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立日枪声看美国社会

图片

七天记者 颜宏 刚刚过去的7月4日是民众庆祝美国第246个“独立日”的大日子,却上演了一幕幕“魔幻”画面:远处是空中绚丽绽放的,象征美满幸福的璀璨烟火,近处则是满脸惊恐的民众四处奔逃,混杂着尖叫声、哭喊声和警笛声。根据事后的统计,这一天全美各地共发生184起枪击,造成220人死亡,570人受伤。今年以来美国平均每天死于枪击的人有100多,在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死亡人数却一下子翻倍,真是让人唏嘘。其中最严重的枪击案发生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北部的富裕社区高地公园(Highland Park)。当天上午10点开始独立日游行,喜气洋洋的游行队伍在行进,路边坐满了前来观赏的民众,但游行刚刚开始15分钟,就有人从一座服装店的屋顶上向游行队伍和民众开枪射击,连续的枪声很快让现场的人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于是不顾一切奔逃,但还是有6人被当场打死,30多人受伤,开了70多枪的枪手克里莫(Robert E Crimo III)则混在人群中逃离了现场,潜逃9个小时后被警方抓获。 富裕家庭的另类 根据目前已经获得的信息,克里莫于2000年9月20日出生在该市的一个富裕的意大利裔美国家庭。父亲Bob Crimo在当地经营着2家餐厅,还曾在2019年竞选过高地公园市市长,但没有成功。母亲Denise Pesina则是摩门教徒,也是一名另类疗法治疗师,经营着一家名为Trilogy Energy Systems的治疗中心,使用她创立的“全方位治疗法”来治疗慢性病、精神问题、情绪和精神创伤、心灵觉醒和复苏等各种问题。根据公司简介,Denise 曾在上海大学中医系和位于新墨西哥的阿育吠陀学院学习过。不过她在2015年曾有过一次被捕经历,当时是警方接到家庭纠纷的报警电话后以涉嫌家暴而将她逮捕的。 克里莫在家中三个孩子中排行老二,平时寡言少语,小时候参加过童子军,后来表现出暴力、感觉受忽视而愤怒等迹象。高中毕业后没有上大学,去了一家名为Panera Bread的连锁店工作,但疫情爆发失业后就再也没出去工作。他自11岁开始就深深迷上说唱,在网络上化名为“Awake the Rapper”发布说唱视频,自己描述为“来自芝加哥的说唱歌手、词曲作者、演员和导演”。他在其个人频道发布过多首单曲,作品在串流平台Spotify累计破万人收听,最有名的歌曲如《在我心中》(On My Mind)、受“匿名者Q”(QAnon)启发的《我是风暴》(I Am The Storm)等,他还向粉丝透露,在Spotify上每月拥有超过16000 名听众,个人净资产有10万美元。 不过在他发布的多个说唱视频中,都曾出现了暴力和大规模屠杀的血腥画面。在某个MV里,克里莫头戴战斗头盔,戏谑地在教室里抛撒子弹。而在去年10月发布的一首歌曲里,提到自己在计划一场“生死攸关的行动”,配合的却是一副手绘图片:一个人手持步枪,指着一个趴在地上的人和一个高举双手的人。整首歌曲里充斥着血腥,甚至出现了受害者浑身是血,以及一张刺杀前总统肯尼迪的凶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Lee Harvey Oswald)的剪报。 在2019年,他曾两次吸引警方的注意。第一次是4月份,他自己拨打911电话,说要自杀,警方曾上门调查;第二次是9月份,他对家人威胁说要“杀死所有人”,于是惊恐的家人报警,警方上门后没收了他的16把匕首、剑和刀,由于缺少合理的拘捕理由,没有对他进行逮捕。 他在2019年12月申请持枪许可证,并顺利获批。警方后来解释说,当时没有充足证据证明他构成“清楚、即时的威胁”,因此批准其持枪许可。之后,他合法地购买了5只枪,包括一把螺栓式步枪、一把散弹枪、一把手枪以及案发时使用的、威力巨大的AR-15步枪。而他所生活的伊利诺伊州是全美枪支管控最严格的州之一。 尽管目前警方还在调查他开枪的动机,但表示他为此准备了至少几个星期,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当天他穿着女装先是携带枪支通过一个消防梯爬到一座服装店的楼顶,居高临下无差别的向着人群射击,而他选择的射击点很难被从外面看到。之后他把步枪留在原地,伪装成女人混入惊慌失措的人群,还细心地使用假发掩盖脸上有特色的纹身。成功回到家里后,他没事人一样跟母亲借车外出。警方找到了留在屋顶的Smith & Wesson 生产版AR-15自动步枪,还发现了83个弹壳和3个充电器,通过枪支信息很快锁定了凶犯,并在下午2点搜查了他的家,发现了多把枪支,对他个人以及所驾车辆的信息描述也很快分发到各地,张开了一张搜捕的天罗地网。 克里莫开着母亲的车先是前往威斯康辛州,计划到首府Madison市一个聚会上再次大开杀戒,为此他在车里放了另一只AR-15步枪。后来不知道为什么他又改变了主意,驾车返回伊利诺伊州。晚上6点半左右,他的汽车被发现,警察试图在一个交通检查站将他拦下。克里莫惊觉后曾试图逃跑,但警方呼叫了增援,经过短暂的追逐后他放弃了抵抗,很配合地被逮捕。 目前这起枪击案的死亡人数已经上升到7人,一名伤者被送到医院后最终抢救无效。有两名受害者是一对夫妇,事发时正带着2岁的儿子Aiden观看游行,他们中枪后,一名外国女游客冒险救起这名男孩逃离现场,后来又求助于当地的一对夫妇帮忙照顾。这名奇迹般没有受伤的男孩一下子成了孤儿,当天晚些时候被警方交给了他的祖父母。为了帮助这名可怜的男孩,人们在众筹网站的捐款一天内就超过了10万美元。 克里莫被捕后在庭审中承认自己向游行人群射击,目前面临7项一级谋杀指控,可能会被判终身监禁。 左右互搏 枪击案发生后,克里莫的个人情况立刻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而他又在社交媒体上传了大量的个人照片和视频,虽然他的社交媒体账号都已经被封禁,但推特网友们还是通过留档内容挖出了不少信息。在这些照片和视频中表现出的他却过于“缝合”,从MAGA(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白人至上、安提法(Antifa,极左翼反法西斯团体)、阴谋论的4chan、再到LGBTQ+等都有体现,于是引发美国各个群体的大“甩锅”,纷纷指责他是对方的粉丝,是对方阵营孕育了这个冷血杀手。 在外表上看,他在发布照片中的粉色双马尾、脸上的纹身、说唱艺人等元素都显示他是一名左翼的自由主义者,他也曾在个人账号说明中称自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还在脖子上纹了个玫瑰图案,而这个图案与美国民主社会党的logo非常类似;他曾发布过一张安提法标志的图片和一系列带着黑色头盔、蒙着黑色面巾的具有安提法风格的照片,似乎都显示他是左翼。但同时,在2021年1月2日上传至YouTube的一段视频中,克里莫和一群特朗普的支持者在机场外等待特朗普车队。当车辆驶过时,克里莫拍了段自拍,脸上有他独特的纹身。他还在2021年6月27日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他身披特朗普旗帜的照片,笑的很高兴,配文是“Spam”。除此之外,他被拍到于2020年9月29日在芝加哥郊区诺斯布鲁克参加特朗普的集会,当时他打扮成《Where’s Waldo》中的造型。这场集会的气氛非常紧张,不戴口罩的特朗普支持者要求推倒当地一个标识着全美新冠死亡人数的牌子,而反对者则要“绝对”保留这块牌子,双方一度剑拔弩张,不知道身在其中的克里莫当时是站在哪一边的。而从他支持拥枪,并购买多只枪支来看,他的立场又应该是右翼。另外,他的社交媒体头像使用的符号与芬兰的极右翼组织芬兰西苏(Suomen Sisu)的logo及其相似。 如果从他社交媒体的点赞和转发来看,他的标签就更多了,他给总统拜登点过赞,给疫情防控措施点过赞,给很多二次元的内容点赞,包括后来转变为右翼大本营的4chan网站内容以及宣传LGBTQ等的内容。一位与他共同创作过歌曲的推特网友表示他既不是安提法也不是MAGA,他就是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孤独的瘾君子,被左翼和右翼的审美所吸引,但没有信奉任何一种。 网友们的相互甩锅并不能解决美国的枪击问题。今年以来,地铁枪击、超市枪击、小学枪击、独立日枪击……美国发生的大规模枪击案一次次刷新着人们认知的底线。而在社交媒体上大火的一张枪击循环图道出了美国的无奈,“枪击泛滥”这一社会顽疾在美国看不到被彻底消除的希望。 这张手绘图片以箭头连接了数个词组,形成了一个诠释当下美国社会现状的“完整闭环”,依次是:枪击事件(Mass Shooting)→媒体狂欢(Media Extravaganza)→反思与祈祷(Thoughts & Prayers)→社交媒体枪支议题辩论(Social Media Gun Debates)→没人真正做了什么(No One Actually does Anything)→恢复如常(Back … Read more

最高法快速右转 美国重回政教合一?

美国围绕妇女堕胎权再起争执新一轮政治和社会动荡不可避免- 加拿大七天资讯网SEPT DAYS

七天记者 颜宏 短短不到一周时间,美国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连续推翻多个影响美国社会、乃至全球政治的多个重磅法案,让全世界惊呼“美国到底怎么了?” 先是6月23日,9名大法官组成的美国最高法院以6:3的票数,判决纽约州在1913年生效的一项规定民众不能随意携带枪支外出,除非有正当理由的法令违宪。这项法令规定如果个人想要在家庭外面的环境携带枪支,则必须证明有“正当理由”,方可获得“拥有并携带”隐藏的“手枪”的无限制许可证,只有在取得许可后才能合法在公共场合隐蔽携带手枪。在美国,有25个州允许人们在公共场合携带枪支时,不需要事先获得许可,而其他几个州则要求人们需要先获得许可证,但不要求申请人证明他们有携带武器自卫的必要。而纽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夏威夷州、马里兰州、马萨诸塞州、新泽西州和罗德岛州等另外六个州属于最严格的范畴,不仅要求人们要有执照,而且要求那些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携带手枪进行自卫的人必须证明自己有这么做的特殊需要。于是纽约州步枪和手枪协会和未能如愿在纽约州获得许可证的罗伯特‧纳什(Robert Nash)和布兰登‧科赫(Brandon Koch)一起对这项规定发起司法挑战,起诉纽约州政府违宪。随着特朗普任命的三名支持持枪权利的保守派大法官陆续到位,最高法院不愿意审理有关宪法第二修正案(保障民众拥有及佩带武器之权利)相关案件的态度发生重大转变。在最后一名法官巴雷特(Amy Coney Barrett)进入最高法院六个月后,最高法院同意审理这起诉讼案件,在2021年4月调取了卷宗,11月开庭审理,判决结果在今年6月23日宣布,这一判决结果会对美国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产生影响。 6月24日,美国最高法院正式宣布了早就泄露的“罗伊案”判决书(《七天》报第797期对此有详细报道)。理由是当初的判决是把堕胎权解释为隐私权的衍生品,而隐私权并不是美国宪法明文规定的基本权利,因此妇女是否有堕胎权应该由民选的各州政府决定。这个判决一出,全美各地爆发此起彼伏的堕胎和反堕胎抗议。共和党执政、早就准备多时的阿肯色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苏里州、俄克拉何马州、南达科他州、犹他州和亚拉巴马州等9个州的堕胎禁令立即生效,规定实施堕胎是一项重罪,可判处多年徒刑,即便针对强奸或乱伦的堕胎也不能例外,还有12个州计划在近期内推出堕胎禁令。不光美国总统拜登、民主党痛批这一判定是开历史倒车,就连美国的坚定盟友,如英国首相约翰逊、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法国总统马克龙等西方国家领导人都在批评这是美国人权的倒退。 这还没完,美国最高法院又在6月27日以6比3判定华盛顿州一所高中的橄榄球教练因在赛场上祈祷而被解雇案违宪,理由是这名教练的祷告相当于私人言论,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不能受到学校的限制。本案中的教练约瑟夫·肯尼迪(Joseph Kennedy)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于2008年开始执教时最初是在比赛结束时独自在50码线处祈祷。然后开始陆续有学生加入他的祷告,祷告地点除了在赛场上,还转移到更衣室,他也开始渐渐在祷告中发表涉及宗教的简短励志讲话。一直到2015年,当地学区接到投诉得知此事后,要求他停止这种做法。于是肯尼迪不再在更衣室和球场上带领学生祈祷,但是希望他本人能继续在球场上祷告,同时由学生们自愿决定是否加入。由于担心侵犯到其他学生宗教自由的权利,学校要求肯尼迪不要在比赛结束后仍是教练身份的时候下跪祈祷,但遭到肯尼迪的拒绝,于是学校让他带薪休“行政假”。赛季结束后,他也没有和学校续约,而是提起诉讼,认为学区侵犯了他在宪法第一修正案下的权利。但美国第九巡回上诉法院驳回了他的请求,认为他的祷告不属于私人言论,不受第一修正案保护。不服判决的肯尼迪一直上诉至最高法院,这回他得到了支持。这个判决结果一出来,就被普遍认为“或迈出公立学校重启祷告的第一步”,以及扩大一些宗教实践在美国其他公立学校环境下的可接受度。其实不止这一判例,仅仅最近两个月,美国最高法院已经做出至少3次有利于宗教表达的裁决。包括判定缅因州将宗教学校排除在学费援助计划之外的行为违宪;判决允许一个基督教团体在波士顿市政厅悬挂带有十字的旗帜,理由是这可“促进该市不同社区之间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重回政教合一? 众所周知,美国虽然是由清教徒建立起来的国家,但美国建国先驱们是在以宗教的热情追求世俗的权利,达到目的后就在宪法中规定了政教分离等条款保护民众的宗教自由。比如在总统宣誓就职时手要放在《圣经》之上向上帝宣誓,似乎基督教是其国教,但在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也规定“国会不得制订关于设立国教或禁止宗教自由之法律。”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1962年,美国最高法院曾裁定公立学校支持祈祷是一种违宪行为。随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禁令:1963年禁止在学校阅读圣经,1980年禁止在美国课堂上教授宗教十诫,1985年又禁止了学校内的宗教性默哀,1992年禁止毕业仪式上祈祷,2000年又禁止了某大学橄榄球比赛前的由学生主导的祈祷仪式。随着美国社会的日趋世俗化,人们很难想象21世纪的美国社会还会再经历一次宗教复兴运动。但事实却是美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正在经历着又一次宗教大觉醒运动。 从本质上讲,宗教是一支保守的力量,但美国宗教界也有自由派与保守派之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自由派曾长期影响美国的政界、学术界和新闻界,保守派则主要在基层、民间、商界及南方地区活动。宗教保守派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关注个人信仰与道德问题。所以,保守派主流的福音派就不主张参与政治,甚至厌恶政治。他们认为世俗世界是肮脏的,信徒应该避免介入。 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许多福音派领导人逐渐认识到政府与大众文化日益世俗化的危害,他们意识到必须从教会走向社会,从着眼于个人“重生”转向参与公共政治。于是出现了一系列基督教右翼组织。例如,“基督教之声”、“道德多数派”、“宗教圆桌会议”。到了90年代,美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三大基督教右翼组织:“基督教联盟”、“美国关注妇女协会”、“关注家庭协会”。在这些宗教右翼组织的带动下,美国南部“圣经带”地区几乎成为福音派的天下。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后,宗教势力开始有意识通过与政党的结盟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于是宗教需要借助政治来表达自己的世俗关怀,政客需要借助宗教来赢得选民,以实现自己对权力的诉求,最终形成了宗教右翼与日趋保守的共和党的深度绑定,其结果就是宗教保守主义日益共和党化,共和党正逐渐宗教保守化,最终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选出了总是让自己被一小群福音派牧师包围着的特朗普。 不管特朗普的言行有多么乖张,多么特立独行,多么在正常人眼里不靠谱,但特朗普本人以及他的支持者坚信他是“天选之子(The chosen one)”,是上帝派来拯救美利坚的。他也确实有着难以想象的运气,居然在任上四年里任命了3位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让最高法院保守派和自由派法官的比例由原来的5比4,其中一个虽然是保守派却似乎非常注重维护最高法院不涉政治印象、经常左右摇摆的首席大法官,变成了6比3。要知道,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是终身制的,法官如果不是死在任上或者自己决定退休,可以一直干下去,有的总统根本没有机会任命法官。特朗普不仅一口气任命了三个法官,个个还都很年轻,可以长期保证美国社会向宗教保守方面转向。无怪乎有政治评论人士说特朗普任期4年给美国留下的最大政治遗产,就是任命的这三位坚定的保守派大法官改变了最高法院的自由与保守平衡,他们将长期而彻底地影响美国社会。同时,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大法官多是原教旨主义的拥趸,包括特朗普任命的这三名大法官,放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上就是将宪法文本的权威建立在制宪者的意图之上,也就是说法官们在解释宪法的有关内容时必须遵守立宪者的原意,不仅是字面上要符合原意,含义上也必须一致。其实美国宪法解释的原教旨主义有着天然的缺陷,比如如何知道制宪者的意图,毕竟他们已经死了几百年;再比如哪些制宪者的意图应该遵循?是整个制宪会议还是制宪领导人?抑或是批准这些协议的各个州政府?现在这个拿着1788年成文的宪法以及当初的社会生态来套21世纪生活的影响正在显现。 6月28日,多次鼓吹美国要建立神权国家,美国政府必须服从基督教会命令的科罗拉多州共和党籍众议员劳伦·博伯特(Lauren Boebert)在科罗拉多州第三国会选区击败对手,赢得了初选。她在竞选造势时对信徒们发表演讲时指出已经“受够了政教分离”,号召基督徒为上帝“发声”,以驱逐“不义的政客——腐败、骗人的政客”,并用“上帝的正义男女”来取代,她公开主张的“教会应当指导政府,而不是政府指导教会。”只是美国社会大地震的前兆,未来还会听到更多类似的说法。  

155周岁!加拿大,生日快乐!

七天记者 梓丰 今年的7月1日不仅是加拿大建国155周年的大庆,还是新冠疫情爆发两年来首次没有疫情防控限制的节日,各地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加拿大国庆俗称“加拿大日”(Canada Day),原本是为庆祝英国在加拿大的三块殖民地合并为一个联邦的,而这个联邦就是加拿大的前身。 加拿大联邦的诞生 1861年,主张工业化和西扩的美国北方各州和以蓄奴为主种植园经济的美国南方各州之间爆发了残酷而血腥的内战,也让美国同英国北美殖民地的关系紧绷到了极点。尽管英国和加拿大并没有明确支持蓄奴的南方各州,还是跟美国北方各州之间产生了许多矛盾。英国虽然声称保持中立,但显然更同情南方各州,并在暗中提供资金,甚至主张让当时的殖民地加拿大与南方联合,以达到削弱美国实力的目的。这既引发了加拿大国内的强烈不满,也引发了美国北方上上下下对加拿大的强烈愤慨,发动了数场针对加拿大的战争。随着战争胜利的天平逐步向美国北方倾斜,对期望南方战胜而防止自身被美国吞并的加拿大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仅是安全受到威胁,经济上也面临美国的制裁,再加上英国为应对来自德国的威胁而打算从加拿大撤回大量军队,这些都迫使当时的加拿大殖民地之间不得不团结起来,考虑如何从英国手中夺回自治权,建立自治领,从而能够从美国南北内战的浑水中撤出。于是在1864年至1867年之间,来自不同殖民地领域的代表们分别在爱德华王子岛的夏洛特镇(Charlottetown)、魁省的魁北克城和英国的伦敦市举行了三次讨论大会,确定了联邦的构架、联邦和省之间权利分配等各种细节问题,并向英国议会提交了《英属北美法案》(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1867年3月29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签署了这个法案,并从当年的7月1日开始实施。即使《英属北美法案》并没有给予加拿大完全独立的地位,加拿大仍然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英国女王依然是加拿大的元首,英国依然管理着加拿大的外交和国防事务,但一个被称为加拿大主权(Dominion of Canada)的新国家从此诞生,并且拥有四个省份,分别是今天的新斯科舍省、新不伦瑞克省、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人口350万。被誉为“加拿大国父”的麦克唐纳(John A. Macdonald)受命组成临时政府,很快他就召集、举行了第一次联邦选举。 加拿大因此成为英帝国的第一个自治领,因而也成为大不列颠帝国治下的一个既分离又从属,或者说自治但不完全自主的半独立国家。这样的国家身份及其半独立地位影响了加拿大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及经济模式,也长久地影响着加拿大人的国家想象和国家诉求。 这之后,每年的7月1日被称为“自治领日”,并在1879年被正式确定为节日。1982年10月27日根据《加拿大法案》改名为“加拿大日”。每到国庆日这一天,在首都渥太华的国会山庄前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集会、文艺演出和焰火晚会,有时候还会有飞行表扬,全国各个城市也会用诸如大蛋糕分享、焰火晚会、文艺演出、花车游行等多种方式来庆祝。各家各户的门上、窗口上甚至车辆上都插上国旗来表达庆祝。走在街上的民众或是手上拿着小国旗,或是在脸上画上加拿大国旗,穿戴着具有加拿大字样或枫叶旗图案的衣服或帽子等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蒙特利尔活动 通常蒙特利尔的国庆活动集中在老港和市中心两个地方,老港是官方活动,市中心则曾是民众参与度最广的国庆大游行,但在疫情的影响下,这个喜闻乐见的游行活动今年还是被取消了,这是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连续第三年被取消。 老港的官方庆祝活动从7月1号下午1点开始,现场有军队的野战车、卡车,还有皇家骑警以及加拿大军队士兵与民众见面,合影留念,以及传统的21响礼炮。 下午2点开始,老港St. Pierre广场有各式各样的为孩子们准备的游玩项目,如充气城堡、画枫叶或蝴蝶脸、各种游戏等,还会分发纹身贴和加拿大国旗。2点半,广场上开始分发传统的国庆大蛋糕。 晚上7点半,国庆音乐晚会正式开始,今年邀请的歌手有Samian、Naomi、Matéo、Annie Villeneuve、Marc Dupré等魁省知名音乐人。晚上10点,以漫天绚烂的焰火结束一天的庆祝活动。 联邦诞生地夏洛特镇活动 每年在联邦诞生地夏洛特镇都会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庆祝活动,今年的活动从上午9点以儿童铁人三项开始,这个活动旨在较短的距离内让儿童体验铁人三项活动; 11点,鸣礼炮21响; 12点-晚上7点,各种家庭活动; 下午1点,庆祝活动正式开始; 下午1点30至晚上10点,音乐会,邀请著名的音乐人和乐团分时段表演。 晚上10点,烟火表演。 渥太华活动 渥太华警方已经提前预警说正值155周年国庆,再加上因疫情在过去两年被取消的直播庆典和演出今年都将恢复举行,涌入渥太华参加国庆活动的各地民众会更多,庆祝规模也比疫情前要大。2019年国庆日有5万6千人参加了国会山的国庆庆祝活动,预计今年的参加人数将超过这一数值。 本来国庆日的重头活动历来在首都渥太华的国会山,但今年由于国会山维修,可容纳的人数大幅减少,因此庆祝主场地设在了战争博物馆(Musée canadien de la guerre)门前广场和毗邻的Le Breton Flats公园,国会山只有一些零星的小活动。庆祝活动从上午9点开始,持续到晚上10点半。传统的升旗、卫兵换岗仪式、21响礼炮、音乐会、雪鸟飞行表演等庆祝活动将悉数登场,CBC 及ICI Radio-Canada也会像往常一样全程直播。在Place des Festivals Zibi还有各种适合带孩子的家庭活动。比如在Giant Tiger区品尝美食,乘坐微型VIA Rail火车,观看Kumpa’Nia剧团表演等。 另外,战争博物馆将在7月1日免费开放,渥太华-卡尔顿公交系统和Outaouais公交系统国庆日也将免费。计划开车前往的人需要提前准备,做好交通拥堵和改道的预期,并随时查询市政府网站的交通、路况信息。 华裔作画庆国庆 多伦多的一名华裔画家陆凌雷在国庆前夕推出油画新作“This is Canada – 155th”,试图描述一个自由、民主、宽容和多元文化的加拿大历史进程。为了创作这幅画,他整理了学过的加拿大历史资料,经过反复思考分析,最终决定以移民局出版的《Discover Canada-Canada’s … Read more

盘点魁省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

Les 25 ans du déluge du Saguenay | « Je vais mourir avec ça » | La Presse

七天记者 梓丰 6月16日下午,魁省南部和中部地区以及安省部分地区遭遇强雷暴天气,并伴有大冰雹和强阵风,导致魁省至少3.6万户家庭断电。受影响最严重的是南岸的Montérégie地区,有1.5万户断电,其次是蒙特利尔,有1.2万户断电。蒙特利尔的蓝线地铁Snowdon 和Saint-Michel段以及绿线地铁的Angrignon地铁站一度因进水而停止服务;特鲁多国际机场也有数十架航班被延误或取消。部分地区的阵风达到每小时90至110公里,而有的地区降落的冰雹直径超过5厘米,让很多果园、葡萄园损失惨重。短时间的强降雨也让蒙特利尔的部分立交桥或隧道积水,导致多辆汽车抛锚,还迫使蒙特利尔非常罕见地在没有对水进行处理后就直接排放到圣劳伦斯河,以缓解排水系统的压力,但还是有数十个地下室被淹。这是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强雷暴天气第二次影响魁省南部和安省的许多地区,造成停电、洪水和各种其他破坏。这次的强雷暴天气和5月21日那次一样由名为“derecho”的气候现象所导致,这是一种罕见的、快速移动的温带深层对流天气现象,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暴风雨。上次强雷暴天气的风速高达每小时130公里,把很多电线杆和大树连根拔起,造成安省和魁省11人死亡,90万家庭停电,其中仅魁省水电局一家就已经造成7000万元的损失,而受灾家庭、企业以及受影响市政府的损失还没有统计出来。 与此同时,魁省北部Saguenay地区的La Baie小镇连日来遭遇暴雨袭击,发生多处山体滑坡,100多座房屋被疏散,因为疏散地区的地层极其不稳定,被迫疏散的家庭可能会长达数周甚至数月无法回家。魁省政府为此在6月19日宣布该地区进入紧急状态,随后又延长了紧急状态的时间。6月22日,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来到该地慰问受灾民众,承诺将受损房屋的重建资金从26万元提高到37.5万元,每天的生活补助从20元提高到40元。这次的山体滑坡虽然造成的损害有限,也没有人伤亡,但还是让人自然而然想起该地区发生在50年前的山体滑坡灾难,最终导致31人死亡,数百家庭流离失所,是魁省历史上最严重的土层不稳定灾害。借着这个契机,让我们来盘点下魁省历史上最严重的5场自然灾害。 Saint-Jean-Vianney山体滑坡 1971年5月4日,Saguenay地区的有着近1300居民的Saint-Jean-Vianney小镇在连日暴雨的影响下发生山体滑坡。山体突然掉落了大约30米,形成了一个峡谷,泥石流通过这个峡谷流向下方的河谷,沿途吞没所有的东西:道路、汽车、房子以及房子里面的人,最终摧毁了41座房屋,导致31人死亡,其中12人至今没有找到骸骨。 事后进行的研究表明,这个地方大约在500年前就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滑坡,但当时无人居住也没有任何记录。该地的粘土地质情况极不稳定,很容易发生滑坡。灾难发生后,当时的魁省Robert Bourassa政府认为这个地区不适合居住,下令全体居民搬迁,易地安置,目前这里除了几个纪念性标识外,已经被草木所覆盖。 1998年冰灾 1998年1月5日至10日,在80多个小时内,一系列的冻雨波及安大略省东部、魁北克省南部、纽约州北部,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和缅因州部分地区。室外的一切都被厚重的冰层所包裹,在冰层的重力下,树木、电线杆、电缆通通被压变形乃至倒塌。而重灾区的魁省有超过1000座输电铁塔被压倒,导致四百万人没有电力供应,至少25人被冻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同时因道路湿滑,被倒塌的树木、电缆等障碍物阻断,导致救援缓慢。1月7日,新不伦瑞克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向加拿大军队求援。1月8 日,代号为“修复行动”的救援展开。超过15,000名士兵被派遣至灾区。这是加拿大历史上应对自然灾害的最大兵力部署,也是自朝鲜战争以来的最大的军队集结。这场冰灾导致美国和加拿大35人死亡,945人受伤。 Saguenay大洪水 1996年7月上旬开始,受大西洋飓风Bertha的影响,魁省的Saguenay地区几乎每天都在下雨。河流和湖泊的水位线升高至极限,各个水电站大坝的水库也被填满到最大容量。然而更大的暴雨在7月9日凌晨开始后,下了足足50多个小时才停下来,降雨量一度达到了279毫米,总降雨量甚至达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四个星期水量的总和。但最致命是7月20日凌晨5点左右,一座水电站大坝突然坍塌,形成了一个23米×5米的大洞,超过3000万立方米的洪水由此奔涌而出,在森林中冲出一条20米深的沟渠,吞噬着周围的一切。最终这场洪水摧毁了488座房屋,损坏了1230座房屋,16000人被疏散,10人不幸遇难。洪水中一座屹立不动、且外结构毫发未损的小白房子后来被改造成一座纪念馆,2005年对公众开放。 事后的调查发现,Saguenay位于一个地质断层沟,这样的地理环境加剧了极端降雨造成的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的严重程度。 魁北克城山体滑坡 1889年9月19日,同样经过连日大雨的冲击,魁北克城cap Diamant地区发生山体滑波,泥石流在留下下面的圣劳伦斯河时带走了Petit-Champlain大街的一部分,摧毁13座房屋,里面有36个家庭居住,最终导致43人死亡,75人受伤,最小的仅10个月。 Charlevoix 地震 1663年2月5日,魁省Charlevoix地区发生7.9级地震,远在纽约都有震感,并导致严重的山体滑坡,让很多房屋倒塌,但没有人员伤亡的记录。Charlevoix地区是加拿大最活跃的地震区之一。这次大地震之后,该地区还发生了4次破坏性地震,其中1791年的7.0级地震,1860年的6.0级地震,1870年的6.5级地震以及 1925年的6.2级地震。 其实蒙特利尔、渥太华和魁北克城都位于安大略省东部与魁北克省南部的地震活跃带上。好在这些年来,这一地震带上时不时发生3、4级别,不会造成太大破坏的小地震,释放了地壳压力,避免了灾难性的大地震发生。  

在采矿业领跑世界经济转型——加拿大布局关键矿产资源

七天记者 颜宏 6月20日,美国拜登政府任命的财政部长耶伦(Janet Yellen)首次到访加拿大,与联邦财政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商讨如何减轻物价上涨的压力,并维护全球供应链顺畅。这是在新冠疫情给世界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还在延续,俄乌冲突又带来剧烈的地缘政治震荡,全球能源和粮食价格高涨,美加两国遭遇40年来创纪录的通货膨胀等一系列危机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会晤。两国财长都认为从长远来看,与盟友建立更好的供应链,将有助于稳定物价。方慧兰还表示俄罗斯与乌克兰在今年2月24日发生军事冲突虽然导致能源市场供应混乱,并推高了全球油价,但却是一个重新布局供应链,加强彼此伙伴关系并与其他民主国家建立供应链使其更具弹性的历史性机会。 双方财长还呼吁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深化经贸关系,减少对中国和俄罗斯商品依赖。方慧兰还趁机推销加拿大说“世界上的民主国家不希望依赖俄罗斯和中国来获得制造电动车电池或半导体、核反应堆、化肥、甚至能源所需的关键矿产和金属。因为这已经不安全了。猜猜谁拥有几乎所有的这些东西?我们有。加拿大有。因此我个人认为,作为良好的合作伙伴,我们有责任真正加强对我们盟友的支持。同时,这对加拿大来说也是一个伟大的经济机会。”方慧兰之所以这么说跟加拿大在关键矿产领域的重要地位有关。 关键矿产 关键矿产或矿物资源(Critical Mineral Resources)并没有确切的定义,简单来说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从安全、战略、经济、产业等角度出发,提出的对本国安全与发展至关重要的矿产或材料清单。其实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就开始认识到实体制造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纷纷出台制造业回流政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争夺全面加剧,助推全球矿产资源的供给结构以及贸易格局重构。2010年美国能源部发布了“关键矿产战略”报告,筛选出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技术所需的13种关键矿产资源;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美国第13817号行政命令《确保关键矿产安全可靠供应的联邦战略》,正式让关键矿产供给安全正式成为美国国家战略。2020年1月,加拿大和美国宣布制定《加美关键矿产合作联合行动计划》,以保障两国制造业、通信技术、航天国防以及清洁技术所需关键矿产的供应链安全,在美国宣布的35种关键矿产中,有13种来自加拿大。2020年3月,在多伦多召开的加拿大勘探与开发者协会(PDAC)大会上,当时的自然资源部长Seamus O’Regan与各省及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原住民商界代表一起提出了“加拿大矿产和金属计划(CMMP)”之下的第一个行动计划,旨在提高加拿大采矿业在21世纪的竞争力。2021年2月,联邦-省-领地协同的关键矿产工作组成立,3月,公布了第一份关键矿产清单。6月,与欧盟签订关键矿产供应链伙伴关系协定,以确保重要矿产的供应,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加拿大在清单中将关键矿产界定为:一是对加拿大的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二是加拿大向低碳、绿色经济转型所必需的;三是为其合作伙伴提供可持续的关键矿产来源的。这份清单里面包含了31种元素,分别是铝、锑、铋、铯、铬、钴、铜、萤石、镓、锗、石墨、氦、铟、锂、镁、锰、钼、镍、铌、铂族金属、钾、稀土元素、钪、钽、碲、锡、钛、钨、铀、钒、锌,这些元素被认为是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向必不可少的原料,对加拿大经济安全非常重要。 今年6月14日,美国国务院在多伦多宣布,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瑞典、英国和欧盟委员会等签订协议,建立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旨在加强关键矿产供应链,保障对清洁能源和其他技术至关重要的关键矿产的供应,并强调加拿大“是重要供应商”。 预计在未来几十年里,全球对镍、锂和钴等矿产的需求将大幅增长。这些矿物是制造储能电池、电动汽车、永磁体、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小型核反应堆等的关键原料,也广泛应用于从电脑、智能手机到其他家用电器,从国防到日常安全的多种产品。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40 年,全球对生产电动汽车以及储能电池所需的锂、钴、镍和石墨等矿产的需求将增加 10 至 30 倍;届时全球关键矿产市场的价值将达到4000亿美元。因此在未来蓬勃发展的绿色经济中,对关键矿产及其供应链的控制越来越成为一种强大的经济和竞争能力。 得天独厚 加拿大地大物博,矿产丰富,目前可生产60多种矿产和金属,是世界上重要的关键矿产生产商之一,特别是在镍、钾、铝和铀的储藏和开采上具有重要地位。加拿大的采矿、冶炼业也很发达,是世界第三矿业大国。其中碳酸钾、钴、铀、镍、铜、锌、铝、石棉、钻石、镉、钛精矿、盐、铂族金属、钼、石膏等金属和矿物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矿产勘探和开采每年对加拿大经济的贡献超过1070亿元,占加拿大商品出口总值的19%,创造了626,000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包括占劳动力12%的原住民。 加拿大的关键矿产主要有: (1)钾:储量和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95%的钾产于萨斯喀彻温省,也是加拿大主要钾矿开采和钾肥的生产基地; (2)镍: 加拿大镍储量490万吨,次于澳大利亚、俄罗斯及古巴,居世界第四,占世界储量的10.7%。安省的Sudbury是全国最大的镍产地,产量约占全国的70%。加拿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镍出口国,美国是最大的客户; (3)铝: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铝生产国,仅次于中国、俄罗斯。主要储藏地在新不伦瑞克省及魁北克省; (4)铜:主要产于安省,其产量占加拿大总产量的50%,其余35%产自魁省、卑诗省和曼尼托巴省; (5)锌:储量居世界第四位,主要产地是安大略省、卑诗省、新不伦瑞克省及育空地区(Yukon Territory)。加拿大出产的锌90%用于出口,主要出口到美国,其次是日本、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台湾等地; (6)钨:加拿大钨的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2%,居世界第二; (7)钽:储量次于澳大利亚,为世界第二; (8)铀:铀矿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澳大利亚及哈萨克斯坦; 其他的非关键矿产还有: (1)银:储量居世界第七位,主要产于安大略省和卑诗省,80-90%的白银用于出口; (2)铁矿石:加拿大的赤铁矿和磁铁矿产量居世界第九,出口为世界第五,纽芬兰和拉布拉多半岛是最大的生产地区,其次是魁省和卑诗省,产品主要出口美国; (3)铅:加拿大是世界第五大生产和出口国,近90%的成品出口到美国; (4)石棉(也称硅酸盐):加拿大是世界第四大石棉生产国,主要产地在魁省的圣劳伦斯河以东地区; (5)硫:世界储量第五位,产量居世界第二,主要产于育空地区; (6)钻石:加拿大的储量居世界第三,仅次于南非及澳大利亚。加拿大也是世界第三大钻石生产国,阿尔伯塔省、萨斯克彻温省、魁北克省、安大略省、西北地区及努纳武特(Nunavut)地区等已发现500多个钻石矿; (6)钠:储量居世界第五。主要在萨斯喀彻温省、曼尼托巴省及阿尔伯塔省; 其中,魁北克开采和加工15种金属和13种非金属矿产,是加拿大国内最具多样化的矿产品生产地,矿物产量占加拿大总产量的五分之一。魁省还是全球少数几个铌、二氧化钛、钴和铂金的生产地之一。魁北克的基岩中还储藏着诸如石墨、锂矿、金刚石、稀土和钽等矿产品,具有巨大的开采潜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加拿大的采矿业技术也处于世界一流,就拿采矿环境恶劣、技术要求较高的深井采矿来说,加拿大拥有28座1000米以上的深井,全球最多,还在深井支护、通风、降温、组织等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另外,加拿大还拥有世界上最主要和最成功的矿业证券市场,是矿业上市公司最集中的地方。在核心的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X)和多交所创业板(TSXV)上市的矿业公司占到了全球的43%。是全球矿业融资的主要枢纽。2021年有超过1170家矿业相关公司在多交所上市,而在2017年至2021年期间,这些矿产勘探和采矿公司的世界总股本中,有近450亿美元是在这里募集的。2022年,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飙升,金属和矿业股的大权重已经帮助多交所的表现超过了美国的纳斯达克交易所。 战略布局 加拿大在关键矿产方面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大部分矿产分布在偏远地区,没有现成的基础设施,开采成本高昂,还要面对不断变化的价格和冗长的监管流程。因此在今年的联邦财政预算中,联邦政府提出在未来八年内提供38亿资金支持加拿大首个关键矿产战略的实施。具体措施包括:从2023-24年开始,在七年内投资15 亿元,用于支持关键矿产供应链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从2022-23年开始,在五年内拨款7,920万元,供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向公众提供综合数据库的访问权,为关键矿产勘探和开发提供信息;为在加拿大发生的特定矿产勘探费用引入新的、30%的勘探税收抵免,并延长到2027年;5年内投资1.03亿元建立一个自然资源国家利益分享以及原住民自然资源伙伴关系计划等。 在联邦38亿元预算的基础上,联邦自然资源部长Jonathan Wilkinson还在刚刚举行的勘探与开发者协会(PDAC)大会上向包括各省、地区、原住民领导人、行业代表和公众等2000多人公布了一份加拿大关键矿产战略的意见征询讨论稿,评议期自6月14日开始,到9月15日结束,最终的战略计划将于2023年春季发布。 这份文件指出加拿大目前在全国各地有200 个矿山和 6,500 个沙、砾石和采石场,拥有全球近一半的上市采矿和勘探公司,这些公司在 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总市值达 5200 亿元。如今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向新能源转型的世界潮流为加拿大的采矿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历史机遇,可涉及关键矿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勘探、采矿、提取、加工、中间处理、先进制造和回收利用。这其中,加拿大将侧重于对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具有最大潜力的六种关键矿产,即锂、石墨、镍、钴、铜和稀土元素的开发和利用。 … Read more

北美小巴黎的阴暗面

Offensive sans précédent pour contrer la prostitution au Grand Prix du Canada | TVA Nouvelles

七天记者 颜宏 自5月7日英国首先报告发现猴痘病毒感染者后,目前已有39个国家,包括7个猴痘疫情已存在多年的国家和32个疫情新爆发国家,向世卫组织报告了猴痘确诊病例1600多例和疑似病例近1500例。猴痘病毒是对人类致病的4种正痘病毒属之一,另外3种分别是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最早在1958年被发现,当时“为了研究而饲养的猴子群中爆发了两次类似痘的疾病”。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动物(包括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 但第一例已知的人类感染猴痘病毒病例于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DRC)被发现之后的50多年,猴痘疫情主要在中非和西非国家靠近热带雨林地带的边远地区有零星发生,只有两次大规模爆发。第一次是2003年的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人从西非进口了一批啮齿类动物当作宠物出售,这些动物被售出后咬伤了人,导致猴痘病毒陆续感染了47人。第二次是2017年9月到2018年9月在尼日利亚,原因是几个尼日利亚土著抓了只猴子吃,不巧这只猴子身上带有猴痘病毒,最终前后传染244人,导致6人死亡。而这次在欧洲和北美的大爆发,既没有与野生动物的直接接触,很多感染者也没有猴痘疫区旅行史,可谓非常罕见,且感染者大部分是同性恋或双性恋的男性。世卫组织高级顾问David Heymann曾指出这次猴痘大流行可能与4月底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举行的2场狂欢派对有关,狂欢中大规模不加保护的性行为导致了猴痘病毒的传播。 随着猴痘病毒感染的蔓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6月14日在记者会上表示,猴痘疫情在全球爆发是不寻常且令人担忧的。根据《国际卫生条例》规定,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决定于6月23日召开会议,评估目前猴痘疫情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世卫组织可以发布的全球最高级别公共卫生事件,各个成员国必须对这一事件立刻做出反应。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就宣布新冠病毒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疫情中心 在这次罕见的猴痘疫情中,蒙特利尔是北美疫情最严重的地方。截止到发稿时为止,魁省共确诊了132例感染案例,其中126例都在蒙特利尔,且全部是男性同性恋或双性恋者,而魁省能及早发现猴痘病例还得感谢美国同行的通报。在英国报告首例猴痘病例之后近两周,美国在5月18日确诊了首例猴痘病毒感染者,这名马萨诸塞州的男子曾在4月底到访过蒙特利尔,于是当地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向加拿大通报了这一情况。实际上蒙特利尔在5月12日就出现了疑似的感染者,但由于医疗系统工作人对猴痘出现在疫区之外没有准备,所以并没有做猴痘病毒检测,接到美国相关部门的通知后,魁省公共卫生部门在第二天就确认了两例确诊病例和17例疑似病例,都在蒙特利尔。 治疗其中一例猴痘患者的医生Robert Pilarski后来透露说这名患者很可能是在同性恋村(Le Village Gay)的Sauna GI Joe桑拿房感染了猴痘病毒。而这个桑拿房在国际游客中相当出名,不仅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性爱派对,还以干净、细致周到、个性化服务而受到顾客的喜欢,比如这里设立了布置舒适的迷你房,可按小时或整夜出租,价格却比大酒店便宜得多。来自世界的各地游客还评价说在这里能轻易遇到相貌英俊、身材一流的男同性恋(Gay)、双性恋(Bisexual)或者异性恋者(heterosexual,也就是大部分正常的男性),让自己有机会经历各种体验。 自猴痘疫情爆发以来,蒙特利尔的猴痘病例就一直在增加,尽管公共卫生部门一直在强调我们面对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受病毒影响的人,因此不肯透露到底是哪些场所、哪些人感染了猴痘病毒,但从截止到目前的感染者都是男性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就可以看出哪个社区是重灾区。 根据目前医学界的普遍共识,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的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也还不能排除性传播。医学家认为这次很多感染者都是有同性性行为的男子,主要原因是因性行为而发生的皮肤亲密接触。 另外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幼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西非分支病死率约3%,刚果盆地分支病死率约10%,这次正在流行的是危险性较小的西非分支。虽说根据猴痘病毒的特性,这次爆发的疫情不需要太担心,但蒙特利尔如此多的感染病例还是把蒙特利尔作为世界“性都”的阴暗面暴露在聚光灯下。 性都蒙特利尔 众所周知,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被誉为“北美浪漫之都”的蒙特利尔人的性观念比较开放,更是北美的“同性恋天堂”。蒙特利尔所在的魁北克省是加拿大最早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省份,民众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其实,早在1869年同性恋还被认为是病态的时候,蒙特利尔就成为北美第一个有记录的同性恋据点,发展到今天的同性恋村居住着35万的男女同性恋,双性恋以及变性人士。从密度及规模上来讲都可以说是北美甚至全世界最大的同性恋村。在这个社区除了与外界一样的公共商业设施外,还有专门供同性恋者使用的桑拿、SPA、俱乐部、酒吧、以及四间脱衣舞厅。每年还会举办同性恋文化节、电影节、同性恋骄傲大游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蒙特利尔的同性恋社区不仅自己“骄傲”,官方也给予了很大支持,蒙特利尔市政府以此作为城市多元和开放的卖点,专门在政府会议厅悬挂了大幅的同性恋彩虹旗;在城市地图上标识“同性恋村”的字样;加拿大联邦最高法院还在2005年的判决中取消了对“集体性交俱乐部”和“换妻俱乐部”的禁令,判定成年人如果在双方愿意的情況下集体性交是合法行为,不会当作卖淫处理,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威胁,有利地支持了蒙特利尔集体性交爱好者们的诉求。那些在世界其他地方饱受打压的同性恋者们来到蒙特利尔,感觉就像来到了天堂一般,因此每年都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同性恋游客。 除了“同性恋天堂”这个名片外,蒙特利尔还是北美除了拉斯维加斯之外最著名的“性都”。每年的旅游季节,都有大量的外国游客,主要是美国人来此寻欢作乐。据说在蒙特利尔可满足各种各样、无论多怪异的需求,点一个女孩上门就像叫一个披萨饼一样容易,价格也非常便宜,还可以要求女孩的皮肤颜色、头发颜色、身材高矮、胖瘦、甚至胸部或臀部大小。尤其是一年一度的F1汽车大奖赛期间,一些高档酒店会被整层、整栋地包下来举办性爱派对。不仅是蒙特利尔本地的性工作者,来自多伦多、温哥华甚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性工作者都会蜂拥而至,在这个狂欢的长周末大赚一笔。从6月16日开始,因疫情被取消两年举办的F1大奖赛回归,蒙特利尔警方(SPVM)表示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开始走访酒店、酒吧、优步司机等,要求他们留意并举报性剥削的行为。警方建立了一个包括有过性剥削记录在案、皮条客、娈童癖者等的名单,对他们将进行严格监控。SPVM还表示现有证据表明,今年F1大奖赛期间的性交易、卖淫等活动将比疫情之前要多。而一场史无前例的提醒嫖客“买春”违法的广告宣传也从本周开始,在市中心街道、公交车站以及社交媒体上都可以看到这种海报。 蒙特利尔的“性都”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的禁酒令时期(Prohibition Era)。美国在1920到1993年之间实施长达13年的全国性禁酒,禁止酿造、运输和销售酒精饮料,但这一“拍脑袋”政策不仅没有使得酒精的消耗减少,减轻社会问题,反而使得私酿酒猖獗、假酒泛滥、官员腐败、黑社会做大做强还催生了蒙特利尔的红灯区。距离美加边境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又是当时加拿大第一大城市的蒙特利尔吸引了大量的美国人来此从事与酒相关的行业,再走私到美加边境,催生出一条庞大的经济链;而到了周末,又有大量的美国普通民众跑来不受限制地饮酒,也快速壮大了蒙特利尔的酒吧生意,各种各样的私酿酒品、客户服务也应运而生。有了酒精的刺激还不够,还需要满足客人的娱乐需求,于是妓女、卖淫、毒品、赌博等行业也跟着繁荣起来,让蒙特利尔迅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屈一指的北美“花花世界”。即使在禁酒令被废止后,传统新教占上风的美国社会对于饮酒、卖淫甚至堕胎都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大部分州都把性交易列为非法,并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打击色情业行动,让很多美国人继续选择到蒙特利尔来买春。在今天市中心的Saint Laurent与Saint Catherine 大街交汇处形成了著名的“红灯区”(Red-Light District),到处是歌舞妓馆、脱衣舞酒吧和站街应召女郎,还进行各种毒品、赌博等非法交易,整整热闹了50多年。现在蒙特利尔的红灯区虽然消失了,蒙特利尔“性都”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并顽强地生存着。那些性工作者们被分散到这座城市的其它角落,包括同性恋村。她们招揽客人的方式,也从原来的报纸、杂志和电话黄页变成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普通的蒙特利尔人可能注意不到他们,但这场猴痘疫情以及即将到来的F1大奖赛狂欢再次引发不少人对蒙特利尔作为“性都”的忧虑,而伴随F1大奖赛而来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让一些人呼吁蒙特利尔“不要F1”,一个名为«Le Grand Prix: non merci!»的网上请愿活动正在进行,要求今年是蒙特利尔最后一次举办F1大奖赛。  

遭遇寒冬 全球科技企业裁员潮或超2008年

七天记者 颜宏 今年6月3日,世界首富、科技狂人马斯克(Elon Musk)在给特斯拉公司高管的邮件中表示,他对经济有一种非常糟糕的感觉,并希望公司裁员约10%,共计1万人,且暂停全球招聘。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马斯克第一次预感经济糟糕。去年年底时,他就曾在推特上预测,经济衰退大约会在2022年春天或夏天到来,最迟不晚于2023年。马斯克这次计划裁员1万人是特斯拉史上最大裁员,但对于全球科技企业裁员潮来说,可能只是浪花最大的一朵,但不是唯一。 根据科技就业跟踪网站layoff .fyi的数据,全球66家科技公司在5月份发出了高达1.68万份解雇通知书,超过了2022年前4个月52家公司的1.36万裁员人数的总和,是自2020年5月以来单月裁员人数最多的一次: 从特斯拉、PayPal、Twitter等科技大厂和互联网巨头,到Fast(印度电子商务软件公司)、SWVL(埃及网约车平台)等初创公司,裁员同步进行; 从Meta(也就是原来的Facebook)、英特尔等大型公司冻结部分部门的招聘,到微软、Snap、Uber等放缓招聘速度,裁员、缓招花式各样; 从Twitter消费者负责人Kayvon Beykpour等高管,到Klarna(瑞典“先买后付”巨头)的普通技术人员,再到Replicated(美国SaaS公司)的营销推广,各种岗位无一幸免。而美国科技行业的裁员和冻结招聘浪潮,将给加拿大带来沉重打击。有行业内人士警告说,加拿大科技企业更大和更多的裁员还在后面,将会是一场“大屠杀”,或超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最糟糕情况。 凛冬已至 根据layoff .fyi的数据,自今年4月1日到6月9日,全球共计127家科技公司裁员人数达23591人次(部分公司具体人数未公布),行业涉及金融科技、汽车制造、媒体、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很多公司都是曾被市场看好的公司,甚至有不少“独角兽”企业。裁员比例从1%~100%不等,裁员完成后,共计节省成本3.06亿美元。 就在这波裁员潮之前,在低利率和股价飙升的支撑下,全球的科技公司都在2020 年底和2021年大举招聘,跑马圈地,争夺人才。但进入2021年下半年以来,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今年下跌了23.2%,风险投资资金也逐渐枯竭,科技企业的扩张步伐都开始放缓,停步甚至回到收缩状态。就连全球市值最高的苹果公司股票都跌了超过5%,市值回落到2.3万亿美元,让石油巨头沙特阿美重新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其实layoff .fyi这个网站就是因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科技企业陆续裁员而应运诞生的,在这个网站上,裁员企业、被裁员工及其简历均可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被裁人才资源库,也见证了科技企业裁员的惨况。 表面上看,这波科技企业大裁员的原因是业务增长放缓和过去扩张太迅猛造成的。比如在2020年新冠大流行的高峰期间,许多人居家隔离,在线健身平台Peloton的业务猛涨,其员工数量迅速上升。然而,随着美国线下健身房重新开放,Peloton 业务受到巨大打击,只能靠裁员来维持运营。再比如乘着疫情下不出门、通过网络购物的东风,PayPal一路成长为全球用户量第三的线上支付平台,员工数量也随业绩一路攀升,截止2021年12月,全球共有员工3.09万人。然而疫情期间供应链中断影响电商发展,疫情后消费者又恢复线下购物,PayPal主营业务增长受限;同时,PayPal的前母公司、大客户eBay也在加紧将PayPal平台上的支付业务转移出去。于是一边是网上购物不景气,另一边是大客户渠道取消,在1亿美元重组费和每年节省2.6亿美元员工成本之间,左右受困的PayPal只能选择裁员以求自保。 类似的还有过去两年快速发展、一度估值达到70亿美元的美国房地产金融科技独角兽Better.com,从去年圣诞节就开始裁员,至今已经进行了3轮,裁员人数高达4000多人,超过了公司员工总数的一半。一度风光的加密币行业在今年受到宏观经济悲观和利率上调的影响,被大范围抛售,一片哀嚎。比如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今年年初还计划在产品、工程和设计方面增加2000个职位,但到6月初就宣布暂停招聘,接着在6月14日宣布将裁减18%的全职员工,约1100人。 如果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场裁员潮,则是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下行的背景下,许多科技企业的预期不足,担心业绩下滑或者融资不畅,于是用裁员来降低成本规避风险,为经济长期低迷做好准备。而还在持续的俄乌军事冲突、能源危机、高物价、高通胀以及由此带来的经营成本快速上升更加快了这一回调的力度。 未雨绸缪 在全球科技企业求稳、收缩战线的大趋势下,加拿大的科技企业也不能幸免。根据本地媒体梳理的信息:加拿大银行的挑战者Wealthsimple Technologies Inc.已冻结招聘;课程创建者的网上平台Thinkific Labs Inc.与推动网上电子书市场的Legible Inc.,虽都在加拿大交易所上市,今年春天也宣布大幅裁员;位于蒙特利尔的送餐服务公司Goodfood Market Corp.裁员2.8%;总部位于多伦多、构建个性金融服务的Sensibil Inc.,已解雇了四分之一员工;为Shopify Inc.做商家备份数据的渥太华公司Rewind Software Inc.,大幅缩减了2022年的招聘目标,并推迟下一轮融资;提供餐厅管理和维护数码平台的多伦多初创公司GetResQ Ltd.,已裁员15人,约占员工总数的10%;位于渥太华的数码礼品卡供应商Hoppier Inc.把员工人数由3月的21人削减至6人,以确保其新兴业务能够在不确定的融资环境中生存下来。还有更多的公司、风险投资、投资组合要么正在考虑裁员,包括在未来几个月内全面裁员,要么已经开始裁员。 其实这不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第一次遭遇寒冬,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破裂时,仅在2000年到2002年,美国就有差不多1000家互联网公司倒闭,超过3800家被兼并,绝大部分当时的网红公司都销声匿迹。无数人失去工作,失去收入,甚至失去房屋和财产。但经过20多年再来回看,覆巢之下依然隐藏着转机,具有价值的公司挺过危机,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再次造就了移动互联网的辉煌。 在整体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连财大气粗的科技大公司都开始为即将到来的严冬做准备,普通人也应该未雨绸缪。 首先在就业上要谨慎,这个时候不能随便跳槽,不但不要想着跳槽,还要尽一切能力努力工作,保住目前的工作,让老板觉得自己是企业里的核心人员,是可以依靠的好员工。在目前劳动力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如有更好的公司抛出橄榄枝,也一定要谨慎,方方面面考虑清楚,毕竟最容易被裁的员工就是新入职职员(尤其是对工作还不能上手的人)、边缘部门员工、业绩不佳或者工作态度不好的员工。 其次在生活上要节省。经济不好的时候开源是很困难,节流就显得更重要,为防万一,还要保留最少8个月以上的生活费积蓄以及按揭贷款,因此除了必不可少的生活开支外,其它的能省则省,比如不去国外度假、减少餐馆吃饭的次数、少买衣服、减少外出的娱乐活动等。另外,现在通货膨胀高起,且短时间内不会降下来,还要未雨绸缪储备一些粮食、衣物以及各种生活必须品等。 第三是在投资上要谨慎、谨慎、再谨慎。按照以往经济危机的规律,当危机真的来临之时,所有投资属性的资产全部会下跌甚至腰斩,金融市场会出现大动荡,资产会从高溢价跌至低估值。所以不要再像以往那样投资,而是要及时套现,以持现为主,也不要轻易举债或者借钱给别人。 第四就是要投资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抗打击的能力。比如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考取新的专业证书;锻炼身体、生活规律;多交朋友,获得更多信息;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并抓住一些新的行业发展机会和财富机会。  

蒙特利尔治安继续恶化 警察希望更多移民入职

七天记者 颜宏 最近几年,蒙特利尔的治安情况每况愈下,枪击导致的死亡、受伤案件经常登上媒体头条,刚刚发布的蒙特利尔警察局SPVM(Service de police de la Ville de Montréal)2021年度报告也再次证实了这一点。在2021年,记录在案的涉及人身伤害的犯罪活动有25129起,创最近10年新高,比过去5年的平均值高出17.3%,其中516起现场出现过枪支。枪击案的数量从2020年的71起增加到144起,增加了2倍,从原来的平均每5天发生一起增加到每两天半就发生一起;而涉及枪支谋杀的人数也从2020年的6人增加到2021年的19人,增加了3倍。另外,在涉枪相关案件中,社交媒体扮演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68%的枪击案调查和破案都来自于此。犯罪分子在社交平台留下的痕迹不仅给警方调查带来线索,网上毫无限制的言论更是一些争吵、冲突、甚至发展到线下暴力的源泉。 与疫情爆发的2020年因一段时间居家隔离导致的大部分形式的刑事犯罪活动都比前一年有所下降,但因新冠病毒阴谋论等引发的仇恨犯罪显著增加不同,疫情第二年枪支犯罪、家庭暴力以及汽车盗窃成为新的治安问题。 过去5年蒙特利尔的治安情况,其中红线是财产犯罪、蓝线是人身侵犯、黄线和灰线是其他形式的犯罪。 涉枪犯罪大增 除了SPVM的报告中统计的涉枪案件增加外,皇家骑警国家枪支执法支持小组在2020、2021 和 2022 年(1 月至 4 月间)的报告也证实了这一增长,枪支犯罪的性质和烈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期间警方在发生枪击的215起案件中发现,15%的案件现场发现10枚以上的弹壳,主要集中在Montréal-Nord和Rivière-des-Prairies地区,这意味着犯罪份子开抢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威胁或者恐吓,目的就是要致人死命,因此可以毫不顾忌地连续开抢,甚至直接打光子弹。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驾车射击(drive-by)数量明显增加,从2020年的8起增加到2021年的12起,而今年1到4月间就已经发生了9起。驾车射击就是犯罪嫌疑人在行驶的汽车上对着人或者房屋开抢射击,并直接逃走。这种新的现象意味着犯罪份子并不在意是否能如愿达成谋杀某人的目标,他们更在意的是把信息传达出去,让自己的威胁获得更多人信服。 在2021年,蒙特利尔的谋杀案从前一年的25起增加到36起;谋杀未遂案也从前一年的131起增加到139起,其中的一半都使用了枪支作为犯罪工具。越来越多的枪击案不仅给受害者带来更大的死亡风险,也让民众变得风声鹤唳。因为没有安全感,人们对爆竹声、燃放烟花、甚至汽车爆胎都会以为是枪击而惊慌失措。从2020年到2021年,民众关于枪击的报警电话数量增加了 30% ,但其中许多都是毫无根据的,自我惊吓、过度反应的报警电话数量也有所增加。 在2020年,蒙特利尔曾有四个街区(L’Île-des-Soeurs、Lachine、Hochelaga-Maisonneuve 和 Le Plateau-Mont-Royal)没有发生任何涉及枪支的犯罪。但到2021年,蒙特利尔的所有街区都记录了至少一起涉枪案件。今年才过去4个月,蒙特利尔的所有街区都已经发生了至少一起枪击案。蒙特利尔发生枪击案最多的地区集中在城市的东部和北部,Montréal-Nord、Rivière-des-Prairies、Saint-Léonard 和 Saint-Michel 在 2021 年都发生了20多起枪击案。这些枪击案的大部分原因是几个街头帮派之间在争抢地盘和利益,如果这些帮派之间无法分出胜负,类似的枪击案还会继续发生。这些犯罪份子使用的枪支大多数是手枪,其次是自动武器,最常见的是9毫米、点30和点45口径的手枪,基本来自黑市。 蒙特利尔各区涉枪案情况 家庭暴力频发 2021年,魁省女性被杀案频发,共有26名女性被杀,创2008年以来的纪录。其中近三分之二,也就是17起都是男性同居伴侣对女性的暴力杀害,也就是常说的家暴,使得Féminicides这个词时常出现在新闻报道里。这个词由fémini(女性的)和cides(杀害)两个词组合而成,专指被男性杀害的女性,而这个加害的男性还通常曾经是女性的爱人或亲人,原本温馨的家对一部分妇女来说成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蒙特利尔的Féminicides造成5人死亡,占全年谋杀案数量的13.5%。 为此,魁省政府承诺提供更多的资金来打击家庭暴力事件,包括对家暴者采取更多、更强硬的管制措施,如强制他们佩戴电子定位装置,一旦他们靠近家人就会报警。魁省政府还将提供更多的资源给家庭暴力受害者,如增加收容家暴受害者的救助中心的床位、工作人员等。全省范围内针对家庭暴力的广告宣传攻势也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媒介持续发布。SPVM成立了专门的家庭暴力部门,一方面为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对假释后的施暴者进行跟踪和监督,以保证他们遵守保释条件。 汽车盗窃猖獗 2021年的财产犯罪活动虽然整体上在下降,比如入室盗窃或抢劫减少了35.7%,但蒙特利尔的汽车盗窃案件却从2020年的4789起暴增到6527起,比最近5年的平均数量大幅增加了43.9 %,是2012年以来汽车盗窃案的最高峰,主要是因为新冠病毒疫情导致的汽车供应链混乱,汽车零件供应和整车制造供不应求让汽车和二手车的价格大幅提升,使得盗卖汽车的利润更加可观,从而让犯罪份子铤而走险。 SPVM刚刚在6月8日宣布打掉了两个较大的汽车盗窃团伙。一个团伙抓获了4名20来岁的年轻人,他们涉嫌在2021年4月到12月盗窃了46辆汽车运到海外贩卖,主要盗窃的车型为本田Honda CR-V 和Accord;警方还对另一个团伙的7人发出通缉,他们都是17到28岁的年轻人,不仅盗车,还被指控诈骗、非法持有毒品和武器等等。 蒙特利尔的盗车贼们不仅偷普通居民停在外面的汽车,还偷一些汽车经销商停车场上的汽车,让汽车经销商的保险费用在一年之间增加了3倍。盗贼的盗窃手法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演变,一种常用方法是一个盗贼接近车主的住房,用一个仪器捕捉和放大屋内智能车钥匙的信号,然后把信号传导到另一个在汽车附近的盗贼,就仿佛车钥匙在他身上一样,可以打开车门并启动汽车;另一种方法是盗贼打开车门后,在车上的USB端口插入一个电子模块,然后用电脑或手机侵入汽车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创建另一个智能车钥匙,启动汽车并把车开走。通常,盗贼盗窃得手后,不会立刻把车开走,而是停在某个地方呆上一两天,以防汽车里配有追踪系统而被警察抓个正着,一两天后发现没有人追踪才会把汽车开走,销往海外。防止汽车被盗最好的办法是安装一套防盗启动系统(最有效的是可切断供油、供电和发动机控制的系统,价格也最贵),花费在250到400元之间,这样盗贼在使用假车钥匙时无法启动汽车;另外可把车钥匙放在一个金属的容器内,可防止盗贼通过放大车钥匙的信号而盗走车辆。 警力依然不足 根据SPVM的报告,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SPVM人员编制6313人,其中便衣1413人,警察4900人,但实际在岗只有5817人,还需要填补496人,包括119名便衣和377名警察。整个2021年只成功招聘到222人,不仅没有填补上前一年的空缺,还让缺少人员的岗位进一步增加。 在岗人员中,少数族裔只有395人,占总人数的10.5%,并没有达到按人口比例配置相同数量警察的所谓“族群平等”的目标。为此SPVM在去年5月的警察周期间曾推出针对15-25岁的年轻人,以“成为警察以推动变革”为主题的大型招聘宣传,组织了50多场招聘活动,希望能招收更多网络使用熟练、来自移民社区的年轻人填充到警察队伍,以反映蒙特利尔多元文化城市的特色,若有读者希望成为警察,现在正是机会。  

加拿大绑定美国战车

Canadian Prime Minister Justin Trudeau visits NORAD in Colorado Springs; 'it's important to work closely together' | Military | gazette.com

七天记者 颜宏 总理特鲁多、国防部长阿南德和北美防空指挥官范赫克共同走出太空部队基地。 总理特鲁多、外交部长阿南德、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和北美空防指挥官范赫克在进入指挥部前聆听美加两国国歌。 作为美国总统拜登企图“重返拉美”的首次主场外交活动——第九届美洲峰会6月6日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但会议从开始筹备就一路坎坷,令拜登政府极度尴尬。距离峰会开幕不足24小时的时候,美国政府居然还非常罕见地没有敲定参会国家代表名单。主要原因是美国以“民主问题”为由拒绝邀请古巴、尼加拉瓜和委内瑞拉的领导人出席,却遭到墨西哥、玻利维亚、危地马拉、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国领导人的坚决反对。直到会议正式开始,白宫也没有给出正式出席的国家名单。这是美洲峰会自1994年创立以来首次出现东道主被参会国打脸的情况。不仅峰会没开就受挫,开会第一天也状况百出,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美洲国家组织秘书长Luis Almagro的新闻发布会都不断遭到媒体记者以及美国争取社会主义和解放党(Party for Socialism and Liberation,缩写为PSL)“砸场子”:指责大谈新闻自由的美国却对以色列枪杀美国公民和记者hireen Abu Akleh不闻不问;海地民选总统莫伊兹被暗杀后,涉嫌共谋杀害前总统的过渡总理阿里尔·亨利被邀请参加峰会,古巴、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的正牌领导人却不被邀请,被逼问“是否民主只关乎于他们是否赞同美国政府?”;指责美国参与2019年的玻利维亚政变,一手造成玻利维亚持续一年多的政局动荡等等,就连美国官员都承认美洲峰会召开时一向比较混乱,但准备的如此不专业和接连出现混乱局面还是大大超出了预想。多家媒体在报道时援引专家的说法时表示,出现如此难堪的场面是美国综合国力下降,越来越无力提供拉美国家所需的公共产品,导致其政治和外交影响力都在衰退的具体表现。而就在这种微妙的局面下,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夫妇、国防部长阿南德(Anita Anand)、外交部长乔美兰(Mélanie Joly)、环境部长Steven Guilbeault等高官相继启程赴美参见美洲峰会。行前因为特鲁多没有明确表示他是否支持拜登将委内瑞拉、尼加拉瓜和古巴排除在峰会之外的决定,遭到了拉美多个国家的抗议,包括加拿大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墨西哥总统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的批评。 而在去峰会的路上,特鲁多夫妇和国防部长阿南德造访了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北美空防司令部(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d,简称Norad),并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现任北美防空司令部联合指挥官范赫克(Glen VanHerck)举行会谈。会后特鲁多表示我们正面临一个迅速变化的时代,无论是新的威胁还是新的技术,所以加美两国合作非常重要。双方还一致认为如果要对抗俄罗斯和中国等的潜在侵略者,必须增加国防开支,包括使Norad现代化。虽然无论是特鲁多还是阿南德都没有就如何合作以及如何升级Norad提供具体的信息,但这继上次在1977年特鲁多的父亲老特鲁多(Pierre Trudeau)访问该基地以来时隔40多年的访问以及前几天加拿大和解放军军机发生的摩擦和后续加拿大方面的不断炒作都带来一个危险的信号,加拿大似乎已经绑定了美国的战车。 战机风云 之前加拿大国防部曾在6月4日发表声明,指责中国战机骚扰在国际空域执行监督对朝制裁任务的加拿大巡逻飞机,有时甚至迫使飞行员改变航向。声明指出在4月26日到5月26日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战机60多次无视国际航空安全规范,靠近一架加拿大空军的CP-140极光长程巡逻机,并指责中国解放军军机“没有遵守国际航空安全规范”,这些互动的“不专业”,“使得皇家武装部队人员处于危险之中”,加方不得不迅速调整以增加间隔并避免与拦截战机发生潜在碰撞。结果遭中国国防部强硬回击称加拿大军机跑到中国东海有关空域,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和挑衅,中国军机对此采取专业措施进行处置,完全合理合法、无可指摘。并敦促加方应当认识到这一事件的重要性,严格约束一线部队,还强调若加拿大军方继续挑衅,则由此引发的一切严重后果由加方承担。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也指出“联合国安理会从未授权任何国家以监控违反决议活动为由,在他国管辖海空领域部署军力开展监视活动。加方声称加拿大军机执行联合国任务纯属借口,对任何以执行联合国决议为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和主权的行为,中方都坚决反对。” 但在中国回应后,特鲁多不仅不低调处理此事,反而继续炒作,和外交部长乔美兰(Mélanie Joly)一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批评中方对加拿大飞机采取的行动,称中国方面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并且具有挑衅性”,加方将继续强烈表明中方“正将人们置于危险之中,同时不尊重联合国的决定”,非常令人担忧。对于加拿大方面的炒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再次回应称,一个基本事实是加拿大军机不远万里飞到中国附近空域,对中方抵近侦察并挑衅,而不是中国军机飞到加拿大附近空域。谁在威胁挑衅,谁在正当防卫,一目了然。中国军队采取的处置措施有理、有力、安全、专业无可挑剔。并再次敦促加方尊重客观事实,停止散布虚假信息,停止搞“麦克风外交”,多做有利于推动中加关系恢复正常发展的事。 不少军事专家表示,在俄乌冲突长期化中尝到甜头、本身国内危机重重迫切希望转移矛盾的美国有在亚洲挑起新一场小范围、低烈度的军事冲突的动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台湾、南海以及朝鲜半岛都有可能成为新一场战争的爆发点,这次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军机事件就是典型的美西方制造和利用危机性事件并加以渲染,在国际舆论中造势中国威胁论,为后续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做准备的经典模式。 加拿大被强硬回怼后不仅不低调处理此事,反而大肆碰瓷就是在执行美国的意志。今年以来美国联合各路盟友对半岛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总统拜登罕见地首先赴韩国,与韩国新总统尹锡悦会晤,把更重要的盟友日本晾在一边,极尽拉拢之能事;大肆宣扬扩大与韩国之间的军事演习,以应对“威胁”,同时美国还试图推动联合国对朝鲜发起新一轮制裁,但被中、俄两国同时行使一票否决权而流产。但美国绝不会罢手,自身危机重重却又要维护全球霸权,把中国视为最主要威胁,它比任何时候都要抓住中国还“大而不强”的窗口期,纠结盟友围堵中国,而加拿大却选择为美国火中取栗,这一方面是地缘政治使然,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是美西方阵营一员。 北美防空合作 北美空防司令部Norad是一个由美国和加拿大共同组成的军事机构,成立于1958年5月12日,负责领空预警和北美航天飞行控制等事务。自1963年起,北美空防司令部的主要设施设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夏延山(Cheyenne Mountain)山区。该监视系统由天基监视卫星、陆基防空(反导)雷达和主要位于阿拉斯加及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多个空军基地组成,主要职责包括在北美空中以至太空的人造飞行物体进行侦测及核实;监察对北美有敌意攻击的飞机、导弹或航天器并进行预警;确保加拿大和美国领空主权防空任务等。加美两国在2006年续签协议时,增加了海上警戒任务,以加强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在海运、海域和内陆水域的共识及理解。 但这个问世时堪称“最先进的防御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得过时。还至少发生过三次系统故障误报事故。1979年11月9日当司令部技术人员测试系统时,未能将系统状态切换到“测试”而导致系统向两国及全世界海外军事基地发出安全预警,致使两国军队进入全面备战状态。1980年6月3日及1980年6月6日期间电脑通信设备再次出现故障,导致在美国及世界各地的空军基地收到零星的核攻击正在发生警告。这些事件曾引发美军太平洋司令部(PACAF)装有核弹的战机全面在空中待命。此外,现役军方官员还透露说,由于极地冰帽融化,一度无法通行的北冰洋将有更长的无冰期,这给美国和加拿大的海上防御带来了新的弱点。而一直施压加拿大增进与美国之间的军事联系,以及增加军事投资的美国最近一段时间更是频频拿Norad说事儿。 在去年2月23日举行的美加领导人会晤中,当选后首次会见外国领导人的拜登就要求特鲁多增加本国的国防开支,包括升级Norad。而美国驻加大使科恩(David Cohen)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自今年4月以来,他与联邦政府的内阁部长们进行了一些“坦率的对话”,并得到保证说加拿大将在今年进行关键的投资,以实现其北极国防建设的现代化。他还在媒体采访中明确指出加拿大必须将北极的空中和海上防御作为国家优先事项,同时加大军事方面的投资。不过到目前为止,特鲁多的态度还比较模糊,表示北极地区的安全只是政府关注的一个部分,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因纽特人的生活环境同样重要。阿南德也含糊地表示,加拿大计划在北极建立一个新的超视距雷达系统,用于远程航空航天监视以检测空中威胁,还与美国有很多合作的计划,将会很快提出现代化建议等。 需要指出的是Norad和北美防空识别区不是一回事,防空识别区虽然也是由北美防空司令部负责主持执行,但由美国及加拿大两国的民用空中交通管制当局与军方当局共同管理。任何飞机或飞行器在识别区擅自飞行而没有事先通报可被视为是一种威胁,可能会导致两国战斗机升空拦截。另外,加拿大在2005年拒绝了加入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但随着世界紧张局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国防和安全专家希望加拿大政府考虑加入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阿南德也在5月10日表示,加拿大政府正在权衡是否重返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在距离中美摊牌甚至可能发生战争的风险越来越大的今天,加拿大本不该卷入其中,可惜军事上无防卫能力、经济上高度依赖美国的加拿大除了与美国共进退,没有别的选择。  

特鲁多终于出手了: 控枪

Justin Trudeau, entouré de personnes qui portent des masques, devant des drapeaux et devant un lutrin

特鲁多终于出手了: 控枪 七天记者 颜宏 美国不仅是全球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还是全世界最大的枪支和毒品消费国家。全国近3.3亿人口中有4亿多只枪,每百人持有的枪支数量超过120只,以占全球4%的人口,却拥有全世界46%的枪支。美国民间大量的枪支也导致涉枪暴力事件泛滥,截止到今年4月份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天有116.5名美国人在枪击事件中死亡。在今年死于枪击的11998人中,有5200人死于凶杀、谋杀、无意或使用枪支正当防卫(Defensive gun use);有6798人死于持枪自杀。而最近发生在加拿大对面的纽约州布法罗(Buffalo)超市和德克萨斯州尤瓦尔迪小镇(Uvalde)罗布小学(Robb Elementary School)的大规模枪击案更是引发全球的关注。 每次大规模枪击案发生后,指责凶手,指责枪支,指责警察,指责监管……各种舆论充斥媒体。拥枪派(拥有枪支天赋人权,反对任何限制措施,以共和党支持者为主)和控枪派(可以拥有枪支,但需要规管和限制,以民主党的支持者为主)更是争执不休,达不成一致,总统和各级政客发表一些听了几十年的陈腔滥调,什么“我受够了”、什么“必须改变现状,阻止悲剧再次发生”、什么“震惊和悲伤”之类,接着是降半旗致哀、送鲜花、点蜡烛等等传统流程走一遍,再然后,枪击案就会不了了之。等到下一次发生大规模枪击案后,这个流程再走一遍,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除了触目惊心的枪支问题,困扰美国并外溢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毒品问题,吸毒人数和毒品消费量均居世界之首。全世界生产的毒品,每年有六成以上运往美国。数据显示,超过5000万美国人在过去一年内使用过毒品或滥用精神类药物。美国疾控中心(CDC)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因过量吸食毒品而死亡的人数正在迅速增长。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约有10.4万美国人死于吸毒,而2015年这一数字为5.2万。医学期刊《柳叶刀》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预计,未来10年,美国可能将有120万人死于吸食毒品过量。 无论是枪支问题还是毒品问题,都是美国深层问题的反映,是其政治制度、经济利益、社会文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在美国的两党政治分裂、利益游说集团绑架政府以及民众根深蒂固的自由文化等现实要素下无解,还外溢到美国仅有的两个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愈演愈烈的枪支和毒品问题主要根源都和美国脱不了干系,如果美国不采取切实有力的控制措施,加拿大枪支和毒品问题就永远无法真正得到解决。但无法根治社会顽疾不代表政府就应该无所作为,面对美国的前车之鉴,目睹安宁平和的加拿大城市枪击案频发、治安持续恶化的现状,加拿大民众对控枪问题的共识日渐提高,强烈要求政府拿出具体措施。万众瞩目、被给予很大期望的枪支管控法案终于在5月31日提交到联邦众议院审议。 历史 同美国存在拥枪派和控枪派两种争论一样,加拿大的枪支政策上也一直存在着这两种争论,但加拿大很早就开始对枪械进行管制,因为在加拿大持枪并不像美国那样是为了安全、自卫之类的刚需,而是工作和休闲。因此在美国购买和拥有枪支被认为是权利,而在加拿大购买和拥有枪支则被认为是一种特权,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并通过审核才能获得。 早在1885年,加拿大就出台了首部枪支管制法,规定私人必须获得政府书面许可证后方可拥有枪械和弹药;1892年出台的刑法规定了持有手枪必须申请持枪许可;个人枪支需要在当地政府进行登记;禁止在公共场合非法持枪;枪支不得销售给16岁以下的人等。1968年,加拿大政府推出了枪械三级分类制度;1977年规定所有的枪支必须登记注册;1991年又规定公民不能持有“半自动军用武器”。 从1968年延续至今的枪械分类为三种:禁止类((Prohibited,攻击性的武器,主要指枪管短于或等于105毫米、能够击发.25/.32口径子弹的手枪以及全自动武器,比如AK-47等);限制类(Restricted,不在禁止类的手枪和半自动长枪,比如半自动来福枪);非限制类(Non-restricted,普通猎枪或步枪,比如普通来福枪)。其中禁止类只是枪支的分类,并不意味着禁止民众拥有,而是需要持有者申请相应的证书。就拿管理最严格的禁止类枪械而言,不仅需要申请最基本的持枪许可(Possession and Acquisition Licence),需要申请枪支移动的授权(Authorization To Transport),还必须购买某个射击俱乐部的会员资格,枪支的移动范围且只能在枪械储存的地点和射击俱乐部之间;获得持枪许可不仅要求申请人无犯罪纪录、无暴力倾向,还需通过枪械安全课程;走过全部程序获得了枪械后也有严格的规定,比如任何时候枪支存放必须枪弹分离;任何时候枪口不能对人;枪支必须放入保险柜,保险柜必须与地面固定连接,不可移动,扳机必须用密码锁锁住等等。 另外,加拿大采取严格控枪措施的民意基础是献血换来的,最著名的就是发生在1989年的蒙特利尔工学院大屠杀。1989年12月6日,因两次申请入读工学院被拒,并认为是女生挤占了他的入学位置,25岁的蒙特利尔男子Marc Lépine前往蒙特利尔工学院大开杀戒,专门射杀女性,在20多分钟时间里枪杀了14名女性,射伤了10名女性和4名男性,随后自杀。这场惨案极大地推动了加拿大的枪支管控措施的建立,并最终在1995年推出了延续之今的枪支管理法案,从法律上明确了拥有、输运、转移和储存枪械的要求。 但在美国强大的枪支游说集团的渗透和右翼保守势力抬头的影响下,加拿大保守党一直在谋求放宽对枪支的管控。在2006年联邦大选中承诺要取消长枪登记制度的保守党一上台就宣布延长对无证持枪者的赦免期限,后来又由保守党议员提出取消长枪登记制度的私人动议,不过因为保守党是少数政府,该动议在联邦参众两院几经辩论后被否决。但在2011年的联邦大选中,保守党获得了多数席位,控制了第四十一届国会,最终在2012年2月5日通过取消长枪登记、并销毁所有登记记录的C19法案,这项法案在当年的4月5日由总督签发正式成为法律。但在民众强烈支持枪械管控的魁省,省政府不惜向联邦政府发起司法挑战,最终保留了自己的长枪登记制度。 进步 在加拿大民间的枪支只有三个合法用途:休闲(去射击俱乐部或靶场打靶)、打猎、收藏。在加拿大持枪的人也因此可以分为两种,以打猎为职业的猎人和以打猎或者打靶作为业余兴趣爱好和消遣的普通人。地广人稀的加拿大和广袤的森林造就了加拿大独特的休闲狩猎文化,每年可为经济贡献60亿加元和3.3万个工作岗位,但这只是有钱有闲人的消遣娱乐,和大多数普通人无关,再加上历史上长期执行的枪支管理基础,来自邻国的血淋淋的教训以及各地频发涉枪案的现实都让控枪成为民意的主流。 在2015年的联邦大选中,具有网红气质特鲁多领导下的自由党强势回归,不仅终结了长达10年的保守党统治,还一举夺得舒服的多数地位,其在竞选纲领中就承诺加强枪械管制,这与当时执政的保守党形成鲜明对比。在2019年和2021年的大选中,除了保守党之外的所有政党都曾提出过控枪承诺。执政的自由党在随后的7年执政和两次大选中也一再承诺要立法控枪,以减少愈演愈烈的涉枪犯罪活动。但特鲁多兑现承诺的进程却十分缓慢:他既没有重建联邦枪支登记处,也没有恢复被保守党废除的长枪登记制度。直到2017年,卑诗省一位警员在调查一起偷车案的时候,被犯罪嫌疑人开枪击中,以身殉职,控枪法案才再一次回到公众视野。 过去7年来,自由党提出过把禁止某些型号的枪械工作交给省政府,但回应寥寥,又在2021年2月提出的夭折涉枪法案C-21中建议允许市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禁止手枪,从而把联邦的责任转给市政府,被批没有政治勇气后又表示希望和各省、地区和市政府合作禁止手枪。这次提交的新法案终于不再踢皮球,宣布从今年秋天开始在全国冻结手枪的购买、销售、进口和转让,虽然没有禁止拥有手枪,但是这项新的措施将会有效限制国内的手枪数量,被认为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根据统计数据,2010年至2020年间,加拿大登记注册的手枪数量增加了71%,达到约 110 万支。 这个法案中的其他控枪措施还包括吊销涉及家庭暴力或刑事骚扰者的枪支许可证或执照,增加对走私和贩运枪械的刑事处罚,以及一项所谓“红旗法”(red flag law),规定被视为对自己或他人构成威胁的人,要把枪枝上交执法部门。政府还要在年底将对两年前政府禁止的1500多种攻击式武器,包括AR-15步枪,展开强制回购。如果这项法案得到通过,还将要求更换长枪的弹匣,使其不能携带超过5发子弹。大型弹匣的销售将被禁止。 软肋 这个法案虽然比以往更加严格,但包括特鲁多本人都没有回答一个问题,这些规管措施都是针对合法拥有的枪支,无法管理非法枪支。而在加拿大,85%与犯罪活动相关的枪支都没有在政府的规管范围内,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美国走私到加拿大的。 因着加拿大严格的枪支管控制度,一些人无法合法拿到持枪许可,即使有持枪许可,一些连发、半自动等更危险的枪支也在加拿大的市场上买不到,这使得枪支走私的利润非常可观,让很多犯罪份子铤而走险,比如一把在美国2、3百元可买到的枪,在加拿大黑市上可卖到3000元以上。面对轻易翻10倍的暴利,美国民间数量庞大的枪支源源不断地向加拿大走私,成为加拿大非法枪支的主要来源,而加拿大与美国之间长达8000多公里、不设防的边境也为犯罪份子提供了便利。比如2021年4月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导致22名无辜者遇难的枪击案中,罪犯GW就没有持枪证,使用的武器是在加拿大黑市和美国非法购买的。可以说,如果不改变美国的枪支泛滥问题,加拿大的枪击案还会一再发生。 受非法枪支的影响,加拿大的枪支管控制度的有效性也在逐年降低。近20年来,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等大城市也成为枪击案频发的重灾区,甚至有的地方暴力犯罪增长率比美国还高。可以说通过控枪措施来减少涉枪犯罪活动看起来很美好,实际并不对症,就仿佛给拉肚子的人服用治头疼的药,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控枪法案到底能达到什么效果真的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