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大选中的华裔参选人

Federal General Election Called

七天记者 梓丰 在加拿大建国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经济和主权危机的动荡时刻,提前举行的这次联邦大选可以说是一场全体加拿大人站在十字路口的生死抉择。最新民调显示,86%的加拿大人认为这次大选比以往都更加重要,而在安大略省和卑诗省,这一观点的支持率接近90%。每次大选中参选的华裔面孔也格外受到华人社区的关注,这次关乎加拿大未来前途命运的大选也不另外。本文统计了在候选人登记截止日期之后主要政党中华裔候选人的情况,供大家在投票时参考。 根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大选中联邦主要政党中共有约20名华裔参选,主要集中在安省和卑诗省,也是最近15年来参选人数较少的一次。在2011年的联邦大选中,全国共有23位华裔参选,7人当选;2015年的选举中,共25位华裔参选,6人当选;而在2019年的大选中,更创下了40位华裔候选人的记录,最终8人当选。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联邦自由党、保守党、新民主党和魁北克政团这四个主要政党外,还有至少10名以上华人以绿党、人民党、犀牛党等小党以及独立候选人的身份参选,本文没有收录。 自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来,由于初期对新冠病毒的不了解以及西方媒体的对中国抗疫的负面报道,各种似是而非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上流传,再加上美国政客,比如“不靠谱”总统特朗普的信口雌黄,不断把“中国病毒”、“功夫流感”挂在嘴边,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波针对华裔、乃至亚裔的仇恨潮、歧视潮,排斥潮;之后加拿大的政客和媒体则不断炒作中国威胁、中国“干涉加拿大大选”等议题,并延续至今,这种大范围对亚裔的仇恨、不友好的社会氛围给华裔参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由于孟晚舟事件引发的中加关系倒退甚至冲突也让华人在加拿大民众中的原有好印象有所下降,这些因素都给最近两次参加联邦竞选的华裔候选人的竞选之路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即使如此,依然有这么多勇敢的华裔站出来,代表不同的政党争取发出来自华裔的声音,为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版图增加一抹亮色。 今年参选的华裔候选人中,2021年大选中获胜的华裔议员继续争取连任的有自由党议员陈圣源(Shaun Chen)、叶嘉丽(Jean Yip)、缪宗晏(Wilson Miao);保守党议员,庄文浩(Michael Chong)以及新民主党的关慧贞(Jenny Kwan)。在2019年和2021年大选的报道中,本报对他们已经有所报道,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介绍这次加入的华裔候选人。 自由党: 张玮麟(Wade Chang),卑诗省温哥华Burnaby Central选区 39岁的张玮麟来自台湾,小学6年级时随父母移民到加拿大。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取得法律学士学位后,曾在澳大利亚执业;后前往牛津大学攻读,取得企业管理硕士(MBA)。回到加拿大后从事国际培训律师,并自己创业。他倡导真正改变人们生活的进步政策,包括加强本地商业机会、推动社会创新和全球伙伴关系、保护加拿大的社会服务项目、确保中产阶级能够负担得起住房、投资基础设施以及现代化动物保护等。他将在这个选区与同为华裔的保守党候选人阎洁明(James Yan)和新民主党党领驵勉诚(Jagmeet Singh)作战。 源植勉(Peter Yuen),安省Markham—Unionville选区 该选区的原候选人是争取连任的蒋振宇(Paul Chiang),但他在今年1月间进行的一次少数族裔媒体活动中表示,香港警方对一名保守党候选人郑敬基(Joe Tay)悬赏100万港元(约合18.4万加元),如果在场的任何人将该候选人带到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他们可以获得这笔奖励。这一说法引发了来自各方的批评,之后蒋振宇虽然道歉,并得到自由党党领卡尼的力保,但反对党不依不饶,最终他于3月31日深夜主动宣布退选,以帮助自由党止损。之后自由党选定了在多伦多警队服务35年的源植勉出战。源植勉去年10月被选定为安省自由党的候选人参加省选,但最终并没有成功。源植勉于1975年从香港移民至加拿大,在2022年退休前曾领导多伦多警察局的社区外展和多元化项目。他在当地的香港侨民和大陆华人社区拥有深厚的联系。他将在这个华人居住集中的选区对阵同为华裔的保守党候选人马荣铮(Michael Ma)和绿党候选人Elvin Kao。 池月(Maggie Chi),安省Don Valley North选区 这个选区的上一届议员就是陷入所谓“中国干涉大选”风波中心的董晗鹏(Han Dong)。董晗鹏被媒体爆料卷入“外国干预大选”风暴后被迫离开自由党党团。由Marie-Josée Hogue法官领导的外国干涉问题公开调查证实,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董晗鹏曾与外国势力合谋,损害加拿大利益。这一结论直接推翻了此前导致他辞去自由党党团职务的指控。董晗鹏也向《环球新闻》(Global News)、科乐娱乐公司(Corus Entertainment)及最早报道未经证实指控的记者提起诉讼,要求其公开道歉、赔偿名誉损失等。指控被洗清后的董晗鹏虽然表达了希望早日回到自由党的意愿,但一直没有获得回应。在这个自由党志在必得的选区,自由党最终选择了同样是华裔,曾在多伦多市府从事公共服务12年,担任市府公园和娱乐部门政策和项目顾问的池月。她之前曾任Don Valley North及Scarborough市议员的资深顾问,被认为是非常了解该选区面临的挑战,知道如何团结民众,找到实际和持续的解决方案,并且善于处理当地关键问题的人,也受到当地居民和社区领袖的信任。 保守党 区泽光(Chak Au),卑诗省Richmond Centre-Marpole 区泽光是来自香港的移民,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移民前任职香港政府社会福利处,负责问题儿童感化教育,也是香港中文大学社工系的讲师、助理教授。1988年,区泽光举家移民加拿大,先出任了温哥华沿岸卫生局健康促进辅导组的负责人。在1999年至2011年期间,连续担任4届列治文市教育局的教育委员,是列治文教育局首位可以说中文的教育委员。2011年当选列治文市议员至今。他将在选区对阵自由党的华裔候选人缪宗晏和新民主党的华裔候选人Martin Li。 何诺轩(Vincent Ho),安省Richmond Hill South选区 今年只有32岁的何诺轩(Vincent Ho) 是一名律师,也是多伦多和约克地区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他出生在密西沙加市,6岁时搬家到Richmond Hill山市,从小就是一名学霸,从多伦多大学毕业后,分别在著名的约克大学Schulich商学院和Osgoode法学院深造,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和律师牌照,可以在安省和纽约执业的律师。他的候选人资格在去年3月就已经确定,已经进行了超过一年的竞选拜票活动。 巩俊庭(Greg Kung),安省Kanata选区 巩俊庭是三代移民,出生在卡尔加里,父亲是香港移民,母亲是在萨省出生的大陆移民二代。巩俊庭的父亲在他高中的时候去世,之后他休学一年,并搬到了上海的叔叔家里生活了一年半,在那里学习中文并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家人都从事医疗保健工作,但巩俊庭却对政治、公共政策和经济方面很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参与前总理斯蒂芬·哈珀的竞选工作,后被邀请搬到渥太华担任哈珀政府内阁部长助理及顾问,包括两任财长Jim Flaherty和Joe Oliver,目前是全职医疗辅助人员(Paramedic),同时担任安省假释局、刑事伤害赔偿局、执照上诉仲裁局的高级仲裁员,也是西渥太华社区中心和青年救助基金会的理事。 … Read more

关税战升级:一场注定失败的政治表演?

Bas les pattes!": comment la contestation contre Donald Trump monte en puissance aux États-Unis

七天记者 颜宏 4月5日在美国白宫前抗议特朗普政策的示威人群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还不到3个月,就已经把世界搅得血雨腥风。从加拿大是“第51州”的说辞到格陵兰岛、巴拿马,再到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乃至袭击胡塞武装,不仅没有取得任何实质上的进展,反而让加拿大这样的忠实盟友寒心、愤怒,让全世界看出美国的虚弱:号称天下无敌的2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居然和被誉为“拖鞋军”的中东小国反政府武装——胡塞武装打得有来有回,甚至逼得“艾森豪威尔”号航母后撤400公里躲进红海北部。 而在国内,马斯克领导的美国政府效率部(DOGE)对多个联邦机构进行大规模裁员和预算削减,直接影响公共服务质量;特朗普的激进驱赶移民政策和不透明的执法行动,甚至针对合法居留者的驱逐行动引发侵犯人权的批评;对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福利项目的削减,威胁着老年人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而针对性少数的LGBTQ+群体、女性和其他少数群体的政策变化,也引发对公民权利倒退的担忧…… 面对无法解决的内外困境,自认为“无所不懂、无所不能”的特朗普居然异想天开地对全球“开战”,连无人居住的企鹅岛都未能幸免,妄想着出现美国“一发话,万国来朝”的场景。2025年4月2日,特朗普以“解放日”为名签署“对等关税”(Reciprocal Tariff)行政令,宣布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涉及185个国家和地区,并对60个“贸易逆差严重国”加征更高关税,包括几乎是世界最穷国之一的莱索托都被征收最高50%的“霸凌关税”。这一于4月9日零时1分生效的政策被称为“自二战以来国际贸易秩序的最大变动”,不仅引发全球股市震荡,近6万亿美元市值蒸发,更激起多国反制,将世界推入一场前所未有的贸易对抗漩涡。 螺旋上升 自4月2日“特朗普关税”落地后,立即“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仅有中国、加拿大等少数经济体,大部分国家都在保持观望、出言含糊:要么在“胡萝卜”和“大棒”之间举棋不定,要么打算用零关税换特朗普收回成命。有些国家政客或明或暗提醒美国“对手是中国而不是我们”,希望美国“专心整中国”从而放他们一马。甚至有国家一面给美国产品降关税,一面给中国产品加关税,希望以此“诚意”换来美方“谅解”,更多国家和政客则试图“坐山观虎斗”,希望中美激烈的关税碰撞两败俱伤,自己则待价而沽,无本博利。但他们却招来特朗普的嘲讽:“这些国家都在给我打电话,拍我马屁(kissing my ass),他们迫切地想要达成一项贸易协议。他们说,‘先生,请让我达成一项协议,我愿意做任何事,我愿意做任何事,先生’。” 理论上讲,如果各国政府能联合起来,运用各自的办法对美国经济进行战略打击,让美国感受到痛苦,肯定会让特朗普三思而后行,甚至可能会让特朗普在面对国内、国外的压力下而撤回不合时宜的关税政策。现实的情况则是,目前各国的反应应验了经典的“囚徒困境”,即当面临两难境地时,个体往往会趋向于背叛集体、做出更利己的决定。不过,曾在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内经历过特朗普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谈判苦头的加拿大、中国等经济体却是例外,因为他们已经经历过多次特朗普式的“极限施压”:各让一步,海阔天空?不存在的。你让步就证明我施压是对的,如果加压就能获得更多让步;刚刚达成的协议,哪怕是特朗普亲自签署的,都可以随时推翻,毫无心理负担。比如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他就毫无顾忌地推翻已经实施了很多年的北美自贸协定(NAFTA),强迫加拿大和墨西哥按照自己的心意、吞下“毒丸”条款签订新的美、加、墨贸易协定(USMCA)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就被再次无情撕毁,甚至,根据USMCA附加条款从加拿大大量进口石油而导致的美国对加贸易逆差,居然成了美国对加拿大实施“花式关税打击”的首要借口。 正是基于如此惨痛的经验,这次在特朗普以关税为手段对全球“开战”后,联邦总理卡尼隔天(4月3日)就在渥太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加拿大政府将采取与美国相同的措施,对所有不符合“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CUSMA)的美国进口汽车征收25%的关税。而在4月8日,财政部长商鹏飞(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又宣布,加拿大对美国汽车对等征收25%关税措施将于美国东部时间9日零时1分生效。商鹏飞特意指出这是加拿大继续对美国向加方征收的所有不合理关税作出的有力回应。加拿大政府将坚定致力于尽快取消这些美国关税,以保护加拿大的工人、企业、经济和工业。 在特朗普按下“关税核弹”按钮后,中国政府在4月4日一口气宣布了11项连环反击政策,包括自2025年4月9日零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同时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接着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的公告,并于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将16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单,禁止对其出口两用物项;将斯凯迪奥公司(Skydio Inc.)等11家美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暂停1家美国企业高粱输华资质,3家美国涉事企业禽肉骨粉输华资质,并暂停2家美国涉事企业禽肉产品输华;对原产于美国、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对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立案调查等等。 不少评论人士指出,中国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击力度“强于预期”,这是中国在贸易紧张局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针对这一现状进行密集规划的战术结果,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相较于2018年特朗普挑起第一次贸易战时已有所降低。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厉兵秣马,做好了准备,也意味着中国不太可能与华盛顿展开任何谈判。 但如“巨婴”般的特朗普和他的草台班子班子不仅看不清现实,反而脑羞成怒地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在4月8日撤销其征收34%关税的反制措施,否则将取消与中国的一切预定谈判,并从4月9日起对中国产品征收50%的额外关税,总税额达到104%。就在4月8日当天,白宫发言人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还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特朗普总统让我告诉大家,如果中国主动提出要达成协议,他会表现得非常大度,但他会以美国人民的利益为优先。所以必须是中国先打电话来。”特朗普则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中国也非常想达成协议,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开始。我们正在等待他们的电话。它会发生!”可特朗普等了一夜的“求饶”电话没等到,等到的却是中国的强硬反击,中国在美国股市开盘前宣布对等增加50%的关税,也就是从4月9日凌晨起,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征收84%的关税,以及更多被列入不可靠实体和管制名单的企业,并在世贸组织追加起诉美升级对华关税措施。至此,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互征关税的总水平都超过100%。在本文截稿之前,特朗普又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暂停除了中国以外国家的对等关税90天,但会继续征收10%的基础关税,同时将中国的关税立刻追加到125%。还处于深夜的中国醒来后自然会出台相应的反击措施,看来两国的关税战还有得打呢。 美国的长期盟友——欧盟27个成员国也在9日投票表决通过了对价值210亿欧元的美国进口产品征收25%关税的反制措施,产品涉及大豆、钻石、橙汁、家禽、摩托车、钢铁、铝、烟草等红州。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表示“必要时”可动用“所有可用工具”进行反制,包括一项于2023年推出但从未被触发的反胁迫工具(ACI),对美国的科技、银行等服务业进行打击。 注定失败 “特朗普关税”政策看起来鲁莽,但自有其逻辑。首先就是向外国收钱,弥补财政缺口,解决已经难以为继的债务危机。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这项收税政策到2034年可为美国带来2.2万亿美元收入,非常可观。美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起大量举债。1985年,美国从净债权国变为净债务国,此后债务规模不断攀升。截至目前,美国的国家债务已经超过36.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12.2万美元。即便如此,共和党人还在推动延长2017年底通过的《减税与就业法案》(Tax Cuts and Jobs Act),这或进一步加重美国未来数年的债务负担。而美国债务的无限扩大,举新债还旧债终将难以为继,市场早晚无法消化不断增长的美债供应量,高昂的偿债成本也让美国无法承受。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所谓“改革”也是为这一目标开源节流的措施之一。 其次是减少贸易顺差,让制造业回流美国。这个对等关税政策一方面重点保护钢铁、铝制品、汽车、半导体等关键产业,通过提高进口成本,削弱外国产品竞争力。例如,对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可迫使车企将生产线迁回美国;另一方面回应美国“铁锈地带”蓝领工人,也是特朗普铁杆支持者(MAGA)的诉求,这些群体因全球化流失大量制造业岗位。特朗普政府的高官,比如对等关税的推手之一,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就表示希望出现“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在拧小螺丝来制造iPhone”的场景。按照他们的逻辑,高关税下,企业觉得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出口美国产品不赚钱,就会选择回美国建厂,从而提供就业和税收。 第三就是打压世界工厂、出口大国的中国。在特朗普的关税蓝图里,关税是一个“分级”手段,通过关税的高低和多少,确定谁是盟友,谁是伙伴,谁是对手国或敌对国,确定他们在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里的地位。再利用重新梳理和重置确立的盟友关系和生态体系将中国排挤出去,还想当然地强制中国为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霸权缴纳费用。其如意算盘是,从中国征收的每一分关税,获取的每一分收益,都可以投到美国及其盟友的单极生态体系的池子里,作为“遏制中国的公益基金”。 但这三个目标其实都是特朗普和其团队的臆想,在理论和现实层面上都无法实现。就说特朗普一直指责各国占美国便宜的贸易逆差问题,这其实是美元霸权决定的,他在故意回避逆差的本质。 我们都知道,美元作为世界结算货币,很多国家都需要美元来结算,那么美国就必须通过逆差向世界输出美元,这样才能保证世界市场上美元的流动性。但反过来,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国际贸易收支长期顺差国,这就是经济学界著名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但这个无解的难题对以前的美国政府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美国输出的是不值钱的美元绿纸,换来的是他国辛勤劳作生产的商品,保证了美国人的高品质生活。但特朗普政府却不愿意接受了,他既想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享受美元霸权,又想要贸易顺差从他国赚钱,这怎么可能? 再比如说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的问题,制造业外流是过去40年资本逐利与全球化分工的结果,企业已在中国、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完整的上下游网络。关税虽提高进口成本,但重建本土供应链需数十年时间和数万亿美元投资,而特朗普当政只能持续四年,估计没有企业愿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另外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的主因是太高的人力成本和自动化,而非单纯的“外国竞争”。即使企业被迫迁回,机器人替代人工的趋势也不可逆转。2018-2023年中美贸易战期间,美国制造业岗位仅增加不到50万,且集中在自动化程度高的石化、军工领域,依然无法解决铁锈地带蓝领工人的就业需求。 多年来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外交政策研究的著名学者郑永年就表示美国的问题很清楚:经济导致社会不公平,导致民粹,演化成政治党争,再把国内问题国际化。美国从全球化获利最多,但是没搞好收入分配,这是他们自己的治理问题,不是中国的问题。美国企业从全球赚了很多钱,但政府没能力制衡资本、搞社会分配,反而向全球分摊成本。特朗普这一下“休克疗法”用力很猛,美国能不能醒过来,恐怕要打个大问号。

加拿大大选,你了解吗?

Federal General Election Called

七天记者 梓丰 在加拿大建国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经济和主权危机的动荡时刻,时隔四年的这次联邦大选可以说一场全体加拿大人站在十字路口的生死抉择,每个人都应该投出至关重要的一票。随着华人参政议政的意识渐渐觉醒,原本几乎不投票的华人开始对各级政府的选举投票越来越重视,投票率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政体不同,许多来自大陆的移民对加拿大的选举制度存在许多疑惑,这里将尽量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一下加拿大的政府如何产生,国会是如何运作,选民又是如何参与投票的。 政治体制演变 加拿大的历史可追溯至原住民(包括因纽特人、梅蒂斯人和第一民族)的长期居住,而现代加拿大的诞生则来源于欧洲殖民者的逐渐加入。先是在1534年,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在圣劳伦斯河入海口的加斯佩(Gaspé)登陆,将一面代表法国王室的鸢尾花旗插在了那里。在之后的两百年里,法国殖民者的脚步沿着圣劳伦斯河不断深入加拿大内陆,从魁北克城,到蒙特利尔、金斯顿、多伦多,并将这块土地命名为“新法兰西”。稍晚一些时间,英国人也于1621年在今天的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定居,之后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一连串的定居点。那时的最高管理者都是由法国国王或者英国国王指派的,根本不存在民选一说。 随着英法两国的殖民者在北美大陆上抢地盘,抢资源,导致了一系列冲突,最终法国在与英国的“七年战争”中战败,将“新法兰西”割让给英国。为了安抚英裔和法裔民众,英国将“新法兰西”分割成讲英语的上加拿大和讲法语的下加拿大两个部分,也就是如今的安大略和魁北克,并于1774年颁布了《魁北克法案》,扩大了魁北克的疆界至五大湖区和俄亥俄河,并允许法裔居民继续说法语,使用法国民法和天主教信仰,还赋予两者各自的选举立法权。从那时候开始,民主选举制度才算正式进入加拿大。然而早期的民主选举制度非常不完善,很容易被钻空子,被地方寡头或者权势家族所掌握,导致贪污受贿横行、司法不公现象普遍,底层民众被压榨。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1837年开始,上、下加拿大的居民在各地举行起义,要求建立责任政府。虽然在军队的镇压下,起义最终失败,但也给英国政府敲响了警钟。为了平息叛乱和同化法裔,英国于1840年颁布联合法案,重新将上、下加拿大合并成立加拿大省,允许殖民地组建责任政府,即民选议员组成议会,政府对议会负责。 1846年,英、美签定俄勒冈条约,规定美国和英属北美在西部的边境以北纬49度为界。这一条约解决了长久以来英属北美和美国的边境争端,也为英国建立温哥华岛殖民地和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铺平了道路。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在北美殖民地面临着政治和经济上的挑战。为寻求更紧密的合作与自治,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1867年宪法法令》(原称《英属北美法令》),将加拿大省再次分裂为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与新布伦瑞克、新斯科舍三个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加拿大联邦。该法令确立了联邦制政府的框架,规定了联邦与省级政府的权力分配,并设立了加拿大的议会制度,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一直沿用到今天。不过英国仍保留对加拿大的部分控制权,加拿大仅获得有限的自治权。直到1982年,在时任总理老特鲁多(Pierre Elliott Trudeau)的努力下,英国议会才于当年的4月17日通过加拿大法案,将加拿大宪法的修宪权由英国议会移交回加拿大,至此加拿大才完全脱离英国独立。尽管如此,加拿大仍保留君主立宪制,英国君主作为国家元首,由加拿大总督代表行使职权。 选举制度概述 加拿大作为君主和民主共存的国家,目前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只是加拿大名誉上的国王,不负责具体的事务,具体的执政权由公民投票选出的代表行使。 加拿大公民可以在三个政府级别的民主选举中投票: 市政级(乡,镇或城市) 省级或地区级(省或地区) 联邦(全国) 现在进行就是联邦级别的选举,全国按人口等因素划分为300多个选区(差不多是每10万多人一个选区)。由于人口是会不断增加的,因此大约每过10年,就会增加一些选区。例如今年加拿大有343个选区,意味着众议院会有相应的343个席位,而在上一次大选中(在2013-2024年),全国有338个选区,而在前保守党哈珀(Stephen Harper)执政时期,加拿大只有308个选区。人口越稠密的地方,选区分布就越密集,选区的面积也较小,而在偏远的乡村地带,选区的面积则会很大。每个选区都要在大选中选出代表自己的国会议员,赢得议会席位最多的政党成为执政党,党领则自动成为加拿大总理,这也是为什么马克·卡尼赢得的自由党党领选举后,可以不经过任何民选程序就可以接替特鲁多自动成为加拿大总理的原因。 多数政府和少数政府 当一个政党获得的议会席位超过全部席位的半数时,这个政党就在议会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一届政府被称为多数政府,今年的临界席位是172。多数政府由于掌握着国会中的大部分议席,所以只要提出法案,就一定能够在投票环节中被通过。这种政府的好处是办事比较有效率,不会将纳税人的钱浪费在大量的辩论环节上,坏处则是容易形成独裁,比如前总理特鲁多最被诟病的政策,如大麻合法化、大量接收难民、征收碳税等等富有争议性的政策即使遭到其他政党的大力反对最后也都获得通过。 如果获得议会的议席没有超过半数就是少数政府,其优点和缺点正好和多数政府相反。由于没有掌握多数议席,所以执政党在推出法案的时候,需要拉拢甚至讨好反对党,获得一个或者二个反对党的支持才能获通过,政策方针不容易走极端。缺点则是办事缺乏效率、无休止的辩论,大量耗费纳税人的钱却没有成果。 在加拿大,多数政府一般都会干满一个任期,也就是4年,再举行大选。少数政府的平均寿命只有两年多一点,在野党只要联合起来,通过一个不信任案,政府就垮台了,就要开始下一次的选举。今年的大选原本应该在10月举行,但由于自由党少数政府执政地位以及来自美国的威胁,促使卡尼挟着新面孔所带来的新鲜感、自由党支持率上升的势头以及避免被反对党投不信任票而倒台命运提前发动了大选。在加拿大历史上的历次选举中,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第一人口大省——安省选票将决定执政党的颜色,也就是哪个政党;而第二人口大省——魁省的选票将决定是多数政府还是少数政府。可以说任何一个想执政的政党,都必须要拿下这两个省份。 选区和投票站 今年全加拿大共有343个选区,至于你属于哪个选区,可以进入加拿大选举局的网站(election.ca),输入你的地址和邮政编码,就能查到。每个选民都被分配了一个特定的投票站去投票。你可以在寄给你的选民信息卡上找到相关信息,通常是选民住址附近的学校、教会或者社区中心等地,选举委员会也会在所有投票站地址确认后提供一份清单供查找。 注册 投票过程的第一步是注册。加拿大选举局的在线服务可帮你检查或更新你的投票信息。如果你尚未列入名单,需要在线注册,可通过驾驶执照或省或地区身份证,也可以使用其他ID来注册。如果你在选举日前满18岁,你现在就可以注册准备投票。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的选民注册截止日期为4月22日。 选民和证件 投票要求是在投票日那天年龄在18岁或以上的加拿大公民,并提前在加拿大选举局注册,如果你还没有注册,也可以进行投票,但要确保带上正确的文件。包括证明身份的证件以及当前住址的文件。最简单的身份证件是驾照,其他任何有你的照片、姓名和地址并且由联邦政府,省政府或你所在市政府签发的身份证都可以。 如果你没有这些身份证明,也不用担心,诸如银行文件、信用卡、水电费账单,省级医疗卡、图书馆卡或学生证等任何两种也可以。甚至可以使用你的选民信息卡以及另一张身份证明。即使上述的文件已经过期,如果姓名和地址与选民名单相同,它们仍然有效。对于你通过电子方式接收的信息(例如电子文件或电子发票),可以接受打印输出,也接受电子通信设备,如手机上显示的影像。 投票方法 投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到选区投票站投票,或到任何加拿大选举局办公室投票,或通过邮寄投票等。如果你提前申请,你可以在宣布大选后通过电子邮件投票。 投票日 今年的投票日是4月28日,星期一,尽管全国各地的投票时间略有不同,但所有投票站都会开放12个小时,一般是早上9点到晚上9点。《加拿大选举法》还规定,当天需要上班的选民有权连续休息3个小时来投票,而不损失任何工资。 预先投票日 如果你不能在投票日去投票,也可以在预先投票日到指定的投票站投票。今年的提前投票日时间为4月18日至21日,开放时间为周一和周五上午9点至晚上9点;周六上午9点至下午6点;周日中午12点至下午4点。 投票程序 1. 进入投票站时,一名选务人员会迎接并引导你到适当的桌子。 2. 在桌子上出示你的身份和住址证明以便验证身份。 3. 选务人员会在选票上小签,折叠后交给你。 4. 走到投票屏风后,在选票上选择候选人然后折好(出于保密目的)。 5. 将选票还给选务人员,他们需要撕去存根。 6. 将你的选票投进票箱。 候选人 每个选区都有多个候选人参选,争取一个席位。这些候选人可能属于某个政党,也可能作为独立候选人参选,今年候选人提交参选申请的截止时间为4月7日下午2点。如果你想知道你所属选区的候选人有哪些人,他们分属哪个政党,建议你在投票日前三周左右去加拿大选举局的网站查找,只要找到你的选区,就会有完整的候选人名单,甚至还可以找到你的选区过去大选的结果。由于这次选举宣布的比较突然,时间间隔只有37天,是选举法规定的最短时间,因此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一个政党确认已经完成343名候选人的选拔工作。  

魁省2025年财政预算案:投资与紧缩并行

💲 Budget Québec 2025-2026

七天记者 颜宏 魁省财政厅长Éric Girard(左)和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右)手拿预算案 在加拿大面临来自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和主权威胁的浓重阴影下,魁省财政厅长Éric Girard在3月25日发布了新一年,即2025-2026年的财政预算,这是他连续第七年提交新财年的预算案。和去年创纪录的110亿财政赤字相比,今年预算案的赤字更是达到惊人的136亿元,创下新高。而这个数字还是基于一个非常乐观的假设:特朗普政府对加拿大征收的关税平均只有10%,且只持续两年左右,而魁省也避免了关税战带来的经济衰退。实际上,特朗普政府即将征收的关税税率到底是多少,范围有多大,会持续多长时间都没有人知道,可见这份预算案的不确定性。甚至还可能发生特朗普看到自己的关税政策遇到来自各国的强力抵制后主动取消的情况,那么今年的这份财政预算有可能重蹈2020年的覆辙。当年,同样是这位Girard厅长刚刚宣布了财政预算,就遇到新冠病毒疫情在魁省的大爆发,整个社会进入紧急状态,几乎全部“停摆”,导致绝大部分的预算没有得到执行,相当于作废。 今年这份名为《为一个强大的魁北克》(Pour Un Québec Fort)、近450页的预算案以“关税盾牌”为战略核心,计划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企业援助来抵御美国关税对魁省本地经济的冲击。不过这份被Girard厅长称之为”必要之恶”的预算案所带来的远超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水平、破纪录的136亿加元赤字,还是让很多人担心,恐将对魁北克政坛产生长期影响。 阴云笼罩 在这份预算案出台之前,从去年开始的财政紧缩政策已经让各行各业感到寒意,现在又面临美国关税的威胁,让大家都知道魁省的财政形势非常不乐观:关税可能导致的经济活动放缓和裁员;经济缺乏活力,原地徘徊,甚至有衰退的风险;一向乐观的财政厅长都把今年的经济增长从去年11月的1.5%下调到1.1%;与此同时,各方面的支出都在增加,而收入却没有应约而来,算上通货膨胀率的话甚至比去年更少;75岁以上老人的人数已经从50年前占人口总数的2.3%上涨到今天的9%,而到2040年将占到16%,现在就需要做准备,建设相关设施,培养相关服务人员…… 136亿元财政赤字相当于魁省一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2%,达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峰,不过没有打破魁省历史上Lucien Bouchard政府创下的占GDP总值3%的记录,也比卑诗省和联邦政府的相应比例要小。而去年预算案中虽然提出110亿元赤字,最终情况却没有那么糟糕,实际只录得104亿元。而美国新政府引发的贸易冲突使包括魁北克在内的北美经济体前景变得黯淡,Girard厅长估计魁省出现经济衰退的风险为四至五成。为了应对这种动荡,魁省需要在未来五年内拨出85 亿元的应急储备,其中包括 2025-2026 年的 20 亿元;另外还需要向世代基金(Fonds des générations)支付22亿元。而根据魁省法律的规定,政府必须在5年内恢复预算平衡,所以即使非常困难,Girard厅长还是承诺到2029-2030年达成预算平衡。 实际上魁省政府去年就承诺对预算和财政支出进行审查,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但目前的预测表明,2027-2028年魁省需要解决10亿元的缺口,接下来的两个财年每年还需要解决 25 亿元的缺口。这还没有考虑如果与美国之间的关税战进一步升级的情况,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个重返财政平衡的计划根本不可能完成。不过,魁省政府在新冠病毒疫情后,修改了原来的《平衡预算法》(Loi sur l’équilibre budgétaire),允许政府在经济严重恶化的情况下可以不遵守原计划。对此,Girard厅长也打了预防针,称如果魁省经济真的因为美国的胡乱作为而衰退的话,计划中的平衡预算努力将不得不暂停。同时,Girard厅长还寄希望来自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可以缓解魁省的财政紧张问题,帮助魁北克理顺财政状况。问题是从现在到2030年3月31日,联邦转移支付的增幅每年只有1.6%,甚至达不到通货膨胀的涨幅。 截至 2025年3月31日,魁省政府的净债务为 2360 亿替换,占全省GDP总值的 38.7%。预计2025-2026年偿还债务的成本就将花费97亿元,成为继卫生和社会服务厅、教育和高等教育厅以及其他之后的第四大支出项目,超过家庭事务厅的预算。 创纪录的财政赤字不可避免地引来反对党的批评。自由党言辞激烈地批评魁北克未来联盟(CAQ)政府“七份预算六份赤字”,堪称魁北克历史上的“赤字之王”。而魁北克团结党则指责魁省政府在医疗和教育两个大头支出方面过于吝啬,仅能勉强维持系统运转,实为“紧缩政策”。 2025-2026年预算案支出明细 创造财富 这份被Girard财长称之为“关税盾牌”的预算中,支出高达1640 亿元,比去年增加110亿元,增幅为1.8%;收入为1503亿元,同比增长2.4%。支出方面包括增幅远低于前几年的医疗和教育投入;低于通胀率的公共支出增幅以及几乎没有提出任何应对住房危机和气候变化紧急情况的新措施等。特别值得注意的的是,新预算之中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新的收入来源,但对企业却非常慷慨。Girard财长直言,面对来自美国的关税威胁导致的巨大经济不确定性,魁省选择专注于创造财富,也就是帮助企业增加活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以此来盘活魁省的经济。在未来5年总计123亿元的新支出中,差不多一半,也就是54亿将用于“刺激财富创造”,主要包括: 为了帮助“高潜力中小企业”,未来三年内投入 4230 万元的用于“实施2025-2028年中小企业计划”和“推动年轻企业发展”计划。还将设立一个新的总值2亿元的投资基金来支持初创企业; 在未来5年里用提供为应对与美国关税战的措施,例如加速设备折旧以及对研究、创新和商业化的税收抵免:包括废除以前的九项支持创新税收措施中的八项,以创建一项单一的、简化的、增强的创新和商业化税收抵免(CRIC),并将原来的21.4亿元转移到新的CRIC,并在四年内增加2.715亿元,总额达到 24.1 亿元,以扭转魁省企业研发费用逐年降低的趋势。从技术角度来看,新的CRIC涵盖在创业阶段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以及商业化前阶段,主要涵盖劳动力成本、设备成本以及与相关第三方、大学、研究中心或研究联盟等,最高可补贴到签订合同金额的 50%。其中针对前一百万元的合格费用,税收抵免率为 30%;超过 100 万元限额的税收抵免率为 20%,而且不再根据公司规模来规定抵免税率,而是根据实际费用来计算,更公平。例如,一家中小企业在创新项目中投资 500,000 元,根据新 CRIC 最多可获得 90,834 元的税收优惠,而根据之前的优惠措施,最多只能获得 … Read more

魁省2025年财政预算案:投资与紧缩并行

💲 Budget Québec 2025-2026

七天记者 颜宏 魁省财政厅长Éric Girard(左)和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右)手拿预算案 在加拿大面临来自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和主权威胁的浓重阴影下,魁省财政厅长Éric Girard3月25日发布了新一年,即2025-2026年的财政预算。这是他连续第七年提交新财年预算案。和去年创纪录的110亿财政赤字相比,今年预算案赤字达到惊人的136亿加元,创下新高。而这个数字还是基于一个非常乐观的假设:特朗普政府对加拿大征收的关税平均只有10%,且只持续两年左右,且魁省避免了关税战带来的经济衰退。实际上,特朗普政府即将征收的关税税率到底是多少,范围有多大,会持续多长时间都没有人知道,可见这份预算案的不确定性。如果发生特朗普看到自己的关税政策遇到来自各国的强力抵制后主动取消的情况,那么今年的这份财政预算有可能重蹈2020年的覆辙。当年,这位厅长刚刚宣布了财政预算,就遇到新冠病毒疫情在魁省的大爆发,整个社会进入紧急状态,几乎全部“停摆”,导致绝大部分的预算没有得到执行,相当于作废。 今年这份名为《为一个强大的魁北克》(Pour Un Québec Fort)、近450页的预算案以“关税盾牌”为战略核心,计划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企业援助来抵御美国关税对魁省本地经济的冲击。不过这份被Girard厅长称之为”必要之恶”的预算案所带来的远超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水平、破纪录的136亿加元赤字,还是让很多人担心,恐将对魁北克经济产生长期影响。 阴云笼罩 在这份预算案出台之前,从去年开始的财政紧缩政策已经让各行各业感到寒意,现在又面临美国关税的威胁,让大家都知道魁省的财政形势非常不乐观:关税可能导致的经济活动放缓和裁员;经济缺乏活力,原地徘徊,甚至有衰退的风险;一向乐观的财政厅长都把今年的经济增长从去年11月的1.5%下调到1.1%;与此同时,各方面的支出都在增加,而收入却没有应约而来,算上通货膨胀率的话甚至比去年更少;75岁以上老人的人数已经从50年前占人口总数的2.3%上涨到今天的9%,而到2040年将占到16%,现在就需要做准备,建设相关设施,培训服务人员…… 136亿加元财政赤字相当于魁省一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2%,达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高峰,不过没有打破魁省历史上Lucien Bouchard政府创下的占GDP总值3%的记录,也比卑诗省和联邦政府的相应比例要小。而去年预算案中虽然提出110亿加元赤字,最终情况却没有那么糟糕,实际只录得104亿加元。而美国新政府引发的贸易冲突使包括魁北克在内的北美经济体前景变得黯淡,Girard厅长估计魁省出现经济衰退的风险为四至五成。为了应对这种动荡,魁省需要在未来五年内拨出85 亿加元的应急储备,其中包括 2025-2026 年的 20 亿加元;另外还需要向世代基金(Fonds des générations)支付22亿加元。而根据魁省法律的规定,政府必须在5年内恢复预算平衡,所以即使非常困难,Girard厅长还是承诺到2029-2030年达成预算平衡。 实际上魁省政府去年就承诺对预算和财政支出进行审查,以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但目前的预测表明,2027-2028年魁省需要解决10亿加元的缺口,接下来的两个财年每年还需要解决 25 亿加元的缺口。这还没有考虑如果与美国之间的关税战进一步升级的情况,如果是那样的话,这个重返财政平衡的计划根本不可能完成。不过,魁省政府在新冠病毒疫情后,修改了原来的《平衡预算法》(Loi sur l’équilibre budgétaire),允许政府在经济严重恶化的情况下可以不遵守原计划。对此,Girard厅长也打了预防针,称如果魁省经济真的因为美国的胡乱作为而衰退的话,计划中的平衡预算努力将不得不暂停。同时,Girard厅长还寄希望来自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可以缓解魁省的财政紧张问题,帮助魁北克理顺财政状况。问题是从现在到2030年3月31日,联邦转移支付的增幅每年只有1.6%,甚至达不到通货膨胀的涨幅。 截至 2025年3月31日,魁省政府的净债务为 2360 亿加元,占全省GDP总值的 38.7%。预计2025-2026年偿还债务的成本就将花费97亿加元,成为继卫生和社会服务厅、教育和高等教育厅以及其他之后的第四大支出项目,超过家庭事务厅的预算。 创纪录的财政赤字不可避免地引来反对党的批评。自由党言辞激烈地批评魁北克未来联盟(CAQ)政府“七份预算六份赤字”,堪称魁北克历史上的“赤字之王”。而魁北克团结党则指责魁省政府在医疗和教育两个大头支出方面过于吝啬,仅能勉强维持系统运转,实为“紧缩政策”。 2025-2026年预算案支出明细 创造财富 这份被Girard财长称之为“关税盾牌”的预算中,支出高达1640 亿加元,比去年增加110亿加元,增幅为1.8%;收入为1503亿加元,同比增长2.4%。支出方面包括增幅远低于前几年的医疗和教育投入;低于通胀率的公共支出增幅以及几乎没有提出任何应对住房危机和气候变化紧急情况的新措施等。特别值得注意的的是,新预算之中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新的收入来源,但对企业却非常慷慨。Girard财长直言,面对来自美国的关税威胁导致的巨大经济不确定性,魁省选择专注于创造财富,也就是帮助企业增加活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以此来盘活魁省的经济。在未来5年总计123亿加元的新支出中,差不多一半,也就是54亿将用于“刺激财富创造”,主要包括: 为了帮助“高潜力中小企业”,未来三年内投入 4230 万加元的用于“实施2025-2028年中小企业计划”和“推动年轻企业发展”计划。还将设立一个新的总值2亿加元的投资基金来支持初创企业; 在未来5年里用提供为应对与美国关税战的措施,例如加速设备折旧以及对研究、创新和商业化的税收抵免:包括废除以前的九项支持创新税收措施中的八项,以创建一项单一的、简化的、增强的创新和商业化税收抵免(CRIC),并将原来的21.4亿加元转移到新的CRIC,并在四年内增加2.715亿加元,总额达到 24.1 亿加元,以扭转魁省企业研发费用逐年降低的趋势。从技术角度来看,新的CRIC涵盖在创业阶段被称为“死亡之谷”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以及商业化前阶段,主要涵盖劳动力成本、设备成本以及与相关第三方、大学、研究中心或研究联盟等,最高可补贴到签订合同金额的 50%。其中针对前一百万加元的合格费用,税收抵免率为 30%;超过 100 万加元限额的税收抵免率为 20%,而且不再根据公司规模来规定抵免税率,而是根据实际费用来计算,更公平。例如,一家中小企业在创新项目中投资 500,000,根据新 CRIC 最多可获得 90,834的税收优惠,而根据之前的优惠措施,最多只能获得 77,400的税收优惠,增加了18%。而对于一家投资 500 … Read more

两党角逐 谁能挽救加拿大

七天记者 颜宏 2025年的3月23日,刚刚就任联邦总理9天的卡尼(Mark Carney)按照惯例到教堂参加弥撒,之后前往总督府(Rideau Hall)请求总督玛丽·西蒙(Mary Simon)解散国会。在征得总督的同意后,卡尼在总督府外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解散议会,提前大选。根据《加拿大选举法》的固定日期规定,联邦选举应该在前次选举投票日后的第四个日历年十月的第三个星期一举行,所以今年的第45届联邦大选原本应该在2025年10月20日举行,但由于自由党少数政府执政地位以及来自美国的威胁,内忧外患下的联邦政坛早就处于随时倒台的状态。今年1月6日,长期民调低迷,受到特朗普的关税和“吞并”压力,叠加自由党内部施压的前总理特鲁多做出了他近期来最明智的决定:在自己的居所——里多别墅(Rideau Cottage)门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辞去自由党党领的职位,担任看守总理直至选出新的自由党领袖。 特鲁多的辞职原本是为摇摇欲坠的自由党再博一线生机,没想到由于特朗普对加拿大的疯狂打压,又是加征重税,又是反复说要把加拿大变成美国的第51个州,引发了加拿大的全民反击:商家和普通民众自发抵制美国和美国产品,包括不去美国旅游,将美国产的酒下架,把加州产的番茄换成了意大利番茄,甚至用枫糖浆调味的苏打水来代替可乐……主流媒体《环球邮报》甚至在头版上“开天窗”,来表达抗美情绪,而这一切都让主张对美强硬的自由党支持率开始回升,之前一直遥遥领先的保守党,因为领导人风格与特朗普相似以及与美国共和党的关系太过要好而急转而下。 从左到右:自由党党领卡尼、保守党博励志、新民主党党祖勉诚、魁北克政团Yves-Francois Blanchet、绿党联合党领Jonathan Pedneault 到了3月9日,前加拿大和英国央行行长、经济学家马克·卡尼(Mark Carney)以高达85.9%的得票率当选自由党党领,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位没有议会席位的“政治素人”总理。这位标榜自己“不是政客”,而是“全球精英”“技术官僚”的领导人给厌倦了老牌政客以及各种党争的选民以新的希望:有个有能力的人能带领国家做一些专业的事情,真正解决大家关心的问题。而卡尼也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他在自己的官网上提出了明确规划和很多政策细节,包括就业、住房、增加投资、消除国内贸易壁垒等。而其中的一些经济主张与之前的特鲁多政府大相径庭,比如其上任后立刻就“取消”备受诟病的消费者碳税、取消资本利得税上调征税金额、给中产阶层减税、鼓励绿色转型等。 上任不到10天,挟着新面孔所带来的新鲜感、自由党支持率上升的势头以及避免被反对党投不信任票而倒台命运的卡尼请求总督解散议会,开启了这场加拿大建国以来面临最严峻的考验、直接关系到加拿大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国运走势的重要大选。 两党相争 卡尼迎着三月下旬罕见的低于零度的寒风,鼻尖冻得通红,在总督府外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讲话,明确表示“由于特朗普不合理的贸易举措以及他对我们主权的威胁,我们正面临一生中最严重的危机。作为回应,我们必须打造强大的经济,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的加拿大。”他还强调说“特朗普声称加拿大不是一个真正的国家。他想击垮我们,好让美国能够掌控我们,但我们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因此他寻求一个来自加拿大人民的“坚定而积极的授权”。 面临生死存亡的加拿大已经没有余地像以前那样可以容许中间党派的存在,而是在美国的影响下,更贴近美国两党相争的生态。特朗普对加拿大经济与主权的现实威胁,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大选上空。谁能凭借经验与智慧化解这场危机,特别是在4月2日前后,能妥善应对特朗普要对全世界加征的“对等关税”,谁就将成为手握选票的加拿大民众的最终选择。正因如此,这场史诗级别的、可能影响加拿大未来前途命运的选战正演变为执政的自由党与反对党保守党的正面交锋,其他党派几乎不会有突围的空间。综合了多个民调公司数据的338网站的数据显示,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支持率不相上下,但保守党在席位上比较吃亏,而一度担任过官方反对党的新民主党已经沦为连魁省的联邦政党——魁北克政团(Bloc québécois)都不如的地步,议员席位要以个位数来计算。而从民调数据上看,保守党的基本盘基本稳定,自由党支持率攀升的主要原因是魁北克政团和新民主党支持者倒向自由党。 3月26日,338网站上的大选结果预算 对新民主党来说,过去与自由党合作的经历使其已无法再标榜自己代表普通劳工,和“精英主义”的自由党有所区别。而当国家面临特朗普和“类特朗普”的博励志的双重威胁时,所谓的党派纷争已经不重要,就连前新民主党党领唐民凯(Tom Mulcair)都忍不住呼吁包括新民主党在内的小党:若你无法认真承诺组建能对抗特朗普的政府,那么请主动让道,将战场留给真正的竞争者。 对魁北克政团来说,这个在联邦层面为魁省争取利益的地区政党同样面临支持率下跌的窘境,无论其领导人Yves-Francois Blanchet如何批评卡尼的法语不行或者把发生在蒙特利尔工学院的大屠杀错误地说成是康考迪亚大学,暗示其不看重魁北克,还是主动提出将魁北克独立问题搁置一年,都收效甚微。魁北克的选民都明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和加拿大其他地区的人一样,他们焦虑的核心是经济、就业、未来与安全,谁能妥善处理正大踏步走来的经济危机与特朗普威胁就选谁。至于魁省的法语地区“主权”?饭都吃不上了,谁还顾得上这个。 两党政策比较 截止到3月26日,自由党和保守党这两个目前势均力敌的政党都公布了哪些竞选承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自由党: 3月14日:刚刚宣誓就职的卡尼“取消”(税率降为零)不受欢迎的消费者碳税,以减轻民众在能源消费方面的负担; 3月17日:重新审查对美国制造的F-35战斗机采购项目,考虑部分机队由欧洲供应商的飞机组成; 3月18日:出访欧洲归来的卡尼宣布将在北极地区增建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及加派军队,并投资60亿元与澳大利亚合作建设新预警雷达系统,还承诺为北方原住民和解项目新增2.53亿加元资金。 3月20日:卡尼在埃德蒙顿宣布向贾斯珀(Jasper)国家公园重要基础设施维修重建项目投资1.87亿加元;同一天宣布对于售价在100万加元或以下的新住房,将取消商品服务税(GST),以减轻购房者负担。 3月21日:卡尼在与加拿大各省省长会晤后宣布多项政策,包括:为因美国关税失业的工人取消就业保险(EI)一周等待期;允许加拿大企业暂缓缴纳所得税、商品服务税(GST)和统一销售税(HST),以提高现金流;在7月1日之前提出立法,取消《加拿大自由贸易协定》中的所有联邦限制,让商品和劳动力能在全国自由流通,打通省际贸易。这一天他还确认取消去年联邦预算提出的资本利得纳税征税比例上调计划。 3月23日:卡尼在正式大选后宣布的第一个承诺——为中产阶级减税计划,将最低收入税阶从目前的15%下调一个百分点至14%,此举将为年收入不超过57,375加元(最低税级上限)的个人每年节省约400加元税款,双收入家庭则可节省约800加元。卡尼还强调,减税资金不会来自削减药物保险、托儿服务或牙科保健等项目,而是通过审查政府支出增长、提升效率来实现。 3月24日:来到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的加美关系中富有象征意义的Gander镇(9·11事件中接待38架迫降飞机,近700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善良之地)开启竞选行程的卡尼承诺不会削减对个人或各省的财政拨款,并强调在政府项目审查中确保基本服务不受影响,同时遏制公共支出的过快增长。加快大型能源、资源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审批流程:推动国家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带动经济发展。 3月25日:承诺到 2030 年实现北约的目标,即将加拿大的国防费用开支提高到 GDP 的 2% ,比之前自由党设定的目标提前两年。此外,还希望在加拿大盟友的帮助下,实现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的现代化,并将购买新的潜艇和重型破冰船,给加拿大军人加工资等。 保守党: 博励治在2月份时承诺,将成立一个由企业家、投资者、农民和工人组成的“税制改革特别小组”,制定一项减税方案,以降低能源、劳动、住房建设和投资方面的税负。 3月17日:承诺完全废除针对消费者和大型工业的碳定价法案,通过扩大清洁技术和制造业税收抵免资格,并奖励那些排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企业来减少排放。 3月19日:承诺在担任总理后的六个月内,为安省西北部“火环地区”(Ring of Fire)的所有联邦矿业许可证设定审批期限。他还承诺在三年内投入10亿加元,建设一条连接矿区、安省公路网络及原住民社区的道路系统。 3月20日:希望创建“开工就绪区”(shovel-ready zones),为重大资源或能源项目,如矿山、液化天然气厂、输油管道等提前核准许可证,以加速项目启动。 3月21日: 承诺将推动技术工人培训和就业计划,提出“多穿靴子,少穿西装”的口号,承诺扩大培训中心,并为注册技工学徒提供直接补助和更快的就业保险申请通道。 3月24日:比自由党晚了一天,提出为中产阶级减税,将把最低税阶的税率从15%下调至12.75%,这将使个人每年少缴约900加元税款,双收入家庭则可节省约1800加元。他的资金来源将通过消除政府浪费和缩减联邦官僚机构来实现,还提出“一元对一元”规则,要求各部长在新增1加元支出前,必须先削减1加元现有支出。 在仅仅37天的时间里,4000万加拿大人要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作出决定,为自己和国家的的未来投出重要的一票,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加拿大代际财富转移将引发社会海啸

七天记者 梓丰 在蒙特利尔市中心一间咖啡馆里,45岁的小学老师Kim滑动着手机屏幕上的房产App,她刚收到母亲的病危通知,而父亲留下的遗产——一栋位于Outrement的独立屋,此刻在屏幕上显示价值220万加元。这个数字是Kim年薪的27倍,也是她同龄朋友平均存款的160倍。”我感觉自己在参加一场诡异的彩票游戏,中奖条件是父母的死亡。”她苦笑着对记者说。 其实Kim的经历并不罕见,这场静默的财富迁徙正在加拿大全境,乃至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上演。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Baby Boomers)一代中的多数人已步入人生的晚年阶段,他们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工作和时代趋势积累了巨额财富,总价值可高达数十万亿元的财富将在未来的25年里从婴儿潮手中转移给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X世代与千禧世代手中。根据加拿大会计师组织CPA(Chartered Professional Accountants of Canada)的数据,仅在2023到2026年年间,加拿大就有1万亿元财富从婴儿潮一代转移到其子女的手中,而如此短时间的世纪财富大转移潮流无疑会重塑社会的面貌,对经济、政治影响深远。 世代划分 和中国简单粗暴的十年一代划分有所不同,美国的世代划分一般是十五年至二十年一个分水岭,而加拿大由于受共同文化、经济和社会事件的影响基本遵循相似的框架,但略有差异。根据社会学家威廉·斯特劳斯(William Strauss)和尼尔·赫伊(Neil Howe)在1991年出版的著作《世代:1584年到2069年的美国未来历史》(Generations: The History of America’s Future, 1584 to 2069)、澳大利亚人口统计学家马克·麦克林德尔(Mark McCrindle)2009年出版的《从ABC到XYZ:理解全球世代》(The ABC of XYZ: Understanding the Global Generations)中提出的世代划分理论,并得到广泛接受的世代有: 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指出生在1883年到1900年的一代人。这一代人成长于世纪之交,正逢美国各种道德观念交织碰撞,其“迷惘”的最大表现为精神虚无主义。在这代人的成长中,旧金山大地震、“泰坦尼克号”沉没、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等灾难频出,及时行乐成为社会普遍价值观。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在这代人成年后爆发,战争的冷酷无情使得这代人对现实深感失望。在传统价值观念崩塌后,这代人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最后只能陷入精神虚空之中,同时普遍对美国社会发展失望不满。作家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和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描写这一代人的代表作。 伟大的一代(Greatest Generation):1901年代至192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代人。这一代人见证且参与了美国的崛起。与上一代经历一战后的空虚不同,这一代人成长于大萧条时期,受尽了贫困,成年后又迎来了人类史上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男性上战场打仗,女性在大后方工厂挥汗,亲历战争锻炼了这代人的意志。同时二战胜利与美国崛起又给了这代人自豪与自信,使其成为美国近半个世纪的中坚力量。从肯尼迪到布什,这代人产生了7位美国总统。 沉默的一代(Silent Generation):指1920年代中期至194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代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都没赶上,很没有存在感,从小就被教导要循规蹈矩、惟命是从。同时由于经济大萧条和战争造成的低生育率,这一代人口锐减,前后都比不上。他们保守而传统,鲜有梦想,默默干活,注重隐私,莫谈国事。但是从大环境角度来看,他们所处的美国繁荣且稳定,就业率高、收入增长也高、社会价值观巩固。 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指在194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是最有名的一代人,在二战后随之而来的生育大潮中出生,从小就拥有更多同伴与更多样选择,他们同时赶上了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传统价值观的又一次颠覆变迁。反越战、嬉皮士、人权运动,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所以他们又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推动社会变革的一代。描述这一代人的文学作品相当多,这一代人也深刻的改变了整个世界,至今世界仍处于这代人影响余波之中。 X世代(Generation X):指196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出生的人,这代人是婴儿潮一代毒品泛滥、家庭破碎的环境中长大的,“怀疑一切”和“虚无主义”在这一代身上回潮,尽管这一代人物质生活更丰富、受教育程度也更高,但是当他们长大时,主要的工作岗位都被年富力强的婴儿潮一代占着,让他们对未来普遍无所适从,内心往往封闭而苦闷。同时美国霸主地位下降与经济危机频发更是增加了这代人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怀疑现有的体制。 千禧一代(Millennials):指198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出生的人。这一代人的出生恰逢新千年到来之际,这一代人生育率又大幅回升,所以又被称作回音潮世代(Echo Boomers)。这个世代目前正在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与之前世代最大差别在于经历了互联网革命,同时也经历了911与恐怖主义。这一代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与上一代相比又出现了反转,“注重自我”是最大特点,常常显得冷静与物质,梦想改变世界的理念通过互联网革命再一次重回,对于理想格外重视。 Z世代(Generation Z):指1997到2012年期间出生的人。作为首代从小接触互联网和数字移动设备的社会群体,他们花在数字设备上的时间比先前世代多得多,阅读时间则相对减少,这对他们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词汇、学业成就,以及未来的经济贡献等造成影响。在许多国家,Z世代比先前世代更容易被诊断出患有智力障碍和精神疾患。 α世代(Generation Alpha):通常指2010年以后出生的人,他们出生、成长在数字时代,有与其他代际的明显不同特征:对上网搜索信息、线上学习娱乐习以为常;亲身经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享受电子商务、社交媒体、共享经济的发展红利;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宠溺”下,对各类事物的体验要求更高……不过他们也正面临全球地缘政治动荡、新秩序重建、生活成本高昂、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高度不稳定时期。 财富断层 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婴儿潮一代都是最富有的一代人。以加拿大为例,在2024年的第一季度,婴儿潮一代(既年龄超过65岁)的人均平均资产为1,121,020加元,他们的资产主要得益于房地产和金融资产的增值,特别是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而与此相应的是千禧一代目前的平均个人资产只有约10万元左右,不及婴儿潮的十分之一,美国的情况也差不多。 目前婴儿潮一代的人口占加拿大总人口的27%,却掌握了全国54%的净资产。他们的财富核心是近四十年来房地产市场牛市膨胀的房产,再加上疫情期间美国股票市场的增长又助推了一波新的财富增长,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财富的不平等。加拿大最富有的20%家庭拥有的财富平均超过340万,而最底层20%家庭的平均净资产为负值。 不同加拿大家庭拥有的财富 在过去几十年里,婴儿潮一代因为他们庞大的规模和度过经济扩张时期之后积累的财富在市场和制定政治议程方面拥有巨大的权力。他们的财富积累路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建立在战后特殊的经济结构、人口红利和政策红利之上,后世代的人无法复制,因此很难再形成类似大范围地集中在某一代人手中的情形。到2030年,所有婴儿潮一代的人都将超过65岁,而随着他们一步步进入老年,乃至去世,将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包括人口结构、经济重构、社会政策以及文化技能传承等。 首先是人口结构的断崖式转型。加拿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在2041年达25.4%的峰值后开始下降,但劳动人口随着最后一批“婴儿潮一代”年满65岁退出劳动力市场后继续减少,特别是对水利、环境、公共管理、建筑、能源、采矿业和居民服务业等领域的劳动力供给影响较大。随着婴儿潮一代的离场,15岁至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加拿大总人口的比例将持续下降,可能会导致更多移民和人口政策的转变,如为应对老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类移民的配额;再比如,人口结构的变化重塑目前的人口地理,中小城镇面临双重的收缩(年轻人离开,老年人去世),全国人口更多地集中在魁北克城到安省温莎走廊一带。 其次是经济地震级的重构。婴儿潮一代持有全国41%的自住房产,其遗产释放将使2035-2045年间年均新增二手房供应量达18万套,改变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关系;婴儿潮一代的财富代际遗产继承将创造加拿大史上最大规模的非劳动性财富转移,但前10%家庭将获得68%的遗产总额,加剧贫富差距;婴儿潮一代人的需求还会带来相关产业的变迁,比如随着他们的年老体衰,全国的高尔夫球场数量预计减少43%,古典音乐现场观众预计减少72%,;而防病抗衰、临终关怀等行业将快速增长。 再次是社会服务体系的范式革命。随着婴儿潮一代老去,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和养老体系面临崩溃与重生。虽然全国的医疗方面支出占GDP比重在逐年增加,但远远赶不上医疗、护理等服务成本每年至少5%的涨幅,再加上由于工作强度大、时间长、环境不安全、对工资不满等各种原因,医疗护理系统留不住人,让全国的医疗系统和老人护理机构因为人手短缺处于崩溃的边缘,且常年得不到改善,亟待进行改革。 总之,婴儿潮一代的退场将迫使加拿大启动“社会2.0”系统的升级:从养老金现收现付制转向“代际贡献账户”、从住房私有制主导向“代际共享产权+模块化住宅”转型、从医疗延长寿命转向“健康寿命最大化”等等诸多变革,而最大风险在于:当承载社会记忆的一代人离去,加拿大可能陷入“集体身份认知障碍”,如何在数字原住民时代重建国家叙事,保持民众的国家认同或将是比经济转型更困难、更严峻的挑战。  

往返上千公里倾倒污染土:被掩埋的“永恒之毒”

从今年2月中旬开始,位于魁省北部Saguenay地区的Bagotville军事基地有30至60辆重型卡车不断出入。这些卡车每天一大早就在军事基地的门口排队进入,车辆的轰鸣声打破了寂静的黎明。日复一日,这些卡车经过一条供CF-I8飞机起降的跑道来到一片小树林旁边,在这里被装满土壤后,再行驶500多公里来到蒙特利尔北边城市Mascouche的一个垃圾填满场,卸载土壤后返回。如此大费周章,历经近一个月的时间就是为了把8万多吨含有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质PFAS(per-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重度污染的土壤处理掉。这场看似常规的污染治理行动,却揭开了一个被科学界称为“21世纪最大化学灾难”冰山的一角。 “永恒之毒”的生命绞杀 PFAS是一组包含15000多种人造化学物质的总称,因其碳氟键(C-F键)的极强稳定性,在自然界中难以降解,被称为“永恒污染物”(Polluants éternels),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体和周围环境中积累。而PFAS 一旦进入人体,就很难被排出体外,且能不断在体内积累,造成生理毒性,从而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目前的大量研究发现,与 PFAS 接触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包括妊娠期糖尿病、早产、新生儿先天缺陷、甲状腺疾病、肝脏肾脏损伤、神经毒性、免疫力下降和癌症等。 PFAS导致的部分健康问题 与PFAS相关的疾病 PFAS 物质具有耐油、耐水和低化学反应性(也就是极强的稳定性),被广泛用于防污剂、润滑剂、炊具不粘涂层、纺织品、化妆品、纸张、食品包装、光电、半导体和消防泡沫等产品,也应用于塑料玩具、金属表面涂层、滑雪板、牙线、饮用水等产品中,著名的特氟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美国97%人体血液中检测到PFAS残留,即使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和南极的水体中也检测到这种物质。截至2024年,全球已有超过30万处地点检测到PFAS重度污染,影响至少2亿人口的饮用水安全。“它们像化学界的特洛伊木马,”蒙特利尔工学院教授、水处理专家Benoit Barbeau警告,“即便浓度低至万亿分之一,长期暴露仍可能摧毁整个社区的世代健康。”更可怕的是,PFAS中最常见的两种物质PFOA和PFOS在世界各地都已突破人工屏障(饮用水处理工艺),存在于经处理后的成品饮用水中。 军事基地:PFAS污染的重灾区 面对媒体的询问,联邦国防部承认正在处理来自其军事基地的重度污染土壤。这些土壤中的PFAS 浓度范围从每公斤土壤中含有300 微克到1700 微克之间,大大超过了联邦政府对工业土壤每公斤不超过10微克的建议标准。不过Bagotville军事基地的土壤污染事件绝非孤例,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Borden军事基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Lejeune军事基地,到韩国的美军基地,全球军事设施正成为PFAS污染的核心源头。其背后是长达半个世纪的“灭火泡沫依赖症”——自1960年代起,含PFAS的消防泡沫因其卓越的灭火性能,成为军用机场的标配。 在Bagotville基地,CF-I8战斗机灭火训练持续数十年。每次演练后,数吨含PFAS成分的灭火泡沫渗入土壤,最终侵入地下水系统,污染了距离基地约10公里的Saguenay市的饮用水。2018年检测显示,基地周边土壤中PFAS浓度高达1700微克/千克,是加拿大工业土壤限制标准的170倍。尽管国防部耗资1500万加元建立了临时净水站,对一些社区的饮用水进行临时处理,但附近市镇镇居民饮用水中PFAS的平均含量依然达到每升336纳克,是饮水用安全限值的12.2倍。 这些受污染土壤长途运输至蒙特利尔附近被倾倒,倾倒地点距Mascouche河非常近 Bagotville基地污染土壤的最终归宿是Mascouche的垃圾填埋场,而不是距离45公里之外RSI Environnement污染处理公司,这暴露了加拿大环境治理的系统性缺陷:没有强制性的措施,即使是纳税人供养的军方也会选择最廉价的方式处理污染物,而不顾公众和未来子孙的健康。 Mascouche的垃圾填埋场运营方——Signaterre Environnement 公司的运营总监Samuel Roger宣称使用了“最高安全标准的防渗膜与活性炭过滤”,但水处理专家揭穿了这场生态赌博的真相:其使用的活性炭根本不是为清除PFAS而设计的,成本虽然较低,但吸附效果不足50%,如果要达到处理效果,必须频繁更换滤芯,成本会高到任何机构无法承受。更危险的是,填埋场的防渗膜寿命仅30-50年,而PFAS的毒性可持续数百年。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lixiviat)经过简易处理后排入Mascouche河,这条河流穿过农田后汇入千岛河和圣劳伦斯河,里面含有的PFAS物质不可避免的进入水体中,而这是所有垃圾填埋场都会产生的问题。媒体根据《文件获取法》(Loi sur l’accès aux documents)获得了2023 年 6 月魁省八个垃圾填埋场的分析报告。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这些垃圾填埋场的废水处理系统无法消除所有的污染物,PFAS的含量在被处理后还能达到每升水2000 纳克,是加拿大卫生部规定的饮用水限值的 66 倍。 国家科学研究所 (INRS) 教授、环境污染物专家Maryse Bouchard也表示,这种情况令人担忧。“PFAS 是环境中极其持久的分子。一旦它们污染了水,就会在那里停留很长时间。政府应该出台有效措施确保长期安全,因为这是有毒废物,将造成数百年的威胁。 在军事基地距离不远的RSI Environnement公司则采用1200度高温处理的方式来去除土壤中含有的PFAS物质,而不是简单的填埋。这个公司曾经成功处理了安省Borden军事基地的PFAS污染土壤。该公司也参加了Bagotville污染土壤处理的招标,但联邦国防部最终选择了成本低60%的填埋处理方式。 联邦国防部的文件显示,填埋方式处理污染土壤的每吨成本为150加元,而高温焚化需380加元。面对全国数十个军事基地大量需要处理的污染土壤压力,军方选择“眼不见为净”的短期方案。 该地的魁北克政团(Bloc Québécois)国会议员Mario Simard控诉道:“他们明知PFAS的危害,却选择最廉价的处理方式。”“将受污染的土壤运送数百公里”相当于“把问题掩盖起来,而这个问题必然会再次浮出水面”。 50年的隐藏与监管失效 大名鼎鼎的特氟龙(聚四氟乙烯PTFE))在1938年由美国杜邦公司(DuPont)的化学家Plunkett偶然发现,于1945年被注册的商标。特氟龙抗酸抗碱,几乎不溶于任何溶剂,同时耐高温,可以说是最“油盐不进”的材料。最初,特氟龙被用于曼哈顿工程里接触氟化铀的管道、阀门涂层。1950年代,随着采用特氟龙涂层的不粘锅的发明,特氟龙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而从1946年开始,美国3M公司首次量产特氟龙原料以来,全球累计生产6000万吨PFAS,其中70%未被回收,而3M和杜邦等PFAS生产商隐瞒其毒性研究达50年之久。2001年的内部文件显示,3M的科学家早在1970年代就已发现PFAS导致实验鼠肝脏坏死,但篡改报告继续销售。不仅为了利润隐瞒不报,这些化工巨头还通过产业链的转移,将PFAS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导致这种“永恒污染物”遍布全球,存在于青藏高原的雨水、北极冰盖下的海鱼,存在于你、我,这世界上绝大部分人的体内…… 在这种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全球的时候,政府却或有意或者无意的闭耳塞听,在后知后觉框架下提出的监管措施也落后至少30年。加拿大化学品管理计划(Plan de gestion des … Read more

经济学家取代“网红”总理 自由党和保守党谁更行?

Mark Carney et sa femme sourient.

七天记者 颜宏 自由党新党领卡尼和妻子Diana Fox 上台致谢 今年1月,前联邦总理特鲁多宣布辞去自由党党领职务后,联邦自由党这个已经执政三届、却在一年多来被博励治(Pierre Poilievre)领导的保守党压着打的老牌政党立刻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新党领竞选程序,在经历了法语和英语两场党领候选人的电视辩论后,全国的自由党党员开始投票,最终的投票结果在3月9日晚上6点半,由自由党主席Sachit Mehra宣布,59岁的加拿大央行前行长、经济学家马克·卡尼(Mark Carney)第一轮就以高达85.9%的压倒式得票率当选。这位从未担任过任何民选职务的“政治素人”将接替特鲁多,成为加拿大历史上首位“技术官僚型”总理,并且几乎有五五开的机会完成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带领自由党连续第四次赢得大选胜利,成为未来四年里真正的总理。 卡尼其人 1965年3月16日,卡尼出生在加拿大西北部地区的一个名为史密斯堡(Fort Smith)的小镇。这个仅有2000居民的北极圈边缘小镇,以极寒气候和原住民文化著称。父亲是高中校长,还曾被推选为联邦自由党的地方候选人,母亲为家庭主妇,后重返校园成为一名教师。卡尼6岁时,父亲受聘为阿尔伯塔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举家搬到了埃德蒙顿。 从小在浓重学术氛围家庭中长大的卡尼在1984年考入哈佛大学的本科,这一家的四个孩子中,有三个从加拿大考入哈佛大学,而且都获得了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可见他们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是非常成功的。与很多爱尔兰裔一样,卡尼从小接受天主教教育,梦想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还一度想成为职业冰球队员,擅长门将的位置。但哈佛大学的求学经历成为卡尼人生的转折点,背负助学贷款的卡尼原计划攻读文学与数学,却在经济学家的课堂上被宏观经济学征服,转学经济学,并坦言:“我从加拿大来到哈佛,背负着一大笔助学贷款,而偿还贷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当银行家。” 卡尼曾是哈佛大学校冰球队主力,该球队还夺得过全美冠军。除了学习和打球,卡尼还在学生宿舍做洗碗工赚取零花钱,暑期回埃德蒙顿的一家医院做园艺工人赚钱,还有就是雷打不动不动地去教堂。作为校冰球队的守门员,他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这一特质贯穿其职业生涯,他也在冰球运动与天主教教育的双重熏陶下,逐渐显露出超越地域限制的野心。 1988年经济学学士毕业后,他进入高盛集团,辗转伦敦、东京、纽约等地,担任过政治风险联合主管、新兴债务资本市场执行董事、投资银行业务主管等职务,参与俄罗斯债务危机处理与南非后种族隔离时代的金融市场重建,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系统性风险的敏锐嗅觉。期间,他也不忘学习,先后在1993年和1995年获得牛津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也正是在牛津大学,卡尼遇到了同样学经济、同样打冰球的妻子Diana Fox,两人一起育有4个女儿。 1993-1994年牛津大学冰球队集体照,前排左一为卡尼,左二为前联邦司法部长David Lametti 2003年,卡尼离开高盛,进入加拿大央行,任加拿大央行副行长,并于2004年11月,出任加拿大财政部高级助理副部长。期间,作为加拿大的财政代表出席G7会议、G20会议,以及金融稳定论坛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夕,43岁的卡尼临危受命出任加拿大央行行长,成为G20国家中最年轻的央行掌舵者。嗅到危机风险的他果断将隔夜利率下调50个基点,并首创“有条件承诺”工具,通过口头指引稳定市场预期。这些举措使加拿大成为G7中首个恢复危机前经济水平的国家,且未发生银行倒闭事件。卡尼也因此被各界认为在帮助加拿大避免遭受金融危机的最严重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之后加拿大长期的低利率导致储蓄大幅下降并鼓励借贷和消费,令目前加拿大的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在七国集团中最高,也间接导致了目前的住房问题。 2013年,卡尼接受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邀请,成为英格兰银行318年来首位外籍行长。原本任期在2016年结束,但正赶上英国脱欧的乱局,被劝说留任。他在任期内推动央行现代化改革,引入前瞻性指引政策,并在脱欧公投后紧急降息并重启量化宽松,被《经济学人》誉为“脱欧乱局中唯一的成年人”。然而,他的经济政策亦引发争议:批评者指责他过度宽松导致资产泡沫,误判脱欧冲击致使伦敦金融城地位下滑。 2020年卸任英国央行职务后,卡尼完成了职业生涯的第三次转型——出任联合国气候行动与融资特使,为实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的目标而动员公共和私有资金的支持。还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COP26上协助发起了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要求全球金融机构披露碳足迹。在布鲁克菲尔德资产管理公司,他主导万亿美元级的环境、社会和公司(ESG)投资,将气候风险纳入金融决策核心。这种将央行思维嫁接气候议题的能力,为其日后政治生涯铺设了道德制高点。 凭着光鲜的履历,卡尼最早在2012年开始就被包括前保守党总理哈珀(Stephan Harper)和自由党的特鲁多招募,甚至抢着给他财政部长的承诺,但都被卡尼拒绝。最终卡尼在2020年成为特鲁多政府为应对疫情而设立的非正式经济顾问,算是确定了自己的自由党阵营,之后在过去几年里担任特鲁多政府的高级经济顾问,后被任命为经济增长工作组的领导人。实际上特鲁多和自由党使尽了浑身解术试图说服卡尼加盟,包括前财政部长Bill Morneau因We Charity丑闻辞职时一度有传言卡尼将接替财长,去年12月方慧兰跟特鲁多闹翻也是因为要给卡尼让位,但特鲁多付出如此巨大的诚意,卡尼却并没有上船,毕竟那时候的民调显示,自由党已经大势已去。 逆风起盘 今年1月6日,特鲁多在民调崩盘与党内压力下宣布辞任自由党领袖。观望多年的卡尼抓住机会,于1月16日宣布竞选联邦自由党党领,并最终以85.9%得票率碾压方慧兰等对手,成为加拿大史上第二位无议会席位的候任总理。 特鲁多和他的继任者卡尼 卡尼的胜选可以说在意料之中。自1月宣布参选后,他在民调中就一路领先,也是四名候选人中筹集竞选资金最多的,并且得到了包括特鲁多本人在内的、自由党内部权力核心的支持。但真正帮到这位没有民选职位经验的“政治素人”的,还得说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回归。特朗普执意对加拿大实施的关税政策以及要“吞并”加拿大的言论激起了加拿大国内的“爱国主义”,令支持率持续下滑的自由党“起死回生”。而卡尼以加拿大国球的冰球比喻强硬回击:“贸易战如冰球,加拿大必胜!”这种“抗美斗士”形象激发民众共鸣,自由党支持率从落后20个百分点逆袭至与保守党持平。而卡尼在和特鲁多交接后要做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就是要不要在特朗普大打“贸易战”的动荡时期提前举行大选。加拿大法律规定,最迟须在今年10月20日举行第45届联邦众议院选举。目前加拿大议会正处于休会期,将于3月24日复会,卡尼领导的自由党少数政府可能面临反对党的信任投票,从而触发大选。因此,卡尼的最优解就是主动启动大选。媒体已经帮他算过,卡尼可能不会等到国会复会,而是在总督府宣誓就职的同时就提出解散议会,启动选举的要求,最早可能在复活节后的4月28日或者5月5日就进行投票。 那么自由党的“小白”党领卡尼和过去一年多民调领先的保守党党领博励治哪一个更能带领加拿大应对特朗普挑战呢? 加拿大当前的政治格局因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和“吞并”言论而剧烈震荡,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而卡尼和博励治的较量,本质上是技术官僚的国际主义路线与民粹主义的本土主义路线的碰撞。以下从政策能力、选民基础、国际战略等维度分析两者的优劣势: 一、政策能力对比:危机管理者 vs 本土改革者 卡尼:全球视野下的危机应对。作为曾执掌加拿大和英国央行的经济学家,卡尼的核心优势在于国际金融与危机管理经验。他在2008年金融危机和英国脱欧期间展现的决策能力,为其赢得“金融救火队长”的声誉。针对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他提出对等关税反制,并计划将关税收入用于补贴受冲击的加拿大工人,同时推动贸易伙伴多元化以减少对美依赖,还主张创建一个统一的加拿大经济体,以消除国内贸易障碍、提高劳动力流动性、促进商品自由流通,并建设跨省交通基础设施和新的贸易走廊,以及加快大型项目的审批流程,增强国家安全和全球竞争力。尽管缺乏从政经验,但很明显,卡尼带着一份雄心勃勃的“经济复苏计划”:削减中产阶级税负,取消资本利得税上调,计划到2030年将军费提升至北约标准,并简化建筑审批流程以刺激投资;延续其联合国气候特使身份,推动绿色金融政策,计划设立“净零排放基金”,吸引全球资本投资加拿大清洁能源项目;一边对美强硬,一边寻求与墨西哥、南美国家组建“反贸易保护主义联盟”,同时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 短板:缺乏民选政治经验,技术官僚的“理性决策”可能被批脱离民生痛点,比如住房危机等。其任职布鲁克菲尔德期间总部从加拿大迁址纽约的争议,也被保守党攻击为“对加拿大忠诚度存疑”。 博励治:本土议题与民粹动员。博励治深耕国内政治20年,擅长将住房负担、通胀压力、医疗资源紧张等民生问题归咎于自由党政策的失败,并提出“取消碳排放税”“削减政府开支”等主张。他通过支持2022年“自由车队”( Freedom Convoy)的抗议活动、抨击疫苗强制令等,巩固了保守派基本盘。然而,其亲特朗普倾向,如支持加密货币,模仿“假新闻”话术等在加拿大爱国情绪高涨背景下成为软肋。 短板:国际谈判经验匮乏,其“加拿大优先”口号被质疑缺乏具体应对贸易战的方案,且坚持取消任何形式的碳排放限制可能损害加拿大在气候议题上的国际声誉。 二、选民基础:精英共识 vs 草根动员 卡尼的选民基础:主要依靠城市精英、环保主义者、经济全球化的受益群体。自由党近期支持率回升(Ipsos民调显示其4年来首次反超保守党)得益于特朗普威胁激发的“团结爱国情绪”。卡尼的“抗美斗士”形象与全球化背景,吸引了对特鲁多失望但恐惧保守党极端化的中间选民。 博励治的根基:以西部能源省份、农村保守派、反建制群体为核心。其民粹话语,如“加拿大坏掉了”曾有效动员了对生活成本不满的选民,但特朗普关税危机削弱了这一叙事。保守党近期被迫调整策略,将口号改为“加拿大优先”,试图淡化亲美标签。 三、国际战略:多边博弈 vs 孤立自保 卡尼的路线:主张强化与欧盟、亚太的贸易关系,利用气候议题争取道德话语权,同时以对等关税迫使美国回到谈判桌。其央行背景和国际人脉,如联合国气候特使身份有助于构建反特朗普联盟。 博励治的路线:更倾向于北美区域保护主义,主张放松环保监管以提振传统能源产业。但其取消碳税的承诺可能激化与欧盟的贸易摩擦,而依赖美国市场的能源出口战略在特朗普关税下显得脆弱。 四、专家评估:短期危机 vs 长期转型 支持卡尼的观点:渥太华大学政治学者Luc … Read more

魁省能源开发野心受阻 工人短缺难题如何解决

Chemin d'accès à la centrale de la Trenche : Travaux à compter ... | Hydro- Québec

七天记者 颜宏 去年12月12日,魁省与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政府宣布达成从丘吉尔瀑布(Churchill Falls)水电大坝购买电力的新协议。该协议除了增加现有丘吉尔瀑布水电站的发电能力外,还包括建设两座新的水电大坝项目,即丘吉尔瀑布二号水电站(Churchill Falls 2)和海鸥岛水电站(Gull Island)。面对这一投资总额高达250亿元、魁省企业已经等待多年的巨大商机,无论是魁省水电公司(Hydro-Québec)还是行业内的企业都面临巨大的人力资源困境:现实中很难找到足够数量的合格员工,这让魁省水电发展的雄心遇到现实的瓶颈。与此同时,美国特朗普对加拿大实施的关税政策可能会导致全国近百万人失业。魁省省长Francois Legault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果关税在6个月内持续存在,魁省可能会失去多达10万个工作岗位。如果持续一年,那么可能会有多达16万个岗位不复存在,或许现在是时候考虑如何转行到能源领域了。 得天独厚 众所周知,由于魁省的水资源丰富,其水利发电能力在全球能源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魁省的广袤辖区内有4500条河流及30万处湖泊,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高达200 吉瓦(GW)(1吉瓦等于1000兆瓦),且地形起伏较大,适合修建大型水电站,但目前开发率只有约20%,潜力巨大。根据国际水电协会(IHA)的数据,魁省水电规模若作为单个实体位列全球第四,仅次于中国、巴西和加拿大。而属于政府所有的魁省水电公司成立于1944年4月,在1963年的国有化过程中合并了全省的11家电力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水电生产商之一,其发电量不仅可以满足省内的需求,还可以出口至美国东北部。 除了水利资源丰富外,魁省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季节性降水也给水电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尤其在春季融雪时形成的大量径流,为水电站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尽管近年来气候变化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总体来说,全省的年均降水量和冰雪融化后的水量依然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水力发电项目。 位于La Tuque 的Rapide-Blanc水电站 另外,魁省的水电开发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水电大坝选址、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到后续维护和数字化管理,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术和服务体系。该体系不仅为本省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成为加拿大乃至北美地区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柱。就比如位于拉布拉多高原的北美第二大地下水电工程丘吉尔瀑布水电大坝在建成后,由于没有相应的输电基础设施不得不并入魁省电网,与魁省签订长达99年的低价购电协议。 目前魁省水电公司旗下的水电网络覆盖魁北克省30余条河流,形成独特的清洁能源矩阵。总装机容量达37.4 吉瓦,相当于三峡电站的1.7倍,为455万个客户供电;年发电量超过200 亿瓦时(TWh),占加拿大全国水电产量的三分之一;可调节水库库容137亿瓦时,相当于全球电池储能总量的30倍。在长期的运营和发展中,魁省水电公司还形成了6大技术优势,包括: 极地工程学:零下50℃混凝土浇筑技术(Manic–5大坝);冰盖层下隧道施工体系(La Grande -2水电站); 巨型水库群智能调度:跨流域联合调控系统,可实时协调11个水库群的水量分配,径流预测准确率达92%,比行业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超高压输电技术:在魁北克工程师Jean-Jacques Archambault的坚持下,早在1965年就建成了世界首条从魁北克城到蒙特利尔的735 千伏的交流输电网络,一度是全球最高运行电压等级,现在已被中国的1000千伏特高压超过。魁省共有4500公里直流背靠背联网输电系统,向美国东北部输电损耗仅3.7%; 生态化设备系统:鱼类友好涡轮机,可让鱼类的死亡率小于0.5%,减少对生态的负面影响;还有动态生态流量控制系统,实现最小下泄流量自动调节; 数字孪生技术:水电站全生命周期数字建模,故障预测准确率89%;还有无人机群自动巡检系统,可覆盖98%输电线; 混合能源创新:魁省水电公司还拥有一座核电站和一座风能发电站,平抑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并计划建设更多的风电园区。 内外交困 籍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魁省的水电平均成本约为0.03加元/千瓦时,仅为北美天然气发电成本的三分之一,支撑着省内电价低于北美平均水平。以清洁能源水电为主的魁省也成为全球碳排放最低的地区之一,人均年碳排放为4.8吨,低于加拿大平均14.7吨。 拥有如此优厚条件的魁省水电公司近年却频频因停电、供电紧张登上新闻头条,不得不暂停电力出口,甚至在冬季寒流到来时不得不在部分区域限电,并呼吁民众避开用电高峰期。这家拥有62座水电站、供电覆盖全省的国有能源巨头,为何陷入”自家灯火难照本地”的窘境?其实,多重结构性矛盾正冲击着这座水电帝国的根基,包括电力需求增长、基础设施瓶颈、出口压力以及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 首先,随着魁省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和能源转型,省内的用电量大幅上升。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整个社会都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转向更清洁的电力。如越来越多的建筑改用电力取暖,电动汽车的普及也增加了电网负担。另外,魁省近年来成功吸引了大量数据中心投资,成为北美乃至全球数据中心选址的重要热点之一。再加上传统铝冶炼以及电动车动力电池工厂项目等高能耗行业的增长,也加大了对电力的需求。 其次是气候变化给魁省的水电带来负面影响。通常魁省的水力发电依赖稳定的降水和冰雪融水,但近年来的极端天气频发在影响水库的储水能力和发电效率。比如2023年的魁省北部冬季少雪、春季多雨、夏季又异常干燥、高温,导致史无前例的山火频繁发生,使得各大水库的水位创造了历史最低纪录。当年魁省水电公司各个大坝的水量减少是自1943 年有编制数据以来最高的,也是水电公司自积累盈余以来的首次重大负面能源冲击。根据水电局的计算,而由于来水量的减少,少发了35亿瓦时电力,相当于2022 年魁省水电公司全年出口的电力或者等于魁北克人一年用电量的20%。水文专家指出,传统融雪补给模式已被打破——冬季降雪减少导致春季径流不足,而夏季极端高温又加剧蒸发量,水电”靠天吃饭”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再次是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瓶颈。尽管魁省水电公司拥有众多成熟的水电站和输电线路,但部分设施已服役多年,面临老化问题。现代化升级不仅需要巨额投资,还要求在不影响现有供电稳定性的前提下进行设备更新与改造。如何在保证供电安全的同时顺利完成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是水电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 还有公司的内部治理问题层出不穷,也加剧了系统性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电公司的工作人员数量在增加,效率却在降低,客户满意度在下降。造价65亿加元的Romaine complex延期4年交付,超支22亿加元;智能电表更换项目因技术故障被迫中止,造成3亿加元损失。与此同时,公司员工平均年龄达51岁,未来十年将有40%技术人员退休,人才断档危机迫在眉睫。 未来可期 面对困局,魁北克政府近期出台”能源转型计划”,试图多管齐下破局: 提出2035年能源计划,投资1550-1850亿元新建类似于詹姆斯湾规模的水电工程,增加9000兆瓦(MW)发电量; 重启核电布局:计划投资7.5亿加元翻新仅存的Gentilly-2核电站,打破水电单一依赖; 风电补位:积极探索除水电之外的其他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等,计划未来十年新增4000兆瓦风电装机,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已启动招标; 电网智能化:投资至少20亿元建设数字化输配系统等。 根据魁北克水电局的规划,为了到2035年前达成发电量翻番的目标,平均每年需3.5万名建筑工人完成整个电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上邱吉尔瀑布水电大坝的扩建项目,仅能源领域的建筑工人缺口就相当可观。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月1日签署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行政令之后就表示,如果关税真的实施,未来数月将有超10万工人面临失业风险。为此政府将启动制造业工人再培训计划,帮助这些人员拥有转战魁省水电公司的水电站建设的技能。实际上,修建水电大坝和水电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协作和多种技术工种。以下是主要工种及其技能要求,按工程阶段分类说明: 一、设计与规划阶段 土木工程师 技能要求: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CAD/BIM建模、抗震设计。 职责:设计大坝主体结构、计算荷载、优化施工方案。 水利工程师 技能要求:水文分析、水资源规划、水工模型模拟(如HEC-RAS)。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