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 传递温暖——访疫情下坚持在老人中心服务的谢詠西先生

七天记者 颜宏 在以60年为一轮回的中国传统干支纪年中,庚子年历来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具有不平凡的历史记忆。1840年庚子年,鸦片战争爆发,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的满清王朝大门,中国开始了受尽欺压和屈辱的近代百年史;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京城,清王朝的实际掌门人慈禧西逃,皇城惨遭列强屠杀、蹂躏和劫掠;1960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迎来持续三年的大饥荒,上千万人被饿死;2020年庚子年,一场足以改变世界格局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百年不遇超级瘟疫——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正在全球大流行,且远远看不到黑暗隧道尽头的曙光。 在这场突如其来并将把世界分割成疫情前和疫情后两个时代的大流行病之中,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被裹挟其中,恐惧、彷徨、无可奈何、愤怒、伤心、失望……各种不同的负面情绪充斥着每一天的生活,但也让很多普通人因着这场疫情的缘故而迸发出的人性光辉温暖了周围人的心,在浓厚阴郁的疫情背景下给人留下一抹暖色的记忆,在蒙特利尔北部一个老人公寓里开设便利店的谢詠西就是这样一个人。 快乐老板 谢詠西今年55岁,96年开始申请移民,2000年就来到蒙特利尔。和大多数移民一样,来了之后边学习法语,边寻找着未来的发展出路。因为喜欢打桥牌,结识了一帮在蒙特利尔的牌友,其中一个经常打对手的上海移民当时经营着一家便利店。在他的知识、经验和金钱的帮助下,谢詠西和爱人利用上学时积攒的一万元的学生贷款和助学金(Loan & Bursary)在2002年买了第一家杂货店。这是在Verdun区的一家街边便利店,营业时间从早上7点到夜里11点,工作时间长不说,还非常危险,经常有人偷东西,甚至抢劫。 被偷、被抢的次数多了,谢詠西也搞了一把日本长刀,放在收银机的下面。一天下着大雪,一个人拿了一把厨用刀来抢劫,谢詠西就打开收银机,并把日本长刀放在旁边说“你来拿吧。你看我的刀比你的长”,结果那个人吓得落荒而逃。还有一次,谢詠西正和另一个便利店主用电话聊天,就听对方在电话里惊呼,并告诉他赶紧报警。谢詠西打911电话报警时,并不知道对方的具体地址,只能向警方再三保证情况属实,希望警察根据电话号码找到那个面临威胁的杂货店主,不过几分钟后警察赶到现场时,持枪威胁谢詠西朋友的犯罪份子早已逃之夭夭,并抢走了收银机里面所有的现金,而警方除了做下案发记录,其他的竟然什么都做不了。 做了几年杂货店,赚了点本钱之后,谢詠西就开始思量着换个没那么累,也没那么危险的生意,经过多方考察后,在2005年买了一套上住下铺的房子,楼下的店铺是专门做早午餐的饭店,但由于不熟悉魁北克人的早餐文化和口味,饭店的生意每况愈下,最终不得不关门歇业,把房子租给一家保安公司做办公室,谢詠西自己也加入到这家保安公司工作,担任一名保安员。 性格随和、多才多艺的谢詠西和同事们的关系处得不错。2011年,在一个偶然的聊天过程中,得知有个保安同事爷爷在一家老人公寓开的便利店要出卖,有过便利店经营经验的谢詠西决定去看一看,结果一看就喜欢上了。首先这个店的营业时间短,同正常上班一样朝九晚五,利润却并不比长时间营业的便利店低;客人的素质高,客人基本是住在楼里的退休老人,既有钱又有闲;最主要的是安全,由于大部分客人都是中心的住客,彼此熟识,再也不用担心像以前那样遇到打劫的情形,于是谢詠西辞去了保安员的工作,再一次做起了小老板。 这一次谢詠西不仅在经营上顺风顺水,他的小店还成了老人公寓的社交中心。一般来说,女性的寿命比男性的寿命长,越是年长的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也越高,像谢詠西这样50来岁的男子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很多前来购物的女住客们买了东西后不会立即离开,而是找话和他闲聊,而谢詠西热情随和的性格和风趣幽默的言谈也博得了她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住客把他当作朋友,甚至有住客的子女专门从温哥华给他寄礼物,感谢他对自己母亲的照顾。谢詠西还利用公寓里设立的台球桌,通过网上学来的桌球技巧,不到一年就打遍公寓里的男住客无敌手,经常有人来找他切磋。他的小店除了给楼里的住客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物品外,还为他们提供着友情慰藉和信息渠道,比如哪一层新住进来一个干练的男住客,给参加周末舞会的老人介绍舞伴等等。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谢詠西的小店已经不再单纯地是个经营场所,更成为老人们聚集的公共场所,谢詠西也在做生意的忙碌中,感受到被人需要、被人挂念的快乐,多次跟朋友说买这个便利店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 冒险开店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谢詠西以及所有公寓老人们的静好岁月。几乎一夜之间,整个社会暂停,大家都陷入恐慌、迷惘之中。谢詠西和爱人也陷入抉择之中,因为一直关注着国内的疫情情况,他很清楚这个病毒的高传播性和可怕之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关店,但一想到那些或孤苦无依,或腿脚不便,或不懂电脑不会上网采购的老人们,他就放心不下。因为特殊的位置,他的店除了卖杂货外,还卖新鲜的蔬菜、水果,相当于一个小超市,可满足老人们的日常饮食需求。思量来,思量去,这对善良的夫妇决定在采取尽可能的自我保护措施下,继续让小店开放,并很幸运地买到了当时还很紧缺的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液。 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不容易。每天上班的时候都感到恐惧,甚至想自己还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之后因为政府颁布的“宅家”抗疫措施,老人们不能再出门,需要谢詠西去送货,于是原本一个人可以做的工作就需要至少两个人,一个人看店,接订购电话,另一个跑来跑去地去送货,工作量大增,还要时刻担心病毒,不断地洗手、消毒。好不容易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衣物都换下来扔到洗衣机里清洗、烘干,然后再去仔仔细细地洗澡,生怕沾染上病毒,然后才能换上干净的衣服,整个程序下来至少要近1小时。身体的操劳再加上精神上的提心吊胆,让那个时候的谢詠西感觉特别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整天累得像只狗”。 到了4月中旬,一位负责老人们健康、在医院兼职的护士把病毒带进了这个老人中心。谢詠西的客户中有人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有人被救护车接走,还有的人再也没有回来,楼里的气氛也变得更加压抑,更加沉重。同时,联邦政府也推出一系列针对疫情冲击的紧急救助计划,比如个人可申领的紧急救助计划(CERB),让因疫情原因失业或失去收入的人每月可领2000元的补助金;再比如针对中小企业的紧急贷款援助计划等,让谢詠西暂时关闭小店后,完全可以维持生活。但是一想到这些相处了近10年的老顾客们,本性善良的谢詠西无论如何不忍心在这种情况下转身而去。 就是在这种朴素的感情支配下,自疫情爆发以来,谢詠西的小店一直开着,除了把开店时间缩短,并给自己留出一天的休息外,一如既往地为公寓里的老人们提供着无微不至的服务。但其实这个阶段的每个人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对未知病毒的恐惧,独自生活的孤寂,无法和家人见面的煎熬,不能外出的无奈……一名81岁的住客就因为身心崩溃从14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度成为媒体报道的老人院悲剧之一,而这名住客也曾是谢詠西的客人。 这个私立的老人中心有443个单元,大约550人生活在这里,平均年龄80岁。谢詠西几乎给每一家都送过货,他的服务不仅给老人们送去需要的物品,也给他们送去了与外界沟通的机会。虽然这样的交流不仅要隔着至少2米的距离,甚至有的老人因为害怕而用绳子把一个篮子从楼上吊下来传递钱和货品,但都不妨碍这种老熟人见面、聊天带来的欣慰感,而谢詠西出现的本身也让他们感到并不是独自一人,外部世界的门还敞开着。 守望相助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中,一名91岁的老人给谢詠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年事已高,但因为快60岁的儿子智力低下,无法独自生活,所以老人一直和儿子一起生活,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当她也被病毒感染,而被救护车送去医院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她不会回来了。但近3个星期后,她居然奇迹般地战胜了病毒,回到了老人公寓。谢詠西跟她闲聊时感叹这个奇迹,老人却平静地说为了自己的傻儿子,无论如何也要坚持活下去。 今年春天的疫情中,谢詠西所在的这个老年公寓有16名老人因感染病毒而过世,而这只是这场正在改变整个时代的疫情里的沧海一粟。目前,全球已经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已经超过4千万,死亡超过111万,每天的新增确诊病例还在以30万和死亡4千人的惊人速度上涨着,这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危机走向何方还是未知数,但只要每一个人都像谢詠西一样表现出责任和担当,即使是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点事情,都会让生活变得不一样。在当下的艰难时期,尽量做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给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坚信疫情总会过去,保持乐观善良的精神,人类终能等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今天起,全球艺术品将在上海西岸,来一场“穿越时空的爱恋”

  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交易月期间将有超100场各类艺术品交易相关活动集中发生,分布于“四大主题周”:国际拍卖周、高峰论坛周、生活品艺周和国际博览周,包含3场大型艺术博览会、50余场拍卖活动、近50场画廊展销活动等。 此外,还有大量线上拍卖及各类展销活动也在不断开展,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品市场的维度及活跃度。   上海地标 位于上海西岸文化核心区的“西岸艺岛”,建筑面积约9.3万平方米,以7栋围而不合、高度不一的建筑单体组成,由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专家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主持的SANAA建筑事务所操刀设计。   西岸艺岛效果图▲ 上海文化“新地标”西岸艺岛正式启用,迎来了“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整体迁入,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西岸科技与艺术创新实验室率先入驻揭牌,西岸艺岛的三大重量级启幕展览,也将于交易月期间同步向公众开放预约参观。 ▲启幕展览©徐佳和   三场展览分别为“艺岛——来自西岸保税库的艺术精品”“雪域之美——百幅唐卡艺术精品展”“Art Tower遇见香格纳”,将展出囊括古今中外近百位世界顶尖艺术家的作品,涵盖传统艺术和现当代艺术佳作。   这座以聚合型的艺术空间、一站式的交易服务、全要素的产业生态打造的艺术品全产业综合体,已然引起全球顶尖艺术品行业机构的“抢滩登陆”。 “西岸艺岛”与相距不足百米的“西岸智塔”交相辉映,未来将进一步依托国内顶尖艺术院校等专业学术力量,联动周边的美术馆大道、西岸智慧谷、西岸传媒港,让科技与艺术在这里碰撞出更大的火花。   “西岸艺岛”与“西岸智塔”交相辉映▲ 上海平台 此外,发布会同时宣布了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线上展示交易系统上线,将为全球高品质艺术品交易提供一站式服务。 该系统通过承接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整体配套服务,以加速“互联网+交易服务”的服务型经济发展,助力上海建成千亿级规模的艺术品交易市场。   线上展示交易系统上线▲ 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线上展示交易系统为全球高品质艺术品交易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非盈利性线上专业平台,针对买卖双方需求实现四大探索,激活艺术品产业线上交易:7×24小时全球艺术作品一览无遗;筛选机构入驻,打造高品质线上平台;藏家、企业、IP授权,不断接入新兴市场;“钉到钉”全程配套,交易资金完善保障。   2020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年份,全球艺术品产业面临格局的变化和行业的重塑,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抓住机遇,着力打造全球艺术品交易的焦点市场和进博会的重要板块,呈现上海艺术生态的蓬勃生机,带来一场聚焦全球目光的艺术盛事。   上海西岸将再次聚焦全球目光▲ 新演艺工作室 作者:徐佳和 编辑:小开 图片:徐佳和摄影,其余源自网络 ©新民晚报文化部

建交50年,加中关系如何行稳致远?

孟晚舟反制发酵加中贸易下滑

1970年10月13日,皮埃尔·特鲁多总理不顾美国压力,实现加中建交,两国关系掀开新篇章。回顾50年的建交史,是一部两国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历史。 一大亮点来自经贸投资。1970年,加中双边货物贸易仅有1亿多美元,2019年这一数字飙升到700多亿美元。中国已是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投资来往也保持稳定增长。2019年加拿大对华直接投资存量为130多亿加元,中国对加直接投资存量则突破200亿加元。建交50年来,两国文教、科技、艺术交流合作也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每年来加留学的中国学生超过20万,每年往返加中的游客数量突破150万人次。 两国在经贸、人文等领域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可喜变化,与两国不断做“加法”的务实有关。所谓“加法”,是指两国不断做大“三块蛋糕”。 首先,经济蛋糕。加拿大在品牌、技术等方面积累了不少优势,中国迅速发展的市场则有着旺盛需求,两国经贸投资具有天然互补性。以加中贸易理事会为代表的加拿大民间机构,以中国“广交会”“服贸会““进博会”等为代表的国际经贸平台,在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实现数量和质量双突破上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庞巴迪、诺贝丽斯、鲍尔等加企对华投资均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也带动了中国交通、汽车、环保等产业的发展。加拿大鹅、蓝莓、樱桃、龙虾等高品质商品在中国更是备受追捧。 其次,文化蛋糕。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有着不可胜数的名胜古迹和传统文化。加拿大历史虽不长,但特殊地理位置、文化习俗、自然气候依旧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国际教育产业发达、性价比高,对全球留学生很有很强吸引力。这些互补性,也让文化交流成为了两国关系亮点。除了“加中国际旅游年”“加中文化交流年”等官方活动外,华侨华人在推动两国文化合作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既熟悉中国文化又了解加拿大文化,推动更多加拿大民众接触古老和现代的中国,也引导更多中国人对加拿大异域风光和多元文化产生兴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中加关系面临考验之际,一些加方智库和媒体发出理性声音,中加之间民间交流继续发力,为中加关系的回归固本培元。 最后,政治蛋糕。一方面,表现在高层互访上。自1973年皮埃尔·特鲁多访华后,两国高层交往不断增多。中国国家主席、总理等领导人先后访加,加总督、总理、两院议长也多次访华。另一方面,表现在机制对话上。50年来,加中建立起两国总理年度对话、经济财金战略对话、国家安全与法治对话等多个双边工作机制。这些常态化高层互访和沟通对话机制,为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充值,也是推动双边以及国际事务全方位、多元化合作的基础。在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合作抗疫、疫情期间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问题上,加中都表达了一致立场,为世界注入了正能量。 历史经验表明,稳定健康的加中关系符合两国利益,两国有一万个理由维护好友谊巨轮。值此加中建交50周年之际,面对当今世界大变局,两国需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智慧,继续书写外交佳话,挖掘继承皮埃尔·特鲁多的“遗产”,防止政治分歧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绊脚石,如此才能推动加中关系行稳致远。(完) (本报特约评论员 贾罗)  

疫苗还能指望吗?

七天记者 颜宏 就在加拿大各地相继进入第二波疫情,且确诊感染病例迅速上升的同时,关于疫苗的坏消息也一个接一个地传来。先是10月12日,荷兰研究人员报告了世界上首例二次感染病亡案例。荷兰研究人员发表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文章中指出,这名89岁的患者今年早些时候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出现发烧、严重咳嗽等症状,住院治疗了5天后,除了一些持续的疲劳外,其他症状都完全消失。但在她感染59天后,再次出现发烧、咳嗽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再次入院治疗,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但迟迟不出现抗体。该患者在第4天、第6天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到第8天,病情恶化,14天后不幸去世。同一天,权威医学核心期刊《柳叶刀》发文称,美国也出现了首例二次感染新冠的病例,而这名身体健康、只有25岁的男子在首次感染6周后二次感染,且第二次的病情也比首次严重。这样的病例虽然还不太多,但足以说明通过感染新冠病毒从而获得免疫能力的不切实际。世界卫生组织多次批评一些国家放任病毒防控而指望获得群体免疫在科学和道德上都存在问题。其总干事谭德塞在12日再次重申:“群体免疫是通过保护人们不受病毒感染而实现的,而不是通过让他们感染病毒来实现的。” 10月13日,由于一名接受疫苗试验的志愿者在注射疫苗之后患上“无法解释的疾病”,美国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宣布暂停正在进行的候选疫苗研究工作,用来招募患者的线上系统也被关闭。这已经不是新冠疫苗研制第一次出现这种异常情况。加拿大押宝的6大候选疫苗中,目前已有4家公司的临床试验出现问题,其中2家暂停临床试验。 种子选手被叫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信息,全球目前约有40款新冠候选疫苗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10款已进入三期临床试验。而被美国总统特朗普寄予厚望、研发进展最快之一的牛津疫苗在9月初遇到了问题。这款由牛津大学与英国药厂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共同研发的疫苗在开始三期临床试验开始不久,由于其中一名疫苗接种志愿者出现严重副作用,患有无法解释的疾病,而不得不在9月8日宣布暂停该疫苗的全球试验。 阿斯利康公司的一位发言人指出暂停疫苗试验是很正常的操作,在临床试验中,一旦出现潜在的、尚未能解释的疾病征状,就会启动这样的常规做法,这也是确保临床试验完整性的手段之一。该公司将加快审核程序,从而“尽量减小其对研发进度的影响”。牛津大学的科研人员则表示,这名出现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志愿者现在被发现患有多发性硬化症,但在接受新冠疫苗临床试验之前却从未被诊断出来,因此他出现的症状与该疫苗临床试验无关。 大约一个星期后,该疫苗在英国进行的临床试验得以恢复,在南非和巴西等国家内进行的临床试验也陆续重启,但疫情最严重的美国还没有恢复临床研究。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和一个独立安全小组要先完成调查才能做出结论,目前尚不清楚FDA完成调查需要多长时间。 尽管各方对这名出现异常的志愿者情况讳莫如深,但《纽约时报》还是从一名内部知情人士处获悉,这名志愿者出现的反应征状为“贯穿性脊髓炎”,这是由于原因不明的感染直接引起或感染诱发所引起的脊髓功能失常导致全部或大多数神经束的神经冲动传导阻滞,局限于数个节段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症。大多数在急性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发病。临床表现为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研发遇挑战 就在牛津这款候选疫苗出现问题不久,强生公司也开始在美国的200多个地方以及南非、阿根廷、墨西哥等三大洲的多个国家内开展超过6万人的临床研究,成为全球候选疫苗中临床试验规模最大的。该疫苗的一大优点是只需一剂便能提供足够的保护,曾被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多个国家给予厚望。但因一名疫苗接种志愿者出现无法解释的疾病症状,强生公司在10月12日晚紧急叫停了其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 目前,一个独立的数据安全监控委员会及强生公司的内部医生正在评估这名受试者的健康状况,以便于弄清楚这个疾病是否真正与注射该疫苗有关。不过,强生公司以参与临床试验者的隐私为由,拒绝透露有关该疾病的更多细节。 强生公司在声明中保证称,这种“不良事件”在临床试验中并不罕见,但因为临床试验采取的是“双盲标准”,测试者与被测试者均不知道测试者所属的组别,所以现在还不知道这一“无法解释的疾病”究竟是来自候选疫苗本身,还是来自没有任何成分在内的安慰剂。 虽然强生公司还没有公布这种无法解释的症状到底是什么,但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院(Vanderbilt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传染病学教授William Schaffner认为,有可能是比心脏病、前列腺癌、糖尿病等更严重的副作用,也有可能是神经系统受到了伤害。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鉴于强生公司6万人的临床研究规模,出现研究暂停也不足为奇,这次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也可能会出现别的问题。 除了牛津和强生疫苗的临床研究出现暂停的情况外,美国公司Moderna的候选疫苗和辉瑞(Pfizer)研发的候选疫苗也都出现异常情况。有的志愿者在接种这两种疫苗后,出现了高烧、剧烈头痛、身体疼痛以及精疲力竭等症状,比他们预想的副作用要严重得多。不过出现不适症状的5名志愿者都表示,症状通常在一天后消失,为了获得有效的疫苗,这些不适还是值得的。 大批订单能指望上吗? 面对正经受第二波疫情冲击的加拿大,特鲁多的自由党政府不但已经预定了大量疫苗,而且承诺为加拿大民众免费注射。 截止到目前,加拿大已和7家公司签订购买意向,将采购超过1亿剂疫苗。这些公司分别为: 阿斯利康(AstraZeneca):最高采购2000万剂; 赛诺菲(Sanofi)和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合作的疫苗:最高采购7200万剂,2021年中可上市; 辉瑞(Pfizer):最高采购2000万剂; 莫德纳(Moderna):最高采购5600万剂; 强生(Johnson & Johnson):最高采购3800万剂; 诺瓦瓦克斯医药(Novavax):最高采购7600万剂; 被加拿大押宝的6款候选疫苗中有四种都出现问题,再一次说明疫苗的研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应该指望很快出现有效的疫苗来应对目前的新冠病毒疫情。 在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之前,大部分普通民众只知道新生儿要接种若干次若干种疫苗,根据自己的意愿,成年人也可每年打一次流感疫苗,并不十分了解这些疫苗进入市场前都要经历漫长的研发过程和严格的审批。 通常情况下,针对某种病毒疫苗的研制都需要较长时间,根据病毒种类和采用技术路径不同,常规的疫苗研发通常需要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才能上市。首先要了解病毒特性,掌握其流行病学数据,找到能够预防或治疗的相应蛋白,开发出疫苗后首先进行动物实验,然后在人群开展小规模的安全性研究,再逐步扩大人群规模,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多个阶段的研究和试验方案,每个阶段都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研究过程中还需招募研究对象,并且研究对象还要有机会感染病毒等,整个过程非常繁琐,即使按照最基本的流程,一般疫苗研发的周期通常是10-15年,还有很多中期临床试验结果不够理想的候选疫苗最终不得不随时停止研发的情况发生。 今年,面对全球严峻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科研人员一方面要把疫苗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科学规律、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进行,一方面又要全力以赴,争分夺秒,加快疫苗的研究和生产,再加上监管机构的全力配合让世界各国针对新冠病毒候选疫苗的研制工作都以闻所未闻的速度在取得进展。 中国在疫情发生以来,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战时思维、战时状态的指导思想,相关部门采取应急研发和审批程序,很多技术路线并行开展,推出了包括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活疫苗、核酸疫苗等在内的5条路线。科研人员平均每天工作都在16小时以上,相当于把一天当成两天、三天来用,使得针对疫苗的研发一直领跑全球。 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在5月15日宣布“神速行动”(Operation Warp Speed) 计划,旨在推进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制造和分发,入围该计划的候选疫苗研制机构将获得大规模的资金援助和临床试验绿灯,以创纪录的速度把候选疫苗推向民众。 尽管世界各国都在争分夺秒,但疫苗只能是战胜病毒的一个工具之一,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总干事谭德赛在8月4日全球新冠病毒感染者超过1800万时警告说恐怕没有针对新冠病毒的灵丹妙药,民众要做好恢复正常生活秩序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尽管世界上有160种疫苗正在研制中,但还没有哪一种完全有效,况且随着病毒在人群中的大量传播,疫苗的研发将永远落后病毒的变异,人类或许最终要学习如何与病毒共存。  

学说普通话 朋友遍天下 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海外中文爱好者普通话视频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七天记者 佳音 由魁北克孔子学院和七天传媒举办的“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海外中文爱好者普通话视频大赛:学说普通话朋友遍天下”活动历时2个月,10月13日在加中建交50周年纪念日当天圆满落下帷幕。活动主办方魁北克孔子学院和七天传媒感谢每一位参赛选手、专家评委和合作伙伴。感谢大家对活动的热情参与和支持。每一位参赛选手都是最棒的,每一位评委的点评都很中肯到位,每一位合作伙伴的支持都弥足珍贵。 活动细节 活动自8月16日在七天传媒视频号上线第1条视频到9月30日,一共上线42条作品,累计150多万人观看了参赛选手的作品,累计点赞3万多次。截至发稿时,单条作品最高浏览量18万次以上,单条作品最高点赞量5725次,这些数据还在上升中。来自蒙特利尔、温哥华、悉尼的参赛选手提交了作品。参赛选手最小的5岁,最大的17岁,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自我介绍的,有朗诵诗词的,有表演才艺的……多方面展示了自己在海外学习中文的热情和水平,表现了海外华人一代代学习中文、传播中国文化的情怀。让主办方深深感动,深受鼓舞。 获奖名单 经过网友点赞投票和评委仔细、严格的评审,比赛结果如下: 人气和评委大奖: 缪威芳 缪威芳同学作品获得了5725次点赞,位列参赛作品第一。同时她还获得了评委会大奖。 获得人气奖的其他同学是: 王奕晗、 王奕然、 汪凯博、 陈静曦、毅飒 获得评委奖的其他同学是: Emily Fecto、魏嘉琦 吴雨宸、陈睿、周宝宝、李若瑄、魏嘉琳 领奖办法 所有参赛选手都将获得主办方发出的参赛证书和纪念品,所有参赛同学的家长也将获得主办方的纪念品。大蒙特利尔地区选手10月19日起周一至周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到七天传媒办公室领奖(地址:123 Saint- Pierre, Montreal, H2Y 2L6),奖金以支票形式发放。咨询电话:514-582-6188 致谢评委 感谢本次活动的评委用自己宝贵的时间,仔细、严格地观看了每位参赛选手的作品,同时还录制了点评视频,表现了极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评委们的鼓励是选手们前进的动力,来自中国的评委们还向选手发出了邀请,欢迎年轻的选手们到中国进一步进修、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在此,主办方代表所有参赛同学和家长向各位评委老师、专家学者致谢,同时也欢迎各位评委有时间光临加拿大,当面对海外的中文爱好者予以指导、帮助和鼓励。 本次活动的评委分别是: 中国专家: 李嘉郁博士 北京华文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世界华文教育》执行主编,中国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曾昭晖  美国杜克大学传媒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MBA、李光耀奖学金获得者、访谈节目主持人 陈怀杰 央视前主持人,现江西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系教师 傅希如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青京赛金奖榜首,上海市京剧界领军人物 赵群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原戏剧表演专业主任,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华文教育专家 聂大昕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法国EPHE访问学者,中国国家标准“汉语言本体及文化知识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负责人 加拿大专家: 王仁忠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李嘉诚基金会汉语交流及中国文化高级研修项目学术负责人,东亚系中日韩语言教学委员会主任 凤力 主持人、朗诵主持教师。原加拿大CJNT Montreal电视台、原福建经济广播电台主持 致谢合作伙伴 感谢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馆、华为加拿大、刘畅地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大集团、显达理财、蒙城中华语文学校、Rainbow Studio、杨闰秋女士以不同的方式对活动的支持;感谢新视Vlab;感谢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国内的视频号玩家对这一活动的大力宣传(完全名单见七天网站septdays.com和“加拿大七天传媒”微信公众号Septdays1_Canada)。感谢蒙特利尔佳华学校的老师们对参赛学生的精心辅导。 “秋之韵“视频大赛等你来! 七天视频号“七天文旅”自6月19日上线以来,累计上线作品150件。第二个视频大赛活动“秋之韵”已正式开启,广大摄影、摄像爱好者可扫码报名参与,活动截止日期10月30日。奖金奖品点赞等你来!  

全球艺场即将切入上海时间!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10月15日启幕

来源:文汇(下同) 今天上午,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新闻发布会于上海西岸举行。会上宣布,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将于今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期间举办,“艺术品智慧展示及交易平台”于9月15日发布会当天上线,并同步开放展商申报入口。发布会同时宣布,上海将在西岸着力打造代表艺术品产业高地的上海新地标——“西岸艺岛ART Tower”,并与富艺斯拍卖行、香格纳画廊、大田秀则画廊、阿拉里奥画廊、阿里巴巴、安盛天平等机构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书。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战略部署,加快落实“上海文创50条”提出的“构建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的重点任务,发挥艺术品产业在传承历史文化和推动业态创新中的带动作用,形成上海艺术品产业整体优势,本次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指导下,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海关、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宣传部、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徐汇区税务局、徐汇区商务委员会、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徐汇海关等共同支持下,由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凯蓝市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上海市社会文物行业协会、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联动相关部门于10月15日至11月15日期间举办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本次交易月将藉由产业窗口期的契机,通过“政策集中、主体集中、交易集中、效益集中”的策略引领,聚焦突显“上海时间、上海地标、上海平台”,加速促进全球知名的艺术品机构集聚和落户上海徐汇;将着力打造成为进博会艺术品交易板块,汇聚国际级重大艺术交易活动,形成千亿级艺术品产业规模,推动上海成为对标纽约、巴黎、伦敦以及巴塞尔的全球艺术品新“交易时间”。 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活动将以“全球艺场,上海时间”为主题展开,形成国际级展览展销齐发生,聚焦全球“艺术品交易的上海时间”。随着全球艺术品拍卖的新一轮排期初显,本届交易月期间,苏富比、佳士得、富艺斯等知名国际秋季拍卖活动结合线上及线下模式“移师”上海集中举办;“上海市民间收藏珍贵文物展”等高品质展销活动持续助力消费级艺术品市场;第七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第八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两大本土艺博会品牌和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等国际级展览展销将在交易月期间集中展开。全新打造的国际“艺术品产业的上海地标”——“西岸艺岛ART Tower”,位于上海西岸文化核心区,参照了国际艺术品交易聚集区的先进案例,以吸引全球艺术品产业顶尖机构等优质资源落户,为上海建设世界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打造核心载体地标和全产业综合体。目前项目已结构封顶,预计交易月期间开放样板空间。建成后的“西岸艺岛ART Tower”,将具备三方面优势特色:一是“聚合型”的艺术空间。在建筑中集聚整合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品交易展示空间,包括2300平方米达到国际标准的公共展厅和2000平方米独立的艺术品周转存储区;同时,“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将迁入并提供产业落地整体配套服务。二是“一站式”的交易服务。我们将依托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将从政策、流程及运营三方面为艺术机构提供最大化的服务便利。三是“全要素”的产业生态。精准对接排名前5的拍卖行、排名前20的画廊等艺术品交易产业主体,并向上下游及外延行业拓展,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为一体的艺术品产业生态圈。同时,促进“西岸艺岛ART Tower”与美术馆大道以及西岸智慧谷、西岸传媒港以及央视、阿里、腾讯等头部企业形成互动。在西岸“ART&AI”发展战略引领下,科技与艺术将在这里碰撞出更大的火花,“西岸艺岛ART Tower”和上海西岸将成为国内艺术机构和艺术人才最集聚、艺术品展示交易最活跃的“热力”地标。 在首届交易月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艺术品发展上海平台”,打造艺术品交易更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体系。通过交易中心设置审批功能、智能化申报系统;并进一步加大对交易月期间重点活动及参与机构的补贴力度,通过场馆租金补贴、会展补贴、个税减免、专项扶持等方面的政策创新,精准扶持艺术品机构,解决艺术品机构在上海落地和发展的实际问题。同时,与阿里云合作开发线上“艺术品智慧展示及交易平台”,启动“艺术品云端上海进博会”,主动晋级进博会艺术品板块,探索艺术品交易产业在线化发展。一是艺术品线上申报系统,便捷化行政服务。二是构建7×24小时展览展示和交易的全球性线上平台,并提供艺术品交易综合服务。三是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探索艺术品IP 授权、艺术品融资租赁等创新混合业务模型。 面对全球艺术品产业格局变化的重大机遇期,随着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的举办,上海正向国际艺术品交易市场提供更多交易机会,聚焦全球目光。

国际艺术品市场进入“上海时间”

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将于10月15日在徐汇滨江举行。 交易月打出的口号是——“全球艺场,上海时间”。 投资界有句行话,叫“盛世古董,乱世黄金”。作为高净值群体资产配置的一个重要途径,古董、字画等艺术品交易近年来持续走高。瑞银发布的全球艺术市场报告显示,过去十年间,全球艺术品交易成交总额增加了62%,2019年单年交易量达641亿美元,美、英、中包揽80%以上份额,中国占18%。可以说,不管是在世界还是中国,艺术品交易早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买卖”。 艺术品市场 ——国际顶级城市的“标配” 艺术品交易不同于一般贸易,一头是“顶尖财富”,一头是“顶流艺术”,既是聚集资金、催生财富的“造富机器”,更是刺激带动区域艺术繁荣、扩大文化影响的“催化剂”。 从历史上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巴黎、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就拥有极为成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造就了欧洲艺术史上的辉煌。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政府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艺术品交易规则,使巴黎迅速成为欧洲艺术交易市场和古董拍卖中心。上世纪6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重构,艺术品交易中心逐步转移至伦敦、纽约等新经济中心。可以说,艺术品交易是国际顶级城市王冠上最为璀璨的宝石,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实力、地位和品味。 纵观全球,国际大都市都拥有元老级艺术品殿堂。比如,纽约苏荷区被誉为“艺术家的天堂”,是集居住、商业和艺术为一体的文化社区;沿着泰晤士河岸的伦敦南岸艺术区,以现代艺术为标志,堪称伦敦最富盛名的艺术聚集区;香港自2013年开始举办“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艺术交易中心”。 (伦敦南岸艺术区) 上海——全球艺术品交易的“新宠” 上江入海方为上海。 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在艺术品交易领域,上海同样是先行者。早在1993年,上海的朵云轩敲响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品专业拍卖会的第一锤,自此上海艺术品交易市场便一直领跑全国。   (拥有120年历史的朵云轩) 上海是天生的艺术之都。聚八面风、迎南北客的海纳百川,唱四方歌、行江海路的有容乃大,造就了既熔铸东西、又为我所用的“海派文化”,成为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尤其是在绘画领域,一批书画界宗师寓居上海,比如虚谷、任颐(伯年)、吴昌硕等,形成“海上画派”。因此,上海成为中国近代绘画艺术中心,引领全国艺术风尚,也在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赢取一席之地。 艺术品交易很“昂贵”,也很“娇贵”,对环境要求极高。要成为艺术品交易的“新宠”,不仅取决于城市自身在全国甚至全球艺术版图中的地位,更需要资本、法律、机遇等多方因素的“竞合”。而在这些方面,上海优势明显。从城市能级看,上海在全球城市排名已跃升至第5;从法律环境看,法治已成为上海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发展机遇看,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上海与全国一样,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为各路资本所青睐。可以说,在吸引全球资源资本、打造一流艺术品交易市场上,上海正当其时。 (“海上画派”代表之一任伯年作品)  国际艺术品交易月 ——共享全球艺术的“盛宴” 有机遇,更要有舞台。徐汇滨江,作为上海城市“新贵”,有着绝佳的滨江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平台就扎根于此。 2019年,首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启动,实现了人无我有的历史突破。交易月初战告捷,各项艺术品展示、展销、拍卖带动的海外艺术品进关货值累计突破 100亿元。今年,第二届交易月将吸引苏富比、佳士得等知名国际秋季拍卖活动“移师”上海,升级换代“艺术品智慧展示及交易平台”,全新打造“西岸艺岛ART Tower”,一举打出全球艺术品交易的上海时间、上海地标、上海平台。 当然,上海在向国际艺术品市场提供更多交易机会的同时,也充分激发了本土艺术品牌活力。可以期待,在这座物阜民丰、流光溢彩的繁华都市,艺术品必将更好地与金融、与互联网、与创新、与科技等“合璧联姻”,创造出艺术品交易的又一个春天! (“西岸艺岛ART Tower”)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尊重历史 正视现实 面向未来——魁北克“十月危机”50周年的回顾与反思

I wasn't afraid of death,' kidnapped British diplomat James Cross said upon release

七天记者 梓丰 1970年10月5日,四名魁北克解放阵线(Front de libération du Québec)成员装扮成送货员来到英国驻蒙特利尔贸易代表James Cross的家,按响门铃,开门的女仆——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女人听不懂他们的法语,却被他们的凶神恶煞样子吓得尖叫起来,闻声赶来的James被这四个人劫持进了路边停着的一辆出租车,扬长而去,这起震惊世界的绑架案以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彻底改变了魁北克的独立进程,史称“十月危机”(Crise d’Octobre)。 源起 上个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战后婴儿潮一代长大成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各种意识形态开始出现,各种改变社会格局的运动、革命不断出现,在加拿大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魁北克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把持魁北克政坛几十年的民族联盟(Union nationale)党领Maurice Duplessis在1959年9月突然在任上中风,几天后去世,他统治的阶段被称为魁北克历史上的“大黑暗时代”(La grande noirceur),但恰恰是这段“黑暗”时期给后来从根本上改变魁北克社会的革命打下了基础。 首先,Maurice Duplessis在1936年魁北克省选中把连续39年执政的魁省自由党拉下马的秘诀之一就是迎合魁北克民众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指责英裔把持的联邦政府压迫魁北克法裔,推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还给魁北克民众灌输以魁北克人为傲的思想。其次,利用自己的强势和长期执政打破了教会的权威,把统治权力从教会那里拿到了世俗政府这一边,去世后还给后续的政府留下了大笔预算盈余,让拿回统治权力的自由党有钱来实施他们的第一轮改革措施。 1960年6月,提出“变革”口号的Jean Lesage领导的魁北克自由党赢得了选举,开启了魁北克从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转变的“寂静革命”(Révolution tranquille),把魁北克从一个陈旧的教会统治的社会改变为充满活力的现代社会,也极大地提高了魁北克人的民族自信,自我认知上从加拿大法裔人转向魁北克人,促进了魁北克民族主义的兴起,各种致力于魁北克独立的团体、组织相继成立,包括推动魁北克独立并上台执政的魁北克人党(Parti Quebecois)。1963年在蒙特利尔成立的魁北克解放阵线也是其中之一。 这个组织成立的宗旨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魁北克政府,成立独立的魁北克国家,建立以工人阶级为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创始人之一的Georges Schoeters出生在比利时,在德国纳粹占领前一直在孤儿院生活,纳粹占领后则帮助当地武装反抗纳粹,德国投降后被瑞士一家人收养,21岁时移民加拿大。1960年,完成无线电专业学习的他和一群受革命思潮吸引的加拿大学生前往古巴,为切·格瓦拉工作。古巴的解放革命给了他很大启发,回到魁北克后,他开始培训激进的分离主义者,利用自己的无线电知识制作炸弹,并在1963年3月7日夜间用自制的燃烧弹袭击了三个驻军地点,开启了暴力革命。在接下来的7年里,这个松散的分离主义革命组织,发动了30多次武装抢劫、爆炸了200多个炸弹,制造了90多起爆炸袭击,炸死6人,伤及40多人,袭击的地点包括联邦政府办公大楼、大学、银行、证券交易所、政党办公室等,甚至试图炸死当时的蒙特利尔市长Jean Drapeau等人,还曾策划炸毁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但行动还没开始就被警方抓获,让魁北克社会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中。 其中最著名的是1969年2月13日制造的针对蒙特利尔证券交易所的炸弹袭击事件,当时证券所里有250多人。解放阵线还叫嚣发动更多、更大的袭击行动,要让“那些英国人、联邦主义者、冒险家、统治阶级的小爬虫、帝国主义的走狗及其一切欺压工人阶级和魁北克人民的小丑们”付出代价,这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1970年初,警方逮捕了23名试图发动炸弹袭击的解放阵线成员。为了救出被捕的成员,解放阵线开始尝试以各种手段绑架加拿大境内的外国政要,以此作为人质来交换被捕的成员。然而,他们的头两次尝试绑架美国和以色列外交官的计划都被警方挫败,参与绑架计划的成员也被警方逮捕。很快,他们开始筹划第三个绑架计划,这次的绑架对象是英国负责贸易的外交官Cross。 10月5日这天,Cross正在筹备一个盛大的生日晚会,绑架分子借口送生日礼物而敲开了房门,用步枪和左轮手枪挟持着Cross消失在车流中,只留下目瞪口呆的Cross家人,这也是加拿大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外国使节被绑架的事件。 绑架者Jacques Rose、Paul Rose 和Francis Simard被捕时的照片 发展 魁北克解放阵线随后提出其人质交换条件:赎金50万元金条,释放以前被捕的23名解放阵线成员,提供一架飞机把这些革命战士送到古巴或者阿尔及利亚,公布给警方提供信息的线人名单,在媒体公布他们的宣言,停止警方的搜查行动等。魁北克政府则在是否与他们进行谈判之间犹豫不决,但为了保护人质安全,答应了其中的一个要求,准许解放阵线在全国的电视和报纸上发表他们的宣言。其成员Gaétan Montreuil在Radio-Canada朗读的宣言中将自己形容为“一群决心尽一切力量确保魁北克人民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魁北克工人”。“魁北克解放阵线希望彻底解放魁北克人,团结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永远清除那些毫无内疚感而剥削魁北克劳工的贪婪鲨鱼、无良的大老板以及他们的仆人。” 但就在他们发表声明的两天后,面对政府拒绝谈判的态度,一不做二不休的解放阵线又派出一个行动小组于10月10日在位于Saint-Lambert的一所住宅绑架了正在和孩子在后院草坪玩耍的魁北克劳工和移民部长Pierre Laporte,引发了魁北克政府的恐慌。魁省当时的省长Robert Bourassa在第二天同意同魁北克解放阵线谈判,指派律师Robert Demers代表政府进行谈判,但要求对方保证两名人质的生命安全。 事件发生后,强硬的联邦总理老特鲁多(Pierre Elliott Trudeau)不主张通过谈判与恐怖分子妥协,他认为“民主首先要保护她自己,在加拿大有足够的空间反对或者提出异议,但是没有恐怖的空间。”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在10月12日派出士兵进入渥太华,以保护议员、外交人员以及政府办公场所; 10月13日,特鲁多在被问到将采取什么措施来应付这场人质危机的时候,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名言“看我的!”(Just watch me)”。 10月14日,魁北克解放阵线号召蒙特利尔大学的学生罢课来支持他们的行动,第二天晚上3000多名青年学生在蒙特利尔的Centre Paul-Sauvé集会声援解放阵线。 当时年轻的省长Robert Bourassa担心局势失控,一方面让所有政府部长都到蒙特利尔的一家酒店集中居住,由警察重点保卫;另一方面在10月15日正式向联邦政府求援,请求联邦政府援引《战时措施法案》(Loi sur les mesures de guerre)采取行动,派出军队维持秩序。这个法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出台的,授予总理及内阁有权不征询议会行事,避免冗长的议会程序以便更快地处理危机,不过法案本身的实施还需要议会授权。在15日是否授权该法案实施的投票中,除了新民主党投出反对票外,其他政党,包括支持魁北克独立的政党都投出了赞成票。《战时措施法案》实施后,加拿大进入了军管状态,12,000名士兵来到魁北克维持秩序,其中8000人来到蒙特利尔的街头,魁北克解放阵线被宣布取缔。军管期间,民众的个人行动暂时受限,全副武装的士兵在街上巡逻,警察可忽略相关的人身保护法令,有权直接抓人和拘留。经过一系列的搜捕行动,警察抓捕了将近500个跟魁北克解放阵线有关的人及其支持者。 蒙特利尔街头巡逻的士兵刺刀上膛 … Read more

诺贝尔奖为疫情年注入科学力量

■本报特约评论员 贾罗 诺贝尔奖近日陆续揭晓。2020年,全球遭遇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一些预测认为最先开奖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能颁给治疗新冠病毒研究的科学家,但该奖最终被三位从事丙肝病毒研究的美英科学家斩获(其中,英国籍得主霍顿任职于加拿大一所大学)。究其原委,登顶诺奖通常需要评审会多年严苛验证。不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花落”丙肝研究,依旧对深陷疫情的人类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其一,放大科学理性的声音。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西方国家一直存在科学与反智的较量。随着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以反科学、反权威等为代表的反智主义之风越刮越烈。这些反智主义者相信中国制造了病毒,认为5G基站能传播病毒、戴口罩能致脑癌,对接种疫苗持拒绝态度……在西方政客和媒体推波助澜下,反智主义攻城拔寨、大行其道。它散布违背科学和常识的阴谋论、网络谣言,导致更多不明就里者跟风盲从,也让科学理性的声音进一步被稀释。 目前,人类并未能取得疫情阻击战的胜利,不少西方国家仍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近日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均创下了疫情暴发来的新高。美国确诊人数逼近800万,死亡人数多达20多万,就连总统夫妇近日也被感染。世卫组织(WHO)突发卫生事件执行主任近日宣布,按“最确切推算”,全球10%人口可能已感染病毒。这个是目前确诊病例数的20倍。 历史经验表明,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是人类战胜新冠病毒的唯一出路。反智主义情绪持续蔓延,只会让更多无辜生命付出代价,并给人类防疫战争添堵裹乱。三位诺奖得主打开了人类攻克丙肝病毒的大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对科学力量的最有力代言和正名。大疫之年,诺奖“花落”传染病之一的丙肝病毒研究,一定程度上有望为高烧的反智主义降温,并放大全球科学理性的声音。 其二,引导全球医学界专注传染病研究。回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100多年历史,尽管疟疾、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研究者都曾站上领奖台,但传染病学科在国际医学界的存在感整体并不强,从斯德哥尔摩捧回诺奖的几率也一直较小。正如中国“病毒猎手”张文宏医生所言,传染学科此前沉寂太久了。 人类历史,也是一部病毒斗争史。霍乱、天花、鼠疫、1918大流感等传染病曾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现代医学催生疫苗、抗生素后,人类的确成功遏制了一些疾病的传播,但因对大自然认知能力有限,人类医学远未强大到可以了解、掌控、阻击一切病毒的地步。比如狂犬病等古老传染病仍未被攻克。生态环境变化、全球化持续推进下,人类面临的“敌人”更加变幻莫测,也更加难缠。比如艾滋病病毒(HI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等传染病都具有很大杀伤力,至今也未被人类彻底“征服”。 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再次警告人类,病毒从未远去,随时卷土重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给丙肝研究,传递了“传染病仍是人类大敌”的信号。希望此举能引导和鼓励全球医学家在传染病学科上投入更多研究,取得更多突破。  

第二波疫情来势凶猛 防疫万不可掉以轻心

七天记者 颜宏 今年春天第一波疫情中情况最严重的魁省再一次陷落,不仅是全国第一个进入第二波疫情的地区,还依然是全国的疫情中心,而且这次的疫情远比第一次来得凶猛,已经连续超越自己的确诊记录,住院人数以及重症人数都在上升,医疗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来势汹汹 自8月底学校开学、社会重启之后,各地几个月来实施的封闭、有限开放等防疫政策取得的抗疫成果很快被抵消殆尽。重灾区魁省每日的新增感染病例直线上升,从超过100,到超过200,300直到10月2日超过1千而势头不减,无论公共卫生部门的官员如何严肃地警告民众注意,推出各种措施试图控制病毒的传播,但种种迹象表明最近激增的感染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情况会进一步恶化。 很多人觉得随着检测数量的增加,每天新增的感染者数量增加属于正常情况,同时住院人数以及死亡人数并没有相应增加,情况还不是太糟,但防疫专家指出住院人数是一个滞后指标,感染后需要一段时间才需要入院治疗,所以当感染者数量增加时,住院人数可能会在一星期或更长时间陆续浮现。公共卫生部门统计数字发现,今年夏季的大部分时间,全国的COVID-19患者住院人数每天都在减少,但自9月16日之后,住院人数开始每天都在增加,每天平均至少增加20人。其中疫情曾经严重的魁省和安省的住院人数增加了2倍,而卑诗省的住院人数则增加了3倍。同时,接触病毒到被确诊感染也需要一段时间,每日报告的新增确诊病例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还有一些人因症状较轻而不去检测,导致病毒继续传播,统计数据并不能反应真实的感染情况。 另一个导致疫情扩大无法避免的原因是随着确诊病例的增加,各地的病毒检测、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追踪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医疗系统的效率低下、人手不足等问题已经多次出现要排队四五个小时才能获得检测的情况。就连新当选的联邦保守党党领欧图(Erin O’Toole)因与确诊者有接触而需要检测,都和家人在安省渥太华的一个检测点排了几个小时队,最后却被告知当天的检测名额已经用完,不得不在第二天一大早过河来到魁省的Gatineau做检测。魁省的卫生厅长Christian Dubé也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吐槽对检测方面工作的不满,认为这样的延误是不可接受的,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但他也承认缺少人手以及必要的检测设备是导致检测速度跟不上的主要原因。检测延误情况最严重的安省还有成千上万的测试结果被积压着,有些人甚至长达一星期都得不到测试结果。检测遇到的瓶颈也同时影响着追踪接触者的范围和效果,不能及早发现,及早隔离,就无法阻断病毒的传播,陷入恶性循环。 如果说春天那次疫情爆发,还可以把一部分锅甩到去外国旅行的民众头上,但这次完全是社区内的传播,不再仅仅局限在老人院、医疗系统等高危场所,而是在各种年龄人群、各个社区甚至偏远地区全面爆发。社区传播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检测阳性率。检测阳性率越高说明病毒传播的水平越高。目前魁省疫情严重的红色预警区域如蒙特利尔地区的检测阳性率已经从春天时的不到1%上涨到超过3%,甚至蒙特利尔一些地区的检测阳性率超过10%。同时全球的疫情都在加速,英国、法国等与加拿大联系密切的欧洲国家都在经历疫情的快速反弹,虽然加拿大边界仍处于封闭状态,但已经开始逐渐放松,包括加拿大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家人和国际学生,甚至一些人道理由的特殊情况者等,都逐渐开始被允许进入加拿大。 雪上加霜的是,冬天要来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更容易在室内传播,而加拿大已进入秋冬季节,气温越来越低,人们要更长时间地呆在室内。同时,秋冬季节本来就是流感的高发季,新冠疫情伴随着季节流感,会让整个社会的防控情势和医疗卫生服务变得更困难和复杂。 问题根源 从春天到现在,很多华人都在不解地追问,为什么这里不能像中国那样控制疫情?本报曾在4月30日出版的第694期头版文章《从群体免疫 看社会无力》一文中从政治体制、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剖析了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将无可避免地走向群体免疫道路的根源,区别只是疫情曲线的高和低,确诊和死亡人数的多与少。 现在面临疫情的第二波冲击,尽管政府还会出台各种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防疫措施,但很多地方都已经出现“新冠疲劳”,不再把新冠病毒当回事,特别是年轻人不愿意遵守不聚集、少接触、带口罩、勤洗手等防疫规定,而是主张和新冠病毒共处,坚持把群体免疫践行到底。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蔑视科学的“反智主义”盛行,以美国总统特朗普为首的无良政客为了自身的某些利益无视新冠病毒的严重危害,竭力淡化疫情的影响,至今把COVID-19等同于“大号流感”,特朗普感染病毒住院三天就出院的表演更突出了没那么严重的效果。实际上新冠病毒不仅非常危险还十分狡猾,它的传播力非常强,但致死率并不高,并不像埃博拉、SARS,甚至H1N9禽流感病毒那样危险,对年轻人的影响更小。疫情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四月、五月和六月的感染患者数量占加拿大迄今为止总病例的60%,死亡人数则占91%。感染者多为年轻人的七月、八月和九月,患者数量占总病例的34%,死亡人数仅占8%。但低风险并不是无风险。如果感染人数持续上升,重症和死亡人数也会上升。同时,新冠病毒在社区的传播,迟早会进入健康脆弱的群体,如第一波疫情震中的老人院和长期护理中心地等,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二是个人主义盛行,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以“捍卫自由、人权”为名组织反口罩游行,政府、卫生部门、学校等地也以保护隐私为名拒绝透漏感染者的情况,让这些病毒传播“定时炸弹”游荡在我们周围。疫情如此严重的魁省就连允许一个警示周围有新冠病毒感染者存在的手机新冠警报(COVID Alert)APP上线都要讨论2个多月,在民意调查显示76%的人认可的情况下,依然因为少部分人所谓的“担忧个人隐私被侵犯”而拒绝使用,直到疫情增长无法控制才于10月5日邀请人们下载和使用。在口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普通民众日常的同时,与反口罩和反封闭相关的社交媒体主页也在不断增加。这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个人主义根深蒂固,因为传统的西方文化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充分收集和分析与自己行动有关的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行为判断。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只会收集认为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不会去关注和自己切身利益无关或者关系较小的信息,哪怕这些信息事关整个社会的安危。所以他们看不到疫情蔓延造成的危害和死亡,而是各种防疫措施带来的各种限制和生活不便。 三是效率低下的医疗部门。自第二波疫情爆发以来,魁省负责公共卫生、医疗等部门的工作实在让人大跌眼镜:自相矛盾、行动缓慢、无力应对、漏洞百出……不仅重蹈第一波疫情的几乎所有覆辙,还没有一点前瞻意识和全局观念,在经历了第一波疫情的种种抗疫弊病后,自身没有做相应的准备,也没有给政府提供未雨绸缪的建议和行动规划,依然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处处扮演着到处灭火的角色,比如强制学生带口罩的问题直到多个疫情严重的地区进入红色预警才提出;明知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依然让工作人员在感染区和非感染区之间轮换;再比如在魁省有600多所学校出现疫情的情况下才建议政府紧急招聘校内落实防疫规定的人员等等,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落在病毒传播的后面,就连最简单的数据统计也一直存在漏报、错报的现象,每隔几天就要修正一次。 对华人来说,对政府控制疫情感到失望也好,感到愤怒也罢,都无法改变这里走群体免疫的模式,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和孩子,尽可能不要感染,等待疫苗或者特效药研制成功的那一天。面对来势汹汹的第二波疫情,普通民众能做的就是谨记遵守防疫规定。尽可能呆在家中,不与其他人接触;外出时与他人保持至少2米的距离,无法保持距离时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不给病毒留下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