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中华黄河故事|从这里出发,五千年文明一路光华

从这里出发,五千年文明一路光华 人民网记者 张婷婷   走进盐池,领略一望无际浩渺盐湖的绚丽景色,追寻华夏文明的滥觞; 来到西侯度文化遗址,见证180万年前人类第一把文明圣火在这里点燃,触摸历史的脉动; 置身永乐宫,欣赏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带有历史温度的琉璃,映照源远流长的文明; 登顶鹳雀楼,感受欲穷千里目的豪情壮志,触摸巍峨雄壮的千年建筑; 游览关帝庙,品味源远流长的忠义仁勇,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   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黄河母亲温暖的臂弯里,在百里盐池宽广的怀抱中,河东文明上承刀耕火种,下启伦理教化,穿过汉风唐雨,历经宋韵元声,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   珍惜定格的历史,爱护不朽的文明。近年来,运城市围绕关公忠义文化、舜帝德孝文化、河东池盐文化等文化元素,综合实施“挖掘阐释、传承普及、文艺创作、价值观培育、文化体制改革”五大工程,形成了“理论研究、教育教化、传播交流、实践养成、文旅产业推进”五大体系,不断拓展和深化河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文物保护 守护好“文化家底”   24座博物馆,不可移动文物6234处,国保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5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均为山西省最多;永乐宫、解州关帝庙、司马光祠、广仁王庙和万荣后土庙等5处国保单位入选全省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试点……数千年的文明进程给运城遗留下了丰厚的文物资源,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 “    “作为全国第一个文物大市,如何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都不为过!”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曾多次表示。 ”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使命。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市委书记丁小强、市长储祥好多次实地调研,研究解决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问题。 # 该市先后印发了   《关于加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见》,完成了《运城市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运城市基本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实施方案》,在山西探索基本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迈出了先行一步。 其中,可圈可点的亮点不少。   ——永乐宫、解州关帝庙、司马光祠、广仁王庙和万荣后土庙均制定保护利用实施方案,着力做好文物本体的养护和保护、开展数字化保护、加强环境整治,有序推进活化利用。   ——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完成了壁画数字化保护研究、元代建筑及玄帝庙防鸟铜网(檐幪网)保护工程、消防工程升级改造、景区标准化建设和景区环境整治等工作,实施了龙虎殿、重阳殿的壁画保护工程。   ——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红色文化遗址调查认定工作,实施了闻喜县太岳三地委陈家庄旧址、垣曲县北垛十八兵站等5处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成立了全省首家正处级的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全面强化了文物保护专业机构引进文博高层次人才,招录文博专业人员,机构人才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   “2021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累计达到6165万元。”据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卫龙介绍,该市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从2014年的500万元已增加到每年2500万元。13个县(市、区)的县级财政基本达到“文物大县500万元,文物小县300万元”的标准。   当前,运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文物保护和传承,不断拓展文物保护理念和发展模式,扎实推动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让沉睡的文物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如今   在运城,一座座留下岁月沧桑痕迹的文物古迹得到了修缮保护,这些文物焕发新光彩、新魅力,向八方游客述说着一个个精彩的河东故事。 文化传承 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如何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如何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运城市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实践。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河东历史文脉,加大历史遗迹保护、文史资料整理、影视作品创作力度,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河东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丁小强给出答案。   文物无言,却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   //   “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黄河岸边,位于芮城县境内的永乐宫因瑰丽的大型壁画举世闻名。该市策划大型舞台剧《永乐宫纪事》,通过蒲剧、话剧、歌曲、舞蹈、鼓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再现了“永乐宫搬迁”的艰难过程,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听到了一曲文物保护的壮歌。   “故事太感人了!”“这部剧中看到了永乐宫不一样的美。”……《永乐宫纪事》在当地试演后,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和群众的高度赞誉。两个月后,该剧亮相山西大剧院,夺得满堂彩,开启了全国巡展巡演之路,美丽的壁画走出永乐宫,让更多的人走进运城,了解永乐宫。 去年以来,   解州关帝庙、永乐宫与山西博物院分别联合举办了“天下云长——关公文化特展”和“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   “这些展品让我对关公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印象最深的是各种姿态的关公塑像,有的横刀立马,有的夜读春秋,工艺价值高,文化内涵深。”一名游客在参观展览时颇有感慨。   “我们要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具有鲜明文化印记的城市特色,推动文物‘活起来’,让河东历史文化遗存绽放新光彩。”在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储祥好看来,文物古迹是运城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财富。   //   过去一年,运城市文物活化利用手法再度创新。“继盐湖区东郭墓地被改造利用为南山运动公园后,去年新绛县将侯庄墓群辟为新城区体育公园。”运城市文保中心文物保护利用科科长卫文革介绍。   此外,国保单位——临晋县衙经过保护修缮、周边环境整治,实现有管理机构、有陈列展览、有讲解服务的正式对外开放;全市利用文物资源和名人文物建设的“一名人一馆、一典故一馆”共建成24个;市文保中心向运城博物馆整理移交出土文物1057件套,实际10981件,丰富了馆藏,实现文物“活起来”。   今年,运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作已全面启动;盐湖区河东池盐博物馆正式开放;新绛县博物馆场馆建设已完成,开始陈列布展;临猗县博物馆、垣曲县博物馆新馆均已开始场馆建设。   文旅融合的背景之下,运城市让文物资源的展示利用方式也渐趋多元,与旅游、文博系统的相结合,多处文物“活”了起来。 文化崛起 旅游产业“兴”起来   傍晚时分,漫步平常街上,传统街巷古韵悠悠,特色商家盛装迎客。   从入口牌坊到过街廊桥,从砖木卯榫结构到青石地板,从“三雕”技艺到彩绘图案,无不展现着平常街“不平常”的魅力与内涵。   “在抖音上看到这里有汉服体验馆,特地跟闺蜜过来体验一下。”在平常街的一家汉服店里,王晓丹与闺蜜每人挑选了一件汉服后,打卡拍照,“真有点穿越时空的感觉!”   作为关公文化的一张新名片,自开业以来,平常街一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运城市关公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笔。 … Read more

加拿大最新人口普查2期报告出炉:老龄化社会加速 公寓数量超独立屋

七天记者 梓丰 加拿大统计局4月27日公布了5年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由于婴儿潮一代的老龄化和年轻一代移民人数的增加,加拿大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将对全国各地的劳动力市场、卫生保健、老年人服务和消费等产生重大影响。 老龄化加速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世代分类,民众按年龄分为7个世代,分别是出生于1928年之前的最年长一代、出生于1928年到1945之间的两战一代、出生在1946年到1965年之间的婴儿潮一代、出生在1966年到1980年(相当于华人所说的70后)X世代、出生在1981到1996年的千禧一代,也叫Y世代;出生在1997年到2012年之间的Z世代以及出生在2013年到2021年的阿尔法世代(详见下图)。去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85岁或以上老年人口是加拿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年龄层,自2001年人口普查以来,85岁以上人口增加超过一倍,预计将在未来25年内增加两倍。这一年龄段中超过四分之一的老年人目前居住在“集体环境”中,如老人院、疗养院、长期护理中心或医院。百岁老人中,超过一半都在其中一个“院”中接受护理。 老龄化加速 加拿大的世代分类及人数 占加拿大人口比例最大的婴儿潮世代虽然依然是全国人口最多的世代,但他们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正在下降,去年的普查数据显示这一世代的人口比例首次降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下,为24.9%。在2021年,最年长的婴儿潮一代虽已76岁,但还没达到需要护理和支持的关键年龄,大部分还都可以独立生活。但到2031年,婴儿潮一代最年长的将达到85岁,到2050年,最年轻的一代也将年满85岁,将使85 岁及以上的总人口数量超过270万。 婴儿潮一代的老龄化相比其他世代给加拿大社会带来的影响更大:人们是从婴儿潮这一代开始不想多要孩子的,他们的孩子数量比父母那一代要少,寿命却比前几代更长,在劳动力市场上停留的时间更长,可支配的财产比其他世代的人更多……他们的退休和老去将对劳动力市场人力短缺、医疗保健、养老和临终服务乃至退休基金的资本化等一系列社会主题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将重新定义人们习以为常的退休和生命终结的概念。因为生的孩子少,当他们老去时能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势必比前一代的老人要少;因为活得的时间更长,人均需要的护理资源、医疗资源也更多,他们对独立生活的渴望和人数也将对家庭护理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多年来的高福利已经让社会保障各个部门的资金捉襟见肘,很难给他们提供像上一代人那样的救助,对一些养老资金储备不足的婴儿潮一代老人来说很难获得体面、舒适的退休生活。 加拿大现行的医疗保健系统是按照人口平均年龄大约 28 岁时设计的,而这次普查数据显示加拿大人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 41.9 岁。这意味着加拿大在未来几十年内,需要对现有的医疗系统进行改革和更新,创建出更人性化、更方便也更灵活智能的医疗保健系统,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自2016年人口普查以来,全国65岁或以上人口增长了18.3%,达到了7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比2016年普查时的16,9 %又上升了2个百分点,是75年来第二增幅,仅次于2011年到2016年之间的20%增幅。全国各个地区的情况又不一样,概括来说是西部比东部年轻,大西洋省份的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全国最多,其中以纽芬兰和拉布拉多省的65岁以上人口增长最快;魁省的人口老龄化也非常严重,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20.6%,是4个人口大省(安省、魁省、卑诗省和阿省)中最老的;西部的曼尼托巴省、萨斯喀彻温省和阿尔伯塔省是十个省份中仅有的15岁以下儿童人数仍超过 65岁以上人口的地方。尽管加拿大的老龄人口日益增长,却是G7国家中人口较年轻的,只有美国和英国的人口比加拿大年轻,其余四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比均比加拿大要高。 G7各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 人口老化也体现在劳动力人口上,现在全国劳动力平均年龄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年龄在15至64岁之间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64.8%,但其中有21.8%的人介于55至64岁之间,也就是说在普遍人手短缺的情况下,每5个人中就1人在未来几年面临退休,是有记录以来比例最高的,届时会有一波退休潮,进一步加剧劳动力人手紧张的问题。 出生率降低 多样性增加 自2016年的人口普查以来,加拿大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而2020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生率最低的一年,每名女性只生育了1.4个孩子,而这一出生率将在未来继续下降,因为20%的女性表示因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将推迟要孩子的计划。 千禧一代在2016年至2021年期间增长了8.6%,主要得益于移民所致。他们也是工作年龄人口中占比最大的一代,占总数的33.2% 。而由于受疫情下封控的影响,2020-2021年间千禧一代和 Z 世代的人口增长幅度显著放缓,分别增长0.8%和0.6%。 而千禧一代占大城市中心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35.1%)。在人口超过 100 万的六个最大城市: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渥太华-加蒂诺、卡尔加里和埃德蒙顿的人口中,千禧一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23.3%,首次超过了婴儿潮一代 (占22.3% )。 2021年的人口普查中还增加一个关于性别的新问题,允许顺性别、跨性别或非二元性别者声明其性别。这使得加拿大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全国人口普查形式,收集性别多样性数据的国家。2021年数据显示,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中有100 815人自称是跨性别或非二元性别,约占人口的 0.33%,相当于每300名15岁以上加拿大人就有1人。其中有近6万人自称是跨性别者,即自己的性别不是出生时的性别;还有超过4万人声明自己的性别非二元,即不将自己定义为男性或女性。选择非二元性别选项的人中有三分之一的人使用中性、变化、不合规、酷儿(queer)、双重精神(bispirituel)等术语来描述他们的性别。双重精神这一描述是北美某些原住民部落独有的,它在原住民人口众多的曼尼托巴省的使用量是其他地方的两倍。而曼尼托巴省也很迎合一些人在性别认同方面的不同需求,比如从2020年开始,曼省还在驾照和出生证明中都加入了非二元选项。 另外,跨性别或非二元性别者中以年轻人居多,集中在千禧一代和X世代,且主要居住在六个大城市,其中有15%的人在多伦多,11%在蒙特利尔。 公寓数量超独立屋 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还显示目前独立屋仍是加拿大数量最多的住房类型,但公寓和排屋正慢慢地迎头赶上。 从2016到2021的5年间,全国高层公寓楼(五层或以上的建筑)内的单元数量增加了 14.7%,是独立屋总增长率的两倍多;独立屋数量的总增长率为 6.4%; 而排屋的数量增长了 10%。与私人住宅建设数量迅速增长不同的是,住在房内的人口增长却不明显。这种情况并不新鲜,至少从 1950 年代初就观察到了这种趋势。从196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私人住宅数量的增长速度就是人口增长率的两倍多。当时,加拿大的许多婴儿潮一代都离开了父母的家,开始住进自己的家。尽管私人住宅的数量有所增加,但统计局承认加拿大的房地产市场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尤其是人口增长较快的城市中心。另外,外国而来的房地产投资者、短期公寓租金的上涨以及拥有第二套住房的人数增加也都给购房者增加了压力,特别是对刚刚组建小家庭的年轻人来说,买房成为一项艰难的任务。 根据统计数据,在2021年,公寓占住宅总量的 34.4%,与1981 年的30.1% 相比增长了 4% 以上。在建筑许可方面,2016 年至2021年间发放的许可中有一半以上是公寓建筑,而在2011年之前,公寓建筑许可仅占总数的不到 40%。在魁省的大城市中,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比如在蒙特利尔的公寓数量已经占到全部住宅的41.3%。 统计局在报告中指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更高的房价、更小的家庭规模、不断扩大的城市化和加拿大人口老龄化等诸多因素都在推动民众对公寓的需求。  

百戏之祖·青春寻梦 ——关于昆曲守正创新的一点思考

See the source image

百戏之祖·青春寻梦 ——关于昆曲守正创新的一点思考 金典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的昆山地区,由宋元南戏中的“昆山腔”演变而来,距今 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昆曲艺术曲词典雅、表演细腻、行腔婉转,以其高度程式 化的表演、极具文学价值的剧本、和独特的“曲牌体”和“水磨腔”而闻名。作为中国戏剧的最高典范和集大成者,许多地方剧种都受过昆曲某种程度的哺育和滋养, 所以昆曲也被成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图:昆曲《牡丹亭》杜丽娘剧照) 昆曲的历史发展相比其他戏曲更为起伏曲折。昆曲的雏形为元末顾坚改进的 “昆山腔”,随后,明嘉靖年间的魏良辅又对其进行改革,以其“轻柔而婉折”“流利悠远”之优点,凌于梆子腔、皮黄腔、高腔之上,位于四大声腔之首。昆山人梁辰鱼继往开来,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随着文人士大夫的相继参 与,昆曲在明末清初之际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 剧种,留下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传世佳作。清乾隆年间,出现了 “花部”诸腔与昆曲分庭抗礼之势。 与昆曲所在的“雅部”相比,花部的京腔、秦腔、梆子等地方戏曲更通俗易懂,更受大众喜爱。于是在这场“花雅之争”中昆曲逐渐失去了其独尊地位。到了民国时期,昆曲的生存状态更是岌岌可危,“四大坐城班”接连解散。1921 年在苏州创立的“昆剧传习所”及培养出的四十多位 “传”字辈艺人,为昆曲保存了最后一线希望。 (图:昆曲《十五贯》演出剧照) 新中国成立后,昆曲的命运渐渐出现转机。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创建了昆剧院团。1956 年浙江昆剧团演出的《十五贯》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大力赏识,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2001 年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昆曲步入了全面复苏时期。 进入新时代,昆曲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遭遇不少困难与挑战。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一时后,昆曲仿佛昙花一现般又陷入了寂寂无声的处境。而造成昆曲一直温而不火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从昆曲表演人员来看,昆曲相关演职人员相对较少,专业水平不高,昆曲编剧人才缺失;从创新方面看,当前好的作品少,有的创新过头,偏离了昆曲核心;从观众以及市场角度看,昆曲的门槛较高,观众较少,市场宣传力度不够。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做起: (图:青春版《牡丹亭》宣传海报) 加强人才培养 昆曲表演的专业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艺术功底不强。例 如汤显祖的《邯郸梦》其实里面跟道家结合的东西很多,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根本演不出来。能否理解一个作品,能否传承好一个作品是和演员的文化艺术功底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直接挂钩的。演员不能光学习戏曲戏剧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加强文化修养。二是演员表演技艺有待提高。苏州大学王宁教授认为,虽然政府对昆曲的大力扶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昆曲演员的生存状态,让他们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这种保护也间接地阻碍了演员努力提高技艺去争取市场。例如文献中记载的一些昆曲武生的特殊动作,十分博人眼球,可惜现在没有几人能做到。如果撤去了政府这层“保护伞”,昆曲演员能否靠本事吃饭,凭借自身的表演技艺吸引观众, 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图:昆曲名家蔡正仁为《长生殿》演出谢幕) 要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加强昆曲人才培养。首先,昆曲演员要通过博览群书、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既要向内请教专家学者戏曲理论知识,也要向外广泛接触更多艺术形式。这里的艺术形式不仅包括其他戏剧和舞台艺术,也包括国画、书法、古琴等传统文化。经过沉浸式学习后,演员才能将原本程式化动作演绎的更有风度。其次,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图:昆曲《玉簪记》《琴挑》一折剧照) 加强作品培优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与当下热点话题相结合,各个昆剧团每年都在推出新作 品,如抗疫题材的《眷江城》《峥嵘》,建党百年献礼《江姐》《自有后来人》等。 一时间现代戏、新编戏层出不穷,甚至达到了与传统剧目分庭抗礼的地步。然而,这些新作品中一部分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推崇,但有一些因为过于地追求创新、改革,反而失去了昆曲本身的传统特色,变成了有昆曲韵味的话剧、歌剧了。昆曲作为中国戏曲的集大成者,代表的不仅是表演,还包含了文学、音乐、服饰、舞台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瑰宝。 因此,哪些部分创新、如何创新成为了众昆曲院团共同面对的难题。 (图:疫情主题新编昆曲《眷江城》剧照) 为了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则要秉承“守正创新”的原则,即要保留昆曲 最核心的部分保留,其他部分则大胆创新。昆曲创新要掌握好一个“度”;声腔、曲律、程式技法都约束在昆曲的规范之下,连一出戏里有多少唱段,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只有在保持昆曲的主体基础上进行延伸,才能够做到历久弥新。在保留这三个昆曲基本元素外,舞台布景、服饰造型、剧本故事都是可以创新的。例如,戏曲的服装多是高饱和度的大红大绿,台上也布置得琳琅满目。在青春版《牡丹亭》中演员的服装颜色加入了灰调,舞台布景用的是中国山水画,给人一种高级、通透、和谐的感觉。 (图: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服饰) 加强市场培育 昆曲于 2001 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获得了政府和群众的热切关注,了解并喜爱昆曲的人数日益增多,走进剧场的观众也逐渐年轻化,但与京剧、粤剧以及其他流行文化相比,依然存在着门槛相对较高,观众相对较少的问题。人们对昆曲深层次的了解依然流于浅薄。因此,让昆曲植入观众的脑海,需要一个过程。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图:“昆曲进校园”活动照片) 有针对性地加强昆曲宣传。将目标瞄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文化水平较高的学生群体,多组织昆曲进校园活动,由演员和学者向公众普及昆曲鉴赏知识,增加接触了解昆曲的机会。 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宣传,让观众不仅可以通过昆剧院公众号了解到最新的演出资讯,还能通过网络平台直播观看昆曲演出。 与当代流行文化相结合,通过“梦幻联动”一步步“出圈”。结合综艺、影视、流行音乐、动漫、游戏、文创等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娱乐方式,为百年昆曲融入时尚元素。 (图:新编昆曲《浮生六记》剧照) 综上所述,作为 2001 年第一个全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昆曲,距今已有近 600 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宝贵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流行文化的冲击,如何在保住传统精髓的同时追上时代的步伐,不仅是昆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专版 五十年风雨同舟砥砺前行 半世纪历经磨难曙光在前 ——纪念加中建交50周年人物志 大使篇(下)

A black-and-white photograph of two men bowing to each other. One of the men is holding a piece of paper and extending it toward the other. In the background, a third man is observing the scene.

快马加鞭 1970年10月13日加拿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翻开了中加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对中国来说,中加建交使中国打破了西方的外交封锁和围追堵截,取得了外交突破,为随后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对加拿大来说,加拿大先于美国勇敢地承认新中国,表现了加拿大独立自主地处理国际事务的决断力,向全世界承诺自己将成为太平洋大国的决心。对世界来说,中加建交的1970年10月,成了战后其它许多国家对华政策从意识形态对立走向合作的转折点,是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事件。 本文的上半部分介绍了中国驻加拿大16位大使后,按到任时间为顺序,分别介绍15位加拿大驻华大使。多数大使之所以被选中,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他们与亚洲和中国的渊源,有的在中国学习或工作过,有的在中国出生,有的夫人是华裔,并且大多都会汉语等等。加拿大派驻中国的15位大使中就有3位出生在中国。 加拿大驻中国历任大使 柯林(Ralph Edgar Collins,音译:拉尔夫·埃德加·柯林斯)(任期1971.04.08—1972.09.17) 首任大使。1914年11月23日,柯林出生于中国云南昆明,父母是传教士,从小就学会说汉语。1940-1979年,他任职加拿大对外事务部,以在各种场合下都能找到合适词语的才华而著称,后来任非洲大使、对外事务部副部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初级外交官,他曾在重庆的加拿大大使馆任职,当时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重庆是陪都、国民政府所在地。柯林是一位公认的中国问题专家,曾两次领导对外事务部的远东分部。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主管国际关系、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对外事务部副部长,他曾领导了中加两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长达20个月的双边谈判。柯林1971-1972年担任加拿大第一任驻华大使,任职期间的1971年7月,加拿大政府派出了一个大型经济代表团访华。柯林卸任后,回到渥太华继续担任对外事务部副部长。柯林大使到任之前,约翰·麦克劳德·弗雷泽(John MacLeod Fraser, 中文名字:傅礼泽) 从1971年1月到6月任加拿大驻华临时代办。1992年1月1日柯林逝世,享年77岁。 苏约翰(Charles John Small,音译:查尔斯·约翰·斯莫尔)(任期1972.06.08—1976.10.08) 第2任大使。1920年12月苏约翰出生于中国成都,幼年就读于专为传教士的孩子们办的Canadian School 学校,在这所学校读过书的孩子就有了一个特别的称谓“CS孩子”。他的父亲是传教士,中文名字叫苏继贤,大名鼎鼎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园就是苏继贤设计建造的。1949年苏约翰回到加拿大多伦多。从1958年起成为加拿大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一直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说起苏约翰,一个故事不得不提,他参与了上世纪60年代大饥荒时中国和加拿大秘密进行的小麦贸易。当时近5千万吨小麦从大洋彼岸运抵中国,悄无声息地流入到中国人的餐桌上,使大约13%的城市人口免于饥饿,这场划时代的粮食贸易台前幕后的参与者就是苏约翰。就任驻中国大使之前,1969-1972年苏约翰曾任加拿大驻巴基斯坦专员公署高级专员(在英联邦国家之间互派的外交官,相当于大使)。1972年接任加拿大驻华大使。1972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援引新华社10月21日讯,报道了加拿大新任驻华大使查尔斯·约翰·斯莫尔当天上午乘火车抵达北京的消息,朱德元帅亲自接受国书,这在中国外交史上十分罕见。第二年的1973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加拿大驻华大使苏约翰举行国庆招待会。由此推测,大使到任后才在官方公开用了苏约翰这个中文名字。在加拿大全球事务部官方网站上仅发现苏约翰大使与中国时任副外长乔冠华于1973年7月16日就两国商标互相注册的外交信函。信函中明确表示,中方的来信已经收到了,并表示两国政府同意,在互惠的基础上,任何一方的个人、合伙企业、公司和政府企业均可根据其法律在另一国申请商标注册,并被授予专有使用权。任职期间,苏约翰大使亲历了皮埃尔·特鲁多总理1973年10月的首次访华。2006年,苏约翰在安详中平静辞世,享年87岁。 第二任加拿大驻华大使苏约翰 (Charles John Small) 明明德(Arthur Menzies,音译:阿瑟·孟席斯)(任期1976.06.29—1980.09.23) 第3任大使。1916年11月29日明明德出生于中国河南安阳(时称彰德),父母都是传教士。由于这个原因,他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了解,终生致力于促进和发展加拿大与亚洲的关系。他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1940年肄业于哈佛大学远东历史和中文专业的博士研究,随后加入加拿大对外事务部。1945-1946年,参与了加拿大在古巴哈瓦那第一个大使馆的筹建,担任二秘,返回加拿大后成为远东和美洲地区分部负责人。1950-1952年,被任命为加拿大驻日本联络团团长。他曾于1958-1961年担任驻马来西亚高级专员,并于1959-1961年担任缅甸大使。1961-1965年,担任国防联络部门负责人,负责有关国防的政治事务。1965-1972年起,担任驻澳大利亚高级专员,1970-1972年兼任驻斐济高级专员。1972-1976年,担任驻北约大使。人生兜了一圈后,明明德于1976-1980年成为加拿大驻中国大使,并于1976-1979年兼任驻越南大使。他在1982年退休之前的最后一项任命是第一任加拿大裁军大使。为了表彰他作为职业外交官的工作以及在促进加拿大与亚洲之间的良好关系方面的成就,明明德于2001年获得了加拿大勋章。明明德的中文名字具体啥时候起的现已无从考证,权威的人民日报报道中,他上任时用的是阿瑟·雷德帕恩·孟席斯,后来的公开报道改为明明德。他的父亲既是传教士又是考古学家,退休后的明明德投入了大量精力来整理他父亲对中国古代甲骨文进行分类和编年史的研究资料和相关文件,为后来历史学家能够撰写有关著作提供素材。担任职业外交官40余年,明明德不仅只是加拿大的模范大使,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柔道黑带、网球运动员、独木舟划手、大自然爱好者、枫糖浆制造商、才华横溢的歌手、讲故事高手。2010年3月4日,明明德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于渥太华,终年93岁。 青少年时代的明明德(左一)在中国北戴河度暑假(摄于1930-1935年间) 出生于中国河南安阳的第3任加拿大驻华大使明明德(Arthur Menzies) 1976年11月3日,加拿大驻华大使明明德向徐向前副委员长递交国书 米歇尔·高文(Michel Gauvin)(任期1980.09.12—1984.05) 第4任大使。高文1919年4月7日出生于魁北克城,毕业于拉瓦尔大学、卡尔顿大学。二战期间在英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的加拿大军队中服役,负过伤。1940年被任命为二等中尉,1947年擢升少校军衔。 1946-1950年从加拿大陆军和外交部借调到总理府; 1950-1951年任外交事务部长执行助理。高文外交履历丰富,曾任职的地区包括:1951-1953年土耳其安卡拉,1953-1955年葡萄牙里斯本,1955-1956年越南西贡(胡志明市),1958-1959年委内瑞拉加拉加斯,1959-1960阿根廷年布宜诺斯艾利斯,1961-1963刚果利奥波德维尔(后更名金沙萨),1963-1964年回国任职位于安省金斯敦的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担任的特殊任务包括:1964年11月在斯坦利维尔(Stanleyville)危机期间前往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 1965年5月至6月间前往多米尼加共和国协调争端。1966-1969年任驻埃塞俄比亚大使,1969-1970年任驻葡萄牙大使,1970-1975年任驻希腊大使。1973年,在越南西贡国际控制监督越战停火委员会任加拿大代表团团长。1976-1978年,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事。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期间,任女王和皇室成员访问加拿大政府协调人,1977年10月女王加冕25周年银禧庆典的加拿大政府协调人。1978年高文获加拿大国际事务学院年度奖(魁北克分部)。1978-1980年高文任驻摩洛哥大使,1980-1984年任驻华大使。 人民日报1980年11月16日报道,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黄华当天上午会见了加拿大新任驻华大使米歇尔·高文。1984年7月高文从公共服务部门退休。1986年8月至1987年3月,被任命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驻海地特别代表。曾任加中贸易委员会主任,加拿大诺曼底战役基金会主任。2003年8月29日,高文逝世于渥太华,享年84岁。 理查德·维索特·葛汉(Richard Vessot Gorham)(任期1984.05.31—1987.09) 第5任大使。葛汉于1952年进入加拿大外交部在远东分部任职。1954年开始在加拿大驻日本大使馆工作六年,他精通日语热爱日本文化,并同时掌握七种语言。在 3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还曾任驻印度和柬埔寨大使,曾第二次出使日本,1987年至1990年任加拿大驻拉丁美洲国家组织巡回大使和常驻观察员。葛汉1984年至1987年担任加拿大驻华大使。任职期间,亲历了1987年3月加拿大总督索维访华。退休后他是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曾任职于多个社区组织,鉴于他对社区的突出贡献,他于2006年被授予新不伦瑞克勋章。他还曾担任新不伦瑞克大学的兼职教授。2011年6月18日葛汉逝世,享年84岁。 杜蔼礼(Earl Gordon Drake,音译:伊戈尔·戈登·德雷克,任大使时曾用中文名字狄鄂)(任期1987.09.10—1990.10.05) 第6任大使。杜蔼礼生于1928年4月23日, 1949年在萨斯喀彻温大学获学士学位,1951年获硕士学位,1952年在多伦多大学开始宗教学博士研究项目。1953-1955年,在萨斯喀彻温省政府任档案管理员和历史学家; 1955-1975年,任职加拿大外交部,官至助理副部长; 1975-1982年,任世界银行执行董事; 1982-1990年任加拿大外交部驻外大使,其中1987-1990年任驻华大使; 1991年始任西蒙·弗雷泽大学教授兼项目主任。 2000-2001年,任加中贸易理事会主席,2001年后,任该组织副理事长。1989年,获加拿大政府公共服务杰出贡献奖; 2001年获中国国务院环境奖。主要著作有1999年由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 Stubble-Jumper in … Read more

新冠病毒面前,12岁以下的孩子真的安全吗?

七天记者 梓丰 距离秋季开学只有3个星期了,但关于是否送孩子返校的讨论还远远没有停止。目前在魁省防疫专家的普遍认知里,新冠病毒对12岁以下的儿童影响比较小,一方面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感染和传播新冠病毒的几率比成年人小;另一方面是他们即使感染了新冠病毒,也一般是轻症或无症状,很少出现重症。之所以出现这种区别,目前比较普遍认同的假说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肺部也较小,无法把含有病毒的飞沫喷得像成年人或大孩子那样远,而且儿童感染后出现咳嗽症状的比例较小也降低了病毒的传播,这些假说是目前魁省政府制定今年秋季中小学全员开学以及12岁以下不强制佩戴口罩政策的依据之一,但有专家也表示这不代表12岁以下孩子的感染风险为零,最重要的还是降低社区的感染数量,才能保证孩子的校园生活安全。 家长犹豫 自3月中旬全民宅家以来,已经呆在家里近6个月的孩子确实给家长们带来了很多烦恼,巴不得他们尽早返校,但在距离9月开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还是有很多家长在是否送孩子回去上学的问题上纠结。民意调查公司Leger和Association for Canadian Studies最近联合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8%的家长表示将会把孩子继续留在家里,不送他们回学校;高达23%的家长表示还没想好到底送不送孩子回去上学。 主持调查的Leger公司副总裁Christian Bourque评论说:“距离正常的返校时间还有几周,目前为止仍然有四分之一的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在某种意义上显示了其矛盾心情。” 不仅是孩子家长,不同地区的政府也还在就是否正常开学的问题纠结。加拿大疫情最严重的魁省6月份就宣布今年秋季中小学正常开学,是第一个做出中小学全员返校决定的省份,而疫情第二严重的安省则纠结到7月30日才公布秋季开学政策:学前班到8年级学生将一周五天全员返校,9至12年级的学生将采取返校和网课结合的方式,每个学生至少要有50%的时间到校上课。和魁省不同的是,安省规定4年级到12年级的学生必须佩戴口罩,而四年级以下的学生则不做强制性要求,但鼓励在聚集的时候佩戴口罩。这让魁省秋季开学不对是否佩戴口罩做出明确规定的政策受到广泛的质疑,因为根据魁省抗疫规定,在封闭的公共场所必须佩戴口罩,而教室就是一个封闭的公共场所,但魁省教育厅一直对这个问题保持沉默。魁省公共卫生长官和魁省卫生厅长在8月3日的疫情发布会上承认针对开学的防疫措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不过承诺会重新评估学生佩戴口罩等问题,并将尽快公布具体的细节。 当魁省教育厅在6月份宣布秋季中小学全日制复课的决定后,整个魁省社会一片欢呼。无论是学生家长、学校还是医疗专家、儿科医生都表示这对禁闭在家几个月的孩子是件大好事,但对很多华人来说,就如同上次魁省计划开放蒙特利尔的学校时一样面对两难的境地。让孩子回去上学吧,要冒着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毕竟人们对这种新病毒的认识还太有限,感染后是否具有长期的、隐性的后遗症还不知道;不让孩子回去吧,孩子的教育问题、成长问题以及家长付出的精力等现实问题也是一道横亘在面前的大山。 同时,世界各国都有学者撰文表示,疫情下孩子长期不去上学的后果很负面,不仅会让孩子限于无聊或丧失社交能力,他们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情感也可能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处于学习读写阶段的4到7岁幼儿来说影响更大。因为这个阶段是儿童的认知、运动和操作能力发生重大飞跃、写作和阅读技能不断提升的时期。如果家人能够像学校教学那样给予孩子足够的训练,孩子获取这些技能将不会受到影响。而如果没有足够的训练,孩子对这些技能的获取将会出现延迟。同时,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有能力、有耐心和相关的知识承担起给孩子上课的任务。 所以现实情况就是家长们根本没得选,在整个社会都以“群体免疫”思想对待新冠病毒的情况下,根本不存在没有病毒的净土,在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或者特效药出来之前,只能是和其他人一样融入到这个“有毒”的环境中。 防疫措施 为了保证返校的学生安全,魁省将采取“气泡”式教学,即把中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设置为以6人为单位“气泡”,学生只能在各自的“气泡”里活动,并和其他的“气泡”保持距离。其实魁省已经在5月11日重新开放了除蒙特利尔地区的小学,并采取了诸如降低班级学生数量;每个学生之间座位的距离要在2米以上;校内的“非必要公共区域”包括体育馆、图书馆和自助餐厅等被关闭等防疫措施,最后证实效果不错,整体可控,除了几个学校零星爆发感染情况外,并没有出现像老人院那样的大规模爆发的情况,这也给了魁省政府要求中小学秋季全日制开学提供了实践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前一次的返校学生家长可自主选择是否送孩子回学校,返校学生的数量比平时大幅减少,甚至有的学校只有不到30%的学生返校,即便如此,学校的教职员工也必须发挥聪明才智,找出各种可能的办法才能保证社交距离,阻止病毒的传播。秋季的开学则是全员返校,如何做到和前次一样的防疫措施对各个学校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解决了是否回去上学的问题,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否佩戴口罩的问题又摆在了人们面前。尽管魁省政府已经表示不强制12岁以下的儿童佩戴口罩,但强烈建议在无法保持社交距离的场所佩戴口罩,不过多伦多的儿童医院SickKids和蒙特利尔的儿童医院(CHU Sainte-Justine)都在其官方网站表示佩戴口罩对幼儿来说造成的坏处大于好处,特别是7岁以下的孩子,因为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会不断触摸口罩或面部,戴口罩不仅起不到阻挡病毒的作用,还会对他们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不容乐观 尽管本地的公共卫生部门一直在竭力说明12岁以下的儿童感染风险很低,但现实是不仅前一次开学时就出现多所幼儿园和学校爆发疫情,自6月22日才开放的夏令营至今已经有7个营地出现感染案例,几十名孩子被感染,大部分都是由年轻的领队从外面把病毒带入的。 更令人忧虑的是,现在正是一种鼻病毒(rhinovirus)流行的时候,这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一年四季都很活跃,在人的手上和日常生活用品上(包括门把手、餐具、玩具、毛巾等)能存活数个小时,很容易在学校和办公场所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扩散。 鼻病毒的潜伏期为2~5天,感染持续时间约为7天,常常表现为流鼻涕、打喷嚏、咽部不适、鼻塞、咳嗽、咽痛、声音嘶哑、体温不增高或略微增高等,和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非常相似。蒙特利尔儿童医院CHUS Sainte-Justine和CIUSSS de l’Estrie都报告了最近两三周以来,在夏令营流行鼻病毒,让不少孩子和家长误以为是感染了新冠病毒而前来做检测的人数大增。不过Sainte-Justine医院的防疫专家Caroline Quach特意提醒民众,不要因为鼻病毒的流行,就不去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因为新冠病毒感染没有特定的症状,一定要尽早确定自己是否感染,以决定是否隔离来避免传染给其他人。 魁省公共卫生部门则强调不要把出现发烧或喉咙痛症状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或者夏令营,要自我隔离两周,直到病毒检测结果转阴之后,即使依然有流鼻涕等不适症状,也不妨碍他们回去和小朋友们玩耍。 自新冠病毒疫情在魁省爆发以来,近3万名感染者中,0到9岁的孩子只占5%,10到19岁的少年只占7%,没有出现一例住院或死亡案例,等到9月份全员开学后,数据还会这么好吗?  

加拿大国歌的故事:民族融合中的光荣与自豪 自由与坚强

  文图 / 独山玉 每年的7月1日,是加拿大一年一度的国庆日,这一天,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从南到北,加拿大10个省、3个自治区都要举行形式各异主题一致的活动:欢庆节日,反思历史,珍惜当下。今年由于特殊原因,所有聚集性的庆祝活动一律取消,但这并不意味着节日主题被冲淡,人们发自内心地以各种方式庆祝加拿大建立联邦制国家153周年。 说到国庆,就要说说国歌。1867年加拿大联邦成立之初,是没有国歌的。 1880年6月24日,Saint-Jean-Baptiste协会召集全北美的法裔在魁北克城召开加拿大法裔人全国大会,大会指定作曲家Calixa Lavallée为会议写一首歌,他选用了魁省高等法院法官Adolphe-Basile Routhier的诗O Canada。当天,这首歌首秀。 O Canada (French Version)00:0001:40 法文歌词: Ô Canada! Terre de nos aïeux, Ton front est ceint de fleurons glorieux! Car ton bras sait porter l’épée, Il sait porter la croix! Ton histoire est une épopée Des plus brillants exploits. Et ta valeur, de foi trempée, Protégera nos foyers et nos … Read more

加拿大的18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遗址

文 | 独山玉 图 | 独山玉 网络 加拿大成为联邦制国家的历史虽然只有153年,却拥有18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遗产遗址,其中文化类8处,自然类10处,小编默默地数了一下,只去过其中的3处(555)…… 下面的加拿大地图大致标出了这18处遗址的位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哪些。 文化遗址 水牛跳崖处 Head-Smashed-In Buffalo Jump  阿尔伯塔省 魁省首府 Quebec City  魁北克省 / 独山玉图片 第一民族阿卡迪和米克马部落世代耕种的 Landscape of Grand Pré  新斯科舍省 11世纪维京人遗址L’Anse aux Meadows national Historic Site 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 英国人在北美保存最完好的17世纪殖民村镇 Old Town Lunenburg 新斯科舍省 11世纪捕鲸取油遗址 Red Bay Basque Whaling Station 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 首都渥太华丽都运河 Rideau Canal 渥太华 第一民族村落 SGang Gwaay 不列颠哥伦比亚(BC)省 自然遗址 落基山公园 Ganadian Rocky Mountain Parks 阿尔伯塔省 恐龙省级公园Dinosaur Provincial Park 阿尔伯塔省 大自然鬼斧神工 Gros Morne National Park 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省 亿年沧海桑田地质变化 Joggins Fossil Cliffs 新斯科舍省 … Read more

北斗系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七天特约评论员 贾罗 近日,北斗三号“收官之星”顺利升空,意味中国北斗系统补上了服务全球的最后一块拼图。 北斗系统,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简称。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定“三步走”战略投身北斗系统研发。2000年,中国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主要向国内提供服务;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亮相,服务对象拓展到亚太地区。按照规划,中国希望2020年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世界提供服务。 经过几十年的埋头研发,中国在关键技术实现了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可控”的逆袭,北斗系统也实现了从“追赶者”到“并跑者”的转变。它不仅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正被应用于自动驾驶、智慧物流、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等领域。 中国疫情暴发期间,北斗系统在交通运输、物流快递、无人机作业等领域为各地精准抗疫、服务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短报文通信”则是北斗家族一项特色服务,当灾难导致手机通信基站被破坏以及电力系统瘫痪、有线无线通信中断后,该服务能打通生命救助的通道。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导致通信电力中断后,“短报文通信”及时向外界传递了救援位置与救援信息。近年,北斗系统已被国际社会认定为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欧盟伽利略定位系统(Galileo)并驾齐驱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伴随近年北斗三号系统渐次完备,它具备了提供服务全球的能力。目前,世界已有一半国家在使用北斗系统,但这些国家基本集中在亚洲、非洲、中东等国。比如,巴基斯坦的港口管理,缅甸的河运监管,老挝的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文莱的智慧旅游等,都采用的是北斗系统。可见,尽管近年北斗从国内走向了国外,但与美国GPS相比,北斗系统在全球覆盖率还存在差距。 伴随“收官之星”升空,北斗三号系统正式成型。虽然起步较欧美国家晚,但北斗系统大量运用了新技术,可提供更多特色服务,比如星基增强服务、全球短报文通信服务、地基增强服务、国际搜救服务、减轻地面站维护成本等,其整体稳定性、可靠性、精准性等技术指标也得到显著增强。由此,北斗三号系统摆脱了此前受制于人的局面,也成功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真正迈进了服务全球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网络、区块链等技术普及发展,北斗系统也将迎来了与新技术融合的契机,进而为全球各国提供更多元更新颖的服务。 作为中国首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中国北斗系统一直强调包容开放原则,不仅向全球各国提供开放式服务,也一直寻求与全球同行合作,通过兼容共存提高服务精准度与可靠性。近年,北斗已与GPS、伽利略、格洛纳斯建立了合作机制。随着北斗三号吹响服务全球号角,各国也将享受到更更优质的服务。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北斗系统是中国闪耀世界的又一名片,也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未来,北斗系统改变的不仅是中国的方方面面,也将广泛而深刻地造福全世界。  

蒙特利尔:世界马戏之都

  图片来源:Eva Blue 蒙特利尔是不折不扣的世界马戏之都,这里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马戏团“太阳剧团”的故乡,还拥有加拿大国家马戏学校(National Circus School),源源不断地向全球各地输送马戏艺术人才。不过在蒙城最有福利的还是热爱马戏的观众们,这里全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马戏艺术活动,精彩表演遍地开花。 一起来蒙特利尔欣赏世界顶级的超一流马戏表演吧。 图片来源:Dribble 顶级马戏艺术名校             图片来源:École nationale de cirque 加拿大国家马戏学校(Ecole nationale de cirque)创立于1981年,每年面向全球招收150多名学员,培养大批马戏创作者、马戏艺术家和马戏教育工作者,也提供初级培训,通过学习“Circus ”和“ High School Studies”等课程可获得大学文凭。这里是加拿大和整个北美地区最重要的马戏训练营,对马戏人才的输出,成就了许多一流的马戏公司,其中包括最知名的太阳剧团(Cirque du Soleil)、Cirque Éloize和The 7 Fingers。 打造马戏艺术王牌             图片来源:TOHU, la Cité des arts du cirque, Alain Laforest 1999年,蒙特利尔马戏产业的领军人物:太阳剧团、国家马戏学校和加拿大马戏艺术协会En Piste强强联合,诞生了“Cité马戏艺术城(Cité des arts du cirque)”,加拿大最顶级的马戏艺术团体都汇聚于此,包括TOHU、太阳马戏团、国家马戏学校和En Piste等等。 回顾马戏艺术历史   … Read more