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科技博览(2020年1月25日)

【本期导读】

  1. 新型肺炎疫情最新通报(1月25日)
  2. 来自武汉人员应居家医学观察14天
  3. 中国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论文
  4. 新型肺炎传播速率很可能不亚于SARS,消毒至关重要
  5. 新型肺炎已出现无武汉旅行史确诊病例
  6. 北京又一名新型肺炎患者痊愈出院
  7. 中科院药物所和上科大发现药或可治新型肺炎
  8. 抗艾滋药物对新型肺炎有效?疫苗何时到来?
  9. 多名院士联名呼吁:杜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
  10. 院士专家提案:尽快修法禁食野生动物!

 

新型肺炎疫情最新通报

人民网北京1月26日电 据国家卫健委消息,2020年1月25日0-24时,29个省(区、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88例,新增重症病例87例,新增死亡病例15例(湖北省13例、上海市1例、河南省1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1例,新增疑似病例1309例。

截至1月25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收到30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975例,现有重症病例324例。累计死亡病例5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49例。现有疑似病例2684例。

目前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3431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325人,现有21556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香港特别行政区5例,澳门特别行政区2例,台湾地区3例。

另外,累计收到国外通报确诊病例:泰国4例,日本2例,韩国2例,美国2例,越南2例,新加坡3例,马来西亚3例,尼泊尔1例,法国3例,澳大利亚1例

 

应对新型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来自武汉人员应居家医学观察14天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25日晚发布《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社区防控工作通知》,要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实行网格化、地毯式管理,来自武汉的人员应到社区卫生机构登记并居家医学观察14天。

这份通知日前由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发布。此前,国家卫健委牵头建立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共32个部门。

通知要求,充分发挥社区动员能力,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群防群控,稳防稳控,有效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防止疫情输入、蔓延、输出,控制疾病传播。

具体来看,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组织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参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发现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院感防控、个人防护等内容的培训,提高防控和诊疗能力。发布公告,对辖区内来自武汉的人员进行警示,要求到社区卫生机构登记并实行居家医学观察14天。

医疗机构加强预检分诊工作,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引导患者至专门的发热呼吸道门诊就诊。为就诊病人提供一次性口罩等防护用品,减少通过医院传播机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转诊至定点医院诊治收治,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通知还要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实行网格化、地毯式管理。社区要建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体系,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责任到人、联系到户,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得到切实落实、不留死角。鼓励社区居民参与防控活动。

以社区为网格,加强人员健康监测,摸排人员往来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精准管理来自武汉的人员,确保追踪到位,实施医学观察。做好密切接触者管理。(新华网)

 

中国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论文

北京时间25日凌晨,国际知名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中国团队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研究论文称,通过对武汉新型肺炎患者的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乙型冠状病毒属病毒,它成为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科中的第七个成员。由中国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资助,对该病毒的加强监控和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最新发表论文的研究团队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衔来自北京地坛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湖北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生物安全大科学中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论文通讯作者为高福、武桂珍和谭文杰。

2019年12月和2020年1月,研究团队在武汉住院患者中发现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该病毒存在的证据包括在3名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用全基因组测序、直接PCR和培养方法均鉴定出此病毒。这种可能由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被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完整的基因组已提交给全球流感序列数据库(GISAID)网站。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2019-nCoV属于乙型冠状病毒属;乙型冠状病毒属包括在人、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中发现的冠状病毒(SARS冠状病毒、蝙蝠类SARS冠状病毒等)。

基于研究中得到的3条完整基因组,研究团队设计出几个针对2019-nCoV基因组的ORF1ab、N和E区域的特异和敏感的检测,可以检测出临床样本中的病毒RNA。引物集和标准操作程序已与世界卫生组织共享,用于在全球和中国监测和检测2019-nCoV感染。

研究团队在论文中表示,他们的分析提供了武汉爆发2019-nCoV的证据,还需提供有关2019-nCoV引起武汉疫情的其他证据,包括在患者的肺组织中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2019-nCoV抗原,从同一患者两个时间点的血清标本中检测出可证实血清转化的抗病毒IgM和IgG抗体,以及来自动物(猴子)实验的致病性证据。至关重要的是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感染的传播方式、繁殖间隔期和感染的临床症状谱,从而为制定预防、控制和制止2019-nCoV传播的战略提供指导。

研究团队提醒说,冠状病毒是一种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广泛存在于人类、哺乳动物和鸟类宿主,可以导致呼吸道、肠道、肝脏和神经系统疾病。基于冠状病毒的高流行率和广泛分布,其基因组的巨大遗传多样性和频繁重组,以及人-动物间接触活动的增加,加之频繁的跨物种感染和偶尔的动物传人事件,新的冠状病毒可能会周期性地出现在人类面前。(中国新闻网)

 

新型肺炎传播速率很可能不亚于SARS,消毒至关重要

1月24日,提出“只有大隔离、大消毒,才能遏制武汉肺炎”这一观点的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研究员陈继明联系《中国科学报》提出,根据最新数据,新型冠状病毒比我们原先认识的要更危险,家庭消毒和公共场所消毒对于这次疫情的防控至关重要。以下为陈继明撰写的文章:

过去24小时内国内外发布的数据提示,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比我们原先认识要更危险。

第一,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传播能力。

世卫组织1月23日晚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平均每个新型冠状病毒病例感染了1.4到2.5个病例,这说明了我们在1月20日之前的措施没有遏制该病毒在人群中扩散蔓延的态势。

另外,2003年SARS从首个病例发病到发现第500个确诊病例,用了110多天,而这次不到50天,说明这次疫情在人群中的传播速率很可能不亚于SARS。

考虑到现在检测能力已经显著提升,我们也不能说这次疫情传播速率大于SARS的传播速率。

第二,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具有相当高的致病性。

1月23日,Eurosurveillance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依据1月10日到21日已经治愈出院的人数和死亡的人数,这次疫情的病死率95%置信区间为3.9%至32%,均值为14%。

世卫组织1月23日发布的评估报告指出,在确诊病例中,重症病例占到25%。国家卫健委1月24日通报,截止到1月23日24时,内地已经确诊830例,已经治愈出院34例,已经死亡25例,重症177例,按照这三个数据计算的病死率更高,而重症率约为21%。另外,从1月23日国家卫健委公布的17个死亡病例看,80%以上的死者年龄都不低于65岁,同时患有其他疾病。(需要说明的是,病死率等于死亡数除以治愈出院人数与死亡人数之和,正在治疗的病例由于结局未定,所以不纳入计算。这个数值还在变化之中。上述计算没有考虑到那些没有住院的轻症病例。)

虽然目前看,这个病毒对儿童侵袭力弱,但是这个病毒是容易变异的,目前不能断定这个病毒以后对儿童侵袭力不会上升。

第三,确诊病例在快速上升。

截止到1月24日,中国一共报告了835个确诊病例(包括港澳台地区),而这些病例超过60%是在1月20号以后确诊的。由于这个病毒对人类来说是新的,人们普遍对它没有预存的特异性免疫力,所以都容易感染。正因为这个原因,如果这个病毒在人间定殖下来,有可能引发人间大流行,其后变成人类的一种常在的重要传染病。

冠状病毒在猪群中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在猫群中引起猫传染性腹膜炎,在鸡群中引起传染性支气管炎。这些冠状病毒病都是对应动物的主要传染病,感染力和致病性都比较强,并且用疫苗和药物都很难控制。不仅如此,这些冠状病毒变异较快,部分变异株能够显著改变其流行特征。2010年,猪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一个变异株在中国、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地的猪群中大流行,导致大量的猪发病死亡,其中美国约有700万头猪死亡。

这些家养动物的冠状病毒对人都不致病,与这次疫情毫无关系,确实毫无关系,但是它们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冠状病毒的致病能力。

综合上述新的认识,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少出行,少聚会,勤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只有每个人都重视自我防护,我们才能尽早消灭这个疫病。

在这个寒冷季节,病毒在外界能够存活较长时间,所以家庭消毒和公共场所消毒,对于这次疫情的防控,非常重要。(科学网)

 

新型肺炎已出现无武汉旅行史确诊病例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进入第23天,官方再次更新诊疗方案。1月23日,国家卫健委公布新修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方案显示,目前无华南市场暴露史病例在增加,并出现了聚集性病例和无武汉旅行史的确诊病例。

记者注意到,与第二版诊疗方案相比,新方案新增表述“出现无武汉旅行史的确诊病例”。第三版方案提到,截至目前搜集到的病例,显示无华南市场暴露史病例在增加,并出现了聚集性病例和无武汉旅行史的确诊病例,而且在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了来自于武汉的无明确市场暴露史的确诊病例。(新京报)

 

北京又一名新型肺炎患者痊愈出院

经北京市专家组会诊,北京1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男患者于1月25日痊愈出院。据悉,该男士现居于北京市大兴区。1月8日从湖北返回后出现发热,头痛,乏力,咳嗽等症状,随后转入北京地坛医院隔离治疗。按程序经疾控中心检测发现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经专家组会诊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入院后给予中药治疗及对症治疗,症状好转,体温正常,连续监测呼吸道分泌物病毒核酸阴性,符合国家制定的出院标准,今日出院。北京市已累计出院2人。(央视新闻微博)

 

中科院药物所和上科大发现药或可治新型肺炎

由蒋华良院士和饶子和院士领衔、20余个课题组参与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抗2019-nCoV病毒感染联合应急攻关团队,利用前期抗SARS药物研究积累的经验,开展抗2019-nCoV药物研究。

饶子和/杨海涛团队快速表达了2019-nCoV水解酶(Mpro)并获得了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在此基础上,联合小组综合利用虚拟筛选和酶学测试相结合的策略,重点针对已上市药物以及自建的“高成药性化合物数据库”和“药用植物来源化合物成分数据库”进行了药物筛选,迅速发现了30种可能对2019-nCoV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活性天然产物和中药(详见附表),建议在2019-nCoV感染肺炎患者临床治疗中予以考虑和关注。

研究团队后续将继续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抗2019-nCoV活性测试,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更加直接的指导。

候选药物包括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Indinavir)、沙奎那韦(Saquinavir)、洛匹那韦(Lopinavir)、卡非佐米(Carfilzomib)、利托那韦(ritonavir)等12种抗HIV药物,2种抗呼吸道合胞病毒药物,1种抗人巨噬病毒药物,1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1种免疫抑制剂以及2种其他类药物。发现含有“二苯乙烯”结构的孟鲁司特以及植物药活性成分虎杖苷脱氧土大黄苷与Mpro结合较好,可能对病毒有抑制作用;在前期抗SARS研究及计算机模拟基础上发现老药肉桂硫胺环孢菌素A可能对2019-nCoV有效,其中肉桂硫胺是上世纪70年代用于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对冠状病毒3CL水解酶具有抑制作用,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可以阻止病毒的核衣壳蛋白与人的环孢亲和素A相互结合,已有研究表明联用干扰素和环孢菌素A能显著抑制冠状病毒在人类支气管和肺部复制及造成的组织损伤。他们研究还发现,虎杖、山豆根等中药材中可能含有抗2019-nCoV有效成分。

应急攻关团队已经完成了肉桂硫胺等公斤级合成工艺,制剂工作正在进行;环孢菌素A的胶囊制剂制备工艺也已经完成;其它部分药物的合成工艺探索也已完成。联合团队表示欢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与他们合作,共同抗击2019-nCoV。(中国科学报)

 

抗艾滋药物对新型肺炎有效?疫苗何时到来?

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虽然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但研究刚开始,离研制出抗体、疫苗等尚有很大距离。同时,有受访专家呼吁,强烈建议采取国家行动,研发针对重大烈性传染病的药物。即使这次未来得及用,也可以作为技术储备。

1月21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新型肺炎暂无特效药。不过,事情在23日有了转机。当天,被确诊感染新型肺炎的北大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在微博上表示,“一种抗艾滋病药物对我很有效!”这种药物名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是一种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然而,王广发也强调,目前还不清楚对其他病患是否有效,需要后续观察。

23日,美国卫生官员和科研人员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观点文章称,自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出现以来,医学界对冠状病毒的研究及技术进步可大幅缩短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开发的时间,新型冠状病毒的候选疫苗有望在3个月后展开人体临床试验。

与此同时,据德国中文网24日报道:德国吕贝克大学教授Rolf Hilgenfeld正在乘飞机飞往中国。在他的行李中,可能携带有冠状病毒抑制剂。随后,病毒学专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童贻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抑制剂在国外应该没有获得临床上市许可。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是不是有效,要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经过相关的程序,证明安全有效才会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无论如何,这似乎为新型肺炎的特效药治疗带来了一丝曙光。

《中国科学报》:特效药研制有何进展?SARS战役中留下的经验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科研是否有帮助?

匿名专家:有很大帮助,我们已经根据过去的大量积累,加班加点做出了病毒抑制剂,正在进行相关检测。不然这么短的时间肯定拿不出来,因为药物研发需要很长周期。不过,针对SARS的抑制剂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是否有用目前还不确定,希望管用。

张天宇:最快速、直接的方法是在动物感染模型上直接使用现有的抗病毒药物等进行快速验证,当然也包括中药。比如SARS期间,我国学者就发现抗HIV药物可能对SARS病毒有一定效果。可惜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新研究中,国家并没有公开研发针对冠状病毒的特效药物。强烈建议采取国家行动,研发重大烈性传染病的药物。即使这次未来得及用,也可以作为技术储备。

《中国科学报》:目前已有几家美国公司开始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您认为什么时候能用上疫苗?

匿名专家:我们也在开展相关研究,但研究刚开始,离研制出抗体、疫苗等还有很大距离。现在对病毒的流行规律、免疫保护机制、易感性都不清楚,研制出来之后还需要三期临床试验,我认为一年之内不太可能有疫苗。

当然,每次疫情的情况都不一样,总有新的科学问题出现,所以现在预测还为时尚早。但是,当年控制SARS疫情发展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特效疫苗,完全靠增强全民意识、加强领导,最后依靠切断传播途径做得好完全控制住了。这次也可以借鉴。

《中国科学报》:通过此次疫情回看SARS研究,您认为有哪些教训?

张天宇:我国之所以没有冠状病毒特效药,我认为有几个原因:第一,SARS病毒消失以后,为了防止病毒泄露,直接使用病毒的项目几乎全部被停掉。拿不到病毒,药物研发无法进行动物实验验证。第二,没有了病人,企业也无动力。另外,某些人可能心存侥幸,以为冠状病毒不会再来,就像天花消失一样。

陆家海:国际上一直对冠状病毒进行着持续的研究。我们国家缺乏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长期科研跟踪,科技部门也没建立起长期研究的机制,实际上应该减少应急性的项目,加大对新型传染病研究的持续投入,不要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匿名专家:最大的教训就是研究没有继续下去,科研环节没有进入传染病防控体系中,丧失了先机。

相关资助项目:

1月21日,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组织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组第一次会议”,对第一批应急项目进行咨询论证。会上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14位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

国家层面将迅速启动应急科技攻关项目,着重在病毒溯源、传播途径、动物模型建立、感染与致病机理、快速免疫学检测方法、基因组变异与进化、重症病人优化治疗方案、应急保护抗体研发、快速疫苗研发、中医药防治等10个方面进行部署。

1月2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下称《指南》),宣布启动新型肺炎研究专项项目。5个方向分别为:

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功能、感染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以及不同冠状病毒差异性研究;

新型冠状病毒溯源、变异与进化,以及新技术与“科赫假说”的再认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群易感性及疾病流行规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以及重症救治和医院感染防控的基础研究;

冠状病毒应急疫苗和通用疫苗的基础研究。(科学网)

 

多名院士联名呼吁:杜绝野生动物非法食用和交易

此次原发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是继2003年的SARS之后的新一轮公共卫生危机。来自国家疾控部门和专业研究者的初步信息都表明,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和SARS一样指向了野生动物贸易市场。

事实上,科学研究表明,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例如亨德拉、尼帕病毒,H7N9禽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等,都和动物有关。统计发现有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这些病毒本来存在于自然界,野生动物宿主并不一定致病致死,但由于人类食用野生动物,或者侵蚀野生动物栖息地,使得这些病毒与人类的接触面大幅增加,给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危及公共卫生安全。加之交通的便利和人口的流动,使得流行病爆发的几率大大增加。

可见,控制甚至杜绝野生动物的食用和相关贸易,已经不仅仅是生态保护的需要,而且对公共健康的风险控制意义重大。鉴于此,我们呼吁野生动物主管及执法部门,以及市场监管部门及时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源头管理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全面杜绝对野生动物的非法食用。

我们的建议如下:

1.尽快在全国范围内由各地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和疾病检疫部门联合执法,严格检查目前市场上贸易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状况,取缔和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市场和贸易,以及餐馆的非法经营,并将有关信息公开发布,形成公众和社会压力。

2.从长远来看,有必要把野生动物贸易和消费所带来的风险上升为公共安全议题来看待和管理,由人大和政府主管部门建立更加健全的法规和管理机制,同时向全社会和消费者进行健康安全和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具体如下:

a)由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建立审核和监管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生产经营许可单位运行情况的长效机制,凡是有非法行为的一律予以取缔,特别是那些名为驯养繁殖,实为非法收购和猎捕野生动物进行贸易的,要严加惩处。应以此次事件为契机,整顿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生产经营行业的乱象,全面清理不规范、不合法的生产经营活动,严禁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与珍稀濒危动物的利用。对主管部门批准的合法经营许可内容应做到信息公开,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

b)由全国人大紧急修订《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公共健康安全的内容纳入到野生动物利用的条款中。根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在禁止和限制食用野生动物方面,没有直接规定。而目前由林业部门对驯养繁殖野生动物审批许可的程序和管理存在漏洞,经常有名为保护、驯养或者养殖,实为非法收购、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的情况,为野生动物的贸易和食用埋下隐患。应尽快修改完善相关立法并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明确野生动物经营相关的市场监督的执法部门及其职责,加大野生动物非法利用的处罚力度,把非法消费也同样纳入到管理和处罚范围。

c)在全社会倡导改变以往“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为了利用”的狭隘观念,加强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公众宣传力度,深入浅出地解读人类生存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系,以及保护自然保护与公共安全风险以及每个人的关联,让如今已成为奢侈而非必需品的野生动物食用陋习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习惯,使野生动物保护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中。

d)值2020在昆明召开第15届生物多样性缔约国大会之际,在媒体应强调对野生动物原生种群和栖息地的保护,政府应大力支持在野外的研究工作。

我们郑重呼吁:杜绝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和食用,从源头控制重大公共健康风险。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和学者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努力,将此次危机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保护生态和公共安全的行动!

 

院士专家提案:尽快修法禁食野生动物!

导读

武汉肺炎疫情的源头,指向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食用。然而,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等4位专家梳理发现,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交易、运输、制售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在获得登记注册并获得批准之后,是合规合法的。

这种表面上的合法活动,往往让这些野生动物成为疾病宿主,构成“动物—动物—人—人”传播疾病的重要根源。

为此,4位专家联名提出了《关于尽快修改完善立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政协提案,呼吁从立法和执法上着力,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彻底改变不文明生活方式。

以下为《建议》全文。

关于尽快修改完善立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建议

李景虹、杨芳、黄宇平、王建平

一、尽快修改完善相关立法并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急迫性

2020年新年伊始,湖北省武汉市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国家卫健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国家级卫生部门组成的专家组深入武汉专题调查研究之后,在1月22日国新办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明确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为野生动物”。

回顾2003年SARS疫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最早发生在广东的11个病例多数与野生动物有接触的历史,包括野生动物的运输者、交易人员、餐馆的厨师、服务员,同期在广东野生动物市场上的果子狸体内分离和检测到了SARS病毒。

类似疫情发生的教训证明,从每一个公民到国家各个职能部门,都不能置身度外,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遭到严重威胁,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被严重打乱,直接工作在抗疫情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甚至付出了健康和生命的沉重代价。这次因国人食用野生动物造成大规模新型病毒疫情暴发,也给我国的国际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不良影响。

根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虽然我国2017年出台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但是,通读这一法一条例,可以看出:相关立法的侧重点在于保护“珍贵、濒危、有益的和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而对水生以及假借保护、驯养或者养殖,而非法食用或者贩卖野生动物的情况时有发生,据此,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交易、运输、制售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在获得登记注册并获得批准之后,是合规合法的。这种表面上的合法活动,往往让这些野生动物成为疾病宿主,构成“动物—动物—人—人”传播疾病的重要根源。为此,郑重建议:尽快修改完善相关立法并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二、尽快修改完善相关立法并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理由

1. SARS教训。

应该承认,2003年抗击SARS,给国家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和整个社会留下了应对疫情的宝贵经验。但是今年由于同样的原因再次引发类似疫情,值得深刻反思。为此,我们呼吁国家尽快研究立法或者修订相关法则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包括禁止交易、运输、制售和食用野生动物。

2.立法漏洞。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在禁止和限制食用野生动物方面,没有直接规定,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在野生动物以及家养畜禽肇致“动物—动物—人—人”疾病传播可能时,担负的预防、处置和配合义务,规定不清楚。需要通过相关法律的修改完善,进行弥补。

3.我国《民法总则》(未来的《民法典》)第1条、第9条分别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绿色原则”等,还有十九届四中全国强调“国家治理”以及高质量发展等,立即着手修改完善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正当其时。

三、尽快修改完善相关立法并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具体建议

1.建议尽快组织各方面专家论证研究全面禁止交易、运输、制售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可行性,抓紧研究“出台以保护人类为出发点的相关法律或者修订相关法则以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可行性。为便于“令行禁止”,以及贯彻“急用先立”原则,可有相关部委先出台“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管理办法”,与汶川大地震应急时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2008年6月4日通过)做法相适应。

2.建议相关部门立即出台紧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检查和关闭相关野生动物交易市场,包括在餐厅制售食用野生动物。并通过中国烹饪协会制定全行业适用的《全面禁止在餐厅制售食用野生动物规范》,让所用餐饮经营单位,全面停止制售野生动物食品食物和菜肴。

3.在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相关法律出台之前,建议相关职能部门严格依照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强化执法力度,追查已经进入流通环节的野生动物来源。并与卫健委合作,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应急合作。

4.各级媒体官媒和各种自媒体,由卫健委及其应急机构发布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性和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具体规则,让全体公民逐渐养成改掉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提倡文明生活方式。通过加强科普宣传,让全体公民理解食用野生动物的危害,从而,为修改完善以及出台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性文件,打下良好的生活习惯基础。

目前,上述《建议》已通过九三北京市委报送全国政协、九三中央、北京市统战部、北京市政协。

请转发呼吁,从你我做起,管住嘴,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科学网)

 

(选编: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