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普通话 朋友遍天下 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海外中文爱好者普通话视频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七天记者 佳音 由魁北克孔子学院和七天传媒举办的“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海外中文爱好者普通话视频大赛:学说普通话朋友遍天下”活动历时2个月,10月13日在加中建交50周年纪念日当天圆满落下帷幕。活动主办方魁北克孔子学院和七天传媒感谢每一位参赛选手、专家评委和合作伙伴。感谢大家对活动的热情参与和支持。每一位参赛选手都是最棒的,每一位评委的点评都很中肯到位,每一位合作伙伴的支持都弥足珍贵。 活动细节 活动自8月16日在七天传媒视频号上线第1条视频到9月30日,一共上线42条作品,累计150多万人观看了参赛选手的作品,累计点赞3万多次。截至发稿时,单条作品最高浏览量18万次以上,单条作品最高点赞量5725次,这些数据还在上升中。来自蒙特利尔、温哥华、悉尼的参赛选手提交了作品。参赛选手最小的5岁,最大的17岁,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自我介绍的,有朗诵诗词的,有表演才艺的……多方面展示了自己在海外学习中文的热情和水平,表现了海外华人一代代学习中文、传播中国文化的情怀。让主办方深深感动,深受鼓舞。 获奖名单 经过网友点赞投票和评委仔细、严格的评审,比赛结果如下: 人气和评委大奖: 缪威芳 缪威芳同学作品获得了5725次点赞,位列参赛作品第一。同时她还获得了评委会大奖。 获得人气奖的其他同学是: 王奕晗、 王奕然、 汪凯博、 陈静曦、毅飒 获得评委奖的其他同学是: Emily Fecto、魏嘉琦 吴雨宸、陈睿、周宝宝、李若瑄、魏嘉琳 领奖办法 所有参赛选手都将获得主办方发出的参赛证书和纪念品,所有参赛同学的家长也将获得主办方的纪念品。大蒙特利尔地区选手10月19日起周一至周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到七天传媒办公室领奖(地址:123 Saint- Pierre, Montreal, H2Y 2L6),奖金以支票形式发放。咨询电话:514-582-6188 致谢评委 感谢本次活动的评委用自己宝贵的时间,仔细、严格地观看了每位参赛选手的作品,同时还录制了点评视频,表现了极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评委们的鼓励是选手们前进的动力,来自中国的评委们还向选手发出了邀请,欢迎年轻的选手们到中国进一步进修、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在此,主办方代表所有参赛同学和家长向各位评委老师、专家学者致谢,同时也欢迎各位评委有时间光临加拿大,当面对海外的中文爱好者予以指导、帮助和鼓励。 本次活动的评委分别是: 中国专家: 李嘉郁博士 北京华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世界华文教育》执行主编,中国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昭晖  美国杜克大学传媒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BA、李光耀奖学金获得者、访谈节目主持人 陈怀杰 央视前主持人,现江西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系教师 傅希如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青京赛金奖榜首,上海市京剧界领军人物 赵群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原戏剧表演专业主任,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华文教育专家 聂大昕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法国EPHE访问学者,中国国家标准“汉语言本体及文化知识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负责人 加拿大专家: 王仁忠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李嘉诚基金会汉语交流及中国文化高级研修项目学术负责人,东亚系中日韩语言教学委员会主任 凤力 主持人、朗诵主持教师。原加拿大CJNT Montreal电视台、原福建经济广播电台主持 致谢合作伙伴 感谢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馆、华为加拿大、刘畅地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大集团、显达理财、蒙城中华语文学校、Rainbow Studio、杨闰秋女士以不同的方式对活动的支持;感谢新视Vlab;感谢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国内的视频号玩家对这一活动的大力宣传(完全名单见七天网站septdays.com和“加拿大七天传媒”微信公众号Septdays1_Canada)。感谢蒙特利尔佳华学校的老师们对参赛学生的精心辅导。 “秋之韵“视频大赛等你来! 七天视频号“七天文旅”自6月19日上线以来,累计上线作品150件。第二个视频大赛活动“秋之韵”已正式开启,广大摄影、摄像爱好者可扫码报名参与,活动截止日期10月30日。奖金奖品点赞等你来!  

全球艺场即将切入上海时间!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10月15日启幕

来源:文汇(下同) 今天上午,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新闻发布会于上海西岸举行。会上宣布,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将于今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期间举办,“艺术品智慧展示及交易平台”于9月15日发布会当天上线,并同步开放展商申报入口。发布会同时宣布,上海将在西岸着力打造代表艺术品产业高地的上海新地标——“西岸艺岛ART Tower”,并与富艺斯拍卖行、香格纳画廊、大田秀则画廊、阿拉里奥画廊、阿里巴巴、安盛天平等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战略部署,加快落实“上海文创50条”提出的“构建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的重点任务,发挥艺术品产业在传承历史文化和推动业态创新中的带动作用,形成上海艺术品产业整体优势,本次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指导下,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海关、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宣传部、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徐汇区税务局、徐汇区商务委员会、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徐汇海关等共同支持下,由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凯蓝市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上海市社会文物行业协会、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联动相关部门于10月15日至11月15日期间举办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本次交易月将藉由产业窗口期的契机,通过“政策集中、主体集中、交易集中、效益集中”的策略引领,聚焦突显“上海时间、上海地标、上海平台”,加速促进全球知名的艺术品机构集聚和落户上海徐汇;将着力打造成为进博会艺术品交易板块,汇聚国际级重大艺术交易活动,形成千亿级艺术品产业规模,推动上海成为对标纽约、巴黎、伦敦以及巴塞尔的全球艺术品新“交易时间”。 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活动将以“全球艺场,上海时间”为主题展开,形成国际级展览展销齐发生,聚焦全球“艺术品交易的上海时间”。随着全球艺术品拍卖的新一轮排期初显,本届交易月期间,苏富比、佳士得、富艺斯等知名国际秋季拍卖活动结合线上及线下模式“移师”上海集中举办;“上海市民间收藏珍贵文物展”等高品质展销活动持续助力消费级艺术品市场;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第八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两大本土艺博会品牌和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等国际级展览展销将在交易月期间集中展开。全新打造的国际“艺术品产业的上海地标”——“西岸艺岛ART Tower”,位于上海西岸文化核心区,参照了国际艺术品交易聚集区的先进案例,以吸引全球艺术品产业顶尖机构等优质资源落户,为上海建设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打造核心载体地标和全产业综合体。目前项目已结构封顶,预计交易月期间开放样板空间。建成后的“西岸艺岛ART Tower”,将具备三方面优势特色:一是“聚合型”的艺术空间。在建筑中集聚整合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品交易展示空间,包括2300平方米达到国际标准的公共展厅和2000平方米独立的艺术品周转存储区;同时,“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将迁入并提供产业落地整体配套服务。二是“一站式”的交易服务。我们将依托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将从政策、流程及运营三方面为艺术机构提供最大化的服务便利。三是“全要素”的产业生态。精准对接排名前5的拍卖行、排名前20的画廊等艺术品交易产业主体,并向上下游及外延行业拓展,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为一体的艺术品产业生态圈。同时,促进“西岸艺岛ART Tower”与美术馆大道以及西岸智慧谷、西岸传媒港以及央视、阿里、腾讯等头部企业形成互动。在西岸“ART&AI”发展战略引领下,科技与艺术将在这里碰撞出更大的火花,“西岸艺岛ART Tower”和上海西岸将成为国内艺术机构和艺术人才最集聚、艺术品展示交易最活跃的“热力”地标。 在首届交易月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艺术品发展上海平台”,打造艺术品交易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体系。通过交易中心设置审批功能、智能化申报系统;并进一步加大对交易月期间重点活动及参与机构的补贴力度,通过场馆租金补贴、会展补贴、个税减免、专项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创新,精准扶持艺术品机构,解决艺术品机构在上海落地和发展的实际问题。同时,与阿里云合作开发线上“艺术品智慧展示及交易平台”,启动“艺术品云端上海进博会”,主动晋级进博会艺术品板块,探索艺术品交易产业在线化发展。一是艺术品线上申报系统,便捷化行政服务。二是构建7×24小时展览展示和交易的全球性线上平台,并提供艺术品交易综合服务。三是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探索艺术品IP 授权、艺术品融资租赁等创新混合业务模型。 面对全球艺术品产业格局变化的重大机遇期,随着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的举办,上海正向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提供更多交易机会,聚焦全球目光。

国际艺术品市场进入“上海时间”

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将于10月15日在徐汇滨江举行。 交易月打出的口号是——“全球艺场,上海时间”。 投资界有句行话,叫“盛世古董,乱世黄金”。作为高净值群体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途径,古董、字画等艺术品交易近年来持续走高。瑞银发布的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全球艺术品交易成交总额增加了62%,2019年单年交易量达641亿美元,美、英、中包揽80%以上份额,中国占18%。可以说,不管是在世界还是中国,艺术品交易早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买卖”。 艺术品市场 ——国际顶级城市的“标配” 艺术品交易不同于一般贸易,一头是“顶尖财富”,一头是“顶流艺术”,既是聚集资金、催生财富的“造富机器”,更是刺激带动区域艺术繁荣、扩大文化影响的“催化剂”。 从历史上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就拥有极为成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造就了欧洲艺术史上的辉煌。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政府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艺术品交易规则,使巴黎迅速成为欧洲艺术交易市场和古董拍卖中心。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重构,艺术品交易中心逐步转移至伦敦、纽约等新经济中心。可以说,艺术品交易是国际顶级城市王冠上最为璀璨的宝石,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实力、地位和品味。 纵观全球,国际大都市都拥有元老级艺术品殿堂。比如,纽约苏荷区被誉为“艺术家的天堂”,是集居住、商业和艺术为一体的文化社区;沿着泰晤士河岸的伦敦南岸艺术区,以现代艺术为标志,堪称伦敦最富盛名的艺术聚集区;香港自2013年开始举办“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艺术交易中心”。 (伦敦南岸艺术区) 上海——全球艺术品交易的“新宠” 上江入海方为上海。 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在艺术品交易领域,上海同样是先行者。早在1993年,上海的朵云轩敲响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品专业拍卖会的第一锤,自此上海艺术品交易市场便一直领跑全国。   (拥有120年历史的朵云轩) 上海是天生的艺术之都。聚八面风、迎南北客的海纳百川,唱四方歌、行江海路的有容乃大,造就了既熔铸东西、又为我所用的“海派文化”,成为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尤其是在绘画领域,一批书画界宗师寓居上海,比如虚谷、任颐(伯年)、吴昌硕等,形成“海上画派”。因此,上海成为中国近代绘画艺术中心,引领全国艺术风尚,也在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赢取一席之地。 艺术品交易很“昂贵”,也很“娇贵”,对环境要求极高。要成为艺术品交易的“新宠”,不仅取决于城市自身在全国甚至全球艺术版图中的地位,更需要资本、法律、机遇等多方因素的“竞合”。而在这些方面,上海优势明显。从城市能级看,上海在全球城市排名已跃升至第5;从法律环境看,法治已成为上海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发展机遇看,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上海与全国一样,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为各路资本所青睐。可以说,在吸引全球资源资本、打造一流艺术品交易市场上,上海正当其时。 (“海上画派”代表之一任伯年作品)  国际艺术品交易月 ——共享全球艺术的“盛宴” 有机遇,更要有舞台。徐汇滨江,作为上海城市“新贵”,有着绝佳的滨江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平台就扎根于此。 2019年,首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启动,实现了人无我有的历史突破。交易月初战告捷,各项艺术品展示、展销、拍卖带动的海外艺术品进关货值累计突破 100亿元。今年,第二届交易月将吸引苏富比、佳士得等知名国际秋季拍卖活动“移师”上海,升级换代“艺术品智慧展示及交易平台”,全新打造“西岸艺岛ART Tower”,一举打出全球艺术品交易的上海时间、上海地标、上海平台。 当然,上海在向国际艺术品市场提供更多交易机会的同时,也充分激发了本土艺术品牌活力。可以期待,在这座物阜民丰、流光溢彩的繁华都市,艺术品必将更好地与金融、与互联网、与创新、与科技等“合璧联姻”,创造出艺术品交易的又一个春天! (“西岸艺岛ART Tower”)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尊重历史 正视现实 面向未来——魁北克“十月危机”50周年的回顾与反思

I wasn't afraid of death,' kidnapped British diplomat James Cross said upon release

七天记者 梓丰 1970年10月5日,四名魁北克解放阵线(Front de libération du Québec)成员装扮成送货员来到英国驻蒙特利尔贸易代表James Cross的家,按响门铃,开门的女仆——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女人听不懂他们的法语,却被他们的凶神恶煞样子吓得尖叫起来,闻声赶来的James被这四个人劫持进了路边停着的一辆出租车,扬长而去,这起震惊世界的绑架案以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魁北克的独立进程,史称“十月危机”(Crise d’Octobre)。 源起 上个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战后婴儿潮一代长大成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各种意识形态开始出现,各种改变社会格局的运动、革命不断出现,在加拿大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魁北克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把持魁北克政坛几十年的民族联盟(Union nationale)党领Maurice Duplessis在1959年9月突然在任上中风,几天后去世,他统治的阶段被称为魁北克历史上的“大黑暗时代”(La grande noirceur),但恰恰是这段“黑暗”时期给后来从根本上改变魁北克社会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首先,Maurice Duplessis在1936年魁北克省选中把连续39年执政的魁省自由党拉下马的秘诀之一就是迎合魁北克民众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指责英裔把持的联邦政府压迫魁北克法裔,推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还给魁北克民众灌输以魁北克人为傲的思想。其次,利用自己的强势和长期执政打破了教会的权威,把统治权力从教会那里拿到了世俗政府这一边,去世后还给后续的政府留下了大笔预算盈余,让拿回统治权力的自由党有钱来实施他们的第一轮改革措施。 1960年6月,提出“变革”口号的Jean Lesage领导的魁北克自由党赢得了选举,开启了魁北克从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转变的“寂静革命”(Révolution tranquille),把魁北克从一个陈旧的教会统治的社会改变为充满活力的现代社会,也极大地提高了魁北克人的民族自信,自我认知上从加拿大法裔人转向魁北克人,促进了魁北克民族主义的兴起,各种致力于魁北克独立的团体、组织相继成立,包括推动魁北克独立并上台执政的魁北克人党(Parti Quebecois)。1963年在蒙特利尔成立的魁北克解放阵线也是其中之一。 这个组织成立的宗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魁北克政府,成立独立的魁北克国家,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创始人之一的Georges Schoeters出生在比利时,在德国纳粹占领前一直在孤儿院生活,纳粹占领后则帮助当地武装反抗纳粹,德国投降后被瑞士一家人收养,21岁时移民加拿大。1960年,完成无线电专业学习的他和一群受革命思潮吸引的加拿大学生前往古巴,为切·格瓦拉工作。古巴的解放革命给了他很大启发,回到魁北克后,他开始培训激进的分离主义者,利用自己的无线电知识制作炸弹,并在1963年3月7日夜间用自制的燃烧弹袭击了三个驻军地点,开启了暴力革命。在接下来的7年里,这个松散的分离主义革命组织,发动了30多次武装抢劫、爆炸了200多个炸弹,制造了90多起爆炸袭击,炸死6人,伤及40多人,袭击的地点包括联邦政府办公大楼、大学、银行、证券交易所、政党办公室等,甚至试图炸死当时的蒙特利尔市长Jean Drapeau等人,还曾策划炸毁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但行动还没开始就被警方抓获,让魁北克社会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中。 其中最著名的是1969年2月13日制造的针对蒙特利尔证券交易所的炸弹袭击事件,当时证券所里有250多人。解放阵线还叫嚣发动更多、更大的袭击行动,要让“那些英国人、联邦主义者、冒险家、统治阶级的小爬虫、帝国主义的走狗及其一切欺压工人阶级和魁北克人民的小丑们”付出代价,这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1970年初,警方逮捕了23名试图发动炸弹袭击的解放阵线成员。为了救出被捕的成员,解放阵线开始尝试以各种手段绑架加拿大境内的外国政要,以此作为人质来交换被捕的成员。然而,他们的头两次尝试绑架美国和以色列外交官的计划都被警方挫败,参与绑架计划的成员也被警方逮捕。很快,他们开始筹划第三个绑架计划,这次的绑架对象是英国负责贸易的外交官Cross。 10月5日这天,Cross正在筹备一个盛大的生日晚会,绑架分子借口送生日礼物而敲开了房门,用步枪和左轮手枪挟持着Cross消失在车流中,只留下目瞪口呆的Cross家人,这也是加拿大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外国使节被绑架的事件。 绑架者Jacques Rose、Paul Rose 和Francis Simard被捕时的照片 发展 魁北克解放阵线随后提出其人质交换条件:赎金50万元金条,释放以前被捕的23名解放阵线成员,提供一架飞机把这些革命战士送到古巴或者阿尔及利亚,公布给警方提供信息的线人名单,在媒体公布他们的宣言,停止警方的搜查行动等。魁北克政府则在是否与他们进行谈判之间犹豫不决,但为了保护人质安全,答应了其中的一个要求,准许解放阵线在全国的电视和报纸上发表他们的宣言。其成员Gaétan Montreuil在Radio-Canada朗读的宣言中将自己形容为“一群决心尽一切力量确保魁北克人民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魁北克工人”。“魁北克解放阵线希望彻底解放魁北克人,团结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永远清除那些毫无内疚感而剥削魁北克劳工的贪婪鲨鱼、无良的大老板以及他们的仆人。” 但就在他们发表声明的两天后,面对政府拒绝谈判的态度,一不做二不休的解放阵线又派出一个行动小组于10月10日在位于Saint-Lambert的一所住宅绑架了正在和孩子在后院草坪玩耍的魁北克劳工和移民部长Pierre Laporte,引发了魁北克政府的恐慌。魁省当时的省长Robert Bourassa在第二天同意同魁北克解放阵线谈判,指派律师Robert Demers代表政府进行谈判,但要求对方保证两名人质的生命安全。 事件发生后,强硬的联邦总理老特鲁多(Pierre Elliott Trudeau)不主张通过谈判与恐怖分子妥协,他认为“民主首先要保护她自己,在加拿大有足够的空间反对或者提出异议,但是没有恐怖的空间。”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在10月12日派出士兵进入渥太华,以保护议员、外交人员以及政府办公场所; 10月13日,特鲁多在被问到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应付这场人质危机的时候,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名言“看我的!”(Just watch me)”。 10月14日,魁北克解放阵线号召蒙特利尔大学的学生罢课来支持他们的行动,第二天晚上3000多名青年学生在蒙特利尔的Centre Paul-Sauvé集会声援解放阵线。 当时年轻的省长Robert Bourassa担心局势失控,一方面让所有政府部长都到蒙特利尔的一家酒店集中居住,由警察重点保卫;另一方面在10月15日正式向联邦政府求援,请求联邦政府援引《战时措施法案》(Loi sur les mesures de guerre)采取行动,派出军队维持秩序。这个法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台的,授予总理及内阁有权不征询议会行事,避免冗长的议会程序以便更快地处理危机,不过法案本身的实施还需要议会授权。在15日是否授权该法案实施的投票中,除了新民主党投出反对票外,其他政党,包括支持魁北克独立的政党都投出了赞成票。《战时措施法案》实施后,加拿大进入了军管状态,12,000名士兵来到魁北克维持秩序,其中8000人来到蒙特利尔的街头,魁北克解放阵线被宣布取缔。军管期间,民众的个人行动暂时受限,全副武装的士兵在街上巡逻,警察可忽略相关的人身保护法令,有权直接抓人和拘留。经过一系列的搜捕行动,警察抓捕了将近500个跟魁北克解放阵线有关的人及其支持者。 蒙特利尔街头巡逻的士兵刺刀上膛 … Read more

诺贝尔奖为疫情年注入科学力量

■本报特约评论员 贾罗 诺贝尔奖近日陆续揭晓。2020年,全球遭遇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一些预测认为最先开奖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能颁给治疗新冠病毒研究的科学家,但该奖最终被三位从事丙肝病毒研究的美英科学家斩获(其中,英国籍得主霍顿任职于加拿大一所大学)。究其原委,登顶诺奖通常需要评审会多年严苛验证。不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丙肝研究,依旧对深陷疫情的人类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其一,放大科学理性的声音。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西方国家一直存在科学与反智的较量。随着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以反科学、反权威等为代表的反智主义之风越刮越烈。这些反智主义者相信中国制造了病毒,认为5G基站能传播病毒、戴口罩能致脑癌,对接种疫苗持拒绝态度……在西方政客和媒体推波助澜下,反智主义攻城拔寨、大行其道。它散布违背科学和常识的阴谋论、网络谣言,导致更多不明就里者跟风盲从,也让科学理性的声音进一步被稀释。 目前,人类并未能取得疫情阻击战的胜利,不少西方国家仍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近日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均创下了疫情暴发来的新高。美国确诊人数逼近800万,死亡人数多达20多万,就连总统夫妇近日也被感染。世卫组织(WHO)突发卫生事件执行主任近日宣布,按“最确切推算”,全球10%人口可能已感染病毒。这个是目前确诊病例数的20倍。 历史经验表明,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是人类战胜新冠病毒的唯一出路。反智主义情绪持续蔓延,只会让更多无辜生命付出代价,并给人类防疫战争添堵裹乱。三位诺奖得主打开了人类攻克丙肝病毒的大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对科学力量的最有力代言和正名。大疫之年,诺奖“花落”传染病之一的丙肝病毒研究,一定程度上有望为高烧的反智主义降温,并放大全球科学理性的声音。 其二,引导全球医学界专注传染病研究。回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100多年历史,尽管疟疾、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研究者都曾站上领奖台,但传染病学科在国际医学界的存在感整体并不强,从斯德哥尔摩捧回诺奖的几率也一直较小。正如中国“病毒猎手”张文宏医生所言,传染学科此前沉寂太久了。 人类历史,也是一部病毒斗争史。霍乱、天花、鼠疫、1918大流感等传染病曾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现代医学催生疫苗、抗生素后,人类的确成功遏制了一些疾病的传播,但因对大自然认知能力有限,人类医学远未强大到可以了解、掌控、阻击一切病毒的地步。比如狂犬病等古老传染病仍未被攻克。生态环境变化、全球化持续推进下,人类面临的“敌人”更加变幻莫测,也更加难缠。比如艾滋病病毒(HI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等传染病都具有很大杀伤力,至今也未被人类彻底“征服”。 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再次警告人类,病毒从未远去,随时卷土重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给丙肝研究,传递了“传染病仍是人类大敌”的信号。希望此举能引导和鼓励全球医学家在传染病学科上投入更多研究,取得更多突破。  

第二波疫情来势凶猛 防疫万不可掉以轻心

七天记者 颜宏 今年春天第一波疫情中情况最严重的魁省再一次陷落,不仅是全国第一个进入第二波疫情的地区,还依然是全国的疫情中心,而且这次的疫情远比第一次来得凶猛,已经连续超越自己的确诊记录,住院人数以及重症人数都在上升,医疗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来势汹汹 自8月底学校开学、社会重启之后,各地几个月来实施的封闭、有限开放等防疫政策取得的抗疫成果很快被抵消殆尽。重灾区魁省每日的新增感染病例直线上升,从超过100,到超过200,300直到10月2日超过1千而势头不减,无论公共卫生部门的官员如何严肃地警告民众注意,推出各种措施试图控制病毒的传播,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激增的感染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情况会进一步恶化。 很多人觉得随着检测数量的增加,每天新增的感染者数量增加属于正常情况,同时住院人数以及死亡人数并没有相应增加,情况还不是太糟,但防疫专家指出住院人数是一个滞后指标,感染后需要一段时间才需要入院治疗,所以当感染者数量增加时,住院人数可能会在一星期或更长时间陆续浮现。公共卫生部门统计数字发现,今年夏季的大部分时间,全国的COVID-19患者住院人数每天都在减少,但自9月16日之后,住院人数开始每天都在增加,每天平均至少增加20人。其中疫情曾经严重的魁省和安省的住院人数增加了2倍,而卑诗省的住院人数则增加了3倍。同时,接触病毒到被确诊感染也需要一段时间,每日报告的新增确诊病例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还有一些人因症状较轻而不去检测,导致病毒继续传播,统计数据并不能反应真实的感染情况。 另一个导致疫情扩大无法避免的原因是随着确诊病例的增加,各地的病毒检测、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医疗系统的效率低下、人手不足等问题已经多次出现要排队四五个小时才能获得检测的情况。就连新当选的联邦保守党党领欧图(Erin O’Toole)因与确诊者有接触而需要检测,都和家人在安省渥太华的一个检测点排了几个小时队,最后却被告知当天的检测名额已经用完,不得不在第二天一大早过河来到魁省的Gatineau做检测。魁省的卫生厅长Christian Dubé也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吐槽对检测方面工作的不满,认为这样的延误是不可接受的,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但他也承认缺少人手以及必要的检测设备是导致检测速度跟不上的主要原因。检测延误情况最严重的安省还有成千上万的测试结果被积压着,有些人甚至长达一星期都得不到测试结果。检测遇到的瓶颈也同时影响着追踪接触者的范围和效果,不能及早发现,及早隔离,就无法阻断病毒的传播,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说春天那次疫情爆发,还可以把一部分锅甩到去外国旅行的民众头上,但这次完全是社区内的传播,不再仅仅局限在老人院、医疗系统等高危场所,而是在各种年龄人群、各个社区甚至偏远地区全面爆发。社区传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检测阳性率。检测阳性率越高说明病毒传播的水平越高。目前魁省疫情严重的红色预警区域如蒙特利尔地区的检测阳性率已经从春天时的不到1%上涨到超过3%,甚至蒙特利尔一些地区的检测阳性率超过10%。同时全球的疫情都在加速,英国、法国等与加拿大联系密切的欧洲国家都在经历疫情的快速反弹,虽然加拿大边界仍处于封闭状态,但已经开始逐渐放松,包括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家人和国际学生,甚至一些人道理由的特殊情况者等,都逐渐开始被允许进入加拿大。 雪上加霜的是,冬天要来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更容易在室内传播,而加拿大已进入秋冬季节,气温越来越低,人们要更长时间地呆在室内。同时,秋冬季节本来就是流感的高发季,新冠疫情伴随着季节流感,会让整个社会的防控情势和医疗卫生服务变得更困难和复杂。 问题根源 从春天到现在,很多华人都在不解地追问,为什么这里不能像中国那样控制疫情?本报曾在4月30日出版的第694期头版文章《从群体免疫 看社会无力》一文中从政治体制、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剖析了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将无可避免地走向群体免疫道路的根源,区别只是疫情曲线的高和低,确诊和死亡人数的多与少。 现在面临疫情的第二波冲击,尽管政府还会出台各种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防疫措施,但很多地方都已经出现“新冠疲劳”,不再把新冠病毒当回事,特别是年轻人不愿意遵守不聚集、少接触、带口罩、勤洗手等防疫规定,而是主张和新冠病毒共处,坚持把群体免疫践行到底。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蔑视科学的“反智主义”盛行,以美国总统特朗普为首的无良政客为了自身的某些利益无视新冠病毒的严重危害,竭力淡化疫情的影响,至今把COVID-19等同于“大号流感”,特朗普感染病毒住院三天就出院的表演更突出了没那么严重的效果。实际上新冠病毒不仅非常危险还十分狡猾,它的传播力非常强,但致死率并不高,并不像埃博拉、SARS,甚至H1N9禽流感病毒那样危险,对年轻人的影响更小。疫情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四月、五月和六月的感染患者数量占加拿大迄今为止总病例的60%,死亡人数则占91%。感染者多为年轻人的七月、八月和九月,患者数量占总病例的34%,死亡人数仅占8%。但低风险并不是无风险。如果感染人数持续上升,重症和死亡人数也会上升。同时,新冠病毒在社区的传播,迟早会进入健康脆弱的群体,如第一波疫情震中的老人院和长期护理中心地等,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二是个人主义盛行,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以“捍卫自由、人权”为名组织反口罩游行,政府、卫生部门、学校等地也以保护隐私为名拒绝透漏感染者的情况,让这些病毒传播“定时炸弹”游荡在我们周围。疫情如此严重的魁省就连允许一个警示周围有新冠病毒感染者存在的手机新冠警报(COVID Alert)APP上线都要讨论2个多月,在民意调查显示76%的人认可的情况下,依然因为少部分人所谓的“担忧个人隐私被侵犯”而拒绝使用,直到疫情增长无法控制才于10月5日邀请人们下载和使用。在口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普通民众日常的同时,与反口罩和反封闭相关的社交媒体主页也在不断增加。这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个人主义根深蒂固,因为传统的西方文化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充分收集和分析与自己行动有关的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判断。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只会收集认为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不会去关注和自己切身利益无关或者关系较小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事关整个社会的安危。所以他们看不到疫情蔓延造成的危害和死亡,而是各种防疫措施带来的各种限制和生活不便。 三是效率低下的医疗部门。自第二波疫情爆发以来,魁省负责公共卫生、医疗等部门的工作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自相矛盾、行动缓慢、无力应对、漏洞百出……不仅重蹈第一波疫情的几乎所有覆辙,还没有一点前瞻意识和全局观念,在经历了第一波疫情的种种抗疫弊病后,自身没有做相应的准备,也没有给政府提供未雨绸缪的建议和行动规划,依然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处处扮演着到处灭火的角色,比如强制学生带口罩的问题直到多个疫情严重的地区进入红色预警才提出;明知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依然让工作人员在感染区和非感染区之间轮换;再比如在魁省有600多所学校出现疫情的情况下才建议政府紧急招聘校内落实防疫规定的人员等等,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落在病毒传播的后面,就连最简单的数据统计也一直存在漏报、错报的现象,每隔几天就要修正一次。 对华人来说,对政府控制疫情感到失望也好,感到愤怒也罢,都无法改变这里走群体免疫的模式,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和孩子,尽可能不要感染,等待疫苗或者特效药研制成功的那一天。面对来势汹汹的第二波疫情,普通民众能做的就是谨记遵守防疫规定。尽可能呆在家中,不与其他人接触;外出时与他人保持至少2米的距离,无法保持距离时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不给病毒留下生存空间。

云国庆 度中秋 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馆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暨欢度中秋佳节线上庆祝活动

【七天讯】经过充分的筹备,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馆于9月30日晚6点半,在线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暨欢度中秋佳节”晚会,这台晚会汇聚了蒙特利尔华人社区精心准备的内容。加拿大联邦、魁北克省、新不伦瑞克省和蒙特利尔市等领区相关人员也以视频形式向大家祝贺节日。 陈学明总领事在致辞中说: “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国庆和中国传统中秋佳节,10月13日是中加建交50周年。今天我们以线上形式举办这场“三合一”云上庆祝活动,在此谨向所有在魁省和新省共同抗击疫情的同胞致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双边友好合作发展的朋友们致意!这场活动讲述的是你们的故事,你们是真正的主角! 2020年是非比寻常的一年,人类遭遇百年来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国政府为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豁出了一切,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投身抗疫。“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这无数的凡人英雄中,有我们广大的海外中华儿女,有魁北克省、新不伦瑞克省的同胞和朋友们。为支援祖(籍)国抗疫,大家上下奔波,出钱出力。湖北同乡会、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会等湖北侨胞,为家乡人民不舍昼夜地筹集物资。华总会、华商会、华助中心、顽石会、孔子学校等众多热心社团和三十多家同乡会迅速行动,贡献爱心。还有蒙特利尔中国学者联谊会、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拉瓦尔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林华平博士、麦吉尔大学熊兰教授等学者、学生……大家昼夜不停、源源不断地向祖国亲人传递最需要的防护物资和最温暖的信心力量。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为捐助物资安排仓位。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 当中国疫情有所缓解,抗疫来到“下半场”的时候,我们再次站到了一起。来自中国的物资一批批送到侨胞、留学生和当地机构手中;中国医护人员毫无保留地和海外专家分享经验,搭建远程诊疗和心理平台;中国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有序接回部分滞留海外确有困难的留学人员和中国公民。华人社区一方面积极配合当地抗疫,自发给当地医院送去宝贵的防护物资;一方面加强互帮互助,为有困难的同胞和留学生提供交通、采购、租房等无私帮助,侨团和华文学校热心协助分发防疫物资。我为华人社区成为当地防范意识最高、控制效果最好、疫情当中最暖的群体感到骄傲。期望大家继续遵守当地各项防疫指令,为亲人朋友的平安、社区的平安、当地社会的平安继续贡献我们的力量。 病毒没有国界,大爱亦没有疆界。总领馆有幸陪同大家“打全场”,我们为能见证这份疫中大爱、血脉深情倍感荣幸,心怀感激。 这次疫情也让我们认识到,身体健康如此重要,亲人团圆如此宝贵,朋友间的相聚如此欢乐。明天就是中秋佳节,我祝愿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在此,也对所有为此次活动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朋友们,特别是海台网、七天传媒、魁北客和蒙城汇几家媒体伙伴表示衷心感谢。”  

中企500强榜单传递三大信号

本报特约评论员 贾罗 近日发布的《2020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上榜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86.0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增长了8.75%;资产总额312.3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3.20万亿元,增长4.41%。此外,2020年500强榜单还有诸多亮点。比如入围门槛进一步提高、营收千亿级企业首次突破200家、研发投入首超1万亿、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数量创新高……这些数据变化传递出三大信号。 其一,中国经济底盘越来越稳。近年,受逆全球化“寒潮”影响,全球外贸投资放缓,世界经济增速疲软,但中国大企业依旧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首先,企业营收能力持续走强,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入围500强企业门槛提高到359亿多元,较去年提高了30多亿;跻身营收“千亿俱乐部”的企业较去年增加23家。其次,民营企业角色持续“吃重”。中国传统的“国”强“民”弱格局进一步改善,500强中有235家是民企,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跻身“千亿俱乐部”的民企也较去年增加10家,其中华为、苏宁、阿里、联想等民企要么首次跻身50强,要么较去年排位进一步提前。 500强企业是保证中国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盘。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入围企业“个头”保持增长、民企还能不断释放活力,这既体现了中国企业的韧性和抗干扰能力,也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经济的底盘。 其二,500强企业“体格”更加健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入围500强榜单企业不少是“大而不强”,通病是科研投入低、核心竞争力弱、新型产业少。这次500强中431家提交的研发数据显示,它们合计投入研发费多达1074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500强企业共申报发明专利48万多件,比去年增长19.4%。其中华为以7.65万项位居第一。 苦练内功,让创新成为驱动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力,入围500强企业的行业格局和业务方向持续优化。首先,传统服务、低端制造企业逐渐减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企业逐渐增多。相较去年榜单,现代服务业增加8家,先进制造企业增加6家,黑色冶金企业减少7家。其次,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业务业绩亮眼。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也是企业未来能否占据竞争制高点的关键。200多家企业申报的数据显示,其战略性新兴业务总资产占全部资产的14.64%,营收却占到了全部业务收入16.07%,利润更是占到全部业务利润的22.35%。企业研发数据接连攀升,折射出中国产业升级之路已渐见成效,500强企业“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其三,更多中国企业具备“国际范儿”。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全球产业竞争焦点已从早先的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要素转变为创新、技术、标准的竞争。对任何企业而言,国际标准就等同于游戏规则。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就可以将自身技术树为标准,进而较同行更早更快地抢占市场。中国过去在国际标准制定上缺乏话语权的局面大为改观。 这次入围500强企业共参与制定国际标准7500多项,比去年多了5600多项。具体来看,通讯设备制造企业一枝独秀,共参与了5000多项标准制定。在国际标准制定上频频“发声”,折射出中国企业竞争力持续增强,更多企业走向世界舞台。  

喜中有忧无需惧

洪田 今年的十月一日,对于大多数华人来说,可谓双喜临门:既是中国的国庆节,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对于战胜了新冠疫情,生产、生活逐渐恢复正常的国内朋友而言,伴随双节而来的喜悦,当是深切而醇厚的。对于在加拿大生活的华人而言,今年的十月十三日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事件:中国和加拿大建交五十周年纪念日。因此,对于加拿大的华人而言,十月不仅仅是双喜临门,更是三喜临门! 然而,对于大部分在加拿大生活的华人而言,在这本应喜庆的日子里却有着难以挥去的“忧”,在这本该欢快的气氛里却有着难以忽视的“愁”。 这第一愁,是挥之不去的乡愁。在海外生活的华人,心头常常萦绕着隐隐的乡愁。每当佳节临近的时候,这种乡愁就会像久酿的清酒,变得越发浓烈起来。现代通讯手段的发达,可以缓解这种乡愁,但今年疫情期间一些不理智的杂音,让这乡愁多了一份儿苦涩的味道。 当武汉市内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某些北美的华人便在那里幸灾乐祸地指手画脚起来,风言风语,仿佛跳梁小丑终于发现了一处可以现身的屋梁,迫不及待地蹦将起来。这些人把自己当作了无根的野草,随风飘零,令人可怜,令人不耻! 当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加拿大疫情逐渐严重时,国内某些人士则幸灾乐祸起来,指责出国的人本不爱国,此时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回国“避难”。其实,这些人士向来也不会客观地看待问题,看待他人。出国的人未必不爱国,在国内生活的人也未必就是因为爱国;国外不是天堂,但也不是地狱,是同样有着悲欢起伏的人间。 手足情深,人心何以变得如此狭隘?血浓于水,人情怎能变得如此冷漠?狭隘使人偏执,冷漠让人愚蠢,这些不和谐的音调,实在不应该发生啊! 这第二愁,是疫情泛滥带来的忧愁。今年三月份,第一波疫情来袭时,加拿大很多养老院的老人不幸罹难,令人痛心。面对日益攀升的死亡数字,那时的人们大都能心存畏惧,自我约束,各级政府也都采取了强有力的管控措施,使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然而,在人们较长时间自我约束后,懈怠的情绪开始蔓延。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很难再采取疫情初起时那样严厉的手段。南面的邻居美国疫情泛滥,死亡惨重,却始终没有采取统一有力的管理手段避免疫情的恶化,这也给一些加拿大人树立了很坏的榜样。疫情再次泛滥的可能性便逐渐增大。 这种可能失控的局面,让很多严于律己的华人感到忧虑却又无奈!对此,一方面我们华人自己要加强防范,另一方面要多一些宣传,鼓励更多的人注意节制自己的行为。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加拿大社会和中国社会的情况不同,人们的文化心理不同,很难采取中国那样严格高效的管控措施。然而,对于中国一些卓有成效的办法,加拿大应该学习借鉴。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加拿大媒体对于中国的战疫成果视若罔闻,民众对此知情甚微。对此,华人应该把中国有益的经验让更多的加拿大人知道,并促使政府部门敞开心扉,从善如流。 这第三愁,是对中加关系恶化的忧虑。太平洋是如此的广阔,可以容得下中国和美国,也同样可以容下中国和加拿大。现在,中国和加拿大的关系变得如此冷漠,形同陌路,让人痛心。 五十年前,加拿大是率先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少数国家之一。当时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皮埃尔,即现任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贾斯汀的父亲,被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私下里狠狠地骂了一顿。老特鲁多终其一生对中国怀有友情,为此也颇遭遇了些人生挫折。如果他天上有知,看到今日中加关系若此,不知该有何感想。 五十年前的中国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没有强大的军事装备,但依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靠的是什么?是不畏强权,敢于主持正义的勇气;是虚怀若谷,对世界各国一概平等对待的谦虚!那时的中国人,没有豪车名包,没有挥金如土的“豪气”,却普遍得到他人的尊重,靠的是什么?是勤劳、善良、正直、坚韧的美德。强大的武器装备可以让人畏惧,但难以让人尊重;金钱可以换来一时的谄媚,却难以换回真正的友谊! 五十年前的中国和加拿大能够冲破层层阻力建立外交关系,今日的中国和加拿大有什么理由不友好?有什么理由不能联手促进世界的和平以及可持续发展呢? 这第四愁,是若隐若现的种族仇恨所带来的忧惧。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并不能被断定为疫情的发源地。然而,因为这次疫情的发生首先在中国被报道,很多人便想当然地认为疫情发源于中国。以美国总统为首的一些政客为了推卸自身的责任,不顾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击疫情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做出的巨大贡献,厚颜无耻地向中国泼脏水,让一些不明真相以及不顾真相的人对中国产生怨恨,并继而对海外华人产生怨恨。另外,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关系持续紧张,一些加拿大人认为中国是在欺凌加拿大,因此对中国的好感急剧减弱,不满甚至仇视急剧增加,这也让加拿大华人明显感觉到一种不友好的气氛。 今年以来,在加拿大的多个地区都发生了针对华人的带有种族仇恨色彩的攻击性言行。虽然这些行为的恶劣程度不像在美国发生的类似言行那样严重,加拿大政府反对种族仇恨的立场也远较美国政府鲜明、坚定,但加拿大的华人对此不能不心存疑惧。为此,华人一方面要提高警惕,避免受到伤害;另一方面要争取和各个族裔的人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如果身边的加拿大人对中国有误解,不妨耐心地加以解释,说明事情的真相。毫无疑问,尽快恢复中加两国的正常关系,同样是解除种族仇恨的良药。 天晴难免风云至,欢喜常伴忧愁生。乌云散尽日尤艳,忧愁除净心更明。在这“欢喜”的日子里,本不该过多地谈论“忧愁”,但忧愁不被扫除,就难以有欢喜的立足之地;不正视眼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就难以解决这些问题。2020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世界正因之而发生巨变,很多人的生活也正因之而发生巨变。然而,对于很多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而言,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有一种心愿是永远也不会改变的,那就是: 希望祖国日益繁荣昌盛,希望居住国日益繁荣昌盛! 希望中加两国的关系能够行进在友谊大道,希望中加两国的人民能够世代保持友好! (2020年9月20日)  

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专版 五十年风雨同舟砥砺前行 半世纪历经磨难曙光在前 ——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人物志 大使篇(下)

A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 of two men bowing to each other. One of the men is holding a piece of paper and extending it toward the other. In the background, a third man is observing the scene.

快马加鞭 1970年10月13日加拿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翻开了中加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对中国来说,中加建交使中国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和围追堵截,取得了外交突破,为随后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对加拿大来说,加拿大先于美国勇敢地承认新中国,表现了加拿大独立自主地处理国际事务的决断力,向全世界承诺自己将成为太平洋大国的决心。对世界来说,中加建交的1970年10月,成了战后其它许多国家对华政策从意识形态对立走向合作的转折点,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 本文的上半部分介绍了中国驻加拿大16位大使后,按到任时间为顺序,分别介绍15位加拿大驻华大使。多数大使之所以被选中,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他们与亚洲和中国的渊源,有的在中国学习或工作过,有的在中国出生,有的夫人是华裔,并且大多都会汉语等等。加拿大派驻中国的15位大使中就有3位出生在中国。 加拿大驻中国历任大使 柯林(Ralph Edgar Collins,音译:拉尔夫·埃德加·柯林斯)(任期1971.04.08—1972.09.17) 首任大使。1914年11月23日,柯林出生于中国云南昆明,父母是传教士,从小就学会说汉语。1940-1979年,他任职加拿大对外事务部,以在各种场合下都能找到合适词语的才华而著称,后来任非洲大使、对外事务部副部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初级外交官,他曾在重庆的加拿大大使馆任职,当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重庆是陪都、国民政府所在地。柯林是一位公认的中国问题专家,曾两次领导对外事务部的远东分部。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主管国际关系、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对外事务部副部长,他曾领导了中加两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长达20个月的双边谈判。柯林1971-1972年担任加拿大第一任驻华大使,任职期间的1971年7月,加拿大政府派出了一个大型经济代表团访华。柯林卸任后,回到渥太华继续担任对外事务部副部长。柯林大使到任之前,约翰·麦克劳德·弗雷泽(John MacLeod Fraser, 中文名字:傅礼泽) 从1971年1月到6月任加拿大驻华临时代办。1992年1月1日柯林逝世,享年77岁。 苏约翰(Charles John Small,音译:查尔斯·约翰·斯莫尔)(任期1972.06.08—1976.10.08) 第2任大使。1920年12月苏约翰出生于中国成都,幼年就读于专为传教士的孩子们办的Canadian School 学校,在这所学校读过书的孩子就有了一个特别的称谓“CS孩子”。他的父亲是传教士,中文名字叫苏继贤,大名鼎鼎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园就是苏继贤设计建造的。1949年苏约翰回到加拿大多伦多。从1958年起成为加拿大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一直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说起苏约翰,一个故事不得不提,他参与了上世纪60年代大饥荒时中国和加拿大秘密进行的小麦贸易。当时近5千万吨小麦从大洋彼岸运抵中国,悄无声息地流入到中国人的餐桌上,使大约13%的城市人口免于饥饿,这场划时代的粮食贸易台前幕后的参与者就是苏约翰。就任驻中国大使之前,1969-1972年苏约翰曾任加拿大驻巴基斯坦专员公署高级专员(在英联邦国家之间互派的外交官,相当于大使)。1972年接任加拿大驻华大使。1972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援引新华社10月21日讯,报道了加拿大新任驻华大使查尔斯·约翰·斯莫尔当天上午乘火车抵达北京的消息,朱德元帅亲自接受国书,这在中国外交史上十分罕见。第二年的1973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加拿大驻华大使苏约翰举行国庆招待会。由此推测,大使到任后才在官方公开用了苏约翰这个中文名字。在加拿大全球事务部官方网站上仅发现苏约翰大使与中国时任副外长乔冠华于1973年7月16日就两国商标互相注册的外交信函。信函中明确表示,中方的来信已经收到了,并表示两国政府同意,在互惠的基础上,任何一方的个人、合伙企业、公司和政府企业均可根据其法律在另一国申请商标注册,并被授予专有使用权。任职期间,苏约翰大使亲历了皮埃尔·特鲁多总理1973年10月的首次访华。2006年,苏约翰在安详中平静辞世,享年87岁。 第二任加拿大驻华大使苏约翰 (Charles John Small) 明明德(Arthur Menzies,音译:阿瑟·孟席斯)(任期1976.06.29—1980.09.23) 第3任大使。1916年11月29日明明德出生于中国河南安阳(时称彰德),父母都是传教士。由于这个原因,他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了解,终生致力于促进和发展加拿大与亚洲的关系。他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1940年肄业于哈佛大学远东历史和中文专业的博士研究,随后加入加拿大对外事务部。1945-1946年,参与了加拿大在古巴哈瓦那第一个大使馆的筹建,担任二秘,返回加拿大后成为远东和美洲地区分部负责人。1950-1952年,被任命为加拿大驻日本联络团团长。他曾于1958-1961年担任驻马来西亚高级专员,并于1959-1961年担任缅甸大使。1961-1965年,担任国防联络部门负责人,负责有关国防的政治事务。1965-1972年起,担任驻澳大利亚高级专员,1970-1972年兼任驻斐济高级专员。1972-1976年,担任驻北约大使。人生兜了一圈后,明明德于1976-1980年成为加拿大驻中国大使,并于1976-1979年兼任驻越南大使。他在1982年退休之前的最后一项任命是第一任加拿大裁军大使。为了表彰他作为职业外交官的工作以及在促进加拿大与亚洲之间的良好关系方面的成就,明明德于2001年获得了加拿大勋章。明明德的中文名字具体啥时候起的现已无从考证,权威的人民日报报道中,他上任时用的是阿瑟·雷德帕恩·孟席斯,后来的公开报道改为明明德。他的父亲既是传教士又是考古学家,退休后的明明德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整理他父亲对中国古代甲骨文进行分类和编年史的研究资料和相关文件,为后来历史学家能够撰写有关著作提供素材。担任职业外交官40余年,明明德不仅只是加拿大的模范大使,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柔道黑带、网球运动员、独木舟划手、大自然爱好者、枫糖浆制造商、才华横溢的歌手、讲故事高手。2010年3月4日,明明德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于渥太华,终年93岁。 青少年时代的明明德(左一)在中国北戴河度暑假(摄于1930-1935年间) 出生于中国河南安阳的第3任加拿大驻华大使明明德(Arthur Menzies) 1976年11月3日,加拿大驻华大使明明德向徐向前副委员长递交国书 米歇尔·高文(Michel Gauvin)(任期1980.09.12—1984.05) 第4任大使。高文1919年4月7日出生于魁北克城,毕业于拉瓦尔大学、卡尔顿大学。二战期间在英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的加拿大军队中服役,负过伤。1940年被任命为二等中尉,1947年擢升少校军衔。 1946-1950年从加拿大陆军和外交部借调到总理府; 1950-1951年任外交事务部长执行助理。高文外交履历丰富,曾任职的地区包括:1951-1953年土耳其安卡拉,1953-1955年葡萄牙里斯本,1955-1956年越南西贡(胡志明市),1958-1959年委内瑞拉加拉加斯,1959-1960阿根廷年布宜诺斯艾利斯,1961-1963刚果利奥波德维尔(后更名金沙萨),1963-1964年回国任职位于安省金斯敦的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担任的特殊任务包括:1964年11月在斯坦利维尔(Stanleyville)危机期间前往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 1965年5月至6月间前往多米尼加共和国协调争端。1966-1969年任驻埃塞俄比亚大使,1969-1970年任驻葡萄牙大使,1970-1975年任驻希腊大使。1973年,在越南西贡国际控制监督越战停火委员会任加拿大代表团团长。1976-1978年,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事。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期间,任女王和皇室成员访问加拿大政府协调人,1977年10月女王加冕25周年银禧庆典的加拿大政府协调人。1978年高文获加拿大国际事务学院年度奖(魁北克分部)。1978-1980年高文任驻摩洛哥大使,1980-1984年任驻华大使。 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6日报道,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当天上午会见了加拿大新任驻华大使米歇尔·高文。1984年7月高文从公共服务部门退休。1986年8月至1987年3月,被任命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驻海地特别代表。曾任加中贸易委员会主任,加拿大诺曼底战役基金会主任。2003年8月29日,高文逝世于渥太华,享年84岁。 理查德·维索特·葛汉(Richard Vessot Gorham)(任期1984.05.31—1987.09) 第5任大使。葛汉于1952年进入加拿大外交部在远东分部任职。1954年开始在加拿大驻日本大使馆工作六年,他精通日语热爱日本文化,并同时掌握七种语言。在 3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还曾任驻印度和柬埔寨大使,曾第二次出使日本,1987年至1990年任加拿大驻拉丁美洲国家组织巡回大使和常驻观察员。葛汉1984年至1987年担任加拿大驻华大使。任职期间,亲历了1987年3月加拿大总督索维访华。退休后他是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曾任职于多个社区组织,鉴于他对社区的突出贡献,他于2006年被授予新不伦瑞克勋章。他还曾担任新不伦瑞克大学的兼职教授。2011年6月18日葛汉逝世,享年84岁。 杜蔼礼(Earl Gordon Drake,音译:伊戈尔·戈登·德雷克,任大使时曾用中文名字狄鄂)(任期1987.09.10—1990.10.05) 第6任大使。杜蔼礼生于1928年4月23日, 1949年在萨斯喀彻温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2年在多伦多大学开始宗教学博士研究项目。1953-1955年,在萨斯喀彻温省政府任档案管理员和历史学家; 1955-1975年,任职加拿大外交部,官至助理副部长; 1975-1982年,任世界银行执行董事; 1982-1990年任加拿大外交部驻外大使,其中1987-1990年任驻华大使; 1991年始任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兼项目主任。 2000-2001年,任加中贸易理事会主席,2001年后,任该组织副理事长。1989年,获加拿大政府公共服务杰出贡献奖; 2001年获中国国务院环境奖。主要著作有1999年由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 Stubble-Jumper in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