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节点上

cd5be27a5e80b3a139e906bfe739e8b0

6月24日,3000华人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国会山集会,反思排华法百年,反对种族歧视。集会结束后,部分参与者合影。 摄影 / 余瑞冬

七天记者 颜宏

一百年前的7月1日,臭名昭著的《华人移民法》(Loi de l’immigration chinoise),也就是俗称的“排华法案”被加拿大国会正式通过生效,开启了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政策。2023年6月24日,在这部臭名昭著的恶法颁布100 周年之际,来自加拿大东海岸的哈利法克斯到西海岸的温哥华等主要城市的近3000华人齐聚首都渥太华,在国会山广场举行大型集会,共同回顾和反思加拿大这段暗黑的历史,和与会的加拿大三级政府代表一起发出华人的声音:历史不容忘记,历史更不能重演!

历史不容忘记

据史料记载,有规模的华人移民北美大陆始于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1858年,现在的卑诗省(当时加拿大联邦尚未成立)境内菲沙(Fraser River)河流域发现了金矿。吸引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涌入,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华人。有的是早就在美国加州淘金的华人,有的是为逃避清末战乱频繁、生活贫困直接从中国广东过来的。华人在那里扎根、繁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1871年,加拿大联邦成立四年后,卑诗省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最终选择了加拿大,成为加拿大的一个省,条件之一是修建一条横贯加拿大东西的铁路——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因华工在美国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时表现优异,加拿大也倾向于雇佣华人,前后有约17,000名华人参与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修建。1885年铁路修到BC省境内最后一段时,还有约9,000名华工留在工地上,其他有去世的,有随着铁路散居到加拿大各地的。随着铁路修建临近完工和金矿的日益枯竭,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凸显,各地出现失业大潮。而华人与白人以及来自欧洲国家的移民在工作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华人与生俱来的吃苦耐劳、聪明勇敢、不计较报酬、忍辱负重等美德让处于竞争下风的欧洲白人劳工不满,而由白人主导话语权的报刊杂志则逐渐形成对华人的刻板叙述模式,描绘中国是一个软弱落后的国家,居民永远不可能像白人一样生活,是不文明和不开化的群体,具体表现如华人生活环境肮脏,不爱清洁,容易染病;华工好斗,动辄群殴,造成死伤;华人好赌,甚至设局赚钱,从而引发各种争端……尽管这些报道确有其事,但只是成千上万华工中的个别现象,但在英语媒体的不断渲染下,基于种族傲慢和现实焦虑,于是在民间形成了对华人的敌意,为之后的种族歧视打开了方便之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视,百多年前的华人忍让、安静、以德报怨,有礼貌、有节制地对待所有的人,包括施暴的人,这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的欺负华人的气氛。

其实在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过程中,围绕用人和工资等一系列劳动力市场问题,白人劳工组织曾向获得联邦政府批准的华工雇佣商和华工群体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歧视性舆论攻势,并对当地的政客施加压力,要求省级和联邦政府制定限制华人活动甚至禁止入境的政策。白人劳工组织发起一波波排华攻势,加上政客的推波助澜,导致加拿大的华人不仅被排斥在城市边缘或相对孤立的环境中,形成一个个自保的唐人街,还被剥夺了基本政治权利,成为“政治贱民”。1875,英女王批准了剥夺印第安人和华人投票权的法案,开启了华人在加拿大遭到系统性歧视的时代,为未来对华人实施“人头税”和“排华法案”等迫害行径创造了法律和社会基础。而当时已难以自保的清政府混乱无能,既无力也无意保护海外华人的利益,更无法对美国、加拿大的对外政策施加任何影响,排华浪潮最终以立法形式被确立,给几代华人乃至整个社群的身、心、灵带来严重、复杂而深沉的折磨以及各个层面的负面影响。

100多年后的今天,华人的祖籍国已经不是那个衰败、软弱的清政府,而是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但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的排华浪潮正在重新上演。依然是熟悉的三步曲:竞争不过有怨气、媒体带节奏、政治势力无情利用。在新形势下掀起一波又一波反华攻势不再是劳工组织,而是党争中的政客、暗通款曲的情报局匿名爆料者以及追逐腥臭的不良媒体。

其实自从中美关系紧张以来,一直为美国马首是瞻的加拿大也从2018年12月遵从美国的指令扣押孟晚舟开始与中国交恶。而加拿大最大的日报、保守派大本营的《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及其旗下的“环球新闻”(Global News)始终对中国充满敌意,报道的内容几乎全是负面的,从香港的暴乱到新冠病毒疫情;从芬太尼到中国对所谓民主人士的压制;再到华为、台湾、南海、西藏、新疆等等一系列西方媒体炮制的涉华议题上指责、批判和抹黑中国。而从去年以来,更是根据一些所谓的加拿大安全情报局的秘密文件或匿名消息人士的说法不断炒作中国干涉大选,直接导致了加拿大和中国互相驱逐一名外交官的严重后果,更是掀起新一轮的污名化华人舆论战,为新时代的“排华法案”出台做准备。

历史不会重演

可惜这些无法解决内部问题,只会找替罪羊甩锅的反华政客和媒体似乎忘了,今天在加拿大的华人已经不是100多年前那些逆来顺受、语言不通、没有政治权利的二等公民,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精英辈出的族裔。比如,倡议这次国会山大型集会的胡子修、胡元豹两位参议员,到场助威并发表讲话的政要,除了第一民族参议员Mary Jane McCallum,还有加拿大第一位华裔女参议员、推动设立亚裔文化月的利德蕙(Vivienne Poy),联邦众议员陈圣源,安省省议员柯文彬,安省万锦市副市长陈国治、安省列治文山市市议员崔冰辉等,以及数不清的私营企业老板、青年专业人士、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和普普通通的打工人等等。

在加拿大华裔社区短短100多年历史中,2023年6月24日的这次超大型集会注定将载入史册。来自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温哥华和其他多个地区的华裔加拿大人共同行动,汇聚在加拿大首都国会山广场,反思加拿大历史的黑暗时刻,强调华人对加拿大的巨大贡献,同时用文化表演的方式展示灿烂的中华文化。这场集会不仅发出了广大华人的心声,体现出团结的巨大力量,还让以选票为王的加拿大政客不敢忽视这股力量。联邦总理特鲁多虽没有出席,但委托自由党议员Chandra Arya带来了书面致辞。他在信中指出,加拿大的华人社区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但现实并非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必须继续抗击反亚裔种族主义、暴力和仇恨。这次活动创造了一个机会,让所有人反思加拿大华裔对加拿大历史和繁荣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更新对过去的错误认识,努力建设一个更强大、更包容、更公正的加拿大,造福未来和后代。

6月24日国会山大型集会上特鲁多总理的书面致辞

早在5月15日,在排华法被废除(1947年5月14日)纪念日的第二天,特鲁多也曾发表声明重申“这是加拿大历史上的黑暗时刻,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并强调华人在加拿大的国家建设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再次承诺要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警惕沉渣泛起的针对亚裔新种族主义,共同反击种族主义、排斥、仇恨和歧视言行,为后世留下一个更公平、包容的加拿大。联邦政府还在5月31日宣布将这一排斥华人移民的事件列为具有国家历史意义的事件,供后代缅怀和反思。

一贯以反华为己任以谋求自身利益的联邦保守党及其新党领Pierre Poilievre也在看到华人社区的力量后发表声明称“政府背板了修建太平洋铁路时数千名经常在恶劣条件下辛勤工作的华工,今天的加拿大人对历史上这段黑暗的篇章深感羞愧,在这个道歉并纪念排华法百周年的时刻,向那些受到冤屈、建设我们国家的人表示感谢和敬意”。6月23日,联邦参议院举行官方活动,反思排华法。加拿大总督玛丽·西蒙(Mary Simon)亲自参与政府为“排华法”百年制作的纪念牌匾揭幕仪式。加拿大政府将1923-1947这24年的禁止华人入境加拿大的历史,永久铭刻在纪念牌匾上,供后人铭记。而所有这些官方态度的背后是全国180万华人显示出的力量,让这些政客不管是真心还是表面都得做做样子。

华人要行动

纵观历史,当政客们为了选票、政治利益、政党利益等迎合极端民粹主义者和目前的意识形态之争,拿华人问题做文章,把反华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时,华人已经无路可退。无论是所谓的外国势力干涉加拿大大选、内政,还是中国在加拿大设立秘密警察局,以及正在走立法程序的模糊不清的所谓外国影响力登记法,都不能不让人担心历史重演。而华人再也不会像以前那般逆来顺受,而是要团结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让霸凌者有所收敛,这是对加拿大人权宪章的捍卫,更是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因为只有全体加拿大人都能人人平等、不担心由于族裔、肤色或祖籍国而受到歧视、不害怕被不良媒体随意污名化,加拿大才能保持其多元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才能和谐昌盛。

前一阶段保守党和部分在2021年选举中落选议员不从自己身上或所在政党找原因,反而大肆宣传自己的败选与中国施加的影响有关,坚称有人、有组织地对其抹黑,呼吁政府对大选中的外国影响以及安全部门的应对措施进行公开调查。于是在保守党、保守派媒体以及对华强硬势力的推动和炒作下,“外国干涉加拿大大选”的话题越炒越热,最终演变成为直接点名董晗鹏、柯文彬、陈国治等三级华裔民选官员,认为他们当选及其工作与中国有关,指责他们对加拿大“不忠诚”。面对这些不实之言,他们没有沉默,为维护自己的尊严,纷纷拿起法律武器起诉情报机构、媒体以及记者,要求这些无良媒体及媒体人道歉、赔偿。不断“爆料”的记者Sam Cooper迫于压力从《环球邮报》辞职,也没人敢再用他,只能成为自由职业者。

6月24日的集会只是开始,正如参议员胡元豹在演讲中指出的,昨天是纪念日,今天是发声日,明天以及之后的每一天,大家都必须采取行动,确保加拿大华人,加拿大亚裔,所有少数族裔加拿大人不受任何现代形式的排斥。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华裔需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