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长吴开华:奋力谱写鞍山新篇章

12月初,“追梦中华•开放与创新的辽沈大地”2023海外华文媒体辽宁(鞍山)采访行在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左志强部长的带领下走进鞍山参访,看到了鞍山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当参观了亚世光电和海城菱美高科技企业后,对百年钢城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参访了以西柳商城为依托的西柳电商基地,以 服装产源地优势,电商网红经济迅猛发展,西柳品牌已牢牢占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并销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得益于此,海城入列全国首批十大纺织工业基地县,西柳荣获了众多的称号,在海城,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基层群众,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极高。基于此,鞍山市吴开华市长接受了采访团的书面采访,看看吴市长怎么说…… 吴开华市长首先介绍了鞍山市的基本情况,他说,鞍山地处辽东半岛几何中心,是辽宁省第三大城市,总面积92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0.6万人,下辖四个区、三个县(市),拥有国家级高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祖国钢都、中国玉都,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奥运冠军之城。 2023年,是我国实施东北振兴战略20周年。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推动鞍山经济社会走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增速自2019年以来首次跑赢全国,创近年来最好成绩。 吴开华市长说,今天的鞍山投资兴业氛围正浓。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大抓特抓项目建设,发展支撑不断夯实。我们推动一批多年想干没有进展的重大项目实现突破,西鞍山铁矿、陈台沟铁矿、新加坡佳通温泉健康产业城三大停滞多年的百亿级项目全面开工,其中,西鞍山铁矿创造了全国大型铁矿开采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间的新纪录,我市“串并联+容缺”办理模式获中钢协推广。我们推动一批历史遗留半拉子工程重新启动,新港国际广场等14个投资过亿元的停缓建项目“满血复活”,南台国际箱包城等44.6万平闲置楼宇和厂房启动盘活,我市抽丝剥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得到企业的信任和青睐,丹麦丹佛斯、雨森、神龙、安井等一批在鞍深耕多年的企业,感受到了鞍山优质的营商环境,选择增资扩产上新项目。我们推动一批存量工业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技术、节能、环保、数字化等“四项改造”,鼓励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今年1-10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增速列全省首位。 吴开华市长说,今天的鞍山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我们实施工业提升工程,以打造国家级综合性钢铁产业基地、世界级菱镁产业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三个基地为目标,依托鞍山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主导产业延链建群、新兴产业建链补链。钢铁产业方面,世界500强鞍钢本地企业配套率达到53.1%;菱镁产业方面,依托占全球1/4的储量优势,形成从矿产开发到产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工业体系,产品高端化率达到20%;装备制造业方面,冶金、矿山成套装备、直流输配电、大功率变频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一批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新兴产业方面,100G高速半导体激光器产品实现产业化,钠离子电池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正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发展形成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专业市场,拥有全国最大的宠物交易市场、东北最大的服装交易市场和辽宁唯一的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西柳服装市场。今年,我市入选全国首批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德邻陆港综合产业园和西柳物流园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西柳电子商务产业园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我们实施农业提升工程,依托我市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目前,我市南果梨、君子兰、观赏鱼等特色农业领域持续保持国内最大、东北第一;鞍山南果梨、岫岩滑子蘑、耿庄大蒜、鞍山君子兰、岫岩软枣猕猴桃等产品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今年1-10月,全市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 吴开华市长说, 今天的鞍山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坚持创新驱动赋能发展,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们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培育计划。今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2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55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雏鹰瞪羚企业28家。我们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以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强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巧用“揭榜挂帅”和“带土移植”,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今年,全市新增产学研联盟6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1个,实施省级以上“揭榜挂帅”项目15个。我们积极引育创新人才,着力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体系。今年,全市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精尖人才90人、“带土移植”项目团队15个,新入选省“兴辽英才计划”41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创历史最好水平。 吴开华市长说,今天的鞍山开放能级不断提升。坚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我们持续搭建开放平台,出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26条和促进外经贸发展10条,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建成鞍山陆港保税仓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依托西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辽宁省出口商品展示展销中心,每年举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推动更多商品“买全球、卖全球”。目前,西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累计出口6.1亿美元。我们持续畅通开放通道,依托鞍山优越的区位优势,不断完善交通路网。今年,鞍台、台黑高速全面开工,鞍山机场实现复航,新开通鞍山至海口航线,开放通道日趋通畅。我们持续深化开放合作,赴德国、丹麦、奥地利等国开展经贸对接,举办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大型活动,全力吸引投资、拓展外贸。今年1-10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1%,全年预计增长106%。 吴开华市长最后说,下一步,鞍山市将牢记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的嘱托,聚焦全省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以实施“五提升、五攻坚”为着力点,以项目工作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加快钢铁、菱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构建具有鞍山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干推动发展争位、产业争链、改革争效、开放争速、环境争优,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鞍山新篇章。 资料来源:鞍山市侨联

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奋力推进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沈阳市吕志成市长接受2023海外华文媒体沈阳采访团集体采访中对沈阳市的介绍 2023年,是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开局之年,是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20周年。沈阳是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在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地位举足轻重。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聚焦推动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努力在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中当好“排头兵”,奋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具体来说,就是“一个提升、五个推动”。 一、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充分发挥支撑、领跑、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城市首位度、增强城市贡献力。我们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准确把握沈阳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城市性质、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基础优势,制定实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着力打造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一枢纽、四中心”,细化明确了“三步走”战略步骤,即到2025年,把沈阳建成东北地区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重要中心城市;到2035年,建成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我们聚力拼经济、稳增长,全市GDP增速已经连续12个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6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列全国同类城市前5位,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巩固。我们持续扩投资、促消费,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近年来全市新签约、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快速增长,各大央企、民企、外企纷纷看好沈阳,“山海关不住、投资到沈阳”的局面正在形成。德国宝马扎根沈阳20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去年6月总投资150亿元人民币的宝马里达工厂建成投产,今年5月总投资102亿元的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全面动工,宝马沈阳生产基地自2010年以来累计投资近千亿元,沈阳已成为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坚持把促进消费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乐购沈阳”工程,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6%,规模占全省40.9%,沈阳名列福布斯中国发布的全国消费活力城市榜单20强。 二、着力推动创新发展 创新是沈阳的鲜明标识和强大基因,沈阳已连续两年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坚持创新空间、平台、生态、人才一体推进,加快建设以浑南科技城为重点的“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加快布局以“一校一园”为主要模式的创新创业载体,全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由不到20%提高到了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连续3年超过20%,科技型企业总量突破2万家,较去年末增长34%。实施“兴沈英才计划”,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建设人才成长型城市,京沈人才专列顺利开通,“智汇兴沈”“博士沈阳行”等系列引才活动成功举办,“沈水之阳、我心向往”的城市之约得到了各类人才的热烈响应。我们推进产业创新,聚焦培育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食品加工等八大千亿级产业链,以“头部企业+配套园区”模式打造众星捧月、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带动头部企业配套率从25%提升至40%,推出了一系列体现中国速度、中国水平的“沈阳制造”,新质生产力不断集聚壮大。积极发展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五型经济”,突出数字赋能,加快建设“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全国数字名城”。我们推进制度创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等制度型开放,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先手棋”,对标世界银行新版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迭代实施了营商环境6.0版改革,“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经验全国推广,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到14.12小时和0.35小时,稳居全国第一梯队,沈阳已连续两届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外界对沈阳的预期持续向好,市场活力不断迸发。今年1-10月,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23.77万户、同比增长57.1%,平均每天增加约800户经营主体。 三、着力推动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实现组团式发展、内涵式提升。我们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携手“6市1区”建设国家级都市圈,实施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链、平台共享、生态共保、文旅共建、社会共治“七大工程”,辐射人口2200万人、面积7万平方公里,吸引更多人流、物流、商流竞相涌入,区域一体化、同城化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我们实施城市更新,深入推进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老旧管网改造、城乡接合部提升改造、街路更新改造以及铁路、三四环沿线和高速公路出入口整治等“五项工程”,组织开展道路清洗、建筑立面管理提升等精细化管理“十大行动”,高水平规划建设35个核心发展板块,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发展格局脉络愈加清晰。2022年,沈阳成功获批全国首批、东北唯一城市更新试点城市,连续五年被国家住建部遴选为城市体检工作试点和样本城市,建立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统一部署协调机制、出台城市更新中长期规划两条经验全国推广。我们打造宜居和美乡村,推动水、电、路、污、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抓好农厕、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布局打造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让更多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沈阳。我们强化污染防治攻坚,以更高标准接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全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我们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坚持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园美城,深入实施“绿满沈阳”工程,匠心打造万里慢道、千里水道、百里花廊,改造提升“一河两岸”、环城水系景观,用3年时间建成口袋公园3000个,初步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我们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扎实推进国家清洁取暖城市、无废城市、智能建造城市等试点示范,加快建设绿色工厂和低碳园区,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沈阳发展新能源优势明显,正在加快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风光氢”多能互补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北方储能之都。 五、着力推动开放发展 开放是城市活力之源。沈阳作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因开放而兴、因开放而盛。我们持续完善枢纽功能,坚持大枢纽带来大物流、大物流带来大产业、大产业塑造大城市的思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RCEP,不断拓展“空陆海网”四条丝路,累计开辟至洛杉矶、芝加哥等国际客货航线将近50条,中欧班列开行规模稳居东北第一、全国前列,货物辐射全球20余个国家、50余座城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约200%,各类要素资源正在加速集聚,更多商品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我们加快提升平台能级,叠加放大临空经济区的空港优势、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综合保税区的特殊监管优势,高水平建设中德、中日、中韩、中俄等国际合作园区,国际艺术品保税展示、机床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新业态落地运营,宝马、米其林、罗森、希杰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投产增资,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超过30%。我们全面深化对外交流,强化外事+、打造国际沈,高标准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持续开展“你好,沈阳”品牌全球推介活动,成功举办国际赛艇公开赛、国际青少年足球赛等精品赛事,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东北亚人才交流大会、韩国周等一系列国际级会议在沈阳接踵开幕。目前,与沈阳结为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突破100个,沈阳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范儿”越来越强。 六、着力推动共享发展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沈阳成功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我们全力做实民生工程,深入实施“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悉心做好“一老一幼”服务,用心用情解决群众供暖、燃气、停车等急难愁盼问题,“舒心就业”入选国家示范项目,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保持100%,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全面形成。老旧小区改造连着民生福祉,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市1597个老旧小区全部改造,实现旧貌换新颜,今年任务是改造800个,全面实施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我们积极拓展公共服务,深化英雄城市塑造,建设“百馆之城”“书香沈阳”,建成开放城市书房、城市书屋、小剧场200余个,累计接待市民超千万人次,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服务创新的亮丽风景线。2028年全国第十五届冬季运动会将在辽宁举办,沈阳作为主办城市,将全力做好全国首个“双运之城”这篇大文章,促进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融合发展,吸引带动千万人上冰雪。我们提高人口整体素质,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提高人口生育水平,聚焦“安全、健康、乐学、成长”建设教育强市,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稳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梯队,人均期望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时代的沈阳向上向好、蓄势腾飞,“进”的势头在延续、“新”的动能在增强、“优”的结构在显现、“强”的动力在集聚、“好”的预期在巩固、“美”的颜值在提升,沈阳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沈水之阳、我心向往!沈阳欢迎您!

“我”在自贸区|楼宇经济专员严卫娟:摩天楼里“找问题”的“店小二”

上海自贸区世博片区楼宇经济专员严卫娟 “上午拜访3至4家企业,下午还排了4家……”早上9时,楼宇经济专员严卫娟踏入写字楼电梯间,开始一天的工作行程。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世博片区,像严卫娟这样的楼宇经济专员还有很多,他们是奔走在一线,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的“店小二”。 从棚户区、钢炉区起步,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让这块沿江宝地“破茧成蝶”;2015年,被纳入上海自贸区扩区范围的世博片区“振翅起舞”。推窗见绿、俯身亲水,漫步公园、远眺观鸟……这片央企总部、高端机构和跨国公司聚集的中央活动区、“世界会客厅”早已今非昔比。自贸区带来的改变一眼可知,然而,更深层的变化,往往隐蔽于细节之中。 上海自贸区世博管理片区一景 自2000年起,严卫娟便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眼下的她,是世博片区环球都会广场的楼宇经济专员,负责对接4栋摩天楼内的众多企业。在严卫娟递来的名片上,“服务”两字尤为显眼。 “我们服务企业的方式,就是主动上门‘找问题’。”作为奔走在一线的“店小二”,严卫娟在一次次拜访中,了解区内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收集企业对政策的反馈,并对企业的疑问一一作出回应。 上门拜访前,严卫娟先要回答自己预设的“问题”:这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有多少名员工?有哪些新政策是和该企业的主营业务对口的?做好功课,才能进得了门,说得上话。 即便如此,严卫娟也时不时被企业“问倒”。“有家企业负责人,他一口气问了我9个问题,有8个问题我当场给出了解决方案。唯有一个问题,我无法立即作答,需要请教多个部门。”严卫娟说。 而这些企业一时半刻无法解决的问题,恰恰是自贸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严卫娟表示,当企业的“问题”并非个例,“店小二们”会收集这一信息,总结并上报,为自贸区下一步的制度创新探索方向。 上海自贸区世博管理片区一景 上海自贸区肩负着中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中国的发展。 从企业反映问题,到“店小二”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世博管理局副局长赵源看来,世博片区奉行的“服务优先”,既是其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攻方向,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生动注脚。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今年世博管理局专门成立了企业服务处。“不论是人才服务、安居、教育、医疗,以及政策兑现,企业遇到的所有问题,不需要奔波于多个部门,企业服务处都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赵源说。 自贸区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世博片区优异的办公硬件条件,搭载此间官方的“服务精神”……“秀外慧中”的世博片区方能吸引央企总部、高端机构和跨国公司近悦远来。这其中,不少国际经济组织也“抢滩”世博地区。 “从如何落户到税务问题,乃至组织协调工作,世博管理局在方方面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帮助。”英国皇家特许船舶经纪协会(ICS)中国代表处负责人郑培华告诉中新社记者,在世博前滩的国际经济组织的聚集区,有许多国际机构“扎堆”办公。“我们隔壁的办公室,就是德国物流联盟。我们经常信息共享,也常共同出席活动。”在郑培华看来,世博前滩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会客厅”。 在这片区域内,聚集了15家国际经济组织,主要集中在经贸规则、资源配置、国际仲裁三大领域,为上海提升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增强城市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赵源表示,下一步,世博片区将继续聚焦国际经济组织领域制度创新,将自贸区的政策红利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吸引更多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人才。(完)  

满地可中华医院中文孕妇班招生

为满足华人社区需求,满地可中华医院将继续在华人社区举办中文孕妇班,现接受报名。 开班时间:7月22日周六上午10:00至下午1:30 地点:中华医院一楼会议厅 报名电话: 514-688-0322 (留言) 或 E-Mail: [email protected] 报名时请留下:姓名、电话、地址、入境日期、预产期,是否第一次参加及参加人数(家人是否参加)等。 收到报名信息后,工作人员会联系报名人。如有变动, 敬请留意本报相关信息。 此项目由满地可中华医院基金会独资赞助,与任何个人或企业无任何瓜葛。参加人员报名资料受隐私条例保护,概不外泄。 资料费12加元。  

走进如皋:感受非遗魅力 领略古城之美

5月24日至25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事务局主办,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承办的第24期海外华文媒体高级研修班暨感知中国(江苏)行活动走进如皋,来自加拿大、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二十多家海外华文媒体的代表们尽情领略世界长寿之乡、中国花木盆景之都的魅力,用镜头聚焦古城高质量发展的沧桑巨变。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朱莹滢参加活动。 媒体代表们先后参观了水绘园、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了解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皋盆景、如皋丝毯的传承故事,现场观看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皋杖头木偶戏的表演。如皋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不少媒体代表赞叹有加。“如皋杖头木偶戏的表演让我十分惊艳。”法国《侨报》驻中国首席记者王萍说,“我希望更多的国人以及海外的华人、华侨能够走进水绘园,欣赏美丽的风景、观看木偶表演,了解如皋的历史文化。” “看到这些令人震撼的丝毯作品,我觉得这趟如皋之旅真的是不虚此行。”《西非统一商报》责任主编王淑华欣赏着精美的丝毯作品《千里江山图》,对记者说:“西非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希望在我们这些媒体人的协助下,如皋的民间艺术家们能够借着一带一路的春风,和西非当地的民间艺术家进行更多沟通交流,让艺术作品在灵感交流中绽放更多绚烂的花朵。” 活动中,媒体代表们还实地走访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平园池村、顾庄生态园、龙游湾生态景观带、金岛生态园,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了解如皋近年来深入推动乡村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实现环境生态宜居、百姓安居乐业的相关经验和做法。“平园池村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方面取得的成果让我印象深刻,如皋的城市发展更加让我惊喜。”一带一路通讯社执行总编辑王群说:“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我们海外华文媒体能够来到如皋,了解如皋这十年来发生的沧桑巨变,很令我们振奋。我相信如皋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接下来,我们海外华文媒体将加强和如皋当地主流媒体、新媒体的联系合作,为进一步讲好如皋的故事,传播好如皋经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莹滢对媒体代表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她在讲话中指出,海外华文媒体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独特纽带和桥梁,是中国梦的传播者、阐释者和践行者。希望海外华文媒体能够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认识如皋、感受如皋,用独特镜头、生动笔触和闪光创意将如皋的发展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海内外推广展示,向海外侨胞宣传好如皋经济发展新成就、社会繁荣新面貌、投资创业新环境和为侨服务新动态,带动更多侨资、侨智、侨力来如投资兴业、创新创业。 近年来,如皋高效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南通跨江融合发展样板区,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79.3亿元,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第19位,在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中位居第12位,现代化如皋建设实现良好开局。(融媒体记者 韩循)  

南通海门区三星镇林西村

林西村,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三星镇西北角,是海门最早从事家纺生产、最早出国经商的行政村。从上世纪90年代起,林西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海外打工、经商、创业。林西人扬己之优长,补人之短缺,不断开拓,寻找商机,将南通家纺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赚回的大笔外汇用于家乡建设,带动了家乡纺纱、面料、包装、物流等诸多产业成系统地发展。30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俄罗斯、罗马尼亚、南非、赞比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起了180多家公司,年创汇逾2亿美元。林西村真正成为了“新侨之乡”,是南通名副其实的“跨国经营第一村”。2011年林西村被省侨办授予“华侨村”称号,2013年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村级侨联组织,2014年被评为全国侨务系统“侨法宣传角”。 “同心圆”政治生活馆于2020年5月建成,2023年5月提档升级,是为侨服务、凝聚侨力的重要阵地,通过描绘郁建祥、郁飞、蔡云松、宣亚标等多位侨商侨领“自立自强、敢闯敢拼、开拓开放、爱国爱乡”的进取精神,以“同心领航、同心强基、同心聚力、同心反哺”四大行动,展现了林西华侨身在异乡不忘“根”本的爱国情怀。 “同心圆”政治生活馆中,还设立了“检侨驿站”, 将检察工作和侨务工作有机结合,为检侨信息交流、涉侨法律服务、侨情民意反馈等搭建更为高效的平台,进一步凝聚合力,为服务侨胞、侨眷、侨企、侨商等工作注入新动能。 林西村的“侨”故事多次在《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中国侨联、省委统战部、省侨办、省侨联多位领导到林西村调研指导,对林西村加强党建引领、讲好侨胞故事、建设美丽侨乡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2020年林西村被评为“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2021年被评为“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  

南通长江路东洲小学

南通市海门区东洲长江路小学是海门区2018年民生实事工程之一,学校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2021年9月1日正式启用。学校总投资4.56亿元,总用地面积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115人,学生1800余名。学校现由海门区东洲小学教育集团管理,以实现学校的高起点发展、高质量办学。 学校以“崇美立人·追求卓越”为核心思想,坚持“让每一个师生热爱生命,让每一个师生热爱阅读,让每一个师生热爱运动,让每一个师生热爱艺术,让每一个师生热爱实践”的行动纲领,以环境美、课程美、教学美、师生美、治理美为基本途径,让师生各美其美。 学校以学习中心建设为抓手,引领学生全面而具个性地发展。“蒲公英母语学习中心”“小天鹅艺术学习中心”“月亮河生活学习中心”“北斗星科创学习中心”“蓝精灵体育学习中心”等五大学习中心50多个特色功能教室匠心独具,融学习、活动、游戏与创造为一体,学生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在主动探究和快乐体验中实现五育融合、全面发展,整个校园呈现着面向未来的学校新样态。 建校一年来,学校课程建设成果初显:学校被评为教育部“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教育项目应用校”,课题《传承文化基因的“1+X”全景式阅读课程建设研究》获评2021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OMO的学习中心建设》等两项课题获评2021年度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成功举办了阅读节、科技节、体育节、新年音乐会等活动,孩子们在多彩的活动中纵情释放自己的才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近200多人次在省市乃至全国比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积极构建“智美课堂”,追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综合为策略、以审美为境界”的特征,把教学过程转化为“美的历程”,实现教学活动最优化。建校一年来,教师在省、市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及教学竞赛中70余人次获奖,执教县级以上公开课或作讲座近100人次。 东洲长江路小学是东洲小学的南校区,东洲小学于2007年与新加坡花菲卫理小学结成友好学校。每年两校都会互派师生,进行实地互访。在互访活动中,学校提供特色课程,如《制作香包》《拓印》《醉美青花》《剪纸》等,新加坡学生参与其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新加坡学生走进江海博物馆,领略千年江海神韵;走进江海公园,放飞亲手制作的风筝;走进草莓园、瓜果园,感受农田采摘的别样乐趣;走进常乐状元故里,漫步颐生酒厂。同时,每年派出师生到新加坡参与游学活动,开拓了两校师生的视野,结下了深厚情谊。2022年,学校与印尼泗水开明三语学校、马来西亚森美兰州弄边中山小学缔结友好学校。通过建立微信交流群、推送母语课堂视频、海门及学校宣传片,增进彼此了解。  

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

南通博物苑位于南通城东南濠河之滨,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博物馆,由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05年创办。它融中国古代园囿与近代博物馆于一体,将民族特色与科学内容相结合,是一座“园馆一体”的城市园林式综合性博物馆,在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南通博物苑交通便利,景色宜人,历史建筑别具特色,苑藏文物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人们参观、学习、游览、休闲的理想场所。苑内形成“四区一通道”基本格局。中、北部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濠南别业故居区;西部的库房封闭区;南部的发展新区,新建现代化的展示大厅;东部沿河风景文化通道。目前,南通博物苑正在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根据规划建设,将充分体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方性综合博物馆,集文化、旅游、娱乐于一体的科普公园三重性质,重现博物第一馆的历史风貌。 濠南别业是张謇先生在南通城里的第一所住宅,建于1914年,由中国近代著名的南通籍建筑师孙支厦设计,是中国近代吸收西洋建筑艺术的经典作品。1926年张謇先生在此与世长辞。濠南别业的主题是一座四层英式建筑,坐北朝南、风格别致、气宇轩昂。底层为地下室;二层中间大厅为议事厅,悬张謇亲书对联:“入水不濡,入火不爇;与子言孝,与父言慈”,两侧分别是议事厅和书记室,现陈列着“张謇业绩展”;三层中间为大客堂,两侧分别是张謇夫妇及其子张孝若夫妇的卧室、书房、琴房、餐厅;四层为隔热层。值得一提的是濠南别业门前,有两株张謇先生当年亲手种植的紫藤花,东边一株是紫藤紫花,寓意紫气东来,西边一株是紫藤白花,至今已有百年,每年春季3、4月盛开,吸引众多游客。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参观了濠南别业内的张謇生平介绍展陈,并强调,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张謇故居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四个自信”。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当前,博物苑正全力实施整体提升工程,以期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积极作用。  

洋口港经济开发区简介

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5年,位于如东县东北部,濒临南黄海,依托黄金岸线,建设有10-30万吨深水码头泊位。地处长江“黄金水道”和中国沿海“黄金海岸”的交汇处,位于上海一个半小时经济圈,目前已形成以高速、铁路、高等级公路、运河、管道为主框架的综合集疏运体系。现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区总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分为海上作业区、临港工业区和港口新城区3大功能区。 近年来,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大力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产业港、能源岛”,现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和装备制造的“一主一优一新”三大产业链,同时,聚焦“港产城”一体化融合发展思路,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培育千亿级产业,在黄海之滨奋力打造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新高地。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9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9.75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应税销售实现翻番式增长;服务业应税销售近750亿元;全年实现外资到账超1.5亿美元;在全市省级开发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综合考核中位列第一方阵,被评为全市高质量综合考核第一等次以及2022年度“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先进集体;省级开发区排名前移32位(由61位上升至29位),三年实现大跃升。 洋口港始终坚持抓招商引资、重项目建设,加速集聚发展动能,项目数量、体量、质量实现新突破。总投资450亿元的金光如东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425亿元的桐昆(洋口港)聚酯一体化项目陆续落户洋口港,目前均已陆续竣工投产。能源岛建设如火如荼。在全国LNG布局规划方案中,规划洋口港总接卸规模为2500万-3000万吨(4个LNG泊位),占全省一半以上,总规模全国第一。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如东洋口港LNG接收站扩建工程,标志着LNG能源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岛上江苏中石油、国信、协鑫汇东和华润四个LNG项目已全部落户,到“十四五期末”,能源岛将打造成为国家级LNG接卸基地、储备基地、供应基地和交易中心。 洋口港始终坚持高点定位,科学决策。近年来,港口新城发展迅速,区域配套建设不断完善。洋口港大道、城区天然气管网工程等一批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天瑞商业街、港城幼儿园、洋口港实验学校、洋口港汽车站、洋口港海鲜商贸城、口岸商务区等投入运营,有力提供了餐饮美食、休闲娱乐、消费购物、交通运输、教育学习等生活服务。香鲸湖海洋主题公园启动开发,相关及周边地块项目房屋征收让地工作全面启动,为港区和产区实现升级提供保障,不断吸引人口集聚。一座集行政办公、金融商务、休闲娱乐、生活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港口新城初具规模。 经过不断发展,洋口港将致力形成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纤维新材料、高端造纸等产业集群,形成千亿级能源岛和千亿级产业港,并在以上这些产业项目的带动下,在“十四五”期末实现“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工业应税销售超千亿、服务业应税销售超千亿和全口径税收超百亿”的“三千一百亿”奋斗目标。 阳光岛(LNG能源岛)简介 阳光岛面积3平方公里,规划1-20万吨级泊位37个,目前已建成10万吨级LNG码头、重件码头、液体化工码头。岛的南侧码头主要发展液体化工品、通用散货等货种的仓储物流,主要服务临港产业项目,岛的北侧码头主要发展液化天然气。岛上已投产项目包括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威华(台中化)液化品仓储物流、杭氧空分等。根据国家三部委全国LNG接收站码头布局规划意见,洋口港作为全国LNG布点重要港址,共布局4个泊位,规划接卸规模达2000万吨,泊位数量、接卸规模均为全国最大。2019年12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快江苏如东LNG接收站扩建,标志着洋口港LNG能源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今年2月底江苏LNG接收站累计接卸600船,接卸总量突破5000万吨,天然气供应规模超过700亿立方米,为华东地区清洁能源供应的中流砥柱以及全国天然气保供和应急调峰的重要支撑力量。除中石油LNG项目外,国信LNG项目作为省重大投资项目于2020年11月正式启动,协鑫LNG项目于去年9月启动,华润LNG项目也将于今年内开工建设,洋口港正努力打造国家级的LNG三基地一中心,即接卸基地、储备基地、供应基地、销售中心(现货、期货)。  

阳光岛介绍

洋口港阳光岛建于面积近6km2的半潜式沙洲——西太阳沙,岛区面积3km2,东西方向长约3km,南北方向宽约1km。 阳光岛岛内有环岛通道,并有南北向和东西向干道各一条。东西向干道与黄海大桥相连接。在阳光岛内还布置有管廊带,管廊带宽横贯于阳光岛,并于管廊桥相连接。黄海二桥也正在加紧建设中。 阳光岛周边规划有LNG接卸泊位、LNG转运泊位、液体散货泊位、通用及散杂货泊位等共37个泊位。 阳光岛拥有南北两条航道,南航道利用烂沙洋南水道进港,满足7万吨级船舶乘潮双向通航。北航道利用烂沙洋北水道进港,为西太阳沙北码头区公用双向通航航道,同时满足15万吨级船舶双向通航。 阳光岛重大项目 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项目 该项目由中石油江苏天然气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展液化天然气(英文简称LNG)产业,满足长三角地区清洁高效能源供应而成立的合资公司,成立于2009年6月,注册资本26.5亿元。一期、二期共建成投运4个LNG储罐,年接卸周转能力为650万吨。2018年,作为东部沿海能源枢纽点的江苏LNG接收站实现了满负荷运转,全年累计接卸LNG超653万吨,占全国的12.9%,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以及西气东输战略作了重要贡献。”江苏LNG接收站的高效运转也验证了阳光岛能源岛建设的优势所在:南北两侧分别有5万吨级、10万吨级航道,可满足世界上最大的LNG运输船全天候进出,并且管道外输与槽车外运十分畅通。未来,随着三洋铁路(三门峡—洋口港)建成,阳光岛还可以通过集装箱将LNG运输至国家中部地区,满足天然气管道尚未覆盖地区的清洁能源供应。目前,江苏LNG接收站三期扩建工程投用两座20万方的液化天然气储罐,接收站整体储存能力将提升约40%,年设计接卸周转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冬季保供高月日均天然气外输量将再增加400万方,可有效保障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稳定供应和季节性调峰。 江苏国信LNG储运调峰项目 该项目由江苏省国信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承建,属省储气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承担着全省日均3天用气量储气能力的建设任务。其中一期总投资52亿元,建设3座20万方LNG储罐及配套设施设备,年周转量为295万吨,一期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开工建设,计划2023年9月竣工;二期规划总投资21亿元,新增1座20万方LNG储罐和1座8—26.6万方LNG专用码头,计划2021年11月开工,2023年9月竣工。全面投运后,单日最大气化外输能力可达3000万方,年装车能力可达50万吨,预计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全口径税收10亿元。该项目的建设对江苏省尽快完成国家下达的地方政府储气指标,提高应急调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协鑫LNG接收站项目 该项目由协鑫汇东液化天然气如东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75亿元,规划建设5座20万方储罐,1个LNG接卸码头,2个LNG装船码头。项目分两阶段建设,第一阶段建设2座20万立方的LNG储罐及配套设施,接卸能力380万吨/年,第二阶段建设3座20万立方的LNG储罐及配套设施,接卸能力650万吨/年。目前项目进行核准、环评、能评、安评等报批程序。 在全国LNG布局规划方案中,洋口港规划接卸泊位4个,总规模为2000万吨,占全省8个泊位(3800万吨)一半以上,总规模全国第一。通过中石油、国信、协鑫等LNG项目的投入运营,到“十四五”末,洋口港将建成具备2000-3000万吨/年LNG接卸、仓储、气化、保税、转运能力的LNG能源岛,打造国家级LNG接卸基地、储备基地、供应基地和交易中心,预计税收约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