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移民故事】 钱在婚姻中到底重不重要

  “我移民到加拿大的时候已经35岁了,在国内也算有个好工作,但个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主要就是没有碰到自己喜欢的人,又觉得这是关系到一生的大事,不想将就,所以就想着出来碰碰运气,也好远离那些打着关心的名义每天在我耳边“聒噪”的亲戚朋友们。”坐在我对面的婕(化名)开门见山地说。这是一个秋日的午后,我们坐在Guy-Concordia地铁站附近的一家Second Cup咖啡店里聊着困扰她的问题。 到了加拿大以后,除了去上法语课,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交朋友上面,也认识了一些单身的男士。不过所有碰到的和我年龄相仿的男士都看不上我,或者觉得我年龄太大,外貌不够靓丽,或者觉得我初来乍到,语言不好,没有前途。总之登陆都快一年了,个人问题没有丝毫进展。正当我感到绝望的时候,在法语班同学和她本地男朋友举办的圣诞party上认识了Pierre。一个大我4岁,又高又瘦,外形上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的男人。但他非常有耐心地听我说着或不连贯或词不达意的法语,还有意识地教我说新的单词,纠正我的发音,给我解释其他人谈话里的俗语或者文化梗,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自己也可以融入到本地人正常的社交中。 电话交往 这之后我们互换了电话号码,他每天早上和晚上都给我打电话。我那个时候在上Full time的法语课,下了课也一般呆在学校里,晚上还在一家快餐店做3个小时的收银,非常忙,很少能接到他的电话,他就给我留言,早上祝我一天过得愉快,晚上则絮絮叨叨地说自己都干了什么,一天怎么过的,同时问我怎么样,希望我一天过得愉快之类。我几乎没回过他的留言,一方面是因为我到家的时候基本上都很晚了,不适合打电话;另一方面,我也不希望和他走得太近,我那时候还期望着找个中国人。有的时候,他打来电话时我正好在家,就和他聊一会儿,他每次都夸我的法语进步很快,我也禁不住会卖弄一下,聊些日常生活以外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话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谈话开始深入起来,谈话的时间也逐渐拉长。 这样的电话交往持续了近三个月时间,我们才见了第二面。虽说是第二次见面,我却觉得和他已经很熟悉了,我们很自然的开始了交往。他是个很绅士的人,每次见面都把我照顾得很好,还把我介绍给他的邻居、朋友甚至是路人,好像很以我在他身边感到骄傲,每次都说我来自中国,一个人勇敢的来到这里,已经可以说很好的法语,blablabla…让一直单身的我第一次感到被一个男人惦记、宠爱的感觉真好。认识了快7个月的时候,他住的房子到期了,我们商量后决定搬到一起住,因为我租的房子价格便宜,离他上班的地方也近,还可以节省一个人的房租。 相恋容易生活难 住到一起后才发现文化上的差异真的是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第一次发生争吵居然是因为“请”或者“谢谢”之类的礼貌用语。他觉得让别人帮忙做什么,哪怕递个东西也应该说“请”,别人做了之后要说“谢谢”,这是起码的礼貌问题;我觉得都是一家人了,这些客套话就不用说了。我们彼此谁都说服不了对方,却又都认为自己没错,争吵也就不可避免。类似的还有他每天都要说十几遍“我爱你”,来表达他对我的感情,而我觉得这是不言而喻的,不必要挂在嘴上,忒肉麻。他说“我爱你”的时候得不到我的回应,就开始怀疑,经常问我是不是不爱他了,否则为什么不肯说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真不知道怎么跟他解释。 在比如,我们的价值观也很不同。也许是中国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受的教育是要抓紧一切时间,时时刻刻提高、完善自己,因为别人都在进步,你不前进就已经相当于落后了。所以我一直都有很严重的紧迫感,上课、参加活动、打工等,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满满。他则是认为什么事情都不用着急,除了有人要死,否则就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充分享受生活,享受当下。所以他生活的很放松,做什么都随心所欲,完全不按计划来。比如,做一餐晚饭,他可以花上三个小时。他可以准备点材料,然后花半个小时看电视或者花一个小时去弹琴,他有一架管风琴还有一把吉他,接上麦克风边弹边唱,自娱自乐。谈恋爱的时候,觉得他这样很浪漫,一起生活时间长了,浪漫就变成了恼火,因为本来6点要吃的晚饭可能变成了9点,完全打乱了我的时间安排。 再比如,我还觉得他没有上进心。他从来不想着干点我们中国人眼里“有意义的”事情,除了上班,他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在玩乐。除了弹琴、唱歌、画画外,他可以和邻居聊很长时间的天,甚至和邮递员也能聊上半天,送单位没车的同事去买菜即使他什么不买,坐在摇椅上喝一个下午的啤酒,或者什么也不做的过一天。当我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看见他这样无所事事的样子就会忍不住发脾气,搞得他一头雾水,搞不清楚哪里做错了。每次我发完脾气,我就会开始冷战,不想再跟他说话,他却一定要我说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说不能让问题过夜,不能让两个人之间的裂缝扩大,而要及时弥合等等,最终我的每次脾气都在这样的软磨硬泡中消解。 原来是个穷光蛋 其实,这些不和谐都是小事,现在我们之间最大的问题是钱的问题,这也是我想找你聊聊的原因。他好像对钱没有概念,更别提攒钱了。谈恋爱的时候,每次外出有什么花销,都是他买单,他从来不让我付,说我是学生,不赚钱,而他是工作的,年薪近五万块,所以我从来没有担心过钱的问题。 在一起生活后,刚开始我们的钱是分开的,有什么花销AA制,但很快他就没钱支付他应该支付的一半费用。到了付房租的时候他说没钱付,说要等发工资才行;才发了工资没几天,他又没钱付电费了… 在我的逼问下,他才承认我们交往的时候,他经常请我去高级餐馆吃的饭啦,买的礼物啦什么的都是借的钱,现在发了工资要先还债,在加上利息,所以经常入不敷出。我听了气得半死,我又不是非要去高级餐馆吃饭,他干嘛要打肿脸充胖子。但是气归气,日子还得过呀。我和他一起去找了借他钱的人,才知道那根本不是普通人,而是意大利社区专门放高利贷的,他借的钱光利息就要20%,还是月息,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从自己的账户里拿了一千多块钱替他把剩下的债务全部还清,然后我们一起去开了个联名账户,把钱放在一起。 本来我以为他欠的钱都还上,以后就没事了。可我很快就发现他花钱跟流水一样,还一点不知道算计。比如他每天都会用银行卡取钱,每次取个20块,因为不是同一个银行再被扣2.5元的手续费,最多的时候一天取过6次20元,就要加6次的手续费,其实手续费是按取款次数征收的,而不是按取款金额,他完全可以一次取120元,而只付一次手续费。每次问他这些钱怎么花的,他就很不高兴,说他没必要跟我解释。再比如,他上班的时候每天都会买杯咖啡啊,一根香蕉,一块饼干,一小袋花生之类的零食,好像他每天不买点什么一天就过不去似的。还有他去超市买东西,从来不看价格,想吃什么就拿什么。我们家附近的超市是Metro,东西贵的要命,我一般都不在那里买菜。他却完全不管不顾,十几块一膀的鸡胸脯,三十几块一膀的菲力牛排(Filet Mignon)他连眼睛都不眨的往篮子里放,还有各种各样我从来没留意过的香料和酱汁,每周去买菜都要花上上百块,我们家的壁橱、冰箱里也堆满了各种坛坛罐罐。再加上他还要每天买烟、买酒、买彩票,他的工资到账后不到一个星期就花完了,而他的工资是每两周一发,他的钱花完了,他就取我的花,还觉得理所当然,说反正是联名账户嘛。 没钱为什么不觉得丢脸 我真的是无语了,在我的认知里,一个人因没钱而交不上房租得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情啊,可他不觉得;一个男人花女人的钱得是多令人耻辱的事情,他也不觉得。我真不明白他的脸皮怎么会这么厚。可是无论我怎么跟他讲道理,摆典故,都是鸡同鸭讲,他就是没有丝毫的羞耻感,也看不到任何改进的迹象。 在一次大的争吵后,我甚至威胁要搬出去住,他才好像发现围绕“钱的问题”真的很严重。最终我们商量了一个解决办法,我拿着他的银行卡,让他自己取不了钱,而我则负责给他买烟和啤酒,再给他20元零花。可他每天20元根本不够花,动不动就要找我要钱,我不给的话,他就很不高兴,说是他的钱,他有权花。本来我拿着他的银行卡只是想帮他养成不乱花钱的习惯,想着他知道自己能用的钱有限,他就会省着点花,或做做计划,但是吵吵闹闹两个月后,我发现他依然故我,没有任何变化。好像他脑子里就没有计划着花钱的弦儿,或者说量入敷出的概念。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文化差异。 后来,我跟他吵得烦了,干脆把卡还给了他。不过我不再往联名账户里放钱了,但每到关键的时候,比如付房租、电费、买东西等大数目支出的时候我就得顶上,因为联名账户里没钱。他依然故我,动不动就没钱,也不觉得害臊。刚开始,他还嫌我不放钱不公平,后来看到我支付的公共费用比他还多,也就不说什么了。 后来我们回过一次国,因为他没钱,又想跟我回去。我就做担保人,从我朋友那里帮他借了5千元。他信誓旦旦的表示每次发工资还三百,还开了一系列的支票给我的朋友。可等我们从中国回来后,他的支票十有八九因账户里金额不够跳票,过了快一年只还上了9百,搞得我在朋友面前很难堪,最终我替他还了剩余的。 我该离开他吗? 现在我们已经一起生活两年了,加上交往的时间,都快三年了,我却越来越对我们两个人的未来感到迷茫。平心而论,他是个好人,好男人,也很宠我,包揽家务,做饭,从不说我一个“不”字,每次争吵也都是我先发脾气,他尽管当时气得要死,过后还是会先来哄我。他也一直都以我为傲,总说我是上天赐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我知道他是爱我的,可你说光有爱的婚姻能维持下去吗?没有物质基础,哪里来的上层建筑?我还年轻,还想要孩子,要孩子的话就得先买房子,可我们这样根本不可能攒下钱来付首付。我来自农村,还想着给父母寄钱,他父母、姐姐也早就不在了,我们都只能靠自己。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想想每天都要为钱发愁的日子,我头都大。还有孩子,凭什么要在一个困顿的环境下长大?如果不能给他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我有权利带他来到这个世界吗? 编后话: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给捷什么建议,因为每个人的日子都是要自己过,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脚知道,外人无法判断。最终还是要自己权衡,如果不能十全十美,到底哪些是你可以舍去的,哪些是你要坚守的。  

博大文化视野(2020年3月14日)

【文化杂谈】 复杂性研究与中国思想传统(中) 步虚   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到,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比利时人伊利亚·普里高津是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与法国人斯唐热合著的《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一书引起了科学概念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的转变。他在复杂性研究中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开创了“自组织现象”研究的先河,不仅对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科学思想的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而正是这位很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在他的复杂性科学理论构思的过程中,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中国,对道家的自然哲学思想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独到的理解。 《代谢增长论》一书的作者陈平先生曾师承普里高津,是一位自称研究经济问题、特别是研究复杂性经济学问题的物理学家。他认为,当代复杂性科学可以追根溯源至老子道家的思想。在一篇名为“为什么我建议尊奉老子为复杂科学的鼻祖”的短文中,陈平指出:我尊奉老子是复杂科学的鼻祖,是源于老子的核心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混沌研究发现周期三出现后,有无数的周期接着出现,所以把周期三作为混沌产生的标志。西方科学,相信世界可以由唯一确定的数学描述,思想来源于西方的一神教,其鼻祖是从波斯拜火教发展而来的犹太教,成为基督教的源头。希腊科学的逻辑和诡辩术,其核心思想是两元对立。中国哲学则是阴阳的二元互补。只有老子的“三生万物”的思想,是非均衡演化的核心“多样性”的起源。 普里高津本人在《从混沌到有序》及后来发表的《从存在到演化》《确定性的终结》等论著中,精辟分析了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他认为,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学曾经有过它们的黄金年代。牛顿用他的经典力学把天上世界和地上世界统一成为整个的宇宙,但却不可避免地造就了机械论的世界观,把一切物理和化学现象都归结为力,自然界被过分地简单化了。这种自然观把自然界描述为一个静态的、沉寂的世界,它不承认演化,否认时间的不可逆,无视随机性,并认为我们在认识自然的活动中只能充当旁观者。他还认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凡是对自然界作静态的、可逆的、严格机械化的、简单化的描述,并把观察者与自然界截然区分的观点,都属于机械论。 在普里高津看来,自然界是复杂的自组织的有机体,而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力的世界。世间事物的演化是由于事物结构的突然变化,而事物结构变化的原因,则是由于事物内部存在一种有机的“自组织”功能。因此,当代科学思想变革的实质,就是要用复杂的有机论来替代简单的机械论。在复杂性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普里高津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这就是:道家自然观的核心是注重自然界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具有自发的自组织的观点;它与牛顿的机械论的世界观属于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因此,耗散结构理论等有关自组织理论的新科学,就其哲学思想及科学传统而言,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更为接近。 在《从混沌到有序》这部著作中,普里高津引用了《庄子·天运》中的一段话:“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天自然运行,地无心静处,日月交替出没争夺居所。谁在主宰张罗这些现象?谁在维系统带这些现象?是谁闲瑕无事推动运行而形成这些现象?揣测它们有什么主宰的机关而出于不得已呢?还是揣测它们运转而不能自己停下来呢?从庄子呈现的自然图景中,普里高津看到了自发的自组织的思想智慧。“自组织的宇宙也是‘自发’的世界,它表达一种与西方科学的经典还原论不同的整体自然观。” 普里高津之所以推崇道家的自然观,是因为这种自然观完全不同于机械论的自然观,而与现代科学的自组织理论有着吻合之处。为此,普里高津向人们提出要促进现代科学思想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相结合的重要主张。他认为,现代科学中自组织理论的创立,对于科学发展有重大意义:“这个异乎寻常的发展,带来了西方科学的基本观念和中国古典的自然观更紧密结合。”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普里高津关于现代科学思想与中国自然哲学思想相结合的观点,是哲学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中的一个重大发现,对今天广义上的复杂性科学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2020-03-08)   【星光如许】 云朵上的村庄(2) 许星   连续半个月的晴朗天气给我们的帮扶工作也带来了难得的时机,从9月17日开始,短短一周里,我们三上海拔2000米的樱桃沟村,不仅掌握和了解了全村82户因灾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每天还到居住在红岩村、双堰村临时过度渡房的村民家中,向他们宣传党和政府有关因灾失地农民安置的方针和政策,虽然部分有老百姓有依赖和等靠要思想,但通过我们耐心的宣传和解释,最后大多也都能愉快的接受。 然而,这天我们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老天象生了病一样,从早晨一起来就阴沉沉的,虽然还是秋天,但明显让人感觉到了淡淡的寒意。“难道今天工作会不顺利?”我们两人的心里几乎都同时感到我们即将遇到难题甚至尴尬和不快。早晨8时,我们一改过去分头到两个板房区为一起到村民家中做宣传。 在双堰村板房区,我们一个为老百姓散发由报社翻印的宣传资料,一个与老百姓解释和宣传,动员老百姓尽快搬出板房,积极回乡参与和支持家园重建。但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那天的工作做起来的确很艰难,首先是有部分老百姓根本就不接资料,一跟他说话也只是一句“我没有空,你们就不要来烦我们了”就把我们拒之于门外。一家如此,两家也是这样,就连几天前还对我们报以热情笑脸和感恩的村民也开始对我们晴转阴,而我们连续跑了8家也都让我们遭遇了白眼和冷遇。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难道我们有哪些工作没有做好,老百姓不满意?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和隐情?”说实在话,远天远地来到这里,实实在在地干事却得到这样的“礼遇”我们当时的心既难过又迷惑不解。 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僵持下去?“既然单位领导派我们来,是组织相信我们,我们绝对不能给绵阳日报丢脸,就是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迎难而上!”我们两人经过分析和商量:“可能有我们工作还不够细致的原因,也可能老百姓还有思想顾虑。”于是我们改变了策略,决定先找党员和村社干部了解情况,争取打破这突如奇来的阻力。 在红岩村村板房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党员悄悄地告诉我们:“其实你们已经非常辛苦了,到这里来也是为我们好,我们都很感动,但现在老百姓有很多不理解,也有很多顾虑,所以定了的事情要经常变。”原来症结出在这里,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们改变了工作方式,在板房区,碰到老百姓就首先与他们拉家常、询问他们的生活和家庭情况,问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协助解决。通过交流和沟通,慢慢地不少老百姓又开始对我们热情起来,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晚上吃饭时,一村民突然来到乡政府向我们反映说,该村一社一村民表示:“我就是不回去,我死也要在板房里住,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这番话在村民中又起到了很不好的负面作用。听到这个新情况后,我们顾不得吃晚饭,马上放下碗筷,连夜来到这家人的板房里,与这位村民拉家常,摆感受,谈体会,通过我们自己和在地震中所遇到的曲折和辛酸故事深深地感动了这位村民,到深夜12点时,我们三人已完全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最后这位村民不仅愉快地表示带头搬出板房,还用羌家人只有过新年才喝的玉米干酒和老腊肉给予了热情的招待。 喝着一杯杯醇香够劲的干酒,嚼着一块块淡红淡红的老腊肉,我们激动地相拥在一起,用不全的五音小声地哼着才刚刚学会的几句羌歌。“清悠悠的咂酒哎,依呀得索勒……”月亮走出了云层,一片片和谐的月光静静地照在板房的上空,夜很温暖。 从村民家中回到小学驻地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2点过了,虽然跑了一天,嘴都说干了,也非常辛苦和疲惫,但能够成为老百姓的知心朋友,我们觉得值得。   【素口素心】 阅读与灵魂 李愫生   喜欢倚在飘窗上读书,一杯茶,一张几,两靠垫,高层楼的天空,云端下,树顶上。任自己的灵魂在天空飞翔,任书中的世界在心湖荡漾。与清风相对,与书相拥,自己就不再是自己,万物都变轻。 家里的书架挤满了书,洗手间也放了几本书,床头边也有睡前书。阅读是一种享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不同的阅读喜好。我是喜欢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书。大多数爱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习惯,在如厕时看书,阅读得津津有味,仿佛忘记了那臭味,忘记了时间;在睡前,翻阅一章哲理散文,好像梦也变得盈然;我喜欢随身携带一本书,走到哪里,都可以翻阅一下,公交上,花园里,旅途中……书是灵魂最好的伴侣。 书读多方恨少。一本好书,要读懂,却不易。好书都是迷宫,你要按图索骥,读懂一本书,却要另外再读十余本书,以此类推,如杂乱的线团, 你想理顺它,却越扯越多。对于那些清如白开水的书,只看目录和序言大纲,就一目了然,实在无需浪费太多时间。 这世界上的好书很多,但也多不被人识。书与纸张和文字密切相关,书来自草本,自然可以清心人的灵魂。现在喜欢读书的人不多,他们更愿意阅读网络上的花花文字,阅读博客,到今甚至连博客也懒得读了,读微博了,越来越简。 关注灵魂的人,才会读书,求解真理。太多人,来不及关注灵魂,他们忙,名利浮华蒙蔽了他们。名利金钱,都属金,五行上出自土。《圣经》上云,人来自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名利浮华也是,繁花尽,黄土埋臭囊。灵魂却不是,一朝得悟,永远是天堂。 读书是灵魂自我修复和完善的一种方式。一本好书,恰如色香味俱佳、营养俱全的进补大餐,迅速滋养你的灵魂;我是不赞成那些喜欢看风月小说、八卦怪谈的,那些没有丝毫精神价值的书,都是垃圾食品,吃久了只会败坏你的肠胃,让你的味觉失去判断,不分好坏。 健全的灵魂都是美丽、自信、睿智、圆满,不健全的灵魂各有各的痛苦和残缺,它也会拉肚子,也会生病,或者得精神癌症。 你的灵魂需要你的阅读,你却不知,这最可怕。人的一生何其有限,真正的好书你能读几本呢?要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禁劣书,时常读,处处读。这样,你的灵魂才会有翅膀,才会更快地到达你想去的彼岸。   【诗文春天】 天山雪蟹 谭文春 从乌鲁木齐去声名远播的达坂城,途径一个小小的湖,叫柴窝堡湖。随行的新疆朋友强烈建议我们去看看。 驱车驶向高处,俯视湖泊,外形像一个浅浅的盘碟,搁置在天山大峡谷中,水平如镜,南面是高山雪峰,北面是茂密树林。柴窝堡湖是乌鲁木齐市郊最大的淡水湖,也是新疆养殖螃蟹的重要基地,里面的螃蟹有一个闻名国内外的名字——“天山雪蟹”。 柴窝堡湖的水来源自天山主峰博格达峰和另一座高峰公格尔峰的融雪,汇集而成,湖水寒凉,湖里最初没有鱼虾生长。七十年代初,一批来此支边的上海知青,见此一湖清水,不长鱼虾,又奇怪又可惜,就从上海崇明岛购进八十万只中华绒鳌蟹的蟹苗投入其中,可是两年过去了,都见不到一只螃蟹的踪影。大家气馁,认为是螃蟹不适应该地的水质和气候,全部都死了。谁知到了第三年,奇迹发生,成群成群的螃蟹从湖底钻出来,密密麻麻在湖畔爬行,蔚为奇观!自此开启新疆养殖螃蟹的历史! 螃蟹们为什么沉寂三年后“重出江湖”?原来,这里的环境跟别处不同,柴窝堡湖水来自天山上的雪峰融水,属于冷水性湖泊,螃蟹因湖水冰寒,生长缓慢。好处是低温环境下养出的螃蟹身体结实,肉质细嫩。加之柴窝堡湖水质干净,没有污染,螃蟹外壳洁净,肚皮雪白,于是取名为“天山雪蟹”。 螃蟹最初现身新疆,还引起过小小的恐慌。它们到处乱跑,在路上横行,甚至钻进牧民的毡房。与人相遇不退让,举起两只大螯钳,威风凛凛跟人对峙。当地人从来都没见过螃蟹,心惊胆颤地绕开它,把这个形状可怕,丑陋凶横的八腿硬壳家伙当成惹不起的大蜘蛛!传说天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大禹治水时代的督工巴解,很想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新疆人是谁?鲁迅先生曾经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为勇士,新疆的这位“勇士”一定有很有趣的故事。 经过数十年的精心培育,“天山雪蟹”已经成为闻名国内外的特产,以卵满膏肥、肉质鲜美广受赞誉。此时已经临近中秋,正是螃蟹肉厚膏肥之时,我们不由食指大动。但这“天山雪蟹”是紧俏货,一般人几乎吃不到,主要是产量有限,每一季都早早的被高端部门预定完了。我们顿生遗憾。新疆朋友说:“我有一个熟人在这里,可以去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搞几只尝尝。”听他这么一说,馋虫又在喉咙管里蠕动起来。 我们运气很好。来到湖边,熟人慷慨地给我们捞了几只上来,真的是白肚肥腹,膏丰脂厚。对于无辣不欢的新疆人来说,最喜欢吃的就是香辣蟹,也正和我们四川人的口味。大家兴高采烈从车里拿出烹饪行头,在湖畔摆开阵势。新疆朋友要给我们露一手,亲自主厨,我们当下手。天山雪蟹生猛异常,硬壳如甲,两钳挥舞,六足扎煞,抵抗刀俎,不断碰撞,发出清朗叮当之声。 把螃蟹刷洗干净,每只剁成四块,放在碗里加少许盐、胡椒粉腌制。葱、姜、蒜剁细,用生抽、蚝油、陈醋调成一碗料汁,腌制好的螃蟹块撒上淀粉,放入油锅煎炸,至变色盛出备用。锅里留底油,放入葱、姜、蒜、剁椒,小火炒香。然后倒入蟹块,转中火翻炒。待蟹香飘逸,烹入调料汁,翻炒入味。至此,一大锅香辣美味新鲜出炉。螃蟹色泽红亮,撒上适量的青葱,饱眼福又饱口福。远处雪山皑皑,近旁绿水如镜,映照我们手捧“天山雪蟹”的幸福笑脸。咔嚓!来一张网红爆款照。 如今,新疆养蟹的地方已经不止柴窝堡湖这一处。在喀喇昆仑山北麓的喀什麦盖提县,养殖有名字霸气的“昆仑龙蟹”。博斯腾湖古称西海,湖里养殖的螃蟹为大名鼎鼎的“西海龙蟹”。乌鲁木齐米东区更是独创出一种特有的稻田养蟹模式,将“稻田蟹”养在田里跟稻谷一起生长。每年中秋,菊黄蟹肥时节,正是新疆的螃蟹“横行”全国,霸占餐桌之际!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其二) 不听教诲的小舅子 … Read more

庚子春节回乡探亲战“疫”记(2)

日常 上午弟弟骑着电动车带我一起去镇上购物。出村可以,但必须进出消毒、戴口罩。从加拿大来时因匆忙忘记带电源转换器了(中国与加拿大电压不同,电器插口与插座不适配),虽然许多店铺都关门,最后还是很幸运地在一家五金店买到了想要的插座,我的电脑又可以工作了,不用太担心滞留在老家太久没有事儿做了。最近有两篇论文要修改、投稿,离不开电脑。 街头车少人稀,根本没有春节期间的熙熙攘攘,去两家量贩超市买了一些吃火锅的底料和食材,顾客比平时要少很多,每个人都自觉地戴着口罩。 在县医院工作的侄女今天返回单位了,单位昨天打电话让她回,但是从镇上到县的汽车停运,汽车的门上了封条(镇人民政府封),只能让侄女的小姨开私家车来接,车无法进村,停在村口的桥头,家人迎送在村口,侄女拿上必备物品,大家简单寒暄几句就自觉分头离开了,因为公共场所不能聚众。 晚上弟弟带我和父亲、侄儿一行四人去村西边的田地间走了一大圈。多年前下地干活走的土路全变成了柏油路面,田间还打了不少机井,安装了配电室、变压器等基础设施,建起了一排排的塑料大棚,有种蔬菜的,也有搞养殖的,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转眼到了正月初七,清晨村里的广播喇叭照例响了起来,反复播放从镇政府和上级政府下达的最新通知。 鉴于疫情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于当地时间1月30日在日内瓦召开的会议上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随后,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新型冠状病毒特别工作组主席Alex Azar也于31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构成美国紧急公共卫生事件。 由于被困村里,行动不便,朋友专程从郑州开车来看我和父母,令我十分感动。因为不能进村,大家都戴着口罩,互相不握手,就在村口路上站着聊了一会儿。望着不到百米之遥的家不能进,更不用说让朋友喝水吃饭了。这也是只有在疫情蔓延下的当今特有的待客方式了,令我心中很不安。 加拿大的朋友发微信提醒说,前几天上海至多伦多的AC28班机,有17人发烧,全体不能下机。加拿大外交部长商鹏飞(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表示,在中国的疫情地区,已经有 250 名加拿大人向全球事务部登记,其中 126人要求获得领事协助返回加拿大。朋友问我要不要提前返程?我回答说,我是国航的航班,没有停飞,与其这样匆忙撤离,不如老老实实在家呆着,紧急情况解除后再做安排。不动最安全,无论对人对己。 2月2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阿拉伯数字写下来是20200202,正读倒读一样,因此特别引人关注和期盼,大家还把这组数字的谐音读作“爱你爱你”,加倍“爱你”,媒体、网友称为“对称日”、“吉祥日”,被新人们视为 “好事成双” 的“最佳领证日”。根据统计,中国每月登记结婚人数在70万对以上。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新人们在这个吉日登记的愿望。其实,只要有爱,百无禁忌;只要有爱,哪一天都是甜蜜的,哪一天都生机勃勃。疫情对想要结婚的新人产生的巨大影响始料未及。疫情蔓延下的中国红白喜事一律停办。 上午百无聊赖,同时也想活动一下,就去田间小路走了一圈,下午村干部来家里调查登记外来人员信息,所有元月8号之后返乡的外来务工人员、探亲人员都要详细登记回乡日期、从哪儿来、经停城市、乘坐的交通工具及班次。我们家有5个人登记,父母、侄子、大侄女和我。大侄女几天前就开始在网上上班了。 河南商丘宣传部工作的一位原来的老同事老朋友发来微信:“老弟,在你那里能否采购点医用口罩,特别是N95口罩,多少都行。如果可以,给我回信息。谢谢兄弟!” 我回答:我现在在国内,年前送父母回家过年,被困在老家了,待我与加拿大的河南同乡会联系一下,看他们能不能给商丘搞到一些?马上与在蒙特利尔的家人联系,当时各类抗疫物资特别紧俏,魁北克河南同乡会、商会也在紧急抢购物资,对口河南红十字会,家人又立即通过加拿大顽石会联系到一批高等级 1500 N95系列医疗颗粒物呼吸器和手术口罩,共96箱(共计15360个),由于产品不能完全适应国内医院的需求,家人继续寻找货源。 2月7日,正月十四,第一个在微信朋友圈提醒大众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武汉眼科医生李文亮今天病逝。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内官媒都发布了悼念李文亮医生的新闻,当地政府和他生前工作的单位武汉中心医院给李医生家属拨发70万元的抚恤金以示慰问。 特录北大张维迎教授的《信天游》悼文如下: 悼李文亮 黑夜里划过一颗星, 普天同泣你一人。 三千里外雪花飞, 第一次失眠因为你。 鸡蛋壳壳点灯一丁点明, 先封你的嘴巴后封城。 腊月里你吹哨没人听, 正月里没有了锣鼓声。 青天蓝天老皇天, 没等到团圆你已走远。 谁能为你送一程? 泪水洗面待清明。 (作于2020年2月7日星期五,正月十四)   到了正月十五了,月亮很亮很圆,但是没有传统烟花爆竹燃放、大家过了一个异常安静的元宵节。原因是除了疫情原因,还有防空气污染环境保护要求等。农村柴火不让烧,蜂窝煤更是不让用。据说,往年正月十五的村口的烟花会燃放半个小时,各家凑份子花费数千元买烟花呢。 遵照不聚会、不串门、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外出活动的要求,连日来倒是有了充足的时间读书、追剧。与家人一起看徐兵编剧并执导的电视剧《新世界》、反映北京知青上山下乡返乡命运的电视剧《正阳门下》、主旋律电视剧反映新中国外交战线伟大成就的《外交风云》,观看了央视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及《中国地名大会》等优秀节目,很是过了把电视瘾。 濮阳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升级管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切断疫情传播渠道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市域外人员流入,严格控制市域内人员流动,严格执行重点人群全面排查与管理服务规定,严格控制超市、门店、农贸市场人员集聚,严格依法防控依法治理。 母亲反复嘱咐,我应该去看望年事已高、多年不见的大姨。乡镇之间的道路大多被封了,只能与弟弟骑自行车走小路绕进村子,与大姨及两家表哥表嫂见了一面。按照表哥安排,原计划正月初三大家都到大姨家聚餐的,所以年前没有来看望她老人家,一直拖到现在以这种近似地下工作者的方式来访。 如法炮制,骑自行车去孟楼村看望四姨,沿黄河大堤绕行未果,在弟弟建议下我们俩一口气骑到黄河边的黄河大坝。黄河在此拐了个大弯,水不大,对岸就是山东省的鄄城地界。黄沙在河中形成的河湾上有几个人在捞鱼,在疫情笼罩的中华大地上,在本应该喧嚣热闹的春节期间,此时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上显得特别有生机。来去近30公里,又顶风上坡,直骑得全身冒汗,但看到黄河,不虚此行。 接到濮阳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的通知,广大市民确需上班、购物、就医必须出入疫情重点区域的,凭本人居民身份证 和社区(村)证明出入,实行一人一事一证明。 在前一天探路的基础上,弟弟决定骑电动车绕行,在不穿过任何一个村庄的情况下,赶到了四姨家村口的小庙附近,进村是不可能的了,姨父在村口迎接我们,一起去田里,终于见到了正在大棚里干活的四姨。坐在地头拉了会儿家常。 鉴于目前的疫情防控形势,原来期待中的郑州和南阳之行不得不取消了,分别和在郑州的妹妹、大姐和南阳的大哥等亲属视频聊天。 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牵挂着全球许多国家人们的心。日本几个社团捐赠给中国抗疫物资包装箱上书写的诗词感动了不少国人。抄录如下: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来自《诗经·秦风·无衣》。原文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取自日本国长屋王偈子。盛唐时,日本遣人来中国学习佛法。长屋赠送中国大德的上千件袈裟,边缘都绣着一首偈子: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据说,在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大雄宝殿前西墙壁上,便有一块石碑,刻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8个字,体现着中日友谊的源远流长。 “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一句,则是对《千字文》中“孔怀兄弟,同气连枝”的精彩化用。 返程 返程的日子临近了,花了近一整天的时间办好了出村手续。弟弟陪我先去村委会开具证明、盖章,又到村医的诊所开健康证明,说明本人不发烧,村医签字,再到镇上找管区主任签字,最后盖镇政府的公章才算完成。侄女和邻居家姑娘的出村手续没有办成,因为对她们来说不但需要单位的返工证明,还要单位所在地政府对工作单位开具的复工证明,就目前的疫情形势来讲,这类证明是不可能拿到的。两人心中惴惴不安起来。 网上也有不少关于复工又出不去的评论:“防控疫情严格也没有错,但复工出不去!江苏那边催促让过去上班,这边留着不让出门,动一步需要十四天!前段时间各地信息管控不统一,这边放,那边不接,让人们来回跑!现在那边让进,这边不让出!没车!要晕了!” 这天中午时分,老朋友接我去鹤壁高铁站。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备各种检查,为车辆办理了濮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通行证,朋友办理了回乡的介绍信,外加一张濮阳市政府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工作证。同行的有侄女和邻居家姑娘,她们两人也要返回北京上班,尽管证明没有拿到,她们俩决定冒险跟我一起走。在村口匆忙告别亲人,告别住了近一个月的家乡,乘车而去。在去濮城上高速的路上顺便短暂参观一老同学办的化工厂。 … Read more

博大文化视野(2020年3月7日)

【芬芳文苑】 水流千遭归大海(5) 洪田 儒家学说和其他诸子学说的比较 孔子对于当时的一些社会知名人士,以及历史上的一些知名人士进行过简明扼要的评价。在这些评价中,公、私分明,不以公事上的成就掩盖这些名人在私生活上的不足,也不以私生活方面的不足,来抹杀这些人在事业、工作上的成就。其中他对管子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孔子本人没有对不同学派的学说进行评判,孟子、荀子对于其他学派都有所抨击。《墨子》、《庄子》中对于儒家思想也进行过抨击。当时的一些学术纷争,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或许原本就不是什么太大的分歧。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一文中,司马迁记录了他的父亲司马谈对诸子百家的看法,很有参考价值。司马谈崇尚老子的思想,对道家多有褒扬。现将其观点择要摘录如下: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荀子在《天论》一文中,从儒家观点出发,对于不同学派也简要进行了评价,摘录如下: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之谓也。 荀子在《非十二子》一文中,对于当时的一些有名学者进行了更详尽的评判,读者若有兴趣,不妨一读。 春秋、战国是两个很不相同的时期 今人在谈论春秋、战国这两个时期的时候,常常认为二者都属于天下混乱失道的时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其实不然。春秋时期虽说已经开始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但士大夫阶层依然有“君子之风”。孟子抨击春秋无义战,但这个时期的战争并没有出现大规模杀戮的残酷,大多为愿赌服输,点到为止,不乏君子风范,最典型的例子是宋襄公和楚军交战时的表现。而到了战国时期,尔虞我诈的风气越演越烈(可以参看《战国策》一书),后期的战争常伴随着大规模杀戮,其中尤其以秦国为最。秦在战国七雄中立国时间最短,文化不很发达,士兵作战最为残暴。这种残暴和商鞅变法息息相关。 春秋时期的孔子之所以提倡文武之道,是因为社会还基本保持着和平文明的状态,因此他希望人们能够迷途知返,回归正途,国家重新恢复安定和谐的局面。这一主张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末期,已经为不可能。荀子一改儒家的传统思想,他的得益门徒更是走上了法家治国的道路,是形势使然:道德失去了约束的力量,那就只有依靠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了。(未完待续)(2020年3月)   【鹏翔万里】 你不只是一名医生 贺鹏 孟医生急急忙忙从楼上的抢救室赶过来,刚穿起白大褂,一位患者被女儿扶着进来还没坐好呢,她的手机就响了起来,她一脸惊慌,语无伦次地说,好,好,好,我马上就来,马上就来! 孟医生挂断电话,慌慌张张地对患者说,您等一下吧,我有事先出去一下。 患者女儿一把拉住孟医生说,医生,我们是外地人,昨天排了一个晚上的队,好不容易才挂上一个专家号,您先给我妈妈看完再走行吗? 孟医生说,我真有急事! 医生,我妈妈已经三天不吃不喝了—— 话还没说完,患者女儿一把拽着孟医生的白大衣,两条腿一弯,就跪了下去,带着哭腔说,医生,求您了,看完我妈妈的病再走不行吗?求求您—— 孟医生只好无奈地坐回椅子上,急躁地说,你起来,起来,扶你妈妈坐下。 手机还在响,孟医生拿起来又慢慢放下,叹了口气,让患者躺在诊断床上,先用听诊器听了一会儿,后又摸了摸患者的肚子,说先做几项检查,可能还需要住院。 孟医生坐回座位上开好检查单,递给患者女儿,说,先去检查吧。 没等患者女儿扶着母亲走出诊室,孟医生就站起身来,脱下白大褂,走到诊室门口,对着候诊区的患者说,各位患者,我有急事要出去一下,你们能不能等我一下,实在等不上的我和别的专家打个招呼,转到其他专家那里去看,或者下周再来我这里,好不好? 声音一落,所有患者全都站了起来,围在诊室门口。 医生,我们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了,都还生着病呢,您不能说走就走啊。 我爸都病成那样了,您先给看看吧? 医生,不能走啊,我们好不容易才挂上一个专家号的。 孟医生本来今天无论如何都是要请假或换班的,可谁曾想主任和几位专家一早就有抢救的病人,直到上班时候还没有从抢救室出来,没一个可以调班的人,医院又挂出去好多她的专家号,那么多患者,天不亮就坐在候诊区等她,该怎么办呢?不来不行啊——可一旦来了,就真的是走不开了…… 孟医生欲哭无泪,只好再次穿起白大褂无奈地坐回座位上,大声喊,快一点,大家快一点。 诊室挂钟指针一点一点向前挪动着,孟医生的手机一声紧似一声地响个不停,额头上渗出来的汗珠慢慢开始滑落,一滴一滴掉到处方纸上,将写上去的那些字迹逐渐变成了蓝色的涟漪…… 直到12点还差一刻钟,最后一位患者终于要走出诊室了,孟医生迅速脱下白大褂正要起身离开,那位去检查的患者拿着检查单又返回来了;孟医生着急地说,对不起,下午再看吧,我有急事。 患者说,医生,求您了,给我看一下,就一两分钟的事情,谢谢您了! 孟医生焦急、不安、烦躁,她真想骂娘了,可她知道骂娘也是走不掉的,再说患者也是无辜的,她强忍着自己的恐慌,硬着头皮看完检查单,嘱咐了患者几句,才疯了一样地跑开了。 孟医生穿过就诊人群,推开护士车,一口气从3层跑到10层,跌跌撞撞推开内分泌重症监护室的门,看见护士正拉起白床单,给故去的老人盖脸。 孟医生一下就傻立在那里不动了! 护士上前扶住孟医生,说您节哀吧! 孟医生甩开护士,一把掀开老人脸上的白床单,猛扑过去,抱住老人使劲地摇晃着,声嘶力竭地大喊:妈妈——您怎么就不能等等我呢? 护士的眼圈红了,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低着头,哽咽着说,老人走的时候,嘴里还在念叨呢,说你不只是一名医生,还是一个女儿啊——   【种梦蓝田】 只因还应有梦,所以要把她唤醒 蓝狐 王静一脸无奈地说,这个人整天总是围着我转,可是我又不认识他,简直太别扭了。 王静说的那个人,是她的丈夫刘志强。 她说这话时,刘志强就坐在离她不远的地方。表情平静,目光专注。 “可是,他对我挺好的,人也还挺勤快!”王静说着,脸上露出了些许笑容。 可是就是这个淡淡的笑容,在刘志强看来,已然胜过了世间所有的生动。他坚定地说,总有一天,我会让王静重新认出她这个丈夫和我们的宝贝女儿…… 几个月前,远在外地打工的王静因公负伤,被紧急送进了医院。刘志强和岳母辗转赶到医院时,看到的是仅仅保住了性命但却依然深度昏迷的王静。大夫告诉他说,如果一个星期内病人还是未见苏醒,便极有可能成为植物人了。刘志强听罢,立时悲从中来,泪如泉涌。他不晓得这突降的重击,自己究竟该如何支撑?他甚至想到,倘若哭声能让爱人苏醒,自己莫不如就哭它个肝肠寸断,泪溅天庭! 可是,能么? 痛愕过后,刘志强开始逼迫着自己首先清醒过来。怕王静肌肉萎缩,他每隔一小时便会给按摩一次;盼王静早日苏醒,他时常把女儿的声音播放两遍;他默默地祈祷,他傻傻地自语;他依然悄悄流泪,但是他绝不失望…… … Read more

耳畔响起庄严的国歌

  作者:李福田 朗读: 蒙特小微 在冠状病毒突然来袭的时刻, 我的耳畔响起了庄严的国歌!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保卫生命、保卫武汉、保卫祖国!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冠状病毒比武装的敌人强大的多!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我们要"冒着敌人的炮火"拼搏! 白衣战士冲锋在前、舍生忘我!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楷模。 他们用青春发出"最后的吼声" 无私无畏的英雄精神震撼山河! 万里长征路我们都走过, 日本侵略者我们打败过, 九八大洪水我们战胜过, 零三非典魔我们拼杀过! 在困难面前我们是巍峨的泰山, 在挫折面前我们是不屈的黄河。 在外敌面前我们是钢铁长城, 在病魔面前我们是熊熊烈火! 放心吧,妈妈,放心吧,祖国! 我们万众一心、决不退缩! 我们的团结就是致胜的武器, 我们的奉献就是无悔的选择! 当我耳畔响起激越的国歌, 祖国啊,您的儿女时刻准备着, 只要您一声召唤,我会冲锋向前,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有我!  

庚子春节回乡探亲战“疫”记(1)

明居   回家   已有七年没有回故乡了,上次回乡过春节更是十六年前的事了。虽然说不上是“少小离家老大回”,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倒是真的。老早就计划今年陪父母一起回乡过年,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怀着十分期待的心情,三人一起从蒙特利尔直飞北京。临近过年,同机的绝大部分同胞相信都是回乡探亲团聚的吧,看得出来,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回乡的兴奋,即使航班晚点两个多小时也没有影响大家的心情。   顺利抵达北京。机场内人来人往,花花绿绿的广告灯箱和欢度春节的标语牌令人感到浓烈的春节气息。侄女在接机口迎候着我们,表侄也从河南老家专程来北京接我们。经过6个多小时的连夜驾驶,第二天凌晨三点半左右抵达濮阳。凌晨的濮阳市区安静而美丽,各主要街道被五颜六色的彩灯装点得五彩缤纷,一片节日的气氛,让我们这些从加拿大回乡的游子感叹不已。在濮阳市停留休息半天。在外面工作的侄子、侄女也都回来了,大家许久不见,一直聊到次日天亮才休息了一会儿。   热闹   第二天上午,与从小一起长大的老同学全家一起午餐。席间多年不见的老人们言谈甚欢。下午回到老家。这次返乡距我上次回来已经有七年了,父母也有三年半没有回来过了,许多街坊邻居过来拉家常,一直持续到深夜。母亲总是热情地拿出从加拿大带来的巧克力、坚果、糖果让大家品尝,临走时还心细地给每家带上一包儿。   次日上午又有亲戚到家里看望。下午与父亲、弟弟一起走访几个姑姑家。印象最深的是大姑家所在村崭新的面貌,村室、文化广场、室外健身设施建设的令人耳目一新,感觉像是来到了城市的小区。姑姑的住房与我十余年前来时比也全部翻新,建设的高大气派。   隔日, 弟弟骑电动车带我一起去镇上采购年货,顺路看望了其他亲戚。下午表哥们来看望父母。 后来听说当天因为爆发新冠病毒肺炎武汉封城,河南农村乡下老百姓的生活开始未受影响。 除夕   湖北武汉发生的一切开始并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关注,老百姓的春节还按传统的习俗来过。 上午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包饺子,贴春联,忙活了一大晌。现在农村房子盖得越来越好,门也多,贴春联工作量挺大。粗略算了一下,老家房子大大小小10个门,门框的楹联、门头的横批、门芯的秦琼敬德关公张飞,或特大号的福字,院子里的“满园春色”,门口的“出门见喜”,堂屋外坐北朝南的老天爷牌位,厨房的老灶爷牌位“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房内的财神爷、鲁班爷牌位(手艺人家要供的)等等,不一而足,哪个神都要照顾到。 下午与弟弟上家族老坟去请逝去的先祖回家过年。带着包好的纸钱和香火,祖坟地里埋着我的祖父母、曾祖父母、高曾祖父母,三座坟茔,三包纸钱,六根香,焚烧纸钱,点燃香,跪拜,每座坟上插上一根,带回三根插在堂屋中堂的家族“轴子”前,跪拜,算是把逝去的亲人都请回了家。我家是掌门,所以家族族谱及俗称“轴子”的逝去亲人的牌位就由我家保存并供奉。说起这个“轴子”,还有一段历史,这是我爷爷的同门师兄石连成爷爷亲笔画的,画工精美,有表现一年四季的四幅花草和动物图案,惟妙惟肖,距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了,色彩依旧。我现在还记得很小的时候,爷爷他们创作这个作品的情景。这当然不是一个普通的艺术作品,它纪录着家族的历史和传承。   晚上邀请家族近亲都来聚会,女的在堂屋拉家常吃糖嗑瓜子,男的在东屋喝酒,一共摆了三桌,共二十多位,成年的未成年的都来了。除夕家族男人喝酒是近几年形成的新年俗,轮流坐庄,今年本来没有轮到弟弟家,因为我和父母多年没有回来,特意安排在弟弟家。大家一起先品尝了一瓶我去多米尼加旅游时买的罗姆酒,然后主要喝了安徽的枝江王酒,外加一瓶哪位堂弟带来的用竹筒装的白酒,当晚总共喝了八九瓶酒。大家兴致都很高。   过年   大年初一早起拜年是习俗。近几年移风易俗,政府不让磕头,拜年也就仅限于给“轴子”上奉供的先祖和父母、近亲长辈磕头,原来磕头跑遍全村的传统就改了。除了与时俱进的潮流,当下年轻人出外打工的多了,见了世面,也受外边的影响,磕头的老规矩能坚持下来的越来越少了。 中午又有外村的亲戚来拜年。 春节期间从加拿大回国探亲的朋友发微信提醒:你也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呢?勤洗手,戴口罩,没事儿哪儿都别去。我回复:我在河南农村乡下,所在村庄没有病例,比较安全。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变得严峻起来。听说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指挥部,不允许串门、更不允许聚餐和聚会。村口开始有人把守,拉上横幅标语,堆积土石瓦块,外来人员和车辆严禁进村。值班处有消毒液供进出的本村村民使用。 初二同学打电话通知我,原定正月初四的同学聚会取消了,我很失望,把希望寄托在14天后,待疫情缓解,再见老同学也不迟。   从初三起出门必戴口罩。早上出门去西边的田间地头路上走了一圈,在村口与值班的村干部聊天,然后参观了一个种植丝瓜的塑料大棚和一个养肉鸭的大棚。这次回乡,印象深刻的是几乎每个村庄都建有塑料大棚,镇政府给新建的大棚有配套资金或补贴,大棚内不仅搞传统的蔬菜种植、生产蘑菇,还养猪养鸭。年轻一代的农民不再靠天吃饭,不仅外出打工挣钱,在家乡也搞多种经营,收入来源多元化。在村里我看到几乎家家盖新房(其中不少楼房)、有近一半的家庭有小轿车。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强,农村的小康正逐步实现。 通过与村民聊天得知,我们村虽然早已脱贫,但是对收入相对较低、或因种种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人员,还采取帮助措施,防止返贫。譬如村委会会安排低收入家庭的成员在公益岗就业,如包区包片打扫街道卫生等形式,变相帮助他们就业,通过劳动获得工资,增加收入,有学龄儿童的减免学杂费。每个低收入家庭都与县一级机关干部结成对子,在致富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群众对政府采取的措施满意度很高。   初五大清早村里的广播反复播放,不让村民在街上扎堆闲聊;不要聚众打麻将赌博;不要走亲戚或者接待亲戚,本村的闺女来走娘家也不行;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尤其是从武汉地区回来的一定要主动上报,一旦被查出来后果很严重,后来对从湖北务工回来的人员采取了封门措施,由党员带头把门,镇卫生院派医务人员每周来抽血化验一次,检测新冠病毒。据市卫健委消息,本市有一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数十个。这是形势又紧张起来的原因。 连日来,因为武汉疫情引发的愁云惨雾让春节变得灰暗。持续攀升的确诊病例、不断增加的死亡人数,一时间,武汉疫情似有全球爆发的趋势。加拿大广播公司报道说,加拿大在中国的所有签证申请中心都被暂时关闭,领事馆将仅提供基本服务。总部位于蒙特利尔的加拿大航空公司(Air Canada)当地时间1月29日下午发表声明宣布,遵照加拿大政府有关避免前往中国大陆的非必要旅行的建议,从1月30日起到2月29日期间,暂停往来中国北京和上海的航班。同样是回国探亲的那位朋友说,她果断改变行程,已于26早上买了摩洛哥航空经卡萨布兰卡回蒙特利尔的票,经过四十多小时跨越亚洲、欧洲和非洲回到了蒙城,现在家自我隔离中。(未完待续)

你知道天使的样子吗?

  作者及朗诵:昱菲 冬青 2020年2月21日 菲:妈妈 我又梦到你了 梦中下了好大一场雪 你和我堆雪人儿 笑声回荡在我耳边 如此清晰。 青:亲爱的宝贝 号角响起 披着星光 今夜 我即将启程 怕惊醒甜梦的你 可又多想亲亲你 菲:妈妈 我每天趴在窗前张望 不知道你是否安康? 是不是也和我一样 望着寂静的街道 悄悄地惦记 青:亲爱的宝贝 穿梭忙碌中不知不觉 夜幕已悄悄降临 窗外的雪花 漫天飞舞 带着我的思念 苦涩又甜蜜 菲:妈妈 我守在电视机前 盯着新闻里每一个画面 忙碌的身影 雪白的墙壁 我终于知道了天使的样子 原来他们都披着白衣 青:亲爱的宝贝 我常常幻想多年以后你的样子 你也成为了妈妈 对你的孩子说起 这个春天 我们共同的经历 亲爱的宝贝 你看到了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降生 也有人离去 无论未来如何 告诉自己 满怀希望 永不放弃 菲:妈妈 今天的阳光真好 就像你的目光 温暖又美丽 … Read more

加拿大白人与原住民的“真相与和解”

尹灵 连日来,BC原住民维特族(Wet’suwet’en)阻断加拿大铁路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加拿大联邦政府在处理原住民问题上瞻前顾后,优柔寡断,小特鲁多总理不断遭到民众和反对党的怒怼,这一切的后面其实都有深刻的背景,所有故事的发生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我不是研究原住民问题的专家,没有资格在原住民问题上说三道四。3年前,我曾有机会和加拿大“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三名成员中的一人一起旅行,听她讲述加拿大白人与原住民之间的恩恩怨怨,惊讶于发生在加拿大这块平和土地上的悲惨故事。同时我也有机会接触几个原住民部落,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节庆,并采访了其中的大酋长,跟他们一起参加祭天和其他宗教仪式,对他们的内心管窥一斑。下面的文字是我2017年写的日记的一部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我所见过的原住民。   2017年我有机会采访米克马族大酋长Morley Googoo,听他讲述本族的故事。我送了条庆祝春节的红围巾和中国结给他。 原住民节庆时的打扮 原住民节庆时的打扮 原住民首领 Marie Wilson,加拿大广播公司(CBC)记者和节目制作人,加拿大西北地区广播和电视节目的奠基人,麦吉尔大学教授,圣托马斯大学和曼尼托巴大学名誉博士……如果要罗列她的头衔和获得过的奖项,会是很长很长的一大串,但此时我要说的是,她是加拿大“和解与真相”委员会三名成员之一,她曾经花了6年半的时间,在这个委员会工作,帮助广大的原住民进行了心灵释放和情感和解,可以说为加拿大这块土地的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Marie Wilson博士在加拿大的天涯海角Canso 我在加拿大生活了将近20年,曾经隐隐约约知道一点“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工作,但从来没有想过仔细了解。今天,当我听完Wilson博士的演讲,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写出来让大家了解加拿大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对于原住民的黑暗政策,希望在加拿大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以史为鉴,和谐共处。 做为华人移民,了解加拿大的历史,了解这个国家历史上曾发生的对待原住民的真相,争取自己的民族权益,保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积极融入加拿大社会,为这片土地作出华人移民应有的贡献,在种族主义抬头的今天,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Wilson博士在演讲开头,先播放了一个几分钟的短片,介绍总部位于曼尼托巴省温尼伯市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工作。当看到片子上被采访的人泣不成声地讲述他们被迫害的过程时,大家的眼睛湿润了,有些团队成员开始啜泣。 150年前,加拿大联邦成立之初,为了彻底瓦解、削弱原住民的力量和威胁,加拿大政府开始了长达130年的原住民儿童住校政策,15万儿童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庭,到由天主教会开办的住宿学校集中接受教育。这种把孩子和家庭隔离的政策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灭绝,在Wilson博士放的片子里,时任加拿大联邦第一任总理麦克唐纳曾赤裸裸地说:把孩子从他们身边带走,他们就不会挑起战争,他们就必须服从。   Wilson博士在演讲中指出,由于孩子脱离父母兄弟姐妹,没有家庭的温暖和爱护,心灵受到极大创伤,再加上较差的饭菜、卫生和住宿条件,不合格的教师和管理队伍,过度处罚等,同时由于没有完整的记录,据“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最终公布的报告,24%-42%的儿童在住校期间因种种原因死亡。孩子们在学校遭受了孤独、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性骚扰等,犯罪、怀孕、奴役、仇恨等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孩子们离开学校后,找不到工作,不愿意融入白人社会,也和原住民家庭生活脱节,造成极大的社会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住宿学校幸存者开始鼓起勇气在不同场合讲述他们所遭受的心灵以及身体创伤,随揭开了这段令加拿大社会和国际社会震惊的黑暗历史的盖子,各地原住民受害者纷纷出来控诉,逐渐形成一起原住民对加拿大政府的公开诉讼。加拿大政府于是成立了一个“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用了6年的时间,委员会的成员接触了6000名住宿学校的幸存者,形成了一份长达500多页的报告。   与Marie Wilson博士在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首府哈里法克斯港 15世纪,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以后,逐渐开始了向美洲大陆移民。17世纪,欧洲殖民者大量进入加拿大以后,采取掠夺、签订条约等形式,从原住民手里获取土地,逐步把原住民圈进保留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原住民被剥夺了精神、文化崇拜;教育、搬迁、语言等方面受到多重禁锢,被迫集中在森林、河流、岛屿的边缘地区,加拿大政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原住民逐渐失去民族特征,以达到消灭原住民的目的。当听到加拿大这个目前世界上和平美好的国家历史上是这样对待原住民时,我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缓过劲来。 这时我才理解这次C3 远征的目的之一就是和解,通过C3 活动,宣传加拿大多民族和平共处建国方略,通过对加拿大广袤土地和海岸线的访问,增强加拿大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团结,从而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国家。     Marie Wilson博士、Steven与原住民大酋长  

武汉 我爱

A group of people standing in a room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献给战斗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勇士们 作者 / 於可训 朗诵 / 安妮 七十多岁了, 我从来没有像这些时候 这样爱流眼泪。 也从来没有像这些时候 这样容易心跳。 连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 也没有这样 没有。   我想,我该是又恋爱了。 我爱上了让我 天天禁不住热泪盈眶的 这座城市。 我爱上了让我 天天禁不住怦然心跳的 这些人民。 你要让我说, 这座城市哪儿好, 我让你看看, 用血肉和生命垒起的战壕。 你要让我说, 这些人民哪儿好 我让你听听 用离别和牺牲谱写的歌谣。 我不能用我喜欢我爱 这些通俗的字眼, 也不能用亲吻和拥抱 这些流行的动作, 来表达我的恋情。 我只能对着视屏, 挥动双手 隔着防护服, 送一个飞吻 然后,轻轻地说 武汉,我爱   安妮(左2)和文友们讨论​   作者 / 於可训 朗诵 / 安妮 编辑 / 独玉 视频、后期 / 德昊 出品 … Read more

博大文化视野(2020年2月29日)

【七天文学社特刊】 且将心声化春风 洪田 自中国国内爆发疫情以来,海外华人时刻为此揪着心,大家纷纷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关切之情。加拿大“七天文学社”的文友们纷纷为此挥毫立言,表达对祖国的问候,对亲人们的祝福,这些作品已经陆续发表在《七天》周报的“时代文汇园”栏目。“博大文化视野”的专栏作家以国内作者为多,一些作者也陆续刊发了自己的身边事,谈了自己的感受。所有这些,都是大家情不自禁地在为抵抗疫情加油助威,希望用手中的笔来做些许贡献。 毫无疑问,抗击疫情一定会最终取得成功,但如何尽快达到这一目标,如何减少感染者的数量呢?这需要广大民众积极配合,尽量减少群聚,减少被感染的机会。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宅居在家较长时间的人们来说,懈怠,孤独,彷徨的心理很容易产生。如何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心理困难期呢?鼓励,热情的鼓励,是一项很重要的方法。为此,新成立的“七天文学社艺术团”的朋友们在2月23日举行了一场朗诵会,并录制成视频,希望以此来表达对祖国亲人们的深情牵挂,为抗瘟战疫的人们呐喊加油! 这是刚刚成立的“七天文学社艺术团”的首场秀。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浩瀚如海的观众,只有默默的摄像机,只有一腔腔的深情,只有饱含感情的朗诵。因此,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首场秀: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的优势,以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舞台;争取以最少的资源消耗,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 参加这次演出的有首届艺术团的重要成员:洪田,九如,蒙特小微,安妮,冬青,南飞燕。“七天传媒”主席尹灵女士亲临现场,给与热情支持和关怀,并即兴朗诵了一首刊发于“时代文汇园”的诗作。“七天传媒”资深制作人和编辑德昊先生以高度认真和专业的态度分别给每位表演者录制了视频。七天资深编辑颜宏女士让自己的小女儿登台高喊“武汉加油”,冬青女士的年幼女儿和母亲一起深情朗诵,都给整场演出增添了纯真活泼的色彩。有关具体的演出内容,还是留一个小小的悬念吧。欢迎读者关注七天传媒的公众号,具体演出内容会在公众号陆续发布的。 身隔重洋心同声,一心一意抗瘟情。为唤东风扫病毒,且将心声化春风。希望国内的亲人们能够听到大洋彼岸的心声和祝福,再接再厉,早日获得抗瘟战疫的最后胜利!(2020年2月24日)   【文化杂谈】 复杂性研究与中国思想传统(上) 步虚   作为中国人,我们大家都或多或少地知道,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与东方的思想传统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在不少西方科学家心中,中国思想传统其中特别是道家思想传统,“十分独特而又有趣地揉和”了哲学与宗教、科学与方术,潜含着极富当代启示意义的自然观念和文明实践态度。 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道家的自然观念为今天的人类“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强调一切现象的基本同一和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嵌入”,因而是一种有机的、系统的、对立互补的自然整体智慧。在科学实践方面,他指出“道家区分了两种活动:与自然和谐的活动和反自然的活动,‘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 1975年,卡普拉出版了《物理学之道》。在这部风靡西方科普及思想文化界的著作中,作者在近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与道教、佛教等所谓东方神秘主义哲学之间展开深入的比较,得出了“近代物理学的新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思想惊人地相似”这一结论。他认为,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体现了一种转向,一种借鉴“东方式的解放道路”的转向,一种复归于老子伟大生态智慧的转向。另外,突变理论的创始人也曾表示:在老子的理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突变理论的启蒙论述。我相信今天中国许多喜欢这个学说的科学天才,会了解到突变理论是如何证实这些发源于中国的古老学说的。 今天,人们说起复杂性研究和复杂性科学,许多人也会直接地想到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思想传统。 我们在上一篇杂谈中提到过的美国圣菲研究所的许多科学家一致认为,中国的老子把世界看作是无限的、永恒变化的、永远新颖的思想,对他们研究复杂适应性系统实在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法国著名复杂性思想家埃德加•莫兰也曾经谈论过他本人与中国思想传统的共鸣。他说:“我对中国思想的了解是非常片面的,得自于对翻译著作的阅读。我自己的思想方式是受西方少数派的思想传统滋养的,这个思想传统由赫拉克利特、尼古拉•德•库萨、帕斯卡、黑格尔、马克思等思想家所标志着。但是我感到我的思想方式与中国传统所固有的深刻的思想方式处于共鸣之中”。也就是说,两种思维方式虽未深入接触却存在相通的启发和同样的表述。 在思考复杂性问题的过程中,莫兰强调一种与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完全不同的“对话逻辑”或“二重性逻辑”(dialogique)。他认为,在黑格尔那里,矛盾在一个更高的统一体中被化解,被超越,甚至被取消;而在二重性逻辑中,对立的因素始终存在,并且是复杂实体或复杂现象的构成性因素。“二重性逻辑的原则使我们能够在统一性的内部保持二元性。它联接了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项目。”莫兰把他所倡导的这种“二重性逻辑”类比为中国道家思想传统中的“阴阳”。因为在他看来,阴阳式的对立二项不仅是互补的,而且是互相包含的。他指出,“从复杂方法中可以归结出的两个基本原则——二重性逻辑的原则和回归环路的原则——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它们以其他词语所做的同样的表述。因此表明对立的原则和概念是以不可分离的方式互补地联系着的,而且它们在这种互补联系中仍保持着彼此对立性的两重性逻辑的原则。(二重性逻辑的原则和回归环路的原则)实质上不仅可以看作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种修正性的发展,而且可以看作是对从老子到方以智的中国思想家的一个关键思想的现代、西方式的表述”。 在他撰写的六卷本著作《方法:思想观念》第五卷中,莫兰直接借用“阴阳”这个汉语词。他说:“人是两极化的存在,处在疯人和智人之间,不仅如此,疯人中有智人,智人中有疯人,以阴阳的方式,一个包含另一个。”在该卷最后的索引中列有词条“阴阳[Yin Yang]”: 在中国思想中,指两种基本原理的二元一体性。阳和阴(明/暗、动/静、天/地、阳性/阴性),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相互滋养。阳中有少许的阴,阴中有少许的阳。” 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准备出版“埃德加·莫兰著作译丛”,莫兰在为该译丛所作的《总序:东方和西方的交融》中这样写道:“当我为我的主要著作《方法》一书的总导言做结语时,我引用了《道德经》中称呼‘道’所用的‘谷神’一词以宣扬‘道’的‘吸纳百川’的精神,这难道纯属偶然吗?当我从旨在把分离的东西联系起来的‘复杂性原则’出发来定义‘方法’一词时,我讲到,在西方语言中该词的最初含义意味着‘行进’,同时我又一次提及东方的‘道’——具有‘道路’的意思并是统一阴和阳的原则。”(未完待续)(2020-02-23)   【星光如许】 云朵上的村庄(1) 许星          清悠悠的咂酒哎,依呀得索勒,出力流汗建新家哎,心里比蜜甜勒,感谢朋友来相助哎,心与心相连勒! ——摘自樱桃沟村民新编咂酒歌 初上樱桃沟,是2009年9月17日。 那天,我和报社另一名记者作为绵阳十个市级部门与极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樱桃沟村因灾失地农民安置对口帮扶单位之一的绵阳日报社工作组的成员,首次来这个曾经被誉为“云朵上的村庄”的樱桃沟村。 为了尽快了解和掌握村里的受灾后失地农民的情况,也好为下一步具体帮扶掌握一手资料,所以头一天的动员会后,我们决定首先上山。与我们同行的还有两名地质勘测技术人员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以及两名社长。 由于事先已听说樱桃沟村山高路险,通讯中断,情况复杂,所以每个人都提前穿上了蹬山鞋,准备好路上所需的矿泉水和方便食品。早上8时10分,我们一行八人在陈家坝乡临时板房办公点再次整理了简单的行装后,开始向樱桃沟进发。为了缩短路程,乡政府专门派车先把我们从陈家坝乡场送到老场村。虽然去之前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当我们坐在剧烈颠簸的车上,透过车窗看到道路两旁堆成小山一样的泥沙和石块时,心里不免还是产生了一丝丝恐惧。不到三公里的路程,送我们的汽车却足足开了近30分钟。 下车后,我们所面对的同样是堆满泥沙和大小石块的山沟,还有两岸高耸如云的大山。“这是老场村的张家沟,樱桃沟村就是从这里先进沟再上山。现在没有路了,我们只能走河沟,各位领导小心点哈。”村主任苟炳寿一边在前面带路,一边回头有些担心地对我们说。 “这是什么路啊?”不到五米宽的河道里,泥沙、巨石、从山上冲下来的树枝,以及断断续续的流水,整个河道真可谓乱石林立。这对于我们这些曾经走惯了城市里平坦和宽敞大道的城里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村支部书记边走边告诉我们,樱桃沟村地处龙门山脉断裂带,因满山的野樱桃而得名,一到春天,白的、红的、粉的野桃花满山遍野,花香四溢;而到夏季,红嘟嘟的樱桃挂满枝头,象羌家少女水淋淋的嘴唇和眼睛,十分诱人。又因盛产核桃、板梨子、药材,和2000米的海拔,以及农闲时晚间羌民们充满粗犷的咂酒、锅庄和篝火晚会,被誉为“云朵上的村庄”。2008年“5.12”大地震和“9.24洪灾”后,全村六个社除山顶的五、六两个社未受影响外,其余四个社受损非常严重,道路没有了、房屋没有了、通讯中断了,全村156户483口人当时大都还住在山下政府安排的临时过渡板房里。 这段河道,虽然只有六、七里路,但我们却走了近三个钟头,途中休息了三次。到二社的山脚下时,我们的腿脚早已沉重起来! “马上要开始上山了,我们休息一下,喝口水再走,下面的路才是最危险的,请各位领导一定要注意安全!”村主任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同时,四名村社干部还主动为我们拿上行李。 事实上,与其说是路,还不如说是开路。从二社的山脚往上看,除了遍体鳞伤的山坡就是笔直陡峭的悬岩,这里最低海拔都在900米以上,最高的达2000米。村主任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拿着木棍在前面开道。“这山上有一种草,上面长满刺,刺到人身上奇痒无比哦,千万不能让它把你们刺到了。” 阳光懒懒地从两山的夹缝中照射下来,我们象蜗牛一样在草丛中艰难爬行。而上了一座山后,紧接着的山势更加陡峭了,在海拔1200米的所谓山道上,其实就是村民用锄头在已经跨塌的悬岩上刨出来的,这里只能放下两只脚,而山上的泥沙和巨石随时都有可能冲下来,山下是万丈深渊。按照当地人说的:“就是不小心掉下一只蚂蚁也会粉身碎骨!” 在大树子半山上,我们碰见一位打核桃的老人,他手举长棍,仰着头,一棍下去,成熟的核桃顿时如珠落玉盘,老人于是弯下腰,象宝贝似的拣起来看了又看,然后放在身旁的背篼里,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老人叫母贤坤,今年62岁,三社村民,地震时,全家啥都没有了,所幸的是两个儿女因为在外打工而幸免于难。“虽然房屋没有了,但我舍不得三条牛和果树,所以我一直住在山上的临时帐篷里。要说怕还是怕的,但一是我们在这里住习惯了,祖祖辈辈都与这里的一草一木建立了很深的感情;二是党和政府对我们非常关心,所以就是再苦我们也顶得过去!这不,你看我这几棵核桃树,今年比哪年的果都结得多,至少要卖一万多元哩!”老人的话让我们深受感动和启发。 山路越来越陡,偶儿还看到一些不知名的野花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照旧开得很艳。山路越来越崎岖,有的地方我们不得不手脚并用,有的地方是前面的人拉、后面的人推,走累了就干脆脱掉衣服,打着赤膊,我们就这样或爬或拉,一步步艰难前行。到达海拔1500米的半山上,原村委会办公地时已是下午2时30分了。 在村主任已被损毁的家里,我们草草吃了些方便食品,顾不得腰酸腿痛,分别到村民家中查看和了解灾情,地质勘测技术人员马不停蹄地勘测选点,一直到晚上8时才回到村主任的家。 晚上,当我们满含疲惫躺在被窝里,借着微弱的灯光整理所了解到的灾情资料时,我们的心里既伤心又感动,樱桃沟,你到底招惹谁了,这样多灾多难;樱桃沟村的村民啊,遭遇了这么大的灾难,你们还仍然如此的坚强! 村主任感慨地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日报社是第一个进入樱桃沟的市级部门,我们很感谢你们!是你们为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所以,虽然这一天很辛苦,但让我们真正记下了:陈家坝乡樱桃沟村,一个让人疼痛和感动的名字!   【素口素心】 单翼的蝴蝶 李愫生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