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海外推广为什么叫好不叫座?
文/独山 正在加拿大访问的深圳交响乐团,当地时间1月20日结束了在加拿大法语城市蒙特利尔和首都渥太华的4场演出,其中一场演出为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另一场是欢乐春节中国新年音乐会。一洋一中两场分别在两地上演。林大叶娴熟、活泼、不拘一格的指挥风格,青年钢琴家张昊辰、二胡演奏家高韶青以及唢呐演奏家张倩渊的精彩演出,加上70多人的庞大阵容,默契的配合,耳熟能详的乐曲以及春节元素,在各种晚会、聚会的噪杂声中,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出像一股清流,让观看演出的观众大呼上瘾。 然而,步出音乐大厅的观众却用一声叹息为此次演出做了注脚,本地西人更是观众直呼“可惜”。可惜什么呢?这么好的音乐会为什么剧场里只有不到一半人呢?真的是太可惜了。 这绝不是深圳交响乐团的尴尬。 近年来,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推广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展开,其中最多的就是演出,尤其是新年、春节档,慰问侨民也好,推广中国文化也罢,庞大的代表团,不辞辛苦的艺术家们,他们往往一次出门辗转几个城市,一场接一场的演出,许多人来不及看一眼当地的风景就要转场下一个城市。 但效果如何,却很值得我们深思。 就拿这次深圳交响乐团的演出,在蒙特利尔一所大学的剧场上演,845人的剧场,第一天的贝多芬纪念演出直接关掉了2楼,一楼也坐得稀稀拉拉;第二天中国名曲演出,倒是开放了二楼,但上下两层加起来,观众也仍然只有300多人。19号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加拿大艺术中心的演出,也如法炮制了在蒙特利尔的做法,只开放一层,二楼三楼全部不开放,容纳2323人的剧场一楼仍然有不少空座位,而第4场演出,干脆直接邀请,不卖票了。 现在中国富裕了,可以派出庞大的文化团队在海外以各种形式展示中国文化,为出访国的民众带来文化盛宴,为侨民带来中华文化的享受,这一点值得特别称赞。然而在活动推广上,却差强人意,许多时候根本不叫推广,虎头蛇尾,前面进行了宣传,一看票出得不太理想,赶紧给各种团体送票,拉人头填空。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几个方面。一是活动的计划性。海外的剧场许多时候都是排出了一年的演出时间表,剧院系统有不少日常的忠实观众,有些剧场甚至采取会员制形式,买一个年票或季票,可以观看许多演出,笔者经常选择有兴趣的演出,场场座无虚席。而不少中国派出的团组,计划性却不那么强,或者说有计划,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受签证等手续的影响,往往一个演出已经临近了,演员们还没拿到签证,让当地活动推广方不知所措:推,万一来不了,怎么收场?不推,演出团来了没有观众咋办? 第二个原因是推广。演出经纪,是有各种资源的人,他们通过各种办法在国内拿到团组的代理,尤其是国家级的演出,还有一笔不薄的宣传费,到一地推广时,往往不舍得再从兜里掏出来,或者不是利利索索地拿出来,或者对西人媒体、演出代理单位大方,对华人社区小气,他们总是让地接的华人社团自力更生想办法,地接的各方或许因为面子、或许迫于压力,或许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出手接了,却往往要赔本赚吆喝,费了好大的劲,搭了许多人情脸面进去,一次活动办下来,劳民伤财,下次再也不愿接。就拿加拿大法语城市蒙特利尔来说,许多华人社团都不同程度地接待过国内来的团组,一场接待下来,累死累活,还要掏腰包赔上一些费用,所以积极性越来越低。而在当地洋人中的推广,因为费用太高或者有难度或者找不到适当的方法,活动组织方有时候连胡椒面都不愿意撒。久而久之,就形成中国文化只有侨民欣赏的局面,而不少人有时是被拉去填空的,根本起不到文化交流的效果和作用。 三是报喜不报忧。不管是演出单位还是经纪人、活动主办、组织方,挑观众人多的地方拍几张照片,甚至拿洋人摆拍一下,回去就可以好好地向主管部门交差啦。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名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民心相通,让国与国的民众很好地彼此了解,加深友谊,希望中国的海外文化传播能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让更多国家的人民真正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这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