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文化视野(5月22日)
打造最优秀的华文写作园地,我们一直在努力! 【文化杂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五千年文明绝非虚言 ——“河洛古国”的发现及其蕴含的多重意义(上) 步虚 “河洛古国”——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全景 最近几天,一条消息在各中文平台热传: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炎黄二帝曾经生活过的时代重现人间,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传承史链已然大体完整无缺,其主根脉也有了实在的呈现。消息来自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及会上所公布的的重大考古成果:双槐树遗址为距今5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的一处都邑性遗址,表明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及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作为普普通通的中华儿女,同时也作为中华文明史及文明关系问题的爱好者,我们对于这类消息当然特别的感兴趣,并有点情不自禁地想要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就此所了解和所想到的一些东西。 我们都知道,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对于中华民族自身而言,中华文明5000年的说法,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然而,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古代史籍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文明的肇始,而古代文献中关于炎黄时代的记述有不少神话的色彩,属于古史传说,还不能作为信史来证明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真实存在。中国史学界大多认为,中华文明开始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而部分国外学者和个别国内学者依然怀疑夏王朝是否为真正存在过的王朝,认为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只能从已经被商代甲骨文所证明的商王朝后期开始算起,按此观点,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3300年。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5000多年历史?中华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个传说”,还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历史真实?中华文明是怎么起源的?中华文明的整体性是如何形成,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这些问题,事关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和文明史,也是世界历史及人类文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考古发现和考古成果的展示是有效回应上述问题的最为切实的途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是围绕着上述问题而展开的一个科研项目。这是一个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的重大科研项目,2001年提出并开始规划。“探源工程”具体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牵头,联合近7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地方考古研究机构共同参与。整个工程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以实证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与早期发展为宗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2年正式启动以来,成功地实现了举全国之力,聚多学科之智,着眼全国通盘考虑,强力推动各大考古发现向“五千年中华文明探源”这一共同方向前进。通过在浙江余杭良渚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辽宁牛河梁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以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等几个重要的都邑性遗址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和发掘,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证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绝非虚言。这一结论性认识对于中国民众以及全世界的炎黄子孙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探源工程研究发现,中国文明始为散布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的许多地方文明构成的一个巨大总体。体量远超世界上其他几个古代文明。从距今大约5800年起,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西辽河地区,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然而,有一个事实曾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阶段性研究成果,红山、凌家滩、石峁等古国文明璀璨夺目,地处中原的河南地区却没有此阶段的重大发现。这个事实给人5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社会发展“相对沉寂”的印象,甚至出现了“中原地区文明洼地现象”的说法。 探源工程主持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曾表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历时15年,在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等都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高等级都邑遗址,显示出文明化进程加速的倾向,但中原地区却没发现,我感觉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他坦言:大家都知道中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但它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中心?此前一直欠缺过硬的考古资料。而今天,“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未完待续)2020-05-17 【星光如许】 月光倾泻下来 许星 ◎女人船 安静的月光下,一朵梅花咬破爱情的手指与冬天山盟海誓。 我把春天的第一滴血剪贴在古老的窗花上, 看小桥流水 蝶舞纷飞和烟雨江南。船头那个红肚兜女子,她飘飘的长发如盛开的橹歌,轻轻摇动着我的三月。 在一杯酒里,我们暗自呼喊着那些其实已经走远了很久很久的时光以及两个刻骨铭心的名字,燃烧的七里香、怒放的樱桃花、与枫叶有关的情节,甚至哭泣的诗歌与所有的新仇旧恨和无奈。 女人船,被风抽打的月光翻新着潮起潮落的太阳,覆水难收…… ◎守在门外的男人 守在门外的男人一脸愁苦,他瘦弱的身体象风象雨开满了雪花。在他的屋内, 怀胎十月的女人与他一样倍受爱情的煎熬。 那个女人很疼的叫声,让他想起自己许多难产的故事,在东南的某个小镇,疯狂的车床咬断了他三根手指,也破碎了家乡与他青梅竹马长达十年的梦想。 投海未遂,他认识了这个同样被移情别恋的女人后来成了他的妻子。带着同一个忧伤,他们回到早已面目全非的家,用川普和吴侬软语一起营造泥土的生活。 守在门外的男人象一堵墙,他坚硬的血比太阳和月光更灿烂,他要用一生的情怀挡住所有的冬天,为自己钟爱的女人取暖…… ◎麦收时节 我无法拒绝你手指的对抗,就象镰刀放倒自己心爱的女人。磁性的月光穿过午夜,化着水、化成雾,唤醒了林中沉睡的鸟鸣。 你是一株麦子,在我的麦田里等待收割又害怕收割你熟透的心,与麦香一样熟透的身体,害怕成为太阳的断章和祭品。 我不是一个浪子,所以,开镰之前就修好了爱情的粮仓和责任的堤坝。那扇水泼不进的大门就是我们一生的守望…… ◎石匠师傅 錾子在炭火里疗伤,它剧烈的咳嗽与冬天的阳光一样硬度不够。整个下午,石匠师傅的手一刻也没有停过,被风箱拉扯得生痛的神经令他内心不安。围着火炉打转的孩子,在女主人指桑骂槐的抱怨声中无所畏惧,一脸的茫然。 男人不在家,请匠人的活是女人最初的打算,儿子渐渐大了,到时娶媳妇总该修几间新房吧?农闲已开始解冻,女人也该下地了啊!只是石匠师傅这每况愈下的錾子,或许要错过男人临走时搁在她心底的那片泥土的花期。这时他才偶然发现,女主人泼辣的背影与自家屋里的那个女人有着惊人的相似。石匠师傅为自己的发现充满了一个男人的敬意。 亲近了石头一辈子,他深知,烧錾子其实就好比是女人怀孕,只要炭好錾子就会在火中生根、发芽,钢性十足。所以在女主人最后一句唠叨消停之前,茂盛的炉火终于把石匠师傅的脸旺了起来,红红的呼吸象一朵朵美丽的莲花,他拿准火候,抡起的锤子如开春的雨点,敲打着锈迹斑斑的黄昏,他要让年过花甲的錾子成才…… ◎留守的女人 留守的女人很能干,男人走后她们就是家里的一把雨伞,从正月到腊月,从山前到山后,忠实地守望着几亩薄田和一家人所有的生活。她们长满老茧的手总是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条。 留守的女人很野性,她们很敞地奶孩子,很疯地打情骂俏或者故意说一些关于例假床第之类的晕段子,挑逗某个天真和不怀好意的男人,然后一涌而上,抓脸、揪耳朵、稀泥巴塞满他裤裆,直到跪地求饶,这才很满足地笑骂着各自回家。 留守的女人也很脆弱,稍不顺心她们就会散了架,以致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数落死鬼男人在外的诸多不是。她们有时甚至集体联想到小三以及背叛这个时髦的话题,茶饭不思,通宵都不安稳。 留守的女人其实内心很苦,男人前脚一走她们就成了断线的风筝。她们常常把自己对男人的依赖和越走越远的青春雪藏在午夜的被窝里。偶尔也会在洗过澡后偷偷照照镜子,心照不宣地想一些过去了的事…… ◎赶马车的汉子 赶马车的汉子是大山的一道风景,他们油黑发亮的身体,在正午的阳光下解放了青春的手脚,与情感一样丰富的山货将运出关外,换取钞票房子和心仪的女人。 赶马车的汉子又是大山的一大冤家,他们常常把放肆的鞭子轻轻往天空一抽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