阻、排斥、歧视华裔群体为核心内容的“排华法”之所以能顺利出台并被严格实施,同华人劳工与白人劳工、华人业主与白人业主之间的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实际上,在这些直接关系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其中起主导和推动作用的有:1)加拿大国内政治需要及相关舆论操弄;2)与美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联动。 真实的加拿大历史叙事告诉我们,1923年排华法案自提出到最终获得通过都与保守主义政治理念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盛行有着深层次的关系。为了满足某些资本势力的需求,同时更是基于自身的党派立场——以族群区隔为基准的抑外、排外政治主张,在加拿大联邦中的一些地区,其中特别是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些政治人物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刻意编制和四处散播旨在丑化、黑化、妖魔化亚裔群体的各类信息,煽惑和鼓动社会上的反亚裔情绪和意识,试图通过民粹化社会舆论,强势影响政府通过法令来限制和阻止亚裔(主要是华裔)移民,以彰显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社会价值取向。而当时执政的加拿大联邦自由党,为了维系自身的执政地位,为了新生脆弱的联邦体制的完整与稳定,同时更是为了迎合资本政治集团和民粹性社会舆论的现实需要,与保守势力沆瀣一气,顺利让排华法案在国会获得了通过。 至于同美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联动,情况则更加明显,其影响也更为深沉持久。在立国之初的一段时间里,加拿大与其南面邻居美国各自为了自身主权利益的维护或扩张,始终处于一种彼此抵触、相互防范的关系之中。然而,在应对他们心目中的“外来威胁”“异类挑战”时,属于同一文明种群的两国社会主体力量却表现出了一种本能性的一体联动态势。在1907由温哥华市长亲自带领、有现役军人直接参与的群体性暴力排华、排亚裔事件中,所有参与者的头上都绑着写有“为了一个白人的加拿大”(For a White Canada)的布带。事件策划和组织者为加拿大的“反亚裔联盟”(Asiatic Exclusion League),这是一个与美国起初的“反日韩联盟” (Japanese and Korean Exclusion League),即后来的“反亚裔联盟”紧密关联互动的白人至上主义团体。该团体的规模和能量在“暴力排华事件”之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且为1923年排华法的顺利通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前几十年里,加拿大境内各类不同形式和规模的仇外、排外事件屡屡发生。在这一过程中,以“反亚裔联盟”为代表的加拿大排华势力亦步亦趋地追随美国,在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上深受美国的影响并与其结成了具有浓烈民粹色彩和明显种族主义特征的价值联盟。在他们的意识中,华人劳工“有诸多的恶习和偏见”,他们在生活上“不可能接受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在非洲的若干地区,智力的标准比较低,但是道德的标准比较高,就是说,他们是比较诚实的。”而“中国人并不比非洲种族优秀,他们比上帝所创造的任何种族都要低劣。再没有像中国人这样低劣的了。”“如果他们像非洲一样没有文明,那还要好些”。而他们(中国人)“却已经达到了四千年的罪恶的顶点,达到了一种文明……的罪恶的顶点。”中国人“与白种人相比是一种劣等种族,是一种不同类型、不同文明的种族,……两个种族不可能在平等的条件下一起生活而不混合起来,因为大自然已经在肤色和气味方面打下了它的标记。” 系统性地、特指性地歧视、仇视、伤诋和排斥亚裔、华裔,是北美历史天空中曾经笼罩过的一团有害阴霾,是加拿大国家发展过程中曾经上演过的一幕卑劣丑剧。然而,在“排华法”于 1947年被废止、1971年“多元文化政策”开始实行几十年后的今天,与美国多重纽结、一体联动的加拿大的上空却再一次或明或暗地浮动起了一重又一重似曾相识的阴云。重重阴云之下,历史上曾经卑劣登台的系统性、特指性排华丑剧是否有可能在今天的加拿大重新上演?这是一个必须引起人们高度警惕和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在刚刚过去的5月15日,面对“反亚裔种族主义令人震惊的上升”这一事实,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就“排华法”100周年发布了声明。他指出:1923年的“排华法”“是加拿大历史上的黑暗时刻,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确认“加拿大华裔社区对塑造我们国家构成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从1800年代后期开始,许多华人移民来到加拿大,冒着生命危险和牺牲自己的生命帮助建造了横贯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华裔加拿大人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加拿大各地的华人塑造了我国的历史,并继续使这个国家变得更美好。”“多元是加拿大的力量所在。” “在我们遗憾地反思‘排华法’的耻辱遗产之际,我们再次承诺要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以便今天做得更好。携手共进,我们将共同抗击反亚裔的种族主义和所有形式的不包容、仇恨和歧视,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更强劲、更包容、更公平的加拿大。” 国家公平正义是国家正当性和国家凝聚力的基本条件。多族裔多文化平等友好共存是移民国家社会运行良好的典型表现。从特鲁多总理的上述声明中,人们不难看出:首先,基于起码的国家公义,政府明确了加拿大华人为加拿大国家构成和建设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以及历史上所遭受的不公;其次,遵循加拿大特有的社会理念,政府强调了多元文化和多族裔存在的力量以及“包容”和“公平”的意义。与此同时,从特鲁多总理的声明中,人们还可以感受到一种对现实规定和现实力量的把握和重视。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一百年来,华人在加拿大国家经济结构和社会构成中的分量已经发生了粲然可观的变化;今天,华人自身的力量以及华人整体可以获得和依靠的力量不容低估,其相较于百年前的力量及其现实影响和规定作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时代正在前进,世界已然改变。在加拿大“排华法”出台100周年的今时今世,面对整个北美上空若隐若现、时明时暗的反华、排华阴云,我们可以,同时也应该立足于国家公义、社会理念和现实规定,理直气壮地对我们自己、对整个社会大声地说出:耻辱的仇外历史不可遗忘,卑劣的排华丑剧岂容重演。2023-06-25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

6月24日,3000华人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国会山集会,反思排华法百年,反对种族歧视。集会结束后,部分参与者合影。 摄影 / 余瑞冬 七天记者 颜宏 一百年前的7月1日,臭名昭著的《华人移民法》(Loi de l’immigration chinoise),也就是俗称的“排华法案”被加拿大国会正式通过生效,开启了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政策。2023年6月24日,在这部臭名昭著的恶法颁布100 周年之际,来自加拿大东海岸的哈利法克斯到西海岸的温哥华等主要城市的近3000华人齐聚首都渥太华,在国会山广场举行大型集会,共同回顾和反思加拿大这段暗黑的历史,和与会的加拿大三级政府代表一起发出华人的声音:历史不容忘记,历史更不能重演! 历史不容忘记 据史料记载,有规模的华人移民北美大陆始于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1858年,现在的卑诗省(当时加拿大联邦尚未成立)境内菲沙(Fraser River)河流域发现了金矿。吸引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涌入,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华人。有的是早就在美国加州淘金的华人,有的是为逃避清末战乱频繁、生活贫困直接从中国广东过来的。华人在那里扎根、繁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1871年,加拿大联邦成立四年后,卑诗省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最终选择了加拿大,成为加拿大的一个省,条件之一是修建一条横贯加拿大东西的铁路——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因华工在美国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时表现优异,加拿大也倾向于雇佣华人,前后有约17,000名华人参与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修建。1885年铁路修到BC省境内最后一段时,还有约9,000名华工留在工地上,其他有去世的,有随着铁路散居到加拿大各地的。随着铁路修建临近完工和金矿的日益枯竭,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凸显,各地出现失业大潮。而华人与白人以及来自欧洲国家的移民在工作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华人与生俱来的吃苦耐劳、聪明勇敢、不计较报酬、忍辱负重等美德让处于竞争下风的欧洲白人劳工不满,而由白人主导话语权的报刊杂志则逐渐形成对华人的刻板叙述模式,描绘中国是一个软弱落后的国家,居民永远不可能像白人一样生活,是不文明和不开化的群体,具体表现如华人生活环境肮脏,不爱清洁,容易染病;华工好斗,动辄群殴,造成死伤;华人好赌,甚至设局赚钱,从而引发各种争端……尽管这些报道确有其事,但只是成千上万华工中的个别现象,但在英语媒体的不断渲染下,基于种族傲慢和现实焦虑,于是在民间形成了对华人的敌意,为之后的种族歧视打开了方便之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视,百多年前的华人忍让、安静、以德报怨,有礼貌、有节制地对待所有的人,包括施暴的人,这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的欺负华人的气氛。 其实在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过程中,围绕用人和工资等一系列劳动力市场问题,白人劳工组织曾向获得联邦政府批准的华工雇佣商和华工群体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歧视性舆论攻势,并对当地的政客施加压力,要求省级和联邦政府制定限制华人活动甚至禁止入境的政策。白人劳工组织发起一波波排华攻势,加上政客的推波助澜,导致加拿大的华人不仅被排斥在城市边缘或相对孤立的环境中,形成一个个自保的唐人街,还被剥夺了基本政治权利,成为“政治贱民”。1875,英女王批准了剥夺印第安人和华人投票权的法案,开启了华人在加拿大遭到系统性歧视的时代,为未来对华人实施“人头税”和“排华法案”等迫害行径创造了法律和社会基础。而当时已难以自保的清政府混乱无能,既无力也无意保护海外华人的利益,更无法对美国、加拿大的对外政策施加任何影响,排华浪潮最终以立法形式被确立,给几代华人乃至整个社群的身、心、灵带来严重、复杂而深沉的折磨以及各个层面的负面影响。 100多年后的今天,华人的祖籍国已经不是那个衰败、软弱的清政府,而是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但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的排华浪潮正在重新上演。依然是熟悉的三步曲:竞争不过有怨气、媒体带节奏、政治势力无情利用。在新形势下掀起一波又一波反华攻势不再是劳工组织,而是党争中的政客、暗通款曲的情报局匿名爆料者以及追逐腥臭的不良媒体。 其实自从中美关系紧张以来,一直为美国马首是瞻的加拿大也从2018年12月遵从美国的指令扣押孟晚舟开始与中国交恶。而加拿大最大的日报、保守派大本营的《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及其旗下的“环球新闻”(Global News)始终对中国充满敌意,报道的内容几乎全是负面的,从香港的暴乱到新冠病毒疫情;从芬太尼到中国对所谓民主人士的压制;再到华为、台湾、南海、西藏、新疆等等一系列西方媒体炮制的涉华议题上指责、批判和抹黑中国。而从去年以来,更是根据一些所谓的加拿大安全情报局的秘密文件或匿名消息人士的说法不断炒作中国干涉大选,直接导致了加拿大和中国互相驱逐一名外交官的严重后果,更是掀起新一轮的污名化华人舆论战,为新时代的“排华法案”出台做准备。 历史不会重演 可惜这些无法解决内部问题,只会找替罪羊甩锅的反华政客和媒体似乎忘了,今天在加拿大的华人已经不是100多年前那些逆来顺受、语言不通、没有政治权利的二等公民,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精英辈出的族裔。比如,倡议这次国会山大型集会的胡子修、胡元豹两位参议员,到场助威并发表讲话的政要,除了第一民族参议员Mary Jane McCallum,还有加拿大第一位华裔女参议员、推动设立亚裔文化月的利德蕙(Vivienne Poy),联邦众议员陈圣源,安省省议员柯文彬,安省万锦市副市长陈国治、安省列治文山市市议员崔冰辉等,以及数不清的私营企业老板、青年专业人士、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和普普通通的打工人等等。 在加拿大华裔社区短短100多年历史中,2023年6月24日的这次超大型集会注定将载入史册。来自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温哥华和其他多个地区的华裔加拿大人共同行动,汇聚在加拿大首都国会山广场,反思加拿大历史的黑暗时刻,强调华人对加拿大的巨大贡献,同时用文化表演的方式展示灿烂的中华文化。这场集会不仅发出了广大华人的心声,体现出团结的巨大力量,还让以选票为王的加拿大政客不敢忽视这股力量。联邦总理特鲁多虽没有出席,但委托自由党议员Chandra Arya带来了书面致辞。他在信中指出,加拿大的华人社区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但现实并非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必须继续抗击反亚裔种族主义、暴力和仇恨。这次活动创造了一个机会,让所有人反思加拿大华裔对加拿大历史和繁荣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更新对过去的错误认识,努力建设一个更强大、更包容、更公正的加拿大,造福未来和后代。 6月24日国会山大型集会上特鲁多总理的书面致辞 早在5月15日,在排华法被废除(1947年5月14日)纪念日的第二天,特鲁多也曾发表声明重申“这是加拿大历史上的黑暗时刻,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并强调华人在加拿大的国家建设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再次承诺要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警惕沉渣泛起的针对亚裔新种族主义,共同反击种族主义、排斥、仇恨和歧视言行,为后世留下一个更公平、包容的加拿大。联邦政府还在5月31日宣布将这一排斥华人移民的事件列为具有国家历史意义的事件,供后代缅怀和反思。 一贯以反华为己任以谋求自身利益的联邦保守党及其新党领Pierre Poilievre也在看到华人社区的力量后发表声明称“政府背板了修建太平洋铁路时数千名经常在恶劣条件下辛勤工作的华工,今天的加拿大人对历史上这段黑暗的篇章深感羞愧,在这个道歉并纪念排华法百周年的时刻,向那些受到冤屈、建设我们国家的人表示感谢和敬意”。6月23日,联邦参议院举行官方活动,反思排华法。加拿大总督玛丽·西蒙(Mary Simon)亲自参与政府为“排华法”百年制作的纪念牌匾揭幕仪式。加拿大政府将1923-1947这24年的禁止华人入境加拿大的历史,永久铭刻在纪念牌匾上,供后人铭记。而所有这些官方态度的背后是全国180万华人显示出的力量,让这些政客不管是真心还是表面都得做做样子。 华人要行动 纵观历史,当政客们为了选票、政治利益、政党利益等迎合极端民粹主义者和目前的意识形态之争,拿华人问题做文章,把反华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时,华人已经无路可退。无论是所谓的外国势力干涉加拿大大选、内政,还是中国在加拿大设立秘密警察局,以及正在走立法程序的模糊不清的所谓外国影响力登记法,都不能不让人担心历史重演。而华人再也不会像以前那般逆来顺受,而是要团结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让霸凌者有所收敛,这是对加拿大人权宪章的捍卫,更是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因为只有全体加拿大人都能人人平等、不担心由于族裔、肤色或祖籍国而受到歧视、不害怕被不良媒体随意污名化,加拿大才能保持其多元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才能和谐昌盛。 前一阶段保守党和部分在2021年选举中落选议员不从自己身上或所在政党找原因,反而大肆宣传自己的败选与中国施加的影响有关,坚称有人、有组织地对其抹黑,呼吁政府对大选中的外国影响以及安全部门的应对措施进行公开调查。于是在保守党、保守派媒体以及对华强硬势力的推动和炒作下,“外国干涉加拿大大选”的话题越炒越热,最终演变成为直接点名董晗鹏、柯文彬、陈国治等三级华裔民选官员,认为他们当选及其工作与中国有关,指责他们对加拿大“不忠诚”。面对这些不实之言,他们没有沉默,为维护自己的尊严,纷纷拿起法律武器起诉情报机构、媒体以及记者,要求这些无良媒体及媒体人道歉、赔偿。不断“爆料”的记者Sam Cooper迫于压力从《环球邮报》辞职,也没人敢再用他,只能成为自由职业者。 6月24日的集会只是开始,正如参议员胡元豹在演讲中指出的,昨天是纪念日,今天是发声日,明天以及之后的每一天,大家都必须采取行动,确保加拿大华人,加拿大亚裔,所有少数族裔加拿大人不受任何现代形式的排斥。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华裔需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