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7闭幕 喜忧掺半

  • 七天记者 颜宏

11月20日,在延期两天,并经过40多个小时“马拉松式”谈判后,在埃及Charm el-Cheikh召开的COP27大会才在最后一刻就气候赔偿问题达成了突破性的决议——为遭受气候灾害重创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损失和损害”(loss and damage)基金,让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气候资金问题,终于迎来了一线转机。

迫在眉睫

今年开年以来,除了改变世界政治版图的俄乌军事冲突外,层出不穷的极端自然灾害也给这个不太平的一年带来沉重的记忆。今年2月6日,位于南极半岛北端的阿根廷研究基地埃斯佩兰萨创下了18.3℃的新纪录,打破了2015年3月24日录得的17.5℃的纪录,而这仅仅只是开始。3月份,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8度,比正常年份早了一个月,且高温、干旱长期持续到5月份。不仅在南亚,东亚的中国、日本,北面的俄罗斯、南欧地区、北美地区等几乎北半球的气温都异常高:加拿大原本气候凉爽的温哥华六月中旬就迎来超过30度的热浪;美国经历了有记录的127年来的“最热6月”,加州山火肆虐;俄罗斯北极地区录得32.3℃的高温……2022年的地球真是热得快“冒烟”了。专门研究干旱的美国宇航局(NASA)资深科学家Benjamin Cook表示:“这一年北半球旱灾处处,相当不简单。北美洲、欧洲、地中海地区和中国同时遭受迫近纪录甚至是破纪录的热旱影响”。其实不仅北半球,受严重影响的地区还有东非、南美和澳大利亚局部地区。

而与高温、干旱并行的还有洪水和飓风。4月,南非第三大城市Durban在48小时内遭遇450厘米的降水,引发南非60年来最严重的泥石流,造成至少 461人遇难、87 人失踪;5月,巴西连续6天暴雨,造成至少106 人死亡、10 人失踪;而巴基斯坦在经历了3月至5月的极端高温后,又在6月迎来全国范围内的历史性大暴雨,引发自2010年以来最严重的全国性洪灾,导致3300万人受灾,上千人死亡,财产损失高达300亿美元,让巴基斯坦2022-2023财年的GDP增长预测直接降低两个百分点。而在北美,飓风“菲奥娜” (Fiona)和被称作史上最强飓风的伊恩(Ian)也给加勒比岛屿和美加带来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11月16日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今年的极端热浪、干旱和破坏性洪水已经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并造成数十亿的损失。报告还指出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热量不断累积,在其推动下,过去八年已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八年,实现2015年《巴黎协定》制定的低于1.5℃目标几乎不可能。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愈发严重:全球变暖仍在继续,2013年至2022年的10年平均气温估计比工业化前高出1.14℃;自1993年以来,海平面的升速已翻了一番,而自2020年1月以来,已上升了近10毫米,今年更达到了新高;欧洲和两极的冰川在加速消融,如不采取措施,仅南极一地冰盖消融就会使海平面升高2-5米,更不要说由此带来的生态环境灾难。目前,全球科学界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随着全球日益变暖,原有的气候模式被打破,极端天气事件可能会更频繁出现。因而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高的气候相关会议COP也就变得越来越受世人瞩目。

矛盾重重

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即缔约方大会,旨在每年召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国家,讨论如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今年已经是第27届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3万5千人参与了此次气候峰会,包括各国政府代表、行业代表、观察员和民间人士。今年的会议围绕四个主要议题展开:减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适应极端气候)、融资和合作。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开幕式致辞时就给大会定了调:“我们正驶在前往气候地狱的高速公路上,而且还脚踩油门。”而“人类有一个选择:合作或灭亡。要么是气候团结公约,要么是集体自杀公约。”

道理虽然大家都懂,但在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和资金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巨大,谈判异常艰难。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的富裕国家必须承担主要责任。毕竟,自工业化时期以来,大气中增加的碳绝大部分都是由富裕国家造成的。而发达国家却认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也应该与自己承担同样的气候责任。实际上,随着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日益严重,温室气体排放量小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享受发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高质量生活,反而受到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重创,带来巨大损失。雪上加霜的是,发展中国家往往缺乏应对气候问题的财政与技术实力,因而更难从重创中恢复,陷入“气候不正义”的困境。

换句话说,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造的孽,自己不想着如何弥补,反而试图一笔购销,要发展中国家承担一样的责任,这遭到以中国、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强调承担共同且有区别的责任。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排放国,印度位居第四。但是,就人均排放而言,这两个国家人均排放的总和才等于第二大排放国美国的人均排放。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工业制造业体系,为全世界生产商品,必然会带来最大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如果不是从商品生产国的角度,而是换做从商品消费国的角度来审视碳排放,中国的碳排放会大幅下降,而依赖中国商品的美欧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就会大增。

2021年全球碳排放数据

其实,发达国家也不是不知道这一点,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就曾承诺到2020年前每年支付1000亿美元以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又在去年的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把这一承诺延长至2025年。但这项已经立下的气候资金承诺,不仅与实际需求有着巨大缺口,还从来没有实现过,最接近的2020年还差170亿美元。而若想达到《巴黎协定》把气温升高限定在2度以内,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的资金支持至少要达到3000亿美元。另一项研究指出到2030年前,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2万亿美元资金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一半需要外部融资。也就是说,目前每年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甚至不到总需求的十分之一。

究竟谁在拖延气候资金的到位?按照海外发展研究院(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基于国民总收入、1990年以来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口三方面因素的计算,美国每年应出资约430亿美元,日本117亿,德国83亿,英国58亿,法国54亿,意大利47亿,加拿大42亿,西班牙34亿,澳大利亚29亿。按照其他责任分担原则测算的结果虽有所出入,但总体来看,美国和欧盟应各自承担约45%和35%的气候资金份额。但是,气候资金责任最重的国家——美国却一直拖后腿。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的数据,2018年,美国仅承担了本国应付总额的20%。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英国也都没有将应付的气候资金拨付到位。法国、日本、德国进度虽看似乐观,但考虑到这些国家的气候资金大部分是借款而不是赠款,实际融资进度还应该打上一个问号。

喜忧参半

不管愿不愿意,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成为事关人类共同命运的重要话题。尽管参与方各打各的小算盘,但还是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包括重申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摄氏度的目标,以及全球需要在20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2030年碳排放减半的气候目标。而最大的成果就是经过了发达国家多年的抵制,今年与会国首次同意设立一个基金,向因气候变化导致的风暴、洪水、干旱和野火而遭受“损失和损害”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赔付。尽管这项“气候正义”赔偿资金的具体行动方案,特别赔偿责任划分的细节,依然不明朗,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来敲定基金运作的细节,包括如何分配资金,以及哪些国家可能有资格获得赔付等,但至少意味着气候赔偿机制迈出了第一步,开了一个好头。

目前,在发达国家中,欧洲国家对气候赔偿问题表态较为积极。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等欧洲国家都已经承诺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损失和损害”。但最大的人均碳排放国美国态度强硬:总统拜登在3个小时“旋风式”出席COP27会议上承诺美国将削减甲烷排放等减排举措;但却对“损失和损害”资金只字未提,而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则表示美国不会支持这项损失补偿基金,美国代表团则始终回避由G77+和中国提出的气候赔偿机制表态,直到最后一刻才不得不妥协。美国的态度不仅引发了发展中国家的不满,也让积极表态的欧盟国家颇有微词。法国总统马克龙就强调,美国、中国和其他富裕的非欧洲国家也要出资,帮助贫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虽然在气候赔偿制度上迈出了第一步,但这次气候大会在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方面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而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也让近期内使用化石燃料的做法得到了肯定。

下一次COP28气候大会将于2023年11月在阿联酋的迪拜举行,大会将对世界各国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首次全球盘点,意义非凡。而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来说,谈判只是第一步,各项成果的达成还需要各个缔约国去落实,这才是最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