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有没有“996”
“华尔街的人会跟你说996算什么,697都正常,硅谷一半也加班并且没有加班费”,当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因为“996,ICU”而站上了风口浪尖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硅谷工作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超高的福利,令人艳羡的工资,“天才大脑”的天堂,一直以来,硅谷都以这样的形象示人,但在这些光环的背后,24小时待命、“work from home”的规则、年龄歧视的存在也证明,“996们”笼罩的或许并不只有国内的互联网公司。 加班or不加班 “工作996,生病ICU”,当这种说法铺天盖地刷屏的时候,也惊动了对岸的业内大佬。4月7日,继在推特上评论“996制度”违反人性之后,编程语言Python之父Guido van Rossum一篇名为《我们能为深陷996泥沼的中国程序员做些什么》的帖子再次瞬间引发了热议。 互联网的领导者发出了这样的倡导,在让人感动于其“对程序员来说充满尊敬与善意”的举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质疑:这种看似严酷的加班文化真的只存在于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吗?事实或许比加班文化本身更加残酷,硅谷的压力同样难以想象。 “在硅谷或者华尔街,‘996’不叫‘996’,叫‘工作压力大’”,对于硅谷有没有“996”的问题,目前生活在纽约,曾经在硅谷有过工作经历的江先生简直明了地用这样一句话进行了概括。 根据他的描述,在硅谷,并没有明文规定的所谓“996”,双休是存在的,但你要在规定的时间点完成你的工作,很有可能是你5点下班,然后在家工作到半夜3点。而且程序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你的工作时长是不可能预期的,因为有时候要修复一个bug就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你无法预料bug什么时候会出现。 在他眼里,硅谷没有“996”,但加班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所有硅谷人都默认的选项。更重要的是,“工作狂”甚至已经成了一种硅谷理想的生活方式,在这些牛仔裤、T恤的标配着装上,你总是能看到印着的“梦想”、“超越他人”之类的标语。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硅谷工作狂文化盛行,在 Twitter上有150万粉丝、还出版过畅销书籍的企业家和天使投资人加里·沃伊内楚克,曾告诉自己的粉丝,他们应该一天工作18个小时,而且应该每天都这样,不能休假,不能约会,不能看电视。“想闪亮全场吗?想买飞机吗?”他在一场励志演讲中问道。“那就工作吧。工作才能让你得到这一切。” 20岁or40岁 硅谷是互联网的圣地,却不是互联网的仙境。“加班正常,有抵抗情绪也正常,但通常人们没有什么选择。”江先生举例称,亚马逊人员更新很快,如果你受不了加班文化而离开,那我就会去找刚毕业的大学生,“又便宜又老实,虽然他们工作一段时间就会离开”。 这仿佛揭开了硅谷的一条“伤疤”。早在几年前,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就在斯坦福举行的一个活动上对观众说:“我想强调年轻和技术的重要性。年轻人要更聪明。”当时这句话因为“年龄歧视”被媒体大肆报道,但拿出的事实却宛如铁证。 Java之父James Gosling也在 Facebook上发表了他所遭遇的年龄歧视经历:我曾在面试的时候被 HR 告知,“通常我们不招你这种年龄的程序员,但你的情况特殊,所以对你特殊考虑。”而在 Google 工作的时候,听到几个 30 多岁的人在讨论要去整容变得年轻点。 彭博社的一篇文章曾讲述了硅谷的40岁危机,其中提到,年过四旬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硅谷的求职过程中不再那么顺利。尽管美国劳动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是42岁,但是苹果的雇员年龄中位数只有31岁,谷歌和特斯拉是30岁,脸书和领英只有29岁。 他们的逻辑似乎不难理解,年轻员工意味着对于新税要求更低,且在时间上拥有更好的可塑性,这也意味着他们更加有能够加班的条件。2014年,苹果和Facebook甚至为女员工提供冷冻卵子的费用,而这样的做法也旨在帮助那些有意把经历放在工作上而又不想影响今后生育孩子的女性。 留下or淘汰 无论是比“996”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工作时间还是年龄歧视的严重,似乎都指向了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会选择留下?硅谷或者华尔街是个特殊的行业,像外界认识的那样,在那里工作是荣誉、成功的象征,但也意味着在那里就要自愿付出,同时也会得到相应的报酬。但除此之外,或许还有些“不得不”的意味。 “有很多App,例如程序员专用的3D游戏模型这类,几乎每天更新一次,每次用都是最新版,而这也就意味着这背后有很多技术人员对他进行版本更新,这是人工上新。虽然用户会很烦,但必须要保证更新,要保证自己不再行业中淘汰,要守住用户,这背后就是无数小码农在勤勤恳恳地搬砖”,江先生提到。 在这个行业里,速度成了生命。江先生称,在他们那个圈子流行一个段子,华为出新手机的时候,深圳一家做手机壳的工厂连夜开会做配套的手机壳,为的就是不在行业里掉队。亚马逊的技术之所以能够做的那么好,也是因为他有一部分程序员24小时待命,出现bug立刻修复。Facebook一直都想做移动支付,想借鉴支付宝、微信,但就是没有做起来。事实上,国外也很感叹中国互联网的速度,以及程序员的付出。 “在这里你可以选择不加班,但要有被裁员的心理准备,行业趋势就是这样,不能闲下来”。对于互联网行业的“996”制度,江先生直言到。竞争仿佛是硅谷的宿命,论天诞生的企业全都昭示着这片土地的硝烟弥漫,但另一边,这里也是梦想的出生地。 著名科技评论家凯文·凯利曾经这样概括在硅谷为世界创造出伟大发明的三类人:梦想者,企业家和投资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或许也一样。 来自:北京商报,作者:杨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