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甘蔗两头甜!甜源蔗乡解读“甜城”新表达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甜在内江”。“内江甜”,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感觉、一种记忆、一种享受。 市中区汉安糖草·甜源蔗乡是“内江甜”的代表之一。“红糖玉米酥,这个美味组合很特别!”汉安糖草董事长马淑华总是拿出这道“镇店之宝”款待八方来客。她说,公司成立起就以“蔗糖”为媒,致力于开发拳头产品、热门产品,不断寻找利润增长点,从最初生产古法红糖、鲜榨甘蔗汁等至今,已拥有红糖玉米酥、花生酥、芝麻饼以及甘蔗酒等各类产品20余种。 “我们结合内江制糖业的发展史,着力打造以甜文化为内涵,集科普、参观、体验为一体的高品质、综合性全产业链研学基地。”马淑华介绍,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汉安糖草还积极开发文旅研学项目,研学基地目前设有种植、采摘、熬制红糖、蔗渣造纸、扎染等体验项目。 在甜源蔗乡游客中心,导购员张阿姨热情地向游客推介“甜食产品”。“我是2020年入职的,每个月工资有两三千元,家门口上班很开心。”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据了解,汉安糖草不仅通过甘蔗收购带动龙门村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还为当地村民带来近100个岗位,每年支付劳动报酬300余万元。为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汉安糖草还流转闲置宅基地及闲置住宅,用于建设文旅配套设施,17户农户从中获得租金收益,有效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增加农户收入。 一根甘蔗两头甜!“村里种的甘蔗都直接送往汉安糖草,进行加工熬制。”龙门村党总支书记罗家元介绍,在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该村自2022年起就和汉安糖草签订收购协议,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产业,促进农户增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村共种植甜城21号、甜城蜜蔗等多个甘蔗品种200余亩,并逐步向周边延伸。 缘何“内江甜”?这还得从内江的历史说起—— 内江“甜味”悠长,隋唐时就有种植甘蔗的记载,清代时同福建、台湾并称全国三大糖业基地,民国初期糖产量占全川70%、全国48.46%。 追根溯源,1716年值得被记住。那一年,来自福建的曾达一将家乡的甘蔗带到内江,在当时的龙门乡梁家坝开始种植甘蔗,随后曾氏因糖致富,并带动周边乡邻竞相种植,内江300年糖业发展史就此拉开序幕,“甜城”之“甜”源源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内江糖业迎来大发展,在国内外具有更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新中国编辑并正式出版的1979年版《辞海》第439页中,载入“甜城”一词,“甜城内江”得到正式认定。 巅峰时,内江的糖坊和漏棚可谓“星罗棋布”,达到3000多家,有“三里一糖坊,五里一漏棚”之说,本地的甘蔗种植面积高达22.2万余亩,“甜城”美誉由此声名鹊起。 内江糖业多次迎来发展高峰,从依托产糖衍生物开办现代化酒精厂,再到内江糖厂建成投产,内江糖业见证了内江城市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历史。 在发展历程中,尽管内江糖业曾一度陷入困境,但“甜蜜”的基因却一直在内江人骨子里代代相传。 2022年底召开的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深挖甜城文化,做强“甜味+”产业,打造“中国甜食之都”。自此,内江开始正式“起笔”,全面续写这篇以“甜”为主题的宏大“文章”。 汉安糖草的发展,正是内江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做强“甜味+”产业的缩影,300多年积淀的甘蔗种植与制糖历史跨越时空,在龙门镇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新的“甜味”,“甜城”一词在内江糖业发源地也有了新表达。

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显示”产业中的内江“智造”

“年产量约3600万片,年产值7.1亿元。”两个数据,充分体现四川雄富蕊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的强劲动能。7月5日,来自19个国家的24家主流华文媒体组成的媒体团来到这里,了解内江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创新成果。 从事显示器件制造的四川雄富蕊能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内江高新区白马园区,主要生产TFT液晶显示屏及AMOLED模组、电容触摸模组及LED背光显示模组,为知名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设备、工业控制及游戏机等集成商提供优质产品。 2023年3月,“雄富电子产业园”正式投产。该项目占地56.42亩,包含千级无尘净化车间、科研楼及配套厂区。“我们已建成厂房和科研楼7万平方米,容积率达到1.85,其中科研楼有13层。”四川雄富蕊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世洲说,容积率是项目的一大亮点,将达到集约化使用土地,最大程度发挥最大效益的目的。 “投产显示屏模组生产线10条,平均每3.5秒生产一块显示模组。”陈世洲介绍,他们已与京东方、惠科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显示面板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产品主要应用于通信设备、数码电子、医疗设备、车载电子、消费类电子及其他电子设备显示屏,配套OPPO、VIVO、小天才、康佳、读书郎等国内知名品牌。 一家专注自主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何选择落户内江?面对记者们的疑惑,陈世洲给出了答案:“在成渝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先进集群的战略布局中,内江被赋予配套基地的定位。同时,得益于‘成渝之心’的区位优势,公司能更好服务配套川渝地区上下游企业,成长为西南片区显示半导体行业的生力军。” 据悉,内江高新区是内江市委、市政府聚力打造的电子信息产业主阵地、新型工业化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培育先行区。该区集聚了电子信息行业重点企业100余户,涵盖了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呈现出新而精、特而专、爆发式增长的势头。 近年来,内江坚定不移地做大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抢抓成渝打造世界级万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机遇,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除雄富蕊能外,现已聚集了巨腾国际、中显智能、明泰微电子、富乐华半导体等一大批链主、重点企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乐业内江,甜蜜回报。对于企业的发展,陈世洲满怀期待。“公司拥有多项发明专利,于2023年获评内江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他说,在深化创新成果的同时,企业还瞄准了海外市场。目前,20%的产品出口于东南亚和巴西、阿联酋等国家。 企业有实力,地方有潜力,二者联动共谱内江“智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海外华媒走进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信息与技术的交流日益频繁,内江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战略布局,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领域崭露头角。7 月 5 日,“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代表们走进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探寻这座城市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园区内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高效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讲解人员介绍,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 D 区位于内江市东兴区新城,一期占地 215 亩,投资 18.69 亿,建筑面积 32.3 万㎡,4 月底投入使用。园区按多功能综合型标准,布局综合服务、企业工区、人才公寓、商业街区 4 大板块。综合服务建筑面积 3 万㎡,提供全方位服务。企业工区 12.6 万㎡,设 1.6 万席位。人才公寓 4.4 万㎡,916 套,满足拎包入住。商业街区 12.5 万㎡,配套完善。园区新开通三条专用公交线路,还有智慧停车场等。此外,配备公园绿地、文化馆等,满足不同需求。      园区内从软件开发到信息技术服务,从大数据处理到人工智能应用,这里涵盖了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的全链条。众多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共同推动着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参访过程中,园区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内江在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举措。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源源不断地为产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此外,园区还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的成功,不仅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中国在全球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领域赢得了声誉。相信在未来,内江将继续发挥其优势,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海外华文媒体聚焦隆昌土陶:非遗技艺与乡愁文化的传承与振兴

       四川隆昌的隆昌土陶,它不仅承载着一段深厚的历史记忆,更是一个传承与创新并存的文化交汇点。7月5日,“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代表们走进隆昌土陶遗产博物馆探访。 隆昌,被誉为中国的“土陶之乡”,其土陶制作技艺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历经两宋的快速发展,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更是达到了鼎盛,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特别是石燕桥镇净土村一带,土陶文化早已融入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走进隆昌土陶遗产博物馆,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制陶工艺鼎盛的年代。博物馆内陈列着各种精美的土陶制品,从酒坛、米罐到泡菜坛、水缸,无不展现了隆昌土陶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这些传统土陶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承载了隆昌人民智慧和情感的载体。 据介绍,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天然气窑炉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土窑。如今,隆昌市仅存的龙窑遗址仅58处,其中在净土村内发掘的有53处。这些龙窑规模宏伟,建造工艺复杂,不仅见证了隆昌土陶的辉煌历史,更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制陶技艺的珍贵资料。 面对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隆昌市政府积极行动,于2020年对隆昌金林陶瓷有限公司厂区内的两条传统龙坡窑进行了及时抢修和文化挖掘。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非遗技艺的传承,更重塑了土陶乡愁文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当地匠人不断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和科技手段,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土陶作品。同时,海外华文媒体也关注到隆昌土陶在乡愁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怀念那些承载着家乡记忆和文化底蕴的物件。隆昌土陶作为乡愁文化的载体,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切,更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隆昌南关石牌坊,领略独特文化韵味

7 月 5 日,“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代表们走进了充满历史韵味的南关石牌坊古镇,展开了一场文化探寻之旅。 这座占地面积达 60 亩的古镇,于 2005 年斥资 1 亿元精心打造,并于 2006 年 10 月 1 日正式对外营运。 南关石牌坊古镇以城南石牌坊景观为核心,以承载千年沧桑的古驿道作为中轴线,其“三横三竖、六碑六牌”的独特布局自然天成。镇内的 12 座仿明清川南民居院落,临街立面、四合院、亭、台、楼、阁等建筑古朴端正,彰显着岁月的沉淀。       据悉,隆昌牌坊建造于 1838 年至 1887 年,历经四个朝代。其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三开间牌楼式清石仿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 560 平方米。每座牌坊正门刻有不同碑文,雕刻图案精美,涵盖人物、花鸟等,展现传统文化魅力。隆昌牌坊是中国石牌坊之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能让人在此欣赏建筑与雕刻艺术,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石牌坊更是这座古镇的灵魂所在。其中一座牌坊,讲述的是一位忠臣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英勇奋战,最终力保家园平安的壮烈事迹;还有一座牌坊,铭刻着一位贞妇在丈夫离世后,坚守贞节,独自抚养子女成才的艰辛与坚韧;更有一座牌坊,记载着一个家族几代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善举,他们的仁德之举在当地传为美谈。每一座牌坊背后都蕴含着这样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它们或是歌颂忠臣义士的英勇无畏,或是赞美贞妇烈女的坚贞操守,又或是铭记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这些牌坊不仅仅是石头雕刻的艺术品,更是一部部立体的史书,记录着当地的风俗人情、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如今,南关石牌坊古镇已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让人们在欣赏美景、品味美食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金星集团,探索清洁能源与氢能装备制造

7 月 4 日,“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代表走进了四川金星清洁能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金星集团股份),感受到了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         据介绍,金星集团股份是一家专注于氢能装备、清洁能源装备,集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企业。旗下拥有 8 家实体子公司和 1 家分公司,已获得 400 余项专利技术,其中发明专利 40 项,软件著作权 28 项。自主拥有铸造、容器生产及系统模块撬、智能加工、部件精装及产品组装四大生产基地。 公司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质检总局、全国压缩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单位,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压缩积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还成立了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工程技术中心、“成都市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围绕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和氢能装备产业两大产品布局,荣获中国新能源产业最具影响力企业价值典范奖,入选 2023 年四川省机械工业 50 强企业、2023 年四川省新经济企业 100 强企业、2023 年四川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023 年度成都市制造强市企业、2023 年成都市特色工业互联网领航平台、2024 年成都市第一批工业精品等荣誉。今年 4 月 1 日,吸引了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等众多领导到此调研视察。 公司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形成了两大产品系列:一是清洁能源装备产品,应用于天然气、页岩气开采后的净化、液化等深加工及终端应用技术装备;二是氢能装备产品,应用于制氢、输氢、加氢、用氢环节的综合应用技术装备。 媒体代表们深入到了金星集团的生产车间,他们亲眼见证了公司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感受到了金星人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和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 王磊摄 这次参观活动,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亲身感受到了中国清洁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清洁能源产业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成都科幻馆,体验科幻盛宴

7 月 4 日,“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代表探访了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科创新城的成都科幻馆。科幻馆所展现的未来感和科技感,不仅是科技的展示窗口,更是文化的交流桥梁,将古蜀文明与现代科幻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在探访过程中,代表们仿佛走入了一个神秘的宇宙世界。成都科幻馆占地面积达 138 亩,建筑面积 5.94 万平方米,总建筑高度 31.9 米。其设计出自全球遴选的扎哈建筑事务所,外形的灵感源自“星云”形态,大厅采光顶融入三星堆金箔面具元素,促成了古蜀文明与现代科幻文化跨越千年的精彩“对话”。该馆荣膺“2023 年度科幻旅行目的地”、西班牙《先锋报》“2023 年最受期待的建筑之一”。 场馆分为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包含时空隧道、停车场等。建筑首层围绕 3600 平方米的共享中庭,分布着 3980 平方米的雨果厅、2680 平方米的主题展厅、2510 平方米的星河遐想厅及文创商店区域;二层设有 804 平方米的雨果博物馆区域;三层内平台区域为 1800 平方米。此外,场馆还有 2550 平方米的太阳厅、710 平方米的地球厅、680 平方米的木星厅等各类会议厅 10 个。这些空间可依据实际需求开展精品展演、行业峰会、研学活动等多种业态。 2023 年 10 月 18 日至 22 日,第 81 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科幻馆成功举办,吸引了全球 36 个国家和地区的 2 万余名科幻迷齐聚,嘉宾规模、会员人数、涵盖国别、好评度、影响力均创“历届之最”。大会荣誉主宾罗伯特·索耶称赞本届大会是“有史以来最棒的一届世界科幻大会”,郫都区也因此获评全国科普示范区。会后,成都科幻馆持续拓展科幻场景、业态及展演功能,不断擦亮“成都科幻中心”这一名片。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东林村,见证乡村发展与致敬袁老

7月4日,“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活动代表们探访了一个名为东林的村庄,这里不仅是德源街道东南部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地。 据介绍,东林村,面积4.32平方公里,拥有73个林盘和3个村民集中居住区,耕地面积达4544亩。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4119名户籍人口,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村庄的活力之源。村党委下设的6个党支部,包括两个两新组织党支部,共有136名党员,他们是引领村庄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东林村凭借其毗邻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的区位优势,积极承接城市功能外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村庄以规划、科创、艺术为三大抓手,不仅激发了集体、农民和社会投资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更为乡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宜居宜业的乡村环境在这里逐步成型,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赞誉。 值得一提的是,东林东村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就。2022年,村集体资产已达到6.279亿元,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更是高达4.4万余元。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村庄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和坚定信念。      荣誉是对东林村最好的肯定。近年来,该村先后荣获省级四好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三美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及“蓉城先锋”示范基层党组织等多项殊荣。这些荣誉不仅彰显了村庄的综合实力,更激励着东林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探访过程中,代表们还参观了位于东林村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这里不仅展示了袁隆平老先生的生平事迹,更承载了他对农业科技和乡村发展的无限期许。代表们在这里深情缅怀袁老,致敬这位为中国农业科技和乡村振兴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东林村的故事,是川渝大地上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而在这条道路上,东林村将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郫都蝴蝶村: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7 月 4日,“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代表走进了郫都区的蝴蝶村。蝴蝶村作为乡村振兴公司精心打造的郫都文旅名片,园区围绕美丽经济产业这一主题,重点突出花卉苗木元素,巧妙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蝴蝶”这一美好意象,取“花开天府、蝶舞郫都”的美好寓意。 在 1.8 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辐射着 21.5 平方公里的花卉园艺产业示范片,串联起长达 80 公里的锦绣花环,有力带动了全区 12 个景区花园以及上百个优质花卉园艺企业的发展。园区始终遵循“绿色低碳、节约持续、共享包容”的原则,保留了原有的大田景观和川西林盘,并巧妙地融入建筑、产业、文化等要素,使得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完美融合。创新性地展现了“时代特征、国际水平、中国元素、成都特色”的“郫都表达”,成功实现了城市与乡村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让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和谐共生、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郫都乡村振兴的初步成果,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蝴蝶村分为南北两区,秉持公园、花园、乐园、家园的核心思想,融合了住、展、玩、恋、婚、产、乐 7 大产业集群。园区内有外形恰似展翅飞舞的蝶语馆,有充满荷兰羊角村风格的莳花渡花岛乡居,有花园式的百合亭婚姻登记处,还有川西民居式、能够满足吃住行游购娱需求的春光里商业街,以及能纵享当代婚礼艺术的星月堂婚宴会馆。 蝴蝶村不仅是一个美丽的乡村景区,更是一个集生态、文化、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这里充分展示了郫都区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和成功经验。 此次“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探访活动不仅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深入了解了郫都区乡村振兴的初步成果和成功经验,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国乡村的魅力和活力。相信在将来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郫都区以及中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成都世园会郫都分会场:打造永不落幕的花卉盛宴

7 月 4 日,“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代表们踏入了成都世园会郫都分会场。      郫都区,这片古老的土地既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农家乐旅游的起源地,更有着“盆景之乡”的美誉,向来享有“鹃城”的雅称。当下,郫都区锚定“科创高地、锦绣郫都”的目标定位,全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致力创造高水平美好生活,坚定地踏上了创新图强、绿色崛起、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世园会分会场选址郫都区,无疑是对其的特殊厚爱与有力鞭策。 为成功迎接这一被誉为世界花卉园艺领域“奥林匹克”的盛事,助力成都向全球展现一届充满蜀地韵味、创意无限、精彩绝伦的盛会,郫都区紧密围绕 2024 年成都世园会“公园城市 美好人居”的主题,秉持“全域景区”的理念,热火朝天地推进分会场的建设工作。郫都区分会场以“现代花卉产业未来发展答卷”作为主题定位,精心策划规划了 1.8 平方公里的核心区、16 平方公里的示范片区,对郫都区 80 公里的锦绣花环慢行体系进行改造提升,对环线上 12 个景区花园以及全区百个优质花户予以提档升级,构建出“一心、一片、一环、十二园、百点”的空间格局,打通了郫都区的物理空间联系与产业空间体系,将花卉产业资源聚合形成的优势,深度渗透到当地花卉企业,全面提升区域花卉产业的发展层级以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到 2024 年,郫都区将向世界呈现花卉产业繁荣昌盛的景象,展示创新创意花卉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成果,同时凸显花卉产业在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发挥的示范作用,达成“花聚鹃城 创智园艺”的目标,铸就永不落幕的世园盛会。      近年来,郫都区的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2021 年花木销售额高达 60 亿元。区域内拥有春天花乐园花卉苗木专业市场、安龙盆景集市、陌上花开等花卉生态旅游景区。全区从事花卉苗木种植的农户达 3.21 万户,专业大户及企业有 2210 户,从事花卉苗木经济业务的从业人员 0.3 万人。以郫都区花卉协会为核心的协会和合作社共计 39 家,会员超过 4000 户。形成了以精品花木生产加工、花卉生态旅游为基础的特色花卉产业。 此外,郫都区将以此次世园会分会场落地为契机,紧握发展机遇,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统领,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计划在 8 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内培育一批垂直农业、智慧农业、工厂农业,打造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强化农业生产现代化、花卉产业精品化发展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以鲜花为纽带,塑造浪漫鲜花城市的魅力名片;以花产为支撑,引领全区花卉产业发展的新潮流;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的“郫都表达”,突显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公园城市特质, 2024 年向世界展现绿满鹃城、花香郫都、生机盎然的公园城市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