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博大文化视野(4月9日)
【文化杂谈】 “规范治理”与“微控治理” ——西方现代型个体生产的双重奥秘(下) 步虚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德国社会学家库克里克撰写的《微粒社会——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模式》一书,并指出:所谓“微粒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微控社会或智能微控社会。 “微粒社会”是一个高度差异化的社会,但是这种差异化不是无序的差异化。所有的差异都建立在丰富的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基础上,人们通过各种数据来了解差异化个体的各种信息,并可以在这些信息中对个体做出判断,甚至可以对个体的行为施加影响。每一个平台用户,实际上都被智能技术描绘为一系列的数据轮廓,这个数据轮廓虽然不是同质性的规范个体,但是仍然可以成为有序治理对象。换句话说,今天的治理技术的效力,并不体现在将所有个体规训为固定的范式,而是通过准确的数据轮廓的描绘,将个体细节数据塑造为可以治理的对象。 譬如,今天人们熟悉的通过APP购买商品的行为,并不是规范的,因为个人在购买什么商品时,并不具有一个购买的规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的购买行为是不可控的。现在的大数据技术通过简单的智能计算,就能从个人浏览的商品中判断出他的购买意向,从而在页面显示上自动推送他可能会感兴趣的商品,而他看到这些商品后,会有如着了魔的一样下单。在个人购买的时候,并没有一双权力的眼睛在背后凝视着我,商家或APP对我的购买行为是“放任”的,但他的购买结果对于商家来说,仍然是可以预期的,这就是微控机制,一种新的治理技术的效果。这种效果,建立在细节性的信息收集和分析上,从而可以对每一个个体进行差异的分析和判断,并作出信息上的导向。我们看似自由的网络购买行为,实际上在强大的数据网络背后已成为某种智能控制的对象。 如果说规训社会下的治理是一种标准化的规范治理,那么今天面对的这种全新的治理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精准治理或微控治理。它之所以是精准的、可微控的,并不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按照统一的规范来行事。与之相反,在所有的行为和思想中,今天的个体是差异化的、放任的、偶然的,但这种差异化恰恰是数据化智能分析的结果,我们变成了数据下的特定的独特对象,而智能控制能够精准地判断我们的需求和行为,从而达到精准治理、微控治理的目的。当标准化的规训个体,变成微控机制下的放任个体时,治理技术也从规范治理走向了微控治理,过去的“规训社会”亦变成了“微控社会”。在微控机制主导下的“微控社会”,个体呈现出数据上的差异化,正如库克里克所指出,“数据越多,我们的特征就越清晰可见,数据越丰富,独特的个体就越多,网络化程度越高,个体化的程度也就越高”。 在这样的“微控社会”中,我们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发现的权力。在福柯笔下的圆形监狱中,尽管我们看不到监狱的中心瞭望塔上的看守,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在那里;在监控摄像头下,我们总感觉到有一个无形的目光会凝视着我,在监控探头下的我会保持着规范的行为。然而,在今天智能时代的“微控社会”下,根本没有让我们行为保持规范的权力,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受到控制。 总而言之,通过规训人的身体而形成的“规范治理”和通过表面放任而实际掌控人的日常行为细节而形成的“微控治理”,正是西方现代型个体生产的双重奥秘。(2021-04-04) 【诗文春天】 有情共饮杯 珍惜显美德 谭文春 去日本旅行,东京的银座必逛。累了,在星巴克休息,我和同伴一人一杯咖啡。看见旁边有三个日本女人,着装时尚,举止优雅,言语娴静地聊着天。奇怪!她们桌上只有一杯咖啡,杯里插着三根吸管,三人一边闲聊,一边你一口我一口轮流喝着。她们喝得自然、随意、流畅,倒把我们看傻了。众所周知,日本的是一个比较干净的国家,日本人的卫生意识也是比较强烈,很注重个人卫生,分餐进食在日本是很普及。第一次看见这种数人同饮杯盏的现象,脑筋一时还真转不过弯儿来。 同行中有一位旅居日本的朋友,看见我们一脸不解的表情,笑起来,说:“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我刚来日本的时候,接触到一些日本人,看到他们之间发生这样的事,一开始也惊得我差点掉了下巴。” 朋友刚来日本那会儿,有一次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出去唱卡拉ok,他自己点了一杯饮料,喝到一半的时候,有个日本同事走过来,说想尝下味道,可不可以喝一口。他心里当时是拒绝的。因为我们中国人,从小被教育不要跟别人共用餐具,不要让别人喝自己的水杯,避免传染疾病。我的这位朋友是个脑袋灵光的聪慧人,他没有立即拒绝这个日本同事,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觉得,日本同事的态度很自然,他这样做一定事出有因。于是迅速地左右看看,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就是很多日本人,他们都是三五个人围在一起谈论,桌上就放了一杯饮料,杯子里面插有几根吸管,大家你一口我一嘴,轮流嘬吸,只有他一个中国人独自端着一杯独饮。我的这位朋友立刻意识到拒绝会产生不良后果,入乡随俗,便大方地回答:请! 这位朋友告诉我们,这种大家共饮一杯的习俗,其实只为证明一件事:我们很亲近!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是一伙人,不吃一锅饭,都是这个道理。我由此联想起来,这种现象并不是只有日本人才有,小时候在农村,我看见农民大伯会递自己的烟锅给关系近的人抽,那人很自然地接过,用手抹抹烟嘴儿,叼进嘴里就吧嗒吧嗒地吸。如果那人不接受,表达的意思就是拒绝对方的感情,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很难说不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其实世界各地都有这种习俗,比如阿根廷人喝马蒂(MATI:冬青叶)情形与此类似,他们认为只有很亲近的人才同饮一杯水,是对朋友的尊敬。蔡澜先生在《阿根廷之旅》这样介绍——马蒂是友人之间喝的东西。阿根廷人身带热水壶,里面插上一根银制的吸管,慢慢地吸饮,吸过之后有时给第二个人,都是同一吸管。看得一旁的香港人面色特青,害怕传染得病。但阿根廷人从不考虑这些,如果把马蒂递给你,你不接,显出害怕的样子,那么你们永远都做不了朋友,你是永远的敌人。我也曾去过中国彝族喝“转转酒”,不分场合地点,也无宾客之分,大家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一杯白酒从一个人手中依次传到另一人手中,各饮一口。一个酒杯在众人间传来传去,传达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情谊。 我想,日本人同饮一杯这种习惯,除了表明相互间关系亲近以外,另一个原因,也是他们崇尚节俭的一个重要证明。 另有一位在日工作的朋友,也说起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跟一个日本同事去吃饭,各自点了一份拉面。他因为胃口不好,吃了一半就剩下了。那位日本哥们儿呼噜呼噜把自己那份拉面吃完,看看朋友剩下的半碗拉面,说出一句把中国人惊得如遭雷劈的话:“你不吃就给我吃吧。”然后那日本哥们儿就在朋友的默许下,把他剩下的拉面还有汤都喝完了。 说实话,作为中国人,的确不习惯吃人家的残羹冷炙,即使是亲兄弟剩下的东西也不愿吃。纵然,从小我们都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老不会忘,也知道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养成了一粒米掉在桌子上都得捡起来吃掉的良好生活习惯,但要让我去吃别人吃过喝过的东西,还是别扭!但是日本人却不嫌弃,吃得津津有味,而这个人还仅仅只是一个同事。 我想这可能跟日本从小教育有关,弹丸之地,资源稀少,勤俭节约,人人崇尚,连幼儿园里的小孩子碗里都不会剩一粒米,所以成人也多具备节俭的美德,表现在生活中就是每一个细节都精致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文化:珍惜食物,看到别人浪费于心不忍!养成这种良好的美德会伴随人的一生,不会因时间和地域的改变而消减。我也亲眼见过在中国的日本人,他们吃饭也是这么随意,酒、饮料都是可以互相喝来喝去的。有一年家人生病住院,在医院的餐厅,看见一位日本老医生吃同事剩下的饭菜,他吃过的饭碗里面干干净净,一粒米不剩,简直可以不用清洗。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十八) 子厚与东坡之养生比较 洋中鱼 在古代,无论帝皇将相儒道僧尼,还是江上渔翁山野樵夫,都是很注重养生的。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生活上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衰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好色、斗殴、贪得均可损伤身体,威胁生命。这“三戒”恰恰反映了孔子“仁者寿”的观点。只有将“三戒”贯穿一生,才能充分享受健康人生。道家创始人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指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去掉“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从表面上看,是谈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而实质上却从精神因素角度劝诫人们清心寡欲,心安质朴,少存私念,方可健康长寿。《庄子-外篇-刻意》云: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黄帝内经》指出,保持身体健康要做到“三有”,即:“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反之则易患病,因为无节、无常、无序是多种疾病的诱因。 柳宗元和苏轼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翘楚,苏轼晚年还特别喜爱柳宗元的文章,两人的遭遇也基本相似,同遭贬谪而寄情山水,但是享年相差甚远,苏轼比柳宗元贬谪的时间长地点多,却活了64岁,而柳宗元只活了44岁。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他们被贬谪后的心绪大为不同,柳宗元怨中有恨,恨朝庭不辨忠愚;苏轼却怨中有乐,乐尽享造物主之无尽藏也。所以,后人都说柳宗元内敛苏轼舒展。 柳宗元贬到永州,从此一靡不蹶,他在写给岳父杨凭、故交许孟容、萧免、李建、裴顾十郎等人的信中,充满了乞怜和焦虑,在众多的山水游记、寓言和诗歌中,也流溢着怨怼和郁闷。苏轼却不同,在历经种种磨难之后,他更懂得收藏和珍惜一点一滴的快乐,活出了一派天真、一派精彩。比起柳宗元的孤独高洁和幽峭疏淡来,更有百折不挠向上进取般的积极意义。比如,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贬到谵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如果我们在想起他的《念娇奴.赤壁怀古》,更能感受到他的潇洒与豪迈。 【华峰凌云】 祖国之春 许华凌 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雄鸡报晓,那是对春的呼唤;金鼠送瑞,那是对春的期盼;童叟抚槛,那是对春的遥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红灯笼喜庆吉祥,霓虹灯流光溢彩,冰雪消融万物苏醒,铲除瘟神夜空璀璨。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乡村的农家小院,在广袤的巷陌和浩渺的天空中弥漫。阳光普照小庭除,草色遥看近却无。莫叹寻春春不见,忽如一夜景光殊。 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楼一夜听风雨,驿使明晨到我家。莫叹寒霜襟袖冷,春在腊梅一朵花。大地回暖,冰雪消融,长河解冻,万物芳华。两岸长堤绿嫩柳,一江春水戏群鸭。悠扬妙曲,谁家玉笛飞声,壮我酒兴诗情,诱我满腹文华;袅娜仙音,哪个歌声婉转,迢递春风十里,让君情系天涯;迷醉中,遥望处,银铃脆响,巧笑嫣然,窈窕淑女,笑泛春槎。 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羌笛多情歌杨柳,春风普度玉门关。没有了“春风疑不到天涯,四月边城未见花”的慨叹;“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万物欣然。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春是安好,碧水蓝天。南疆北国,东土西域,神州大地,广袤中华,祖国同春。春满河山,春满人间。 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在消灭瘟神的号角里,春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春在脱贫解困的奋斗中,春在瘟神遁去、疠疫荡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全国上下一片欢呼的庆典中。春在蓝图里,春在画卷中,春在乡村,春在城市,春在甩开膀子、撸起袖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的奋斗中。让我们满怀豪情,热烈地迎接新时代的特色春天,拥抱春天,圆梦春天! 【细语微光】 清明时节泪纷飞 紫月天 我想念母亲,清明就在眼前了,思念越发浓烈…… 三年了,妈妈离开我的那一幕,始终萦绕在眼前。“肖艳!”妈妈因癌症病痛,紧闭的双眸,突然,睁开了!我呼唤着:“妈妈、妈妈…….”妈妈是想和我说话的,张开嘴,血汩汩的从嘴角留了出来,妈妈你在说什么?我听不清,我一遍一遍的呼喊着:“妈妈、妈妈……”妈妈的眼角留下一滴泪……妈妈走了,带走我所有的悲痛离开了。 三年了,妈妈慈爱的微笑依旧在我的心间。妈妈手巧,织毛衣是一绝活。附近邻居经常毛衣织得半截,不知道怎么继续了,便提着毛线袋子,过来向妈妈请教,妈妈常常微笑着指导一针一线地绕圈,连针穿花。耐心的笑容,吸引了我这个毛糙的丫头。看着我笨手笨脚地学织毛衣,妈妈是一脸无可奈何,笑着说:“我怎么有你这个蠢丫头!”我是抓耳挠腮,费尽心思也找不到原因。我该遗传妈妈的心灵手巧才对呀!好在妈妈严格地督促,要不我中途便放弃学了。终于当我织成人生的第一条毛巾,暖暖的、顺顺的,我乐颠颠跑到妈妈身边,妈妈柔和地说:“傻丫头也会织围巾了!”那一刻的开心烙印在心间,如同天边的暖阳照着我一路向前。 三年了,妈妈严厉的批评依旧留在我的手上。妈妈是咱家的“高级厨师”,每每进餐时分,都能闻到食物扑鼻的香味,清炒菜苔、炖藕汤、凉拌皮蛋……长大了,我依然保留着一个“坏习惯”,大家还没有上桌,我就开始裸漏好吃本色,拿起筷子尝尝鱼、来块鸡腿……美味呀,妈妈做的菜是人间美味!可是参加工作了,还不会做饭做菜?妈妈着急了,开始一点一滴的教我。做个鱼吧,鱼皮常常煎破了;煮个粥吧,没把住时间,煮了一锅胡粥;炒个青菜,成了水煮青菜。妈妈气得,牙痒痒。直说:“你不是我丫头!”这么大了,还打手板!没办法,再不用心!下回老妈要拿尺子打人了!用心学做饭,跑到书店,买了一堆食谱,研究,何时加油加盐,做鱼做肉要提前腌制……终于,在父母的鼓励支持下,我做的饭菜端上桌,也有着诱人的香味,妈妈说:“丫头长大了,饭菜做得比妈妈的好吃多了。”其实,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菜,永远都是妈妈的味道。 又是一年清明,妈妈的微笑就在我的身边,我能感觉到;妈妈殷切的期盼就在我的眼前,我能看到。 我开始走向下一个驿站,妈妈,春暖花开,你在远方,可还安好?(紫月天) 【飞鸿传书】 又到清明祭祖时 惠军明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