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作家协会园地:文化视野(3月19日)
【文化杂谈】 虚假信息、政治谎言与“后真相”现象(下) 步虚 所谓“后真相”,是相对于“前真相”时代而言的,是用以标示认识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之“后”的一个概念。其实,许多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早已指出了这种“后”现象的存在,无论是福柯、德里达,还是德勒兹、利奥塔,他们都对“后真相”的现象特征从哲学上做出过预测。 就哲学认识论而言,“后真相现象”意味着认识基础的客观性、真实性让位于人的主观性、随意性。如果说在“前真相时代”,人的认识与真相之间的关系是否真实客观或者说真实客观程度如何,尚属于人的不同思维方式间的差异所造成的结果,那么在后真相时代,由于真实性、客观性基础被彻底颠覆,认识与真相不得不趋近于主观价值共识的达成。因此,有学者用黑格尔“坏的主观性”概念来描述后真相时代坚实客观性的坍塌和纯粹主观性的任意妄为。 对于整个西方世界而言,普遍存在的“后真相”现象标志着启蒙主义价值观的破产和理性时代的终结。伴随这种破产和终结而来的,是以往对于“事实真实性”的追求,转换为今天对于“情感接受性”的追求,客观理性的论辩立场,退化为借挑动舆情而相互攻讦的政治套路。这表明只注重和追求新闻事件带来的情绪效果进而刻意编织虚假信息和各类谎言这一类行为和价值已然堂而皇之地嵌入西方世界的政治文化和一般社会文化。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一切都是人为构建和操控的,或者说一切都是可以人为构建和操控的。 概而言之,“后真相”所指称的,不仅仅是西方世界中个别人或个别势力故意隐瞒真相或故意远离真相的政治操作,而且更是西方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这样一种双重丧失,即对真相或真实本身的信念的丧失和追求真相和真实的意愿的丧失。在当代西方语境中,“后真相”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能够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氛围。而正如我们在年初的文章中所指出,值得人们认真关注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氛围,不能不让人们想起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思想者苏格拉底曾经言说的“雅典人的悲剧”——一种雅典型文明的衰落。(2022-03-13) 【星光如许】 妈妈,你是我一生永远的报答 许星 “妈妈,月光之下,静静地我想你了……”每当我听到毛阿敏深情演绎的这首《天之大》时,我就想起我的妈妈,想起妈妈九十二年的含辛茹苦,想起妈妈温暖的爱和日月光华。 我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偏远农村,因家境非常贫寒,不满一岁亲生父母就含泪把我从程家湾程家交给仅一山之隔的严家湾许家。当时许家父母已有两个成人的亲生女儿,早前就抱养了许家妈妈姐姐的一个儿子,上还有爷爷婆婆,加上我,一家共八口人。其实,在那个众所周知的年代里,许家也同样是食不裹腹,如果再加重负担,对于许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许家妈妈说:“好歹也是个生命,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绝不会亏了娃”。 许家妈妈姓张,1930年出生,据老辈们讲,许家妈妈是解放前,一顶花轿把她从邻村张家湾抬到了许家的,许家父亲小许家妈妈六岁,结婚后尚不懂事的许家父亲只知道贪玩好耍,家务和农活全靠许家妈妈一个人打理。许家妈妈精明能干,脾气很好,朴实善良,为人谦和,处处替他人着想,所以村里邻人都喜欢亲切地叫她“张妈”。 我到许家前,亲生妈妈已经给我隔了奶。许家妈妈虽然早就没有奶水了,但为了让我不哭,总是把她干瘪的奶头放在我嘴里让我吮,时间长了,许家妈妈的奶水硬是让我给吮出来来了,那些清清淡淡的奶水,在我的嘴里却很甜很香,一直到我六岁。难怪如今都还有人常常打趣我:“你娃娃小时候真不知道害羞哦,都是要上学念书的人了,晚上还要吊着你妈的奶才睡得着”。听起来虽是一句玩笑话,而在我的心里却是对许家妈妈永远割舍不断的浓浓母爱。 在许家,我是最小的孩子,我们那里叫幺儿。两个姐姐小学还没有念完就回家种地了。哥哥初中没有念完也停了学。许家妈妈有些歉疚地对姐姐和哥哥说:“你们都大了,许星还小,让他把书念好,这娃娃造孽”。我们念小学那时的条件很差,所上的学校其实就是一个离家三里地的破旧祠堂。为防被狗咬,许家妈妈每天都要陪我翻过两座山,穿过一道沟和几户有狗的人家,把我安全地送到教室,然后回去做农活,放学又把我接回家。 我打小就怕热,稍稍一热就容易出汗,更怕蚊子。我们所在的山区夏天很酷热,蚊虫也特别多,一到晚上,那些像饥饿了几辈子的蚊子不是隔着蚊帐嗡嗡叫,就是穿过些小的破洞钻进蚊帐里狠狠地叮你,使劲地吸你的血,叫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每天晚上,许家妈妈都要斜躺在我身边,她一手拿着已经掉丝的兰毛巾,不停地为我搽汗;一手拿着许家父亲编的篾条扇,不住地为我扇凉风和驱赶蚊子;有时嘴里还哼着 “娃儿乖乖,吃口呆呆,或者月亮婆婆,火烧馍馍”之类的歌谣,直到我甜蜜入睡自个才合衣躺下。 我念初中时,广大农村还是靠挣工分吃饭的时代,集体出工,集体收工。一个男劳力,也就是重体力活,每天最多可以挣到十分,一个女劳力,也就是手边活,最多可以挣到五分或者六分。许家妈妈虽是女劳力,但从不示弱男人,专挑那些男人活做,所以她的工分一直都与队上许多男劳力不相上下。当然,工分挣得多,年底队上分配也就自然多。每年队里分配后,许家妈妈都要先给爷爷婆婆做身新衣裳,然后就是给我和姐姐哥哥做,作为老幺,每次我都是两套,再然后就是给许家父亲做。在我的印象中,许家妈妈很少给自己做一件新衣服。她穿的那件兰布衫即便洗得已经发白也舍不得丢弃。许家妈妈从小还学得一手好针线,她做的千层底布鞋,现在想起来都还是那么踏实,那么温暖。 生活上,许家妈妈对我格外偏爱。每年队里分的几十斤大米,除了过年过节,她总是省吃俭用,每天给我一个人开小灶,煨罐罐饭。就是偶尔打牙祭,也都是自己光吃菜,让我多吃些肉。我清楚地记得,有时家里煮红苕稀饭,许家妈妈都是先把汤喝了,把红苕吃完,把米留在碗底,趁着姐姐哥哥去盛饭的机会,快速地添到我的碗里。每每这时,我总是在心里反复念叨:“妈妈,你真好!” 不幸的是,两个姐姐和爷爷婆婆都因病相继离世,为此许家妈妈大病了三年,至今都成为她最揪心的疼痛。 初中毕业念高中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我们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家分到了五亩邻近家门口的田地,看到一天天疯长的庄稼和日新月异的生活,许家妈妈总觉得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力气,满眼都是花开的希望。 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三年高中,每次放假回家,许家妈妈都要给我做好吃的,而每次看到我吃得很香,坐在一旁的许家妈妈的脸上都会露出开心的微笑。临走时也总是拉着我的手:“娃娃,要好好念书,只要把书念成了就好了”。特别是临近高考那段时间,学校星期天不放假,许家妈妈担心我吃不好,每周星期五就在家里把猪蹄炖好,星期六一早走30里山路给我送到学校来。有一次因为家里农忙,白天不空,晚上许家妈妈就把慢火炖了一天的鸡肉汤连夜送到学校,结果,在往回走时摔伤了腿,几个月都无法下地。至今一想起这事,我都会泪如泉涌。 1984年3月我参加工作,做文化专干,成为我们村第一个最年轻的“乡干部”。亲戚朋友和八方乡邻都纷纷到家里来祝贺,这一天,许家妈妈跑前跑后,燃放鞭炮,张罗饭菜,那个开心劲真是比喝了蜂蜜还甜。晚上,一家人彻夜无眠,许家妈妈又哼起了小时经常给我唱的歌谣:“娃儿乖乖……”只是那歌声里更多的是许家妈妈无比自豪的伟岸和荣光。 五年的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转瞬过去。许家妈妈的身体也已每况愈下,但在我的心里,许家妈妈永远年轻漂亮,就像当年村边小河边那个长辫子“张妈”:朴实善良,精明能干。 1990年我到城里的一机关上班。在那个经济大潮汹涌的年代,我先后办过公司、开过俱乐部、做过杂志广告代理。几经周折,2004年幸运地进入到绵阳日报社,圆了我儿时做一名新闻记者的梦想。我从小酷爱文学,写的第一首诗歌就是“母亲”,现抄录如下: 暗夜醒来时 母亲背着 发黄的背篓上山打草 空气很鲜 悬崖上青草很嫩 母亲那件穿了一个季节 的花衣裳在早晨的阳光下 楚楚动人 母亲把青草割下来 把父亲长长的咳嗽割下来 把牛羊的渴望和期盼的表情 连同庄稼拔节的声音和 一段虽苦犹甜的日子 也全都割下来 放进背篓让阳光普照 母亲的身体明显 有些瘦弱 背篓压在背上 如一座山 一群鸟儿 跃过头顶 欢笑和歌声停泊 在母亲的肩上 母亲的 眼泪 成为它们的水源…… 是的,许家妈妈陪伴了我几十年,她哭过多少次笑过多少次,我不完全清楚,我只知道在我每次面临人生决择的十字路口,她总是把眼泪深藏在暖心的微笑背后,与我一起默默地分担和承受,用她血浓于水的疼爱,把我呵护,让我成长。 妈妈,我要轻轻地告诉你,你没有给我生命,但你给了我希望,给了我青春。你母爱的光芒照亮了我的精彩人生,你母爱的慈祥温暖了我幸福甜蜜的事业和爱情。你的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妈妈,我爱你!妈妈,谢谢你! “妈妈,月亮之下,有了你我才有家!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 !” 噢,妈妈,相信我,给你晚年幸福安康长寿,是我一生永远的报答。 【诗文春天】 爱吃中国菜的日本丈母娘 谭文春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