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是如何“炼成”的? 除了都江堰还有什邡

自古以来,四川就被称之为“天府之国”。成就此美誉的,不仅有享誉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功劳,还有一直默默无闻的朱李火堰的建树。而这两座水利工程都出自同一个大师的手笔,那就是李冰。 史载,李冰通过“导洛通山”解决了当地的水患。其中,“导洛”修建的朱李火堰就位于现在的德阳什邡市洛水镇高景关。那么,李冰是如何在高景关“导洛通山”的呢?5月8日,什邡市洛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廖兴林讲述了他心中李冰的治水过程。 如何“导洛通山”? 李冰治水过程的猜想 位于什邡的高景关,远远望去,绝壁千仞,与对面的云盖山左右对峙,形如一道雄关铁门,名叫“瀑口”。瀑口的山形地貌,酷似都江堰内江的宝瓶口。每当雨季,洪水从狭窄的山中水道而来,穿过“瀑口”直下,分别注入朱堰、李堰和火堰后,水势渐弱,缓缓的流向平原地带。 汹涌的山洪在朱李火堰的约束下,不敢造次,只能乖乖的按照2000多年前就已设计好的路线流动,而这得益于李冰的智慧。为了纪念李冰和颂扬他的功绩,当地政府在高景关、洛水旁,立下了一块石碑,上面书写着“李冰导洛遗址”。 修建的朱堰、李堰和火堰是“导洛”,那什么又是“通山”?什邡市党史市志办公室资料记载,高景关本来是两山相连的。李冰采用“火烧水击”的方法让高景关被凿开一个大缺口。再修鱼嘴,即洛堋(石埂分水岭),东面为外江,主要功能是泄洪,西面为内江,主要功能是灌溉。又在内江上中下段修建朱堰、李堰、火堰。 “在李冰那个时代,仅靠人力去开山,根本是完不成这项工程。”在廖兴林看来,李冰可以称得上是一名科学家,他懂天文地理,懂热胀冷缩的原理,所以才会采取这种“火烧水击”的方法来开山。 烧山其实很好办,而借水就需要讲科学方法。作为土生土长的什邡人,廖兴林深知什邡九顶山区有500多平方公里的积雨区,且海拔差很大,海拔从700米到4400米,在雨季极容易形成暴雨。一旦连降暴雨,山洪必然滚滚而下。而历史水文资料也显示,最大暴雨时候,高景关水流量是平时水流量的181倍。 “李冰正是看准了这个时机,可以向天借水。”廖兴林说,李冰算准了降雨的时间,然后提前烧山,等待暴雨来临。当被烧的滚烫的山体突然遇到冰冷的暴雨,山体就容易裂开,而且山中的水势很大,裂开的山体就会被冲垮。 李冰修建都江堰,在那里待了10年。在什邡治水,直到累死在任上,共待了20多年。“开山这个过程,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用了很多年,毕竟山体也十分的坚固。”廖兴林说。 都江堰与朱李火堰 共同成就“天府之国”的四川 “水旱从人,不知饥饿。”这既是对都江堰发挥效果的肯定,也是对朱李火堰起到作用的肯定。 “可以把它确定为小都江堰。”2019年11月2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所长、研究员赵殿增来到什邡参观朱李火堰后这样说道。他还建议把朱李火堰也纳入到世界文化遗产中。 为什么赵殿增会把朱李火堰说成是“小都江堰”?原来朱李火堰的设计竟与都江堰如出一辙,犹如双胞胎兄弟一般。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出,什邡市洛水镇党委副书记王胜全还专门对朱李火堰进行了高空拍摄,然后与都江堰的航拍图进行了对比。 历史记载,李冰在都江堰治水10年后,便来到了什邡治理水患。因此从时间来说,先有都江堰,后才有了朱李火堰,或许是这个原因,赵殿增才将朱李火堰称之为“小都江堰”。 对此,廖兴林认为不应该把朱李火堰叫“小都江堰”。在他看来,朱李火堰和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没有孰大孰小之分。两座水利工程共同造就了1000多年来的“天府之国”。 “朱李火堰灌溉了什邡、绵竹、广汉、新都、金堂等成都平原部分地区。”什邡当地学者、原什邡市政协副主席郭辉图老人说,四川有两条大的水系,一条是岷江水系,一条是沱江水系。正是因为李冰在岷江水系修建了都江堰,沱江水系修建了朱李火堰,才真正把蜀地变成了“天府之国”。 西华大学副教授、四川省李冰研究会副秘书长李钊认为,李冰蜀地治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不应该单纯地指由鱼嘴、宝瓶口与飞沙堰为主体工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应当涵盖整个成都平原的水利工程,什邡是李冰蜀地治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什邡当地来说,朱李火堰的修建不仅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饿”,还发挥了其他的作用。“李冰治水促进了什邡城市建设和生态改善。”李德阳市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喻晓钢认为,朱李火堰使什邡、绵竹等县成为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洪水肆虐对洛水两岸田园农舍的危害。适宜的气候、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生境吸引了众多的“四方来客”到什邡平原安家定居,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什邡的城市建设,使一个川西平原边缘小镇什邡逐步发展成为享誉川内外的“小成都”。 千年流经什邡平原的石亭江(洛水),发源于龙门山脉九顶山区,这个区域由于特殊的 “华西雨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四季分明,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繁衍,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二十七个热点关注地区之一。加之典型的“川西屏立地貌”阻挡了西北利亚的寒流,自第四季冰川以来,这里就成了野生动植物的“避难所”,有“活化石”之称的大熊猫(动物)、珙桐(植物)等上千种野生动植物在这里生长繁衍。喻晓钢说,李冰什邡治水,“导洛通山”,凿开了古瀑口,疏通了洛水,避免了雨季洪水肆虐,预防了山区山体崩塌,促进了自然生态良性化转变,改善了龙门山脉和什邡平原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效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和生长环境,使什邡的生态环境更能可持续发展。 无论何地人 李冰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历史上,一直对于李冰的籍贯存在很多争议。自清代以来,关于李冰的籍贯有三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蜀人说。什邡市博物馆馆长杨剑更认为李冰有可能就是什邡人。 杨剑从成都平原发现的船棺、出土的“十方王”方形印章、《蜀王本纪》提到李冰所说的“魂归天彭阙”以及什邡当地有关李冰的遗迹等,来印证“什邡出现李冰有其历史必然性。” 但李钊指出,从现在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没有形成一个关于李冰籍贯的完整证据链。赵殿增表示,不管李冰是哪里人,都代表了一种先进文化,是一个造福后世,万代敬仰的伟人。 “不管李冰在哪里出生,但他数十年都在四川治水,而且在什邡就长达20多年,且最后累死在什邡。在我们什邡人看来,他就是我们当地人了。”廖兴林说。 比李冰籍贯更重要的是,李冰治水精神的传承。什邡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李冰治水的精神值得我们党员干部的学习。 “一是主动融入时代的担当精神;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三是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四是勇于探索,善作善成的创新精神。”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李冰自觉的把自己的职责和秦国统一大业联系起来,在蜀郡担任郡守。为了治理这里的水患,让老百姓有一个安定的居住环境,李冰亲自考察山形水势,决定工程选址,查看民情与施工环境;在修建过程之中,亲临指挥调度,特别是工程遇到困难之际,更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以过人的胆识、魄力和实干苦干的作风带领他的治水团队攻坚克难。由于劳累过度在什邡以身殉职。 该负责人说,李冰设计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创新,更是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体现。李冰的治水精神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 除了朱李火堰,在什邡境内,还有大王庙、升仙台、高景关、礼斗峰、川主庙、李冰陵园……从这些与李冰有关的遗迹可以看出,历朝历代的什邡人民对李冰有怀着深深的敬意。 “我们洛水镇境内的李冰陵园在去年已经成功升级为国家级3A景区。”廖兴林说,目前,我们正在与成都的一家设计公司开展合作,以李冰陵园为主,打造一个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让今人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李冰文化。 李钊建议,朱李火堰是世界文化、自然及灌溉遗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中提炼出什邡李冰文化形象的定位。加强媒体合作宣传,将“不到什邡,等于没有看到一个完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类似的宣传口号融入四川旅游规划方案中;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强化李冰“葬于什邡”的唯一性,强调李冰蜀地治水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对人类发展传递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世界普遍性价值;策划《清明节李冰祭祀大典》,每年在李冰陵举办清明节李冰祭祀大典活动;深度挖掘李冰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当代价值,撰写《什邡李冰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提升社会受众对李冰文化的感知度,激发什邡居民对李冰文化的认同感,并籍此提升李冰文化自信。  

探访成都郫都乡村振兴:新产业蓬勃发展 “新农人”加速成长

  加拿大七天传媒代表在郫都看花、拍花 摄影:胡海 【七天讯】 “这个花卉基地规模庞大、品种齐全,所有的花都得到精心培育,这让我想到很多农业项目落地相对落后的村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案例。”12日,在探访成都市郫都区班纳利种业(成都)种苗繁育创新基地后,葡新国际文化传媒总裁马丽梅表示,乡村振兴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发展。 由四川省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共同组织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活动于日前启动。12日,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成都市郫都区,探访郫都区乡村振兴建设成就。 虽地处静谧乡土,但由成都金品花卉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班纳利种业(成都)种苗繁育创新基地的生产规模令人惊叹:近年来已陆续引进蔬菜品种500余个、花卉新品种2000余个,辐射全国形成蔬菜、花卉产业种植基地超100万亩,总产值超1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万个主体超十万农民就业创业;年产蔬菜、花卉种苗4亿株,订单覆盖四川、重庆、云南等10个省份。 “推动乡村振兴建设,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新农人’。”成都金品花卉种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春珍表示,目前该基地定期举办培训,组织远近村民前来学习花卉种植、培养与营销等,“花卉经济附加值高,种植流程相对简单,希望这些鲜花,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在成都市郫都区,乡村振兴建设成果已融入民众日常生活。走进东林艺术村,一幅生态田园美景图映入眼帘:美田弥望,林盘错落,艺术景观长廊鲜花盛开,昔日田埂铺上宽阔的木栈道,方便游客与田园景观“拥抱”。 “‘东林村’原来是郫都区的贫困村,房屋老旧,土地利用率不高。实施乡村振兴后,该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变化,每天来东林艺术村走一走,已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东林艺术村讲解员卿博涵表示。 “来到这里有种不想离开的感觉,被村民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所感染,而且该艺术村设计很有特色,把设计师灵感与村庄原始风貌巧妙结合,在全国推行乡村振兴、提升村容村貌,相信东林艺术村可以带来一些借鉴。”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表示。 当前,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郫都区正着力培养一批现代化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新型市场主体。在郫都区战旗村,四川战旗村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面向农业农村第一线和最基层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及村(社区)干部,打造立足成都、辐射四川、面向全国的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助力“新农人”学习成长。据介绍,自2019年2月12日正式建成投运以来,该培训学院累计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培训班170期,培训2.3万人次。 据该院培训部主任肖丹介绍,为提供高质量培训,该院按“最接地气、最有特色、最具实效”定位,聚焦探索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构建“大专家+兼职讲师+土专家”的特色师资队伍体系。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社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联盟,邀请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等10余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还遴选优秀村支部书记、致富能手、专业技能人才、专业型干部组建“乡土讲师团队”,精准对接培训对象包括乡村居民对互联网应用、手机使用、慢病管理等迫切需求。  

成都郫都:建设公园城市 打造高品宜居生活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中 摄影:王卫平 “菁蓉湖是个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但这给人的感觉完全像一个公园,这可能就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郫都的公园城市建设令我惊讶。”12日,参观了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菁蓉湖科创商务区后,日本《关西华文时报》副总编辑蒙令华表示,他曾几次来过郫都,每次都留下更新、更好的印象。 由四川省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共同组织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活动12日在郫都举办,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社长、总编、记者走访望丛祠、菁蓉湖科创商务区等地,感受公园城市的魅力。 260亩的湖水碧波如镜,6米间宽的环湖绿道宛若翡翠项链,金黄色的翅膀雕塑矗立水中……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区,紧邻清水河城市公园的菁蓉湖科创商务区是郫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一处亮丽风景。“除了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更重要是用生态吸引、留住高素质人才,这样的做法很有特色,很大手笔!”蒙令华称赞道。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流万脉源望丛。郫都作为古蜀文明发源地,杜宇教民农桑、鳖灵治水兴蜀在文化历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和深远影响,厚重的历史底蕴为郫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奠定了特殊的文化地位。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参观着蜀人先贤最大的帝王陵冢——望丛祠,中非新闻社亚洲新闻采编部主任林璐吟出诗句。“来到郫都,让我了解到四川的治水名人不止李冰,名帝不止刘备,望丛二帝也有很大的治水功劳。古蜀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后人功绩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中华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 扎根开放包容的沃土,郫都让文化绽放出灿烂之花。“看花”,也是本次郫都之行的重要内容。走进班纳利种业(成都)种苗繁育创新基地,蜿蜒起伏的小道上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的花卉品种陈列其中,这并不是传统概念中的种苗繁育基地,而更像是一处幽静的秘密花园。 葡新国际文化传媒总裁马丽梅很欣喜,“这里汇集了世界上各种特色的花,而且培育得很好、很漂亮。”在了解到该基地已成为“中欧花卉论坛”永久举办地,目前正积极申报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分会场和2025年第十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举办地后,马丽梅表示,她将积极对外宣传(报道),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美丽的公园城市。  

成都温江:用“三医”发展擦亮“大健康”产业名片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成都温江参观 / 中新社四川分社图片 【七天讯】 “经过近一天的走访,亲眼目睹了成都温江大健康产业正蓬勃发展,医学、医药、医疗‘三医’发展走在全国前列。”11日,在深入了解成都温江大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后,印尼国际日报董事长特别助理、执行社长张春梅感慨道。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共同组织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活动11日启动,七天传媒记者与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社长、总编、记者走进成都市温江区,感受温江大健康产业发展“脉搏”。 如今,“三医”是温江的闪亮名片。近年来,温江聚集了480家“三医”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其中包括全球CRO排名前十的药明康德等医学研发企业151家,中国医药工业综合实力前三甲科伦药业、全国医药工业30强罗欣药业等重点药械制造企业152家,前海人寿妇儿医疗综合体等医疗服务机构61家。同时,温江还吸引拥有国际领先消化内镜影像AI技术的希氏异构等6家企业落户,并启动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三医+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 据统计,近3年,温江医药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保持25%以上增长;2020年,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 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裕制药)是落户成都温江的众多制药企业之一,该公司主营产品是银杏内酯注射液等新特药品,“这款药品从2001年启动研发到2011年上市,历经10余年。”百裕制药生产总监张屹斌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介绍称,该药品以银杏叶为原料,适用于急性期脑梗死和恢复期脑梗死的治疗,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患者的后遗症,自上市以来,产值已累计突破40亿元。 “据我了解,这款‘明星药品’已与欧盟许多国家达成合作,这对许多海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一个好消息;而且这家企业制药采用‘无人车间’,生产技术、卫生环境等达到很高水准,我为温江有这么好的创新技术感到骄傲。”张春梅说。 在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楼大厅,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仔细端详着一台设备。这台设备只有台式电脑主机大小,用于新冠病毒检测。据该公司试剂技术部副主任牟禹介绍,经过迭代,这台设备检测新冠病毒所需时间大大减少,从此前的4小时左右缩短至1小时以内。 “生物科技对人类生命健康举足轻重,看到中国医药企业、‘中国制造’设备如此先进,对世界人民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海外侨民,我们由衷感到欣慰。”王卫平说。 当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还走访了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三期规划馆,一同展望温江“三医”产业未来发展。目前,温江已确立生物药、高端药械等8个产业门类17个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升级打造“三医+大数据/AI”现代产业体系,蓄势打造国际健康产业高地。  

成都温江:活力创新的幸福之城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温江,感受活力之城 / 中新社四川分社图片 【七天讯】 “温江给我带来很多惊喜,这里城市发展快,城市环境美,营商环境好,优势产业强,有不少值得对外宣传的资源和经验做法。作为海外华文媒体,我们愿意把温江的优势宣传到海外,吸引更多外来合作。”11日,大洋洲中文台台长路易斯彭分享了初到温江的感受。 当日,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媒体代表走进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走访三医创新中心、寿安编艺博览园、新尚创智中心等点位,感受城市进取气息,探寻“创新”如何为这座城市注入发展澎湃动能。 近年来,将“创新”作为推动温江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沿“五个之城”建设的科学路径,构建“三医+大数据/AI”双向融合、双轮驱动的全域健康产业生态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创新成果。 在成都医学城,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参观了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抗击新冠疫情研发的科技产品,并了解了该公司的科技成就和产品的国内外运用情况。“这些科技成果诞生于温江,但将造福于全世界,我由衷为温江点赞。”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表示,意大利在医疗创新方面也有很强实力,希望未来两地能有更多合作交流机会,共同造福更多人。 经多年发展,成都医学城聚集了药明康德、科伦、罗欣和华西医院等480余家“三医”领军企业和医疗机构。三医创新中心作为成都医学城“研发创新的集中体现”,园区企业实现在研药械875个,在产药械199个,将致力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打造西部生物创新引擎。 同时,温江积极探索实践“一个脑袋两只手”协同创新模式,多措并举推动校院企与产业园区深度融合,结成创新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成果在温江转移转化,多项创新创业项目在温江落地生根。 羽毛球机器人、智能物流机器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新创智中心展示大厅里陈列着各种新鲜有趣的装置,它们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发明创造。在了解到该中心以高校知识经济为核心,兼具交易、孵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品质科创功能后,迪拜新闻网副总编辑杨志红感叹道:“这是种很不错的尝试,在高校专利和产业化之间有了机构作为中间平台,能更好使科研转化生产并形成产业,这种方式值得在各地推广,支持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共享。”  

满地可华人联合总会举办牛年春节线上联欢暨第四届优秀学生奖学金颁奖典礼

【七天讯】(记者 佳音)满地可华人联合总会牛年春节线上联欢暨第四届优秀学生奖学金颁奖典礼正月初二隆重举行。加拿大三级政府代表,多位大蒙特利尔市、区的市长、议员,蒙特利尔加拿大日国庆游行组委会成员、华人社区各社团代表,华总会委员,获奖学生等近百人出席活动。活动通过Zoom和Youtube直播两种形式举行。 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事陈学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视频讲话,他在给大家拜年的同时向获奖学生表示了热烈的祝贺。中国驻蒙特利尔副总领事邢文健全程参与了活动。 华总会主席邵礼平向与会者祝贺新春佳节,感谢大家出席活动。 多位大蒙特利尔市、区的市长、议员在发言中向华人社区祝贺新年。他们充分肯定华人在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所做的贡献和努力。魁北克前卫生厅长、省议会议员Gaetan Barrette 的中文发言赢得了与会者会心的笑声和掌声。 9位学生获得了优秀学生奖学金。卢语筝、苏紫微、张希萌分别获得中学组一二三等奖;李芳仪、罗家欣获得大学预科奖;大学优秀奖第一名施宣威,第二名李奥维,林天泽和王秋田并列第三名。获奖学生代表李奥维在发言中对华总会向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表示了特别的感激和感谢。这是华人社区回馈社会、鼓励华裔学子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具体举措,必将鼓舞更多的华裔弟子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华裔的福祉、为加拿大社会作出华裔应有的贡献。 王雅瑛、陈婧、黄善康分别表演了舞蹈、钢琴和书法。 华总会副主席曹寿康感谢大家对华总会活动的支持,在场的华总会委员集体向大家拜年。 活动还进行了“牛年幸运”和“牛年快乐”两轮抢红包互动活动,大家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热闹的农历新年和颁奖、联欢活动。  

《欢乐西岛》春晚预告宣传片震撼来袭! 2月12日(大年初一)晚7点半,直播间看第十三届精彩多元文化春晚,一大波红包等你来抢!!

子去丑来腾锦绣,鼠归牛到竞辉煌  牛转乾坤 春到人间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改变不了人们对春天的盼望! 为了让华人华侨在疫情下也能够欢欢喜喜过大年,蒙特利尔孔子学校,蒙特利尔华人文化体育中心和西岛华人文化体育中心将于2021年2月12日联合举办第十三届“欢乐西岛” 多元文化春节晚会。 本次晚会得到了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事馆和加拿大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我们还荣幸的邀请到了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王庆爽担任艺术顾问。 整台晚会将为大家呈现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除了观众喜爱的大型歌舞和演唱外,还有精彩的武术和乐器表演。感谢我们艺术家们在疫情局限性下依旧能自编自演出如此出色且丰富的文艺节目! 本次演出阵容强大:女高音歌唱家王庆爽亲自演唱,辽宁芭蕾舞团,宁夏体育运动训练管理中心,长沙市小杜鹃艺术团等友情参演;当地乌克兰、菲律宾艺术团,中艺舞团,张韩音乐工作室,汤布朗组合,Elle 组合,大宇语言艺术研习所,蒙特利尔孔子学校民乐团/艺术团以及蒙特利尔多名歌唱家,八名书法大师,蒙特利尔朗诵达人,全球朗诵获奖选手将共同为您献上一场多元文化的艺术盛宴。让中国年味为疫情下的人们增添快乐,给加拿大多元文化锦上添花。 欢迎关注直播 北美东部时间 2021年2月12日晚上7:30PM 中国北京时间 2021年2月13日早上8:30AM 欧洲西部时间 2021年2月12日凌晨1:00AM 自2009年以来,一年一度的“欢乐西岛”多元文化春节晚会已经成为当地社区春节期间的一大盛事,成为凝聚华人华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华人社区融入加拿大多元文化社会的重要平台。每年的这一天,不同族裔的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聚集在一起欣赏精彩的文艺演出,在喜庆的乐曲声中,感受浓浓的中国年味。 《欢乐西岛》春节晚会一直得到了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事馆、侨领及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感谢您的厚爱和一路陪伴!   欢迎您携家人和朋友 与我们共迎新春! 相聚2021年2月12日西岛春晚 艺术顾问 王庆爽 王庆爽,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属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本科)、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师从于著名声乐教育家马秋华教授。获得了全国三大声乐比赛冠军: 中央电视台“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组第一名; “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 民族组金奖第一名; 文化部 “第八届文华奖全国声乐比赛”金奖第一名; 因而成为中国声乐比赛“大满贯”。 代表作有《断桥遗梦》、《千古绝唱》、《梁祝新歌》、《知己红颜》、《昭君》、《假如今天你还在》《月亮看我》等歌曲。 她还在多部大型歌剧中饰演女一号,并多次获奖。

杭州师范大学2020 年“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报名啦!

Chinese Bridge Online Winter Camp 2020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 February 2021 欢迎来到2021年2月“杭•ZHOU”“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 Welcome to “杭·ZHOU” (Chinese Bridge Online Winter Camp—A Week’s Cultural Tour in Hangzhou)! “杭•ZHOU”(“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这既可理解为“杭州”这座城市;也可理解为“在杭州的一周”;还可理解为“杭州是汉语言文化的摆渡之舟”,与“汉语桥”相得益彰。 As in Chinese language “ZHOU” means “州 (city)”,“周 (week)” or “舟 (boat)”, the title of our online winter camp, “杭•ZHOU” can be construed as “the city of Hangzhou”, or … Read more

西宁:一座四季常绿的花园城市

一街一品、四季常绿、花香满城的花园城市,如今的“绿色西宁,花园城市”令人精神振奋。四季常绿、花香满城,今天,这已经不是南方大都市的代名词,同样也是未来“大西宁”打造精致城市的美好期许。 古城西宁,这个西部经济欠发达的青海省省会,高海拔,干旱少雨,条件与内地城市无可相比,建设花园城市,勇气可嘉,底气何在?路径何方? “把规划建设宜居宜业‘大西宁’作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把提升在兰西城市群中的极核作用和战略地位作为重点,切实扛起省会之责、走好西宁之路,高标准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今天,无数的内外因聚合,无数的主客观汇集,“如花似锦”的美丽西宁画卷定能呈现在世人眼前。 绿色西宁迈出新步伐 “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是西宁人民永恒不变的绿色追求,我们将持之不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西宁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西宁市市长张晓容曾这样表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西宁努力构建“一芯二屏三廊道”城市新型生态格局,在持续优化城市生态本底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城市绿化空间,大幅提升夏都颜值,以“花园城市”作为西宁自然环境的底色、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民众高品质生活的底色。 每年放弃17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工业产值,西宁正在436公顷工业用地上建设首个西北地区国际园林博览园,成为西宁一道永久性的绿色隔离屏障。 项目位于西宁城市副中心多巴新城与甘河工业园西区之间的生态隔离绿地。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园林播种未来新城”为主题,按照“边申办、边建设”的总体部署,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实施有高原城市魅力的园艺精品工程,修复自然,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作为青海生态立省的写照,园博园是幸福西宁绿色发展的典型缩影。而与之遥相呼应的是西堡生态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达2.17万公顷的西堡生态森林公园是西宁“绿芯”,被称为西宁“中央公园”,项目涉及两区一县5个乡镇,31个行政村,是将来西宁城市布局和产业格局进行大转型、大升级的重要支撑。目前造林绿化、海绵化改造、山体景观林营造、道路作业等项目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中,已完成造林超过2200公顷。 绿色西宁底色渐浓 盛夏,漫步于西宁这个大“花园”中,火烧沟生态修复项目、北川河湿地公园、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极目远眺中,绿色美景尽收眼底。 绿树成荫、鲜花烂漫,信步于绿道,令人神清气爽……位于西宁市城西区的火烧沟仿佛一夜之间旧貌换新颜,成为夏都又一处绿色生态走廊的美丽景观。 这是一片面积达585万平方米的生态廊道建设区,如今区域内已有各类绿植百万余株。由于景色优美,已日渐成为周边群众休闲活动的最佳去处。 天水一色、绿意盎然、鸟语花香……过去的一年,太多变化令人欣喜:西宁市森林覆盖率达34.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夏都西宁的颜值形象加快提升,广大民众的绿色福祉明显增强。完成国土绿化3.99万公顷,为历年平均任务量的1.7倍,创历史新高;提前两年完成南北山1.8万公顷绿化造林任务。城区绿化由“单纯见绿”向“多姿多彩”转变,不断彰显园林城市的品质内涵,体现着高原人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共建共享,在新时代更加幸福。 花园城市前景可期 如今的西宁,不仅是地处青藏高原、拥有历史积淀的高原古城,更是身处兰西城市群的重要城市,规划建设宜居宜业“大西宁”已成为西宁的重要机遇和使命。 近两年,打造高品质精致城市,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成为西宁上下的共识和行动。西宁也审时度势提出新的城市定位——“打造宜居宜业大西宁”,构建幸福西宁,花园城市。 今天的西宁,正以世界眼光、一流标准把握新时代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实施“幸福西宁,高品质生活”八大工程,则是未来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真实体现。而“花园城市”建设更是大西宁实现幸福城的最佳体现。 在浏览《“幸福西宁.花园城市”绿化美化彩化行动方案》时,记者看到了一份《西宁市适生彩叶植物品种表》,紫叶李、金叶榆、王族海棠、红叶碧桃……将近30种。尽管对这些植物品种了解不多,但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相信它们一定会在游园、在绿地、在高原古城的每一处舒展筋骨,展示自我、点缀生活、扮靓人间。 “努力实现绿化空间趋于完善,绿化品质不断提升,多彩花园初见雏形……”西宁市林业局局长周仁义说,我们要按照增绿量、提品质、添色彩、见成效的思路,紧扣绿化美化彩化主题,开展森林拥城增绿行动、园林精品提质行动、花园城市添彩行动,使城市面貌更美、生态环境更优、人居环境更佳,推动西宁城乡绿化成果高质量发展,实现市民高品质生活。

西宁:地绿 天蓝 水清的幸福城市

蔚蓝的天空映衬着清澈的湖水,弯弯的小河,金黄的柏树,山峦连绵起伏,多彩的秋装散落其间,其景致反比夏日更加绚丽多彩。金秋的西宁,除了蕴含着秋日气息的金黄,多了些许艳丽细腻的柔美,代表着夏日纷扰的碧绿仍在不断衬托着西宁绿色的底蕴。 “高原绿”让城市越来越美 金秋时节,在新建成开放的碧山公园,粉色、红色、白色的波斯菊构筑起公园入口处大片的花海,在秋日里与山间由低到高渐变的黄绿色共同描绘着一幅秋日图景。 “现在这个时节还能看到这样大片的花海的确令人欣喜。”58岁的晁玉良拿着手机在花海处拍个不停。作为老西宁人,晁玉良看到过曾经秋日西宁的单调,便更能从如今的秋景中体会到多彩的变化。“以前就算是夏季也不见得能看到颜色如此丰富的花朵。你看看现在,就算到了秋季我们也照样能看到百花齐放的场景。现在的西宁市真的是越来越美了。” 见缝插绿,见空置绿,拆墙透绿。近年来,西宁市先后建设规划面积达217平方公里的西堡生态森林公园,将436公顷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园博园,相当于每年放弃170亿元的工业产值;曾经垃圾遍地的火烧沟,如今正在一步步转变为一片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曾经不见绿色、环境脏乱的苦水沟变成了绿化面积达75%以上的特色公园;长青园沿线原本已经卖给开发商的黄金土地如今则成为了贯穿城市中心的首个带状公园…… 随着公园的增多,市郊公园不再是西宁呼吸惟一的“绿肺”,城区的道路绿化也已不再是西宁城区惟一的“调色盘”。在城市的街角、道路沿线、河道两岸,一处处色彩丰富、形态各异、功能齐备的“口袋公园”“袖珍公园”“巴掌绿地”丰富着城市的绿地资源,提升着居民的幸福指数。 “以前街道上除了早年栽植的树木就再也见不到其他植被了。现在沿街除了各色花卉,街角的小公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处散步的好去处。不得不说近些年西宁城越来越美了。”家住五一路的张慧茹说道。 随着公园、绿地的增多,西宁市民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也由最初的3.2平方米提高到12.5平方米,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近年来,西宁市围绕“高原绿”建设行动,突出城市山体、公园游园、三河六岸、景观道路美化彩化等内容,构筑了多姿多彩的生态空间。成为西北地区惟一获得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双项荣誉的省会城市。 保卫蓝天让空气更洁净 在很多人眼里,远离城市的旷野才能目睹到地球母亲描绘的最纯正的蓝色,但西宁却用久久为功的毅力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用最透彻的蓝天映射着这颗高原明珠散发的光芒。前不久,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大气中国2020》中,对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在2019年大气污染治理的努力程度和治理效果分别进行了打分,“从而得出了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西宁则成为该榜单综合得分排名前20的城市。 西宁作为省会城市,承载着全省近40%的人口居住,处于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域。但脆弱的生态环境、特殊的地理条件,让西宁必须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头顶的这一片蓝天白云。为了改善空气质量,打赢打好蓝天保卫战,西宁市出台《西宁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相继制定《西宁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问责办法》《西宁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考核细则》《西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启动办法》等10余部地方性环保法律法规、工作制度,狠抓“抑尘、减煤、控车、治企、增绿”等措施,深入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解决扬尘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等突出问题。 从2015年至2019年,西宁空气质量优良率和综合指数排名连续5年位居西北五省省会城市前列,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总体良好。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5年77.5%上升到2019年的86%,PM10、PM2.5年均浓度大幅下降,其他污染物均控制在二级标准以内。” 而煤改气的实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清洁能源的同时,越来越干净、卫生的城市环境也是市民们切身感受到了对于空气质量改善带来的好处。 “以前一到供暖期,楼道里、院子里到处落的是煤渣子。自从用上了天然气,楼道里也干净了,空气也好多了,最重要的是比烧煤安全多了。”谈起身边的环境变化,家住城西区交通巷的71岁老人钱国富对此感触最深。 为了给冬季的蓝天减负,西宁加速大力推进“煤改气”工程,如今越来越多的住宅小区用上了清洁、方便的天然气。西宁主城区“煤改气”在北方城市率先清零。同时,为了强化煤炭市场规范化管理,西宁建立一级煤炭市场和二级销售网点,有序规范进行煤炭销售活动,并定期开展市场和网点煤质抽样检测,对经营不合格的市场和网点实行退出机制。 为持续巩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成效,全面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西宁市还通过进一步强化“技防+人防”监管力度,建立治理考核奖惩机制等方式护卫“西宁蓝”。 推进“河湖清”让水养着城 告别了往日的脏乱差,北川河畔如今绿树成荫,碧水连天,鱼鸟嬉戏,水榭亭台,如今的北川河湿地公园已经成为西宁市民日常休闲娱乐、消遣散心的好去处。“自北川河湿地公园建成后,每逢周末我都会带着家人来这里游园赏景,感受西宁美丽的生态变化。”此时虽已入秋,但北川河湿地公园内部依旧碧波荡漾,夏日的翠绿逐渐褪去,金黄的秋装却令这里有了别样的风貌。在市民王彻眼中,这一抹“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绝不亚于任何一处的美景。 95公顷的景区大水面、60公顷的绿化面积……北川河的综合治理将城市绿地、公共空间、生态绿廊有机结合,并与西宁市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相融合,形成了一处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城区水系景观带。而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北川河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 不仅北川河,近年来,西宁市河道治理由单一治理逐步向深度治理与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转变,开展岸线综合整治,相继实施湟水河干流水生态综合治理及水系景观建设、北川河综合治理、南川河水生态文明建设、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隐患治理与规范化建设等,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流域水质总体稳定。生态补偿调节作用显现,南川河径流水量明显增加,湟水流域(西宁段)出境断面水质持续向好发展。 同时,西宁市落实河长987名、湖长258名,全市境内的65条主要河流和27座水库现在全部都有河湖长负责,全市87座涝池、18处万亩灌区、4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1处重要湿地及其他人工水体等涉水区域也一并纳入河湖长制管理范围,实现了全市涉水区域全覆盖。 以水养城、以水美城、以水润城、以水活城。西宁市高标准推进“河湖清”建设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三川一水”综合治理,将“河湖相连、林水相映、城水相依、人水和谐”要求落实到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环节,把水系做活、做精、做美,切实筑牢绿色发展样板城市水生态本底,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