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 加拿大生产疫苗自救
七天记者 颜宏 进入新的一年后,很多人因为去年12月中旬开始的新冠疫苗接种行动而对2021年充满了希望,但1月15日,先是辉瑞公司宣布欧洲工厂产能调整暂时减少给加拿大提供的疫苗数量,让很多加拿大人焦虑不安,反对党也公开批评特鲁多政府无能;接着原来一再跟联邦政府保证按时交货的莫德纳(Moderna)公司又表示将减少2月份交付原定疫苗数量的20%到25%,同时欧盟又计划实施疫苗出口管制,这让严重依赖欧洲疫苗的加拿大人深切感到生死攸关问题受制于人的无奈。 好在联邦政府已经未雨绸缪,开辟“自给自足”之路。2月2日,总理特鲁多激动地宣布与美国药企Novavax达成协议,在蒙特利尔Royalmount的疫苗工厂生产疫苗。目前,Royalmount工厂的扩建工程还未完工,完工后还需得到加拿大卫生部的验收才能开始生产,而Novavax在1月31日才向加拿大卫生部提交了疫苗审批申请,加拿大卫生部需要几周时间审核才能批准该疫苗,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到今年夏末才会有本土生产的疫苗可供使用。 曲折的自产之路 自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相比南方的邻居,加拿大的政府、专家和民众基本上都在很努力地控制疫情,并为此采取了很多措施。早在去年一月份,中国武汉的疫情刚刚爆发,加拿大的科研人员就是行动最早的一批人,加拿大政府也是最早给予新冠病毒研究支持的政府,一月份就拨出650万加元的研究资金。 三月份疫情在加拿大爆发后,联邦政府先是在3月6日宣布对全国49位科研人员及其团队追加投资2580万元用于研发快速检测新冠病毒感染的试剂、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办法、寻找治疗COVID-19的药物和方法等,后又追加资金到5260万元,资助的团队也达到96个;在3月23日宣布投资1.92亿元设立一项新的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基金,来加快疫苗方面的研究;4月24日再宣布拨款近11亿加元用于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医学研究,包括1.15亿元用于进行中的疫苗和治疗方法研究,6.62亿加元用于临床试验,3.5亿加元用于新冠病毒检测和建模;8月31日,宣布投资1.26亿元为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相当于加拿大的中科院)扩建蒙特利尔Royalmount的生物制造设施,可将NRC的疫苗产能在今年提高到每月200万剂;10月24日再次宣布拨款2.14亿元,用于支持加拿大本土研制新冠病毒疫苗,其中向魁省的Medicago公司投资1.73亿加元,帮助他们改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以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下的接种需要,并承诺一旦其疫苗获批,将花费2.14亿元采购7600万剂,相当于每个加拿大人两剂。 而早在去年5月13日,联邦卫生部就宣布批准中国公司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CanSino Biologics Inc,以下简称康希诺)与NRC开展合作,在哈利法克斯进行该公司与中国军事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团队联合开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Ad5-nCoV的临床试验,并在NRC的蒙特利尔生产基地来生产这款疫苗。这是被联邦卫生部批准的第一款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当时这款疫苗的研发进展遥遥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候选疫苗。联邦政府还为此提供了4400万加币来升级蒙特利尔的生产基地,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款疫苗可以在12-15个月内实现彻底商业化。 但由于加中之间的紧张关系,原本应该在6月运到加拿大的临床试验样本一直没能从中国运到加拿大,临床试验无法开展,后面的进展也就几乎没有。拖到了8月27日,NRC宣布由于康希诺的新冠疫苗无法在窗口期运到,针对这项合作的机会窗口已经关闭,不得不放弃这项合作。 现在回看这次夭折的合作对加拿大的抗疫确实是个很大的损失和打击。加拿大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源于康希诺公司与加拿大的特殊渊源。这家于2009年在天津滨海新区注册成立的创新公司,四位联合创始人宇学峰、毛慧华、邱东旭、朱涛都有在加拿大学习、工作的经历,除了朱涛的永久居民身份外,其他三人都已经入籍加拿大。他们都曾在不同跨国生物制药巨头企业中担任疫苗研发的技术骨干,与加拿大的疫苗研究和生产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康希诺也早在2013年研发抗击埃博拉病毒疫苗时就开始和NRC合作,并采用NRC设计和开发的HEK293细胞系来生产抗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但在孟晚舟事件后,中加关系降至冰点的大背景下,即使有着如此深厚的合作基础,两国的科研界也在竭力争取,最终还是竹篮打水。 尽管与康希诺公司合作在本土生产疫苗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加拿大一直在寻找其他的机会。过去一年来,NRC几乎与全球所有领先的疫苗研发企业都进行了会谈,有的还谈了好几个月,试图与至少其中之一达成合作协议,但都没有结果,包括这次合作的Novavax公司,NRC从去年秋天就开始和他们接洽合作事宜,但当时并没有谈成。 艰难的华丽转身 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Novavax公司创立于1987 年,是一家疫苗研发公司,只有500多名员工,专注于实验疫苗的开发,开发过针对老人、孕产妇以及小儿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疫苗、季节性流感疫苗、埃博拉疫苗、狂犬病G蛋白候选疫苗等。2013年,这家公司通过收购瑞典Isconova AB获得了Matrix-M佐剂专利,这种佐剂由40纳米颗粒组成,是从一种南美洲皂角树中提取的物质,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和活化免疫细胞,使得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更强、更持久的免疫应答;2016年,该公司研发的治疗呼吸道感染的RSV-F候选疫苗三期临床试验未达到预期目标曾引起该公司股票大幅跳水85%。 成立33年来,这家公司从未成功将任何药物或疫苗推向市场,且遭受了反复的临床试验失败,可以算作“僵尸生物技术公司”的一员。多年来累计亏损14亿美元,最后不得不被迫出售制造资产以筹集运营资金,如果不是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这家小公司很可能会在2020年破产。 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给了Novavax一个扭转局面的机会,先是获得了美国国防部的6000万美元科研资金和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的3.88亿美元资助,接着入选“神速行动”(Operation Warp Speed,特朗普去年5月份推出的快速疫苗研发援助计划),获得了16亿美元的政府资助,该公司的股票也从去年年初的交易价格一度低于每股5美元,飙升到现在的超过260美元。 在当时全球研发的100多种候选疫苗中,Novavax一开始并不是一个强有力的选手,与辉瑞、强生和阿斯利康等大牌竞争对手相比,Novavax在规模和资源上都相形见绌,但它很好地抓住了这次机会。这家公司研发的疫苗NVX-CoV2373与目前加拿大已经批准使用的辉瑞和摩德纳RNA疫苗完全不同,它是采用重组蛋白技术生产的疫苗,就是给体内注射一些病毒的“零件”来刺激抗体的产生。去年9月公布的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安全性良好,没有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而Matrix-M佐剂的加入明显增强了免疫反应,这个结果一公布就让Novavax疫苗备受关注。加拿大也决定购买最高7600万剂,这是加拿大达成的第四笔疫苗购买意向。 今年1月28日,Novavax在其官网上公布了英国III期临床试验的中期结果,有效率达到了89.3%,这是全球第一个公布III期临床试验数据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相比于采用RNA技术的辉瑞、摩德纳疫苗超过95%的有效率,Novavax疫苗的数据并不算太惊艳,但它统计了目前全球最关注的数据——针对新冠病毒变异体的有效率。结果显示它对英国变种病毒B.1.1.7的保护力为85.6%,对南非变种病毒的有效性降低,约有49.4%。但这并不是这款疫苗本身的问题,而是病毒变异导致的。而随着更多可能产生的抗疫苗性变种病毒毒株出现,现在已经上市的疫苗可能面临更大的窘境,急需针对这种情况研发加强版疫苗。 历史的经验教训 新冠疫苗爆发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拿大政府逐渐意识到这场疫情的严重性,于是超前从全球各大制药公司大批量预订了多支正在研发中的疫苗。虽然加拿大花巨资订购了远远超过民众需要的疫苗,但不是自己生产的,就不得不受制于外国政府乃至制药商的摆布,一旦外国政府禁止或是限制疫苗出口,就会直接影响到国内的疫苗接种计划,给遏制疫情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疫苗成为各国争抢的战略物资,求远远大于供的时刻,加拿大正面临疫苗断供的风险。 其实加拿大并不是一直没有疫苗生产能力的,相反在过去拥有过强大的国内疫苗产业。记录显示,1973年,加拿大的药品需求(包括疫苗和治疗药)中只有五分之一来自进口,绝大多数都是在国内生产的。但在上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市场思潮兴起,逐利的资本奉行全球配置资源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后,该行业开始衰落,多家跨国公司关闭了其在加拿大的业务,包括阿斯利康,百时美施贵宝(Bristol Myers)和强生。如今,加拿大的疫苗和其它药品85%依赖进口。 如果说这次疫情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让加拿大人认识到在生死面前,什么商业合同啊,信誉啊,盟友啊都靠不住,无论是疫情初期的口罩、呼吸机还是现在的疫苗都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生产基地,保持最低限度的自给份额,不能完全依赖进口。 在宣布和Novavax合作在蒙特利尔生产新冠病毒疫苗的同时,联邦政府还宣布投资位于温哥华的生物技术公司Precision NanoSystems Incorporated(PNI),来扩大生产新型RNA疫苗和未来遗传药物的产能,新的工厂2023年建成后,每年可生产2.4亿剂RNA疫苗;投资总部位于安省万锦市的生物制药公司Edesa Biotech Inc.,以推进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单克隆抗体治疗手段的研究,这种综合征是导致COVID-19死亡的主要原因。 尽管与Novavax达成的合作协议有些远水不解近渴,短期内无法解决加拿大疫苗短缺的问题,但正如特鲁多所说的:这是给加拿大人的未来上了一份保险。新冠病毒疫情再次提醒我们,拥有自己的生物制造能力是多么重要,把握自己的战略资源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