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当法老遇见三星堆》:综述

假如古代中国的三星堆金面具和古埃及的图坦卡蒙金面具突然睁开眼睛,并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会发生什么?《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文化历史类纪录片《当法老遇见三星堆》。 1923年,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十八王朝的第十二位法老图坦卡蒙的墓穴在埃及卢克索帝王谷被发现,其棺椁上的黄金面具从此成为古埃及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极具代表性的一张“面孔”。而1929年首次被发现的中国广汉三星堆遗址,揭开了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下至商末周初延续了2000年的古蜀文化神秘的一角,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国早期文明最好的样本之一。之后陆续出土的造型各异的青铜人像及薄如蝶翼的黄金面具,被誉为“打开古蜀先民精神世界的钥匙”。 《当法老遇见三星堆》节目从文化互鉴的角度建构起三星堆文化与古埃及文明两者之间的对话,用生动鲜活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古代人类文明的多元、奇特与魅力。作为中国首部探讨三星堆文化与古埃及文明主题的纪录片,节目讲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背景中的人类对这个世界抱有相同的热爱与敬畏、相似的赞美与创造、相通的信念与夙愿。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当法老遇见三星堆》更多精彩内容: 中文版:https://yspapp.cn/1IYk 英语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U6pI1-gx9M  

2024中国•无锡太湖鼋头渚国际樱花节暨“华文媒体感知无锡”活动盛大开启

      春意浓,万物生,龙翘首,花正盛,3月12日,在无锡太湖鼋头渚风景区樱花谷,舞者们身着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在龙吟乐声中献上龙樱舞秀,拉开了龙年鼋头渚国际樱花节帷幕。副市长张立军,市委宣传部、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市政园林局、市文广旅游局、市国资委、市文旅集团、市侨联、滨湖区人民政府等相关单位领导莅临活动现场,和中外媒体、海内外游客、无锡市民共同见证2024中国无锡太湖鼋头渚国际樱花节暨“华文媒体感知无锡”活动盛大开启。       本次活动由市侨联和市文旅集团主办,无锡太湖鼋头渚旅游集团承办,旨在探索文旅创新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的合作,进一步讲好无锡文旅故事,进一步提升太湖鼋头渚樱花节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无锡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此次国际樱花节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会,通过多场精彩纷呈的活动,给海内外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感知无锡这座山水名城,向世界展示“太湖明珠 江南胜地”的美丽风光和深厚文化,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法国侨报》副总编王萍在活动中表示,海外华文媒体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通过华文媒体强大的国际传播力量,他们将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全球人民感知无锡、了解无锡、走进无锡、爱上无锡,共同为无锡文旅海外推广出谋献策,助推无锡文旅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是中法文化旅游年。为进一步打造向世界展示无锡的窗口,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市侨联牵线《法国侨报》创始人钱海芬女士为无锡文旅海外推广出谋献策,更好地展示无锡独特魅力与城市温度。市侨联还邀请数十家海外华文媒体通过线上线下感知无锡,向世界讲好无锡故事。十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开幕式上被聘为“无锡文旅海外推广大使”。       《欧洲时报》北京办事处副主任戴九悦、美国华兴报副社长朱小林、法国侨报副总编王萍、法国法中网副总编文化州、西班牙欧洲侨声报副主编黄美、意大利侨网总编王卫平、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西非华声》总编金浩、中国网络新闻传媒集团总经理吴嘉元、中国传真新闻社社长李家辛参加现场活动,《美国侨报》《欧洲时报》《美国华兴报》《美中报导》《南美侨报》《葡新报》《委内瑞拉委国侨报》《法国侨报》《欧洲侨声报》《华商报》《德国侨报》《德国时报》《欧洲青年报》《欧洲侨报》《欧亚时报》《中文导报》《关西华文时报》《日中商报》《日中报导》《新华报社》《国际日报》《迪拜鼎星传媒》《中国周报》《西非华声》、美国华视、加拿大七天传媒、法国法中网、法国华人头条、意大利侨网、希中网、澳华电视传媒、澳视传媒等来自五大洲3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关注并祝贺活动成功举办。《香港商报》《澳门日报》《台湾新生报》,中国网络新闻传媒集团长三角频道、中国传真新闻社等媒体发来祝福。

魁省2024财政预算出炉 赤字创新高 花费仍大把

七天记者 颜宏 魁省财政厅长Eric Girard赠给省长François Legault一本预算案,俩人握手,会心一笑 3月12日,魁省财政厅长Eric Girard第六次提交新财年预算案。去年,与以往每次发布预算案时财长要穿一双新鞋子的传统不一样,因为受到高通货膨胀带来的高物价和生活成本大幅升高的影响,Girard财长决定不再买新东西,而是把省下的钱连同自己的捐款5000元赠给魁北克城的一家社区机构,今年他如法炮制,再次捐赠一家社区教育机构,专门用于给在教师罢工期间落下功课的孩子们补课。 在这份预算案出台之前,大家都知道魁省的财政形势非常不乐观:经济缺乏活力,原地徘徊,甚至有衰退的风险;各方面的支出都在增加,而收入却没有应约而来;75岁以上老人的人数已经从50年前占人口总数的2.3%上涨到今天的9%,到2040年将占到16%,现在就需要做准备,建设相关设施,培养相关服务人员……人们等待的是一份财政赤字大幅增加而不得不在各个方面紧缩的预算案。不过等到预算案公布后,人们惊讶地发现想象中的赤字大幅增加远没有预算案中给出的数字来得震撼,魁省政府预估的财政赤字高达110亿元,是魁省历史上从来没有达到过的高度,而预期中的紧缩政策却没有出现。或许是吸取了前自由党Philippe Couillard政府为恢复预算平衡而采取的、负责任的全面紧缩政策反而被选下去的教训,这次CAQ政党似乎计划在一个距离选举相对遥远的时间段给出一个令人震惊的赤字数字,给民众以悲观的预期,然后再随着下次选举的临近不断修正赤字的金额,无论是明年的85亿元还是后年的60亿元感官上都比今年的110亿元要好得多。 针对已经过去的2023-2024财年,魁省将财政赤字从40亿元上调至63亿元,主要原因是自有收入减少了8.98亿元。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活动停滞导致税收收入下降。此外,魁省的国有企业如魁省水电局(Hydro-Québec)、魁省彩票局(Loto-Québec)、魁省酒业专卖(SAQ)以及魁省大麻专卖(SQDC)等的收入减少了16亿元,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来自魁省水电局的收入减少,去年因为天气问题,导致水电大坝的水容量下降,发电量减少带来的“能源枯竭”使之只上缴了25亿元,比前一年少了10亿元。 2024-2025年的110亿元赤字中还包括向魁省世代基金供款的22亿元,实际上应用于整个社会和经济运行的赤字为88亿元,还要扣除应急贮备金15亿元。在全部支出中,除了健康和教育之外的第三大支出就是与魁省债务相关的费用,包括支付债务的利息、本金以及相关的连带费用,高达98亿元,同比增长1.2%。截止到2024年3月31日,魁省的净债务高达2211亿元,占魁省全年GDP的39%,在加拿大的所有省份和地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 但在CAQ政党看来,经济形势越是不好,越是需要投资进行刺激,否则魁省的经济将进入衰退,所以在相应的支出上基本维持了以往的趋势,并没有刻意为了减少财政赤字采取紧缩措施,这进一步推高了财政赤字的额度。魁省政府实际上是在赌未来魁省的经济形势向好,这也是为什么Girard财长确定恢复预算平衡的时间点是2029-2030年,却没有公布任何恢复预算平衡的措施,而是要等到明年公布,就是寄希望在今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魁省乃至全球的经济能摆脱目前高通胀、供应链混乱、地缘冲突等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困难,恢复活力和增长。 花在哪里 这份预算案被Girard财长称之为“审慎且负责任”的,其中支出高达1576 亿元,比去年增加4.4%;收入为1503亿元,同比增长2.4%。详见下图: 2024年预算案收支明细 魁省曾预测2023年的GDP增长0.6%,但最终仅为0.2%。今年的情况看起来也好不了多少。去年三月提交预算预测增长1.4%,但在去年秋天的经济更新报告中修正为0.7%,今年再次向下修正为0.6%。一向表现乐观的Girard财长也不得不承认“2024年的开局非常艰难”,但他认为魁北克的经济已准备好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复苏,届时通胀下降和货币政策宽松将同步进行(尽管加拿大央行是否会降息不是他能控制的,但不妨碍他大胆预测),预计2025年魁省的经济增长能达到1.6%。尽管面临如此紧张的经济形势,魁省对正在进行的医疗系统大改革以及民众关注的教育系统都给予了重点关注,这两个领域获得了6年投资增加49亿元的最大份额,其中在卫生健康领域的支出达到619亿元,同比增长4.2%,这笔资金将用于一系列卫生、健康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服务,包括改善护理服务、增加医院流动性以及加强对老年人的服务等。其中,有29亿元将专门用于医院的新建、重建、扩建和再开发。在教育领域支出224亿元,增长幅度高达9.3%,其中的11亿元将专款用于学校的基础设施维护和升级。 另外,这两个领域内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也成为魁省财政赤字大幅增加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去年秋天的时候,魁省政府预留的公共服务部门工作人员和教师的工资增长是在五年内增长10.3%,但在工会的持续压力和罢工带来的社会压力下,魁省政府最终同意了工会的要求,5年内工资增加 17.4%,仅此一项,每年这两个领域工作人员的工资支出将超过30亿元。 今年财政预算案的要点,特别是和普通人相关的内容如下: 为了减少魁省财政的压力,魁省将废除或者改革企业的税收补助和税收减免政策,在5年内节省出29亿元,其中包括5家省属企业:魁省水电局、魁省博彩局、魁省酒业专卖、魁省大麻专卖以及魁省投资局(Investissement Québec)等; 两次提高烟草制品税,每箱200支装的卷烟将增加2元,分别于今年3月13日和2025年1月6日生效,魁省是目前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中烟草税最低的省,这一调整将在五年内给魁省带来3亿元的额外收入; 在三年内投入1.26亿元增加劳动力人手并提高建筑行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扩大和加速建筑领域工人的培训,增加第二批木工带薪培训的名额,并增添负责电线架设、修理和维护的电线工专业;2600万元用于培训电池工厂工人,特别是为 Northvolt电池工厂工作的工人; 从明年1月起取消65岁及以上残疾老年人因收入增加而退休金被削减的政策,这意味着大约77,000 名老人的退休金每年将增加,最高可达3,930 元; 逐步取消购买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补贴,并于2027年完全停止,因此要买电动车的读者需要赶快行动。按照计划,一辆全电动汽车的补贴将从目前的 7,000 元降至2025年1月的4,000元;到2026年1月再降至2,000 元,最终到2027年1月降到零。理由是电动汽车目前只占魁北克人购买车辆的五分之一,因此不再需要该计划来刺激新能源车的普及; 出资打击低价报备二手车交易逃税的人,特别是针对车龄在10到14年的二手车交易行为,这项措施可每年带来6000万元的额外收入; 五年内给魁北克税务局额外拨款7600万加元,雇佣新的员工,打击偷漏税行为,打击走私行为,并加大追缴税款的力度,预计这些措施能增加约 4.05 亿元收入; 5年内额外给魁省法语部门拨款3200万元,用于帮助魁省的新移民学习和使用法语;另外拨款1.46 亿加元用于向外“展示和推广”魁北克文化; 为应对气候变化,将对魁省自然资源和能源基金进行重组,为“结构性”项目投资5亿元; 同去年的财政预算一样,今年魁省在基础设施投资上再度加码30亿元,达到创纪录的876亿元,其中283亿元用于维护目前的道路交通网络;62亿元用于交通道路改造;114亿元用于改善公共交通服务;24亿元用于维护现有公共交通网络;15亿元用于开发公交车预留车道和公交优先措施; 对林业部门拨款3.475亿元,主要用于增加植树造林、林产品开发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木材采伐效率; 拨款 3.371 亿元支持地区的流动性和活力,其中2.5亿元用维护和改善地区的交通网络;2700万元改善航空服务;1010万元开发偏远和孤立社区以及5000万元维护和建立边远地区的服务; 投资1.075 亿元帮助食品行业的发展,包括支持可持续农业投资、创建一个投资基金帮助下一代农民购置土地,扩大农产品就地商业转化; 投资4880万元,用于继续振兴魁省的旅游业、支持旅游业复苏; 同每次预算案一样,尽管被认为这是一个在种种困境中做出艰难选择、总体上相对稳妥并尽可能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预算案,但还是受到反对党和不同层面的批评,批评者一方面指责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住房危机、精神健康、劳动力短缺等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上投入太少,杯水车薪;另一方面又在指责太过庞大的财政赤字,抱怨政府花钱太多。  

爱让梦想来 温暖在耆艾——蒙特利尔中华医院基金会举办迎春接福晚会

晚会嘉宾合影 / 七天传媒图片 摄影:尹灵 七天记者 颜宏 独玉 3月8日国际妇女节,蒙特利尔中华医院基金会在唐人街举办迎春接福晚会,拉开了新一年慈善活动的序幕。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事戴玉明、副总领事王红,加拿大联邦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长Steven Guilbeault办公室主任Christina Lazarova,魁省La Pinière选区自由党议员Linda Caron, 蒙特利尔市议会反对党领袖Aref Salem,Brossard 市议员Tina Del Vecchio, 蒙特利尔中南部卫生和社会服务中心技术服务副主任Daniel Neskovic,蒙特利尔中华医院基金会主席马正国(Dr. Felix Ma)及其他成员,蒙特利尔华人社区领袖、社会名流等350人出席活动。 马正国医生首先在致辞中解释了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以及基金会一直在做的事情,感谢社会各界对中华医院的支持。他提到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华医院基金会筹集到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实现中华医院的两个新项目:一是推出更多的门诊服务,包括临床治疗,免费的健康门诊讲座等;另一个是在医院前院修建标志性的中国花园——“华梦园”,为住院长者提供更多的室外活动空间。花园项目分为一期和二期,一期是整个花园和休息空间的修建,二期是阳光房和喷泉的修建。中华医院每年通过传统的高尔夫球赛和筹款晚会来筹集所需要的资金,且每次都获得巨大的成功,特别是MTY食品集团前总裁马定国(Stanley Ma)及其家族在过去2年里累计认捐了85万加元,有力地推动了中华医院华梦园项目。马正国主席呼吁华人社区都来关心和支持中华医院,承诺继续努力筹集资金,为社区的老年人谋福利,他希望基金会能够继续在社区中发挥领导作用,并得到大家的支持。 戴玉明总领事在致辞中首先向在座的女性表示节日的祝贺。按照中华民族的传统,只要没出正月,就是春节,他代表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馆,祝大家龙年新春快乐,万事吉祥如意。戴总领事说:“听了主持人介绍中华医院成立100多年的历史,非常受感动,非常受触动。中华医院成立百余年来,通过卓越、细致、周到的医护为蒙城华人和东南亚社区长者的健康和福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以及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价值观,得到了各界高度的认可和广泛的好评。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中华医院的医护人员凭借高度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创造了中华医院疫情感染者零死亡的壮举,应该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加拿大联邦环境与气候变化部长Steven Guilbeault办公室主任Christina Lazarova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晚会中播放了介绍中华医院、中华医院基金会历史以及展望未来的视频,让在场的人对中华医院的历史、发展以及未来规划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更深刻体会到中华医院一路走来的不易和敢于坚持的弥足珍贵。 在加拿大只有两间名称中直接含有“中华”的医院,其中一间就是最早成立的蒙特利尔中华医院。这间医院几经搬迁,从位于唐人街的小平房到现在坐落于Viger东大街的7层大楼,与蒙特利尔华埠一步之遥;从7张床位到如今的128张,至今已走过了106年的时光。在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期间,中华医院以专业的应对措施、严格的防控手段在整个魁北克省医疗体系中一枝独秀,创造了仅4人感染、零死亡的抗疫奇迹,被调查老人院疫情死亡情况的法医Géhane Kamel称赞为“非凡的成功故事”,也因此获得了魁北克国家议会勋章(Médaille de l’Assemblée nationale),这是魁省政府对省内机构的最高奖励。 按照中华医院管理中心主任Sandra Lavoie的说法,中华医院员工中有60-70%都是华裔,他们与在中国的亲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疫情的严重性有及时的了解。早在2020年1月,就有护士向她反映,中国的武汉地区出现了一种和SARS相似的呼吸系统病毒,情况看起来不乐观,并主动佩戴起口罩。到了2月份,一些从中国探亲归来的华裔员工对加拿大政府尚未出台旅行隔离相关政策而感到忧心重重,开始主动采取一些防控措施,比如主动进行自我隔离,避免与家人朋友接触;停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主动戴口罩、随时消毒……所有人都变得小心翼翼。中华医院的很多人甚至一度认为如果魁北克省爆发新冠病毒疫情,一定会最早出现在中华医院,毕竟这里与中国、华人社区的联系太过紧密。其实不仅是中华医院,本地的华人社区也都比本地社会警觉得早,不仅第一时间取消了新年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还开始自我防护:出门戴口罩,注意消毒,从中国归来的人主动隔离,社区中甚至出现了多个帮助这些主动隔离人员家庭的互助群。在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衣等物资紧张的时刻,包括中华医院基金会在内的组织和个人纷纷捐赠防护物资给中华医院,保证了员工和住客的基本防护。 为了避免护士、护工在不同老人院间轮流工作,增加感染病毒的几率,中华医院的员工主动要求加班加点,以保证院里的人手需求,从而不需要从外面找人来承担工作。现在回头来看,这些点点滴滴的预防小事最终成就了中华医院的“抗疫神话”。 使命必达 为了弥补政府拨款的不足,改善医院的医疗设施和环境,中华医院基金会在1972年正式成立,由社区内有能力、有影响力又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组成委员会进行管理,主要任务就是筹款。50多年来,基金会已经成为中华医院日常运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中华医院虽是公立机构,但政府提供的资金只够维持最基本的运营。医院有多少个床位,每个床位拨给多少钱都是固定的,如果需要额外的医疗仪器、设备,比如新研制出的X光或超声波扫描设备,帮助老人恢复机能的理疗设备等;或者改善生活所需的物品,如把普通病床更换为可升降的病床,开设音乐疗愈服务,带老人外出钓鱼、采摘等就需要通过筹款才能解决。基金会筹集的资金不仅可以改善住院老人的软硬件条件,更新门诊的仪器设备和诊治手段,还能满足华人住客特有的生活需要,比如带老人去吃广式早茶等。 2022年筹款晚会筹集的款项中有35万将专项用于扩大非住客的门诊服务,以造福更多的老人和普通民众。有了资金保证的项目今年已经纷纷落地,包括但不限于: – 向更多的公众开放服务,如将住院老人的音乐疗愈服务、艺术项目等扩展到日托中心。日托服务是中华医院为社区老人家庭护理之外提供的一种护理服务。有点类似幼儿园,可以把一些患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送来托管一天,晚上接回,让他们接受预防及诊疗措施。目的是通过锻炼、游戏、外出活动等促进老人们的身心健康,让照顾这些老人的家人得到短暂的休息或者是让即将入院的老人提前适应。 – 为患者到其他医疗机构就诊提供便利,例如陪伴老人前往,或者提供“语言伙伴”帮助老人翻译等等; – 将医疗信息翻译成中文或其他亚洲语言以满足有语言障碍患者的需求; – 举办一系列的免费健康医疗讲座。目前已经确定的有: 3月23日,主题为心脏-高血压、中风,主讲人为心脏科医生 Charles Lin; 4月20日,主题为妇科常见问题和女性须知,主讲人为妇科医生 Hing-San Hum; 5月25日,主题为全科和糖尿病,主讲人为家庭医生Gemma … Read more

(两会观察)中国密集释政策信号提振信心

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李晓喻)一如此前各界所预期,中国在全国两会期间密集释放政策信号,对外释放中国经济的信心。 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为5%左右,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此前的预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居于前列。观察认为,此举意在向世界表明,中国仍有能力和决心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仍将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 这一数字也提振了人们对中国出台更积极有力措施稳经济的预期。两会期间,不少政策信号已经释出。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为北京一户外大屏播放开幕会。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现在,官方正在抓紧制定具体方案。今年赤字规模也上升至4.06万亿元,较去年年初预算明显增加。 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之际,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将有效管理市场预期,显著提振市场信心。 针对部分民企投资信心不足,中国国家发改委称,今年将最大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深入整治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优化营商环境。 中国还准备实施“放心消费行动”,鼓励人们增加消费。商务部表示,将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等消费品以旧换新。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目前中国消费增长较快。龙年春节假期,国内电影票房、旅游收入等创下新高。有分析人士指,此时部署促进消费是“趁热打铁”,可有效推动扩大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为应对严峻外贸形势,中国宣布将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积极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商务部称,将进一步加强对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保障,推动便利商务人员签证申领。 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将推动落实已生效自贸协定,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这充分凸显了中国坚定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有助于稳定各方对中国政策的预期,也将提振全球合作信心,重建人们对未来的信任。 目标既定,更多具体措施料将陆续推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采取务实行动增强民众对发展前景的信心,不仅利好本国,更惠及全球。

(两会观察)问答之间,见中外互动的开放姿态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外交是一门沟通的艺术,而面对面对话无疑是最直接的方式。 7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用一场超90分钟的记者会,回答了中外记者提出的21个问题,对外阐述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 问答之间,两个具体的场景,外界可直观感知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记者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第一个场景是一次“剧透”。 在回答中新社记者提问时,王毅向大家“剧透”:从3月14日起,中方将进一步对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6国试行免签政策。 这一最新安排是中方便利中外人员往来政策的延续。过去一年,中方对多国实行单方面免签,简化来华签证手续,增加国际航班数量,为外国游客提供便利。 王毅说,要打造人员往来的快捷网络,推动国际客运航班加快恢复,持续扩容中国免签“朋友圈”,与更多国家达成形式多样的多年多次签证安排。 让中国公民说走就走,让外国朋友宾至如归。在全国两会的舆论场,如何让外国游客便利使用中国移动支付等话题,屡登社交媒体热搜榜单。见微知著,“把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是中方的政策宣示,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3月7日,跳过网红舞蹈“科目三”,被外交部长王毅认出的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在记者会后引发媒体关注。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另一个场景是王毅向记者的一次提问。 “我在短视频看到过你跳‘科目三’,还继续跳吗?”王毅对中阿卫视记者的提问,令现场中外记者会心一笑。从爆红社交媒体,到走进外长记者会现场,网红舞蹈“科目三”让外界看到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可爱一面。 记者会结束后,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中阿卫视记者说,每每遇到“火出圈”的事物,自己都要了解、学习。只有融入中国社会,才能了解当地百姓如何生活,才能让大家看到真正的中国。 相互了解,是打开中外互动的逻辑起点。近年来,从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到“奋斗者”号极限深潜,从荒漠化治理到低碳生活,从杭州亚运会到“贵州村BA”,外国记者讲述的中国故事层出不穷。 更重要的是,中国故事并不是孤立的,也是中国和世界相互成就的故事,是一个由“我”到“我们”的故事。在记者会上,王毅面向中外记者发出邀请:“欢迎更多外国朋友一起来讲述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故事。” 如今,中国受到的关注前所未有。面对赞美与掌声,面对误解与误读,外界关注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而外长记者会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回答。 凌晨时分,中外媒体记者为了更好的位置,早早开始排队等待。“长枪短炮”的队伍,是外界对中国关注的缩影。而在问答对话之间,中国正持续呈现友善诚意和开放姿态。

特写:“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当全球都在忧心人工智能或许会越来越替代人的技能时,一场关于“工匠”的讨论在中国最高领导人和全国人大代表之间进行。 “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 彼时,与他对面而坐的,是来自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孙景南代表。作为一名巾帼电焊工,她讲述了自己完成多项焊接工艺创新和技术攻关的经历。 习近平听了很有感触:“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改变和塑造着中国。从鲁班到蔡伦,一代代能工巧匠铸就“工匠中国”。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人们感慨大国重器的背后,是大国工匠的执着汗水和奔波身影。 新能源汽车、高速公路里程、高铁、大飞机……在审议现场,习近平以交通行业为例,生动地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发展自力更生的过程。他感慨地说:“交通行业一步一步往前,走在国际的前头,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工匠。” 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把职业教育发展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他们的待遇条件保障好。要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他们是顶梁柱。”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对大国工匠的培养,习近平始终关注。 2019年在甘肃考察期间,他特意来到一所职业学校观看职业技能实训。“通过3年实训可以达到什么技术水平?”“有没有机会到工厂实习?”“毕业后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学习?”习近平问得很细。 他勉励大家,中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我支持你们!”习近平当时对学生们说。 如今,新质生产力成为社会热词,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正是人才。在审议中,习近平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冀经济大省辐射带动力 习近平再释新质生产力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当下的政经热词。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阐释了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为”与“不为”。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再聚焦,再到这次全国两会上深入阐释,不到一年时间,习近平从概念认识到实践方法论,渐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出论述。 对于何为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曾凝练概括,“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外媒评论认为,这一概念将为中国加快经济转型带来新的动力。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这次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划出的这些要点无疑都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密切相关。 这些要求也见诸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任务的第一项,正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涵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等具体领域。 有外媒解读称,通过这一份事关未来的施政安排,可见中国希望利用高科技和技术革命突破来催生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之前,众多省市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也都提及“新质生产力”,各地召开“新春第一会”进一步予以部署,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各有侧重。 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为”?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立足一域,放眼全国,强调“因地制宜”这四个字。 同时,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否意味着放弃传统产业、是否要搞一种模式,外界仍有一些疑问。习近平在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后,话锋一转,强调了“不为”。 习近平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通过讲清新质生产力和传统产业间的关系,明确“有所不为”,有利于各地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他还强调,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去年,习近平在江苏代表团点题高质量发展。如今,习近平在江苏代表团阐释新质生产力,也让外界更好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评论指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为”与“不为”,也正是中国对未来发展谋划的审慎思考。

(两会观察)中国精准发力再挺民营经济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记者 刘亮 张杨彬)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挑战,作出多项部署。观察认为,中国持续力挺民营经济,“精准”二字是一大亮点。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连续出台多项重磅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护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在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看来,这些措施可谓“对症下药”,体现了政府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和扶持。解决上述问题将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便利和保障,有利于增强民营企业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富通集团董事长王建沂今年带来的建议,聚焦加快立法为民营经济护航。他表示,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有助于稳定民营企业家发展预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民营企业发展遭遇的困难之一是生产要素保障不足,特别是资金压力大。“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被写入此次政府工作报告。 有关举措已在持续出台。去年11月底,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推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今年初,中国多部门又联合发文,对个体工商户实施分型分类的“精准滴灌”政策帮扶。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图为北京一户外大屏播放开幕会。 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摄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曹鹏观察到,部分民营企业在创新投入等方面出现一些困难,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将有助于促进企业稳健发展和扩大就业。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局长任端平表示,实施分型分类,有助于个体工商户感受到政策红利,不同成长阶段的个体工商户可享受到更贴近需求的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这尤其受广大中小企业关注。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丁金学介绍,在一般中小企业经营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比约三成。降低物流成本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扩大企业利润空间,降低民营企业负担,为民营企业发展纾困。同时,此举还能够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进入能力和公平竞争能力。 李锦称,拖欠企业账款,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非法现象,给民营企业带来很大负担,影响民营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严格执法,防止权力滥用和随意执法。同时,需制定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对相关行为进行明确禁止和处罚。

(两会访谈)张云泉:“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深化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AI)相关表述引起关注。这几年,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大模型层出不穷,掀起人工智能热潮,有业内人士认为,通用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人工智能将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如何理解“人工智能+”?中国如何抓住新一轮AI热潮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讲述了他对人工智能“热”的“冷”思考。 当前,人工智能被视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张云泉指出,与上一轮得益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热潮相比,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工具,技能更全面,应用范围更广,它能取代部分脑力劳动,落地于各行各业,尤其是劳动力短缺的行业,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2023年7月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开幕。 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解放让部分人担心自己的工作被取代。对此,张云泉表示,从历史来看,生产力革新可以极大促进社会发展,短期内会带来一定冲击,但我们可以提前准备,缓解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普及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让人们学会与人工智能“打交道”。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人工智能+”一词,张云泉表示,新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未来人工智能普及推广和应用的重视,将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他认为,“人工智能+”主要是基于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应用,从而提升产业自动化水平,降本增效,促使数字经济再上新台阶。 面对人工智能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如何更好地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对中国而言,我们需要在这一轮浪潮中突破算力瓶颈、寻找创新机会。”张云泉说,当前的大模型技术与中国过去钻研的路径并不相同,这条新赛道对算力的要求更高。 张云泉建议,一方面继续研发国产GPU,另一方面,可借助中国在超算领域的优势,将超算技术应用于AI领域,虽然运行成本较高,但可以更快地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023年8月26日,中国首部人工智能题材舞剧《深AI你》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谈及对未来人工智能世界的畅想,张云泉表示,过去几十年,人工智能产业经历了多次起落,有欢呼也有质疑。这两年涌现的大模型大大提升了智能水平,“可以说是我们距离通用人工智能最近的一次。” 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将是什么模样?张云泉说,相较于只具有下棋、画画等特定功能的弱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将具备人类同等智能,甚至超越人类智能,可以像人一样思考,通过各种测试。 一直以来,会像人一样思考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出现的话题备受关注。张云泉认为,目前涌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主要靠大数据训练,模拟人类行为。要实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还需搞清人的意识和情感是如何产生的等根本问题,Sora、Gemma等将人工智能推到较高水平,未来通用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过人类,目前难下定论,还需进一步研发。 虽然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何时到来还难以预测,但是下一轮通用人工智能浪潮的研究方向已形成科学界共识,即具象人工智能。“现在解决的是大脑的问题,未来要解决手和脚的问题,洗碗、扫地、照料……这些事情在未来机器人都可以做。”张云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