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科技博览(3月22日)

【本期导读】 中国疫苗开始招募受试者,不会慢于国外 科技部:干细胞已治疗64位新冠危重患者 化湿败毒颗粒获首个治疗新冠肺炎中药临床试验批件 中德解析新冠主要蛋白酶晶体结构,有助抑制剂研发 哺乳动物亚种在物种进化中至关重要 美“星链”计划第六批60颗卫星成功发射   中国疫苗开始招募受试者,不会慢于国外 3月17日下午,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分享了一个重要进展:“我国已有(疫苗)研发进展比较快的单位,向国家药监局滚动递交临床试验申请材料,并且已经开展临床试验方案论证、招募志愿者等相关工作。待国家药监局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审批后,开始临床试验。应该说,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目前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不会慢于国外。” 以下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传出的关于国内疫苗研发的最新消息: 1)我国5大技术方向疫苗进展顺利 2)预计4月底完成流感病毒载体疫苗的临床前研究 3)极速研发下,多项措施确保疫苗安全。 4)已有8种疫苗进行有效性评价 5)支持全球合作研发疫苗 (科学网微信公号)   科技部:干细胞已治疗64位新冠危重患者 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17日表示,干细胞‍‍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在患者体内引发的‍‍剧烈炎症反应,‍‍减少肺损伤,改善肺功能,‍‍对肺部进行保护和修复。‍‍在前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支持的‍‍王福生院士团队等‍‍均已入驻武汉,‍‍开展对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研究与救治,‍‍已经治疗了64位危重病患者。‍‍结果显示,‍‍干细胞治疗安全‍‍有效,‍‍能够使‍‍重症、危重症患者呼吸困难迅速得到缓解,‍‍或者停止加重;‍‍在临床表现,呼吸功能,影像检查等方面均实现‍‍好转。‍‍(中国新闻网)   化湿败毒颗粒获首个治疗新冠肺炎中药临床试验批件 21日,记者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化湿败毒颗粒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件,这也是我国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临床批件。该药是由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为领队的首批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的。 “我们18号接到国家药监局通知,这是中医药对此次疫病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创新所得。”黄璐琦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黄璐琦介绍,化湿败毒方,是国家首批中医医疗队在金银潭医院以及东西湖方舱医院的实际救治过程中,“边救治,边总结”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它能够抗击病毒,消除炎症,提高免疫力,在武汉新冠病人救治中所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就是中医组方的特点。”黄璐琦说,化湿败毒方的两个特点第一是消灭病毒,第二是增强自身免疫力,能够同时完成这两个任务就是化湿败毒方的优势。(科技日报)   中德解析新冠主要蛋白酶晶体结构,有助抑制剂研发 自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疫情暴发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有效的病毒抑制剂。当地时间3月20日,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Crystal structure of SARS-CoV-2 main protease provides a basis for design of improved α-ketoamide inhibitors”的研究报告,科学家们用X射线以1.75埃分辨率解析了新冠病毒Mpro的晶体结构。新冠病毒中的主要蛋白酶(Mpro,又称为3CLpro)是一个重要的潜在药物靶标,对抑制病毒的复制至关重要。 此外,该研究探讨了一种α-酮酰胺抑制剂的作用。通过优化结构,研究人员将先导化合物开发成为SARS-CoV-2 Mpro的有效抑制剂。优化抑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显示出明显的肺向性,并且适用于通过吸入途径给药。由于尚无具有类似裂解特异性的人蛋白酶,该抑制剂不太可能具有毒性。在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的当下,该研究有利于推动相关抑制剂的设计,促进治疗方法的形成。(澎湃新闻)     一百多年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假设获证实 哺乳动物亚种在物种进化中至关重要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8日报道,查尔斯·达尔文逝世约140年后,其进化论的一个理论终获证实!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卷》上撰文称,哺乳动物亚种在进化中发挥的作用比此前认为的更重要。最新研究可帮助物种保护主义者预测应重点保护哪些物种,以阻止它们濒临灭绝或灭绝。 亚种是物种内由于拥有不同物理特性和繁殖范围的不同种群。比如,北方长颈鹿有三个亚种,红狐狸拥有45个亚种,而人类则没有亚种。 最新研究负责人、生物人类学博士生劳拉·范·荷尔斯泰因解释说:“在《物种起源》第三章中,达尔文说,拥有更多物种的动物谱系也应包含更多‘变种’。亚种是‘变种’的现代定义。我们的最新研究表明,亚种在物种的长期进化动态和未来进化中至关重要,而且它们一直如此,但达尔文在定义物种时怀疑这一点。” 荷尔斯泰因等人通过观察自然学家数百年来收集的数据,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设。她们的研究还证明,由于栖息地不同,以及自由迁徙能力存在差异,陆地哺乳动物、海洋哺乳动物和蝙蝠的进化方式也不同。此外,该研究还探讨了亚种是否可以被认为是物种形成的早期阶段,即新物种的形成。荷尔斯泰因说:“答案是肯定的。” 荷尔斯泰因表示,这项研究也向人类提出警告:人类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它们的现在,也会影响它们未来的进化,动物保护主义者可借助这些信息确定需要保护的对象。荷尔斯泰因解释说:“进化模型可以利用这些发现预测人类活动(如伐木和砍伐森林)如何通过破坏物种的栖息地来影响它们未来的进化。动物亚种往往被忽略,但它们在长期的进化动态中起关键作用。”(科技日报)   美“星链”计划第六批60颗卫星成功发射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3月15日)

【本期导读】 温度、湿度、纬度对病毒传播的作用 研究显示儿童新冠肺炎诊治需重视粪口传播 中国学者回应新冠病毒演化争议 中国科大成功制备出34种单原子催化剂 是谁终结了“冰河时代”? 张景中:把数学变容易大有可为   温度、湿度、纬度对病毒传播的作用 温度、湿度、纬度,一些科研团队围绕新冠病毒传播的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研究,并就疫情进展发出类似于“天气预报”的“警报”。而这对当前防疫乃至未来“预防”有何作用? 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近日发表预印版论文称,新冠肺炎疫情主要沿着狭窄的东西向分布,即在北纬30度至50度的“走廊”,中国湖北、韩国、日本、伊朗、意大利北部等疫情严重的地区均在其间。受疫情影响的城市与温湿度具有相关性,温度在5摄氏度至11摄氏度,湿度在47%至79%。这些地点还有共同点,“疫情暴发时间与年度温度周期的最低点重合,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温度相对稳定”。 该科研团队又使用天气模型,预测未来几周内最有可能出现新冠肺炎社区严重传播的高风险区,包括东北亚、中亚、东欧、中欧、不列颠群岛、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等。这份“走廊”地图最早绘制于2月下旬。截至记者发稿时,欧洲报告的确诊病例数和死亡人数已超过除中国以外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美国、英国的确诊病例数均已破千。 将新冠肺炎疫情与气候结合研究的还有来自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王茂团队。他们收集了1月20日至2月4日、429个城市和地区每日确诊人数与温度数据,发现气温与新冠病毒传播存在相关性:当平均气温上升到8.72摄氏度时,日累计确诊人数达到峰值。科研人员由此推测“可能存在最适合新冠病毒传播的温度区间”,认为随着日平均温度超出这一温度区间,疫情可能得到相应控制。这一结论也以预印版论文的形式发表。 对于这些尚未正式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已有学者提出质疑。比如,没有考虑确诊人数的增加与输入性病例、感染人群基础的关系;又如,仅考虑确诊时气温,忽视了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再如,没有纳入年龄、性别等传播因素。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对媒体分析相关研究时说,作为流行病学分析,样本量还是不足,特别是湖北以外其他省份病例较少,会有较大误差。他补充说,实验室研究发现呼吸道病毒的培养在34摄氏度左右时繁殖能力最强,但在自然环境中适宜传播的温度还不明确。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院长舒跃龙、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等专家看来,气温的上升可能会对病毒在自然条件下的存活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以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为例。上海市气象局曾回顾了“非典”时期每日新增确诊数量与当日气象因素的关系,通过数据建模得出结论:SARS发病数量与发病前7天的环境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SARS病例出现的最佳环境温度在16摄氏度至28摄氏度之间。还有研究表明,SARS病毒在低温(22摄氏度至25摄氏度)、低湿(相对湿度40%至50%)环境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各方普遍认为SARS病毒是在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消失,既有温度、湿度、日照时间等自然因素,也基于病例通报透明公开、各国尽最大努力控制患病人员流动等切实举措。专家强调,眼下不能寄希望于“让天气消灭疫情”,特别是在防控取得成效的中国,切不可因气温回暖而放松警惕。 不过,继续摸清新冠病毒传播的“脾气”仍有其必要性。一方面,查明病毒在受污染的物体表面存活条件,有助于指导人们科学消毒,避免“过度防疫”;另一方面,一旦新冠病毒成为类似于流行性感冒的“常客”,这些研究或将用于指导防控,比如分析哪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面临风险最大,应加强何种规模的控制措施,如何预测来年季节性表现等,继而帮助可能处于“疫区”的人们做好准备。 而对新冠病毒“天气预报”来说当务之急是提高精准度。研究者认为,应进一步整合“流行病学—人类系统模型”,结合气候和天气等变量及其时空变化,加入对人类互动场景的模拟,改进现有模型。还有科学家建议纳入病毒变异考量,“不排除病毒传播到其它动物,从而演化成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长期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可能”。舒跃龙说,应加强对动物中新冠病毒的监测。(中国新闻网)   研究显示儿童新冠肺炎诊治需重视粪口传播 中国一个团队13日在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研究说,很多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临床表现与成人患者有差异,而研究人员发现,对儿童患者来说病毒经粪口传播的可能性较高,从这个角度去诊断和治疗可能效果更佳。 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了这项研究。 据研究团队介绍,很多情况下儿童与成人相比,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临床表现反而不严重,往往没有成人患者们普遍出现的高烧、咳嗽和乏力等临床表现,许多儿童患者肺部X光片和实验室指标也无明显病变特征。 报告通讯作者、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教授张康接受新华社记者邮件采访时说:“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可能和儿童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比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更强有关;同时,儿童患者粪便中可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并且阳性显示时间和载量均高于呼吸道样本中的相关检测结果,因此粪口传播的可能性较高。” 研究团队表示,从这项研究来看,肛拭子比咽拭子能更准确地诊断儿童是否感染新冠病毒并让医护人员更好地判断治疗效果。 另一位通讯作者、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教授龚四堂说,由于儿童和成年人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差异,在对这一疾病的预防上应该有所区别,对体弱的老年人群应该更多地关注。(新华网)   中国学者回应新冠病毒演化争议 近日,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上的论文《关于 SARS-CoV-2 的起源和持续进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得出结论称,新冠病毒已经演化出了更具攻击性且传播速度更快的类型。这一观点引发了国际同行的反对,格拉斯哥大学四名学者在 virological.org 网站上发文表示论文结论证据不足、分析方法存在问题,并且会误导公众产生恐慌情绪,要求作者撤稿。 目前该论文的作者们做出最新回应——在论文 PDF 版的文末更新了一个英中对照版本的补充性声明。内容如下: 在我们最近发表的文章(https://doi.org/10.1093/nsr/nwaa036)中,分析结果显示,103 个 SARS-CoV-2 病毒基因组存在两种不同的谱系;分别称之为 “L”和“S”谱系。我们用来定义L和S谱系的氨基酸位点位于 ORF8(开放阅读框8)基因,这个基因还没有发现具有任何已知的重要功能。基于“ L”谱系的频率高于谱系S的发现,我们将L谱系描述为“aggressive”(具有侵略性)。我们现在认识到,在本研究阐述的内容中,“侵略性”一词会具有误导性,应该用更精确的术语“更高的频率”代替。简而言之,尽管我们已经发现这两个谱系自然并存,但我们没有提供任何证据支持关于 SARS-CoV-2 毒力或致病性的任何流行病学结论。因此,我们将在本文的印刷版本中进行更正,以避免产生误导。 本文的通讯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陆剑研究员此前曾在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3月8日)

【本期导读】 《柳叶刀》社论:中国抗疫经验值得各国学习 世卫组织梳理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的7个区别 世卫组织:无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在夏季消失 走出至暗时刻 中国科大成功实现500公里地基量子密钥分发 巨型冰川消退露出新的南极岛屿   《柳叶刀》社论:中国抗疫经验值得各国学习 新华社伦敦3月7日电 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6日发表社论说,有证据表明,中国政府通过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巨大公共卫生投入,已成功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中国的抗疫经验值得各国学习。 文章说,根据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的报告,中国在应对这次疫情中采取了强有力的公共卫生措施,可能因此成功避免了出现大量的感染和死亡病例。 文章说,在这份联合专家考察组的报告中,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都要启动最高级别的国家应急处置方案,以确保政府、全社会共同参与,遏制病毒传播。 《柳叶刀》社论还说,很多国家政府都已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发布了相关指南,但仅发布这些建议并不够,各国亟需迅速通过研讨会、在线教学、智能手机互动等方式,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此外,应及时提供各种仪器装备,比如个人防护用具、呼吸机和检测试剂等,同时加强医疗物资的供应链管理等。(新华网)   世卫组织梳理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的7个区别   新华社日内瓦3月6日电(记者沈忠浩)世界卫生组织6日晚发布的每日疫情报告说,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虽然都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但两者存在以下区别: 首先,传播速度不同。新冠肺炎传播速度慢于流感,但中位潜伏期更长。 第二,患者传播病毒的时间不同。流感病毒传播主要发生在患者开始出现症状后的3至5天里,也可能在症状出现前就能传播。与之相比,虽然有些新冠肺炎病例可在症状出现前24至48小时传播病毒,但目前来看这不是主要的。 第三,传染力不同。根据对基本传染数的评估,新冠肺炎传染力强于流感,1名患者约可传染2至2.5人。不过,对两种病毒传染力的评估与具体环境和时间有关。 第四,重症比例不同。迄今数据表明,80%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为轻症或无症状,15%为严重感染,5%为极严重感染。严重和极严重感染比例高于流感。 第五,易感人群有一定区别。流感的主要风险群体包括儿童、孕妇、老年人、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者和免疫系统存在问题者等。对于新冠肺炎,目前研究表明老年人和患有其他疾病者面临较高的严重感染风险。 第六,病亡率不同。虽然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确定新冠肺炎的病亡率,但目前数据表明,新冠肺炎病亡率大概在3%至4%,而季节性流感病亡率通常远低于0.1%。 医疗干预措施不同。已有可用于流感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但目前尚无获得许可的新冠肺炎疫苗或治疗药物。世卫组织说,目前许多治疗药物正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20多种疫苗正在研发中。(新华网)   世卫组织:无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在夏季消失 新华社日内瓦3月6日电(记者沈忠浩)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6日在日内瓦表示,尚无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在夏季自行消失,当前各国应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瑞安当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说:“我们尚不清楚新冠病毒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如何活动和表现。” 他强调,必须假设新冠病毒在夏天仍具有传播能力。为此,各国必须抓紧行动,而不能指望新冠病毒会像流感病毒一样在夏天自行消失。瑞安还说,疾病可能出现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他呼吁各国切勿相互责备,而应尽全力抗击疫情,挽救生命。(新华网)   走出至暗时刻 全国新增确诊降到两位数、连续24天治愈出院超千人、湖北除武汉外新增确诊连续第二天清零——抗击新冠肺炎,中国正在走出“至暗时刻”。3月7日下午,以“走出至暗时刻”为主题的首届新冠肺炎多学科论坛在线直播。论坛集结了钟南山、张文宏、曾光等一线抗疫权威专家,就国内外疫情形势、疾病诊断治疗、复工复产、何时摘口罩等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 张文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 不怕病人漏进来 中国已经到了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许多地方都没有新病例发现,如果经过2个潜伏期没有新的病例出现,再过2周,也就是1个月后,就是极端安全了。我们只要保持医院常态的对病人的监测,哪怕有病人漏进来,我们也能在第一时间控制住。 控制得好,口罩会慢慢摘下来 事实上在中国,我们还真是了不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这么多人可以有口罩戴。现在美国和新加坡都在讨论戴口罩的必要性。全美这么大,你碰到一个病例的概率跟飞机失事概率差不多。所以美国一直在强调洗手,而不是戴口罩。 中国早期强调戴口罩,是病例多的时候,有更多几率接触到其他感染者,现在这个概率已经降到很低水平了。如果之后我们和周边国家控制得都很好,日子过着过着,口罩会慢慢摘下来。如果我们控制得好,外国控制得不好,外国人不戴,反而是我们自己戴,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了。 新冠肺炎绝不只是一个肺炎 新冠肺炎,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肺炎。根据我们在上海对300多例病人的治疗,特别是针对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我们集结了多学科团队,比如感染团队、呼吸团队、ECMO团队等,还有些重症病人突然出现心脏问题,需要心血管团队,很多病人时间久了会出现血栓形成,因此也有肺栓塞团队。上海在写治疗方案的时候,特别提到多学科救治是治疗的核心和救治成功的保障。   ● 曾光(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 从全世界来看,走出至暗时刻还需要一段时间 应该说,中国已经走出了至暗时刻,因为我们的确出现了很好的趋势。目前除湖北之外,其他省市区新冠肺炎的病例已经很少了。而湖北省除了武汉之外,其他的地级市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也都非常少了。我预计在3月底,武汉能赶上全国的步伐。 但如果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走出至暗时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新冠肺炎的疫情在有些国家刚刚出现。我现在关注几个主要指标,其中一个就是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武汉以外的地区都是1天,武汉以前是12天、15天,现在减少到7天,从人等床位到出现了床位等人的现象。我预计3月,武汉的日新增确诊能从2位数降到1位数,赶上全国的步伐。从2000多降到100多我们用了一个月时间——我现在还是很有信心的。 美国希望这个病朝流感方向发展 最近这段时间,世界各地疫情有扩散趋势。包括美国在内,各国都在试图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疾控中心,在世界公共卫生系统中长期处于领导地位,他们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杰出专家。但问题在于,美国社会有自己的特征,中国能做的很多措施,美国是做不到的。 美国为什么不建议老百姓戴口罩?美国现在的办法是:如果有一个口罩就给病人戴,有两个口罩就给医生戴,有3个口罩再给照顾病人的人戴。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如果控制不住这个病的流行,别让恐怖先流行起来,我理解这是一种策略。他们希望这个病朝流感方向发展,希望可以少花钱多办事。我理解他们的苦衷,也清楚他们的水平。 当然美国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不像我们人群密集,独栋大房子,有菜地有花园,要传染邻居就不容易了。 ● 金冬雁(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 需要小心超级传播者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2020年3月1日)

【本期导读】 我国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 预防疫情引发的三大扭曲心态 华南海鲜市场可能只是二次传播 科技抗“疫”,中国北斗显担当   我国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 为了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有效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24日下午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决定明确规定,凡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禁止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的,必须严格禁止。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全面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交易、运输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 决定规定了严厉惩治非法食用、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对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猎捕、交易、运输、食用野生动物的,在现行法律规定基础上加重处罚。对本决定增加的非法食用和以食用为目的猎捕、交易、运输野生动物的行为,参照适用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关于同类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进行处罚。 对于鸽、兔等人工养殖、利用时间长、技术成熟,人民群众已广泛接受的人工饲养的动物,决定规定,列入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动物,属于家畜家禽,适用畜牧法的规定。 决定还规定,因科研、药用、展示等特殊情况,需要对野生动物进行非食用性利用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严格审批和检疫检验。国务院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制定、完善野生动物非食用性利用的审批和检疫检验等规定,并严格执行。 决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健全执法管理体制,明确执法责任主体,落实执法管理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严格查处违反本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对违法经营场所和违法经营者,依法予以取缔或者查封、关闭。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依据本决定和有关法律,制定、调整相关名录和配套规定。(新华网 2月24日)   预防疫情引发的三大扭曲心态 “疫情期间,民众的典型心态包括恐慌心态、麻木心态以及特殊的‘组织污名’心态。”中国科学院大学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温州模式发展研究院院长时勘教授通过网络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指出,在麻木心态当中,要特别关注并警惕疫情重灾区出现“台风眼效应”,防止疫情反弹。 时勘教授2003年就率团队承担关于SARS对民众风险认知心理的调研项目,2008年又对汶川地震心理疏导方法展开研究,在危机突发事件心理应对方面积累有丰富经验。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暴发后,他立即领导组建抗击疫情课题组,对湖北、广东、北京、重庆、浙江等26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逾1.75万人展开应对疫情的心理调查,并将调查研究结果与2003年进行对比。 他介绍说,在疫情初期,突发的新冠病毒给民众带来极大恐慌。调查发现,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信息对民众的风险认知影响巨大,一旦所在单位或附近住宅区有人患病,个体则会感到自身受到更大的威胁,从而产生担忧、害怕、焦虑甚至恐慌等情绪。另外,一些负面疫情信息,如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等更容易引起个体的高风险知觉,从而导致非理性恐慌。 此次调查与2003年相比,结果发现,民众总体心理承受程度要好一些,但“愈后对身体的影响”和“有无传染性”等因素仍然是导致民众恐慌的关键问题。 在麻木心态方面,时勘课题组在当年SARS研究中,就发现民众的风险知觉中存在着“台风眼效应”——即处于SARS严重疫情中心地区的民众,由于反复受到负面信息的刺激,在面对灾难时逐渐会表现出麻木、习以为常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主导下,就容易导致松懈行为,甚至导致一些地区出现疫情反弹。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新冠病毒猖獗的武汉市及湖北省其他地市和疫情较重的浙江温州等地区,也出现“台风眼效应”的类似表现。 这种麻木心态还包括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民众会出现盲目乐观、盲目悲观等两种心态。盲目乐观是指当民众看到疑似人数、确诊人数、死亡人数在下降,治愈人数在快速增加时,就容易产生盲目乐观的心态,从而放松已有的警惕,以为病毒很快就会被消灭,很多人甚至心存侥幸、放松警惕,急不可待地想走出家门;另一种情况是盲目悲观,特别是治愈的民众,莫明其妙思考“愈后有无传染性”等问题,担心“愈后对身体的影响”以及是否会留下“后遗症”等。 关于“组织污名”心态,时勘称,“污名”(stigma)一词最早为古希腊人所采用,起源于因身体憎恶、特征缺陷导致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往往专门指向于特定群体,如指向麻风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群或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情况。此次调查发现,针对新冠肺炎发病地区的人们,在其他地区民众中,就会有这种“组织污名”带来的特殊的心态。由于疫情起源于湖北武汉,在一些地区,人们只要谈及“湖北人”“武汉人”就会色变,从而导致拒绝接待滞留本地区的武汉或湖北籍人员的情况。这是疫情时期民众出现的特殊心理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针对疫情期间民众的三大典型心态,时勘教授结合其课题组近20年来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多项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策略: 一是加强新冠肺炎防范的知识和方法的普及,提升民众的科学素养。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是情绪产生和心态形成的基础,针对目前由于疫情快速蔓延造成的过度焦虑、恐慌情况,需要对疫情的产生、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等进行科学的普及教育,政府、社区和咨询机构要从认知线索的宣传方面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从而克服他们的恐慌心态。 二是关注“台风眼效应”导致的心态变化,防止疫情反弹。针对目前湖北武汉及周边城市和近期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要及时、针对性向老百姓讲述“台风眼效应”的道理,使民众懂得身居危机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可能出现的习以为常的麻木心理,不要给疫情反弹以可趁之机。此外,在高度警惕、防范疫情重灾区“台风眼效应”的同时,对远离湖北的新疆、西藏等地,由于疫情报道相对较少,当地民众了解疫情信息有限,也会出现因信息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情绪紧张甚至恐慌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大对边远地区疫情知识的科普力度。 三是加强民众对新冠病毒的长久性认识,培养成熟的应对心态。每次疫情都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这次疫情可能更加复杂和特殊,到目前为止,对新冠病毒的病因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特别是有效的药物也还没有研制成功,对于疫情尚未达到真正控制的程度,因此,绝不可放松警惕、半途而废,需要做好长期防控的准备。在疫情知识科普上,要通过全社会的广泛宣传,从根本上消除民众的不确定感,使社会情绪更趋于稳定,这才能使广大民众对取得抗击疫情胜利的情绪更寄予期望。 四是努力克服“组织污名”的偏见,推动全社会做好对疫区民众的人文关怀。针对“组织污名”问题,虽然有关方面已采取措施来杜绝对于“湖北人”“武汉人”的社会排斥现象,但调查结果发现,这一问题还相当严重。因此,各地各级政府须认真对待,彻底消除“组织污名”心态,“要让民众明白,我们共同的敌人是新冠肺炎病毒,而不是来自重点疫区的人员”。 时勘强调,中国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全面消除疫情引发的不良心态,帮助和推动中国这场战“疫”尽快取得胜利。(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2月18日)   华南海鲜市场可能只是二次传播 日前,被誉为世界最知名“病毒猎手”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感染与免疫中心主任、传染病学专家利普金教授(Walter Ian Lipkin),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接受了知名主持人杨澜的专访,解答了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相关问题。 以下为本次专访的文字实录: 钟南山专注而敏锐 我被指派了特定任务 早在2003年,利普金教授应邀来到北京协助中国抗击SARS(非典),并将携带的1万个检测试剂盒赠与了中国,他与钟南山院士也因此结识并成为朋友。今年1月28日,利普金教授再次应邀来到中国,与政府高级官员和专家一起探讨疫情。由于时间紧迫,他和老朋友钟南山院士只能在机场短暂会面。 杨澜(以下简称Y):(在机场)你发现他(钟南山)是什么样的心态?你们之间有什么交流? Lipkin(以下简称L):我从2003年就认识了钟南山,还有一张当时我们坐在一起的照片。将近20年后,又有一张我们在机场的照片。很明显,我们都有所改变,但我们的友谊依旧,我们在智力方面也都还保持着(那时的水平)。 钟南山是一个非常专注和敏锐的人,即使已到84岁高龄。他的英语很流利,这让我和他的交流变得非常容易。 Y:他对这次疫情的形势是如何评估的?你们一起经历过非典,这次的情况有多严重? L:他很现实,也很务实。我们讨论了可能用于治疗重症病例的各种方法,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血浆疗法。 他非常严格地在寻求方法以得出准确的诊断,(这些诊断)是能够指导具体实践的。其中一件事就是能够在环境中准确地找到病毒的位置,进而能够搜索环境,并找出病毒在物体表面能存活多长时间,比如地铁扶手,栏杆,门把手等,这些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事情。如果病毒不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你就能找到一个缓解的方法来降低传播风险。 我们还在努力。应该说,他(钟南山)还在努力,以确定一个人在多长时间内具有传染性、在什么时候具有传染性、谁最具有传染性,以及病毒是否还存在多样的变异性,防止更多的人处于传播疾病的高风险中。 还有,为什么暴露在同样的环境中,有些人患上了严重疾病,而其他人根本没有任何症状?我和他讨论了所有这些方面以及一些不足,当然还有其它问题。 Y:在您被隔离期间,你们有没有联系过?(2月初,利普金教授从中国返回美国后,进行了14天的自我隔离。在这期间,他的工作地点转移到了自己家的地下室。) L:没有。你要知道,我是被指派了特定任务的,而我还没有完成。当我完成了答应他要去做的事后,我会再和他联系。他现在非常忙,除了要设法处理疫情之外,还要与世卫组织、政府官员和其他人进行沟通,所以我不想增加他的负担。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是人造的 华南海鲜市场可能是二次传播 Y:如何描述你的任务? L:我的使命是做我们最擅长、且几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试图找到一些线索,获得“病毒情报”,如病毒从何处来,它是如何引起疾病的等等。 Y:那么,你对这种病毒的推理是什么? L:如果你想知道病毒从何而来,就要看它的基因序列,看看它与其他已知病毒有多相似。这种病毒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武汉病毒研究所发现的一种病毒最为相似,就其与该蝙蝠病毒的同一性百分比而言,可能是一种蝙蝠病毒。 … Read more

冰川内部发现28种全新的古老病毒:全球变暖或释放它们 – 警告!

近日,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科学家发表研究文章称,他们从世界屋脊上冰川的冰块样本中发现古老病毒存在的证据,其中28组病毒是全新的。由于冰块样本在钻取、搬运和运输时没有特殊程序来避免污染,为了保证研究结果不被影响,研究人员用了一系列方法。 资料图 首先研究人员在-5摄氏度的房间内,从圆柱形冰块样本周围刮去了0.5cm厚的外层冰块,并且用酒精和水清洗了两次,然后利用相同的无菌样本测试了这种去污效果,发现确实有效。 随后研究人员使用微生物技术记录了冰块样本中残留的遗传信息,在其中发现了33种不同病毒的遗传信息,其中28种是全新的。 同时有着大量不同细菌伴随着病毒出现,这意味着病毒感染了几个大量的微生物群。 这项研究表明,全球变暖正在导致世界各地的冰川缩小,有可能释放出被冰封了数万乃至数十万年的微生物和病毒。 此前在2015年,法国科学家就曾在西伯利亚冻土中复活了一种3万年前的巨型病毒,发现复活后的病毒仍然能感染单细胞的阿米巴原虫。

因疫情取消的活动表明在疾病爆发期间基于证据的决定是罕见的

据外媒The Verge报道,随着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科技巨头、政府和个人都在做出决定,他们希望这些决定可以减少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但并非所有这些艰难的呼吁都完全基于最新的健康信息。导致人们制定为期两周的旅行限制,囤积口罩或取消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因素要复杂得多,并且其所依据的是科学家所不知道的和他们所知道的一样。 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反应不仅仅由公共卫生证据或公共卫生专家的建议引起。“这还取决于其他哪些社会和文化影响力,”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人类进化与社会变革学院研究全球健康的Megan Jehn表示。“这取决于不同选择的框架或结构。最重要的是,人们没有根据经验数据做出决定。”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冠状病毒爆发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是在这一点上,该病毒似乎在除中国(绝大多数病例)以外的任何国家中没有广泛传播。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任何团体取消在中国境外的聚会或会议。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新闻发布会上继续重申不建议民众戴口罩。但是美国美国各地口罩也已脱销。 人们在疾病爆发期间根据自己认为疾病构成的风险来做出选择。问题在于,风险的显示方式与面临的实际风险之间通常存在显著差异。感知到的风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威胁的大小,针对威胁收集的信息类型以及其他人采取的行动类型。 新冠病毒构成的威胁仍然未知,这使它看起来比实际的情况更可怕。卡内基梅隆大学社会与决策科学教授Gretchen Chapman说道:“这种未知的风险使其看起来更具风险。试想一下,有两种疾病的死亡率都达到了3%,但是一种疾病的死亡率模棱两可并可能改变,而另一种确实可以肯定。这种模棱两可的似乎更可怕。” 纽约大学全球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David Abramson说道,现在疾病爆发后信息的传播方式与互联网出现前的传播方式不同,人们寻找和相信疾病信息的方式与以往不同。他表示,关于这种病毒的误导,煽动性或虚假信息容易被获取,就像社交媒体上涌现的数十种阴谋论一样。这也改变了人们对新冠病毒风险的看法。 Abramson表示,然而,关键信息之一就是人们看到同龄人和周围的人正在做什么。他说道:“它通常是您将要做的事情的预测指标。如果你走在街上,而一半的人戴着口罩,你会想,’我应该做同样的事情吗?’” 当公司、组织和政府权衡其对疾病暴发的应对措施时,他们对风险的看法也受到政治和经济学的影响。决策小组会考虑行为的影响,发生不好的情况时要承担的责任以及可能对其声誉造成的影响。他们还考虑到了外部压力:例如,LG和索尼等多家知名公司在活动正式取消之前就退出了世界移动大会。 Chapman说道,与公共卫生建议的分量相比,这些因素对决策过程的相对贡献取决于每种情况的具体情况。她表示:“也许平均而言,它使人们在采取行动方面更具激进性。” Abramson说道,如果世界移动大会按计划进行,如果采取了预防措施,恐怕不会使与会者的健康受到更大的威胁-它将在西班牙举行,而西班牙的疫情并不严重。Abramson认为:“他们在保持谨慎,同时可能反应过度。” 反应过度导致了基于公认的公共卫生实践的决定。将人们彼此隔离并取消群众聚会可以帮助防止疾病的传播。Chapman说道:“根据疾病的蔓延程度,可能很容易过度应用这些措施。” 如果一个团体认为这是有害的,则可能出于其他原因而采取与公共卫生建议不符的继续行动,例如世界卫生组织一直反对的持续旅行限制。Jehn说道:“他们可能出于其他原因而这样做,例如控制恐慌,并且可能将保持客户、参与者或公民的冷静作为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 她说道,人们如何看待新冠病毒的风险与他们实际面临的风险之间的差距将一直存在,直到科学家进一步了解实际风险是什么,以及他们如何更好地进行交流。“而且我们仍然真的不知道那将如何发生。”

七天科技博览(2020年2月16日)

【本期导读】 国家卫健委:武汉重症占确诊病例比例下降至21.6% 科技部:部分针对重症患者的产品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疗效 首个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启用 解读钟南山团队新冠病毒论文 血浆治疗大热,还需要了解这些背景知识 穿山甲是新冠病毒中间宿主? 农业农村部:沙漠蝗对我国危害几率很小 人类首次发现稳定周期快速射电暴 中国团队在量子中继与网络技术上实现新突破 新微型电机可将药物引入特定单细胞   国家卫健委:武汉重症占确诊病例比例下降至21.6% 中新社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 李亚南)在16日召开的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会上表示,武汉重症占确诊病例的比例波动下降至2月15日的21.6%。 据知,截至2月15日24时,武汉、湖北、全国重症病例占确诊病例的比例均明显下降,其中武汉重症占确诊病例的比例由1月28日的最高点32.4%波动下降至2月15日的21.6%;湖北其他地市重症占确诊病例的比例由1月27日的最高点18.4%下降至2月15日的11.1%;全国其他省份重症占确诊病例的比例由1月27日的最高点15.9%下降至2月15日的7.2%。 米锋表示,以上变化说明全国各地的疫情防控效果已经显现,特别是随着全国对口医疗支援力量的加强,湖北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本地区防控措施,扎实做好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明确排除新冠肺炎可能的发热患者和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这些人的分类集中管理,使大量轻症病例得到及时救治,减少了转为重症的可能,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最新官方数据,截至2月15日24时,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确诊病例57416例,其中重症病例11272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419例,累计死亡病例1665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8500例,现有疑似病例8228例。(完)   科技部:部分针对重症患者的产品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疗效 央视网消息: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最新进展情况。发布会上,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表示,科研攻关组组织了针对重症治疗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究,从目前来看部分产品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张新民表示,针对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关键途径。科研攻关组组织了针对重症治疗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究,从目前来看部分产品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一是采集治愈患者恢复期血浆,用于重症患者治疗。处于恢复期患者的血浆中存在大量的保护性抗体,可以用于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截至目前,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多家医院共对11位重症患者进行了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各项检测指标全面向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第二个方面是开展干细胞技术在重症救治方面的临床研究。干细胞治疗能够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通过改善微环境促进内源性修复,可抑制肺部急性炎症进展,缓解呼吸窘迫症状。经过严格的临床前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严格的质量检定,干细胞产品在遵照当前干细胞临床应用规范和药品临床试验规定的前提下对若干重症患者进行了治疗,也初步显示安全有效。 张新民称,下一步将积极支持科学家的研究,以期尽快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临床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央视网)   首个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启用 2月14日,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这座医院由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户外运动中心改建而成,现有5个病区,约400张床位,将采用中西医结合、以中医为主的方式治疗病患。当晚,该医院迎来首批50名患者入住。 目前,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率领的来自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209人医疗团队已进驻该方舱医院,与江夏区中医院现有医生进行混编,对入住的患者展开救治。这些专家涵盖中医、呼吸重症医学、影像、检验、护理等专业,将确保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前一段时间的治疗经验表明,中药对于新冠肺炎轻症病人的治疗有疗效。”张伯礼介绍。 江夏方舱医院的中医团队将使用中医药,配合按摩、灸法等方法进行治疗,开展中医中药对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临床研究。在对轻症病人进行治疗的同时,江夏方舱医院将甄别出重症病人并迅速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救治。记者在该方舱医院看到,病区已经配备了电热开水器、微波炉等;每个病床均配备了电热毯、电源插座和生活垃圾桶。(人民日报)   解读钟南山团队新冠病毒论文 2月9日,一篇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研究论文出现在医学预印本网站medRxiv。这篇论文的作者涉及30个国内一医院及研究机构,通讯作者为钟南山院士。论文分析了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552家医院的1099个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潜伏期、诊断情况、治疗方式等要素。需要指出的是,这篇论文尚未经过同行评议正式发表,但这项大规模回顾性研究为我们第一时间理解2019-nCoV的诸多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以下为论文的重要信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平均潜伏期为3天,个别案例的最长潜伏期可能达到24天。 尽管87.9%的患者在住院期间伴随发热症状,但在就诊时出现发热症状的患者仅占43.9% 在62份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有4人的核酸检测为阳性,再次提示粪口传播的可能性。 进行肺部CT检测时,76.4%的患者显现出异常。对于被遗漏的患者,可通过临床症状结合核酸试剂盒进行诊断。 潜伏期与诊断 根据这项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潜伏期的中位数为3.0天,而不久前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对425名患者进行分析后指出,2019-nCoV的潜伏期中位数为5.2天。这项更大规模的最新研究,让我们对2019-nCoV的潜伏特征有了进一步认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最新研究中的潜伏期范围:患者最快在受感染当天就出现症状,最晚则要经过24天的潜伏期。尽管这样的超长潜伏期只是个例,但仍然提醒我们重视新冠病毒的潜伏能力。 论文作者提出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虽然高达87.9%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都出现了发热症状,但若将发热作为诊断或监管的标准,则将遗漏大量病患:在就诊时就发热的患者仅有43.9%。而此前的SARS及MERS患者就诊时,几乎都伴随发热症状。因此,症状的隐蔽性也给新冠病毒的早期发现提出了难题。 目前,核酸试剂盒检测仍为新冠病毒感染诊断的标准手段,而肺部CT检测也被列入湖北省的临床诊断标准。对于检测手段的争议,这篇论文也给出了相应的数据。论文指出,入院时,76.4%患者的肺部CT出现异常,其中最普遍的分别为肺部磨玻璃样阴影(50.0%)和肺部双侧斑样阴影(46.0%)。而23.9%的非重症患者和5.2%的重症患者在CT图像中未显现出异常,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临床症状结合核酸试剂盒进行诊断。 临床症状 临床上,发热和咳嗽是最普遍的症状,分别有87.9%和67.7%的患者出现这两种症状。而消化系统的症状,如腹泻(3.7%)和呕吐(5.0%)则较为罕见。因此作者指出,新冠病毒与SARS的临床症状存在相似之处:发热和咳嗽是主要症状,但不同于SARS、MERS与流感,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较少出现消化系统症状。此前的报道也指出,尽管新冠病毒与SARS均通过ACE2受体进入细胞,但两者的感染方式存在差异:新冠病毒仅导致上呼吸道感染。而SARS病毒却主要感染人体的下呼吸道。研究人员猜测,这是因为有其他的受体或辅助受体参与病毒的感染过程。 住院期间,79.1%的患者出现肺炎症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休克分别在3.37%和1.00%的患者身上出现。 在细胞层面,分别有82.1%和36.2%的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而33.7%的患者中观察到白细胞减少。此外,绝大多数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机体受炎症性刺激时,肝细胞合成的蛋白)显著增加。 治疗手段 在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治疗中,静脉注射抗生素、氧气治疗、奥司他韦与机械通气是目前使用最为频繁的几种疗法,使用比例分别为57.5%、38.0%、35.8%与6.1%。 另外,18.6%的患者接受了全身性糖皮质类固醇治疗。重症患者中,该比例更是达到44.5%。但也有研究者指出,糖皮质类固醇在此前的MERS等疾病的治疗中,未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因此对该疗法的有效性提出质疑。此外,在1099名患者中,有5例重症患者采用了体外人工肺膜(ECOM)。 在1099名患者中,有55名患者(5%)进入ICU治疗,15人(1.36%)不幸去世。随着更多数据的补充,新冠病毒致死率的数据还将得到更新。据作者介绍,在这项研究的1099名患者之外,研究者正在收集更大规模的临床数据。其中,广东省的死亡率很低,作者认为,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可能是广东省死亡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传染方式 在飞沫传播与接触传播之外,研究人员也在试图明确,新冠病毒是否存在其他传播方式。此前,报道美国首位新冠病毒感染者治疗过程的论文指出,由于在患者粪便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为阳性,因此新冠病毒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性。而这项最新研究,为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再次提供了佐证。在检测的62份样本中,有4人的粪便中2019-nCoV核酸检测为阳性。另外,有4名患者的直肠拭子核酸检测呈阳性。此外,在一例出现消化系统溃疡的患者的食道糜烂处,检测出病毒。 综合这些因素,论文作者认为,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的致死率低于SARS与MERS,但传播更加迅速,尤其是感染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这些因素都向疫情的控制提出了挑战。此外,目前不能排除“超级传播者”存在的可能性。作者呼吁,将关注的重点投向疾病早期阶段的诊断与治疗。(环球科学)   血浆治疗大热,还需要了解这些背景知识 恢复期血浆治疗是将从已康复患者身上采集富含抗体的血液,经过处理后,输注给其他患者的治疗方法,属于被动免疫治疗的一种。抗体作为体内免疫细胞产生的蛋白质,能特异性地识别并帮助机体清除病原体。在病原体被清除后,抗体还会在人体内存在一定时间。因此,理论上,从康复者的血液里获得这些抗体,再注射给重型、危重型患者,就有可能帮助患者战胜病毒。 新冠特免血浆制品就是由康复者捐献的含高效价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的血浆,经过病毒灭活处理,并对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多重病原微生物检测后制备而成,用于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治疗。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订版)》中提到“有条件时可采用恢复期血浆治疗”。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2020年2月2日)

【本期导读】 中国政府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 澳大利亚林火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影响 病毒在不同物体表面能存活多久 防疫期间,生活中的随身小物件你会消毒吗? 压力导致“一夜白头”的机制 警惕疫情引发的“替代性创伤” 新加坡教授王林发专访:舆论很疯狂!     市场监管总局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草局 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 2020年第4号 为严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断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决定,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一、各地饲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实施隔离,严禁野生动物对外扩散和转运贩卖。 二、各地农(集)贸市场、超市、餐饮单位、电商平台等经营场所,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三、社会各界发现违法违规交易野生动物的,可通过 12315 热线或平台举报。 四、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检查,发现有违反本公告规定的,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对经营者、经营场所分别予以停业整顿、查封,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 五、消费者要充分认识食用野生动物的健康风险,远离“野味”,健康饮食。 市场监管总局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草局 2020年1月26日   澳大利亚林火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影响 2019年7月以来,高温天气和干旱导致澳大利亚多地林火肆虐。截至目前,林火灾害已致28人死亡,2600多栋民居被毁,过火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持续数月的森林大火对当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更是造成了巨大影响。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悉尼蓝山地区,占地103万公顷,这里有包括“活化石”植物瓦勒迈松在内的大量珍稀濒危物种。悉尼大学环境科学讲师阿伦·格林维尔日前表示,蓝山八成区域已经被林火烧毁。据格林维尔计算,自去年10月以来,蓝山地区植被已被累计烧毁83.7万公顷。他表示,林火沿着新南威尔士州大部分海岸线肆虐,许多地方的野生动物被夹在火焰与海水之间,难以找到庇护之处。 悉尼大学生态学家克里斯·迪克曼教授估算,2019年9月以来,林火已造成超过10亿只野生动物丧生,其中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迪克曼在计算时使用了高度保守的估计,且他的计算不包括蝙蝠、青蛙、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野生动物的真实死亡数字,只有等林火完全扑灭后才能展开实地评估。但不少专家认为,在林火中丧生的野生动物数量远超10亿。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森林生态学教授戴维·林登迈尔表示,野生动物面临的威胁不仅仅是火海,“它们必须应对火灾前的高温期、火灾本身、火灾后栖息地和食物的减少,以及其他动物的入侵。” 迪克曼告诉新华社记者,林火可能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我们估计有20到100个物种已经受到威胁,其中包括脊椎动物和植物,它们的全部或大部分栖息地都受到火灾影响。” 澳大利亚国宝考拉是受灾最严重的动物之一。考拉行动迟缓,只吃桉树叶,而含油量高的桉树极其易燃。新南威尔士州中北部海岸是该州考拉的主要栖息地,分布着1.5万至2.8万只考拉。澳大利亚环境部长苏珊·利表示,当地30%的考拉在持续的林火中丧生。而在南澳大利亚州的袋鼠岛上,林火烧焦了超过20万公顷、近半个岛屿的面积,大约3万只考拉死亡。 迪克曼表示,媒体中经常出现令人痛心的关于考拉的报道,但还有很多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小型动物在林火中死伤惨重,“从百分比来看,在林火中丧生的野生动物中有77%是爬行动物,像小蜥蜴、壁虎等。” 维多利亚州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长莉莉·丹布罗西奥表示,本次的林火规模空前,正在对当地的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毁灭性影响。 《悉尼先驱晨报》从维多利亚州政府获取的关于“林火紧急状态”的生物多样性应对方案草案副本显示,该州70%的温带雨林遭到林火袭击。在该州被列为濒危物种的澳洲巨型穴居蛙,大约三分之二的栖息地被烧毁,被列为近危物种的澳棕短鼻袋狸则丧失了近四分之一的栖息地。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经宣布,将投入5000万澳元(1澳元约合4.7元人民币)帮助澳大利亚的动植物恢复,减轻大火造成的损失。其中一半资金用作紧急干预基金;另一半用于支持野生动物救援,以及动物园和自然资源管理组织等开展实地活动。 苏珊·利表示,帮助受伤的野生动物康复、控制野生捕食者、对受影响的区域进行测绘以及利用未烧毁的区域来保护动物将是联邦政府的首要任务。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和昆士兰州政府也纷纷宣布将为野生动物收容所和看护者紧急拨款,以支持受林火影响的野生动物救援等工作。 迪克曼表示,去年所见的极端高温和干燥条件很可能再次出现,此类火灾还可能重演。那么,如何确保濒危动物可以继续存活下来? 迪克曼说:“我们目前正在努力寻找答案,但最明显的是,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工具,以寻找未被烧毁的栖息地。”“随后我们应该进入这些地区,并优先进入已知存在濒危物种的区域,如果有残存的物种,尤其是濒危物种,我们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确保它们能够生存下去。” 他表示,从长远来看,科学界必须认真对待生物多样性问题。澳大利亚的生物多样性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在下降,特别是哺乳动物灭绝率在世界上居于前列。这类林火事件很可能加速某些物种的灭绝进程。(新华网)   病毒在不同物体表面能存活多久 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勤洗手、勤消毒很重要。那么,一般来讲,日常生活物品中哪些是适合病毒存活的“温床”?病毒又能在这些物体表面存活多久? 英国国民保健制度(NHS)网站介绍,病毒离开人体后的存活时间取决于其所依附物体的表面情况,以及温度、湿度等环境状况。总体来看,病毒在非渗透性(防水)表面存活时间更长,比如不锈钢或塑料表面;病毒在纤维织物或纸巾等渗透性表面存活时间相对较短。不同种类病毒存活时间也有差异,一些病毒可以在室内物体表面存活超过7天,不过其致病能力会在24小时内显著下降。所以,电梯按键和门把手等硬质物体,是需要加倍小心的病毒载体。 2014年由英国、法国、美国、中国等多国科学家发表在《美国感染控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研究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4种常见物体表面的存活期限。研究者针对家庭中的木头、不锈钢、塑料和织物表面进行了多点取样分析。结果显示,木质表面是这种病毒的最佳“温床”,病毒可持续48小时保持感染能力;病毒在不锈钢和塑料表面的存活时间一般为24小时左右;依附于织物表面的病毒存活时间最短,病毒活性在8小时内会迅速下降为零。 2016年发表在美国《应用与环境微生物学》杂志上的另一篇论文更细致地研究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H1N1流感病毒在不锈钢表面的存活情况。研究显示,流感病毒在不锈钢表面最长竟可存活7天并依然具备传染能力。该研究证明了流感病毒在非渗透性表面的“超长待机时间”。 英国国民保健制度网站还说,流感病毒可以飞沫形式在空气中存活数小时,低温会增加其存活能力。不过,流感病毒在手上存活时间很短,大约5分钟手上的病毒数量就会降到很低水平。 科研人员说,在流感季等流行性病毒疫情肆虐时,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和对常用物品表面定期消毒,对于减缓病毒传播十分重要。研究显示,使用一定浓度的漂白剂、醋、洗洁精清理物品表面,均可以有效降低流感病毒活性。(新华网)   防疫期间,生活中的随身小物件你会消毒吗? 当前,戴口罩、勤洗手、常消毒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常识,我们会记得用84消毒液等消毒剂对家里的桌椅、门把手、地面等进行擦拭。但生活中的一些随身小物件您是不是就忽视了他们的存呢?注意以下这些东西也需要消毒哦: 1.手机等电子产品 取下保护套,用医用酒精棉签轻轻擦拭手机的键盘、屏幕以及其他部分,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消毒杀菌效果。哦!别忘了保护套也需要清洁,注意!不要把手机和钱包、钱币、钥匙等放在一起相互污染。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2020年1月25日)

【本期导读】 新型肺炎疫情最新通报(1月25日) 来自武汉人员应居家医学观察14天 中国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论文 新型肺炎传播速率很可能不亚于SARS,消毒至关重要 新型肺炎已出现无武汉旅行史确诊病例 北京又一名新型肺炎患者痊愈出院 中科院药物所和上科大发现药或可治新型肺炎 抗艾滋药物对新型肺炎有效?疫苗何时到来? 多名院士联名呼吁:杜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 院士专家提案:尽快修法禁食野生动物!   新型肺炎疫情最新通报 人民网北京1月26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消息,2020年1月25日0-24时,29个省(区、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88例,新增重症病例87例,新增死亡病例15例(湖北省13例、上海市1例、河南省1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1例,新增疑似病例1309例。 截至1月25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收到3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975例,现有重症病例324例。累计死亡病例5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49例。现有疑似病例2684例。 目前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3431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325人,现有21556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香港特别行政区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2例,台湾地区3例。 另外,累计收到国外通报确诊病例:泰国4例,日本2例,韩国2例,美国2例,越南2例,新加坡3例,马来西亚3例,尼泊尔1例,法国3例,澳大利亚1例   应对新型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来自武汉人员应居家医学观察14天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25日晚发布《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通知》,要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实行网格化、地毯式管理,来自武汉的人员应到社区卫生机构登记并居家医学观察14天。 这份通知日前由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发布。此前,国家卫健委牵头建立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共32个部门。 通知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群防群控,稳防稳控,有效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疫情输入、蔓延、输出,控制疾病传播。 具体来看,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组织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参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发现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院感防控、个人防护等内容的培训,提高防控和诊疗能力。发布公告,对辖区内来自武汉的人员进行警示,要求到社区卫生机构登记并实行居家医学观察14天。 医疗机构加强预检分诊工作,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引导患者至专门的发热呼吸道门诊就诊。为就诊病人提供一次性口罩等防护用品,减少通过医院传播机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转诊至定点医院诊治收治,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通知还要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实行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社区要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责任到人、联系到户,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切实落实、不留死角。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防控活动。 以社区为网格,加强人员健康监测,摸排人员往来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精准管理来自武汉的人员,确保追踪到位,实施医学观察。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新华网)   中国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论文 北京时间25日凌晨,国际知名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中国团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研究论文称,通过对武汉新型肺炎患者的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乙型冠状病毒属病毒,它成为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科中的第七个成员。由中国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资助,对该病毒的加强监控和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最新发表论文的研究团队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衔来自北京地坛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湖北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论文通讯作者为高福、武桂珍和谭文杰。 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研究团队在武汉住院患者中发现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该病毒存在的证据包括在3名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用全基因组测序、直接PCR和培养方法均鉴定出此病毒。这种可能由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被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完整的基因组已提交给全球流感序列数据库(GISAID)网站。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2019-nCoV属于乙型冠状病毒属;乙型冠状病毒属包括在人、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中发现的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蝙蝠类SARS冠状病毒等)。 基于研究中得到的3条完整基因组,研究团队设计出几个针对2019-nCoV基因组的ORF1ab、N和E区域的特异和敏感的检测,可以检测出临床样本中的病毒RNA。引物集和标准操作程序已与世界卫生组织共享,用于在全球和中国监测和检测2019-nCoV感染。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表示,他们的分析提供了武汉爆发2019-nCoV的证据,还需提供有关2019-nCoV引起武汉疫情的其他证据,包括在患者的肺组织中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2019-nCoV抗原,从同一患者两个时间点的血清标本中检测出可证实血清转化的抗病毒IgM和IgG抗体,以及来自动物(猴子)实验的致病性证据。至关重要的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感染的传播方式、繁殖间隔期和感染的临床症状谱,从而为制定预防、控制和制止2019-nCoV传播的战略提供指导。 研究团队提醒说,冠状病毒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广泛存在于人类、哺乳动物和鸟类宿主,可以导致呼吸道、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疾病。基于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和广泛分布,其基因组的巨大遗传多样性和频繁重组,以及人-动物间接触活动的增加,加之频繁的跨物种感染和偶尔的动物传人事件,新的冠状病毒可能会周期性地出现在人类面前。(中国新闻网)   新型肺炎传播速率很可能不亚于SARS,消毒至关重要 1月24日,提出“只有大隔离、大消毒,才能遏制武汉肺炎”这一观点的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联系《中国科学报》提出,根据最新数据,新型冠状病毒比我们原先认识的要更危险,家庭消毒和公共场所消毒对于这次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以下为陈继明撰写的文章: 过去24小时内国内外发布的数据提示,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比我们原先认识要更危险。 第一,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传播能力。 世卫组织1月23日晚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平均每个新型冠状病毒病例感染了1.4到2.5个病例,这说明了我们在1月20日之前的措施没有遏制该病毒在人群中扩散蔓延的态势。 另外,2003年SARS从首个病例发病到发现第500个确诊病例,用了110多天,而这次不到50天,说明这次疫情在人群中的传播速率很可能不亚于SARS。 考虑到现在检测能力已经显著提升,我们也不能说这次疫情传播速率大于SARS的传播速率。 第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具有相当高的致病性。 1月23日,Eurosurveillance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依据1月10日到21日已经治愈出院的人数和死亡的人数,这次疫情的病死率95%置信区间为3.9%至32%,均值为14%。 世卫组织1月23日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在确诊病例中,重症病例占到25%。国家卫健委1月24日通报,截止到1月23日24时,内地已经确诊830例,已经治愈出院34例,已经死亡25例,重症177例,按照这三个数据计算的病死率更高,而重症率约为21%。另外,从1月23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17个死亡病例看,80%以上的死者年龄都不低于65岁,同时患有其他疾病。(需要说明的是,病死率等于死亡数除以治愈出院人数与死亡人数之和,正在治疗的病例由于结局未定,所以不纳入计算。这个数值还在变化之中。上述计算没有考虑到那些没有住院的轻症病例。) 虽然目前看,这个病毒对儿童侵袭力弱,但是这个病毒是容易变异的,目前不能断定这个病毒以后对儿童侵袭力不会上升。 第三,确诊病例在快速上升。 截止到1月24日,中国一共报告了835个确诊病例(包括港澳台地区),而这些病例超过60%是在1月20号以后确诊的。由于这个病毒对人类来说是新的,人们普遍对它没有预存的特异性免疫力,所以都容易感染。正因为这个原因,如果这个病毒在人间定殖下来,有可能引发人间大流行,其后变成人类的一种常在的重要传染病。 冠状病毒在猪群中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在猫群中引起猫传染性腹膜炎,在鸡群中引起传染性支气管炎。这些冠状病毒病都是对应动物的主要传染病,感染力和致病性都比较强,并且用疫苗和药物都很难控制。不仅如此,这些冠状病毒变异较快,部分变异株能够显著改变其流行特征。2010年,猪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一个变异株在中国、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地的猪群中大流行,导致大量的猪发病死亡,其中美国约有700万头猪死亡。 这些家养动物的冠状病毒对人都不致病,与这次疫情毫无关系,确实毫无关系,但是它们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冠状病毒的致病能力。 综合上述新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少出行,少聚会,勤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只有每个人都重视自我防护,我们才能尽早消灭这个疫病。 在这个寒冷季节,病毒在外界能够存活较长时间,所以家庭消毒和公共场所消毒,对于这次疫情的防控,非常重要。(科学网)   … Read more

七天科技博览(1月18日)

【本期导读】 脑科学时代正在走来 银杏如何可以活千年? 塑化剂如何影响生殖功能? 如何打赢冬季心脏保卫战? 开展“人类屏幕组计划” 生活中的小窍门儿 2019年,海洋温度创历史新高 全球海洋氧气含量正迅速下降   脑科学时代正在走来 心随所想。天津大学医学部的白色小楼中,墙上的大屏幕显示着“欢迎来到医学部,你们是今天上午第五拨参观者。”佩戴着电极帽的志愿者静默无声,墙上的字是他的心声。这段文字同样可以发送给千里之外的接受者。 随心所动。在手臂上贴上几个电极片,心里默念“出拳”,手臂不自觉地真的打出一拳。这项技术成为瘫痪病人的福音。 新年伊始,在天津大学医学部,一场“黑科技”展悄然举行。这种“黑科技”捕捉人脑发出的脑电信息,经过解读、处理,转变为控制机器的信号。这个展览就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生-机智能交互与生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样机展示会。 瘫痪者的福音 5年前,当自己的左腿在意念的控制下终于“踢”出去的时候,77岁的脑中风患者郑桂荣惊喜地发现,自己“瘫”了8个月的腿,竟然又“听使唤”了:“心思一动,腿就可以开始抬起来了。” 在天津医院康复科的治疗室里,47岁的患者王杨佩戴好脑-机接口设备后,根据电脑提示,进行手腕功能康复训练。经过3个多月的治疗,他已经能自行进行腕关节旋转、踝关节背曲等。 全球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脑语者”研发团队领导者、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明东介绍:“大脑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之一,不但有极为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还有千变万化的动态信息。每说一句话,大脑里都可能有上亿个神经细胞在不断发放电脉冲。一台高速运转的电脑正在将大脑的信号接收下来、解读出来。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实现的医疗康复,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 2014年天津大学研制成功首台适用于全肢体中风康复的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神工一号”。融合了运动想象脑-机接口技术和物理训练康复疗法,该系统在中风患者体外仿生构筑了一条人工神经通路,经过模拟解码患者的运动康复意念信息,进而驱动多级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产生对应动作。随着“神工二号”、“神工三号”相继研发成功,目前,“神工”已经在天津、山东多地三甲医院进行临床试验,为数千名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手段。 意念的交流 2016年,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中,两位航天员完成了一项颇具科幻色彩的前瞻性实验:人类历史上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现了静默的交流。这套实验系统研制正是由明东团队与中国航天员中心合作完成。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轨进行脑-机交互技术空间适应性测试。该系统通过大量地基实验深入揭示失重、噪声、情绪等对脑电影响,实现了高识别度、高稳定性、适于空间环境的脑-机接口自适应分类技术;建立了针对航天特征的实验策略和训练方法,大幅提高系统识别正确率,为有效开展天地差异对比建立稳定基线。人机融合将是未来航天医学与人因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脑-机接口为航天员等特殊人群提供肢体约束环境下的“第三只手”和神经功能层面融合的自适应自动化人机协作,帮助他们完成更多更复杂的工作任务。该系统的建立和成功测试将为未来深入开展先进交互技术在轨适应性研究和技术应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新一代医学与人因保障系统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从军事航天到生活娱乐,脑-机接口技术应用前景广阔。脑科学时代正在走来。(科技日报)   银杏如何可以活千年? 与自然界中旺盛生长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某些树木相比,动物的长寿不算什么。但人们此前对树木,例如银杏的长寿机制却一直不清楚。 近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中外科学家团队截止目前最为全面的树木长寿机制研究成果。他们选用银杏树干维管形成层为主要研究材料,综合运用细胞学、生理学、多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揭示了银杏古树长寿的内在机制。 论文作者、扬州大学教授王莉告诉《中国科学报》,树木生长主要来源于顶端分生组织和侧向维管形成层的分裂分化,但树木生长到一定年龄以后就不再升高,因而无法反映年龄的变化。树木主干维管形成层每年都能分裂分化出新的韧皮部和木质部,维系着树体的生长,是研究古树长寿机制的理想材料。 该研究通过年轮测定技术结合DBHs的分析,确定了34株银杏树的真实树龄,其树龄分布在15年—1353年,并将其中不同树龄的树木分为三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与成年树相比,古树组(193年-667年)形成层细胞层数变少,新产生的年轮宽度变窄,生长素(IAA) 含量下降,脱落酸(ABA)含量上升,细胞分裂分化相关基因表达下降,表明古树中维管组织生长变缓。然而古树树干的横截面积增加量(BAI)仍处于高水平,显示银杏古树形成层干细胞仍具有较强的持续不断的分裂能力。 该研究进一步测定了古树叶片光合指标、种子繁殖能力、衰老相关的标记基因、miRNA及靶基因、自噬基因等,均未发现有显著变化。此外,研究人员还在银杏叶片衰老过程以及更多年龄段的其他银杏植株中,进行了相关基因的验证。这些形态、生理和分子水平上的结果揭示,银杏古树在整体上仍处在健康的成年状态,依旧保持“青春活力”,尚未进入衰老阶段。“银杏古树维管形成层细胞的持续分裂能力,在避免衰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莉说。 论文作者、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林金星介绍,树木最终大多因为环境胁迫或病害而导致衰老和死亡。为了了解树木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容易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他们检查了与病原体抗性和保护性物质产生有关的基因。结果,他们在银杏古树维管形成层细胞中鉴定到62个FLS2、EFR的成员和457个R基因,尤其是R基因的数量远远多于其他物种。此外,木质素单体、类黄酮和芪类化合物代谢通路的基因数量和表达在古树组中也没有下降。 论文作者、美国北得克萨斯大学丹顿分校教授Richard Dixon说,这是一种“惊人的”能力,可以帮助银杏健康生长数千年。银杏古树可能通过持续合成木质素等物质,增加树干的密度和强度,以支撑不断增粗的树体,同时通过大量R基因的持续表达,以及积累具有特殊保护功能的代谢物来提高树体抗性,抵抗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从而大大延长了树体的寿命。 综上所述,科学家认为,银杏古树长寿并非某单一的长寿基因调控,而是生长与衰老过程中多个因素综合平衡的结果。该研究成果对揭示树木在个体水平上的生长与衰老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中国科学报)   塑化剂如何影响生殖功能? 美国研究人员9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一种常用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会在线虫生殖过程中引起过多的DNA断裂,并干扰修复系统的运作,从而导致卵子形成和胚胎早期发育的缺陷。这一新机制的发现对于理解DEHP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DEHP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塑化剂,每年全球总产量高达400万吨,人们会通过玩具,服装、食品包装、医疗器械、个人护理用品等各种产品接触到它。有大量研究表明,暴露于DEHP会导致男女各种生育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无法确认该化学物质是如何发挥其有害作用的。 此次,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纽约州卫生署的研究人员对DEHP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生殖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DEHP会在线虫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造成过多的双链DNA断裂,并干扰修复系统的运作,使这些断裂无法得到适当的修复,最终会影响染色体形态,导致卵子中染色体数目不正确,胚胎存活能力下降。 分析显示,这些线虫仅处于低水平的DEHP暴露和代谢(与普通人群尿液样本中检测到的DEHP水平相当)就会受到影响。这表明,即使是少量的DEHP也能破坏细胞的减数分裂。 秀丽隐杆线虫是研究人类遗传学和生物学的常见模式生物,其模型很有借鉴意义。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新研究提供了有关环境中DEHP水平如何损害动物生殖系统的新见解,对于进一步理解DEHP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殖健康的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研究也提醒人们,要重视DEHP污染问题,必须要减少DEHP的使用或寻找更安全的替代品,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人体暴露于这种化学物质的风险。(科技日报)   如何打赢冬季心脏保卫战? 我国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人,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并呈现上升趋势。目前高血压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病的头号危险因素,并上升为全球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冬季是冠心病的高发季节,特别是在气温骤降的时节,心血管科急诊室、病房里总是人满为患。而天气温度变化对高血压病人的影响常常被低估。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对外界温度的变化很敏感,所以冠心病在冬季高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孙宏涛表示,寒冷会刺激冠状动脉,致其易痉挛收缩,若冠状动脉原有严重狭窄,则并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就增大。此外,寒冷会令人体的外周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上升,心脏负荷增大,增加了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值得注意的是,冬季北方地区昼夜温差大、室内外温差大,还有很多北方老人有去南方进行“候鸟式”迁徙避寒的习惯。孙宏涛说,由于人体温度调节系统处理突发情况能力有限,突发温度变异会带来人体相应变化,例如血胆固醇、心率和血小板黏度均增加,则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因此一日内较大的温度变化可以导致心脏病发作。 “高血压患者在冬季要尤其注意定期服用降压药,避免血压波动,增加心肌耗氧量,导致心绞痛的发生。”孙宏涛建议,在气温骤降及季节更替时,高血压患者务必要加强血压的自我监测,密切关注血压值,警惕因外界温度变化所致的血压急剧变化。如果发生血压值急剧升高,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避免随意用药酿成危险。 此外,针对准备在冬季由寒冷地区到温暖地区居住、休闲旅游的中老年人,孙宏涛建议,应该在出发前全面接受体格检查,有心脑血管闭塞或重度狭窄者应遵从医生的指导。(新华社)   开展“人类屏幕组计划” 在英国《自然》杂志15日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数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人类屏幕组计划”,因为关于数字生活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可能是不全面、不相关或被误解的。文中写道,针对数字生活的详细记录展开大规模分析,比单纯计算屏幕时间能带来更多见解。 过去10年里,有成千上万分析媒体影响的研究,其中绝大部分是根据“智能手类,分析人们在这些技术或平台上所花费的时间。但是此次,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百伦·里弗斯在内的多位科学家指出,目前人们可能接触到的内容范畴宽泛性、消费模式碎片化、信息食粮异质性、体验交互性以及设备移动机”“社交媒体”和“娱乐媒体”等几大化的程度均过高,不适合使用这种简化的归纳。此外,人们很容易少报或多报自己在某个媒体平台上所花费的时间,误差一般可达每天数小时。 为此,科学家呼吁协作开展“人类屏幕组计划”,对人们在屏幕上浏览的内容和各种操作以及浏览和操作发生的先后顺序展开分析。 评论作者解释道,现有技术“让研究人员可以非常详尽地记录人们的数字生活”。得益于数据共享标准的不断更新和其他领域不断积累的经验和工具——比如基因组学,在满足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等各种预期和法规要求下,进行数据收集正变得越来越容易。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