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专版 五十年风雨同舟砥砺前行 半世纪历经磨难曙光在前 ——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人物志 大使篇(下)

快马加鞭

1970年10月13日加拿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翻开了中加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对中国来说,中加建交使中国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和围追堵截,取得了外交突破,为随后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对加拿大来说,加拿大先于美国勇敢地承认新中国,表现了加拿大独立自主地处理国际事务的决断力,向全世界承诺自己将成为太平洋大国的决心。对世界来说,中加建交的1970年10月,成了战后其它许多国家对华政策从意识形态对立走向合作的转折点,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

本文的上半部分介绍了中国驻加拿大16位大使后,按到任时间为顺序,分别介绍15位加拿大驻华大使。多数大使之所以被选中,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他们与亚洲和中国的渊源,有的在中国学习或工作过,有的在中国出生,有的夫人是华裔,并且大多都会汉语等等。加拿大派驻中国的15位大使中就有3位出生在中国。

加拿大驻中国历任大使

  1. 柯林(Ralph Edgar Collins,音译:拉尔夫·埃德加·柯林斯)(任期1971.04.08—1972.09.17)

首任大使。1914年11月23日,柯林出生于中国云南昆明,父母是传教士,从小就学会说汉语。1940-1979年,他任职加拿大对外事务部,以在各种场合下都能找到合适词语的才华而著称,后来任非洲大使、对外事务部副部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初级外交官,他曾在重庆的加拿大大使馆任职,当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重庆是陪都、国民政府所在地。柯林是一位公认的中国问题专家,曾两次领导对外事务部的远东分部。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主管国际关系、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对外事务部副部长,他曾领导了中加两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长达20个月的双边谈判。柯林1971-1972年担任加拿大第一任驻华大使,任职期间的1971年7月,加拿大政府派出了一个大型经济代表团访华。柯林卸任后,回到渥太华继续担任对外事务部副部长。柯林大使到任之前,约翰·麦克劳德·弗雷泽(John MacLeod Fraser, 中文名字:傅礼泽) 从1971年1月到6月任加拿大驻华临时代办。1992年1月1日柯林逝世,享年77岁。

  1. 苏约翰(Charles John Small,音译:查尔斯·约翰·斯莫尔)(任期1972.06.08—1976.10.08)

第2任大使。1920年12月苏约翰出生于中国成都,幼年就读于专为传教士的孩子们办的Canadian School 学校,在这所学校读过书的孩子就有了一个特别的称谓“CS孩子”。他的父亲是传教士,中文名字叫苏继贤,大名鼎鼎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园就是苏继贤设计建造的。1949年苏约翰回到加拿大多伦多。从1958年起成为加拿大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一直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说起苏约翰,一个故事不得不提,他参与了上世纪60年代大饥荒时中国和加拿大秘密进行的小麦贸易。当时近5千万吨小麦从大洋彼岸运抵中国,悄无声息地流入到中国人的餐桌上,使大约13%的城市人口免于饥饿,这场划时代的粮食贸易台前幕后的参与者就是苏约翰。就任驻中国大使之前,1969-1972年苏约翰曾任加拿大驻巴基斯坦专员公署高级专员(在英联邦国家之间互派的外交官,相当于大使)。1972年接任加拿大驻华大使。1972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援引新华社10月21日讯,报道了加拿大新任驻华大使查尔斯·约翰·斯莫尔当天上午乘火车抵达北京的消息,朱德元帅亲自接受国书,这在中国外交史上十分罕见。第二年的1973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加拿大驻华大使苏约翰举行国庆招待会。由此推测,大使到任后才在官方公开用了苏约翰这个中文名字。在加拿大全球事务部官方网站上仅发现苏约翰大使与中国时任副外长乔冠华于1973年7月16日就两国商标互相注册的外交信函。信函中明确表示,中方的来信已经收到了,并表示两国政府同意,在互惠的基础上,任何一方的个人、合伙企业、公司和政府企业均可根据其法律在另一国申请商标注册,并被授予专有使用权。任职期间,苏约翰大使亲历了皮埃尔·特鲁多总理1973年10月的首次访华。2006年,苏约翰在安详中平静辞世,享年87岁。

第二任加拿大驻华大使苏约翰 (Charles John Small)

  1. 明明德(Arthur Menzies,音译:阿瑟·孟席斯)(任期1976.06.29—1980.09.23)

第3任大使。1916年11月29日明明德出生于中国河南安阳(时称彰德),父母都是传教士。由于这个原因,他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了解,终生致力于促进和发展加拿大与亚洲的关系。他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1940年肄业于哈佛大学远东历史和中文专业的博士研究,随后加入加拿大对外事务部。1945-1946年,参与了加拿大在古巴哈瓦那第一个大使馆的筹建,担任二秘,返回加拿大后成为远东和美洲地区分部负责人。1950-1952年,被任命为加拿大驻日本联络团团长。他曾于1958-1961年担任驻马来西亚高级专员,并于1959-1961年担任缅甸大使。1961-1965年,担任国防联络部门负责人,负责有关国防的政治事务。1965-1972年起,担任驻澳大利亚高级专员,1970-1972年兼任驻斐济高级专员。1972-1976年,担任驻北约大使。人生兜了一圈后,明明德于1976-1980年成为加拿大驻中国大使,并于1976-1979年兼任驻越南大使。他在1982年退休之前的最后一项任命是第一任加拿大裁军大使。为了表彰他作为职业外交官的工作以及在促进加拿大与亚洲之间的良好关系方面的成就,明明德于2001年获得了加拿大勋章。明明德的中文名字具体啥时候起的现已无从考证,权威的人民日报报道中,他上任时用的是阿瑟·雷德帕恩·孟席斯,后来的公开报道改为明明德。他的父亲既是传教士又是考古学家,退休后的明明德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整理他父亲对中国古代甲骨文进行分类和编年史的研究资料和相关文件,为后来历史学家能够撰写有关著作提供素材。担任职业外交官40余年,明明德不仅只是加拿大的模范大使,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柔道黑带、网球运动员、独木舟划手、大自然爱好者、枫糖浆制造商、才华横溢的歌手、讲故事高手。2010年3月4日,明明德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于渥太华,终年93岁。

A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 of three boys on bicycles.

青少年时代的明明德(左一)在中国北戴河度暑假(摄于1930-1935年间)

Arthur  Menzies

出生于中国河南安阳的第3任加拿大驻华大使明明德(Arthur Menzies)

A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 of two men bowing to each other. One of the men is holding a piece of paper and extending it toward the other. In the background, a third man is observing the scene.

1976年11月3日,加拿大驻华大使明明德向徐向前副委员长递交国书

  1. 米歇尔·高文(Michel Gauvin)(任期1980.09.12—1984.05)

第4任大使。高文1919年4月7日出生于魁北克城,毕业于拉瓦尔大学、卡尔顿大学。二战期间在英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的加拿大军队中服役,负过伤。1940年被任命为二等中尉,1947年擢升少校军衔。 1946-1950年从加拿大陆军和外交部借调到总理府; 1950-1951年任外交事务部长执行助理。高文外交履历丰富,曾任职的地区包括:1951-1953年土耳其安卡拉,1953-1955年葡萄牙里斯本,1955-1956年越南西贡(胡志明市),1958-1959年委内瑞拉加拉加斯,1959-1960阿根廷年布宜诺斯艾利斯,1961-1963刚果利奥波德维尔(后更名金沙萨),1963-1964年回国任职位于安省金斯敦的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担任的特殊任务包括:1964年11月在斯坦利维尔(Stanleyville)危机期间前往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 1965年5月至6月间前往多米尼加共和国协调争端。1966-1969年任驻埃塞俄比亚大使,1969-1970年任驻葡萄牙大使,1970-1975年任驻希腊大使。1973年,在越南西贡国际控制监督越战停火委员会任加拿大代表团团长。1976-1978年,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事。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期间,任女王和皇室成员访问加拿大政府协调人,1977年10月女王加冕25周年银禧庆典的加拿大政府协调人。1978年高文获加拿大国际事务学院年度奖(魁北克分部)。1978-1980年高文任驻摩洛哥大使,1980-1984年任驻华大使。 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6日报道,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当天上午会见了加拿大新任驻华大使米歇尔·高文。1984年7月高文从公共服务部门退休。1986年8月至1987年3月,被任命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驻海地特别代表。曾任加中贸易委员会主任,加拿大诺曼底战役基金会主任。2003年8月29日,高文逝世于渥太华,享年84岁。

  1. 理查德·维索特·葛汉(Richard Vessot Gorham)(任期1984.05.31—1987.09)

第5任大使。葛汉于1952年进入加拿大外交部在远东分部任职。1954年开始在加拿大驻日本大使馆工作六年,他精通日语热爱日本文化,并同时掌握七种语言。在 3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还曾任驻印度和柬埔寨大使,曾第二次出使日本,1987年至1990年任加拿大驻拉丁美洲国家组织巡回大使和常驻观察员。葛汉1984年至1987年担任加拿大驻华大使。任职期间,亲历了1987年3月加拿大总督索维访华。退休后他是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曾任职于多个社区组织,鉴于他对社区的突出贡献,他于2006年被授予新不伦瑞克勋章。他还曾担任新不伦瑞克大学的兼职教授。2011年6月18日葛汉逝世,享年84岁。

  1. 杜蔼礼(Earl Gordon Drake,音译:伊戈尔·戈登·德雷克,任大使时曾用中文名字狄鄂)(任期1987.09.10—1990.10.05)

第6任大使。杜蔼礼生于1928年4月23日, 1949年在萨斯喀彻温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2年在多伦多大学开始宗教学博士研究项目。1953-1955年,在萨斯喀彻温省政府任档案管理员和历史学家; 1955-1975年,任职加拿大外交部,官至助理副部长; 1975-1982年,任世界银行执行董事; 1982-1990年任加拿大外交部驻外大使,其中1987-1990年任驻华大使; 1991年始任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兼项目主任。 2000-2001年,任加中贸易理事会主席,2001年后,任该组织副理事长。1989年,获加拿大政府公共服务杰出贡献奖; 2001年获中国国务院环境奖。主要著作有1999年由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 Stubble-Jumper in Striped Pants》。业余爱好收集古董地图。

2009年3月24日,中国全国人大西藏代表团团长、时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新杂·单增曲扎活佛(前左)在总部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亚太基金会与加拿大前驻华大使杜蔼礼交谈

  1. 碧福(Fred Bild,音译:弗雷德·比尔德)(任期1990.11—1994.12.04)

第7任大使。碧福毕业于蒙特利尔康考迪亚大学哲学和社会学专业、伦敦学院大学国际法专业以及巴黎国家行政学院。1961年碧福进入加拿大外交部,曾在日本、韩国,监督越南战争停火国际委员会和法国担任外交职务。1979-1983年他曾同时担任加拿大驻老挝、越南、缅甸和泰国大使,1990-1994年,碧福被任命为加拿大驻华大使、兼驻蒙古国大使。现任蒙特利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离开外交部转行做学者的碧福关注中加关系,发表有关中加关系的论点,撰写研究报告,在2011年渥太华大学出版的《中国挑战—21世纪的中加关系》一书撰写了《加拿大的持久力量—一个外交官的观点》等相关章节。2014年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谈到他任驻华大使期间印象深刻的事儿,碧福表示他见过了当时中国政府的所有部长、总理和主席,很遗憾当时没有见到邓小平。卸任后,他多次回过中国,感叹中国的现代化步伐达到令人惊奇的地步。

网易留学专访前加拿大大使

第七任加拿大驻华大使碧福(Fred Bild)

  1. 潘德(John Laurence Paynter,音译:约翰·劳伦斯·佩恩特)(任期1994.12.23—1995.10.31)

第8任大使。潘德毕业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塔夫茨大学、英国牛津大学,1963年获得加拿大英联邦奖学金项目资助赴牛津大学学习。潘德有从军经历,1959年参加海军任海军学员,1959-1963年在海军训练科(UNTD)服役,1963年被任命为加拿大皇家海军中尉。潘德何时转行入加拿大外交公共服务领域公开资料没有显示,其职业外交生涯,除了出使中国外,还与1983年10月至1988年8月,任加拿大驻老挝、泰国、越南大使,1991年始任驻印度和尼泊尔高级特派员公署专员(是英联邦国家之间互派的高级外交官,相当于大使)。1994年12月23日潘德被任命为加拿大驻华大使,并兼任驻蒙古国大使。在被任命为驻华大使不到一年后,1995年10月31日潘德病逝于温哥华,是第一个倒在了任上的加拿大驻华大使,享年55岁。

  1. 贝祥(Howard Balloch,音译:霍华德·巴洛赫)(任期1996.02.13—2001.06)

第9任大使。1969-1973年,贝祥毕业于麦吉尔大学获政治经济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进入外交和国际贸易部以后官至负责亚太地区事务的助理副部长。1993年自由党赢得联邦大选后的两年间,他在内阁枢密院办公室担任负责民族团结的副部长,在1995年魁北克全民公决闹独立前后一个时期,这是联邦政府的一个重要职位。1996-2001年任加拿大驻华大使,兼驻蒙古国大使。贝祥任职期间,1997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海运协定》在温哥华签署。1997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加拿大,双方同意建立“中加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领事协定》在渥太华签署。1998年11月,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访华,2000年5月,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访加。离任后,贝祥留在中国转型成为商业银行家,他2001年成立的公司在2011年被国际投资银行Canaccord Genuity收购,随后担任该公司亚洲部总裁,负责公司亚洲业务的拓展。2002年起任北京互联港湾(BIH)总裁,2017年在香港从事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工作,是PacBridge Capital Partners (Canada)公司的共同发起人。贝祥曾任加中贸易理事会总裁,他长期致力于促进中加两国之间的合作和友谊,为两国经贸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是克雷蒂安总理自由党政府时期任命的驻华大使,是亲华派,他对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高调赞扬和羡慕曾受到加拿大某些媒体的批评。贝祥在驻华大使任上任职长达5年半,是迄今任职时间最长的加拿大驻华大使

Buying a slice of 'China story'

第九任加拿大驻华大使贝祥(Howard Balloch)

  1. 柯杰(Joseph Caron,音译:约瑟夫·卡隆)(任期2001.07.16—2005.07.28)第10任大使。1947年,柯杰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一个法语社区小村庄,1970年获渥太华大学荣誉政治学学士学位,1972年加入加拿大贸易专员服务处,并被派往海外的越南西贡和土耳其安卡拉任职。1975年他开始学习日语,随后三次任职于东京的加拿大使馆。1980年代,他在私营部门从事涉及中国、香港、韩国和台湾的工作。在渥太华,他曾担任多个与亚洲和国际经济事务有关的职位,包括参与七国集团首脑会议。1998年,他成为加拿大外交部负责亚太和非洲地区事务的助理副部长,并担任加拿大亚太经合组织高级官员。2001年至2005年,柯杰担任加拿大驻华大使,并同时兼任驻朝鲜和蒙古国大使。2005-2008任驻日本大使。2008年秋天,他被任命为加拿大驻印度高级专员、尼泊尔和不丹大使。在整整四年任职驻华大使期间,柯杰亲历了中加关系中的一些重要活动,譬如2002年12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加;2003年7月,中加重要经贸合作项目秦山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2005年1月,加拿大总理马丁访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文化协定》在北京签署等。2008年,柯杰被日本明治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0年,柯杰担任以中加关系与中国研究而著名的智库“亚太基金会” 的资深研究员,并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担任名誉教授。

Canadian Career Diplomat Joseph Caron Awarded Japan's Prestigious Order of  the Rising Sun | Asia Pacific Foundation of Canada

第10任加拿大驻华大使柯杰(Joseph Caron)

  1. 罗岚(Robert G. Wright,音译:罗伯特·赖特)(任期2005.08.19—2009.05)

第11任大使。罗岚出生于蒙特利尔,兄弟三人都是外交官。哥哥詹姆斯·赖特(James R. Wright)从2006年至2011年曾担任加拿大驻英国高级专员,另一个哥哥大卫·赖特(David Wright),从1997年至2003年任加拿大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常驻代表。1995-2001年,罗岚任国际贸易部副部长和外交部副部长,2001-2005年任加拿大驻日本大使。2005-2009年,任加拿大驻华大使,并兼任驻加拿大驻蒙古大使。在其38年的公共服务职业生涯中,罗岚还担任过一系列其它职务,包括加拿大驻美大使馆副馆长,负责加拿大与美国关系的总干事以及加拿大驻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副团长。他曾在多国贸易谈判的东京回合和乌拉圭回合的加拿大代表团中任职。罗岚于2009年从公共服务部门退休后,一直担任外交和贸易政策尤其是与中国和日本有关的贸易政策的评论员。 他是加拿大全球事务研究所顾问委员会的成员,也是阿尔伯塔大学智库“中国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任职驻华大使期间,罗岚亲历了200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加,双方同意建立“中加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性时刻。200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北京签署。

第11任加拿大驻华大使罗岚(Robert G. Wright)

  1. 马大维(David Mulroney,音译:大卫·穆罗尼)(任期2009.05.28—2012)

第12任大使。马大维出生在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他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圣迈克尔学院,曾在渥太华的加拿大军队语言学校参加全职普通话培训,能操流利的普通话。马大维是职业外交官,曾在渥太华外交事务部担任一系列高级职务,其中包括担任加拿大亚太经合组织(APEC)高级官员。他曾外派到驻台北贸易代表处,以及到吉隆坡、上海和汉城等使领馆工作,担任过加拿大总理的外交和国防政策顾问。在外交部的其它职务包括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并同时担任“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的总理个人代表。曾担任渥太华枢密院办公室负责“阿富汗工作队“副主任,总体负责部门间协调加拿大参与阿富汗事务,以及担任加拿大在阿富汗的未来角色独立小组(“曼利小组”)秘书。2009年至2012年担任加拿大驻华大使。任职期间亲历了2009年12月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中加双方发表《中加联合声明》,2010年6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加,2010年7月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访华等一系列重要事件。从1995年到1998年,马大维担任加中贸易理事会执行董事。现任著名智库“亚太基金会”资深研究员,和多伦多大学蒙克全球事务学院的杰出资深研究员。

第12任加拿大驻华大使马大维(David Mulroney)

  1. 赵朴(Guy Saint-Jacques,音译:盖伊·圣·雅克)(任期2012.09.26—2016.10.09)

第13任大使。1974年赵朴获蒙特利尔大学地质学学士学位,1976年获拉瓦尔大学土地规划和地区发展硕士学位。1977年进入加拿大外交部工作,他曾经派驻的地方包括北京、香港、金沙萨、华盛顿和伦敦,曾任加拿大驻英国高级专员公署副高级专员,驻美国大使馆副馆长。在外交部内部,曾分别任职于领事事务部、非洲法语地区处、科技处以及助理副部长办公室,还曾历任环境能源处副处长、人事(政治及商务)人力调配处处长及人事管理局局长等职务。赵朴还曾任加拿大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代表兼大使一职。2012年10月被任命为驻华大使,这是他第四次被派驻中国。任职期间,经历了中加交往中的几件大事,包括2012年加拿大总理哈珀访华,2013年加拿大总督约翰斯顿访华,2012年9月《中加投资保护协定》的签署,经两国政府批准后这一协定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协定生效后,2015年3月北美第一家人民币清算中心落户多伦多,标志着中加金融合作迈入新阶段。2014年11月,加拿大总理哈珀成功地对中国进行了第三次正式访问。2015年加拿大大选自由党获胜,上台后重视改善对华关系,2016年8-9月短短的一个月内,总理小特鲁多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实现互访,双边签订了56项合作协议及合作意向书,媒体称中加两国关系进入新的“黄金时代”。赵朴现受聘于中加关系与中国研究的智库阿尔伯塔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经常出席蒙特利尔华人社区的活动。赵朴中文流利,他的妻子 Sylvie Cameron也有一个中文名字,叫赵秀玮。

第13任加拿大驻华大使赵朴(Guy Saint-Jacques)

  1. 麦家廉(John McCallum,音译:约翰·麦卡勒姆)(任期2017.03.18—2019.01.26)

第14任大使。麦家廉出生于1950年4月9日,于2000年开始其政治生涯,曾任国会自由党议员,是加拿大资深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外交官和前大学教授。 他曾在自由党总理让·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保罗·马丁(Paul Martin)和贾斯汀·特鲁多(Justin Trudeau)的三届政府中任职,分别担任国际金融机构国务秘书、联邦国防部长、退伍军人事务部长以及移民、难民和公民事务部部长。2017年至2019年麦家廉担任加拿大驻华大使。麦家廉是华人女婿,妻子名叫林秀英(Nancy Lim)。自出任驻华大使以来,他多次从这个身份的角度对中国媒体表达了对中加关系友好的重视和美好祝愿。任职期间,经历了中加关系的转折,2017年12月,特鲁多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第二次中加总理年度对话,短短一年后,2018年12月,中国民营企业华为高管孟晚舟遭加拿大边境服务局羁押事件,使两国关系陷入冰点。麦家廉因为对孟晚舟事件的评价遭到加拿大反对党的猛烈抨击,自由党政府在各方压力下将他解职。当时,他在多伦多的一个媒体座谈会上,面对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的华文媒体诚恳地谈了对孟晚舟事件的看法,表示这位华为高管能在法庭上对美国的引渡要求给出“很有力的反驳”,可以利用特朗普此前要拿她当“筹码”的言论控诉引渡是政治化的,也可以利用此案涉及的“治外法权”问题,因为加拿大并没有同意美国对伊朗的那些制裁。麦家廉不过是说出了加拿大人不方便承认的事实,尽管他在发言中多次申明了加拿大政府的立场即此案已进入法律程序,他的话还是引起轩然大波,特鲁多总理于2019年要求他辞职,成为在任上第一个被解职的大使。

第14任加拿大驻华大使麦家廉(John McCallum)

  1. 鲍达民(Dominic Barton,音译:多米尼克·巴顿)(任期2019.09.05—至今)

第15任大使。麦家廉被解职后,加拿大驻华大使一职长达8个月空缺,由大使馆使团副团长吉姆·尼克尔(Jim Nickel)任临时代办直至鲍达民就任。鲍达民于2019 年9 月4 日被贾斯汀·特鲁多总理任命为加拿大驻华大使,可以说他受命于危难之中。鲍达民1962 年9 月出生于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文学士(荣誉)学位,并以罗德学者的身份在牛津大学学习,获得经济学研究硕士学位。2009 年至2018 年,鲍达民在麦肯锡公司任职,在获大使提名之前,鲍达民是麦肯锡全球管理合伙人。他还曾担任泰克资源有限公司董事长以及新加坡电信有限公司和瑞典银瑞达集团非执行董事,也在非上市家族企业奥拉扬集团任董事。2016 年,鲍达民担任加拿大财政部长经济增长咨询委员会主席。在获得提名之前,他还担任首尔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主席长达六年之久。鲍达民曾担任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理事、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以及纽约市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加拿大亚太基金会董事会成员,还是“关注长期投资”(FCLTGlobal)的创始人之一。2018 年,鲍达民被任命为滑铁卢大学校监。他还担任麦吉尔大学麦克斯贝尔公共政策学院咨询委员会的联合主席,以及多伦多大学精神医学系募款委员会的联合主席,参与志愿者支持、社区发展和领导力培养等事务。曾担任马拉拉基金董事,积极参与了HeforShe倡议,并与万事达卡基金会合作,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创造就业机会。鲍达民曾参与合著四本著作,涉及财务管理和领导力等主题。他是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拥有八所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包括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爱丁堡大学。鲍达民从前没有外交经历,他对中国的了解和在中国的工作经历被认为是获得任命的主要原因,之前在上海出任麦肯锡公司亚洲区董事长期间,鲍达民曾获得上海市政府颁发得“白玉兰纪念奖”。

现任加拿大驻华大使鲍达民(Dominic Barton)

结语:受孟晚舟事件的影响,当前中加关系正处于建交以来最困难的历史时期。孟晚舟事件是纯粹的政治事件,加拿大成了美国的帮凶,触碰了中国的底线。中加本来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希望两国关系能尽快走出低谷,重新回到正确轨道上,为两国人民的福祉和世代友好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