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方言这么美》之夏至篇

VCG211332242181

岭南五月熏风吹,荔枝初熟红累垂。《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方言这么美》,带您“品尝”夏至时令下广州增城荔枝。 古代关于荔枝的记载很多,《上林赋》中称荔枝为“离支”,到东汉时变为“荔枝”沿用至今。唐代白居易不仅喜欢荔枝,还多次写诗吟诵它“奇果标南土,芳林对北堂。素华春漠漠,丹实夏煌煌。叶捧低垂户,枝擎重压墙。始因风弄色,渐与日争光”。诗人把硕果累累的荔枝与红日相媲美。 荔枝原产于中国南方,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因其种植荔枝历史久远,栽种面积占全国之首,且有桂味、糯米糍、仙进奉、水晶球等优秀品种而成为荔枝的主产地。身处珠三角的增城,夏至蒸腾的暑气夹带着果香扑面而来,刚摘下的荔枝浅尝几颗后,将其余的果实带回家,做出几道美食佳酿,只为把夏日的甜美封存在此。简单的做法是将白酒、冰糖和剥皮去核的鲜荔枝泡一坛荔枝酿;还可以将荔枝肉和玫瑰花,加冰糖腌渍成玫瑰荔枝酱,果香与花香融于一起相得益彰。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方言这么美》更多精彩内容: 广州话版:https://yspapp.cn/2eFp 客家话版:https://yspapp.cn/2eFq 沪语版:https://yspapp.cn/2eFr  

2024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采访活动启动

【加拿大七天传媒讯】(记者陈汝燕 杭州报道)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采访活动6月18日在杭州新侨饭店举行了启动仪式,来自加拿大、英国、美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近30位华文媒体代表及杭州有关部门代表出席活动。活动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杭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上城区侨办、侨联、余杭区侨办、侨联、 富阳区侨办、侨联承办。会议由杭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侨办主任王新宇主持。杭州侨联党组书记赵欣浩致辞。 杭州市侨办主任王新宇主持启动仪式。 杭州市侨联党组书记赵欣浩在致辞中说:“很高兴在江南初夏时节,在历史、文化、时尚交融的杭州与大家相聚。我谨代表本次主办方杭州市侨办、侨联,向出席活动的各位海内外华文媒体朋友和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杭州是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勇立潮头的创新活力之城,风景秀丽的生态文明之都。近年来,杭州在创新创业、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当前正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目标定位,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023年,杭州成功举办第19届亚运会,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透过“亚运之窗”向世界多维度展示了“中国特色”。今天,我们希望通过各位媒体朋友的镜头和笔触,将杭州的魅力传递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杭州、关注杭州、爱上杭州。 海外华文媒体是传播中华文化、讲好杭州故事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杭州市侨办、侨联围绕“杭州亚运”“共同富裕”“创新创业”等主题,连续组织海外华文媒体杭州采风活动,向世界推广杭州、宣介杭州,扩大了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已经成为杭州侨界的一项品牌活动。 今年的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采访活动,我们也安排了丰富的行程,考察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和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黄公望隐居地,探寻富春江一脉灵气;我们在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看见南宋,体验宋韵文化;还将采访余杭区未来乡村共富工坊,见证杭州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我们相信,今年的海外华文媒体采访杭州活动,不仅是一次新闻传播的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我们真诚希望,通过本次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采访活动,大家能够亲身感受、亲眼见证我市上城、余杭、富阳等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发生的可喜变化,感受杭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向世界呈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别样韵味和风采。我们热切地期待各位媒体朋友通过笔尖和镜头,深入挖掘杭州的独特魅力和发展亮点,用生动的文字和精彩的画面向全世界展示杭州的美好形象和蓬勃发展。 最后,我预祝此次海外华文媒体采访杭州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媒体朋友在杭州度过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时光!” 纽约商务传媒集团董事长冰凌先生代表海外华文媒体致辞 参加此次活动的媒体代表合影 启动仪式前,媒体代表参观了杭州特色街区清河坊。 清河坊是中国开放式街巷制的起源地,是目前杭州城内历史渊源最深厚、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街,街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商业业态繁华,是中外游客体验“宋韵杭风”的必到之地。 清河坊历史街区西承西湖文化景观,东接京杭大运河,位于南宋都城临安城遗址的中心位置,由河坊街与中山中路(南宋御街)十字交叉形成核心骨架,占地约22万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年均客流量超过3000万人次。 自2001年开街以来,街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荣膺国家AAAA级景区、中华老字号第一街、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是展示杭州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 2021年和2022年,清河坊历史街区同时斩获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首批旅游休闲街区荣誉称,成为上城区首个“双国字号”景区。 围绕南宋皇家文化和市井民俗文化交映相协的主线,街区内非遗、老字号品牌汇集,现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朱炳仁·铜等非遗企业33家,万隆火腿庄、景阳观等老字号企业30家,历保文保40余处,文博艺术类场馆10余处。   代表们参观了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这座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博物馆位于吴山脚下南宋皇城根处,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及其子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军岷用毕生精力、耗时10余年打造。 民居以明清时期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呈现。除立墙和地面外,馆内的门、窗、瓦、脊梁、立柱、家居、艺术品等全部采用铜质结构和装饰,共耗费150余吨铜,是中国第一座铜雕艺术博物馆。 江南铜屋以铜为基调,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书法,交融和合,是中国唯一一座铜建筑民居大宅。集铜雕艺术所有类型,数量达2000余件。 江南铜屋回廊穿连,厅楼叠筑,铜光闪烁,古朴华贵,内部共设六大展厅和二个展览馆,分别是:序厅、建筑厅、佛教厅、民居厅、艺术厅、文创厅,以及朱炳仁文献馆、地宫熔铜艺术展览馆等。 博物馆收藏陈列了“朱府铜艺”的典型代表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铜艺术品,朱炳仁当代熔铜艺术作品等各类兼具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的藏品,以及从传统到现代各种铜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献资料。 目前“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馆内共有藏品2000余件,是中国收藏近代铜艺术最多的铜雕艺术博物馆。 该博物馆建成17年间,一直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每年吸引千万游客驻足观看。这座集规划展示、学术研究、创作教育为一体的铜艺术博物馆,是浙江重要的国家非遗铜雕文化与艺术展示基地,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是杭州最具魅力民间博物馆之一。 代表们还参观了著名的胡庆余堂。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编辑独山玉)

天后敞开心扉: 与病魔搏斗17年,希望重返舞台

席琳·迪翁接受 NBC 采访时的肖像。

七天记者 梓丰 6月11日晚上,出生在魁北克的、加拿大国宝级的天王巨星席琳·迪翁(Céline Dion)在2022年患上非常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僵人综合症”(Stiff Person Syndrome,简称SPS)以来首次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今日秀》(Today Show)主持人Hoda Kotb的采访,在一个小时时间里讲述自己在长达十七年的时间里与病魔斗争的经历,坦诚自己应该早点停止工作,花时间去弄清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长达17年的抗争 在2022年宣布患上“僵人综合症”之前,她实际上已经与这种罕见的疾病斗争了17年之久,早在2004年就开始出现轻微的症状,但第一次引发关注的症状可以追溯到2008-2009年在德国进行的“Taking Chances”巡回演出时。席琳在一天早上吃早餐时突然发现自己失声,更可怕的是在演唱会前一天晚上的声乐练习中,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声音,身体也变得僵硬。她非常恐慌,和团队沟通后,大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不知道席琳是否还能继续参加巡演,但想到那些从各地赶来的成千上万的粉丝,还是决定将演出进行下去。最初的惊慌过后,她也没有“花时间”去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而是以为自己感冒了,或者因为工作太辛苦、太累了,需要休息。 由于这种疾病非常罕见,有财力、有资源的席琳还是经过十多年的检查和各种尝试治疗,直到2022年才被正式确诊患上“僵人综合症”,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治疗和恢复时间,还导致她的疾病进一步加重、恶化。“僵人综合症”是一种导致肌肉僵硬和疼痛痉挛的渐进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中轴肌肉强直、发作性痛性肌肉痉挛、情感和运动刺激可诱发的肌痉挛发作等。在席琳的案例中,她最先关注到的是自己的声带不受控制,无法以她习惯的方式唱歌。发作时“感觉就像有人在勒死你,感觉就像有人在挤压你的喉部和咽部”,也不能“唱得太高或太低”,因为喉咙会发生痉挛。 目前“僵人综合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医学界主流倾向于与自身免疫系统有关,而且非常罕见,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好发年龄为 20至50 岁,其中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 2至3 倍,而最开始的症状通常始于 20至70 岁之间。这种疾病的起病非常隐匿,表现为受累肌肉阵发性或持续性僵硬和疼痛、 肌肉变硬部位在运动受累,刺激后症状加重,当经过睡眠后就会消失。大部分症状呈现逐年缓慢加重的状态,早期主要波及颈部、躯干肌肉,逐渐向肢体肌肉发展。患者经常感到四肢和躯干僵硬以及严重的肌肉痉挛,而且痉挛可能随时发生,也可能是由某些刺激触发,完全不可琢磨。 席琳在发病早期,一直在努力控制自己的声音,不让粉丝察觉到她的健康出了状况。因此想尽各种办法掩饰,甚至不得不撒谎遮掩自己的挣扎。比如在演出中,一向以音域宽广高亢的席琳有时不得不主动降低一个调门,或者假装麦克风出了问题,拖延一点时间,让自己的嗓子痉挛过去;再或者让观众接替她唱歌。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痛苦的痉挛不再只停留在咽部和颈部,还开始出现在腹部、脊柱、肋骨等各个部分,比如她伸直双脚,它们就会僵硬地停留在那个位置,无法移动;再比如很爱做饭的席琳正在做饭时,痉挛开始发作,她的手就会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再也动不了。痉挛发作的频次也开始增加,以至于她两个年幼的双胞胎儿子都知道当她突然开始痉挛、无法说话时该怎么做来帮助妈妈。这种痉挛不仅严重妨碍她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还非常疼痛,以至于要服用大量的止疼药物,而痉挛发作时,有时会非常剧烈,她曾因剧烈的痉挛而导致肋骨折断。因为不想停止表演,当痉挛发作时,席琳会服用一些止疼药物安定(Valium),但很快她的身体就适应了这种药物,“比如说,演出前我会服用 20 毫克的安定,但当我从化妆室走到后台时,药效就已经消失了。”于是她开始增加剂量。“你习惯了,它就不起作用,”她说,然后她需要“更多”的安定。她一度每天需要服用多达 90 毫克的药物,而这个剂量足以“致命”。直到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她才在医生的帮助下逐渐停止服用这种上瘾的药物。目前,席琳在接受免疫疗法和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同时服用缓解肌肉痉挛的药物。 天才掩不住 席琳于1968年3月30日出生在蒙特利尔北部的Charlemagne小镇,是家中14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就开始和哥哥、姐姐们在自家开的小酒吧里演唱。5岁时就参加了魁省的法语童谣大赛,展现出卓越的音乐天份。1980年,席琳的母亲和一个哥哥Michel为她创作了一首法语歌曲《这只是一场梦》(Ce N’etait Qu’un Rêve),并把这首歌录制成样带,寄给从1972年就开始从事音乐经纪人的雷尼·安杰利(René Angélil)。当时的雷尼刚刚被魁省歌手Ginette Reno炒了鱿鱼,正彷徨失措间,一度怀疑自己在音乐上的能力,计划着回学校学习法律,成为一名律师。1981年2月的一天,经不住席琳家人的一再恳求,本来心灰意冷的雷尼听了几个星期前就寄到的样带,天籁之音让他大受震撼,立刻邀请席琳前来面试。 当他看到只有12岁、显得很稚嫩的席琳时,难以置信样带里的声音是她的,就随手把手里的一只笔递给席琳说:“把它当作麦克风。”第一次看到穿着西装打着领结的雷尼,再加上办公室里堆满了奖杯和明星唱片的席琳虽然惴惴不安,但一唱起来就完全投入到音乐之中,音色清亮高亢,比样带中更加震撼,还没唱完,席琳就听到了雷尼激动的抽泣声。发现“宝玉”的雷尼当即决定当她的经纪人,助她起飞。然而有14个孩子要养的席琳家一贫如洗,无法承担任何费用,发现了天才的雷尼毅然抵押了自己的房产,贷款帮助席琳出唱片。 当年6月19日,12岁的席琳第一次在Michel Jasmin主持的电视节目露面,并在同年内出了两张唱片,分别是《上帝的声音》(La Voix du Bon Dieu)和《席琳圣诞歌曲集》(Céline Dion chante Noël)。第一张唱片中的法语歌曲《我对你充满爱》(Tellement j’ai d’amour…)还被选中代表法国参加了1981年的日本东京雅马哈国际艺术节,并在艺术节上获得“最佳歌手”奖。 在雷尼的帮助和打造下,13岁的席琳在歌坛一战成名。15岁那年,席琳辍学,全身心投入到音乐训练中,开始了开挂的音乐生涯。当年就凭借法语单曲《有关爱与友情》(D’amour Ou D’amite),成为首位在法国获得金唱片认证的加拿大艺人。 从1988年获得欧洲歌唱大赛冠军之后,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席琳获得过5次流行音乐最高奖项的格莱美奖、12次世界音乐奖、7次美国音乐奖、8次美国公告牌奖(Billboard)、20次加拿大音乐朱诺奖及43次菲利克斯奖等音乐奖项。全球的专辑销量超过两亿张,被誉为全球最畅销的女歌手之一。 坚强的女性 在爱人兼导师的帮助和全力打造下,席琳成为如日中天的天王巨星。但在1999年,雷尼被诊断患上了咽喉癌。席琳再没心思工作,她不顾丈夫的劝阻取消了大部分演出,坚持要生个属于他们的孩子,最终成功在2001年利用雷尼冷冻的精子生下了长子,她还一度退出歌坛来照顾爱人和孩子。 2002年,在家庭和事业中经过长时间的权衡,她和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凯撒皇宫大酒店签下了一份长达五年的驻唱合约,宣告正式复出,震惊了无数人。这意味着连续5年、每周至少有4晚她都要献上一台个人演唱会。这不仅是对一名歌手体力的极大挑战,更是对一个人的耐力和自律的严格考验。然而席琳觉得这是平衡自己所热爱的家庭和事业的最好办法,“我的儿子还很小,我想和他、和雷尼朝夕相处,驻唱秀使我可以安定,而不是让我的儿子今晚在纽约,明晚又跟着我跑到洛杉矶。” 演出首日,当席琳在雷尼花费巨资和心思专门打造的舞台上出现时,掌声和欢呼声几乎冲破屋顶,告别歌坛3年,歌迷并没有忘记她。此后,这场名为“新的一天(A New Day)”的演出场场爆满,共演出了714场,售出超过281万张门票,票房收入3.851亿美元,风头至今无人能敌。 … Read more

艺术体操:另一种课外活动?

七天记者 颜宏 2023年年底,蒙特利尔9岁女孩姜昱煊在比利时举行的少儿艺术体操比赛中代表加拿大国家队拿到2014-2015年龄组首金的消息在蒙特利尔华人社区不胫而走,让艺术体操这个项目走进了更多华人的视野。 好处多多 说到体操,大家马上会联想到奥运会上的比赛项目,诸如鞍马、吊环、跳马、单双杠、高低杠等,如果从教科书上分类的话,体操这项从第一届奥运会就设立的体育项目可分为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蹦床、健美操、技巧等5个竞技性项目,其中前三个都已经被列入奥运比赛项目中,但最为人所知的还是竞技体操和艺术体操。 竞技体操和艺术体操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运动方式、目标和规则上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位于蒙特利尔的加拿大顶尖艺术体操俱乐部之一的Questo教练Ekaterina Shtrevensky介绍说,竞技体操通常指的是在体操器械上进行的运动,如平衡木、跳马、吊环、鞍马等。运动员在这些器械上进行各种技巧和动作的表演,需要展示出技术难度、动作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及创新性等,强调的是力量、平衡和技术难度。艺术体操是一种基于舞蹈和器械技巧的综合性体育项目,通常使用绳、球、圈、棒、带等器械进行表演。运动员需要展现出高水平的柔韧性、灵活性和舞蹈技巧,强调的是舞台表演的艺术性和优雅性。可以说艺术体操是舞蹈艺术与体育的完美结合,是兼具魅力和挑战性的一项运动。 艺术体操以其优美的动作、个性化的表演,挑战更新、更难、更美的宗旨使其成为极具观赏性的体育项目,被誉为“地毯上的芭蕾”,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相比于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初期练习不需要专门的器械,特定的场地,也没有受伤的风险,介于舞蹈和运动之间,因此受到越来越多孩子家长,特别是女童家长的欢迎。这主要是基于艺术体操给少儿身、心、灵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在身体方面,少儿时期正是肌肉、骨骼、内脏等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进行长时间的的负重训练,艺术体操大多数都是徒手或轻器械展开,不需要负重,只需要通过克服自身的体重,通过柔韧、力量、速度和协调等方面的多样化训练,促进少儿骨骼、关节柔韧性、心肺功能、肌肉力量等全面均衡的发展,强化体质,提升身体免疫力和健康水平,还能纠正不良形体习惯、抑制脂肪和体重的增长、提高节奏感和表现力等。 其次在心理成长方面,少儿时期正是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生长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是一生中开发心智、构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通过良好的训练和对“美”的追求,增强少儿克服困难、敢于坚持、积极进取等正面的意志和品质,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互助的集体意识,从小懂得“美、丑”“善、恶”“正确、错误”,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战胜每次训练中遇到的小小困难和问题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独立自主、战胜自我的能力,而在每次小小的胜利后,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强化自信心,提高抗竞争和耐挫折的能力,最终形成开朗、乐观、顽强、互助、有同情心和独立性的性格,为后续成长夯实基础。 第三在大脑发育方面,艺术体操动作类型丰富,包含了基本的舞蹈动作,还有手翻、侧翻、前后翻等,动作形式包括了平衡动作、静力性动作和动力性动作,要求左右脑、手腿耳眼等协调发展,能够促进少儿的智力发育,提升他们的感受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能力,还能增强反应能力和想象力,让孩子们的思维更加敏捷。同时训练过程依据少儿的生长发育特点为基础,循序渐进展开,无形中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又反过来作用于训练之外的所有事物中。 如何入门 和加拿大其他大城市一样,蒙特利尔也有多家艺术体操俱乐部,其中在华人社区了解比较多的是位于Côte-des-Neiges – Notre-Dame-de-Grâce区的Questo俱乐部。这家俱乐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1年。那一年,几个来自爱沙尼亚的年轻女性移民组建了一个艺术体操队,并在1958年正式创办了艺术体操学校。这个俱乐部培养的艺术体操运动员在1974年第一次参加了当年的世界体操锦标赛,由此一发不可收,逐渐成长为行业内有一定分量的体操俱乐部。1979年,这个体操俱乐部正式更名为Questo,分别从魁北克(Quebec)和爱沙尼亚(Estonie)两个单词中各取了一部分字母组成,如今已经跻身加拿大最佳艺术体操俱乐部之一,从该俱乐部走出了多个省级冠军、全国冠军以及加拿大国家队的成员。小学员们参加过世界杯、世界体操锦标赛、泛美和泛太平洋体操比赛、英联邦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际级别的比赛。 Questo俱乐部主教练Natalia Popova和教练Ekaterina Shtrevensky 七天传媒图片 摄影:颜宏 这个俱乐部所有教练都拥有国家级教练的认证NCCP(National Coach Certification Program),其中三名拥有国家和国际经验的三级认证教练,所有的编舞师都曾经过俄罗斯舞蹈学校的专业训练,是曾经的专业芭蕾舞演员。 由于这家俱乐部的学员多次在地区、全国乃至世界各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输送优秀运动员到国家队,于是获得了区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把Centre Sportif Côte-des-Neige优先且免费提供给俱乐部使用。艺术体操的训练和比赛对场地的高度要求较高,要达到至少8米,所以并不是所有体育馆都能满足这一要求。另外,艺术体操的训练时间较长,学员进入一定级别后,每天的训练时间可达到5、6个小时,每周5、6天,相当于一份全职工作所需的时间,也并不是所有市政公立性质的体育设施都能答应,所以NDG区政府的这个决定是Questo保持高水准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 Questo俱乐部将在6月15-16日在Centre Sportif Côte-des-Neige举办名为“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的年度汇报演出,不仅有该俱乐部的小学员,还会邀请进入魁省省队和加拿大国家队的主要运动员来表演,观赏性较强,感兴趣的家长不妨带着小朋友去感受一下。 收获满满 七天记者采访的一位学员的妈妈Lucie提到最初给5岁的大女儿姜昱煊找课外培训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本来只给孩子报了一周一次的少儿舞蹈课,上了一个学期后发现舞蹈课每周只有一个小时,强度不够,就开始寻找其他与艺术相关的课程,最后找到了每周上课2、3次,每次1个小时以上,结合了艺术和体育特点的艺术体操,没想到孩子非常喜欢,自己要求多练,渐渐地不仅孩子的体能在增加,还表现出自律、刻苦等父母期望的美德。成绩也很突出,9岁就能代表加拿大参加在欧洲进行少儿艺术体操的比赛,并获得了所在组的金牌。 获得金牌的姜昱煊和教练合影,照片由昱煊家人提供 另一位妈妈Vivian有两个女儿,在给4岁的大女儿找业余班的时候偶然接触到艺术体操,因为离家比较近,就给孩子注册了这个俱乐部的艺术体操课,没想到大女儿曹思源很喜欢。随着小思源的成长,训练时间从开始的一周二、三次上课,每次一个小时增加到一周三、四次课,每次二、三个乃至四个小时,训练时间的增加和训练难度的提高带来的效果非常明显,很快就让她从同龄学员中脱颖而出,并在魁省的地区级艺术体操比赛中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次拿奖,不仅提升了思源的自信心,也进一步提升了她对练体操的兴趣。随着功课负担的增加,为了能够完成学业同时有时间去练体操,她不仅学会了高效的时间管理,更学着让自己在课堂上集中精力,高效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思源在练习艺术体操三年后就进入省级别,10岁就参加了国家一级的比赛。在加拿大国家层面的艺术体操比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Canadian Gymnastics Championships,另一个是Elite Canada。第一次参加国家层面选拔比赛的曹思源就获得了自由操的全国冠军,并在两个单项的绳操和棒操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全部5个项目的整体成绩为第三名,顺利进入加拿大国家青年队,训练强度也增加到每周六天,每次四、五个小时,可以说除了在学校上课、吃饭和睡觉外,小姑娘整天泡在训练馆里。青春期常见的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逆反心理强、叛逆等情况完全没有发生在她身上。思源的高效学习和严格自律不仅让她在艺术体操领域获得了值得夸耀的成就,学习也没有落下,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本文截稿时,她刚刚收到蒙特利尔两所著名大学预科的健康学科的录取通知。 曹思源在比赛中,照片由思源家人提供 有了大女儿的榜样,二女儿曹思琪也从3岁就开始学习艺术体操,6岁进入省级对,但因为疫情的原因拖延到11岁才进入国家队,今年的4月18-24号还代表加拿大去哥伦比亚参加环太平洋冠军赛,获得了团体银牌,单项的圈操和球操铜牌的好成绩。曹思琪兴趣广泛,不仅练艺术体操,还练跳水和花剑。她每天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除了上课外,还有3个小时的跳水训练,一般是下午。训练结束后坐上妈妈来接的汽车赶往体操训练馆,在车上吃东西,换衣服,练习艺术体操约四个小时,直到晚上8点才会结束,回到家后做作业、复习、预习直至深夜,每个周二还要去练习花剑。虽然她学习跳水和花剑的时间不长,但由于练艺术体操打下的基础,让她在跳水和花剑上进步神速,已经达到可以参加全国比赛的水平。看到两个女儿平时每天要花4个小时、周末花6个小时参加艺术体操训练,Vivian都觉得没有必要这么辛苦,无奈两个女儿乐在其中,学业、训练、成长哪个都不想放弃。 曹思琪在比赛中,照片由思琪家人提供 艺术体操是一项将运动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运动,不光是儿童,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当作爱好来练习,既可以起到强身健体,减脂塑形,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的作用,还可以矫正驼背、塌腰、腿形不正、走路内八等不良体态。

80%为微创手术 浙大邵逸夫医院精准微创从高原到高峰

  2023年2月,一台横跨5000公里的手术在浙江和新疆两地医院同步进行。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普外科主任医师梁霄通过国产微创手术机器人操作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医院的患者远程实施了胆囊切除术。 6月,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团队再次联合新疆成功实施全球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肝脏切除手术,用极短时间完成从远程胆囊切除到远程肝脏切除的技术跨越。此后,该院相继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胰尾肿瘤切除术、5G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等。 近日,10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集中采风,了解微创技术手术如何在临床一线落地使用、造福百姓。 据介绍,超远程机器人微创手术已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常态化开展。截至目前,该院成功为新疆和台州温岭的患者实施20例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真正实现优质医疗服务无延迟传递下沉。 当前,微创外科已成为21世纪外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微创技术为传统外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国内最早引入和发展微创技术的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在外科微创化与精准化领域持续求索创新,率先引入腹腔镜技术、达芬奇机器人和快速康复理念,以先发优势形成了“量多、面广、创新”的微创发展格局,开辟了外科精准微创新时代。 一组数据或可窥见一二,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腔镜、机器人等微创手术占总手术量的80%,机器人单机手术量连年居全国第一。微创技术几乎覆盖所有外科领域,同时带动内镜中心、介入中心等内科领域微创技术提升。 在临床医学中,如何让治疗更高效?什么是患者的最优解?同时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和医院管理者,蔡秀军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医学界永恒的话题。 蔡秀军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这一理念。由他首创的国际首例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蔡氏ALPPS)获Nature专题报道,腹腔镜刮吸解剖法肝切除术被编入《美国外科学院多媒体手术图谱》。 此外,在微创肝胆胰手术、下腰痛诊治、辅助生殖、复杂冠心病和房颤诊治等领域,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多项技术和手术方式也达到国际或国内首创。 从“开腹”到“开孔”,微创技术让越来越多患者享受到“切口更小、伤痛更少、恢复更快”的福利。作为这一领域标杆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正聚力打造“医学高峰”。 4个月前,73岁的赵大伯被确诊为“直肠中分化腺癌”,家属了解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宋章法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具有丰富经验,遂前来就诊。 宋章法综合评估后考虑,患者直肠肿瘤下缘距肛3cm,位置较低,且肿瘤较固定,保肛存在风险,直接手术或传统放化疗存在术后吻合口瘘、肿瘤复发风险高的情况。经与家属和患者商议后,决定采用局部精准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的个性化术前新辅助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赵大伯因担心疾病以及治疗经济负担,曾出现抵触情绪,一度想放弃全程治疗。在医护团队耐心劝导下,他逐渐重燃信心,坚持完成了术前治疗。肠镜检查发现,肿瘤在治疗后已经由巨大肿物缩小成溃疡疤痕。 5月10日,赵大伯完成了腹腔镜下直肠根治术+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术+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术+小肠造口术+内镜下小肠支架置入术。术中宋章法精细操作,通过小肠支架置入,给直肠吻合口充分的时间愈合,大大减轻了直肠吻合口瘘发生的概率,同时避免了因小肠造口而二次手术的情况。 “我们团队开展的直肠癌精准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使得赵大伯的病情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宋章法介绍,通过支架法肠转流术提高了患者保肛率,同时避免了二次肠造口回纳手术,既为患者解除病痛,又为患者节省手术费用。 支架法肠转流术造福患者的背后,是蔡秀军研究团队18年孜孜以求的探索。 在临床中,蔡秀军团队提出“免缝合”理念,创造性发明了可降解肠吻合支架并创建了“支架法肠吻合术”。该方法避免了吻合口血管破坏及异物残留,有利于吻合口愈合且方法简单,适合腹腔镜下实施。 2020年,该团队在原有支架基础上发明了肠转流支架,创建了“支架法肠转流术”。这一创新技术可显著减轻患者生理、心理创伤,缩短治疗周期及住院时间,对沿用近170年的回肠造口术实现了技术革新,目前已在全国近千例患者身上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我们不是为了发表文章去研究,而是为解决患者问题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医务人员把研究成果写在病床上。”谈及这一技术革新,蔡秀军如是说。 技也精深,德也馨芬。正如浙大邵逸夫医院的一位患者所说,好医院、好医生、好技术对患者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完)  

一面墙、一朵“花”、一封邮件 折射出怎样的人文关怀?

  一面感恩墙上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患者的暖心留言、一朵“康乃馨”营造与呵护着无噪音病房、一封电子邮件承载着来自国际友人的赞美与肯定……30年的发展历程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凭借细微之处的爱打动万千海内外患者,“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让医院充满温情。 以建院 30 周年为契机,浙大邵逸夫医院联合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主办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集中采风活动,10 家海外华文媒体通过实地走访,感受一面墙、一朵“花”、一封邮件折射出的人文关怀,了解这家“年轻”医院成为温度医疗“代名词”的幕后故事。 一面感恩墙 写尽关爱与尊重 “我很高兴在这里受到了真诚对待,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非常友好,他们在我因疾病而恐惧时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帮助我尽快康复,非常感谢他们。”来自印度的患者蒂斯·纳格文卡在浙大邵逸夫医院病房感恩墙上的信笺上写道。 在这面感恩墙上,还有来自西班牙、印度、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写下的祝福与感谢。透过这面感恩墙,医院 “给您真诚、信心和爱”“全人照护”的理念得到了具象化的诠释。 “国际化是我们医院与生俱来的基因和特色,许多国际患者把我们医院当成首选医疗机构。面对他们,我们不仅要在语言上保持顺畅沟通,还会去主动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饮食要求,给予最大的尊重。”护士长孙钰洁说。 除了照顾到患者住院生活上的种种细节,浙大邵逸夫医院强调医务人员要注重患者的隐私和个性化需求。据了解,这是中国第一家倡导“一人一诊室”的医院,医务人员不能在公共场合讨论患者病情,进入病房前会先敲门。 “我们还会帮助患者与同病区的其他患者‘破冰’,打造一个相对轻松的住院环境,为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患者带去一丝慰藉。”孙钰洁提到。这样如朋友、家人一般的诚挚付出自然也收到了真诚回馈,一位孟加拉国患者留言表示医护人员的支持和照顾治愈了他,并用“Friendship”来为留言收尾。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各个病区,都有这样的一面感恩墙,它通过真挚的语言传递着医患间的真诚互动,记录着来自国内各个省市以及海外患者对医院点滴服务的感激之情,渗透着医院的热情与温度,也如一条纽带牵起医患双方的情谊。 一朵“康乃馨” 展现态度与温度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智慧病房中,悉心服务患者的智慧化元素随处可见,其中,一朵独特的“康乃馨”收获了无数患者“点赞”。每当这朵“康乃馨”在病房地板上“绽放”,大家就知道,该安静了。 这是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护士自主发明的噪音智能监测提醒装置。该装置一旦检测到屋内噪音超过一定分贝,便会在地板上投影出一朵醒目的“康乃馨”,提醒病区要保持安静。 “我们用一种更智能、更温和的方式来处理噪音问题,为住院患者营造一个相对安静、有利于身心康复的休息环境。”护士长徐群利说。 这朵康乃馨的原型,来自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小碎花护士服。一朵绽放的“康乃馨”将智慧化与人性化完美融合,带来便捷与舒适。由此可见,浙大邵逸夫医院是不折不扣的“细节控”,所有的用心都体现在细微处。 此外,出于安全性与便捷性考虑,医院在病房内安装输液检测系统,输液临近结束时,检测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显示在各个病房的门头屏上,提醒护士进行处理。“以往输液都是要患者或家属自己观察盐水是否快没了,现在这个系统能代替他们做这个工作,他们可以放心休息和做其他事。”徐群利说。 “我在日本工作生活,了解到日本的医疗体系与设施是相对先进的,但我今天看到了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智慧病房,还是挺吃惊的,感觉特别先进,这些智慧措施既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医患之间也能得到有效交流,这也让我看到医院的数字化管理确实是走在世界前列。”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丽华说。 如今,中国医疗服务正快速在向智慧化迈进,浙大邵逸夫医院作为智慧医疗的领跑者,认为人文关怀与创新突破同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正如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所言,一切的发明与创新都是为了造福百姓,创新的出发点也是人文关怀。 对患者而言,一个小小的设计能切实地为他们带来更好的体验,让其可以感受到触摸到医院的态度和温度。 一封邮件 道出欣赏与肯定 “您们的工作人员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水平确实值得赞扬。此外,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先进及现代化设施,超出了我们的期望。我们深切认识到您们所做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为浙江当地居民和国际旅客提供卓越医疗服务方面。我们真诚地感谢邵医员工的奉献和承诺。” 这段话来自于2024年5月,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科科长保罗·何蒙一行在参观浙大邵逸夫医院后给医院国际合作办公室发来的电子邮件。 一封电子邮件,在肯定医院“硬实力”的同时,还传递了对该院医护人员展现出的专业精神与服务态度的欣赏与点赞。人性化已然成为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另一个标签。 一直以来,浙大邵逸夫医院走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医院管理之路上,人文关怀理念也早已浸润其中。 蔡秀军院长曾提到,早期国内医院与西方发达国家医院最大的差距不是技术,而是理念。作为人文关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学会“将心比心”是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必修课。一直以来,他们用“同理心”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通过“体验当病人”等方式体会何为“医者仁心”,倡导“治疗病人而非疾病”的全人照护理念,在长久的思考与实践中,将爱与关怀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患者获益,也为同行带去积极影响。 30年来,浙大邵逸夫医院不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成为浙江省内学科最全、技术最先进的顶尖医院之一,更始终秉承“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推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安全文化、高效运行文化、优质护理文化”等人文关爱文化,坚定不移地做温度医疗的“倡导者”,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  

杭州的这座国际化医院 何以令外籍友人连称“perfect”?

  语言沟通、医疗水平、诊疗费用、就诊流程……对于许多外籍友人来说,在异国他乡看病,并非易事。但前不久,从身感不适到门诊、住院、出院,澳大利亚籍患者Robert仅用三天时间,就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顺利完成疝修补术,这让Robert及家人连称“perfect!”。 一座医院,为何令外籍友人情不自禁称赞“perfect”?近日,10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探索该院方便华侨华人、外籍人士来院就医而提供的系列便利化举措。 中国最早开展24小时全方位国际医疗照护的医疗中心之一、杭州市“国际化医院”称号、“2023年国际化优质医院”称号……翻开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履历,“国际化”频频出现。 此前,一位在韩国做过外科手术但复发的美国籍患者,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寻求治疗。面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焦虑,普外科主任医师黄迪宇始终坚持耐心且专业地解答,以消除其心中的不安。 让海外人士“不见外”,方为心安康复的第一步。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国际医疗中心,诸多细节均体现着“洋气”:国际化诊疗规范、多语医疗及文书服务、全英文沟通及小语种支持、个性化定餐服务…… “除了在服务流程、服务技术上不断精进外,我们还签约了30多家知名国际保险机构,建立了公立医院构架下国际医疗服务体系,拥有全流程国际商业保险管理系统,为海外患者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浙大邵逸夫医院副院长虞洪说。截至2023年,该院已为来自全世界10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78000余名外籍病人提供高水准的国际医疗服务。依托互联网打造“无远弗届”的医疗平台,浙大邵逸夫医院致力于实现中外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虞洪介绍,作为全球顶尖医疗机构—美国Mayo Clinic(妙佑医疗国际)在中国首家联盟医院,针对疑难及罕见疾病的综合诊疗,浙大邵逸夫医院携手Mayo Clinic创建“IMDT三级会诊合作体系”以及“国际罕见病诊治中心”,为国内外患者搭建触手可及的国际尖端品质医疗平台,至今已与Mayo Clinic针对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临床多学科团队研讨会诊677例。 同时,为更好地完成国际远程会诊的提质增量工作,该院还创新设立“重大疑难疾病及罕见病患者公益基金”帮扶项目,并打造“卓越医疗+商业保险+健康综合管理服务”合作新模式,共同研发推出普惠的“确诊保2.0”服务,进一步缓解普通群众对于疑难重症疾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随着杭州城市提能升级、打造对外开放窗口的步伐加快,浙大邵逸夫医院的身影也频繁亮相于国际会议及赛事。 2022年,受杭州亚组委医疗执行委员会委托,浙大邵逸夫医院牵头开展专属的亚运国际医疗直付合作协议、工作模式与流程制定等工作,最终于2023年与亚运官方保险承运商以及相关合作方共同制定标准合作协议,并推广至浙江省内所有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的医疗机构。 此外,该院特别推出《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会医疗卫生服务常用英文手册》,并主办“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医疗保障国际高峰论坛”,特邀来自中、美、日、阿曼等国的领导及专家,线上线下共有3300多位人员参加,助推重大国际体育与国际医学深入融合。 如今,该院已成为国外使领馆、世界知名协会和赛事机构指定在浙江的首选医疗合作医院,参与并完成涉外医疗保障及国际大型会议保障任务30余项,获得美国白宫医疗顾问、国际泳联(FINA)执行医疗委员会主席、亚奥理事医疗委员会主席以及美国跨太洋基金会主席的肯定与称赞。 “国际化”还体现于海外留学生在此蓬勃成长。 2023年,来自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的Kevin M. Zhang(下称“Kevin”)以国际暑期交流项目为契机跨越重洋,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跟随肿瘤外科周济春医生开启临床见习之旅。 据周济春回忆,当Kevin接触到团队的乳腺癌骨转移预测和预后标志物研究这一前沿项目时,他的眼中闪烁着热情与决心。周济春见状便邀请他参与该项目的综述书写,并在科研思维方面进行深入培训。 最终,两人亦师亦友,共同完成的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Cell & Bioscience》。此成果也为Kevin赢得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的“WEMS Outstanding Student-Faculty Research Award”奖项。 类似的故事,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屡见不鲜。据介绍,该院先后与美国Loma Linda University Health、 Mayo Clinic、日本静冈县立病院机构等海外多个顶尖医疗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每年对外派遣员工及接收海外医学人才数以20%速度增长。 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已累计派遣近3000人次出国进修,接待3500余名海外专家来院访问,接收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余名医学院校学生与进修生来院实习交流,成为全球认可的海外医学生及住院医生轮转基地。 “很惊喜,中国的医院是如此的先进和国际化。尤其是这里的国际病房,和我在澳大利亚看到的不相上下。听闻浙大邵逸夫医院搭建了非常多的国际合作平台,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疗人才,能够借此亮相世界。”《塔州华人报》副总编辑胡玫表示。(完)  

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细化管理下的“妙方”

微信图片_20240527135021

  阳光洒进整洁的病房,巨大的落地窗让数公里外的钱塘江尽收眼底,但最与众不同的是墙上贴着的彩色“腰线”:红色为污染区、黄色为缓冲区、蓝色为清洁区,患者、家属、医务人员自如地穿梭其间…… 近日,10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位于浙江杭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在“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内,了解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创新成果,探访医院为华侨华人、外籍人士就医就诊的便利化举措。 “在新大楼的建设阶段,我们就按照‘平疫结合’的标准,让空间具备分隔为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等3个独立区域的条件,必要时实现普通病房与传染病房的快速切换,成为‘平时用得着,应急也能上’的病房。”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目前,新大楼作为普通病房收治了神经内科等住院患者。 谈及设立“平疫结合”病房的初心,蔡秀军回忆道,2020年,他在各地走访调研时发现,传染病大楼和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存在“疫时床位供不应求、平时资源无辜浪费”的尴尬局面。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成为蔡秀军思考的方向。 “关键是‘快’,医院是与时间赛跑的地方。”蔡秀军介绍,“我们在不改变建筑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只要关闭楼层3个区域间的隔离门,启动正负压装置,病房就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三区两通道’条件。” 在参访过程中,新西兰BNE佳讯全媒体集团总经理张书豪一边拍照一边感慨,“根据浙大邵逸夫医院的设计,仅需2、3个小时,普通病房就能快速切换成传染病房,成为短期收治隔离患者治疗场所,有效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等难题。” 作为中国首创的“平疫结合”病房,浙大邵逸夫医院为综合医院建设“平疫结合”可转换病区提供了“邵医样板”,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浙江省改革突破奖,同时牵头制定了浙江省《综合医院病区平疫切换技术导则(试行)》。 “平疫结合”病房只是浙大邵逸夫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下的一项创新之举。自1994年建院以来,浙大邵逸夫医院积极探索诊疗模式创新、不断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牵头承担卫生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等,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打造独具特色的“邵医模式”。 例如,浙大邵逸夫医院是中国最早实施日间手术模式的医院之一。“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日间医疗服务,且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帮助患者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蔡秀军介绍,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已开放340种日间手术术种,日间手术占比为31.34%。 来自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七里乡周弄村的村民周长虎就是日间手术服务的受益者。 64岁的周长虎因劳作落下了静脉曲张、淋巴结肿大的毛病,但因各种原因迟迟没有手术。在浙大邵逸夫医院下乡帮扶干部劝说下,周长虎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就诊。“本来以为做手术需要住院,没想到挂号当天就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观察后就成功出院了,节省了不少费用。”周长虎感激地说。 “从院前到院后,从术前到术后,我们持续‘患’位思考,不断健全精细化管理体系,科学、规范、全面地为患者提供有深度亦有温度的优质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蔡秀军如是说。 2020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大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创新奖”,表彰医院在质量创新、标准创新、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创造等卓越绩效管理中取得的成效。浙大邵逸夫医院是首个入选该奖项的医疗机构。(完) (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平疫结合”病房。曹丹摄)  

中国电视-《中国探月》:巧妙解读,展现探月不凡路

主持人5

中国电视-《中国探月》:巧妙解读,展现探月不凡路 中继卫星、晕轨道为何物?甚低频宇宙射电信号、8级硬度岩石分别意味着什么?《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中国探月》,看看节目主创团队如何见招拆招,用比拟和文学化的手法来化解航天专业名词。 对于许多普通观众而言,航天领域的术语往往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尤其在新媒体时代,观众们对满屏艰深的专业名词或科教片式的“授课”,已无力吐槽。为解决这一问题,让外行人看得懂“内行话”,主创团队引入“导赏”这一解读技巧,为观众架起科普的虹桥。负责“导赏”的是节目主持人,其富有激情的解说,每每让观众跟随中国探月路心潮起伏。而类比法与古诗词则堪称隐形的“导赏员”。比如,在解释为什么降落月背是个更大胆的梦想时,纪录片用链球运动的特征类比月亮和地球间的位置关系,又用俄罗斯方块游戏类比登月探测器的精准下降和位置控制。又如,在阐释光影和投射关系时,片中用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引出中国科学家的畅想。将通俗易懂的类比与耳熟能详的诗词融入科学知识的讲述,这种巧妙的处理手法,让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航天科普,瞬间有了亲和的面貌。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中国探月》更多精彩内容: 第二集:https://yspapp.cn/24Ih 中继卫星、晕轨道为何物?甚低频宇宙射电信号、8级硬度岩石分别意味着什么?《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中国探月》,看看节目主创团队如何见招拆招,用比拟和文学化的手法来化解航天专业名词。 对于许多普通观众而言,航天领域的术语往往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尤其在新媒体时代,观众们对满屏艰深的专业名词或科教片式的“授课”,已无力吐槽。为解决这一问题,让外行人看得懂“内行话”,主创团队引入“导赏”这一解读技巧,为观众架起科普的虹桥。负责“导赏”的是节目主持人,其富有激情的解说,每每让观众跟随中国探月路心潮起伏。而类比法与古诗词则堪称隐形的“导赏员”。比如,在解释为什么降落月背是个更大胆的梦想时,纪录片用链球运动的特征类比月亮和地球间的位置关系,又用俄罗斯方块游戏类比登月探测器的精准下降和位置控制。又如,在阐释光影和投射关系时,片中用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引出中国科学家的畅想。将通俗易懂的类比与耳熟能详的诗词融入科学知识的讲述,这种巧妙的处理手法,让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航天科普,瞬间有了亲和的面貌。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中国探月》更多精彩内容: 第二集:https://yspapp.cn/24Ih

中国电视-《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

主图(p2)

一岁一端午,蒲月粽飘香。北京时间6月10日晚8点档,《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带您感受中国端午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节目以“奋楫家国”为主题,携手秀美的屈原故里湖北宜昌,将主舞台与长江西陵峡两岸富含历史文化元素的延展舞台有机结合,通过创意歌舞、戏曲节目、民乐、音乐剧、人物故事短片等多种形式,将山水美景、人文气象、文艺表演创新融合,营造寄情山水间、放歌迎端午的浓郁节日氛围,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节目中台湾屈氏后裔探亲故事展现割舍不断的血脉深情,法国小朋友的中国圆梦之旅传递出跨越国界的温暖情谊。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2cu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