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满满

张芷美 在细雨蒙蒙的初冬,《紫妹》在一家宽敞的café bistro 举办了签书会。我和鸿儿提前去布置会场,不料廉莉比我们还早到,她和先生已在那里拖地、擦桌、准备热饮料。和廉莉初次见面,犹如 déjà vu。 玉琴头天来探过路,今天也早早赶来帮忙。不久前她回台湾探亲,返程前,在《紫妹》还没有正式上架的情况下,她“走后门” 弄到了两本,回来后即刻交到我手中。今天我请她当收款人,她有备而来,带来个小本本,登记入账。 好友、家人、作协的文友、多年未见的老朋友陆陆续续入场。老作家古沙刚从古巴回来,不顾疲劳冒着小雨乘坐一个半小时公交车,从西岛赶过来,我感动不已。凤力送孩子上课不能久留,捧了把红玫瑰表表心意。事后我对她说:“你人不在,可花代表了你,出现在许多照片中。”七年前买了我房子的小孙也来了,当年我们一口价成交,通过买卖房子成了朋友。比我小一轮管我叫“伯母”的老周,多年不见,依旧谈笑风生。已故老同事的女儿晓冰带着成年的孩子过来,她说:“从襁褓到现在,我和张阿姨已经认识五十几年了。”生活中动人的插曲无需豪言壮语,朴实的人性交流最温馨。 我有幸请到郑南川作会议主持人,他的魅力活跃了会场,大家都非常放松,像是“到家“了。南川的发言充满活力和幽默,即兴自如。我请了两位好友,胡宪和冰蓝,作为来宾发言。胡宪是华人媒体第一位采访我的人,也是日后采访我最多的媒体人,有人曾私下说她是我的“小棉袄”;冰蓝是作协的“常驻”理事,多少年来,兢兢业业为作协做贡献,不图名不为利。冰蓝为《紫妹》留下一句名言:“她将年龄变成了年轮”。 他们的发言激发了听众的热情,许多人举手即兴发言,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大家对我的鼓励,令我心潮澎湃,更感动我的是听到比我年轻几十岁的人谈《紫妹》 对她们的启发,我的故事告诉她们任何事都可以从头来,不受年龄限制,路是人走出来的。我原以为同龄人会喜欢看我的书, 对隔代人或许距离远了些。可是不然,我发现自己和隔代人,甚至隔两代人的距离远比我想象的近。 云涛,这位读书人,在一旁不停地用铅笔在书中画线、在小本上做笔记,估计她在习惯性地做人物分析,或许会有些问题要问。 遗憾的是,好友陆蔚青出外旅行,不能来。会长董岩回国探亲也不能出席,委托副会长林怡君代读了祝词。《紫妹》很荣幸请到董岩为责任编辑,为本书润色不少。 封面设计人刘荣黔先生的出现使会场顿时升温,大家围着他问长问短,请他解释封面设计的意图,他风趣地说:“我的老师曾对我说,如果你的设计要自己来解释,那就不是个好设计。”一时引起哄堂大笑。 我对封面的理解是粗线条的:“既有东方色彩又结合了中西理念, 同时也艺术性地显示了紫妹的多彩人生。”而刘先生的解释是细线条的:“封面画龙点睛处应是,花在瓶子里而不是插在瓶子里,那香味由瓶中慢慢地散出,就像我们所说的内在美那是没有年龄段的,引发无限的想象空间 ……” 因为其他事情,尹灵与先生迟到片刻,一进屋就被一群好友围上, 她认识的,或者说认识她的,人太多了。南川即兴点尹灵发言,她也不推脱,上来就讲。多年来,我给《七天》报社投过不少稿件,曾经在该报上有过一个小专栏,《七天》 是接受我用母语写作的唯一报刊,给过我许多鼓励。会后尹灵在第一时间在网上发了一个短视频,扑捉了签书会上许多精彩镜头。我转发到国内外的朋友群,包括我曾教过的学生,点赞源源不断。 会后,我收到不少反馈,点赞签书会的成功,其中最感动的一条是刘先生发来的:“昨天是我见过的最美好的新书发表会。参加的朋友都非常有气质,这也是我参加大陆同胞聚会中最有品味的。” 我想这次签书会的成功不在于有多少赞美之词,它是一次朴素的民间交流,一种“到家”的感觉。 大家不受套路约束,没有官样文章,不唱高调,随心所欲,体现了聚会应有的面貌。一些多年不见的朋友在此相遇格外亲切;一些曾经有过误会或小摩擦的朋友在此化解了误会、恢复了旧情,到处洋溢着正能量,围绕着我们的是一股强大的气场。 我再次感谢作协对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会长和各位理事们的付出。我也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是我的坚强后盾,无私的后勤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