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记者 颜宏
5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高调宣布了其宏伟的“金穹”(Golden Dome)导弹防御系统计划,并任命美国太空军将军迈克尔·盖特莱恩(Michael Guetlein)担任该项计划的首席项目经理。该计划旨在通过部署太空和地面拦截器,构建一个多层次的防御网络,以应对来自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高超音速导弹和空间发射导弹等先进威胁。特朗普表示,该系统将在三年内建成,初期预算为1750亿美元,首笔250亿美元的资金将通过税收改革法案获得。并不由分说地表示“加拿大参与是自然而然的事”,还称“加拿大打电话给我们,他们希望参与进来,我们会和他们谈。他们也希望获得保护,一如既往,我们会帮助加拿大。”
从“铁穹”到“金穹”
在冷战高峰期,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3年提出“战略防御倡议”(Strategic Defense Initiative, SDI),俗称“星球大战”计划。旨在开发一种天基和地基的导弹防御系统,以拦截前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从而使核武器“失效和过时”,并最终摆脱“相互保证毁灭”(MAD)的核威慑理论。当时设想了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电磁炮以及天基拦截器等多种前沿技术,试图在敌方导弹发射的各个阶段(助推段、中段、末段)进行拦截。尽管投入了巨额资金,但由于技术上的巨大挑战、高昂的成本以及国际社会的军备竞赛担忧,这一计划实际上并未取得太大的进展,许多技术仍停留在理论或早期测试阶段。
到1993年,克林顿政府废除了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提出小号版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但也始终没有落地,直到2002年,小布什政府单方面撕毁《反导条约》致协议终止后,将NMD落地,并发展出“地基中段防御系统”。但是随着反恐战争的资金大量流向中东战场,“地基中段防御系统”始终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发展。加上美国国内关于技术层面的争论也很大,所以一直就拖了下来。
而作为里根总统“迷弟”的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就试图重拾“星球大战”计划,还宣布成立太空军,但是当时国防部的一些人没有办法来落实。于是,他将整个军事力量回收至本土,将大量资源放到本土,以边境问题、本土防御为重点。到第二个任期,终于腾出手来的特朗普早在1月27日就签署行政令,宣布启动名为“美国铁穹”(Iron Dome for America)的导弹防御系统建设计划,要求国防部在60天内提交架构方案。这一计划在命名上显然受到了以色列“铁穹”(Iron Dome)防御系统的启发,然而仅一个月后,该计划则更名为“美国金穹”(Golden Dome for America)。
这一计划的更名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是避免混淆,以色列的“铁穹”系统自2011年投入使用以来,主要用于拦截短程火箭弹和迫击炮弹,其技术特性与美国计划的“覆盖全美、防御洲际弹道导弹”的定位存在本质差异。还容易误导民众认为美国使用了以色列的防御系统来保卫美国,但事实并非如此。其次,“金穹”暗含特朗普个人化的政治符号。“金色”一直是特朗普个人品牌和美学的重要象征,例如他的私人住宅、白宫和政治宣传中都频繁使用金色元素。将防御系统命名为“金穹”既迎合了他的个人审美,也试图通过“黄金时代”的意象来强化民众对国家安全和领导力的信心,这符合特朗普“品牌化治国”的风格。
星球大战2.0
“金穹”计划在“铁穹”概念的基础上,迅速演变为一个更宏大、更接近里根时代“星球大战”的构想,因此被很多人称为“星球大战2.0”。“金穹”被设想为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全球性导弹防御系统,旨在拦截来自世界任何地方乃至太空的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和巡航导弹。其防御原理包括:
天基传感器:在太空中部署大量传感器(如红外系统SBIRS),用于实时追踪敌方高超音速和弹道导弹的发射和飞行轨迹,提供早期预警。
助推段拦截:部署天基拦截器,目标是在敌方导弹刚发射(助推阶段)时,即在它们进入太空轨道之前将其直接摧毁。
中段拦截:配置中空拦截器和地基中段防御系统(GMD),在导弹进入轨道后或飞行中期进行二次拦截。GMD系统主要依赖部署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的陆基拦截器。
末段拦截:整合现有的地面防御系统,如“爱国者”(Patriot)、“萨德”(THAAD)和国家先进地对空导弹系统(NASAMS)等,在导弹进入大气层后构成终端拦截。
非动能拦截手段:计划部署非动能拦截手段,如定向能武器(directed energy weapons),以辅助传统的动能拦截器。
中央指挥: 整个系统将由一个集中化的指挥系统进行协调和控制。
这一计划的核心是建立一个由数千颗小型卫星组成的卫星群,这些卫星主要包括导弹探测卫星和导弹摧毁卫星,前者负责定位导弹和载具,后者负责拦截并摧毁导弹。希望结合马斯克的SpaceX星链卫星改造的导弹追踪系统,以及Palantir研发的AI边缘计算中枢,形成覆盖助推段、中段和末段的全域拦截能力。
特朗普畅想说“金穹”系统将在大约三年内完成,并在其本届任期结束前(即2029年1月)全面投入使用。“金穹”系统将与美国现有的导弹防御能力整合,一旦完全建成,将能够拦截从世界其他地方甚至太空发射的导弹,整个系统将耗资约1750亿美元,其中首笔250亿美元启动资金将在国会审议中的下一财年预算里安排。
可行性成疑
相比于特朗普的乐观情绪,业内人士以及评论人士却没那么乐观,认为这一计划在技术可行性、成本和时间表上面临巨大困难:
技术挑战:天基拦截器尚处于概念阶段,需要突破超高速响应、卫星武器小型化等诸多技术难题。专家指出,现有技术难以实现“助推段拦截”,尤其是在应对分导式多弹头(如中国的东风-41)或高超音速变轨导弹(如俄罗斯“亚尔斯”)时。
规模与复杂性:相比以色列的“铁穹”主要防御小型火箭弹,美国的“金穹”目标是防御洲际导弹,其所需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长。要构建一个能够覆盖广阔美国领土的无缝防御网,需要部署数量庞大的拦截器和传感器,确保它们始终处于正确位置,这在物流和成本上都极具挑战。
垄断风险:与传统军工企业承建不同,这一计划将以马斯克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主导,预计遵循典型的硅谷思维——将天基防御系统拆解为可订阅的模块化服务,通过星链卫星群快速迭代升级,实现”软件定义太空防御”的颠覆性构想。但当SpaceX掌握着卫星通信密钥、Palantir控制着AI决策中枢时,五角大楼实质上沦为技术黑箱的被动使用者。这种架构下,任何软件更新或服务中断都可能演变为国家安全危机。
太空军事化:部署天基武器将使外层空间成为武器部署和武装对抗的竞技场,这将与加拿大等国长期倡导的禁止太空武器化的努力相矛盾。这也是受到包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反对的主要原因。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毛宁就表示,该计划公然提出大幅增加外空作战手段,包括研发部署、轨道拦截系统,具有浓厚的进攻性色彩,违反外空条约倡导的和平利用原则,将加剧外空战场化和军备竞赛风险,动摇国际安全与军控体系。这种奉行美国优先,执迷于谋求自身绝对安全,违反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损害全球的战略平衡与稳定。
加拿大尴尬
面对这八字没还一瞥的金穹计划,特朗普却言之凿凿地表示“加拿大已表示希望加入,并会为此支付公平的份额”。但加拿大总理卡尼办公室的回应则较为谨慎,只确认了双方正在进行广泛的安全和经济关系讨论,其中自然包括加强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和“金穹”等相关倡议。而在今年2月6日,即“金穹”构想被提及后不久,加拿大国防部长比尔·布莱尔(Bill Blair)就曾表示,加拿大将是这一努力的“积极伙伴”。但同时也存在成本、战略风险和主权等方面的顾虑。
在成本方面,加拿大国防支出长期未能达到北约国家规定的GDP占比2%的目标,一直遭到美国政府的批评,而“金穹”系统的巨大成本,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可能要求更高分摊比例的情况下,将给加拿大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而如果加拿大基于多方考虑不参与,也可能招致特朗普政府的报复,从其他方面面临因特朗普恼羞成怒而带来的损失。
在战略风险层面,许多分析人士,包括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的专家,都警告加拿大应谨慎行事。他们认为,部署太空拦截器可能导致其他国家采取对抗措施,增加全球战略不稳定性。不仅违反加拿大一贯倡导的负责任的太空行为原则,还可能会使加拿大在未来战争中成为打击目标,而不是提供绝对安全。
而在主权与外交上,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因为在经济上依赖美国已经给了加拿大人深刻教训,再深度整合到美国主导的防御体系中,无疑会引发加拿大主权和外交自主性的担忧。
尽管存在这些顾虑,但鉴于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作为美加联合防空体系的核心,以及两国地缘战略上的紧密联系,加拿大被美国视为“金穹”的当然伙伴。加拿大参与的重点可能首先集中在开发探测传入威胁的传感器技术,并将数据导入“金穹”系统的决策矩阵。最终是否全面加入,以及加入的深度和分摊的成本,将是加拿大政府面临的重要决策。
不要参加金穹!离美国佬远一点,难道还没被欺负够吗?哪个国家会瞄准加拿大发射导弹?
7q719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