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大地震 加拿大何去何从?

2018年,特朗普与特鲁多签署新的美加自由贸易协定。时任加拿大联邦财政部长方慧兰(后排右1)主导了这次谈判 / 网络资料图 七天记者 颜宏 12月16日,原本是联邦政府预定的发布已经延迟到冬天的秋季经济更新预算案的日子,本应该宣布经济更新的副总理、财政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却突然扔下一颗重磅炸弹,给了民调低迷、成员纷纷跳船的自由党重重一击,引发朝野震动,国际国内舆论哗然。 地震过程 16日上午9点多,还有不到一个小时就到媒体记者可以提前6小时阅读这份下半年最重磅财政报告的时刻,本应该在几个小时后处于聚光灯下的方慧兰却在社交媒体X上发布了一份英法文辞职信,把自己和总理特鲁多之间的矛盾以一种前所未有、引发地震的方式表达出来。 根据方慧兰在辞职信中透露的信息以及后来来自不同媒体的报道证实:上周五,特鲁多和方慧兰通过Zoom会谈,特鲁多希望方慧兰下周一(12月16日)在发布完经济报告更新后,离开财政部长的职务,让位给前央行行长卡尼(Mark Carney),并希望她能全权负责一个协调美加关系的部门,以应对特朗普上台后的美加形势。在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或丑闻的情况下,仅仅为了给另外一个人让位,就让方慧兰从一个握有财政大权的实权部长降格到没有财权、只负责沟通协调处于从属地位的内阁成员,无疑让方慧兰难以接受。 两人之间的会谈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尽管不知道二人之间的谈话具体是如何进行,但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场谈话对一直是特鲁多的坚定支持者、并多次出色完成“救火任务”,解救特鲁多和自由党于水火之中的方慧兰来说无疑是一种背刺,让她感觉受到侮辱和背叛。最终经过一个周末的考虑后,方慧兰选择了一种史无前例、令人震惊的反击方式:在经济更新报告发布会之前的几个小时通过公开声明宣布不接受特鲁多的建议,而是辞去部长职务,摔门而去。 方慧兰在声明中写道:“能为政府服务,为加拿大和加拿大人工作,是我一生的荣幸。我们一起取得了很多成就。周五,您告诉我,您不再希望我担任财政部长,并向我提供了内阁中的另一个职位。经过深思熟虑,我得出结论,唯一诚实可行的途径就是辞去内阁职务。” 她在公开辞职信中还写道: “为了有效性,部长必须代表总理发言,并得到他的充分信任。”“在做出决定时,您明确表示,我不再享有这种信任,也不再拥有随之而来的权威。”“在过去的几周里,您和我在加拿大最好的前进道路上意见不一。”“我们的国家今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美国即将上任的政府正在推行一种激进的民族主义经济政策,包括25%的关税威胁。”“我们需要极其认真地对待这一威胁。这意味着今天保持财政火力,以便我们在未来的关税战争中可能需要的财政储备。这意味着避免代价高昂的政治花招,这些花招是我们负担不起的,也会让加拿大人怀疑我们是否认识到了当前的严重性。”“这意味着我们要坚决抵制‘美国优先’的经济民族主义,争取资本和投资以及它们带来的就业机会。这意味着我们要真诚谦逊地与我们伟大而多元化的国家各省和地区的省长合作,打造一支真正的加拿大团队。” 从方慧兰的信中可以看到,她在近一段时间和特鲁多在如何应对特朗普关税威胁、经济政策等关键议题上意见不一致。有媒体报道称特朗普的卷土重来以及关税威胁,似乎是导致他们关系破裂的主要原因。在方慧兰看来,加拿大应该严肃对待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因为它是一定会实施的。应对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出强硬的反击,才能让特朗普也感到疼,才有可能让特朗普取消损人不利己的关税政策。加拿大若想做出反击,就必须准备好反击的武器和工具箱,比如不能在财政赤字高昂的背景下过度花费,以便政府有足够的灵活性来应对可能到来的严峻挑战。所以方慧兰并不同意之前特鲁多力主推行的具有竞选意味的GST免税计划和给劳动者发放250元补贴的主张。联邦政府估计,在两个月免税期间花费2000元的消费者可节省100至300元,而此次免税政策预计将耗费或者让政府少收入约63亿元,如果再给1800万符合资格的劳动者没人250元退税,还要再耗费至少40亿元,这些巨额支出只能给深受生活成本大升的民众一点补助,拉抬一下特鲁多以及自由党的民意支持率,既不会刺激经济增长,也不会产生投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方慧兰会在信中将其称为一种“昂贵的政治噱头”,认定这会将大大削弱加拿大抵御特朗普加征关税的财政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当她还拥有特鲁多对她的信任,并在任职财政部长时,可能心里也有不满,但她还是不仅同意推出这个政策,还大力地帮特鲁多站台,称这些措施将帮到受通货膨胀所累的加拿大人。如今在特鲁多想换财政部长时,她则立刻全盘否定之前的做法,与特鲁多进行切割,不得不让人佩服政客们为了自身利益的精细算计。 亲密战友 方慧兰的外祖父母均在乌克兰出生,之后移民加拿大,方慧兰是这个乌克兰移民家庭的第三代。她的母亲是名律师兼女权斗士,曾于1988年参加过国会议员选举,在苏联解体后协助起草过首部乌克兰宪法。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方慧兰可以说流利的英语、法语、俄罗斯语和乌克兰语。从哈佛大学以及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毕业后,作为交换生到过乌克兰的方慧兰在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展开了自己的记者生涯。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为《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驻乌克兰的记者做采访翻译,1994 年到 1998 年她在莫斯科担任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俄罗斯分社社长,曾面对面访问过普京。之后她又担任过《金融时报》美国分社主管、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副主编、路透社(Thomson Reuters)消费者新闻的常务经理和消费新闻编辑。曾撰写《世纪大拍卖:俄罗斯转轨的内幕故事》(Sale of the Century),讲述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转投资本主义的经过,2013年出版的畅销书《巨富:全球超级新贵的崛起及其他人的没落》(Plutocrats: The Rise of the New Global Super-Rich and the Fall of Everyone Else)还获得过Lionel Gelber Prize奖。 2013年,特鲁多当选自由党党领后,不时在公开演讲和媒体访问时引用方慧兰著作的内容。台下,两人也会讨论一些政策议题,于是在特鲁多的鼓动下,方慧兰决定投身政界,在当年11月进行的多伦多University-Rosedale选区的补选中成功当选,顺利进入国会,之后连选连任至今。 2015年特鲁多领导的自由党获得大选组阁时,方慧兰先是在2015-2017年间担任国际贸易部长,代表加拿大完成了包括《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谈判与签署,展现出卓越的谈判能力。接着在2017-2019年担任外交部长,应对特朗普第一个任期给加拿大带来的冲击。她在美加贸易谈判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尤其是在重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期间,展现了强硬而灵活的外交手腕,最终促成了新协议《加美墨协定》(CUSMA)。在2020年前财政部长Bill Morneau因为WE Charity丑闻和财政政策上与特鲁多出现分歧而辞职后,方慧兰临危受命,改任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位女性财政部长。方慧兰以高效、务实、冷静的谈判风格著称,尤其在复杂的国际贸易谈判中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她被公认为是特鲁多的忠实助手和得力干将,被称为“救火队长”,比如在2019年内忧外患情况下特鲁多以少数政府当选的时刻,方慧兰承担起副总理以及政府间事务部长的职务,以协调国内的东、西部矛盾和国际的加中、加美等紧张关系,这是加拿大政府自2003年以来第一次设立副总理的职位,她也成为加拿大200多年历史上的第10位副总理。 世事轮回 惺惺相惜而又关系如此密切的二人为什么会闹这么一出?有多位政治评论人士认为这次的危机是特鲁多和方慧兰两个人都想玩同一个游戏的结果:那就是相互甩锅。 特鲁多在2019年进行的选举中获得少数政府执政后,一直心有不甘,在2021年试图依靠疫情期间积攒起来的人气不顾民众和反对党的反对而执意提前两年发动大选,在耗时36天、耗资6亿多加元后,特鲁多和他的自由党赢得了几乎和2019年大选一样的结果,继续维持随时可能被推翻的少数政府执政窘境,之后不得不靠着与新民主党结盟,满足新民主党的各项福利要求苟延残喘至今。特别是自保守党选出更有人气的党领Pierre Poilievre以来,自由党的民意支持更是持续低迷。尽管特鲁多多次试图通过内阁改组,展示出自由党政府的崭新面貌,重新凝聚起人气,但效果不佳,极希望有一个外来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来扭转乾坤,曾任加拿大央行行长、英格兰央行行长,毕业于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马克卡尼就是这样一根被特鲁多及其团队寄予厚望的“救命稻草”。 … Read more

开放与包容是黄埔精神的重要文化内涵——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

作者:何人 “黄埔军校”对我而言是一个很特殊的名词,它记载着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也影响了我们这些后人割舍不断的家国情怀。我对“黄埔军校”的认识是从陌生、了解,再到崇敬、自豪,对它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特殊感情。今年年初,我的堂兄在看到一段有关“黄埔军校建校十周年校庆”的历史影像时,特意转发给我,深信他的父亲、我的伯父(黄埔八期)也在队列其中而感慨万千。今年(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海峡两岸,甚至海外许多地方为此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借此机会,作为黄埔后人理应写点什么,也算作是一种参与,为纪念黄埔军校的百年华诞增光添彩。 ~~~~~~~~~~~~~~~~~~~~~~~~~~~~~~~~~~~~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有人说,一座黄埔军校,半部中国现代史。黄埔军校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吸纳、融合外来文化,并结合中国军事需求的探索史。无论是军校初创阶段,还是抗战时期,黄埔军校都能根据中国的军事需求主动地吸收各国先进的军事思想与教育模式,不仅体现了这所军校高度的适应能力,也为其自身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种开放与包容不仅体现在军事教育上,更塑造了勇于创新、兼容并蓄、追求卓越的黄埔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黄埔军校在中国军事史上独树一帜,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军事指挥官,为中国现代军事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现代军事教育的摇篮,其发展历程贯穿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军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从广州的初创,到南京的扩展,再到成都的坚守,黄埔军校在不同历史阶段展现了对多元军事文化的吸纳与融合,成为了一所具有开放包容文化的军校。 1)广州时期(1924-1930)——革命与实用的结合 黄埔军校于1924年在广州创立,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其教育模式深受苏俄军事体系和日式教育(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保定军校)的影响。 黄埔军校在创建初期有一个特殊的教官群体,这就是苏联顾问团,他们分布在政治、炮兵、步兵、工兵、军需、通讯、卫生等各个教学岗位上。这些苏联教官大多数都身经百战,战功卓著,有的指挥过大兵团作战,有的从事军事教育多年,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底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些杰出的教官为黄埔师生带来了苏联红军的优良传统,同时还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思想、最新式的军事技能。据有关资料表明,从1924年到1926年这两年期间,在校执教的苏联教官及职员约有300人左右。 苏联顾问团在校内推行军事与政治教育并重的理念,强调革命军队的思想建设与组织能力。课程设计涵盖步兵战术、军事宣传和政治理论,使学生具备革命军人应有的觉悟和实战能力。 除了苏联顾问团之外,黄埔军校的留日士官群体,以及保定军校毕业生始终是军事教官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埔军校的各级领导、教官,多为保定军校生,如校长蒋介石、副校长李济深、先后任教授部主任和教育长的王柏龄、先后任教练部副主任和教育长的邓演达、学生队总队长严重、军事教官顾祝同、刘峙、刘尧宸、钱大钧、季方、金佛庄、郭俊、张治中、周至柔都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除了政治理念以外,黄埔军校在教学、治军、训练上都体现出保定军校严谨的日式训练模式的特点和风格。 这一时期,黄埔军校将苏俄的革命精神与日式的实战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出了一批具有革命信念和实战技能的军事人才。这种开放姿态奠定了黄埔军校包容多元文化的基础。 2)南京时期(1930-1938)——科学化与现代化的引领 北伐战争获取胜利之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黄埔军校也从广州、武汉等地迁到南京。这一阶段,国民政府与德国展开了广泛的军事合作,推动了军队现代化的全面改革,黄埔军校迎来了与德国军事体系的深度融合。 1930年,黄埔军校第8期开始调整学制,改革了之前的苏式和日式教育,采用德式教育,并且由原本的1年速成教育转为3年正规教育,其中规定学生在学期间,第一学年为入伍生教育,使之明了军队生活,熟谙军士以下勤务,第二、三学年为学生教育,学习各兵科初级将校必要之学术及指挥技能。新的招生规定,须持高中毕业文凭方能报考,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入学门槛,保证学生文化素质和教育程度。 以汉斯·冯·塞克特为代表的德国顾问团帮助中国军队进行现代化改革,涉及战略规划、装备更新和军事教育。黄埔军校在此阶段融入了德国军校的训练理念,如战术推演、参谋体制和综合战术的运用。德国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战略全局观与部队管理能力。黄埔军校在这一阶段展示了对德国军事文化的吸收和本土化。 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黄埔军校开设了“自然科学学科”课程:数学、物理、电工常识、地理、密码通讯、防毒化学、航空、机械常识、有线电通信等;外国语教育也被纳入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选修英、德、日3种外国语的其中一种。除了德国军事专家之外,军校亦聘请了一批曾在国外大学留学的专家担任相关学科的专科教官。 这段时期,德国顾问团将其科学化的军事教育体系引入黄埔。课程内容涵盖参谋工作、战略规划和现代化战术训练,学员不仅要学习基础战术,还必须深入了解战场指挥与后勤管理。 德国的层级管理模式和精确的战术推演方法被黄埔全面吸收,提高了学员的组织能力和作战素质。 黄埔军校展现出对德国军事文化的高度适应,逐渐确立了其在战略规划与现代化教育中的先进地位。 3)成都时期(1938-1945)——国际化与实战化的融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黄埔军校迁往成都,继续培养军官以应对抗战的需要。此时,黄埔军校与英美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纳粹德国的军事顾问很快离开中国,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的美国军官。尤其是抗战中后期,国民党军队全面引入美国顾问,军事教育体系也开始了全盘美国化。国民党方面甚至将陆军大学改为参谋学院,又增设了联勤专科学校、副官学校等专科军校,后来美军顾问也大搞短期培训班,连国民党军队检察人员、保密人员乃至普通文书,都由其负责培训。 课程设计以英美军事体系为蓝本,涉及现代化装备操作、空军指挥、机械化作战和联合作战等内容。英美盟国提供的军事援助进一步促进了黄埔的现代化教育。 针对抗日战争的需求,黄埔强化了实战训练,将空地一体化作战、后勤保障和现代化指挥能力作为核心教学内容。 与盟国的合作不仅引入了先进的军事技术,还拓展了学员的国际视野,使其能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在这一阶段,黄埔军校不仅实现了对英美军事文化的吸收,还成功地将其本土化,进一步彰显了其包容开放的教育特质。 至抗战结束时,黄埔军校教官的“拼盘”更大。除以上黄埔教官主体部分外,还有留学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苏联等国军事院校的毕业生50余人,学习自然科学的留学生120余人也加入到黄埔军校军事和自然科学学科教官队伍中。 黄埔军校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军事教育的标杆,正是因为它在不同时期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本土需求的结合。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不仅提升了中国军队的素质与战斗力,更为国家的独立和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黄埔军校的历史经验,既是中国现代化的缩影,也是其开放文化的真实写照。

圣诞新年假期活动指南

BOUTIQUE DE NOEL DE QUEBEC: Ce qu'il faut savoir pour votre visite (avec photos)

七天记者 梓丰 临近圣诞新年假期,蒙特利尔市的各个商场早早地就装饰上了圣诞元素,播放着好听的圣诞音乐。大街小巷装饰的圣诞彩灯、充气雪人、圣诞老人、圣诞精灵以及标志性的圣诞红、圣诞绿让一条条街道都变得异常好看,浓浓的节日氛围也让人心情无比愉悦。在12月里,蒙特利尔市里市外会组织一系列精彩和有趣的活动,无论是和朋友相伴还是家庭出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乐趣。 一、市内活动 演艺广场:从11月28日到3月9日,蒙特利尔市中心演艺广场(Quartier des spectacles)举行Lumino光影展,这里将安装30多处灯光艺术装饰,创造梦幻的冬季氛围。同时这里还有个名叫Esplanade Tranquille的室外滑冰场,可伴着悠扬的乐曲在冰上漫步。在11月22日到12月30日之间,演艺广场周边的四条街构成了一个大型的圣诞市场,有大约80名本地的艺术爱好者出售自己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还有各种节日美食和热红酒以及超过150场的免费娱乐活动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尽享节日的欢乐。 地下购物城:市中心的地下商业街,长达17千米,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连接着10个地铁车站、2000个商店、200家饭店、40家银行、34家电影院、2所大学、2个火车站和一个长途车站,在12月份这里将变成一个神奇的地方:充满优美的装饰、绚丽的色彩、美味佳肴、令人难以置信的促销、乐队演出、音乐喷泉表演等等。从Eaton Center、Place Montréal Trust到Complexe Desjardins 都将成为圣诞老人的王国,而圣诞老人也会多次出现,和小朋友们互动,拍照。 老港:在旅游胜地的老港,既可以在圣母大教堂外的广场上欣赏灯火,也可以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内欣赏宏伟的多媒体表演 AURA。每个周末日落之后,Cité Mémoire 还会在这里的建筑物外墙上投射表现蒙特利尔历史发展的教育视觉作品,探索这座大都市的过去。这里还有著名的室外滑冰场、摩天轮、Zipline滑索等。 冬季观光游船:从11月2日到明年3月1日期间的每个周六晚上,豪华Bateau-Mouche游船提供特别设计的冬季游览体验,让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观赏雪景中的圣劳伦斯河与老港全貌。带领游客在充满节日装饰和音乐背景音里,在Pont Jacques-Cartier大桥和钟楼(Tour de l’Horloge)的霓虹下品尝美食。游船上的晚餐从晚上6点半开始,持续4个小时,可点4-6道菜,一个人的价格从89元起。 科技馆:位于老港的科技馆是孩子们在刺激和互动的环境中,探索科学和实验的乐园,展区包括生活中的科学、专为7岁以下儿童设计的互动空间、人体探索以及自己动手的Fabrik创意工作室,还有著名的、拥有七层楼高巨幕IMAX电影院。今年上映的影片是3D版的《澳大利亚:狂野大陆》,这部时长40分钟的纪录片将带领人们穿越澳大利亚最狂野、最美丽的风景,寻找解释这片大陆特殊性的秘密。 音乐节和跨年夜:以组织夏季音乐活动而闻名的非盈利组织公共区域(Aire commune)将在12 月 29 日至 31 日在老港举办名为零度之下(Sous Zéro)的冬季音乐节。三天时间里,每天下午1 点至下午 5 点为适合全家人出动的冬季亲子活动。31日晚上这里还会举办传统的跨年夜晚会,包括从晚上8点到凌晨2点的免费音乐会、新年倒计时以及壮观的烟火表演。 二、市外活动 去年冬天,为了让民众更容易接近大自然,享受户外活动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的益处,魁省政府提供资金让魁省公园管理局SÉPAQ(Société des établissements de plein air du Québec)下辖的公园免费对公众开放39天,而今年面临财产赤字大幅增加,各个机构都在勒紧腰带的情况下,这笔预算自然也没了。虽然公园的免费门票没有了,但各个公园依旧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冬季活动,让民众在雪季中尽情享受独特的冬日风光和体验。 冬季的SÉPAQ 说到SÉPAQ公园,大家熟知的主要是露营、爬山、划船、钓鱼等夏季活动,其实在冰天雪地的冬季也有很多好玩的活动。SÉPAQ是一个准政府机构,成立于1972年,专门负责管理和经营省内的戶外活动场所。它的主要职责包括: 1.管理自然公园: SÉPAQ管理着魁省境内的23个陆地自然公园和位于Saguenay–Saint-Laurent的海洋公园,包含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如森林、湖泊、山脉、湿地、河流等,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包括徒步旅行、露营、骑车、滑雪、钓鱼等。华人比较熟悉或距离蒙特利尔较近的公园包括Mont-Saint-Bruno,Oka,Iles-de-Boucherville,Mont-Orford、Mont-Tremblant等。 2. 推动生态旅游: SÉPAQ从创立之初就致力于推动生态旅游,致力于平衡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开办各种活动普及环境保护的知识,提供环保教育,引导游客尊重环境,确保人们在享受户外活动的同时,对自然保护有更深的认识。 3. 提供多元化的户外活动和住宿: SÉPAQ管理的场所提供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满足了不同年龄层和兴趣爱好的游客需求,包括露营、徒步、快艇、骑马、狩猎、滑雪、狗雪地探险等等。SÉPAQ还负责管理公园内的住宿设施,包括度假村、度假小屋(chalet)和露营地。 4. 促进冬季活动: … Read more

邮政罢工 工运变味

Grève nationale illimitée chez Postes Canada

七天记者 颜宏 11月15日的东部时间零时起,加拿大邮政(Postes Canada)的55,000名员工正式开始罢工,除了派送政府福利支票外,所有的信件和包裹既不会分拣,也不会配送。原以为罢工只会持续一、二个星期就会因为双方的妥协达成协议而结束,然而近4个星期过去,劳资双方的谈判不仅没有取得进展,反而关系更为恶化,除了相互指责外,看不到一点达成协议的迹象,而饱受罢工影响的企业和个人,以及依赖加拿大邮政运转的北部边远地区在不断要求联邦政府介入,联邦政府面临的民意压力在持续加大却依然置若罔闻。 历史演变 加拿大邮政是一家国家级机构,也是加拿大最大的邮政服务机构,为全国各地的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服务包括邮件递送、快递、包裹投递等,同时也运营一些金融和商业服务。 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机构,甚至比加拿大建国的时间都长。早在1753年,英国就任命本杰明·富兰克林为第一任邮政总长,负责管理北美英国殖民地的邮政业务。到了1784年,连接蒙特利尔和魁北克城的加拿大第一条官方邮政路线开通,由马车和渡船完成邮件的运送。加拿大殖民地在1851年从英国政府手中获得独立管理邮政的权力,成为全球首批推出邮票制度的地区之一。到加拿大联邦成立的1867年,邮政服务成为联邦政府的职责,皇家邮政局(Royal Mail Canada)正式设立,管理全国的邮政服务。1874年,加拿大加入万国邮政联盟(Universal Postal Union),使国际邮政交流更加便捷。之后随着汽车、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邮件配送的速度和范围也不断提高和扩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邮政服务的效率,并减轻财政压力,皇家邮政局于1980年改组为现在的加拿大邮政公司(Canada Post Corporation),成为一个联邦政府全资拥有的独立企业。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扩大服务范围,加入快递和包裹递送业务,并推出线上服务。进入新千年后,随着电子邮件和数字通信的普及,传统邮件业务逐渐下降,再加上电子商务的突飞猛进,加拿大邮政也将重点转向包裹递送和电子商务物流领域。 相比于加拿大邮政的历史,邮政工人工会的历史则短得多。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会运动在加拿大逐渐兴起。1872年,加拿大首次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随后各种工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20世纪初,为了争取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邮政工人也开始建立工会组织。到1911年,最早的全国性邮政工人工会——加拿大邮政员工联合会(Canadian Postal Employees Association)成立。1944年,《加拿大劳动法》(Canada Labour Code)颁布,为工会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并规定了集体谈判的程序。然而,即便有了法律框架,劳资双方的冲突依然时有发生。1965年,加拿大邮政工人首次举行全国性罢工,要求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经过长达数周的抗争,最终迫使政府同意提高工资和改善工作条件。这次罢工以及取得的胜利成为邮政工人工会历史的转折点,促成了目前的加拿大邮政工人工会CUPW(Canadian Union of Postal Workers)成立。CUPW的成立标志着邮政工人权益组织的正规化和集中化,并通过多次谈判和罢工,推动了邮政工人的工资平等、福利改进以及更安全的工作环境,并赢得了多项劳动者权利,比如带薪产假,这使得加拿大邮政成为加拿大第一个为女性员工提供带薪产假的机构。 随着邮政自动化程度的提升以及竞争对手的加入,为了保障邮政工人的工作岗位、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并反对强制裁员,CUPW多次与邮政管理层对抗。大型的罢工包括2011年为期17天和2018年为期五周的轮流罢工,但这两次逐个城市轮流罢工,把负面影响控制在有限范围内的罢工最后都被联邦政府立法而强制结束。但这次全国范围内的全面罢工已经持续近4周,联邦政府却还没有介入的迹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罢工影响 工会在这次大罢工的时机选择上可谓经过了精心计算,恰好处于“黑色星期五”购物季和年末假期临近的消费高峰之际,就是为了对加拿大的物流、经济和民众生活等造成尽可能大的冲击,以逼迫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 而随着罢工时间的推移,罢工的影响从大城市到偏远地区全面显现。加拿大邮政的停摆迫使数百万消费者和企业在圣诞节前夕转向其他快递公司,如邮政的物流子公司Purolator、UPS和FedEx。然而,随着这些快递公司的业务量激增,货物流动明显放缓,积压问题日益严重。12月6日,Purolator宣布,由于恶劣天气和送件量的大幅增加,其整个网络的服务出现中断。该公司正积极努力解决问题,以期尽快恢复正常服务。还从本周开始暂时冻结部分合作伙伴的服务。这些合作伙伴包括一些承揽小型电商等客户的包裹递送业务的小快递公司,比如作为小型电商与大型快递承运商之间的中介eShipper,已被暂时禁止使用Purolator和UPS的服务。而美国邮政也暂停了所有寄往加拿大的邮件服务,进一步加剧了物流困境。 对于加拿大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居民来说,情况更加糟糕。由于加拿大邮政是唯一能够覆盖这些地区的快递服务提供商,许多人甚至无法收到延迟的货物,物流瓶颈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生活不便。 加拿大独立企业联合会(CFIB)在12月2日发布的的一份声明表示,邮政大罢工持续两周后,就已给中小企业部门带来至少7.65亿加元损失,预计至今带来的损失已经超过10亿元。在繁忙购物季发动的这场罢工让许多加拿大人和商家陷入困境。CFIB的总裁Dan Kelly表示,这次罢工对依赖加拿大邮政完成网购订单的小型零售商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而随着私人快递也不再可用,更让很多会员陷入灾难的困境。 民意调查机构Angus Reid在12月4日发布的最新民调显示,邮政工人罢工已影响到70%的加拿大人。除了商家企业外,还包括哪些在等待假期间慷慨捐赠支票的各种非盈利组织、社会救助组织;申请了护照更新、签证、出生证明、电动车补助支票等政府相关文件的个人等等。一些受影响的加拿大人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不满,大骂“去他x的加拿大邮政”。 加拿大就业和社会发展部(ESDC)向媒体证实,截至12月1日,大约有18.5万本护照因罢工被加拿大服务局(Service Canada)暂时扣留,等待罢工结束后邮寄。这一数字较11月19日的8.5万本有显著增加。 分歧严重 这次罢工中,强硬的邮政工人工会在要求增加工资外,其他的诉求主要有5点: 工作保障:工会要求资方提供更强的保护措施,以应对技术变革的影响,也就是说即使在自动化分拣技术大范围使用,不需要那么多人工的情况下,也不能裁人,得保证工人的岗位; 养老金:工会反对资方提出的将新员工的养老金计划改为固定缴费计划(Defined Contribution Plan),并主张保留目前的固定福利计划(Defined Benefit Plan); 工作条件:改善现有的工作条件,提高安全措施,提高残疾福利,并确保带薪病假; 乡村员工权益:要求在乡村及郊区工作的邮递员获得平等的工作保护,包括统一时薪标准,并维持每日八小时的工作时间; 扩展服务:工会建议扩大加拿大邮政的服务范围,包括邮政银行和电动车充电站,以提高公司长期运营的可持续性。 而加拿大邮政这间准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行业挑战,多年来一直陷入财务困境,主要表现有: 传统盈利模式断崖式下降:随着电子通信方式(如电子邮件和短信)的普及,传统信件寄送需求显著下降。自2000年代起,加拿大邮政的信件业务收入持续减少,每年的信件寄送量平均下降了5%至10%,对其核心业务模式构成了直接威胁; 包裹业务的竞争加剧:尽管电子商务的兴起带动了包裹寄送业务的增长,但加拿大邮政面临来自私营快递公司的激烈竞争(如FedEx、UPS等)。这些私营公司往往在价格、配送速度和服务多样性上更具优势,再加上经常爆发的劳资矛盾,使得加拿大邮政的包裹递送份额连年流失; 巨大的财务负担:加拿大邮政的高运营成本、高人工支出、固定养老金支出以及现代化投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其财政困难。例如,2023年的报告显示亏损接近7.5亿加元,而今年仅第三个季度的亏损已经达到3亿加元; 基础设施现代化压力:随着自动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加拿大邮政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升级其物流和分拣中心,以应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还要考虑环境和社会责任要求,例如采用电动车队、减少碳排放等。但作为准国有企业,其效率和灵活性在某些方面难以与私营快递公司相比。 面对双方仿佛活在不同世界的现状和诉求,联邦政府却显得很淡定,面对越来越强烈的出面干预呼吁,依然重申不会介入罢工事件,只是“敦促双方重回谈判桌,双方必须努力达成协议,因为谈判达成的协议始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联邦政府也知道,双方的诉求相差天地,根本无法调和,索性不参与。 每一次重大的劳资纠纷都是特定时代背景下各种矛盾交织的结果。它不仅仅是雇主与雇员之间利益分配的问题,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纵观最近几年加拿大各行各业强势工会的罢工,无论是码头工人还是铁路工人,都是在拿公众利益当人质来谋求他们的个人或小集体利益,本质上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大环境下,打着人权、平等的旗号在保护劣质生产力,而那些曾经为劳苦打工人争取福利的工会也沦为贵族工人,只为维护自身的特权而做精细的计算,而把公众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责任统统丢在一边。  

氡气危害你了解吗?——魁省启动第九届氡气危害宣传季

便携式测氡检测仪:无色无味的“氡气”要小心了- OFweek仪器仪表网

氡气危害你了解吗?——魁省第九届氡气危害宣传季启动 七天记者 梓丰 魁省肺病协会(Association pulmonaire du Québec)联合联邦卫生部(Santé Canada)启动了第九届省级“市镇对抗”氡气(Radon)宣传活动,将贯穿2024-2025的整个冬季,目的是提高公众对氡气危害的认识,推广使用氡气检测仪器来评估居家中的氡气浓度并找到改善办法。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几乎无处不在,却是引发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那些一辈子不吸烟却患上肺癌的患者。加拿大癌症学会的数据显示,加拿大每天约有8人,每年约有3000人死于氡气引发的肺癌,仅次于烟草所致肺癌的死亡人数,魁省的死亡人数则在每年1000人左右。世界卫生组织也估计,全球约3%至14%的肺癌是由氡导致的。 卡尔加里大学环境癌症研究中心工作的研究人员进行的2024 年加拿大城乡社区住宅建筑氡暴露调查结果表明,加拿大的放射性氡暴露量正在上升,并继续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加拿大是全球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尽管吸烟率却是最低的。目前,加拿大诊断出的肺癌病例中,有五分之二与烟草无关,其中一个原因是暴露于其他潜在肺癌致病因素中,如我们生活、工作和娱乐场所的室内空气中的氡,其暴露量创历史新高。 加拿大氡气分布图 什么是氡气 氡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随空气流动,几乎无处不在。氡以三种不同的化学变体或同位素的形式大量自然存在,其中的两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一种是氡-222——铀-23或镭-226衰变的产物,也是最常见、最危险的一种。它的衰变期长,可以在室内积累。它的半衰期为3.825天,它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出α、β、γ射线,同时产生子代产物。另一种是氡-220——钍-232衰变的产物,除了天然存在外,还来自核工业释放、建筑物的释放、煤炭开采和燃烧、磷酸盐工业等。有权威部门统计,人类所受到的天然辐射剂量中,约40%是由氡气引起的。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花岗岩、混合岩、一些粘土和冰碛中都富含铀和镭,它们会衰变为氡。氡气从这些基岩物质中释放出来后,可以穿过土壤。它会在空气中被稀释,所以在室外,氡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但氡可以通过地板裂缝、建筑缝隙、窗户、下水道或电缆和管道周围的空间进入建筑物,并在室内累计成为重要的辐射源,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杀手。 房屋中氡气来源示意图 温带和寒冷地区的冬季,氡的负面影响尤其显著。一方面,冬季时,由于室内外的温差,建筑物通常处于轻微的负压下,从而产生压力驱动的气流。另一方面,冬季为御寒要关门闭户,减少了空气流通,而随着加拿大房屋的密封性越来越好,导致累积在室内的氡排不出去。考虑到氡的无色无味特性,房内的人可能会不知不觉地长期生活或工作在氡浓度非常高的环境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长期平均氡浓度每增加100 Bq/m3,肺癌的风险就会增加约16%。目前加拿大规定的氡气浓度最高为200 Bq/m3,超过这个数据就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如何预防 研究人员根据 2021 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数据和来自加拿大各地的 75,000 多个长期氡气读数,经过分析后发现:五分之一的加拿大住宅建筑氡气含量达到或超过 200 Bq/m³;其中,大西洋地区三分之一房屋的氡气含量达标或超标;中部地区的达标或超标房屋比例达到六分之一;草原和西北地区的达标或超标房屋比例达到五分之一;太平洋内陆和育空地区达标或超标房屋比例更是达到惊人的三分之一。 魁省肺病协会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魁省只有10%的住房氡气含量超过卫生部标准,但随着测试房屋数量的增加,氡气超标的房屋数量在去年已经达到了总数的17%,今年则达到18%,而且上升的趋势还在持续,让该协会的工作人员感到惊讶。 魁省各地检测情况,其中蒙特利尔的氡浓度超标房屋达到12.52%,南岸达到20.26%,而Laval 更高达21.92%,都比去年有所提高 该协会早在两年前就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个工具,人们可通过邮政编码查询所在地的氡含量。包括该地区最低和最高的氡气浓度,达标或超标房屋的比例,以及是否处于风险地区等。 卫生部门也建议,秋冬季节,最好每两个月检测一次家中氡气浓度,如果氡气超过200 Bq/m3,即为超标,就需要安装降氡系统。想测试氡气的业主可在该协会网站或者CAA-Québec网站购买氡气测试仪,安装在房屋内要至少3个月,然后把测试数据发到实验室分析是否氡气超标,整个费用为55元,包括仪器、快递、分析费用以及税,为了家人的健康,这点小花费实在不值得一提,更大的花费部分则是在确定住房内氡超标后的整改费用。 随着人们对氡危害的认识不断普及和加深,在美国、加拿大建造新房屋时,尤其是在易产生氡气的地区,都会采取预防措施。但对现有建筑来说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主要方法包括: 改善室内通风,加装空气交换器,勤开换气扇或抽油烟机,增加室内外空气流通,不让氡气累积在室内; 室内放置吸附性物质,如活性炭、白醋;种植绿箩或吊兰等可吸附有害气体的植物; 阻断氡进入室内的通道,及时密封、及时修补地下室的水泥地面、墙面裂缝及孔洞,尽量采用不易渗透的材料贴面; 增加地板下的通风措施,比如提高地板下的高度,增加换气系统等; 在地下室或实心地板下安装氡存贮、排出系统; 在魁省,安装氡气排出系统,填补地基、墙壁裂缝,改善房间的通风等各种降低氡危害措施的费用因各家的情况不同而各异,大体在2500元到8000元之间,如果是自己做的话,费用还会更低一些。 冬天的空气污染 其实,氡气只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杀手之一,冬季的保暖需求导致房屋内的空气污染是所有季节中最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是指在封闭空间内的空气中存在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质并且浓度已经超过标准达到可以伤害到人健康的程度。人们每天平均大约有80%以上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关系就显得更加密切,更加重要。虽然,室内污染物的浓度往往较低,但由于接触时间很长,故其累积接触量很高。尤其对老、幼、病、残等体弱、机体抵抗力差、户外活动机会更少群体的影响更大,可导致的疾病包括过敏、哮喘、肺癌、肺炎等,甚至死亡。 影响冬季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常见源头包括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生物污染源来自霉菌、螨虫、动物皮屑、细菌、蟑螂遗体、老鼠类的小动物等。化学污染源则来自建筑材料、家俱、复印机、打印机、烟草、清洁剂等。常见室内污染源包括: 新建筑:污染来自地毯、家俱、油漆、塑料制品等散发出的化学物质,而在冬季高温度、低湿度的环境下,甲醛、苯等有害物质的挥发速度也会随之加快; 厨房:湿度过大是导致霉变和臭味的根源;天然气的炉子可产生一氧化碳、氧化氮和微粒子;橱柜可以散发甲醛;清洁剂散发化学污染; 卧室:新地毯释放甲醛、苯乙烯、甲苯;家俱释放甲醛;旧地毯释放灰尘、霉菌、敏感源、宠物皮屑毛发等;燃烧蜡烛和熏香会释放铅、有害气体(VOCs)、悬浮细微颗粒;二手烟等; 浴室:潮湿导致的霉菌;化妆品、空气清新剂、清洁剂释放的化学物质; 车库:汽车尾气;泄漏的汽油、机油;储存的化学制品、油漆等散发出来的有毒气体; 地下室:锅炉燃烧散发出的一氧化碳;储存的化学物品散发气体;地板或墙体裂缝导致渗水发霉;氡气等; 如何有效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呢?一是投资更换空气交换系统(ventilation),安装高效离子空气过滤器(HEPA)、空气净化处理系统(air-purification)、新鲜空气加热系统(heat-recovery ventilators)等,特别是对于拥有自己住房的业主来说,一定要加强房屋的保养,不然等于是为自己买了一座牢笼和坟墓。 二是如果家里没有空气交换器的话,首先要合理开窗透气。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有的病毒和细菌飞沫可在空气中飘浮30小时以上。因此,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对保持室内空气清洁作用很大。一般情况下,开窗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最好控制在30分钟左右。其次是在天气晴好时,尽可能到户外做适量活动,吸入室外的新鲜空气,增强身体抵抗力。 三是在经常维护房屋之外,保持室内卫生,保持干燥,减少室内灰尘。对于无处不见的化学用品,应购买含有挥发性气体的产品,注意选择No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或Low … Read more

一块地皮引发的风波——Brossard市政府494号法案争议始末

七天记者 颜宏 12月3日,七天记者颜宏在Brossard 市政府采访市长Doreen Assaad女士 / 摄影:德昊 @Sept Days 七天传媒图片 过去一周,多个大蒙特利尔地区华人微信群中流传着一个信息,呼吁Brossard市民签名反对市政府刚刚通过的《494号法案》,同时呼吁民众到市政府门前集会、游行,抗议这一法案。11月29日和12月3日晚上,有不少Brossard市民前往市政府门前广场示威,抗议刚刚通过的《494号法案》。这项法案的主要内容是市政府将采用伞式贷款(emprunt parapluie)的形式借款2500万元开发廉租房项目,其中超过1600万元将用于购买位于Grande-Allée 大街6405号一块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的地块。为还贷款,Brossard市政府计划在今后20年里向所有在Brossard拥有房产的业主增收一笔特别税。 七天编辑部连日来收到一些读者来信,有些是把市民的呼吁告知编辑部,有些发来了市民集会抗议的文字图片信息,还有些则要求弄清楚究竟咋回事儿,带着读者的托付,七天记者于12月3日在Broshard市政府采访了市长Doreen Assaad女士。 来龙去脉 据202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数据,Brossard市是魁省华人比例最高的城市,在全市近10万人口中,华裔居民约占总人口的20%,即大约18,000到20,000人。该市市政议会共有10名议员,其中华裔议员有两名,也达到了总数的20%,这两名华裔议员中,一名是满城华人服务中心和Brossard市的南岸华人服务中心主任李西西,她以独立议员身份行使反对党的职责,另一名是曾登上过七天封面人物的该市首位90后华裔女市政议员许加楠(Michelle Hui),她是现任市长Doreen Assad团队中的一员。随着华裔人数的增加,同时随着华裔当选市政议员,原本对参政议政兴趣不大,只忙活自己生意和日常事务的华人们也开始关心起各级政府推出的政策,尤其是关系到日常生活的市政级地方性事务,如学校周边安全、上下水、建筑条例、物业税、公园及康乐设施、治安、交通、消防、图书馆、除雪作业、垃圾收集及街道清洁等。这次引发波澜的《494号法案》也是因为在投票过程中,市政议员中仅有的两名非市长团队的独立议员——李西西和Claudio Benedetti的反对和发声,而被更多的华人所关注。 由于现任市长Doreen Assad的团队拥有绝对多数,这两名独立议员自2021年当选以来就一直抱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比如李西西在11月14日进行的市政议员会议上,提交了两名独立民选官员有权进入市长办公室的提案,因为能够和市政执行主任或市长面对面讨论相关事务非常重要。另外,李西西也表示自从自己当选以来,一直被安排在楼下图书馆后面的办公室里,和其他市政议员的办公室离得很远。自2005年就当选市政议员,并连选连任至今的独立议员Claudio Benedetti也表示在自己的四五个任期里,从来没有受到这样的排挤,不仅办公室远离决策中心,就连该知道的信息也不了解,比如市政议员们正在准备的新一年财政预算,自己就没有任何信息。 11月12日市政议会通过、第二天在网上公布的贷款法案其实共有3项,分别是第484号、490号和494号。其中484号法案的主要内容是贷款2896万元,用于Alma大街和CN(Canadien National)铁路之间的市政工程;490号法案的内容是贷款2185万元用于Maupassant公园的改造工程;但只有授权购买不动产的494号法案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质疑的内容包括整个过程的不透明,包括反对签名时间不足、市政府的出价以及特别税的设立等,为此,七天记者采访了市长Doreen Assad(以下简称正方)、市政议员李西西(以下简称反方)以及部分Brossard市民,帮助读者厘清一些当地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 12月3日晚上,Brossard 市政府门前广场示威的人群 / 七天读者投稿图片 透明度 针对市政府没有在更大范围内公布信息的质疑。今年9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传统媒体的衰落,Brossard市政府通过一项法案,停止在当地的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刊发市政府公告,所有信息都通过市政府官方网站发布。正方认为这是适应新时代传播方式改变而作出的恰当调整,同时还能节约纳税人费用。反方认为每年市政府在传统媒体上刊发信息的费用只有2.4万元左右,与市政府的运作费用2000多万相比微乎其微,不值得为了这点小钱来剥夺民众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在网站上发布的信息很难找到,像自己这样的内部人士都需要翻半天才能找到想要的信息,更何况外界不了解情况的民众。这变相地阻碍和限制了民众的知情权。 关于反对签名的时间问题,根据市政府给出的时间表,反对494号法案的民众需要在11月25日到29日期间,上午9点到下午19点期间到市政府签署反对登记表,条件是集满6617个签名,则反对有效,法案就要进行公民公投(scrutin référendaire)。这意味着,从程序开始到结束期间的每一分钟,都必须有2.2个人完成签名,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完成人员接待、身份核对、问题解答以及签名,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此,正方表示,这一时间安排是根据省政府对有关市政计划的时间表规定而设定,市政府并没有控制权。反方则认为这是故意的,把时间设置得很短,把签名人数设置很高,以便让这项法案得以通过。 实际上,在魁北克省,触发市政项目相关的公民公投的条件和程序主要由《魁北克市和城镇法》(Loi sur les cités et villes)和《市政选举与公投法》(Loi sur les élections et les référendums dans les municipalités)规定。内容包括市政府必须至少提前5天通过公告向相关公民通知登记的时间和地点;签名请愿期限通常在公告发布后15天内;签名人数一般要求占到受影响区域民众的10-15%等,由于这项法案是面向全市居民的,按照目前Brossard的人口来说,签名人数的要求并不算高,但在签名时间上,市政府确实有宽限余地,但正方选择了时间最短的方式。 购买不动产的资金和计划。正方对该地块提出的报价是基于专业房地产评估公司LB Évaluation的报告得出的。这是一家在蒙特利尔及其周边地区提供住宅、商业和工业物业评估服务、具有良好口碑的公司,获得魁北克评估师协会(Ordre des Évaluateurs Agréés du … Read more

选前最后一次预算 蒙特利尔强调人性城市

La mairesse Plante tient son budget 2025, sourire aux lèvres.

11月20日,蒙特利尔市政府提交了总额72.8亿元的新一年财政预算案。鉴于已经宣布不会寻求市长连任,这是蒙特利尔历史上的首位女市长普朗特(Valérie Plante)最后一次,也是第八次向市政委员会提交财政预算。这份名为“人性化的大都市”(Une métropole à échelle humaine)预算案将由市政议员经过一个多月的研读和辩论,并根据市政议员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后由市政议员投票以确定是否同通过。而由于市长领导的Project Montreal政党议员占多数,这份预算案将毫无悬念地在2025年年初投票通过,随后开始正式执行。 同以往一样,普朗特市长向蒙特利尔人公布了本市2024年的财政预算以及未来10年的基础设施支出计划(programme décennal d’immobilisations)。和前几年一样,即使在财政赤字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这份财政预算案还是打破她自己创造的财政预算新高,达到72.8亿元,比去年多出2.824亿元,增幅为4%。而在未来10年(2025-2034年)的基础设施支出计划中,预算同样高达248亿元,而去年则为239亿元,这意味着在未来十年内,蒙特利尔每年在交通、民生等基础设施上的额外投资增加接近10亿元。 自普朗特在2017年成为蒙特利尔市长以来,蒙特利尔市政府每年的运营费就一直在快速增长,从原来的52亿元涨到今年的近72.8亿元,7年时间内增长了31%。今年在一个在收入减少,赤字大幅增加的大背景下,与之前预期的裁员、减少支出等紧缩政策不同,普朗特政府的这份财政预算案并没有提出什么紧缩措施,再创蒙特利尔财政预算新高。但今年的居民平均地税只增加了2.2%,远低于2023 年和 2022 年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 4.9%和4.1%,让蒙特利尔的纳税人有了一点喘息的机会。 未来一年的预算支出明细 地税温和上涨 按理来说,新一年的财政预算再创新高,与之相辅相成的市政收入也必须提高,但新的预算案却没有。市政收入最主要的就是包括地税、欢迎税在内的各种房屋税收,占总收入的63.2%;其次是政府提供的各项市政服务收费(占19.4%)和各级政府的支付转移相关费用(占17.4%)。 作为收入大头的房屋税无疑在这次预算案中最引人注目,但因为明年将迎来新一届的市政选举,普朗特市长没有延续了过去两年地税大涨的趋势,而是根根通货膨胀的水平,提出了较为温和的涨幅。明年民居房屋税的账单平均增幅只有2.2%;非民居房屋税平均上涨1.9%。在房屋税这一块,1.6%的增长幅度由市政府决定,0.6%由各个行政区决定,具体组成见下图。 以居民住房为例,在市政府决定的1.6%增幅中,包括了地税增加1.3%;与水相关的税增加了0.4%;与市政府债务相关的税增加不到0.1%。在各个行政区决定的0.6%增幅中,最主要的是与各种相关市政服务的费用,增加了0.3%;其次是与基础设施投资相关的费用,增加了0.3%。虽然全市房屋税的平均增长幅度确定为2.2%,但因物业所在行政区以及该区给出的评估价格不同而有所区别,增幅最大的行政区是Pierrefonds—Roxboro,增长4.1%,其次也是西岛的Île-Bizard—Sainte-Geneviève,增长3.4%,增幅最低的是市中心的Ville-Marie区,只有0.2%,而华人聚居较多的Plateau-Mont-Royal和Saint-Laurent区涨幅为1.7%;Lachine区的增幅为2.8%;Lasalle区的增幅为1.9%;Sud-Ouest区的增幅为2.1%。另外,虽然非民居物业税平均上涨只有1.9%,但某些行政区的涨幅显著高于平均值,例如Lachine区的非民居物业上涨9.6%,Saint-Laurent区则上涨7.7%。 平均2.2%增幅的地税,对一栋总价72万元的独立屋来说,意味着每年地税增加约 135 元,总额达到4,747元;而对一套价值 48.5万元的公寓业主来说,新一年的地税账单将增加 38 元,总额达到3,199元。而为了鼓励业主更有效地使用土地,市政府还决定将把已服务和未服务的空地税率提高到基本地税税率的四倍,目前的地税只相当于基本税率的两倍。 在新的预算中,蒙特利尔将在未来三年内将住房部门预算额外增加1亿元,旨在扩大补贴性住房的供应。具体措施包括: 增聘建筑检查员,将建设许可审批时间缩短至120天; 增加对租户权利组织的援助; 继续收购低成本房屋,然后投资将其翻修,增加廉租房以及福利房的市场供给; 其中在2025年与住房相关的支出将额外增加4600万加元,其中3300万用于新的住房开发,650万用于建设社会住房项目,600万用于城市廉租房的改造。同时,在未来十年内投资资5.66亿加元用于购买住房用地及兴建新的住房,以缓解目前的住房危机。 其他开销 新一年预算案中最大的一块依然是公共安全方面的支出,占到总预算的18%,主要分给蒙特利尔警察局(SPVM)和蒙特利尔消防局(SIM)。包括增加警察和消防员的工资,雇佣更多的警察和消防人员,在全市范围内设立60个帮助流浪汉和其他弱势人员的小组等。在治安方面,进一步加强ÉMMIS小组(Équipe mobile de médiation et d’intervention sociale)的执法力度,扩展到全市19个行政区,使这个从犯罪源头抓起的“沉入式执法”的警察服务改革试点项目的预算达到1千万元,其中5百万来自蒙特利尔市政府,5百万来自魁省政府。这个项目让警察在既不佩戴武器也不穿制服的情况下沉到社区去工作,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等到事情发展到要拨打911的程度再去解决。试点以来,沉入社区的警察靠近那些流浪汉、瘾君子、家庭暴力受害者、精神病人、独居老人等弱势或容易出现问题的群体,和他们沟通交流,给他们提供社会资源并解决他们的问题,甚至和他们一起买菜、做家务以便了解他们的日常并理解他们的思维,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不仅极大缓解了民众与警察的对立情绪,还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警察还会和社会工作者以及非盈利组织、社区组织一起沉入到年轻人当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有可能的犯罪行为掐灭在萌芽状态。由于这个方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蒙特利尔市政府计划扩大这一措施,包括给帮助流浪汉的组织拨款980万元,拨款1,100万元解决极度贫困问题,避免更多的人流落街头;在原本支出的基础上,额外增加300万元用于帮助无家可归的人;开展大范围的公共咨询以找到避免民众成为流浪汉以及如何让流浪汉回归社会的解决办法。 此外,新一年的财政预算还将在原本支出的基础上,为公共安全额外投入2920万元;给各个行政区额外提供2410 万元;供水服务额外增加136万元;垃圾收集和处理也将额外增加 910 万元;除雪费用额外增加 390 万元等。 在另一个支出的大头——占总预算16.3%的偿还债务方面,市政府将继续从 2015 年开始的努力,力争到 2027 年将债务率降低到占城市收入的 100%。2024 年,这一比例还是达到了 108%,使得市政府的债务总成本略高于12亿加元。市政府的债务成本包括偿还市政府债务以及利息和其他长期费用,在2024年,市政府将能够支付4.75 亿元与债务相关的资本资产付款。 再下来就是行政方面的支出,占11.2%,几乎与去年一样;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占10.1%;紧接着就是公共交通方面的支出,占10.5%。新的财政预算还将在明年额外给大蒙特利尔地区公共交通管理局(ARTM)提供4720 … Read more

关税“飓风”又来 加拿大陷入恐慌 大可不必

七天记者 颜宏 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到明年1月20日才能正式宣誓就职,但他已经急不可耐地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了,他自创的社交媒体“真相社交”(Truth Social)就是他的白宫椭圆形办公室,各类政策主张不断地通过这个平台发布。11月25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朗普发帖宣称,“为打击非法移民、犯罪和毒品”,他将在明年1月20日,也就是上任首日立即签署一系列行政命令,其中一项是对来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所有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对来自中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的额外关税,理由是对非法移民和非法药物交易的担忧。这一发在社交媒体上的言论立刻引发了加拿大全国的大地震:联邦总理特鲁多当晚就火急火燎地给特朗普打电话,两人交谈了十多分钟。特鲁多虽然称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富有成效”,但还是在第二天就表示要尽快召集所有省级和地区领导人举行紧急会议,“寻求建立统一的政治战线”,找到共同应对特朗普威胁的办法;而联邦议会也在保守党和新民主党的要求下召开紧急辩论,讨论应对办法;加拿大两个主要经济引擎的安省和魁省省长都表示了担忧。安省省长、进步保守党人道格·福特(Doug Ford)一边谴责特朗普的计划“像家人在你的心脏上捅了一刀”,一边批评特鲁多政府未能在边境问题上采取特朗普期望中的强硬态度;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一方面担忧特朗普的关税将导致魁北克和加拿大其他地区失去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同样指责特鲁多既没有足够认真地对待来自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也没有管理好引发特朗普愤怒的边境问题;联邦保守党党领Pierre Poilievre批评说,特朗普当选已经三周了,他一直说会对加拿大征收高额关税,联邦总理早就应该与各省省长会面并讨论应对计划,实际上他什么都没做。可以说,以美国候任总统身份的特朗普随便发的一条推文,就在加拿大政坛引发了轩然大波,让加拿大陷入危机之中。 前车之鉴 尽管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彼此看不顺眼,都不愿意被人当成彼此的brother,但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两国文化接近、经济往来十分密切,直白地说其实加拿大经济高度依附美国,与美国的贸易占据了加拿大对外贸易额的四分之三。美加两国一直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在经济上,加拿大为美国做工业配套,提供矿产和资源,美国同时是加拿大最大的进口国和出口国;安全上依赖美国主导的北约。大部分的时候,加拿大都是美国的“小跟班”,唯美国马首是瞻,两国不仅拥有全世界最长的不设防边境,还是彼此的后院:美国的游客是加拿大旅游业的最重要客源,而美国是加拿大人南下越冬的主要目的地。但自2017年奉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担任美国第45届总统以来,原本唇齿相依、互惠互利的美国和加拿大就开始出现龃龉,贸易摩擦不断。 在特朗普还没上任的时候,就一直“喷”已经执行了20多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称其为“史上最糟糕的卖身契”,上任后则不断地逼迫加拿大和墨西哥同意重新启动谈判,让美加两国的天然好友关系遭遇了巨大挑战。在特朗普主导的美、墨、加就新的贸易协定还在谈判时,特朗普就开始不断以关税为武器,在全球燃起贸易战火。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8年前三个月,美国就发起了至少20项贸易调查或制裁,地域范围涉及五大洲的25个国家,贸易产品范围包括钢铝、生物柴油等,理由则有全球保障措施、国家安全、“不公平”贸易等等。虽然在当年3月份签署的行政令中给予来自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钢铁和铝临时豁免待遇,但豁免期仅截止到当年的6月1日。到了2018年5月31,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宣布了特朗普的决定:不再延长对欧盟、加、墨的关税豁免,并从当日午夜零时起对来自这些地方的钢铁产品征收25%的关税、对铝产品征收10%的关税,加拿大与墨西哥随即宣布对美国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加拿大对价值166亿加元的美国钢铁、铝及数百种其他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到了当年10月,新的《加美墨协议》(CUSMA)达成,美国对加拿大的额外征税依然没有取消,直到2019年5月双方才达成取消关税的协议,最终的取消关税要等到三国都批准新协议并开始生效的2020年7月。 然而新冠病毒疫情的到来,打破了特朗普连任的稳操胜券,也让特朗普再次对加拿大挥舞起了关税大棒。美国突然在2020年8月宣布对加拿大的铝制品再次征收10%关税。已经见识过特朗普“极限施压”的交易艺术,并有中美贸易战中与中国正面硬刚的榜样在前,这次加拿大的反应非常迅速,强硬宣布将对美国实施“一元对一元”的等价反制措施。在这轮较量中,副总理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的表现可圈可点。加拿大一方面在宣布反制的同时,强调谈判的大门敞开,即使到最后一分钟,加拿大政府也会努力避免采取此类报复措施,也就是说如果美国同意取消这些关税,加拿大就放弃征收报复性关税;另一方面留出一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公开咨询,就征税产品的清单征求企业和公众的意见,实际上是给通过各个层面向特朗普施压留出时间,包括总理特鲁多、外交部长商鹏飞(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等高官接连在媒体上发声,在舆论上造势,还高调宣布征税的美国产品来自对美国大选非常重要的选情摇摆州,力图打到特朗普的痛处。就在大部分人都认为加拿大的反击不会取得什么效果时,这场关税大战却发生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剧情反转”:美国政府单方面取消了已经征收了一个多月的铝制品关税。虽然只是暂时性的胜利,但对加拿大的铝制品行业、特鲁多的自由党政府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也更让人看清了美国外强中干的面目,加拿大只有硬刚才能获得应得的尊重。之后随着特朗普的下台,拜登总统的上任,加美之间没有再因为关税问题发生摩擦。 故技重施 从特朗普的过往讲话以及在第一个任期内的作为可以看出特朗普对“关税”的热爱。在他有限和狭隘的认知里,关税政策似乎可以解决美国经济运行和社会当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而从不理人们对关税会提高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抑制经济活动的担忧,更不在意这是一把双刃剑,被征收国同样可以采取反报复措施。然而,这次特朗普选择首先拿忠实经贸伙伴和盟友——加拿大和墨西哥开刀多少有些出人意料,而理由更是和关税问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移民和毒品问题。 他在贴文中写道:“众所周知,成千上万的人正源源不断地涌入墨西哥和加拿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犯罪和毒品问题。1月20日,作为我就任后的首批多项行政命令之一,我将签署所有必要文件,对墨西哥和加拿大所有进入美国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以此惩罚他们荒谬的边境开放政策。此关税将持续有效,直至毒品(尤其是芬太尼)和所有非法移民停止入侵我国!”他还威胁称:“墨西哥和加拿大完全有权、也有能力轻松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此要求他们行使这一权力,而在他们这么做之前,是时候让他们付出沉重的代价了!” 实际上,正如安省省长福特说的,特朗普在边境和毒品问题上将加拿大与墨西哥混为一谈是不公平的。在美墨边境上,每年有230万非法移民进入美国,而在美加边境上,只有19.7万人从加拿大非法进入美国,反而是从美国流入到加拿大的毒品和武器更令人担忧。墨西哥总统辛鲍姆(Claudia Sheinbaum)也回应称,美国仅靠威胁和施加关税解决不了移民和毒品问题。她在一封给特朗普的公开信里指出从美国流入墨西哥的非法武器交易问题非常严重,执法部门查获的犯罪分子非法持有武器中,有70%源于美国。而墨西哥既不是这些武器的生产地,也不是合成毒品的主要消费地。但可悲的是,在墨西哥国内,为满足美国的毒品需求而产生的暴力导致了人员伤亡。 截至到今年9月份的经济数据显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墨西哥,占其总贸易额的15.8%;加拿大则居二,占13.9%。美国则是加拿大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国。如果真的实施如特朗普说的关税措施,将给加拿大的经济以及自由党的连任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加拿大75%的出口都流向了美国,加拿大是美国最大的能源进口来源国,2023年加拿大几乎所有的原油出口都流向了美国,占美国能源进口的60%。美加之间的贸易还关系到190万加拿大人的就业,并推高原本已经降下来的通货膨胀,进一步提高生产和生活成本。因此特朗普的言论一出,加元兑美元价格立刻大降,跌至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实际上,不仅是加拿大和墨西哥对特朗普的征税想法感到不满,美国国内也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包括特朗普的共和党阵营。来自爱荷华州的资深共和党参议员Chuck Grassley就表示广泛关税威胁可能会再次扰乱美国农业部门,目前美国农民仍在从特朗普 2018 年对华贸易战中恢复过来,而农村地区一直是特朗普支持者的大本营。因此他更倾向于认为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的做法是一种谈判工具。 有不少学者都同意他的看法,认为特朗普之所以向两位邻居打出关税“第一枪”,是为了即将在2026年开始的新《加美墨协议》谈判增加筹码。而他提前发出威胁,首先是为了将“跛脚鸭”拜登政府一脚踢开,为自己的新班子提前争取到对外接触的权力。其次特朗普吸取了第一任期的经验和教训,以关税作为威胁,不是一下子把关税棒子打出去,而是给双方留出谈判时间和空间。 他选择的国家也是经过仔细算计和考量的,分别是美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和墨西哥一直在特朗普关税“大炮”的瞄准范围内。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就多次宣称,上任后将取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并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超过60%的关税,并一直错误地指责中国产品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和加拿大,威胁对墨西哥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对汽车产品更是要征收高达200%的关税。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特朗普所说的针对芬太尼向中国产品征收的10%关税并不意味着特朗普放弃了此前所说的60%关税。而所有这些可能都是为了用关税做筹码,在很多问题上与三大贸易伙伴要价,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无论特朗普说什么,现实是制造业空心化的美国正越来越依赖墨西哥和加拿大。而加拿大一方面行动起来,动员各级安全部门,增加资源以控制加美边境的移民和毒品问题,另一方面除了协调联邦和各省的立场以便团结起来,口径一致应对外,还需要和同样受到特朗普关税威胁的墨西哥、中国、欧盟等国家联合起来,再加上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积累起来的斗争经验,应该可以克服即将遇到的经济困难。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特朗普的任期也就只有4年,咬牙熬一熬也能过去。

移民“逃离加拿大”创纪录 很多人熬不住5年

七天记者 梓丰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加拿大越来越留不住人的消息不断在媒体中出现,而加拿大公民研究所(Institute for Canadian Citizenship)和加拿大谘议局(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每隔一段时间发布的相关报告一次次在证实这一问题。11月19日最新发布的名为《错失的机会:加拿大过渡性移民研究》的报告显示,在1982至2019年期间,大约近五分之一,也就是18%的入境移民最终会在25年内离开并前往其他国家,其中大约34%的人熬不过5年就会离开,以魁省和安省的说法语移民比说英语移民更有可能离开加拿大寻求在其他地方定居。而移民离开最多的城市也是传统上最吸引移民落地的城市,如蒙特利尔、多伦多和温哥华。 留不住人才 无论是在研究层面,还是普通人的观感中,作为最具有移民目的地吸引力之一的加拿大越来越留不住人。华人社区也不例外,不断听到有人回流中国或搬去美国的消息。而根据公民研究所和谘议局的报告,过去30年来,入境移民离开加拿大的比率一直在上升。也就是说自1982年以来抵达加拿大的移民平均以每年0.9%的速度离开加拿大。去掉特殊情况的2020年,尤以2017年和2019年离开加拿大的移民人数最多,比历史平均水平高出31%。 研究人员将统计局的移民率信息及报税资料相结合来来确定离开的人数,若入境移民在两年内都没有申报T-1家庭报税资料,且直至2021年都再未申报,既被认定为迁出移民。根据这一筛选数据,2020年因新冠病毒爆发,以及各国采取的边境防控措施使得离开加拿大的移民人数创纪录,但在疫情后旅行限制放开后,这些已经离开的人即使有机会返回加拿大,也有一部分人没有选择返回。 研究还发现,来到加拿大的移民最有可能在抵达后的四到七年内再次移居别国,而移居他国的最主要原因都与职业相关,要么找不到与专业知识、背景相匹配的工作,遭遇重大职场挫折;要么是在别国找到工作或深造的机会;其次是加拿大的高房价让很多人的移民“加拿大梦”变成了一场噩梦,特别是在温哥华、多伦多这样的高房价地区,部分新移民在支付了高额的住房成本后,几乎没有剩余来维持日常生活,不得不求助食品银行或社区慈善组织的帮助。今年7月,民意调查公司Angus Reid Institute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国近40%的新移民表示,由于难以负担高昂的住房,正在认真考虑离开所居住的省份。在这些考虑搬家的人中,有45%的人表示他们会搬到加拿大其他地方。有15%的人表示会搬去美国;27%的人表示他们会搬到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剩下的人则还不确定去哪里。 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离开的人大多数是身有一技之长或者是目前社会人手短缺领域的从业人员,如建筑工人、教育工作者、医护人员、高科技人才以及能提供工作机会或创新的企业家等等,而难民是最不太可能离开加拿大的人群。 公民研究所在每次报告中都建议各级政府应监测移民的移居率,找到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改善移民的生活质量和职业前景,投资社区基础设施,帮助移民融入并简化其他移民申请过程,帮助雇主雇用和留住移民。 联邦移民部长(Marc Miller)也表示,留住移民需要各级政府的合作,包括确保移民有好的工作并负担得起住房。米勒进一步解释说,政府确实需要追踪离开加拿大的移民人数,但移民获得永久居民或公民身份后有来去自由的权利,政府无法提出任何限制。 “加拿大梦”黯淡 这种优质移民离开的现实,与当前普遍的反移民舆论正形成完美风暴,对加拿大的未来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过去30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移民在公众舆论中的印象是如此负面,无论是住房危机、犯罪率上升、教育和医疗系统不堪重负甚至交通堵塞都被不少人归罪于高移民率,要求减少移民数量。强大的民意压力也让原来敞开臂膀欢迎新移民的自由党政府在移民政策上180度大转向。而这一切都只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加拿大的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加拿大人正变得越来越穷。 仅仅在10年前,加拿大的经济还处在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加拿大的银行体系在没有政府救助的情况下安然度过了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受到普遍的赞誉。2005年时,当时的加拿大出口发展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史蒂夫·波洛兹(Steve Poloz)曾表示加拿大公司有望实现在美国已经实现的“生产力奇迹”。2006年《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曾夸赞加拿大经济表现使其成为“唯一一个同时拥有经常账户盈余和预算盈余的国家”。 2011年,《麦克林》(The Maclean)杂志的一篇报道宣称加拿大“居世界之巅”,“加拿大人从未对未来感到如此乐观”。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秘书处预测,加拿大在未来50年的经济增长将领先于G7其他国家。同一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加拿大的AAA信用评级、稳定的经济和丰富的资源而建议各国央行持有更多的加元货币储备。仅仅10年过后,今天的加拿大现实与10多年前所期望的大相径庭,加拿大经济的增速在多个年份不如通胀率高,过去10年平均增长仅为1.7%,去年更是下降至1.1%,这意味着加拿大人的真实生活水平一年不如一年。去年OECD也将加拿大2060年的前景预测为所有38个国家中垫底。 如果以美国为坐标的话,加拿大持续变穷的迹象更明显。1981年时,加拿大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92%,到2022年,加拿大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73%了。加拿大最富裕的能源大省阿尔伯塔省的人均GDP放在美国只能排在第14名,而加拿大最穷的五个省占了北美洲6个最穷的州/省中的5个。从2019年4月到2023年底,加拿大人均GDP从59,905美元下降到58,111美元,下降了3%。这一降幅在历史上位列第三大跌幅。第一次大幅下降发生在1989年至1992年,期间GDP下降了5.3%;第二次是在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GDP下降了5.2%。这种持续的下降不仅反映了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也体现了加拿大在应对外部经济冲击方面的脆弱性。除了跌幅显著之外,这次下跌的持续时间也异常之长。根据菲沙研究院的数据,从2019年到2023年,加拿大的经济已经连续18个季度出现下滑,而且这种趋势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加拿大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经济衰退是1989年至1994年,持续了21个季度。 今年第一、二季度,加拿大的经济似乎表现强劲,GDP增长率达一度分别达到2.5%和2.1%,超出了市场预期。但考虑到人口大幅增长的因素时,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而且大部分经济增长来自政府支出和工资增长,几乎占据了季度的80%。果然,到了第三季度,加拿大的经济增长率只有1%,低于央行1.5%的预测、也低于彭博社经济学家1.2%的预测。也就是说央行的四次降息不仅没有提振低迷的经济,还让经济更加低迷。当然,货币政策调整反应到经济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加拿大的生产率低下问题并非短期内形成,而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逐渐恶化的问题。 经济停滞不仅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关系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果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社会内部的各种分歧——无论是种族、阶级、代际、性别、还是社区间、地区之间的矛盾都可能进一步激化, 按照加州查普曼大学(Chapman University)城市研究教授Joel Kotkin在2020年出版的题为《新封建主义的来临:对全球中产阶级的警告》一书中的说法,加拿大正在步美国加州的后尘形成“新封建主义”。少数人非常富有,他们之下只有社会底层的新“农奴”,即大量且日益增长的无财产贫困人口。在这两个群体之间的是官僚阶层,他们为非常富有和有权势的人服务,用几乎限制了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无数规章制度将其他人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如果说加州的“新封建主义”是由科技寡头造成,那么加拿大的情况就是地产和金融巨头联手打造的。如果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开始崩溃,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那么这个国家也迟早会分崩离析。 除了经济问题,加拿大也如美国一样面临政治极化(Polarized Politics)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通常来讲,一个比较正常的国家政治光谱应该包括:中间派、中左、中右、左、右、极左、极右,呈橄榄球型分布。这样的结构有利于政局稳定,并且能够保证决策的合理性。但现在的现实是政治光谱正逐渐从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型转变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持温和立场的中间群体不断萎缩,两极分化趋势非常明显。位于政治光谱上不同位置的政党往往“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否决而否决”,对是非曲直丧失了客观公正的判断能力。加拿大的政治极化背后的驱动因素同样包含社会经济不平等、社会失去公平正义、人口结构变迁、种族文化冲突、媒体影响等等,给整个社会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 加拿大应该做的是想办法挽救经济衰退,并在经济发展中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但到目前看来,加拿大经济的问题不是疫情、供应链混乱或者房地产引发的,也不是加息或者降息引起的,而是长期的生产效率低下导致的产能衰退问题。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为了提升生产率,加拿大需要在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政府还应采取更积极的政策,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此外还要提高劳动市场的灵活性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这些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便在长期内逐步扭转生产率低下的局面,现实是可能吗?加拿大的这种经济效率低下相当于人走向衰老,就算意识到了也很难逆转。  

特朗普即将上任 加拿大日子不好过

七天记者 颜宏 11月13日,按照美国的传统和礼仪,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在白宫欢迎前任和未来的白宫主人特朗普,之前相互攻击甚至相互辱骂的两人在媒体面前微笑,亲切的握手,说着客气话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尽管特朗普并没有给2020年胜选的拜登提供同样的礼遇,还从未承认过拜登的合法性,称他是对民主的威胁,但拜登还是再次对特朗普承诺“和平有序地”移交权力,也预示着特朗普2.0时代的开启。 以绝对优势获得美国总统大选胜利一周后,特朗普已经通过社交媒体陆续公布了自己第二个任期的内阁提名,包括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国防部长、中央情报局(CIA)局长、白宫法律顾问、国土安全部部长、新“政府效率部”负责人以及常驻联合国代表和驻以色列大使等关键职位。从目前这些人过往对加拿大持有的负面态度和批评言论来看,加拿大和美国的双边关系将经受严峻地考验。 政治海啸 众所周知,联邦总理特鲁多是美国前民主党总统奥巴马的“迷弟”,在自己赢得联邦自由党党领的选举后,聘请了奥巴马竞选团队的一位负责人迅速把自由党“奥巴马化;当选总理后明确表达对奥巴马政策的延续和支持,特别是在全球事务上倡导进步主义的价值观。他们二人在许多政策领域都有相似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并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亲密的个人友谊。当主张多边主义、环保、移民包容等进步主义议题的特鲁多碰到大搞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对环保政策消极,并收紧移民政策的特朗普后,两人的关系迅速恶化。虽然特鲁多竭尽全力讨好特朗普,但特朗普还是对他很冷淡。特朗普前一个任期唯一一次来到加拿大是到魁省的Charlevoix小镇参加2018年召开的G7峰会,结果他不仅晚来还早走,在会前就与当时的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法国总统马克龙以及特鲁多等就贸易问题发生激烈的争执。会议还没完全结束,对特朗普的贸易保护言论提出批评的特鲁多则彻底惹恼了睚眦必报的特朗普,不仅立刻撤回了对G7联合公报的支持,还大骂特鲁多“非常不诚实和软弱”。从此,特鲁多就上了特朗普的“黑名单”,时不时就拿出来羞辱他一番。比如在今年总统大选期间,特朗普再次提到了一个已经被辟谣多次的阴谋论,称特鲁多是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儿子。 实际上特鲁多出生于1971年12月25日,父亲是已故加拿大总理皮埃尔·杜鲁多,母亲是玛格丽特·特鲁多。在特鲁多出生四年多后,他的母亲才首次访问古巴并与卡斯特罗见面。再比如,特朗普上一秒还说自己很喜欢加拿大,下一秒就批评特鲁多是“两面派”、“软弱”和“极左疯子”。 在特朗普获得胜利后,特鲁多第一时间祝贺特朗普重返白宫,并高度评价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特鲁多在X上表示:“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友谊令世界羡慕不已,我知道特朗普总统和我将共同努力,为我们两国创造更多的机会、繁荣和安全。”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特朗普的胜利将给加拿大带来巨大的挑战,因为特朗普政府的敌意似乎无法用外交手段来克服。 鉴于特朗普的前一个任期对大部分加拿大钢铝制品征收了10%的关税,给加拿大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还强迫加拿大和墨西哥接受并不太公平的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今年年初特朗普在共和党内初选中一骑绝尘的时候,加拿大就成立了一个由政府部长、商业团体代表、专家学者等组成的“加拿大团队”(Team Canada),准备应对特朗普带来的冲击,类似于2016年特朗普当选后自由党政府采取的外交努力。这次美国大选结果出来后,联邦政府迅速重建了自拜登入主白宫后解散的加美关系内阁委员会,并派出多名高级官员与美国各地的立法者、州长、商界领袖以及可能在特朗普未来政府中发挥作用的人进行接触。 联邦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多次试图安抚那些担心特朗普关税和移民政策的民众,称加拿大已经准备好了应对各种情况,并强调“我们与美国有着牢固的关系,我们与特朗普总统和他的团队也有着牢固的关系。”但曾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担任美国驻加拿大大使的Bruce Heyman却没有那么乐观,一直在忙于警告加拿大外交官和商会即将来临的“政治海啸”(political tsunami),称“特朗普太注重交易,不在乎盟友,”而加拿大似乎没有有效办法应对。 全是鹰派 在被特朗普提名的2.0内阁班底中,有好几位都对加拿大现届政府以及中国充满了敌意。白宫国家安全顾问人选Michael Waltz现年50岁,曾是美国陆军特种部队(Army Green Beret)的一名成员,也是“美国优先”外交政策议程的坚定支持者。他多年来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的一系列评论,都对特鲁多很不客气,包括他语带兴奋地预测特鲁多政府将在下次大选中失败,并“乐见其败”;他批评特鲁多在所谓的“新疆种族灭绝”提案中投弃权票可耻;反复炒作中国干预加拿大选举;还批评加拿大政府允许向中国国有公司出售锂矿等等。 而有可能被任命为国务卿的卢比奥(Marco Rubio)更是对加拿大横挑鼻子竖挑眼,连加拿大与委内瑞拉、与古巴的等拉美国家的关系都成为他批评的话题,更是对加拿大对巴勒斯坦人的同情表示不理解,甚至说加拿大接收了大量加沙难民是对美国安全的威胁。 而在特朗普胜选上立下汗马功劳,并已经被提名为“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这一还不存在部门负责人之一的世界首富马斯克更是看不惯左中翼的特鲁多,多次在社交媒体上讽刺、挖苦特鲁多。比如上周,马斯克在X上转发了一张加拿大“实际人均GDP”曲线变化图,显示在特鲁多上台前,加拿大和美国的人均GDP不相上下,而在特鲁多政府2015年上台后,加拿大的人均GDP就被美国甩在了后面。再比如在回复读者评论时说,特鲁多下台的日子不远了。 曾在特朗普首任政府时期担任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代理局长,这次被提名为负责管理美国边境事务和非法移民问题的霍曼(Tom Homan),被特朗普称之为“边境沙皇”(Border Czar),将“负责将所有非法移民遣返回原籍国”。而他对加美之间的边境问题非常不满,称北部边境是个巨大的国家安全问题,因为支持恐怖活动的外国人会从加拿进入美国,因此将与渥太华展开“艰难的对话”。 总之,未来的4年加拿大将面临美国的极度施压,在经济、外交、安全、环境政策等多个方面受到的影响。在经济贸易方面包括来自美国政府强征的10%至20%关税;可能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特朗普倾向于推动美国制造业回流,如果采取更多限制性政策,可能会迫使加拿大公司调整供应链,增加生产成本;特朗普要将企业税率从21%降至15%,会迫使加拿大重新审视税收制度,否则许多公司可能会倾向于到美国而非加拿大投资。 在移民方面,特朗普不仅要推行多项移民限制措施,还要实施“美国最大规模的非法移民驱逐行动”,可能导致比2017年更大规模的“难民海啸”通过加拿大-美国边境试图进入加拿大,给加拿大的难民接收系统带来压力。而边境严管管控的话,可能导致两国之间的旅行和物流变得更加繁琐,影响双边旅游业和跨境经济活动。 在环境政策和气候变化方面,加拿大一贯支持巴黎气候协议,致力于减少碳排放,而特朗普曾经退出巴黎协议,对化石燃料产业持支持态度,加拿大将面临环境政策上的更多压力和分歧。而如果美国放松对环境的监管,可能会增加跨境污染,这将直接影响加拿大的空气和水资源质量,尤其是与美国接壤的省份。 在安全与军事合作方面,加拿大将面临比8年前更大的增加军费开支压力,特朗普还曾威胁减少在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的投入,影响北美的安全合作。 在外交政策上,特朗普对中国的立场强硬,可能会使美中关系进一步紧张。而如果特朗普采取更为对抗的策略,加拿大可能会被迫表态,导致两国外交政策分歧。这次面对特朗普的强势回归,加拿大已经迅速祭出“中国牌”来讨好特朗普,不仅强调10月份对中国进口的钢铁、铝和电动汽车实施与美国相同关税是为了和美国步调一致,还在11月7日下令解散中国公司字节跳动(ByteDance Ltd)的子公司TikTok在加拿大的业务部门。另外,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可能会减少对多边机构和国际合作的支持,加拿大将不得不重新调整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以应对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不确定性。同时特朗普的外交政策常有极端立场,将使加拿大难以保持中立角色。这对于加拿大而言,会在应对美国、欧盟、中国等大国关系时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而在内部政治方面,加拿大的民众和政客大多支持自由主义、进步主义价值观,而特朗普的胜利可能会激励内部的保守和极右势力,进一步引发内部的撕裂和对立。 特朗普的再次当选对加拿大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挑战,加拿大需要系好安全带,在许多方面寻求平衡,以维护其经济利益、环境承诺和外交自主性,但最后的效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