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温江:用“三医”发展擦亮“大健康”产业名片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成都温江参观 / 中新社四川分社图片 【七天讯】 “经过近一天的走访,亲眼目睹了成都温江大健康产业正蓬勃发展,医学、医药、医疗‘三医’发展走在全国前列。”11日,在深入了解成都温江大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后,印尼国际日报董事长特别助理、执行社长张春梅感慨道。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共同组织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活动11日启动,七天传媒记者与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社长、总编、记者走进成都市温江区,感受温江大健康产业发展“脉搏”。 如今,“三医”是温江的闪亮名片。近年来,温江聚集了480家“三医”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其中包括全球CRO排名前十的药明康德等医学研发企业151家,中国医药工业综合实力前三甲科伦药业、全国医药工业30强罗欣药业等重点药械制造企业152家,前海人寿妇儿医疗综合体等医疗服务机构61家。同时,温江还吸引拥有国际领先消化内镜影像AI技术的希氏异构等6家企业落户,并启动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三医+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 据统计,近3年,温江医药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保持25%以上增长;2020年,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 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裕制药)是落户成都温江的众多制药企业之一,该公司主营产品是银杏内酯注射液等新特药品,“这款药品从2001年启动研发到2011年上市,历经10余年。”百裕制药生产总监张屹斌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介绍称,该药品以银杏叶为原料,适用于急性期脑梗死和恢复期脑梗死的治疗,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患者的后遗症,自上市以来,产值已累计突破40亿元。 “据我了解,这款‘明星药品’已与欧盟许多国家达成合作,这对许多海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一个好消息;而且这家企业制药采用‘无人车间’,生产技术、卫生环境等达到很高水准,我为温江有这么好的创新技术感到骄傲。”张春梅说。 在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楼大厅,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仔细端详着一台设备。这台设备只有台式电脑主机大小,用于新冠病毒检测。据该公司试剂技术部副主任牟禹介绍,经过迭代,这台设备检测新冠病毒所需时间大大减少,从此前的4小时左右缩短至1小时以内。 “生物科技对人类生命健康举足轻重,看到中国医药企业、‘中国制造’设备如此先进,对世界人民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海外侨民,我们由衷感到欣慰。”王卫平说。 当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还走访了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三期规划馆,一同展望温江“三医”产业未来发展。目前,温江已确立生物药、高端药械等8个产业门类17个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升级打造“三医+大数据/AI”现代产业体系,蓄势打造国际健康产业高地。  

成都温江:活力创新的幸福之城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温江,感受活力之城 / 中新社四川分社图片 【七天讯】 “温江给我带来很多惊喜,这里城市发展快,城市环境美,营商环境好,优势产业强,有不少值得对外宣传的资源和经验做法。作为海外华文媒体,我们愿意把温江的优势宣传到海外,吸引更多外来合作。”11日,大洋洲中文台台长路易斯彭分享了初到温江的感受。 当日,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媒体代表走进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走访三医创新中心、寿安编艺博览园、新尚创智中心等点位,感受城市进取气息,探寻“创新”如何为这座城市注入发展澎湃动能。 近年来,将“创新”作为推动温江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沿“五个之城”建设的科学路径,构建“三医+大数据/AI”双向融合、双轮驱动的全域健康产业生态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创新成果。 在成都医学城,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参观了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抗击新冠疫情研发的科技产品,并了解了该公司的科技成就和产品的国内外运用情况。“这些科技成果诞生于温江,但将造福于全世界,我由衷为温江点赞。”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表示,意大利在医疗创新方面也有很强实力,希望未来两地能有更多合作交流机会,共同造福更多人。 经多年发展,成都医学城聚集了药明康德、科伦、罗欣和华西医院等480余家“三医”领军企业和医疗机构。三医创新中心作为成都医学城“研发创新的集中体现”,园区企业实现在研药械875个,在产药械199个,将致力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打造西部生物创新引擎。 同时,温江积极探索实践“一个脑袋两只手”协同创新模式,多措并举推动校院企与产业园区深度融合,结成创新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成果在温江转移转化,多项创新创业项目在温江落地生根。 羽毛球机器人、智能物流机器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新创智中心展示大厅里陈列着各种新鲜有趣的装置,它们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发明创造。在了解到该中心以高校知识经济为核心,兼具交易、孵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品质科创功能后,迪拜新闻网副总编辑杨志红感叹道:“这是种很不错的尝试,在高校专利和产业化之间有了机构作为中间平台,能更好使科研转化生产并形成产业,这种方式值得在各地推广,支持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