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作家协会园地:文化视野(5月14日)

【鹏翔万里】

手艺人

贺鹏

二圪旦是个画匠,村里人管他叫手艺人。

手艺人就是靠手艺吃饭的,二圪旦的手艺还好。

别的画匠从来都揽不上活做,只有在农闲的时候到外乡揽几副墙围子或几顶柜子油油,挣一些零花钱。可二圪旦的营生多,经常是排着队的,都是营生在等着他,据说公社书记家过年用窗花还等了一天呢。

二圪旦凭着他的手艺,吃香的、喝辣的,日子过得很滋润。一次,在八道卯村给生产队长家画墙围子,尽管天天给他单独做白面条吃,却因为没有甩过一次鸡蛋,他的心里就很不舒服,他想,在公社王书记家当手艺人,还得给我吃个甩鸡蛋面条,一个生产队长又算球个啥。于是,二圪旦画墙围的速度就放慢了不少,反正多在他家呆一天,让他家多支应一天,看哪个合算?

队长的老婆见二圪旦磨磨蹭蹭,赶快就在二圪旦喝的水碗里放了几粒糖精,看着锅台上面还一直空着没画啥图案,就问:他二伯,锅台上面画啥呀?二圪旦喝了一口糖精水,咽得很慢,咽下去以后才说:着啥急呢,那里最后画,保准让你满意。

一直磨蹭了七八天,最后一天,趁队长老婆出去喂猪的空当儿,二圪旦拿起笔来只几笔就画好了,画好后就用锅盖挡着,说是怕锅里的热气腾,让队长老婆等油漆干了以后再往开挪锅盖。

过了几天,队长老婆挪开锅盖一看,差一点背过气,那上面画得竟是一根白罗卜,上面还插着一把刀。队长老婆气得在村里直骂:天天给他净捡好的吃,还说我们白罗卜插刀子——不出血。

那年夏天,县里赶交流,二圪旦认识公社的拖拉机司机,坐拖拉机方便,便放下手头的营生坐着拖拉机到县里去赶交流去了,赶了三天交流回来的时候,他坐在拖拉机的车头上犯困,拖拉机只颠了一下,把他从车头上颠了下去,正好掉在拖车轱辘下面,就给压死了。

按照村里的习惯,人死在外面是不能进村的,二圪旦的棺材也没有进村,家里人每天哭天喊地,凄凄惨惨的,一些好心人便劝二圪旦的家人,人死的已经死了,活得还要打对身体,不要哭坏了身子,他二伯活的是手艺人,到了那边肯定还是个手艺人,准保吃香的、喝辣的,过得还是好日子。

上村看热闹的黄寡妇听说了,回去就找了二尺白布,在村外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了。

人们都说她穷怕了,也想过几天好日子。

 

【杨柳依依】

消失的池塘

杨邹雨薇

 

很多时候,我十分羡慕那些城区有湖泊特别是较大湖泊的城市,比如杭州、武汉、扬州之类。因为丰盈的湖水,会让城市生出几分妩媚与动感。其实,对于一个村庄来说,亦然。村庄小,自然极少拥有湖泊,但湖泊的微缩版池塘,就是村庄的梳妆镜,或者说就是村庄诱人的眼神。

湘南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二百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的家就在潇水南岸,以前与市区隔河相望,而今因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昔日村庄变成了市区。

村子同样历史悠久,名曰诸葛庙,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取零陵在此驻兵。中唐政治改革家、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曾散步至村境,其《永州八记》中的袁家渴、石渠和石涧就在我们村。南宋大诗人杨万里任零陵县丞三年,其笔下的百家渡也在我们村。本地古文献中关于本村的诗词有数十首,但没有一首提及池塘,这多少让我感到有点遗憾。问父亲,父亲说:村北是潇水,村西是石涧,村南有水井,古代人口少,用水方便,何须池塘?我说:我们这个自然村不是有好几口池塘吗?唐家门口的、石涧旁边的、丫头山的、田垌中间的。父亲说:那些大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挖出来的,主要用于灌溉。

我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只是为村里那些池塘的消失而感到惋惜。家乡对池塘的定义没有辞典上那么严谨,一般是把村庄周边的称作池塘,离村庄较远的称为鱼塘。在我的记忆中,只有唐家门口那处池塘值得留恋。

唐家门口那池塘离我们家不足百米,加上以前我们家有两块稻田就在池塘下,所以小时候我经常去那里玩,看大人干活。记忆中,那一池塘呈半月形,像是村庄随身携带的一个袋子。池塘南边是人工筑的堤坝,小片石砌就;北边是自然坡堤,中间位置有一块很大的石头,石头下有一眼泉水,石头上有一棵很大的苦楝树,歪在石头上,伸向池塘。旁边还有两棵树,一棵香椿树,一棵刺槐树。这两棵树的树干相对挺直,与歪斜的苦楝树形成鲜明对比。而东角有四五棵柳树,倒映在池塘里,春天绿叶新发,燕子穿梭,简直如诗如画。

与父辈所见的生产队集体养鱼年终分鱼不同,我儿时见到的池塘是村民承包的了,但是,我爱跟堂哥去池塘罾鱼。那是一种微型罾,正方形的,边长大约八十厘米。罾鱼的诱饵是用蚯蚓、冷饭、米糠加白酒、香油捣碎,揉成一大坨。放罾的时候,通常把诱饵捏成小丸子挂在罾的边线上,尽量靠中心位置,轻轻放入水中即可。

村里民风淳朴,一般不计较。如果你去养鱼的池塘罾鱼,只要不拿大鱼,人家一般不会问你要钱。而在我们眼里,小鱼小虾比大鱼更好吃,父母将它们爆炒,加入辣椒或韭菜,实在令人垂涎三尺。

堂哥去罾鱼时,我通常是在旁边观望。其实,更多时间我在观望池塘角落荷叶上的蜻蜓,看它们轻盈地停在荷包上。若干年后,读到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才明白那是多么地富有诗意。

有一次天气很热,我跟堂哥去唐家门口那池塘罾鱼。不知怎么回事,那一天他手气太差,将近一个小时,还没有什么收获。堂哥后来脱了衣服,潜入池塘去抹螺蛳蚌壳,把我吓得够呛。因为爷爷奶奶常说,夏天不能一个人下水,河里跟池塘里都有鬼怪,专吃小孩。我劝堂哥不要下水,他不听,说晒太阳罾鱼好热,还不如下水舒畅。堂哥摸螺狮蚌壳时,我跑到石头上的苦楝树下观望。旁边人家的一群鸭子忽然步入池塘,划破了东角里柳树的倒影。鸭子轻松地游,柳树的倒影在它们的身后摇晃,又慢慢地复原。鸭子见堂哥接近池塘南线中部,就绕开它往西游去。

堂哥果然厉害,他在南边堤坝砖块的缝隙里才摸了一半距离,就摸出了至少两斤的螺蛳蚌壳。就在他得意之际,没想到爷爷忽然寻到,吓得他赶紧爬上岸,但依然没有躲过爷爷教训的竹条。

还有一次黄昏,爷爷叫刚刚放学回来的我,去池塘边将家里的那条水牛赶回牛栏。自己去到时,但见夕阳下的池塘如同被涂上金色的粉末,静卧于柳树、苦楝树等树木之下,静卧于村庄的边缘。而水牛在柳树下优哉闲哉地行走,让自己忽然间差点有了一种跨上牛背充当牧童的冲动。

后来,我考上高中,到省城读书。之后,就是读大学,参加工作,转眼就是十年。

不记得是哪一次回家时,忽然听说村里的田地大多被征收,剩下的也被改作他用。村庄被城市化,高楼如春笋般涌现,而那些熟悉的池塘都不见了,特别是唐家门口那池塘,竟然变成了农家乐停车场。池塘北边的苦楝树、香椿树和刺槐树都被伐了,倒是东角还剩下三棵杨柳树,被围成一排。它们的眼神仿佛失去了往昔的神采,变得沉闷不乐。

我知道,它们原本一直守候着池塘,也守候着村庄,守候着部分村民的一些年少心事。只是在城乡变化日益巨大的当今社会,池塘早就消失,它们也就失去了整容的镜子,心情可想而知。更伤感的是,没有几个人会像我这样注意它们脸上此刻的复杂表情,去聆听它们无言的倾诉。

 

【细语微光】

笑容里的新疆舞

紫月天

  春花烂漫,初夏若隐若现。细细品味和煦的春风,在微温的空气里收到季节的馈赠,嘴角不禁浮出温馨的微笑。

一阵欢快的音乐此起彼伏,不是凤凰传奇的歌曲,应该不是广场舞。如此律动的节奏,我的身体尽也随着轻轻踩点、舞动。紧走几步,在小广场的下沉圈里,一群头戴帽子的男士有节奏的击掌,跺脚,黝黑的脸庞浮现严肃的微笑。一群女士俏手轻轻抬过头顶,灵巧的脖子左右摇动,大大的眼睛左边瞧瞧、右边瞧瞧,这分明就是记忆里的新疆舞。这晃动脖子直至“咔咔”作响便是心目中新疆舞的标识。

儿时的记忆里,新疆舞是奇妙的欢笑。70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偶尔从电视节目的片段里,看见介绍新疆舞,教导如何扭脖子。我们这群孩子们便好奇的大眼瞪小眼,你盯着我的脖子,我盯着你的脖子。比比看,看谁能将脖子扭到那个卡点,发出微弱却清晰的骨头声响。有的脖子一扭就有了,惹的人啧啧称赞;有的怎么摇动脖子,就是没有那股子劲,“别晃动你那鸭脖子啦!”小伙伴们乐得在一旁直起哄。纯真的童年里又多了一份相互取笑的“扭动”。

没有料到,童年对新疆舞的初识,在青春的年华里我能够有机会去新疆一睹其“真容”。女友认识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男朋友,我恰逢放假在家。于是两人相约去了祖国的南疆旅游。彼时旅游业还没有大行其道。但是我们一到新疆却能感受到来自祖国各地的面容和风味。随处可见的葡萄藤,驾着珍珠玛瑙般的葡萄。人们站在阳光斑驳的葡萄藤下,享受着别样的阴凉。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伴着激昂欢快的音乐站在人们面前,大方、大眼睛的新疆姑娘,甩着长长的麻花辫儿,带着六角帽,扭动纤细的脖子,旋转、旋转,裙舞飞扬。看着人群心儿痒痒,一个、两个大家尽然踩着点儿,扬起手互动着跳起舞来;我也心儿痒痒,好想跳呀,只是“扭不动”的脖子是我的“硬伤”。只能害羞的坐在一旁仰视他们欢笑的舞蹈。一粒粒的吃着太阳充足照射而成的葡萄干,是阳光的味道、是甜滋滋的。原来近距离的观赏新疆舞,味道是甜的。

转眼穿过时光走廊,不惑之年能在中国腹地武汉,遇到一群年近花甲的中老年人,将远在万里之外的新疆舞带到城市的高楼大厦间,是人生一大幸事。他们服装不艳丽,深红、深蓝间,最美的是双鬓染白依旧笑得如阳光一般灿烂,像菊花一般美丽。没有快速的旋转,他们的步伐依旧健硕有力,跳到尽情处,“咦哟”,喊上一嗓子,声音浑厚慈爱。不远处,是几处跳广场舞的老年人,还有跳交谊舞的爱好者,更有专业跳爵士舞的人们。夕阳西下,人们舞动的热情却没有受到年龄的限制,在亦或激昂亦或轻柔的音乐里,放松、律动,分享舞蹈的独特美丽。

我停下了匆匆的脚步,在他们舞动的欢笑里,忽然看到了未来的我,一头银发,微笑自如,寻一位新疆朋友,手把手,教我跳一曲新疆舞,重要的是我有充足的自信,看淡世事的从容,即便人老珠黄也要学会扭动我的热情,缓慢的旋转,跳着老去,笑着老去……

 

与故乡的荷塘心灵相约

 王慰

  说起朱自清先生,每一个喜欢散文的文学爱好者应该都不会陌生。尤记得还是文艺小青年的我,每每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都会“沉醉不知归路”心向往之,我被文中清新、唯美的诗情画意深深地感染,对作家的文采无比崇拜。在作家的生花妙笔下,月色里的荷塘,荷塘里的月色,美得不像在人间,美得无与伦比……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在外漂泊的我对文学的热爱一如当初。夜深人静,当我读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时,总能给我带来无限的思念和遐想,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我的故乡也有那样轻抚凡人心的荷塘。

我的故乡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山清水秀,有江有湖,池塘随处可见。每到夏季,那些生意盎然的荷叶像绿色地毯一样,覆盖湖水,铺满池塘。婷婷玉立的荷花,引来了无数游人前来观赏。月光下的荷塘有着朦胧、含蓄之美,而阳光下的荷塘则美得热情洋溢、活力无限……

盛夏时节,是故乡的荷塘最花枝招展的时候。放眼望去,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田田荷叶层层铺展,一大片天然的、绿色的“色块”,映入眼帘,生趣盎然!仔细观察,荷叶的形状各有特色,有的像圆形的翠绿盘子,有的像一把雨伞,有的像一把扇子。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充满活力、诗意飞扬的方阵,体现出大自然的蓬勃之美,她们随风而动,随风起舞,为夏天献上她们最欢乐的舞蹈。

更引人瞩目的当然是绿色衬托下的荷花。粉的、白的、粉红的,一朵朵妩媚多恣,竞相绽放。花间莲蓬挣脱出来,摇着胖胖的莲盘,甚是可爱。“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盛开的荷花宛如凌波仙子,清风徐来,翩翩起舞,在这如诗如梦的季节里献上自己最唯美、最深情的告白。

对于荷花的喜爱,将荷花与美人类比,古来有之。“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采莲曲》,全诗生动活泼,构思巧妙,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诗仙李白的《采莲女》:“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写的同样惟妙惟肖,饶有生活情趣。溪边采莲花的女子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采莲女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描花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读罢此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他乡,故乡就是远方,故乡就是一首令人沉醉诗。多年来在外打拼,夏季回乡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但那为数不多的赏荷时光历久弥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置身故乡的荷塘,除了迎面而来的养眼色彩缓解身心疲劳,还有那些沁人心脾的荷香在空气中弥漫,一次次洗刷我风尘仆仆的灵魂,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人格化的荷花,品味不俗,一副高雅从容的君子形象。如此“色、香、味”俱全的花儿,我怎能不钟情于你?我渴望做一叶浮萍,亲近你,陪伴你,倾听你。在多梦的季节,横于水色之中,静观你的尖尖角是怎样绽放成辉映太阳的鲜丽。

与故乡的荷塘心灵相约,在湖水与心灵的对接处,在阳光与梦想的交汇处,故乡的荷花君子般傲然绽放,如季节的灯盏,照亮一个游子的灵魂。

 

劳动,是父亲永远跳动的心脏

 蔡志龙

     小时候,曾学过马克思的名言:“劳动创造世界”,还有高尔基的名言:“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懵懵懂懂间,总觉得劳动是个好事,是受人称赞的。

那时候,劳动这个词语属于高频用词,如劳动人民、劳动阶级。劳动局更是高大上的好单位,管招工用工,简直火得不得了。热爱劳动写进了《中学生守则》。爱劳动成了招郎选婿的金标准。

父亲是个庄稼汉,他有很深的劳动情结,他是劳动的受益者。

父亲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兄妹几个他最大,小小年纪就是家里的主劳力。打柴捕鱼,插田种地,样样在行。他非常勤快,是个闲不住的好把式。那时我家很穷,父亲除干完自家的活儿以外,母亲家的活儿他也包圆了。凭着忠实肯干,打动了外公外婆。至今母亲还打趣说,她是被父亲骗来的,言谈之中不乏对父亲的赞美之情。确实,父亲劳动的样子很美,时而像狡兔迅疾,时而像鹰隼般精准。长年劳动锻炼,父亲健壮如牛,坚毅如山,浑身上下透着精气神之美。父亲的辛勤劳动,换来了一家人的衣食无忧。让我们姐弟不致因贫辍学,相继参加了工作,才有了今天幸福的生活。

劳动让父亲收获光荣和尊严。

父亲种庄稼,讲究科学方法。播种、打药、施肥,按照虫情墒情地力而定,因此产量都比别人要高一两成。说起庄稼,他头头是道,俨然农技人员。小队长有些疑难问题,也先咨询父亲,再作决定。父亲还会做电工,谁家的电灯不亮,电路不通等毛病,父亲都乐于帮忙检查修理。因此,他的人缘很好,在村里威望很高。乡亲们有什么事,总喜欢找他出主意。现在父亲80多岁了,依然莳弄小菜园。每天忙出忙进,乐呵呵的。卖菜也不斤斤计较,半送半送。至今还能自食自力,并不要求我们负担养老。甚至我买车买房,他还支持一两万,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

劳动让父亲收获健康和快乐。

看着他这么辛苦,我们常劝他休息一下,他说:“只有病死人,没有累死人。活动活动筋骨,还有利于身体健康哩。”说话时,老人家面色红润,声如洪钟,看起来就60来岁。上次还居然爬上庐山,我们跟在后面还自愧不如呢。父亲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到田间地头,看看他的朋友们。绿油油的禾苗,争着跟他打招呼。金灿灿的麦穗,笑着汇报今年的好收成。田里的小青蛙,捉完了害虫向他邀功请赏。父亲蹲下身子,用皴裂的双手抚摸它们。静听风吹稻浪的呢喃,深情款款,如朋友间的倾心交流。在他的眼里,土地就是他的战场,庄稼就是他的战士,打赢了仗,开心惬意。它们不仅是劳动成果,更是他的孩子们。他很满足,很享受属于他的幸福和快乐。

劳动让父亲底气十足,信心十足。他的生活因此变得无比充实,性格开朗豁达,坚韧顽强。他常说:“咱靠手脚吃饭,不偷不抢,不欠人情,心里踏实。”这话我信,我们家从无到有,光盖房子,父亲就经手三次。从土砖瓦盖到四面红砖,再到三层小楼,每块砖瓦都浸透了父亲的汗水。村里人对他佩服的不得了,女人们总以父亲为标杆要求丈夫。从某种意义来说,父亲引领了村里的劳动光荣的风尚,实际上成了大家心里公认的劳动模范。

父亲就像一头勤劳肯干的老黄牛,甘于奉献的孺子牛。在劳动中,他领悟劳动之美,享受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荣。在他看来,劳动二字的读音,就像叮叮当当的农具声,是最动听,最有情怀。嘿呦嘿呦的号子声,是激烈人心的集结号。劳动,是父亲永远跳动的心脏。

又到了五一,我对父亲说:“今天是劳动节,您就休息一天吧。”他笑着说:“我天天过劳动节呢。”他觉得,一天不劳动,就像丢了什么,劳动就是他的魂灵,就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我决心,今年劳动节,陪着父亲一起劳动。做儿女的,尊重老人的劳动,赞美老人的劳动,传承他的劳动精神,不就是最大的孝顺吗?

 

漫谈母语(上)

惠军明

每次读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都让我非常感动。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占领了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为推行奴化教育,废法语授德文。主人公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法国教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他怀着悲愤含着泪水为学生上完了最后一课。他在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深情告白,他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准确,我们必须把它牢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是通过小说表达自己的强烈爱国热情啊!

我想小说肯定感染了无数法国人,激发了热爱法语的情怀。每次想起这段话,我都会联想到自己民族的语言——汉语。

我们的语言文字何尝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呢?我们民族的汉字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最美妙的语言文字之一。它音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它形美:版面设计富有美感,字迹清楚、优美;它义美:诗歌寓意深刻,意蕴深远。它的每个音节都有声调,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富于音乐性;它的结构简明,句法灵活,易学易用;它的词汇丰富,表现力强,既能将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描绘得生动逼真,又能将深刻妙微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成千上万个汉字就像成千上万个小魔块,在语言大师的‘点化’下,忽而成了惊世骇俗的不朽巨著,忽而成了清新隽永的佳作美文,忽而是浅吟低唱,忽而是疾风骤雨,忽而是行云流水,忽而是欲说还休……”在书法家的笔下,那些有着生命似的汉字更能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它们有的挺拔如峰,有的清亮如溪,有的浩瀚如海,有的凝滑如脂….. 汉字书法或密不透风或疏可行马,或静如处子或动如矫兔,或闲庭信步或疾风骤雨表现出万千气象。 行书、草书、隶书、楷书等汉字书法艺术是永恒的国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飘若浮云,矫若惊鸿”的书法艺术不但陶醉了后世子孙,更赢得了世界高度赞誉。

“那一个个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散发着原始绘画与图腾的气息,传达着我们汉民族的生生不息,蕴藏着炎黄子孙的生命秘结。”我们祖先的智慧通过汉字汉语传承,我们的民族才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深深感恩我们的语言文字。有了这种文字,历史的河流就再也没有出现断流和干涸,顺着文字的记忆,后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更替、风云变幻,也能够在厚重的典籍里汲取先人的智慧。秦汉魏蜀吴,唐宋元明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汉字汉语将文学推向高峰。多少历史风流,多少诗词华章,都蕴藏在一个个汉字之内。至今我们每个人都受着汉字汉语的关爱,它无时不温暖着我们的人生。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写的每一个文字,表达的每一点思想都通过它来表达,汉字汉语让我们充分享受着美妙人生。

我们国家的汉字精髓在于其美轮美奂的外形与神秘莫测的结构,汉字汉语让我们中国人诗意的栖居着。你看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很重意境之美,汉字汉语将形象思维无声的藏进我们中国人的脑海。汉字和其它民族所使用的文字有着本质的不同,汉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尽其摹形拟声功能,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摹,抓住特征的再现表达特定的意义。它的构造方式独特,具有直观性,象征性,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不朽的生命,一个汉字便是一个永远拆解不完的信息团,它们凝结汉民族的思维方式,闪耀着生命的智慧。(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