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作家协会园地 文汇园(2月11日)
腊月花开诗意来 谢尚园 在腊月,人们似乎比春天更加期待花开,梅花、山茶花、水仙花……无论室内室外的花,都能为人们绽放希望。人在寒冬时节,见到鲜花盛开,心情格外愉悦,诗意自然就来了。 腊月花,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梅花,自古以来备受文人墨客青睐。去年疫情,生活较为压抑,我不断地为自己加油打气,先后写了两首咏梅诗歌,以壮心怀。《梅花,让世界更美》:看着梅花/我落下了泪/她那么娇柔/却坚韧无畏/在严寒里/怡然绽放/以一朵花的姿态/点亮了萧索的冬天。这是小区道路两旁的梅花,每天路过看到她们,我的内心就萌生怜惜之情。还有一首是写小区塘河两岸的梅花,《临水照花》:河堤上的梅花孤独地绽放/严冬酷暑的侵袭/她未曾悲伤/虬枝铁干中/流动着红色的血液/不屈不挠的秉性/才有了这寒潮中的馨香/她看到自己在冰河水里/豪迈的绽放/珠蕾点点/染红了春光/她懂得/坚强就是自己的品格/最美的风景/就是在残冬里/活出了春天的模样。塘河两岸的梅花,从冬天一直开到来年春天,印着清凌凌的河水,是一种绝美。 腊月里,小区的山茶花也开得漂亮,我在晨跑之后,总会静下心来听她的心声。去年冬天,我在公司经历了一件事情,但是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心思,于是借助山茶花抒发了情感。《冬日的山茶花》:不能开在春天/没什么可落寞的/独自绽放在冬天/也不必张惶/安守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安享一朵花的宿命/诚挚地/我聆听一朵山茶花的缄默/静静地/我听到了自己的心声/那么独特而/与众不同。写完这首诗,我的内心豁然开朗。我不知道,是花愉悦了我,还是我愉悦了花;又或许,相看两相悦,唯有我与她? 室外的花容易催生人的意志,而室内的花也能令人感怀时光。腊月,在室内盛开的君子兰,我也为她写了诗,《君子兰》:义无反顾地扑向尘世/每一片花瓣都高傲风雅/我轻轻俯身/尽享这醉人的芬芳/感受她生命中/最盛大最庄严的时刻/那时/一个声音在寒冷的绽放中/化成一抹暖暖的笑/飘啊飘/飘落在我心间的沸点上/像一面镜子/恰好与我当时的波浪吻合。 在腊月,室内的花,自然还少不了水仙。《水仙花》:皎洁如玉/像姹紫嫣红羞涩地卸妆而去/只留下迷人的洁白/仿佛凌波仙子踏雪而来/在这个白色的冬天/我深信/能够比水仙花更洁白的/不是雪,而是美好的心灵和童真/我只有脱下成长的壳/才有资格看它的盛开和烂漫。我们在春节放假期间,刚好可以欣赏水仙花。 目睹一朵花开,何其幸也。目睹众花开,幸之甚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诗意也不同。生活有花相伴,有诗可写,寒冬也变得温情。 冰人腊八忆童年 张洲 但凡六零以上的人都有过打腊八人的童年,那时候单纯的节日就是童年的快乐节。 然而关于腊八节的由来大家都是知道的,那是佛教释迦摩尼的成功日。至于细节也不必多说,中国人的德与道就是千万年不变的信条。 如今我实在是记不住具体的时间了。或啥时候不再打腊八人已经忘却不记得了。但那种童心的场面依然烙印在我心里。 记得那年腊七黄昏,我与伙伴一起去村西北的水库边打腊八人。 印象中那残雪依然躺在村庄的阴暗处,但与村庄窑洞和茅屋比起来,这洁白的雪花倒成了乡村的一道风景线。虽然雪上有鸟足、狗梅与落叶,但必定锁不住我的童心。因为是腊七黄昏,我们的目的就是打腊八冰人儿,对平素那司空见惯的风景也不在意。在这里也就不必刻意描写。毕竟无关紧要的辅助材料不易太多。 冬季的黄昏一般是寂寞的,但腊七的黄昏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水库上是白雪覆盖的区域,一个长方形水库面上早已被寒冬封闭的严严实实。早已冻结的河面上呈现出乳色的硬壳,仔细看来如一只庞大的龟背。再加上那一层未消化的雪,看起来很像一只大冰床上那展开的棉花被。 在午后四五点的时候河边已经聚集了好多打腊八人的孩子和青青。大家伙早已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斧头和钢锥。在预先画好的图案线条上噼里啪啦的凿了起来。方的圆的不规则的人体形态在这群初学的艺术家们手里落下定局。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直到破冰见水,按线条凿下去。那么就功告垂成。但也有的一次不行。于是再找一个冰厚的地方去开凿。直到胜利在握方可罢休。 我只记得我打得很大,至于尺寸我是说不出来的,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尺子,用来干嘛的。但我只记得费了很大力气才将腊八人拖在归村的小路边。这时棉鞋和裤头早已冻成铁块。走起路来,相互碰撞的咔啦咔啦作响。但这也是很高兴的。夕阳西下,个个带着美丽的杰作回家。 至于为什么要打腊八人儿?为什么是把腊八冰人放在大门外而且要浇上红粥汤的?我搞不清楚,祖辈们也说不上具体的原因来。总之这是祖上留下来的风俗。 后来查阅一下方知是求国泰民安的。 在远古时候,人间一片洪荒,各种妖怪横行暴虐,残害百姓,民不聊生,民怨四起,人们开始不敬天神。上天大怒,决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派天兵天将下凡屠杀人命。 天将到了人间,看见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顿生怜悯之心,为了可以瞒过天神,让百姓躲过灾难,于是让每家每户,在院子中间,用冰块做成人样,浇上红汤水,像人被砍了头一样。天兵天将用智慧拯救了天下百姓。后来百姓把冰人立在粪堆上,祈求国泰民安。 当然这种传说是不足为信的,但求国泰民安的风尚与思想追求是应该传承的。 我不知道费了多大力气,摸黑才将腊八冰人拉回到自家门外的粪堆上,而以后浇红汤的事自然是母亲的任务了。 二日清晨,我便还在睡梦中,母亲就把我们叫醒,一股淡香的红粥味道最先进入心脾。我依然惦记着那腊八冰人。急忙出去看看,粪堆上的冰人已经穿上红衣静静地立在那里。这才安心地返回屋内享受母亲那甜甜的腊八粥。 过了腊八就是年,如今很少有人打腊八人了,但中国的传统节日依然有着以道守德,展望未来的现实教育意义。 春节,是我在异乡的念想 肖欣雨 春节。作为一个中国娃娃,这个节日是刻在心上的。它是我每年的期盼,也是每年寒假作业的题目。收压岁钱,吃好吃的,必买的旺旺大礼包,爆笑的春晚小品,当然了,还有12点全家一起掐着表的炮仗声。春节,早已经不只只是一个词语,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味道。 从一个孩童到成年,不管这期间我对这个世界报以怎样的眼光,春节对我而言总是从始至终的幸福。可能是该庆幸,在离家求学前,我度过了18个欢笑的春节。这些足以变成我后来在异乡思念的素材。 记得当时,临近春节,红色的灯笼和中国结也早已被挂满了路灯。有的树上也被缠上了金色的小灯。一到晚上,伴着超市里传来的庆新年的歌声,温暖就这样漫遍了全身。 办年货可以说是除去压岁钱最让我激动的一项活动。似乎临近春节,总有数不清的东西可以装进购物车里。小时候,最痛快的就是坐在车里,被大人推到各个区域,一伸手就把自己心爱的东西装进车里。当然去一次总是不够的,我们家至少要去三次。物品都被包装成了大红色,各处角落里也贴上了吉祥话,少不了的还有刺激人的促销活动。 到了春节当天,我们会从银行送的以及自己买的春联里,选出一副最出彩的。一大早的就要赶忙去贴春联。我是爸爸的小助手,先搬好凳子,再拿上胶带和剪刀。老妈是评审员,在老爸贴之前,她站的远远的给我们指挥。先往左,再往右一点点。最后一家人齐心协力的完成了工作。记得妈妈规定门口的福字要正着贴,因为送福气的神仙看到福到了就不来了。福字正正的,福气才会源源不断的送进来。 接下来就是妈妈的表演时间了。去熙熙攘攘的菜市场买齐了今日所需的菜品,带着一句句新年语回家。和面,包饺子。妈妈平时最喜欢吃饺子,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包,吃不完就成了我爸的晚餐。也亏了平时的练习,饺子也越做也好吃。妈妈在做饭,爸爸就拿着手机回复成群的祝福短信。忙活了一天,我们饿的春晚前就已经吃完了年夜饭,所以经常春晚开始的时候,桌子上就只有一盘饺子。不得不说,前几年的春晚实在精彩。还记得沙溢演的《荆轲刺秦王》,我们一起笑的满地打滚,还一起模仿他上场时的走路方式。 等着春晚到了戏曲演唱环节,我们就会带着鞭炮出门。爸爸把买的雷王摆成一排,等着12点一个个点燃。我从小就怕这个炮,震天响。雷王的名子也确实取的精辟。据说鞭炮的声音越响,天上的神仙也更能听到我们传递的祝福。大家都捂着耳朵放飞着祝福。而我就算躲在车里却有的时候还是会被吓一跳。 最后,全家人去寺庙里上香后,开着灯潜入了梦想。 今年,是我在国外度过的第四个春节。街上的树光秃秃的,显得更为寒冷了。不知道还要多久,我才能过一个真真实实的年。抛去过去的乏累,和家人一起期盼新的一年到来。不过,今年不同往时的只有微信的一句新年快乐,我和妈妈要一起视频包饺子。许久不吃,还有些想念。 若你能回家过年,那放下手机多陪陪家人说说话,让家里多些温馨。一个人,就打个电话吧,相信喜庆的气息会传递至你的身侧。无论在哪儿,年味儿和福气都会如期而至。一起过春节吧,新年快乐。 母亲备年货 莫光书 当年,母亲备年货的时间很早,应该是从夏天就开始了。或者说 这个年刚过完,母亲又在为下一个年准备年货了。 一年四季之中,夏天的雨水最丰沛。每遇暴雨天,那满山遍野的洪水就“哗啦啦”地直往壕沟、水凼、池塘里面奔跑,然后一齐汇集于低洼的水田和小溪。鱼儿们或许渴望“鲤鱼跳龙门”,它们皆争先恐后地往有洪水流动的缺口、水沟处冲刺。我们小娃儿则抓住机会,提起撮筲笆笼,前往守株待鱼。 母亲把我们捉回去的水中野味进行了分类处理,筷子尖大小的,煮给牙齿不好的婆婆吃;参参、红盘、黄腊丁之类,用油酥了,供父亲下酒;黄鳝、鱼鳅、虾米、螃蟹和二指宽左右的鱼儿就是我们的美食了;二两以上的鱼舍不得吃,母亲把它破腹洗净(留鳞甲),洒上少许食盐,做成风吹鱼,晒干之后匍在坛子里——这算是母亲准备的第一份年货,并且此年货还蕴含着“年年有余”之意。 第二份年货是蔬菜。首先是把没有虫眼的青菜、羊角菜的叶子摘下来,挂在树桠上晒至七八成干时收回来,码上食盐,用谷草、丝瓜布和青篾条压进土坛做成腌菜,供年夜饭时做烧白用。其次是用菜刀把红萝卜切成四芽,用篾条穿好,挂于通风向阳处吹干即可。它成了春节炖腊肉猪蹄的必需品。 第三份年货是糯米。每年栽秧子的时候,我们都要在水田一隅栽少量糯米秧子。收割的糯米,平时是绝对吃不上的,母亲把它当宝贝一样全部留着春节包汤元。那么,为啥不多栽一些糯米呢?因为糯米产量低,不涨饭。由于糯米太少,每年只吃一次,所以每年都吃得心欠欠的。除了汤元之外,偶尔还做一次糍粑。但的确是“偶尔”,我在家乡过了十多个春节,也就吃了那么两三次糍耙。 第四份年货是炒货。尽管自留地面积有限,我们每年仍然要在自留地里种一些向日葵、落花生之类。收成时,母亲总是把最结实、最饱满的挑选出来晒了又晒,然后用麻布口袋装起,藏在柜子最底层。不是防老鼠,而是防止我们小娃儿偷吃。除了向日葵、落花生之外,母亲还晒了红苕干、南瓜籽、黄豆、豌豆和胡豆等等。年前炒好,大年三十那天清晨,母亲天不亮就把我们的衣篼裤包装得满满实实的。没有钱买糖果的我们,仍然吃得津津有味、喜不自禁。 第五份年货是腊豆渣。黄豆过滤之后,豆浆做了豆腐,还要剩下豆渣。母亲不会让豆渣浪费,她先将花椒、辣椒粉等与豆渣掺合之后,再用荷叶或纱布把豆渣包成圆坨或方块状,像熏腊肉一样把它熏干。春节时弄上一盘,其香味与腊肉相差无几。 第六份年货是腊肉。那是一年中最伤脑筋的年货。为了那份年货,我们每年都要喂养三两只猪仔,其中准备喂一条肥猪杀了过年,但很难实现愿望。不知为什么,那年月瘟病厉害,不论鸡鸭,还是猪仔,养着养着就瘟了。大人们为此而郁闷、伤心。我们小娃儿却暗暗高兴:“又有瘟猪儿骨头啃了”。母亲心里有计划,她不让我们“乱啃”,她把瘟猪儿肉分成若干块,用花椒食盐先腌后熏,然后悬于房梁,每月只能吃一块,让我们月月都有盼头。剩下的,全部留着过年。 那时的生活再艰苦,年夜饭总是要吃的。年夜饭虽然不丰盛,但那是母亲精心准备的,是母亲劳动的结晶。尽管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天天都像过年,但母亲备年货的身影却一直在我心空萦绕而不愿离去。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