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选、丑闻… 华人参政“忘记”了什么?
暗涌多时的华人议员桃色新闻,随着加拿大安徽总商会会长俞荧6月25日接受英文媒体《国家邮报》(National Post)的采访而浮出水面。 6月16日,加拿大第一位大陆背景的自由党现任国会议员谭耕,在已经获得代表自由党参加今年大选资格的情况下,突然通过自己的Facebook宣布退出选举,让外界普遍认为,这与社区中久已流传的谭耕的桃色新闻及其私生女有关。 《国家邮报》的报道称,谭耕议员曾雇佣自己的前女朋友在选区办公室工作,但后来谭议员却莫名将她解雇,并拒绝支付两人所生孩子的抚养费。 报道作者是《国家邮报》的资深记者Tom Blackwell,文章主要内容来自当事女子俞荧通过律师写给谭耕的两封信,以及报社对当事女子的采访。 对于俞荧的指控,谭耕表示强烈否认。他随后通过媒体发布英文声明,声明中说,俞女士的工作本来就是个临时性岗位。另外,他确实曾向俞女士“捐精”(donation of sperm),但他并没有同意孩子出生以后支付抚养费。两人虽然认识多年并有工作关系,但并没有任何“滥用”行为。 谭耕说:“我将为我的尊严和荣誉而抗争,这是不正当的诽谤,里面充满了错误的事实,并隐瞒了一些真相……我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热爱。” 谭耕还说,他正在寻求法律帮助,准备进行“严正的法律回应”。 虽然双方此后暂时“休战”,但这桩负面事件经过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后,成为加拿大人尽皆知的“政治笑柄”。 华人作为加拿大人口数量排名第一的少数族裔,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致力于提升参政的广度与高度,2015年,谭耕的胜出,也确实带动华人参政议政的热情,谭耕甚至成为大陆背景移民成功参政的典范。随着其负面新闻的升温,让华人融入主流,参政问政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华人参政的“举步维艰”到底“难”在哪里?华裔候选人该树立怎样的政治心态才是真正符合加拿大的全局观与价值观?华人选民应该纠正哪些不利行为才能更好地融入加国的多元文化?这些问题的背后,也正在折射着“华人形象”的重塑与思考。 社会学者:华人参选,你的目的决定了你能抵达哪里! “谭耕太可惜了!”多伦多大学社会学博士Judy Guo对谭耕的“桃色事件”充满了惋惜。作为多伦多一家非盈利机构的驻地学者,她告诉记者,在过去的三年间,她曾在多个华人社区大型活动上见到谭耕本人。儒雅、温顺、友好是Judy对于谭的评价。“虽然他的英文表达与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仍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谭耕一直在试图给外界打造自己谦逊务实的政治形象。很可惜的是,谭的团队或者他本人仍旧缺乏西方民主社会的从政训练,使得他在处理个人事务与外部事务时多次出现低级错误。 随后,Judy从社会学专业角度,总结出“谭耕事件”对于华人从政的两大警示:第一,华人参政前,请先通过经典“三问”来梳理从政动因,分别是“Why?What?How?”(为何参选?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怎样达到既定目标?) 在传统中国人的既定思维里,“当官”是所谓“光耀门楣”最好的诠释。倘若某位华人从政只是将在中国未偿的“官欲”夙愿带到加国,并试图通过“官衔”的提升来满足其“心底的虚荣”,那么这样的参选人不论从格局还是价值观上,都不符合加国民众的期盼;第二,无论是参选或是当选,在竞选团队中安插与自己有暧昧关系的人士本身就是“从政大忌”。根据现有的报道,“谭俞恋”由来已久,这颗定时炸弹其实是谭耕亲手给自己埋下的“祸根”。 值得一提的是,在心理学中,当一个人掌握了某种“话语权”后,他或她会坠入一种“膨胀感催眠”的虚幻状态,在这种所谓的“巅峰体验”中,他或她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进而本能地想要占有更多的“性关系”来证明自己的魅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该人士从小就怀有“自卑心态”,那么一旦他或她拥有了“权力”就会加倍地通过征服他人来补偿内在的“自卑漏洞”。像谭耕传说中的“婚内出轨”,包括先前京东创始人刘强东的“美国桃色新闻”等,都在不断印证此类“自我催眠”的害处与陷阱。 由于华人普遍存在“狼爸虎妈”的家庭教育方式,从传统华人家庭走出来的年轻人,更容易被这类心理暗示所蒙蔽,进而让他们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后,存在跌入“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可能性。 华人选民:赢得信任的前提是“求同存异”! 记者随后走访了多伦多北约克Willowdale的华人选民Eric Yung。作为助选志愿者,Eric曾在过去十年间多次参与筹备竞选的各类活动。对于华人竞选时所遇到的挑战与误解,他道出了自己的观察:“信任感的培养如同栽种一棵树,它需要在较长的时间里逐步沉淀。遗憾的是,很多华人虽然移民到了加国,但其思考方式、交际模式依然老旧且困囿在小圈子里跳不出来。” 多年前,Eric就曾亲眼目睹过某华人候选人私自找人损坏竞争对手竞选招牌的低劣行为。此外,还包括通过“报销车费”的方式拉拢选票,或通过微信群“抱团站队”等“小动作”拉票。这类事件的根源就在于某些华人竞选者“格局太小”,总是以“我”或“我的人”自居,而根本忘记了他们的参选更应该以“我们”作为政治使命的发端。 不可否认,但凡有政治的地方必然要讲究人脉、团队与策略。Eric认为,很多华人参选者往往是小聪明偏多,但大智慧较为缺乏。特别是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作为参政人士更应该站在普罗大众的角度去公平审视。 今年春季时,温哥华的联邦议员候选人王小宝,就是因为在种族问题上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导致最后退选。很多华人候选者觉得,“华人认同感”能够为他或她赢来所有华裔甚至亚裔的选票。这个想法是十分可笑的。根据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仅有约3%的选民会受到“候选人原始国籍”这一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的投票者还是会客观审视该候选人的竞选纲领,以及假如就任的话,能够给这个社区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民生或日常生活的新变化。 近年华人参选热度过高,往往从党内提名开始就出现华人相争的现象,谭耕的退选,让这个空出来的选区一下子成为华人必争之地,先有谭耕夫人短暂试水,后有华裔律师及前省议员参战,让华人倍感身心疲惫,甚至让华裔选民自问:他们选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去年十月市选,某华裔教育委员刚刚胜出,就立即投身到今年大选的备战中,选民不禁发问,选举前说好的“为选区服务”,何以一有更高的目标就忘记初衷。 “拉帮结派”、“丑闻频发”是Eric一再提醒的竞选禁忌,而这种不务实的现象只会让其他族裔以及主流社会看低华人群体,进而可能让整个社会对“华人参政”表现出不信任的反应。一旦某种“印象”固化下来,最后受伤的一定是全体加拿大华人。 来源:加中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