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则刚 替母前行 ——Linyan致谢

我是Linyan 中文名字佟琳艳。感谢多方援助,前段时间抄的沸沸扬扬的NDG区行人被撞惨死上诉案件获得了延期。 2019年10月25日妈妈车祸后昏迷惨死案件,至今已经发生一年多了。事故现场发生了什么,没有找到一个目击证人,SAAQ最后结论妈妈要承担50%的事故责任,并需要支付7万加币医院治疗费,都是不可挣脱的事实。遇事判决不公;SAAQ不接受重申;法律援助以我不是法定继承人,妈妈没有遗嘱作为理由拒绝我的法援律师申请;向案件相关多方部门索取不能得到事故调查报告,这一切的事实让我在丧母之后雪上加霜,无力喘息。 作为女儿为了寻求最后的希望,2020年10月10日我在facebook发出文章,寻找证人,事故分析,寻找律师为我的上诉魁省高级法院做最后的准备。意外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CBC媒体记者当晚联系了我,次日做了报道,两天的时间华人西人多家媒体转载、报道。一时间引起了社会的众多反响和各方援助。 这一波媒体的发酵带给我太多的意外,有同情,有帮助,有质疑,有批判,也给保险经纪带来一个现实版的反面教材,让大家意识到意外无处不在,学会规避风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宗重大交通事故至死案件,需要上诉高级法院与SAAQ的较量,也是个人与政府的一次博弈,一己之力,一两拨千金的案件,难度之大,费用之高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别无选择,我只有请律师上诉才能解读事故真相,免于支付这7万加币的医院费用,为妈妈讨回公道,给家人一个交代。 关于案件分析,上诉理由和案情介绍,评估分析以及案情上诉进展,我已经都放到网上,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评论和帮助。https://gf.me/u/y4fqm4 在这里,我更想衷心地感谢给我帮助的好心人。在我最艰难的时候给我精神鼓励和经济支持的天津同乡会;陪我取暖的老乡、朋友,鼓励我前行给我捐款的同胞,为我寻找律师资源,法律信息的热心人。有你们鼓励,我才坚持到了今天,让我渐渐看到希望,即便这个官司没有达到预期的补偿,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人在异乡,依旧温暖团结,华人团体仍然是我们的坚强后盾,大家一起抱团取暖,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坚持做到最好,不负初心,一切都会好起来。 由于我个人原因,在爸爸妈妈来加拿大旅游期间,我没能给他们购买旅游保险。这是我最大的失误,我很自责。当时每月收入只有助学金和牛奶金,经济不宽裕,加上父母身体健康,他们是为了帮我照顾两个孩子,支持我完成学业,不想给我增加经济负担,保险的事情一托再拖。2019年10月10日我拿到自己的第一份薪水,正当我欢喜地享受奋斗6年来之不易的小成功与父母分享我的喜悦,憧憬我能以一己之力让父母享受女儿福气,回报老人家,尽孝道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而他们10天以后就要回国。突如其来的车祸击碎了我对新生活的一切向往,击垮了我平静的生活。 事故当晚,我首先联系我的老同学萍,她是护士,她陪我第一次去医院了解手术详情,紧接着联系了天津同乡会荣会长,商量问题对策, 也通知了我的老乡+校友Julie大姐。从事故第三天开始,Julie 姐就成为了我的免费翻译,陪我跑医院和医生沟通,直到妈妈临走的最后一刻我俩都在电话中商量第二天的日程安排,我终生都不会忘记她陪我走过那段日子中的每一天。当时我的精神状态非常不好,出于个人意愿想法,没有通知我周围的朋友和其他亲人。 同乡会理事们得知消息,自发主动地承担起帮助我办理妈妈后事的相关所有事宜。在我是单亲妈妈带两个孩子失去工作的情况下,天津同乡会理事会成员和我的几个朋友为我筹款预付了部分丧葬费和家属的机票。之后在案件分析阶段,许教练亲临现场,量尺、拍照、录像,并帮我写下案件分析,给律师参考。这些都犹如雪中送碳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帮助,令我今生难忘。 在媒体报道后,我也得到多方朋友的资助和法律相关的信息资源,在大家的帮助和影引下,SAAQ接受了我的案件上诉延期申请,上诉限期延长到2021年3月。并在法律届朋友的推荐下,我已经找到了对此案件有经验的律师,他们已经接受了我的案子。律师了解媒体的报道,也愿意竭尽全力为母亲讨回公道,澄清事实,争取赔偿祢补经济损失。接下来就是律师进行案件调查和事故专业分析,为下一步上诉高院做重新的准备。希望接下来案件有好的进展,以公证公平合理的判决结束这段悲催的遭遇, 我收到的每笔捐款都会清晰记录, 每一次帮助我都会铭刻于心, 这一切好的进展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鼓励,真心地感谢大家,感恩有你们的关注和陪伴。  

“马首”回家了,中国文物追索依旧“路漫漫”

七天特约评论员 贾罗 近日,在海外飘零160年的十二生肖铜像之一“马首”重回北京圆明园。至此,已有七尊流失海外的“兽首”踏进了“家门”。流失的中国文物有着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文化根脉的一部分。让它们回家,是一种文化寻根,能更好发挥它们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作用。马首“回家”,也是全球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 由于近代历史上中国积贫积弱,大量文物或在战争中被掠夺倒卖,或因不法商人走私而流散海外。1949年后,在中国政府及海外华侨华人共同努力下,已有15万件文物先后“回家”。不过,追索文物是世界性难题,而中国流失文物数量大(据统计多达1000多万件)、流失渠道复杂、流失年代远,进一步让这条追索之路困难重重。 目前中国文物追返主要有三种途径。其一,外交和法律途径。目前,中国已加入了《1970年公约》《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这些国际法为国际社会合作打击文物走私、促进文物追索提供了法理依据。近期,英国向中国返还了68件文物,就是依据这些公约框架进行的。 其二,商业回购。即通过购买的方式实现文物回归。2000年中国保利集团买下牛首、猴首、虎首藏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文物公司买下乾隆年代文物藏于北京某博物馆,都属于回购方式。 其三,捐赠方式。即个人或企业将其所藏或购买的文物捐赠给中国政府或文博机构。港澳人士、海外华侨华人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澳门企业家何鸿燊向中国捐赠了猪首、马首,英国华人赵泰来先后向中国捐赠的文物价值8亿元人民币。 不过,解决海外文物回归难的问题,仅靠目前三种途径似乎仍力有不逮。首先,目前国际法规仍存在“力不能及”的地方。一方面,发生在公约生效前的掠夺、盗窃、走私等文物流失,在追讨上依旧缺乏国际法理支撑。另一方面,公约只对缔约国有约束效力,非缔约国不会受到制约。其次,商业回购出发点固然没错,但也被外界质疑存在“推高文物价格”“助长文物走私”等隐患。最后,捐赠方式可遇不可求。毕竟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价格十分昂贵,具有捐赠能力的人终是少数。 由于国际公约完善、文物举证的认定、公众意识的培养、法律障碍的消除都是系统性复杂工程,注定中国文物追返工作耗时费力。对中国官方而言,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首先,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进一步堵上制度漏洞,加大打击文物走私、文物犯罪活动,从根源处减少海外流失文物的“增量”。其次,追索上要讲求策略。在方式上要有先后主次之分,先集中资源追返珍贵的、非法的文物。最后,中国要创新思维。在借鉴他国经验同时探索更多元的追返途径,为文物回归找到更多突破口。寻求互利共赢,可能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海外华侨华人除了捐赠途径外,也要积极发挥自身融通中外的优势。比如收集信息及时、熟悉当地法律、具有本地人脉……在中国文物“回家”过程中发挥铺路作用。  

情感与计算 理智与豪赌——联邦政府公布2020经济数据及2021财政预算

七天记者 颜宏 加拿大联邦政府的财年是从每年的4月1日开始到次年的3月底结束,一年一度、备受瞩目的财政预算案一般会在当年的3月份推出。今年的预算案原本计划在3月30日提交,但由于新冠病毒的突然到来而被无期限延期。而3月中旬开始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封闭(shutdown)抗疫措施,让加拿大人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戛然而止,大量商业企业关门,民众宅家的宅家,失业的失业,一片恐慌、茫然、焦虑的状态,好在联邦政府很快推出了紧急救助金、工资补助、低息贷款、延迟收税等一系列救市、救人措施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加拿大人的焦虑情绪。不过在自由党政府为对冲疫情的影响而大撒币的同时,却一直没有出台本年度的预算报告。针对质疑,自由党政府曾表示,疫情让整个加拿大的经济发生巨大震荡,无法做出完整的财政预算。 后在各个反对党的多方压力下,直到今年7月8日,前财长Bill Morneau才公布了一份“财政快报”(Fiscal snapshot),让民众第一次看到疫情对加拿大财政状况的影响。当时这份“快报”只是简单记录了过去几个月的政府税收、支出和债务情况,以及政府为应对疫情和挽救经济衰退所做的财政努力,并预测今年财政赤字可能高达创纪录的3432亿元。11月30日,新任财政部长兼副总理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终于公布了各方期待已久的“迷你财政预算”——2020年秋季经济报告(Fall economic statement 2020),财政赤字已经飙升至3816到3980亿元之间。 就如外界预料的那样,方慧兰担任财政部长这个重要职位的首次经济预算案继续延续自由党一贯秉承的大笔花钱抗击疫情、援助民众和刺激经济的执政风格,不仅在疫苗、防疫等健康方面和福利、减税等民生方面慷慨,还把疫情后的经济重启放在预算中,计划用约占全国GDP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的金额刺激经济复苏,学者出身的方慧兰还理性地给出回归预算平衡的路线图,计划用5年时间把财政赤字恢复到新冠病毒疫情之前的水平,算是给特鲁多政府大水漫灌般的财政援助加了把水龙头,尝试在“圣母心爆棚”和“理性算计”中找一个脆弱的平衡点。 钱花在哪儿 方慧兰在介绍这份非正式财政预算报告之前表示继续与新冠病毒疫情抗争的冬天对加拿大人来说将是艰难的,整个加拿大正面临着1918年大流感以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治理挑战、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冲击,不过她坚信新冠病毒疫情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冲击是暂时的,政府已经做出了审慎而周密的计划帮助所有人度过即将出现的黑暗时期,竭尽所能保障国民和企业的安全以及偿付能力,并在疫情过后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份名为《支持加拿大人与新冠病毒疫情作战》(Supporting Canadians and fighting covid-19)的长达237页的报告中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纾困举措。比如面向企业和个人继续出台或升级疫情援助、紧急工资补贴、租金补贴、儿童家庭补贴等各类援助福利;有针对性地向旅游、酒店、文化艺术、航空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提供援助;在病毒测试、疫苗、医疗防护物资采购、隔离支持等方面投入更多资金;花巨资投入托儿服务、职业培训、绿色经济等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针对疫情 让每一个加拿大人都能免费获得疫苗,为此联邦政府投资10亿元预定了4.29亿剂的不同公司的疫苗; 投入43亿元以保证全国每日可进行20万人次的检测和相关的流行病调查; 提供12亿元帮助各省和地区的医疗机构应对第二波疫情; 在防护用品上投入75亿元,其中45亿元用于采购全国范围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30亿元交给各省地政府用于购买防护用品; 投入1.5 亿元用于改善公共建筑的通风并帮助减少新冠病毒的传播; 投入10亿元改善老年人居住集中的长期护理中心的防疫情况; 计划从2021年开始取消口罩等防护面具的GST(商品和服务税)或HST(统一销售税)等消费税,12月6日开始符合一定要求的口罩和防护罩就将豁免消费税; 投入3.22亿元在四个国际机场设立检疫、隔离设施,在未来两年投入1亿元帮助市政府保证入境旅客隔离。 民生和安全 对有资格获得加拿大儿童福利金(Canada Child Benefit)的家庭,2021年为每个6岁以下的儿童提供最高1200加元的临时补助; 远程工作者可申请最多400加元的税收减免,而无需提供明细,雇主也不需要证明; 下个财政年度下调加拿大学生贷款和加拿大学徒贷款计划(Canada Apprentice Loan)联邦部分的利率,以减少学生的债务负担,政府将为此投入3.294亿元; 明年起五年内拨款约2000万加元,相当于每年向联邦秘书处分配约430万加元用于早期教育和托儿服务; 在明年的预算中设立负担得起、且质量高的全国性托儿服务计划; 明年开始,五年内花费约7000万加元来继续支持原住民的儿童早期学习和儿童保育; 明年起,五年内为市级政府及社区的治安改善提供2.5亿加元,打击有组织犯罪、黑帮等; 明年开始为一线的皇家骑警警员配备随身摄像头,未来六年将耗资2.385亿元。 经济和环保 为支持大、中、小型企业度过第二波疫情,加拿大紧急工资补贴(CEWS)的最高比率增至 75%,以保证390万个职位不被取消,适用期从 2020 年 12 月 20 日到2021 年 3 月 13 日; … Read more

疫情下的圣诞节该怎么过?

七天记者 梓丰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对本地人到底有多重要?这个问题就如同问华人春节到底有多重要一样,即使每个人都能说出几条大体相似的理由,但每个人却又对这个节日有着各自不同的记忆和情感。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的冬日,圣诞节前后的12月对经济、对社会、对家庭、对宗教的意义之外,还要再加上“疗伤”的作用,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心理上,本地的民众都太需要这个节日了。这也是魁省政府在每日新增感染者持续过千的情况下,最终决定允许民众在12月24日到27日之间聚会的根本原因。 纠结的圣诞节 过完了万圣节,民众和媒体就一直在探讨今年的圣诞节到底怎么过,猜测政府会不会允许人们在圣诞节期间走亲访友、开趴聚会,还请来医疗、防疫、教育、心理等各个方面的专家来讨论,有的人认为圣诞节期间也应继续封闭,以尽可能减少病毒的传播,否则节后会迎来疫情大爆发,后果不堪设想;有的则觉得如果注意防疫措施,小范围内的聚会风险可控,带来的好处可对冲感染的风险。但大部分受访民众都表示这一年太难了,无论如何要见见父母、祖父母、家人,做好防护措施的话值得冒这个风险,更有一些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表示圣诞节的团聚非常重要,疫情带来的经济问题、恐慌心理、孤独感已经导致很多人的抑郁,如果不想办法疏导,长期的、大范围的抑郁人群给社会带来的伤害,或许比感染新冠病毒更严重。面对来自民间的压力,经过几个星期的思考,权衡各种场景,魁省省长François Legault最终在11月19日晚上举行的疫情新闻发布上宣布在圣诞节期间放松防疫措施,允许民众在12月24日到27之间聚会,但聚会的人数不能超过10人,元旦前夜和元旦则被禁止聚会,并反复强调聚会前一周和聚会后一周最好要自我隔离,以最大限度地防止病毒传播,同时强烈建议聚会的范围只限家人、不要跨区,特别是不要往来于不同预警颜色的地区之间。为此,魁省还对学校的假期进行了调整,以适应聚会的需要:12月17日至22日期间,学生不用到校上课,在家上网课;老师会布置家庭作业,并每天与学生至少沟通一次;小学的圣诞假期不延长,按照原计划的1月5日开学;中学的圣诞假期延长到1月11日开学;幼儿园的服务时间遵循小学放假的原则,假期之间只对医疗系统、教师及幼儿园老师等必要行业人员的孩子开放。 今年的圣诞新年期间,目前已经定为红色预警区域的餐馆、健身中心、剧场、影院等场所将继续关闭到1月11日,之后是否开放或者什么时候开放将取决于疫情的发展。 但面对魁省依然每日过千的新增感染者,忧心忡忡的魁省政府又在11月24日再次宣布收紧圣诞假期聚会政策,规定允许聚会的4天里最多只能使用两天,也就是说每个人最多只能参加两场聚会,并建议参加聚会的人隔离7天后再外出活动。省长还苦口婆心地反复强调这个规定实际上是个“良心”规定,并没有警察或什么人真的去检查你到底参加了几次聚会,即使你真的参加了超过规定次数的聚会,也不会有什么惩罚,所以恳请大家多想想自己的亲人、多想想那些健康状况脆弱的人,尽可能减少与其他人接触,以避免传播、感染病毒的风险。唉,堂堂省长如此低声下气的恳求,却依然有部分民众表示戴不戴口罩、参不参加加聚会是个人权利,每一个人应该自己选择,政府不应该设立什么规定。 不一样的圣诞节 在已经公布的圣诞节防疫规定下,聚会前与聚会后的自我隔离是建议性的,并不需要强制执行,但魁省政府还是强烈建议民众执行,这意味着成千上万、无法与其他人脱离接触的人无法参加聚会,这些包括但不限于在12月17、18、19日才考完期末试的学生、无法远程工作的医护人员、警察、老师、零售商、超市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消防员等等。魁省副省长Geneviève Guilbault在被反对党问到这个问题时坚定地表示,为了不发生圣诞节之后的第三波疫情,这些人只能做出牺牲。 可以预见,今年的圣诞节也许会成为史上最冷清的圣诞节,其实只和家人一起同样可以度过丰富多彩的假日,比如可以举办云聚会、云聚餐等等。蒙特利尔市政府也安排了多项圣诞活动,帮助民众在避免感染病毒的情况下度过愉快的假期。 圣诞节市场 11月26日到12月20日之间的每个周末,Marché Atwater市场都会举办圣诞节市场,提供各种和圣诞节有关的工艺品、本地产品和食品,还有人表演节目。这个市场里还设立了蒙特利尔最长的仙女路线(Grand Circuit féérique de Montréal),在和别人保持距离的情况下带着孩子们在仙境中走一走,看一看无疑会让小朋友们开心。 另一个公共市场Jean-Talon也会从12月4日起开放10多个售货小屋。 冬季花园 市中心的演艺广场(Place des Arts)已经重新装饰一新,有高大的圣诞树、圣诞传统习俗展示、各种小木屋,儿童小剧场等等。12月5日到明年1月3日之间开放,是个适合全家游玩的好地方。 老港过圣诞 11月21日起老港的武器广场(La Place d’Armes)举办灯光秀,还有室外滑冰场等。 室外冰雪活动 尽管在疫情下,但各种室外的冰雪活动都会保持开放,是时候在冰天雪地中放飞自我了,尝试下这边独有的冰雪活动吧:雪橇、冰橇、越野滑雪、高山滑雪、雪地行走、雪地自行车、雪地摩托、风筝滑雪等等。 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月时间,正是开始筹备度过一个别样假期的时候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安全、愉快地度过。  

从特朗普到拜登(上)——美国人不愿直视的是是非非

洪田 跌宕起伏的美国总统选举终于落下了帷幕。虽然特朗普口头不服气,特朗普的支持者们心里堵得慌,但既然参与了这场游戏,那就得遵守游戏规则,特朗普将成为前总统,拜登将成为新的总统,整个权力交接过程,纵然道路会曲折不平,但结局终归是明确的。 这场选举,创下了美国总统选举史上的多个“第一”,回顾这一过程,或许会让人们对于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有更多的了解,而这些现实的是是非非,是很多美国人不愿直视,不愿面对的。 问题一 谁打败了特朗普? (一)拜登战胜了特朗普? 单凭拜登一己之力,绝对不是特朗普的对手,这从选举结果的得票差距就可以看出来。拜登混迹于政坛已经将近五十年,可谓政坛老将。从他的个人生活轨迹看,他是个对于底层民众有同情心的人,但难以说是名优秀的政治家。特朗普曾经挖苦地说,拜登四十多年政治生涯中干的实事儿,还不如他四年以来干的实事儿多。拜登有拜登的苦衷,这种挖苦难免有失偏颇,但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 (二)特朗普败给了前总统奥巴马? 这次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前总统为自己曾经的副手出力之慷慨巨大,实属罕见。奥巴马擅长演讲,他不但在各地演讲支持拜登,还亲自打电话给选民为拜登拉票。特朗普公开鄙视奥巴马,奥巴马也公开抨击特朗普,二人可谓水火不容,并且毫不掩饰这种不和,这在美国的政坛十分少见。按照美国的政治惯例,卸任后的总统和现任总统无论心里想什么,表面上都相敬如宾,不会互相攻伐。特朗普和奥巴马打破了这一惯例。可以说,没有奥巴马凭借自己的三寸之舌鼎力相助,拜登是否能够胜出会很玄乎,但单凭奥巴马一口之力,很难战胜特朗普,特朗普的口才不弱于奥巴马,同样具有煽动性。 (三)媒体战胜了特朗普? 在众多的美国主流媒体中,大多数的媒体对于特朗普怀有敌意或者不信任感,其中CNN是急先锋,以至于特朗普当着CNN记者的面训斥CNN的报道都是“假新闻”,甚至一度阻止CNN记者进入白宫参加任何采访。《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紧随其后,对特朗普鞭挞甚多。《华盛顿邮报》是著名网购巨头亚马逊的创办者,现为世界首富的贝索斯“不小心”按错键盘买下的。因为《华盛顿邮报》和特朗普过不去,特朗普的朋友便揭露了贝索斯的婚外情,让这位世界首富因为离婚而实实在在地损失了一笔。这也算为特朗普报了一箭之仇。 在众多的主流媒体中,媒体巨头默多克麾下的“福克斯新闻”是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这一媒体以“语不惊人死不休”而著称,对于希望了解真相的人来说是个笑话,但对于那些右翼极端人士来说则是提振精神的卡洛因,需要定期吸食。多年以前,特朗普就是在看了福克斯新闻报道后产生了进军政坛的想法,因为这一媒体在“重新塑造”选民的想法方面有着巨大的蛊惑力。 乍看起来,以一个名声不佳的“福克斯”来对阵威力更为巨大的“反特朗普”媒体大军,颇有以卵击石的弱势,效果可想而知。可是,在自媒体、社交网络发达的时代,传统媒体左右民众想法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无论是四年前特朗普对阵希拉里,还是今年特朗普对阵拜登,传统媒体所做的民意测验和实际结果都严重偏离。特朗普抨击说这是媒体在选举前故意摆下的“迷惑阵”,以此削弱特朗普支持者的信心,而我则认为这是传统媒体失去民心的结果。 如何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以挽回民众的信任,是今日美国传统媒体需要反思的问题。美国以外的一些听众、观众对于美国传统媒体或许依旧言听计从,但在美国国内,有多少普通百姓依旧相信传统媒体的观点则令人怀疑。通过众口一词的口诛笔伐而毁灭一个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特朗普直接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和大众交流,掌握了自己的话语权,严重削弱了传统媒体对政局的控制。另外,众多不那么入流的右翼媒体推波助澜,同样可以掀起狂风巨浪。 当政治对阵强烈的时候,人们往往更喜欢浏览自己中意的媒体,来强化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倾听反对意见,来纠正自己的偏颇。因此,虽然特朗普遭到众多传统媒体的广泛抵制甚至攻击,对于他的伤害非常有限,对于改变选民对特朗普的看法非常有限。 (四)共和党内部的反对派打败了特朗普? 特朗普在自己的商业王国里说一不二,口无遮拦,当了总统之后依旧保持这一习惯了的风格,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抨击共和党元老级的人物麦肯;批评前总统小布什;被他撤职的共和党要员更是一大摞,而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他是美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共和党总统,这让共和党的传统金主——美国军工界,少了一大笔收入;他公开嘲笑美国国防部的高官,说这些人希望他发动战争来发财;被他除职的要员纷纷写书揭露他的缺点;他自己的亲侄女写书揭露他的阴暗,甚至公开声称他有精神病;前共和党总统里根的儿子抨击他的任人唯亲…… 我不知道美国历史上是否还有第二位总统在党内树敌这样多,遭到的反对和抨击这样多,但对已经习惯了骂声恶语的美国民众来说,尤其是特朗普的忠实粉丝们来说,这些人的“内幕揭露”、“公开抨击”只不过是在发泄自己的私愤,丝毫也撼动不了特朗普在他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和“热度”。特朗普曾经向朋友传授经验:只要你能够把一个人变成你的信徒,你对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他做到了。 对于特朗普的党内反对者们而言,即使他们反感特朗普,但也不可能因此背叛共和党,去帮助自己的政敌民主党。在拜登选举获胜之后,小布什作为唯一在世的共和党籍前总统,是最早向拜登发出祝贺的政界要员之一。这是他借机向特朗普发泄不满。但他本人是否会投票给拜登呢?他或许会弃权,但不大可能投票给拜登。 敌我分明,这是美国政界的一个特点。对于共和党内的特朗普反对者而言,他们不喜欢特朗普,但不会因此支持民主党。他们在特朗普败选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五)那么,究竟是谁让特朗普败选了呢? 可以说,拜登本人的努力,奥巴马的鼎力相助,传统媒体对特朗普的合力鞭挞,共和党内部对自以为是的特朗普的反感,都是特朗普败选的原因。但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集合在一起,依旧难以导致特朗普的失败。 真正让特朗普功亏一篑的是肆虐不止的新冠疫情。 对于政敌的攻击,特朗普反击说他们是在诽谤抹黑,说政客们只会喊漂亮的口号却很少干实事儿,因此在妒嫉他。对于奥巴马和拜登,特朗普公开鄙视他们的无能,在辩论中宣称正是因为不满意他们的执政结果,自己才亲自竞选总统。对于媒体的联合鞭挞,特朗普反击说他们是在制造“假新闻”。所有这些,选民们都可以被说服相信,因为特朗普所说的都有事实根据,即使有些夸大其辞,甚至夸大很多,也可以信以为真。而特朗普难以让那些迟疑不决的选民信服的是他在对付新冠疫情上的无能和不作为。 对于特朗普这样的富二代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生活,已经习惯于在别人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环境里生活。他的环境,他的生活,总是依照他自己的愿望在运转。这种自我为是的心态,在特朗普入主白宫后依旧保持如初,以他自己的女儿、女婿为核心的白宫工作人员,也尽可能满足他的愿望。不符合特朗普心愿的,很快被扫地出门。 可是,病毒不懂人世间的规矩,比特朗普更横,更冲,更能要人命。特朗普可以有万般说辞来告诉人们新冠病毒不可怕,可以以自己和家人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新冠病毒很容易战胜,但那上升不止的感染人数,住院人数,死亡人数,却是任何美丽的言辞也掩饰不了的。 自始至终,特朗普没有对肆虐美国的新冠疫情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奥巴马曾经讥讽地说,特朗普即使不关心他人的死活,但作为一个总统,他至少可以装作关心,可是,他连装都不肯装。特朗普的这一率真,这一不合政治常规的率真,直接导致了他的竞选失利。 对于把白宫当作真人秀大舞台的特朗普来说,他为何不肯放下身段表演一下同情他人疾苦的角色呢?真让人搞不清楚。但对于很多“摇摆选民”来说,疫情依旧这样无休无止地肆虐下去,谁能保证自己或自己的家人不会染病,不会发生不幸?对于特朗普的铁杆粉丝而言,“不自由,毋宁死!”宁肯染病,也不愿戴个口罩,但对于那些理智尚存的选民来说,现实的威胁更值得关心! 可以说,正是新冠病毒,成为压垮特朗普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是最重的一根。这种赤裸裸的危险,让“摇摆选民”不再摇摆,把选票投给了拜登。(未完待续)  

疫苗现曙光 民众莫心急 防疫勿放松 守规是关键

  七天记者 颜宏 最近有关针对新冠病毒候选疫苗的好消息不断,先是美国辉瑞(Pfizer)公司在11月9日发布了重大利好消息,其与德国生物科技企业BioNTech研发的新冠疫苗在预防新冠病毒上的有效性超过90%,这个数据远高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所要求的不低于50%的有效率。 两天后,俄罗斯加马利亚流行病研究所和资助该疫苗的俄罗斯直接投资基金(RDIF)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其研发的”卫星五号”(Sputnik V)疫苗的有效性为92%。这款疫苗在8月份就获得了俄罗斯监管部门的批准用于紧急使用。 接着美国制药公司Moderna在11月16日宣布,其新冠疫苗的III期临床试验早期分析结果显示,其有效性高达94.5%。该公司表示未来几周内就会在美国申请紧急批准,欧洲药品管理局也启动了针对这款疫苗的加速审批程序。相比于辉瑞疫苗需要零下70度的储存和运输条件,这款疫苗可以在2至8摄氏度的温度下保持稳定,长达30天,无论是运输还是使用都更方便。 11月23日,由牛津大学与英国药厂阿斯利康(AstraZeneca)共同研发的疫苗也公布其III期临床试验的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出70.4%的有效性,在较少剂量的方案中该疫苗的有效性达90%,全剂量方案的有效性则为62%。相比起前两种疫苗,阿斯利康的疫苗造价更为便宜,储存更方便,也更容易运送到世界各个角落。 截止到目前,辉瑞、Moderna以及阿斯利康研制的疫苗都已经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了正式的使用申请。因为加拿大也订购了这三款疫苗,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 Santé Canada)也已经收到了他们的使用申请。FDA的一个疫苗咨询委员会将在12月8日至9日讨论是否授权,而美国负责新冠疫苗“神速行动”(Operation Warp Speed)计划的Moncef Slaoui则提前表示,美国的首批疫苗接种日期可能是12月11日或12日。 作为已经公布有效性结果的辉瑞、阿斯利康和Moderna三款疫苗的研发和制造国,美国、德国、英国都已经宣布将在获得批准的第一时间开始使用。负责美国新冠疫苗“神速行动”中疫苗分配的陆军上将Gustave Perna在11月24日的电话会议上表示,会在FDA批准疫苗使用的24小时内把640万剂疫苗运送到监狱局、国防部、国务院、印第安原住民健康服务署以及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5大机构。随着疫苗产能的提升,到12月底为2000万医护人员、老年人等优先群体接种。白宫首席防疫专家、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长福奇(Anthony Fauci)博士也表示,有了疫苗的加持,美国有可能在明年上半年达成群体免疫,从而让国家恢复正常。 政府做好了疫苗到来的各种准备 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加拿大的各级政府都尽可能在利害取舍与政治选择中做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防疫漏洞,也使各地感染者的数量居高不下,但疫苗的胜利在望还是让人们松了口气。 由于加拿大没有大规模生产疫苗的能力,只能排在美国、英国、德国之后获得疫苗。不过政府订购的2400万支注射器和针头已经送达,其他的注射疫苗所需物品正在陆续到来;采购的126台松下冷冻设备,包括26台可以在零下80摄氏度下存储疫苗的“超冷”冰箱也已经到货,加拿大已经做好了接种疫苗的准备。 鉴于起初疫苗的数量有限,估计在开始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里只有几百万剂的有限供应,联邦政府将优先分配给特殊群体。目前联邦政府正和各个省政府、公共卫生机构以及一些独立的部门,如国家免疫咨询委员会(NACI),商讨并设立疫苗分配计划。基本的考虑是优先保护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等)、一线防疫工作者、医疗工作者以及那些维持基本社会和经济运转的工作人员,等到拥有足够的疫苗数量时才会考虑普通人群。 尽管从加拿大的人口密度和国土面积来看,加拿大的抗疫工作做得并不好,每10万居民的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排在世界前列,但相比南面的邻居,特鲁多的自由党政府确实尽力了,不仅一再呼吁民众注意、遵守防疫规定,还自己身体力行地远程工作、出入戴口罩;他的政府也大肆撒钱,完全不顾创纪录的财政赤字,通过各种救助项目来帮助受疫情冲击的人和企业,不管其中是不是有滥领冒领的现象;更是大力支持本国针对COVID-19的各项研究,无论是病毒检测、治疗药物还是疫苗研发,只要申请立项就能拿到大笔的资金。在无法保证哪一款候选疫苗能够最先上市、哪款疫苗能保证供应的情况下,联邦政府花巨资全面“押宝”, 毫不吝惜地订购了7家企业的4.14亿剂疫苗,平均每个加拿大人10.1剂,是预定疫苗最多的国家,并承诺为加拿大民众免费接种。 为了不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联邦政府还积极加入了全球疫苗实施计划COVAX。COVAX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共同牵头成立,设立的宗旨是到2021年底前向全球提供20亿剂新冠肺炎疫苗,供应给“自费经济体”和“受资助经济体”。其中“自费经济体”需向该计划承诺为本经济体一定比例人口购买疫苗并缴纳预付款,而“受资助经济体”则无须缴纳预付款,同时享受该计划补贴。目前全球已经有160多个国家加入,包括中国这样疫苗研发和生产的大国,但像美国、法国、德国等富裕国家更倾向于直接和药企签署购买合同,甚至在疫苗获得批准前,把2021年全年疫苗生产的大部分都纳入囊中。 除了资助本土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Medicago公司疫苗,以保证有一天加拿大人需要的疫苗全部自给外,联邦政府已经签订采购合同的其他候选疫苗还有: 辉瑞(Pfizer):最高采购2000万剂,后追加5600万剂。这一疫苗需要注射2次,间隔3周,这个订购数量可满足3800万人口的每人2剂。因为这个疫苗需要保存在零下80度的环境中,联邦政府已经采购了126个可以低温保存疫苗的冷藏设备,并开始寻找合适的疫苗分销及存储商,对有兴趣竞标的公司进行资格预审。 莫德纳(Moderna):最高采购5600万剂; 阿斯利康(AstraZeneca):最高采购2000万剂; 赛诺菲(Sanofi)和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合作的疫苗:最高采购7200万剂; 强生(Johnson & Johnson):最高采购3800万剂; 诺瓦瓦克斯医药(Novavax):最高采购7600万剂; 全民接种尚需时日 防疫仍是头等要务 随着各国研发的疫苗相继爆出超高效率的好消息,人们一下子看到了希望,纷纷谈论着如何分配疫苗,接种顺序,何时能够普及等,甚至有不少人觉得不必再遵守防疫规定,疫情马上就会过去了,面对这种不切实际的乐观,总理特鲁多在11月24日进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给民众降温,第一次明确承认加拿大民众不会是第一批得到疫苗的人,还需要等待几个月,最早可能会在2021年的第一季度才能等来第一批疫苗。 加拿大公共卫生署副长官Howard Njoo医生已经乐观地表示绝大多数加拿大人到明年年底时都可以接种COVID-19疫苗。性急的安省卫生厅长Christine Elliot在11月18日就宣布加拿大将会在明年1月至3月间,得到400万支辉瑞(Pfizer)新冠疫苗和400万支Moderna疫苗,安省将获得其中的240万剂,并成立了疫苗分配工作小组,任命退伍将军Rick Hillier全权负责该省的大规模疫苗接种行动。 由于有着2009年为应对H1N1流感而分发、接种疫苗的经验,从联邦到各个省政府的多个机构、私营公司、甚至加拿大军队都已经被动员起来,在需要时加入到疫苗的运送、储存、分配、接种的工作流程中去。 针对反对党指责特鲁多无能,花了钱还不能保证加拿大人第一批用上疫苗的批评,防疫专家们表示无法在第一时间用上疫苗对加拿大人来说也许是好事,因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人来检测疫苗的安全性。 众所周知,在通常情况下,针对某种病毒疫苗的研制需要较长时间,根据病毒种类和采用技术路径不同,常规的疫苗研发通常需要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才能上市。首先是了解病毒特性,掌握其流行病学数据,找到能够预防或治疗的相应蛋白,开发出疫苗后首先进行动物实验,然后在人群开展小规模的安全性研究,再逐步扩大人群规模,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多个阶段的研究和试验方案,每个阶段都需要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研究过程中还需招募研究对象,并且研究对象还要有机会感染病毒等,整个过程非常繁琐,即使按照最基本的流程,一般疫苗研发的周期通常是10-15年,还有很多中期临床试验结果不够理想的候选疫苗最终不得不随时停止研发的情况发生。而今年在疫情的压力下,不仅研发部门争分夺秒,监管机构也大开方便之门,节省甚至取消了部分审批环节,让各国针对新冠病毒候选疫苗的研制工作都以闻所未闻的速度在取得进展,甚至上市。比如一般情况下,经过三个阶段的人体试验后,合格安全的疫苗还要经过一系列审批等程序才能进入上市审批,但现在这几种即将使用的疫苗都还没有完成III期人体试验。再比如这些药企发布的疫苗试验中期结果都是用新闻形式发布的,而不是发布在科学期刊上,也没有公布详细信息以供外部专家同行评议,而且它们的有效率高得惊人,远远超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50%审批门槛。 总之,抗击疫情胜利的曙光在前,但也不必太过急于求成,在通过大规模接种疫苗形成群体免疫之前,继续遵守防疫规定,切实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才是正道。  

中国“他经济”崛起重构消费版图

七天评论员 贾罗 在中国消费市场中,不少商家一直把“抓住女性和小孩就等于抓住消费”作为金科玉律。似乎男性群体一直处于消费链的底端位置。不过,这一传统认知正在打破。某电商平台统计今年“双11”医美医疗订单发现,三成消费者是男性。近日出炉的《2020年新白领消费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医美人群中30%为男性,每月投入过千元人民币,与女性基本持平。 其实,中国男性“闯入”本有女性主导的美妆世界,只是“他经济”崛起的一个缩影。很多年来,男性消费主要集中在香烟、白酒、汽车、手表、数码产品等领域,如今他们的消费则呈现出了潮流化、高端化、广泛化等特质。比如波士顿咨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男性消费的种类和额度都在增加,他们每年在线上的平均开支超越女性。“他经济”在中国异军突起,除与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外,还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男性中产阶级力量的崛起。近年,中国跻身“中产”的人群持续壮大,男性占了很大比例。其中40岁到50岁男性因在职场上处于上升期,财富也有了一定积累,消费水平和档次更是高于其他年龄段。他们在理财、旅游、汽车、保健养生、高端美食、户外运动等领域的兴趣尤为突出。比如滑雪、潜水、跳伞、骑行、海钓、冲浪、极地探险等旅游项目,很受这一人群追捧。这个群体的不断崛起,为“他经济”(尤其是中高端消费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二,男性消费意识发生改变。一方面,随着外在形象、服饰穿搭、融入潮流等成为职业、社交中的加分项,很多男性开始通过增加对自身颜值、衣着、时尚文化的投入来提升自己个人魅力和价值。另一方面,年轻男性由于从小受互联网等科技产品影响,对新兴事物接受程度更高,较少考虑传统习惯(比如哪些是男性或女性专用),更多考虑的是商品代表的文化和实用性。这些“变化”让年轻男性消费呈现出“去性别化”“帅酷潮化”等特点,也让男性消费领域不断扩张。他们不仅容易对各种潮流文化(比如二次元文化、新潮服饰、网红包袋)表现出浓厚兴趣,也愿为护肤品、彩妆、整容、配饰、美发等消费埋单。 其三,庞大的单身男性群体。数据显示,中国单身人数已达2.4亿,其中单身男性数量远高于单身女性。20到30岁的单身男性比女性多2200多万,30到40岁的单身男性比女性多700多万。这些单身男性中有不少是优质“剩男”,他们有着稳定的工作、较多的可支配收入,眼下没有结婚或生育的家庭压力,在消费上不仅有许多个性,在享受品质生活上也更从容自如,赋能了“他经济”发展。扫地机器人、迷你洗碗机等智能化、迷你型电子产品或家电很受他们青睐,游戏、旅游、成人玩具、体验消费、户外运动等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多年来消费领域“重女轻男”的缘故,精耕细作下的中国“她经济”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化妆品、女装等欧美洋品牌也难免败走麦城,欧洲女装品牌ETAM便已“卖身”求生。相对而言,中国男性消费市场仍是一片蓝海。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间,中国男性美容市场零售额平均年增长13.5%,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5.8%。近年几家国际奢侈品牌已陆续向中国推出男士化妆品。不过,中国“他经济”显然并非限于彩妆、护肤等领域。 对各国企业而言,需要尽快跟上中国男性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同时结合自身优势产业布局“他经济”,把握好这片蓝海释放的商机。

让电影可阅读:上海新推电影主题书店

  位于老洋房内的电影主题书店特设半露天咖啡休闲区。新华社记者许晓青摄 新华社上海11月28日电(记者许晓青)在老一辈上海人记忆中集中放映电影资料片的“永乐宫”,如今新开设一家“FILM电影时光”主题书店。 上海不仅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电影相关休闲方式逐步向全国广泛传播的时尚地标。近年来,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等,文艺界多次推出“快闪”电影书店、周末电影书香集市等活动,均反响热烈。 最近新开的“FILM电影时光”书店位于武康路安福路交叉路口的院落内,这里原来不仅是“永乐宫”所在地,也是上海电影集团旗下联和院线的办公地,曾见证上海电影的蓬勃发展。 书店在一栋三层洋房的一楼。这座兴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式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走进书店,这里设有图书陈列区、咖啡休闲区,以及电影设备展示区等。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电影专业书籍、中外影视剧作、文艺人士回忆录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上影集团旗下的艺术家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专家会员的慷慨捐赠。这些捐赠书籍,可供前来享用咖啡的读者阅读,但不出售,现场出售的则是时下热卖的一些电影出版物。   书店陈列书籍中部分来自电影人捐赠,可提供阅览,但不售卖。新华社记者许晓青摄 书店运营负责人金喆介绍,读者可以在此消磨“电影时光”,还有机会翻阅到珍贵的中国电影史料,比如《电影故事》合集、1950年至2013年国产电影目录等。 书店还特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担任“荣誉掌柜”,作家毛尖、导演郑大圣担任“荣誉店长”。“梧桐影话”“星期天读书会”“行走武康路”等公益沙龙活动陆续在此举行。 “光阴此处可消磨。”朱枫“掌柜”说,电影艺术与书香文化始终是相辅相成的,这家书店不仅是时尚的“网红”打卡地,今后更将是影迷学习交流的小乐园、从业者灵感碰撞的聚会地、电影文化与大众亲密接触的传播空间。

上海荣获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会“智慧城市大奖”

11月17-18日,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海分会场在上海白玉兰广场举办。全球智慧城市大会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智慧城市主题展会,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会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设立巴塞罗那、上海、纽约三地会场,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外分享大会盛况及成果。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出席活动并致辞,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陆晓春、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副主任张英参加活动。   吴清副市长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推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高度重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数字基础设施完备。下一步,上海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努力建设一座更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智慧城市。 18日晚,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会正式发布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获奖名单,上海从全球35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殊荣——世界智慧城市大奖,这是中国城市首次获得该奖项。据了解,世界智慧城市大奖(World Smart City Awards)由全球智慧城市大会(Smart City Expo World Congress)主办,被誉为智慧城市行业领域的奥斯卡。奖项旨在促进多样性、包容性、平等、安全和协作等方面,从而提高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的生活质量。之前获此大奖的城市有阿姆斯特丹(荷兰)、特拉维夫(以色列)、纽约(美国)、迪拜(阿联酋)、新加坡、以及斯德哥尔摩(瑞典)等。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高度重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打造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入选了《2020联合国全球城市电子政务经典案例》。数字经济活力迸发,紧扣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需求转变,大力发展在线新经济,今年1-9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逆势增长8.4%。数字基础设施完备,建成“双千兆宽带第一城”,5G基站超过3.1万个,基本建成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敏化为特征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