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记者 颜宏
从上个星期开始的北美校园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行动愈演愈烈。短短时间几乎所有有影响的美国名校都加入其中,还迅速蔓延到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形成了一股始料未及的学潮。而这场如此大范围且有可能影响拜登总统连任的抗议活动却起源于一场平常不过的听证,完美地诠释了错误的危机公关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背景
长期以来,以“抵制、撤资和制裁(Boycott, Divestment and Sanctions)”为代表的反对以色列非法侵占巴勒斯坦领土的社会运动就时常在北美的校园中出现,而自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以来,由于对以色列和哈马斯两派所持的观点和立场不同,更是形成了支持以色列和支持巴勒斯坦的两大阵营。随着加沙人道悲剧不断上演,大量无辜的妇女和儿童被杀害,连联合国工作人员和新闻记者都不能幸免的场景通过社交媒体传遍全世界后,不仅阿拉伯国家不断发生此起彼伏的谴责以色列在加沙“战争罪行”、呼吁停火、支持巴勒斯坦的“挺巴”示威集会和游行,连西方的主要国际大城市也不断爆发类似的游行示威活动,包括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西班牙巴塞罗那、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等重要国际大都市。在“挺巴”游行发生的同时,支持以色列继续战斗的“挺以”示威也在举行,甚至两大阵营的示威者针锋相对,暴力冲突时有发生。这种社会的紧张气氛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原本教书育人、快乐成长的校园:一些犹太裔学生和教师抱怨因为他们是犹太人而受到支持巴勒斯坦人的骚扰;而另一些人则抱怨因为表达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场而受到停学、停工、停奖学金乃至被解雇的威胁。由犹太资本集团控制的媒体更是巧妙地把同情巴勒斯坦人的遭遇,支持巴勒斯坦人建国等同于“反犹太主义”,使得无条件支持以色列,支持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成为政治正确,让很多所谓建制派的精英们噤若寒蝉,不敢说以色列一个“不”字,即使以色列正在加沙地带以“自卫”为借口对巴勒斯坦人民进行蓄意、大规模的屠杀,即使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多次谴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犯下战争罪,即使世界各国包括以色利的盟友、联合国安理会都呼吁停火,但以色列就是凭借美国对它的袒护可以做到充耳不闻,站在全球的对立面。
对傲慢的以色列以及其背后的犹太资本来说,能做到“不批评”还不够,必须得表达出支持的立场,并制止批评的声音才行。于是从去年12月份开始,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顶尖高校的校长因其校内发生“挺巴”示威活动而被要求到众议院教育和劳动力委员会接受质询,但她们相对客观、中立的证词却让支持以色列的议员感到很不满意,计划对三所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纪律政策展开调查,因为她们在解决校园内“猖獗的反犹太主义”方面采取的行动不足。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利兹·马吉尔(Liz Magill)随后发视频解释自己的立场称学校的规则是根据美国的法律而制定的,因此学生的言论自由应该得到保障,而呼吁巴以停止进一步行动的言论并没有违反学校规则,不属于霸凌和骚扰。不过,她也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过于激烈的言论越来越频繁并不适宜,学校规则也应该及时修改。另外,她还认为漠视巴勒斯坦正在发生的事,本身就是一种霸凌和骚扰。结果她这一比较公正的立场被舆论喷得狗血淋头,不得不于听证两天后宣布辞职,成为首个因巴以问题而辞职的高校校长,今年1月3日,哈佛大学的首位女校长克劳丁•盖伊(Claudine Gay)也在仅仅上任7个月后被迫宣布辞职,理由依然是她压制反犹言论不力。
听证
有了前车之鉴,当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莎菲克(Nemat Shafik)也要去国会接受质询时就要表现出强硬的一面,因此在去作证之前处理了15名支持巴勒斯坦的学生,暂停了他们的学籍,禁止5名支持巴勒斯坦的教授再踏进教室,此举引发了不少师生的不满。在她4月17日国会作证的前一刻,有着50多年前反越战而扎帐篷抗议传统的哥伦比亚大学一小群学生在校园内的草坪上搭了几顶帐篷,竖起巴勒斯坦国旗与写着“加沙团结营地”“解放区”的横幅,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张1968年与2024年的对比图片,配文称他们将效仿当年占领校园的抗议学生们,用行动要求终结在巴勒斯坦发生的“种族隔离、屠杀与非法占领”。
原本在去年12月就应该和其他校长一起参加听证会的沙菲克以要参加在迪拜举行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由躲过了一劫,但这次她躲不过去了,在“挺以”议员们接连不断地用一系列指控和话术压力下,她屈服了,承认校内存在“反犹主义”活动。既然承认有“反犹活动”,那就需要做点什么,于是这位长期在英国生活,先后任职英格兰银行副行长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的沙菲克决定清除安营扎寨的抗议学生。4月18日,以抗议营地的学生系擅自侵入,且拒绝离开,为其他同学制造了一个“骚扰和恐吓的环境”为由向纽约市警察局(NYPD)报警,要求警方协助。不久之后,来自美国最大警察局的警官们身着防暴装备,挥舞着塑料手铐,逮捕了108名被视为“非法入侵”的学生。这是自50多年前的反越战抗议活动以来,哥大校园内首次发生大规模逮捕事件。
校长打开学校大门,让警察逮捕自己的学生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更多学生和老师的怒火,清场的第二天,就在之前营地几米外的另一块草坪上,另一片抗议帐篷被搭建起来,规模比之前大了许多。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哥大支部也发表声明,谴责沙菲克批准警察进校违背了正当程序。数百名教师打出“别碰我们的学生(Hands off our students)”的标语,在校内举行抗议声援学生,哥大校方则宣布当日停课,此后将转入线上线下混合授课。一天后,距离哥大100多公里的耶鲁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片抗议帐篷。随后一发不可收拾,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波士顿大学等50多所美国名校以及欧洲的法国、比利时、葡萄牙、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校也都爆发了类似的抗议。4月27日下午,数十顶帐篷开始在加拿大最古老的大学——麦吉尔大学校园里搭建,由麦吉尔大学和康考迪亚大学学生发起的支持巴勒斯坦的抗议营地也正式登场,还有来自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UQAM)和拉瓦尔大学的学生参与。
这场原本非常微小而常见校园抗议活动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如星星之火,迅速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蔓延,甚至在不少地方出现了激烈的暴力冲突。
混乱
过去的两周里,美国爆发了巴以冲突爆发六个多月以来最激烈和广泛的抗议活动。哥大的第一个营地被清场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密西根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爱默生学院、塔夫茨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洪堡分校等等都出现了暴力驱散示威者的情况,导致至少1000多人被捕,而在风暴眼的哥大,清除抗议营地被一再拖延之后,强硬的校长最终决定暴力清场。4月30日晚,在全球网友的围观下,在大批现场抗议者的嘘声和口号声下,大批来自纽约当地和联邦的防爆警察、应对骚乱而著名的战略资源小组(SRG)以及特种车辆甚至装甲车开进了哥大校园,上演了一场“军事干预”行动。
数十名甚至数百名从头保护到脚的防暴警察在一辆带梯子的干预车的帮助下从窗户进入被抗议学生占领的行政大楼——汉密尔顿厅(Hamilton Hall),据说在使用了闪光弹的情况下,逮捕了数十人,一晚上的行动最终逮捕了将近300人。这还不算,强硬的哥大校长要求警方呆在校园内至少到5月17日,因为5月15日是该校的毕业典礼,要确保抗议营地不再建起。
这边的清场刚完,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更是上演一场“挺以”及“挺巴”两派示威群众的暴力冲突。当时部分“挺以”示威者驱车,带着工具赶来,企图拆除“挺巴”示威者的营地从而引爆剧烈冲突,双方以棍棒、雨伞、标语等物互殴,并向对方投掷爆竹烟花,直到三个多小时后警方赶到现场才将双方分开,但已经导致数十人受伤。
过去两周以来,美国防暴警察应大学要求介入校园的画面已传遍世界各地,让人回想起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发生的类似事件。但实际上这场抗议风潮根本与上个世纪的反战抗议不可同日而语,顶多是这些历史上的学生运动的某种传承和效仿,对于美国社会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因为即使在各个大学内部,很多人并不关心巴勒斯坦或以色列人的命运。这场抗议风潮与其说是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抗争,不如说是巴以冲突引发新一轮围绕言论自由、宪法权利和“反犹太主义”定义的更大范围的社会大辩论。
现在就说抗议学生的牺牲能对巴以冲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为时过早,若说有什么进展的话,莫过于位于罗德岛州的布朗大学与抗议学生达成的一项协议:拆除营地,以换取大学在10 月份就可能从“与以色列相关机构”撤资的可能性进行投票。这可能会成为解决其他学校类似活动的解决办法,包括麦吉尔大学校园内的抗议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