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作家协会园地:文化视野(3月19日)

【文化杂谈】 虚假信息、政治谎言与“后真相”现象(下) 步虚 所谓“后真相”,是相对于“前真相”时代而言的,是用以标示认识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之“后”的一个概念。其实,许多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早已指出了这种“后”现象的存在,无论是福柯、德里达,还是德勒兹、利奥塔,他们都对“后真相”的现象特征从哲学上做出过预测。 就哲学认识论而言,“后真相现象”意味着认识基础的客观性、真实性让位于人的主观性、随意性。如果说在“前真相时代”,人的认识与真相之间的关系是否真实客观或者说真实客观程度如何,尚属于人的不同思维方式间的差异所造成的结果,那么在后真相时代,由于真实性、客观性基础被彻底颠覆,认识与真相不得不趋近于主观价值共识的达成。因此,有学者用黑格尔“坏的主观性”概念来描述后真相时代坚实客观性的坍塌和纯粹主观性的任意妄为。 对于整个西方世界而言,普遍存在的“后真相”现象标志着启蒙主义价值观的破产和理性时代的终结。伴随这种破产和终结而来的,是以往对于“事实真实性”的追求,转换为今天对于“情感接受性”的追求,客观理性的论辩立场,退化为借挑动舆情而相互攻讦的政治套路。这表明只注重和追求新闻事件带来的情绪效果进而刻意编织虚假信息和各类谎言这一类行为和价值已然堂而皇之地嵌入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和一般社会文化。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一切都是人为构建和操控的,或者说一切都是可以人为构建和操控的。 概而言之,“后真相”所指称的,不仅仅是西方世界中个别人或个别势力故意隐瞒真相或故意远离真相的政治操作,而且更是西方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这样一种双重丧失,即对真相或真实本身的信念的丧失和追求真相和真实的意愿的丧失。在当代西方语境中,“后真相”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能够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氛围。而正如我们在年初的文章中所指出,值得人们认真关注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氛围,不能不让人们想起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思想者苏格拉底曾经言说的“雅典人的悲剧”——一种雅典型文明的衰落。(2022-03-13)   【星光如许】 妈妈,你是我一生永远的报答  许星  “妈妈,月光之下,静静地我想你了……”每当我听到毛阿敏深情演绎的这首《天之大》时,我就想起我的妈妈,想起妈妈九十二年的含辛茹苦,想起妈妈温暖的爱和日月光华。 我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偏远农村,因家境非常贫寒,不满一岁亲生父母就含泪把我从程家湾程家交给仅一山之隔的严家湾许家。当时许家父母已有两个成人的亲生女儿,早前就抱养了许家妈妈姐姐的一个儿子,上还有爷爷婆婆,加上我,一家共八口人。其实,在那个众所周知的年代里,许家也同样是食不裹腹,如果再加重负担,对于许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许家妈妈说:“好歹也是个生命,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绝不会亏了娃”。 许家妈妈姓张,1930年出生,据老辈们讲,许家妈妈是解放前,一顶花轿把她从邻村张家湾抬到了许家的,许家父亲小许家妈妈六岁,结婚后尚不懂事的许家父亲只知道贪玩好耍,家务和农活全靠许家妈妈一个人打理。许家妈妈精明能干,脾气很好,朴实善良,为人谦和,处处替他人着想,所以村里邻人都喜欢亲切地叫她“张妈”。 我到许家前,亲生妈妈已经给我隔了奶。许家妈妈虽然早就没有奶水了,但为了让我不哭,总是把她干瘪的奶头放在我嘴里让我吮,时间长了,许家妈妈的奶水硬是让我给吮出来来了,那些清清淡淡的奶水,在我的嘴里却很甜很香,一直到我六岁。难怪如今都还有人常常打趣我:“你娃娃小时候真不知道害羞哦,都是要上学念书的人了,晚上还要吊着你妈的奶才睡得着”。听起来虽是一句玩笑话,而在我的心里却是对许家妈妈永远割舍不断的浓浓母爱。 在许家,我是最小的孩子,我们那里叫幺儿。两个姐姐小学还没有念完就回家种地了。哥哥初中没有念完也停了学。许家妈妈有些歉疚地对姐姐和哥哥说:“你们都大了,许星还小,让他把书念好,这娃娃造孽”。我们念小学那时的条件很差,所上的学校其实就是一个离家三里地的破旧祠堂。为防被狗咬,许家妈妈每天都要陪我翻过两座山,穿过一道沟和几户有狗的人家,把我安全地送到教室,然后回去做农活,放学又把我接回家。 我打小就怕热,稍稍一热就容易出汗,更怕蚊子。我们所在的山区夏天很酷热,蚊虫也特别多,一到晚上,那些像饥饿了几辈子的蚊子不是隔着蚊帐嗡嗡叫,就是穿过些小的破洞钻进蚊帐里狠狠地叮你,使劲地吸你的血,叫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每天晚上,许家妈妈都要斜躺在我身边,她一手拿着已经掉丝的兰毛巾,不停地为我搽汗;一手拿着许家父亲编的篾条扇,不住地为我扇凉风和驱赶蚊子;有时嘴里还哼着 “娃儿乖乖,吃口呆呆,或者月亮婆婆,火烧馍馍”之类的歌谣,直到我甜蜜入睡自个才合衣躺下。 我念初中时,广大农村还是靠挣工分吃饭的时代,集体出工,集体收工。一个男劳力,也就是重体力活,每天最多可以挣到十分,一个女劳力,也就是手边活,最多可以挣到五分或者六分。许家妈妈虽是女劳力,但从不示弱男人,专挑那些男人活做,所以她的工分一直都与队上许多男劳力不相上下。当然,工分挣得多,年底队上分配也就自然多。每年队里分配后,许家妈妈都要先给爷爷婆婆做身新衣裳,然后就是给我和姐姐哥哥做,作为老幺,每次我都是两套,再然后就是给许家父亲做。在我的印象中,许家妈妈很少给自己做一件新衣服。她穿的那件兰布衫即便洗得已经发白也舍不得丢弃。许家妈妈从小还学得一手好针线,她做的千层底布鞋,现在想起来都还是那么踏实,那么温暖。 生活上,许家妈妈对我格外偏爱。每年队里分的几十斤大米,除了过年过节,她总是省吃俭用,每天给我一个人开小灶,煨罐罐饭。就是偶尔打牙祭,也都是自己光吃菜,让我多吃些肉。我清楚地记得,有时家里煮红苕稀饭,许家妈妈都是先把汤喝了,把红苕吃完,把米留在碗底,趁着姐姐哥哥去盛饭的机会,快速地添到我的碗里。每每这时,我总是在心里反复念叨:“妈妈,你真好!” 不幸的是,两个姐姐和爷爷婆婆都因病相继离世,为此许家妈妈大病了三年,至今都成为她最揪心的疼痛。 初中毕业念高中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我们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分到了五亩邻近家门口的田地,看到一天天疯长的庄稼和日新月异的生活,许家妈妈总觉得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力气,满眼都是花开的希望。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三年高中,每次放假回家,许家妈妈都要给我做好吃的,而每次看到我吃得很香,坐在一旁的许家妈妈的脸上都会露出开心的微笑。临走时也总是拉着我的手:“娃娃,要好好念书,只要把书念成了就好了”。特别是临近高考那段时间,学校星期天不放假,许家妈妈担心我吃不好,每周星期五就在家里把猪蹄炖好,星期六一早走30里山路给我送到学校来。有一次因为家里农忙,白天不空,晚上许家妈妈就把慢火炖了一天的鸡肉汤连夜送到学校,结果,在往回走时摔伤了腿,几个月都无法下地。至今一想起这事,我都会泪如泉涌。 1984年3月我参加工作,做文化专干,成为我们村第一个最年轻的“乡干部”。亲戚朋友和八方乡邻都纷纷到家里来祝贺,这一天,许家妈妈跑前跑后,燃放鞭炮,张罗饭菜,那个开心劲真是比喝了蜂蜜还甜。晚上,一家人彻夜无眠,许家妈妈又哼起了小时经常给我唱的歌谣:“娃儿乖乖……”只是那歌声里更多的是许家妈妈无比自豪的伟岸和荣光。 五年的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转瞬过去。许家妈妈的身体也已每况愈下,但在我的心里,许家妈妈永远年轻漂亮,就像当年村边小河边那个长辫子“张妈”:朴实善良,精明能干。 1990年我到城里的一机关上班。在那个经济大潮汹涌的年代,我先后办过公司、开过俱乐部、做过杂志广告代理。几经周折,2004年幸运地进入到绵阳日报社,圆了我儿时做一名新闻记者的梦想。我从小酷爱文学,写的第一首诗歌就是“母亲”,现抄录如下: 暗夜醒来时 母亲背着 发黄的背篓上山打草 空气很鲜 悬崖上青草很嫩 母亲那件穿了一个季节 的花衣裳在早晨的阳光下 楚楚动人   母亲把青草割下来 把父亲长长的咳嗽割下来 把牛羊的渴望和期盼的表情 连同庄稼拔节的声音和 一段虽苦犹甜的日子 也全都割下来 放进背篓让阳光普照   母亲的身体明显 有些瘦弱 背篓压在背上 如一座山 一群鸟儿 跃过头顶 欢笑和歌声停泊 在母亲的肩上 母亲的 眼泪 成为它们的水源…… 是的,许家妈妈陪伴了我几十年,她哭过多少次笑过多少次,我不完全清楚,我只知道在我每次面临人生决择的十字路口,她总是把眼泪深藏在暖心的微笑背后,与我一起默默地分担和承受,用她血浓于水的疼爱,把我呵护,让我成长。 妈妈,我要轻轻地告诉你,你没有给我生命,但你给了我希望,给了我青春。你母爱的光芒照亮了我的精彩人生,你母爱的慈祥温暖了我幸福甜蜜的事业和爱情。你的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妈妈,我爱你!妈妈,谢谢你! “妈妈,月亮之下,有了你我才有家!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 !” 噢,妈妈,相信我,给你晚年幸福安康长寿,是我一生永远的报答。   【诗文春天】 爱吃中国菜的日本丈母娘 谭文春 … Read more

七天作家协会园地:文化视野(3月12日)

【芬芳文苑】 俄乌之争 洪田 俄乌之争,可谓堂兄、堂弟之争。两个国家都属于斯拉夫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都信奉同样的宗教。虽然说历史上二者曾经爱恨交织,但在前苏联时期,作为一个大家庭的两个最重要的成员,共处、磨合已经几十年,如今虽然分手,也不至于短兵相接。 事态何以发展到这一步?普京为何要顶着巨大的压力,承受着重大的损失发兵乌克兰?从普京最近的两篇长文中,可以一窥端倪。这两篇长文虽说含有心理战的成分,但其核心可以说明普京悍然出兵的缘由。大体而言,原因包括国防、报仇、正本、清流。 禁止乌克兰加入北约,是这次出兵的战略考量。乌克兰内部分为两派,一部分是亲俄派,东部居民居多;一部分是亲欧美派,西部居民为多。心向欧美的乌克兰人希望摆脱俄罗斯的影响,成为欧洲国家的一员。其中的一部分人希望能够仰仗美英的势力,成为其一翼,因此对于亲俄的乌克兰人,尤其是俄罗斯裔的乌克兰人采取打压甚至屠杀的手段,这也是其东部顿巴斯地区两个共和国宣布独立的原因。普京口中的“新纳粹分子”,即是指这部分亲近英美的乌克兰人。一些亲欧的乌克兰人希冀成为北约的一员,以此避免来自俄罗斯的侵略,最终完全摆脱俄罗斯的影响,但这对俄罗斯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乌克兰和俄罗斯接壤,当北约的导弹架设在乌克兰的时候,可以在五分钟内打到莫斯科。对俄罗斯而言,此事忍无可忍。避免俄罗斯将来陷入难以承受的战略灾难,是普京出兵的最重要的考量。这也是广为人知的原因。 普京出兵的另一个原因是“报仇”,为乌克兰境内被无辜杀戮的亲俄人士报仇。2013年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亲近俄罗斯的政府被推翻后,大量亲俄的乌克兰人被杀戮,有的是被活活烧死,而杀人者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普京出兵的原因之一,也是要抓到这些杀人凶手,主持公道。 所谓“正本”,是指正斯拉夫民族文化之本,也是此次普京出兵的原因。在普京看来,由西方国家输入的一些违背人性的思想和作风正侵蚀着斯拉夫的传统价值观,需要被清理。这些思想和作风具体是什么,普京没有明说。在一次记者会上,有人问普京,为何俄罗斯不允许同性恋合法,普京回答说,(同性恋)是违背人性的。反对同性恋,或许是其中的一项。恢复东正教正统,恢复斯拉夫传统文化正统,免受其它外来文化侵蚀,是普京的考量。 所谓“清流”,在普京看来,乌克兰政坛已经产生了系统性腐败,把前苏联时期留下的家底全都败光了,民众生活贫苦,需要由外力帮助解除这些腐败。 无论怎样的理由,乌克兰毕竟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因此俄罗斯出兵遭到世人的普遍反对。在普京看来,无论是乌克兰的当权者还是一些美国的盲从国家,其实都是在为美国服务、卖命。俄乌之争,俄欧之争,其本质是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的争斗。虽然问题实质如此,但在血腥的战争画面之前,人们很难想得太多、太深。 此次俄罗斯出兵,以军事设施和反俄人士为打击目标,尽量避免平民的伤亡,不想造成民用设施的破坏,这也是其军事推进比较缓慢,没有预料的那样迅速的原因。如果大量国外军事援助进入乌克兰,大量的国外雇佣兵进入乌克兰,局面有可能发生巨变。 无论这场战争以何种结果收场,最终遭殃的是乌克兰的百姓,俄罗斯的百姓也不得不面临国际制裁下的巨大压力。乌克兰还会以独立的国家存在吗?即使存在,面积几何?普京认为,前苏联建国时,当时的领导人列宁把大片俄罗斯领土划归乌克兰是一个错误。现在,他是否要纠正这一错误呢?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普京出兵是否明智?难道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些乌克兰精英希望依靠美国,对抗俄罗斯,但基辅距离华盛顿太远,距离莫斯科太近。(2022年3月)   【鹏翔万里】 长寿理由 贺鹏 眼看下期的电视节目该审了,我主持的《长寿园》八字还没一撇呢,急得我抓耳挠腮、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朋友告诉我芜鼐园小区有不少岁数大的老爷爷老奶奶经常在那里锻炼身体。 我心头一亮,便和摄像扛着机子去了芜鼐园,一定要为广大的电视观众讨个长寿秘诀。 芜鼐园在丰州的城南,没多大工夫,我们的采访车就停在了芜鼐园小区的门口,我和小区保安说明来意并出示了记者证,保安操着一口外地口音说:“在小区里找小孩子不好找,找老人可多得海了。”他把手向前一指告诉我们,穿过3号楼,往前走几步就是健身操场,操场里全是老年人。 我们谢过保安,按照他指的方向穿过了3号楼,直奔健身操场。 健身操场很大,操场上大约有五六十位老人,各种健身器材要有尽有,每种器材上都有老人在煅炼身体,还有一些老人组成一个方阵在打太级拳。 我和摄像站在操场的边上,摄像一看就乐了,说这哪是一个居民小区,明明就是个寿星城嘛!我也高兴了,这么多老人,我们的节目还犯什么愁? 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先拍了一些全景和老人锻炼的特写场景,再找几位高龄老人采访一下,这期节目就0K了! 操场上的老年人都很投入、很专注,对于我们的拍摄连看都没看一眼,好像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自己似的。 等摄像从不同角度把大场面、特显都拍好后,我便举着话筒,直奔其中一位在转轮上按磨背的高龄老奶奶。老奶奶并没有因为我们走到她的面前而停止她的煅炼。 我说:“奶奶,我是丰州电视台《长寿园》节目的记者,您今年高寿?” 老奶奶耳朵很好使,口齿也利索,只把眯着的眼睛睁了一下,说:“八十八岁!” “您的身体很好,看上去很精神的!”我说。 “精神?不精神行吗?为了这点精神气儿,我们天天早炼、午炼、晚炼的,唉!炼得好辛苦哟!” 我一听,老奶奶的话和我的节目靠上来了,很兴奋,急忙说:“您能告诉我,您长寿的一些秘诀吗?我们通过电视节目,把您长寿的秘诀告诉全丰州人,让全丰州人都长寿,您说好不好?” 老奶奶一听我这么说,就停止了煅炼,瞅了我好大一会儿,好像我是个怪物似的,然后才说:“你们这些人是怎么了?连这些事也要通过电视台说给别人?真是的!” 操场上不少老年人见我们采访老奶奶,也都停止了煅炼,凑在我俩跟前。镜头前一会儿工夫就聚了不少老人。 我对那位老奶奶说:“您长寿这不是好事儿吗?怎么还怕我们报道呢?” “好事情?现在是啥年代了?都笑贫不笑娼了,你们一旦把我们的情况说出去,谁还肯和我们的后代来往呢?你是个记者,连这点道理也不明白?” 我真的不明白!我说:“长寿是好事?是晚辈人的福份啊!” 旁边一个老爷爷接起话来说:“你是记者,应该懂得好多道理吧?人在什么年龄段就应该去做什么事情的。比如,十来岁的孩子就该上学,去学知识;大了以后就该去工作,为社会作贡献;到了六十几岁,也该退休休息休息,享受几年人生的幸福;可再老了,该死的时候就得死了,不然,给社会、给家庭都会造成负担的,自己也觉得没啥意思、身心疲惫,感觉不到一点点的幸福。可现在我们这些老家伙,最小的也都八十多岁了,还得活着,不活不行啊!” 听完老爷子的话,我有点茫然了,难道世界上还有想死的人? 刚才采访过的那位老奶奶接过话茬来又说:“你看到了吧?这么大一个小区,小孩子才有几个?可老人又有多少?出来进去,全是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 社会老年化的问题我是知道的。 另一位老爷子又接过话来说:“如今折腾来折腾去,折腾得该生孩子的人,没钱生不起孩子;该工作的人却都让下了岗,像我们这些该死的人又都死不起。” 我一下就来了兴趣,说:“您能不能具体说说。” 还是刚才那位老爷子说:“你应该知道,如今在医院生个孩子,刚接生一下就要万二八千的费用,后来的入托、入学,唉,钱多着呢,没有一个好的工作,谁能生得起孩子呢?谁敢生孩子?再说这死,死以前的救护费用,死了以后的存尸费、运尸费、火葬费、骨灰盒费、墓地费,这些加起来,没有三四万元是绝对不行的,自己没有一点存款,儿子辈们也都老了,孙子们又都下了岗,到哪去找这么钱呢?谁能死得起?因此,我们不得不起早贪黑地锻炼身体,怎么也要等孙子们找到工作以后,稍微有点钱才能死啊!” …… 我们采访了一天,节目也做成了,删除了大量的采访内容,可还是把握不住,这样的节目能通过审核吗?   【杨柳依依】 消失的木桥 杨邹雨薇 回到曾经居住过的村庄,仿佛穿越了一个世纪,一切都变得陌生起来。因为拆迁而残存一半的村子变得空荡荡的,无论刮东南西北风,带给我的只有穿心般的疼痛。 从濒临潇水的古村搬迁到一公里之外的山下,转瞬就是三年。因为漂泊在外,一千个日日夜夜的逝去好像眨眼之间,真印证了庄子的那句话:“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然而,面对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心里总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即便寓居在都市的罅隙间,梦里也常有家乡的泥土芳香和虫鸟呢喃,有那一去不复还的金黄稻穗和乡亲们在田垄上的耕耘背影。 可以说,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追慕都市的繁华,较少有类似老人那样对土地保持着深深的敬畏与厚爱。我的爷爷奶奶尽管已经年逾古稀,但还是舍不得让原来的菜地荒废,每周抽空一两次沿着国道走回曾经居住了几十年的村庄,回到锄草几十年的菜园,照样伺候那肥沃的土地,仿佛只有土地,才能孕育他们的幸福。 … Read more

七天作家协会园地:文化视野(2月5日)

藏在春联里的深情 李晨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也越来越浓了。现在街上随处可见卖春联和买春联的人流,每年到这个时候,见到这样的场景,思绪总会把我拉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那时每每年关将近,乡亲们都要请爷爷帮忙写春联。一是爷爷春联写得好,二是爷爷在村里有威望,大家都来讨个吉利。我出生的时候爷爷已年过古稀,从我记事起,爷爷就在帮乡亲们写春联。家里人来人往,进进出出,门庭若市。 当年春联都是用大红纸,根据需要裁开来写,勤快一点的人家会把红纸裁好,选好要写的春联,爷爷只负责写就行了,但大部分都拿整张红纸过来,按照爷爷吩咐裁开。有的不拿红纸,空着手来,爷爷总是笑脸相迎,把早已裁好的红纸拿出来,展笔即写,一幅幅春联随心而生。 爷爷是个思想开明、心地善良的人,村里谁家需要帮忙,谁家有难处,他都会力所能及地伸出援手。平时村里有红白喜事,爷爷也会帮忙写应景对联。听到谁家孩子考上大学,爷爷会主动送上“金榜题名时高朋满座,飞黄腾达日师恩难忘”;有娃要入伍,爷爷也会送上“兴华时有凌云志,报国常怀赤子心”。耳濡目染,爷爷的举动,也影响着我们这些后辈,后来父亲也开始学习毛笔字,照着爷爷的样子学写春联。 但是我们自己家的春联爷爷从来不写,也不许父亲写。 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是一名老党员。每年腊月二十八,村里的干部会慰问老党员,敲锣打鼓把春联送到家,那时候村里很多人都来看,爷爷也带领全家老小在家门口等候,那是我们家的高光时刻。爷爷会亲切地和村干部握手:“感谢政府惦记着我,我们一家都很好。”送走村干部,爷爷对着春联沉默好久,也许他想起了当年的峥嵘岁月,奶奶这个时候总会深情地说:“老伴,跟着你这些年我脸上可光彩了,这么受村里人尊敬,你给孩子们讲讲你年轻的事呗。”这时的爷爷就打开了话匣子,很满足很自豪地说着…… 后来爷爷去世了,村干部也换了好几任,但直到现在,每逢腊月二十八村干部还是会去我家送春联,这个时候父亲会召集全家人早早在门口等候。 如今满大街都是印刷的春联,各式各样,乡亲们也都由少年变成中年,中年变成老年,我们一家人也都由农村搬到了县城。但是父亲每年腊月都会回老家住几天,考虑到乡亲们不方便开口,父亲总是提前将春联写好发到村里的微信群,喜欢的人还是会和父亲要。对于年岁大的老人,父亲会送到家里,那些老人泛着泪花,对父亲说:“你这字真有你父亲当年的影子。”如今,我也学着父亲的样子,开始练习毛笔字,学写春联。 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年的一种传统仪式,火红的春联,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回望春联旧事,我对春联充满了感激之情:它承载了我的乡愁,也让我懂得了奉献与感恩,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度!     春联 常玉好   春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我们襄阳大部分地方把春联也叫“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大年三十,按照我们当地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把耀眼夺目的对子一贴,大街小巷立马红红火火,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加上远近不时响起的鞭炮声,年的味道一下子就浓了。 现如今集市上随处可见机制印刷批量生产的春联,红纸金字,镶有花边,一派辉煌。我深感,虽然大方好看,但我却依旧怀念记忆深处腊月里父亲手写的春联,那是一种醇厚的年味回忆,更是父亲留给我一生的宝贵记忆。 我的父亲当了三十多年的中学校长,是十里八村有名的文化人,写写画画的事情自然而然的就落在父亲头上,特别是写春联,父亲的毛笔字写的很好刚劲有力,行如流水。记得一进腊月,乡亲们就拿着几毛钱买的红纸来我家排号了。这时候父亲就会拿出小本子一一做上记录。父亲每个周末从早上吃过早饭后就在堂屋里支起方桌开始裁纸,写字,井然有序,不急不火。 几百幅的春联,好多的福字,“出门见喜”“身体安康,”“六畜兴旺”“童言无忌”等。如此繁琐且数量之多,不是一个人能在短期完成的事,喜欢书法并且喜欢听父亲讲故事的我自然就成了父亲的小帮手。学着父亲的样子,拿把剪刀裁纸, 坐在父亲的对面, 父亲每写完春联上的一个字,我就朝自己的方向拉进一个字的距离。别认为拽纸很简单,这可是要有技巧的,既要配合好书写的速度,还要保证纸张的平整。 父亲写一个字,我会读一个字遇到不认识的字,父亲立马会给我读出来并且会给我讲解这个字的意思,让我牢记这个字的读音。没想到给父亲做小帮手,也给我了认字的机会,让我在我的小伙伴中出尽了风头,因为在年三十下午乡亲们贴好春联后,我们一群差不多同龄的小伙伴会去看各家贴在门上的春联,然后争相读出来,他们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都只有会哑然停顿。这时的我就可以大声读出来。当小伙伴们用羡慕的眼神仰望着我时,我的心里得到了莫大的满足感。 从小到大我非常喜欢看父亲书写时的神态,只见父亲饱蘸笔墨,意在笔先,侧头稍做迟凝,或皱眉仰天,偶尔持笔之手用手背在额头来回剐蹭,搜索记忆妙词佳句。抿嘴咬牙,提笔一挥而就,浑然天成,笔走蛇游,气定神凝,瞬间一幅春联就完成了。再看那字,楷书端庄大方,捺撇到位,入木三分;行书姿态优美、笔力遒劲、张驰有度,收放自如。父亲写好后我一张一张晾出去,地上铺摆得到处都是,避免风刮跑了,在春联上压小石块,晾干以后,一卷一卷卷好,用笔写上乡亲们的名字,从早到晚,取春联的父老乡亲络绎不绝。为父亲在桌前拽着纸写春联,晾春联,收春联,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我乐此不疲。 我不仅喜欢看父亲写春联,更喜欢听父亲讲关于春联的故事,父亲讲春联用意是,早先过年贴春联是镇邪驱鬼,祈福纳祥。春联是由“桃符”演化面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是在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在新的⼀年⾥辞旧迎新,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殷切希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到了,又到贴春联的时候了,可如今父亲已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老公常常说父亲那么有才华一定在天堂给阎王爷当秘书的,父亲会不会在过年的时候也在那里为他人写春联呢? 红彤彤的色调,火辣辣的吉祥。大红春联贴起来,是春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春节一面迎风飘展的旗帜。春联又是寒冻腊月里怒放的一株腊梅,铺垫了春节的喜悦氛围,从而烙印了很多人对春节的记忆。(1450字)     写春联 李钊   在老家,写春联是春节前的一件大事。一幅好的春联蕴含着全家的期许和整年的希望,不求文字华美,只为情真意切抒发心声。 外公早年上过几年私塾,是那时村里为数不多识字且能写毛笔字的人。每年春节前夕,村里人总会早早向外公打听,什么时候有空给大家写春联。外公对着日历,掰着手指头算着日子,告诉大家一个准日子。 到了约定的日子,村里人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手里拿着几张裁好的红纸、一包白糖或一两斤花生前往外公家,就像赶赴一个盛大的节日。 外公早已在堂屋里摆好了两张拼在一起的八仙桌,桌上铺好一张沾满墨迹的白布。见有人来,外公连忙从里屋拿出一方用青花布包好的青石砚台,砚台是清末时中过秀才的太外公留给他的,砚台中央有一个被陈墨填满的浅坑,在默默述说着经年的往事。太外公留下的墨条早已用完,外公只得用墨汁替代。曾有人提醒外公,你那么看重这块砚台,不如用陶碗来装墨汁。外公只说了一个字:礼。 守礼,这是农家人的规矩。村里人自会按照先后顺序走进堂屋,将红纸铺好,将礼物放在一旁。多数人会让外公自行写对联的内容,村子不大,村里人交往也多,外公知晓每个家庭的状况和他们心里的期盼,选择的对联内容会让他们心满意足。也有自己带着对联的内容来的,一张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字也七扭八歪的,但纸片的份量却不轻。 农活繁重,外公虽然平时很少练字,但多年写春联的经历让他很快从手生的状态中摆脱开来。一幅幅如“和顺—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百世岁月当代好,千古江山今朝新”的春联很快就能写好。写完春联的人,急忙将对联拿到门口的长绳上晾干,暂未排到的人,也三三两两坐在门口的长凳上,嗑瓜子聊天。当然,随家人一起来的,十来岁的小孩是坐不下的,或四处奔跑,或守在桌前,看着外公认真写字的模样,直到家人叫他回家,也不愿离开。 村里人离开时,除了带走对联,守在门口的外婆会给他们捎上一些黄豆或红枣,村人推辞不收,外婆总会笑呵呵地说,礼尚往来嘛。 外公为村里人写对联一写就是三十多年,对联内容从“—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到“顶层设计好蓝图,地方落实惠民生”,纸张已由一大长自裁纸变为印有花纹裁剪好的纸,墨汁也从单一的黑色增加了更显富贵鲜亮的金色,唯一不变的,是寄寓着诗书传家希望的青石砚台,而外公写春联时专注的眼神。 外公已逝,我也烦城里定居,每年春节前,我都会拿出青石砚台,滴上水,细细研磨朋友送的徽墨,为家里写上一幅春联。去今年所写的是“好主义好路线好政策,般般都好;新中国新时代新面貌,处处皆新”。字谈不上漂亮,却是我最真的想法,我想如果外公看到如今的盛世,也会是他最想写在春联上的。     儿时的年画,浓浓的乡愁 殷建成   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法,宋代叫“纸画”,明朝叫“画贴”,直到清朝道光年间,“年画”一词才粉墨登场。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苏南老家,年画代表喜庆,代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临近年关,镇上书店里里外外挂满了春联、年画,集会上,卖年画春联的摊位鳞次栉比。微风吹过,那些五彩缤纷的年画就像一个神奇的世界,在那个物质和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要找一本书看都很难,平常的日子里,哪个小朋友拥有一本小人书,我们都会跟着团团转,期待一睹为快。而年画就更胜一筹了,有以鲤鱼,仙桃,胖娃娃、金元宝之类的造型为主题的,寓意“年年有余、人寿年丰、吉祥富贵、五谷登峰、招财进宝”等,给予人们时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另外,还有四季风景,花鸟鱼虫、历史人物、电影剧照,传统喜剧、民族故事等等。年画题材丰富,色彩绚丽,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记得小时候,常常跟母亲去赶年集,来到热闹的街镇上,人山人海,各种年画琳琅满目,看着一张张不同风格的年画,张扬着新年的喜庆和吉祥,我看得眼花缭乱,恨不得把年画都买回家。我发现母亲已经被年画迷住了,她看看这张,换换那张,我拉着她的手说:“妈,多买点年画吧。”母亲并不急着买,我们又转到一个个小摊前,那时候年画也不贵,一毛多一张,买10张才一块多钱。终于买到了心仪的年画,谈好了价钱,母亲付了钱,把年画卷起来,用细绳一扎,高兴的拿回家。 离过年还有三两天,一家人开始忙碌着帖年画,大门正中照壁上挂中堂,常挂的有《福禄寿三星》《毛主席像》等,尺寸比一般年画大,上下带轴,两边配有对联且有轴。客厅两边的墙上贴的年画,活泼生动,内容丰富。有当年流行的电影,一张画有8幅小图景,每幅下面有文字说明,两张就是一幅完整的电影。我家墙上贴的有《草原英雄小姐妹》《闪闪的红星》《沙家浜》等,也有戏曲电影《西厢记》《红楼梦》《天仙配》等。贴年画习俗,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寄托和传承,给我们增加过年的气氛。 大年初一,我们兄妹去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到了长辈们家里就喊一声:“爷爷奶奶,过年好!”他们便高声的应和着,把瓜子糖果往我们手里塞。而我们关注的是墙上贴的年画,有些年画就是那个时代的小人书,有故事情节的长辈们还给我们讲。一张张年画见证了由盛到衰的历史,给我们儿时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和欢乐。 儿时的年画是镌刻在我心里的一道优美风景,同时也给我太多的欢乐和温馨回忆,包裹着浓浓的亲情,温暖着我前行的道路……     … Read more

七天作家协会园地:文化视野(2022年1月28日)

【文化杂谈】 虚假信息、政治谎言与“后真相”现象(上) 步虚   在年初写的第一篇文章中,我们曾经提及法国作家马克西姆·维瓦斯撰写的《维吾尔假新闻的终结》以及这些年在西方舆论空间普遍存在的虚假信息和政治谎言及“后真相”现象。这里,我们想就这个话题再多说一点点。   据维瓦斯本人介绍,《维吾尔假新闻的终结》一书“是在一场前所未有的、针对中国的国际舆论暴力中出版的”。“西方媒体宣称新疆发生了针对维吾尔族的大规模种族灭绝、维吾尔儿童的器官被摘取贩卖、数百万维吾尔人被监禁、大量穆斯林遭受迫害等。然而,西方政客、记者并没来过新疆,也没有进行客观的实地调研,西方媒体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谎称证据在手,不断传播谎言攻击中国。”而因为在《维吾尔假新闻的终结》中“说出了真相”,用事实揭露了那些毫无根据的政治谎言,维瓦斯先生遭受了来自法国国际电台、法国国际广播台、《自由报》、《鸭鸣报》、《世界报》等媒体的攻击,从报纸、广播到电视,到处充斥着对他的谩骂和中伤。   对于维瓦斯遭受攻击的原因,法国工会活动家让-皮埃尔·帕奇解释到:这种攻击首先体现的是法国对美国的奴性,也即无条件支持美国针对中国的冷战思维;其次,这也与法国的殖民历史密切相关,殖民史仍影响着法国的精英与媒体。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火烧圆明园,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至今还未得到反省。如今,法国的资产阶级与过去一样,无法接受质疑自己,他们的傲慢态度与法国捍卫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法国媒体与政客不断表现出对中国的敌意,最重要的原因,是傲慢贪婪的西方不愿正视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国家成功摆脱四分五裂、不发达和贫困、走向发展的现实,而美国与法国却在经历衰退、暴力与社会的两极分化。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些年来,为了自身的利益或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针对自己心目中的异类(别的国家或文明、别的人群或政党),不断炮制和兜售虚假信息和政治谎言,有意放纵和驱动这类信息与谎言的流传散布,这样的做法,绝不仅限于法国的媒体与政客。西方其他国家的政治和舆论空间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情况。当然,在这方面,美国肯定是西方世界毋容置疑的老大。(2022-01-23)   【诗文春天】 娇贵的海参 谭文春   驱车到威海,当地的朋友领我们去悦海公园游玩,在蜿蜒的海堤上,看见有人穿上紧绷的橡皮衣,套着长长的脚蹼,戴上潜水镜,背上氧气筒,腰上绑一只口袋,扑通一声,跳进海水。游出一二海里之后,一低头,整个身体都扎进海里不见了。 朋友说,这些都是“捞参人”,他们会沉入海水30米以下,拾取野生的海参。作为四川人,对海参很陌生,虽然见过,却不了解。乐得听朋友介绍,长长知识。 海参是生活在海洋里的棘皮动物,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海参是珍贵的食品,跟人参、燕窝、鱼翅齐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平常人享用不起。同时海参也是名贵的药材,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海参,味甘咸,补肾,益精髓,摄小便,壮阳疗痿,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现目今,随着海参价值知识的普及和人工养殖海参的发展,海参逐渐从富贵人家进入普通百姓生活。 地球上的海参有1400多种,我们平常食用的不到20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刺参;第二类是没有刺的海参,当地人称为“光参”,俗称“海茄子”或者“海黄瓜”。在本地餐厅饭店点一道鱼香肉丝,里面就会放海参,就是这种“茄子参”或者“黄瓜参”。“光参入菜,刺参入药。”“光参”只能当菜来吃,它营养价值较“刺参”弱。“刺参”的药用价值极大,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 “应该怎么选海参呢?”我问。 朋友侃侃而谈:“首先,我要更正一个选海参的误区。选海参,一般人都认为黑颜色最好。不对,颜色对于海参的营养价值没有任何区别,无论你是黑颜色的海参还是绿颜色的海参,或是黄颜色,它的营养价值都是一样的。海参有一个称号,叫海里的‘变色龙’,它的颜色是根据周围生长环境来改变的,目的是便于隐藏自己,不被天敌发现。如果周围绿色水草比较多,它的身体就是绿色的;黄色沙石比较多,它就是黄颜色的;如果它生活在黑色的缝隙里,那它就是黑色的。没有颜色一成不变的海参。在人工养殖的海洋牧场,曾经捕捞上来过一根白色的海参,通体雪白,颇为罕见。经过科学分析,它的营养价值跟其他的海参是一样,没有任何的缺失,也没有任何增加。” 朋友继续讲授:“刺参的选择也有讲究,肉刺又长又尖,是人工养殖的。应该选择那种肉刺丰满、圆润,像个肉疙瘩那种,那是野生海参的标志。像这一片海域,海底暗礁密布,很适合海参生长,而且这里水深30米到40米,水的压力大,肉刺长不高。海参需要自己来觅食,它们在礁石的缝隙里爬来爬去,背上的肉刺会磨损。” “哦。”我们记下了。朋友讲了很多,让我感觉海参真是神奇的动物!海参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超过恐龙了,称得上远古生物,形态基本上没有变化,一个软趴趴的肉身,虽然长有肉刺,对抵御天敌根本不起作用。但是这个种族能够延续到现在,也是有其独特的生存本领,令人不可思议。其中一项本领就是“排脏逃生”。当海参遭遇天敌时,危急关头,为了保命,它会把自己的内脏一股脑吐出去,让天敌吃掉,自己借着排脏的推力逃之夭夭。没有内脏的海参不会死,五十天左右能长出一副新的内脏。这个太匪夷所思了,地球上没有任何一个生物能像它一样具有这样的本领,内脏没有了还能活。 还有一项本领就是“分身术”。把海参一刀两断,它不但不会死,还会变成两个海参。但是这个分身术也是有条件限制的,就是它必须有一个头或者一个尾,才能存活。如果说是把这个海参剪成三段,中间那段无头无尾,是不能存活的,要么被天敌吃掉,要么自行化掉。因为海参的身体里边有一种自溶酶,能够把自己溶解掉,这一点我亲自体验到了。 准备回去的时候,看见有捞参人从海里浮上岸来,我们围过去看稀奇。拉开网兜,收获不少,里面居然有七八根野刺参,我们全部买了下来,放进车厢,回家食用。不料途中又去了其他景点,耽搁太久,回到家后兴冲冲把海参打开,一看就惊了,海参已经不见了,只有一包水。急忙打电话问威海的朋友,是不是被人偷梁换柱了?朋友哈哈大笑说:“车里温度高,海参化了。”一家人面面相觑,满脸不懂:海参,你也太娇贵了吧?   【华峰凌云】 奥运中国赋 许华凌  岁在壬寅,时维季冬。皑皑雪域冬将尽,茫茫冰河雪渐融。冬奥即将开赛,举世瞩目;金虎正在闹春,万众欢腾。北京市集聚八方俊秀,张家口璀璨四海辰星。盛世举办大典,神州激荡春风。 奥运者也,联结五环,寓五洲同举之会;旨宗一体,唱四海共鸣之声。地不分欧、亚、非、澳,人不择黑、白、黄、棕。尤有吉祥择物、会徽征选、圣火传递、奏凯升帜之盛,更兼人文相向、技艺切蹉、习俗浸润、友谊赓续之风。个个欲折桂思跃龙门,秀技艺不遗余力;人人慕摘金想登麟阁,赴沙场便携刀弓。臂擎火炬,光耀千山万水;势结五环,联袂百国一通。载和平而接力,赖技艺而建功。盛典旗开,纳世界之辐辏;鸿仪舞动,展华夏之雍容。虎跃龙腾,英雄际会;蛟腾凤起,健儿争荣。国门迎八方佳客,京城纳四海高朋。理解与团结同济,竞技同友谊互通。体育之魂,耀精神而熠熠;奥运之火,燃和平而熊熊。国旗升起,升起民族自豪感;国歌奏响,奏响人民爱国情。 奥运者也,祥云护佑,寄幸福安康之意;圣火传承,表友谊赓续之心。最瞩目那熊熊圣火,尤钟情这彤彤祥云。祥云之为色,五彩之缤纷;圣炬之为火,万丈之氤氲。火为图腾,播希腊之崇拜,汇华夏之人文。火炬传递,无论乎民族、肤色;友谊接力,更不分百姓官身。圣火所至,赐万物之谐和温暖;祥云所笼,佑百姓之关爱恩亲。同台竞技,应是万众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倡导五洲共荣共存。重服务以待宾客,真情炽炽;践承诺而办奥运,到处欣欣。江山如此秀丽,梦想自当成真。 奥运者也,强身健体,赏挑战进取之勇;摘金夺银,酬经年锤炼之功。夺竞技之锦标,证体能之极限;展夺冠之身手,鉴技艺之娴能。弯道提速,胆大心细任君铁蹄逐鹿;冰山历险,体健身轻助我雪域飞鸿。任活力与激情迸射,让追求与梦想达成。展更高、更强、更快之姿,践团结、自由、和平之宗。国歌奏时,沸腾热血;国旗升处,灿烂笑容。健儿夺标而奔泪,家乡奏凯以动情。龙门竞跃,展示运动之劲骨;艺海踏浪,激荡拼搏之雄风。打破记录,创体育之奇迹;超越自我,跨时代之俊骢。 奥运者也,竞技竞德,祛征伐战争之念;和平友好,鼓公道公平之风。尚规则而守正,循法度而立诚。行为发乎品德,操守源于心灵。裁判公心,守规章而遵条例;健儿高节,凭实力而判雌雄。抑作假弄虚之弊,戒投机取巧之行。匡奥运精神之旨,护祥云圣火之明。以人为本,无关国别;以会为媒,何计西东。击缶摇旗,呐喊发乎肺腑;加油鼓劲,掌声传递真情。拒战争硝烟逍遁,燃奥运圣火朗明。主多边主义,求万国和平。竞志共竞雄一色,竞技与竞德双拥。裁千法归于一序,倡万国趋向大同。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地球,同一个舞台。给中国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高阶。谱写更快、更高、更强奥运华章,铸造绿色、科技、人文理念品牌。江山信美九州土,玉宇澄清万里埃。人杰地灵,各类场馆高水平低碳而建;物华天宝,宏阔国门顺大势热情而开。踔厉奋发,勠力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勇毅前行,齐声同唱携手“一起向未来”!   【杨柳依依】 春联墨香润家风 杨邹雨薇    春节临近,父亲又在思考写什么内容的春联。父亲读初中时就喜欢对联,那时候就爱买对联方面的书,村里办红白喜事,他也喜欢看人家写对联。后来,有一年春节,在爷爷的鼓励下,尚在读初中的他为家里写了两幅对联,那是用米尺和三角板画的格子,按照印刷体描出来的,贴在房子大门、侧门和厨房门楣,引得不少人赞扬。于是,就慢慢养成了自己写春联的习惯,转眼已几十年。 父亲出生在农村,尽管他几十年来换了不少职业,近十年来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但至今还是一个失地农民。父亲唯一的嗜好就是买书,家里藏书近万册,在城内和乡下的房子塞满了三个书房。他读的书很杂,但对于联语,却很喜欢,他经常把古书里的对联抄写在本子上,然后慢慢研究。他说,对联就是撰写者的心情和思想写照。 父亲说,文字贵在创新。无论写文章还是撰写对联,都要有新意。我小时候常在父亲的书房里玩,父亲特别喜欢我翻阅他的书。记得当年他的一间书房里有一副抄写的对联: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刚入学的我问他:这对联是什么意思。父亲指着杯子里的冷开水说:我们老百姓做人既要像这杯子里的水,甘于平淡,更要像窗外的那些竹子,虚心而不失气节。 母亲说,最让父亲扬眉吐气的是他们结婚的1996年。母亲是江西南昌人,跟父亲在广东相识,回家结婚。他们在湖南跟江西的家里各摆了一场婚宴,虽然只有几桌人,但大家都见识了父亲的才华。在江西外婆家,父亲自撰自写的婚恋,不但把湖南跟江西两个村的名字镶嵌进去,而且把他们名字中的一个字也镶嵌进去,令人赞赏不已。父亲说他的字并不好,但听到别人的赞扬,心里还是很高兴的。当时有人问他:新郎官,你的字为什么写得这么好?他想了一下,吹嘘说:我们永州是唐代草圣怀素跟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的故乡,一般人的字都写得不错。 父亲喜欢古韵浓一点的春联,不喜那些招宝进财、步步高升之类的俗气对联。他说,把斗大的“财”字贴在懒汉和赌棍的门楣上,他们也无法发财;而那些勤劳人家,即便只贴一个“福”字,也能照样发财。 2021年是牛年,而母亲跟我都是属牛的,双双迎来本命年。由于家里房子被拆迁,从临水的城区迁居到郊外的山下,父亲为此自撰春联:家有二牛心情好,门无大河春拍岸。横批:万象更新。新的邻居见了,问父亲所写的对联是什么意思。父亲说,上联的意思是,我的老婆和女儿都属牛,家里有贤妻爱女,我是不是牛上加牛心情好?下联的意思是,我们原本住在城乡结合部的河边,出入十分方便。而今被赶到这山下,条件比原来差了许多,但我并不悲观,春风依然拍打着我心里的河岸,而所呈现的就是横批,万象更新。 记得去年贴春联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母亲跟我说: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身体健康,哪怕日子清淡乃至清苦一些,也会同样感到幸福。我看见父亲写的那个“岸”字最后一竖特别长,我问他是何意。他说,我们要将幸福进行到底。 而今,虎年即将来临,父亲又在琢磨自撰春联。我知道,那春联里有他的诗意情怀,有他的气节操守,有他的文化传承,有他的自娱自乐。而我和妹妹,从他每年自撰自写的春联里,感受到了一种淳朴的家风,这让我想起了一副惹人喜欢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风雅月梅居】 大寒迎年 侯兴锋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达到了严冬的最高峰。凛冽的寒风就像维持秩序的皮鞭,把天地间所有的生机和活力封冻起来,鞭策出一种庄严宁静之美,这个时候的寒冷可以让江河溪流顿失滔滔,让大地山川惟余莽莽。 然而,“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大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阶段,同时也就意味着往后的寒冷程度逐渐会降低,天气将会越来越暖。尽管,大寒这个节气的到来,标志着一年的结束,难免让人感叹时光匆匆带走了岁月,人将要又老了一岁,但是,大寒以后便是立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又将开始了,所以,这个岁末的节气又何尝不能给人带来一种新的希望呢? … Read more

七天作家协会园地: 文化视野 (1月21日)

【鹏翔万里】 红  包 贺鹏   张护士长一把拉住已经穿好手术服的贺医生,告诉他刚从急诊转来的心肌梗塞病人家属拒绝在手术单上签字, 贺医生一下就急了,这个病人是要抢时间的,一刻也拖不起的。 张护士长一脸无奈,两手一摊,说,无论我们怎么说,家属就是不肯签字,说话还很难听,说是眼看病人都要死了,医院临死还不放过一笔手术费。 贺医生一愣,一把推开护士长递来的病人家属拒绝签字的手术单,大声说,这个手术即使签了字,我也不做,家属太不懂规矩,该见手术大夫的时候不见,不该见的时候瞎见。说完脱掉手术服,独自气冲冲地回到了医生办公室。 张护士长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几个手术室护士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这可不是贺医生的风格,他怎么了? 站在护士室外面的几个病人家属对贺医生的话听得真真切切,窃窃私语。 一定是没有给贺医生递红包吧,不然,怎么会穿上手术服又脱掉了呢? 这家属也是的,人都那样了,还怕送红包? 现在哪有到医院不送医生红包就进手术室的?家属太天真了! 贺医生以及周围病友的这些话,病人家属莫晓丽都听到了,莫晓丽的丈夫因为突发严重的心绞痛,打120进了医院的急诊,急诊说是很严重,才立即转到心脏内科进行抢救,简单的检查过后,心内科医生说是心肌梗死,幸好送医院及时,还有救。 莫晓丽在心内科走廊里,悄悄把1000元放在一个信封里,趁人不注意塞进了贺医生的口袋里,可贺医生当即拒绝,无论如何都不肯收。 莫晓丽立即就明白了,知道丈夫的病可能是麻烦了,医生连红包都不敢收,不是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还能是什么呢? 当张护士长拿着那张手术单要她签字的时候,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一下就爆发了,如今的医院也太黑了吧,临死还不放过这笔手术费,签字,无非就是医院既要收钱,又怕承担责任,死了也要让你落个自愿的嘛。她愤怒地拒绝了签字,一屁股坐在走廊里,嚎啕大哭起来,此时此刻,只有大声哭泣,才可以释放对医院的极度不满…… 她家本来就不是很宽裕,只靠丈夫一个人在保安公司当保安维持着三口之家的小日子,如果不是遇到大病大难,还算过得去,可现在眼看人都要没了,医院还要再给他增加一笔手术费,医生真是没有良心,医院太黑了。她绝望了,彻底绝望了,难怪媒体报道有不少病人家属用刀子捅医生呢?活该! 突然,她听到贺医生怪怨她不给红包,病友也指责她天真,她的心猛地颤动了一下,难道丈夫还有希望?不然,医生怎么又敢收她的红包呢? 她止住了哭泣,摸了一把眼泪,拿出刚被拒绝的那个信封,又放进2000元,信封里变成了3000元,快步走到医生办公室,把信封递给贺医生,哭着说,医生,您救救我的丈夫,我们家全靠着他呢,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孤儿寡母以后怎么活呀? 贺医生没有说话,接住信封随手拉开抽屉放了进去,并递过手术单,你丈夫是心肌梗塞,很危险,必须进行介入手术,但手术过程不能排除出现意外,请你马上在手术单上签字。 莫晓丽一看贺医生收了红包,知道希望就在眼前,二话没说,就在家属签字栏,签下了“莫晓丽”三个字。 贺医生一把抓起手术单,大声喊张护士长,马上手术,立即!立即! 莫晓丽在手术室外面苦苦熬过了人生最漫长的几个小时,手术室的灯终于灭了,门开了,莫晓云三步并作两步,跌跌拌拌抓住张护士长的手,医生,我丈夫怎么样了? 张护士长手术很成功。 还不等莫晓丽说谢谢就看到了略显疲惫的贺医生,莫晓丽立即放开张护士长的手,对着贺医生语无伦次地说谢谢谢谢。 贺医生说不要谢,不要谢,对了,你来一下我的办公室。 莫晓丽心里“咯噔”一下,两条腿就软了,好不容易才跟随贺医生进了医生办公室,贺医生拉开抽屉,拿出刚才莫晓丽递给他的那个信封,说这个信封我没有动过,还给你。 莫晓丽的心立即紧张起来了,明明刚才还说手术成功嘛,怎么一会儿的功夫就变了呢?她的大脑一下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贺医生笑了,说不要紧张,手术还是非常成功的! 莫晓丽一脸迷惑,既然非常成功,那您还要退给我信封?啥意思? 贺医生拉开另一个抽屉,拿出茶叶,放在自己的杯子里,从饮水机上接了一杯水,坐回自己的座位上,把水杯放在嘴边轻轻吹了几下漂在上面的茶叶,慢慢吸了一口,你爱人是心肌梗死,很严重,必须在6小时之内完成介入手术,不然即使活下来,也会留有后遗症或部分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时间就是生命啊,手术前,你不肯签字,我也不能强行把病人抬到手术室。我一想你不肯签字,大概和我拒绝你的红包有关,让你有了误解,才一度情绪失控的,于是,我不得不先要了你的红包,换你签字,现在手术做完了,一切顺利,我把红包还给你。 莫晓丽还是一脸茫然。 贺医生再一次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放下水杯说,尽管社会上对我们医生有不少误解,当然,也有个别医生违反职业道德,收受红包,但那不是普遍现象,我们医生也是人,谁还肯在一个已经得了病,有灾有难的人身上雪上加霜呢? 贺医生边说边再一次把信封推到莫晓丽的面前,深情地说,拿起吧,你用钱的地方还多,病人早一天痊愈出院,才是对我们医生最大的安慰。 莫晓丽拿起红包,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扑通”一声跪在了贺医生面前,哽咽着说:谢谢贺医生!谢谢贺医生!   【杨柳依依】 泊之美 杨邹雨薇 无论是生我养我的家乡永州,还是现在栖居的省城长沙,都有一条清清的江水,这便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湘江。从小在河边长大,除了儿时喜欢跟着奶奶到河里洗衣服,还喜欢于热天下河戏水。小时候,对河流的感觉只有敬畏,就像奶奶说的,河里有水鬼,女孩子不能下河游泳。长大之后,特别是独自在他乡生存,才感觉到对故乡的思念如同对亲人的思念。河流不仅养育了我们家一代又一代人,还教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在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之前,大叔曾在河上打鱼数年。每逢夏秋回家,我总喜欢到他的船上去玩,跟着他放网或收网,那种感受十分美妙。其实,更美妙的感觉在于把船摇到狭长的河湾里,不用系绳索,就让它在水面自由浮动,然后放下手头的事务,躺在床上仰望蓝天白云,想起平时的忙忙碌碌,顿时感觉轻松无限。特别是斜望村里因大桥建设而停摆了十余年的千年古渡——百家渡,于是有了一种“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禅境。 人生如行船,就算你云帆高挂长风破浪,穿越万水千山,但时间长了,多少会有些疲倦。这个时候,找个码头或河湾停泊一下,不仅可以抖落一下衣襟上的尘埃,欣赏一下两岸的风景,还可以整理一下自己的心绪,积累一下继续前行的力量。如果能随船带一根钓竿和鱼饵,在河湾垂钓,把平时的烦恼系在鱼钩上抛入水中,一种宁静致远的襟怀、闲适脱俗的意趣也就油然而生。也许,心里时常惦记的俗事淡淡隐去,变成如诗如画的斜风细雨,令垂钓者不忍归去。 学习书画,讲究道法自然。其实,做人亦然。只要我们稍稍留心,就会发现大自然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比如,我们村东南的袁家渴,是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记》之一,人们只知道柳子笔下描绘的美景,却不知自从南津渡电站建成之后,袁家渴仅存一半,变成了电站的发电水闸出口。泊舟外边,还可以领略大致尚存的水边幽静。再进去,就可以闻到水闸泄水的轰鸣。由此感悟:人生的定位十分重要。 而袁家渴下游两公里处的朝阳岩,就是柳宗元笔下的西岩,柳子当年的《渔翁》一诗,就产生于斯。我曾与堂哥跟大叔泊舟岩下,感觉特别美妙。因为岩高洞深,且有阴河注入潇水,那种清凉爽透和雾霭氤氲,堪称人间奇迹。无论你是凡夫俗子,还是博学高人,只要泊舟岩下,心灵也会随之停泊于此。就会发现,那是一处很难得的时光码头和心灵驿站,最适合释放心灵的负荷。在时光码头静默,默诵柳子的诗句,心里仿佛白云翻滚,随风悠扬,人也变得了无牵挂,无怨无忧。 及至省城长沙,我也常常漫步于湘江之滨,寻找心灵之舟的最佳泊靠点。翻阅长沙文献,从住所附近自北往南寻觅,眼前仿佛显现出昔日诸多码头的一派繁忙景象:北粮码头的粮船,木码头的竹木排,码头的蔬菜船,通泰门码头的杂运船,黄泥码头的各类小划子,中山码头的货运大船,义码头的食杂水果,以及灵官渡和朱张渡往返两岸的客船…… 可是,我寻寻觅觅,一直没有确定,哪一处码头才是我的心灵驿站? 我时常自问:人在他乡,乘风破浪固然是一种动态之美,而停泊何尝不是一种静态之美? 因此,我也曾于双休日到烈士公园的年嘉湖上泛舟,于湖中歇桨,让它自然停泊。虽然不时有其他船只从旁边经过,但心里还是得到了片刻的歇息。看看湖上众多的船,岸边众多的游客,再想想上班时间的来去匆匆,顿时有了一种享受平和之美的感受。 天地同根,万物同源。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日行千里,每隔几个小时也要进服务区泊靠,进行加油或休息;高铁穿行如梭,每隔一段距离也要泊靠一座城市,让乘客上下;雄鹰盘旋于蓝天,有时也会落在石上或枝头,休息片刻;骏马驰骋于草原,有时也会停下四蹄,吃一会儿草;土狗日夜守家,有时也会眯眼打盹…… 这一切,都是不同形态的“泊”。 人们常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懂得休息的人,也就不懂得工作。是的,个人的体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一味地透支身体和精力去蛮干,实际上是一种不明智之举。停泊是短时间的休憩或等待,更是一种蓄积和迸发。人生之路很漫长,只有懂得适度泊靠,学会释放负累与吸收能量,才能体会到生命的张力和生活的细节之美。   … Read more

七天作家协会 文化视野(1月14日)

【文化杂谈】 说说日常话语中的“做自己”(下) 步虚 最惬意、最美好、最健康的生活状态,莫过于尽情尽性、自然潇洒地做自己;这个时代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但真实地做自己,绝对是一种幸运;成大事者不纠结,不迷惘,拥抱最真实的感受,做自己就好;做自己,是自我人生价值和意义的的根本确证;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独一无二,真实地做自己,找到自己,世界就会找到你。这是我们能常常在当代中人的日常话语中读到或听到的慨叹: 与此同时,早有一些心理健康工作者告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自己”,不清楚自己是谁,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不清楚究竟该如何做自己,几乎成为了人们在展开心理咨询对话时的核心主题。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找不到”、“不清楚”,足以使一个人堕入虚空,无所着落,无所支撑,甚至濒临崩溃。 概而言之,经常的谈论、宣称和标榜“做自己”却又不清楚“自己是谁”、“如何做自己”,已经成为了今天的中国人熟悉却又时常深感困顿的日常性生存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些人认为,传统中国文化是一个以集体为本的文化,作为独立自我的“自己”“从来都是我们民族性格中缺乏的部分”,而西方文化主导的现代化强调独立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现代文化的逐步形成,中国人对作为独立自我存在的“自己”,有了日趋明显的意识自觉。“做自己”一词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语用中频繁出现,“自己是谁”及“如何做自己”问题已成为困扰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问题,反映的正是这种自觉。 另外一些则认为正是因为西式现代化过分重视独立个体的自我性,仿佛每一个人真的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自我,真的有一个与他人无涉的“自己”,才使得如何“做自己”成为了当下中国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大问题,其实所谓“做自己”,“不过是一群碌碌无为者安慰自己的说辞”,甚至仅仅是某类“脆弱神经的呕吐物”。 在我们看来,虽然以上两种说法各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明显地时有偏颇,但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当下中国,“做自己”已然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采用,也越来越显示出它作为一种日常话语所特有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力量,而这一切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有着直接的关系。 那么,“做自己”作为一个现代性概念,其内涵和条件究竟是什么?这样的“做自己”,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高度重视的“做人”、“为人”、“成己”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今天,人们在日常话语中宣称和标榜“做自己”时,具体想要表达的到底又是什么呢?在我们看来,这些才是值得人们重点思考和厘清的问题。2022-01-03 【诗文春天】 海市蜃楼 谭文春 蓬莱这个地方,除了令人神往的仙文化,还有一种特别吸引人的自然景观,就是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的奇异和精彩,我国当代散文大家杨朔先生在其名篇《海市》一文中有过令人难忘的描写——“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山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山洼里又现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的,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 这篇散文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知道自然界还有如此精彩的异象,让我对这种如梦似幻的情景产生痴迷,心向往之,魂牵绊之,梦萦绕之,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去到杨朔先生的故乡蓬莱,目睹海市蜃楼的盛景! 这一愿望终于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实现。现在,我就站立在丹崖山峭壁上那座凌空欲飞的蓬莱阁上,放眼望去,脚下是蓝蓝的海水,头顶是蓝蓝的天空,仿佛空气都是蓝蓝的,把我的一颗心洗得蓝蓝的透明。但是今天,海市能如约而至吗?我在这里,能如愿看到杨朔先生描绘的那种“缥缥缈缈的奇景”吗? 蓬莱素有仙境之称,史料中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还有“蓬莱不老药”的说法。当年秦始皇四次、汉武帝八次御驾登临蓬莱求之未果。其实所谓的仙境,就是现在所说的海市蜃楼现象。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登州做了五日知府,以未见海市蜃楼而遗憾。后经目击者口述,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海市诗》——“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海市蜃楼,又称海市。汉朝初期,人们以为是海中一个蛤蜊吐出的云气,形成楼台。古称蜃气、蜃楼、蜃景。现代科学解释为:“海市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现象。” 蓬莱这个地方容易出现海市蜃楼,原因是蓬莱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黄海、渤海在此分界,两海深层的水激烈对抗,把冷湿气体急剧推升到海面,与海面上温热气体产生交汇,阳光通过这种气体在海面上形成折射或全反射,将数百公里以外的景物折射过来,因此,蓬莱也就因海市的频繁出现而闻名。1988年山东电视台在这里拍摄到人类历史上第一部长达5个半小时的海市蜃楼影像,规模巨大,场景清晰,景物变化繁多,比杨朔先生在《海市》里的描写更加精彩迷人,结束了世界上没有海市蜃楼影像资料的历史,在我国乃至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但海市蜃楼形成的条件,究竟比较特殊。需要早上下雨,中午再出了大太阳,下午就易出现海市蜃楼。杨朔先生也说:“一般得春景天,雨后,刮东风,才有海市。”尽管我到来的这个季节也比较靠近夏季,偶尔也有海市奇景出现,站在丹崖山峭壁上的蓬莱阁里翘首盼望,遗憾的是今天并没有遇上。我想,海市毕竟是神仙景象,凡夫俗子如我,轻易不得观也属正常。努力澄心净性,在世俗中修炼吧,以期下次重来,可以目睹盛景。 《海市》这篇文章写于1959年,杨朔先生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故乡山水、故乡人民的眷恋和热爱。对虚无缥缈的海市奇景的描写,仅仅是一个引子,作者真正要描述的是现实中“真实的海市”,是对新时代、新生活和新社会劳动者精神风貌的歌颂和赞美。当然,在如今这个时代,比起杨朔先生写作《海市》时的年代,先生的故乡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的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富裕安宁的生活,已使蓬莱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仙山”,并非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17) 对宪宗的怨恨和诋毁 洋中鱼 王叔文和王伾领导的革新集团实在晦气,支持他们改革的顺宗李诵是个短命鬼,他从当皇帝到退位只有七个月时间。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在这七个月时间里,李诵因为中风口舌不清,讲话都很困难,这就决定了他的导师王叔文的政治命运。“永贞革新”不到六个月就告失败,一群改革精英被贬各地。 作为志在仕途“利安元元”的柳宗元,对顺宗和王叔文怀有知遇之恩,他心里一直特别感激这两人。由于王叔文曾极力反对立李纯为皇太子,李纯也特别仇恨改革派,即位后的第三天就对“二王、刘、柳”等人进行惩罚,将他们逐出京城,还杀了王叔文。 柳宗元抵达贬所永州后,虽然写过想感动宪宗李纯的《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之类的文章,但是更多的则是发泄心中怨恨和诋毁宪宗的诗文,这其中的代表作是《咏史》、《咏三良》和《河间传》。 在《咏史》中,柳宗元通过对燕惠王中齐人离间计、猜疑乐毅并迫使对方出走投降赵国的描写,影射宪宗对王叔文的迫害。在《咏三良》中,柳宗元的泄愤表现得更为激烈和明显:“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秦国良臣,秦穆公生前对他们很好。穆公死后,其子秦康公居然拿三良为其殉葬。柳宗元说秦康公陷入父皇陷阱,拿忠良殉葬实在有违天道,所以自己真想揭竿而起讨伐康公,实际上鞭挞讽喻宪宗;他为穆公开脱,实为顺宗张目;他赞三良与穆公生时同体死不分张,实指王叔文等人追随顺宗西去,借以慰籍忠魂;他咏叹三良的被殉,实际在痛悼王叔文等革新志士,借以抒发自己的悲愤情怀。 柳宗元在《河间传》的开篇就说:“河间,淫妇人也。”很多研究者认为,柳宗元实际在说:“宪宗,混账也。”他用淫妇人诋毁宪宗,跟屈原以‘美人’比楚君的手法相同,实在是胆大包天。柳宗元接下来说:“不欲言其姓,故以邑称。”明眼人一看就知,这是欲盖弥彰。柳宗元不好直接指明宪宗,所以借喻淫妇。 现在不少人以为宪宗心胸狭窄,报复心极强,他反对改革并对王叔文等改革派恨之入骨。其实,不然。宪宗是个很稳健的人,他行政很讲究策略,而且政绩颇佳。就算他恨昔日阻扰他当皇太子的改革派,除了处死王叔文以外,对其他人也没有施以太多酷刑,尤其是对耿耿于怀的柳宗元,他甚至算得上宽宏大量。他在贬官身边有的是耳目,自己身边也有的是文人谋士,柳宗元所写的《咏史》、《咏三良》和《河间传》以及诗文的影射,他不可能不知道。按道理,他完全可以像后来满清王朝的康熙乾隆大兴文字狱一样,治柳宗元的文字罪并砍掉柳的脑袋。而他没有,可见是比较开明的。   【华峰凌云】 石达开:文韬武略两超拔 许华凌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人(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祖籍广东省和平县,太平天国名将,被尊为“义王”。 1847年,石达开追随洪秀全。1851年12月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1855年2月,石达开在九江、湖口重创湘军水师,乘胜西征,三克武昌;11月,进军江西,攻占皖、赣、鄂三省大片疆土。1857年10月,石达开率领安庆将士进入江西,东西转战,为救援被湘军围困的军队而奋力厮杀。1863年5月,石达开率众直抵大渡河南岸,最后全军覆没,石达开被俘。当年6月27日,就义于成都,享年32岁。石达开的军事才能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历史记载对石达开的军事生涯泼以重墨,让世人单纯的以为他只是一位名将角色,实际上石达开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石达开的诗写得也好,尤其是律诗写得大气磅礴,让人拍案叫绝,赞不绝口。只不过他的诗才被其军事才能所掩盖,很少有人知道罢了。 1862年,石达开带领一支太平军,从贵州赤水进入四川合江,本想北渡长江,打入川中,但受到曾国藩清军的围追堵截,只得向川南进军。太平军从合江进入叙永鄢家关、象鼻子、天池镇,渡过永宁河。傍晚,驻扎在黄桷坪、早谷塝一带。为了寻找进军线路,第二天凌晨,石达开换上便衣,带了几个随从,骑马抄小路登上凤凰山。此时,正值红日东升,天空蔚蓝。石达开俯瞰山下,只见一条大河绕山麓,穿越无数小丘由东南而向北流去,远处是连绵不断的大山,从东向南一直延伸到云贵川边境。再回首,巍巍的青山岩矗立在西方,山涧几道流水倾泻直下,青山遮挡了视野。侧身望北,山下卧着无数的小丘,在天际的小丘尽头,一条河流犹如白蟒穿入山崖之中,茫而不见。而西北面的小丘一直延伸至茫茫的天际……此情此景,石达开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便在凤凰山华严寺寺中泼墨赋诗: 龙舟竹影几千丘,云霄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红日滚绣球。 遥望西北三千界,势压江南十二洲。 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该诗属于典型的七言格律诗。七言格律的平仄要求严格,除了押韵的基本要求外,每句之中的平仄变换也有相当严格的限制。这首诗是即兴的作品,信笔挥毫间,完全符合七言格律的平仄要求,这十分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石达开这首诗不但遵守七言格律的平仄规则,而且做到了对仗工稳,如此工整的诗作,在当时的军事将领中是极为罕见的。 石达开不仅武略闻名于世,诗才也傲视群雄,集名将与诗人于一身,不愧为太平天国难得的军事栋梁之材,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颗耀眼的诗人明星。许多年后,大渡河还在,石达开不在,太平天国的故事也早已成为了历史,湮灭在漫长历史的尘埃中,而石达开的军事才能,特别是文学才能,却留了下来,被后世的诗人们不断传颂。   【风雅月梅居】 做自己的伯乐 侯兴锋   周末,朋友约我小酌。 没想到,一见面他就向我大倒苦水。他说单位里人浮于事,死气沉沉,上司保守死板,墨守成规,真正想干工作的人却一直得不到重用。譬如他自己就有许多好的方法和创意,总是无法让上司重视和采纳。以至于现在的他一气之下也破罐子破摔,变得和大家一样,工作上马马虎虎,不思进取,私下里发发牢骚,怨天怨地。 … Read more

七天文化视野(12月10日)

【芬芳书院】 一个名字,一段历史 (四)麦臧讷夫(Maisonneuve) 洪田   在蒙特利尔,麦臧讷夫(Maisonneuve)是一个很多人耳闻能详的名字,麦臧讷夫学院(Maisonneuve College), 麦臧讷夫大街等都是人们熟悉的名字。这些名字都是为了纪念蒙特利尔的创建者以及第一位市长麦臧讷夫(1612年-1676年)。 麦臧讷夫出身于法国贵族家庭,据说13岁的时候就加入了军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出领导能力。1641年,在他将近30岁那年,他被当时的法国王室和耶稣会选中,到现在的蒙特利尔开辟新的殖民地。1642年,麦臧讷夫以宗教人士的身份来到了蒙特利尔,开始着手建设城堡,安置法国来的居民,抵御当地原居民的抵抗和驱逐。因为他的贵族出身,他被正式任命为这一新殖民地的管理人,主要负责对外事务和军事。 因为原居民的强烈反抗,在蒙特利尔的法国移民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苦,到了1651年的时候,这一新的殖民地只剩下了大约50个法国人,面临“关门大吉”的危险。1653年,麦臧讷夫回到法国,利用优厚的物质条件吸引了大约120名新移民,其中包括100名军人和他一起来到蒙特利尔,让奄奄一息的殖民地起死回生,并逐步拓展疆域,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当然,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麦臧讷夫本人并没有看到。1665年,他离开了蒙特利尔,离开了加拿大,回到了法国的巴黎,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对比麦臧讷夫先生时代的蒙特利尔,现在的蒙城早已今非昔比。然而,历史的风风雨雨,却常常唤起人们心中的唏嘘感慨。     【鹏翔万里】 换碳 贺鹏   七里坡的人穷,冬天又冷。 狗拌上山搂了一背柴,背着刚进村就见公社的拖拉机正停在五娃子家的大门口。拖拉机停在门口“突突突”地响着,还吐着兰烟,五娃子站在拖拉机拖车上正往下扔碳呢。 狗拌从五娃子面前经过,五娃子就像没看见他似的,一句话也没说。 狗拌背着柴推开自家院的栅栏,用手一拽绳头,肩膀一缩,一背柴就落在了院子里。他脱下棉袄,轻轻拍了几下就进了屋里。 狗拌媳妇见男人不高兴,递给他一个旱烟笸箩,说:“你咋了?一进门,谁也没招没惹你的,就给人一个头脸?” 狗拌把烟丝装在烟锅里,媳妇从地上捡起一根柴棍棍,伸在灶里点了火,放在狗拌的烟锅上,狗拌吸了一口,吐出了一大口烟雾,狗拌媳妇就把手里的柴棍棍顺手扔在了灶里。 狗拌又吸了一口烟才不紧不慢地说:“看五娃子老婆长得那个样,也能把公社的拖拉机给勾在门前,五娃子还从车上往下扔碳哩!” 狗拌媳妇一听,楞了一下,说:“那他们又能过一个暖和的冬天了,公社那个拖拉机司机咋就看上五娃子老婆呢?” 狗拌瞟了媳妇一眼,说,“我是不想当泥头,我要不怕当泥头,你长得还不比个五娃子老婆。” 狗拌媳妇斜了狗拌一眼:“看你说的,你以为你老婆是谁呢,就你看见好看,别人谁还肯看一眼?别说还给你几块碳啦。” 狗拌在灶台上盍了盍烟袋,往炕上一扔说:“我他妈的过去看看,等那司机出来,和他拉呱拉呱。” …… 过了几天,公社的拖拉机就停在了狗伴家门前。 狗拌听着拖拉机“突突突”地叫,心里高兴得直想笑,他把司机让回了自己家里,忙着倒了一碗水放在炕上,又递过旱烟笸箩。司机从工作服兜里摸出了一盒纸烟,递给狗拌一根,狗拌媳妇往灶里添了一把柴,冲着司机说:“师傅,你想吃点啥?我给你做白面条子行不行?” 司机说:“不吃饭,已经在路上吃过了。”又冲着狗拌说:“你到车上扔上几块碳,不要扔多了,不然,回了公社份量就不够了。” 狗拌乐了,冬天终于有碳烧了。他临出门时盯了媳妇一眼,她估计媳妇能知道该怎么做吧。 狗拌爬上拖拉机的拖车,扔了好几块,差不多有百十多斤了,省着点烧,一冬天是足够了,他便跳下了车,看了看自家的门紧闭着,司机还没出来,他就蹲在圪楞外,不大一会儿浑身冻得直抖,但他不能进去。 正好五娃子从家里出来,看见狗拌蹲在圪楞外,说:“狗拌哥,你冷就回我们家暖和暖和。” 狗拌站起身来不好意思地说:“我刚从家里出来,不冷!不冷!”但他的心已随着冻得抖动的身子一个劲在发颤,眼睛里面早蓄满了泪水…… 他扭过头,摸了一把眼泪,看到地上百十多斤大碳,又咧开嘴欣慰地笑了。   【杨柳依依】 孤独时以书为伴 杨邹雨薇 近段时间,自己忽然喜欢独处,减少了跟闺蜜们的聚会和结伴逛街。是入冬之后天气变冷了不便出行?还是随着年龄的渐渐变大需要自省?抑或其他原因? 说不清楚,也不需要弄清楚,因为我喜欢心里涌起的这短暂孤独。 在这异乡的街头,我曾是那么强烈地渴望一个人能不经意地走来,牵着我的手,陪我走过未来的路;也曾渴望亲人们从千里之外悄然赶来,给我一个惊喜,陪我在这高楼之上吃顿饭,共享家庭的温馨;或者邂逅昔日的同学和师长,选一间茶室,把盏轻聊,回味往昔的缤纷时光…… 而今,忽然没了这些想法,只想于星期天一个人独处,静思,阅读。 所居住的房子很高,往东可以看见年嘉湖,往南可以看见国金大厦,往西可以看见岳麓山。房间跟阳台,阳光都很充裕。独坐藤椅里,手捧书卷,与书中人对话。累了,看看眼前的紫萝藤,细细感受它散发出来的绿意;或者从高处俯瞰附近的街巷,看车来人往,念芸芸众生,不禁感慨万千。 回想起昔日住在城南,而今搬到了城北。记得那天请闺蜜帮助搬家,她们惊讶我几箱子的书,搬起来颇为费力。我除了感恩,还笑着解释:于小女子而言,书与衣裳,不可或缺!前者养心,后者美型。 是的,有时候想想,身边的人和事,有些那么真实,令人嗟叹或珍惜;有些那么虚幻,令人难以置信;有的半真半假,令人捉摸不透。 此刻,就有一种莫明的失重感,或者说难以言状的孤独。 读放翁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眼前似乎看见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任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他依然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并写下此诗;读石评梅的《给庐隐》, 仿佛看见她那颗天真烂漫的童心,被尘世的霜风吹拂成冷寂孤傲的梅朵,无人能触摸到梅朵的忧郁、彷徨、苦闷与孤独;读张爱玲《花凋》或《半生缘》,只记得她留下一句令人心碎的呢喃:“笑,全世界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或许,自古以来,各人有各人的孤独,只是如同树上的叶子,有的大抵相似,却又无法完全重复。 孤独是一种心境。想想平时,自己在都市的罅隙里忙忙碌碌,奔波于生计,除了以奶茶和绿茶润喉,感觉甜润,根本没有体验到人生中还会有一种胜似黄金的东西,叫孤独。 孤独是一道风景。它如同凡・高的《向日葵》,列维坦的《白桦丛》,能让人触摸到作者孤独时的瞬间灵感,发现油画背后的无限蕴藏,对比自己的积累,就会明白价值的差异。 孤独是一种享受。如同此刻阳台上的我,暂时放下一切欲念,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去做,把孤独当成冬日里的温暖阳光,闭上眼睛尽情地去享受,在孤独中找回疲惫的灵魂。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12月3日)

【文化杂谈】 说说日常话语中的“做自己”(上) 步虚   几年前,在中国央视一套重磅推出的综艺栏目《出彩中国人》的舞台上,一曲《做自己》,让许许多多的观众记住了潞安集团王庄矿三个矿工和一个保安组成的“黑金组合”。四位歌手在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中这样唱道:最近有一种感觉,我渐渐在迷惘,像船在海上失去导航,不知该去何方。我好想回到校园,回到梦的路上。梦想很长,却没有彷徨,有憧憬有向往。有时我觉得我已在物欲中迷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竟然会那样现实。曾经的豪情在岁月轮回里消失,丢掉梦想的我 你认不认识。如果有一天,我执着勇敢做自己,捡起梦想,面对荆棘,全都不去逃避。别人的感受,请原谅,我无法顾及,我只想还给我真实的自己,……。 引人注意的是,近几十年来,“做自己”作为一个近乎格式化的词语,越来越频繁地在中国人的言谈和书面文字中出现。不少成功人士和公众人物在他们的演讲和报告中常常喜欢使用“做自己”这个词,或作为他们自身的自我标榜,或作为他们想要对大众表达的热心劝说;一些艺人、作家或网红在为自己的(音乐、影视、小说、文集等)作品定主题或取名字时也会使用这个词,来叙说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许多心灵鸡汤的制作和兜售者更是免不了经常地大讲特讲“做自己”,借以宣达他们的常识教诲或智慧启导;甚至一般人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时不时地言说着、慨叹着“做自己”,以此来倾诉和交流各自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相较于思想家们的理论著述,人们日常格式化的言语表述,说者说日常话语更加具有普遍性、时风性和感知表象性,更能反映特定时期一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整体存在状态及其精神风貌。今天,在各种场合里频繁地言说或宣称“做自己”,作为当代中国人的一种日常语用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当下公共和私人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感受和思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一般性生存问题,或者说,一个在现实生存环境中人们究竟该如何“活着”、如何“为人”的人生大问题。这是一个古老而长久持续的人的问题。然而,当“问题”与特定现象,即“做自己”明显成为一个社会日常格式化的言语表述这个现象联系在一起时,“问题”便会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和意义,因而也需要引起一些新的、不一样的关注和思考。(2021-11-21)   【诗文春天】 我不当上帝 谭文春  我一直认为,买卖公平,态度和谐,应该建立在购销双方友好的基础上,导购有素质,顾客有素养。我遇见的日本人,对顾客均是彬彬有礼,态度谦恭和善。朋友的遭遇却是相反。 国内一位朋友想在日本买房做投资,中介公司派了一名资深的日本顾问领他去看房,看完下来,朋友特别不满意。他告诉我说,日本顾问看不起中国人,根本没有服务的诚意。我问他怎么一回事,他说日本人态度特别不好,自己想了解情况,日本人是问一句答一句,简单又敷衍,根本不尽心。看了几处房子,最后居然发脾气了,说房子不卖给中国人,然后就回去了。 我并没有急着批评日本人,而是让朋友详细地讲了一下当天的看房经过,之后,我知道了问题出在谁的身上。我们国内的经济这几十年发展迅速,各种店铺林立,同行竞争激烈,商品供大于求,为了做成一单生意,时时刻刻把顾客奉承为上帝,不敢稍有得罪和轻慢。久而久之,就让顾客养成了一种傲慢:老子手里有钱,你服务不顺我意,就去别家店。这种高高在上的气势,让他买任何东西都要砍价,甚至为了杀价,拼命挑商品的毛病。这种习惯在国内是行得通的,店家忍气吞声惯着你,生怕你拂袖而去。顾客成了被惯坏的孩子,想怎么挑剔就怎么挑剔,即使鸡蛋里面挑骨头,商家也只能笑脸相迎,把你奉为上帝。然而,在日本使出这一招就被狙击了,因为这种做法不太符合人家的规矩。朋友在看房的时候为了砍价,不断地指点人家房子这不好、那不好。日本人听了,心里就非常的不舒服。人家心中想的是,这房子我住了那么久的时间,倍加爱护,感情深厚,就跟自己孩子一样。而且他希望新的房主人,也像自己一样爱惜这座房子。没想到你这个中国人挑来挑去地数落我孩子的毛病,卖给你后一定不会爱护它、珍惜它,我就不卖给你了。特别是一些个性固执、心理怪癖的日本老年人,看你不顺眼,讨厌你,更是不会卖给你!说句良心话,我也不喜欢这种当面挑刺的不礼貌行为,显得自己没素养,日本人没有立刻把你撵走,都已经是很客气的了。 据我所知,这种事情中国人遇到很多。中国人在日本买房,口碑真的不太好。某些人根本不了解日本的国情,做一些让日本人诟病的事情。经常发生的事,除了各种挑刺之外,还有说话声音大,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看房的时候使用人家的厕所,完了不冲水等等。更有恶劣的做法,看中房子后直接跳单,将国内那套投机取巧的方法用出来。我就知道一个朋友干过这样的事,他看房之后,就撇开中介私下去联系房东,想省下中介费。这一招在国内管用,在日本就行不通。日本房东很生气,立刻投诉到中介公司,说你们不管好自己的客人,他直接联系我,我不卖了。中介公司也认为顾客不遵守规矩,素质不好,没有信誉,人品有问题,拒绝跟他合作。 做人守规矩,做事讲诚信,千万不要仗着钱囊鼓胀,就忽视基本的为人处世原则。我也是积年经商的小贩,最看不惯有钱傲气的人,对任何东西都要横挑鼻子竖挑眼,用这种手段跟店家杀价。中国人买东西少有不砍价的,这是国情使然,不砍价就觉得自己吃了亏,不让价就觉得店家不给他尊重。但是到了另一种社会环境,应该纠正自己的购物心态,不能端着上帝的架子,显出傲慢的姿态。购销双方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即使别人低声下气给你服务,你也应该和颜悦色与之交流。服务要贴心,购物益文明。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十五)永贞革新(二) 洋中鱼 尽管“永贞革新”的出发点是好的,事实上也受到了百姓的拥护,但还是很快就失败了,前后大约200天,简直是昙花一现。 现今分析,“永贞革新”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组织不力。由于最受顺宗器重的王叔文贫寒出身,所以张皇威福大力起用身世相似之人,任人唯亲,对于自己的生死之交如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柳宗元、凌准、程异等人越级提拔,予以重任。同时恃才傲物排除异己,任意贬谪朝廷命官,由此引起了朝廷多数官员的不满,有一种失道寡助的影子。 二、压抑太子李淳(后更名李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封建王朝帝位世袭制,传承继位原则是嫡长子,此乃基本纲常。李纯是李诵的嫡长子,作为承接帝位的接班人,顺理成章,不曾想遭到王叔文的强力抵制,差点在阴沟里翻船。在顺宗失语不能理政的情况下,王叔文极力阻挠立皇太子和皇太子监国,导致原本支持革新的顺宗皇帝也与“二王”离心。 朝廷内部不满于王叔文等人的保守派,本来在等待观望,抓住立太子机遇,开始新一轮政治较量,并最终取得胜利。李纯即位后的打击报复,对“二王八司马”从严惩处,也是基于差点丢了皇位的原因。 三、没有争取到中间力量的支持。陆贄、权德舆、杜黄裳、贾耽、郑珣瑜、杜佑等实权派人物,有的本来也是主张革新的,有的则是持观望态度的,而“二王”集团不仅没有争取到他们的支持,反而因为过于嚣张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四月六日,顺宗御宣政殿,册立李纯为太子。“王叔文独有忧色,口不敢言,但吟杜甫题《诸葛亮祠堂》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自此,革新派在朝廷的骨干人物韦执谊见风使舵,讨好保守派。 四、急于求成削夺兵权。因为实力掌握在宦官和藩镇手中,而革新派则是一批文人,依靠的又是重病在身的皇帝,而皇帝基本上又是在宦官们的控制之中,所以,王叔文想用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度使,用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去夺兵权,结果恰得其反。 五、贪赃枉法。王伾长期待在皇帝身边,有贪小便宜的习惯。《旧唐书》《新唐书》《顺宗实录》等资料里载有王伾贪赃的事实,《资治通鉴》则说“二王八司马”都有贪脏,因此百官离心。 六、大力宣扬封建迷信。在革新期间,作为掌管舆论宣传的柳宗元出于政治需要,写了大量具有宣扬封建迷信色彩的文章。 七、因为李纯被册立为太子,对王叔文的打击很大,导致他失去信心。加上母亲去世,他归家守丧,王伾孤立无援,这就给了他人可乘之机。 这期间王伾请求宦官起用王叔文为相,统领北军,继而又请起用王叔文为威远军使、平章事,但都未得允许。一天,王伾又两次上疏,都没有得到任何答复,知道大事已去。当天夜间,王伾得中风病,第二天回到自己的府第。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支持革新的顺宗皇帝是个药罐子,享国日浅,不可能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这一点,在革新尚未开始时就已经决定了它最终会失败的结局,王叔文等人的政治理想只能昙花一现。   【风雅月梅居】 受伤 侯兴锋 8岁那年的一天,我从一个高台上跳下。 不料,地上正有一块尖尖的玻璃,一下把我的脚掌贯穿,顿时血流如注。我疼得几乎要昏厥过去,嚎啕大哭起来。 母亲闻声赶来,疯了一样地抱起我跑向村里的卫生室进行治疗包扎。 受伤的我得到了家里人的特别照顾,好吃的尽着我,好喝的随着我,好玩的由着我。即使这样,呆在家里也太乏味了,哪能和伙伴们畅快地玩乐嬉戏呢?每每这时,母亲便背着我走到村口,那是一个人群聚集处。 我胖胖的身体伏在母亲瘦弱的肩背上,一心欢喜,却从不去考虑瘦弱的母亲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气。在村口,我得意洋洋,大声地和小伙伴们打着招呼,也从不曾留意母亲额角滚下的汗滴。 以后的日子一直到伤好,都是母亲把我背来背去。在母亲的背上,我享尽了温暖与舒适,享尽了体贴与呵护,享尽了安慰与满足。受伤的疼痛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如风烟般淡去,换来的反而是快乐与甜蜜。 由于当时年纪小,我的生存是别人的责任,我的哭闹,提醒了也加重了别人的责任感。一场受伤的经历,由于分担在了别人的身上,而变得轻松愉快,成了人生中的一段美好回忆。 前一阵子,我的左手面被热油溅到了,烫伤了一片。在打篮球时,不小心又被蹭到了,一下子揭起了一层皮,血淋淋的,露出了嫩肉。 有女同事看到,竟忍不住遮住了眼睛。 我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笑道,有这么吓人吗? 其实,受伤的地方传递的却是一阵阵钻心的疼痛。 但此刻,我清楚地知道,如今的我,已经是成年人,生存完全是自己的责任了。生活中的风雨与磨难,痛苦与悲伤,都要自己一个人扛着,无论是肉体上,还是心灵上。幼儿时期的方法不能再用,婴儿时期的鞋子不能再穿了,你不能哭给人家听,不能打滚儿给人家看。这里没有一个坚实的臂膀可让你依傍,没有一个人来殷勤地给你抚慰,也没有一个避风的港湾可供你躲藏。 于是,又一件往事涌上了心头。 那一年的春天,我参加了部门业务主任的招聘考试。 经过层层筛选,我的成绩一直都是第一。胜券在握,我春风满面,踌躇满志,俨然自己就是主任了。 最后一关是综合考核,我意外地落选了,第二名的被选拔上了。隐隐听人说,这里面有暗箱操作,我被淘汰是意料中的事。 我精神蔫了,意志垮了,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嘴里不断地抱怨着不公平,不公正。在床上,我躺了一天一夜,多么想找一个人倾诉一下,清一清内心的淤积啊!可是茫茫人海,知音何处呢?在这个世界上,谁又能真正救治自己一颗受伤的心灵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11月26日)

【芬芳文苑】 一个名字,一段历史 (三)江泰龙(Jean Talon) 洪田 在蒙特利尔,江泰龙路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这里的农贸市场很像中国的菜市场,颇为有名。不错,江泰龙(Jean Talon,1626-1694年)也是魁北克历史上有特殊影响的人物。和许多其他人物不同的是,他对魁北克的贡献不是军事方面的,不是开疆辟地,而是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尚普兰建立了魁北克城,为“新法兰西”的创立打下了根基。但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新法兰西成为风雪飘摇中的孤儿,自身发展极其缓慢。那时的魁北克依旧以皮毛交易为主要的经济活动,除了希望发财致富的皮毛商,对于其他人没有吸引力。严酷的气候,当地原居民的反抗攻击,使得“新法兰西”依旧是法兰西帝国的治外荒地,愿意来此定居的法国人很少。没有人,就没有发展的基础。 1665年到1668年,1670年到1672年,江泰龙两度担任魁北克财政、司法部长等职务,一方面设法使魁北克产业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动物皮毛的销售,同时向农业、矿业等方面拓展;另一方面设法增加魁北克的人口,吸引更多的法国人,尤其是法国女人来魁北克永久定居。那时的“新法兰西”无论从哪方面都没有什么吸引力,对于法国人来说,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没有难言的困苦,不大会主动从法国迁移到这一蛮荒之地的。为此,江泰龙从法国招募了800名左右的孤儿来到魁北克,嫁给当地的法裔人士。这些孤儿自小没有父母,在孤儿院长大,被冠以很庄严神圣的名称——“国王的女儿们”。当然,她们从来就没在国王的身边生活过,恐怕连法国国王都没见过。 江泰龙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他让奄奄一息的“新法兰西”重新拥有了生机,有了作为法裔人士主导的社会继续发展的人口基础。   【鹏翔万里】 招聘父母 贺鹏 韩天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对工作就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加上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做过付县长的老岳父的社会关系,没有几年功夫,就当了局长。自从当了局长,本来就很少回乡下老家看父母的他更是回去得少了,他的确忙。 父母在郁郁寡欢中相继去世。 他办完丧事后过了没多久,就让秘书帮他打听打听,联络一下附近有没有无依无靠的老人,他想赡养一对老人。秘书说赡养老人是很麻烦的事情,再说费用也很高的。韩局长说他这几年只顾忙工作,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没尽孝心,很后悔,每想起来就掉眼泪,现在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他想赡养一对老人,尽尽孝心,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 第二天,秘书就和附近农村联系,正好有一对孤寡老人,七十多岁,属于五保户,其实五保只是个名,真正没落到实处。秘书见俩位老人身子骨还很硬朗,收拾得也干净利落,觉得比较合适。赶快返回单位向韩局长汇报了老人的情况,韩局长还没听完就给否定了。秘书问局长为什么?韩局长吸了一口烟,慢悠悠地说:“最好找身体状况比较差的,他们更需要人照顾。” 秘书很不理解,担心老人身体不好,寿命不长,尽孝不完美。 韩局长说没关系,人总是要死的,一旦去世了,再认一对嘛。 秘书只好又联系其它村委会,也没有得到一些合适的老人信息。秘书干脆在郊区的几个公告栏上贴了启示,说韩局长愿意赡养老人,认养成父母,要求条件必须是无依无靠、体弱多病。启示一贴出去,全城哗然,都说现在都在招聘秘书、包养二奶,韩局长却招聘父母。一时间,韩局长招聘父母的消息传到了省城。很快,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各大媒体的记者云集县城,这可是大新闻,韩局长这样的举动太有宣传价值了。没有几天的功夫,韩局长的事迹就上了报纸,上了电视。 韩局长的妻子知道了这件事情时,已经是生米做成了熟饭、不好更改了。她每天闷闷不乐,觉得韩局长招聘父母是在出风头,具体侍候老人还不都是她的事情;再说,养两个老人也就可以了,还要体弱多病的老人,她担心她吃不消。 韩局长早猜透了她的心,毕竟他们是二十多年的夫妻了。 晚上,他搂着妻子说:“你是不是担心了?” 妻子说:“可不,你认了以后,连个爹娘都不用喊一声,余下的事不全是我干了。” 韩局长笑了笑:“我的傻瓜,咱们认了以后,不会请个保姆去侍候吗,我们给一些钱就行了。” “那每月要多少钱呀?你这个玩笑也开得太大了。” “只要是体弱多病,他们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死了以后,这可是我的爹妈,你按照葬爹妈时的水平收礼……” 韩局长的妻子还没等听完就说明白了明白了。 她知道一个老人至少能给他们带来几十万的利润,这一不算受贿,二不是贪污,还能得到上级和群众的表扬,这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嘛。 妻子在韩局长的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幸福地闭上了双眼…… 半年后,韩局长招聘的两位老人先后去世。 韩局长大办丧事,让老人享受了一辈子都没见过的热闹。 韩局长招聘父母的事在老百姓中刻骨铭心,换届选举时,韩局长又全票获选县长。   【杨柳依依】 冬天的村庄 杨邹雨薇 立冬之后,因为父亲和妹妹生日,一个是农历十月初二,一个是农历十月初三,两人生日相连,接到妹妹的撒娇电话,我还是选择回家一趟。 从省城回家很快,仅两个半小时,就从省城长沙的家门抵达永州的家门。爷爷见了我,特别高兴,说:你是秋去冬回。我说:家乡不是有几年没有下雪了吗?我是带着雪花回来的。爷爷笑道:你是夏天出生的,怎么能带回雪花?快去菜园接你奶奶吧。 菜园原本在两百米外,现在变成了一千两百米外。因为修大桥匝道拆迁了我家十三年前修的三层楼房,曾祖父八十年前修的木瓦房原说也要拆,还断了水电,结果没有拆,但政府已经将它纳入拆除计划,不许我们再住,导致我们搬离了世代居住的老村,远离了清清的潇水。新的住地是在一座山下,虽然还在村境内,但用水颇为困难,父亲为此痛惜不已。 老家所在是个千年古村,人们都熟悉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记”,殊不知其中三记就在我们村境内,石涧就在村前。柳宗元逝世之后,有很多历史人物沿着他的诗人来永州打卡,来村里寻觅他的踪迹并留下诗文。特别是明清时期,文人吟咏较多,府志和县志均有记载。 父亲是个文人,专门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他为了保护古村,曾到处反应,区文物局收到他的报告之后,原想把古村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结果还是奈何不了领导的权利,阻挡不了挖机的铁爪。开始征收时,说为某个项目的储备用地,要将古村夷为平地。后来,又说先修大桥匝道,使之对称,结果拆了十余户人家的房子,包括我家的。那条新修的匝道长约百米,像一把斧头,劈断了古村的臂膀,劈开了古村的胸膛。 我每次回去,都不忍再到老村去看。无奈,奶奶割舍不了对土地的感情,就算距离拉长了几倍,她依然还是来菜园种菜。而这次去菜园寻找奶奶,在经过老村时,看见那一座座残剩的房子,看到那一棵棵大树,听到呼啸的北风,我的一些记忆瞬间复活。 村里最古老的建筑——楼子屋还在,而我们家族中曾经疼爱我的大爷爷大奶奶相继去了另一个世界。那紧闭的大门、青石门槛和斑驳的墙壁,仿佛一幅油画,散发出两位老人的气息。曾祖父建的木瓦房在楼子屋对面,旁边那两棵香椿树伫立在寒风之中,伸展着清瘦的枝条,错综交互,傲然托起灰蒙蒙、冷飕飕的天空,与附近的建筑组成最古朴的风景。 喜画老树的吴冠中是这样描述冬天之树的:“夏木郁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冬天的树是沉默的,记得小时候,我跟堂哥还爬过树,感觉树的温情,但那些树好像腼腆的孩子,不肯出声;冬天的竹林是美丽的,记得2008年那场大雪时,我们曾摇动竹枝,坠下遍地的冰块,如同无数的碎玻璃,反射出无数的碎碎念;冬天的村庄是沉寂的,由于村民们陆续搬出村庄,到城区道路边建了新房,剩下的几户人家零星般分散,再也没有了热闹的气氛。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冬天的早晨,偶尔有雾气,仿佛地上裂开一道缝隙,那些雾就像长期被囚禁的农奴一样,争先恐后地从里面跑了出来。村里的建筑便在这雾里,树和竹林也醉在这雾霭里,看不清模样,倒是那些很高的树,仿佛海市蜃楼前的船桅,在起伏着一种浪漫。 按道理,尽管百分之九十五的村民们都搬离了老村,但我相信老村依然是有灵魂的。我坚信,老村的灵魂就藏在诸如楼子屋那样的古建筑里。只是你越是用心去找,有可能反而找不到。有时候偶尔一瞥,就有一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常听父亲慨叹,人们习惯了临街楼房,却忘了祖祖辈辈穿行的村巷;人们习惯往城里的灯红酒绿里钻,却忘了村庄的孤独与伤感;人们可以触摸现代的脉搏,却无法触摸古村的疼痛…… 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系所在。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要稍微有点感情的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特别是那些在外面漂泊太久的人,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乡。我所担心的是,随着城市大规模的不断扩张,很多村庄业已消失,而我们在城市的罅隙间寻寻觅觅,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   【细语微光】 冬之暖 紫月天 一阵断崖式的降温,将秋天无情的送走,冬天卷裹着寒冷报到。正当人们翻箱倒柜,拿出厚厚的冬装,暖暖的太阳,调皮的眨眨眼,温暖的拥抱了大地万物。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11月19日)

【文化杂谈】 说说德日进的一些概念及其当代意义(8) 步虚 前面我们谈到德日进用“人的现象”( le phénomène humain)一词指称宇宙中出现的有意识的思维和反思的能力这件大事。我们知道,“人的现象”也是德日进于1938年完成的一本书的名称。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一部被作者本人一再确认的“科学著作”。作者在“序言”结尾处指出,该书的主旨和核心内容在于向人们展示:“人并非世界的静止不变的中心”,而是“进化的枢轴和箭头”。 德日进生前曾长时期在中国工作。是中国这片充满着生命发展早期证据的土地,启迪和支撑了德日进对“人的现象”的思考和理论建构。 《人的现象》依循作者本人名之为“地质生物学”(géobiologie)的科学理念和科学资料立论举证。“人的现象”的德日进式论说分“生命之前”、“生命”、“思想”、“超生命”四个单元,完全突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贯通融会 “物质、物理的世界与心智、精神的世界”、“过去和未来”、“复杂众多的事物和统一单独的事物”,而宇宙的一切现象及其演变形态在贯通融会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呈现于我们的眼前。 其间,人类作为一种宇宙进化“现象”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现象的显著特异性——人不仅能思考,而且还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人类的这种思维和反思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类智慧和人类活动成为能深刻影响物质形态和生命发展的重要因素,统一的有机整体的进化过程由此达至一个崭新的、具有自觉力量的阶段;然而,人类仍处于统一的有机整体之中,人的自觉力量并不是外在于进化过程的添加物,而是从这个过程中逐渐生成和显出的,人的现象依然是自然现象。因此,在德日进看来,考察和研究人的现象必然是一个科学的问题。唯有包含人的现象在内的科学研究,即对人的现象以及它与其他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能够给出一个自然的而不是超自然的解释,才是他心目中的“唯一科学”。 需要指出的是,德日进所谓的“唯一科学”要求经典科学范式中的物质本性的动力学化、有机化。也就是说,当代科学所真正关注的,不再是仅仅由机械力决定的静态物质系统,而是不但具有外在性和惰性,同时还具有内在性和能动性、不乏生机和智性的动态物质系统。 唯有对“人的现象”抱持这样的科学认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能量流作为自然物质系统的一部分,才不仅不破坏,反而会促进它的有序性和方向性,并不断提高自然条件适于生存的性能和状态。这大概就是德日进思想所具有的当代意义。(2021-11-07)   【诗文春天】 做个有素质的房客 谭文春 国内熟人的孩子想去日本留学或者工作,打听在日本怎么租房子,会不会恶意涨价、会不会被强行驱赶、怎么才能得到完善的保障等等?我将这件事请教了一个长期在日本居住的朋友,回答是日本租房相当稳定,大可放心。 在日本租房住相当普遍,一般是两年一签约,期满后可以续约。不仅仅是外国人租房,他们本国人也相当多租房住,甚至有的日本人一辈子租房居住。包括日本很多的娱乐明星,都是如此。他们不买房,不是因为没钱,而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经常转移工作地方,买房固定下来,反而不方便,不如租房便捷。到了某地租个房子拎包入住,工作换了地方就拎包走人,不会被房子羁绊。 这些都是得益于日本有很好的租约约束,日本法律规定房东不能无理驱赶房客,不能恶意涨价变相驱赶房客,更不能暴力驱赶房客,否则将会吃官司。在这一方,法律偏重于维护房客的权利多一些,因为房客跟房东相比处于弱势。如果真的是有什么特殊情况需要中断租约,房东会房客商谈,谈不拢就继续谈,一直到谈到双方满意。如果房客执意不同意中断租约,房东也没有办法。 既然房东不敢驱赶房客,是不是房客就可以恣意妄为了呢?不是,如果是房客有错,房东还是能让你搬家的,一切都是以法律为准绳。比如,房客不遵守规定,经常制造噪声,或者是有扰民的行为,经常被邻居报警,导致警察频繁上门等等,以及时常发生某些给他人添麻烦的事,这些都是属于住客的错误,房东是有权利把他请走,没有任何的赔偿。另外,如果遇上了房屋拆迁,房东要提前半年或者半年以上跟房客说,让房客有时间去找房子,然后搬家走人。这种情况下的房东也不用负任何的赔偿金,因为这是国家政策造成的,属于不可抗力。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栋房子被原来的房东卖掉了,新的房东买来以后想自己住,但原来签订的租约仍然是有效的,新房东必须遵守,没有权利单方面毁约,他只能跟租客协商搬家。在日本法律中,居住权大于产权,如果房客执意不搬家,房东也没有办法,只能等到租约到期。 在日本搬家挺贵,请搬家公司花的钱让人心痛。有人问房客搬家走人,房东会不会付搬家费?有没有赔偿等等。这个要在租房子的时候,仔细阅读租约条款,看看退出的条款是怎么写的。一般来说,租约自然到期,房东肯定没有搬家费和其他赔偿。如果是房东的原因导致房客搬家,可以跟房东协商,让房东做出补偿,这笔钱通常是一个月的租金。相同的,如果是房客提前解约,房东也会要房客付出一个月的房租作为违约金。 知道了租房的注意事项,接下来谈谈在日本租什么样的房子比较好。首先,找房子的第一条件,就是一定要离车站近!留学生或者刚来日本的人,肯定没有车。在日本养车很贵!先吐槽一个我的朋友,他买了一辆车,除了必要的维护之外,其他的能省则省。举个例子——车子从来不花钱洗,贵!太脏了咋办?就下雨天开车出去让老天爷洗!所以初来乍到,大家出行都是靠地铁,所以找一个距离地铁站近的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有人会说日本景色好,我愿意多走走,看看风景。但如果遇上台风或者暴雨季节,那个时候你就知道自己有多悲催了。所以离车站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最好是到车站的步行距离在十分钟以内。注意:说的是地铁站,可不是公共汽车站。其次,一定要找一个带WiFi的房子。日本的手机费贵,消耗流量如同滴血。还有就是装一个WiFi好多麻烦,从申请到预约到安装,耗费不少时间。如果预算宽裕,建议租单身公寓,建筑材料比较新,保暖隔热效果好,空间比较大,至少有二十平方米左右,房间里面已经安装好了WiFi。 日本早期的租屋面积窄小,很多房子可能就几平方米,住起来太憋屈了,中国人住不惯,很多人接受不了。而且房子性能也差,冬冷、夏热,还不隔音,你在家里放个屁,邻居就能听见,据说日本小姑娘都得憋着。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14)永贞革新(一) 洋中鱼 任何一个政府或者说政权腐败透顶时,势必导致黎民百姓的反抗,同时也会促使权力阶层极少数正义者站出来顺着民意鼎力改革,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古今中外,慨莫例外。 唐王朝在经历了唐太宗贞观时期、武则天时期后,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其政治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的繁荣,也就达到了顶峰,欣欣向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几乎灭亡,从此走上下坡路。唐王朝的政治一统,被藩镇割据所取代。到德宗时代,社会矛盾和政治弊端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一、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统治者与被剥削者关系紧张,税赋繁多,民不堪命;二、宦官害民干政,民不堪忍;三、藩镇跋扈,纲纪隳败。这种趋势,导致朝野上下都出现了改革的呼声,靠药罐子吊着性命的太子李诵登基后,在两位王姓(王伾、王叔文)老师的鼓惑下,匆匆发起了一场政治改革,因为改革的时间在唐顺宗永贞年,所以史称“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之所以被写入历史,肯定有它的时代意义的。那么,它究竟包括那些内容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罢宫市、五坊使。唐德宗以来,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称为宫市。充任五坊(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小使臣的宦官,也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白居易《卖炭翁》诗就是对宫市的控诉。 第二,取消进奉。节度使通过进奉钱物,讨好皇帝,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吏,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进奉。德宗时,每年收到的进奉钱多则50万缗,少也不下30万缗,贪官们以进奉为名,向人民搜刮财富,革新派上台后,通过唐顺宗下令,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别有进奉。 第三,打击贪官。浙西观察使李锜,原先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乘机贪污,史书称他“盐铁之利,积于私室”。王叔文当政后,罢去他的转运盐铁使之职。京兆尹李实,是唐朝皇族,封为道王,专横残暴。贞元年间,关中大旱,他却虚报为丰收,强迫农民照常纳税,逼得百姓拆毁房屋,变卖瓦木,买粮食纳税。百姓恨之入骨,王叔文等罢去其京兆尹官职,贬为通州长史。 第四,打击宦官势力。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停发内侍郭忠政等19人俸钱。革新派还计划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这是革新措施的关键,也是关系革新派与宦官势力生死存亡的步骤。可惜这个重要步骤未能实现。 第五,抑制藩镇。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刘辟到京都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想完全领有剑南三川(剑南西川、东川及山南西道合称三川),以扩大割据地盘。王叔文拒绝了韦皋的要求,并要斩刘辟,刘辟狼狈逃走。 此外,王叔文等还放出宫女300人、教坊女乐600百人还家,与家人团聚。 从这些改革措施看,革新派对当时的弊政的认识是相当清楚的,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革除了一些弊政,受到了百姓的拥护。   【风雅月梅居】 寒衣节的思念 侯兴锋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后的几天里,我们家都要做两件事情:接待两个姑姑前来给去世的爷爷奶奶上坟和到舅舅家给过世的外公外婆上坟。当然,主持这两件事情的还是父母,我属于陪衬,他们怕我不懂,万一打乱了寒衣节这个习俗的程序,会影响思念亲人的虔诚。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流行于北方,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北方将寒衣节与每年春季的清明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已经死去的人怎么受赏呢?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当然,这只是官方的来源,另外还有民间的传说。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在北方到了农历十月一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为此,人们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到了如今的新时代,虽然,通过“烧纸钱”祭祖的习俗是千百年来民众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国人表达感恩的重要方式,应当得到尊重。但鉴于环境污染问题,在政府的引导宣传下,人们早已移风易俗,把旧有的形式淘汰掉了,换之而来的是集体祭祀、民间表演、上香行礼、进献花果等,可以说,祭拜、思念亲人的方式更加环保,多元化了。   【飞鸿传书】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