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文汇园(5月21日)

【索菲诗集】 岳麓山 索菲 我曾如此接近你 深秋的薄雾,是你柔软的发 穿过指尖。霜叶覆盖你 也覆盖着我。别离之晨黯淡 只有你是明亮的 我曾如此接近你
“停车坐爱枫林晚” 有多少偶然,就有多少必然 千年一瞬,灌醉小杜之秋 是否还在白云深处抒怀? 尽管曾如此接近你
我对你依然一无所知,除了
你的名字。岳麓山 那一夜,我不关心别的
我只抬头看你 与你擦肩而过,余生 我便是多情的湘女   【凤歌】 识别去的方向    苏凤 抱着一颗红心 慢慢驶离几家 欢乐几家愁的2020 不幸的犹如夜里 行走的孤影 幸福的灵魂心知肚明 路漫长兮,愿大家 认得心中的太阳   【心海荡漾】 青春和时光都会凋零     吕孟申 在这飞翔的岁月,我们多像蒲公英 在风中飘泊,离故乡越来越远 走遍茫茫天涯路,望断遥远云和树 暮色里不知飘向何处 不知身在何处,是幻还是梦 细雨霏霏静静敲打着心灵 一抹思念悄悄划过心底深处 一把清霜凝固了摇曳的芳草 一缕清愁渲染了潇潇暮雨 半世过往揉碎在诗文的里,曾经暗香浮动 姹紫的烟花,曾经心碎呢喃,白首了韶华 一轮残月寄放着隔世的爱恋 一丝忧思,追忆着过往的深情 昨日幽梦忽还乡,又见那条小河 一曲离殇,难诉衷肠,不忍相望,泪眼濛濛 乡愁像飘散在午夜的雾霾 时时缠绕着思乡的心,愁如水,念如丝 青春和时光都会凋零 只有住在心中的那一朵花能够永远灿烂下去 就这样站在时光里等你,不惹清愁,浅笑伫立在风中 【麦苗园地】 宇宙 北辰星拱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5月21日)

【文化杂谈】 小议“共同体”和它的思想史建构(3) 步虚 我们在前面曾指出:从人及人性的角度思考共同体问题,是宗教神学权威失势后的西方近现代思想家们的共同特征。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下,人们逐步摆脱了上帝和宗教神学的精神束缚,个人主体性得到彰显,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焦点从上帝转移到人,从神性转移到人的理性,从神权转移到人的自然权利,共同体概念亦由是获得了新的内涵。 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从社会契约论角度论证了共同体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在霍布斯看来,人们相互交往“不是因为人舍此别无其他的天性,而是因为机运”。人们结成社团,是孤立的个人为了寻求私人利益所实现的偶然结合。自然状态下的人相互为敌,出于自我保全的目的,人们之间签订契约,每一个人都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给某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相信他或它能够抵御外来侵略和防止互相侵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国家共同体。与霍布斯主张实行君主专制不同,洛克和卢梭主张建立一个具有有限权力的民主共同体,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人的自由权利不被政治权力侵犯。无论是何种政体,国家共同体作为人们签订契约的产物,从本质上来说都不再高于个人,而是个人维护自身权利的工具。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被理解为政治契约关系,国家的普遍意志被看作是由个人意志组成的,是个人意志联合的产物。 德国古典哲学从人的精神世界层面表达一种对共同体的诉求。他们用抽象的“人”代替现实的人,认为只要借助先验理性和绝对理念的运动就能实现理想共同体的建构。康德认为,自然为了发展人的禀赋目的而赋予人以合群的本能,这种本能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促使人组合成为市民社会,成为国家。国家就是立足于契约之上的联盟。康德将自由作为道德法则的必然条件,提出自由是普遍的人的精神本质,共同体必然是一个自由的共同体。自由共同体肯定了人作为理性存在所具有的独立意志和道德自律,但是,共同体的自由只存在于人的内在纯粹理性领域,不具有现实性。 黑格尔则将国家视为共同体,是具体自由的实现,体现为国家政治共同体与个人自由的有机统一。“国家直接存在于风俗习惯中,而间接存在于单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他的知识和活动中。同样,单个人的自我意识由于它具有政治情绪而在国家中,即在它自己的实质中,在它自己活动的目的和成果中,获得了自己的实体性自由。”这表明国家的目的不单是维护公民的生命财产,还要维护本国的实质的个体性——独立与主权。国家相对于个人或家庭、市民社会来讲,一方面是外在必然性和最高权力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个人或市民社会的内在目的,国家的力量在于它的普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的特殊利益的统一,个人对国家要尽义务,同时也享受权利。因此,国家是自在自为的理性者,国家是客观“精神”的体现,个人仅以是国家的成员而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伦理性。 “后康德哲学”代表人物、德国文化民族主义鼻祖赫尔德反对共同体思想中的契约论,主张从起源的角度研究“通往政治的文化途径”,并以此来理解政治在共同体中的位置。(2021-05-16) 【诗文春天】 漱石之路 谭文春 去伊豆,首先想到的是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令人遗憾的是,年少朦胧的爱情,终究沦为美好的回忆。这个单纯的日本式的经典爱情故事,整整影响了日本几代人。这篇小说1926年问世以来,在以后的近100年间,被六次搬上银幕,平均每隔十余年就要重拍一次。我看到的是70年代由山口百惠饰演的《伊豆的舞女》,由此喜欢上这位永远的女神。更有其后主演的电视连续剧《血疑》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播出,造成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她跟三浦友和刻骨铭心的兄妹之恋,令人感动,记忆深刻。时至今日,两人的甜蜜形象仍然映现在我的脑海中,难以忘怀。现实生活中,也是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山口百惠早已息影,意外的是,在今年春节档电影《唐人街探案3》中,居然有三浦友和出演。更令人意外的,还是演一个日本黑帮老大,这跟他在我心中的形象,相差十万八千里了。不过能看见曾经的偶像,如同老友重逢,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我们的目的地是修善寺温泉镇,这个位于静冈县伊豆半岛的小镇,拥有1200年的历史,自民治时代以来,就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温泉乡。源远流长的历史小镇,肯定有其独特的文化传说,修缮寺也不例外。据说公元807年,平安时代的高僧弘法大师,因感动此地孝子千辛万苦照顾病弱的母亲,用枯杖在桂川之上击出泉眼,汩汩温泉流出,治好了孝子的母亲。此泉眼即是今日修善寺的“独钴汤”温泉池。 友人建议:“这汤具有治疗风湿病、神经痛、肠胃病、皮肤病等功效。你要不要泡一泡?” 我哈哈一笑:“这些病我一概没有,泡一泡温泉还是很有兴趣。但是要先赏景。” 修善寺是温泉乡的必到之地,这个由弘法大师开建的名刹,也是他年轻时修行的地方。弘法大师法名空海,是日本真言宗的开山祖师,在日本佛法历史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进入庭院,御手处写着“大师之汤”,龙头喷吐温水,触手舒服。寺内松柏如盖,树下有奇怪的石头雕塑,矮矮的、笨笨的、拙拙的,造型像是电影里的土地爷,吊眉耷眼,五官收缩,面容像一个囧字,甚是有趣,这种造型在国内庙宇中是看不见的。进入主殿,看见有一个日本老人虔诚拜佛,长身直立,双手合十,然后深深鞠躬弯腰,一动不动,保持这种姿态好长一段时间,看得我以为他要变雕像了。最后实在等不及他起身,就出了修善寺,沿着桂川散步。两岸长满枫树,缀满绿色和红色的枫叶,风吹沙沙,色彩闪耀。河水清澈湍急,流水哗哗,波光粼粼。河面上那一道朱红色的木桥,在枫叶掩映中漂亮之极,醒目之极。转去竹林小径,更显清幽,想起王维那句“独坐幽篁里”,让人忘忧。去小镇走走,看看那些依山而建的房屋、别具风格的庭院景致、还有经营百年的温泉旅馆,让人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这个悠闲的日式小镇,街道虽窄,十分干净,十分安静。偶见当地居民一二,也是匆匆而行。游客三三两两,随意游玩。没有嘈杂,没有喧闹,在此度假休息,十分惬意。 这种与世隔绝的空灵圣地,吸引历代无数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到此居住。日本大文豪夏目簌石就曾在这里疗养,如今还有一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路——漱石之路。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头像曾经被印到1000日元纸币上。原名夏目金之助,“漱石”是他的笔名,出自《晋书·孙楚传》。夏目性格坚韧、富有责任心、才华横溢,又特立独行。遗憾的是他多种疾病缠身,特别是被害妄想症困扰,病情严重时不能自已。 夏目漱石是我喜欢的一个作家,他当英文老师的时候,给过学生一篇英文,要求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时,男主角情不自禁说出的一句“I love you”翻译成日文。学生直接翻译成了“我爱你”。夏目漱石说不好,直译没有韵味,应该翻译成“今天的月色真美”。这种含蓄的表达,把男孩对女孩的爱慕隐藏在“愿意与你共享美好事物”的感情中。这样处理的确是富有诗意,令人回味!夏目不愧伟大的作家。 漱石之路的旁边是一道绿叶覆盖的山墙,墙上镌刻有夏目漱石的头像和他的部分诗文。我喜欢这一首:“仰卧人如哑,默然看大空。大空云不动,终日杳相同。” 类似五言绝句,我试着自己理解的意思翻译成现代文:被病痛折磨的我/仰面静静地躺着/像一个哑巴/终日一句话不说/默默地看着天空/一丝不动的云朵/我就像这天空一样/持续着恒久的孤独和寂寞 我也喜欢对着天空发呆。但是我不要病恹恹地躺着。我要健腰劲腿,爬上山顶,硬朗朗地站着看。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 (二)十三岁时的作品 洋中鱼 臣某言:伏奉某月日敕,逆贼李怀光舆台末人,奚虏遗丑,备闻凶险之行,颇有残暴之名。陛下略其细微,假以符节,尽委朔方之地,犹分禁卫之兵,不感殊恩,乃怀异望。间者馈贡不入,王师问罪。寻令举军赴敌,而乃终岁无功。洎驾幸近郊,敕还旧镇,将扫猾夏之盗,因解奉天之危,岂伊人谋,盖是天意。陛下但嘉其排难,不省其由,列为上公,命作元帅。及蹑寇滑汭,顿军咸阳,(阙)。 这篇只有175字的短文名曰《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是柳宗元十三岁时的作品,据说也是到目前为止,研究者认定为柳宗元最早问世的作品,收录在《柳宗元文集外集卷下》。 有人说李怀光根李希烈一样,是中唐时期的两个魏延,脑后有反骨。二李叛乱之前皆为朝廷大将,加封地方诸侯,李希烈为淮西节度使,李怀光为河中节度使。李希烈本来是征讨“建中之乱”祸首李惟岳的,后来看见造反的人多了,他也干脆在兴元元年(784年)扯旗自立。不过,好景不长,贞元二年(786年)就被部下所杀。而李怀光几经犹豫,最后一气之下造了反。李怀光本来完全可以成为名垂千古的朝廷功臣的,因为李希烈围困襄阳,救援部队路过长安时没有得到考上就发生兵变并攻入京城,德宗皇帝带了家眷及少数随从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可是造反头目朱泚并不罢休居然能派兵直扑奉天,李怀光就在这个危难之际奉命救驾,从河中带兵前来打退了叛军。德宗解围后,下令李怀光继续追击并夺回长安,而李怀光这个时候很想得到德宗的一些表示,比如接见和赐物。但是德宗惊魂未定,哪里还会考虑到那些细节,结果,与后来的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一样,李怀光也一怒之下与朱泚联合起来反抗朝廷了。 《旧唐书》卷十二《德宗纪》记载这么一个细节:兴元元年(784年)二月,李晟发现李怀光有造反迹象于是移兵东渭桥,并上奏德宗。德宗采取怀柔政策,加封李怀光太尉,并赐铁券。李怀光接了钦差送来的铁券,说:“只有反叛之人,才赐铁券。现在皇上赐给我铁券,看来我不得不造反了。”接着,夺杨惠元、李建徽所带之兵。李晟兵动,李怀光居然要联合朱泚来攻打李晟,李晟给李怀光写了封信,跟他讲了许多道理,李怀光读后觉得心中有愧,犹豫之后就放弃了攻打计划。 德宗在讨李怀光前,曾下诏令给他,说他“贼寇未除,猜嫌已构”、“都不改图,愈深不轨”,并给他三天时间考虑,结果李怀光还是选择了叛乱。德宗采用离间计,第二年,李怀光手下大将徐庭光带六千士兵投降,而另一大将牛名俊干脆斩了李怀光。 李怀光既死,举国欢庆,不少官员献文表示祝贺。这个姓崔的中丞现存资料不详,他找十三岁的柳宗元代写进表,即便在今天看来也算得上大胆,只是不知他最后是否呈交了上去。柳宗元却因这篇文章引起了杨凭的注意,他就在这年将女儿许配给了柳。   【华峰凌云】 我的办公室无需清洁工 许华凌 六年前的今天,我从集团公司总经理秘书的职位上下派到集团下属的一家公司任公司副职领导。依照惯例,公司副职以上领导的办公室是有清洁工负责进行每日的卫生清扫和保洁的,我的办公室自然也不例外,也安排了专人负责卫生清扫和保洁。 上班第一天一大早,我的办公室门前就有一位女同志在等我。她向我作了自我介绍。她是公司办公室主任安排负责我的办公室卫生清扫的清洁工。这位李女士看上去五十多岁的样子,高高的个子,瘦瘦的身材,黑黑的脸上爬满了密密的皱纹,大大的眼睛放射出慈祥的光芒。虽然没有公司同龄女人的干练,倒也给人一种矍砾健美之感。我把她让进办公室,告诉她我的办公室由我自己负责收拾,除非有特殊事务很忙,我才会让她替我打扫卫生。 尽管我告诉她我的办公室我自己负责收拾,但她每天都会过来,我每天都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办公室自己打扫。时间长了,我们也会唠唠家常,彼此相处得很好。公司里同事们都叫她“李姐”,我也就习惯性地叫她“李姐”。李姐来自农村,没有工作,和老公一起靠打工维持生计。在我们公司里,李姐是一位最忙的人,除了自己的卫生清扫工作外,凡是脏活、累活,同事们忙不开的活,她都会伸出援手,热情地帮忙,力所能及地为大家服务。春夏秋冬,从早到晚,始终在任劳任怨地工作。清洁工的工作虽然很平凡,但也很辛苦,很劳累,这让我由衷地感到敬佩。 今天,我要离开公司到新单位工作了,公司的领导和同志们为我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会。当我返回办公室收拾东西要走的时候,李大姐来到我的办公室,送给我她自己烙的厚厚的一包煎饼。这煎饼我是必须要收下的,这不是普通的煎饼,是一位清洁工的情谊,也是我在这里任职以来第一次破例“收礼”。 看到李大姐欲言又止的样子,我以为她是因为我调离的事,就宽慰她。她却提出说有个问题,这些年一直闷在心里,没有找到答案。原来,她是问我这些年来,作为公司领导,为什么要自己收拾办公室,而不让她来收拾。看到她一片真诚和困惑的样子,我只好实话实说。 我说:“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家里穷,为了供我读书,我的母亲也从农村的家里走出来,在县里一家工厂做过清洁工,饱尝了打工的辛酸。因此我知道,清洁工的工作很累,很苦,很不容易的。再说,我办公室这点面积,打水、拖地、擦桌子,分分钟的事。” 话音未落,我看到李姐的双眼噙满了泪花,接着是泪水夺眶而出。而我,也被触动了内心那最为令我感动、感念、感恩的情节,忍不住泪眼朦胧……   【细语微光】 花间一壶酒 紫月天 无限春光一时新,沉醉万紫千红间,把酒邀青天,问人生几何? 素酒一壶,牡丹花开,梦回大唐爱。移步幻影,百花亭边,见杨贵妃醉酒于华清池旁。酒入愁肠,是娇态,是怨念,是遗爱,叹只叹委身于君王侧。纵有霓裳羽衣曲,却是舞不尽,一心爱一人的执念。皇家嫔妃,岂可独宠专爱?纵有李白诗意绵绵:“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谁又能理解杨玉环心中对爱的专一的渴望?连喝三盏,何能不醉? 黄縢酒一杯,桃花飘,诉不尽悲凉。陆游与唐琬恩爱夫妻,却受父母之命,因无后为大,弃爱妻!一生哀怨,有情人只能泪眼寄婆娑。“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春来处,人面桃花,只是一生错过,不再能回头。只留得人憔悴。来一口酒呀,任泪洒,情爱辗转,问苍天,小女子一生命运多舛,情为何物? 泪入酒,何以为继?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此中大有佳趣。”《菜根谭》有云。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5月14日)

【芬芳文苑】 口罩,必须戴!(上) 洪田 在疫情爆发三个月以后,梦城政府下令,在公共场合人们必须佩戴口罩。此时,距离老乔治被打已经有两个月的时间了。因为感染病毒,梦城已经有数千人死亡。 这个命令一下达,立即在梦城掀起了轩然大波。拥护者欢呼雀跃,反对者咬牙切齿。 在例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梦城的卫生部长:“你曾经告诉人们,没有科学证据表明口罩可以防止病毒的传播,为什么现在又强令人们戴口罩?”卫生部长清理了一下嗓子,回答道:“最新的科研数据表明,口罩可以有效减缓病毒的传播。现在,口罩的供应也已经比较充足,不必担心那些急需的医护人员没有口罩可用。” 有记者问:“按照梦城的法律,人们有充分的自由来决定如何打扮,如何穿戴。政府强令人们戴口罩,是否侵犯了他们的人权和自由?”市长回答说:“疫情已经如此严重,已经有很多人死亡,我想梦城市民会理解政府的这一决定的。” 可惜,并不是所有的梦城人都能够理解这一决定,更不是所有的梦城人都能够接受这一决定。口罩令下达刚两天,还没有正式实施的时候,梦城”反口罩联盟”的成员数千人聚集在梦城时代广场,然后沿着自由大道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由布朗律师实际掌控,以威廉的名义建立的基金会,为了这些“热爱自由”的人们捐款上百万梦元,以此帮助他们争取不戴口罩的自由。青年威廉,布朗律师,以及基金会的其他一些成员也都参加了游行。对于威廉来说,他依旧从心底反对口罩。对于布朗律师来说,他要以此来昭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因为他内心的深处,产生了冲击梦城政坛,成为梦城市长的念头。在法律界名声洋洋的他,不甘心晚年寂寞,希望在政坛上也可以呼风唤雨,风光一番。和布朗先生渊源颇深的《梦城公报》心领神会,希望能够悄悄地助一臂之力。这不,记者跑前跑后,对布朗先生进行了专访,并把他的游行照片刊登在头版头条最显著的位置,让布朗先生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让《梦城公报》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对于要在政坛打拼的人门来说,不怕受赞,也不怕挨骂,就怕悄无声息无人“牵挂”。在美国扭城已经跌打滚爬了几十年的布朗律师知道这一点,《梦城公报》的人们也知道这一点。 那一天,天气晴朗,阳光灿烂,是梦城难得的好天气。“反口罩联盟”的人们不戴口罩,大摇大摆地行进在自由大道上,尽情地呼喊,尽情地调侃,尽情地享受着明媚的阳光。在他们看来,病毒并不可怕,死亡是别人的事情,政府是没有权力强求他们戴口罩的。 如果病毒是有智慧的生命,它们或许会配合这次游行。可惜,病毒没有智慧。这次游行示威,成为培养病毒的温箱,传播病毒的摇床。不少游行的人感染了病毒,这其中就包括布朗律师。虽然他有足够的财力和人脉来享受最好的治疗,但毕竟年事已高,最终不敌病毒的威力,一命呜呼。布朗先生一生的英名和骂名,都随他而去;他问鼎梦城政坛的雄心也一起长眠于地下了。美国总统和副总统为此发来了唁电,这对于布朗先生或许是某种安慰。(未完待续)(2021年5月)   【鹏翔万里】 该死的椅子 贺鹏 突然一天,我觉得我失去了嗅觉。 从外面一回来,我就惊慌失措地把这件不幸的事情告诉了妻子,妻子很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嗅觉有没有有什么紧要的,只要有味觉就成。妻子边说边从厨房把炒好的菜递给我,要我放到餐桌上,我双手接过来,一股饭香味扑面而来,我使劲吸了吸鼻子,在呀,我的嗅觉还在,这不是闻着饭香味了吗? 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声说:这几天全是错觉,全是错觉,我闻到了饭香味。妻子从厨房出来,又端了一个炒好的菜,往饭桌上一放说:本来就好好的,你这个人一惊一乍的。 其实我这个人不是那种沉不住气的人,也绝不一惊一乍,实际上我失去嗅觉已经有些日子了,只不过是没有很在意,因为最近越来越严重了,我才不得不赶快向妻子说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嘛。 第二天,我去上班,开会,还向领导汇报工作,我又觉得我的嗅觉有了问题,怎么可能呢,平时熟悉的领导、同事,特别是女同事的那些气味怎么一下全没有了呢?我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使劲揉了揉鼻子,又使劲吸了吸,确实还是什么也闻不到,特别奇怪,经过几天的折腾,实际上我的心里已经承受不了了,怎么好好的就能没有了嗅觉呢? 我正在领导办公室听领导给我安排工作,我一边听一边悄悄往领导跟前蹭了蹭,领导的气味我很熟悉的,领导没有当领导前,和我还是哥儿们弟兄,经常在一块瞎侃,在一块讨论微型小说。领导布置完工作,我看领导的小杯空了,忙站起来抓起领导的水杯给领导倒水,乘机使劲吸了吸鼻子,坏了,什么也没闻到,我的嗅觉的确出了问题,但我不敢和领导说,万一说出去,我便是一个有残疾的干部,下一批下岗名单肯定有我。 好不容易熬到领导说没事了,我赶快逃似的逃出了领导办公室,我要抓紧时间去医院,早治疗比晚治疗肯定好。 我和科长打了个招呼,冲出办公楼,从车棚里推出自行车和看大门的王大爷点了点头就骑车直奔医院。 从单位到医院,路过街心公园,我还没有完全到了街心公园的时候,公园里的花香味又扑鼻而来,沁人心啤,我一下被花香陶醉,只好放慢了骑车的速度,慢慢体味这来自大自然的芳香。 怪了,我这是要去医院看嗅觉方面的病,这不是好好的吗?我的心里“呼”地一下更紧张了,我断定我的嗅觉系统不是一般的毛病,有可能出了大问题,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一定是很严重的。我使劲蹬了几下自行车,自行车驮着我飞快向医院方向跑着。 到了医院的挂号室,我又犯了愁,该挂五官科的号,还是要挂神经科的号?这到底是什么病? 排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队,终于轮到了我,我怯生生地向挂号大夫咨询,大夫听完就说“你没病,去看看对面公告栏里的公告。”然后就喊了“下一个”。 我从窗口退出来,一转身便是公告栏,公告栏上有一公告:最近有许多因为嗅觉看医生的患者,其实这不是病,主要是目前有一种椅子,只要人坐上去就会丢失人味…… 哦,原来我的嗅觉真的没有病,那该死的椅子!   【种玉蓝田】 你好,孙忠英 蓝狐 有一点时间,我似乎已给都市的繁杂和忙碌娇宠惯了,心思里甚而已然淡化了对棚户、胡同、小窗之类的印象。朋友因而开导我说,母亲所在的地方就是心灵栖息的地方,不能忘,忘了,定会意乱心慌。 母亲所在的地方!这番话,立时在我的心头掀起一股细浪。暖的,自心壁悄然划下,转而又升腾至心窗,溶为几点泪花。 印象中,我的母亲孙忠英曾在那片有着胡同小窗的地方,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我和姐姐虽然也曾几番迎她出来分别住上一段,可母亲总是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重又回到那片她所熟识的棚户中去,和蔼地与她的那些老邻居老伙伴,再度交换起相对廉价的烟卷,拉起总也不嫌俗套的家常,顺带照看邻家一时没有上锁的屋檐。 母亲说,这些都是老令儿(老习惯)了,咋说都已经掰扯了几十年。你们总盼着我能改改,可妈都已经是这把年纪的人了,所以,依我看呐,不如让你们随着我们来变变吧! 于是,此后的一段岁月,母亲一直固执且怡然地徜徉在那片瘦瘦窄窄的胡同里,仿若一缕挂在檐下的晚霞。 值得欣慰的是,母亲的晚霞向来非常精巧,一如她一生都未曾干涸的创作的灵感。记得,还是在我童年的时候,母亲便时常以剪纸的形式来传达她随时可以生发出的一份感念。那个时候,我三个姐姐都还在上学,家中难免会招来一拨又一拨的女孩子。母亲但凡讨得闲来,就会唤过她们,要她们随便选出自己喜欢的一个物件,而后便不紧不慢地折叠起她用心攒下的大红纸,拿起那把非常精巧的小剪刀,开始了灵感和心愿的呈现:一剪寒梅,两只小猫,三尾绵羊,四只玉兔,五匹骏马,六尊罗汉,七条银蛇,八角蝙蝠,九牛争冠……印象中,母亲无论剪些什么,从不预先打好样稿,而是非常自如地先将手中的纸张前弯后折几个来回,再把剪刀在那纸张间上穿下镂几个回环,一幅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便宣告完成了。每每至此,小姐妹们都会喜滋滋地发出一阵赞叹,随即忙不迭地捧起属于自己的一份,兴冲冲地跑回家去。 我曾经问过母亲,这番手艺是打哪儿学得的呢? 母亲吧嗒了一口香烟,告诉我说,打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已经跟姥姥学会了。只是那个时候想要做好一份剪纸,实在够费神费劲的。母亲说:“因为没有电灯,就只能借着油灯来剪,可稍不留身,就给剪破了一块。好在时间长了,慢慢也就适应了。这不,都剪了半辈子了,还是不舍得扔下。”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母亲的剪纸技艺得到了一次较好的检验。当时,人们都沉浸在粉碎“四人帮”后的欢庆气氛之中,各行各业也纷纷选出代表,以各自拿手的技艺一展豪情。也正是在那段日子里,我时常看到母亲在忙于工作和操持完家务后,一个人躲在屋子的一角,近旁燃着一盏蜡烛(后来知道,母亲是怕彻夜点灯影响了孩子们的睡眠),或是思索,或是比划,抑或操起剪刀快速地在纸面上挥动一番。而且常常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第二天一早,母亲则又要为一家人把早饭做好,才匆匆赶去上班。待劳碌了一天之后,又会将昨晚的流程重复一遍。这样的一连数日殚精竭虑、倾情创作下来,我惊讶地发现,母亲竟用了四个整幅的大红纸创作了一个剪纸组画,并分别以工农学兵不同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人们意气风发,同心同德,重整河山的壮丽豪情。就是这一组剪纸作品,在后来的全市范围内的美术联展中获得了一等奖,而作品本身据说也被有关部门永久收藏。 时间进入到八十年代,母亲的剪纸作品中的主题开始越发趋向民间。在此其间,她一改时常多以小花小草小猫小狗为主的习惯,而是把创作重心放到了节日和喜庆等方面上来。相继创作了《双鱼献瑞》、《双喜临门》、《龙凤呈祥》等一大批充满吉祥如意以及民间传统色彩的剪纸作品。尤其令母亲始料不及的是,她的这些作品由于构图明快,寓意美好,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纷纷效仿,或描或画,或雕或刻,直至贴遍了大街小巷。而当母亲在穿街越巷时,偶然看到了以她的作品为蓝本的剪纸,不禁欣慰却又略显遗憾地说道:“这样倒好,省得人家来找我,我还得跟人家解释说我这右手已拿不起剪刀了。” 那会儿,母亲确已提不得剪刀了。她患上了脑血栓,整个右侧身子险些瘫痪。可老人家仍还坚持锻炼,且依然嚷嚷着再剪一些好看的东西出来。我听后,一份感动不禁油然而生。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母亲虽也曾几度拿起剪刀,尝试着将她内心里的形象呈现出来,终因病症的牵绊而未能如愿。不仅如此,随着母亲年纪的增大,并发症的出现,终于导致她突发大面积脑梗,溘然长辞。 我记得在那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眼前总是会映现出母亲手持剪刀,快捷麻利且活灵活现地在播种着大片的花圃,放飞着成群的蝴蝶,不远处,一位母亲正快乐地伴着几个孩子,在和小鸟捉迷藏……渐渐地,我开始悟出来,花圃里的孩子正是我和姐姐,而那个母亲,正是孙忠英。 此刻,面对又一年的大好春光,面对即将盛放的朵朵鲜花,面对彩蝶翩跹、小鸟欢畅,我只想由衷的向您发出一声呼唤:母亲,你好!你好,孙忠英!   【杨柳依依】 让心小憩樱花谷 杨邹雨薇 数次到彩云之南,踏遍无数景点,唯有大理的樱花最令人难忘。 在去云南之前,我曾在武汉大学欣赏过樱花,只因想到武大的樱花树最初是日本侵略者所栽,花虽艳,人到了那里,心里却没了喜悦之情。我也曾在家乡永州的梅湾路欣赏樱花,阳春三月,在几百米的街上,看樱花盛开,被父亲一句“如同城市大丧”而扫尽雅兴,以至于自己在心里发问:樱花入城,为什么这么惹某些人讨厌?这种原本发源在中国的美丽之花,究竟还要被人们冤枉多久? 怀着放松的心态抵达无量山,闯入樱花谷时,恰遇樱花盛开。也只有到了无量山,才明白樱花原本就像民间的村姑,天然去雕饰,只有远离城市的喧嚣,才流溢出一种自然之美。想象它们的姐妹们,有的被移植到了城里,每天面对那些车来车往和施工的巨响,焉能不像黛玉一样紧蹙眉头? 无量山樱花谷的一棵棵樱花树,就像儿时结伴玩耍的小姑娘,随意往那里一站,都是流目顾盼风姿绰约。樱花分若干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我走近其中一处,但见一朵朵樱花,像一个个曼妙的精灵,如滑冰场上那漂亮的舞者,身着粉嫩嫩的纱裙,踮起脚尖,在缓缓曼舞。清风吹来,它们发出“沙沙”的声音,如同音乐;它们在风中摇曳,如同赛场上的舞者,展示出特有的妩媚。 在樱花谷转悠半天,心里的疲惫荡然无存,感觉自己像一只蜜蜂,像在花蕊间打一个盹,让心灵在这里小憩一会。 … Read more

七天文汇园(5月14日)

  【索菲诗集】 伞 索菲 她漫无目的在老港小巷里逛 突然有一把伞吸引住她 它站立在那里 像一个身穿A字长裙的女子 打开看,是立体的—— 上下两层隔空布面,中间双层鱼骨支架 比普通雨伞遮风挡雨能力更强 店员介绍说:如果大雨穿透第一层 雨水会从中间夹层流走 不会渗透第二层而造成漏雨 她选了一把印有莫奈名画图案的: 俩母女走在开满火红罂粟花的地里 母亲手中打着一把阳伞 带着这把伞走在回家路上 一片天,被她撑了起来   【凤歌】 告别仪式以黑鸟 苏凤 耳在房间里听到 呱呀呱呀 落在高耸的树桠 百双滑翔的黑翅 拍打了寂静 雾雪沉沉的天上 无人早起 远山早已感染 地球半壁恐已荒凉 黑鸟会议开展 此起彼伏响彻我耳 谈论结果2020最后一道朝阳 会是明日蓝天   【心海荡漾】 我把思念藏在诗里     吕孟申 斑驳的诗行伴着窗外的雪花 我把思念藏在诗里 独自凝望远方,冰冷的夜用热血温暖自己 模糊的光影里我看你月下孤独徘徊 一纸素笺,一句执念,一灯相伴,一生情牵不离不弃 当我想你的时候抬头看天 觉得月亮中也有你的影子 远方的你别忘了抬头 在黑夜最深处,我是那手持微光的人 心中总燃着一盏摇曳的灯,为你照亮夜的黑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所有的孤独与恐惧 都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海啸 我是你岸边那棵沉默不语的大树 我无法拭干你眼角的泪滴 我会默默等你归来为你挡风遮雨 … Read more

七天文汇园(5月7日)

【索菲诗集】 空 索菲 允许空。打开空窗 天上万里无云,是最好的风景 五月的空气带一丝花香 清空抽屉,扔掉过期的保单 它们只保过去,不保将来 没有什么保险确保万无一失 除了死亡,人人终将抵达 空旷的圣劳伦斯河面,没有客船 你不等船,也没有船等你 像飞翔的海鸥,真好 拥有整个蓝天   【凤歌】 又一十年 苏凤 2011佳事连绵 彩虹在不同天空展现 与爱艺交融 年年随美的华章旋转 骰子骤然停落盆中 站在一个2020上 使轮或动或停 会是什么出人意表的功能 忽紫忽红忽橙的寰宇 快速变幻多端难测 十年发生能抵上以前百年 奈何谁知? 兴许是一次意外归来   【心海荡漾】 羁旅天涯青丝变白发    吕孟申 有没有一扇门轻轻推开 就可遇见那抹属于我的朱砂 只浅浅凝眸,相视一笑眼底情愫晕开 将众生浮华抛落尘埃,我用清水洗心,荷露烹茶 只待你叩响门扉,两人一心与茶对饮 静品岁月浮尘,安守时光心净如画 把梦想种在心上,就像春天里洗过的太阳 倾尽一生的眷恋,只求换来一世牵挂 红尘三千弱水,谁用胭脂涂抹了年华 谁用一曲箫音填补了烟花转冷的芳华 一抹殷红点缀几度春秋,纵横挥毫如行云流水 千年不过刹那,回眸一场镜花 诉一段海角天涯,彼岸花香消玉殒 折一片曼珠沙华,辜负了谁的青梅竹马 大浪滔滔,明月皎皎,洗尽铅华仍从容 白衣染霜华,当年醉花阴下红颜老,菱花泪朱砂 一夕桃花种下三生牵挂 一抹朱砂,期许一段天涯 爱谁说玲珑红豆,相思入骨瞋痴傻 红豆也会腐朽,几声叹息,冷眼看流云飞花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5月7日)

【文化杂谈】 小议“共同体”和它的思想史建构(2) 步虚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今天,“共同体”已成为一个释义空间极大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最容易被误用的概念。在人们日常有关“共同体”的语用实践中,含义空泛、指向宽散的概念使用现象时有发生。有学者统计,近百年来,在西方社会学家有关共同体的论述中就出现过90多种不同的用法或共同体定义。著名西方近现代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就曾指出过“共同体”一词在最近几十年中被人们不加区别地、空泛地使用的情况。鉴于此,厘清和把握好“共同体”概念及其思想史建构,对于我们今天能否具体地而不是空泛地谈论共同体和共同体构建,无疑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我们知道,共同体这个概念的英文词“community”的词根是common,即古希腊的κοινωs。在古希腊语中,common的原意是一个动词,即“分享”,并通过这种共同分享的行为,使每一个进行分享的成员在其中结为一个整体。另外,“community”也可追溯为拉丁文“communis”,是由拉丁文前缀“com”(“一起”“共同”之意)和伊特鲁里亚语单词“munis”(“承担”之意)组成,由此,“community”意味着由某种共同的纽带联结起来的共同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 在西方历史上,最早对共同体思想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学派,他们从理性主义或者说人天生具有的政治性本性出发探讨共同体,认为共同体是依靠理性建构而成,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城邦。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人们“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我们需要许多东西”。他建议取消家庭和私有财产,实行共有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个人间的利益差别,以使城邦作为高度统一的整体高于一切。 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而“所有城邦都是某种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很显然,既然所有共同体都在追求某种善,所有共同体中最高的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就一定是最高的善。”在他看来,共同生活是人的本能愿望,从而结成家庭和城邦这样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每个人享受其应享的一份美好生活;仅仅为了生存,人类也要与他人生活在一起,结成政治共同体。这一共同体以一种自然生动的方式表征了人们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以及人们在共同体中所享有的归属感和共同感。这里,有一个值得我们在后面的谈论中不断思考和厘清的问题,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所有共同体都在追求某种善”的“善”究竟意味着什么?是道德意义上的“善”或“良善”,还是实际生存意义上的“善”或“有用”、“有价值”,抑或是两者的维度叠合和有机统一? 到了中世纪,用神或上帝的意志来解释社会共同体的神学观开始占据支配地位。天主教思想家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永恒的存在,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城邦共同体也不例外。因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世界被分裂为“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二者之间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对立的最终结局必然是“上帝之城”取得最后胜利。因此,奥古斯丁号召世人要服从神意,臣服于神意主导下的共同体——“上帝之城”。 从人及人性的角度思考共同体问题,是宗教神学权威失势后的西方近现代思想家们的共同特征,共同体概念亦由是获得了新的内涵。(2021-05-02)   【诗文春天】 水清鱼游人安乐 谭文春 来日本之前,有经验者提醒我,一定要去日本的乡村,看看那里的小河,会发现惊讶和欢喜。灯红酒绿的大都市看腻了,去乡村走走真是个绝好的主意,友人的提示果然让我大有收获。 日本乡村的小河很浅,水质清澈,令人惊奇的是,小河里面满是鲤鱼,随便一条都是几斤或者十几斤,我见过最大的目测接近三十斤。另外还有一些野生的乌龟和甲鱼,只只丰满,个个肥腴。更给人带来惊喜的是,河里还有很多锦鲤,红的黄的,颜色鲜艳,漂在水中,自由自在,赏心悦目。此时此景,令我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真是太美! 记忆中,已有三十多年没有看见过鱼游浅溪的景象了,水清鱼游的场景在国内已经绝迹。小时候在农村,无论是山涧溪流,还是田间水沟,随时都能看见鱼的身影,带来的最大乐趣就是下水摸鱼。 我突然冲随行的朋友,不合时宜地、问了一个煞风景的问题:“河里这么多鱼,怎么没有人捞来吃呢?”朋友扑哧一笑,说:“日本人不吃淡水鱼。”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鱼的营养比淡水鱼好,口感也比淡水鱼好,没有土腥气,吃起来更美味。还有一个原因,日本在50年代经济大发展的时候,对陆地环境的破坏非常大,到处都是又脏又乱,污水肆虏,河道臭烘烘。虽然现在环境变好了,但河床里仍然有重金属残留,日本人又非常重视自身的健康,认为生活在河里的鱼不干净,所以就没有人食用了。 朋友9O年代来日本,在一家公司实习,实习生中还有越南人等,平时见附近小河清澈见底,水质清洁,游鱼成群。为了节约生活费用,晚上偷偷去捞水沟里的大鲤鱼和甲鱼。后来被日本老师发现了,收走了捕鱼工具,反复劝说不要吃淡水鱼。 朋友又反问了我一个问题:“你知道吗?这些鱼都是日本人放养的,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我自作聪明地回答:“河中养鱼,既然不吃,当然是增加观赏价值。” 朋友解释,有益观赏只是附加的价值,真正的目的是环境保护。日本从60年代开始根治环境污染,实施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日本居民也积极配合政府行为,自觉遵守各项环保措施。他们从自家门前做起,每天都会自发去清理河道中的垃圾,久而久之,清理河道就成了当地居民的公共义务,长期坚持下来,臭气熏天的河流变成了清澈见底的河水。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时刻提醒自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日本人在河道里面放养鲤鱼和锦鲤。锦鲤是日本的国鱼,具有“水中活宝石”和“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在世界各地都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只有水质好,锦鲤才能活得精神、不生病、色彩艳丽、体格健美、型体圆润不畸变。锦鲤生存得好与坏,反映出水质的优与劣。另一方面,这些鱼类也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鲤鱼是杂食性鱼类,荤素不禁。荤的有河道里的水蚯蚓、水蚊子、水蜘蛛、螺蛳、虾米、水生微生物等等,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都是它们喜欢的食物。素的更多,如水生植物的种子、幼芽、浮萍等等,也是它们的食物。这个还给人工带来好处,河边水草不用再花费人力清理,鱼们就是免费的清洁工。 其实,我们看见的这些小河,并非自然形成的河流,而是为了保护淡水资源人工开凿的水道。日本对淡水水源的利用和保护,在措施上有很多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最著名的要数本州岛上一个被称为“活水村庄”的海拉尔小村。该村里面有一套古老的供水系统,水道纵横密布,将高山溪流引进各家各户,作为生活用水。无论是淘米洗菜刷碗,都在流水里进行,残羹剩炙飘荡水中,并不会污染水源,因为水道里喂养着巨大的鲤鱼,它们会争先恐后游过来地吸食水里的残渣。这些被鲤鱼净化后的水流,又从各家各户流出来,被规划合理的水道引入稻田灌溉农作物,真是惠而不费的举措。 这些水源干净的河畔,在夏季还会出现迷人的景象:夜幕降临的时候,天空中闪耀着星星点点的微光,那是萤火虫发出的光芒。萤火虫的生命非常短暂,大多数时候它们都以幼虫的形式生活在水源清洁的河床下,只有在夏季短短的几周里蜕变为成虫,完成交配繁衍的使命。雌性腹部发出闪烁的荧光吸引无数雄性围绕过来,聚在一起发出繁盛的光芒。这是一场萤火虫的盛会,也是让我们充满奇思妙想的盛会,它是洁净的水源为人类和野生动物创造的神奇又美妙的相遇。 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相信随着大家环保意识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我们的国家一样能够重新赢回绿水青山的自然环境。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一)仕宦背景 洋中鱼 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在长安善和里柳氏旧宅。具体是哪月哪日,现有资料无法佐证。后人之所以推定他是773年出生的,主要根据从柳宗元好友韩愈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的那句话“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来推定的。柳宗元的另一位铁哥们刘禹锡也写过两篇祭文,甚至后来还写过祭奠韩愈的文章,但是他从不在祭文中言及死者年龄。因此,韩文就成了证明柳宗元年龄的唯一史料。好在后人对此没有异议。 与中唐时期另外三个著名诗人白居易族出龟兹、刘禹锡族出匈奴、元稹族出鲜卑的血缘不同,柳宗元出生在真正的汉族仕宦之家。他的祖先就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柳下惠,八世祖柳僧习,齐奉朝请,归魏,历北地、颖川二郡守,扬州大都督,尚书右丞,封方與公。七世祖柳庆,西魏时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进北周,为万、宜二州刺史、京兆尹,赐姓宇文氏,封平齐县公。六世祖柳旦,仕周,以功授仪同三司,中书侍郎,封济阴公;入隋,封新城县男,大业初,任龙川太守,寻征为太常少卿,摄判黄门侍郎。五祖柳楷,仕唐,曾任济、房、兰、廓四州刺史。高祖柳子夏,徐州长史。高伯祖柳亨,娶唐高祖李渊外甥女为妻,官至太常卿、检校岐州刺史。另一高伯祖柳奭,贞观年间为中书舍人,唐高宗时为宰相,后被武则天害死。从柳宗元的曾祖柳从裕开始,柳氏家族开始衰败,从裕只做过清池县令。祖父柳躬察,德清县令。父亲柳镇,长期任职府县,曾担任名将郭子仪的掌书记,最高官职是54岁那年(792)做到殿中侍御史。但是,只做了一年就死了。 虽然柳宗元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市),但是从现存资料来看,他从来没有回过解县。他小时候主要呆在长安善和里、亲仁里(这两个地方每处各有一栋柳氏旧宅)以及长安城西南、渭水支流的沣川岸边那个“数顷田,树果数百株”的小庄园。 “安史之乱”以后,全国各地一片衰败,民不聊生。诗圣杜甫用他的诗歌记录了许多人世间的悲惨遭遇,深为后世传诵。在唐朝这个由盛转衰的过程中,柳氏家族也随之式微。由于父亲柳镇文名、政声享誉士林,加上母亲卢氏管教有方,柳宗元耳濡目染,从小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立志在政治上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华峰凌云】 拥抱春天 许华凌 拥抱春天。明媚的春光驱走了漫长的冬寒;冰雪的消融汇聚成溪流的潺湲;披上绿装的柳枝又恢复了往日的温柔与缠绵;生命力顽强的小草正在奋力推开最后的冻土绿遍山原;有那顽强的迎春花,总是呼唤着花仙子们群芳争艳,争着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拥抱春天。长空浩荡,我们已经听到了大雁的吟唱;大地锦绣,我们已经看到了绿水青山、草长莺飞、百花争春的万千气象;春雨润泽了万物,万物都在春风里露出了欢畅的笑脸。在这生机勃发的春意里,欢呼雀跃,一曲春天的圆舞曲悄然奏响。春回大地,春寓希望! 拥抱春天。在春天的诗情画意里,桃红柳绿,鸟语花妍。羌笛多情歌杨柳,春风普度玉门关。“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春风到处,万物欣然,春满河山,春满人间。人们沐浴着温馥的春风,感受着春光的柔情,领悟着春的伟大与神奇,沉醉美丽的春天。 拥抱春天。春天来之不易,尤当珍惜。她冲破慢长寒冬的封锁,顶着凛冽的冷风,越过冰天雪地的崇山峻岭,历尽艰难、初心不改地向我们走来;她携带着那特有的迷人色彩、特有的怡人温煦、特有的跃动旋律和特有的时代使命向我们走来;她描绘着蓝图、满载着希望,以圆梦的姿态向我们走来。 疫情过后是春天,瘟神一去万里春!人们祈盼已久的春天,她迈着那轻盈的脚步,怡然的向我们走来,把我们的梦想放飞,把我们的胸怀放阔,把我们的目标拉近,把我们的梦想成圆。让我们肩负责任与担当,不负韶华,牢记使命,拥抱春天,圆梦春天!   【细语微光】 奔跑吧,向着光 紫月天 春暖花开,起跑吧。 四千多人的湖北长江百公里毅行比赛,运动员穿着统一的橘色上衣,从汉阳开拔,到嘉鱼毅行。我在一旁呐喊:“加油!”我是黄鹤救援队的志愿者,与救援队的队员一起为参赛队员保驾护航。 开赛前,在比赛起点——武汉黄鹤楼酒文化博览园,偶遇一位运动员,我好奇地问道:“你是来参加百公里毅行?”高个子的他,随和地回答:“是的,你呢?”我微笑着:“我是救援队的。”突然,他严肃地看向我,说到:“谢谢!”此刻,我问自己:谢我?我什么也没有做呀?谢我什么? 正午的太阳,穿过春天的温柔,裸漏的曝晒着每一位参赛队员,8公里和100公里两个赛程即将开始。上午28公里和56公里比赛已然鸣枪。随着黄鹤救援队队长的一声枪响,下午的比赛正式拉开序幕。队员们闪亮的橘色队服,在炙热的阳光下,如同一道橘色的光,从文化园口,射向远方! 一面红彤彤的大旗,迎风招展而过,“华中师范大学”,雪白的大字印在明亮的大红色上,我的心止不住的加速跳动!我的母校也参与了这次百公里毅行活动。举旗子帅气的小伙子,是我的师弟。看着他们矫健的步伐,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曾几何时,在大学校园里,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奔跑,用脚步和速度,述说青春的朝气。 又一面旗帜飞奔而来,是湖北工业学院!是湖北马拉松(湖北俱乐部)!是华农的参赛队员!是黑黝黝的武警疾驰着…… 眼前,令人震撼的是,三名残疾选手,推着轮椅,迅速的在赛道上前行。双手使劲的转动轮椅,脸上坚毅的神情,眼睛里闪着光,一种不屈于命运的信念之光。我大声喊道:“加油!”“加油!”他们坚定的回应。他们一定会坚持到最后,会的!我坚信。 道路曲曲折折,100公里,65公里、28公里、8公里,四个赛程没有哪一个赛程不是极大的考验!有的人体力不支了,有的人中暑了,有的人受伤退赛了,我们的救援队员一路将这些运动员安全送到站点休息。 … Read more

七天文汇园(4月30日)

【索菲诗集】 外婆 索菲 对外婆的记忆,早于我的记忆 据说我两岁多,在那个叫大坡的地方 她种菜我跟着玩,埋下一粒葵瓜子 居然开了花——葵便成了我的名字 我六岁时她去沧州帮舅舅带孩子 要带上我,妈妈同意了临行前又反悔 我们一起送她到广州上了火车 再见我已是少女,长着外婆一样的瓜子脸 外婆长在一个宠爱有加的大家庭 幸运嫁给了高大英俊的意中人 年轻人当了军官她就成了军官太太 年轻军官意外身亡后她守了一辈子寡 她的心跟外公埋在了肇庆某个山岗上 说起外公,她总如少妇般喜悦而羞涩 最后一次见面是我从广州赶回苍梧 她在医院里,说要回到老家新地 外婆一直活着:活在大坡,活在沧州 活在肇庆,活在苍梧,活在新地 如今她和我,在俗称魁瓜的新法兰西活着 像当年我们种下的那棵向日葵   【凤歌】           云与雨           苏凤 阳光正明媚 一朵云经过 在我的头顶 一朵云停留 在我的头顶 树中有云,花里有日   【龙在天涯】 大美黔东南(3) 鸟笼之乡——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 龙晓初 卡拉就是好,苗族人民的辛勤劳作 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卡拉村 处处呈现的是欣欣向荣, 卡拉鸟笼,苗族的古老传统手工技艺, 编制技艺已有四百多年历史。 在卡拉村芦笙场,芦笙手们吹响芦笙, 姑娘们头戴有数只锦鸡的银花、银角, 穿戴着自己刺绣的盛装, 翩翩跳起《锦鸡舞》, 银浪翻飞、舞姿曼妙, 无不为之心动。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4月30日)

【芬芳文苑】 少年威廉的遭遇 (下) 洪田 但事情的发展并不那样如人愿。威廉的母亲离开家,自己单独租了一个公寓居住,威廉和父亲依旧住在豪宅里。每到周末,威廉会到母亲的公寓里和母亲待两天,等到星期天傍晚的时候,再由父亲接回豪宅。这样过了不到一年,母亲找到了新的男朋友,两人住在了一起,威廉便感到有些不大方便,不大情愿再去母亲那里。很快他的母亲和新交的男友要到另外的城市生活了。威廉来送别,他的母亲拥抱着他洒了些眼泪后,从此就再也没有了音信。威廉的父亲也很快有了自己的女朋友,一位年轻妖冶的女士,很快这位新的女朋友也住进了豪宅。威廉的父亲依旧忙着自己的生意,威廉的继母整天忙着打扮自己,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威廉就像豪宅角落里的一株野草,没有人呵护,却蓬勃成长了起来。 豪宅的空间很大,足以容纳十口之家。但是,当人心不和的时候,再大的空间也难以同时容纳两颗心。处于青春期的威廉,有着很强的叛逆性情,这种性情,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化作奋进的动力,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则可能成为破坏力量。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威廉缺少正确的引导,他的性格越来越偏激怪诞,时常和继母争吵。开始的时候,威廉的父亲还可以充当绝缘板,终止争吵;后来,随着威廉逐渐长大,这种绝缘板的功效越来越弱,有时不得不报警解决。终于,在威廉17岁那年,他的父亲忍无可忍,把他赶出了家门,只是每月给他一定的生活费。在他十八岁生日那天,父亲给了他一张贺卡作为祝福,从此便少有来往,也不再提供生活费了。从此以后,威廉不得不自己打工来养活自己。他原本可以边上学边打工的,但他的心早已不属于学校,不适合在教室里安静地坐着学习知识了。 他选择了辍学,选择了酗酒,选择了吸毒;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他19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心脏病发作,来不及抢救就死去了,他的遗产全部由威廉的继母继承。威廉在父亲去世一个月以后才知道这一噩耗。当他来到昔日的家,想凭吊自己的父亲时,他的年轻继母已经变卖了豪宅,带着所有的钱到了美国的扭城,投靠了自己认识很久的一个名律师。 威廉站在自己出生于斯,成长于斯的豪宅前,不禁泪如雨下,放声狂呼。房屋的新主人,一位风度翩翩的女士在屋子里看到了这一切,怀疑威廉的精神有问题,不得不叫来了警察。而自那一刻起,威廉的精神的确发生了问题,以至于后来不得不依靠药物治疗。 威廉的继母所投靠的律师正是大名鼎鼎的布朗先生。年事已高的布朗先生那时正在准备重新回梦城居住,希望自己年轻姣好的女友能够和自己一同荣归故里。但在同居了一个月以后,这位娇好的女士便悄悄地离去,不知所终。布朗先生有多少女友,和多少女友同居过,他自己也记不得了。对于布朗先生来说,女人就像屁股上的裤衩,可以随时更换而无可怜惜的。但威廉继母那样神速、悄悄的绝别,让布朗律师还是惆怅了足足十分钟。其实,布朗先生无情,威廉的继母更无情。对于她来说,男人就是脚上的袜子,可以随时随地丢弃的。这样一对男女凑在一起,怎能长久相处?扭城虽大,却容不下多情人,在第十一分钟的时候,布朗先生就重新恢复了常态。 正是:千般恩爱嘴上挂,心中全无半点情。待到情趣生倦怠,劳燕分飞各西东。哀,豪门奢院里,住了一帮原始虫。   【鹏翔万里】 黑眼圈 贺鹏 天旱,已经是阴历三月了,地上仍然没有一点绿意。 吃了一冬天饲料的羊,把眼睛都盼红了,草场就是不泛绿色,隔三差五倒是盼来了不少次的沙尘暴。 父亲守着羊过了一辈子了,看着那些盼草盼得眼圈都红了的羊们,他的眼睛也红了。 打了春已经有些日子,天气也暖了,一点雨也没有;往年,就是春天不下雨,头年冬季还下几场雪呢,天气一暖和,草场就有些颜色了,那些羊们也有个盼头。可今年一点点绿色都看不到,每天尽是黄沙漫天,盼啥呢? 父亲蹲下身,摸着黑眼圈的头,叹了口气,唉!命苦哇! 黑眼圈是冬天才出生的羔子,一身洁白,只有眼圈是黑的,很特别,也很好认,家里的这群羊只有它有名字,黑眼圈! 黑眼圈见主人抚摸它,抬起头“蛮!蛮!”地叫了几声,两只眼睛呆呆地望着远处,父亲知道它是在祈盼绿色,鼻子一酸,就掉下了几滴眼泪,对着黑眼圈说:这是你的命啊!草场偏偏今年到现在都不泛青。 黑眼圈仍然在圈里吃饲料草,干干的,没有一点味道。 一天夜里,一阵电闪雷鸣,老天终于掉了一阵儿雨点子,但小气得很,天一亮,就停了,可沉睡着的土地倒有点蠢蠢欲动的样子。 雨后的第二天,太阳刚从东方升起,天蓝蓝的,在太阳周围还涂了一些红色,均匀地过渡着,好看极了,极目远望,有了许多绿意。 父亲笑了,地上就缺一点点雨水,只要有雨水,羊的日子就好过,父亲的日子也好过了。 就在父亲尽情呼吸着稍有湿润的空气时,黑眼圈突然跳起来,跨过栅栏,冲出了羊圈,疯了一样地冲着远处的绿色猛跑,父亲追了几步,黑眼圈全然不顾,父亲又大声喊黑眼圈,黑眼圈就像没有听到一般,还是拼命往前跑。 父亲从拴马桩上解开马,翻身跨上去 ,朝着黑眼圈奔跑的方向追去。 等父亲骑着马追上黑眼圈的时候,黑眼圈已经爬在还没有完全泛青的土地上断了气。 父亲把手搭在眉头,向前望瞭望,远处的那些绿色,其实只是地平线上泛出来的一点绿意,那哪是嫩草!   【种玉蓝田】 我该会炫了谁的耳鼓 蓝狐 小明总经理要我给他的公司创编一套电话炫铃的台词,我欣然应允,并即兴创作,如期交上了答卷。不想,刚拿到稿子,小明的电话便急追过来,告知我说:“哥们儿,本家那边准备明天就安排制作,可是我就觉得你的嗓音最合适不过,所以,您老人家是不是把好事做到底啊?” 我听得出他一脸坏笑的样子,原本想有意刺激他几句,可是那边,苏雷他们早已经在大白鲨酒店连续向我发出了几次通牒,我索性随口答应小明:“承蒙您如此信任,这档子好事,我想我愿意坚持到底的,您看好么?” 电话那边,小明拿腔作调的男低音,让人听起来就像是起哄。 “好,那就这么定了。明儿一早,广播电台录音间,不见不散。” “什么?明早?哥们儿,我可是要看球的啊。” “葡萄牙对法国这场是吧?没问题,我也看。” 随即,撂了电话。 “喂,喂,喂……” 我傻傻地喊了两嗓,只得承认上了贼船。因为我自己明了,稍后的大白鲨一聚,哥几个的酒肯定不会少喝,喝多了难免会醉,醉过了还要看球,球看完了……嘿嘿,我想我一准儿会嗓音沙哑地钻进录音间去,为亲爱的小明经理炫出一串杂音。可是他偏要坚持着赶早,唉…… 果不其然,在大白鲨,我被罚了。白酒。因为我迟到了。 尔后,果真醉了。待到酒醒,天已渐亮。 尔后,愣愣地坐在电视机前看了半场难说精彩的球赛。 尔后,发觉离赶去录音的时间不远了…… 匆匆赶到录音间时,小明却只派来个属下作陪。我们寒暄过后,我开始进入到工作状态。是的,这里的环境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毕竟,在我并不嫌短的广播主持生涯中,录音间几乎每天都要光顾的,在这里,我甚而感到连气息都觉得是那样的谙熟与亲和。 或许,也正因此吧,我的声线虽然并不在状态,且依然还有酒精在大脑中运转,但是面对自己创作的台词,面对熟悉的话筒和调音装置,我还是很快便找准了语感,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录音任务。 走出录音间的瞬间,我蓦地想到,自己这已然生锈了的嗓音,居然也给弄成了炫铃。可是,如此的炫音该又会炫幻了怎样的耳鼓呢?而且,听得了又会怎样?是就此挂断?还是会一听再听呢?   【杨柳依依】 沉湎于一场演出之中 杨邹雨薇   … Read more

七天文汇园(4月23日)

【索菲诗集】 又一场雪 索菲 一场雪抹去另一场雪 留下的印记。苍茫的雪原 仿佛无人来过,仿佛 一个无中生有的童话 “没有人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你却反复深陷同一场雪 无数个冬夜困囿于一场雪 找不到出口 有人善于把多汁的雪花晾干 制作成六角形标本收藏 间或品茗把盏时泡上几片 有人抓住一把雪,任它 变成冰化成水,从指尖流走 手心只留下刺骨的冰冷 雪如花轻盈飘落,盖住大地 沉重的心事   【凤歌】 种族,血恨斑斑     苏凤 历史在歇斯底里 血恨交织 人性蒙羞 佛罗伊德 皮肤的颜色,被凌辱 至剥夺呼吸的 权利 否定暴力 一再,否定暴力 打砸抢亦非文明 手无寸铁的甘地和 马丁路德金的梦 在街边被打碎   【心海荡漾】 风把潮汐堆成诗    吕孟申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在大自然的轮回当中,我们都渺如微尘 可是再微弱渺小的生命都有生命的香 再卑微的生命,也渴望爱与被爱的感动的时刻 人生注定一半风雨一半晴 人生太短岁月太长,谁不是一半痛苦一半乐 爱过、痛过、伤过、幸福过、挫败过,梦想总在 眼里装着星辰大海,心里眷恋着人间烟火 为了心中的梦想而活着 人在旅途,心向远方,寻梦的路血泪交错 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如影随形 磨难也是助我们登高望远的基石,浴火重生的歌 人生最无情的不是人,而是时光悄悄的流过 最温暖的不只有爱,还有藏在心间的阳光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金钱,情义无价生死契阔 … Read more

七天博大文化视野(4月23日)

【文化杂谈】 小议“共同体”和它的思想史建构(1) 步虚 自20世纪80年以来,共同体思想、共同体理念乃至共同体主义在全球学术文化领域风行不止。人们高度关注和重视不同层面和范围内的共同体的建构。共同体或者说共同体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全球现代化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矛盾和挑战: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不同层面和范围内的交往和联通越来越深入而广泛,而人类社会整体的“原子化”倾向及由此形成的“大分化”、“大分裂”局面也越来越明显而剧烈。在许多人的思想观念或理想情怀中,共同体的建构或重建正是遏止人类社会原子化倾向、应对全球大分化、大分裂局面的重要途径。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性存在物,而共同生活是人的群体存在的基本方式。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概念用以概括和规定这种共同生活方式。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人对共同体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实践。这种认识与实践不仅有着悠久连续的历史传统,同时还有着完整丰富的文字记录和深刻精到的理论阐释。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应该是人类最基础的共同体组织形式。在中国,甲骨文中就有“家”的文字。“家”字的出现,家国意识的普及,家国情怀的深入人心,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一部从最早的、以“同居共财共爨”为核心的“家元式共同体”到“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井田式共同体”,再到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同呼吸共命运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演进史。 然而,对于现当代中国人而言,“共同体”这一概念本身却是一个舶来品。 作为现代概念的“共同体”首先是由西方人提出来的,而这一概念的源头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存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体概念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采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者吴文藻、费孝通等人在一段时间里把“共同体”(community)翻译为与“社会”相区别的“社区”,如那一时期社会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村落社区”或“村寨社区”概念。1935年,吴文藻在《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一文中,即对社区概念的引入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社区’一词是英文Community的译名。这是和‘社会’相对而称的。社会是描述集合生活的抽象概念,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全部体系之总称。而社区乃是一地人民实际生活的具体表词,它有物质的基础,是可以观察得到的。”同时期,费孝通在他自己的研究中也强调,所谓社区就是“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 今天,“共同体”已成为一个释义空间极大的概念,其小可以是一个家庭、氏族、村落、社区,中可为社会阶级、组织、利益团体、企业单位,大可以为一个城邦、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天下。与此同时,共同体也是一个最容易被误用的概念。在人们的日常语用实践中,含义空泛、指向宽散的概念使用现象时有发生。鉴于此,厘清和把握好“共同体”概念及其思想史建构,对于我们今天能否具体地而不是空泛地谈论共同体和共同体构建,无疑具有根本性的意义。(2021-04-18) 【诗文春天】 海蛇料理 谭文春 海蛇料理是日本最“毒”的料理,海蛇比河豚还毒,毒性超过眼镜蛇数倍,却是冲绳的特色美食,用来招待贵客。 到达冲绳当天,朋友就热情万分的领我们来到一家海蛇料理店。介绍说,海蛇料理具有白鱼的口感,鲣鱼的风味,富含大量氨基酸,营养丰富,具有补精益气,延年益寿的功效,长期吸引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这道风味独特的料理具有药膳功能,特别适合体质虚弱的人。“大家旅途劳累,正需要补一补。”他说。 胆大者一脸兴奋,跃跃欲试。我天生胆小,战战兢兢。蛇给人的感觉就是歹毒阴冷和恐惧,自小在潜意识中都是看见蛇赶紧远远逃开,吃蛇更不敢想。朋友盛情难却,容不得我婉言谢绝,只好客随主便。 餐厅里的制作间可供游客参观,我们在水柜里选定了两条身长1米左右的海蛇。厨师用塑料网兜分别装了,给我们展示两种杀蛇的方法,一种是“冷杀”,一种是“热杀”。“冷杀”是先将一条蛇放置在冰盘里冻着。“热杀”是提溜着另一条蛇直接放进滚开的沸水中烫死,之后切下头颅,在水管下刮去蛇鳞,最后开膛破肚取出内脏,剐下蛇皮,将蛇身切成蛇段。 那一条冰冻的海蛇此时已经失去了活力,厨师将其抓出来,按在菜板上剁下蛇头,还用刀撬开蛇口,让我们观察海蛇的毒牙。我心惊胆战,下意识地倒退一步,厨师看我害怕的样子,发出得意洋洋的笑声。然后也是去内脏、剥蛇皮、断蛇身。最后厨师还剔下蛇胆,直接用清水冲服,咽下之后还微笑着吧嗒几下嘴皮,表示滋味特爽,意犹未尽。这种生吞蛇胆的壮举,让我满脸僵直,表情惊骇。 朋友说:“生吃蛇胆可以明目清肝,有益身体健康。”我紧咬牙关,紧闭嘴唇,死命摇头表示不理解,感觉此时不宜张口说话,生怕他趁我开口的一刹那把蛇胆扔进我嘴里一样。 蛇肉料理的制作并不复杂,对于我这个熟悉烹饪的川哥来说一看就懂。蛇肉段煮透再加各色配菜和调料,数十分钟后摆盘上桌供饕餮们大餐。如果没有观赏前面的宰杀程序,或者不知道吃的是蛇肉,看着这色香具备的食物还是有食欲的。但这时难免心有惴惴,即使是胆大者也是小心翼翼取食,不敢像平常一样狼吞虎咽,但尝过之后尽都大加赞赏,说蛇肉特别嫩而且鲜,美味之极。 我心有余悸,在朋友的再三鼓励之下,畏手畏脚用筷子夹了一小片蛇肉,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味道的确是跟鸡鸭鱼猪的肉质不一样,以前从来没有尝过,算是一种新的体验。 隔几日朋友又带领我们去久高岛,喝岛上的海蛇汤。说是特产,比冲绳餐厅的大路货强太多了,属于高级料理,想品尝到绝对不是一件易事。通常需要提前两天时间预约,因为制作很花时间,先炖上五小时,肉酥之后,取出蛇骨,然后加入猪脚、昆布后炖煮,那种味道才叫醇香浓厚。 久高岛位于冲绳南部被称为“神之岛”。这里曾经是开辟琉球的阿摩美久神(amamikiyo)降临的岛屿, 全岛属于神圣之地,连一颗石头要带出岛屿都是被禁止的。从知念的安座真港搭乘渡轮, 航行约30分钟便可抵达久高岛。上岛之后才知道久高岛很小,岛屿直径仅有几公里,海滩很有特色,空气干净,夜晚星空特别迷人。陆地面积很小,当地人依靠大海为生,对游客也非常热情。 为我们炖煮海蛇汤的是一位叫良子的老妇人,年逾七十,精神健旺。令人惊讶的是良子居然是一位威名远播的海蛇捕猎者!海蛇的毒液强过海洋中的很多鱼类,因此它们的天敌很少,但像良子这样的人类,绝对是海蛇最大的敌人。在夏季,夜幕降临的时候,海蛇会游上海岛,聚集在海边的洞穴里,寻找巢穴和可以饮用的淡水。这是捕捉海蛇的大好时机。良子捕海蛇已经有将近五十年的经验,捕海蛇的技术是她家中代代相传的秘技,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良子艺高人胆大,不穿防护服,一身便装,趿着拖鞋,打着电筒,在海水里搜寻猎物。虽然年老,依然身手敏捷,弯腰探臂,徒手入水,直起身来时,手上已经抓住一条大长的海蛇,简直神乎其技!我们预定的海蛇,就是良子亲手抓捕。海蛇汤也是她亲自在熏制房中,用独特的秘法把海蛇熏干,然后制作的汤料。 谈蛇色变,吃蛇更是让我心悸,不敢放开胆识,只能勉为其难的浅尝辄止。好在我的目的也不在吃。久高岛的海洋物产远比陆产丰富,捕捉和食用海蛇,是久高岛由来已久的传统,我能够见识和观赏到它丰富的流传了几个世纪之久的岛屿文化,也算是旅行的收获。   【鱼翔浅底】 藏几片青瓦 洋中鱼 最近几年,我脑海里一直涌动着这样一个念头:是否找个时间找个地点,掘一个深坑,妥善埋下几片青瓦。当然,还要用石头铭刻: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瓦厂烧制,或者某年某月某日从某某房屋上拆下。我相信若干年以后,当后人于不经意间将它们掘挖出来时,它们就会成为文物。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凭借它们来推测我们今日的建筑文化。 也许有人会嘲笑:这怎么可能呢? 要我说,完全有可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住石洞,靠钻木取火,以石器渔猎。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类人猿的智慧之光愈加明亮,他们开始结绳记事,以草搭蓬,慢慢创造并衍生出全木结构、砖木结构、砖瓦结构等不同性质的建筑。 恐怕没有人知道这地球上的第一片瓦究竟产生于何年何月,但人人都知道,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瓦与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别小看那一片片不太引人注目的瓦,它的功能可大啦。瓦与屋檐及墙体的有机搭配,不仅防风防雨,而且产生了建筑文化乃至文人眼中的诗情画意。就连中国的神话电影《天仙配》,女主角七仙女为了消弭董永心中的自卑情结时也说出了这样的话:“上无片瓦不怪你,下无寸土是我自愿的。” 瓦,于我而言,是熟稔而又陌生的。虽然二十年前故乡湖南永州一带还有不少瓦窑厂,自己家至今还有两座瓦房,但自己没有去瓦窑买过瓦,也没有参与过烧瓦,所以不知道瓦的具体形成过程。不过,听父亲讲,烧瓦跟烧红砖大致相似,先将陶土浸湿,制成瓦片胚,晾干以后再入窑烧制。烧制的时候要特别把握好火候,太少嫩了瓦易碎易渗漏,太烧老了瓦易扭曲变形。 记忆中的新瓦是灰白灰白的。那时侯,村里哪户人家要建新房子,最先筹划的就是木材和瓦。一座房子要二三十棵横梁和三四万片瓦。这两样材料都要到外乡去买,而且都难买到。不像红砖,临村就有红砖厂,至于石头,山上有的是,自己打炮眼开采就是,至于石灰,更是我们大队的“特产”。 乡下的新房子经过几年的炊烟熏烤和日晒雨淋,原本灰白的瓦就慢慢变黑了,所以,白墙黛瓦是古诗中的乡村写意,相反,红墙碧瓦则是宫廷朱门文化的标签。 我总觉得,瓦,首先是乡村的,然后才是城市的。瓦,丰富了文人的情怀,增添了乡村的魅力,并成为人们追求高贵精神的一种诠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啊!这几年,中国的古镇游之所以异常火暴,就是因为现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净水和瓦片越来越少了。绝大多数城市的规模都在急剧膨胀,城市摊大饼,高楼大厦越来越多,特色建筑越来越少,政绩痕迹太浓,自然气息太少,所谓千城一面就是这个意思。其实,这并不是广大市民所期待和向往的,因此,他们要经常出去走一走,到郊外到大山深处到偏僻一隅,去寻找曾经熟悉的小桥、流水、瓦房、长巷、古树、渔火、夕照、炊烟……因为把这些要素穿在一起,就是一首灵动的诗,一副隽永的画。 而这一切,都是以瓦为核心的。因为瓦上是袅袅炊烟、是如血夕照,瓦下是人语狗吠,是鸭唱鸡鸣。乡村的一切内容,不是搁在瓦上就是藏在瓦下,正所谓人间烟火呀! 瓦,在诗人眼中,是悠悠乡情;在画家眼中,是弯弯水墨;在游子眼中,是淡淡离愁……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炊烟的村庄如何能勾起人们的古典情怀?平房楼顶,不可能产生氤氲之气。只有那鱼鳞状的片片黛瓦,才能蒸蔚起濛濛烟雨啊!所以,中国的乡村水墨画,都是以瓦、以石板路、以小桥、以流水为底衬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砖瓦建筑正离我们越来越远,就连苏杭、北京、桂林等一类的旅游古城,旧式瓦房正在被现代化高楼以摧枯拉朽之势清出人们的视野,就连那些苟存在紫线保护(文物保护)范围的少量旧式建筑,它们屋檐上悬挂着的雨水,也如同为一段即将咽气的历史而流下的痛惜之泪。 也许,再过若干年,瓦,只存在字典中,存在文献和浩瀚的书籍中了,所以,当我在都市边缘某小区看见一片瓦横躺在一栋刚建好的高楼一隅时,如同发现一只因失恋而静卧的沉默之蝉。   【华峰凌云】 师恩难忘润平生 许华凌  师恩难忘,师情永存。在每个人心灵的深处,总会有那么一个角落,在那里,埋藏着的是师生之间的那份最真挚的感情,只要打开情感的阀门,它就会像演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呈现出来,让人感动,让人感念,让人感恩……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这段漫长而又短暂的历程中,我们会经历无数事,遇到无数人,但是,我想,最令我们刻骨铭心的人还是那一位位曾经教导过我们,传授给我们知识、塑造我们的灵魂和人格、指导我们人生航向的老师。在那么多的老师当中,尤其让我崇敬的是我初为人师时的导师张华明老师。在我从教生涯的三十多年里,每每想起,时时感动。感谢您对我的指导和厚爱, 是您改变了我的人生。 1985年9月,21岁的我毕业分配到一所中学,当了一名人民教师,也非常荣幸地遇上了第一个教师节。更为荣幸的是,我在学校庆祝教师节的大会上,荣幸地成为了我校“老带新结对子”学校名师张华明老师的弟子。张老师是一名优秀党员、教研组长,师德高尚、业务精谌,在区、市教育界享有很高威望。她教学经验丰富,授课风格生动诙谐,风趣幽默,寓教于乐,能很好地将枯燥的知识点变得趣味横生。严谨的教学风格,创新的课程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重点突显,深入浅出,深受师生和广大家长的喜爱。广博的人生阅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令师生们大为折服。作为张老师的弟子,我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从此,我在张华明老师的指导下快速地成长。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辅导、如何当好班主任,以至于如何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一步步带领我从一个教育新兵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区明星教师、市师德标兵、省骨干教师,学历也从大专进修到本科和研究生,并进而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成长为一名高级教师、共产党员、副校级干部。参加教育工作最初的几年里,我也有过困惑、有过彷徨、有过离开教育岗位的想法,是张老师给了我鼓励、支持、信念、力量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让我留在了教育的工作岗位上。我的每一步成长,其中包含了张老师多少的汗水与心血啊! “当班主任,最好不要抽烟,不利于班级的管理;不当班主任,也最好不要抽烟,办公室女教师多,对抽烟的人有天然的反感。你不会抽烟很好的。”一句话,让我养成了不抽烟的好习惯,而且至今不抽烟。我所在的育才中学,当时叫32中,学生管理的难度很大。学生中厌学的多,抽烟、打架斗殴的不少,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大,尤其对于我这个新参加工作没有班级管理经验的“小哥哥”来说,更是十分棘手的事。我若是口叨香烟,吞云吐雾,怎么去管理学生啊?教师不能忘了自己的示范作用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要当学生面抽烟,不要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中学生吸烟是个很大的问题,多半是因为他们好奇,所以老师在学生面前吸烟会增加他们这种好奇心,对学生没有什么好处。学校禁止吸烟老师要以身作责,你自己都抽烟,你还有资格管学生吗?从此,我没有抽过烟,没有抽烟的不良嗜好。感谢张老师! “喝酒,会衰减进取心,造成不良影响,这不是你应该做的。年轻人应志存高远,这点小事就喝成这个样子,是没有出息的表现。以后遇到点挫折就这样,你怎么可能会成长起来”。我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地当了六年班主任,单位竟然不让我去进修学习,我想不通。我第一次喝酒,自己灌醉了自己,还吐了张老师一身。张老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耐心地劝导、教导我,让我不要消沉,鼓起勇气,努力学习与工作。私下里她找到校长,终于说服了校长,同意我进修学习。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学习历史本科课程,并在毕业时获得了历史学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我又继续深造,攻读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我想说的是,没有张老师的关心、支持、帮助和教导,我至今可能还是一个中师生,甚至可能早就因为学历不合格离开教学一线了,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小有名气的我。顺便捎带一句,从那次醉酒后到今天,我再也没有喝醉过,就算我对张老师的愧疚和报答吧! 张华明老师是抚顺市教育界的名师,最早一批的高级教师。在她的带动下,我得以参加区里、市里甚至省里的教研会议和教学技能比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曾先后获得区明星教师、市师德标兵、市学雷锋先进个人、市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学科第二名、市骨干教师、省骨干教师、省市优秀课教师等荣誉称号,并成为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编写组副主编,参编、主编了二十余册教辅用书,经由辽宁教育出版社、辽宁大学出版社、辽海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每每取得一点点成绩,都会想起当年为了进修学习张老师帮助的情形,都会为之泪下。我没有让您失望呀,张老师! 后来,我被借调到教育局机关工作。无论是担任“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小组组长,还是从事教育“创强”文字材料的撰写;无论是给区领导写讲话稿,还是给局领导写发言稿;无论是向区里报送材料,还是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写作任务,我都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扎实工作。在劳累的时候会想起张老师,在成功的时候也想起张老师,想起她的谆谆教导,想起她的殷殷期望,想起与她共事的日子的点点滴滴。重要的是,每每想起她,我就充满力量,充满干劲,好像她在看着我,鼓励着我。 最为想念她的,还是我在青海支教的那段日子。当时,我任青海省玛沁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主持全县教研工作。在自己挑挑子打井水、烧牛粪点火做饭的困苦环境中,我将自己的所学全身心地投入到高原民族教育上,从教育教学常规上抓起,一件件地落实,一步步地做起,一次次地研训,一遍遍地磨课,做实基础,夯实根基,苦干实干。取得了玛沁县县史上第一节省优秀课、第一节省电教课的好成绩。我用张老师当教研组长时的做法,用来指导高原上的教育工作。张老师,我是您的崇拜者,也是您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传承者。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