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唐诗宋词 发现粤语之美
□赵赵子 最早觉察到乡音粤语很好听,是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听香港歌星唱《万水千山总是情》。随后许多粤语歌曲迅速响遍全国,当时大家都觉得很时髦、很高雅。 去岁秋日,陪北京来的同学步上广州南沙的一处山腰。半山凭栏,江口远眺,心旷无边。同学字正腔圆地朗诵起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豪情难收,继续朗诵《早发白帝城》。我也不禁大声读出了杜牧的《泊秦淮》。诵着聊着,我觉得很有问题,这三首著名唐诗细品文字的确意境很美,为什么听起来却感觉不到押韵的诗味? 有一段时间,我常常纠结这个问题。直到有一次我用乡音朗诵唐诗,猛然一惊,听上去竟是那么押韵合辙,娓娓动听。我于是四处查证,终于发现奥妙——粤语原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秦始皇统一“百越”后,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岭南地区,到汉朝时,华夏族融合多民族成为汉族,粤语便有了雏形。到宋朝,粤语方“定型”,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清朝的广州,时常是“一口通商”,地位显著,粤语也因此向周边甚至海外深度传播,发展得根深叶茂。这样,古传粤语得以平稳而充实地转变成为现代粤语。据说还有人一度提议把粤语定为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我禁不住再用乡音去诵读,音韵迴绕之间,唐宋时光,蓦然出现在那灯火阑珊处:黄河远上白云间(音:干),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外,还有《登高》《山居秋暝》《西塞山怀古》《渔翁》,首首如此。 由此想到“京腔”。蒙古人迁都至燕京,后改称北京,当地话逐渐形成,有称“京腔”,在元朝时作为官方语言。中原汉语于是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并相互融合,导致中原汉语与中古汉语声音差别不断地扩大,明朝至清朝,“官话”也进一步变异。我那北京同学操一口“京腔”和标准普通话,读《渭城曲》《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赤壁》《春晓》时,已不再是原来的音韵与声调了。而他读《登岳阳楼》和《鹿柴》,音韵美感损失尤其大。我还特意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了一下比较,更觉明显。 记载唐朝精彩的唐诗,是中华文学史上一次灿烂的高峰期。我竟在这里寻觅到乡音的痕迹。我不禁想,走过这两千多年的,一定还有其他更多原汁原味的东西也被保留了下来,只是还有待我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